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2024-05-25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精选十篇)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篇1

影片片名是对影片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 类似商品的商标, 具有导视和促销的作用, 同时还具备音韵美、意境美等独特的美学特征。因此, 引进和推广一部外国影片, 片名的翻译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影的宣传票房。因此, 电影的产业化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追求属性决定了电影片名的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翻译行为本身, 需要跳脱传统翻译理论, 寻求新的理论指导和突破。

1.1 片名特点

好的片名应实现以下要求: (1) 言简意赅, 通俗易懂 (2) 具备较强感染力, 抓住观众的眼球 (3) 有一定的神秘感很陌生感, 易激起观众的好奇心 (4) 应有极强的广告效应和商业效应。可见影片片名的构思极为重要和复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影片是否会被接受, 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

1.2 片名功能

好的片名堪比好的书名, 不仅能言简意赅的揭示剧情内容, 而且能极大地激发观众的丰富联想, 对消费者有着无形且强大的影响力。陈宏薇认为电影片名有其独特的三大功能, 信息功能 (informative function) 、审美功能 (aesthetic function) 和祈使 (vocative function) 三大功能 (陈宏薇, 2001) 。信息功能是指用简洁的语言传递影片风格和内容。审美功能需要与大众审美同步, 使片名朗朗上口, 方便记忆。此外, 电影片名能够激发观众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观影, 即是其祈使功能。简约风趣的片名翻译上其他造势宣传, 会给影片带来巨大的商业效益, 因而在翻译片名过程中, 需要权衡以上三种功能, 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技巧, 实现最大限度的功能对等。

2 功能对等视角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2.1 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A·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郭建中, 2000:65) 。这一理论要求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 舍弃形式对等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 可以采用“重创”来解决文化差异, 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郭建中, 2000:67) 。贺莺在“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文中提出片名翻译翻译是根据功能对等理论, 以四大价值为标准, 以音译、直译、意译、创译为手段, 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贺莺, 2001) 。功能视角下电影片名的翻译, 旨在让译者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实现其艺术和商业两方面的要求。

2.2 功能对等理视角下的翻译原则

2.2.1 信息功能原则

信息功能原则是电影片名翻译需达到的首要原则。要求电影片名的翻译与原片内容紧密相关, 片名标题与电影内容衔接统一, 让观众在听到片名的同时能得知电影的梗概。也就是说, 在片名翻译中, 客观上要求简洁凝练, 字词都包含大量丰富的信息内容, 实现信息价值等值, 实现译名与原片内容主旨统一。例如, The Third Man实际影片内容讲述的是车祸事件的第三目击证人, 在被译成《第三者》时, 被中国观众误认为是婚姻伦理片, 因此在根据该片剧情译成《黑狱亡魂》时, 会更容易得到此类电影受众的青睐。诸多以故事主人公和地名为名The Great Gatsby, kung Fu Panda等都可以通过直译方法准确的完成原文到译文的信息传递, 达到功能对等。

2.2.2 文化价值原则

电影片名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译过程, 也是两种不同文之间互相交流的文化现象。 (宁之寿, 2006:32-34) 在片名中体现文化价值, 促进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是电影片名翻译的目标导向。从体裁看,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属于翻译专项研究一类, 但它同时属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 而人类受交际情境的制约, 情境又植根于文化习惯 (Christiane, 1997:1) 。因此片名的翻译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例如:Tomb Raider,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就是盗墓者, 这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是不被接受的价值所向, 因此译者巧妙的译成《古墓丽影》, 既与电影的原意相符, 同时也收获一众喜爱。

2.2.3 审美价值原则

翻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艺术 (林秋云, 2007 (1) :24-26) 。伴随大众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客观上更要求电影译名在听到的瞬间, 即具有艺术性和可供欣赏性, 从而引发共鸣。译者在翻译时, 需要跳出原片词语束缚, 深入把握作品思想美学内容进行新的创作, 用本族语言艺术形式传达原作形象, 情感和语言艺术美。例如:“The Wizard of Os《绿野仙踪》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浮生若梦》The Fugitive”《亡命天涯》译名言简意赅, 富于表现力, 既符合汉语四字成语的语言习惯, 体现了音韵之美。又例如Frozen译成冻住就平淡无奇, 而《冰雪奇缘》就极具意境美。

2.2.4 商业价值原则

电影集文化性和商业性于一体, 追求经济效益是其终极目标之一。片名的经济效益在与其对观众的吸引程度, 译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票房收入的高低。功能对等理论提倡英汉电影片名翻译方法应实现意义上对等, 并非形式完全相同, 要求译者充分把握目的语观众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 以此创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片名。例如:Next《惊魂下一秒》, The Back-up Plan《剩女也疯狂》Cars《赛车总动员》增加了流行用语, 渲染出电影的氛围, 使得片名吸引力大幅增加, 带来更多商业价值。

3 片名翻译技巧

3.1 音译

英语电影很多使用人名地名等特殊名词作为片名, 为避免引起目标群体误解, 选用发音近似的汉字翻译, 此为音译。例如Titanic《泰坦尼克号》King kong, 《金刚》Tory《特洛伊》, 然而大部分观众对于部分音译的片名理解仍然存在困难, 这就给电影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因而音译翻译片名方法并不常见。

3.2 直译

“直译”指的是既忠实原文内容, 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直译的方法也是目前应用翻译使用较为广泛的翻译方法。既保留了原片名的形式和风格, 也起到了源语文化的传播作用。例如: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The Princess Diaries《公主日记》、The Silence of Lambs《沉默的羔羊》,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 向观众传递了原语文化特色。

3.3 意译

很多片名具备较高艺术价值, 简单的直译不能满足其内容需求, 译者需要根据电影内容和译语习惯, 进行延伸, 以实现其文化、审美对等。例如:Madison Country Bridge直译成麦迪逊桥就毫不出彩, 而意译为廊桥遗梦就会引起观众无限遐想;Home Alone译成小鬼当家更是成为成功片名的典例。

3.4 创译

对中国观众而言, 部分无法一目了然看懂的片名需要改变词序, 适当增词或减词, 以求更好的理解效果。此种翻译方法, 不受原片名的形式束缚, 据影片表达内容, 结合目的语观众审美需求和文化习惯进行创造性演绎, 也称为翻译中的变译。虽然有失真的风险, 然而细细揣摩, 能看出译者的用心。此类经典片名如:Top Gun《壮志凌云》Rebecca《蝴蝶梦》You can’t take with it《浮生若梦》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功能对等并不是我们认为的机械仿译, 为字面或形式上的对等所拖累, 而是要透彻分析中西方跨文化差异, 运用片名的信息功能、审美功能灵活变通地采用各种翻译方法。然而电影片名的翻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对译者有很高要求, 做到译名音形意俱佳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观众的审美情趣、信息需求、文化背景, 增加译文的可接受性, 遵循相应的理论原则, 使影片兼具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Translation[M].E.J.Bill.Leiden, 1982.

[2]Nida, 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 1993.

[3]Christiane N.Translation as Purposeful Activity[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 1997.

[4]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5]冯庆华.汉英翻译基础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5:56.

[7]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 2001 (1) :56-60.

[8]何跃敏.当前西片译名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 1997 (4) .

[9]林秋云.外国电影片名翻译简论[J].上海科技翻译, 2007 (1) :24-26.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文化现象 篇2

鉴于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性,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经提出了诸多片名翻译的方法及途径。其中,音译、直译、异译三种译法是最受翻译界认同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打破这三种译法的独立性才能译出不错的片名。但仅靠这些译法也还是不够的,因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故本文试抛开传统的三种译法,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2、文化与电影片名汉译

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但从Bates & Plog对文化的定义“共同的信念、价值观、习俗、行为和人工制品”(Bates & Plog 1990: 28) 中我们了解到文化也包含了非物质的成分。牛津英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如下:文化包含了一个群体内的人们经过几代人个体与集体的努力,累积沉淀下来的知识、经验、信念、价值、态度、阶层、宗教、时间观、空间关系、宇宙概念、物质及财产等 (Hornby 2004:412)。总之,文化是无所不在的、多维的、复杂的。

从思维模式的角度看,中英文化差距甚大。中国文化中会尊称年长的人为“老”人以显示尊重。但在英语国家,人们对“old”非常敏感,因为“old”意味着“useless”。在这样的例子中,我们很难期望观众可以轻而易举地理解“字字翻译”。电影Dragon Heart并没有直译成《龙之心》是因为在英语国家,龙是一种低等的爬行动物,是邪恶的象征。相反,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帝王与高贵的化身。因此,《魔龙传奇》综合了中英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观众的接受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与文化广义的定义相比,以上所提到的仅仅是极微小的一部分。但从中我们也可得知翻译是艰难的,若融入了文化,则难上加难。一种文化述说着一类人群的生活方式,而电影则记录和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环境、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等。换言之,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传播者和载体。以下就从习语,宗教和文学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电影片名汉译中的文化现象。

2.1 习语

一些社会科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也就无所谓文化的存在。的确,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包含了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其中,习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体现出很强的民族色彩,所以我们首先从这一角度来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以影片The Boy in Blue《忧郁男孩》为例,由于习俗的不同,思维模式和民族心理的差异,同样的蓝色会唤起人们不一样的联想。英语中,蓝色用以暗示一个人情绪低落,正如该片讲述的男孩的忧伤情绪一样。在此例中,异国文化特色明显地在原片名中体现,若不了解这一文化差异,就可能将片名理解成《蓝衣男孩》,这就完全误解了片名并可能影响对影片主旨的把握。

此外,电影Bird-keeper讲述的是一位被判终身监禁的囚徒的生活。但对于中国观众而言,a bird-keeper是养鸟之人。因此,若直译则会导致意义上的完全偏离。译名《终身犯》则灵活地处理了中英文化的异同,填补了中英文化的鸿沟。

You Are a Big Boy Now的译名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英语中,“big boy” 指的是勇敢而具男子气概的人。但若不知此意,直接将big boy译成“大男孩”则与原意大相径庭。在中国,“大男孩”是指一些已经长大成人,但依然稚气未脱的男子,类似于英文中的“man-child”。因此“big boy”译成“男子汉”最为恰当,既能显示英文片名的原意又不会引起歧义。

从以上例子及其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习语的存在说明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而电影片名富含着以习语为主的文化特征。因此,我们不可能将语言的使用与文化分离开来。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文化的传承成为可能,反之,文化也对语言有着深远的影响。

2.2 宗教

众所周知,许多英语国家的人民崇尚基督教,这一宗教信仰也对电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有着宗教内涵的影片翻译要尤为慎重,因为此翻译不仅要传递意思,也需要增加一定的内容,让不信仰这一宗教的观众能对其有一定的概念。

基督教《旧约全书》里记载,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了世界。接着在造出亚当后的第七天,上帝用亚当的第七根肋骨创造了夏娃。在地狱里有号称撒旦的七大魔鬼。从十六世纪开始,他们被认为是七宗罪(即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的象征。因此数字7常与人类道德或历史遗产、宗教仪式等联系在一起,如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 the Seven Heaven(七重天), the Seven Sacraments(七大圣礼)等。

电影SE7EN里七罪、七罚、七次雨、七天,甚至连结局也在第七天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但若直接译成《7》中国观众不会产生同样的文化认同感。相反,《七宗罪》则非常到位地体现出西方的宗教色彩,不失为一个好的片名翻译。

除了数字七,其他英文电影片名及其汉译中也随处可见宗教的影子。Adam’s Rib《亚当的肋骨》, Original Sin《原罪》,Silence of the Lamb《沉默的羔羊》, Ten Commandments《十戒》, Eye for Eye《以眼还眼》等都向我们展现了西方宗教文化对英文电影片名的影响及汉译过程中成功保留这一文化的痕迹。

2.3 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学史造就了多样的文学流派,而文学独特的表现形式及诗词歌赋的艺术感染力又将中国的语言发挥到了极致。中国的传统文学,尤其是诗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电影片名中。一方面,它会带给中国观众文化认同感,使片名具备特有的氛围和情感,折射出独特的风味与意境;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如:《一树梨花压海棠》(Lolita)就是一个极富诗意的句子。影片Lolita讲述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恋。中国历史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北宋诗人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位18岁的小妾。苏轼去拜访他时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说:“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东坡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在这里,梨花指代张先,海棠意指18岁的女子,恰好与电影内容吻合。所以《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译法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利于激发中国观众的文化认同感。

此外,影片Before the Rain 译成《山雨欲来》比《大雨之前》更佳也是源于中国古代诗词的灵感。一看到《山雨欲来》这个题目,中国观众会感受到它的互文性关系,将其与唐代诗人许浑的“山雨欲来风满楼”联系起来,还会在眼前浮现出大雨之前的景象。因此,在语义没有差别的情况下,《山雨欲来》比直译版本更具吸引力。

由于中国文学结构简洁且含义深远,所以很多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都与中国传统文学有关。下面是颇具代表的例子:The End of the Affair《曲终人散》,Fanny《春江花月夜》和Asphalt Jungle《夜阑人未静》。

3、结语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习语、宗教、文学)来探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不是在真空中完成的,它是特有文化的产物,是特定时间和特定地域的产物。不同的社会体制,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译本。” (Bassnett 2001:136) 是的,翻译若没有被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进行,就没有了意义。总之,通过以上分析与例证可以看出,电影片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片名的翻译更是一种文化差异问题的解决过程,任何仅偏向语言层面的翻译都必须跳出这一限制。当然,随着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优秀电影片名翻译会越来越多,也将丰富我们的翻译研究。

[1]Bassnett, Susan & Lefevere, Andre.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1

[2] Bates, D.G., & Plog, F.Cultural Anthropology, 3rd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 1990

[3]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 秦秀白.文体学概论.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篇3

一、电影片名的特点

电影片名由于既要体现电影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其票房的商业价值,所以便具有了以下几个独特的特点。

(一)言简意赅、便于记忆。

电影片名一般高度浓缩电影内容,常常使用非常凝练、简洁的语言,一般由一个或几个词组成,使人一看便可猜出它属于哪类电影。如: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情》),True Lies(《真实的谎言》),Lion King(《狮子王》),The Perfect World(《美好世界》),Crash(《冲撞》),Meet the Parents(《拜见岳父大人》),Speed(《生死时速》),Ghost(《人鬼情未了》)等。

(二)通俗易懂。

电影是一种大众艺术,是供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娱乐、欣赏的,不是供少数专家研究的,所以不能使用晦涩难懂、生僻难记的字、词或专业性很强的术语,而应该使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例如:Pearl Harbor(《珍珠港》),The Princess Diaries(《公主日记》),Love Story(《爱情故事》),Beauty and the Beast(《美女与野兽》)等。

(三)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收入。

由于电影是一种商业行为,所以必须注重票房价值,否则就不能生存和发展。而要在票房上成功,片名就必须妙趣横生而又发人深省,让观众一见就吸引住眼球,从而刺激起购票欲望,争相进电影院一睹为快。例如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修女一般都是看破人间红尘的人,一般不会为七情六欲所迷惑,怎么会疯狂?人们好奇心顿起,一定要进电影院看个明白。再如,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风流》),究竟在一晚上能如何风流,也是许多观众想要进电影院探个究竟的原因。

二、归化翻译策略与异化翻译策略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翻译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正式将前者定义为“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并将后者概括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韦努蒂认为,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化”。以译入语为中心的归化翻译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易于使读者在付出最小努力的情况下便可达到最佳语境效果。韦努蒂同时明确指出,异化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这种通过异化处理而保留下来的原作中的异国情调,将在精神上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满足。

具体来说,归化是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法就主张恰当沿用目的语的习俗和惯例,利用目的语自身的语言文化素材体现来源语的语用意图,以尽量减轻译文读者对译入文化的异质感。异化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翻译法则倡导适度放弃目的语的习俗和惯例,借用来源语固有的语言文化素材实现来源语的语用意图,以保留来源语文化的异域性和原文的风貌。归化异化理论为我们指明了翻译中的两条方向,我们可以以此为指导,根据现实的实际需要选择应用归化或异化理论来翻译电影影片片名,以期达到信息传递、美学享受和广告效应的完美统一。

三、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电影片名应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祈使功能。它既要反映影片的主要内容和暗示影片的类别,还要简短醒目、别出心裁,以便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做到先声夺人,从而很好地为影片进行广告宣传。在电影片名的汉译上,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是很常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一)归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注定了影片译名与原名之间的偏差,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部分语义的改变和丧失。而大多数观众不了解源语文化,或对其知之甚少而一时难以跨越文化沟壑。观众的因素、文化的差异及不同文化的审美情趣的差异,使得译者在进行电影片名翻译时,要根据需要“按照译语文化的准则适当地调整或‘改写’原文”,进行适度的归化。即便译名与原名有一定的偏离,只要能够在整体上忠实传达原作意图和功能,在观众译名中能产生类似原名的译名预期效果,就不失为成功的翻译。

如电影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译为《廊桥遗梦》,是按照中国的习惯以题目点明旨意,汉字“遗”、“梦”表明故事的悲剧性;“廊桥”暗示了地点和文中主人公的描述,同时“桥”又是中国古时情人恩怨聚散之地。4个汉字连起来,既简洁凝练地概括了影片内容,又言简意赅地揭示出主题,隽永深长地激发了群众的丰富联想,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期待视野,给观众描绘了一个婉约凄美的爱情故事,而这正是原作想要传达的主旨。若直译为《麦迪逊之桥》,中国观众就不会从题目上明白电影的宗旨,想必该部影片也不会令人津津乐道,流芳至今。

又如美国影片Forest Gump是以人名为片名。该片以一个智商只有75的“Gump”的视野来看待美国50至90年代的社会变革,片中不乏幽默嘲讽之处。译为《阿甘正传》,既忠实传达了影片的切入视角和真实意图,又顾及到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该片以甘为线索,讲述了美国三四十年的历史变迁,中国文化习惯将之称为“某某正传”。汉语中“阿”字通常用在人名前,以表示亲近称呼,在江浙、闽南、粤南、港澳台至今仍保留这种用法。“阿甘”二字合在一起,一个非常熟悉的、就在你我身边的、典型的普通百姓形象一跃而印入脑海。四字联在一起,令人想到鲁迅的《阿Q正传》。这个高度归化的译名,因有很好的提示作用,中国观众一看就能猜出影片的大概。

其他还有将爱情片Pretty Woman译为《风月俏佳人》,You’ve Got Mail译为《网络情缘》;惊险片Speed译为《生死时速》,The Professional译为《这个杀手不太冷》;科幻片The One译为《救世主》,The Tracker译为《闪客帝国》;恐怖悬念片The6th Sense译为《阴阳眼》或《灵异第六感》;以及我们熟知的Batman《蝙蝠侠》,Pocahontas《风中奇缘》,My Fair Lady《窈窕淑女》,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等。

(二)异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在片名翻译中,异化策略也同样不可小看。异化翻译摒弃译语文化中早已存在的现成的表达方式,追求新颖的具有陌生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主张译文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保存原文的“洋”气,尽量传达原文的异域文化特色、异语语言形式及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在异化策略的指导下,译者可以采用直译、音译、创译、补译等方法,将原名的原汁原味带给译入语观众,同时,让观众充满好奇地、积极主动地理解和感受译文所带来的外域文化。

例如,Casablanca,现在的译名《卡萨布兰卡》已经被中国观众接受。Troy, Babel和Seven这几个带有浓厚的宗教、神话色彩的电影片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大部分观众如今对他们的汉语译名《特洛伊》、《巴别塔》和《七宗罪》及其渊源也是耳熟能详。再如,The Silence of the Lambs译作《沉默的羔羊》,也让中国观众多少了解了《圣经》中的羔羊和上帝。1955年的电影The Year Itch直接译成《七年之痒》后,现在中国人对“七年之痒”这个当年陌生的新词已熟稔于心。在电影片名汉译中采用异化策略,不仅使汉语观众领略异族风情,感受异族文化的特异之处,扩展经验视野,而且丰富了译入语的语言形式及表达法。

其它还有The Mummy(《木乃伊》),Shrek(《怪物史莱克》),French Kiss(《巴黎香吻》),The Godfather(《教父》),Chicago(《芝加哥》),Saving Private Ryan(《拯救大兵雷恩》),Master Spy(《王牌间谍》),True Lies(《真实的谎言》),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灵》),101 Dalmatians(《101只斑点狗》)等。

四、电影片名翻译趋势———从归化到异化

“从归化趋向为异化电影名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是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文化的移植需要多种模式和方法。对文化信息的处理,如果对源语文化一味采取归化译法,这样虽然照顾了目的语的读者,但源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将丧失殆尽,并掩盖各民族文化的差异,这不利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利于各民族语言之间的相互丰富与共同发展,是一种不尊重源语文化的行为,是翻译中的文化霸权主义行为。”

目前,观众接受外来文化的承受力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而有所提高。“旧时观众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更多地依赖于本国语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来了解外来文化,而现今观众可以坦然接受外来文化以扩展其经验视野”。文化因素的异化处理是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是各民族文化平等的具体体现。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世界文化不断发展、变化并互相渗透、融合的今天,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异化的存在提供了前提,随着译语人群对源语文化越来越多的接触和了解,他们已不满足于通过归化的翻译对大意的了解,对不同文化的好奇使他们逐步地要求更加准确的翻译,以真正面对尽可能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并从中借鉴、学习优秀的地方。

五、结语

电影是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交流形式,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理解影片的内涵和原片名的匠心独运,充分考虑译入语观众的精神需求,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译名具有概括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且能良好地表现语言的美感,以保证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要译好片名,仅有方法,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长期的翻译实践是不够的。译者要努力从众多的国外影片片名翻译实践中探寻出规律性的东西,吐故纳新,扬长避短,应用于新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从而使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1]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何跃敏.当前本片译名中的问题对策[J].中国翻译, 1997.4.

[3]肖陆锦.英语影片名汉译技法探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1.3.

[4]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5]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6]杨自俭.翻译新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

[7]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 2002, (5) .

[8]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到异化[J].中国翻译, 2002, (1) .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美学思考 篇4

[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美学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将多种艺术手段融于一体,传播信息,抒发感情,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使观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好的片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涉及语言规律、文化、审美等各种因素,体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片名的翻译是否得体,是否符合受众的心理审美至关重要。在翻译中要充分考虑电影片名的美学及翻译特点,使片名具有意境美、音韵美、简约美、通俗美。

一、意境美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境深远,意境美即指在片名汉译中注意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连,突出意境、产生联想、韵味隽永,使片名国际本土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度。比如影片《M.Butterfly》,讲述得是某国一外交官先生与一名男性京剧旦角演员“蝴蝶”(该旦角因饰演“蝴蝶夫人”成名)的“恋情”。英语用Mr.称呼男士,用Mrs.称呼夫人、太太。那么男外交官的同性伴侣用Mr.还是用Mrs.?再说该男演员在舞台上总是饰女角。像用Ms.来回避Mrs.还是Miss的判断一样,电影片名在Butterfly前冠以M.留下飞白,让观众自己去品味。汉译《蝴蝶君》翻译巧妙,蝴蝶常象征女性,“君”作称呼一般指男性,也用在女性名字中,与原名异曲同工耐人回味。

老电影《巫山云》化用的是元稹的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英文原名“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en”本义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一段被遗忘的感情。所谓巫山云乃是陌生女子来信的内容,指那本该刻骨铭心的旧情。片名内涵丰富令人产生丰富而美丽的联想,激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值得一提的还有库布里克的《Lolita》被翻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用苏轼的诗句为这部备受争议的情色经典起兴,意境顿出。

片名的意境美在电影“《WaterlooBridege》”的译名《魂断蓝桥》中也得到了完美体现。主人公玛拉那双闪闪发光的双眸已经成为记忆中永远的痛楚,战争无情地将她的梦想、爱情和未来全部化为泡影,即使生活再次向她招手,备受践踏的心灵已无力再去希望。在影片终了时,观众情不自禁地对女主人公美丽的逝去发出叹息。但对玛拉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影片名中包含的“断桥”之意和中国经典传说里的许仙和白娘子的“断桥”之憾有了一种默契,从而使中国观众在最大程度上对这部外国影片所表达的悲剧色彩有了文化审美上的共鸣。

二、音韵美

四字习语是汉语的特色,即双音节词较多,而四字格又介于词与句之间,具有较强的伸缩性,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播,特别具有感染力。鉴于英语语言中缺乏汉语特有的字词结构,在翻译外国片名中充分发挥汉语的这一优势,能增添一些原文字里行间所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音韵美及感染力,在传达影片主旨信息的同时,充分满足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这种四字格的翻译法已被广泛认同并运用于实践当中。其中例子不胜枚举。如《夺命狂呼》(Scream),《生死时速》(Speed),《变相怪杰》(Mask),《荒岛余生》(Cast Away),《雪地狂奔》(SnowDogs),《狂蟒之灾》(Anaconda),《蒸发密令》(Eraser),《水深火热》(Deep Blue Sea),《身临其境》(Being There),《天长地久》(Always)等。

三、简约美

电影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同时又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为了便于传播,电影片名应言简意赅,便于记忆。简单地说,就是要意义概括,用词少,使之具有简约美。例如:《星球大战》(Star Wars)、《阿甘正传》(Forrest Gump)、《超人》(Superman)、《未来战士》(Terminator)、《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出水芙蓉》(BathingBeaucy)。有一部美国影片,片名长得惊人,叫《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About Sex But Afraid to Ask》。如果直译过来,译名一定冗长拖沓,难以记忆,此片在台湾公映时译为《性爱宝典》既含蓄典雅,又简洁易记,言简意丰不失为佳译。

四、通俗美

由于东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还可结合影片内容适当增词,以充分表现原片内容,或更符合译语习惯。使之通俗易懂避免不知所云,让影片名大俗大雅具有通俗美。如动画片《Shrek》,译成《怪物史莱克》肯定比《史莱克》要好得多。因为单纯从字面上看不知道史莱克是什么东西,而“怪物”一方面显得生动有趣,突出了动画片的风格,另一方面能勾起观众的好奇心。类似的例子有:《加菲猫》(Garfield)、《人猿泰山》(Tarzan)、《E.T.外星人》(E.T.)、《泰坦尼克号》(Titanic)、《中途岛战役》(Midway)等。

另外翻译中还要考虑适当地根据中国人的文化需求进行调整,考虑到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水平,使之与译名达到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篇5

电影是一种高雅的艺术, 同时又是民众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随着中国加入WTO, 国际间的交流日益深入, 尤其以艺术文化的交流最为频繁, 其中电影是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各国影片特别是英语国家影片不断涌入中国市场, 进入寻常百姓家。而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观众对于电影的第一印象来自片名, 电影首先吸引观众的也是片名。电影片名是影片内容的浓缩与精华, 既要反映影片的中心内容, 体现原片名的语言特色, 还应言简意赅, 出奇制胜, 像商品的商标, 承担着宣传、推销影片的责任, 激发观众一睹为快的欲望。

二、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基本标准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一般人们主张把翻译的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 而笔者认为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最基本标准是忠实。所谓忠实, 首先是指忠实于原英文电影片名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英文电影片名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 还指保持原英文电影片名的形式, 即保持原英文电影片名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和语言风格等。正如鲁迅所说的, 翻译必须“保存原作的丰姿”。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必须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体现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最基本标准“忠实”。

三、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主要功能

《廊桥遗梦》 (美国影片The Bridge in Madison Country) , 是个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成功之作, 曾使多少中国观众一见倾心, 一睹为快。怎样的译名才能成为成功之作呢?何跃敏认为, 好的译名“既要有艺术性, 又要有实用性”。谭宝全先生强调要译出“韵味”。包惠南指出, 影视片名的翻译“既要符合语言规范, 又要富有艺术魅力, 既要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 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 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 要讲求“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 “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

片名一般都是先于影片与观众见面的。好的片名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让观众渴望先睹为快, 无疑起到了为影片作广告宣传的作用。作为影片主题思想的浓缩与精华, 片名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大众了解影片、吸引观众、活跃和美化影片, 这便是片名的功能。

归纳起来, 陈宏薇将片名的功能主要分为三种: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信息功能就是通过片名, 将影片的内容简练地传达给观众, 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原片的思想内容。美感功能就是通过精心构思的片名, 给观众以美好的享受。而信息功能、美感功能都是为了祈使功能服务的。从心理学角度讲, 人们都有一种好奇心, 见到新鲜、奇异的事物都会感到兴奋, 乐于知晓, 易受感染。祈使功能正是通过片名, 感染观众的情绪, 吸引观众。

四、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基本方法

以上谈到了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一些功能。为了使片名发挥以上三种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 应对英文电影片名进行分析, 采取音译、直译、意译、综合翻译和增词翻译的方法进行汉译, 使电影片名的汉译从形式和内容忠实于原英文电影片名。

(一) 音译

音译是指将英语的语音形式转换成汉语发音相同或相近的文字形式的翻译方法。在英美影片中, 常用主人公的名字或故事发生的地点作为片名, 其中有些是由著名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 其人名、地名早已为众多的民族所熟悉 (冯晓霞, 2005) , 因此翻译时可直接采取音译法。这种方法大多适用于以人名、地名或其它专有名词为电影名字的情况。如:Troy《特洛伊》, Romeo and Julia《罗密欧与朱丽叶》, Jane Eyre《简爱》,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 Titannic《泰坦尼克号》, Elizabeth《伊丽莎白》, Chicago《芝加哥》。曾在各大影院热映的Harry Potter《哈利·波特》, 采用的就是音译, 因为通过原著的畅销和电影前期大规模的宣传, 大家都已熟悉主人公哈利。

(二) 直译

直译是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 (张培基, 1980) 。也就是说根据英语和汉语的特点, 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英文电影片名的内容和形式的方法, 是片名翻译的最基本的译法。如果能对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化都有较深入的了解, 并在其中找到两种文化的共核部分, 便可以采取直译的办法。在直译电影片名时, 汉译片名应在形式、意义等方面都近似英语片名。当英语与汉语在功能上达到重合时, 直译是英文电影片名汉译所采取的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如, The Sound of Music, The Graduate, Star Wars, The Silence of Lamb, Dances with Wolves, Time Code, The Day after Tomorrow, Love Story, Wedding Planner, Escape from New York, Gypsy Woman, Around the World 80 Days, Lion King, True Lies, The Seven Year Itch, Independence Day, City Lights分别被译为《音乐之声》、《毕业生》、《星球大战》、《沉默的羔羊》、《与狼共舞》、《时间密码》、《后天》、《爱情故事》、《婚礼策划人》、《逃出纽约》、《吉普赛女郎》、《环游世界80天》、《狮子王》、《真实的谎言》、《七年之痒》、《独立日》、《城市之光》。

(三) 意译

意译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 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思, 以求译文和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 (陈宏薇, 1998)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 有一些英文电影片名, 如果直译, 有的未能较好地概括影片的的内容, 有的无法凸显影片的主题, 有的让人云里雾里, 不知所云, 有的则缺乏韵味, 无法激起观众一睹为快的欲望。这时, 我们可以采取意译的办法来翻译, 让国人能更好地通过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名来了解该部影片, 从而达到更好的广告效应和宣传效果。根据英文同名小说Gone with the Wind改编的同名影片在中国公映时被译为《乱世佳人》, 既切合题意又赏心悦目, 乃成功翻译的典范之作。如直译为《飘》或《随风飘逝》, 虽无可厚非, 却逊色不少。美国片Ladder 49若按字面翻译为《梯子49》, 观众则不知所云, 其实影片讲述的是消防员的爱情和生活, 因此, 翻译成《烈火雄心》是比较恰当的。类似的例子还有:Home Alone译为《小鬼当家》;Ghost译为《人鬼情未了》;The Legend of the Fall译为《燃情岁月》;My Fair Lady译为《窈窕淑女》;Rebel without a Cause译为《阿飞正传》;Eight-legged Freaks译为《杀出重围》;It Happened One Night译为《一夜风流》;Out of Time译为《限时追捕》;From Here to Etemity译为《红粉忠魂未了情》。

下面几例都是以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作为片名, 本来是应该音译的, 但它们并非广为人知, 所以也宜根据影片内容进行意译:Rebecca (《蝴蝶梦》, 本为人名《吕蓓卡》) , Annatasia (《真假公主》, 本为人名安娜塔西娅) , Cleopatra (《埃及艳后》, 本为人名《克丽奥佩特拉》) 。这些译名都是译者在准确理解原名的基础上, 根据影片的内容进行再创造的结果。它们贴近影片, 传达出影片的信息, 较完美地表达了原片名的内涵。

(四) 综合译法

综合译法包括音译加直译、音译加意译和直译加意译三种情况。所谓音译加直译, 是指那些含有人名、地名及其它词的英文电影片名可以采取音译和直译相结合的办法来翻译。如:Schindler’s List译为《辛德勒名单》, Citizen Kane译为《公民凯恩》, Saving Private Ryan译为《拯救大兵瑞恩》, Edward Scissorhands译为《剪刀手爱德华》。所谓音译加意译, 是指在采用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作为片名的情况下, 以观众是否熟知为原则分别采取音译或意译外, 还可以先音译再结合影片内容适当增词。这种音译加意译法更为巧妙。如美国动画片Tarzan被译为《人猿泰山》, 既保留了主人公Tarzan音译, 又突出了其半人半猿的身份, 可谓形神兼备。类似的例子还有:Stuart Little译为《小老鼠斯图尔特》, Shrek译为《怪物史莱克》, Robin Hood译为《侠盗罗宾汉》, Philadelphia译为《费城故事》, Forest Gump译为《阿甘正传》。所谓直译加意译是指有些片名虽能按字面意义直译, 但译名仍不够理想。这时可采用直译加意译法, 即在原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 按照原片内容和风格增词或减词,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The Bridge in Madison Country是一部涉及家庭伦理与婚外恋题材的美国电影, 如果直译为《麦迪逊郡的桥》, 中国观众会误认为这是一部讲述桥梁建筑史的纪录片, 与影片内容相距甚远。但如果按直译加意译相结合的办法译为《廊桥遗梦》, 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兼得, 其效果远远超过按字面意义翻译的《麦迪逊郡的桥》。另一部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影片Speed译为《生死时速》, 这四个字都是以S为声母, 平仄有致, 音韵和谐。如果直译为《速度》则无法体现影片中生命与死神赛跑的扣人心弦。类似的例子还有:Waterloo Bridge译为《魂断蓝桥》, 直译《滑铁卢桥》;Pretty Women译为《风月俏佳人》, 直译《漂亮女人》;The Net译为《网络情缘》, 直译《网络》;First Knight译为《剑侠风流》, 直译《第一武士》。

(五) 增词译法

增词译法是指一些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在直译的基础上需要增加一些词来解释和说明原英文电影片名, 让汉译名既忠实于原英文影片的内容, 又能照顾到汉语观众的习惯, 使汉译名让中国观众一目了然。例如The Incredibles译为《超人特攻队》;Monster译为《怪兽总动员》;Teminator译为《魔鬼终结者》;The Piano译为《钢琴别恋》;Alexander译为《亚力山大大帝》;Stalingrad译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Gandhi译为《甘地传》;44 Minutes译为《44分钟反恐行动》;Ned Kelly译为《凯利帮》;Downfall译为《帝国的毁灭》;The Village译为《神秘村》。

五、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英语和汉语不同的语言特色和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把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成汉语并非易事, 而是一个艰难的再创造过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蕴含着翻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它还要求译者具有对电影艺术的审美能力及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译者无论采取怎么样的翻译方法, 都应考虑到英语和汉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注重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应尽可能使电影片名的汉译从形式和内容忠实于原英文电影片名, 翻译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片名。

摘要:本文从翻译的基本标准“忠实”入手, 阐述了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对英文电影片名进行分析, 采取音译、直译、意译、综合翻译和增词翻译的方法进行汉译, 使电影片名的汉译从形式和内容忠实于原英文电影片名。

关键词:翻译,“忠实”,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92.

[2]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冯晓霞.论电影片名翻译方法[J].语文学刊, 2005, (23) :46-48.

[4]何跃敏.当前西片译名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 1997, (4) .

[5]谭宝全.现代英语翻译诀窍[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119-120.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初探 篇6

电影是一种集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在国际交流日渐深入的今天,电影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它巨大的影响力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对于电影来说,片名作为对影片内容的浓缩,无疑是影片对外最好的表现形式。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项再创造工作,它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和对原片内容相关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译名必须经过精心构思,要能够对作品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既要简洁精炼又要内涵丰富,既要忠实于原片名又要忠实于影片的内容,同时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便提高上座率。

从体裁类型上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属于翻译学专项研究一类(金隄,1998:12)。何跃敏(1997:41-43)指出了西片译名中的许多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对策。贺莺(2001:56-60)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结合中英电影片名的特点,提出了指导电影片名翻译的四大价值标准,并且概括了片名翻译的主要方法。肖陆锦(2001)则对片名的汉译技法作了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片名“误译”的原因,并对照“佳译”探讨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主要策略,即直译、意译和编译。

二、典型的片名“误译”及原因

美国著名影片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曾被直译为《飞越杜鹃窝》。这让大多数中国观众乍一看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其实该片并没有所谓的杜鹃,而讲述的是被社会抛弃的人们的反抗斗争,讽刺了西方社会的非人性化。影片着力描写了精神病人的黑暗生活和悲惨境遇,作为精神病院非人性体制卫道士的医生的铁石心肠和冷酷无情,以及精神病院中病人对传统和体制的反抗。而Cuckoo’s Nest在英语中就是对精神病院的蔑称,因此将该影片翻译成《飞越疯人院》更贴近原著的内容。

市场上曾出现过唯利是图的片商为追求票房而生硬的创造出由施瓦辛格主演的“魔鬼”系列,如Terminator———《魔鬼终结者》,Kindergarten Cop———《魔鬼孩子王》,Total Recall———《魔鬼总动员》等。这些译名大多被胡乱套上“魔鬼”的名义,此来讨好观众打开市场。Terminator讲述的是由施瓦辛格所饰演的未来机器人回到现代追杀人类反抗机器领袖统治的故事。而港台版的译名《魔鬼终结者》,它连最基本的忠实与通顺都不具备,此译名既可以理解为“终结魔鬼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像魔鬼一样的终结者”。然而在大陆的译名《终结者》(直译)或《未来战士》(意译),虽没有“魔鬼”助阵,却都有浓郁的科幻气息,成为当时无数影迷心中的经典。

经典影片Sound of Music在台湾曾被译为《仙乐飘飘何处闻》就令不少观众费解,后来该片被直译为《音乐之声》,现已被广泛接受。最近风靡全球的著名美剧《越狱》,在香港的译名居然是《翻墙总动员》,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部连续剧在引进之初曾准备翻译成《越过狐狸河的男人们》。还有一些影片译名更是令人捧腹,如:Ghost(《人鬼情未了》)曾被译为《鬼魂》,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曾被译为《刺激1995》,The Others(《小岛惊魂》)曾被译为《神鬼第六感》,Enemy at the Gates(《兵临城下》)曾被译为《敌对边缘》,等等。

翻译是从一种语言符号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的再创造活动。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不可否认,当前电影片名在这种意义转换的过程当中确实存在良莠不分的现象。因为各个译者自身水平、经验、审美观点的不同,影片译名的质量自然有着高低之分。纵观这些被“错译”、“乱译”的电影片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对于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表述把握不准。

“特定文化内涵(culture-specific)”,翻译理论家Baker (2000:21)将其解释为:“译出语词汇可能表达一个完全不为译入语文化所知的概念,该概念或抽象或具体,可能与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甚至某种事物有关。”如First Blood是个习语,意为“首战告捷”,但很长一段时间都被直译为“第一滴血”。

2. 过分追求影片的商业价值。

刘宓庆(1999:49)指出:“既然原语所含的内容值得翻译(即有社会效益),那么就应以社会所能接受的目的语来实现转换,而不应拘泥于源语的可读性程度。”将其解释为:“虽然社会效益是检验翻译的意义、翻译的质量和翻译的价值标尺,但切不可盲目追求。”(1999:48)有些看似滑稽的电影片名,究其真正的原因正是为了谋求影片的票房而故意哗众取宠的结果。

三、从“佳译”影片看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策略

影片Mr.Holland’s Opus是一部美国青春校园片,讲述了一位平凡的音乐教师的故事。贺兰先生兢兢业业地教了30年的书,一生无名无财,但他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片中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把他比成交响乐团的指挥,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音符,都是他的作品(opus)。译名《贺兰先生的作品》显然没有《春风化雨》富有深意,后者充分体现了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因为“春风化雨”本来就经常被用来比喻良好的教育,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润物细无声”这样的诗句,贴切影片内容。

另一部家喻户晓的影片My Best Friend’s Wedding有两种不同的译法:《我最好朋友的婚礼》和《新娘不是我》。相比之下,后者用简洁的句子更好地将影片内容传达了出来,较之前者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给观众留下悬念。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应该在忠实于原片名和影片的基础上,准确形象地传达其内容,做到形神兼备,尽可能达到艺术的再创造。英语片名的汉译不可能是简单的词对词的复制,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一些方法以克服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使译文既能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又能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易为中国观众接受。目前,英语电影片名汉译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和变译三种。

1. 直译。

直译是根据原文的意义和语言结构直接把源语的词句转换成译文的词句,既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又保留原文形式。直译也称为语义翻译。茅盾对直译的解释是:“所谓直译也者,倒非一定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的翻译。那种译法不是直译,而是死译。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屈了原作的面目,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方梦之,2004:28)直译时,译者在某种程度上传承源语文化,保留源语的民族文化风格,甚至使译文读者也能够接受源语的文化特色。如:Jane Eyre(《简爱》),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King Kong(《金刚》),Rain Man(《雨人》),Pearl Harbor(《珍珠港》),Brave Heart(《勇敢的心》),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A Walk in the Clouds(《云中漫步》),Love Story(《爱情故事》),The Age of Innocence(《纯真年代》),The Perfect World(《美好世界》),Modern Times(《摩登时代》),True Lies(《真实的谎言》),The God Father(《教父》),Handle with Care(《小心翼翼》),Love at First Sight(《一见钟情》),My Fair Lady(《窈窕淑女》),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The Old Man and the sea(《老人与海》),Moscow does no Believe in Tears(《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等。

2. 意译。

Gouadec在其著作“Le tranducteur, la transduction et l’entreprise” (1989)和“Tranduction Singaletique” (1990)中把意译命名为再结构翻译,指保留原文的全部内容而不考虑译文形式的翻译,其目的是用尽可能明白易懂的语言,传达原文的内容,使原文信息为译文读者所接受(方梦之,2004:52)。意译是指译文不拘泥语言表达形式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意译着眼于原文的意思和精神,不受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使中西方观众在欣赏同一影片时产生相似的反应。意译与直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表达形式这一层面上,意译一般舍弃形式而重内容。如:Brief Encounter(《相见恨晚》),既保持了原文的神韵,又传达了原片名的气派,让人很容易理解。意译的其他佳作还有很多,如:Rebecca(《蝴蝶梦》),Annatasia(《真假公主》),Cleopara(《埃及艳后》),Cast away(《荒岛余生》),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Mission Impossible(《碟中谍》),Prelude to a kiss(《一吻倾情》),In the Bedroom(《不伦之恋》),Nicoand Dani(《西班牙处男》),The Wedding Planner(《爱上新郎》),Of Mice and Men(《芸芸众生》),Kate and Leopold(《隔世情缘》),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Deuce Bigalow(《如鱼得水》),Glitter(《明星梦》),Terms of Endearment(《母女情深》),The Mexican(《魔枪》),Little Nicky(《魔鬼接班人》),Fugitive(《亡命天涯》),等等。

3. 变译。

翻译要忠实于原著,但电影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式,其译名不仅要体现影片的内容,还要服务于创造票房收入、获取利润的目的。某些影片仅靠直译和意译难以获得上述效果,翻译时就需要在词量上进行增减。按照英语的表达方式,有些词是有其意而无其形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采用变译的方法,使之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加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变译通常指笔译中因内容的调整或浓缩而形成的不同形式(方梦之,2004:77)。当然这种增补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杜撰,而要有一定的根据。影片Blood and Sand,若直译为《血和沙》,读起来索然无味;若变译为《碧血黄沙》,就会另有一番味道,既传神达意又保留原有的风格。译名增加了两个色彩词“碧”与“黄”,使色彩更加鲜明,“碧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指为正义死难而流的血,符合电影内容。又如影片Forrest Gump融神话、史诗、奇迹和普通人的故事于一体,充满了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如果将片名直接音译过来,中国观众可能会不知所云,而现在的译名《阿甘正传》则将影片的历史性及趣味性融为一体。它保留了原名后半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起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Gump在英文中有“笨蛋、傻儿”的意思,而阿Q身上也集中体现了农民的质朴和愚蠢,两部作品虽然毫无关联,但是两个人物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该译名借用了中国文学的经典形象,使观众对影片有了很强的认同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变译这种译法更加注重传达影片的思想内容,在原标题所能表达的意义范围内,它尽可能地寻找最佳的汉语名来更好地表达原影片的内容(刘晖,2005)。如:Speed(《生死时速》),Water World(《未来水世界》),Legally Blonde(《律政俏佳人》),等等。

四、结语

电影是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交流形式。没有一种单一的策略能翻译各种片名,各种翻译方法是互补的,应该根据具体的片名灵活应用。好的英语影片名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实用性,要能使译出的汉语片名最大限度地重现影片内容,即概况性要强、信息量要大。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既要对导演的意图、影片的内容和其中深藏的文化内涵有充分的理解,又要将这种理解以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传递给观众,要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及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总而言之,好的译名就像影片一样赏心悦目,令人回味无穷。

摘要:本文以英语电影片名为讨论对象, 分析造成这些影片翻译不当的原因, 并以大量译名为实例, 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的主要策略。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篇7

1 中西文化差异在电影片名汉译中的体现

我国著名翻译学家包惠南说过:“影视片名的翻译既要符合语言规范, 又要富有艺术魅力, 既要忠于原片名的内容, 又要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英国翻译理论家Susan Bassnett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 一个精彩的译名既要真实反映作品的内容风格, 也要保持文化信息, 同时被译文的观众所接受。

首先, 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文化。一些涉及到宗教文化的电影片名在汉译时添加了必要的解释性信息。如Friday the 13th被译为《黑色星期五》, 因为在西方文化中任何月份的13日正逢星期五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再如Seven是一部反映《圣经》中七种罪过的恐怖片, 西方观众一看片名很容易联想到它在西方宗教文化里的特殊含意, 而中国观众却无法产生这种共鸣, 将其译为《七宗罪》就能让人们的联想较为具体了。

其次, 很多英语片名中包含着独具英语文化特色的习语, 如The First Blood, Bird-keeper, The Boy in Blue分别被译为《首战告捷》、《终身犯》和《忧郁男孩》。这些译名都充分考虑了原文的语言文化内涵, 准确地传达了影片内容。试想, 译者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文化因素, 仅凭直译获得译名, 将会对中国观众产生什么影响呢?

第三, 每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神话传说, 其中就包含了不同的文化意象。以电影Ghost为例, “鬼”势必会给传统的中国观众很直观的冲击, 而译者却以诗般的语言塑造了悲伤的情境, 《人鬼情未了》既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又恰当概括了电影情节。再如Dragon Heart开始被译为《龙之心》, 明显误导了广大中国观众。就是因为英语中的“dragon”和汉语中的“龙”传达了截然不同的文化意象。西方文化中它是邪恶和残酷的化身, 而在中国文化中它寓意着喜庆和吉祥。为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 后有译者将其改名为《恶龙传奇》。

第四, 中西方文化存在不同的审美和语言习惯。有时, 一个简单的英语片名可以用中国人熟悉并喜爱的四字成语或五言和七言诗句来表达, 使译名能够在传达原影片内容的同时, 充分沟通观众的感情,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以下都是经典译例:

2 文化差异在大陆、台湾、香港不同译名中的体现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尽管属于同一文化体系, 但历史原因造成这三个地区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语言习惯有所不同, 这也是“一名多译”现象存在的根源。试比较下表中的译名:

通过对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电影译名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发现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总体说来, 大陆的译名多用直译的方法, 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尽可能和原文保持一致。香港和台湾的译名多用意译的策略, 但彼此也不尽相同。香港译名更通俗, 更口语化, 台湾译名则重视用词的优雅, 体现了较深的文化内涵。这种“一名多译”的现象, 究其根源, 也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

首先, 从时间方面分析, 1950年以前三个地区的译名基本统一, 从1951年之后, 差异逐渐明显。众所周知, 香港从19世纪中期开始接受英国的统治, 到了20世纪中期, 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消费者导向的大都市。香港译者喜欢使用容易给观众带来感官冲击的词语以达到最大程度上激起观众兴趣的目的。台湾从19世纪末开始被日本统治, 之后一直处在西方化的体制之下, 因此, 台湾译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日本、西方文化的综合影响, 译名既体现了古典汉语的魅力, 又不乏自由创作的勇气。而大陆译者一直秉承着中国翻译界上千年来最注重的原则“信”, 最大程度地保持译名和原文的一致性。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 为了让中国人更了解西方文化, 大陆译者还是偏爱用直译的方法保留原名的“原汁原味”。

综上所述, 文化差异对英语电影片名汉译有很大影响, 译者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力求找到原名与译名之间的最佳关联, 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伴随着祖国统一的进程, 我们也必须增进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文化交流, 以求在片名汉译方面达成共识, 在提高票房收益的同时, 避免对广大电影爱好者造成误导。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Susan B, Andre L.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Pinter Publisher, 1900.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姜珊.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07.

[5]李颜.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 .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篇8

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特点,翻译标准,翻译方法

一、引言

电影,又被称为“第七艺术”,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效果的特殊艺术效果。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常被认为属于跨文化交际,但它也拥有自身明显的特点,不同于其他的翻译实践。本文就从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着手,举例介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及翻译的常见方法。

二、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

一部电影首先吸引观众的就是它的片名。人们常说好的片名就是电影成功的一半,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必定具备与其他翻译实践不同的特点。

1. 信息传递性

信息传递性是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最重要的特点。电影片名一般要求简洁明了,但这并不妨碍它传递出电影的基本信息。通常观众可以通过片名来判断出该电影的类型,如《生死时速》(Speed),我们可以判断出它为动作片(action movie);《人鬼情未了》(Ghost)为爱情故事(love story);《冒牌天神》(Bruce Almighty)为喜剧电影(comedy);《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为恐怖片(horror movie)等。更为重要的是,观众可以从片名中获知电影的些许基本内容和情节。如通过片名《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我们可以得知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将围绕法律展开。又如《诺丁山情缘》(Notting Hill)告诉我们影片将讲述在伦敦诺丁山发生的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信息传递性是英文电影吸引观众最重要的功能。

2. 文化特殊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实践也与文化息息相关,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尤为如此。无论电影是写实的还是夸张的,它都是对生活的反映,电影片名也是这样,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反映了文化的特殊性。英文电影片名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现文化的特殊性,如习语、俚语等的应用。《第一滴血》(The First Blood)是一部著名的动作电影。越战复员士兵Rambo回到家乡后处处受到当地治安官的压迫,为了生存,他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做出反抗。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爱情或友谊,也不是理解或宽恕。它讲述的是一个国家的耻辱和一位士兵的光荣。国家将人民送入地狱深渊,这位士兵拼死要保卫自己的尊严。在中国,这部电影被直译为《第一滴血》。汉语中它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含义,但在英语中“the first blood”指的是在第一场战斗中击败敌人(beating the enemy in the first battle)。因为文化的特殊性,这个片名传达出无尽的深意。

3. 艺术审美性

电影有着优美的音效和画面,已经成为当代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电影具有浓厚的美学价值,这在电影的片名中就有体现。在翻译英文电影片名的时候,好的中文译名也能传递出美的信息,颇具艺术审美性。如《廊桥遗梦》(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廊桥”自然指的是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桥,而“遗梦”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一去不复返、再也无法经历的美好回忆。这个译名深深打动了中国观众,让观众体会到电影所传达出的爱情的伤感。

三、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

现在英文电影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人们接触的英文原声电影也越来越多。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直译的片名在减少,而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以及为了观众能更好地理解,片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被增补了很多信息。但是,像所有的翻译实践一样,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有必须遵循的标准,不能只为吸引眼球而放弃一些翻译的原则。

1. 反映电影的主题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必须遵循原作,不能凭空想象,否则即使片名很吸引人也不能称之为好的翻译。比如,有人将The Thing You Do Into译为《挡不住的奇迹》,Eye for an Eye译为《逍遥法外》,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译为《你是我今生的新娘》,The Ghost and the Darkness译为《暗夜猎杀》,甚至将The Scarlet Letter译为《真爱一生》。所有的这些译名都很吸引人,但事实上它们与剧情毫无关联,也没有反映出电影的主题。以Brave New World为例,最初它被译为《勇敢的新世界》,这就是很典型的对电影的误解。片名中的“Brave”实为法语,词意为“good”,如果仔细分析过电影的内容,我们会清楚地知道这个电影的片名实则为一个讽刺,批评20世纪的机器化,但是中文译名没能准确传达出这种意思。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必须正确反映出电影的内涵。

2. 吸引观众

电影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个需要赢利的行业,所以在片名的翻译中我们也必须关注商业价值。如果片名译得出色,影片就可以吸引观众去欣赏,例如,Sister Act被译作《修女也疯狂》,Mission Impossible被译为《碟中谍》,Nick of the Time被译为《千钧一发》,The Net则被译作《网络惊魂》等。上面的所有翻译都完美地将艺术和商业结合在一起。很显然,这些电影的英文片名并不十分出众,但他们的中文译名对中国的观众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果一位译者能牢牢地把握住中国语言文化的特点和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那么他的翻译一定能受到广泛的认可,观众也会因此更愿意去观赏这部影片。

3. 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还必须考虑当地观众的接受能力,即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Home Alone被译为《小鬼当家》,这显然比直译的《独自在家》要好得多。因为在汉语中“小鬼”是对聪明孩子的昵称,这种形象十分符合该片的小主人公Kevin,他是一个大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圣诞节全家人都去了巴黎度假,却把他一个人落在了家里。而且更糟糕的是,两个贼盯上了他的家。为了保卫自己的家,聪明的Kevin设置了一系列的陷阱,发生了一连串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最终抓住了那两个愚蠢的盗贼。观众从《小鬼当家》这个中文译名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喜剧色彩和幽默情节。

汉语中,人们常常使用成语或四字的词,这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中也十分常见。如The Big Parade被译作《战地之花》,Enter the Dragon被译为《龙争虎斗》,以及Who Framed Rabbi Roger《兔子罗杰》等。另外,中国的电影片名很少使用长句,相反许多英文电影的片名都很长。因此,我们经常发现英文电影的片名的中文翻译要比原本的英文片名要短。例如,电影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but Were Afraid to Ask被译为《欲言又止》,又如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被译为《爱与死》。

四、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

1. 音译

这种翻译常见于电影片名使用的是片中角色的名字或某个专有名词的时候。如,Rocky《洛奇》,Gandhi《甘地》,Jane Eyre《简爱》,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Titanic《泰坦尼克号》,等等。

2. 直译

这种翻译方法也是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时常使用的方法。如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The Queen《女王》,The Ice Age《冰河世纪》等。

3. 意译

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直译无法表达清楚或者直译的中文片名中国观众无法理解的情况,这时就必须使用意译的方法。如,若Bathing Beauty被直译为《浴美人》就会显得层次很低,也很难被观众接受,若意译为《出水芙蓉》则生动得多,而且对中国观众来说也会产生特有的美感。又如电影Kate and Leopold,它在中国被译为《隔世情缘》。Kate和Leopold是电影的两位主人公,男主人公Leopold是19世纪的一位公爵,虽然长相英俊但脾气傲慢。一天他意外地走进神秘的时光隧道来到了20世纪的纽约,在那里他遇到了身为大公司总监的女主人公Kate。Kate漂亮,勤奋,温柔,她热心地帮助Leopold适应陌生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慢慢坠入了爱河,但是他们的爱情之路却充满了曲折。片名译为《隔世情缘》,可以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Kate和Leopold之间充满波折的爱情。如果被直译为《凯特和利奥坡德》的话,观众就完全无法感受电影想要传达的感情。

五、结语

翻译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流的桥梁,电影也是如此。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在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无论采取什么翻译方法,译者都应该考虑到文化背景、语言习惯、观众口味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充分理解电影内容的前提下,将英文片名完美地翻译成中文,做好文化传播的使者。

参考文献

[1]Andrew Lynn.英文电影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Samovar, Porter, 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4]王佐良, 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5]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英文电影片名误译浅析及其翻译方法 篇9

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误译原因翻译方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数量众多的优秀英文电影引进国内,如何成功做好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有不少是误译、乱译,是什么原因导致片名的误译?片名翻译有那些常用方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二、导致片名误译的原因

1对文化内涵缺乏了解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相互转化的过程,也是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由于中西方在社会发展历程、地理气候、历史政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和不同,在片名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理解原片名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情感,对文化内涵了解不够,这是导致误译的主要原因。比如美国电影American Beau婶,大陆译作《美国美人》,香港译作《美国丽人》,但这两个翻译都是误译。American beauty指的是美国产四季开花的红蔷薇。影片中这种花反复出现,具有象征寓意。象征着那个美国中年男人生命中的冲动、欲望及困惑。由于对文化内涵缺乏了解,译者只能照字面翻译。中国观众也只能按汉译片名去理解其含义,因而感到片名与内容相去甚远:再比如,“Rambo:Firs Blood”一直被译为“第一滴血”,殊不知“first blood”是英语习语,意为“首战告捷”。由于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片名误译的比比皆是。

2过度追求商业利润

影视产品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其目的不仅是娱乐和教育大众。同时更是为了赚取票房收入。所以为了影片的商业利益,有些电影片名的翻译故弄玄虚,而放弃一切原则去迎合观众,以至于译名跟电影的故事情节没有任何关系。比如Original Sin译成《激情叛侣》The Liyes of Others译成《窃听风暴》。如果你看过这两部电影,就会发现电影片名译本跟原文相距甚远,跟故事情节也不相符。而有些影片的片名在翻译时为了吸引观众。喜欢用一些能给人带来震撼感的词语象“致命”、“魔鬼”、“绝代”等,如Dangerous woman译成《绝代宠姬》。商业因素要考虑,但考虑过多会使翻译品位降低、缺乏审美效果。

3过分追求系列模式化

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还存在着另一种现象就是过分追求系列模式化。比如创造出了一个新词,会套用在好几部片名的翻译上。目前充斥电影市场的各种“总动员”命名的影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如:The Incredibles《超人总动员》,Finding Nemo《海底总动员》,Toy Story《玩具总动员》,Monste《怪兽总动员》,A Bug's Life《昆虫总动员》,Cars《汽车总动员》,Valiant《战鸽总动员》等等:还有针对个别演员的电影片名形成系列化,如史蒂文·西格的《潜龙轰天》成功后,以后片子有《暴走潜龙》、《不死潜龙》、《深海潜龙》等:再比如在台湾译界曾出现过一股“魔鬼”浪潮,即凡是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主演的影片。无论内容,台湾译者全部翻译为魔鬼,如:Terminator《魔鬼终结者》,Kindergarten Cop《魔鬼孩子王》,Eraser《魔鬼毁灭者》,Total Recall《魔鬼总动员》。这样的片名翻译严重影响了观众通过片名了解影片内容,使片名丧失了其标志性功能和信息功能。

4片名翻译市场缺少统一监管

由于片名翻译市场缺少统一监管,许多西方电影还没有在大陆公映,已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而且译名五花八门。报刊、电视等媒体随意使用自己喜爱的译名,使得译名更为混乱。再者,大陆、台湾和香港各有自己的翻译队伍,由于这三地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以及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对片名的翻译也有很大差别,这样就造成一名多译、质量不一的现象。例如Mrs Doubifire,译为《道特菲尔太太》、《道布特菲尔夫人减《疑火太太》,而该片在港台公映时又被分别译为《肥妈先生》和《窈窕奶爸》,这样它就拥有了五个令人困惑的译名。

三、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要充分考虑到片名的文化性、商业性、观众心理、社会效应等多方面的因素,译文务必做到文字优美、传情达意、琅琅上口、雅俗共赏,令观众过目不忘(华先发,2004)。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音译、直译、意译、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1音译

所谓音译,就是按源语的发音规则,直接翻译成目的语发音相同或类似的文字语言。这是电影片名最简单、最方便的翻译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英美影片中,常用主人公的名字或故事发生的地点作为片名,其中有些是由著名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其人名、地名早已为众多的民族所熟悉(冯晓霞,2005),所以翻译时可直接采用音译法。这样既一目了然,又保留了海外电影的异国风情。例如,Macbeth《麦克白》。Spartacu《斯巴达克斯》,Casablanc《卡萨布兰卡》,Harry Porter《哈利·波特》,Troy《特洛伊》等。人名和地名的翻译原则基本上是按照约定俗成的固定译法,翻译时可以查阅相关典籍。如《英汉译名表》、《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外国译名地名手册》等。如果是不太常见查不到的专有名词,也可以根据该国语言的发音来直接音译。

2直译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张培基,1980)。而电影片名的直译法,就是根据原语和译语的特点,在最大限度内保持原语片名的形式和意义来进行翻译(宁之寿。1997)。例如,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Saving Private Ryan《拯救大兵瑞恩》,Around the World 80 Days《环游世界80天》。Love at First Sigh《一见钟情》。lion King《狮子王》等都是采用的直译法。直译法不仅能保持电影片名的原汁原味,而且能令观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去欣赏带有

异域风情的文化,因此是电影片名最重要的翻译方式。

3意译

意译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思。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陈宏薇,1998)。所以意译并非“胡译”或“乱译”,而可以概括为“得意忘形”——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以对影片内容的正确把握为根据。抓住原文的意义,抛弃原文的形式(王焰、郑贤贵,2005)。以美国电影Copycat为例。如果我们仅仅从字面上将其翻译成“拷备猫”或“复制猫”,读者就会对此感到十分迷茫。而实际上。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系列的谋杀故事,而这一系列的谋杀事件都只是杀手对历史上著名谋杀案的一种模仿,因此,Copycat是指谋杀案。将其翻译成“叠影谋杀案”比较好,这样观众就能大致了解这部电影要讲些什么东西。在片名翻译中运用这种技巧翻译的例子很多,比如Twins《龙兄鼠弟》,Home Alone《小鬼当家》,The Legend of the Fal《燃情岁月》,My Best Friends Weddin g《=新娘不是我》。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等等。

4音译与意译相结合

由于东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采用人名、地名、事物名称作为片名的电影,除了可以根据观众是否熟知为原则分别采取音译或意译外,还可先音译再结合影片内容适当增词,以充分表现原片内容,或更符合译语习惯。如动画片Shrek,译成《史莱克怪物》要比《史莱克》好得多。因为单纯从字面上判断不知道史莱克是什么东西。而“怪物”一方面显得生动有趣,突出了动画片的风格:另一方面能勾起观众的好奇心。类似的例子还有:Titanio《泰坦尼克号》,Elizabeth《伊莉莎白女王》,philadelphia《费城故事》,Forrest Gump《阿甘正传》,JoeDirt《乔德特历险记》等。

5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有些片名虽然能按字面意义直译。但译名仍不够理想,这时可以采用直译加意译法,即在原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按照原片内容和风格增词或减词,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美国电影Ghost描写一对情侣相亲相爱,至死不渝的动人故事。如果单单直译一个“鬼”字。只能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令人望而却步。译成《人鬼情未了》效果更好。类似的例子还有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Madison County Bridge《廊桥遗梦》,The Sea Inside《深海长眠》,Brother Bea随熊的传说》,Downfal《帝国的毁灭》。The Village《神秘村》,Speed《生死时速》,The Net《网络情缘》The Piano《钢琴别恋》等。这些影片的译名客观而又贴切原名,很能吸引电影观众。

四、结语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归化抑或异化 篇10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很容易被各种文化层次的观众所接受。观众对于电影的第一印象来自片名。电影片名隐含着独特的本国文化,是连接观众和电影的一条纽带。一部电影的片名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兴趣程度甚至是票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影片想在国外市场收获可观票房,其片名的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电影片名的翻译表面上处理的是单个的字、词或短语,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行为。但是,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字结构有着其自身特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跨文化的翻译中难免会产生“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况。如何灵活把握尺度,给电影片名一个恰当的翻译,翻译原则中的归化和异化可成为指导,解决这一难题。

二、归化和异化理论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Translator’s Invincibility)中提出来的。韦努蒂认为,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化”。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什么是异化呢?韦努蒂明确指出,异化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英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两个对立面,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

三、归化理论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归化,即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中西方由于在文化上有很大差异,如果一味地追求忠实于原名,对于不完全了解或一时难以接受片名中特定西方文化背景的译语观众,就无法达到原名的预期效果。采用归化式的翻译,可有效地使译文与观众沟通,使观众心领神会,对观众有很好的导视作用。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中,有很多使用归化法的经典译名,如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Rebecca(《蝴蝶梦》),Die Hard(《虎胆龙威》),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Ghost(《人鬼情未了》),Shaw 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the Enemy at the Gate(《兵临城下》)等。

再如,电影Argo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片名Argo来源于伊朗人质危机时期的一个典故。1979年,美国驻伊朗德黑兰的大使馆被刚刚取得伊斯兰革命胜利的伊朗人民团团包围,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长达444天。期间,一位精通伪装技巧的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兹策划了一个营救方案,成功地将困在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伊朗。在营救过程中,门德兹自己伪装成一个电影制片人,6名外交官则谎称是和门德兹一起的剧组工作人员,他们正在拍摄的电影就叫“Argo”。影片的英文名同时也是影片中那部佯装要拍摄影片的标题:Argo。这个词来自于希腊神话,其本意是指“阿尔戈号”。阿尔戈号是一条船的名字,由伊阿宋等希腊英雄在雅典娜帮助下建成。众英雄乘此船取得金羊毛。此后该船作为进献雅典娜的祭品被焚毁。但Argo并没有译成“阿戈尔”,而是采用归化法将其译为《逃离德黑兰》,符合电影的主题,观众也能更直观地了解影片的内容。

又如获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影片The Silver Linings Playbook。影片讲述了两个生活支离破碎的人重新建立起生活的故事。男主人公派特是一个超级乐观的高中历史老师,他似乎总能看到人生的光明面,影片的片名就是来自于他的口头禅“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意思是“每朵乌云都有银边”,我们可以理解为“风雨过后,总会见彩虹”。这部电影片名采用归化式的翻译,巧妙地翻译成《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和原作的文化意象符合,贴近中国观众的心理,并且富有文学气息,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预示着主人公派特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异化理论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是不同民族之间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是介绍异域文化的手段。翻译应该表现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并提供实现和研究差异的场所。因此,在遇到文化差异的时候不应一味采取归化译法,这样虽然照顾了目的语的读者,但源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将丧失殆尽,并掩盖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不利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孙致礼说:“语言是文化的反映,作者使用的语言往往打上了其民族文化的印记。对于原文中新颖生动的形象语言,但凡有可能,应尽量采用异化法,保留其原有的笔调与情趣,给译语读者带来几分新鲜感。”[3]

异化法在电影片名翻译的应用上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Sleepless Seattle被翻译为《西雅图不眠夜》。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丧妻后长久沉浸在痛苦中的男子,在他小儿子的帮助下通过广播谈心节目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自己新的伴侣。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这是缘分。因此很多人认为译为《缘分的天空》更为中国人所接受,但《西雅图不眠夜》的译法保留了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语言新颖生动,更“原汁原味”,让中国观众感受到浓浓的异国情调,比《缘分的天空》略胜一筹。再如,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Original Sin(《原罪》),Dances With The Wolves(《与狼共舞》),等等,都是异化法译名佳作。

五、结语

在翻译电影片名时,归化与异化策略各有优缺点,不应绝对地褒扬或摒弃任何一者。从翻译电影片名这一小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对于翻译实践还是对于翻译理论的探讨来说,断然地对归化与异化做出“是与否”的结论都是不明智的。

在实际的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不可能永远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一种方法,保留原语文化特色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不完全被读者所理解或接受,尤其是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民俗、谚语、比喻、双关语、历史人物或事件、专用名词、神话典故、特殊典籍制度等。译文如果顾及读者的接受习惯,原文特定的内涵就要受损失;保持原文风貌,有时又与对方的思维或观念相冲突。因此,电影片名翻译应该从发展的角度考虑,结合观众的实际需要,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既不能过于异化,让观众不明白,又不能过于归化,造成原文语言和文化特色的丧失[4],译者需要以动态的观众反应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

摘要:作为跨文化交易的一部分, 电影片名的翻译有着自身的特点, 它不仅是文字的简单对应, 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行为。好的片名翻译不仅要传递原片名的语言信息, 而且要正确地传递其足够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象并处理好文化差异。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举例说明了二者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归化,异化

参考文献

[1]Venuti, L.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Baker, M&Mmkj London andNew York:Routledge, 2001.

[2]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与方法[J].外语与教学, 2001 (1) .

[3]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城市地铁钢下一篇:考核方式改革交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