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使用的医学教育

2024-06-21

抗菌药使用的医学教育(精选九篇)

抗菌药使用的医学教育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该院用于统计分析药物应用软件, 随机调取8个住院科室, 心血管内科, 胸外1、2、3科, 呼吸2, 骨1, 干诊及神经内科使用的注射抗菌药 (不含抗真菌、寄生病原虫、病毒及抗结核药) 的规格、数量及使用该药天数。

1.2 方法与计算

通过抗菌药使用量、限定日剂量 (defined daily dose, DDD) , 计算抗菌药用药频度 (DDDs) , DDDs=该抗菌药使用量÷该药DDD值。其中DDD值的来源为2011年4月卫生部发布的《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药品字典及DDD值》, 如没有记载的依药品说明书取主要适应症的成人日剂量范围内的中间值。对各科抗菌药DDDs汇总与排序, 观察抗菌药使用分布与总强度 (频度) ;对DDDs汇总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计算药物利用指数 (drug utilization index, DUI) , DUI=使用该药DDDs÷使用该药天数, 观察抗菌药日使用强度。习惯以DUI≤1为用药合理。

2 结果

2.1

8个住院科室应用的注射抗菌药共6类21个品种[2], 青霉素类及其复合制剂5种、头孢菌素类及其复合制剂7种, 非典型β-内酰胺类5种, 前三类或统称β-内酰胺类抗菌药占抗菌药使用总强度的94.5%, 大环内酯类1种, 占抗菌药物使用总强度的0.47%;氨基糖甙类1种, 占抗菌药物使用总强度的2.3%;人工合成类的喹诺酮类2种, 占抗菌药物使用总强度的2.7%;而青霉素类复合制剂3种和头孢菌素类复合制剂2种占抗菌药物使用总强度的41.4%, DDDs排序前5位依次为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头孢地嗪钠、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头孢甲肟和磺苄西林钠。其品种、DDDs及排序见表1。

2.2

DDDs排序前10位DUI近于1抗菌药有5种;近于或=2抗菌药占5种, 其DDD、DUI见表2。

3 讨论

3.1 用药频度分析

抗菌药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 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是提高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调查统计显示, 不同科室抗菌药DDDs不同, 但每科DDDs高的前3位抗菌药 (除神经内) 均在DDDs排序前10位之内, 科室DDDs高, 反映了科室对该药物的选择性大。其中, 胸外1、胸外2、胸外3及呼吸2 DDDs高的前3位抗菌药均在DDDs排序前5位之内, 说明同类或相近科室用药有着相似的选择。而心血管内和神经内为非感染类主科室, 抗菌药DDDs相对较低, 特别是神经内科抗菌药DDDs占8科总DDDs的2.4%。由于科室、病种、病情及收治患者数量不同, 对科室及住院医师抗菌用药评价应区别对待。

从抗菌用药种类及品种看, 抗菌药主要集中在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类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 其中头孢菌素类作为主体[3]大于50%, 而早期应用的青霉素和一代头孢替唑及头孢硫脒用量极少, 占总DDDs的3%, 其他用药依次为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及大环内酯类。需要提出的是非典型单环β-内酰胺类药氨曲南, 是该次调查用药科室较多, DDDs适度, DUI值较为均衡 (DUI≤1) , 可为氨基糖苷类的替代品, 青霉素、头孢类过敏可选用, 在体内分布广, 可透过血脑屏障, 同时对细菌产生的大多数β-内酰胺酶稳定的窄谱抗菌素, 多科室选择该药说明注重针对性用药。亚安培南西司他丁钠和美罗培南, 尽管是迄今已知的抗菌药物中抗菌谱最广的, 抗菌作用最强的, 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的一类抗生素[2], 由于其属于特殊限制使用级药物, DDDs最低。符合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要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可以有效防止细菌体内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药物的水解, 也由于扩大了相应药物的抗菌谱, 对某些三代头孢无效的耐药菌感染可能有效, 应用本类药是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的重要措施;同时, 由于临床过分依赖抗菌药, 有保险用药心态和片面追求“高”、“新”药的市场短期行为, 使本类药物使用大为增加。该院部分住院科室使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复合制剂DDDs偏高, 有的科使用本类药占本科使用抗菌药总DDDs的69.7%,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为限制使用级类抗菌药, 使用范围和指征应有限制, 不排除一些科室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个别科室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DDDs明显偏高与有关报道[4,5]一致。另外, 显示有单科使用抗菌药DDDs占8科总体DDDs的1/4, 是同类科室2.8倍 (可能收治患者数量和病情有所不同) 。DDDs过高提示, 可能存在用药集中、过度用药的情况。

3.2 药物利用指数分析

调查统计显示, 科室用药DDDs排序前10的DUI, 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头孢西丁钠和氨曲南DUI近于或=1, 个别抽查DDDs排序前10以外抗菌药DUI (除头孢替唑钠) 其结果都近于1, 说明8科室多数抗菌药的使用趋于合理;而头孢地嗪钠、头孢甲肟、头孢米诺钠、头孢匹胺钠及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DUI皆远>1, 且前4种DUI均=2, DUI高度一致。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作为中重度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选用药[6], 而有科室DDDs较高 (本科第一) , 相当一部分处方日剂量达到8g, 既DUI=2 (头孢哌酮与舒巴坦各含4g) , 其中舒巴坦日剂量4 g已是极量, 当有肾功不全的患者日剂量不得大于2 g。同为本药, 但有的科室DUI为1, 突显了用药合理性。DUI偏高的现象提示可能存在单次用药剂量偏大。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用药剂量偏大与有关报道[7]一致。进一步调查发现, 同为住院用药, DUI偏高主要集中在头孢菌素类, 而青霉素类包括前述DDDs排序前10以外的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用, 决大多数DUI都近于1。分析原因可能与青霉素类限定日剂量 (DDD) 值较高、对副作用大的药物使用趋于谨慎和考虑病人耐受性有关。至于有2个科室使用于磺苄西林钠DDDs较高 (本科分别第一和第二) , DUI明显偏低, DUI在0.5以内, 其疗效与剂量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3.3 思考与建议

从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看,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主要包括:无指征的预防和治疗用药、错误地选择抗生素的品种和剂量、不合理的给药方案等[7]。而用药集中、过度用药和单次用药剂量偏大的后果必然会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 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 医院耐药菌株增加, 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医师对住院患者病情的评估、适当和足量的使用抗菌药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应不断进行抗菌药基础知识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1]的学习, 严格掌握各类抗菌药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准确用药;同时也应对患者进行宣教, 纠正其对抗菌药的一些错误认识, 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8];医院要定期公布科室抗菌药的使用情况, 对临床抗菌药的使用进行实时评估, 对于用药过于集中、过度用药及单次用药剂量偏大的问题实行干预;加强病原学的诊断, 减少经验用药、盲目用药和不适当的预防用药;发挥院内感染管理部门和药事管理委员会的职能, 切实有效地实行抗菌药的分级管理, 确保抗菌药安全、有效、经济, 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84号) [S].2012.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药学专业知识 (一)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54-85.

[3]夏荣.2008—2010年该院抗菌药应用情况调查[J].中国药师, 2012, 15 (8) :1179-1182.

[4]甘泳江.2006—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强度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1, 20 (6) :310-312.

[5]程军, 张士勇, 叶云.2010—2012年该院抗菌药使用强度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3, 22 (11) :609-611.

[6]卢雅敏, 邹安庆, 侯佳惠, 等.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体外药敏实验结果评价[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1, 36 (11) :872-874.

[7]徐善超, 高跃进.该院急诊内科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12, 21 (3) :169-172.

抗菌药物使用总结 篇2

我院自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制定了《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成立了抗菌药物领导小组和抗菌药物点评小组,设置了专项活动办公室,经过2014年和2015年近两年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2015年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较2014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百分率: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18%,较2014年基本持平。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35%。

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201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46DDD,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销售金额的比例为22%;2012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8DDD。抗菌药物占药品销售金额的比例为16.9%,成效显著。

4、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Ⅰ类切口手术病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62%。比2011年下降38%。

5、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现阶段择期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都能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给药。

6、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间大大缩短,基本在24小时以内,个别临床科室手术预防用药延长至48--72小时。(在专家的建议下)

二、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按照《2015年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明确了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指标。全院医生签署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承诺书,做到人人知晓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点评小组加强了与临床科室沟通,对抽查中发现的每一例有问题的病历,都与相关科室主任及当事医师约谈,对有争议的问题共同探讨,对存在问题较多的科室,进行专项培训,提高了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体水平。完善制度,严格抗菌药物管理:

结合现阶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我院今年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补充规定》、《关于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补充规定》二个补充规定。明确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的人员组成、会诊职责,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做出规定,对其使用流程及会诊、审批程序进行了细化。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征,不同部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品种选择、剂量及疗程都做了详细规定。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使用抗菌药物的,对手术种类也进行了明确。

每半年公示本院的细菌耐药情况,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我院组织全院医师和药师进行了二期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培训后组织了全院医生和药师的考试。

4、调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根据自治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我们医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进行了调整,抗菌药物采购品规严格限制在35个以内,对医师处方权限进行严格限定。

5、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查力度,严格落实奖惩措施:

积极开展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每月抽查运行病例300份以上,抽查归档病历100份,其中对一类切口手术病历全部抽查。对患者主要诊断、手术、使用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疗程、微生物送检等情况进行登记,并分析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每月抽查门诊处方100张。由药房窗口药师每天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初步分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点评小组成员进行详细审核,对不合理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

谈对住院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的干预 篇3

2004年8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联合向社会公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为全国各医疗机构和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了遵循的标准, 也为抗菌药临床使用的合理干预提供研究的契机。作者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仅对住院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进行干预的研究内容, 谈谈自己的设想, 供其参考。

1 预防应用抗菌药的临床程序及内容

对住院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进行干预遏制其过度使用和滥用, 必须熟悉预防应用抗菌药的正常临床思考程序, 了解整个程序的各个构成阶段及相关内容, 才能达到有效干预, 有效放矢目的。作者认为抗菌药的预防应用的临床程序由5个阶段构成:即首先对住院患者的病情有一个了解认识, 做出初步印象, 称评估阶段。其次要判断此患者是否是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的适应症, 称判断阶段。第三是遵循预防用药基本原则进行用药, 称用药阶段。第四是用药后对病情的观察, 称观察阶段。第五是对用药疗效的评价, 称评价阶段。各阶段互相关联, 按顺序进行。

1.1 评估阶段

是指医务人员对住院患者所患疾病的认识和掌握。评估的内容与临床有关, 有主要诊断、次要诊断、既往史、侵入性操作、过敏史等。外科手术患者注意手术部位和时间。

1.2 判断阶段

内科及儿科主要判断内容:①有无预防用药的指征;②预防用药要用于特定病原菌;③预防用药限一般时间;④患者原发病治疗效果;⑤排除不宜常规用药的情况。外科手术主要判断是否清洁手术、清洁-手术、污染手术, 是否高危人群以及采取的用药方法等。

1.3 用药阶段

指按照“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进行用药, 使药物品种、剂量、起止时间等内容都符合“原则”。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1.4 观察阶段

指对预防使用抗菌药中患者病情有无变化, 在时间段上预防用药有无效果, 抗菌药是否引起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观察。

1.5 评价阶段

指对用药效果及适应症的评价。内容上有对继发感染的评价, 药物选择用法评价, 体温及WBC数控制评价, 预防用药原则相符评价等。

2 预防使用抗菌药的表格干预法

如果每个临床医生都能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同时对预防使用抗菌药能按照正常思考程序即5个阶段及相关内容来思考, 就有可能达到正确使用预防应用抗菌药的目的。由此设想预防用药干预可以用“预防用药基本原则”和临床预防用药的5个阶段及相关内容来设计成表格。通过临床医生对每个住院患者填写这种表格, 来得到“预防用药基本原则”的提醒, 同时也被引导到预防用药的正常思考程序中。其填表的过程就是干预的过程, 从而形成了表格干预的方法。

3 影响正确预防使用抗菌药是多因素的

遵循预防使用抗菌药的正常程序是重要, 但仅做到这些远远不够。众所周知, 临床医生对抗菌药使用, 除了受到对疾病认识程度的限制, 还常常受到抗菌药知识水平限制。受到临床医生学习掌握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公布的《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水平的限制, 同时各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管理、监控的重视程度、行政管理手段、技术指导措施也直接影响着抗菌药是否得到合理应用。医疗机构内的检验部门、药剂部门工作的配合程度、医院的硬件建设和规模大小都影响着临床医生的业务水平和抗菌药使用水平。另外, 患方的医学知识、家庭的经济状况、医药费报销、支出的途径、医患之间的关系好坏、以及社会背景都对抗菌药的使用产生出多方面的影响。由此可见, 影响正确使用抗菌药是多因素的。

4 对住院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干预的技术路线

影响预防用药是多因素的, 涉及范围广、部门多、要求的知识面和技术含量高, 做好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是一项系统工程。作者提出如下技术路线。

4.1 干预网络的形成

因为对抗菌药使用的合理干预是项长期工作, 且能够影响抗菌药使用的因素很多。这就需要医疗机构内有一个组织去做好医务人员间的协调、有计划有分工地去完成, 所以形成一个抗菌药合理使用的干预系统或管理网络系统是必要的。

4.2 针对性“知识充电”

即通过下发《药物手册》, 下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抗菌药使用知识的相关资料, 组织自学和培训。同时可开展抗菌药应用方面的知识讲座, 对临床医务人员抗菌药的预防应用进行“知识充电”。

4.3 营造环境和气氛

通过黑板报、宣传栏、院内感染监测通讯、院刊报道等来营造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环境和气氛。

4.4 制度的制订和建立

医疗机构应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和标准,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抗菌药使用制度以及加强管理、监督、干预等制度, 起到抗菌药规范使用和合理干预的作用。

4.5 行政和职能部门参与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是医院提高医疗质量的工作之一, 也是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干预网络中医务科和医院感染管理科的人员应是干预网中的骨干, 特别是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日常工作都会涉及到抗菌药的应用问题, 所以医务科和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职能决定了他们必须参与本项工作。另外行政领导、业务副院长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等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

4.6 检验和药剂部门支持

根据药学管理制度, 药剂部门应该提供“用药咨询”服务, 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登记上报, 参加临床会诊和查房。对抗菌药等除进行重点登记监测之外, 还要统计药物使用类型和频率分析, 写出分析报告等。检验科为临床诊断和用药提供依据的作用大家都是清楚的。尤其是做好细菌和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培养, 做好这些病原菌或微生物对抗菌药的敏感类型及程度试验, 对指导抗菌药的应用帮助很大。设备好技术力量强的检验部门可发布本单位院内致病菌的分布、及细菌抗菌性的信息情况、促进临床抗菌药的合理使用。因此检验和药剂部门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在干预网络中也应占有一席之地。

4.7 业务技术指导

临床科主任、高年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在业务上把关, 指导低年资的下级医师 (或医士) 工作, 关心抗菌药的预防使用和合理使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外聘技术顾问不定期去检查、指导工作, 提供技术支持。

4.8 表格式管理的应用

在前面提到“预防使用抗菌药干预表”, 落实这种表格让它象住院首页一样每份必填, 附在住院病历上, 就会提醒临床医师关注预防用药的问题。表中的内容会促使临床医师按步骤地去思考预防用药的指征、用药的方案、用药的合理与否。表格易收集、易检查, 利于“干预网络组织”掌握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的情况。无疑这些都会形成一种约束力产生对临床医师预防用药的干预。在所有干预技术路线中表格式管理的干预措施最具体、内容最丰富、具有操作性, 也是最重要的干预技术。

4.9 与医疗质量与经济挂钩

目前许多医疗机构都严格控制抗菌药的临床使用率, 利用质量技术指标的考核来促使临床上限制抗菌药的滥用。同时医疗质量的检查和考核指标常常与单位发放的奖金挂钩, 这样与医疗质量的检查与经济挂钩的办法也可成为对抗菌药能否合理使用产生干预的一条技术路线。

4.10 申报课题、专项研究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公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东风。利用国家公布的“标准”, 强化抗菌药的管理, 开展对预防使用抗菌药或抗菌药临床应用等方面课题的申报, 争取立项研究。无条件的医疗机构也可以在本单位的全面质量管理中发挥作用, 成立一个“抗菌药预防使用质量控制小组”或类似小组 (称QC小组) , 参考利用“表格式干预模式”和上述技术路线。

4.11 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医药知识水平逐渐提高, 健康和法制理念的不断增强, 对医务工作者的知识、技术、服务、沟通等要求也越来越高。患方有参于“临床用药”的愿望, 有对“临床用药”的知情权。医务人员对住院患者的诊治过程也应伴随着健康教育和互相沟通过程。各医疗机构应在机制上予以保证、鼓励对患者床边宣教, 鼓励以开“工休座谈会”的形式与患者沟通。

4.12 加强思想教育与纪律观念

医疗市场的开放产生的一些药品在推销过程中对医务人员“回扣现象”, 也影响了抗菌药用量的增加, 使之成为滥用抗菌药的一个外在因素。加强教育医务人员自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必要的纪律, 也是遏制不良社会现象, 排除或减低外界因素, 保证抗菌药合理使用的又一项措施。

5 对使用抗菌药干预研究的展望

抗菌药使用的医学教育 篇4

一、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使用管理

(一)医师在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师要严格审核处方,以确保安全、使用。

(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会诊制度。

1、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由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认定的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药学专家担任。

2、患者因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须经认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程序及方法。

(一)一般情况下,使用科室提出申请,由经治医师判断符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用药指征,填写《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向院“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组提出申请,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库专家3人组成会诊专家组,经会诊同意,会诊专家在《申请表》上填写审核意见并签名,经治医师副高以上开医嘱,按医嘱执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会诊单》放病历保存。

(二)紧急情况下,未经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认定的相关专 家会诊同意或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一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例记录,并应当24小时内完成会诊审批程序。

(三)医师未按照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的,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表,按照医院违规违纪的相关管理规定处理。

抗菌药使用的医学教育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宁乡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共收治CAP患者112例,男62例,女50例,年龄31~78岁,平均(54.1±6.2)岁,>65岁者52例(46.4%)。所有患者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病分会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全部患者作入院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痰培养、B超、胸部X线及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存在其他基础性疾病96例(85.7%),其中心血管42例,其他呼吸疾病21例,肝、肾疾病13例,糖尿病11例,其他感染性疾病9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宁乡县人民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112例CAP患者的抗菌药给药途径、抗菌药使用情况、抗菌药费用及相关费用、联用抗菌药物的品种、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给药72例,占64.3%;口服给药40例,占35.7%,存在同一病例静脉和注射两种给药途径。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12例患者共用抗菌药6个品种,231次,疗程7~50d,平均11.2d。各抗菌药的使用情况见表1。

2.3 抗菌药物费用

112例患者中,住院期间抗菌总费用为121453.5元,其中最少费用为502.4元,最多为7942.8元。依据住院期间所用费用将112例患者分为5个等级,具体统计见表2。

2.4 抗菌药物联用

112例患者联用抗菌药物情况见表3。

2.5 临床疗效分析

临床疗效是指所关注的特定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结果,以某一特定的临床治疗目的为衡量指标。依据卫生部2000年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按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评价疗效。

2.6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共发生不良反应5例,其结果见表5。

3 讨论

本组病例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罹患CAP概率比较高,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也是高危人群,这与老年人免疫系统及呼吸道防御能力日渐衰退有关。有研究报道,老年患者占发病总人群的1.2%[3]。本次调查显示,治疗CAP的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注射给药,只有少部分采用口服给药。

表2可见,喹诺酮类的使用率最高为19.48%,其次为头孢菌素类的19.05%,氨基糖苷类和克林霉素类为14.72%,青霉素类为13.85%,大环内酯类为9.09%。喹诺酮类药物如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对肺炎链球菌等大多数社区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并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被称为“呼吸道喹诺酮类”,是我国CAP诊疗指南中重要的药物之一。头孢菌素类有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比青霉素类少等特点[4]。克林霉素是112例患者中应用最广的药物,克林霉素对部分革兰阳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肺炎链球菌引起的CAP。

表3可见,治疗以两种抗菌药联用居多占55.4%,其次为单独用药占18.7%。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抗菌疗效,如氨基糖苷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应用扩大了抗菌谱,二者合用可提高疗效;同时联合应用可适当减少氨基糖苷类单次给药的日剂量,既发挥两类药的协同抗菌活性,又避免氨基苷类药物日剂量单次给药因峰浓度过高而产生的毒性反应[5]。

表4可见,112例患者,痊愈76例,显效30例,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为99.1%;仅有1例患者经治疗无效死亡。表5可见,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5例,其中涉及到的药物有左氧氟沙星、青霉素及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5例不良反应患者经过停药或换用其他药物治疗后均再无不良反应发生,因此治疗过程中应该加强不良反应监测。

总之,宁乡县人民医院CAP住院病例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临床医师在对CAP住院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严格掌握抗菌药物适应证,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应加强治疗过程中的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对经济困难的患者应该根据其自身条件选择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基础上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及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治疗无效患者根据相关治疗原则合理调整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 通过对宁乡县人民医院11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合理性研究,提高医院的用药水平和增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意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乡县人民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住院治疗的112例CAP患者的抗菌药给药途径、抗菌药使用情况、抗菌药费用及相关费用、联用抗菌药物的品种、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AP抗菌药物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是应用最广的抗菌药种类;112例CAP患者抗菌药物总费用为121453.5元;治疗以两种抗菌药联用居多,占55.4%;治疗总有效率为99.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结论 宁乡县人民医院CAP住院病例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抗菌药,分析

参考文献

[1]许沧海.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8):88-89.

[2]唐扣明,项奇珍,朱静洁.我院CAP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检测,2008,5(5):31-32.

[3]李亚芳,张晓华.2004-2005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4):73-74.

抗菌药使用的医学教育 篇6

1 肾功能减退时抗菌剂量的使用

大多数抗菌药物需经肾排泄, 故肾功能减退对药物在体内清除过程的影响最大, 其血浆半衰期延长, 此时应用常规剂量可导致血药浓度过高, 治疗肺炎时选用抗菌药物必须综合考虑感染的严重程度, 病原菌的药敏, 患者的肾功能减退状况, 药物的肾毒性, 药物其他排泄和清除途径, 有条件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据此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判定, 以内生肌酐清除率较为可靠, 其正常值90~120ml/min肾功能轻, 中和重度减退时各为80~40ml/min、10~10ml/min和小于10ml/min。

剂量使用通常以减量法、延长间期法和二者结合三种方式调整给药方案, 减量法即减少每次用量, 而用药间期不变, 该法的血药浓度波动幅度较小。延长间期法每次给药剂量不变, 但间期延长, 血药浓度波动大, 可能影响疗效, 两种方法结合的给药方案较合理。

(1) 简易法:按肾功能实验结果估计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的调整剂量, 肾功能轻度、中度和重度损害时, 其抗菌药每日剂量分别减低至正常剂量2/3~1/2、1/2~1/5、1/5~1/10。并可考虑给药间期的延长; (2) 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使用用药方案; (3) 可按药物说明书上介绍的各种图、表、公式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期; (4) 个体化给药:通过血药浓度监测, 使峰浓度与谷浓度控制在有效而安全的范围, 根据血药浓度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这对毒性较大, 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比较接近的氨基甙类和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等尤为重要。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磺胺甲恶唑、TMP或氟胞嘧啶时, 也应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 其峰浓度分别不超过115mg/L、30mg/L和80mg/L。

2 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剂量的使用

目前临床上常规应用的肝功能检验结果并不能确切反映肝脏对药物代谢和排泄的能力, 因此对肝功能减退者应用抗菌药时、呋喃类、氟喹诺酮等、红霉素酯化物, 氨基糖甙类, 万古霉素、异烟肼通过胎盘, 对胎儿产生不良反应。

治疗原则: (1) 妊娠期可安全选用的药物有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 (除外酯化物) 、磷霉素类, 林可霉素慎用; (2) 妊娠期避免使用的药物有四环素类、红霉素酯化物、氨基糖甙类、异烟肼、氟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呋喃类、磺胺, 某此抗病毒药物, 妊娠早期避免应用的药物有氯霉素、磺胺药。氨基糖甙类、万古霉素、异烟肼等药物在非用不可时可谨慎使用, 但应作血药浓度监测。

3 免疫缺陷肺炎患者抗菌药的使用

免疫缺陷患者出现肺部感染, 常见致病微生物, 细胞免疫缺陷患者感染以李斯特菌、各种胞内感染、真菌、卡氏肺孢子虫等为主, 体液免疫缺隐患者感染以有荚膜的细菌病毒为主。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大多由细菌感染引起, 用药常无较精确的剂量。异烟肼、磺胺药、酮康唑必要时慎用。

4 老年肺炎患者抗菌药剂量的使用

老年人抗菌药的药理特点 (1) 肾功能生理性减退。一般35岁以后每增一岁, 内生肌酐清除率约下降1ml/min, 药物的清除半衰期延长, 血药浓度比正常人高, 故用药剂量需按肾功能减退程度使用; (2) 老年人的肝脏对抗菌药物的代谢, 灭活和清除功能的降低; (3) 体液量减少, 脂肪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高, 血清白蛋白减少, 游离药物浓度高。总之, 老年人的血药浓度偏高, 易造成药物过量, 易发生毒性反应。

抗菌药应用原则:治疗老年肺炎患者, 抗菌药的使用必须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病理生理的改变, 尽量选用作用快、排泄快、毒性小的药物。 (1) 宜选用杀菌剂, 但尽量避免毒性明显的药物。常用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 (2) 剂量宜低, 一般为成人剂量的2/3~3/4。青霉素剂量不宜过大, 且需要分次给药, 以防上"青霉素脑病"; (3) 有条件的应作血药浓度监测以个体化给药; (4) 发现不良反应, 马上对症治疗。

5 孕妇肺炎患者抗菌药剂量的使用

抗菌药使用的医学教育 篇7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门诊,总体疗效

为响应卫生部号召, 我院自2012年1月开始限制使用抗菌药。笔者选择2011年1~6月 (限制使用抗菌药前) 在我院门诊治疗的4589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和2012年1~6月 (限制使用抗菌药后) 在我院门诊治疗的4967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观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纳入标准: (1) 有呼吸道感染的典型临床表现; (2) 有呼吸道感染的典型体征; (3) 年龄均<65岁; (4) 初中以上文化, 能够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 (5) 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2) 合并呼吸系统其他疾病; (3) 存在言语交流障碍或者认知功能障碍, 无法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 (4) 为精神疾病患者, 无完全行为能力。根据是否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和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

对本研究入选患者均具有典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咽痛;收集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

1.2.2 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参照《实用内科学》疗效标准[1]。 (1) 痊愈:患者咳嗽、头痛、鼻塞或者发热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血常规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或者中心粒细胞数恢复正常, 同时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 (2) 有效:患者咳嗽、头痛、鼻塞或者发热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但是尚未完全消失, 同时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 (3) 无效: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咳嗽、头痛、鼻塞或者发热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无变化, 甚至进一步加重。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有效率之和。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 首先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先对数据进行正态性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 如果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 年龄和病程等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如果资料不符合正态性分布, 则用秩和检验, 而性别构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治疗临床疗效比较以绝对值及构成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见表2。对照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为20.51%, 观察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为65.70%,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1 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9.63%, 而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9.4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呼吸内科疾病之一, 呼吸道感染的微生物既有细菌, 也有病毒。一般以病毒感染多见, 占90%以上, 其中只有极少部分患者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2~4]。曾经一度抗生素拯救了很多病原菌感染患者的性命。但近来年, 抗生素滥用使得细菌耐药菌株明显增加, 呼吸道细菌感染细菌谱也发生变化[4~6]。为此,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选择2011年1月~6月 (限制使用抗菌药前) 在我院门诊治疗的4589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和2012年1月~6月 (限制使用抗菌药后) 在我院门诊治疗的4967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对照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为20.51%, 观察组为65.70%,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7~9]。提示:限制使用抗菌药物使得抗菌药物使用更为合理, 且不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因此,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我们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 从思想上认识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 做到在临床工作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 加强门诊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力度, 规范门诊医师的抗菌药物使用行为。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88.

[2]樊成红, 王跃华.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调查及抗菌药物选择[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14) :1737-1739.

[3]谭东云, 刘志军, 易荣.基层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 15 (2) :300-303.

[4]刘芳, 周玉宝, 杨庚, 等.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 :169-171.

[5]杨玉霞, 栾斌, 马丽娜.2000~2010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构成变迁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6) :3509-3511.

[6]姚反修, 曹婷婷.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12) :1849-1851.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体会 篇8

1熟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适应证和不良反应[1]

掌握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 务必使所选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在病原检查和药敏试验未获结果前, 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 开始经验治疗。选用药物时应结合其抗菌谱、不良反应、药源、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一但明确致病源则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 参考药敏试验结果, 调整用药方案, 进行循证的目标治疗。根据临床实际选用规律, 可将药物分成首选药物和备用药物 (替代药) 。在一般情况下, 应该先用首选药物, 因为这些药物是临床实践的基础。

2首选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敏感原则是选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每一种抗菌药即使是广谱, 其作用范围也是有限的。因此, 细菌学诊断就成为选择抗菌药物最可靠的依据。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应根据细菌学检查, 培养药敏试验结果, 来选择1~2种最敏感的抗菌药作治疗。但如果受条件的限制, 或病情危急, 亦可根据感染过程、发病部位、病状和体征来推断致病菌, 选择一种有效药, 待药敏试验报告出来之后, 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根据抗菌药的药动学、药代学, 选用适宜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抗菌药物在体内要发挥抑菌作用或杀菌作用, 必须在靶组织、靶器官内达到有效的浓度, 维持一定的时间, 因此药物的剂量、间隔时间及疗程均应适当, 通常以有效血药浓度作为判断药物剂量是否适宜的指标。血中有效浓度的维持受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综合影响, 故应掌握各药的药效学、药动学的有关信息, 结合患者的病情、全身情况等, 制定恰当的给药方案, 包括药物的品种给药途径、剂量、间隔时间及疗程。剂量过多或过少均不适宜, 过少起不到治疗作用, 反可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多的突出例子是青霉素类, 不仅浪费严重, 且易诱发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及电解质平衡失调等不良反应[2]。抗菌药物进入血液后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 结合蛋白0%~95%以上不等, 大多数药物主要排泄途径是肾脏, 因此尿药浓度大多较高, 选定药物以后, 还要根据其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 确定给药方案。如繁殖期杀菌药物 (青霉素、头孢菌素类) 则要求快速进入体内, 在短时间形成高血药浓度 (间歇冲击疗法) , 以发挥杀菌作用[3]。

4联合用药的主要原则

联合用药指征主要包括:①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感染;②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④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 特别是医院感染;⑤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单一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因而减少不良反应;⑥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尤需提及的是在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时, 要注意药物的毒性和配伍禁忌。

5根据患者体质及病史选择药物并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应使用杀菌剂, 而不用抑菌剂 此时即使应用大剂量强有力的抗生素, 也难收到预期效果, 故必须加强综合治疗措施, 改善身体状况。凡属过敏体质或有过敏史或患过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菌药应慎用或禁用, 并注意药物间的交叉过敏反应。据报道, 对青霉素过敏者中, 约1/3人对头孢类过敏。对肝功能不全者主要经肝代谢灭活的抗菌药应慎用或禁用。对肾衰、尿毒症及尿少者 使用主要经肾排泄的抗菌药时, 应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要定期检查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 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改变剂量或停药。

抗菌药物对病原菌的抑制或杀灭对疾病的痊愈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清除致病菌需要依靠机体的各种免疫机制。机体的全身状况及内在免疫机制对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变均为重要的内因, 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 必须采取各种综合措施, 改善患者的全身状态, 如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补充营养物质、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以充分调动机体的抗病内因, 早日获得康复。

总之, 笔者认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其他药物一样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这一总原则, 力戒不合理使用, 反对滥用。

关键词:抗生素,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艳秋, 唐利民, 杨哲.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8) :1583-1584.

[2]刘国卿.药理学 (高等药科院校教材)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342-345.

抗菌药物的管理和合理使用 篇9

1《抗菌药物管理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共6章59条, 包括总则、组织机构和职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重点规定了以下内容:一是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以安全性、有效性、细菌耐药情况和价格因素等4个方面作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管理。规定医师、药师要经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管理培训, 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相应级别抗菌药物处方权和调剂资格。二是明确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遴选、采购、临床使用监测和预警、干预与退出全流程工作机制。规定卫生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 动态监测、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形势, 有针对性地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三是加大对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干预力度, 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医疗机构及时掌握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 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四是明确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明确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是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监督检查的主体。要求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公布和诫勉谈话制度, 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体系。依法依规对医疗机构、医师和药师出现违反本办法的相应情形给予相应处理。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分级管理目录》是按照安全性、有效性、细菌耐药情况和价格因素等分级管理原则, 将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相应分级后形成的目录。该目录不同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等药品目录的性质, 仅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级别进行划分的目录, 是指导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的重要依据。医疗机构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能选用基本药物中的抗菌药物品种。

3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3.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报卫生部备案。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 将抗菌药物按照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及特殊使用三级管理。卫生部规定三级综合医院使用抗生素品种数量不得超过50种, 二级综合医院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量不得超过35种。抗菌药物应当遵循安全, 有效、经济的原则。按照适应证科学选择抗菌药物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前提。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干扰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 从而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在应用时如果只考虑它的治疗作用而忽视了产生的副作用, 会对用药个体及社会群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 应用抗菌药物时, 医务人员应掌握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与注意事项, 细菌耐药性及控制方法,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者应当首选非限制性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 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须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 由具有相应处方权意思开具处方,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3.2 合理联合用药。

抗菌治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较多, 为了提高疗效, 必须强调合理联合用药 (一般限于两种) ,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疗效, 减少毒性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下列情况可以考虑联合用药: (1) 致病菌未明而又有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 (2) 应用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3) 细菌对单种抗生素中度敏感者, 考虑联合用药。 (4) 单独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

上一篇:高校异构下一篇:高校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