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新课程创设新环境

2024-06-26

落实新课程创设新环境(精选四篇)

落实新课程创设新环境 篇1

●学习新课标, 提升新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领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 并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中小学校长、教研员及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 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树立新的课程意识。

1. 深刻领会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周期修订制度的建立, 既保持了课程标准的相对稳定, 又随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改革而与时俱进。对于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 严格把关、确保质量, 使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加科学、先进, 更加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成长特征;按照德育为先、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 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调研和全面修订。课标的修订和完善, 确实关系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因此, 我们要从国家发展, 国民素质提高的高度充分认识其修订的重要意义。

2.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强调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探究学习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学科间的衔接。强化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 更加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 更加突出时代性, 增强适宜性, 提升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水平, 更加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认真研究新旧课标的异同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原试行课标的基础上做了多处修改, 修订的内容涉及“序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课时计划、教学原则和方法、学习评价和考核”等诸多方面。修订的形式有删减、增补、调整、充实等。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与现在提法不相符合, 观念比较陈旧, 纯知识性、概念化的内容做了删改;对过高的认知要求, 适当降低难度;同时增加了具有时代感、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4. 统筹安排精心组织

学习新课标要采取多种形式, 一是要掌握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了解新课标的主要结构和内容, 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二是要深入学习, 认真通读新课标、精读新课标, 达到融会贯通, 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内涵和外延的学习目标。三是要加强互动, 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 在交流研讨中集思广益, 平等切磋, 取长补短, 携手共进。四是要加强对新课标的指导培训, 认真总结和借鉴十年课改的培训经验, 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 分析和研究新课标的特点, 预测和破解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探讨教师根据新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方法, 结合教学实际, 增强新课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宣传新课标, 营造好环境

各级教研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利用各种形式向全体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宣传新课标, 形成有利于实施新课标的舆论氛围。

1. 努力营造实施新课标的良好环境

各级教研部门要广泛宣传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意义和主要社会背景、教育发展背景;宣传新课标是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必然结果;宣传新课标是中国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深化课程改革, 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意义重大, 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刊物等多种形式宣传新课标, 提升新理念, 为新课标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2. 重点突出实施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各级教研部门要召开专题会议, 向全体教研人员、学校校长和一线教师介绍新课标修订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主要目标。要重点宣传新课标的时代性、基础性和先进性, 使一线教师把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体验有机联系起来, 把完善“三维”目标, 落实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宣传新课标的主要任务, 深刻理解实施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 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一是各科教研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大对新课标的宣传, 组织各学科新课标的网上跟进式指导和研讨活动, 使全体教师对实施新课标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二是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工作会议宣传新课标, 使全体教师理解实施新课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要充分利用专家讲座、小组交流、合作研讨、案例教学、现场观摩、问题解决等多种方式宣传新课标, 倡导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

●应对新课程, 树立新意识

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广大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要树立主人翁意识, 增强实施新课标的主动性、创造性, 努力提升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1. 树立课程的整体性意识

坚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把指导和规范学校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突破课程实施的薄弱环节作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的重要任务。树立课程的整体意识, 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 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2. 树立正确的评价意识

要根据新课标的精神, 积极推进教学评价改革, 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 合理运用评价结果, 提高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重视过程评价, 不断改进评价的方式方法。义务教育阶段不组织任何形式的统考, 不以任何方式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排队并公布名次。

3. 树立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识

促进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要把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作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经费投入, 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保障, 保证农村学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 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鼓励教研人员深入农村学校, 与广大农村教师结对子, 努力提升他们把握新课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4. 提高教研队伍的服务意识

各地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大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完善教研工作机制, 创新教研工作方式, 建立直接服务学校的专业支持网络。要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验项目研究, 深入基层学校加强指导, 努力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专业支撑力量。要加大网络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力度,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实现优秀教学成果的互通共享。

●落实新课标, 走进新课程

课程标准的修订主要是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 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全面吸收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 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新课标的实施, 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 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落实, 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 重视项目带动

一是要发挥示范校的引领作用。各级教研部门要立足实际, 大胆创新, 建立一批实施新课标的示范学校, 围绕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专题化、系列化系统研究, 力争取得一些体现新课标精神和理念的鲜活经验。二是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教研员要通过送教下乡、连片教研、集中研讨等活动, 将新课标的精神理念送到农村学校, 以提升农村教师的课程理念, 加深农村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三是坚持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通过教研员联系学校, 发挥各级教研机构在指导教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发现教学问题、培育教学典型方面的作用。教研员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 在联系校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新课标、实践新课标。

2. 切实转变教研方式

广大教研人员在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 要发挥自身优势, 注重教研作风转变。一是要“沉下去”。新课标以其“新”的特点, 决定了大家参与其中的相同起点, 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同样面对全新的形势, 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时代特点决定了教研员必须深入一线, 与教师同研究、共成长, 饱受浸润, 共同攻坚克难, 破解新课标实施中的难题。二是要“走出去”。教研员要树立走出去的意识, 对内走进学校, 走进课堂, 走进教师和学生中;对外加强与兄弟单位的联系和交流, 通过横向比较, 结合自身实际找差距, 汲取新经验、新理论, 少走弯路, 探求共识。三是要“坐下来”。教研员要坐得住, 耐得住寂寞, 要善于独立思考, 保持冷静的心态、鲜活的思想。要善于总结感性材料, 做好阶段成果的总结和先进经验的及时推广。四是要“钻进去”。要通过认真地学习和解读研讨, 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五是要“放开来”。就是教研员应该具有开放的胸怀, 对于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 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从而实现理念上的号召和引领。

3. 科学控制三个落差

实施新课标一是要控制好从“理论课程”到“文本课程”的落差。作为课程的实施者, 应把控制这个落差的工作重点放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上。二是要控制好“文本课程”到“实施课程”的落差。教师是从“文本课程”到“实施课程”最主要的实施者, 因此, 组织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 做好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 就成为控制这一级“落差”的中心工作。三是要控制好“实施课程”到“获得课程”的落差。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贯彻因材施教, 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分层管理和个别辅导。

4. 加大教学改革的主动性

把教学改革作为落实新课标的中心环节, 使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 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 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从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能力, 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验, 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5. 重视和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标实施的重要载体, 要鼓励和引导广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 从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 以新课标为指导, 认真梳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和网络上的各种资源, 借鉴国内外优秀教学案例, 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教学活力, 提高教学效益, 从而确保义务教育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

摘要: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经过一个周期的实践, 取得了经验, 得到了验证, 发现了不足, 教育部组织专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对现行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本文在充分肯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取得巨大成效的基础上, 对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后, 如何组织学习新课标、宣传新课标、落实新课标, 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并立足新课标, 提出了一系列的课程新意识。

走进新课程 创设新理念 篇2

关键词:多元文化;与时俱进;身体力行;激励教育;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95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世界,多元文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同以往传统的影响。社会家庭状态的变化使初中生的心理变化、价值观念、认知去向、情感构成也逐渐的发生变化。由此带来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随着相应的加大,难怪乎现在的教师为啥不愿当班主任。面对一系列复杂性变化,班主任必须转变观念来适应新时期的潮流。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教师应成为新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而班主任工作是教育创新的关键之一,是班级管理的引导者、德育工作的总指挥、学生全面发展的带头人,其肩负的职责任重而道远。在近十几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感慨万千,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来调整改进学生管理工作观念,促进管理学生手段的优化。

一、树立公平管理观念,以良好的人格关爱学生,使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增强

初中学生已具备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对一件小事的不公正处理往往会带来学生情绪的强烈波动。如班上两个学生同时迟到违纪,对学习比较良好的轻描淡写地批评了事,而对后进训斥一番后还勒令叫家长,后进生不服就会产生更消极或逆反心理,严重的会引起对立情绪,甚至有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因此,班主任在处理日常工作时千万要把公平摆在首要位置,切不可判“糊涂案”、判“人情案”。这样,学生的心理上平衡了,就能心悦诚服地听从班主任的意见,乐于接受班级任务。

有幅漫画叫《失衡》。画面上,以“学校”为支点的跷跷板两头分别 坐着一个“后进生”和“尖子生”中间有很多苹果。由于“后进生”瘦骨嶙峋,“尖子生”腰肥体胖,跷跷板出现了衡,苹果全都滑向“尖子生”一边。这不是很形象的说明了“有的,还要再给;没有的,不但不给,还剥夺应为其所有的”吗?美好的事物人人都喜欢,作为教师谁不喜欢成绩好又听话的学生呢?但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不同个体之间的这一过程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过的,就是要求教师不但要爱“金凤凰”而且要爱“丑小鸭”,要把爱撒向全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以他毕生的教育实践揭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联系我国的应试教育现状,笔者深切地感受到素质教育急切呼唤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我国太需要成千上万个“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身体力行者了。

二、教師应与学生沟通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增强自身亲和力,形成融洽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

今天的学生远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单纯和幼稚。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他们都有许多的困惑与迷惘,但由于心理压力重,他们不肯轻易接近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主动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细心观察善于从他们细微的言行变化中感知到问题的苗头,把握分寸,与他们进行沟通,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生活中的困惑,要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班主任要有一颗慈母般的心去关爱学生,一位教育家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作为班主任要给学生倾注所有的爱,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要亲密的和学生谈心、聊天、问寒问暖,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亲近和爱心,从而引导每一个学生,能为这个“大家庭”献一份爱心,营造一个和谐团结,具有很强凝聚力的集体。

三、经常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在教育创新的今天,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一点上,而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每一个教师充满智慧,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激情。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影响也波及到校园。由于学校自身的特点,这种竞争成败的判断标准就表现为学习成绩的优劣。贪玩、好奇、对外界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是他们的天性,自我控制能力差是他们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而且,大部分学生学习和纪律较差的原因都与家庭关系或父母离异紧张密切相关。此种情况下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人感受的前提下,给后进生多家关照,仔细呵护,对他们一丝一豪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赞扬,来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笔者认为以满腔的热情去关爱他们;以平常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以赏识的目光去鼓励他们,才可能找到转化他们的切入点。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严,得到理解,得到关爱,后进生更是如此。虽然他们贪玩、调皮捣蛋、不守纪律,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也有最起码的人格尊严,他们也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作为教师要心存爱心,以人为本,无论他们有什么样的缺点,我们都要从内心深处去关爱他们,给他们以自信,给他们以温暖,给他们以尊严。只要我们心存爱心,没有偏见,就能发现其“闪光点”只有满腔的热情,才能融化他们心中的冰山,才可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取得他们的信任。

四、树立形象,加强修养,增强人格魅力,提高学识水平

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第一印象,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学生留下一个整洁干练富有气魄的形象。以丰富的知识熏陶学生、以良好的道德素质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影响,是建立在学生信服的基础上,他不带强迫性,学生的接受也是自愿和主动的。因此,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巨大而持久。徐特立先生对毛泽东的影响,蔡芸芝老师对魏巍的影响均在于此。班主任要严格砥砺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无私、正直、廉洁、谦虚、好学的品格,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以真诚和美德去感化学生。“用人格塑造人格”,这样才会在学生的内心激起自觉意识,才是对教育本质的终极关怀。

学识渊博、爱好广泛也是对学生的良好熏陶和感染。一个爱好广泛的班主任对学生的课余爱好产生广泛的兴趣。班主任参加学生的课余活动,能增强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密切师生关系。班主任工作所要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立体的人,作为班主任不仅要成为“学科教育专家”,还应广泛学习,努力汲取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成为多面手,既担负起班级组织、管理者的重任,又扮演好“学生的朋友和知己”的角色。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个与时俱进、永无止境的工作,只有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就一定会创建出一个争先创新、文明向上的班集体。我们只有在不断体验、不息思索、不停实践的过程中去修正、巩固、发展,使自己的管理观念和手段不断走向科学化,才能真正完成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

化学新课程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3

一、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悬念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思维积极性。例如讲到水资源问题,我引入了《西游记》中描写了唐僧一行西去取经路过女儿国的故事,讲到曾在广东某一山区的村寨里,数年前连续出生的尽是女孩,人们急了,照此下去,这个地区岂不也变成女儿国了吗?有的人求神拜佛,也无济于事。有位风水先生开言道:“地质队在后龙山寻矿,把龙脉破坏了,这是坏了风水的报应啊!”于是,迷信的村民,千方百计找到了原来在此地探矿的地质队,闹着要他们赔“风水”。地质队又回到了这个山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在探矿的时候,钻机把地下含铍的泉水引了出来,扩散了铍的污染,使饮用水的铍含量大为升高,长时间饮用这种水,而导致了生女不生男。后经治理,情况得到好转,在“女儿国”里又生出男孩了。教师恰当地运用了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新课,这是一种成功的导入方式。

二、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实验导入新课,实验操作及产生现象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初三化学绪言课的教学可以设计一下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大家都知道魔术,看过魔术吗?”“现在我来给大家表演一下,请大家欣赏。”我拿出一张事先用无色溶液写好字的纸,再向纸上喷无色液体,奇迹出现了,纸上显示出红色的字,学生们惊讶极了。像类似的“魔术”还有很多,如“铜变银”(铜与硝酸银反应)、“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电灯”、“滴水点火”、“花色饮料”、“无中生有”等。

三、联系实际,巧妙设疑,创设情境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有极为紧密的联系,教学中渗透一些学生们熟悉、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激情。例如讲到酸碱中和反应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时,可以联系到生活中有学生经常会胃疼或者会吐酸水,主要是有胃酸过多的情况,那么我们吃的药是什么成分,什么作用呢?这样学生会好奇,也很感兴趣,这时才接着介绍胃乐胶囊的成分以及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平时吃的苏打饼干有什么作用;被蚊虫叮咬时可以用碱性氨水消肿;被毒蜂叮咬时可以用醋消肿等等,学生会被这些跟生活相关的内容所吸引,而且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而培养了对化学的兴激。又如“硬水和软水”一节,可以提出生活中几个常见的现象,例如:衣服洗久了变黄了;热水瓶中的水为什么有一些白色沉淀,为什么呢?此语一出,学生均凝神沉思:水怎么啦?大家议论纷纷,然后板书课题——硬水和软水。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软件模拟微观世界,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不再枯燥乏味,而且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说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而且化学变化的实质又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如果单单用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讲清楚,所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表现分子原子的运动和变化。还有,多媒体影像生动形象、图文并茂,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赏心悦目的情境;优美的韵律、欢快的节奏,使学生为之动情,既集中了注意力、乐于求知,又巩固和加速记忆所学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使得整节课更为轻松。例如:讲到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有一幅漫画讲述镁、锌、铁、铜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可以从漫画中产生气泡的多少来反映,但是我尝试在漫画中增加一些文字和链接歌曲,例如镁、锌、铁、铜金属上面我分别增加了文字和链接歌曲,像“神啊,救救我吧”、“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无所谓,我无所谓”、“我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

新课程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篇4

【关键词】新课标;创设情境;趣味性;实践操作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严密性、逻辑性要求都比较高的学科。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逐渐更新。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应创设教学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卷入”教师所预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

而“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可行、开放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

一、趣味性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知识本身是严肃的,如果你在运用它,深研它,你便会发现它有许多的情趣,这就使得严肃变为活泼、幽默的;变为亲切、有味的。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趣味点缀,以幽默调节,则会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之乐,并能结合教材适当延伸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而且有助于记忆和运用。

曾有位数学教师在讲概率时,他是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一位父亲,令其不太灵活的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之前反复叮嘱要试一试是不是好用。结果,他的儿子一根一根划,等回家时,已全部划完,其父亲哭笑不得。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故然觉得可笑,这才意识到抽样在生活中也是必要的。他在明白了学习概率的必要性。因此,教师如果善于点缀趣味,则会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乐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它还要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为学生所喜欢。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我市两大购物中心新华都和大洋百货大楼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新华都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大洋百货大楼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

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在新课标的课题内容中,它都是来源于生活,贴近我们的生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把课题内容与相关课题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最好是学生周边的生活现象。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引入新的数学课堂知识,分析问题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践操作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

新课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只是强调结论,那么,就只能促进学生单纯地模仿和记忆知识。相反的,有经验的教师反而是注重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因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还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操作,来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还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如,在教学“折纸游戏探索规律”一课中,创设如下情境:题目: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如图1所示,可以得到一条折痕,继续对折(对折时折痕与上一次的折痕保持平行),连续对折2次、3次后,分别可以得到几条折痕?如果对折10次呢?对折n次呢?

如图1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按题目的要求进行折纸活动,通过与同伴的讨论,全班交流得出两种答案,再提出问题:它们相等吗?如果相等,则两种方法都正确,如果不相等,则至少有一种求法是错误的。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把教学的难点解决了。不仅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使知识更形象、更直观

多媒体教学以其逼真的动态画面,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强他们创新的手段和工具,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形象,更直观。使教学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多媒体的教学,能更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如,在教学《因式分解》的引入,先用多媒体演示酸奶中乳酸菌杆的营养,介绍活性乳酸杆菌在0℃~7℃的环境中存活是静止的,但随着温度的升高,乳酸菌会快速死亡。然后请学生思考下面问题:每升酸奶在0℃~7℃时含有活性乳酸杆菌220个,在10℃时活性乳酸杆菌死亡了217个,在12℃时又死亡了219个,那么此时活性乳酸杆菌还剩多少个?请列出算式,并化简结果。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220-217-219,呈现出较高的成就感,但怎么化简呢?学生不知所措。显然,这是三个整数的减法,可以把三个乘方先算出来,再相减,但这样做不合题意,学生处在一个知其可为,但不知如何为的境地。此时,认知冲突已被引发,学生有了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

六、结束语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激情,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益。只要教师们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利用现代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更加有效,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上一篇: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下一篇:土壤污染及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