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爱的艺术

2024-06-20

班主任爱的艺术(精选十篇)

班主任爱的艺术 篇1

关键词:班主任,爱,艺术

有人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与灵魂, 是教师取得成功的一个必备的条件。的确, 教育是爱心的共鸣, 是心与心的呼应。班主任只有奉献自己的爱心, 才能获得学生的爱,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 爱所有的学生谈何容易?许多老师把几乎全部心血都交给了学生, 却收效甚微, 甚至事与愿违。今天我就来谈一下我担任班主任十多年来的一点感受。

首先, 班主任要热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 不但要把爱给那些优等生, 更要普及到那些中等生和学困生, 他们更需要班主任的关注。因此, 我们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情, 以便“对症下药”。

1. 特别关爱并鼓励学困生。

在每个班上, 学困生是最不讨人喜欢的群体, 然而恰恰是这些同学是最需要关爱的, 因为他们是未垦的荒地, 可能有些同学有巨大的潜能。所以我特别关爱这些同学, 并经常告诫班上的同学:我们班是由在座的每个同学组成的大家庭, 每个同学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同时, 每个同学的情况都直接关系我们班的荣辱, 所以我们要共同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发展。为此, 我经常把班上的好学生分组, 作为“小老师”与学困生形成帮扶小组, 考试过后, 进步大的小组“老师”“学生”双双获奖。并且, 我还经常鼓励他们:你不是笨学生, 更不是差学生, 只要努力你肯定行!

邢云是我刚上班时接的一名新生, 入班考试时, 她语文考了8分, 数学考5分, 是我们班的倒数第二名, 上课不是发愣, 就是打瞌睡。许多老师对她都很头疼。说实话我对她也没多大信心, 但我发现她虽然上课听不进、成绩不好, 但并不惹事, 作业尽管做得不对, 但从来不抄。发现了她的优点, 我就在班上表扬她, 并通过课下同她谈心, 了解到她其实是个很懂事的女孩, 她知道爸妈为供她上学很辛苦, 她也很想学好, 但由于基础差而无从学起。我就鼓励她:“放心, 只要肯下功夫, 没有学不好的。”从此, 我就成了她小学知识的辅导老师, 并且让班上成绩好的学生帮助辅导初中的知识, 我还不时的检查询问。见她背下来一个英语单词, 我就会高兴的说“V ery good!”看到他历史考了62分, 我就冲她伸出大拇指, 渐渐地, 她的学习有了极大的改观, 期末考试她进到了班上的第十五名, 更为可喜的是:在她的带动下, 班上的几个与她关系不错的成绩不太好的女孩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三年后, 我收到了她来自郑州的一所高中的信:“……柳老师, 谢谢您!没有您当初的教诲, 我就不会有现在……”直到现在, 每逢春节她都会打电话向我问好。

2. 严格对待好学生。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得体验:在学校经常挨批的有些“捣蛋生”, 毕业以后走上社会能马上适应环境并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而有些原来倍受宠爱的“优等生”, 对社会适应性有的则比较差, 成为社会上的低能儿, 有的甚至因不适应社会违法犯罪。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好学生”在学校因为学习成绩好而“一俊遮百丑”, 其他方面的缺点往往被会老师忽视, 他们很少甚至没有受到逆境的锻炼, 而在社会的大熔炉里, 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发生, 什么样的困难都可能遇到。所以他们往往因适应性差而出现问题。所以, 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我们更应该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 一定要告诉他们:成材先成人, 做一个正直、热情、积极向上, 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3. 别忘了中等学生。

2008年, 我收到到了一个署名冯燕的女孩的来信, 内附一张照片, 我没有一点印象, 对于名字, 也是隐隐约约有这样一个学生。信的内容摘录如下:

想念的柳老师:

您好吗?许您已经不记得照片上的这只丑小鸭了, 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一位慈祥的、像妈妈一样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老师……记得当时我们这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是总被老师遗忘的角落, 老师们上课提问的是好学生, 批评的是捣蛋的学困生, 只有我们这些纪律不坏成绩不好的中等生独自飞翔在一片宁静的天空, 只有您, 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 让我们回答一些现在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 并向我们投以鼓励的目光, 我们大多都能答对您的问题, 此时, 您会高兴地说“O K!”或“V ery good!”您知道我们有多高兴!虽然有个别问题, 我们不能回答出来, 但课下我们总要去记下来的, 因为我们不想你再检查时还不会!

老师, 可以把您和您女儿的照片给我一张吗?我想你们!……

的确, 像冯燕这样的学生在每个班上都占不小的比例, 也恰恰是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班主任如果能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将会给整个班级风气带来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4. 给特殊学生以父母般的爱。

一个班上有各式各样的学生, 并不是每个学生背后的家庭都有平静的港湾, 有些年纪不大的学生却过早地承受了许多成人所难以承受的不幸:自身残疾, 父母离异, 家庭贫困, 亲人去世……这些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他们的学校生活, 有些甚至因此而自暴自弃走上邪路。对这些学生, 我们还应该象父母一样去关心、爱护他们。

其次, 班主任对学生应该“严爱相济”, 真心实意地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既是慈母又是严父:在学习上、品德上严格要求, 在生活上热心关怀。

1.班主任管理学生应严得有理。这就要求每个班上都要有一套明确的规章制度, 以制度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但我们也不可因为有制度就对学生“一刀切”, 还应该视学生情况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比如, 我们就不能要求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像正常的学生一样进行体育活动。

2.管理学生还要做到严中有细。就是我们的管理工作要细心, 多深入学生, 认真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多关心学生的生活, 从生活, 学习, 思想, 以及家庭等多方面了解学生, 关心学生, 要善于从细节中发现潜在的问题, 及时引导和规范, 防患于未然。

3.管理学生还应该严而有恒。班级制定了制度, 就必须常检查、常督促, 把要求落到实处, 对学生的要求最忌时紧时松, 说了不检查, 再无动静, 如此的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

学生的心田是一块待耕的土地, 班主任就是荷锄的耕者, 如果你播上的是厌恶, 那么收获的是仇恨;播下的是杂草, 收获的是荒芜;如果我们播下的是种子, 一定会收获一个灿烂的金秋, 真心希望每个老师都能用爱的纽带把我们与每个学生紧紧相连!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2]包德鹏.让师爱陪伴学生成长[J].教育艺术, 2005.

[3]教育部.素质教育学习提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4]杨莹, 张建伟.注重心理沟通, 创建良好班集体[J].班主任, 2004.

班主任的教育反思故事:师爱的艺术 篇2

今年是我第一次接触一年级。我们班有一个家庭情况“特殊”的小朋友,她有一个新妈妈。小朋友面对新妈妈时会显得比较任性。特别表现在早晨迟到这一点上,每天早晨穿衣服都要一件件试,直到满意才肯出门。第一次迟到时,我尽可能地耐心劝阻,对她讲道理。可是小朋友似乎不能听懂我的话,眼睛直直地看前方,问她迟到的原因和以后的想法,一点反应也没有。几次三番下来,我的耐心也渐渐告罄。于是,我便改“利诱”为“威逼”,表情严肃地批评了她,希望她能觉得羞愧而改正过来。哪知,她却像是被我吓到了,隔天早晨又迟到后,她竟站在校门口,怎么也不肯进校门了。听到这个消息,我赶忙来到校门口,叫她赶紧进班级,可是她却一动都不动。我想:这次说什么也不能让她在这么任性了,一定要“悬崖勒马”,让她养成遵守校纪校规准时到校的好习惯!于是我下课见到她,就更频繁地提醒她。结果却发现她“守门”的次数更多了。我心中越发焦急起来。

正在我纠结该如何教育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有幸研读了《陶行知教育著作》一书。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读了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于是,我潜下心来,认真反思我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我发现问题可能出现在这些地方:其一,原来我在教育这个小朋友时,总是站在我的角度,过于重视老师的需要,没有真正让她明白她自己守时的需要。其二,发现她“屡教不改”后,我对她总是以批评的方式来教育,没有考虑到孩子本身的个性特点。这个孩子个性比较强硬,直接的批评教育让她很难接受,最后导致她和我在心灵上越来越远。其三,我没有及时去了解孩子行为表现出的内心的感受。她守在校门口不肯进来的行为,正是在说明她对我这一教育方式的不认同,相同方式的教育再多,都是起不了作用的。

作者|胡宇怡

班主任工作中爱的方式和艺术 篇3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的天职,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情感基础,教育才可以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动力。班主任老师仅仅心中有爱是不够的,更要用师爱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真实的心灵。

一、沟通交流,用爱搭建信任的桥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更重要的是能“传道解惑”。因此,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如果学生不愿意与教师坦诚相见,不想让教师和他一起分享欢乐、分担痛苦,那就是教育者最大的失败。学生只有对教师产生极大的信任,教师才能更清楚地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行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才会搭建起爱和信任的五彩长桥。

那么,班主任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运用什么方法与学生沟通呢?

1.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予学生同等的关注。

2.要关注学生的作文和日记,随时了解学生。班主任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有作文和日记这两个最大的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在这里,教师必须全心对待,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灵感受,适时适地给予学生关怀和鼓励。

3.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信任他,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

4.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玩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

二、亲密合作,用爱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中学生正处在“立志”阶段,自我意识在急剧发展。其中很多人心理素质较差,个性不够健全。还有一些后进生因为学校、家长批评不当,心灵受到了创伤,结果他们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对班主任也会有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师生亲密合作,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是每个班主任都应该努力做到的。班主任要随时注意学生情感变化,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平等的态度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闪光点,这样,学生就能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教师赋予的强烈的爱。

三、鼓励赏识,用爱造就价值人生

其实,每个人都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鼓励,厌恶别人的“诋毁流言”。所以,班主任可以在平时的教育中运用赏识教育,多发现学生的优点,为他的成功而喝彩,让他们有更多品味人生价值的空间。

四、公平公正,让师爱的阳光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

爱学生,首先就要关怀学生,而关怀不仅是对那些懂事听话的学生,更应关注那些问题学生。绝不能因为是家长,是班主任,就简单粗暴地责骂学生,这样爱的方式,不但难以起到教育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只能使事情更糟。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高度依附感的学生一旦得到长者的肯定和表扬,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在班上做出良好的表现,追求较好的成绩。

教育是一门艺术,作为教育者的班主任,应如春风般关怀学生,从而感化学生。而且要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是“金矿”的教育思想。只要心中有爱,就一定能找到更多表达爱的方式。这样,师爱才能发挥它的神奇效果。只要不轻言放弃,每一块金矿中的黄金都会闪闪发光!

班主任爱的艺术 篇4

这是一本学术畅销书,学术著作能成为畅销书是十分少见的;在欧美诸国,它是高中生的必读书;在八九十年代的复旦校园,几乎人手一本。以下我想从亲情之爱与爱情之爱两个领域,与大家分享这本书给予我的巨大影响。

在弗洛姆看来,任何形式之下的爱(亲情之爱、 爱情之爱),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他认为“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并且这种给不见得是物质上的给予, 而是“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此外这种“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我至今牢记大学哲学课上收获的一个锦囊,那就是:当我的人生出现任何困境时,第一,去查《新华字典》,去看一下它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第二,去看下圣经,去看看被奉为先贤的耶稣是怎么说的;第三,去查马恩全集。

幸运的是,我发现马克思有一句关于爱的陈述与弗洛姆如出一辙,也相当精炼,那就是:“如果你以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也就是说,只有爱才能播种出爱,只有信任才能够播种出信任,只有给予才能够播种出给予。

亲情之爱

以亲情之爱为例,我刚满一岁三个月的孩子从出生到现在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我和他外婆的陪伴下度过的;他爸爸因为电视剧行业的特殊性,长年出差在外。因此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任务很重,每天疲惫不堪,却还不能忽略《爱的艺术》给予我这个母亲的重大提示,那就是——

包括两个方面的:第一方面是最基础的,维护和发展他弱小的生命,对其成长负责;第二方面则超出了维护生命的范畴,那就是要使孩子热爱生活,要使他感到,在这个世界活着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也就是说,母亲要将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传递给孩子,要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下来的愿望。

母爱的这两个方面在圣经的 《创世纪》里表现得非常明显。 上帝创造了人和世界,这符合对生命的关心和肯定;但上帝所做的还不仅仅于此,在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之后的每一天,他都要了解情况,都要知道一切是否都好。

并且,上帝所许之地上流淌着乳汁和蜂蜜。大地是母亲的象征,乳汁则代表着母爱的第一方面,对生命的关心和肯定;蜂蜜则代表着第二方面,对生活的爱和活在世上的幸福。大多数母亲都有能力给予“乳汁”,却只有少数母亲除乳汁之外还能给予 “蜂蜜”。母亲对生活的热爱或者恐惧都具有传染性,事实上我们也确实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 哪些人只得到了“乳汁”;而哪些人既得到了“乳汁”,又得到了“蜂蜜”。于是我也不断地给自己心理暗示:为了成为一个能给予孩子“蜂蜜”的母亲,我应该也必须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尽管孩子只有一岁三个月, 但也确如弗洛姆所言,我对他爱的给予,也使作为接受者的他成为了一个给予的人。每天早上出门,我妈都会带着他在路边看我上公交车,那凝视的小眼神常常让我没来由地想起,亦舒有本书里说过的,这样的眼睛里有日月星辰。

每天下午回家,我妈又会带着他在小区门口边玩耍边等侯我,而当我每次走向他,被他忽然发现时,远远地、深深地,我就能洞悉他心中的期盼和眼里的欢喜。我想,他是在用他的方式爱我!

就像他每次在玩拼图和积木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放两块在我的手心里一样;就像有时我在上卫生间或者洗澡时,他都要在门口大声哭喊、使劲拍门,试图冲进去纠缠一样。他在用行动告诉我,他从来没有忽略过一直守护在他身旁的我!

爱情之爱

而言及爱情之爱,弗洛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涉足爱情的人们,几乎都会混淆的两个问题——一是“爱与被爱”,二是 “爱的对象与爱的能力”。

从字面来看,爱与被爱太容易区分了,而一旦进入到实际操作的层面,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是搞不清楚的。为什么这么说?回望一下我们自己的爱情经历或者看看我们身边正陷入爱情的人们,就知道了。我们很少会考虑如下的问题:比如,我该如何在爱情当中更好地学会包容与尊重?对方期待的是怎样的感情,我该如何给予和提供?但是以下的问题我们是必然会考虑的:那就是挖空心思、处心积虑地盘算,如何使对方只爱和更爱自己。

就这样,爱转变成了被爱的问题。于是乎,大家都努力地用各种优秀的要素来武装自己。 男士深谋远虑着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富有、更健壮,女士则倾尽全力地使自己变得更美丽、更温柔、更性感。当然,还有男女通用的选项,那就是都要举止高雅、谈吐风趣,都要温良谦和、 乐于助人;更重要的是,这一切优点的展现还得显得顺乎自然, 不能矫揉造作。

弗洛姆就是这样犀利地让人触目惊心,他一眼洞穿了人类在 “爱”与“被爱”之间,对前者的忽视与对后者的霸道。

而对于“爱的对象与爱的能力”的混淆,我想再次以自己为例。有朋友在我家做客时,偶然看到了书房中的一摞美女明星照片,那是我爱人用于为他们的新剧挑选演员的资料图片。朋友惊艳之余不禁善意地提醒我:自从宝宝出生之后,我就再没去过剧组探我爱人的班,长此以往,会不会有担心?我淡然地摇摇头。

我之所以能对自己常常处于两地状态的婚姻保持长久的镇定与沉着,一是基于对我们从校园时代一路走来深入骨髓的了解与信任,二则是我曾试图用《爱的艺术》读解演艺圈的高频率爱情, 结果我的结论很悲观,而我爱人的态度与我是一致的。

我们并不羡慕那看似很富余,需要很多对象来轮番分享的爱。确切地说,那不是爱,是好奇心,是一种猎奇心理,对每一个漂亮女孩或英俊男生都想要去探索。这就是爱的对象与爱的能力之间呈现的巨大张力——对象纷繁芜杂,能力却是零。这类人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去维护和品味一段感情,不懂欣赏长长久久看似平淡却温暖的美。他们从来都不觉得很甜蜜,因为收获的只有新鲜和刺激。他们也找不到一个人可以长久地去依赖;当其难过时,周围的一群人都给不了他们想要的安慰。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又是一个巨大张力——外表的光鲜、外部条件的优越与内里的耐不住寂寞、贫乏和空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谁越是接近,越试图走进其心灵,就越能穿透外在魅力的表层,看到他内心深处的单调和无趣,这是那个被鲜花掌声包围惯了的他所恐惧和不能忍受的。所以一旦有人试图走进或真正走进了其内心世界洞悉了一切,他就想把这根绳索扯断。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5

书名:《爱的艺术》 作者:【美】艾.弗洛姆 李鸣健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类型:自购书

内容笔记: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产生在爱这件事情上一无所学的观点的原因

① 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是否能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的问题。② 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的问题

③ 人们不了解“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 ”之间的区别。

·学会一门艺术的步骤是什么?

① 掌握理论 ② 掌握实践

③ 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人是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身不由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的这一切,使得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能从他的监狱中解放出来,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

·人——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永远面临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

·达到这一目的(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途径:

① 纵欲:特点一 方式都是强烈的

特点二 需要整个身心的投入

特点三 需要不断重复

② 同一组人保持一致:参加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部分人而失去了大部分个性。

在专政国家中,通过威胁和恐怖手段制造同一状态。

在民主国家中,人们变成一个模式,因为人们总想通过某种

方式实现与他人的结合,如果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那就只能采取同一人群的同一方式。

·要求消除所有差别的倾向&平等概念和实践的密切关系:

平等概念的发展:

◎ 犹太经书,肯定了人的一次存在性。“谁拯救了一个生命,就等于拯救了全世界;谁破坏了一个生命,就等于破坏了全世界。” 西方启蒙运动哲学,平等是指发展个性的条件。康德认为,人永远不应该是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他人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社会主义,把平等解释为是消除剥削和人使用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平等概念的变化:

指的是机器人(失去个性的人)的平等。意味着一个“模式”,而不是“统一”。

启蒙运动的哲学观点——灵魂不分性别。→性别两极的消失。男子和妇女完全相同,而不是作为对立的两极而平等。

③创造性的劳动。·结合的形式:

① 共生有机体的结合:

⑴消极形式:服从(受虐癖)

⑵积极形式:控制(施虐癖)

② 成熟的爱情:保持自己个性条件下的,与他人的合二为一。

⑴爱情的“积极意义”:运用人的蕴藏在内部的力量,不管是否达到外部的变化。

a.给的要素

什么是“给”? “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

人们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人们不应该把对方看做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取得爱的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人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b.所有爱共有的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认识。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成长和发展自己。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对方

·结合:

① 实现人与人的结合

② 阴性和阳性的结合:p31

(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母爱与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代表大自然。

父亲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思想、法律、纪律、秩序等的世界。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脱离父亲的权威。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三)爱的对象

(1)博爱

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但虽然我们是同等的,事实上也往往不完全“同等”。因为我们是人,所以需要帮助。今天是我需要帮助,明天也许是你。有这种要求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弱小,另一个人的强大。弱小只是一种暂时状态,而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的能力是普遍的持续状态。

(2)母爱

母亲要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下去的愿望。母爱中值得赞美的东西,并不是母亲对于婴儿的爱,而是母亲对于成长着的孩子的爱。P47(母亲“超越自己的追求”、分离)

(3)性爱

性爱区别与母爱和博爱,按它们的本质来说,母爱和博爱都不属于一个人。而性爱要求完全彻底地实现合二为一,要求自己同他人完全融合。

·性爱的独占性:性爱是具有独占性,但同时也是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P51 ·性爱的一个重要因素:意志的因素。

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

结论:性爱完全是两个人之间的吸引力,是两个特殊的人之间绝无仅有的联系;性爱只是一只的行为——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

(4)自爱

①利己者:利己和自爱是相互矛盾的。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在必要时,这个人会通过各种其它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他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p56 母亲对孩子忧虑重重的例子。)②“忘我”:忘我的人一无所求,他只为别人活着,而且因为不重视自己而感到自豪。但一旦他发现,尽管他那么忘我可还是感到不幸,他同别人的关系仍然不令人满意,他就会感到吃惊。(p57忘我的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影响)

(5)神爱

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资本统治劳动力的结构→资本集中

劳动组织的特殊形式:高度集中个,分工严密,抹杀个性。

·爱情和婚姻强调保护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独感的侵袭。在爱情那个中,人们找到了“避风港”。两个人结成用以反对全世界的同盟,却把这种两个人的自私看做是爱情和信赖。→强调结伴精神与相互宽容。

·“爱情是性现象”——弗洛伊德。(p83 批判)结论:以上两种思想,是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由社会决定并造成的爱情病理学。——举例如下:p87-p95

i感情上的不成熟状态ii非理性的爱情形式:偶像化的爱情、多愁善感的爱情、投射。

“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

第四章 爱的实践

(一)所有艺术的必备条件

①纪律:与身心有益的东西必定使人舒适,即使开始的时候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②集中:最重要的步骤是学会一个人待着;专心做一切事;同别人的关系中:有听别人讲话的能力;保持清醒(重要的是要觉察内心的活动,而不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找为自己辩护的借口)。集中意味着要完全地在现时现地生活。

③耐心

④极大的兴趣

(二)特殊条件

①主要条件:克服自恋。同自恋相反的是“客观性”,就是对人和事物抱有开放的态度,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②爱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合理的信仰首先不是信仰什么东西,而是一种确认。这种确认是符合建筑在自己真实经历上的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是我们能做出许诺的先决条件 ·相信他人:⑴相信他人的核心(核心不可变)

⑵相信他人发展的可能性

师爱的艺术 篇6

幼小的孩子刚刚跨进学園的大门,他们对幼儿园的教育、生活是完全陌生的、新奇的。他们就是一张张的白纸,需要我们用浓浓的师爱引导他们去描绘自己的

未来。

一、严是爱的开端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无拘无束惯了的孩子,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我们首先拿出三节课时间进行常规训练。练习站姿、坐姿、举手姿势、说话声音洪亮,练习排队上下楼、上厕所(讲男生、女生分用厕所)。学会使用简单礼貌用语,上课要安静,做些适当的游戏。这样孩子知道了要遵守纪律,明白了什么是纪律。这正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夸奖是爱的奉献

短时间的常规训练只是教育的开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对孩子不断强化和巩固。一味的严要求可能会使常规教育事半功倍。而且孩子们是4岁的小娃娃,过分的严会使他们产生厌园心理。此时,表扬和奖励是最有效的方法。

刘明昊(化名)不到4岁就到幼儿园了,他在课堂上不是玩东西就是坐着发呆。我问他:“你喜欢幼儿园吗?”他很直爽地说:“不喜欢,我妈妈非把我送来的。不然他就让我自己在家里看家。”原来他们被家长吓唬着来幼儿园的。教育这个孩子的首要任务是让他爱上幼儿园。上课了,他刚坐直,我就说:“看刘明昊坐得多直。”他举手回答问题了,我及时表扬:“你真爱学习,敢举手交流了。”当他开小差时,我走过去摸一下他的头,用友善的目光对视一下,他立刻坐直。当他长时间表现好时,我给他竖起大拇指。我园园长多次对我们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付出了大爱,学生就会用成绩回报你。在一日常规活动评比中,刘明昊被评为进步最大的孩子。

我利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鼓励的话,使学生们争先做好,唯恐落后。我及时发玩具、笑脸、奖状,表扬先进,刺激全体学生。我把孩子们的第一个拼音本、所有的奖状和光荣本都收集起来,装入各自的光荣袋里,孩子们在表扬中不断进步。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曾受到很多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批评也是爱

提起“处罚”孩子,教师都忌讳。实际上,哪个国家的教育只奖不罚呢?教师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就应当该管则管。批评孩子一定要公平、公正。这样孩子才没有怨言,才不会耍赖,教师不能喜欢某个孩子就放纵,不喜欢某些孩子就严厉,当然这里说的批评绝不是讽刺、挖苦,更不能体罚。我们所说的批评是以教育为目的,孩子乐于接受,充满理智和爱的教育。批评是表扬的补充,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

四、宽容是真正的爱

刚一开学,一位家长问我:“某某孩子分到你们班了吗?”我

说:“分到了。”那位家长说:“完了,完了,他可是大二班最淘气的孩子。而且他的爸爸怎么训他都不管用。”果然,一上课他就表现不一般。学生都在专心上课,他却不由自主地趴在桌上哼起歌来。我一想,这个孩子经历多次严厉的责罚,批评肯定效果不佳。此时,对他而言,最恰当的方法是宽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宽恕所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所产生的震动要强烈得多。”他告诫我们,不要急于处罚孩子,要给他自己改正的机会。我没有大声批评他,而是轻轻走过去,用手把他身子轻轻扶正,低声对他说:“我相信你能坐好。”这节课尽管他反复几次趴桌子上,但是只要我看他一眼,他立刻坐正。这说明,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已经知道改了。这不就是进步吗?

浅谈师爱的艺术 篇7

一、学会感动

“老师笑了”, 望着学生们因为我的微笑而欢呼雀跃, 我没想到原来自己这么受关注, 更没想到学生这么容易满足, 我的心里不由升起一股暖意, 这时方感觉到自己和学生的距离是如此接近。“老师, 这是我送你的一幅画。”刚出差回来, 几位同学献上了引以为豪的“杰作”, 寥寥几笔, 简简单单, 我不禁哑然失笑, 看看孩子的名字, 竟然是上午我声嘶力竭百般训斥的一个, 这不由得使我心潮涌动。课堂上, 一位学生没有专心听课, 提醒几次, 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我气愤之余, 将他的课本扔到地上。放学了, 我去送街队, 就是这个学生, 第一个绕过人群冲到我跟前, 挥起小手跟我说:“老师再见”。我虽然也举起了手, 但我感觉却是那么的沉重。是啊, 多少次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微不足道的小事, 我们全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 甚至在我们的心中荡不起丝毫的涟漪, 但我们显然是忽略了那些小事在学生心中的重要, 也许他等着老师的夸奖, 也许他等着老师的肯定, 也许他等着老师的期望, 也许……但有一点, 就是老师在他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改变!可是我们老师呢?在不经意间, 我们似乎丢失了一种细微却又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感动。有时我觉的自己就是一架麻木的机器, 自己的思想意识也僵滞了。是的, 那一点点涌流的暖意积聚起来, 你就会发现时常会被周围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所感动, 那怕是那么一会儿, 就在那一刻, 才感到幸福所在。

学会感动, 听起来有些可笑, 但我们真的需要学会感动, 只有这样, 我们才会释放我们所有爱的能量。

二、学会糊涂

“铃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 我拿起教科书, 往教室走去, 一边走一边想, 一周没见这些学生了, 见到我时, 会怎么样呢?还没到教室, 就听见似曾熟悉的声音, 只是这声音是那么嘈杂, 那么肆无忌惮, 我快步靠近教室, 往里一看, 台下的52位学生, 有的在慢条斯理的找书, 有的在探头探脑的说话, 有的东倒西歪, 还有的在玩小动作。此情此景, 我一股气直往上涌, 但我告诉自己, 不能生气!不能生气!我刚要踏进教室门口, 忽然体育组的一位老师看见了我, 问我出差的情况。此时我灵光一动, 果刚才径直走进教室, 岂不是师生都尴尬!现在不, 装不知道, 难得糊涂一次。于是我和同事大声寒暄起来, 我的笑声飘进了教室, 几个同学看见了我, 对其他同学小声叫起来:“老师回来了!老师回来了!”教室忽然静下, 和刚才市场般的嘈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有甚者, 窗户上, 门口还探出了几个小脑袋瓜, 然后又迅速缩了回去, 对于这一切, 我佯装不知。再走进教室, 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喜, 让我感动。52位学生, 端端正正地坐着, 书放得那么整齐。那一节课, 没有任何的说教, 但我和学生交流的非常融洽, 我知道我的“糊涂”让学生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情, 投入学习的情境中。小学生可塑性强, 有他们年龄的特点, 在成人眼中不可思议的事, 在他们眼中, 却是在自然不过的事。

有时, 学会糊涂, 给孩子们一个台阶下, 给他们尊重, 尊重他们的特点, 尊重他们的童真, 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学会惩罚

在我看来, 惩罚是一种“另类爱心“的教育。通过惩罚, 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 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而且感到是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 才是现代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学会“惩罚”, 我的理解是掌握好一个“度”字, 即科学地使用处罚。对一些偶尔犯了错误的同学, 不妨参考一些教育家的做法:罚犯错的学生画画、唱歌、做好事。彰显学生特长, 与其说是罚, 毋宁说是一种激励。让惩罚也富有人情味, 哪个学生不乐意接受呢?再就是掌握惩罚的主动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在批评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 不犯“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的错误。

学会“惩罚”, 让老师的爱中多一些理智, 添一份深沉!

四、学会宽容

在班里,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无论怎样严格要求, 学生总也避免不了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 一阵疾风骤雨, 效果却不尽, 人意, 有时, 我们还要学会宽容, 当然, 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迁就。作为一名教师, , 果能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 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宽大胸怀, 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宽容善待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 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尊重他的人格与自尊心, 同情他, 支持他, 鼓励他, 引导他和帮助他。去体验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泄气的心情, 去感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这样教师就不会因一时的冲动或失误, 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一位当代的知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难教育的孩子, 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 所有好教育的孩子, 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这是切断后进生源的重要手段。”对一些所谓后进生教育与转化, 某种不良品质的纠正和改造, 都需要反复抓, 抓反复。班里一位女生, 不知是性格原因, 还是其它因素, 做作业拖拖拉拉, 没有上进心。而且软硬不吃, 令人伤透脑筋。着急在她身上不起任何作用。不, 耐下性子, 寻找新的突破口, 后来发现她书写比较认真, 我就称赞赞她的仔细认真, 并在班上交流展览。并和她约法三章:能在认真仔细的基础上, 提高做作业的速度, 还能得到相关的奖励。没有严厉的呵斥, 不作严格的要求, 她反而能一反常态, 有时比一般的同学还要积极, 一点一点的在提高进步。

五、学会“施舍”

教师并不富有, 但教师“施舍”的却是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那就是对学生的赏识、理解、尊重、信任, 教师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 给他们以尊重和信任的时候, 才会激发他们的潜能。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还要倾情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成长, 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成绩, 并和学生一同去品尝他们的快乐。

摘要:教育是一门艺术, 作为教师怎样将这门艺术演绎得更精彩, 关键就要懂得怎样去正确的爱学生。本文从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撷取“学会感动”、“学会糊涂”、“学会惩罚”、“学会宽容”以及“学会施舍”五个方面来论述这一观点。

关键词:师爱艺术,教育方法,教学生活

参考文献

教师对“差生”要讲究爱的艺术 篇8

面对“差生”,教师们有着两种常见的表现。一是心中无爱。眼中根本没有“差生”的地位,无视他们的存在,漠视他们的内心;或者呼之即来,喝之即去,无视他们的尊严。二是恨铁不成钢,表达爱的方法不对。在学生犯错时,一味采用训斥、责骂的方式来表达“望子成龙”的爱,无视他们是否理解这种爱。

教师要有对每个学生的爱,特别是对“差生”的爱。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法》第八条中明确规定了教师的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可见,爱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差生”也是每个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一、我们要正确认识“差生”

首先,在创新方面,优秀生和“差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应是平等的。个人的创造潜能与个人的兴趣爱好息息相关,“差生”并不等于弱智,关键在于你怎样培养“差生”的兴趣和爱好,并最大限度开采挖掘其潜能。众所周知,世界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有1000多种,可他读书时由于成绩太差,学校劝其退学,后来母亲帮助他培养并发展兴趣爱好,最后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加拿大有个穷孩子琼尼,因为智商低,学校的功课总是跟不上,学校只好劝他退学。为了安慰他,学校请了一位心理学家和他谈了一次话。心理学家告诉他:“工程师可能不识乐谱,医生不一定会绘画,你被劝退学了,但不等于没出息。”这番话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20年后,他成为闻名全国、受人尊敬的风景园艺家。

其次,“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差生”的“差”是暂时的。因为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缺乏、性格及情绪、学习方法与努力程度或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差生”,以前成绩不佳,现在这些因素发生了转变,可能成绩突飞猛进。在一个学校里的“差生”,到了另一个学校可能就是优秀生,甚至尖子生。

二、对“差生”的爱要讲究艺术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教师对“差生”的爱,也要讲究艺术,讲究方式方法。

1. 爱生如子,移情沟通。

移情,在心理学上又叫感情移入,是指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情和需要。作为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教学中的移情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把学生的感情移入自己的心里,即设身处地;二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学生的心里,即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移情的方法教学。我想,用“移情”这一心理互换的方法来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发生的事情,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当学生很难完成一项任务时,想想每一个人包括教师自己都有不擅长的方面,无法完成的任务,因而没有必要强求学生一定要做到。再如,为人父母的教师,当你用粗鲁的态度对待学生时,想一想自己的孩子也会犯错,一定不希望他的老师用过激的行为对待他。吴再杰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每个孩子都有他可爱的一面,或许还有我们曾经的影子,我们何不放下架子,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想学生之所想呢?

2. 充分尊重,爱之根本。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较为悲观,容易自暴自弃,教师也容易把他们看轻,并往往给他们否定性的评价。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第四个层次就是尊重的需求。一个失掉自尊心的孩子,是无法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的。事实上,“差生”是相对的,我们绝不能因为成绩的好坏而评定学生优差与否,要充分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比如不要在同学或其他教师面前揭他的短,更不能冷嘲热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3. 爱中有严,严中有爱。

爱是宽容,不是纵容。纵容的爱是溺爱,对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有害无益。一方面,在关心爱护学生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学生都是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心智也不成熟,如果老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他们就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养成懒散、约束性不强的习性。另一方面,尊重关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缺少尊重关爱学生的严格要求,会使学生产生情感障碍,缺少严格要求的尊重关爱,容易造成学生行为上的放任。

4. 爱要坚持,多给鼓励。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是这样,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要在课堂上多给“差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启发引导他们分析题目中每一句话的含义,说出解题的思路,揭开试题的神秘面纱。许多学生成绩差,并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兴趣。学生的成绩越低,学习信心就越低,对这类“差生”,我们的关爱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多鼓励他,给他自信。

5. 因材施教,爱的策略。

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学校里也不会找到什么都一样的学生,再好的教育方法只能适合某一部分学生。因此,不只是教学上要“因材施教”,我们的爱也同样要“因材施加”:少给优生一些爱,他们会变得更能承受挫折;多给学困生一些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孩子的性格不一样,爱的方式也可以不一样。《武汉晨报》成长版,刊登了这样一个实例:某同学英语成绩很差,英语老师对着全班同学说她不可能学好英语,考上大学。按一般的学生心理,学生应是消沉颓废的,但这位同学反而更加刻苦,发誓要考上大学给这位老师看看。直到考上大学后,班主任交给她一本英语老师的教学日记,她才明白,当初老师是利用她个性强、不服输的心理激发她,她才取得了成功。

对“差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难的工作,同时又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科任老师的积极配合与支持,更需要班主任的辛勤劳动。以上是我在关爱“差生”方面的一点思考,希望与广大教师共同学习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学校教师对待“差生”关爱或关爱不当的现象, 提出了要正确认识“差生”, 并注意爱的艺术, 即注意关爱的方式方法, 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爱的教育——浅谈班主任工作心得 篇9

一尊重, 爱之前提

即班主任尊重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 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 承认个性差异, 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倾听他们的心声。这种尊重使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安全感、尊严感、满足感、愉悦感, 使他们各方面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展。

有一件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一天, 一位年轻班主任罗老师把一个学生带进办公室, 怒气冲冲地说:“这个书没法教了, 我不教了。”原来, 在课堂上, 罗老师无意碰了孩子的耳朵, 这个孩子就认为老师不尊重他, 与老师发生了争执。一位年龄偏大的老师知道情况后, 首先站在老师的角度耐心地开导孩子, 这个孩子终于想通了。她牵着孩子的手亲自把他送回教室。没想到出现了令人感动的一幕:只见这个孩子深深地向罗老师鞠了一躬, 哭着说:“罗老师, 我错了, 对不起!”没想到罗老师也含着泪向孩子鞠了一躬, 说:“我也错了, 是我不小心, 我也向你道歉!”此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很多孩子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爱的沟通是对人心灵的震撼, 特别是当一位老师能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 向学生道歉时, 难道还有人会怀疑他的爱吗?

二宽容, 爱之扩散

即班主任要蹲下身来对待孩子们, 能够换位思考, 设想一下他们的处境及行为方式、思维习惯, 毕竟他们年纪小, 有其年龄特征, 班主任以宽容之心看待他们的过失, 并巧加引导, 舒缓他们犯错误的紧张情绪, 期待他们的改变, 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的转变, 从而使他们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

记得一次下课后, 我刚出教室, 一个孩子就跑过来悄悄告诉我, 我的后背被甩上墨水了。我当时尴尬地笑了笑, 也没当一回事, 猜想可能碰巧那个孩子钢笔没墨, 甩的吧。第二节课上课时, 就发现孩子们在议论。我随机写了两个字“宽容”, 看到这两个字, 孩子们停止了议论, 甩墨的孩子也主动说明了当时的情况。我用了几分钟时间对他们进行了学会善待别人、宽容他人的教育。从这以后, 班上好像打小报告的人变少了。以宽容的爱去看待孩子们, 我们的教育之路会更宽广。

三细腻, 爱之温暖

即班主任对孩子们要细心呵护, 要发现每个孩子的变化, 细心揣摩他们的心理, 要用敏锐的眼光捕捉教育信息, 及时抓住契机, 细心处理每一件事情。如:早上哪个孩子迟到了;中午孩子们在食堂都吃得饱吗;下雨了, 哪个孩子没带伞;今天有一个孩子没来上学, 是什么原因呢……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 印象最深、最喜爱的老师就是上小学三年级时的班主任。每每想起她, 是源于一件很小的事。一次下雨, 我走在前边, 突然觉得身后温暖了一些, 原来是

发扬问题学生的优

赵建礼甘肃省

每个班主任都会遇到问题学生, 笔者在今年的班级工作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纪××, 16岁, 父亲是长途货运司机, 家中有家庭主妇的母亲和上初三的弟弟。母亲文化程度低, 爱唠叨, 爱管每一件事, 该生很反感, 后来发展到与母亲吵架的地步。据了解, 该生初中时由于在课堂爱说话, 多次被老师批评, 自制能力差, 以插班生进入我班, 脾气急躁, 情绪易激动, 爱出风头, 爱发表见解。

我通过与纪××谈话以及周围同学对其的了解, 全面掌握其个性品质、兴趣、爱好、家庭教育后, 结合近期在班内的调查了解发现:纪××同学性格倔强, 个性强, 表现欲强, 也想在学校中引起老师的注意, 有被人肯定的愿望, 对学习缺乏信心, 缺失成功的体验, 转化较为困难。

创造条件, 发扬他的优点, 为转化提供成长的平台, 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

随意提醒, 避免过于正式的反抗。长发检查中看到他的头发比较长时就提醒, 让他去理发, 他满口答应。第二天我看到其头发还是很长, 就问“你怎么还没有理”, 他说“我下午就理”, 而下午看见他还是没理头发, 当时我很生气, 很想批评他, 但转念一想, 我的提醒对于一个初中常受批评的孩子是无效的。于是我想给予耐心, 转换方式试试看, 我走过去, 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说“你这个子真高, 若理一个毛寸, 会很精神的, 你不会是想让头发为你增身高吧!”, 他笑着说“没有!”。看他的表情很复杂, 说完我没有强调理发的事情就走开了!第二天, 他理发了, 还是“毛寸”, 我看到, 称赞说“真不错, 很精神嘛, 真是一个帅哥!”, 他咯咯地笑了, 看上去很幸福!老师把伞举在了我的头顶, 问我:“淋湿了吧?”当时真可谓受宠若惊, 老师一个很小的动作、一句轻声的问候, 仿佛一股巨大的暖流涌进身体。所以现在的我, 也力求做到凡是有孩子的地方, 就有老师的影子, 就有老师关注的眼神。

四持久, 爱之考验

即班主任对待学生不可忽热忽冷、忽紧忽松, 应该付出持之以恒的爱。特别是对待后进生, 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 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 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果班主任不能持之以恒地关注他们, 那么, 他们也许又会走下坡路, 也许会重蹈覆辙。而关注孩子们, 就必定要对他们付出持久的爱。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我相信, 教育也一样, 只要给我们时间, 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孩子教好。

五严格, 爱之准绳

即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并不是纵容, 不等于放任自流, 不能越俎代庖。冰心曾说过:“必须注意, 对学生的爱, 不是迁就姑息, 要在严格平等中实现。爱是水, 严为舟, 严爱统一, 宽严适度, 学生的自律性才会增强, 并由自律而实现他律, 有了爱, 便有了一切。”

这学期开学不久, 我班有几位同学打扫卫生偷懒, 其中还包括一个学习委员。针对这种情况, 一视同仁, 根据制定的新班规进行惩处。此后, 新班规确实起到了规范大家行为的作用。

教育道路深远而漫长, 让我们从爱开始, 播撒爱的种子,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肯定, 但还是喜欢在课堂上说话, 依然我行我素。有一天, 数学老师刘老师问我纪××的情况, 我还以为肯定又有问题了, 仔细交流了解, 说上课发言积极, 回答问题有见解, 思维敏捷。下午我专门找其谈话, 传达刘老师的表扬, 对他也进行了一番鼓励。后来发现其上课积极发言的次数增多, 自

通过成功教育, 培养自信。创造机会, 设置情境, 让他体验成功的感觉。我及时地进行班级测评, 评出本月的课堂积极发言之星, 从学生推举情况看, 纪××得票最高, 被选为十一月“课堂积极发言之星”, 他体验到被大家认可的成功感, 很兴奋, 学习也认真起来。让其母在一次谈话中说有时他学到晚上一点钟, 从未有过的改变, 其母很自豪。我也确实感受到了他的改变, 后来在十二月的评选中, 又被评为“发言之星”。的劲头, 我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 题目是针对近期时事立题, 正方:美日联合军演挑衅中国, 中国应坚决回击;反方:不予回击。在辩论会上, 他准备充分, 发言有理有据, 口才极好, 同学们时而爆发热烈的掌声, 他露出自信而自豪的笑容。连我也没有想到他材料准备居然如此充分, 看来他对待此次辩论的态度很认真, 其兴趣和自信被充分地调动了

用“爱的呵护”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 篇10

一、爱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首先, 爱学生是适应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要求。心理学上, 小学生处于儿童期, 身体发育尚不成熟, 心理发展处于较低阶段, 特别需要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爱学生,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 在充满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爱学生, 就是充分利用正面的教育和谆谆善诱的引导, 让学生不断发扬自身的优点和长处, 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克服缺点和不足;爱学生, 就是使学生树立爱心意识, 在社会、学校和家庭里都用一颗充满友爱、热情之心, 去面对每一件事, 每一个人。其次, 爱学生是班主任基本素质的体现。有了爱学生的思想, 班主任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去, 自觉地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 具备较强的教学和管理能力;才能真正热爱、信任和了解自己的学生, 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后, 爱学生是班主任顺利开展工作的法宝。只有了解学生, 才能在教育和引导学生过程中, 做到因材施教。班主任和学生构成了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两个基本因素。情感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 爱是人性本善的体现, 作为班主任就是用自己的爱去感染学生, 让爱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传递, 使每一名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对学生深爱, 正是许多优秀班主任取得成功的奥秘。

二、爱学生的基本内容

(一) 爱学生要因人而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班主任在开展教育和管理学生过程中, 需要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对“后进生”这类学生班主任要更多地倾注三种爱:“母爱”———就是倾注深情的母爱, 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从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师爱”———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 关心他们的进步, 对他们获得的每一次进步和成绩都给予表扬和肯定;“友爱”———就是和他们做朋友, 经常谈心或者共同参与活动, 将友谊建立在平等理解的基础上。对“优秀生”班主任主要是培养他们树立平等意识、集体精神, 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交往, 以此来改善和减轻心理压力, 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对“中等生”要加强引导, 鼓励向前看, 积极进取。

(二) 要用爱去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

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班主任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最直接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培养他们的自觉性与坚韧性, 离不开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班主任在学生遇到困难, 要热情地去帮助他们分析原因,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积极进取, 把克服困难的方法和决定付诸于行动。要经常用先进人物、革命英雄的光荣事迹教育学生, 使他们受到好的熏陶和启迪。

(三) 要用充满友爱之心关注学生, 做学生的倾听者

在班主任工作中通过班级民主议事的形式, 让小学生对班级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公开讨论, 倾听学生的意见, 调动了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和发表个人意见的兴趣和热情, 有效促进班级工作的管理。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告诉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是他们的权利, 让学生明白许多领域是未知的、有待探索的。鼓励学生, 赏识学生, 让学生敞开心灵, 才能听到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通过倾听了解学生,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如何把爱贯穿于班主任工作中

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 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 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 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前途。

(一) 播爱于学生, 感化学生

爱是教育路上的桥梁, 也是一条基本教育原则。师爱要全面、公平, 在教学中, 教师要热爱所有的学生, 不能厚此薄彼。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等多方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勇于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另外, 教师还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担当引路人的角色, 真心爱护学生, 换取学生的敬爱, 让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 吐露心声。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独特个性的, 有的学生性格开朗, 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忧愁, 而有的学生则不善交谈, 将自己的心事隐藏得很深, 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 班主任应广开渠道, 给学生创造表达思想感情的机会和与教师沟通的途径。在班级里, 班主任可让学生充当小助手, 参与班级的管理, 既能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情, 又能使小助手得以自我表现, 体现自我价值。要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情与情的相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只有这样真诚才能达到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 学生才会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 打开心扉,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忙, 消除心理障碍, 健康地成长。

(二) 亲近孩子, 严爱相济

高尔基有句名言, “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谁, 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可以教育学生。”孩子对老师的感情深浅, 取决于老师对孩子“爱的多寡”。在17年的教育生涯里, 笔者深深地体会到:爱是教育好孩子的根本。班主任工作总有干不完的事, 每天除了上课, 批改作业, 我们心里一直放心不下的还是班里的那伙孩子们, 对个别后进生, 要从同学到社会、到家庭, 深入了解, 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关注他, 以爱心来感化他, 化解他心中的不满。只要一有进步, 我们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 一方面树立起他学习的信心, 另一方面是希望更多地同学去关心, 帮助他。他犯了错误, 我们会悄悄地给他指出来, 并鼓励改正。付出爱心与严格要求不可偏废, 爱心是伟大的, 但是绝对不是万能的。试想:孩子与父母间的与生俱来的血缘联系是没有任何办法阻碍的。我们能说他们的父母不爱他们吗?可是为什么孩子有时还常常出现逆反心理, 与父母怄气、闹情绪呢?所以, 对学生付出的爱是门艺术, 何时付出, 怎样付出, 付出后怎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用心等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班主任用心去考虑去学习。

(三) 平等对待, 有的放矢

一个班级犹如一个大家庭, 班主任应当像家长一样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农村的孩子, 多数属于“散放型”, 家长没有辅导孩子的习惯, 而是放任孩子自主成长, 加之其他方面的原因, 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时班主任不能依据成绩主观去给他们下结论, 进而呈现出喜爱和冷落。班主任的角色就是一个平衡杠, 调节学生的心理, 对差生给予一定的关怀, 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肯定, 而对易骄傲的学生, 则适当的来一个“当头棒喝”;学期结束时, 不能把“优秀学生”等称号授予固定的几个学生范围内, 拿出一定比例的名额, 优先考虑进步较快的同学, 让“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同时回响在每个同学的耳边, 让这两种声音共同汇集成一种爱, 激励每个同学的健康发展。教育的反差性告诉我们, 对后进生教师必须要更多地关注他们, 给予他们更多的爱, 经常给予偏爱, 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而对一些优等生应严格要求, 警钟常敲, 对这类学生应以父爱般严格要求他们。对一些听话、稳重、学习态度端正、各种任务都能完成的中等生人数多, 他们最容易成为教育的盲点, 教师要给予深爱。在学生心灵深处, 积极向上的巨大动力就是“爱”的力量, 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把“爱”融入教育中, 让学生在这种充满爱意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四) 信任孩子, 引领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只有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长期教育工作中, 笔者深深地懂得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起步阶段, 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 而良好的班风班貌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基础, 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根据现在学生年龄较小, 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这一特点, 笔者将“我自理, 我能行”作为重点来抓, 逐渐形成了班级的管理特色。“在老师的眼里, 没有坏孩子, 只有犯错误的学生”。的确, 作为教师, 我们在教书育人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学生, 应该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念。但是宽容并不是纵容放任的自流。当学生犯了小错误时, 我们一定要冷静处理;对于大错, 我们一定要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据, 先与家长取得联系, 争取家长的配合, 从而达到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目的。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独立意识较强, 但是也容易陷入迷茫, 对外界事物很敏感, 很容易走向极端。如果我们老师不能宽容, 孩子也许就被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个动作给抑制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看到同学们已经不用再“扶着走路了”, 笔者鼓励他们自己去做;为了激起他们的主动性, 由“要我做”成为“我要做”, 笔者在班内开展了各项比赛活动, 激发他们自己动手的兴趣, 孩子们一个个跃跃欲试, 信心十足。

(五) 尊重孩子, 关注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各自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想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很困难的, 而对于班级中出现的“异类”, 应适当给予更多关爱, 他们也是渴望自由, 争强好胜的孩子, 只是由于各种特殊原因, 导致其思想的麻木, 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要坚决放在首位。充分利用班会课这一集体教育的阵地, 强化学生的品行教育为主。小学生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 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勇气和力量。当然“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不同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学守纪、有的厌学逃课, 作为老师要正视学生们的差异, 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 对他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在班级管理中要形成宽松的环境, 创设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 以此熏陶和感染学生, 以求“润物细无声”。班级人文环境的创建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而人性化的教育则在尊重学生的同时, 发展、完善着学生的人格。一个有良好心理环境的班级, 能极大地帮助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因此, 小学班主任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班集体心理氛围。

摘要:爱学生, 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也是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 更是推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方式。文章试从“爱学生”在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地位出发, 分析了爱学生的基本内涵, 进而提出了把“爱”贯穿于班主任工作中的建议。

关键词:爱学生,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

参考文献

[1]叶奕乾, 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徐明聪.陶行知论师范教育思想[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

[3]汪维山, 孙小青.班主任技能教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电石密闭炉下一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