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策略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本土化应用研究

2022-09-12

电影作为大众化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 肩负着文化传播的现实使命。因此, 电影片名就是打开影片呈现给观众视听盛宴前的第一道菜。一个有着“画龙点睛”之妙的好片名使得一部电影在外国文化外衣的包装下大放异彩, 充分体现了其文化传播和商业宣传的两大职能。电影片名的翻译归根究底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交流、沟通、交织、融合的过程。因此, 精准凝练的翻译具有推动两国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这就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如何基于两国各具特色的文化之上, 透过恰到好处地影片名的翻译这道门, 打开了这部影片的内部世界, 吸引着观众探寻它的奇妙之处。一个出色的片名佳译既要包容目的语观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意识, 又要反映出该电影意图传达的深层意味, 让目的语观众对源语文化产生共鸣, 从而实现两国语言的最佳移植。

一、归化翻译策略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 翻译意味着“移植” (transplantation) 。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不同文化间的语言交流不可能达到完全对等。在进行语言转换、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神还原”,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障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翻译手段来减缓由于语言差异、文化差异而引发的语言失准甚至“题不对文”的问题。美国著名翻译学家LawrenceVenutid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归化翻译术语。他将归化定义为“尊重目标语言文化的主流价值观, 对原文采用较为保守的同化方式, 使其符合源语文化的标准、出版潮流和政治需要”。他认为归化法应以源文化为归宿, 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尽量不干扰读者, 请作者向读者靠近”。而该术语的最早出处源自于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他曾提到“译者尽可能不要打扰到读者的安宁, 而是要将原著带到读者的面前。”, 即原作者要想和读者对话, 令读者产生共鸣, 必须将译文转化为“原汁原味”地本国语。

归化翻译策略是指以民族主义的态度对文化信息进行处理, 将源语文化融入到目的语文化中, 并引导原作者进入到目的语的核心文化过程。它以本国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 忠实遵循本国文化的语言传统, 竭力减少译文中的异域风情。它采用的是目的语读者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 以连贯通顺、简明精准的语言来俘获他们的“芳心”。这就要求翻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 工作重心应放在关照目的语读者上, 采用目的语读者熟悉的语言表述来再现源语内容、揭示源语深意, 最大限度地拉近与目的语读者的距离, 尽可能地减少他们对源语的陌生感。通过目的语对源语的主动亲切示好, 对源语进行最佳地融会贯通, 将其自然巧妙地转变为目的语读者所能理解并接受的本国语, 从而产生文化共鸣, 并实现其文化价值与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双丰收目标。

二、归化策略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

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 中西方文化差异、英汉语言差异必然导致影片译名对原名的翻译偏差, 严重地甚至导致语义的完全篡改, “鸡同鸭讲”, 致使目的语观众难以跨越源语的文化鸿沟, 丧失其进行文化传播与创造商业价值的功能。因此不同的文化差异、观众对源语文化的知识储备、欣赏水平等都使得翻译者在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过程中多采用归化翻译策略, 即为目的语观众而译!

从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角度来看, 归化更加满足了目标观众的心理期待, 着眼于中国观众的语言要求和理解程度, 在语言、文化、审美、趣味性等方面实现他们的认同感。归化策略主要采用的是意译、增译、补译和创译等翻译方法。大量运用归化策略的翻译者的翻译使命就是最大程度的关照目的语观众的感受, 尽可能地为目的语观众扫清语言、文化差异道路上的绊脚石, 为目的语观众提供最便捷的翻译服务。例如美国电影WaterlooBridge (1940年) , 直译为《滑铁卢桥》, 现译为《魂断蓝桥》;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 (1995年) , 直译为《麦迪逊之桥》, 现译为《廊桥遗梦》;ThePursuitofHappyness (2006年) 直译为《幸福的追求》, 现译为《当幸福来敲门》。如以简单的直译法来翻译上述几部电影名, 观众较易被片名所误导, 产生疑惑, 不知电影要传达的主旨思想是什么。此时就要求翻译者不局限于源语的表面含义, 适时地采用归化策略, 对源语进行恰如其分地调整、归化和改变。

WaterlooBridge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经典动人的爱情悲剧。滑铁卢桥位于英国泰晤士河上, 为纪念英国公爵威灵顿率领的英国军队战胜拿破仑的那场著名的滑铁卢一役的胜利而建。如直译片名为《滑铁卢桥》, 不但不能很好地反映电影内容, 还会误导观众以为是与滑铁卢战役相关的纪录片。翻译者借用了中国古代文言记实小说《太平广记》中的典故“蓝桥求浆”, 将“滑铁卢桥”巧妙改译为“蓝桥”, 洵染出浪漫感伤的感情色彩, 完美化解了中国观众因历史背景、地域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惑, 突出爱情主题的同时, 又加上“魂断”这一点睛之笔, 给观众以悲剧结局的暗示。而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的片名翻译与《魂断蓝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翻译者用“廊桥”既意指了故事的发生地, 同时又暗示了主人公的可能性命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桥”被认为是相爱俩人之间聚散离别的标志性场所。如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遗”和“梦”无疑预示着影片要讲述的遗憾之美的爱情故事。翻译者正是基于归化翻译策略, 重点关照了中国观众的文化特性、人文积淀、接受水平、情感体验、语言习惯等, 将这四个汉字无缝嫁接、完美组合在一起, 不但简洁洗练地映射出影片的情节内容, 还颇有深意地透露了片中的主题内核, 并引发了观众的无限遐想。如按字面直译为《麦迪逊之桥》则索然无味, 无法吸引观众愿意深入影片故事里一探究竟。ThePursuitofHappyness《当幸福来敲门》运用现代用语意译, 不但进行了释义性的解释, 还通过把英语的字面意思转化为富有文艺性的现代汉语表达, 将电影主旨内容生动精炼地传神表达出来, 满足了目的语观众的心理诉求和审美情趣, 为目的语观众所接受并且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三、归化策略在英文电影汉译中的本土化应用

(一) 中国大陆

内地与香港两地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经济政治、生活方式、价值观、语言 (大陆为普通话, 香港多为粤语、英语) 、文化、地域、商业价值感、人文性、审美情趣等诸多不同, 因此即使是同国同根, 两地对同一部外国电影却有着不同的译名翻译版本。

在内地, 经由中国几千年厚重历史积淀的文化底蕴、语言特点、审美习惯、政治立场等因素影响, 翻译者对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是在对源语的深刻理解及对电影的情节、内容、主题思想全面了解之后再开展译制工作的。译者会从源语出发, 又跳脱出源语, 对一些适合采用此策略的原片名进行了合理的归化翻译法处理, 既保留了原片名的部分词义, 又关照了大陆观众的文化色彩、情感体验、历史背景、审美取向等差异性。

中国大陆更重视片名译名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对观影大众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和正统教育。因此内地对外国电影的片名翻译较之于港台地区, 语言更精准严谨, 更忠实于影片, 也更具文化性、学术性和艺术性。例如200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等奖项的美国电影NoCountryforOldMan, 内地译为《老无所依》 (又名《老吾所依》) , 香港译为《二百万夺命奇案》。虽然全片充斥着暴力、血腥与激战, 但在人性的冷漠残酷之下暗藏着人心的脆弱、荒凉、寂寥, 结局更是引人深思。因此, 内地译名《老无所依》不仅在词义上更贴近源语, 而且引发观众感受到影片所要传达的拼杀的峥嵘岁月过后, 老无所依的悲哀与凄凉感恰好与片名紧密呼应, 最佳诠释了本片的主题思想, 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预期。2009年的美国动画电影Up, 内地译为《飞屋环游记》, 充分展现电影核心场景与主要内容。香港译为《冲天救兵》, 依旧充满枪战、救世的香港本土特色, 但会令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紧张刺激的警匪动作片, 却不曾想是部温暖感人又意味深远的动画片。2010年的美国大片Inception, 内地译为《盗梦空间》, 香港译为《潜行凶间》。其中内地将影片中的内核--“梦”元素巧妙蕴藏在了译名中, 香港则体现了它一贯擅长的悬疑、凶杀、枪战等商业化特点, 而台湾的直译则完全忠于源语。

(二) 香港

众所周知, 香港曾是英殖民地, 深受英美文化的深重影响。不少香港市民丢失了许多中国的优良传统, 其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较多方面与大陆迥然不同。作为资深“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现今已然发展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传递的汇集地。由于其颇为浓重的商业气息, 一味追求高票房和最大商业回报率的香港电影公司、电影发行商为诱发观众的猎奇心理, 激发其观影欲, 指示译者在片名汉译里添加具有暴力色彩和商业煽动力的词语。

鉴于上述香港特殊的历史背景、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至上观念, 香港对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特点鲜明, 辨识度高。如“火”、“杀”、“魔”这类极具观感冲击力的字眼充斥于香港对英文电影名的汉译中。香港译者多采用意译、另译, 如2010年的美国犯罪电影Red被译为《猛火爆》, 2007年的欧美剧情片TheDevilWearsPrada被译为《穿PRADA的恶魔》。当然也不乏赞誉有加的佳译。香港对1990年的欧美经典爱情电影Ghost的翻译——《人鬼情未了》, 将凄美动人、至死不渝的纯爱故事淋漓尽致地完美展现;而内地直译为《幽灵》, 让人不禁猜测是部悬疑惊悚片。

香港地区的电影译名中还会出现方言、粤语。只有本土的观众才能领会这类译名。例如1997年的美国爱情佳片AsGoodasItGets, 内地译为《渐入佳境》或《尽善尽美》, 而港版译为《猫屎先生》。“猫屎”一词的翻译来源于影片男主人公Melvin的发音跟“猫屎”在粤语中的读音相近。“猫屎”在粤语中又指性格古怪且脾气火暴的人, 恰好反映了男主鲜明的性格特征, 且极其生活化的粤语用词尽显香港人的风趣幽默、随性直接的性格个性。2009年的欧美剧情片UpintheAir, 内地直译为《在云端》, 香港译为《寡佬飞行日记》。“寡佬”在粤语中是“孤独老人”之意, 与片中男主人公的生活现状不谋而合。

四、结语

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名片, 更是电影的魂灵和精髓。因此片名的翻译不只是一种语言同另一种语言的变换。在一个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过程中, 翻译者如何合适地运用归化翻译策略, 求同存异, 有效处理好两国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问题, 最大程度地既要传达原片的内容风貌, 又要关照目的语观众的语言习惯、文化价值观、审美情趣、接受水平等, 译制出优秀的电影译名, 达到其信息传递、文化推广、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实现其文化性、商业性、审美性等多重价值。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工作任重而道远, 不可能找到一个一劳永逸地翻译策略来解决所有的片名翻译问题。中国翻译工作者只有不断充实翻译理论知识, 累积宝贵翻译经验, 随机应变,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竭尽所能翻译出“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的贴切传神的优秀译名。

摘要:作为吸引观众乐意欣赏影片的首要窗口--电影片名, 其重要位置是当仁不让的。而电影片名的翻译则是关系到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是否能够自如精准地无缝转换的第一入口。在有着巨大差异的中西方文化背景下,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无疑面临着重重难关: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缺失、观众的理解误区等等障碍。本文以翻译的归化策略为切入点, 探究归化翻译策略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实际应用, 并以中国大陆、香港两地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为例, 以供翻译者们借鉴如何将该策略依照各自的本土地域特色, 合理合适地运用在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中。

关键词:片名汉译,归化策略,本土化

参考文献

[1] Baker, M.InOtherWords:ACourseBooko n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 1992.

[2] 李荣华.刍议英文电影名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电影文学, 2013, 576 (3) :152-153.

[3] 尚亚宁.冲突与融合: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英文电影片名汉译[J].电影文学, 2012, 562 (13) :147-148.

[4] 徐建国.从电影片名翻译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超越[J].外国语文, 2010 (6) :89-92.

上一篇:利用网络技术促进教学改革下一篇: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89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