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住宅

2024-06-24

新型农村社区住宅(精选十篇)

新型农村社区住宅 篇1

第一, 新型农民的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80、90后农民开始逐步走向社会, 由于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以往的农村生活不能够满足这两代人的需求, 他们开始向往城镇生活, 首先则是住宅问题。

第二, 建房制度不完善。由于各村情况不同, 无法限定一定的地基和房高, 一些农民由于思想上的落后, 相信风水, 认为房越高越好。因此农民们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将房屋重复拆盖, 造成了经济上的浪费。

第三, 传统习惯的影响。A市农村的农民受几千年来的传统生活习惯影响, 整日生活在垃圾、污水、粪便的包围中。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 其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所致, 因此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住宅刻不容缓。

第四, 土地资源的浪费。由于传统的住宅习惯, 每户都为前厅后院, 由于农村人口较多, 每户的子女都有自己新的庭院, 导致占地面积过, 耕地面积减少。为了节省土地资源, 应由原来的一户一家发展成高层住宅, 为农业、工业用地带节省空间。

二、新型农村社区住宅建设模式

近年来, A市市委、市政府把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切入点, 大胆创新, 大胆实践, 大胆突破, 全面掀起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高潮, 有力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经初步探索出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 整村搬迁模式。随着A市a县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城中村与周边地区的反差越来越大, 规划落后、管理落伍、建设混乱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开发、建设与发展。对此, 该县先后实施了整村搬迁工程, 209户农民告别了柴草乱堆、污水乱排、道路尘土、垃圾遍地的脏乱差环境, 住进了道路硬化、水电气暖功能齐全的文明社区。每户建筑面积219平方米, 其中有三间门市房和四室两厅住房, 可商、可租、可居, 既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 又增加了农民的商租收入。群众不仅有固定的收入, 而且能腾出建设用地70亩, 缓解了城区用地压力。

第二, 村庄整合模式。依据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整合中心村, 按照就近结合、群众自愿、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 把全县599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84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 (中心村) , 有计划、分步骤合并村庄, 集约用地。4个社区覆盖了全办事处28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的3.8万人, 建成后可腾出土地8000余亩。

第三, 社区拉动模式。以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建设为重点, 着力抓好村镇建设规划, 加快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和医疗事业发展,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建立规范的社区化新农村。该社区先期投资50余万元, 修建了集医疗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站、篮球及健身器材广场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 并制定了政府优先为按时开竣工建房农户协调3万元低息贷款且无偿提供15吨水泥的优惠建房政策, 吸引了大批农户报名建房。

第四, 产业带动模式。坚持工业园区化、住宅公寓化的思路, 切实加快产业聚集区村庄搬迁改造步伐, 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 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益。起重工业园区正在实施的安居小区工程, 总投资5亿元, 预计3-5年完成, 总占地面积478亩, 建筑总面积50万平方米, 可安置2650户、1.2万人, 目前已建成6万平方米。参木社区以参木产业集聚区为依托, 将现有7个行政村整合为一个社区, 节约的2000亩土地由河南矿山集团等5家企业组建成参木起重工业集聚区, 可吸纳3000名当地劳动力就业, 有效实现“农民到工人, 村民到市民”的转变。

第五, 回乡反哺模式。以乡情亲情为纽带, 以营造环境为重点, 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目的, 大力推进“回归工程”, 引导鼓励外出创业人员带资金、带项目、带人才反哺家乡社会事业。主动与在外经济能人取得联系, 及时反馈家乡发展情况, 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亲情, 以情感召、以情引商、以情留商, 引导他们回乡反哺新农村建设。

第六, 改造提升模式。针对县城南部乡镇一些富裕村庄道路、电力等基础条件较好、大部分住宅设计样式和居住条件尚不落后的现实, 政府积极引导这些村庄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 避免浪费和不必要投资。该村在尽量保留村内原有建筑的基础上, 对狭窄道路进行拓宽, 对旧房和坏损设施进行改造, 着重从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提升社区档次入手, 推行“一池三改” (建沼气池, 改厨、改厕、改圈) , 全面提升供排水和文化娱乐功能, 建立长效保洁机制, 为村民提供一个整洁、舒适、功能齐全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

第七, 富户进城模式。a县县委、县政府引导富裕群众进城居住, 使他们在计划生育、合作医疗、土地承包等方面, 仍然享受农村政策;在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 享受城市居民待遇,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县委、县政府牵线搭桥, 帮助乡民与企业对接, 在城区谋划建设小高层式新村, 群众可采取团购的方式, 以低于市场30%的价格购买新居, 目前已动员200多户, 极大地增强了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有力地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新型农村社区住宅的SWOT分析

河南省A市新型农村社区住宅的优势与劣势, 如表1所示。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 随之而来的则是住房、看病问题。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近年来, 河南省A市市委、市政府按照上级要求, 把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 初步探索出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几种模式, 文章通过SWOT分析, 为该市的农村建设提供建议, 趋利避害。

新型农村社区住宅 篇2

状与思考

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也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居住条件和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根据市委和县委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工作部署,结合园区总体规划,本着“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形成了进一步完善安居小区、工人新村两个社区建设和高标准建设5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工作思路,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与建设。针对园区实际,通过与其他干部交流、查阅资料等形式,发现了一些问题,形成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期对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起重工业园区辖20个行政村,333家企业,共有4.5万农民和3万多产业工人。

(一)安居小区建设

园区于2006年初动工建设安居小区,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5万m2,投资5000万元,达到了入住条件,二期工程也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根据园区2009年1月份和3月份的两次调研,96.7%的群众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现有的物质经济条件不富裕而不愿、也无法搬迁。尽管经过园区反复做思想政治工作,群众认识仍无法转变,造成园区建成,群众不愿搬迁的局面。为加快新型社区建设步伐,根据安居小区现状和群众要求及村街意见,经园区管委会研究,决定作出以下完善和调整:

1、从园区的工作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见,将自愿搬迁的群众安置在安居小区内;

2、安居小区剩余的房产支持企业发展,安置企业高科技人才、技术工人,企业不再单独规划住宅生活区,引导企业集约集群发展,实现园区内资源共享;

3、在村街座谈会广泛征求村街意见的基础上,对不愿搬迁的群众纳入园区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实行社区化管理,控制原村庄范围内不准进行任何新的建设。

4、尽快完善安居小区一期工程,抓紧开工建设二期工程。

(二)工人新村建设

工人新村是园区管委会于2006年采取市场化运作,由远东房地产开发公司中标承建,投资8000万元建设的新型社区。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一期建设5万m2已完成,达到入驻条件,二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4万m2,已开工建设,预计明年6月份完工。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依据总体规划,园区拟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5个新农村社区,涵盖20个村,总体分三期实施,预计10至30年完成。

一期重点建设以东瓦棚村为先行的3号社区和以大东、大西两村为先行的4号社区,目前两个社区正在进行规划,计划下半年动工建设。

二、在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新型农村住宅区是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在刚开始推进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针对安居小区、工人新村已完工部分,但群众没入住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些农民认识上有误区,误认为新型农村住宅建设,就是给农民建新房,从而“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小作坊家庭顾及原有的利益,担心失去土地后的生活来源问题;

(二)经济承受能力比较差。部分群众收入低,搬不起,再加上住在小区生活成本必然会提高,更住不起了;

(三)社区房屋户型规划单调,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考虑不周,不适应群众的实际要求。另外,小区没有考虑到传统的生活习惯,一味的求全求新,造成年纪大的老人难以接受;

三、对策与建议 在调查过程中,不仅使我们了解了起重工业园区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展、成果和希望,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调查中,我们有些不从事这项工作的干部和群众,对为什么要建农村社区?建农村社区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缺乏深刻认识和了解。农村社区建设早已写进了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必须通过广泛宣传,进一步加深对建设农村社区的认识,以形成农村社区建设的良好环境。我们不防也借鉴南蒲办事处录制宣传村庄整合的光碟,在各村反复播放,以详实的数据,深入浅出地为群众讲解村庄整合的意义、整合后的效果,切实转变群众的观念。其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大规模外出参观学习,洗脑换脑,让他们亲身感受、亲耳聆听村庄整合的美好前景,逐步使村庄合并观念深入人心。然后选准以东瓦棚为先行的3号社区和以大东东、大西等村为先行的3号社区为试点,做为有关责任单位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打开局面,让群众看到效果,对全局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增加收入。一是园区增收,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加大内部收入来增加财力,充实村庄整合中的财力后盾;增加群众收入。通过安置农民工就业,扩大就业渠道等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快规划进度,提高规划质量。以尊重群众意愿为前提,本着适度超前、各具特色的原则,规划多种形式、功能完备的新型住宅。要严格规划的监督管理,对暂时没有列入启动的重点村,按照规划进行控制,避免出现新的乱修乱建问题。

(四)实事求是的对待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新型社区建设采取的模式主要是合村并点,异地建设,但对于房屋质量比较高,村街较整洁的,可以进行整改,个人认为园区梁占、李庄两村就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在房屋设计上,有关部门应加大技术力量的投入,设计出多种不同面积、不同风格,既适合园区群众生活习惯而且又符合城市发展规划要求的、能充分满足群众需要的户型。

(五)加强政策引导,协调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为符合贷款条件、在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房或购房的困难农户提供3万元至5万元的贴息或无息贷款。对入住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居民的子女就学给予经济上和分数上的适当照顾,以提高其入住的积极性。

浅析河南新型农村社区体育 篇3

【关键词】河南;新型农村社区体育;现状

Analysis o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Sports in Henan Province

LIANG Juan XUE Yue

【Abstract】Promoting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and exploration of "San Hua" coordinated the new way of the view of science development􀆰 Henan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in full swing and has successfully explored different types of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atterns, whose demonstration role is driving the highlights􀆰 By the end of July 2012, Henan has launched 2300 new experiential rural, among which 350 communities have preliminary built, and the total investment is $63􀆰15 bill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ports organiz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ports consumption, sports funds, facilities and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of Henan new rural community􀆰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sports can promote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residents’ harmony, promote harmony betwee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promote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and society􀆰

【Key words】Henan;new rural community sports;the status quo

收稿日期:2013-10-10;修回日期:2013-10-20

作者简介:梁娟(1982—), 女,河南濮阳人,河南旅游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

1研究背景

1􀆰1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概况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建设中原经济区、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路子的客观要求。河南有4􀆰7万多个行政村、18万个自然村,如果长期采用向自然村落“撒胡椒面”的办法,即使每年投入上百亿元,也不大可能取得显著成效。假如适度集中财力,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十年、二十年,农村社会面貌必将发生历史性改变。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截至2012年7月底,我省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300个,初步建成350个,累计完成投资631􀆰5亿元。

1􀆰2社区体育对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社区体育建设便是其中之一。社区体育建设如何,对于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这是因为,新型农村社区是合并了多个分散的村庄而形成的农村社区,社区居民之间感情基础相对薄弱,社区运行中易于存在种种矛盾冲突,因而不利于社区凝聚力的形成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社区体育因自身特点在增进社区居民间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

1􀆰2􀆰1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居民自身的和谐

从根本上说,农民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农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农民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原经济区崛起的今天,新型农村社区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并没有随之改善。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众多,主要是相当一部分农民,甚至包括一些农村干部健身观念比较落后,认为农民就是体力劳动,劳动就是锻炼,干活就是运动。实践证明,体育活动不只是简单的身体锻炼,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乐观积极、自信、充满生机和活力,能使其人性更加完美、人格更加健全、人体更加健美〔1〕。

1􀆰2􀆰2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之间的和谐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之间彼此较陌生、凝聚力不强。而社区体育可以凝心聚力,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提升人际关系,培养社区情感,强化社区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区体育既是体育社会化的需要,也是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需要〔2〕。

1􀆰2􀆰3促进新型农村社区与社会的和谐

大力开展农村社区体育,对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对新型农村社区的稳固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农民都认识到要脱贫先脱病,身体健康了才能奔小康这一道理〔3〕。通过大力开展新型农村社区体育活动,把广大农民吸引到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中来,不仅能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而且能占领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阵地。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关于农村社区体育研究的文献较少,而且这些研究没有对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农村社区进行区分,造成相关农村社区体育的研究内容较宽泛,对各种类型的社区体育研究缺乏针对性。即便是针对某种类型的农村社区的研究也多为社区自身介绍,缺乏深入的社区体育研究。基于目前农村社区体育研究的状况,对这种新型的农村社区体育进行细致研究,是极具理论与现实意义的。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以郑州市、新乡市、洛阳市、焦作市、许昌市、周口市六个城市随机选取的社区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关于河南农村社区体育、河南新型农村社区、社区体育方面的论文、文件等文献资料300余篇,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查阅、分类和整理分析。

2􀆰2􀆰2问卷调查法

问卷内容涉及:所选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参与体育活动居民的基本情况、参与体育活动情况、体育活动组织状况、居民的健身意识、消费情况、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因素及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工作管理人员的要求等方面。问卷前后经历4次修改,采用自愿、匿名方式填写。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00份,有效问卷836份,回收有效率83􀆰6%。

2􀆰2􀆰3访谈法

笔者通过对所调查新型农村社区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所调查新型农村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场地设施、组织活动以及经费运作等方面的情况。

3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

3􀆰1农村社区体育的内涵

农村社区体育是指在农村开展的,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发挥政府行政部门和群众团体两方面的作用,以农民为主要参与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农村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而积极有序开展的区域性、群众性体育活动〔4〕。

3􀆰1􀆰1新型农村社区体育的内涵

本文认为新型农村社区体育是指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新型农村社区成员为主体,以增强体质、丰富新型农村社会文化生活、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新型农村社区成员感情、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凝聚力为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3􀆰2有关河南新型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3􀆰2􀆰1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农民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目前,由于农村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较多地依赖基层政府、民间体育社团。经营性体育场所和晨晚练点等农村体育组织较少,部分农村体育基本上还是处于无人组织与管理状态,对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农民参与者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属于自发的非组织化的,其中,个人锻炼的占参与者的50%,与家人一起锻炼的占25%,与朋友一起锻炼的占20%,参加有组织的锻炼人数占5%,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有组织地引导和领导,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强、农村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新农村体育组织将朝着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图1 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农民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3􀆰2􀆰2场地设施现状

我国农村人口占65%,仅有20%的体育场(馆)建在农村,属于农业系统的体育场地占10􀆰68%,在新型农村社区,53%的村子虽有篮球场(基本上是社区小学的),但场地不标准,47%的新型农村社区连一块篮球场都没有。但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各地区都在努力建设体育基础设施,河南省计划在3~5年内,全市行政村配建简单实用的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器材,并且按照河南省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方案,每年争取配建体育场地设施1000个左右,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对体育的需求。

3􀆰2􀆰3农民的体育价值观念

表1显示65􀆰23%的农民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8􀆰24%的农民认为体育是有钱人的事,2􀆰55%的农民认为体育与自己无关,23􀆰98%农民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表明目前农民体育意识相当差。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重视农业生产,轻视体育锻炼,绝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已经在劳动生产中锻炼了身体,根本没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无病即健康,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要使农民树立体育意识,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还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3􀆰2􀆰4河南新型农村社区体育指导员现状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体育指导员配备严重不足,体育人才严重匮乏,使得新型农村社区体育运动缺乏管理和指导,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95%的体育指导员在城市或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仅占5%,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全国城市和农村社区体育指导员配备要求,以河南新型农村社区现有体育人口计算,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体育指导员人数尚需增加4~6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一些从事基层体育工作的指导员因条件差待遇低而缺乏积极性,新型农村社区几乎没有专门的体育组织机构和专业的体育人员。

表2显示河南新型农村社区村民固定的健身项目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散步、跑步、广播操、徒手操、太极拳(剑)、棋牌类、跳绳、篮球、健身健美操、秧歌等项目上,这些项目相对投资较少,方便快捷,场地要求也不高,便于普通村民开展健身活动,这一现状体现了农村体育项目的特点:活动内容的广泛性、主体的选择性、团体的异质性、负荷的适应性、内容广泛性等特征。

3􀆰2􀆰5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农民的体育消费

新型农村社区农民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消费量很小,对河南省农村家庭购买体育器材的调查显示:没有消费的占42􀆰3%,0~60元的占48%,150元以上的仅占6%,并且有86􀆰7%的人没有到过体育场馆消费。农村体育消费低,这与农民收入低有直接的关系,要采取综合措施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体育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要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对健康投资,这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务。

3􀆰3建设河南新型农村社区体育的有利条件

3􀆰3􀆰1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制约新型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经济因素。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我国农村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这为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5〕。

3􀆰3􀆰2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余暇时间明显增多

农村居民余暇时间明显增多。闲暇时间是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人们直接参加体育活动和接受体育文化的前提条件,在农村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时,人们大部分时间都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无固定的余暇时间可言,严重地影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农民的余暇时间正在逐步增加。

3􀆰3􀆰3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逐年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国家加大了对农民的教育力度,因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所以农民文化程度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进峰,等􀆰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的功能探讨与发展〔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7)􀆰

〔2〕赵立,等􀆰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4)􀆰

〔3〕杨世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J〕􀆰决策与观察􀆰2008(1)􀆰

〔4〕李萌􀆰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学术交流,2011(3)􀆰

新型农村社区住宅 篇4

关键词:农村住宅,地域性,住宅设计,适宜技术,实际需求

0 引言

加快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思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文化特色的缺失和农村生活习惯的忽视, 使得农村住宅设计的地域性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1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住宅建设面临的问题

1.1 多样而复杂的地形与气候特征

河南地貌由豫北、豫西、豫南山地和黄淮平原、南阳盆地五个分区组成, 地形变化多样而复杂。同时河南省地跨寒冷和夏热冬冷两个热工分区, 冬季寒冷, 夏季炎热, 多样而复杂的地形与气候特征增加了新型农村社区住宅建设运用适宜技术的难度和复杂性。

1.2 悠久的文化特色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中原大地上。有着众多古代文化遗址[1]。在国家公布的八大古都中河南独占四席 (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 。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传承河南省地方文化特色是新型农村社区住宅建设的重中之重。

1.3 现阶段新型农村社区住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新农村住宅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 使得农村村民居住条件得到大大改善, 但是农村住宅设计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地方传统文化缺失。由于过快追求建设的速度和规模, 通常只强调村落形象的统一和整饬, 而未对建筑风格给予足够重视, 只是进行简单的复制和模仿[2]。某些新农村住宅建设过多地照搬照抄和简单地模仿城市住宅形式。这种简单处理的设计模式, 势必会造成农村住宅缺乏地方文化特色, 继而形成千村一面的模式。

(2) 实用性差且浪费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 大多数自然村落具有带状性、零乱性的特点, 加之由于缺乏合理使用土地和节约耕地的意识, 许多农村住宅建设出现了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同时农村住宅建设中未能本着节约意识, 互相攀比, 出现层高偏高、面积偏大和空洞无用的建筑空间。

(3) 对当地实际建设条件、地方传统建筑材料和村民生活习惯考虑不足。农村住宅设计时, 往往没有考虑农村的经济状况, 盲目地把城市住宅的建筑材料和营造模式复制到农村来, 忽视当地的传统建筑材料和营造模式, 势必造成能源的浪费。同时农村住宅设计中, 常常忽视村民生活习惯, 忽略城乡差别, 盲目地照抄照搬城市住宅模式, 势必缺少对农村村民生活习惯和意愿的考虑, 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地群众对住宅的实际需求。

2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住宅设计的地域性表达的思考

2.1 挖掘地方文化特色, 设计体现地方建筑风貌

农村住宅的地域性表现在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 多方位寻找当地传统建筑的特征, 提取具有地域文化的符号或处理手法。河南传统民居资源较为丰富, 既有古村落, 也有大型和中小型院落。

河南省传统的农村住宅大多数为砖瓦建筑, 采用质朴恬淡的色调, 在绿树掩映青山环绕之中显得格外融洽。砖瓦建筑施工方便, 可根据不同的需求组成不同的建筑组群。不同的地区又根据地理条件。人文风俗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中豫北和豫西有着较强的独特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豫北地处华夏文明腹地, 因尊崇古代礼仪, 在建筑上表现出建筑平面规整化一, 所选择的建筑基地一般是长方形, 很少出现不规整的院落[3]。豫北当地盛产石材, 尤其在太行山一带居民利用石材建造房屋, 主要表现为石板屋盖, 石墙承重, 利用石板不易风化, 不吸水特点, 屋面寿命至少达15年, 并且冬暖夏凉。豫西存在着较为特别住宅形式--地坑院, 它伴随着传统住宅的萌芽、成长、成熟、衰退各时期并存, 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4]。

基于此, 农村住宅设计时, 应该挖掘地方建筑特色, 与现代设计手法找到最佳契合点, 设计出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新型农村住宅, 这样才能避免新农村住宅建设中千村一面的误区。

2.2 深入了解实际需求, 设计符合村民生活习惯

新农村住宅设计应符合村民生活习惯, 在平常中找非常, 设计时需要当地村民介入, 吸收农村当地风俗和生活习惯, 这将蕴涵着地域性特色。若忽视城乡差别, 缺乏对当地群众生活习惯和意愿的考虑, 通常是设计方案的空间布局不够合理, 将不会很好地满足当地群众的真实需求。

在对新农村住宅设计之前, 需要对该地区进行广泛深入地了解, 从当地人生活习惯、风俗特点设计出符合当地的"理想住宅需求"调查问卷,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总结出农村住宅设计需求方式和内容, 让居住主体--村民参与到农村住宅设计中, 与村民共同建造房屋。然后通过对居民入住后的反馈意见, 对农村住宅设计方案进行完善, 进而在该地区进行推广。这种层层递进, 不断提高的建设模式, 充分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高效性。

2.3 顺应当地气候条件, 设计运用适宜技术

河南地区地跨寒冷地区 (14市) 和夏热冬冷地区 (4市) 两个热工设计分区, 建筑设计时既要满足冬季保温也要满足夏季隔热要求。如何应对当地气候条件, 传承适宜技术, 营建适宜人居环境, 是对河南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考。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对住宅样式、空间和构造加以改进和优化以迎合当地气候特点。

河南省传统民居中, 坡屋顶是建筑的重要特色, 是建筑的第五立面。通过对坡屋顶的设计, 不仅加强地域文化的归属感, 而且对住宅的热工性能有很大的改善。坡屋顶住宅的上层空间比平屋顶多一个空间隔离层, 使整个屋顶的平均热阻大大增加, 外界环境对房间影响相应减小[5], 同时对这个过渡空间加以利用, 设计成储藏间, 提高住房的利用效率。在夏热冬冷地区, 通过对屋檐出挑, 遮蔽夏日阳光, 为居民提供避风乘凉的好地方。建筑通风遮阳示意如图1所示。

在当今有限的用地条件下, 加强对地下室的利用也越来越受到村民的喜爱, 通过技术的改进, 地下室的舒适性得到提高, 利用其冬暖夏凉的特点可以根据村民需要设计成不同功能用房。

2.4 结合实际建设条件, 推行适用营建模式

地域化的建筑材料及其相应的营建方式是体现建筑地域性的重要内容, 将传统建筑材料及其建造方式与现代相结合、取长补短、各尽所能。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住宅墙体、屋顶和地面部位的保温是较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墙体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再生能源材料, 如煤渣、煤矸石、粉煤灰, 由当地砖厂加工成多种形状的粉煤灰、混凝土多孔或空心砌块。作为农业大省, 河南省拥有极为丰富的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 同时多数农村村民炊事和冬季取暖使用煤, 其废弃物炉渣, 两种材料均属于农村来源丰富且具有相当保温能力的当地乡土材料, 可以作为农村自保温墙体的烧制材料或嵌入材料;同时还可将炉渣作为农村地面和平屋顶保温层首选材料。夏季通风隔热效果良好的坡屋面, 冬季也可以放置农作物秸秆在其阁楼空间作为坡屋顶的保温层, 以改善下部空间的冬季热环境。如此将乡土材料运用到农村住宅建筑材料中也是对建筑地域性极好的呼应。

3 结语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河南省新农村住宅设计中地方特色的缺失和农村生活习惯的忽略, 使得农村住宅设计的地域性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从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深入了解实际需求、顺应当地气候和结合实际建设条件四个方面对农村住宅的地域性表达展开思考, 以期为河南省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农村住宅进行有益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左满常, 白宪臣.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戴翔, 梁树英.西南民族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中的地域性表达[J].小城镇建设, 2010 (7)

[3]刘振普.基于气候控制原理的豫北传统民居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4]冯雨.河南新农村民居建筑概念设计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江南大学, 2009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篇5

一、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2008年,我县抢抓国家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机遇,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工作,将全县346个行政村科学合理规划为106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实施后可新增耕地5万多亩。在这项浩大的民生工程推进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社会参与、政策扶持、梯次推进的原则,先后启动建设了平阴镇前阮

二、山头、博士、东阿镇新合、孔村镇驻地、孝直镇丁屯、展洼等18个新型农村社区,截至2010年底,累计建设住房5788户、80.4万平方米,竣工入住789户、12.6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硬化6.6万平方米,绿化1.13万平方米。全县农民新型社区建设呈现出试点先行、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社区建设布局。我县历来高度重视规划先行,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引领快速发展。我县在社区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完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对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进行了科学安排。按照城乡一盘棋、城镇协调发展和各项规划高度衔接的思路,合理确定社区建设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有效进行了合村并点。同时,本着“高起点、高层次”的原则,组织专家、村民代表对社区详规集中评审,确保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特色突出、风格多样。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县长任指挥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及由县农办、国土、建设、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组织协调。出台了《关于农民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协调会议纪要》,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县农办、国土、建设、民政、卫生、教体、水务等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自扶持政策和具体落实目标。各镇(街道)也抽调人员成立了指挥部,形成了“党政推动、两委(村、居)主办、村民主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用足用活政策,切实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对列入“土地增减挂钩”进行新村建设的村庄,除安置地块外,由县政府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统一对外调剂置换,对旧村址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每亩补助10万元。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向乡镇驻地、县城集中,以户为单位全部迁出本村腾出宅基地的户,除享受本村货币补偿政策外,由村集体从扶持资金中给予1万元的异地安置费。二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本着“资金来源不变、用途不变,整合集中使用”的原则,将上级出台的涉及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由县财政整合统筹运作,集中投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三是规费减免政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除税收外,原则上一切规费全免。同时,县政府对镇(街道)、村(居)修建性详细规划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

(四)创新建设模式,灵活推动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建设模式,不断加快推进建设进程。一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通过发展民营企业、工商

贸易、餐饮服务等行业,吸纳人口向镇驻地集中。孔村镇驻地中心社区,依托快速壮大的炭素产业和商贸服务业,规划占地517亩、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的社区,吸纳集聚周边村庄人口1万多人。二是与主导产业拓展提升相结合。依托特色品牌基地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孝直镇汇东片区依托无公害蔬菜基地,将21个村合并为3个新型农村社区,节约用地5300多亩。三是与重点项目和滩区迁建工程相结合。借助黄河滩区迁建工程,把沿黄13个滩区村、2500户,集中整合到7个社区。同时,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同步搞好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配套建设,促进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五)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扎实做好群众基础工作。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民意,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不搞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大拆大建。坚持民事民决,社区建设什么样式的房子、由谁来建、什么时候建,农民群众自己说了算,真正把中央的惠民工程变成农民群众自觉自发的行动,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村并村、村并城、村并镇、村并企、旧村提升等多种模式。由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最大限度地尊重群众意愿,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较大成效。

(六)坚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村社区。在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挖掘地域特色,积极打造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玫瑰镇以构建“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新型城镇为目标,高标准建设,多元化投入,高效能管理,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展示形象、承接旅游、充满玫瑰特色的小城镇在县城西南的翠屏山下崛起。又如孝直镇以“孝为先、人为本、和为贵”的孝直文化为载体,打造了极具内涵的特色驻地社区。

三、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课题,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是财政政策捆绑、项目整合的扶持资金非常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缺口。二是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群众不很富裕,主要靠农民群众自身筹集解决困难很大。三是土地置换资金到位滞后,土地置换补助金须土地复垦验收合格后才能到位,而土地净收益补助则要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同时,新型社区建设方缺乏主动筹资的精神,对县里社区建设投融资平台过度依赖,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广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习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产生活成本相对于新型社区较低,再加上入住社区后生产设备存放的不方便,致使部分低收入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社区建设及配套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已建设的社区现状看,存在社区规划层次较低、样式较单

一、整体规模较小的问题,不利于将来社区发展,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初衷有一定差距。在建社区把重点放在楼房建设上,水、电、路、气、医、学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重建轻管”,入住户服务管理的缺位影响了群众积极性。

四、加快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组织形式,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充实调整现有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抽调相关单位业务骨干,组成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社区建设队伍,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政策拟定、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一事一议制度和社区建设进度周报制度,尽量减免各种规费,集中办理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镇(街道)、村(居)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具体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镇(街道)、村(居)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搞好宣传发动,突破常规推动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规划建设、创新内容、建设标准、运作模式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对社区建设实施全程监督,让群众享受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因地制宜发动群众,“钱不够的不用慌,可帮你联系银行,也可攒攒钱再迁;想不通的不用慌,想通了再迁;意见不一致的不用慌,商议好再迁”。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速度。

(三)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明确以县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统筹主导地位,加大力度,整合扶持项目。充分利用土地整治投资公司这个平台,专门经营增减挂富余指标,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多种途径,争取社会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不改变投资管理渠道,在发改委、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下,借助土地投融资平台,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强化县级政府整合作用,集中投放,综合使用,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提高资金利用整体效益。

(四)狠抓质量安全,提升整体建设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运作、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继续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监理、质监与安监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农村住房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作用,对在建工程进行安全、质量、手续、监理、节能方面的全面检查,切实搞好建筑质量监理和工程验收,确保社区建设质量安全。

(五)制定产业规划,促进农民就业。农户入住社区后,虽然生活开支有所增加,但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可以使他们从繁重的家务和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制定产业规划,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集约种植、养殖。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协会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经营生产提供更多机会,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新型农村社区住宅 篇6

加强调研,找准介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切入点。通过对地域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区构成等要素的调研,理清了农村社区发展大体分成城中村和城边村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运用房地产综合开发模式进行整建制改造、集中连片开发;乡镇政府(街办)驻地村庄按照小城镇建设规划、改造成为城镇社区;中心村、经济强村和大企业驻地及周边村庄按照新型农村社区的标准,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等6种基本模式,并且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资金、农民自筹资金、金融机构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等,不同模式有不同的资金需求、承贷主体,为与132个农村社区全部发生业务往来奠定了基础。

加大信贷投入,找准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着力点。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需要的大量资金支持,济宁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办农民住房及农民消费贷款,截至9月末,办理社区贷款8160余笔,农民住房贷款1.96亿元、农村消费贷款2.96亿元。一是确立不同信贷支持模式。针对农村社区不同的发展模式,确立了财政贴息农民住房贷款、利率优惠农民住房贷款两种模式,并通过信用评定,三户、五户联保及大联保体的形式发放社区贷款。截至9月末,在农村社区评定信用户15000余户、组建大联保体165个,发放财政贴息贷款1800余万元。二是细化信贷操作流程。制定农民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明确了贷款对象、申请条件、贷款方式等要素,明确期限3-5年、利率执行不浮或最高上浮30%的优惠政策。

新型农村社区住宅 篇7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房改政策的实施,出现了很多建设规格较高的新型商品住宅楼,这种新型商品住宅楼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地域性强,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相对封闭;(2)生活服务设施相对齐全,代表着中国当代比较高的水平;(3)管理商业化、专业化,小区都有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等方面的服务;(4)规模大,主要表现为人口数量多和地域面积大。

社区体育服务主要由设施服务、组织服务、指导服务、信息服务四个部分组成。有研究表明1,新型社区体育的设施服务优于其他一般社区,但仍不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要;新型社区体育组织的参与程度、数量和活动频次都比较高,主要实行自我管理,较少采用社团管理方式。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加之社区体育管理的政府行为逐步淡化,使得社区的体育服务在管理体制上不是十分顺畅。新型社区体育指导服务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上层次不是很高,体育指导员短缺的状况依然存在;新型社区的信息服务开展的次数不多,较少有定期、定量的体育信息服务。针对存在的问题,如何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策略,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就社区体育服务的四个维度,依据社区体育的有关理论构建我国新型商品住宅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2 设施服务

2.1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

有关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监督房地产开发商的社区建设,新建的居民区必须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发布的(GB 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原城乡建设部、国家体委1986年颁布的《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规划、建设好社区的体育设施,已建成的居住区充分挖掘潜力,努力为居民多修建一些简易的体育设施。本着小型多样、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闲置空地和楼群间合理地布置简易、实用的体育设施,在社区规划出一定的健身区域严禁任何的侵占或挪用行为确保体育设施得以合理地使用。

2.2 制定社区体育设施的管理法规、制度,使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化

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在社区成立专门的组织依法加强对社区内体育设施的管理,使得体育设施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做好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体育设施的建设要大众化,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安全性,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实际需要。公安、体育、文化、民政和街道等部门配合,对实行营利性经营体育设施的有关组织进行监督,确保合理收费,并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对于老年人群和残疾人在体育设施的使用上实行照顾,使他们的体育锻炼活动顺利进行。

2.3 充分利用社区的有效体育资源,实现与学校的体育设施资源共享

《中国体育年鉴》的资料表明,学校的体育资源拥有的体育资源最为丰富,可以在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提下,考虑让社区内或周边的学校里的体育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开展一定的有偿或低偿体育服务以缓解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状况,充分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3 组织服务

3.1 转变观念,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

我国现行的社区管理有严重的行政化倾向,实际上对社区的体育组织并没有真正实行管理,应当完善业主委员会的监督职能作用,对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的行为进行监督,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自身权益。明确界定政府与社区居委会在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上的职责强化政府机构的指导协调的作用,帮助社区培训体育管理人员和社区体育指导员,帮助社区多渠道筹措体育活动所需的资金。

3.2 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网络,有效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内各个单位的人才、设施等资源条件,组建社区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锻炼俱乐部等组织,形成多层次的体育组织网络,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居委会配合社区体育协会做好晨、晚练点等体育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街道办事处在管理上起协调作用,制定社区体育服务发展规划,形成以街道办事处指导、协调,社区居委会配合,社区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具体工作体制。推行“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的一体化,并成立相关组织负责实施,制定一体化的规章制度,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4 资金保障

4.1 调整体育主管部门对社区体育服务经费投入比例,加大国家投资力度

我国的体育经费在使用上存在“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的状况,应当改变这一状况,提高群众体育的投资比重,将社区体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体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政府拨付和社区居民自给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提高体育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发展社区体育服务,如发行体育彩票。

4.2 积极探索社区体育服务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发展社区体育产业

发展社区体育产业,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让有偿锻炼深入人心。充分依托社会,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号召个体私营企业者赞助,采用社会集资、广告、冠名权出让等形式筹措资金,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国家可以通过制定优惠的政策,鼓励并扶持社会企事业单位、个人投资社区体育服务,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投资社区体育服务事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发展社区体育。

4.3 立足社区,争取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对社区体育服务的投入

社区体育的组织者可以立足社区自身,争取居民们的支持和对体育锻炼活动的投入。体育组织的成员通过缴纳一定的会费解决资金短缺的状况,倡导体育消费,营造“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氛围。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也本着节约的原则,使每一分钱都用得恰当合理。

5 人力资源保障

加强社区体育的人才培养,促进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社区体育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在影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中,缺少指导是主要原因之一。社区体育人才在引导居民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和社区体育管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尽快落实体育人才的培训制度,加速社区体育人才的培养,推动社区体育服务的发展。

5.1 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体制,建立社区体育服务的人才网络

我国现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随着培训学习的结束和等级指导员的资格取得,学习也同时结束,暂时还没有建立“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期培训制度或进修制度。因而,如何保证已经取得等级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体育观念体育理论方法等能够跟上时代发展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即:如何继续学习提高的问题,是一个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2应该加大对基层体育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社区体育的健身管理、指导和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培养一批既懂健身、又懂体育管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实到社区当中开展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建立合理的社区体育服务人才网络。社区体育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靠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完善,还要积极吸收广大社区体育积极分子或体育志愿者,充分利用社会的零散力量以弥补因社区体育快速发展而导致的体育人才短缺的局面。

5.2 进一步扩大、优化体育志愿者队伍

社区体育服务是一项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工作,需要动员、组织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单靠少数人是做不到的,目前组织管理和指导人员的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优化、壮大志愿者队伍是进一步深化社区体育服务的关键。要进一步吸收有体育才能的离、退休人员进入支援者队伍,组建社区体育服务志愿者协会,使社区体育服务工作经常化、系统化。要大力动员、吸收中青年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优化志愿者队伍的年龄结构;动员和吸收体育水平较高的居民尤其是体育工作者加入志愿者队伍,优化志愿者队伍的智力结构;动员、吸收居民中的体育教师加入,并让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3发挥高校志愿者队伍的潜力,高校中的大学生们基本上都受过体育方面的系统教育,具有一定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将他们充实到社区体育服务当中必能很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从而缓解社区体育指导员不足的局面。

5.3 实现学校与社区的体育人才共享

社区自身和周边的学校内有丰富体育人才资源,主要是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当中的体育骨干,他们具有扎实的体育技术技能,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以及很好的体力与精力,在完成本职工作和学习的前提条件下,完全可以从事社区体育锻炼的组织与指导方面的工作,倡导“学区体育”。这样可以促进社区和学校体育组织的相互渗透,开展体育活动,实现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的共享。需要指出的是,在开展学区体育的同时,要做好安全方面的工作,不能影响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6 信息宣传服务

加强社区体育的信息服务建设,宣扬社区体育文化。利用社区内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体育健身方面信息知识的宣传,可以设立“社区体育专栏”、“健身指导”等体育栏目,及时帮助广大社区居民解决锻炼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加强宣传工作的领导,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方面的培训和咨询活动,宣传体育政策法规、活动信息、先进案例等,调动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各社区体育组织的联系和相互交往,实现与其他社区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摘要:新型商品住宅社区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房改政策的实施而出现的,本文依据社区体育的有关理论,根据社区体育服务的设施服务、组织服务、指导服务、宣传服务四个维度,针对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我国新型商品住宅商品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并确立了人力资源、资金保障策略。

关键词:中国,商品住宅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宋迎东.广州市大型屋苑社区体育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EB/OL].中国期刊网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5.

[2]顾渊彦,等.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20.

[3]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5.

农村新型轻钢草砖节能住宅体系 篇8

专利申请号:CN200910066934.4, 公开号:CN101619593, 申请日:2009.05.11, 公开日:2010.01.06, 申请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本发明是一种适合农村使用的节能住宅体系。包括受力骨架、楼面、屋盖和围护结构4部分, 受力骨架、楼面采用常规结构, 屋盖和围护结构采用轻钢与秸秆草砖相结合的结构。本发明的优点是:结构新颖, 可实现北方地区建筑节能50%, 甚至达到65%的要求, 实现从受力构件到围护构件全部为绿色建材的目标, 彻底避免了黏土砖的使用。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篇9

1. 建设起点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参照城市社区标准编制建设详规。人口规模必须在3 000人以上, 条件允许的, 人口规模还可以增加。住宅布局提倡多层、鼓励高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相一致。

2. 节约土地多。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建新必须拆旧的原则, 建设前均与村民签订了旧村旧宅拆迁合同, 以确保腾出和节约土地。目前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 多数为多层或高层, 节约了大量用地。

3. 农民就业近。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重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中, 确保建设的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附近都有主导产业, 就近就地吸纳入住农民转移就业, 实现了就近务工不进城、就近就业不出村、就近致富不离农。

4. 发展模式新。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 各地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探索出了许多符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逐步形成了工业带动型、大户参与型、城郊带动型、平原农区型等建设模式和“乡镇组建”、“村集体自建”、“成立公司联建”、“委托工队助建”、“农民自建”等多种建设途径。

5. 保障民生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制定了特色惠民政策, 对区内农民全部参加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个人缴费全部由集体承担。建立长效机制, 有效解决了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保障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为农民子女上学创造优良学习环境。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进展不平衡。

客观原因是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 主观原因是干部群众的思想不够解放。总体表现为:城市周边及经济基础较好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较快, 平原农区及偏远山区进展较慢。

2. 旧宅拆除难。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 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作支撑, 如没有制定旧房拆除补偿标准, 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只能在本县域内交易, 导致指标不值钱, 不足以补偿群众建新房, 新楼房盖起来了, 旧房拆不了, 土地腾不出来, 没有达到腾出土地的目的。

3. 土地指标缺。

一是省新批建设用地指标很少能用到新型农村社区;二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政策缺乏可操作性;三是不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及产业集聚区的新型农村社区不能享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4. 收费标准高。

目前, 国家没有出台对农村三层以上建筑收费的标准 (三层以下不收费) , 收费按城镇建筑标准收取。农民住多层或高层住宅, 腾出了土地, 反而要收费, 增加了农民的建房成本。

5. 资金缺口大。

一是农民收入相对较低, 缺乏建房资金。二是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缺口大。据测算, 每个3 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除建房资金外, 还需要其他配套资金1 000万元左右。

6. 手续办理难。

目前, 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手续的办理, 基本上是按照商品房开发来对待的, 在手续办理过程中要经发改、土地、规划、建设、人防、环保等多个部门批准, 时间少则半年多则一年, 甚至更长时间。

7. 身份界定难。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由于受福利、土地、公共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城镇户口并没有相应的城镇待遇, 反而使由农户转为城镇户口的农民失去了原来享受的一些基本福利待遇, 城镇化建设在户籍上遇到了障碍。

三、加快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1. 进一步解放思想。

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建议在下阶段工作中, 召开再动员会, 制定更为具体的优惠政策、强化督导考核、加大奖补力度等措施, 强力推进该项工作。通过再动员、再发动, 解放思想、切实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问题。各级政府及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深刻认识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精心组织、科学安排, 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2. 完善各种配套政策。

(1) 用地优惠。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全部纳入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和土地整治项目规划, 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指标先使用后核销的管理办法。坚持建新拆旧原则, 对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节约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允许进行一定比例的商业开发, 开发收益大部分返还农民, 结余部分用于保障社区运行。在原有旧村镇建设用地上建设社区的, 不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新建社区尽量使用原建设用地、废弃地、荒地, 确需占用耕地的, 纳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优先配置用地指标。凡列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需要迁并的村庄, 一律停止审批新的农村宅基地。

(2) 收费减免。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 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 简化审批流程, 免除审批过程中政府职权范围内行政事业性收费、服务性收费按不高于最低标准的30%收取。对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信优良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 优先提供贷款。启动新民居建设贷款, 支持农户购买社区住房。建议对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工程建设费、墙材专项资金、土地登记费、房屋登记费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各类政府基金减收或免收。对达到标准的新型农村社区, 市财政给予相应的奖补资金。

(3) 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成立文卫教育、人力资源等部门对社区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行业务指导。建立社区服务中心, 设立民政救助、综治民调、信访稳定、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及水电气、有线电视收费等便民服务窗口。对安保、保洁、管网维护、绿化、亮化等物业管理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对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 可自愿选择登记为城镇居民, 其在原地享有的集体待遇和集体资产收益不变, 继续享有原承包地的承包经营权, 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及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权利。可按照就高不就低的标准, 自愿选择城市或农村的医保、低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

(4) 社区管理政策。完善妇联、计生、志愿者等群团及民间自治组织, 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日常管理实行居民自治办法。建立“四联共议”决策办法。参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凡涉及社区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按照党支部联体、党工委支委联审、议事会联谊、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表决。同时, 健全社区党建联席会制度、社区党总支议事制度、重大事项表决制度、群众评议工作制度等。从而, 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 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对已搬迁入住的新型农村社区, 组建社区党总支 (或党委) , 具体负责社区党务管理事宜。倡导社区物业化管理, 加强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经济发展是根本。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 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提升产业的层次和水平。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带动新型工业化支撑推动的同时, 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

4. 注重拆旧。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前必须与村民签订旧村旧宅拆迁合同, 由各地制定旧宅拆迁补偿标准, 制定具体的旧村旧宅拆迁补偿办法、措施, 避免出现村庄增加、土地浪费的现象。对村庄整治腾出的土地, 首先复垦为耕地, 节余指标可有偿调剂到城镇、产业集聚区及重点项目集中使用。所得土地出让收益及时足额返还农村, 主要用于改善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土地复垦、建房补贴, 特别是农村拆迁补偿。由地方党委、政府督查室牵头, 成立新型农村社区建新拆旧工作专项督导组, 确保腾出和节约土地。

5. 强化考核。

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列入市、县、乡三级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管理, 每半年组织市领导、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 (市、区) 的主要负责同志赴各县 (市、区) 实地巡回观摩, 确定排名。对进展缓慢、措施不力的县 (市、区) 、乡 (镇、街道) 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

6. 明确努力方向。

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向不动摇, 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 坚持“两分”、“两力”、“两业”。即: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坚持“四个率先”、“两个鼓励”、“十个提升”。“四个率先”就是对城区近郊、产业集聚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且不具备居住条件的山区率先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两个鼓励”就是对经济基础相对较为薄弱、有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性的村给予鼓励, 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乡镇整建制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十个提升”就是要在水、电、路、气、垃圾处理、文、教、体、卫、商十个方面有大的提升。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要注意完善政策, 保障服务, 强化管理, 形成合力, 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和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

新型农村社区住宅 篇10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特色景观元素,保护,应用

在城镇化进程中,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让农村居民在生活质量、居住环境等物质文明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居民沉浸在新生活的幸福中;而随着原始村落的消失, 老院落、街道、古树及农耕用具等熟悉的农村传统景观元素也面临消失, 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多了份精神失落。

1 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 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1]。2009年10月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中心村为核心, 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契机, 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 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 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 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论断。从国家到地方, 一系列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的出台, 给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 圆了农民渴望城市化生活的夙愿。

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新旧环境的精神纠结

农村居民的故乡情结。几千年的农业文明, 孕育出乡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乡者, 故乡也, 土者, 民间也。吾乡吾土, 是故土, 是老家[2], 故乡是孕育一个人初始的生命印痕的地方, 而故乡情结则是中国人情感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故乡以村落为载体, 承载了本地的历史文脉、民风民俗、邻里亲情, 是故乡人的精神港湾。在实施“迁村并点, ……”的大背景下, 乡村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多自然村落即将消失, 老院落、街道、古树及农耕用具等熟悉的农村特色景观元素也即将随之消失。如果不能做好农村特色景观元素的保护, 那些满载珍贵记忆的人事物将只成为记忆, 让搬进新社区的居民在享受幸福新生活的同时, 多了份精神失落。

3 农村特色景观元素的保护与应用的意义

在新型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中, 营造融生态、景观、人文于一体的环境, 保护和延续农村特色景观元素, 实现景观与历史文化的融合, 营造具有家园氛围的农村社区环境, 让不同村庄的居民产生对新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村落中的古建筑、古街、古河道都是农村最现成的资源, 看得见、摸得着, 保护并利用好这些资源或许能创造不可估量、潜力巨大的财富[3]。村落承载了当地乡土文化、民风民俗, 蕴藏了悠久而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价值, 因此古村落的保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 既能更好地加强当地的古村落保护, 又可以提升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品位, 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4]。同时由于老村落的独特的历史研究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 对居民的唯一性, 有着重要的纪念意义。其作为当地农村的旅游资源价值突显, 带动新农村的经济发展。

4 保护与应用的对策

4.1 原址整体保护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散落着很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和纪念建筑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村庄治理要突出乡土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5]”结合乡村生态旅游, 遵循生态性原则, 可将古建筑或纪念建筑物改造为博物馆、参观游览场, 同时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特色民俗, 打造乡村生态旅游胜地, 既使得特色景观及历史文脉得以保护, 又顺应时代发展, 造福乡村。

4.2 新址保护

对于不是古村落, 没有古建筑的村落, 一些农村特色景观元素和熟悉场景的保护同样重要, 如石碾、木推车、水渠、织布机、大树等等, 这些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朝夕相处的物件, 是农村生活变迁的见证, 诉说着农村过去的故事, 有珍贵的纪念和教育意义。在新社区的景观设计中要巧妙的将具有保护价值的物件融合到绿地中, 尽量还原具有代表性的特殊场景, 使社区景观形成自身形象特色, 让居民有触景生情的环境, 产生对新家园的归属感。

4.3 新技术应用

物质层面有了充足的保障, 精神世界也需要足够的重视。北京大兴信息网曾有报导, 2011年11月16日, 瀛海镇“精神家园”网站正式开通。点击鼠标游走在“虚拟家园”, 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再看看自己的村子, 串串邻家的门。以此为基础, 瀛海镇征集照片、老物件, 编修镇志、村史集, 在保留传承瀛海地区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瀛海精神得到提升, 瀛海形象得以重塑。广大拆迁居民, 在精神失落的过渡时期寻到了归属感, 更加平稳科学地接受生活状态的改变。

5 结语

新型农村社区是物化的城镇化, 更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地域特色景观的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和谐景观环境的塑造是社区独一无二的特质, 对推动旧村拆迁发挥重要的作用, 更是对历史收稿日期:2014-05-12的延续, 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徐颖.吉林省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 2010 (20) :109-111.

[2]张国雄, 李玉祥.岭南五邑[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3]宋直刚, 王飞.村庄建设规划——如何为皖南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添砖加瓦[J].小城镇规划, 2009 (3) :21-23.

[4]韩旻羲.浅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古村落保护问题[J].浙江建筑, 2012 (29) :4-6.

上一篇:微观微电影下一篇:空鼓开裂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