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炎

2024-05-04

间质性肺炎(精选十篇)

间质性肺炎 篇1

关键词:麻疹,间质性肺炎,护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由于患者抵抗力低下, 很容易合并细菌及其他病毒等感染。病毒及麻疹病毒本身常导致间质性肺炎等发生, 如不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 病死率极高。严重肺炎是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 约占死因60%[1]。本科室自2009年3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麻疹497例, 其中并发间质性肺炎43例, 现将对间质性肺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3例麻疹并发间质性肺炎均为住院患者, 男28例, 女15例, 年龄3个月~22岁, 其中8~9月龄患者33例 (占76.74%) 。

1.2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眼结合膜充血畏光, 口腔内可见麻疹黏膜斑, 皮肤见皮疹。实验室检查血清麻疹IgM抗体阳性。并发间质性肺炎者常首先出现气促, 呼吸50~100次·min-1, 出现“三凹征”;3例并发ARDS, 2例并发气胸, 1例并发纵隔气肿。

1.3 肺部影像学特点

X线检查示肺部间质均呈炎症改变, 肺纹理增多、模糊、紊乱, 周围可见点片状阴影, 病灶多见于双下肺野。

1.4 治疗与转归

43例患者经过积极的抗炎、抗病毒、免疫支持治疗, 加强护理及对症治疗, 38例成功治愈, 1例并发ARDS抢救无效死亡, 1例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 3例因并发气胸、纵隔气肿过隔离期后转到南京市儿童医院ICU继续治疗, 远期随访结果均痊愈。住院时间7~16d, 平均11.5d, 住院期间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严格呼吸道隔离, 置患者于安静、舒适、通风良好的单人病室隔离治疗至出疹后10d,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温度适宜, 避免直接吹风, 衣被宜轻、暖、软, 以防着凉或过度发汗致脱水。做好基础护理。室内要光线柔和, 每日用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 消毒时遮住患者眼晴及皮肤。护理操作和检查尽可能集中进行, 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以防加重呼吸困难。

2.2 观察病情, 早期发现呼吸变化

间质性肺炎的肺功能特征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气体交换 (弥散) 障碍[2]。在护理过程中应予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呼吸 (包括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 、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皮疹透发的情况, 若早期发现患者呼吸浅快, 频率超过50次·min-1并伴发青紫, 而肺部体征不明显, 说明可能并发间质性肺炎, 应立即报告医师, 做好一切抢救工作准备。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 反应状况, 口唇、颜面、甲床的颜色及末梢循环变化等, 并进行详细的护理记录, 为医疗提供依据。

2.3 加强气道管理, 保证供氧

麻疹并发间质性肺炎时应及时予持续中至高流量鼻导管给氧, 若效果不佳则尽早采用无创面罩正压给氧, 以增加肺泡通气量, 改善呼吸功能。本组12例予无创面罩正压给氧, 31例予中至高流量鼻导管给氧。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 协助患者翻身叩背, 采取半坐卧位,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呼吸[3]。当患者呼吸频率大于60次·min-1、动脉血气分析显示低氧血症, 说明可能并发了ARDS, 应立即给予气管插管,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做好人工气道及呼吸机相关护理。本组3例并发ARDS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均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其中1例抢救无效死亡, 2例抢救成功治愈。

2.4 药物疗效反应观察

药物治疗予抗病毒、防治细菌感染、补充水电解质、营养支持等。监测输液速度, 保持静脉通畅, 必要时使用输液泵, 临床首选甲泼尼龙静脉点滴以减轻肺部炎症反应, 输入时保证药物在30min内输入。输入过程中要对血压、脉搏、血糖等加强监测。如患者出现情绪波动、烦躁加重则使用水合氯醛灌肠镇静, 以免加重缺氧。本组2例患儿在使用甲泼尼龙后的第5天开始出现烦躁, 予水合氯醛灌肠后安静。

2.5 营养支持

麻疹患者无需特别忌口, 并发间质性肺炎时, 由于发热、气促, 机体能量及水分的过度消耗, 易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 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少量多餐, 在病情许可下尽量满足患者饮食需求, 注意饮食卫生, 协助患者多饮温开水或新鲜果汁, 以补充机体消耗。对于进食困难的患者予保留胃管鼻饲, 必要时遵医嘱予静脉补充20%人血白蛋白营养支持治疗。

2.6 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

严重的缺氧常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恐惧、焦虑、濒死感, 人工气道的建立也使患者的语言交流受到限制, 患者家属也因担心病情而焦急不安。因此,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我们予专人专室专护, 详细、耐心地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情、目前治疗情况、呼吸机治疗的目的和重要性等, 注意观察患者的非语言行为, 对患者病情的细小进步进行鼓励开导, 主动关心患者及家属, 给予同情、理解与安慰, 及时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 使其配合治疗。

3 讨论

麻疹是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的呼吸道传染病。今年是我院近10年来收治麻疹病例最多的1年, 病情呈爆发趋势, 仅仅2个月就收治住院患者达497例。在麻疹的基础上并发肺炎则预后较差, 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时也使预后严重[4]。注意观察病情、发现早期症状是提高治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5]。通过对43例麻疹并发间质性肺炎患者的护理, 我们深刻认识到:严格地呼吸道隔离、早期发现呼吸变化、及时有效地呼吸道管理及供氧并予积极地治疗、加强营养支持及心理护理对于降低间质性肺炎并发ARDS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68.

[2]邱丽萍, 梁海华, 张婷婷, 等.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间质性肺炎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08, 7 (9) :36-38.

[3]汪菊萍, 高磊, 彭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间质性肺炎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7) :27-28.

[4]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180-1181.

间质性肺炎的自我护理 篇2

间质性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都会造成伤害,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困扰。间质性肺炎患者的自我护理有哪些?为了使间质性肺炎患者及早的康复,在进行专业治疗的同时患者要细心进行自我护理,医患共同努力战胜病魔。

间质性肺炎的自我护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患者要注意饮食多食用清肺润肺的食物,禁止少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刺激呼吸道,加重病情,患者还可以进行自我穴位按摩,取手三里、迎香、太阳、百会(高血压患者甚用)轻轻顺时针方向按揉,常年不断。

2、间质性肺炎患者的房间空气要清新、湿润、流通,避免烟雾、香水、空气清新剂等带有浓烈气味的刺激因素,也要避免吸入过冷、过干、过湿的空气。但要避免干扫,以免尘土飞扬。房间里不宜铺设地毯、地板膜,也不要放置花草。被褥、枕头不宜用羽毛或陈旧棉絮等易引起过敏的物品填充,而且要经常晒,勤换洗。

间质性肺炎 篇3

【关键词】 间质性肺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分析

间质性肺炎是类风湿关节炎较为常见的肺部表现之一,它可以先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而首先发现,在病理上则主要是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1]。对于间质性肺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由于早期呼吸道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因此,间质性肺炎多成为引发患者呼吸衰竭并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探讨间质性肺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2例(RA-I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间质性肺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胸部X线片或和肺部薄层CT确诊[2]。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制定的RA分类标准及2002年美国胸科协会(ATS)和欧洲呼吸学会(ERS)达成共识的相应的IP分类诊断标准[3]。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34~56岁,平均47.3岁。病程≥10 年31例 ,<10 年11例;25例类风湿因子(RF) 滴度≥1:640。18例患者有吸烟史,22例患者合并感染。

1.2 临床表现 42例间质性肺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发热、干咳、咳痰、胸闷等呼吸道常见症状,14例患者伴有气促、呼吸困难,5例出现胸痛,3例出现咯血。16例患者肺部闻及程度不等的干啰音。此外,患者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外临床表现,如:11例患者有类风湿结节,14例患者有雷诺现象,6例患者有肾脏病变,3例患者有Felty综合征,4例患者有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等。

1.3 实验室检查 检查:查体、血常规、肝肾功能、免疫指标、肿瘤标记物指标、类风湿因子、常规拍胸部和手腕X线片,并做胸部高分辨CT、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查,排除其他肺部并发症,如各种肺、胸膜感染、肺结核、肺气肿等。查体:患者均有呼吸略急促,两肺呼吸音减弱,两肺下可闻及Velcro啰音,口唇轻度发绀。动脉血氧分压(PO2)>80mmHg者23例,占54.8%;60~80mmHg者15例,占35.7%;<60mmHg者4例,占9.5%;且有低氧血症者均有呼吸道症状。CT异常28例,表现为磨玻璃阴影7例,占16.7;小叶间隔增厚14例,占33.3%;网状结节影9例,占21.4%;蜂窝状改变6例,占14.3%。肺功能检查:25例患者有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肺总量下降,肺活量下降,FEV1%下降。

1.4 治疗方法 42例间质性肺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除给予吸氧、抗炎、平喘等治疗外,还采用强的松等糖皮质激素及慢作用药物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来氟米特等来控制病情,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依那西普)。

2 结果

42例患者经系统治疗,36例患者因呼吸道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肺功能明显改善,胸部HRCT示:两肺斑片状毛玻璃样病灶大部分吸收,病情好转出院。其余6例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最終死于间质性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全身疾病,将近50%的患者会出现关节外表现,当病变累及肺部组织时,容易引发间质性肺炎。而对于间质性肺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以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就诊,常不易作出明确临床诊断,需行免疫学相关检查或肺活检才能确诊[4]。患者通常以慢性咳嗽和缓慢进展的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肺功能显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影像学改变以磨玻璃样阴影、网格状阴影、蜂窝肺最为常见,这时应仔细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相鉴别。但由于间质性肺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肺部病理改变多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相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有较好的预后。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通常作为首选药物,来抑制炎症反应,阻止纤维化的进展[5]。但激素的治疗效果是暂时的,整个肺病变很难完全缓解。而目前对于细胞毒药物是否应该常规应用的争论颇多。由此可见,为了能更好地改善间质性肺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预后,呼吸科和风湿科医师仍需做出更大的努力。或是应该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上来预防间质性肺炎的发生,最大程度避免间质性肺炎给人们生命安全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胡清,朱大菊,李雪锋.风湿性疾病合并肺间质病变28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2006,37(7):178-180.

[2] 田欣伦,朱元珏.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与风湿性疾病的肺间质病的临床比较[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304-306.

[3] 永昌,姚婉贞,郑杰,等.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临床一放射一病理诊断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664—667.

[4] Grutters JC,du Bois RM.Genetics of fibrosing lung diseases.Eur Respir J,2005,25:915-927.

[5]朱婷婷,赵东宝.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的临床分析[J].上海医学,2009,32(10):865-868.

间质性肺炎的中西药结合治疗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间质性肺炎患者78例,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38例;年龄最小32岁, 最大74岁, 平均年龄 (45.92±3.22) 岁;病程最短半个月, 最长2年, 平均为 (4.22±0.45) 个月;临床表现 (可兼有) :咳嗽65例, 咳痰43例, 活动后气短者65例, 发热者12例, 无咳血患者。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39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给予常规激素治疗, 口服泼尼松0.5 mg/ (kg·d) , 泼尼松0.25 mg/ (kg·d) , 治疗4周。 (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汤治疗, 组方:党参25 g、黄芪20 g、白术10 g、茯苓10 g、沙参20 g、水蛭6 g、丹参25 g、桃仁15 g、川芎15 g、地龙15 g、黄芩15 g、浙贝15 g、甘草6 g, 水煎200~300 m L, 每天口服1次, 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 症状评分:两组在治疗前后根据症状及体征记分, 包括呼吸困难程度、咳嗽、咳痰、胸痛、呼吸频率等, 临床评分最高分50分, 分数越高, 症状越严重。 (2) 炎性因子检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 分离血清后测定肿瘤坏死因子 (TNF) 、白细胞介素-8 (IL-8) 的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结果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组间对比采用χ2分析, P<0.05代表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症状评分分别为 (44.92±4.12) 和 (44.89±3.92) , 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治疗后两组的症状评分分别是 (13.20±4.00) 和 (23.87±5.33) ,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2.2 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检测:

经过检测, 治疗前两组的血清TNF与IL-8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P<0.05) 。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TNF与IL-8值, 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间质性肺炎在我国的病例呈明显增多的趋势, 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间质性肺炎多呈亚急性起病, 病史多在1年以内, 临床以咳嗽咳痰、活动后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 影像主要分布于中下肺的外围部, 呈斑片状, 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常为细支气管远端, 在治疗中需要延缓或抑制纤维化进程,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从而改善预后[5]。

中医认为间质性肺炎的病位在肺, 后期累及于肾, 以气阴两虚为本, 瘀毒阻络为标, 相因致病, 形成了相兼共存的复杂病机, 为此在中医治疗中也比较复杂。本文选择的中药中党参归肺脾经, 功能益气、生津、养血;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之功;全方严谨, 配伍合理, 共奏解毒通络、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之效。现代研究表明川芎嗪能改善肺泡及肺间质的血液循环, 能起到抗纤维化的作用[6]。丹参提取物也有预防肺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地龙有解热、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抗纤维蛋白原的作用[7];白术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8];黄芪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浙贝明显镇咳作用;党参适宜于肺气不足, 咳嗽气促。本文两组治疗前的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并且都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 。治疗前两组的血清TNF与IL-8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P<0.05) , 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TNF与IL-8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总之, 间质性肺炎的中西药结合治疗能有效改善症状, 其作用与缓解炎性因子的表达有关。

参考文献

[1]图门乌力吉, 马忠森.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组织中PDGF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 (10) :1576-1578.

[2]陈福将, 吴铁峰, 吴倩.幼年皮肌炎并发间质性肺炎一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4, 12 (6) :515-516.

[3]Go H, Koh J, Kim HS, et al.Expression of toll-li ke receptor 2 and 4 is increa sed in the respiratory epithelial cells of chronic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 moniapatients[J].Respir Med, 2014, 108 (5) :783-792.

[4]贺启龙, 潘新成, 鲍永华.酪胺酸激酶抑制剂诱发的间质性肺炎的CT特点[J].浙江实用医学, 2014, 19 (4) :271-272.

[5]张荣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5) :85-86.

[6]崔社怀.间质性肺病诊治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电子版) , 2014, 7 (1) :1-4.

[7]刘欣宇, 沈云辉.肺纤维化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10) :56-58.

间质性肺炎要怎么治疗方法有哪些 篇5

中医药的选择有单味药,统一复方和辨证论治三种途径。对于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冲击疗法的初治患者,其阴虚内热之候比较明显,故以养阴清热为法,药用南沙参,麦冬,玄参,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等,对于应用皮质激素而继发肺部感染的患者,其气阴两虚,痰热内壅之候同样明显,故以益气养阴,清热化痰为法,药用太子参,南沙参,苍术,白术,猪苓,茯苓,全栝蒌,桑白皮,葶苈子等。对于长期应用小剂量皮质激素而病情无明显进展的患者,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法,药用南沙参,黄芪,苍术,白术,杏仁,桃仁,枳壳,郁金,紫石英等。对于肺部感染严重而引发呼吸衰竭的患者,着重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疗法。药用桑白皮,全栝蒌,薤白,苏子,葶苈子,杏仁,桃仁,川芎,泽兰等。由于IPF患者肺内存在促凝活性亢进,可用桃仁、水蛭、莪术等改善其血液高粘滞状态。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雷公藤多甙具有确切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抑制辅助T细胞,间接抑制体液免疫,与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可减少上述两药剂量并增强疗效;丹参液及川芎嗪对平阳霉素所致小鼠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优于皮质激素;活血化瘀药物对抗体形成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抗体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明显抑制平阳霉素所致小鼠肺纤维化的B细胞功能。

肺移植

对于终末肺(蜂窝肺)阶段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采用肺移植,由于缺乏适当的供体及免疫排斥副作用,其开展受到限制。

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诊治体会 篇6

【关键词】急性间质性;肾炎;透析

急性间质性肾病(AIN)为综合性临床疾病,其病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的肾间质和肾小管急性炎症性疾病,起病急,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血尿和尿蛋白,部分患者会有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球和肾血管多为正常或存在轻微病变,该病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降低,因此需要对病症进行探讨研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本院2010年1月到2013年1月的25例AIN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就诊的25例AIN患者中,男16例,女9例,年龄为33-65岁,平均年龄48岁,其中6例患者存在慢性肾脏病史。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急性肾损伤,尿渗透压降低,其中17例存在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4例贫血,18例发热,8例皮疹,7例关节疼痛,6例夜尿增多,14例无尿或少尿。进行双肾彩超检查发现5例双肾体积增大,其他正常,患者入院时的血清肌酐水平为365±389txmol/L。

1.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为:近期有用药史或者感染史;存在药物过敏相关表现;在实验室检查中的尿检验结果异常;存在肾小管和肾功能损伤;肾活检病理检查证实;既往均无明显肾脏病病史。

1.3实验室检测所有患者均进行肾活检,在光镜检查中均出现不同程度间质水肿,弥漫性或伴灶性炎性细胞侵润,部分小管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变性,肾血管和肾小球基本正常。免疫荧光检查得到的结果多为隐性。该病症还需要与以下情况相鉴别:其他原因可导致发生急性肾衰竭,特别是急性肾小管坏死等疾病,其他原因造成的白细胞尿疾病,其他病因导致的肾脏肉芽肿的疾病。

1.4治疗方法对于确诊病例,为去除病因需立即停止导致敏的药物,药物治疗以口服甲强龙片为主,剂量为30mg/d,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存在透析指证的均采取血透治疗。在服用甲强龙片一个月后,如果病情得到好转可适当减量或停用,疗程为2-3个月;采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病因为感染的患者需针对病原菌采取抗干扰治疗;肾间质重度炎细胞侵润,临床症状表现严重的患者可采用160-280mg/d的甲泼尼龙,给药3-5d,口服泼尼松,剂量为0.8-1.0mg/kg,待病情好转后进行适当减量。在本组的18例患者采取血透治疗,排除代谢废物,纠正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同时配合环磷酰胺口服治疗,调节细胞免疫功能,避免出现进一步的免疫损伤。

2结果

在住院治疗72h内,所有患者出现利尿和血肌酐下降,肾功能有所改善,3个月后尿蛋白检测结果所有患者均为阴性,尿检转阴,肾功能正常。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恢复到基线水平,19例患者的尿NAG下降高于75%,5例患者的尿NAG下降幅度在50-75%,1例患者的尿NAG下降幅度小于50%。

3讨论

AIN是一种病因为药物、放射线以及重金属等因素造成的肾小管间质损伤为主的肾脏疾病,从病因出发可分为感染相关性、药物过敏性以及原因不明特发性。药物与机体蛋白的结合会诱发免疫反应(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和体液介导免疫反应)而激活炎症介质,出现肾小管间质损伤。在病因中,最常见的是药物和感染引起。能引发急性间质肾炎的药物种类比较多,抗生素约占所有药物的2/3,最为常见的有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和内酰胺类抗生素。

在肾脏本身的生理结构上,由于其丰富血流,毛细血管网的丰富形成其大量的药物滤过,接触的面积也很大;肾髓质和乳头部的药物浓度会在逆流倍增机制的作用下增高;肾小管腔中会因为尿液PH值的变化而出现沉淀药物和结晶;药物与肾脏内酶的结合而出现失活;肾脏中药物的浓度会随着尿液的浓缩而增加。在AIN在临床表现上多呈现多样化,有全身表现和肾脏损伤变现。全身表现多于过敏相关,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其次是药物性皮疹与外周血嗜酸性白细胞增高,少量患者还会出现关节痛和淋巴结肿大的情况。患者会出现多种尿检异常,突然的肾小球滤过率会有所下降,而血清尿素氮肌酐进行性升高。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肾脏较正常情况会有所增大,皮质回声增强,会同于或高于肝脏回声,但这类检查的表现多为非特异性。尿检异常分为血尿、白细胞尿、蛋白尿、肾性糖尿、尿B微球蛋白升高等。在AIN的诊断中嗜酸细胞尿有着比较重要的提示作用,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病理检查。

多数AIN患者在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预后良好,也有少数患者因救治不及时、方法不当以及病理损伤严重等情况而出现肾功能不全而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的情况。AIN主要是采取支持治疗,去除病因和控制感染,停止使用容易诱发的药物或同类药物,针对感染进行原发感染的治疗。治疗的基础是对症支持和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结合临床表现和肾活检结果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患者如果有透析指征需尽早进行透析,保证代谢废物的排除,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在此基础上采取强的松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行调节。

综上所述,对于AIN的诊断治疗需要做到准确及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采取药物治疗时也需要注意存在的风险,避免出现药物导致的肾功能衰竭。努力从以上各个方面来提高AIN的诊治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宗谦,尹丽,张思晴.慢性肾功能衰竭937例病因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1.

儿童特发性间质性肺炎9例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6月9例患者, 男性4例, 女性5例, 年龄1~17岁, 平均 (8.8±0.7) 岁, 病程3~48个月, 2例为姐弟同时患病。

1.2 诊断标准

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特发性肺 (间质) 纤维化诊断及治疗指南 (草案) 》[1]及陈惠中的《慢性特发性间质性肺疾患的分类及诊断》[2]。

1.3 方法

总结病史、入院前后诊治情况、临床特点、影像学、肺功能、实验室结果。予吸氧、甲基强的松龙冲击10天后泼尼松维持、丙种球蛋白3~5天、阿奇霉素5天、急性期万托林联合辅舒酮吸入, 缓解后辅舒酮吸入3~6个月。出院随访3~6个月。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或百分位数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儿均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活动受限、咳嗽、细湿罗音、杵状指, 外院诊断肺炎5例, 肺结核2例, 哮喘1例, 先心病合并肺炎、肺水肿1例, 均予多种诊断治疗:反复多种抗生素、抗痨药、中药和重复影像学检查。

2.1 5例滥用抗生素, 3例有家禽接触, 4例有房屋装修, 4例被动吸烟, 3例同时有房屋装修和被动吸烟。9例均有间质性肺炎症状, 6例有杵状指, 3例有紫绀, 3例有鸡胸。

2.2 9例胸片以间质性弥漫性浸润影、网状、闭塞性毛支样、纤维条索样改变为主;高分辨CT以双下肺为主不同程度弥漫性网状、玻璃样、蜂窝样、弥漫片状及纤维条索样改变为主;6例肺功能示TLC及VC下降, FEV1/FVC正常或偏高, 提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ESR (t=5.32, P<0.01) 、CRP (t=3.72, P<0.05) 和血清LDH (t=4.08, P<0.01)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 PO2平均为 (7.91±0.43) kPa, 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或下降, Sa O2平均为 (0.86±0.05) (t=3.94, P<0.05) ;血清TNF-α (t=3.823, P<0.05) 和IL-8 (t=4.78, P<0.05) , 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所有均予皮质激素冲击:静滴甲泼尼龙10mg/kg·d, 连用10天后改口服强的松2mg/kg·d, 4周后逐渐减量, 联合阿奇霉素口服, 丙种球蛋白400mg/kg·d, 连用5天。结果:1例死亡, 1例放弃, 7例症状改善, 随访6月, 效果满意。

3 讨论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IIP) 是慢性进行性肺纤维化疾病, 与某些药物、环境、职业、病毒感染、家族遗传有关。文献报道病毒、支原体、军团菌等感染与IIP发病有关[3]。研究[4]指出IIP有明显的家族史, 提示该病存在基因遗传倾向, 本研究中就有一对同胞姐弟同时患病。而对发病的背景因素分析发现, 患儿均有滥用抗生素病史, 其次是房屋装修、被动吸烟及家禽接触史, 这与药物、粉尘、有害气体的吸入、过敏与IIP发病有关的观点相一致[5], 而反复多次拍胸片接触放射线是否是IIP的危险因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02年关于IIP分类形成了共识:临床-影像-病理分类 (CRP分类) , 包括7种类型。以往认为IIP确诊依靠肺活检, 但最近研究认为, 高分辨肺CT可对IIP作出特异性的诊断。本研究中高分辨肺CT的特征性改变是IIP的重要诊断依据, 它能分辨间质及小叶间隔等细微结构。

本研究中实验室特点是LDH升高、ESR增快、CRP阳性、WBC不同程度升高, 以NE为主。其中LDH升高除提示心肌损害外, 可能是IIP的主要诊断参考指标之一。TNF-α和IL-8增高, 考虑可能存在高细胞因子血症, 尚需多中心循证研究证据证实。

迄今为止, 临床上治疗主要是糖皮质激素, 其疗效肯定, 作用机制为抗炎、抑制免疫损伤、减少AM数量、抑制其活性和细胞因子释放。还认为IIP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予丙种球蛋白以调节免疫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实验证实阿奇霉素有抗纤维化作用[6], 能抑制NF-KB活性, 阻断其与TNF-α形成的恶性循环, 从而使肺泡炎及纤维化的程度减轻。本研究均予大剂量激素冲击后改口服, 联用阿奇霉素、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 取得满意近期效果, 远期效果有待于随访观察, 综合治疗能使部分患者症状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特发性肺 (间质) 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J].中华内科学杂志, 2002, 41 (7) :498-500.

[2]陈慧中.慢性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及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 22 (4) :243-245.

[3]Kelly BG, Lok SS, Hasleton PS, et al.A rearranged form of Epstein Barr VirusDNA is associated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Am Respir Crit CareMed, 2002, 166:510-513.

[4]Dinwiddie R, Sharief N, Crawford O.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ulmonitis in chil-dren[J].Pediatr Pulmonol, 2001, 34 (1) :23-29.

[5]冯益真.实用小儿呼吸病学[M].第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6:381.

间质性肺炎 篇8

1病例介绍

患者, 男, 69岁, 规律服用甲泼尼龙及羟氯喹, 定期门诊行环磷酰胺治疗, 此次因“胸闷气喘3 d”收住入院, 查体:神志清楚, 精神稍差, 眶周及颈前可见皮疹, 右肺呼吸音消失, 左肺呼吸音低, 下肺可闻及Velcro啰音, 心率140次/分, 律齐, 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2年, 正规服药。入院后急查肺CT示:右侧气胸。血常规示:WBC13.17×109/L, N%82.9%, RBC4.78×1012/L.LDH784U/L, CK40U/L, 血气分析示:PCO234.9mm Hg, PO251 mm Hg。请胸外科急会诊后立即予局麻下行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 取右侧腋中线第五肋间为置管处, 置入24号胸引管一根约15 cm, 接水封瓶, 见大量气泡逸出, 固定胸引管, 手术顺利, 患者无不适主诉, 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后, 予5月10日拔管后出院。

2护理

2.1心理护理皮肌炎伴肺间质肺炎患者由于呼吸困难, 病程长, 疗效慢, 患者常因肌痛、肌无力、关节痛、多发性溃疡导致生活难以自理而产生悲观心理[2]。同时对胸穿缺乏相应的认识, 所以应在穿刺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胸穿排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说明其操作的目的及其相关注意事项, 减少其操作过程中及穿刺后患者产生的紧张感和恐惧心理, 取得患者的信任, 以便对接下来的治疗及护理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和进行。

2.2病情观察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最常见及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是呼吸衰竭, 而肺间质性病变进行性加重和感染是导致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在护理时, 应重点对这一现象进行观察, 积极去除病因, 以积极防治这一并发症的发生。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心率及相关化验的结果如动脉血气分析, 同时予心电、血压、氧饱和度监测, 根据患者缺氧改善的情况及时准确调整氧流量, 以预防氧中毒的发生。积极抗感染治疗, 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必要时予吸痰, 确保呼吸道通畅。

2.3合并间质性肺炎及气胸的观察: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气喘及呼吸困难, 应采取: (1) 嘱患者卧床休息, 取半卧位,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及氧饱和度的变化, 发生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2) 遵医嘱予氧气1~2 L/min持续吸氧, 根据血氧饱和度调节氧流量; (3) 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患者入院第2 d体温最高达38.5℃, 遵医嘱予抗生素及降温药物应用, 第5 d体温下降到37.3℃, 第6 d恢复正常; (4) 患者入院时有咳嗽、咳痰, 指导其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 协助其翻身拍背有助于痰液松动及咳出, 正确的手法是:患者取侧卧位, 医护人员双手手指并拢, 手背隆起, 指关节微屈, 从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叩拍胸壁, 震动气道, 边拍边鼓励患者咳嗽, 以进一步促进痰液排出, 每次叩击时间以15~20 min为宜, 安排在餐前30 min完成。因患者右侧有胸引管, 避免剧烈咳嗽, 应嘱患者轻轻按压伤口部位, 必要时遵医嘱予止咳药物应用。

2.4用药护理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联合用药时间长, 且需长期坚持服用, 应告知患者相关的药物知识, 告知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激素, 不可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 待病情平稳后, 应遵医嘱逐渐减量。皮质类固醇治疗中会出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毛、血压及血糖升高等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应注意血压、血液生化指标等。本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 在住院期间血压控制平稳, 餐后2 h血糖波动在4.6~9.5 mmol/L之间;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2.5胸腔引流管的护理 (1) 保持管道的密闭性:随时检查引流装置是否密闭及引流管有无脱落, 告知患者若引流管脱出的处理, 立即用手捏紧伤口处皮肤, 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每日更换引流瓶时, 先用血管钳双向夹闭引流管, 待处置稳妥后方可松开血管钳。 (2) 保持引流装置的无菌:保持引流口处敷料清洁、干燥, 疑有污染立即更换;引流瓶必须处于胸腔以下位置, 尽可能靠近地面或床沿并放置妥当, 防止瓶内液体逆流入胸膜腔。 (3)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1) 密切巡视病房, 观察引流装置的通畅情况及水封瓶长玻璃内水注的波动情况, 一般水柱波动范围约为4~6cm, 如出现无波动或波动过大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3) 定时挤压引流管,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情况, 鼓励患者咳嗽, 以促进胸腔内气体的排出。 (4) 拔管的注意事项:患者症状改善, 观察引流瓶中无气体溢出24 h后, 再夹管24 h, 同时复查X线证实肺复张良好即可拔管, 拔管后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出血等症状, 本例患者拔管后未出现相应的症状。

2.6预防感染的护理患者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免疫力下降, 易出现感染, (1) 为患者提供整洁、舒适得到环境, 控制探视人员及探视时间, 保持室内温湿度的适宜; (2) 保持口腔的清洁, 口腔护理Bid, 同时指导其三餐前后及睡前予3%碳酸氢钠漱口, 以预防真菌感染。 (3) 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 疑有污染应立即更换; (4) 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卫生, 避免阳光照射及使用碱性的香皂及刺激性的润肤品, 穿内置内衣裤, 同时注意足部的护理, 嘱皮疹处勿抓挠;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 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2.7疼痛的护理观察并询问患者的感受, 利用疼痛评估工具评估其疼痛的分值, 根据疼痛的分值给予正确的护理指导。对患者提出的要求尽量给予满足,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减轻患者的痛苦, 对于疼痛难以忍受的患者, 遵医嘱可给予止痛片以减轻疼痛, 对于剧烈咳嗽的患者, 可用双手轻压患者的患侧胸部, 以减少咳嗽引起的伤口局部的牵拉和疼痛。教会患者自我放松技术, 如听广播或看书报纸、听音乐、全身肌肉放松等, 以分散注意力, 以减轻疼痛。

2.8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优质蛋白、低盐低脂易消化的糖尿病饮食, 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鼓励床上活动, 适当多食纤维素高的食物, 以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因排便引起腹压增高从而引起伤口裂开。

2.9出院指导患者肺部多发肺大泡, 气胸有可能复发, 应3个月内避免激烈的运动, 避免上肢过度负重、上举及甩臂运动, 防止愈合的切口裂开;同时多食粗纤维的食物, 保持排便的通畅, 防止突然用力引起胸腔内压力增高, 避免剧烈咳嗽;保持心情的愉快和情绪的稳定, 坚持长期服药, 定期门诊随访, 如出现胸闷、气喘及呼吸困难立即就诊。

3小结

皮肌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 可累及到全身各个脏器, 间质性肺炎是它的常见并发症, 威胁患者的生命。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常表现为胸闷、气喘及呼吸困难等, 而患者本身有多发性肺大泡, 易导致气胸, 其临床表现与前者相似, 所以当患者在出现以上症状时应警惕是否有合并气胸的发生。本例患者入院后通过医护人员积极的治疗及护理, 通过对患者的饮食、用药、疼痛、并发症等方面制定系统护理方案, 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孟学.风湿科主治医生1053问[M].北京:中国协和大学出版社, 2010:204-205.

间质性肺炎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0 月至2015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140 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70 例;其中男84 例, 女58 例;年龄35~78 岁, 平均42 岁;患病3 个月至5 年;发热148 例, 胸痛42 例, 咯血52 例, 干咳48 例, 关节痛24 例。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吸氧、支气管舒张、注射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西药治疗;研究组实施中医内科治疗, 具体包括:对气喘、痰多咳嗽等症状的患者, 中医内科治疗主要为宣肺化痰, 采用三拗汤予以治疗, 其中的主要配方为甘草12 g、杏仁16 g、麻黄11 g;对咳嗽严重且咳痰出现黄色症状的患者, 中医内科治疗为疏风清热, 采用桑菊饮来内进行治疗, 主要配方为桑叶9 g、甘草2 g、薄荷叶4 g、芦根3 g等。两组都严格按照医嘱正常服药。

1.3 评价指标

在分别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不同方法治疗后, 详细检查和统计患者在服药前后的临床表现, 做好不良反应的详细记录, 对患者服药后的康复情况进行统计, 同时调查其对该方法的满意程度。除此之外, 还要定期对所有患者动脉氧分压、肺活量等指标恢复正常化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病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其中研究组中65 例 (92.9%) 恢复健康, 对照组中43 例 (61.4%) 康复;研究组的动脉氧分压、肺活量均恢复正常水平, 对照组23 例 (32.9%) 恢复至正常水平;研究组满意度为95.1%, 对照组为75.9%;研究组无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3 例不良反应。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 我国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增加趋势不容乐观, 而且男性患者比女性要多, 大多数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患者大多伴随咳痰、呼吸困难等着症状, 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危险, 因此, 关注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寻找有效治疗该病的方法就成了当务之急。

正常情况下, 人体肺部在受到一定伤害后都会有自动复原的功能, 但如果伤害过大, 将会出现肺部纤维化, 因此在治疗该病过程中, 应把抗纤维化和抗炎化当成主要任务。临床上对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通常利用西药来治疗, 但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还会引起并发症, 给患者带来麻烦和痛苦。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中医内科治疗对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该法对患者器官伤害小、操作简便、灵活稳定, 可以有效促进动脉氧分压、肺活量恢复正常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 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去缓解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的病情, 对于促进患者的肺功能康复有很好的疗效, 不仅能弥补以往临床上西药治疗的各种不足,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患者康复, 提高其对中医内科治疗的满意度。由此可以充分证明, 中医内科用来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可以起到和好的缓解病情的效果, 相比于西药治疗具有更多的优势。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可以更好针对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各种症状进行恰当的治疗, 不仅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痛苦,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动脉氧分压、肺活量恢复正常水平, 提高治疗满意度。经过临床大量实验证明, 中医内科相比于西药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具有更多优势, 安全可靠, 效果明显, 可以在以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治疗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内科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40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70例。研究组采用中医内科治疗,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一段时间后, 统计两组患者有效治疗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以及对采用中医内科治疗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 同时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测定, 包括动脉氧分压和肺活量等。结果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其中研究组65例康复, 对照组43例康复, 研究组的动脉氧分压、肺活量均恢复正常水平, 对照组23例恢复正常水平, 研究组的满意率为95.1%, 对照组为75.9%。结论 针对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 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病情, 防止其恶化,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的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痛苦, 并有效促进动脉氧分压、肺活量等指标恢复正常水平, 同时也能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医内科,西药治疗,满意率

参考文献

[1]罗田应.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 14 (1) :36-38.

[2]阳俊, 胡克.低分子肝素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 14 (6) :438-442.

间质性肺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至2011年间的16例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及呼吸困难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11例, 女5例, 平均年龄65岁, 病程3个月~2年, 主要临床体征有发绀、杵状指、细湿啰音。

1.2 方法

采用SHIMADZU 500MA X线机, PHILIPS Brilliance 6。常规胸部CT和HRCT检查, 后者采用薄层1.5mm, 层距8~10mm, 用高空间频率 (骨) 算法重建, 选择3个层面行高分辨CT扫描。常规胸部X线平片。

1.3 诊断标准

因开胸及胸腔镜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16例临床疑诊间质性肺炎的患者, 仅有3例经肺活检确诊;其余13例均经临床排他性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特别是胸片及HRCT征象, 疑诊间质性肺炎, 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和对症治疗, 病情得到控制或缓解为依据。

2 结果

2.1 X线胸片表现

1 6例中X线胸片无异常发现5例 (5/1 6) , 有阳性表现11例 (11/16) , 肺纹理增强10ı10/16ā, 肺内网格状影、结节及斑片影 (6/16) , 肺气肿、肺动脉高压或和肺心病 (2/16) 。16例患者的X线胸片诊断:5例胸部无异常发现, 3例印诊肺纹理增强, 3例考虑间质性肺炎, 2例支气管扩张, 1例考虑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 2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其中2例并发陈旧肺结核。

2.2 HRCT表现

16例HRCT均有阳性表现 (16/16) , 肺内网格状影9例 (9/16) , 蜂窝状影 (5/16) , 肺内结节影 (2/16) 、磨玻璃影 (9/16) , 肺气肿征 (5/16) , 支气管扩张 (5/16) , 胸膜增厚 (5/16) 。HRCT诊断:13例间质性肺炎改变, 其中5例并发支气管扩张, 3例并发慢性支气管炎, 2例并发陈旧肺结核。

2.3 本组患者X线及HRCT表现比较

(1) 16例患者中X线胸片阳性表现11例 (11/16) , HRCT阳性表现16例 (16/16) , 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 16例患者中X线胸片诊断间质性肺炎仅3例 (3/16) , 而HRCT诊断间质性肺炎共13例 (13/16) ,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IIP) 研究的深入, 特别是2002年国内外学者达成将其分为7个亚型共识后, 逐步形成了将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和影像学特征有机结合的诊断新方法。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HRCT的应用, 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诊断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胸部平片由于便捷和经济, 仍是其首选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但因为空间分辨率低及征象缺乏特异性, 所以间质性肺炎通常比肺泡渗出为主的肺炎的诊断困难[1], 由于间质性肺炎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强、网状小结节状影、肺气肿, 且多呈对称性;如缺乏经验或胸片质量欠佳均可造成误诊, 故对本病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本组X线胸片多因呈现上述表现而印诊为慢支或慢支併感染;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蜂窝影, 此时易诊断为支扩。病变多分布于基底部、周边部或胸膜下区, 且多呈双侧对称性、弥漫性分布, 是造成漏诊和误诊的又一重要原因。因为胸片不能区别空腔性与实质性病变, 况且在某些疾病中二者可以是同时存在的, 尤其是早期间质性病变, 有些患者已经出现明显临床症状, 但由于其提供的信息少而延误诊断。

高分辨CT的普遍应用和检查技术的发展, 使肺脏的影像学检查达到次级肺小叶的水平[2], 不仅能观察到正常肺组织的细微结构, 还能见到次小叶病变的细微结构改变, 如线状、网状、磨玻璃状等阴影。其不仅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特异性, 并通过其反映病变的病理及影像学特征, 还能准确显示病变的范围及分布特点, 从而达到早期发现病变及其范围, 评价疾病活动性、疗效及预后, 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等目的。

常见IIP的HRCT特点:UIP典型表现包括双肺网状影伴蜂窝肺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 一般没有实变和结节影, 以基底部和胸膜下为著。DIP典型表现为磨玻璃影伴小叶间隔增厚, 可呈周边分布, 弥漫性或片状分布, 下叶受累多见。NSIP典型表现包括双侧对称性周边或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 (可用于与UIP进行鉴别) , 下叶受累为主, 毛玻璃影多见, 可见网状影伴有牵拉性支气管及细支气管扩张, 实变及蜂窝肺少见。

总之, 本文通过16例间质性肺炎的胸片与HRCT影像诊断结果的对比分析, 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胸部CT在诊断方面比常规胸片有较大的优越性, HRCT则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且可以反映其病理和疗效。磨玻璃影、网状、小结节、蜂窝影、支气管扩张等。以上的X线表现为弥漫性肺间质病变 (DPLP) 所特有。仅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的表现做出DPLP亚型的诊断比较困难, 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和经皮肺穿刺不能获得足够提供诊断的材料, 如有条件应争取经电视胸腔镜或开胸肺活检进行病理学诊断[3]。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高分辨断层摄影术 (HRCT) 与X线胸片检查对老年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IIP) 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6例临床已经诊治确诊为间质性肺炎的老年患者, 对其以往胸部CT和HRCT与胸部平片检查资料, 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常规胸片表现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模糊, 网格状影、结节影及斑片影。HRCT表现出磨玻璃影、网状影、蜂窝影及支气管扩张等征象, 16例临床确诊为间质性肺炎的患者, 经胸部HRCT诊断的有13例, 而胸部平片诊断的仅有3例,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HRCT显示老年间质性肺炎的特征明显高于胸部平片, 且HRCT可以反映间质性肺炎的病理和疗效。

关键词:间质性肺炎,高分辨断层摄影术,诊断

参考文献

[1]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65-266.

[2]潘纪戍.发展中的胸部放射学[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1, 35 (6) :365.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的历史解读下一篇:中职语文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