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经验

2024-06-30

临床护理经验(精选十篇)

临床护理经验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 均行脑部CT检查, 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 男47例, 女35例;年龄最大72岁, 最小42岁, 平均年龄62岁;入院时即已显示意识障碍的患者11例 (13.4%) , 肢体活动障碍患者50例 (61.0%) , 语言障碍患者21例 (25.6%) 。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所有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根据每例患者的病情特点安排床位, 住院护理。在此期间, 须保证患者的充足休息, 病房保持安静和整洁, 避免纷扰的环境影响患者康复。所有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护理干预, 包括心理疏导、防止并发症、控制饮食及四肢活动和语言能力的康复指导。

1.2.2心理疏导

急性脑梗死通常病情复杂且严重, 易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 一方面, 需要积极地开导患者, 使其了解自身病情及治疗和护理方案, 积极参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和护理中。使患者保持开朗的心理状态以便更好地配合护理工作, 有利于疾病康复;另一方面, 应将患者的实际情况准确、详实的告知家属, 询问家属的意见来制订治疗和护理方案, 同时应同意其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中来, 给予患者家庭的关爱和温暖,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患者恢复。除此之外, 还可例举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成功康复病例来增强患者及家属对于康复的信心。

1.2.3 防止急性脑梗死引起的并发症

急性脑梗死常会引起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便秘以及压疮等并发症[3,4]。并发症的发生将会影响患者的康复, 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可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并发症的防治。

1.2.3.1防止发生肺部感染

为了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应注意病房内的空气质量, 经常通风换气, 控制陪护人数并限制外来人员探访等。若发现患者有肺部感染的征兆, 应立即进行插管或手术治疗, 同时辅以药物治疗。对于已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采用经管进食, 每次进食量不得超过300 ml, 两次进食中必须饮水1次, 以防出现食物堵塞等意外情况。

1.2.3.2防止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须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配合抗生素进行冲洗, 避免发生感染。每日按时更换引流袋, 更换后立即使用碘仿脱脂棉球和纯净水擦洗相应部位, 所接引的尿液须定期送检。若发现泌尿系统发生感染, 需立即采取处理措施。

1.2.3.3防止发生便秘

为了预防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应帮助患者养成每日规律排便的习惯。若患者已出现便秘, 则可适量使用药物促进大肠蠕动而排便, 如有必要也可以使用灌肠等措施。

1.2.4 控制摄入饮食

制订合理的饮食方案, 科学搭配蛋白质、糖以及脂质的摄入。尽量食用高蛋白、高纤维、低脂、低盐的食物。保证每日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的摄入。多食蛋类、鱼类、奶制品以及新鲜的蔬菜、水果。患者必须戒烟限酒, 同时避免缺餐少餐和暴饮暴食。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十分有利。

1.2.5 四肢活动和语言能力的康复指导

急性脑梗死患者常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失语以及言语不清的临床症状。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增强其康复信心, 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对其进行四肢活动和语言能力的康复指导。同时, 可以通过播放内容简单轻松的视频或音乐增强语言障碍患者对于声音的敏感性。

2 结果

对所选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基础治疗以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辅以心理疏导、防止急性脑梗死引起的并发症、控制摄入饮食、四肢活动和语言能力的康复指导, 效果明显, 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了很大改善, 促进了患者康复。

3 讨论

据不完全统计,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 而我国也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国家。急性脑梗死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疑难病症之一, 常会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同时, 由于该疾病的高致残率和病死率, 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甚至会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 影响其治疗和康复。因此, 急性脑梗死患者除了进行积极的治疗外, 做好护理工作对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及患者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通过对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实施基础治疗和常规护理的情况下, 采取心理疏导、防止急性脑梗死引起的并发症、控制摄入饮食、四肢活动和语言能力的康复指导等护理干预的观察和分析, 可以看出采取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较好地改善其临床症状和负面心理状态, 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纳幸.应用临床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对脑栓塞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 2013 (11) :156-157.

[2]张华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 (18) :160-160.

[3]于淑英.浅谈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指导[J].大家健康, 2012, 6 (12) :95-96.

[4]李敏.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早期康复的临床护理[J].河北医学, 2013, 19 (12) :1909-1910.

小儿腹泻的临床护理经验分析 篇2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治疗小儿腹泻时的护理经验。方法:收集治疗的172例小儿腹泻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本组172小儿腹泻患者经临床治疗和及时有效的护理,全部治愈,其中40例臀红者。结论:对腹泻小儿患者加强严密监护,即使掌握病情的变化,临床精心治疗配合科学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可有效的提高临床治愈率,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腹泻;护理经验

小儿腹泻是5岁以下儿童的常见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居第2位[1-2]。长期以来严重危害着儿童的健康。由于小儿年龄小,不能清楚正确的向医务人员表达自己的病情,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严密监护,科学合理的做好小儿腹泻患儿的临床护理工作,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现对腹泻患儿的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72例均为我院1月~208月期间入院治疗的腹泻患儿,年龄7~24个月,其中7~18个月的腹泻患儿有140例,占本组患儿的81.4%。

1.2 临床表现:①轻度脱水患儿精神好,反应好,眼睑前无凹陷,哭时有泪,口唇湿润。皮肤有弹性,面色红润,无口渴表现,尿量基本正常。一般失水低于体重的3%。②中度脱水患儿精神较烦躁,反应稍差,眼睑、前囱有轻度凹陷,口唇干燥,哭时泪少,面色暗,有口渴表现。皮肤弹性差,用手捏起,回缩慢,尿量减少。有明显吸吮动作,输液时回血较慢。失水约占体重的.3%~10%。③重度脱水患儿精神萎靡,反应差,嗜睡,眼睑前囱凹陷,口干舌燥,面色湿冷。极度口渴,乳儿频繁吸吮,年长儿频繁饮水。哭时无泪,皮肤弹性极差,尿量极少,静脉注射时回血极慢或无自动回血,血液黏稠,血色暗。失水大于体重的10%。

1.3 结果:病程5~10 d,治愈率为100%,其中臀红者40例。

2 护理措施

2.1 输液护理

2.1.1 口服补液:用于轻、中度脱水及无呕吐或呕吐不剧烈且能口服的患儿,鼓励患儿少量多次口服ORS补液盐。

2.1.2 静脉补液:①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液体按计划输入,特别是重度脱水者,必须尽快(30 min)补充血容量;②按照先盐后糖、先浓后谈、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原则,补钾浓度应小于0.3%,每天补钾总量静脉滴注时间不应短于6~8 h,严禁直接静脉推注;③每小时巡回记录输液量,必须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了解补液后第1次排尿时间,以估计疗效;④正确记录24 h出入量。

2.2 饮食护理:由于腹泻患儿在腹泻时会大量排出体内水分、电介质及营养物质,容易造成身体脱水,因此在饮食护理方面,首先要及时补充体液,根据患儿的病情来来调整喂养方法:①单纯母乳喂养的患儿,此时应当缩短每次哺乳时间;②母乳、牛奶及其他乳制品等混合喂养的患儿,此时应当单纯的进行母乳喂养,暂停喂养其他喂养品;③单纯人工喂养的患儿,此时应当减少原来牛奶等乳制品的喂养量、多加水稀释原喂养浓度或单纯喂食温热的米汤;④原已经加喂辅食的应减量或暂停不喂;⑤对于年龄稍大患儿,可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喂养,如面条、米粥等。喂养时,一定要把握好喂养量,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逐渐过渡到正常的饮食。

2.3 发热护理:严密监控患儿,仔细观察其病情变化,由于腹泻患儿常伴有发热,一旦发现患儿体温升高应当立刻向医生汇报,及时对患儿采取退热措施。腹泻患儿急性期,应当每半个小时测一次体温,对于持续高热不退的患儿,应当及时的采取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体温正常后,每2小时测一次体温,患儿病情稳定后,每天早、中、晚各做三次体温测试,直到患儿康复。此期间,应当认真仔细的记录患儿的病情和体温测量记录。

2.4 口腔护理:由于多数腹泻患儿经常喂食糖水,加上婴幼儿抵抗力低下和大量抗生素的临床使用,会导致患儿口腔内的细菌的大量繁殖,因此应当时常清理患儿口腔,保持口腔的清洁,防止细菌伤害到患儿娇嫩的口腔黏膜。

2.5 皮肤护理: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洗浴,尽量保持肛周干燥。如出现红臀可TDP照射并涂以紫草油。如出现尿布疹,可给予制霉菌素甘油和氧化锌乳膏交替涂抹[3-5]。勤换尿布,尿布采用柔软的吸水性好的棉布。

2.6 控制感染,防止交叉感染:严格无菌观念,除对环境(病室、洗涤间等)每天用2%来苏儿喷洒、擦洗外,对感染性腹泻患儿应做好床旁隔离,食具、尿布等应专用,最好用一次性尿布,护理后双手应用0.1%新洁儿灭溶液浸泡2 min,对于病程长,抵抗力较弱的患儿应注意保护性隔离,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加重腹泻,观察并记录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和量。

3 小结

由于婴幼儿患者多数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病情,无法和医务人员沟通自己的不适和痛苦,因此婴幼儿患者在就诊时多数会哭闹,此时护理人员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加强对患儿的巡视和观察,详细向患儿家属了解患儿的病情和发病情况,从而全面、科学的制定护理措施,根据患儿的临床病情,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做好护理工作,使患儿早日痊愈。本组腹泻患儿经过临床的及时治疗和以上的护理措施,全部康复,治愈率为100%。体会:小儿腹泻患者,除了及时科学的临床治疗,切实有效的临床护理是必不可少的,可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和控制腹泻患儿的病情发展,有效的促进患儿的临床康复。有利于保证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小儿的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熊彤彤,刘闲兰.小儿腹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学,,16(1):82.

[2] 孙淑青.浅谈小儿腹泻的病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9,17(1):39.

[3] 王鑫花,王玉伟.小儿腹泻的临床护理措施[J].中外医疗,2009,21(3):498.

[4] 赵淑玲.小儿腹泻的综合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33(2):397.

浅谈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经验 篇3

[关键词] 护理学;手足口病;医护;防治/经验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36 文章編号:1004-7484(2014)-03-1550-0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和疱疹为特征。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密切接触传播,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心肌炎。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可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继而神志改变,全身迟缓性麻痹导致死亡。

1 临床资料

2012年5月——12月,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患者487人,其中1-5岁占448人,5-12岁占34人,12岁以上5人,并发无菌性脑膜炎的共9例,3例病情加重转往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者均痊愈或病情好转出院,无死亡病历,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

2 护 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大多数为小儿,入院后对医院充满恐惧,不能积极配合治疗,所以有效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患儿刚入院时,由于对医院环境感到陌生及发热﹑口腔内疱疹疼痛等身体不适,常常哭闹不安,这时需要家属协助医护人员耐心细致的做好安慰及解释工作,将病房的环境﹑疾病的转归﹑消毒隔离﹑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及各项治疗操作的方式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一一告知。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2.2 发热的护理 部分的手足口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大多数患儿体温在38℃以下,精神状态好,一般不做特殊处理,以免掩盖病情。这时可通过多饮水,头部及腋下放置冰块,或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少数患儿出现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效果差,可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如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泰诺林等,同时补充糖类和维生素,以保持大便通畅,鼓励家长多喂患儿水,保持患儿大便通畅。

2.3 口腔护理 80%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害,表现为水泡样黏膜疹,边缘充血。可分布于上颚﹑口唇﹑咽后壁﹑舌体﹑舌下等处,溃疡所致疼痛明显。患儿常因溃疡疼痛而烦躁不安,易流口水拒绝进食,此时应鼓励家长多喂患儿温水,(温度过高会加重溃疡疼痛),饭前饭后漱口,对于不能漱口的患儿,嘱家长饭后喂水,以保持口腔清洁。溃疡面可局部用益口含漱液喷雾后,再用利多卡因+蒙脱石散调成糊状,用棉签轻轻涂抹于溃疡面,对于咽喉部等不易涂抹药物的地方,随着患儿的吞咽,药物可以覆盖,要求30分钟内勿进食水,以利于药物充分吸收。经规范口腔护理之后,约2-3天溃疡面愈合或明显好转。

2.4 饮食护理 患儿口腔溃疡,发热等原因不愿进食,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并注意饮食的温度,如使用奶瓶的患儿,因溃疡病而拒绝吸允,可用小勺喂食减轻口腔疼痛,同时辅以补液静脉营养治疗要求患儿饭前便后洗手,家长护理患儿前后均应洗手,以免发生交叉感染。我科收治的3名成人患者均为患儿家长,成人也会得手足口病,因此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5 消毒隔离 严格执行传染病的一般护理常规,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病房内地面﹑床单及患儿用具每天用含氯消毒剂(500毫克/升)擦拭2次,衣物和被褥置于阳光下暴晒6小时,医务人员每接诊护理患儿前后均洗手,严格做好手卫生,患儿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2.6 皮肤护理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碎屑,宜穿柔软宽松的衣服,剪短指甲,以免抓破疱疹。为患儿洗手时动作轻柔,忌用碱性溶液,防止疱疹破溃引起感染,婴幼儿尽量避免使用纸尿裤,选择柔软棉质尿布使用。如臀部有疱疹,要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如皮疹或疱疹破裂感染,可局部涂抹百多邦软膏。

2.7 并发症的护理 手足口病的常见并发症为脑炎﹑心肌炎,及时发现并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肢体抖动是合并脑炎的最早表现,轻者睡眠后出现肢体抽动,重者肢体抖动频繁,站立不稳,甚至全身抽搐,呼吸困难,口唇青紫。要经常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一旦发现高热﹑肢体抖动﹑恶心﹑呕吐等症状,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如已出现并发症,按相应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8 用药的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无特效抗病毒药,经抗病毒﹑营养支持治疗﹑抗感染后可痊愈。抗病毒一般选用利巴韦林和喜炎平,发生脑炎的患儿可遵医嘱使用20%甘露醇﹑速尿﹑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甘露醇应在30分钟内滴完,输液过程密切观察局部有无红肿外渗,发现外渗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同时局部给予相应的处理,避免引起皮下组织坏死,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神志及尿量。并发心肌炎可加用果糖、磷酸肌酸钠等营养心肌的药物。

2.9 留置针的护理 我科5岁以下患儿448人均采用了静脉留置针,既减少了反复穿刺为患儿带来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还方便危重患儿随时用药。指导家长协助患儿减少穿刺肢体活动及下垂,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班班交接,每次输液前后应观察留置针局部有无发红,肿胀渗出现象及感染现象,输液前后均应用5-10毫升生理盐水冲封管。注明穿刺时间,一般留置时间为3天,如贴膜卷边或潮湿应立即给予更换。

2.10 健康教育 由于手足口病为肠道病毒,告知家属注意卫生保健,大人由于抵抗力强不容易发病,但可能为隐性感染者,故大人接触孩子前后均应洗手并引导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经常清洗孩子的玩具,在疾病流行期间,勿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多饮水,居室常开窗通风,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经常检查孩子手足部位皮肤及口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 讨 论

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几点经验体会 篇4

癌症中晚期患者无论手术与否, 一般都需要通过化学药物的进一步治疗, 以防止癌肿继续恶化, 延长患者寿命, 减轻痛苦和提高生存质量。临床上现用的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草铂、紫杉醇等都采用静脉途径给药, 而此类药物对血管都有很强的毒性, 很容易引起静脉炎。有文章报道化疗药物引起的外周静脉炎高达40%以上, 因此, 化疗药物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就相当重要。化疗药物引起静脉炎的发生原因目前尚无定论, 有文献认为缓慢静脉点滴化疗药液对血管壁的接触时间较长, 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而末梢静脉血流量少, 药液局部浓度高引起局部刺激而发生渗漏, 外渗化疗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DNA结合, 造成机体组织细胞代谢活跃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死亡而导致静脉炎。笔者在临床上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有效地防止了化疗引起静脉炎的发生。

1.1 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部位。癌症化疗一般需要5~6个

疗程, 1疗程5 d, 1 d需输液几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 选择穿刺部位就相当重要。化疗一开始我们就制定静脉使用计划, 有计划地选择穿刺部位。首先要避开关节部位, 选择粗、直、有弹性的表浅静脉;其次使用时先从远端开始, 左右肢体交替使用。

1.2 妥善固定穿刺部位。化疗我们一般选用5根胶布固

定针头和输液管, 必要时用小夹板固定输液侧肢体, 以防肢体活动引起针头移位液体外渗。

1.3 化疗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化疗药物滴入情况, 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疼痛, 来观察有无液体外渗。

1.4 药液外渗立即处理。化疗中如有外渗立即更换注射

部门, 抬高患肢。原注射部位用地塞米松或2%利多卡因做局部环行封闭治疗, 24 h内用50%硫酸镁冷湿敷。

1.5 滴注完毕后用200 ml生理盐水快速冲洗, 减少血管

壁上化疗药物残留, 或者用50 U肝素加入50 ml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推注后拔针。肝素能降低血液黏滞性, 加快血流速度, 缩短化疗药物在血管内的停留时间, 从而减轻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肝素还可以拮抗补体, 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从而达到预防和减轻静脉炎的目的。

1.6 拔针后按压针眼5 min, 防止药液从针眼处溢出。

2 头孢抗生素皮试的方法

头孢抗生素高效、低毒、抗菌谱广、不易过敏, 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使用头孢引起过敏性休克者也时有报道。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是否皮试, 如何皮试, 中国药典、卫生部和药品说明书都无明确规定。临床上为了对患者负责, 安全用药, 有的用青霉素做皮试, 有的用头孢唑啉钠做皮试, 都不太科学。笔者认为, 各种头孢之间都没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 使用前应使用拟用药物做皮试, 提高皮试反应的准确性, 增加用药的安全性, 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也可增加患者的用药机会。近5年来我们就采取拟用药物做试验, 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2.1 头孢皮试液的配制

(1) 取0.5 g+生理盐水2.5 ml (依此类推) ; (2) 取0.1 ml+生理盐水0.9 ml; (3) 取0.1 ml+生理盐水0.9 ml; (4) 取0.1 ml+生理盐水0.9 ml; (5) 取0.1 ml做皮试。

2.2 皮试部位

前臂掌面腕横纹上三横指正中处。根据人体解剖学的神经分布规律, 此处神经末梢分布最稀少, 皮肤感觉不敏感, 在此皮试就会无痛或微痛, 减轻患者痛苦。此处皮肤颜色较浅容易观察皮试结果。

2.3 穿刺方法

(1) 用左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对捏前臂腕部背面, 可以有效绷紧掌面皮肤, 且不影响穿刺操作; (2) 用4号半的针头与皮纹平行方向进针 (可以减少纤维损伤, 减轻患者疼痛) , 皮内注射0.1 ml皮试液; (3) 20 min后观察皮试结果。

2.4 皮试结果的判断方法与青霉素相同

(1) 阴性:皮丘无改变, 周围不红肿, 无红晕, 无自觉症状。 (2) 阳性:局部皮丘隆起, 出现红晕硬块, 直径大于1 cm, 或周围出现伪足、有痒感。

2.5 小结

头孢皮试阳性者改用其他抗生素治疗, 头孢皮试阴性者则可以使用。5年工作中未发生1例过敏性休克, 有5例出现粉红色风疹样小丘疹, 有痒感, 经抗过敏处理后缓解。

3 肥胖患者穿刺成功的体会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最常用的操作技术, 是抢救和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做到稳、准、快、好地进行静脉穿刺是我们护理人员每天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普通穿刺都能做到得心应手, 而对特别肥胖的患者、需要长期静脉输液者就感觉非常困难。笔者在26年来工作中不断摸索经验, 对每个肥胖患者都能顺利穿刺完成输液, 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3.1 穿刺前做好心理准备

肥胖患者由于穿刺困难, 多数精神紧张, 甚至有恐惧感, 所以操作者要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并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以防患者血管收缩或穿刺时躲避, 不易穿刺。

3.2 血管选择

肥胖患者一般手背、足背、腕部浅表静脉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穿刺比较困难。我们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靠近腕横纹的小静脉和大拇指第一节的小静脉, 因为它们虽然较细, 但浅表、笔直、清晰可见, 都能一次穿刺成功, 而且能够顺利完成一般静脉输液。

3.3 选择合适的输液器

临床上我们对肥胖患者一般选择5号半输液器即可满足患者输液速度的要求 (滴速可达80滴/min以上) 。

3.4 静脉穿刺成功的技巧

静脉穿刺前止血带结扎时间要稍长, 1 min左右以利于血管充分充盈。止血带结扎离穿刺部位8 cm左右也利于静脉充盈。调节器离头皮针愈远愈好, 调节器离针头愈远输液管内压力愈小, 穿刺时容易看见回血。穿刺时头皮针与皮肤成20°~30°的角度迅速直接进入血管看到回血, 针头再进入1 mm~2 mm即可固定。输液完毕轻轻按压2 min~3 min以防局部瘀血, 为第二次输液做好准备。

临床护理经验 篇5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采取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并辅以综合性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68例我院接收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入院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7年,随机分为对照组(n=34,予以痰热清注射液+常规护理)与观察组(n=34,予以痰热清注射液+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疗效。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有效率显著要高(P<005)。结论: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过程中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提高疗效,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护理;临床治疗;肺部感染

【中图分类号】R816.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37-01

肺部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以老年患者较为多发,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临床治疗多采取抗生素治疗,但目前抗生素滥用现象较为严重,导致耐药性增加,细菌变异,患者病情易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加大。近年来,我院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采取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并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作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68例我院接收的老年肺部感染患,入院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7年,均符合相关肺部感染诊断标准,排除神志不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4)。观察组中,女15例,男19例,病程2-15年,平均(136±05)年,年龄60-85岁,平均(718± 63)岁;对照组中,女14例,男20例,病程3-16年,平均(138±06)年,年龄61-86岁,平均(716±53)岁。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两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治疗,并加以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痰热清注射液(批号:国药准字Z20030054),在250ml5%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20ml痰热清注射液后静脉滴注,每天一次,连续治疗7d。

13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观察组:(1)加强病情观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如呼吸、血压、体温等。同时还要观察患者痰液状况,当痰液为红色,说明可能存在肺癌、肺结核等情况;若痰液为翠绿色或黄绿色,考虑为绿脓杆菌感染;若痰液类似铁锈颜色,考虑为大叶性肺炎或肺梗死;若痰液为泡沫状粉红色,可能为急性左心衰竭,而痰液若存在恶臭,则可能为厌氧菌感染;(2)呼吸道护理。经常帮助患者翻身敲背,鼓励患者正确咯痰,并予以雾化吸入治疗。对于排痰困难者予以吸痰器吸痰。(3)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详细掌握常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及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输注痰热清时,应注意所选抗菌药物是否与其存在配伍禁忌。指导患者按?t嘱坚持服药,在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报道医师,并协助处理。(4)心理护理。肺部感染常反复发作,使患者易出现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协助其调整心理状态,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4)生活及饮食指导。患者饮食宜清淡,同时切忌烟酒,饮食上多食用水果蔬菜,多饮水,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纤维素、高热量食物,以加强营养。加强患者口腔护理,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待病情稳定后,进行适当的运动。

14观察指标(1)疗效评价[1]:显效:患者辅助检查结果恢复正常,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有效:患者辅助检查结果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未达以上标准。本文中将有效+显效归纳为临床有效。(2)自制满意度量表,评估等级:不满意,基本满意,十分满意。

15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以百分比(x±s)表示计数资料,当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要高(P<005),见下表

3讨论

肺部感染是由病原菌,包括细菌、支原体、真菌等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迁延的特点,患者常需长期反复住院,对患者身心健康存在不利影响。痰热清注射液为中药制剂,具有抗菌、抗炎、解毒、镇痛的作用,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缓解临床症状,同时能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除,改善通气功能,临床效果显著,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肺部感染发生后,病情变化难以预料,易发生其他并发症,因此需要加强临床护理,以保证用药的安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采取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是针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身体状况开展有计划性、有目的的全面统筹护理模式,护理人员通过心理干预,能够减轻其心理不良情绪,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加强病情观察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并予以处理,同时进行用药指导,能够保证用药安全,提高疗效;通过饮食指导能够促使患者合理饮食,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利于疾病康复;指导其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减少组织对氧的消耗,有利于机体的修复,待病情稳定后进行适当锻炼提高免疫力,对于减少或延缓疾病的发作有一定帮助。李海荣[2]对60例肺部感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综合性护理,结果显示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显著要高,且护理满意度也较高,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可见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过程中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提高疗效,提高护理满意度,与文献报道的结论一致[3]。

综上所述,在痰热清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过程中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提高疗效,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彦,董桂平,焦秀梅等.胃食管反流护理干预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7):985-988

[2]李海荣.排痰护理在卧床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4):397-401

临床护理经验 篇6

(新疆阿克苏第一人民医院新疆阿克苏830000)【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完善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出院的41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的护理经验进行回顾分析,梳理护理经验,总结护理措施。结果:本组41例小儿肾病综合征经规范的治疗,细致的护理,治疗效果满意,有效降低了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护理,使小儿能够积极配合治疗,规范服药,严密进行护理观察,是减少和防止复发率和并发症的有效措施,通过综合的护理措施,减少了家属的痛苦,促进了小儿肾病综合征疾病的康复。【关键词】小儿肾病综合征;护理【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80-01 小儿肾病综合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肾脏纤维化的过程中,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大量蛋白尿的临床症候群,主要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继而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水肿[1]。近年来在我院住院患儿中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由于小儿肾病综合症常常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复发、并发症严重、治疗周期长等诸多特殊护理问题。现将我院出院的41例小儿腎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按照《儿科学》[2]诊断标准,本组41例均为住院患儿,其中男27例,女14例;最大年龄13岁,最小年龄4岁,平均发病年龄5±2.3岁;初发29例,复发12例,单纯型25例,肾炎型16例,激素疗法显著者26例,激素不敏感9例,激素依赖6例,为14.7%。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浮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症、有贫血表现,精神较疲倦。经西医激素阶段性规范治疗,控制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供给适量的营养、预防和控制伴随感染,配合中医辨证施治,临床症状完全缓解29例,部分缓解7例,无效转院5例,总有效率14.7%。2.临床护理2.1基础护理:①小儿肾病综合症因免疫力低下,应做好保护性隔离,保持每天进行室内空气消毒,保障清洁、舒适的医疗环境。②患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被单清洁,定期修剪指甲和洗浴,不使用对皮肤有刺激的擦洗溶液,避免皮肤损伤,男患儿阴囊水肿时应以丁字带支托,避免睡眠压迫。③冬夏预防感冒,避免肌内注射药物,晨起、睡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或清热解毒中药配方药液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④绝对卧床休息,尽量避免探视,病情恢复期患儿可适量活动,有利于保持抵抗力。2.2饮食护理:依照患者病情制定合理饮食。①钠盐摄入:水肿时应限制钾盐摄入,一般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2g为宜,以免加重水肿,浮肿消退、 血浆蛋白接近正常时,可恢复普通饮食。②蛋白质摄入: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致使水肿难以消退,机体抵抗力也随之下降,应给予高蛋白且易消化的饮食,如鱼和肉松等,有助于缓解低蛋白血症及随之引起的一些合并症。③脂肪摄入:小儿肾病综合症常有高脂血症,易引起动脉硬化及肾小球损伤、硬化等,因此应限制动物内脏、肥肉、以及海产品等富含胆固醇及脂肪的食物摄入。④微量元素的补充:激素治疗时,尿中除丢失大量蛋白质外,还同时丢失与蛋白结合的某些微量元素及激素,致使人体钙、镁、锌、铁等元素缺乏,应及时补充。2.3心理护理:①小儿天性活泼,应积极导引患儿在良好的情绪下接受治疗,鼓励患儿坚持服药,消除紧张情绪。②强调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父母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长期的陪护、病情的反复、并发症的出现、必要的经济支出,都需要家长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家长的耐心直接影响患儿的情绪,尽力做好治疗配合十分关键。③医护人员要深切理解家长的心情,对患儿要用耐心和爱心去呵护,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中的操作应熟练、顺畅,不仅可以可以解除患儿的恐惧和孤独感,而且增加家长对治疗信心。2.4出院指导:①出院时根据医嘱指导患儿坚持服药,不可随意停、减或换药。②有计划的安排作息时间,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劳累和受伤、受凉,患儿不宜去公共场所。③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到医院就诊。定期复查,巩固疗效,使病情稳定,最终痊愈。3.讨论肾病综合征是小儿时期泌尿系统的常见病,且部分病儿多次反复,病程延长,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加强护理对提高疗效及影响愈后均有重要意义。在我科近2年收治的小儿肾病综合征中,临床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具备专业的护理心理学知识,了解患儿的心理需求和变化,掌握患儿的日常生活规律,以便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通过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使患者树立信心、纠正不良习惯、掌握有效地自我保护方法,使患儿有效的配合临床的各项治疗,增强治疗的信心,提高其生活质量,达到早日康复目的。参考文献[1]王慕逖,主编《儿科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2]诸福棠,《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3]李艳,浅谈小儿肾病综合征护理《医学信息》2011年04期

浅谈临床护理带教工作的经验体会 篇7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完成好临床带教任务,使学生通过实习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达到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有独立工作能力的目标,带教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每年要接收来自省内的6所医学院校的护生进行临床实习,通过多年的临床教学工作,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抓好护生的思想与医德教育:

(1)带教老师在临床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不仅教学生技能,同时也传授情感[1]。在实习中带教老师是学生的启蒙者、指导者,要求带教人员要热爱护理专业,具有良好的护士素质,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并要注意语言的修养及语言表达的科学性。(2)重视护生的思想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其次要教育学生端正服务态度,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一个合格的护士要有良好的医德修养,对各种地位的患者要平等对待,对患者不能因职业、经济、外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态度,要尊敬患者,从而增强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

1.2 因材施教每个实习生的理论基础、操作技能、接受能力、性格爱好各不相同,所以带教方法也应不同,应做到有的放失,因材施教。

如对活泼好动的学生,要重点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对好静的学生,则要重点训练他们操作动作的灵敏性。

1.3 帮助护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谓护理人际关系是护士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多种网络人际关系的总和[2]。包括护生与带教老师之间、与患者之间、与患者家属之间及与护生之间的关系,对于护生而言,最困惑的是如何处理好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与患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教会他们如何树立全方位服务观念,学会整体护理,即护身又护心,要以患者为中心,系统地、无微不至地为患者服务。如外科患者在手术前紧张恐惧,主要是对手术缺乏了解,术后顾虑来源于对病理的无知和术后疼痛,尤其是对预后的忧虑等因素。针对外科患者这些特殊心理的状态,我们就要指导护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程度,向病员宣传一定的科学常识,讲明主刀医师是谁,消除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恐惧心理,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介绍同种疾病的治愈情况[2]。术后患者返回病房神志清醒后,要告知患者手术很顺利及可能出现的症状,消除患者的恐惧,使其放松心情,对留置的各种管道说明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不仅减少了病员疼痛,增强信心,又增加了护生与病员之间心灵沟通,取得病员对护生的信任,从而愉快地进行各种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工作,使护生的各项服务得到患者的认可。

1.4 结合临床抓好技术操作:

带教老师要先将本科工作中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向护生进行介绍,对每一项操作技术,带教老师都要先按正规化的操作规程系统的完成一次操作,给护生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老师示教后,请学生进行演示,老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每一位护生都参与实施操作。在实习中,带教老师与护生一起进行查房,在查房过程中指导护生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在掌握技术操作步骤和方法的基础上,老师指导护生进行真人实做,独立完成,但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每次实际操作完成后,带教老师必须对护生的操作进行总结评析,指出不足或缺点。让护生做到心中有数,不断吸取经验教训。

1.5 培养护生病情观察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工作不在是单纯机械地执行医嘱和有关技术操作,还要全面、系统地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怎样培养护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观察病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识别疾病,用语言正确叙述病情,这也是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观察尿毒症性脑病的患者,若颅内压急骤波动发生剧烈头痛,反复呕吐,且发现有一侧瞳孔散大,预示有脑疝的出现,就要立即向医师汇报,并配合做好抢救,以提高挽救的成功率。因此带教老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病态表现,了解症状体征与疾病相关因素,写好病情交班报告。同时带教老师要及时给予补充、修改并小结护生所遗留的各种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整体护理的方法进行教学查房,让学生重点负责个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病情观察,收集资料,提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通过1例完整的护理病例,提高学生分析、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护生对疾病的认识,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1.6 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做学生严师益友作为一名带教老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做学生的朋友,做到工作上严格把关,生活上关心体贴。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给予指导和帮助。批评学生要讲究语言技巧,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在患者面前批评学生,使学生在患者面前威信降低,影响工作。多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同学的严师益友。

1.7 严格考核制度:

科室护士长和带教老师要对学生所学习的临床知识进行不定时的提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实习结束前要对其进行基础理论及技术操作的考核,并征求带教老师意见,进行不断改进。

2 体会

一方面通过临床实习,使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并加深理解,从中学习一些新知识,使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统一起来,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另一方面在临床带教实践中能通过把握护生心理动态,对培养护生巩固专业思想,提高护生临床实习积极性,使之成为新型护理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涛,李峥.论护理临床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3):167-168.

临床护理经验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骨折伴精神病患者10例, 男6例, 女4例, 年龄42~89岁, 中位年龄为59岁;骨折原因:摔伤5例, 坠落伤3例, 车祸伤2例;骨折部位:股骨粗隆骨折2例, 骨盆骨折4例, 腰椎骨折2例, 胫腓骨骨折1例, 全身多处骨折1例;精神疾病:有阿尔茨海默症病史2例, 精神障碍3例, 精神症状均表现为易激惹、谩骂、情绪不稳定、不合作, 3例有神经官能症, 紧张、失眠, 2例有轻度抑郁, 情志淡漠。治疗过程中自行拔管2例, 拒绝进食2例, 冲动伤人1例;手术治疗7例, 保守治疗3例;住院期间未出现自杀、逃跑等护理不安全事件, 骨折愈合恢复良好。

2 护理

2.1 全面评估

2.1.1 一般情况:

评估患者病情, 了解基本病史, 评估患者自理能力、行为能力。通过与家属交谈, 或者提问患者简单问题, 收集疾病相关资料等了解患者的自知力、情感反应、疾病症状等。观察患者精神症状, 充分剖析患者心理和生理状态。

2.1.2 风险评估:

风险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此类患者的治疗、护理较复杂, 因此超前评估很重要。评估患者噎食风险、压疮风险、逃跑风险、冲动伤人风险、自杀风险, 以及跌倒、坠床风险等, 全面排查安全隐患, 识别危险因素。

2.2 安全护理

2.2.1 安全意识:

面对此类患者, 护士在心理上是有稍稍抵触的, 但是无形中会增加几分安全意识。既要保障患者安全, 也要保护自身安全。首先要有责任心, 学习精神病专科护理知识, 学习如何应对危机事件。其次提高警惕, 实时洞察危险因素, 防自杀、防逃跑、防伤人。

2.2.2 环境安全:

普通病区无法实施精神科病区的封闭式管理, 在开放式管理模式下, 安全措施要加强。有条件的患者单独病房放置, 病床使护栏。禁止患者接触可伤致物品, 控制探视人数, 检查亲属探视所带物品, 严格交接班。护士站设有紧急呼叫按钮, 遇有突发情况及时呼叫。实时注意患者动态, 防止患者出走。本组10例患者, 均为骨折卧床患者, 活动受限, 自理能力差, 处于相对的封闭式管理, 住院期间未出现外出逃跑情况。

2.2.3 治疗安全:

精神病患者自制力差, 时常不能配合治疗, 护理工作中要尤为注意安全。 (1) 侵入性操作:操作前查看患者状态, 尽量避免患者躁动、易激惹时操作, 事先争得家属同意, 做好防护措施, 注意患者安全和自身安全。 (2) 保障治疗管路安全:带有胃管、尿管、深静脉管路等患者, 要防止其拔管, 除了妥善固定管路外, 还要评估患者自主拔管风险, 必要时采取强制性约束。 (3) 用药安全:精神病患者每日口服药数量种类较多, 要确保每一粒药安全服用。可自主经口服药者, 要全程监督。药不可单独给患者, 不可将多粒药同时给患者服用。服药结束后, 查看患者双手、口腔、床单位等, 以防患者藏药。若患者所服药物由家属保管, 需对家属强调严格看管。 (4) 对患者实施操作治疗都要告知患者及家属, 完善安全告知, 取得知情同意[1]。

2.2.4 沟通交流:

做好家属的沟通是与患者沟通的前提。家属的态度对患者骨折的治疗、康复、心理情绪会产生一定影响。对突发的不可预料的危急事件要与家属提前进行安全沟通, 避免纠纷, 取得家属的支持与配合。患者方面也需要沟通交流, 护士要尊重患者, 避免激发精神症状的各种因素, 遇有异常状况, 在不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下, 可尝试言语交流, 采用鼓励的方式, 柔和处理, 而并非一定采取强硬措施[2]。

2.3 常规护理

2.3.1 观察:

精神疾病患者几乎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病情, 这就要求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精神、情绪、饮食、睡眠、营养、大小便情况, 术区切口敷料情况, 骨折局部情况, 掌握患者的作息规律, 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便秘等并发症。24h专人看护, 护士加强巡视, 尤其是夜间, 防护措施要到位。

2.3.2体位

功能位, 四肢骨折根据情况抬高患肢 (高于心脏水平) ;行牵引术患者, 为保持反牵引, 床尾抬高, 一般皮牵引抬高10~15cm, 骨牵引抬高20~25cm;股骨骨折, 足部中立位, 患肢外展。髋关节置换者需注意防止关节脱位, 保持患侧外展中立位, 穿丁字鞋。长期卧床患者, 安全使用床护栏, 定时协助更换体位, 防止压疮。采取强制约束措施, 使用约束带的患者, 应定时松解约束带, 避免发生副损伤。本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坠床、压疮等护理不良事件。

2.3.3 外固定:

精神疾病患者骨折使用外固定装置要安全, 防止患者自行去除、毁坏外固定装置。常见的外固定有石膏固定、骨牵引、皮牵引等。按照专科护理要点进行护理, 妥善固定, 有效放置, 观察末梢血循环、运动、水肿, 疼痛、皮肤情况。对于躁动、不配合的患者, 无法保持功能位, 坚持有效牵引, 必须经常检查是否在位。

2.3.4 基础护理:

(1) 饮食:精神患者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 引发椎体外系不良反应, 易发生吞咽困难及噎食。进食困难患者可行胃肠营养, 通过胃管注入食物。患者进食需有专人看护, 给予清淡、营养、易消化的软食物, 适当食用粗纤维食物, 防止便秘。 (2) 卫生:精神病患者长期住院, 个人卫生易忽视, 无要求。护士要做好患者三短六洁, 保证患者清洁卫生。 (3) 睡眠:精神病患者多有睡眠障碍, 如睡眠日夜颠倒, 入睡困难。对睡眠较差的患者, 要及时查找原因, 采取措施, 保证正常治疗, 保证患者睡眠[3]。

2.3.5 康复锻炼:

骨折部位功能恢复, 患者能够正常活动是骨折治疗的最终目标。精神病患者骨折的功能锻炼需要更多的耐心、时间和帮助。护士应协助患者锻炼肌肉, 防止肌肉萎缩, 适当运动关节, 防止关节僵硬, 逐步恢复肢体功能。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 以患者可耐受为度。

3 小结

在骨折伴有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中, 保障患者安全, 提高患者依从性是关键, 尽可能达到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当今社会, 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断增加, 精神病专科护理逐渐融入临床各个科室, 而精神疾病患者的专科护理是大多数护士的薄弱环节, 这就对护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良好的护理效果, 需要扎实专业的知识, 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 不随便听从患者的要求, 不完全强制患者, 提升其配合指数, 了解其心理, 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避免意外风险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精神病,骨折,护理

参考文献

[1]黎裕萍.骨折伴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风险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8, 22 (8) :2189-2190.

[2]方利军, 王风妹, 陆爱军.精神障碍伴发骨折患者的安全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3, 12 (12) :1152-1153.

临床护理经验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0例老年性脑血栓患者,所有患者体质、功能各方面无明显差异,其中男562例,女338例;年龄在58岁~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3±2.4)岁。

1.2 护理方法

1.2.1 药物护理

脑血栓患者大多为老年人,因此在用药方面要特别注意患者的用药情况,保证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治疗效果,若患者出现异常现象,应该立即停用该类药物,并且及时向主管医生报告或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护理人员在使用药物注射时,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也要把握好注射速度,尤其是使用脱水利尿剂等药物,避免药物输入速度过快给患者造成的心脏负担,从而引发心力衰竭等病症。有些药物要在适宜温度下使用,否则很容易导致患者过敏或无效;有些药物若使用不当,可威胁患者生命。在药物使用期间,时刻观察药物反应情况,并且及时做好记录,若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现象,护理人员要即刻报告主管医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处理。

1.2.2 生活护理

病情严重的患者常伴有偏瘫、肢体语言障碍等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因此专业护理人员要对老年脑血栓患者加强生活护理,保证患者日常生活不受太大影响。首先,要保证患者日常生活需要,放置患者于合适的卧位,定时翻身扣背,按摩受压部位,避免局部组织由于长期受压而出现压疮等,帮助患者多做肢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其次,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以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避免发生意外情况,如翻身不便导致的坠床。最后,对患者要进行每天2次的口腔护理,避免由于口腔不洁引发的口腔疾病。

1.2.3 心理护理

老年性脑血栓患者得知患病后,特别是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如偏瘫、肢体语言障碍等),由于身体功能发生巨大改变,会给患者心理造成极大压力,心理负担过重,患者经常会表现出烦躁、郁闷不安、焦虑、悲观等情绪;而且脑血栓治疗时间较长,患者短期内未看到病情好转,就会对治疗慢慢失去信心,甚至绝望,严重阻碍治疗的开展,影响患者病情的好转。因此,专业护理人员需要每天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讲解疾病的症状及治疗过程,到举相关的脑血栓治疗成功病例,为患者鼓足信心,积极参与到治疗当中;专业护理人员也要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争取在极短时间内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包括家庭情况、经济情况及详细病情等,及时做好相关记录,并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安心、放心。

1.2.4 日常护理

每天对患者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检查,严格控制患者血压,加强呼吸系统方面的护理。因为患者身体机能较为脆弱,并且长期卧床,呼吸系统功能下降,支气管内的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因此,要加强患者呼吸系统方面的护理,避免出现窒息现象。

1.2.5 饮食护理

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前,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说明饮食对于疾病辅助治疗的重要性,特别嘱咐患者尽量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最好进食半流质易消化类食物,必要时可食用助消化类食物或药物,建议患者日常多饮水,降低感染率。另外,由于脑血栓患者的吞咽肌不协调,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在吃饭时将下颌抬高,如需喂饭的患者,相关人员同样要将患者的下颌抬高。

1.2.6 康复训练的护理

脑血栓患者肢体语言功能受到极大障碍,在前期治疗完毕后,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方面的指导。在指导患者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时把握好训练时间,并且确定患者此时的各项生命体征基本正常,在病情较稳定情况下进行。护理人员指导和鼓励患者直立和步行训练,促进肢体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进行语言功能训练,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

1.2.7 出院指导针对病情程度的不同,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叮嘱患者定期进行体检,告诉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此类疾病发生,要求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进行体能锻炼,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起伏过大。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各项体格检查指标,身体各功能的恢复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28分制计算,分数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0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肢体语言功能较入院前比较,恢复较好,所有生命体征平稳,病情基本稳定,无致残、致死患者。所有患者全部以康复状态出院,生活能力大幅度提升,入院时与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分别为(16.4±2.4)分、(25.7±2.2)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5.69,P<0.01)。

3 讨论

近几年来相关报道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中,老年性脑血栓是严重威胁中老年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3]。老年性脑血栓发病快、病程长、恢复慢,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完毕后或多或少会留下后遗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极大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专业的护理可以提高老年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加快康复进程,并且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面系统性的护理,有利于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使患者的语言肢体功能得到改善,并能有效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使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良好的心理护理,能促进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以获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从而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为治疗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对患者讲解相关的脑血栓知识,有利于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己进行调理,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建立一套系统的综合临床护理[4],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身体功能及营养状况等,并且能够有效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性脑血栓的临床护理要点及经验。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900例老年性脑血栓患者,根据病情程度不同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性护理,观察患者的护理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专门护理后,治疗效果良好,未出现致残致死现象,身体各功能状态恢复良好,而且患者的各项功能评分为优。结论 护理人员对老年性脑血栓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致死率,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脑血栓,老年人,临床护理,疗效

参考文献

[1]郑红霞.浅谈老年性脑血栓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10,5(11):106-107.

[2]李美英.老年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护理与临床,2011,15(14):453-454.

[3]董桂霞.老年性脑血栓患者的护理对策[J].临床护理,2013,11(34):252-253.

临床护理经验 篇10

关键词:肠梗阻,围手术期,临床护理,经验,心得

肠梗阻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指的是肠道内容物在肠道受压、肠腔堵塞、肠麻痹、肠壁病变、肠管痉挛等因素的影响下无法顺利正常运行和顺利通过肠道, 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腹胀、肛门排气或排便停止等症状, 具有起病急促、症状多变和病情进展快等特点[1]。肠梗阻若治疗不及时、护理不合理可引发肠坏死、肠绞窄、酸碱平衡与水电解质紊乱等, 更有甚者会进展成感染性休克、低血容性休克并导致患者死亡[2]。为了探讨肠梗阻的更有效护理方案, 我院对36例肠梗阻患者实施了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了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72例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按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性20例, 女性16例, 年龄19~60岁, 平均年龄 (38.2±7.1) 岁;其中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分别为23例和13例。对照组中男性21例, 女性15例, 年龄范围20~62岁, 平均年龄 (38.4±7.0) 岁;其中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分别为25例和11例。所有患者均在彩超和腹部X平片检查后确诊为肠梗阻。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则接受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分为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三个护理阶段。

1.2.1手术前:①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脉搏、呼吸、尿量、腹部体征的变化等;详细记录患者的血容量、肠胃减压引流液量以及呕吐物, 在发现异常时第一时间告知相关医师进行及时处理;②肠胃减压:指导患者通过饮食的严格控制来确保引流的有效性, 对患者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做好实时观察, 同时妥善固定好胃管;③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当认真向患者讲述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介绍病房环境、医师与手术的过程;借助与患者的有效交流沟通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新环境以消除其不安、紧张等情绪;通过耐心讲解手术的安全性来获取患者的积极配合, 促进手术效果的增强[3]。

1.2.2手术中:根据术式帮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 提前准备好手术的相关物品;确保患者静脉通路畅通;护理人员需积极配合医师顺利完成手术;手术过程中防止肠内容物污染腹腔, 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于腹腔中留置引流管来抑制毒素的吸收。

1.2.3手术后:①做好术后病情的实时观察:每隔30 min~1 h需对患者心率、血压、脉搏进行一次监测, 待患者病情稳定之后结合医嘱合理地延长间隔时间;若患者术后存在体温下降状况需采取保暖措施并每日进行6次体温测量直至其恢复正常;针对重症患者要密切注意呼吸道梗阻、伤口出血、窒息、休克等并发症, 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师;②术后的胃肠减压:确保减压管的畅通无阻, 可借助注射器吸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以处理减压管的阻塞;每日记录患者的胃液量、胃液性质, 以便于在产生大量的血性液体时能够及时处理;每天指导患者用温盐水漱口来保持口腔清洁;观察肠道蠕动的恢复情况, 通常术后3 d左右腹胀可消失并恢复排便排气;在病情缓解后停止减压并让患者适当摄入流食;③引流管护理:相关护理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引流管作用、位置等, 时刻观察其是否存在扭曲、阻塞、未固定等情况;为免血凝块对管口造成阻塞, 每隔30 min需对引流管进行一次挤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避免逆行感染的出现;④并发症护理:注意患者有无腹痛、腹胀、持续性发热、WBC计数升高、腹腔内感染、肠瘘以及腹壁切口是否存在红肿等现象, 在出现上述并发症后第一时间通知主治医师进行处理;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下床活动以防止产生尿潴留和深静脉血栓等[4]。

1.3观察指标:观察统计所有患者使用止痛剂的剂量、术后进食和下床的时间以及住院天数。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0.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 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P<0.05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观察组的止痛剂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手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3讨论

肠梗阻是外科中一种病因多、病情复杂的急腹症, 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通常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而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能够促进其疗效的全面提高[5]。本组研究结果表明, 接受围手术期护理的观察组使用的止痛剂剂量较少, 同时手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充分说明了肠梗阻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具有良好的有效性与适用性。综上所述, 针对肠梗阻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尽快康复以及预后的显著改善,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亚琼, 李青玲, 邹欣.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肠梗阻围术期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2, 4:69-70.

[2]杜艳彩.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干预[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4) :135-136.

[3]卫晶晶, 周爱玲.观察肠梗阻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11:234.

[4]苏萍.37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9) :253-25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临床护理经验】相关文章:

PICC临床护理优质护理05-07

临床护理简历06-01

临床用药护理05-02

临床护理课程05-17

临床内科护理05-24

临床优质护理05-26

临床护理策略06-17

临床护理体会06-19

临床治疗护理06-21

临床护理与护理教育论文07-03

上一篇:德育课程化下一篇:通风安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