小学数学的学法指导

2024-06-04

小学数学的学法指导(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的学法指导 篇1

一、教会学生“读”, 养成课外阅读教材的习惯

学生习得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现行的数学教材, 但要学好这些知识, 我们的学生首先得学会“读”, 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指导他们:

1. 拟定提纲, 通读教材

学习新知识前, 首先要求通读教材, 为了减少阅读的盲目性, 必须为学生拟定提纲.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前, 我让学生自己先制定预习提纲, 结果学生看到课题后, 纷纷列出了: (1) 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2) 它和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 (3) 这个性质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有什么词语必须要牢记、透彻理解的? (4)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么推导得出的? 它有哪些运用? 这些在教师眼里是“无所谓”的, 但它也是学生们经过认真思考提炼出来的, 值得赞赏.

2. 精读教材, 加深理解

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精读, 要有所选择, 重在加深理解, 把数学概念、定义、法则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楚. 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 学生通过自己再次阅读, 提出了很多问题, 譬如:为什么“0”除外? 为什么分子、分母是“同时”? 分子和分母为什么不能说分子或分母? 等等. 通过这样的提问和思考, 学生必定会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透彻的理解, 提升了他们自如运用这个性质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学会“听讲”, 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数学活动的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主要“舞台”, 因此抓好课堂中的数学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发展数学技能、提升数学素养的关键. 据此, 我在每学年初接收一个新班级时, 开学的第一课不是直接新授数学知识, 而是进行数学学习习惯的指导、教育课. 教育他们在数学课堂, 哪怕是其他科目的课堂活动中, 首先要学会“听讲”, 严守课堂纪律, 养成自己良好的听课习惯. 具体要求他们做到“四会”, 即会听、会写、会想、会说. 会听, 也就是要学生做到:一是认真细致地听清楚老师的点拨、指导、讲解, 二是学会虚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或见解. 当然我们可做一些使学生学会“倾听”的练习, 比如:听答练习, 师说生答;听记练习, 一边听一边用笔记下自己所听到的;听后复述, 老师或者同学发言后, 请另外的孩子复述发言的内容. 会写, 也就是要求学生做到:一是认真做好课中相关知识点的记录, 学会摘录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 便于课后咨询老师或与其他同学探讨等;二是踏实做好课内外作业. 会想, 也就是学会思考, 大胆质疑. 会说, 也就是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设想, 等等.

三、教会思维,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思考就能进行探索和发现而直至达到目标.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寻找方法—实施办法—得出结论. 在学生的思考训练中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依据, 不能让学生面对问题“硬想”“干想”, 应提供一些资料, 而不是简单的、现成的, 把思考的过程和想法给学生讲清楚, 无疑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 使他们的思维能得到提高.

目标, 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同样数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考的欲望, 就必须给他们提供明确的思考目标和问题指向, 再让学生们经过独立思考后, 及时进行讨论、议论和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 让他们在交流中表现自我, 交换思考所得, 体会独立思考的乐趣, 养成思考的习惯.

四、教育学生认认真真书写, 培养他们规范书写、按时保 质完成课内外作业的良好习惯

课内外作业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理解程度的检测, 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反映, 更是他们学习态度的一种外显. 因此, 为了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习作习惯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中, 我时刻要求学生必须以严肃的态度来面对作业, 要认认真真写字, 保持作业的工整、清洁, 书写的内容要符合数学的格式、规范等;同时要求他们作业要独立自主地完成, 按时上交, 绝对不准拖拉. 对于订正, 我要求他们都是先在错题的旁边写出自己错误的原因、错误的类型, 再订正, 这样促使他们不断总结自己, 更新自己, 防患于未然.

五、教会记, 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记, 就是笔记或做好标记. 在学生预习数学课本时, 我要求他们必须拿笔或圈或点或画或推理或记录自己不懂的地方、模糊的地方, 便于在课中集中注意力听讲;在课中, 我也是一样, 要求他们在认真听讲前提下, 还要记重点知识、注意点、补充的关键问题, 便于课后很好地复习. 另外, 我还要求学生每天都坚持记笔记, 并在期中、期末进行检查评比, 奖优罚劣.

六、教会小结, 养成课后总结的习惯

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规律出发, 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解成若干章节、若干知识点. 而学生的学习是从每一节开始的, 要让学生认识总结的重要性, 并及时教给总结的方法. 教材上每章之后都有小结与复习, 要及时总结.

学生掌握任何学习方法, 都是从教师的示范开始的, 教师的现身说法、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科学设计练习, 可使教法转换为学法,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指导、反复示范, 对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 让其总结经验在全班推广, 以促进其他学生的学习.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学法指导 篇2

从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来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展和更新日益加速,欲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下面就平时积累的几点方法罗列如下: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举例:三四年级时学习乘除法应用题有极个别学生其实没有学会但是却会做了,我一直以为他懂了,但是到五六年级一学了分数、小数,相同的应用题也不会做了,我一直就纳闷这是怎么了?最后针对一两个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才发现原来三司年级时他们会做并不是懂其实只是靠着整数的大除小的特点来猜的,而一旦增加了数的范围,他们就无所适从了。数学学习是一个连贯的思维过程,从平时的作业中能发现很多问题,但是有些是不能一下子发现的,需要我们教师一再关注学生的表现,并认真研究。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

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人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不是上幼儿园就开始听课了吗?谁不会听课呢?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方法听课,这就导致学习效率差。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第四、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现在学生的通病是仅仅把教材当做一个习题簿子,做作业用到它,而后就放置一边。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要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但课外阅读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滥读,费力不讨好。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浅谈小学数学的学法指导 篇3

关键词 数学学法 更新观念 活跃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

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一)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二)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人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第四、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现在学生的通病是仅仅把教材当做一个习题簿子,做作业用到它,而后就放置一边。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要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五)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但课外阅读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滥读,费力不讨好。

小学数学的学法指导 篇4

一、师生把数学阅读当作一种形式

在数学课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离下课还有几分钟, 老师便会告诉学生, 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几页, 请大家看一下以后, 就做课后的习题.于是学生纷纷打开课本, 把例题看一下后, 便埋头沙沙地做起作业来.教师重视自己要吃透教材、钻研教材, 而忽视了学生要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学生把阅读教材当作软任务, 敷衍了事;把做课后习题当作硬任务, 认真落实.久而久之, 课堂上学生阅读教材成了一种形式, 数学课本成了摆设, 成了学生做习题的作业本, 未能发挥教材自身的全部价值.

二、数学内容本身缺乏阅读趣味性

语文教材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从字、词、句到段、篇, 都可以对照教材来理解, 教师往往是边讲解边指导学生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 从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而数学教材讲究的是准确性、概括性和体系性, 知识之间联系密切.每一课时的知识编排也有一定的顺序, 从准备题、例题、试一试到练习, 条理分明.对学生而言, 没有多少新鲜感和吸引力.但数学教材是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任务的重要载体, 是教与学的桥梁和中介, 因此更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去发现去组织教材中的趣味性, 吸引学生愿读, 乐读.

三、学生缺少数学阅读方法指导

由于教师对学生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不重视, 认为阅读指导是语文教师的事情, 学生没有数学阅读的方法, 学生就更不愿意看数学书.学生阅读例题时不会运用符号, 在思考解题时不会进行旁注.这些都说明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和理解教材.

那么, 数学课堂上如何合理安排和指导学生阅读, 以培养其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唤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阅读动机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 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 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 促使各种感官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 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以说,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疑布阵, 造成悬念, 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的探究操作欲望.

2. 根据所学的内容, 确定阅读时机

所谓阅读时机, 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也就是学生想读爱读的状态.许多教师无法确定阅读时机, 往往把阅读时机理解为新课讲完后, 学生进行课堂作业前的中间环节, 意图把教师讲解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其实, 这是对阅读时机的片面理解.那么, 如何确定阅读时机呢?它与教学内容有关.一般来说, 对于较易理解的, 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 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 难以理解的内容, 可以安排在讲授过程中;对于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强的内容, 可以安排在讲授结束后, 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判断能力.

3. 指导阅读的方法, 形成阅读能力

在学生阅读教材时, 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己阅读, 不分析思考, 则收效甚微, 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久而久之, 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 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很重要.学生阅读完后, 教师要及时检测阅读质量, 了解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准确度, 根据反馈信息来进一步调整讲授重点和关键, 做到有的放矢.通常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练习和互相讨论等手段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4. 提供一定的时间, 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不能流于形式, 教师要舍得在学生阅读教材的环节上花时间, 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读, 使学生能充分的阅读, 静下心来, 思考分析教材.一般来说, 这个环节的时间在3~5分钟左右.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 它重在分析、思考、体会, 如只安排很短时间的阅读, 也不出示阅读提纲或问题, 不仅达不到阅读目的, 而且浪费了时间.数学阅读的任务不单是让学生去念书, 弄懂概念, 会做数学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后, 反思阅读材料的知识结构, 理会教材内容所阐述的数学观点, 思想方法.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开展建构活动这才是数学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

小学生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数学的方法 篇5

一、家长与老师不同,不懂数学也没有关系,只要保持孩子对数学很有趣的心情就好。当孩子数学成绩提高时和孩子一起享受喜悦,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要鼓励孩子,在孩子学习进步时要夸奖孩子,只要让孩子继续对数学有兴趣,成绩就会不断提高。

二、重视复习。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的数学能力提高,不断强迫孩子做各种试卷,这不是好的方法。真正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的家长应该以复习和练习为中心。

家庭学习分为预习和复习,随着年级增高,预习越来越重要,但在低年级还是以复习为主。尤其是一二年级。要充分练习学校学习的基础知识。低年级的孩子如果在预习上下功夫,在学校学习时就会失去新鲜感,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还是希望他对老师讲的课能全神贯注。如果在上课前就知道老师讲的内容,恐怕就不会好好听讲了。复习所学过的知识也许缺乏新鲜感,但却有对课程内容再确认吸收的功效。

三、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不要凡事都要父母帮忙。例如: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养成自己主动学习的良好态度,习惯这种生活态度之后,再来谈论如何喜欢数学。

四、赞美是使孩子数学进步的秘诀。但赞扬要有顺序,首先当孩子把考试卷拿回来时,先全部看一遍,然后从答对的内容着手,边称赞边让孩子说明做法,孩子受到赞扬会很愿意谈论自己的思路。然后再聚焦在不会的题上,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哦!原来是计算错误。”“想法对,可式子列反了。”以这种语气鼓励孩子,尽量较少错误的发生。

四、注重培养孩子的思考力。在小学三年级,每个班会有10%以上的孩子计算能力差。这些孩子多半是活泼好动或思考不沉着、顽皮,不专心的孩子。如果家长一味地勉强孩子去做作业,是受不到好的效果的。对计算能力差的孩子,家长要做到:

1、不要强迫。

2、养成沉着思考的习惯

3、不要让他长时间练习。

4、当场让孩子知道练习的结果。

家长可以故意写错答案,让孩子发现错误,也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好方法。也可以让孩子在()中填数字,也是效果不错的方法。如:

285926

+59+ 34+ 3

46()()3()0

要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必须针对错误的原因,可以重复简单问题的练习,并不是题越难越好。只要学习过程有很清楚的计算步骤,经过反复训练,就能不断提高计算能力。最主要的是每天一点一点地积累,绝对不可以操之过急,从简单往困难一步一步迈进最重要。但别忘了认同孩子的进步,给予表扬。

五、适量做题,培养实力。

1、美国有一个有趣的研究:让第一组做1种习题,反复192次。第二组做24种不同的习题,反复做8次,合计192次。第3组做3种习题,反复64次,合计192次,之后进行测验,结果是:适量做题,充分练习的第三组成绩最好,接着是只练习一种的第一组,而练习许多题的第二组成绩最差。因此看来,并不是练习题做的越多成绩就越好。

要提高数学成绩,最重要的是针对代表性的问题,反复练习直至了解为止。对于数学不好的孩子,应让他做参考书的例题,之后再对照解答、说明,确定自己的做法对不对。如果不相符,要看看什么地方不相符,然后仔细分析解题方法,直到了解为止。一星期后再让他做相同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方法。让他不论做几次都能顺利解题。有时也让他想想用其他解题的方法。

2、有时间就练习解题。对数学成绩好的孩子,做多少测试卷都没有关系,但程度差点的孩子,只需要准备一份测试卷,做到完全了解为止。随便更换问题反而无法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获得好成绩的方法(高年级)

在考试之前如果脑子里所学过的知识没有条理性,就无法获得好成绩。为了让知识变得有条理,上课时就必须好好做笔记。

(一)、学习方法:

1、思考学习的顺序。持续学习类似的知识,容易使头脑混乱,所以在读完语文时,又学习英语,不如做数学效果好。

2、养成回家之后复习当天课堂所做的笔记的习惯,以便在脑中充分整理,加深记忆。

3、遇到不懂之处,与其自己翻阅参考书,不如第二天请教老师,求得完全了解,消除不安。

4、做笔记时要写标题,画重点,以便以后容易复习。可能的话把要点记到卡片上,并经大脑整理,测验时就能发挥效果。

5、上课时,老师特别仔细说明的部分是重点,只要上课时好好听讲,到小学高年级应该能了解重点所在。

6、教科书中印刷的字体特别粗大,用框框画起来和其它部分区别之处是重点,让孩子一定要记住。

7、习题当中有重点。可以练习上课中没有练习的习题,也可以加深上课学习的内容。考试题常常就在课堂上讲的重要部分。

8、班上同学都感到困难之处是重点。老师为了确认学生们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比较难懂之处,经常会用这类题为考试题。

9、每本参考书都出现的部分是重点,重要之处一定要好好掌握。

10、任何试卷上的试题,都有出题老师的特点存在。平时要注意老师的重点。

11、升学考试与学校的考试不同,因此,应该收集考试题,分析研究,猜猜重点在那里。

(二)、考试前的心理准备

1、全面复习

2、不要熬夜。

3、削好铅笔,不要忘记带橡皮。

4、数学考试注意尺 圆规等物品。

(四)、考试的秘诀

1、将考试题读两次以上。

2、先做简单的题。

3、整理出习题中的数字 条件,如有必要,可以图示化变成简单问题。

4、找出适用的公式。

5、偶尔看看手表,掌握时间,免得写不完。

6、不要先交考卷,充分利用时间。

7、必须认真检查,以免粗心犯错。

8、即使是数学也不要有写错字或漏字的情形。

七、如何选择参考书和试卷?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学法指导浅议 篇6

一、确立学法指导的内容

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本册教材编排意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学法因素,确立学法指导的内容。

例如,两步计算应用题。两道简单应用题的组合是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引申和发展,解题关键是寻找“中间问题”。学法指导内容应在审题、分析、归纳等方面探求,就指导审题来说:(1)指导学生认真读题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弄清题目内容的含义。(2)指导学生复述题意。(3)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4)边读边想,把数学语音转化为生活语音等。

二、学法指导可从三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完整详细地并有条理地叙述解题理由。

2.引导学生学会画线段图,直观地再现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子。

3.引导学生一题多述,一题多解,一题多编。

确立学法指导内容,还要注意: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选择指导内容。如一年级的学生对事物接触比较少,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可以教给一些简单的具体形象的学法。了解学生掌握学法的具体情况,即哪些学法已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哪些雖已学过但还需要巩固加深,哪些还未掌握。这样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制订学法目标时就可有的放矢。

三、联系生活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如在学习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之后,让学生观察家里装东西的袋子,记下它们的重量,实践中体会千克和克,并用一节课来交流。

生:一袋盐重1千克,一袋洗衣粉重500克,一壶花生油净重2.5千克。

师:你调查得很仔细。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

……

面对学生接连不断的调查问题和精彩的对话,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密切,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开拓生活,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

我们的数学课堂只要时时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就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强化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增强课堂效率 篇7

一、强化知识结构, 适当补充新知

小学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很强的学科, 前后知识紧密联系, 由浅入深地构成数学知识体系。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避免跳跃性教学。例如, 我们在教授圆的面积计算时, 不是直接研究圆的计算公式, 而是通过长方形的计算方式引入:我们是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 也是对新知识的衔接。为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埋下伏笔。然后再由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也就为圆的面积 (割补法) 推导指引了方向。这就是新旧知识的交替关系, 不可逾越。只有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 适当添加新的知识, 才会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训练学生思考能力

数学的学习是思维训练的有效过程, 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不断地引导、点拨, 给学生新的探究任务, 并形成新的知识。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将学生的思维训练放在首要位置, 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训练学生思考能力。

(1) 精讲而强化理解。教师在讲解习题中需要对习题精确讲解,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迁移知识。如应用题:超市购置香蕉和苹果各6筐, 香蕉每筐重26千克, 苹果每筐重24千克, 问超市总共购进多少千克的水果?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后, 首先头脑中会形成原有的知识:苹果和香蕉是两种水果, 问题问的是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所以需要分别乘以各自的总筐数6, 并相加即得出结论。问题的已知条件齐全, 学生对知识稍作整理即可, 这就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整合已知条件的前提是教师对知识讲解得透, 给学生思考指出了捷径。

(2) 公式推导需注意严密性。数学教学中公式尤其之多, 面对这些数学公式, 教师在推导中需要详细讲述, 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弄懂其中的原因, 并能利用已学知识对其验证。也可让学生动手操作或通过演示实验等方式, 使学生逻辑思维接轨, 使得新旧知识的相交准确无误。

(3) 理清数学中的已知关系。数学解题基本注意点就是理清习题中的已知条件, 正确分析有用的条件, 不被无用的条件所蒙蔽。如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中的习题:学校买了三个书架, 一共75元, 照这样计算, 5个要用多少钱?这题的已知条件是单价没有、总价没有, 但知道要买的总个数。这里就有大写的“三”来迷惑我们, 理清这层关系后, 可以先计算出单价, 即75÷3=25 (元) , 再利用25×5=125 (元) 得出5个书架所需的总价钱。这里关键还需理清数量关系:总价格=单价×数量。掌握数量关系, 分析出隐藏在习题中的已知条件, 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直观演示使问题简单化

小学数学相对而言是简单的, 但对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而言, 数学知识还是很抽象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顺序——先直观后抽象, 从感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的习题:饲养员养了12只白兔, 5只灰兔, 问白兔比灰兔多几只?这题在讲解的时候, 因为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所以, 我们可以将实物模型摆在讲桌上, 让学生由直观的观察转变为抽象的计算, 让学生通过口头叙述后得出12-5=7 (只) 。教师再做解题方法的指导,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复杂的问题逐渐被分解为简单而直观的内容, 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拓宽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课堂可多用一些多解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工厂有工人128人, 每名工人每天组装100台电脑, 问一个月 (按30天计算) 总共能组装多少台电脑?告诉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很快写出了答题方法:100×128×30, 即先算出128人一天组装的电脑数, 再算出128人30天组装的电脑总数, 这种做法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也有的学生是这样计算的:100×30×128, 解释为:先计算一人30天组装的电脑数, 再算出128人组装的总数。这种解释也是正确的。还有的学生这样计算:100× (128×30) , 这种做法当然也是正确的。通过学生不同的有理的解释,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 力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进而增强教学效果。此外, 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与抽象相结合、知识结构和学生年龄相结合、生动的讲解和学生思维发展顺序相结合,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文贵.小学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篇8

一、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启迪学法

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 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 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思考, 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每次教学新内容, 我都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内容的要点, 并要求学生根据要点, 新授例题下面的提问和提示, 带着问题去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时, 我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本, 分析算理的文字说明, 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 启发学生找出其它的解题思路。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时, 我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 转化的观点去自学。如在新授教学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时, 我先出示下面两道分数应用题: (1) 一桶油重30千克, 倒出3÷5, 倒出几千克? (2) 一桶油倒出3÷5, 正好倒出18千克, 这桶油重几千克?我先让学生讨论并解答这两题, 然后再出示例3:一桶油重30千克, 倒出60%, 倒出几千克?例4:一桶油倒出60%, 正好倒出18千克, 这桶油重几千克?因为例3和例4这两题是在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 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 (60%) 转化成分数 (3÷5) , 因此, 在指导自学过程中, 我紧紧抓住了这种联系, 让学生将这两题同原来的两题进行比较, 从而因势利导, 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顺利地解决了新的问题, 也使学生学得轻松, 既启迪了学法, 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渗透学法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 在教学中, 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 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我采用跟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 师生平等相处, 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 真正使学生在成为学习的主从。而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则表现在善于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 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 将教法转化为学法, 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 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我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出发,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 探求规律, 推出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 我先用教具演示, 将一个圆8等分, 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操作, 把一个圆16等分, 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 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 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 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 再展开拼插。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 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圆的半径, 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为。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热情高, 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情景。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掌握学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 学生思维的源头, 就是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 对教学设计的题材提出问题, 展开思维, 并力求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 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

谈小学数学课堂习题教学的指导策略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习题教学,指导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习题教学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其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 并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必须要正确认识习题教学, 明白其重要性, 并掌握科学的习题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 让学生在做习题的同时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学会对知识的运用.以下笔者就结合实际来简单谈一谈小学数学课堂习题教学的指导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习题的类型

1. 基础性习题

基础性习题主要是用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技能训练, 这类习题大多都是模仿性题目或单项题目, 例如小学数学教材栏目中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部分习题, 基本都是围绕一节课内容所设计的基础性习题.

2. 综合性习题

综合性习题一般是以某个知识点为起点, 然后将与之具有联系的知识都纳入进来共同设计出的习题. 这类习题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的了解, 例如小学数学教材栏目中的“练一练”中的绝大多数习题都属于综合性习题.

3. 发展性习题

发展性习题是小学数学课堂习题中的最高层次, 其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这类习题对学生的思考性、逻辑性、想象性及创造性等要求较高, 例如小学数学教材栏目中的“议一议”中的习题, 其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找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再如“数学冲浪”和“探索乐园”中的习题, 都是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启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习题, 很适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习题教学的指导策略

1. 有针对性地选择习题

在小学数学习题教学中, 教师应当要合理选择习题, 使习题对本节课内容具有针对性, 这样才能够达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效果. 也即是说, 小学数学课堂习题的选择要对准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例如, 在某节课上给学生讲解完通分知识后, 有些学生可能会对通分和约分的概念有所混淆, 这时候教师可以专门找一些针对通分和约分的习题来让学生练习, 以使学生更加明确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2.灵活地运用习题

2.1一题多问

小学数学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课堂习题时, 可以针对同一道习题而提出多个问题, 每个问题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 例如, 在某节课上给学生讲解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相关知识后, 教师可以选择以下习题来让学生练习: (填小数) . 这道习题非常经典, 既沟通了“商不变”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又沟通了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同时还涉及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知识, 学生通过做这道题能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回顾很多旧知识, 可谓一举多得.

2.2 一题多解

同样的一道小学数学习题, 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 可以找出多种解题方法, 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针对一道习题积极探索不同的解题方法. 例如, 教师可以选择这样一道习题来让学生练习:6 名同学一起参加踢毽子比赛, 小红同学负责计算平均成绩, 但她在计算时忘记把自己及自己所踢的84 下算进去了, 结果得出了平均成绩72 下, 请问这6 名同学实际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这道题有多种解答方法, 方法一:先算出小红以外的5 名同学的总成绩, 即平均成绩72 × 5 = 360 (下) ;然后将小红的成绩加入到总成绩中, 算出6 名同学的总成绩, 即360 + 84 = 444 (下) ;最后再算出6 名同学的平均成绩, 即444 ÷ 6 = 74 (下) . 方法二:由于小红的成绩是84, 其他5 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72, 所以小红自己比平均每人多84 - 72 =12 (下) , 而加上小红后, 平均每人则比原来多12 ÷ 6 = 2 (下) , 因此6 名同学的平均成绩就是72 + 2 = 74 (下) . 这两种解题方法的思路都是正确的, 所得出的结果也相同, 学生如果能够将两种方法都理解了, 就是真真正正学会了平均数.

3. 突出习题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也是最大的学习动力. 更有心理学研究指出, 一味单调重复的练习容易使人感到疲劳和产生消极态度, 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课堂习题时, 应当重点突出习题的趣味性, 先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对习题进行思考, 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指导, 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尚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 具有厌静喜动的特点,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学具来讲解题目, 让学生亲自动手摆弄学具, 如画一画、量一量、拼一拼等,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 教师还可以将一些有趣的儿歌和小故事等加入到习题背景中, 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再者, 教师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趣味小游戏来辅助讲解,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结语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学法指导 篇10

一、对学生加强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 而是一个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溶化新知识, 并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者只能是学生本人。人的思维是不能代替的,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 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等方式, 让学生的眼、手、脑、口等多种感觉器官并用, 并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中, 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学会应用知识。例如为了上好《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 我事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学具, 并强调必须自己亲手做。第二天, 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 我及时给予了肯定, 其实这时学生已对长方体有了初步的感知。课堂上, 我又让学生讲述做学具时遇到的种种困难, 然后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 用指一指、摸一摸等方法, 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顺利地完成了。

二、营造课堂讨论氛围

在课堂上, 教师一般都喜欢自问自答, 根本没考虑到学生有没有进行思考, 其实, 这样做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如此一来, 课堂讨论非常必要。讨论能集思广益, 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精神。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从表及里, 由此及彼, 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到最后的解决问题, 步步推进。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 出示题目:有许多饮料, 一箱24瓶, 这样的饮料有16箱大约有多少瓶?请每一位同学都猜测一下, 并说一说, 你是怎样猜测的?然后想一想, 有什么办法来说明你猜测的数与正确答案相差多少?学生得出答案需要经过计算:24×16=?教师再请每一位同学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24×16=?接下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最后, 到老师要求他们汇报结果时, 全班共得出十几种解决方法。

三、指导阅读教材

众所周知,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 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所用的教材不同, 它们是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特征设计的。比如, 低年级的教材多图片, 看起来形象直观, 生动有趣, 而高年级的教材则文字相对多些。作为教师, 应该引导低年级的学生在图片中探索问题, 一边看图, 一边思考;而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大脑思维已经比较健全, 就应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教材要边读边想, 手中带笔, 及时演算、推理, 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的时候, 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 (1) 圆柱的表面积有几部分组成? (2) 构成圆柱表面积的都是什么图形? (3) 想一想这些图形的公式。经过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可以自己一边思考, 一边动手, 将一个圆柱分割成三个图形, 即圆柱的上下面是两个圆形, 而侧面展开则是一个长方形。如此一来, 再求圆柱的表面积就轻而易举了。最后, 学生通过认真地思考, 得出结论:S圆柱=S侧+2S圆。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一想圆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并引导学生思考侧面积和圆形在什么特殊条件下可以合并同类项。这样经过一步一步推导, 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充分发散, 学起数学来自然兴趣盎然。

四、精心设计练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那么活动效率就高, 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和负担过重的现象。这也就是常常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 课本中的题型几乎被计算题、应用题“垄断”, 设计一些选择题、是非题、改错题等新“包装”题, 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而能主动、愉快、积极地做题, 提高做题效果, 减轻作业过多的负担。

五、针对学生的个体特征因材施教

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他们个性鲜明、思维活跃, 因此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作为老师, 不能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实施一刀切, 而是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每个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逐一指导并加以督促,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学习步骤, 使自己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

学生的大体情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 优等生, 他们基础扎实, 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成绩优良。第二种, 聪明型, 即头脑聪明但是不够勤奋的类型, 这类学生一般有一点小聪明, 反应敏捷, 但是学习不够踏实, 所以成绩忽高忽低。第三种, 勤奋刻苦型, 这类学生好学, 但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因此成绩难以提高。而第四种则属于既不聪明也不勤奋的类型, 他们反应比较迟钝, 而且不爱学习, 能力差。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针对他们不同的问题进行辅导, 对第一种学生只做督促就可以了;第二种, 要严加管教,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第三种, 则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点拨;而第四种, 则要从基本功抓起, 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

另外, 学生的心理辅导功课也必不可少。俗话说, 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少年时期, 正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所以, 我们要引导学生专心学习, 一心不可二用,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员工职业生涯下一篇:乡村文化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