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急管理

2024-06-21

高校应急管理(精选十篇)

高校应急管理 篇1

1 基本概念

突发事件, 又被称为紧急事件、危机事件, 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起而突然发生的, 不以事件的相应人和事件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一定范围内对现有社会、生活秩序造成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相应的,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 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 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 对高校教师和学生造成极大人身和财产安全威胁的, 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有很多种, 其中按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政治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具有发生时间的突然性、发生后果的危害性、发生地点的敏感性等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中间和之后, 高校及其主管部门为减轻或减缓特殊事件的影响, 恢复自身正常的运行秩序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措施。它包括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发生过程控制和发生后的恢复处理。

2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

造成当前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使“天之骄子”不再成为大学生的代名词; (2) 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 在校生在万人以上的高校比比皆是, 有些城市的高校区, 聚集了十几万名的学生; (3) 当代大学生相当多的是独生子女, 生活经验和阅历较浅, 且受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影响, 缺乏危机事件的预测和处理常识; (4) 大学生关心政治, 爱国忧民, 富有时代感, 但同时缺乏政治敏锐性, 头脑简单, 热情冲动; (5)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新的制度和规定的出台, 难免会令部分学生的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6)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以及我国新闻媒体的逐步开放, 许多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焦点问题, 往往在第一时间迅速地散布到校园里。

3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建立

3.1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 其建立过程见图1。

在管理信息库的建立过程中, 首先通过资料搜集, 实地调查等收集、生成突发事件的风险信息。然后利用因果分析、事件树、What If、FMEA等风险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风险信息进行分类分析, 给出风险清单及其分类, 并对产生风险的原因、风险发生后的后果及严重性程度和发展进程进行分析。最后, 通过以上的工作建成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基础 (或历史) 数据库。将该基础 (历史) 数据库与利用高校工作人员的突发事件识别和度量经验生成的处置措施库结合, 建立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这个数据库主要包括预测预警数据库和应急方案库。更准确地说, 管理信息库应该是一个决策支持库, 其主要是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执行起辅助和指导作用。

3.2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编制应在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建立的突发事件识别及处置报告的指导下进行。编制时, 通过实地调查确定高校相应组织指挥部门和应急联动部门的组织机构及相关责任, 以便于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有关部门迅速启动相应措施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对于一次学生食堂的食物中毒突发事件来说, 其发生的地点可能在食堂、宿舍、教室或学生上课的路上, 这就要求教学组织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检查监督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做好这一类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测部门将监测到的突发事件迅速告知抢险应急部门, 抢险应急部门对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后果进行监测, 进行准备、规划。抢险应急部门应联合安全保卫部门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处理和事后处理与恢复。最后, 由抢险应急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总结。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指挥体系与应急联动体系。组织指挥体系主要由学校的行政、教学及后勤领导部门组成, 具体可包括安全保卫组、抢险应急组、教学组织组、学生管理组、检查监督组、后勤保障组。而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体系主要由以下功能模块组成:突发事件预测、突发事件预测预警, 准备、规划, 报警、接警, 应急指挥处理, 事后处理、恢复, 评估、分析总结。

3.3 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手册主要包括应急法律法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类型及风险源、预防知识、避险常识、自救常识、互救常识、减灾常识等。

在编制过程中, 将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中的相关风险信息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应急处理的经验相结合, 然后编制成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作为学生日常安全行为的指导。

所建立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见图2。在建立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中, 根据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建立的突发事件识别及处置报告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安全教育培训手册的建立起着指导作用。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首先启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进行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报警接警、应急处置等工作。然后将对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关于突发事件的新的风险信息反馈给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 以完善和更新管理信息库的风险信息。然后根据管理信息库生成的新的突发事件识别及处置报告改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以及对安全教育培训手册进行补充。

4 讨论

美国的各级政府都对学校的危机管理给予相当的重视。在美国, 几乎每个州都有专门的学校危机管理机构, 这些机构的职责就在于进行危机管理研究, 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并有详细的操作指南。美国教育部在2003年5月向全国下发的《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危机管理的连续4阶段模式[2], 即“危机的缓解与预防、针对危机作准备、对危机的反应、危机后恢复”。这个4阶段模式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 其完善和修正是建立在历史数据、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根据这个模式, 美国教育部为各类各级学校制定了危机管理的政策指南。

在我国港台地区, 校园危机管理的策略研究引起了学者们广泛关注。其中由香港学者胡洁婷等于2000年编写的《临危不乱:校园危机管理手册》, 被认为较为方便和实用。而于同年启动的“校园危机支援计划”, 针对香港地区中小学常见的五大类危机开展对策研究, 其目的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不同专题的到校工作坊或到校减压活动。台湾《十大校园危机管理手册》, 在对台湾中学流行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开展了专项研究, 并提出了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应对策略[3]。另外, 较有代表性的学校危机管理研究成果还有孙本初“校园危机管理动态模式”的4阶段设计[4]和郑燕祥 (香港, 1997) “学校危机管理之模式与运作”的3阶段模式[5]。港台对于学校危机管理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中小学范围, 缺乏高等院校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 且地方色彩浓厚, 在我国内地推广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目前, 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将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视角投向学校危机管理, 其中对于高校危机进入了实质性研究。其中, 赵中建提出“学校危机管理即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危机管理制度和计划对学校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复原的策略应对过程, 并应当成为学校日常管理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6]。郭正贤提出了“应该建立专门的高校应对危机的管理机构, 在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时候便紧急起用危机管理机制, 以使学校在非常时期能够保证基本正常的教学及生活秩序”[7]。其后, 中国人民大学的纪宝成在其“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一文中阐述了高校危机管理的概念, 界定了高校危机管理的范畴, 探讨了高校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8];刘向兵等[9]提出了关于搞好高校日常危机管理的一些思考;白涛等[10]也从危机及危机管理的概念阐释了高校危机、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类型及其特点, 提出了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结合高校管理的实际, 探讨了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及具体对策;王茂涛[11]认为应从多角度构建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李明等[12]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提出了影响高校稳定的突发事件的定量预警模型。

本文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 建立了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从实施战略的高度对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进行设计, 构建了一套保障校园公共安全的组织体系及校园突发事件处理的应急体系, 并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编制成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为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生活变动事件,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佐卫, 陈庆华, 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探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2) :11-15.

[2]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比较教育研究, 2004, 27 (12) :45-50.

[3]吴建勋.浅析高校危机管理.生产力研究, 2004, 4 (6) :256.

[4]孙本初.校园危机管理策略[EB/OL][2008-09-15].http://www.nmh.gov.tw/edu/basis3/14/gh4.htm (2008-10-20) .

[5]郑燕祥.学校危机的理念和管理:多元观点的分析.教育学报, 1997, 25 (1) :1-23.

[6]赵中建, 徐士强.学校危机管理:由“非典”事件引发的思考.上海教育科研, 2003, 17 (8) :4-8.

[7]郭正贤.高校危机管理的探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5 (4) :65-67.

[8]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中国高教研究, 2003, 25 (8) :3-6.

[9]刘向兵, 倪莹.关于搞好高校日常危机管理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 2003, 30 (23) :41-42.

[10]白涛, 许中华.高校危机管理对策初探.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7 (2) :67-71.

[11]王茂涛.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9 (1) :821-823.

高校安全管理应急机制创新研究论文 篇2

摘要: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高校学生在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我国高校在突发性事件方面的发生概率,还给我国高校在应急机制方面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将从现阶段我国高校在突发性事件的成因出发,提出相应的应急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成因;构建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政治形式的变化,这使得我国的高校无论是在内部的教学管理方面还是在外在社会环境方面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提高了我国高校在学生方面各类型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概率。针对这一现象,我国高校必须在原有应急机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使应急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以实现对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水平的提高,进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维持高校日常的教学以及管理活动的稳定开展。

一、突发性事件的基本内涵

基于国家的层面来看,突发性事件所包含的内容指的是那些在意料之外所发生的,对人类、环境、生态、财产等方面造成严重伤害的,或是对社会、安全、思想等方面有所危机的紧急事件。而从高校的发展以及学生工作的管理来看,在高校中所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所指的则是那些,受多种不同的因素所影响,由学生所引发的对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所造成的具有较大影响性的.紧急事件,包括对高校教学和生活秩序的打破、对社会的建设的危害等。

二、高校的突发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1.基于学生层面。从学生的层面来分析我国高校在学生方面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高校学生在自我方面的认知不足。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所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其大多都有所生所引发,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学生在问题的分析方面以及是非的判断方面都没有足够的能力,这也就导致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因一些外来的因素而产生偏差,进而做出一些国际的行为;其次,高校学生在对法律的认识以及在团队观念方面的认识较浅。有部分高校的学生在行为处事方面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对待问题方面也不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也有一部分高校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不足,会因为朋友一起而做出违法的事情,这也是导致高校的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最后,高校学生在心理方面所产生的问题。一方面,学生自身由于对新生活的难以适应,或是在情感、交流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将导致一些突发性事件的产生。另一方便,对于学生所发生的一些问题,学生家长往往会将原因归结在学校方面,因此会对学校进行纠缠,从而影响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正常秩序。

2.基于高校层面。从高校的层面来分析我国高校在学生方面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高校自身在危机处理方面的意识浅薄。高校大多数的领导以及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方面并不具备较高的意识,他们自身也不具备足够得经验来应对突发的时间,这也就导致高校中针对突发性事件缺乏相应的应急机制和预防机制。其次,高校的基础设备设施不完善。历年来,随着生源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高校也之间扩大的招生的人数,然而,在高校中基础的设备设施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而进行完善,教职工人员也没有依据学生的比例增长进行扩招和调整,这也导致了突发性事件发生概率的增加。

3.基于社会层面。从社会的层面来分析我国高校在学生方面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国外敌对势力在我国的渗入,以及一些不良思想对我国高校学生的侵蚀,对我国高校的学生在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广泛,但随之而来的也是一些不良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这也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其次,社会人才市场的竞争激烈,加重了高校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的学生由于难以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这也就造成高校产生突发性事件的原因之一。

三、高校在突发性事件方面应急机制的构建办法

1.加强高校在突发性事件管理方面的认识。高校的领导以及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对于突发性的事件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充分认识其危害性,进而在校园中针对这些突发性的事件做好预防的工作。而当突发性的事件发生时,校领导以及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也应当以正确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和管理,而不是以应付的态度去处理。一般来说,突发性的事件发生往往有三个阶段: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其中“发生前”应当被校领导以及各部门的管理人员视为在管理突发性事件工作中的关键阶段,所谓“发生前”阶段所要做的管理工作就是对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工作,也就是要能在突发性的事件发生之前边将其有效的解决。

2.针对安全管理构建教育机制。对于高校的学生以及教职工人员而言,对于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只有让学生和教职工人员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才能对他们日常的行为模式和习惯进行有效的规范。因此,针对这一要求,高校应当加大在学校中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投入,来加强对高校学生以及教职工人员在安全意识方面的培养,在提高他们安全意识的同时,还需对他们在风险的规避意识以及处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提高,进而对高校在突发性事件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方面实现有效的提高。

3.针对高校的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宣传管理制度。在高校中,对于突发性的事件应当构建相应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学生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安全内容,还要包括高校学生校外在出行、交友等方面的安全内容。正因如此,这一制度应当对学生在突发性事件方面的管理进行细致的划分,以加强管理工作的条理性。而当突发性的事件发生时,高校也应当及时的针对事件发布真确信息,以免小道消息的传播而引起学生和教职工的恐慌,同时这样的宣传方式不仅能有效保证高校师生在事件方面的知情权,也能起到稳定不安因素的作用。

4.加强高校在突发性事件管理方面的组织建设。首先,针对突发性的事件建立相关的管理小组,并对小组类各人员的工作和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以保证做好突发性事件预防和管理工作;其次,加强高校在基层安保方面的建设,通过对基层安保人员职业职业素养的提高和在设备设置方面的晚上来实现对突发性事件管理能力的加强;最后,加强对高校教职工在安全管理地方面的培养,从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规范行为,加强思想建设,用育人的层面来实现高校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方面的管理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虽然高校并不能完全的规避突发性的事件,但如果在日常加强对下领导及各部门管理人员在突发性事件方面预防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的管理能力,就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并有效维持高校日常的教学以及管理活动的稳定开展。

参考文献:

[1]许明强.高校后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

[2]刘丽玉,朱最新.刍论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J].政法学刊.(02)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社会学探析 篇3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社会学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76-02

当代著名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k Beck)曾说过:“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1]近年来,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正在经历着“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潜在的威胁已是悄然而至,我国进入了一个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时期,这些突发事件有些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甚至对国家的安全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它的安全稳定与否事关我国整个社会发展的健康与稳定。近年来,在社会等诸多因素侵扰下,高校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威胁,面临着各种风险的考验。因此,必须加大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理论研究。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

林汉川给突发事件下的定义是突然发生的并对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重大事件。该定义实际上把突发事件定义为重大恶性事故。

袁辉认为,突发事件就是在特殊情况下,由于系统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遭到破坏,系统的行为出现异常情况而发生的一类无秩序的意外事件。该定义是基于帕森斯的功能分析理论提出的。[2]蒋春雷认为,所谓突发事件是指违反社会常态并在人们没有思想准备或无法知晓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危及人身安全或社会稳定的事件。[3]综合上述当代中国学者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和表达,笔者对突发事件作如下的界定:突发事件是指在组织或个人意料之外,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并对其利益产生一定的损失或潜在危害性的紧急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笔者通过对部分高校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高校突发事件与之前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增多,种类增加,领域不断扩大。

由于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规模也在逐步扩大,这对高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很大的考验。尤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突发事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研究发现,高校突发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并且种类多样,如治安管理、教学科研等,几乎涵盖了学校的各个领域。

2.以预防为主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缺失。

大多数高校仅仅注重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的建立,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预防制度却处于缺失状态。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减轻突发事件给我们造成的伤害。由于没有完整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预防制度,从而使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降低,同时也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

3.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普遍不足。

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相对来讲在一个比较安逸的环境中长大,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平时也不注意学习防灾、自救等应急知识,如此一来,其应急能力便比较弱,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就会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极易造成更大的危害。

4.高校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有待加强。

高校一般注重的是大学生知识方面的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弱,然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再加上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其身心健康状况令人十分堪忧。

二、基于社会学视角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探析

大量的社会学理论研究表明,如果想要深刻认识高校突发事件的内在机理,必须要站在宏观和全局的高度,从广阔的社会环境出发,以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去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探析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一)社会失范理论视角。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所谓失范是因为社会本身失去了行为规范而出现的不正常现象,换言之,社会规范的多重急剧变化、混乱和缺乏是社会失范的表现,其结果导致现有社会规范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指导,社会整体处于有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并行,在其推动之下,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但也产生出许多问题,如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高等毕业生就业难、高校改革行政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师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各方压力的冲击下,一些师生难免会做出一些失范行为。一旦这些失范行为出现,而高校管理层没能及时建立起合理的社会规范体系,则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就会增加,就会使高校处于一种混乱状态,严重影响高校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各高校立足本校的校情,加强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建立合理的高校运行机制和秩序,促进高校的整合和良性发展。

(二)社会冲突理论视角。

刘易斯·科塞(Lewis Alfred Coser)认为“冲突是一种社会过程,冲突只有破坏作用的观点是片面的,在一定条件下,冲突能保证社会的连续性,防止社会系统僵化,促进社会的协调和整合,具有正面功能。”[5]一定程度上,冲突的确起到了安全阀门的作用,使社会的紧张关系得到疏导,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

高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但它的产生也有一定发展过程,只是没大被人察觉而已,如果在突发事件初期或之前能够及时地排解,则可使其危害降低甚至不至于发生。现如今,高校突发事件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归因于高校缺乏合理的“安全阀机制”,没能使危机及时地排除。如若在高校的管理系统中建立有效的安全阀机制,就可对突发事件的产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使其迫害性减轻。

(三)结构功能主义视角。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各界各组成部分以相对有序的方式彼此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6]在帕森斯的理论范畴体系中,他认为社会是一种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的社会系统。在高校这一社会系统中,其各部分都是彼此相联系的,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稳定,取决于它的各个部分是否发挥了自身的功能,即它们的功能是否能够满足高校这整个社会系统的功能需求。进一步研究发现,整个高校系统的稳定与否还与各个部门之间能否协调合作、彼此联系相关。如若高校的各个部门仅仅是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却没有相互的协调合作,很容易发生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个子系统之间原先的平衡状态便会被打破,对高校的运行机制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现代化进程推动下,高等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改革,这就意味着高校的各个部门都在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功能存在冲突的情况,有可能造成高校整个系统内部关系的紧张紊乱,使各子系统之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这也是造成突发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思考

笔者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并整合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总结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

预防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第一阶段,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其目的是有效地防范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1.制定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主要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为了能够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者方案。为此,各大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各项应急预案。

2.建立高校突发事件隐患排查机制。

高校管理层应注意安全隐患的排查、清除工作,建立重大安全隐患监控制度,形成各单位自查、学校监督和全校师生参与的防控机制,努力把突发事件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3.开展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师生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

目前,高校师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普遍偏低,危机意识薄弱,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可能手忙脚乱,无法应对。所以,高校应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使其掌握正确的逃灾、救灾知识和自救本领。[7]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

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是应急管理中最基础和重要的环节之一。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对突发事件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应急管理的一道重要防线。

1.建立合理的“安全阀”机制。

要想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高校应建立合理的“安全阀”机制,即减压机制。整个机制包括利益诉求、投诉等,以便能及时宣泄负面情绪、克服障碍,避免情绪“升温”,使师生的利益得到保护,以便更好地实现高校的良性运行,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

2.建立有效地信息收集系统。

若想有效地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必须迅速准确地察觉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各种征兆,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收集系统,准确全面的掌握高校内外的最新动态,对校园内的各种变化都十分了解。[8]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各不相同,每一事件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其处置的方法和程序也各不相同。笔者综合各种因素,将整个处置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程序。

1.控制事态。

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控制事态是高校的管理层应采取的第一步。只有有效地控制事态,才能防止突发事件影响的扩大化,减轻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

2.调查研究。

对突发事件进行详细的调查,查明事件发生的原因、人员伤亡、等因素,进行科学地研究,为高校制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制定对策。

根据调查研究,学校有关部门进行分析讨论,制定相应的对策。

4.贯彻实施。

进过前三个阶段的准备工作,接下来就是贯彻实施阶段,高校管理层尽快、尽可能恢复学校的秩序,以保证学校师生生活的正常运转。

5.分析总结。

高校突发事件解决后,学校管理层要对突发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地评估,详实的撰写评估报告,对突发事件进行深刻的总结,为以后处置类似的事件提供依据。

(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恢复重建。

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高校的恢复和重建,要尽可能快的恢复高校的正常秩序,逐步恢复高校的教学工作及师生正常的生活秩序,使高校的运行机制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1.恢复高校的正常秩序。

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必然被打乱,为此,应尽可能快的恢复高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妥善解决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使高校能够得到良性的发展。

2.做好安抚工作。

高校要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人员,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同时,学校要安排专业的心里辅导老师与受伤害人员及有关人员进行心里安抚,减轻他们的紧张情绪,抚平他们的心里创伤,使他们尽快恢复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四、结语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高校能够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当前日益严峻的高校突发事件的形势下,迫切需要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也许高校突发事件不能够完全避免,但对它的高度重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它造成的危害。为此,高校要不断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努力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促进安全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德]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著.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11.

[2]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蒋春雷.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预警与应对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8.

[4]燕丽丽.浅析社会学失范理论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启示[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1).

[5]邓伟志.社会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6]贾朝辉,汪小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社会学探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

[7]丁烈云,杨新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高校应急管理 篇4

1高校校园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念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难以预测,而且其形式也具有不确定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经常会使人们惊慌失措,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混乱,束手无策,校园突发事件也不例外。而高校校园中这种局面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在平日的校园管理中,对突发事件的认识不足,在全校范围内,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在校师生,没有形成较好的应急意识与理念,从而导致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只能匆忙应战,而无法快速、高效的解决问题。由于没有准确认识应急管理的真正内涵,学校没有针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应制度与实施措施,加之校园内大部分人群的自救意识尚未被唤醒,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损失。对高校校园内完善制度的迫切需要和校内人群应急意识的提高,将是今后学校管理者首先需要进行的工作,这样才能使我们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使损失,损伤降到最小。

1.2 尚未形成完整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系统方法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突发事件在高校校园中时有发生,很多高校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往往忽视其严重性,这主要表现为:制度的制定不够详细,仅作为偶然事件来对待,或是等到突发事件已经发生,才匆忙制定实施方案,部署相关的人员。由于事前没有制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临时筹划出的方案在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全面、高效、省时、省力的特性,而对于执行应急工作的人员,由于专业应急知识的缺乏,往往也只能手忙脚乱的应对,这对所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对在校师生正常生活的保障与紧急时刻需要寻求帮助都是极为不利的。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管理方法,是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大限度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参照实施方案。

1.3 缺少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事后绩效评估

虽然近些年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攀升,但相比校园日常生活事件,仍为少数,高校对突发事件的管理,除了没有相对应的应急方案外,对处理应急事件之后的绩效评估也是相当的不足,存在很严重的缺失,并没有对发生在校园的每一类突发事件进行有关的经验总结,这对未来学校应对突发事件是十分不利的,不利于学校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发展。缺乏之前相关经验的收集与汇总,使得在应对类似的突发事件时,总是无法迅速、有效的解决,而时间拖延所带来的后果,有时将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高校校园中应对突发事件时,对当前事件的妥善处理并不是整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终点,而应在此基础上,完善对每一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经验汇总与收集,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评估。

2项目管理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关联

项目管理是现代管理实践的一种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科学的项目管理理论已被国防等领域广泛采用,并表现出了突出的优势。项目管理的特性与高校校园应急管理存在很多的相通之处,高校管理者可以借鉴项目管理的方法,将其与校园应急管理相融合,从项目管理的理论中汲取与应急管理相关的科学方法,制定出一套有效的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方法。

2.1 项目管理与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

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是通过一个临时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科学管理,这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很相似。突发事件作为一个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迅速,形式多变,在学校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应当设置一个专门的机构,有相关的人员对发生在学校的突发事件进行处理。但由于突发事件的形式较为复杂,这个组织机构中的人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其中的有专业知识的核心人员,应长期在该组织中任职,但其他一部分人员,则可以根据校园突发事件的不同,任用不同的人员,但这部分人员应当在该组织中备案,以便事件发生时,及时参与。同时,高校校园的开放性,可以允许从校外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业的指导,以最大化保证在校师生的利益不受损害。

2.2 项目管理与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目标

科学的项目管理,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通过对项目的计划与事前预测,高效地对项目进行组织、实施、控制,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全方位的协调和最高的收益。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应对校园突发事件时,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目标,应用项目管理WBS的方法,将任务目标分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迅速的处理。由于突发事件发生后所带来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这就使得项目管理成为一种被管理者迫切需要采用的理论方法,所以,这就需要突发事件的管理者,在充分理解项目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找出项目管理与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目标的关联性,从而准确的运用项目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方法,积极的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以使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消极性后果降到最低,以保障在校师生的利益,整体提升学校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2.3 项目管理与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项目生命周期

项目的生命周期是描述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一般包括“定义,计划,执行,交付”四个阶段,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领域或不同方法再进行具体的划分。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贯穿整个项目周期,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组织、个人和资源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项目生命周期的设定也决定了我们可以利用项目生命周期理论,来将项目和执行组织的连续性操作链接起来。高校校园突发事件作为一个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项目,可以运用项目生命周期理论来安排相关事宜。通常,高校校园中的突发事件是独立的,但同类性质的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是相通的,从事前的预防,到事件发生时采取的有效措施,再到事后对应对突发事件的效果的考核与绩效评价,都是与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相互关联的,正确的理解项目生命周期的真正含义将会使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系统方法逐步完善。

3项目管理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应用

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即从项目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者,可以借鉴项目管理的方法,高效的进行团队整合、计划制定、方案实施、绩效评价等,使学校形成一套系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针对目前高校校园内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项目管理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关联性,有效地完善当前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使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执行方案成为可以有效保障在校师生安全及社会最大利益的法宝。

3.1 基于项目管理的理念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柔性组织

项目管理方法的运用始于项目的定义、计划阶段。同样的,高校校园若要形成一套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案,就要从构建一个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机构和制定应急预案开始,这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与迅速处理突发事件的前提。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的建立,应当首先选取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组建强有力的组织,该组织中的人员应当在具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知识的同时,对所在高校的具体情况,诸如学校设施、在校师生人数有十分详细、全面的了解,否则,将无法胜任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工作。该组织中的人员应分为两大类,分为常在组织中任职的人员,和临时工作人员。常在组织中的人员在校园日常工作中,以制定预案、关注校园动态为主;而临时人员,应当在该组织备案,主要任务为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理,平时主要为其他部门服务。这样的机构设置,具有灵活性,既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员浪费,也避免了不熟悉相关处理程序的人员无法胜任职务、导致办事效率不高的后果,有效的利用人力资源。接下来,在制定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时,应当对不同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如可分为自然灾害、校园安全事故等,不同的突发事件,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分别有针对性的对待不同的突发事件,将更有利于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准确的解决出现的问题,而不会导致手忙脚乱的局面。同时,与制定预案同等重要的是,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必须提高所有高校在校人员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与理念。应对突发事件是所有在校人员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仅仅只局限在管理层。高校在校人员,应当了解学校有关的制度与实施方案,以及应对突发事件时自救的常识,以便全体人员较快的开展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类措施。

3.2 基于项目管理的方法实施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方案

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是指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对目标进行分解,合理部署人员,以使项目可以高效、迅速的完成。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过程,正具有这样的特性,发生较快,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有限,所以,利用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已成为当下各高校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必然选择。在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组织机构要合理的安排人员,结合先前制定的预案与所发生的问题,明确目标,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利用项目管理WBS方法,将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以使各应对措施全方位的展开,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时间拖延。在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进行处理时,应采取不同的方案。如在应对自然灾害时,高校管理者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事先做好当地多发灾害应急措施,提前预警;灾害发生后,应将在校人员及时进行疏散,并进行安抚与心理健康的调查;面对灾害所带来的财产的损毁,应当及时清理并进行抢救,尤其是学校的重要资料的保护,同时,设施重建也是自然灾害发生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项目管理理论将有利于灾后应急管理中灾害严重程度的评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所需资金的估测,以便管理者迅速的做出决策,合理的进行灾后重建。

3.3 基于项目管理的目标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绩效评价

项目管理讲求的是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以实现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各目标的实现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然而,在多数情况下,面对新的、前所未有的突发事件时,即使是在有应急预案的情况下,迅速的开展应急措施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在整个应急管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资源的配置和协调,不断做出科学决策,不断地对执行过程中的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不断地进行优化协调,使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过程不断完善,将损失降至最小,最大程度的保障在校师生的利益。在此基础上,除了对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的应急措施进行实时的监控与改善外,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还应在每次突发事件应急完成之后,对整个应急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从全局出发,多角度的识别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考察在应急管理中所采取的各类措施是否得当,从中汇总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优势方法,同时吸取教训,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以便今后再发生同类事件时可以借鉴。

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已被现当今社会众多管理实践活动多次采用,已逐渐体现出了其科学性与先进性所具有的优势,将项目管理的方法融入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将更加有利于学校的今后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全体师生的安全与人身财产利益,有利于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整个社会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小平,彭涛.学校应急管理特点、机制和策略[J].中国行政管理,2011,9:13-17.

[2]张健.项目管理:高校学生组织创新管理的新走向[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6:26-28.

[3]程鹏.浅议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J].宿州学院学报,2010,6:77-81.

[4]蒋旭.项目管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的新抓手[J].当代教育论坛,2008,8:109-110.

高校应急预案 篇5

摘要:学生的活动区作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重要的阵地之一,拥有学生的居住密度大、其相对的滞留时间较长、活动的隐秘性较高的特点。而如何对其中可能的、潜在的突发事件及时的进行有效的处置,就成为了各高校所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实践也证明了,制定一套切实而有效的可行性应急预案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高校突发事件策

1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必要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就是其危机管理机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目地就是控制突发的紧急情况发展并尽快地减弱或是消除危机,并将危机所对的人或财产的损害度减至最小的程度。而统计表明,有效的应急预案就可以把突发事件的危害与损失降低至没有应急预案时的百分之六左右。我们要在突发事件有可能波及的范围和其有可能造成的损害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等事项处置程序,从最大的限度之上减少突发事件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缺陷

2.1预案的内容简单,缺乏可操作性我国高校的应急预案

从总体上而言是属于“纲领性”和“宣言性”文件。通过对我国的各高校的应急预案内容的分析,就能很清楚的看到,高校应急预案内容都是包括以下的几个部分:①总则;②组织指挥体系以及职责;③预警与预防机制;④应急的响应办法;⑤后期的处置;⑥保障措施;⑦附则等。

2.2缺乏合作协调

我国各高校所作的各类应急预案当中的内容,可以发现出严重缺乏部门间的相互合作协调。以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讯的保障为例,在事件突然发生以后就需要各方面联络,所以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的通讯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一般情况之下如发生地震或是气象灾害等,通讯设备也会同时的遭受破坏。关于突发事件后的通信保障问题我国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当中就写道:电信运营企业尽快恢复受到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抗震救灾通信畅通。自有通信系统的部门尽快恢复本部门受到破坏的通信设施,协助保障抗震救灾通信畅通。

2.3预案的制定有待完善

①应急预案的制定程序有待完善。我国各高校要建立健全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体系,但是对于预案的制定程序却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践当中,应急预案制定要遵循的是一种自上到下的途径。而一般的情况之下,各高校制定了应急预案之后,各级的院办相应部门制定出院一级的部门预案,之后就是专业一级的相应部门以及基层的相应部门所制定的预案。下级机关在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时,多数的情况下都要照搬上级机关所制定的预案,并没有体现出其本级别应急预案的特殊性。对于各高校单位的预案制定程序,其相关的部门所发布与编制的规范或是指南一类的文件当中倒是有些涉及,但总体而言也是较为简单的也都是一些原则性的内容。

②缺乏联合制定预案。我国高校已有的各级、各类的应急预案当中,几乎都是某一个高校或是某个相关部门、学生组织自行去制定的,很少有几个相关联的部门联合制定其预案的情况。而高校各级部门和学生组织相互联合地制定各级别、各种类的应急预案,就有可能对应急活动的开展得到更有效率、有秩序的效果。

2.4预案的修订程序欠缺

我国各高校的各级各类的相关的应急预案的制定要由高校各级部门以及学生组织根据实际的需要与情势的变化,适时去修订这些应急预案。但是有关应急预案的修订条件与程序,各高校却至今也没有专门的规定过,其实我国安全监管总局就曾对此做过指示。我们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变动的情况,应急预案的演练情况以及各高校人员、技术和外部环境等不断的变化当中的实际情况,来及时地评估与补充修订完善其预案。许多的应急预案当中由于其修订的程序欠缺,加之各高校的相关部门领导对于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并未重视,实践当中对已经制定的预案进行修订的情况也是较为少见。

3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的完善对策

3.1制定前期预防

①结合校园的实际。当前我国高校的分布市区化与郊区化,在学生生活的社区当中宿舍楼的结构、疏散通道等方面也同样的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来制定适应于本校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不仅要调研和学习兄弟院校当中良好的经验,而且也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的结合学校园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于本校区特色的应急预案。

②检查和排摸校区相关硬件部位。要在预案制定之前,检查排摸校区内诸如消防栓、灭火器、应急通道等等,硬件设备的所在部位,并且要将其标注到所指定的书面预案当中去,让校区的员工和学生都相互的熟知,防止事故发生之时因为紧张而找不到应急设备的所在,从而对事件束手待毙并且贻误战机。明确不同的应急事件疏通的渠道差异如对于自然灾害,要明确报火警、报学校保卫处等相关部门,要明确这些部门的电话,并对火警、匪警和医疗救护等电话要写入到预案中,让大家熟知。但当遇到学生自杀等情况时要及时和辅导员、学生处等部门联系报告,让相关专家进行处理。

3.2制定后期培训积极的组织宣传和培训工作。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制定后,要对预案当中所涉及到的工作人员进行普及和培训的工作。要让大家明确校园突发事件的基本类型、处理的方式与应对的措施。明确的知晓突发事件“预防”与“避险”的方式,掌握其“自救”的方法与注意的事项,了解“他救”渠道以及联系的途径等,使大家在能在思想上高度的重视各类的预案,行动上也要合理的操作各类突发事件预案。

4结论

高校是我国突发事件重点的防范单位,其管理者要正视突发得到危机事件,国际之上常常把突发事件得到管理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事件前的预防、事件发生前的准备工作、事件爆发时的工作、事件结束后的恢复。而依据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建立其突发事件日常的管理机制,以确保校园园区内安全稳定,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就是我们制定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

[2]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任和平.高校社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应急救援,(6).

高校应急预案2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和大力宣传消防法规、防火灭火及逃生自救常识,积极提高全体寝室同学的消防安全意识,培养寝室同学在遇到火灾等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更好的保护学校财产和广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依据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制定本预案,具体内容如下:

二、组织领导机构

为确保此次活动紧张有序地开展,特成立本次消防安全演习的领导机构,负责方案的制定,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1、消防安全演习领导小组

总指挥长:

xxxx

现场指挥:

十六号楼社区管理委员会全体委员

2、安全疏散组

十六号楼各寝室寝室长

三、演习时间:

20xx年x月x日

四、演习对象:

全体十六号住校生

五、消防演习准备工作

1、根据学校批准后的《消防安全演习方案》的内容准备消防演习所需的器材:

(1)录制警报声(孙震负责);

(2)准备灭火器;

(3)内存有易燃物质的铁桶2只,模拟着火源(苏珊安排);

2、学生事先熟悉宿舍内的安全通道、安全出口及逃生方法;

3、在演习前各寝室长举办一次防火安全知识宣传和安全逃生教育。

六、消防安全演习实施过程

(一)消防逃生演习

1、十六号楼音响播放警报,发出逃生指令,通知并组织全体住校学生进行疏散。

2、听到警报后,各寝室长立即通知本寝室学生发生火警,并有组织地以最快速度有序地向楼下疏散。广播同时要播放一些缓和心理的提示语,如“听从现场老师指挥,不要慌张,按疏散路线有3. 靠近火源的学生寝室长负责提取灭火器灭火。

4、楼长和寝室长的组织下沿疏散逃生路线,撤离现场;

5、各寝室撤离现场后,有序到达德馨广场集合,按照各班列队;

6、各寝室长按寝室人员清点人数,人数不齐的寝室应立即向现场指挥报告。

7、当学生全部撤离完之后,搜救组分组对每个寝室仔细地搜查一遍,确认没有人员后向演习总指挥长报告。

七、相关要求

(1)每个寝室在寝室外过道按2路纵队沿过道边有秩序的进行撤离现场,不抢道、不惊慌,安静、快速,绝对不要打闹、推搡(除楼梯外其他地点小跑步撤离,不要急跑、过快,以防跌倒)。

(2)值班老师和所有社区管理会委员要做好安全的宣传教育和演习中的管理工作;疏散时要有秩序,保证学生的安全,尤其在楼道上。

(3)女生楼六层,每一个楼梯口各设引导委员1名,共16名。

(4)疏散线路及顺序

高校应急预案3

一、危机视角下高校现行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应急预案认识不足

由于高校长期的相对稳定性,部分高校党政领导人抱有侥幸心理,轻安全的思想根深蒂固。一些高校的管理者更愿意采用“事后动员”的危机应对模式,一旦危机事件发生,这种临时应对的策略不仅会加大危机应对成本,甚至会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

2.预案的内容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高校应急预案多是依靠管理者零散有限的个人经验而进行编制和管理的,内容简单、层次不清、体系尚不系统完整。大多数高校的应急预案从总体上而言是属于“纲领性”和“宣言性”文件,可操作性不强,导致高校虽有应急预案却很难对空降而来的突发事件个案应对自如。

3.预案执行机制不完善

许多高校预案管理执行机构的应急指挥和管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人员较少,级别较低导致缺乏协调指挥权力,因此在编制预案后很少组织有针对性的预案演练,也无法根据实际演练情况,及时补充完善应急预案。

二、危机视角下完善高校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应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做到科学管理。制定处置事件所依据的预案应以科学为指导,以领导与专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后,对数据资料进行准确的科学分析和论证,最终制定出标准化的应急预案。

2.预见性原则

高校制定应急预案虽然不可能预见到危机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地点、规模等具体情况,但是预案必须尽可能地体现预见性,特别是重特大事件和经常性的事件上。

3.以人为本原则

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有效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同时充分发动师生参与到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工作中来,逐步形成人人参与的学校应急管理的工作格局。

4.可修正性原则

预案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变动的情况,应急预案草案演练的反馈信息情况等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来及时反复地检查、评估与修正其预案。

三、危机视角下高校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良性运行的建议

1.给予应急预案法律支持,使高校危机管理有法可依

以法律手段来处理与突发性紧急状态有关的公共紧急事务,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和对策。用法律法规来引起高校领导对应急预案认同的同时还能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急预案的制定程序。

2.加强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做到有备无患

高校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几乎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其关注的对象包括高校以及全校师生员工。因此预案的要素应是较为完整系统的,应该包括:总则;危险性分析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防与预警;应急响应;信息发布;后期处理;保障措施;监督管理。

3.着力构建强有力的应急管理体制,为应急预案运行提供保障

有效的组织体制是危机管理是否能成功完成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证。我国高校应该强化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当发生突发事件,该组织体制迅速行动,遵照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分析事件现场的情况,各负其责,妥善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尽可能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恶性影响。

4.注意协调沟通好应急预案执行中的合作问题

高校的应急能力和可用资源总是有局限的,对于超过高校能力的突发事件可能要执行上一级应急预案,这就需要协调处理好预案运行中的合作问题:既需要沟通好校内各部门,又要沟通好校内外的关系。唯有落实好预案运作中的合作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多方力量,更好地解决各类突发事件。

四、结论

新形势下,高校编制应急预案是创建平安校园的第一步,是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是避免突发事件恶性后果的最佳预防措施。当前高校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工作还只是刚刚开始,面对未知的挑战,未来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实践和改进的地方,高校才能应对好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高校应急预案4

为保护我院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及公共财产安全,落实消防工作“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高应对火灾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定,结合研究生院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从维护全院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和确保学院稳定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的生命重于一切的原则,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不断提高学院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工作目标

通过应急预案的制定,建立我院应对突发火灾事故的指挥系统和处置系统,力求应急预案实际有效、可操作性强,在学院面临突发火灾事故时,能够统一指挥,及时有效地整合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迅速针对火势实施有组织的控制和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消防安全和灭火救援工作,落实学院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

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消防安全负全责,依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负责本部门的消防应急预案的落实,加强对火灾的预防工作及应急处置能力。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学校成立消防应急工作领导组,组成如下:

组长:校领导xxx

副组长:保卫处处长、办公室主任

成员: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总务处、后勤服务集团、财务处、团委、各学部负责人

(二)消防应急工作领导组的主要职责

1.指导全校开展预防火灾的宣传教育、人员培训和火灾模拟演练等工作。

2.发生火灾时指挥、协调各工作组和义务消防队员开展灭火和人员疏散工作;协调配合到达火灾现场的公安消防人员开展灭火工作。

3.协助、配合公安消防部门做好火灾事故的调查等善后工作。

(三)领导小组下设4个工作小组

1.灭火行动小组

组长:保卫处负责人

副组长:保卫处专职消防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

成员:专兼职消防员、保卫处校卫队队员、相关部门人员

主要职责:组织、建立义务消防队伍;做好义务消防队队员的防火教育、培训和火灾模拟演习、演练等具体工作;负责灭火器材和工具的保管与使用;发生火灾时利用学校配置的消防器材及有关消防设施,进行火灾现场灭火,抢救火灾被困人员等工作。

2.通讯联络小组

组长:办公室主任

副组长:保卫处、相关部门负责人

成员:保卫处监控中心工作人员、相关部门人员

主要职责:接到火灾报警后,迅速与消防应急工作领导组或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引导消防队员和消防车辆进入火灾现场;联络有关部门、个人;组织调遣消防力量;负责信息采集、校内外联络及有关情况汇报。

3.疏散引导小组

组长:保卫处负责人

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后勤服务集团负责人

成员:保卫处专兼职消防人员、学生处工作人员、总务处、后勤服务集团工作人员、各学部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

主要职责:负责校内火场区域人员的应急疏散工作;引导人员疏散自救,在安全出口以及容易走错的地点安排专人值守,搜索未及时疏散的人员,确保人员安全快速疏散至安全区域。

4.安全防护、救护小组

组长:总务处负责人

副组长:后勤服务集团负责人、校医院院长

成员:校医院医护人员、保卫处校卫队队员、后勤服务集团人员

主要职责:负责车辆需求、道路通畅、供电控制及水源保障等;在火灾现场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必要时拔打120,联系并护送至校外医院进行抢救。

四、应急处置

(一)报警与接警

1.无论任何部门或部位发生火灾,发现人员或现场人员都有义务立即向学校保卫处值班室和“119”公安消防部门报警。报警时,应根据火灾情况向周围人员发出火警信号,同时以最准确、简洁的语言向保卫处值班室报警(电话:),必要时还应向火警“119”报警。

保卫处值班室接到报警后,须迅速向学校消防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通知各工作组及发生火灾部门的领导立即赶赴现场,按照本预案的任务和要求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工作。

若拨打“119”报警后,应当向接警的公安人员简明讲清以下几个内容:

(1)报警人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号码;

(2)火灾现场的准确位置;

(3)有关火灾情况,如起火时间、燃烧的特征、火势大小、有无被困人员、有无重要物品、失火周围有何重要建筑,消防车如何方便地进入火灾现场等等;

(4)耐心回答“119”接警人员的询问。

打完电话,应组织人员到校门口引导消防车和消防人员快速赶赴火灾现场。

2.接到火灾通知后,火灾部门(学院)防火责任人,应立即调集本部门(学院)义务消防员和专兼职消防力量,使用本部门(学院)的灭火器材、设备有效地组织扑救,力争扑灭初起火灾。在组织扑救时,应注意查明以下情况:

(1)起火部位、燃烧物性质、火灾范围、火势蔓延路线及方向;

(2)是否有人受到火灾威胁,同时查清火灾被困人员的数量和所处地点,制定抢救方案;

(3)发生火灾区域是否有易爆、易燃物、有毒物质以及其数量、存放地点、存放形式、危险程度;

(4)被火灾围困或威胁的贵重物质和设备的数量、放置地点、受火势威胁程度,是否需要疏散和保护;

(5)起火建筑物的构造形式、结构特点、耐火等级与相连建筑物的距离;可燃物受火势威胁程度;起火建筑物安全通道、房屋出入口位置;火场主要建筑物有无倒塌危险及哪些需要破拆、转移等;

(6)火灾扑灭后,要全面检查现场,消灭遗留火种,并派人保护好火灾现场,等待公安消防人员对火灾进行现场调查。

(二)应急疏散

1.人员分布密集的场所要制定安全疏散计划,确定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路线,并绘制平面图,用醒目的箭头标示出入口和疏散路线;要保证安全通道、楼梯和出口畅通无阻;对工作人员按所处不同区域提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

2.发生火警时,应有计划、按顺序疏散。首先通知出口附近或最危险区域内的人员疏散;然后视情况公开通报,告诉其他被困人员疏散。在疏散人员时,要注意防止疏散通道拥堵以致发生混乱情况;在火势猛烈但疏散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可让全体被困人员同时疏散。

3.正确引导疏导。工作人员要为被疏散人员指明各种疏散通道,并在安全出口以及容易走错的地方安排专人值守。同时,使用镇定的语言呼喊,减轻或消除被疏散人员的恐惧情绪,使疏散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人员还要随时向被疏散人员了解火场内是否还有被困人员,并大声呼叫,唤起被困人员的意识,还要注意听辨哪里有呼救声、喘息声和呻吟声,一旦发现被困人员,应迅速组织力量施救。

4.制止脱险者返回火场内。撤离火灾危险区的人员有可能会重返火场内抢救财物或未逃离人员,造成人员疏散的混乱,妨碍疏散和灭火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对疏散到安全区域的人员加强管理,必要时要增加警戒人员的力量。

(三)初起火灾扑救原则与步骤

1.扑救初期火灾的原则

(1)先控制,后消灭;

(2)先救人,后救火;

(3)先重点,后一般。

2.扑救初起火灾的步骤

(1)灭火组在接到火警后,应迅速赶往起火地点,听从指挥人员的统一指挥,实施灭火。在指挥人员尚未到达的情况下,就近利用消防水源和灭火器材迅速扑救火灾,防止火势蔓延,此时各部门(学院)的`消防器材可以统一调用,事后再由学院补充;

(2)灭火组人员到达火灾现场时,如发现有人员被火势围困,应先救人,后救火;如发现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受到火势威胁时,应迅速组织人员将易燃易爆物品转移到安全地点;

(3)如起火物为油漆、香蕉水等易燃易爆物品,应先确定无爆炸危险的情况下,用干粉灭火器、沙石等物品进行扑救,用水将周围的可燃物品淋湿,严禁用水扑救香蕉水等易燃易爆物品火灾;如不能确定有无爆炸危险,应在安全地点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等待公安消防指挥人员的调令和火场指挥员的命令;

(4)待公安消防人员到达火场后,应听从公安消防部门指挥人员的指挥,配合灭火工作。

(四)通讯联络

1.接到火灾报警后,通讯联络组人员应迅速通知有关人员赶到火灾现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扑救。

2.通知配电室停止对所发生火灾场所的供电。

3.迅速通知有关人员控制车辆和无关人员进入火灾周边区域,同时清理火灾周边区域停放的车辆及其他障碍。

4.派人到各路口迎接消防车辆,并引导消防车辆到火灾现场。

(五)安全防护、救护

1.安全防护、救护小组中的保卫处校卫队队员、后勤人员应立即对火场周围进行清障、警戒,做好周围群众的疏散工作,并把逃离火场人员带至安全地点。

2.校医院医护人员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护,如有人受伤或中毒,应根据伤势情况处理,必要时安排车辆及拨打“120”请求急救中心进行救治。

五、善后处理

(一)火灾被扑灭后,保卫处应保护现场,协助公安消防部门调查火灾原因。

(二)事故调查结束后,领导小组应及时下达指令,组织人员迅速清理火灾现场,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三)领导小组根据公安消防部门做出的火灾事故结论,区分责任,按照有关规定提出相关责任部门(学院)或人员的处理意见,报学院研究通过后,追究有关部门(学院)或人员的责任。

(四)领导小组根据火灾事故结论,提出善后处理意见,报学院研究通过后,妥善处理受伤人员的医疗、救助、补偿等事宜。

(五)领导小组根据火灾事故结论,责成火灾部门(学院)提出整改措施并监督落实。

六、相关部门联系电话

综合管理办:

物业管理办:

公共关系办:

心理辅导中心:

高校应急预案5

校园消防安全,需要全社会来关注。每每学校火警响起,总让人揪心痛扉,为了更好应对消防,下面为大家分享了高校消防的应急预案,欢迎借鉴!

为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防范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和降低消防安全事故发生时的损失与危害,快速、高效、有序地处置消防事故,根据国家《消防法》、《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学校有关消防安全制度,结合我院实际以及《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学楼安全管理规定》(20xx年3月24日院务会议研究通过),制定本预案。

一、加强领导分工负责

1.学院成立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院长、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学院办公室主任担任副组长,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为小组成员。

2.领导小组职责: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对师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演习,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防范意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并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分类签署《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消防安全责任书》。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一旦发生火灾,及时组织疏散和灭火自救。

3.领导小组责任分工:

组长负责定时召开消防安全工作领导组会议,传达上级相关文件与会议精神,部署、检查落实消防安全事宜。

副组长负责消防应急预案的落实检查,《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消防安全责任书》的签署,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检查。火灾发生时疏散和自救的统筹协调,以及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小组成员负责分管工作范围内的消防应急预案的落实检查,保证领导小组紧急指令的畅通和顺利落实;做好宣传、教育、检查等工作。

二、初起火情处置预案

1.发现火情,在场人员特别是教职工和学生干部要立即组织引导室内人员进行有序疏散,并迅速利用室内的消防器材控制火情,争取消灭火灾于初级阶段。

2.在场人员在第一时间要以最快的方式向领导小组成员汇报,尽快增加援助人员,协力救火。

3.如不能及时控制、扑灭初起火灾,在场人员要立即拨打“119”报警求救,并采取措施进一步的妥善处理(如切断电源等),防止火势蔓延。

4.领导小组成员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到达火情现场,组织人员疏散与进一步的扑救,并向学校有关部门报告。

5.拨打“119”报警后,安排专人到楼外相关路口迎接引导消防车辆。

三、师生疏散逃生预案

1.火情发生后,现场教职工或学生干部要立即报告学院领导;如发生重大火情,同时向“119”报警,并根据火情发生的位置、扩散情况及威胁的严重程度通知楼内人员和火情周围人员撤离。

2.现场教职工要正确引导师生奔向疏散通道,并组织人员统一使用灭火器灭火,进行伤员抢救等工作。

3.为更好地应付紧急情况,现场教职工必须一切听从现场领导的指挥。

4.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并送至附近医院抢救。

四、火灾善后工作预案

1.灭火结束后,要派专人对着火现场实施警戒保护,严禁非现场人员进入现场,确保现场的原始状态,并配合调查人员做事故现场的调查工作,做好善后处置。

2.迅速了解和掌握火灾损失情况,及时汇总上报。

3.运用事故案例,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师生的宣传教育,做好师生思想稳定工作。

4.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讯畅通,及时掌握学校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秩序。

高校应急预案6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现在游戏已经成为我们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英雄联盟游戏已经正式成为当代电子体育竞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丰富校园生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百花齐放、格调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我校同学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展示我校同学团结创新、锐意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给同学们提供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同学们体验到一同游戏的乐趣,并倡导起一种健康游戏的态度,现决定举办山东大学英雄联盟比赛。缓解同学军训以及学习带来的疲惫,激发广大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热情与动力,不断提高自身全面素质,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二、活动主题

新生芯舞台,有你更精彩!

三、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英特尔英才生俱乐部

合作伙伴:山东大学贴吧吧务组

四、参赛对象

山东大学全体在校学生

五、活动时间

1.前期宣传

9月20日——10月8日

2.比赛时间

10月中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六、活动地点

1.前期宣传

百度贴吧、人人、微信等公众平台

2.比赛地点

预赛:学生宿舍内

校园赛决赛:易咖啡厅(暂定)

城市赛决赛:中心校区思源报告厅

七、活动具体流程

1.前期宣传阶段

(1)宣传方案

由山东大学贴吧吧务组在贴吧发置顶帖,将此次比赛信息提前通知各吧友,并呼吁各吧友积极讨论,踊跃报名参加,凡参与帖子讨论以及参加比赛的吧友均有机会抽取到精美大礼包,奖品由英特尔公司提供,并由山东大学英特尔英才生俱乐部负责发放。

(2)奖品设置

a.对于参与贴吧讨论的同学

b.对于参与微信抽奖的同学

(3)比赛报名

线上报名

a.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英特尔中国官方平台→点击INB游戏联盟→我要参战

b.加入比赛,找寻合适的队友

2.比赛阶段

比赛具体事项后期通知

八、预期效果

1.对同学:收获LOL这款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在健康游戏的同时增加学习的动力。(我们的活动倡导健康游戏的生活态度)

2.对贴吧:彰显贴吧吧务组为同学服务的宗旨,提升吧务组的形象。而且我们会在活动宣传中加入贴吧元素,以表示我们对吧务组的感谢。同时使贴吧的影响力从线上走向线下,宣传形式另行协商。

3.对主办方:提高知名度及同学们对社团的认同感,为纳新做好准备。

高校应急预案7

为了降低、减少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防止重大意外险情的发生,维护学校和广大师生生命财产的安全,特成立防台防汛工作组: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1、总指挥:由学校校长担任,主要负责防台防汛组织人员安排,防台防汛工作整体布置;

2、防台防汛组长:由综合办负责人担任,在防台防汛期间,全面具体负责防台防汛工作,根据需要及时调节人员及物资,并在24小时内向总指挥及政府主管部门通报情景;

3、防台防汛组员:听从防台防汛组长的安排,在作业长的领导下,进取做好防台防汛工作;

4、后勤保障:负责防台防汛期间的后勤保障工作,在紧急情景下,负责组织人员安全撤离;在防台防汛期间,作为临时的指挥中心负责对外与政府部门、主管的通讯联络工作,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递;

5、动力组:在防台防汛期间,负责电力正常供应,并随时供给再发电的工作;

6、设备组:负责所有防台防汛设备的正常运转,同时负责维修厂房等其他急需场所;

(二)危害识别与风险。

每当台风汛期来临,及时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决定学校应急反应级别:

1、黄色警报(轻度):六级以下台风,能够正常作业;

2、红色警报(中度):六级以上八级以下台风,各部门领导值班,仓库组织部分人员参加应急防灾;

3、黑色警报(高度):八级以上台风,学校内停止作业,固定好各种设备设施,无关人员应撤离现场,各级领导带头参与,组织一切人员在总指挥的领导下,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共同做好防台防汛工作;

4、学校重点防范部位:师生宿舍、学校各区域、各类设备、高压配电房、办公室、财务室等;

(三)启动应急预案条件

1、学校所有师生,在得知灾害气象来临时,均有权利和义务,在第一时间内向学校领导报告;

2、防台防汛组长:要根据实际情景,宣布启动应急处置方案的级别,落实人员,进取做好防台防汛工作,并随时向总指挥汇报进展情景;

3、防台防汛工作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及时沟通信息,遇特殊情景,可直接越级向校长汇报;

(四)应急设备与设施

1、应急指挥中心:在防台防汛期间,保证24小时有人值班,通讯联络方便,配备4部对讲机;

2、配电房、物资、动力部门24小时正常有人值班,确保电力供应,物资备有铁锹、水泵、雨衣、手电、沙袋等,使用方便,另外配备轿车、卡车多辆,必要时可随时调用;

3、在特殊紧急情景下,可向当地110或120求助;

(五)应急本事与资源

1、应急指挥中心与学校生产办公区域距离近,信息传达快并且方便,管理上效率高;

2、一旦狂风暴雨来临,各岗位管理人员接到指令,必须迅速将防台防汛物资及时送到重点部位,提前做好抗灾准备;

3、在防台防汛期间,所有通讯设备24小时开机,指挥中心,仓库内电话直线,随时理解各种指令,整装待发;

(六)保护措施

1、在防台防汛期间,安保人员将重点负责财务科等学校重要部位的保安工作,及时组织人员安全撤离;

2、后勤部门主要负责落实疏散人员的临时场所,保证饮食正常供应;

(七)信息发布与师生教育

1、由防台防汛组长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景,经总指挥同意后,经过正常渠道,多种形式发布相关信息;

2、平时在宣传教育上要增加防范意识,当正进入预案状态时,所有工作均由防台防汛组长统一指挥行动;

3、根据天气预报资料,要求师生上、下班途中避免在风口经过。

(八)针对性的培训与演练

1、每年7-9月,对学校所有师生进行了总动员,对学校一线师生进行了培训。训练科目包括:装沙袋、试发电机、物资调运、抢修、保护设备、人员救护、安全保卫等;

2、为了巩固培训成果,增强学校师生防台防汛意识,实行每年在汛期来临之前,组织师生练习,以提高学校防台防汛的综合本事、团体精神;

(九)、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的方法

高校应急响应体系架构及体系设计 篇6

关键词:应急响应;突发事件;校园安全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事業得到迅速发展,但同时,潜伏在校园内部和周边地区的许多不安全因素不断涌现,各类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高校社会关注程度高,传播速度快,其自身的安全与稳定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迅速扩散性、潜在威胁性以及后果严重性等特征。建立高校应急响应体系,有效应对校内突发公共事件、保护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一、高校应急响应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国家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西方国家公共危机管理,无论在指导理念、管理体系还是在管理经验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在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健全,各学校以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为纲领,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危机管理计划和具体实施框架,使得危机来临时临危不乱,有备而战。

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高校应急响应系统更多的是从公共安全的方向进行研究,多从理论的“应急”或“应对”角度出发,而高校各种突发事件系统的预警、预防、应急处理、恢复的措施并没有从实际的可操作性上着手。虽然国家在2007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都可适用。但这个并不是针对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对于高校适用性不高。

3.高校现状分析。对于高校紧急事件的处理,现在还是以事后处理为主,并没有将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给予高度的重视,还没有出台相关的可具体操作的文件。学校缺乏一个系统的以预防为主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体系。

二、高校应急响应体系构建

1.应急响应体系内容。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参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首先在学校建立一个突发事件协调委员会,来组织和领导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突发事件协调委员会可以由主管安全的副校长挂职担任委员会主任,各小组组长由学校性质接近部门的副职领导担任,并对各个小组额外配备工作人员。对协调委员会的各成员要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其突发事件预防意识和应对能力。突发事件分为三个时期和四个级别。突发事件协调委员会将根据不同时期与事件的不同级别采取相应的应急预案,突发事件三个时期分别为事前、事中与事后。①事前——预防与预测时期:主要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体系来预防和预测突发事件,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②事中——处理与控制时期: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具体实施阶段。③事后——心理干预时期:根据国家已经较为成熟的灾后重建和心理干预措施,结合高校实际,制订相应的预案。

2.高校应急响应体系结构。

图1.1高校应急响应体系结构

3.突发事件的分类。根据我国高校现状,笔者认为突发事件级别划分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4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将常见突发事件分别划入4个级别中。遇到不同的突发事件,采取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高校突发事件一般划分为4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I级事件(特别重大),在一次突发事件中,造成死亡3人以上的或是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包括地震、暴雪、泥石流等破坏力强的自然灾害。人员伤亡严重,社会影响广泛的安全事故。在特殊敏感时期发生的突发事件等。II级事件(重大),在一次突发事件中,死亡1~2人或是经济损失在10万元~100万元。包括突发疾病的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等。III级事件(较大),在一次突发事件中,重伤3人及以上但未有人员死亡的或经济损失在1万~10万元。包括群体性事件、小型火灾、食品安全事故等。IV级事件(一般),在一次突发事件中,出现轻伤人员或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下的。包括小型群体性事件等。

三、高校应急体系操作

1.各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高校突发事件分级原则,在确认发生几级突发事件后,学校应立即启动预案。在I级突发事件中主要以破坏性自然灾害为主。在II级突发事件中主要以突发疾病防控为主。在III级突发事件中主要以小范围人祸和食堂饮食安全为主。IV级突发事件主要为一般安全事件。现以I级突发事件地震的应急预案为例,应急预案如下:①组织应急机构,突发事件协调委员会应立即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并向全校发出红色安全警报。组织领导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总指挥、办公室、应急疏散组、后勤保障组、安全保卫组。②指导思想,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措施落实、疏散有序、确保安全”的工作原则,保证学校及时、有效地实施预防、控制疏散和自救互救等措施,保障学校师生和财产安全。③启动条件,我市及周边发生破坏性地震或学校所在地受其他破坏性地震影响,立即启动本预案。④地震发生时应急行动,紧急避震、紧急疏散避险、制订撤离路线、实施灾后自救及处理等。

2.多级别突发事件同时发生的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分级中,可能出现多级别突发事件同时发生的情况,多级别事件同时发生主要为学校群体性事件。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各种非法传教活动、政治活动;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生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应根据事件的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事件级别,不断调整应急措施和方案,加大应急处置力度,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在学校成立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校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形成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重大事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保障机制

1.事前保障——预防与预测。做好安全教育:大一第一学期可加入公共安全教育这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采用以实战演练和形象性相结合的安全教育形式。学校可以利用社团多开展一些安全知识的普及活动。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热线,进行对话辅导,利用网络软件资源,开展心理测试与训练等。信息收集:必须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和利用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规范,以保证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在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中,高校应该加强信息沟通和信息整合。重点地区定期检查:为了防止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要加强学校的门卫管理制度、巡逻制度,强化门卫自身素质,提高管理能力,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安装监控摄像头,对校园进行实时的监控。加强辅导员和大学生社团的作用,预防高校突发事件。一切以学生为本、实施教育和服务相统一的人性化管理思想,实施“关爱和严格”并举,“教育与服务”并举的学生管理思想。辅导员应做到“爱心、关心、耐心、细心、热心、诚心”,全心关怀学生的成长。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要的是提高其工作业务能力和责任心。辅导员除了通过各种措施教导、帮助学生外,更要靠良好的自身素质和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学生,起到表率和典范作用。

2.事中处置——处理与控制。组织与指挥: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对部门组织或负责的教育教学活动,活动前应有预见,并根据学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发生事故,主动纳入学校预案工作程序。监测与报告:开展突发事件巡视监测,发现事件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苗头,应向学校领导汇报。建立信息报告制度,事件第一发现人应及时向学校汇报,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主管部门汇报,并随时与上级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应急调查与救治等工作:校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等,对危害程度做出评估。学校应当立即将突发事件所致的伤亡病人送向就近医院,对无法判断伤情的伤病员,应及时报警求救求援。学生管理部门、保卫部门应立即保护现场,采取疏散、隔离等措施,加强学生管理,并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学生心态和情绪稳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临时停课、放学、疏散等措施,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事件情况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根据事件性质,应及时与涉及事件的学生家长、教师家属联系,在适当条件下,告知事件原因、处理结果,或者联系家长进行救治。

3.事后保障——心理干预。存在心理危机倾向與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是干预的对象。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排查制度。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为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严峻地考验着学生的安全。对突发事件,应该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发展战略,通过各级应急预案快速反应,处理突发事件,并对后期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跟踪评测。通过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方位工作,及时有效地处理,保护好学生,维护校园的稳定。高校各个部门应协作配合,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综合防控体系,形成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永安.当前政府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4):20-23.

[2]抗震救灾法治让我们更有力量[DB/OL].http://news.xinhuanet.eom/legal/2008-05/21/eontent-220250_1.htm.2008-05

-21.

[3]张文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2):1-3.

[4]NeZihAltay,WalterGGreen.OR/Ms researehin disaster operations[J].Europe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eh.2006,175(1):475-493

[5]杨青,田依林,宋英华.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7,(3):103-106

[6]邓云峰,郑双忠,刘功智,刘铁民.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l,(6):33-36.

[7]Lieut.Col.(ret)BruriaAdini,MA:Col.(res)AvishayGoldberg,MA,MPH,PhD:Co(res)DannyLaor,MD,MHA:RobertCohen,PhD:RoniZadok:Col.YaronBar-Dayan,MMHA.Assessing Levels of HosPital Emergeney PreParedness.Prehos Pitaland Disast Medieine.2006,21(6):451-457.

[8]徐静珍,郝春新.城市居民灾害应急反应能力的研究[J].城市与减灾,2003,(5):18-20.

[9]铁永波,唐川.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J].城市问题,2005,(6):76-79.

[10]刘成谦.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评估的探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4):347-349.

[11]黄典剑,吴宗之,蔡嗣经,蒋仲安.城市应急避难所的应急适应能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5-59.

[12]李保俊,冀萌新,吕红峰,王静爱,杨春燕,葛怡.中国自然灾害备灾能力评价与地域划分[J].自然灾害学报,2005,(6):47-53.

[13]黄典剑,宁绪成.石油化工企业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6,22(5):17-20.

[14]刘吉夫,张盼娟,陈志芬,陈晋.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工):完备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2):5-11.

高校应急管理 篇7

一、应急管理理论:高校突发事件有效应对的理论基础

具有代表性的应急管理理论主要是应急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和米特罗夫的五阶段理论, 对于有效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启示意义。

应急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应急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预警、预案管理、事件响应、事后恢复等四个阶段, “处理突发事件首先是居安思危, 预防为主, 平战结合原则”[3], 制定科学、完备的应急预案;当事件发生后, 应充分地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 对各种方案进行优化决策, 及时地对突发事件作出响应;突发事件基本平息后, 应努力恢复正常秩序并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 反过来完善预案,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安抚等做好事后处理工作。

米特罗夫的五阶段理论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分为信号侦测、探测与预防、控制损害、恢复、学习等五个阶段[4]。该理论主要以突发事件的客观表现为主线, 信号侦测的目的在于识别危机并作出警示信号, 侦测与预防阶段则是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损伤, 然后将损害控制在既有的范围内, 避免影响到其他组织运转, 最后恢复组织正常运转并学习、总结经验教训。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按照事件的紧急程度、发展规模、激烈状况、行为方式、可能产生的危害与影响等, 可将高校突发事件分为一般事件、较大事件、重大事件、特别重大事件等四级[2]。目前, 高校突发事件以一般事件为主, 主要表现为某些过激的言行, 且在校园内产生一定影响, 引起师生的关注;有些高校因某些涉及师生利益的问题而出现悬挂横幅标语、群体集合等较大事件;也有些高校出现个别的罢课等超出学校控制能力的重大事件。此外, 有些学生走出校园参与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等特别重大事件亦有发生, 对学校正常运转和社会和谐稳定均造成了一定破坏。具体而言,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一) 高校的社会事件

近年来, 国际形势较为复杂, 国际摩擦不断, 高校学生作为“新生代”, 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 在诸如钓鱼岛事件等涉及国家利益的事件中, 自发地表达爱国情感, 但由于高校学生的心智尚不完全成熟, 缺乏充分的判断力, 在表达政治愿望和爱国情感时, 很容易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从而出现非理性的行为, 酿成社会事件。

(二) 高校管理类事件

主要表现为高校食品安全、突发停电、违规收费等, 侵害了学生的人身或财产权利, 如处理不当, 则极易引起学生过激的对抗行为, 或聚众起哄等现象。

(三) 突发意外事件

比如, 因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交通事故、故意伤害、抢劫、自杀等意外事件, 造成校园恐慌, 引起学生情绪波动等。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建设

基于应急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和米特罗夫的五阶段理论, 应从以下层面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一) 建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作为“互联网的一代”, 互联网是高校学生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这既增加了突发事件控制的难度, 也为收集信息提供了新的来源。因此, 应加大对网络舆情管理力度, 及时了解校园事件的动向, 在突发事件的萌芽阶段作出预警、提前介入, 尽可能地避免事件发生。

(二)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的建立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 囿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健全或流于形式等现状, 预案可根据突发事件分级分类管理原则, 形成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各项活动预案, 把防范和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到基层[5]。

(三) 对突发事件迅速作出回应

突发事件发生后, 有关部门迅速地作出正面回应是处置突发事件的核心, 包括及时前往现场予以疏导、控制局面、发布权威信息等, 避免以讹传讹信息失真或处置不及时引起大规模群集、情绪反弹等, 造成事态失控。

(四) 妥善做好事后工作

事件平息后, 应及时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处理对策等, 总结成功经验, 检讨机制建设和应对过程的不足, 并对责任人依法作出处理, 对有关群体予以抚慰, 尽早地恢复正常秩序。

摘要:应急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和米特罗夫的五阶段理论为有效应对校园突发事件提供了理论指导,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高校的社会事件、高校管理类事件和突发意外事件等。针对当前高校突发事件现状, 应建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 对突发事件迅速作出回应, 并妥善做好事后工作。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有效应对

参考文献

[1]钱伟超.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 (4) .

[2]谢建刚.北京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 2010.

[3]李建科.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 2009.

[4]汪蓉.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以江西部分民办高校为例[D].南昌大学, 2011.

高校应急管理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1 引言

随着高校后勤改革不断深化, 学生公寓建设和管理的格局日趋多样化。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集中住宿, 教学、生活管理相对分离, 使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学生公寓成为学校安全事故的易发地段, 并成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公寓的突发事件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其安全状况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只有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针对发生的或潜在的紧急情况, 在突发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相应的控制行动, 才能预防、减少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才能及时应对、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 从而有效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带来的损失, 更好地保障广大住宿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实现高校的稳定。

2 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 高校学生公寓的突发事件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火险;二是盗险;三是学生突发集群性行为;四是政治安全;五是计算机网络安全;六是学生心理异常;七是重大疫情。虽然学生公寓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的, 每一具体的突发事件都表现为一个较小的发生概率, 但各种突发事件的总体概率并不低, 具有发生的某种必然性, 这就更加需要在事件发生之前建立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 而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置又涉及到多个组织或部门, 因此通常的应急措施很难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公寓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比较薄弱、应急能力差,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管理理念滞后, 学生的危机意识淡薄

目前许多高校仍把应急管理当作高校管理的偶然内容, 将危机发生后的干预处理当作应急管理的全部内容, 没有认识到应急管理是一个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 需要借助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 也没有很好地树立全程管理的理念, 公寓管理人员应急技能较差, 同时作为高校的主体部分, 许多学生对危机的意识淡薄。有调查显示, 高校大学生对“犯罪危机 (除盗窃之外) ”的警惕性最高, 但在地震、疫情、火灾、盗窃等灾害上, 认识不足。

2.2 没有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网络

目前, 多数高校学生公寓在进行突发事件管理时, 没有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网络, 从而不能及时发现可能诱发高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的因素, 相关的信息不能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管理层、决策层, 使管理滞后, 直接影响到对突发事件管理的效果。

2.3 高效统一的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尚待完善

目前的高校学生公寓的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综合协调能力弱, 现行的应急管理组织多为临时性的松散组织, 尽管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是对于实施持续有效的应急管理来说仍存在着先天不足, 难以形成一套成熟的应急处理操作方案并付诸实施, 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协调困难, 落实艰难, 不易形成资源整合和快速有效的应急反应机制。

2.4 应急管理缺乏足够的规范支持, 保障体制不健全

高校应急管理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制度建设来保障。一些高校将应急管理等同于应急处理, 忽略了预防和预警机制的制度建设, 由于缺乏整体的制度设计, 当危机发生时, 一些学校缺乏高瞻远瞩的角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往往采取临时性的缺乏依据的非常手段, 处理效果不理想且易于造成遗留问题。

3 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

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强、复杂程度高的系统工作。建立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 解决目前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见能力和救治能力, 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种危害和损失, 确保学校稳定和学生生命财产安全。

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是指高校成立专门的组织 (通常为学生公寓管理部门) 通过利用各种知识、技能和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 进而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控制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的综合体系。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由五大要素和三个环节构成。五大要素包括:应急组织指挥部门 (包括学校的行政、教学及后勤领导部门) , 应急联动部门 (包括与预防及救治突发事件有关的其它部门) , 以及进行应急管理所需要的资源、知识和技能。三个环节包括:突发事件的应急预防环节, 应急处置环节, 善后处理环节, 每个环节又包括很多具体措施。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在建立的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中, 应急组织指挥部门联合应急联动部门运用所掌握的应急知识、技能和资源, 启动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对突发事件进行预防、处置和善后处理, 然后将对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关于突发事件的风险信息反馈给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 再根据信息库生成的新的突发事件识别及处置报告改善突发事件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4 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保障措施

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体系, 若想要这个体系有效的运行起来, 是一件系统性的工作, 需要制定各种措施保障其有效运行, 从而真正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见能力和救治能力, 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种危害和损失, 确保学校稳定和学生生命财产安全。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保障措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4.1 将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中

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要充分发挥作用, 必须得到学校的支持, 将该体系纳入学校的整体应急规划中, 建立统一的应急组织机构, 保障各项应急制度的统一性、全面性和协调性, 加强沟通与协调, 并提供足够的专用资金, 不断完善硬件设备和技防设施的配备, 从而保障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4.2 不断提高公寓应急管理人员的应急技能

建立一支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 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公寓管理人员队伍, 形成应急人才体系, 是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能够良好运转的人员保证。学生公寓管理部门应通过提高准入门槛,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培训和演练, 纳入员工考核重要指标, 举行应急技能比赛等措施, 并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高校教师队伍的力量, 建立专家指导小组, 定期辅导公寓管理人员的应急技能, 同时应健全公寓管理部门岗位安全责任制, 细化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明确工作时间段的具体安全工作任务, 从而切实提高公寓管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技能。

4.3 完善学生公寓安全规章制度, 加强与日常管理的衔接

要加强学生公寓安全制度建设, 建立学生公寓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安全工作分工责任制、安全工作部门联络制, 同时, 学生公寓安全的规章制度要建立职责明确的职能部门, 配备符合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应加强应急管理与日常管理的衔接, 如建立安全巡查制度, 加强安全巡查的力度, 在日常安全管理中一旦发现苗头, 立即启动该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 只有做到常规防范与应急处理为一体, 才能彻底提高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水平。

4.4 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网络

随着高校学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类型的增加、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管理范围不断扩大、涉及的业务日益复杂、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等挑战, 高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发生时, 能否及时发现可能诱发高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的因素, 相关的信息能否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管理层、决策层, 直接影响着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管理的效果, 因此迫切需要一个高效、能够随需应变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平台的支持, 建立高效的信息分析、整理、辨别、反馈及传递网络, 可以使高校学生公寓各方面的情况及信息比较完整、精确、及时地传递到学生公寓决策层, 从而保障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

4.5 加强与学生思想教育的衔接, 全方位宣传教育应急技能

学生公寓管理部门要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来实现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教育与学生思想教育的顺利衔接。学生作为高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管理的主体对象, 其应急技能对高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管理的实效影响重大, 因此要充分利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召开专题讲座、开辟相关宣传栏等渠道加强日常性的危机管理宣传教育活动, 增强学生的危机防范意识, 提高他们面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

5 结论

随着社会形势的复杂变化和高校后勤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高校学生公寓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尤其是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不断提高。鉴于此, 本文提出了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以及运行保障措施, 能够解决目前高校学生公寓应急管理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从而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管理的需要, 提高高校学生公寓应急管理能力, 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实现高校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骆清.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13) .

[2]王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

[3]刘伟, 张万红.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深层结构及其薄弱环节分析[J].中国应急管理, 2009 (3) .

[4]陈伟珂, 王子博.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4) .

[5]冯润民.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预警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 (上半月综合版) , 2007 (7) .

高校应急管理 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 民办高校的规模也得到不断扩大。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涉入, 民办高校突发事件不断发生, 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 也影响到了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探索民办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 保障民办高校的和谐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办高校突发事件产生的威胁

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发生造成的危害性极大, 对国家高等教育教育的发展颇具影响, 扰乱了民办高校正常的教学、学习、工作、生活秩序, 危害到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威胁到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 影响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高校办学性质分为公办和民办, 民办高校也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均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教育引导作用。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经验、学生素质、办学条件、政府扶持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存在差距, 导致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难度大, 处理不好不仅对学校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影响。

(二) 危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民办高校发生突发事件, 导致的结果是相当严重的。首先是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生活、学习受到冲击;其次是突发事件都是由学校投资方承担, 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财务运转;三是学校必须接受国家政府部门的严格整治, 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四是学校名誉受损后将影响到学校在该地区的招生工作, 招生受到影响, 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绝境。

(三) 威胁师生合法权益

突发事件通常带有突发性、紧迫性、危害性, 处理时间紧急, 在破坏了学校正常教学、管理、学习秩序、引起骚动的同时, 给学校师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威胁学生和学校教职员工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造成心理上不可治愈的创伤。

二、构建民办高校应急联动管理机制的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精神, 以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秩序、维护校园和社会安全稳定为主线, 按照“校政联动、校企联动、校校联动、师生联动”的应急联动管理思路, 加强领导、快速反应、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损失最低、依法管理、信息公开、协同联动, 构筑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各主体协同应对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新局面。

三、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管理机制的构建思路

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将政府、学校、企业等社会主体纳入其中, 构建“四维一体”的应急联动管理机制:“校政联动”将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上升到国家应急管理层面, 思想上提升高度并寻求国家和政府更大的支持;“校企联动”将企业等社会力量纳入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主体行列, 分担民办高校损失;“校校联动”将各高校联合起来共同探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推进预防及处理危机工作;“师生联动”发挥民办高校校内各种资源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一) 校政联动, 极力争取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民办高校发生突发事件, 往往会因此遭受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整治, 无论损失多少都将由学校投资方自行承担, 国家和政府是不会为之买单的。民办高校为了更为妥善的处理突发事件, 将损失降到最低, 应当主动寻求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一是建立事前联络机制。密切与省政府应急办公室、省教育厅应急办公室的联系, 及时获取自然灾害、危险物品爆炸或泄露、社会治安动乱事件、市场价格波动等影响学校师生员工正常学习、生活以及危机生命财产安全的预警信息, 并发布通知做好相关预防、规避工作。二是建立事中汇报机制。完善与上级部门突发事件的汇报机制, 如实、及时地将突发事件处理情况报告, 寻求省级或国家级层面的指导和帮助, 遇到难以处置的问题可完全交由上级部门指挥, 执行其决策。三是建立事后反馈机制。重大事故发生后, 学校应当将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处理方式及效果、善后工作、今后预防措施等及时反馈给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

(二) 校企联动, 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化解危机

高校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织机构, 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出现突发情况不仅靠校方的努力, 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民办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 仅依靠自身以及主管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应当集合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公共部门的力量共同应对。首先要在校企合作中建立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民办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 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这些几乎都要高校自己解决。在学校与社会、市场接轨的要求下, 学校与企业合作密切, 资源、信息共享, 在此基础上加强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的合作, 充分借助企业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解除突发事件带来的危机警报。其次要与地方公安、武警消防部队、医院等社会公共部门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合作机制。公安、武警消防部队、医院等社会公共部门具有独特属性, 在应急装备、技术、信息更新等方面优势突出, 加强与之联系, 在其支持与帮助下有助民办高校化解突发事件带来的危机。

(三) 校校联动, 提升学校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民办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 学校是处置危机的主体, 对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事中的应对、事后的恢复等都有自己一整套的措施或是经验教训, 突发事件不可避免, 但是可以预防, 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这就需要高校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一是建立高校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以各高校校办为对接口, 建立高校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 开展信息通报与共享, 真正实现高校之间的信息无障碍对接。二是建立高校间的交流机制。交流人员层次可分为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基层教职员工, 交流内容包括日常学生管理中做好突发事件预防、如何制定突发事件处理程序、明确处理原则以及责任划分、突发事件的处理善后工作等, 实现多层次、宽范围沟通交流, 构建适合的、完备的、合理的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方案, 提高学校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 师生联动, 全员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

学生和教职员工是民办高校突发事件最先波及到的对象, 要想将损失降到最低, 全体学生和教职员工都应当树立危机管理观念, 提高危机意识,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全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应对当中来, 这样才能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一是提高学生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危机意识。在外在制度性的强制措施下, 学生与教职员工的内心达成共识, 共同遵循突发事件预防的制度性要求。二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意识。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探索阶段, 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突发事件, 加强爱国爱校教育, 保持应有的政治敏感性和正义感, 提高危机意识和应对意识。三是鼓励学生和教职员工自救互救。如果民办高校的突发事件较严重, 影响范围大, 专业救援人员或交通受阻无法及时提供援助, 学校全体学生和教职工应当而且必须设法进行自救互救, 但在此前应当进行相关培训, 如应急准备、灭火、伤员救护、人员搜索、心理调节等方面的训练。

突发事件对民办高校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必须将政府、企业、其他行政部门和社会组织以及校内师生员工动员起来, 构建与完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管理机制, 把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处置好, 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生活秩序,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拥华.对民办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思考[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09 (09) .

[2]刘帅, 贠雯.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J].商, 2015 (01) .

高校应急管理 篇10

近年来, 随着高校社会化程度的增加, 如在籍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学校后勤社会化、校园在建工程项目的增多等, 导致高校已成为半个小社会, 这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因此, 发生在高校的各类突发事件也屡见不鲜, 如2015年1月29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发生一起在建工程楼面坍塌事故, 造成1人死亡16人受伤。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 4名学生跳楼死亡。这些事故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同时也凸显目前我国高校应急管理的众多问题与不足。因此, 针对高校应急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校园事故的类别及其特点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将公共事故类别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事件、公共卫生”等, 然而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 学术界有多种划分方法, 有的划分为四类[1] (石友进, 2014) , 有的划分为八类 (王鹏程, 2007) , 有的划分为七类[2] (张金亮, 2013) , 等等。本文按照高校突发事故的特点, 将高校突发事件划分为五大类。

(一) 自然灾害类

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地震、火山爆发、沙尘暴、森林火灾、海啸、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会给高校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停课以及师生的心理痛苦。

(二) 公共卫生类

高校是当代大学生和教职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人群较集中, 容易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的食物中毒、部分流感疫情的扩散等。这类突发事件与地方突发事件有一定的联系, 这是因为地方突发事件的发生影响着这类事件, 如广州的登革热、H7N9疫情以及2003年的SARS疫情等。

(三) 突发意外事故类

突发意外事故是指在高校正常教学过程中突然发生的, 造成人身安全和健康, 或者损坏设备设施, 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的, 导致原教学活动暂时停止的意外事件。这类事故包括火灾、爆炸、房屋倒塌、拥挤踩踏事故及交通安全事故等。

(四) 心理健康类

高校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抑郁、焦虑、强迫症和人际关系障碍等。心理健康类事件在形式上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释放和解决的情况下, 容易造成自杀或谋杀等行为, 如马加爵事件。

(五) 群体性事件类

群体性事件可分为利益性群体事件和政治性群体事件。利益性群体事件包括打架斗殴、聚众闹事及上访等, 政治性群体事件包括游行及罢课等。这类事件具有如下特点:参与者人数多、情绪激动, 并且容易发生彼此伤害和危害社会。

三、基于轨迹交叉论的高校应急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一) 轨迹交叉论简介

轨迹交叉论认为任何事故的发生, 究其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轨迹的交叉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人与物的运动都是在环境 (自然环与社会环境) 中运行的, 因此环境因素的扰动往往是事故的诱因。人、物 (机) 、环境因素都受管理因素的支配, 管理失误是导致事故的间接原因也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事故致因理论如图1[3]。

(二) 基于轨迹交叉论的高校应急管理

应急救援是事故发生后的首要及关键工作, 救援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事故损失的大小和事故的等级。本文将事故致因理论迁移到应急救援中, 认为应急救援失败的直接原因有“人的不安全行为” (如错误的自救、逃生方法或指挥失误等) , 或者“物不安全状态” (如消防器材的失效、消防通道的堵塞等) , 这两者之间不存在轨迹交叉, 而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间接原因是“管理的失误” (如应急救援预案的不切实际、应急责任制的缺失等) 。同理, 高校应急管理的失效也可以归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的失误”等因素所导致的, 其关系如图2。

(三) 高校应急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分析:高校应急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中的“人”主要包括学生、学校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后勤人员 (其中还包括外来到访人员、施工人员等) 等, 其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 学生的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为由于事故预防知识的欠缺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如:使用大功率电器设备、乱接电线等;事故发生后选择错误的逃生路线、不正确的自救或互救方式, 或不会使用应急救援设备以及不会采取正确方法进行事故的报告等。

其次, 学校管理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为事故前对学校的危险辨识不足或缺乏, 还有甚者明知危险可是还心存侥幸心理对其漠视不作为、事故发生后事态分析不准确、应急指挥不及时或措施不当等。

再次, 学校后勤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这里的后勤人员主要包括食堂人员、学校保安人员、物业管理人员等。这些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为事故前存在侥幸心理地对部分学生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放行、食堂的管理人员忽视采购食品及食堂内部的安全监管、事故发生后不会正确疏散学生、不会正确使用应急救援器材等。

最后, 教辅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为由于事故预防知识的欠缺而形成的不安全行为如不随手擦灭烟头、不安全用电行为等;事故发生后的错误指挥;错误地进行应急逃生、自救或互救等。

2.“物的不安全状态”因素分析:高校应急管理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中的“物”主要包括基础设备设施、应急设备设施、监测监控设备设施等, 其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 基础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分析:主要包括水电管网设施的陈旧老化;楼梯的宽度不足、没有设置防滑条、扶手老化不牢固等;窗户老化不牢固、防盗窗未设置逃生窗等;宿舍楼或教学楼的消防通道被堵或被锁等。

其次, 应急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分析:主要包括应急设备设施 (如灭火器、报警器、消火栓、应急照明灯、应急指示标志、防火卷帘门) 的缺失、数量不足或失效等。

再次, 监测监控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分析:主要包括监测监控设备未启动、失效;监控室监控员不在岗等。

3.“管理的失误”因素分析:高校应急管理中的“管理的失误”中的管理主要包括高校的管理理念、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应急管理机构、应急救援预案及演练等。

首先, 高校应急管理理念滞后:目前, 高校突发事件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国务院、教育部及地方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要求高校重视和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但是, 现在还有部分高校仍然没有意识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并没有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作为高校的日常管理体系, 各部门及领导、师生缺乏日常的预防预备、应急教育、预案演练等工作, 基本都是以自身实践经历或事故教训获得的一些零散的管理经验来应对出现的突发事件[4]。

其次, 安全教育培训严重不足:目前, 我国高校对学生及教职工的安全教育主要有宣传栏 (很多人不看, 成为了摆设) 宣传、入学时的入学教育、日常辅导员的提醒等这几种形式, 缺乏真正的安全知识的讲座, 没有系统地为学生进行安全与应急讲座。经调查, 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是以辅导员来口头提醒注意安全问题。

再次, 应急管理制度不健全, 责任不落实:目前,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我国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但是多数高校并没有制订配套的应急管理制度。因此, 高校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便采取临时性手段、临时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救援, 使得应急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没有责任到头, 也就不会尽职尽责地完成, 最终导致应急救援的失败[5]。

再次, 应急预案不够完善, 缺乏演练:目前, 虽然我国各高校基本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制定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但是这些应急预案的差异性不明显, 没有经过专门机构或部门的调研和分析及论证, 因此, 目前我国高校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外, 各高校在制定应急预案前也没有对政府应急预案进行研究分析, 所以制定的高校应急预案还缺乏与政府应急预案的衔接。另外, 各高校在制定好应急预案后还存在以下不足:应急预案没有对内公布、未组织师生对其进行学习、应急预案未及时修订、应急演练严重不足。

最后, 高校缺乏心理预防和突发事件过后的心理咨询干预[6]。目前, 新时期的高校师生由于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心理素质较差, 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约占50%。近几年, 随着高校人数激增、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激烈等因素, 因心理因素诱发的突发事件频发。但是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心理专门机构来负责校园危机心理干预工作、从事专业的心理干预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纳入危机心理干预的预算较少以及心理预防没有针对高校全体师生的特征。

四、高校应急管理的改进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应急管理在人、物、管理方面存在众多问题, 现对此提出改进措施如下[7,8,9]:

(一) 创新高校应急管理理念

高校管理者应改变原有的突发事故后再应对的应急管理理念, 从事后管理的模式向全过程管理的模式转变, 应将重点放在应急预防上, 从根本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 应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 把师生安全放在首位, 不断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尽量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 完善高校应急管理制度、落实应急责任到人

相关部门和高校应积极吸取和学习国外的应急管理经验, 加快校园应急管理立法的步伐。同时, 高校应组织相关人员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制度, 如《应急资源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管理与演练制度》、《日常应急检查制度》、《预测预警管理制度》、《应急响应制》等, 并将其责任到人, 这样有利于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应急管理。

(三) 加强高校安全与应急培训教育

我国高校应采用多种形式 (如讲座、视频、宣传栏、心理咨询与干预、法制教育、竞赛、应急演练等) 对师生员工进行安全与应急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增强全校师生的应急意识、扩充其应急知识、提高其应急能力。

(四) 加大应急资金投入、落实后勤保障

从上面分析应急管理的影响因素中, 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物的不安全状态, 这些物的不安全状态最主要的因素是缺乏应急资金的投入。在应急管理中如果没有应急资金的投入, 物资得不到保障、人员没有积极性, 这样就会导致应急救援的失败。因此, 高校每年在制定财政预算时应将处理突发事件的经费作为专款进行预留。发生突发事件后, 将医疗费用、修复公共物品的费用、补助与奖励一线工作人员的费用、遇难者的赔偿费用等及时垫付与发放, 这就会避免因资金问题而影响突发事件的正常处理。同时, 应急设备设施的准备、维护和保养及应急物资等也都是需要资金的保障。因此, 高校应在原基础上加大应急资金的投入, 并保证专款专用, 确保不被挪用。

(五) 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

各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 结合政府应急预案, 分析本校的危险, 评估自身的应急能力, 根据本校的组织机构的职能特点, 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制定后, 还需进行对内对外发布, 并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应急演练, 演练结束后还需总结演练过程中的不足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另外, 应急演练也须定期组织, 确保每个大学生都参加过应急演练, 都知道在不同场合如何进行应急逃生与应急救援。

(六) 加强日常应急管理

高校应急管理工作重在平时的预防, 预防做得好, 才能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减少损失。高校应加强日常的应急管理, 如日常对应急资源的检查与管理、危险辨识与评价、应急预案的管理、应急队伍的建设等, 从而使得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有所准备和应对。

(七) 加强心理咨询, 组建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高校每年应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心理状况调查, 为每一位师生建立心理档案;并通过心理课堂教育、心理专家讲座、社团活动、团队辅导、网络咨询等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组建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通过搜集、分析相关信息, 制定科学规范的干预流程;动员和鼓励本校心理咨询专家、思政工作者等积极参与心理危机干预, 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师生予以关怀和支持, 避免或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形成和发生。

参考文献

[1]石友进.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 :76-77.

[2]张金亮.高校应急体系建设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3, (4) :60-64.

[3]吴穹, 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

[4]蒋樟生.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 (4) :169-172.

[5]王宏.我国高校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问题与缺陷刍议[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0) :15-17.

[6]田娟.高校校园安全应急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6) :82-85.

[7]刘永林.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26) :8-13.

[8]《应急救援系列丛书》编委会.应急救援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抗菌药使用的医学教育下一篇:需求角度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