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临床护理模式

2024-05-17

不同临床护理模式(精选十篇)

不同临床护理模式 篇1

关键词:管理模式,临床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影响

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不仅关系到患者的康复, 甚至可影响到疾病的抢救情况, 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是护理管理中的一个重点[1]。另外, 护理人员因为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大等原因, 往往对工作产生懈怠感, 严重影响到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2]。本文中我们就不同管理模式对临床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影响进行比较, 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的8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A组 (传统护理管理模式组) 40名和B组 (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组) 40名。A组的40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 年龄21~41岁, 平均 (30.6±4.2) 岁, 护龄2.0~22.5年, 平均 (9.8±2.7) 年, 所在科室:内科10名, 外科9名, 妇产科8名, 儿科7名, 其他科室6名。B组的40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 年龄21~42岁, 平均 (30.9±4.1) 岁, 护龄2.0~22.0年, 平均 (9.7±2.8) 年, 所在科室:内科10名, 外科9名, 妇产科8名, 儿科8名, 其他科室5名。两组护理人员的各项基本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给予其工作、培训及其他方面的干预指导, 另外注意根据护理人员的表现进行相应干预措施的指定, 以使其以较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观察组则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进行干预, 主要为进行工作、培训及其他方面的干预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到护理人员自身的需求, 而在工作岗位的分配方面也要充分重视护理人员的要求, 结合护理人员的工作特长及经验等进行工作的布置, 另外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也应积极进行评估, 然后根据评估结果指定针对性干预措施, 个性化满足其需求, 使其能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并且感受到工作的成就感, 工作积极性得到激发, 工作效率也随之进一步改善。然后将两组管理前及管理后3个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进行评估及比较。

1.3 评价标准

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均由本院的资深管理人员和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共同评估, 其中工作积极性以护理人员工作状态较佳, 对于工作无懈怠感及对工作投入较高的热情和精力为优良, 工作状态较好, 对于工作的问题能够进行相应的解决为一般, 未达到上述标准为较差;工作效率以能够按时且全面最佳地完成工作为优良, 以能够按时并且较好地完成工作为一般, 未达到上述标准为较差。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的数据中计量资料为年龄及护龄,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为科室构成及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 进行卡方检验, 软件包为SPSS 16.0,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管理前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管理后3个月B组高于A组, P均<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大, 且工作压力较高, 对于其而言这些因素常常影响到其工作积极性, 从而直接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 因此要提高工作效率, 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重要的方面。人性化管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将人性化的理念融合到措施制定及实施的每个步骤中去, 使护理人员感受到需求的满足及受到的重视, 因此工作积极性也得到调动, 工作效率也随之得到改善[3,4]。本文中我们就传统管理模式下与任人性化管理模式下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进行研究比较, 发现人性化管理模式下的护理人员在管理后3个月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即与传统模式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表1中的数据充分肯定了其在改善护理人员工作状态中的效果。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人性化管理模式对于改善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均发挥着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会玲, 丁秀娟.护理小改革用于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的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 (5) :767-769.

[2]揭玉华.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8) :343.

[3]肖金华, 曹芬.人性化管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 24 (12) :3676.

不同临床护理模式 篇2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6-3 10:42:35 点击:3 护理技术操作是护理人员必须牢固掌握的基本技能[1]。因此,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始终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以往采用的传统培训方法,因教学条件限制,一人示范众人学习的情况,在没有教学操作视频的情况下,难以做到让每一位参训人员都能完全掌握示范教师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2],带教不规范,护士操作信心不足,对护理操作培训模式满意度低。为了提升护士操作水平,增强护士操作规范性,提高护士操作学习兴趣,我院护理部于2012年采用PDCA循环培训法,开展临床护理操作培训,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照组为我院2010年全院护理人员498人,考试人员485人,占全院护理人员总数的97.4%,其中副主任护师19人,主管护师160人,护师137人,护士169人。实验组为2012年全院护理人员523人,考试人员513,占全院护理人员总数的98.1%,其中副主任护师22人,主管护师169人,护师143人,护士179人。培训前两组护士理论知识、带教老师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培训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在医院示教室,护理部的教学干事对全院护士分批进行培训,年终由护理部选择几个护理项目统一进行护理操作考核。

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培训模式对全院护士进行培训:PDCA循环法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首次提出的,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3,4]。实验组具体步骤为:制定操作培训计划;每周落实培训内容;月底操作考核测评;培训效果评价、改进。

1)计划阶段(P)制定操作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组织者、培训地点、培训师资等。①培训内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参照《基础护理》第4版,《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第2版《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及流程》和《护理操作50项视频》,并邀请本市医学院校基础护理教学组专家,针对培训的项目,制定出标准化的操作程序。②培训组织者:由护理部分管教学副主任直管,负责培训计划的制订、实施、考核、评价[5]。③培训地点:操作培训在护理示范教室,可进行多媒体教学。④培训师资:成立医院、科室两级护理操作培训组。全院通过层层选拔,挑选5名操作能手成立全院护理操作培训组,同时,各科室选拔1名操作带教能力强的护士作为科室操作带教员,与护士长携手共同负责该科室护士的操作培训。

2)实施阶段(D)每周落实培训内容。①护士熟悉护理操作标准。将标准化护理操作程序上传到医院内网,并做成手册,发放到各个科室。在操作培训之前,护士先学习操作标准。其中包括:评估、用物准备,温馨服务,有效沟通、操作目的、注意事项、操作的关键点、出现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将培训项目标准化操作程序放到医院局域网中,供带教员与护士提前预习。②每月第1周:自制护理操作视频。根据护理操作标准,院级护理操作员根据每个操作程序进行分解、细化,统一每项操作的细节流程及考核标准。由5名经过训练并娴熟掌握每项护理操作的院级带教员,采用情景模拟式对1名护理人员扮演的患者进行护理操作,用佳能相机V7.0进行操作视频的录制,采用同步录音,运用QQ影音软件,经过剪辑、辅助图片,配上文字解说,将该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温馨服务流程等贯穿于整个操作流程中完成视频后期制作。制作完成的操作视频,科室带教员及护士长先行观看、讨论,并予以最后修订。定案后将操作视频放在医院局域网中,供护士及时、方便、快捷地学习。③每月第2周:

对各科室带教员培训并考核。召集各科室带教员,先观看操作视频,后由录制视频者进行手把手的带教培训,培训后1周进行考核,合格者取得带教资格,未合格者继续对其一对一培训,直至其完全掌握。

④每月第4周:带教员对科室护士进行培训并考核,过程用视频记录。带教员回到科室后,依照在院级培训的模式,对科内护士进行培训,并用视频记录每位护士操作考核的全过程。由护士长组织,科室每月一次业务学习时,播放各位护士操作视频。先由本人进行自我评价,各位护士依次发言,说出在操作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最后由带教员或护士长对该护士的操作做成总体评价,并记录其成绩,作为日常考核依据。同时,科室录制的操作视频也作为护理部考察科室培训情况的依据。

3)检查阶段(C)月底操作考核测评。①考核方法:每月第4周:护理部分单元考核全院护士。护理部将医院2~3个临床科室作为一个单元,制定每月对单元中所有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工作计划,重点考核所培训的操作项目及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要求的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②考核指标:内容包括仪表仪态、操作相关评估(患者病情、环境、物品)、操作前准备(操作前护理人员本人、物品、患者的告知)、操作过程中(能体现护士心理素质、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操作后物品的处理、效果评价(其中包括患者的评价)、操作相关理论知识的提问。③考核标准:总分为100分,操作过程60分,仪表、理论提问各占5分,评估、准备、评价各占10分。≥95分为优秀;90~94分为合格;<90分为不合格。不合格者科内延期培训1周。

4)反馈、处理阶段(A)培训效果评价、改进。①分析总结当月培训效果:针对每月操作培训情况,整理操作考试成绩,由护理部召集全院操作小组成员,共同总结分析本月全院在该项目护理操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少数科室存在的个性问题,作为下一轮PDCA循环的动力和依据[6],并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出整改的措施。②操作培训满意度调查发放护士调查表,对操作培训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估,总分100分,≥95分为满意;90~94分为较满意;85~89分为基本满意,≤84分为不满意。实行双向反馈评价,促进教学相长。③培训质量反馈追踪:操作考核成绩纳入全院KPI考核指标。通过我院护士长飞信群、护士长QQ群及时反馈,反馈的强化作用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7],能促进下月科室护理操作培训质量提升。并与上月操作考核情况做对比,进行效果评价,评价的结果为持续改进提供了依据从而保证了护理操作的终末质量[8]。

2 结果

2.1 护士操作技术培训效果

培训方法改进前(对照组,2010年)与改进后(实验组,2012年),护理人员参加操作技术考试结果见表1,护理操作技术优秀率由改革前34.6%上升为改革后56.3%,达标率由改革前94.8%上升到97.6%,不合格率由改革前5.2%下降至2.3%(P<0.01)。

表1 培训方法改进前后护士操作技术考核结果比较 组别 实验组 对照组 总人数/人 513 485

优秀/人(%)

合格/人(%)

不合格/人(%)

289(56.3)212(41.3)12(2.3)168(34.6)292(60.2)25(5.2)

注:uc=3.466,P<0.01。2.2 护士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满意度 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法改进前,护士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满意度92.4%(448/485);采用PDCA循环模式后,护士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满意度提升到99.4%(510/5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护士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效果的评价

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法改进前后,护士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效果的评价比较见表2,表明采用PDCA循环模式可明显提高护士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的认知度(P<0.01)。

表2 护士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认知度 培训模式 传统培训模式 总人数/人 485

对工作是否有帮助/人(%)

PDCA循环模式 513 3 讨论

3.1 PDCA循环培训模式可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术水平,保障了护理质量

PDCA循环培训模式使护理人员操作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前后对比(见表1):护理操作技术优秀率由34.6%上升为56.3%,达标率由94.8%上升到97.6%,不合格率由5.2%下降至2.3%。差民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以看出,在培训护士和培训内容无明显差异的前提下,改进培训模式对提高护士操作技术水平是有帮助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护理操作规范化培训方案,是行之有效的。

3.2 护理操作培训模式的改进,提高了护士对操作培训的满意度

本调查结果表明护士对改进后PDCA循环培训模式满意度大为提高。护理工作是护士运用各项护理技能满足患者需求的过程,具有服务性,护理技能是否规范熟练直接影响着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感[9~11]。新培训模式录制了规范操作视频,放置医院局域网中,可随时点播,操作老师手把手带教,院科两级带教员通过培训—考核—再培训—再考核的培训形式,让护士每月操作培训有计划性,操作视频让护士对操作的步骤记忆形象化,能清晰把握操作关键点。手把手带教培训,使受训人员能更明确操作中具体手法和方式。比如:吸痰,操作关键点在于负压吸引器保持负压的正常状态、吸痰插管时保持无菌状态的同时必须是不带负压的,在吸痰管抽出时保持正常的负压状态,动作为手指捻须样左右旋转状,向上提拉。通过PDCA循环培训模式使得操作的关键点和细节的把握更加精准,从而提高了护士对护理操作培训的满意度。

3.3 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的改进,提高了护士学习操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表2可见,2012年底,对护士问卷调查结果,92.8%护士认为新的培训方法对护理工作有帮助,92.0%护士认为新的培训方法使个人能力得到提升,包括操作水平和教学能力,较传统培训方法提高。

通过院科两级带教员分层培训、考核的方式,提高带教员操作带教水平。90.8%护士认为新的培训方法能更好把握操作关键点。所有护士长均认为提高了护士学习操作的兴趣和积极性,科室人员操作整体水平提高。

3.4 多媒体视频教学,激发护士学习兴趣

由一边讲课一边写板书传统教学方法,改变为以多媒体视频为主要的授课方法。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2]。多媒体视频教学增强了护理操作演示的直观性,将重点容易忽略的部分在视频中展示,规范了护士操作细节。对演示视

对个人是否有提升 能否对操作关键点的把握

273(56.3)207(42.7)231(47.6)476(92.8)472(92.0)466(90.8)频操作的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演示,展现个人良好的职业形象,也增强了护士对职业的认同感。同时护士自制操作视频,能有效调动了护士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具有很好的“同伴示范”作用。

视频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等客观教学环境的限制。护士可以在医院或家中随时点播观看。将重点、难点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强调。研究表明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效果,节省30%以上的教学时间[12]。

3.5 考核方式改变,提高了护士技术操作的应变和应急能力

每月单元式考试代替全年集中式统考,不但减轻了护理部工作压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技术操作的应变和应急能力。传统的培训方式一年集中完成一次操作考试,考核者工作任务重,被考核者压力大。新的考核方法将考核任务分配至每月,大大减轻了护理部工作压力。传统的操作考核,注重操作流程的熟练,技术的完美,而忽视了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在新型的培训模式中,我们也认为操作步骤是关键,最能反应操作者的技术含量,其权重值定为60%,但同时也更注重根据临床情境做出相应的处理,例如个人仪表、对病情评估、操作前准备、操作后物品的处理及患者的评价等,在考核中权重值高达40%,这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技术操作的应变和应急能力。

我们把PDCA质量管理模式运用于教学培训,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再培训,对一个阶段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移交下一个循环解决,可有效的提高临床教学质量[13],充分调动了护士学习操作技能的积极性,更好地掌握、运用护理操作技能。2012年我院在全市组织的护士操作技能大赛中取得了同级医院团体第1名的好成绩。护士对培训方法的满意度的各项指标均达95%以上,全院形成了良好学习氛围,为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康华.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式改革的探索[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5):67~69.

[2]梁雁芳,冼日凤,朱新青,等.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0(17):4099~4100.

[3]Corbara F,Di C E.Company Wide Quality Control(total quality):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and intervention techniques for stepby-step improvement[J].G Ital Cardiol,1996(26):61~72.

[4]宋琳琳,马文将.运用PDCA循环模式促进临床路径关键环节的持续改进[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3):179~181.

[5]朱淑群.低年资护士基础护理操作培训需求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4):1011~1012.

[6]张瑜,蔡坤.PDCA循环在新职工培训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7):645~646.

[7]黄漫,曾国琼.影响护理技术操作训练考核效果的因素分析及改革方法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7):117~118.

[8]向清平,李小峰,谭远谊.护理操作程序归类的临床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5):1193~1194. [9]蒋银芬.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4):569.

[10]Vogel P,Vassilev G,Kruse B,et al.Morbidity and Mortality conference as part of PDCA cycle to decrease anastomotic failure incolorectal surgery [J].Langenbecks Arch Surg,2011,396(7):1009~1015.

[11]Jin H,Huang H,Dong W,et al.Preliminary experience of a PDCA-cycle and quality management based training curriculum for ratliver transplantation [J].J Surg Res,2012,176(2):409~422.

[12]姜小鹰.多媒体技术在护理程序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74~176.

不同临床护理模式 篇3

【关键词】阑尾手术;Oream自理模式;护理效果

阑尾炎是临床外科的多发疾病,具有极强的突发性,阑尾手术是目前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方法[1]。阑尾手术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寻求有效的护理模式对于阑尾手术患者预后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选取于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的综合应用下,取得了极优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共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7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33.1±2.0)岁,病程为2~5d,平均病程为(3.7±0.4)d;对照组57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4.0±3.5)岁,病程为2~6d,平均病程(4.1±0.7)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按照常规护理模式对阑尾炎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包括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体位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等。

Oream自我护理:对患者的实际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所对应的自理能力,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方案。首先护理人员应以温和耐心的护理态度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深入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患者,护理人员应协助其完成难以独立做到的事情,帮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对于自理能力较好但缺乏有关知识的患者,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能力。

对照组仅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则应用常规护理及Oream护理模式进行综合护理。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前后利用SF-36量表对患者进行健康水平评分[2],并于治疗后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水平。根据评分结果及护理满意度水平判定护理效果。

显效:患者的SF-36评分增幅≥60%,且护理满意度得分≥80分;有效:患者的SF-36评分的增长幅度为40%~60%,且护理满意度得分为60~80分;无效:SF-36的评分水平相较于治疗前增幅<40%,护理满意度<60分。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57例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及护理后,显效患者31例(54.4%),有效患者数量为24例(42.1%),无效2例(3.5%),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患者中显效患者共25例(43.9%),有效18例(31.6%),无效14例(24.5%),总有效率为75.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组间疗效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详细见下表1。

3 讨论

阑尾手术属创伤性治疗,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将Oream自理护理模式应用于阑尾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不仅能够切实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能促进患者的术后病情恢复,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提高护理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6.5%,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5%,两种护理模式的综合应用具有更显著效果。Oream模式的核心护理理念是:在患者自身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护理[3]。这一自理模式的实现途径为:首先对患者的整体自理能力及实际需求进行全面评估;其次,根据评估结果判定患者的自理能力,并将其划分为全补偿护理、部分补偿护理及教育护理三类[4];最后,根据不同患者的自理能力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此外,不同护理模式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应积极摸索其它模式组合的护理效果,找出最佳护理模式组合,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进行阑尾手术时,可将常规护理及Oream自我护理两种护理模式综合应用,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预后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卉.不同护理模式在阑尾手术患者中的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34):932-933.

[2]郝慧萍.阑尾手术患者综合护理效果的分析[J].当代医学,2013,16(21):321-322.

[3]武爱君.Orem自理模式在阑尾手术患者中的综合护理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 ,2013,25(33):193-194.

不同临床护理模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开放床位44张, 长年加床, 平均床位使用率113%。护理人员18名, 均为女性, 年龄21~42岁, 平均27.3岁。其中副主任护师2名, 主管护师1名, 护师7名, 护士8名;除了护士长、秘书各1名外, 另16名护理人员分四个层次, 包括首席护士3名, 专科护士4名, 全科护士5名, 轮转护士4名。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 按时间顺序分阶段将三种不同排班方式分为A、B、C三组, 每组方式均试行8个月。试行期间, 三组的住院患者平均每月出院人次、护理人员数及层次级别比例大体相似。

1.2 方法

排班方式:护士长、秘书为固定白班 (不参加护士的轮班) , 其他16名护理人员根据需要安排不同的班次。

1.2.1 A组

实施连续 (APN) 三组法排班方式。将护理班整合成A班 (上午班) 、P班 (下午班) 和N班 (夜班) [2], 具体班次分责任组、前夜班 (16:00~24:00) 、后夜班 (0:00~8:00) 、值班 (17:00~22:00, 6:00~8:30) 、早班 (8:00~16:00;负责药物配置、次日治疗准备) ;责任组分A、B、C三个小组, 每组搭配高年资护士与低年资护士各1名, 首席护士与专科护士有担任责任组长的资格, 组长与责任护士分别负责6~8名患者;责任组长与责任护士相对固定, 并轮流参加中午值班;3名首席护士轮流参加夜班 (每月3次) 。

1.2.2 B组

实施APN两组法排班方式。具体班次分责任组、早班、前夜班 (17:00~0:30) 、后夜班 (0:31~8:00) 和值班 (17:00~22:00, 6:00~8:30) ;责任组分责任1组和责任2组两组, 每组由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轮转护士各1名组成;责任组长与轮转护士上白班 (7:30~11:30, 14:00~17:00) , 责任护士与早班护士上中午班 (8:00~15:30) ;责任组长分管6~8名患者, 责任护士分管10~12名患者, 轮转护士分管3名患者, 负责本组患者的基础护理, 在组长指导下落实对患者所有的治疗护理及护理文书书写工作。

1.2.3 C组

实施传统排班方式。班次分责任组 (7:30~11:30, 14:00~17:00) 、早班 (7:30~14:30) 、治疗班 (11:00~18:00) 、前夜班 (17:00~次日凌晨0:30) 、后夜班 (0:30~8:00) 、值班 (17:00~22:00, 6:00~8:30) 。责任组分为3组, 由3位高年资护士固定上责任组, 休息日由专科或全科护士替班, 每名责任护士分管13~15名患者, 基础护理与部分治疗工作由早班、治疗班负责;高年资责任护士不参加值夜班, 年资低护士负责中午及夜间护理, 轮转护士上早班、治疗班及跟夜班。

1.3 评价方法

(1) 比较三组各时间段在班护士人数及护士日均拖班时间; (2)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3]每2个月对护士进行一次焦虑状况评价 (共8个月) 。S A 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 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 60~69分为中度焦虑, 70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 (3) 比较三组患者、医生、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每2个月抽查本科15名患者和每4个月向本科医生、护士发放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表回收率1 0 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不同时间段在班护士人数和日均拖班时间

详见表1。

2.2 三组护士总体SAS评分比较 (表2)

表2显示, A组总体SAS评分低于标准分界值, 显示无焦虑存在, 与B、C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两组S A S评分均高于标准分界值, 说明存在轻度焦虑, B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1为A与B组比较, 2为A与C组比较, 3为B与C组比较

2.3 三组间患者、医生、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表3)

A组的医、患、护对护理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B、C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医、患对护理满意度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两组护士对护理满意度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 APN三组法排班方式其护士日拖班时间、护士总体SAS评分、护理质量满意度等项指标均明显好于A P N两组法排班和传统法排班, 笔者认为这种排班方式与其分组、分工科学合理有关。A组将护士分成3个组, 采用首席护士与责任组长负责制, 护士搭配合理, 分管的患者人数相对均衡, 责任护士与医生一起查房, 可以及时有效地医护沟通, 能充分掌握分管患者的病情动态, 对所负责的患者实施治疗、护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护理, 将各班的工作重组, 使各班的工作职责更均衡合理。

注:1为A与B组比较, 2为A与C组比较, 3为B与C组比较

护士在工作中存在许多心理压力源, 通过合理排班、定期轮换, 可以减轻工作中的疲劳感[4]。APN三组法排班方式有计划地安排不同层级的护士轮流中午、夜间值班, 保证每一时段有高年资的护理组长负责疑难、危重患者的护理及复杂事务的处理, 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减轻了护士的疲劳感及年轻护士的压力;并向食堂订送了前后夜班护士的工作餐, 消除了护士不规律进食的弊端[5], 体现了人性化护理管理。

APN三组法排班方式每日安排3次交接班, 节省了交接班时间, 16:00交接班后白班护士有1小时的时间去处理部分未完毕的工作, 可以协助前夜班护士接待新患者入院及手术患者的安置, 既减轻了夜班护士的压力, 又避免了护士的拖班现象。

APN三组法排班方式让轮转护士在责任组长的指导下开展护理工作, 强化了临床岗位传、帮、带, 为专科护士的培养与护理专业的发展搭建并开放了管理平台。责任护士跟主任查房, 对提升年轻护士的专科知识, 积累工作经验十分有益。同时, 高年资护士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也得到提高[6]。另外, APN排班方式使部分班次上下班时间与正常上下班时间错开, 避开了人流高峰, 节约了上下班路程所花的时间, 受到护士欢迎。

摘要:目的 探讨高效、全程优质服务的护理排班模式。方法 在原有护士人力基础上按时间前后分阶段实施不同排班方式, 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分组连续 (A P N) 三组法排班, B组采用A P N两组法排班, C组采用传统法排班。对比分析三种排班方式下的患者、护士、医生的满意度, 不同层级护士的焦虑程度, 护士拖班时间。结果 A组的医、患、护满意度均高于B、C两组;A组护士SAS总体评分低于标准分界值, 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两组护士S A 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排班方式无护士拖班现象。结论 A P N三组法排班方式能使人力资源得到科学安排, 保证了薄弱环节的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人力资源充分使用, 提高了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有利于护理专业队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

关键词:护理排班,A P N模式,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S].2010-02-15.

[2]张莉, 彭刚艺, 刘雪琴, 等.连续性排班模式有助于推动护士分层级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2) :118.

[3]http://baike.baidu.com/view/2996468.htm.

[4]潘君玲, 梅英菊, 刘丽琴, 等.急诊护士心理压力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8 (4) :292.

[5]杨小月, 蔡素玲, 杨俊卿, 等.APN连续性排班的利与弊[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7) :252.

不同临床护理模式 篇5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舒适护理;手术配合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43-02

舒适护理使手术中常用的一种护理方法,能够使患者降低心理压力,使患者的疼痛感降低,在手术的任何阶段都可以使用,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手术进行,具有普适性特征[1]。现在,医院的手术室护理工作还是存在不完善的方面,也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护理效果也不是特别好。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选取了2014年5月-2015年7月的手术患者进行观察,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选取的是2014年5月-2015年7月收治了手术患者,将这60例患者分成两个小组,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观察组的男性患者为16例,女性患者为14例,对照组的男性患者为15例,女性患者为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在性别和文化程度上均差异不大,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对对照组进行手术中,采用的是常规治疗的方法,在手术前检查患者的病情,将患者的X片等待到手术室中,手术之前患者应该将贴身的衣物交给家属看管。告知患者手术的部位和麻醉方式等,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测量,做好记录。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除了进行常规的手术治疗外,还有进行舒适护理,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在手术室中尽量保持安静,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让患者的心情能够平静下来。护士在挪动器械的时候动作要轻,手术室的温度要控制在22摄氏度左右[2]。在手术室内,一定要确保空气的流通,防止污浊的空气对患者造成不良的影响。患者在移动到手术台后,应该进行体位的护理工作,应该将头架进行设置,患者的身体下应该放油衬垫,将其肢体摆放合适,使患者在手术中能够更加的舒适。患者的双脚部位可以放置海绵,如果患者在手术中出现了不适,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眼神等,调整患者的体位,确保患者的血液循环通畅。在进行麻醉之前,应该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了不良的反应,如果存在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停止[3]。时刻关心患者的生命体征,让患者运用深呼吸的方法来缓解疼痛,如果手术中存在意外,应该立即采取措施。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应该做好清洁工作,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及时将手术的情况告知患者的家属,让患者的家属可以放心。患者在手术后会出现疼痛的问题,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做好护理,减轻患者的疼痛,可以让患者休息,通过调整患者的心态以及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的疼痛能够缓解[4]。

1.3 观察指标

在手术的前后,可以指定焦虑评定表,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患者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同规格采用SPSS10.0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检验,具有差异统计(P<0.05)。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经过常规的手术治疗后,病情都得到了有效地改善,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舒适护理后的满意程度和临床效果都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11.7,P<0.01)。

3 讨论

医院在进行手术时,采用舒适护理的方法,能够实现患者与医生的配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能够分析患者的生理舒适度,了解患者的心理负担,防止患者由于心理压力过大造成不良的影响,也能够确保患者在手术之前顺利的接受麻醉。舒适护理在我国应用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其主要是对患者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护理,将传统的单一的护理模式打破,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而且能够提供全程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惠君.舒适护理应用于肠梗阻患者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3,13:2624-2625.

[2]杨一梅,宋伏虎.手术室舒适护理模式对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减少并发症的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4,06:127-130.

[3]耿会青.观察舒适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10:66.

不同临床护理模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6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160 例, 根据随机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 例。对照组男56 例, 女24 例;年龄18 岁~65 岁, 平均年龄 (47.05±5.69) 岁;其中上肢骨折25 例, 下肢骨折35 例, 骨盆骨折17 例, 其他部位骨折3 例。试验组男53 例, 女27 例;年龄19 岁~67 岁间, 平均年龄 (48.15±5.57) 岁;其中上肢骨折24 例, 下肢骨折34 例, 骨盆骨折16 例, 其他部位骨折6 例。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一般资料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选160 例骨折患者均根据其具体疾病情况采取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 同时给予护理干预。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进行干预, 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健康宣教、体位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内容;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 给予患者康复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比较2 组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以及自理能力情况。其中骨折愈合判定标准为以下:①痊愈:骨折患者的疾病症状及体征均消失, 骨折愈合情况良好且关节肢体功能均恢复。②有效:骨折患者的疾病症状及体征改善显著, 骨折愈合情况一般, 关节肢体功能有一定的恢复。③无效:骨折患者的疾病症状以及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 骨折愈合不良, 且关节肢体功能未恢复。总有效率= (痊愈+ 有效) / 总例数×100%。

而患者的运动功能通过Fugl-Meyer评分进行判定, 其采取百分制, 评分越高则表示运动功能越好;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通过Barthel指数进行判定, 其采取百分制, 评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对照组中痊愈53 例, 有效13 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为82.50%;试验组中痊愈66例, 有效9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93.7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37, P<0.05) 。

2.2 2 组自理能力比较试验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为 (88.25±19.68) 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6.58±15.71) 分;Fugl-Meyer评分为 (83.97±16.42)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1.06±15.02) 分, 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骨折作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一定程度上会致使患者出现活动受限、躯体功能障碍以及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 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肿胀, 骨折部位疼痛、瘀斑、压痛等, 骨折患者常由于其肢体活动受限而影响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1]。因此, 在对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 以改善其生活质量以及疾病疗效。本文结果显示, 相较于常规护理干预模式, 试验组骨折患者采取的康复护理模式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及Fugl-Meyer评分, 提高患者的疾病治疗有效率 (P<0.05) 。

在对骨折患者采取康复护理时, 主要护理措施如下:①手术结束后, 给予骨折患者热敷、冰敷等理疗措施, 从而通过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来减轻患者的疼痛[2]。②在对患者进行骨折整复固定后, 以休息为主, 小范围按摩、被动活动为辅, 使得患者的骨折端产生利于骨折愈合的应力, 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3]。③手术结束后3 周~6 周,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对患者进行相关主动、被动关节屈伸活动[4]。④手术结束后6 周~8 周, 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关节屈伸、负重训练以及旋转运动等锻炼。通过适量以及适当的功能锻炼改善骨折处的局部血运, 以促进局部血肿吸收以及骨折部位血管的再生, 从而促进骨折愈合[5]。⑤骨折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的同时, 可根据具体疾病情况采取活血化瘀药物、红外线照射、低频磁场刺激、热水浸浴或低中频电流刺激等理疗方式, 或采取推拿、针灸或中药熏蒸等传统康复治疗, 从而促进患者的愈合和康复[6]。

综上所述, 在对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 能有效改善疾病治疗情况以及自理能力, 较传统护理模式价值更为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妍, 李燕华.不同护理模式对学龄期骨折患儿治疗依从性及家长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34 (4) :506-508.

[2]褚夏芳, 李玲芳.不同护理模式对骨折术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16) :2545-2547.

[3]杨红月.不同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14) :26-27.

[4]毛美蓉, 黄鸣红.循证护理模式对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23) :1778-1780.

[5]曾瑛.优质服务护理模式在提升骨折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16) :167-168.

不同临床护理模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84例接受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8例, 女36例, 年龄10~80岁, 平均 (39.12±16.45) 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将本组84例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 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男25例, 女17例, 年龄12~80岁, 平均 (40.21±16.34) 岁;手术类型:骨科手术10例, 普外科手术9例, 心胸外科手术4例, 妇产科手术4例, 口腔科手术6例, 耳鼻喉科手术7例, 眼科手术2例。对照组患者男23例, 女19例, 年龄10~79岁, 平均 (39.13±16.34) 岁;手术类型:骨科手术8例, 普外科手术10例, 妇产科手术5例, 心胸外科手术6例, 口腔科手术4例, 耳鼻喉科手术8例, 眼科手术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方面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包括手术室清洁、帮助患者取适当体位、生命体征监测等。观察组采用手术室优质护理, 具体内容: (1) 入院时, 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接待患者及其家属, 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作息时间、规章制度等[2]。详细讲解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 用和蔼、亲切、温和的态度进行沟通, 尽可能缓解和消除患者不良情绪,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勇气。 (2) 手术前, 护理人员接到手术通知单后, 查阅病历和相关数据资料, 了解患者病情、身体情况, 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术前注意事项, 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提高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应急能力, 消除恐惧心理。 (3) 术中向患者说明麻醉和手术的注意事项, 协助或指导患者取正确体位;将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2℃~24℃, 湿度维持在50%左右[3], 尽可能避免因操作不慎导致声响过大, 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手术环境。在手术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最大的鼓励与安慰,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面部表情等, 及时处理患者的不适,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4) 术后并定时到病房随访, 了解患者心理、饮食、病情、疼痛等情况, 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变化, 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 加快康复速度。

1.3 观察指标

采用相同焦虑量表对患者进入手术室时和术后24 h焦虑情况进行评分[4], 分值与焦虑程度成正比。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情况, 总分为100分, ≥90分为非常满意, 70~89分判定为满意, <70分判定为不满意, 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对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统计, 以此综合评估护理干预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值、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

观察组入手术室时和术后24 h, 焦虑值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各种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5], 病情严重者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室是医院重要场所之一, 外科疾病治疗通常需要进手术室治疗, 由于对手术室陌生环境、手术相关知识缺乏, 患者易产生焦躁、悲观、恐惧等不良情绪, 使患者生理、心理遭受双重痛苦, 给患者神经、内分泌、循坏系统造成影响, 还会对手术过程带来干扰, 限制临床治疗效果。

据相关资料显示, 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常规护理, 其主要作用是完成基本治疗和基础护理措施, 忽视了患者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护理干预, 无法取得患者积极配合, 常常给治疗和护理工作造成影响, 难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6]。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 护理理念、范围及内容不断创新与丰富, 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深入人心。优质护理是临床护理领域研究的重点,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 有利于缓解手术患者焦虑、悲观、忧郁等负面情绪, 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降低手术风险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以此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手术患者焦虑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 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 能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 取得患者配合。观察组住院时间和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 实施优质护理, 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缩短住院时间, 减轻经济压力, 从而提高患者护理工作满意率。在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由此可见, 优质护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能实现不错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 对手术室患者实施全方位优质护理, 有利于缓解和消除患者不良情绪,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护理满意率, 使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应秀环.手术室护理采用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 (4) :73-74.

[2]乔娟.手术室不同护理模式的应用分析[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3, 12 (5) :175.

[3]叶良琴.不同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应用的对比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医学下旬刊, 2013, 10 (10) :60-62.

[4]朱桂菊.不同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比较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23 (12) :101-102.

[5]许瑞.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及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2 (z1) :135-136.

不同临床护理模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4年2月我院住院分娩发生产后尿潴留者40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 年龄18岁~38岁, 平均年龄 (26.5±1.8) 岁, 孕周37周~41周, 平均孕周 (38.7±1.4) , 其中顺产13例, 剖宫产7例;观察组20例, 年龄18岁~36岁, 平均年龄 (25.9±1.6) 岁, 孕周37周~42周, 平均孕周 (38.4±1.6) , 其中顺产14例, 剖宫产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诱导排尿法进行护理, 给予患者下腹部热敷或流听水声, 将手置于患者下腹部膀胱膨隆处, 左右轻轻按摩20次, 再用手掌自产妇膀胱底部向下推移按压, 按压3 min后观察排尿情况。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 结合穴位按摩。先采用产后康复治疗仪刺激腰骶部及下腹部30 min, 然后按摩三阴交、双侧足五里、曲骨穴位, 用指压、指揉法重度刺激穴位, 力度由轻到重逐渐增加, 以患者局部感觉麻、胀、酸为度。每个穴位15 min, 每天3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临床疗效、护理配合度及满意度情况。

1.4 疗效评定

显效:护理后30 min可以自行排尿, 排尿通畅, 尿液可排尽, 腹胀消失;有效:护理30 min后, 未自行排尿或排尽尿液, 再护理30 min, 可以自行排尿且通畅, 腹胀减轻;无效:护理1 h后, 产妇排尿少、下腹膨胀, 不能自行排尿。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例数×100%。

护理配合度及满意度: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后采用访谈的方式对2组患者进行调查, 了解患者对护理方法配合程度, 采用较好、一般、较差三级方法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为总有效率为90.0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2.2 2组患者护理配合度及满意度比较

护理前, 观察组护理配合度及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例 (%)

3 讨论

产后尿潴留为临床常见病, 如何有效地开展护理措施, 提高尿潴留护理质量是产科护理的工作的热点问题[4]。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 对照组为60.00%,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配合度及满意度均优于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提示:传统诱导排尿法联合穴位按摩, 能提高产后尿潴留治疗效果, 患者的护理配合度及满意度提高。其原因可能是采用统诱导排尿法指导产妇, 能使产妇精神放松, 同时给其听流水声, 利用条件反射使产妇产生尿意诱导其排尿。再结合穴位按摩具有调畅膀胱气机、促进气化、通利小便的功效, 促进膀胱肌肉收缩, 有利于排尿。传统诱导排尿法联合穴位按摩操作简单, 易于掌握, 具有无创、无痛、方便等特点, 患者容易接受, 对产后尿潴留治疗效果明显,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朝辉.产后尿潴留的预防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8) :2213-2214.

[2]陈永英.护理干预对产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 2008, 7 (5) :31.

[3]赵纪萍.产后尿潴留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 2008, 6 (12) :3350.

不同临床护理模式 篇9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出血,护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新技术,主要适用于部分消化道息肉、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等[1],具有病变整块切除率高、操作时间短、创伤小、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多的食管、胃、大肠等病变通过ESD治疗[2]。虽然ESD治疗过程大体相似,但由于病变部位的不同,对于护理来说,其术前、术后护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现将不同部位ESD的临床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经检查具备ESD适应证的107例病人,男58例,女49例;年龄23岁~87岁(62岁±12岁);消化道良性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84例,不典型增生17例,早期癌6例。各部位病变情况见表1。

1.2 方法

1.2.1 使用器械

Olympus GIF-H260胃镜、CF-Q260肠镜、KD-610LIT刀、KD-620LR ook刀、NM-4L-1注射针、热活检钳、止血夹、高频电切装置和氩离子凝固器等。

1.2.2 操作过程

第一步,标记及黏膜下注射。内镜下发现病灶,经0.4%靛胭脂染色后确定病变范围,用氩气刀在距病灶边缘5mm处做一周点标记,将生理盐水加亚甲蓝稀释液注射入病灶底部的黏膜下层,使病灶明显隆起,观察病灶抬举情况。第二步,边缘切开及剥离。用针形电刀切开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用IT电刀沿标记外缘切开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将病灶全周切开,在病灶下方的黏膜下层剥离病灶,完整剥离病变。第三步,创面处理。观察创面有无出血、穿孔后退镜,切除标本伸展后用钢针固定,送病理检验。

2 结果

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均有术中出血(出血量<80mL),给予ESD专用热止血钳、氩离子凝固术(APC)止血后停止,未发生大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麻醉时出现呼吸暂停,及时处理后恢复正常;1例术中穿孔,以金属止血夹成功夹闭,内科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迟发性穿孔,及时转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出现低血糖反应,予注射浓糖治疗后好转。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相较于剖腹手术而言,ESD具有微创、安全的优势,但是ESD作为一种精密技术,手术要求高,加之ESD也会带给病人一定的痛苦和不适,病人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所以,术前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病人及家属了解ESD的过程、手术目的、方法、效果、配合以及可能出现的不适和面临的风险。为病人及家属介绍操作医生的资历、技术水平和设备,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增强病人及家属的安全感和信赖感,减轻其忧虑和压力,使病人和家属充分理解并同意签字,从而保证ESD顺利进行。

3.1.2 术前准备

首先,做好病人的术前评估工作,无论何种部位的ESD,术前均需了解病人的麻醉史、过敏史、使用抗凝药物等情况,遵医嘱做好病人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血型及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的检测。明确有无手术禁忌证,行相关检查确定病灶范围、大小、浸润深度等。其次,做好肠道准备工作,清洁良好的肠道准备可以使手术中的操作视野更为清晰,也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它的准备因病变部位不同而有所区别,食管及胃内病灶术前禁食12h,禁水4h,术前15min口服利多卡因胶浆。结肠病灶术前3d进食无渣半流饮食,术前晚口服果导0.2g,术晨禁食,口服肠镜散溶液2 000mL~3 000mL,要求病人术前最后一次排便应为清水样便。术前15min肌肉注射地西泮10mg,山莨菪碱10mg。另外,给病人更换手术衣,留置套管针,准备床单元等。

3.2 术后护理

3.2.1 一般护理

随着无痛技术的开展,病人均能在舒适的状态下完成内镜治疗,但术后仍应高度重视麻醉后的护理工作,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意识等情况。保证病人充分的休息,卧床时间依照病变范围、程度而不同,通常情况下病人需卧床休息2d~3d。保持病人情绪平稳。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止血、抑酸、保护黏膜等药物,做好解释宣教工作。

3.2.2 饮食护理

ESD术后对进食有严格要求,第1天严格禁食水,第2天如无腹痛、腹胀、出血及其他异常情况,可开始进食,先从流质食物开始,逐步递加,半流质3d,软食2周。饮食过程中应该注意营养的摄入,避免过早进食或饮食不当造成手术部位发生出血或愈合延缓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病灶手术病人由于术后禁食时间酌情延长,易导致低血糖反应[1]。本组有2例晚间就出现了低血糖症状,经治疗后好转,因此,要做好观察等预防工作。行食管部位ESD的病人,由于病变及手术创伤使食管防御屏障受损伤,在恢复过程中创面愈合、胃食管反流性等因素,可引起食管扩张度受限,并发食管狭窄[3,4]。所以,病人手术清醒后宜床头抬高15°~20°[5],饮食尤其要避免饮酒及进食生硬、粗纤维、刺激性食物。行大肠部位ESD的病人可食用一些通便食物,同时2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因便秘诱发出血或焦痂过早脱落引起出血。

3.2.3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ESD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和穿孔,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出血发生率为1.7%~7.0%,约75%发生在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12h内,以胃上1/3的病变较为常见;约10%的病例常于术后30d内出现呕血或黑便的迟发性出血,其中胃术后出血率为0.6%~15.6%,食管术后出血几乎为0,结直肠术后出血率为1.5%,主要与病变大小和部位有关[6]。本组均有术中出血(出血量<80mL),给予止血措施后停止,未发生大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术后出血往往是手术创面的再出血,可能为血凝块脱落,或是炎症累及黏膜下血管所致。在术后护理中要倾听病人主诉,观察有无心悸、头晕等情况,给予监测血压变化,食管部位的ESD,注意病人有无呕血,大肠部位的ESD注意病人有无肠鸣音亢进、便血,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多数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均可好转,少数急性大出血若内镜下止血困难,应及时转外科手术治疗。胃ESD穿孔率为1.2%~9.7%,即便在内镜技术成熟的现在,穿孔率也为4%左右。食管ESD的穿孔率≤6%,大肠ESD的穿孔率为4.7%[6]。穿孔发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病变的部位、深度、合并溃疡和肿瘤大小等。此外,在使用内镜过程中所产生的机械损伤、气压伤也会导致穿孔的发生。十二指肠由于其肠壁较薄的解剖结构,所以ESD治疗时发生穿孔的危险率也较高。而食管穿孔率虽然发生较低,但其严重程度远远大于不直接危及生命的胃穿孔。本组有1例发生术中胃穿孔,以金属止血夹成功夹闭,内科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迟发性胃穿孔,及时转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术后护理时主要通过观察病人临床表现,再结合检查来及时准确判定是否发生消化道穿孔。食管穿孔表现为颈部及前胸出现皮下气肿,胃肠道穿孔表现为腹部膨隆、腹肌紧张等征象。一旦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出冷汗、心率加快、血压下降、脉搏变快、面色苍白、腹痛加剧、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表现,则提示发生迟发性穿孔,应及时汇报医生,积极配合,对症处理。

3.2.4 健康指导

ESD因其创伤小、痛苦小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病人所接受,为了保证护理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还要做好病人的健康指导工作。告知病人出院后要继续注意休息,2周内避免较重的体力活动;饮食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主,1个月后可恢复正常饮食;禁烟酒;遵医嘱用药并按时复诊;教会病人自我观察病情,凡出现与饮食无关的黑便、持续性腹痛、呕血等症状立即就诊。

参考文献

[1]姚礼庆,周平红.内镜粘膜下剥离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5.

[2]王萍,姚礼庆.现代内镜护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81.

[3]凌亭生,程文芳,林琳,等.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粘膜病变[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3):431-433.

[4]卜保国,令狐恩强,王向东,等.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对食管动力和食管扩张度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2(12):94-97.

[5]田秀兰.胃食管返流病伴胸痛吞咽困难26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7):102.

不同临床护理模式 篇10

(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产二科陕西咸阳712000)【摘要】目的:探讨新产妇的身体及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寻求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10年1-12月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100例产妇在整体护理基础上运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并与2010年同期实施普通护理的100例产妇进行对比。结果:进行循证护理与普通护理的新产妇和新生儿比较院内感染降低、空气污染机率下降、新产妇睡眠质量提高、事故隐患降低和护士责任更加明确。结论:循证护理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提高产科的护理质量。【关键词】循证护理;母婴同室;新产妇;新生儿【中图分类号】47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214-01 母婴同室做为一种新的管理制度在我国已广泛开展,其具有诸多优点,然而经过实践观察,该制度还不太完善,潜在的不利因素尚待进一部解决,如院内感染、空气污染、影响睡眠、事故隐患和责任不明等[1]。循证护理(Evigence-based nursing,EBN)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循证医学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科学的评价护理工作的方法[2],该模式在发达国家被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国内也得到迅速发展[3]。基于目前母婴同室制度存在的问题我科引入循证护理模式,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评价母婴同室护理中作用。 1 方法1.1 在传统母婴同室护理的基础上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在传统母婴同室护理基础上,根据病房现有护理人员结构的特点,成立循证母婴同室护理小组。全部护理人员分为5组,由病房护士长负总责,各组由1名大专以上学历,从事产科护理工作10年以上,有一定的组织分析及写作能力的主管护师以上护士任组长,另由1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士和1-2名低年资护士为组员,重点是由循证小组组长根据工作中的情况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低年资护士协助查询资料。1.2 提出问题 循证母婴同室护理小组每月1次例会,就每个月发现的问题,提出各组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讨论,研究对策。1.3 查找相关资料,萃取信息资料 最常用的信息来源包括教科书、期刊、联机文献数据库,通过萃取的信息资源,结构化的信息资源和因特网,对找出证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和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价,确定结论[4]。2 实施2.1 对预防控制院内感染和空气污染的评价:(1)发现的问题 通过临床观察、查阅病史等方法对初产妇的身体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主要问题为:新产妇分娩后身体虚弱,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尤其明显,易罹患疾病,而新生儿抵抗力亦较低,加之探视者较多,导致新产妇和新生儿感染细菌、病毒而患上感等疾病[5]。有些新产妇产后不敢开窗通风,导致室内缺少新鲜空气,护士晨间护理时扫床、整被褥扬起的尘埃加重了空气污染,加之产妇产后恶露、出汗、大小便的异味使病室内的空气更加污浊。如此污浊的空气,严重威胁新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2) 循证护理干预 检索相关文献,寻找循证支持。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护理措施,规范病房管理,依个体差异为新产妇列出作息及护理计划,及时提醒新产妇注意个人卫生、开窗透气,协助保持其室内空气清洁,控制探视者人数,加强婴儿室管理制度,并设专职婴儿室值班护士,定期检查,细化职责分工,增强责任感。(3) 效果评价 通过循证提高护士对預防控制院内感染重要性的认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以新产妇为中心的原则,用批判性思维寻求循证母婴同室护理的质量改进,取得良好的效果。2.2 对新产妇睡眠质量问题的评价:(1)发现的问题 新产妇本身就身体疲劳虚弱,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可以促进其康复。然而长时间和新生儿呆在一起,新生儿的各种需求及哭闹严重影响产妇休息。 循证和护理干预 我科的循证护理小组基于上述问题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检索最佳证据,并充分考虑临床实用性及可行性,再结合患者需求,决定推行目前最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母婴同室与婴儿室共同管理制度。该制度既保证新生儿与新产妇充足的相处时间,达到母婴同室的目的,又可使新产妇得到足够的休息,还可对婴儿进行更加专业的检查和护理。可以选择母亲吃饭、休息、护士晨间护理时间,把婴儿抱回婴儿室,由专职护士看护并进行检查、护理。(2)效果评价 经过积极调整实施该制度以及体验循证护理小组的优质护理服务后,新产妇普遍反映睡眠质量提高,身体恢复较快,新生儿健康状况亦佳。2.3 对防患事故和明确护士责任的评价:(1) 发现的问题:新生儿由于部分羊水残留于胃肠道,加之喂奶喂水不当,易引起呕吐,如不及时清理呕吐物,易引起呛咳,甚至窒息,或为呼吸道疾病留下隐患。然而由于母亲和家庭成员相关知识缺失,常常忽略婴儿的一些异常表现,更不能及时处理。加之有犯罪分子企图盗窃婴儿,人员混杂,为其提供了机会。母婴同室制度,使得一些护理人员责任感降低,职责不明确[6],认为有母亲看护,可以忽略一些其原本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增加了安全隐患,降低了病人及家属满意度。(2) 循证护理和干预:检索包括Medline、CINAHL、Cochrane libray和CNKI在内的文献数据库,以寻求最佳证据支持,将所获得的实证与临床专门知识和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作出护理计划:值班护士定期巡查,并告知新产妇及家属,应保持婴儿半侧卧位以利于呕吐物溢出[7]。而且专职护士在岗期间应尽职尽责,跟随婴儿进行护理,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方式和观察婴儿的一些常见异常表现及处理办法,防止意外事故发生。(3) 效果评价:通过循证母婴同室护理制度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减少了婴儿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了安全隐患,同时使相关护士责任明确,提高了护理质量,使病人及家属更加满意。3讨论建立循证母婴同室护理小组是受循证医学观念的影响,在原有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前提下尝试的一种新理念,力求摆脱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观念,向以最佳证据为基础的现代护理方向发展。通过循证,充分调动各年龄阶段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充分发挥她们各自的优势,从而起到传帮带、培养人才的作用,使护理人员在观念上有质的飞跃,改变了临床护士凭经验和感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把临床经验理论化和科学化,以科学的研究来完成护理诊断、护理决策及护理过程,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观察力、判断力、理解力及工作技能,真正做到使每个新产妇和新生儿得到最佳的护理,充分体现爱母核心,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参考文献[1]杨爱芹.母婴同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1):29. [2]胡雁.正确认识循证护理推动护理实践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714-717.[3]侯晓静,徐丽华.推广循证护理实践以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J].上海护理,2006;6(4): 65-66. [4]王慧玲.循证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27[5]陈继玲,刘效华,王艳婷.母婴同室的院内感染因素及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 (3):433-434.[6]高文杰,董玉敏,郭广琴,张立明.加强母婴同室感染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0):1102-1103. [7]黄美凌,冯健怀,梁丽霞.母婴同室443例产妇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 64-66.

上一篇:水流模型下一篇:井下掘进机电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