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病方法

2024-05-06

诊病方法(精选五篇)

诊病方法 篇1

生物识别技术 (Biometrics) 是指计算机利用人体本身所拥有的生物特征来进行自动身份识别的技术, 常基于计算机的方法及人体所拥有的生物特征来进行自动疾病诊断及健康评估。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手掌诊病则是一种较新的生物识别方法, 近年来, 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充分重视, 甚至欧美国家也投入到此方面的研究当中[1,2]。手掌诊病产生于古老的中医学理论, 20世纪末, 张大鹏教授[3]开辟该研究领域以来发展极为迅速, 他在中医理论和全息医学的启发下创新地提出了生物诊断技术概念及研究方向[3]。哈尔滨工业大学邬向前等[4,5]先后进行了自动舌像诊断、自动脉诊、自动虹膜诊断以及自动手掌诊断等方面的研究, 并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掌纹库 (Poly U palmprint datebase) [6], 本文对手掌诊病过程进行了分析, 分析了计算机对手掌图像识别的预处理过程, 提出了一种手掌关键点的定位方法。

1 图像采集与预处理

用扫描仪采集手掌的图像, 扫描时按轻轻平放在扫描仪上, 为了使扫描背景为黑色, 扫描仪盖板完全打开, 实验用的扫描仪型号为佳能Cano Scan 8800F, 平板式CCD扫描仪, 光学分辨:4800dpi*9600dp;最大分辨率:19200dpi, 扫描范围:216*297mm;使用的计算机为联想idea Centre Kx 8160:CPU为Intel酷睿2四核Q8300 2.5GHz, 内存DDRIII4G;闪存1G, 硬盘500G;Winows XP操作系统。Matlab2008a下编程, 扫描得到的部分图片如图1。

图像的预处理包括图像的增强、去噪、中值滤波、边缘检测、形态学操作和图像的色彩空间转换等常规的预处理方法。

由于图像比较大影响处理速度首先进行图像压缩, 然后灰度化, 中值滤波去噪, 对比度增强, 二值化, 然后提取手掌区域, 进行边缘检测, 手掌图像的预处理过程如图2。

2 关键点定位

下面以边界标记的方法, 寻找边界, 求出边界距半径r的函数f (·) 的分布;方法为, 首先在图像 (图3H) 中像素的x、y坐标逐行逐列扫描, 找到第一个像素值为1的点坐标 (x1, y1) 如图3A圆圈内点, 然后限定三个搜索方向 (向左、向左上、向上) 如图3B, 找第二个像素值为1的点坐标 (x2, y2) , 计算 (x1, y1) 与 (x2, y2) 距离r1;接着限定8-联通方向搜索如图3C, 找到两个像素为1的点 (x1, y1) 和 (x3, y3) , 舍掉刚才走过的点 (x1, y1) 点, 计算坐标点 (x1, y1) 与 (x3, y3) 的半径r3;如此在8联通区域寻找下一个点, 直到搜索到最后一个点为起始点时第一个像素点结束。计算与起始点 (x1, y1) 的距离, 保存各点的距离数据与点的位置。做出各点的距离r的函数f (·) 如图4A。计算该函数的导数y=f′ (·) , 得到导数曲线图 (图4B) , 在边缘图像 (图2H) 上标记y=f′ (·) =0的点, 标记后的图像如图5A。这些点的位置即为手掌图像的突变点, 即为手指的指尖和指丫处。根据边界搜寻的顺序很容易得出各个手指指尖和指丫处坐标。

关键点定位方法的思路为:首先找到一个左下角的点作为起始点, 然后计算各个边缘点到起始点的距离, 并画出距离曲线, 对距离曲线求一阶倒数, 得到倒数曲线, 极值点即为关键点。在求图像的距离曲线时由于边界不是很平滑可能会陷入局部极小点, 所以要进行适当的形态学操作。

最后一步是在对待分割的手掌图像 (图5B) 上按照关键点 (图5A) 进行分割, 可以分割出各个手指部分和手掌部分的独立图像, 分割的效果图如图5C。这就为下一步进行手掌病灶区域的定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结论

为了研究采用手掌图像自动诊病的可行性。通过利用计算机对手掌图像识别过程进行分析, 基于图像处理的方法, 采用扫描仪扫描的部分手掌图片, 基于这些图片进行关键点的定位和分割方法进行了研究, 通过适当的预处理方法过的了手掌清晰的边界, 提出了一种采用求距离倒数的方法进行关键点的标记, 实验证明标记的效果良好。本文所提出系统设计思想和关键点的标记方法对手掌自动诊病系统的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A.Jain, R.Bolle and S.Pankanti, Biometrics:Personal Identification in Networked Society[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9.

[2]N.Duta, A.K.Jain, and K.V.Mardia, Matching of palmprint[J].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vol.23, no.4, pp.477-485, 2001.

[3]D.Zhang, Automated Biometrics–Technologies and Systems[J].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4]Xiangqian Wu, Kuanquan Wang, David Zhang, Bo Huang, Palmprint Classification Using Principal Lines[J].Pattern Recognition.2004, 37 (10) :1987-1998.

[5]Xiangqian Wu, Kuanquan Wang, David Zhang, “Fusion of Phase and Orientation Information for Palmprint Authentication”, Patter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Dec.2005.

[6]http://www.pudn.com/downloads92/sourcecode/others/detail357842.html[EB/OL].

诊病方法 篇2

一、望

望, 即望诊, 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 以测知内脏病变, 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 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 特别是面部、舌质, 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汽车故障诊断中, 也可以通过“望”的方法, 就能看出故障的原因。如, 通过“望”排气管排出的尾气的颜色, 即可诊断出该车的故障原因。汽油发动机排出的尾气的正常颜色是无色的, 但有颜色的尾气排出, 说明发动机有故障了, 而且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故障。

1. 排气管排出的尾气颜色为蓝色。

尾气颜色为蓝色, 表明有机油进入到燃烧室与燃油一起燃烧, 但机油是如何进入燃烧室呢?一般有几个途径: (1) 当发动机中的活塞、活塞环或气缸套磨损到一定程度, 在活塞上下运动时, 曲轴箱内的机油有一部分随活塞向上窜入到燃烧室中参与燃烧; (2) 当气门导管磨损或气门油封老化或损坏后, 每次进气时, 由于气缸内部处于真空状态, 机油顺着气门杆被吸入到燃烧室内参与燃烧; (3) 发动机曲轴箱强制通风阀 (PCV) 如果卡滞常开, 当发动机进气管真空度较大时, 机油从气门室罩盖内被吸入到进气管内, 随空气进入到燃烧室; (4) 在装备有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发动机, 由于增压器轴或轴承的磨损, 机油沿轴向被吸入进气管内最后进入到燃烧室参与燃烧。

排气管排烟颜色为蓝色, 说明有机油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 根据以上分析逐步进行相应的检查, 就可得出发动机的“病因”。

2. 排气管排出的尾气颜色为黑色。

尾气颜色若为黑色, 故障的原因一般为混合气过浓, 即油多气少所致。发动机在工作时, 进入气缸内的混合气浓度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正常工作, 混合气过浓, 不是喷油量多了, 就是供气量少了, 根据此原因逐步检查, 找出导致油多气少的故障点即可。

3. 排气管排出的尾气颜色为白色 (气温低于5℃除外) 。

尾气颜色若为白色, 即白烟, 故障的原因一般为有水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水进入燃烧室, 一般有两种途径: (1) 燃油中水分过多, 随燃油进入气缸; (2) 发动机的冷却水进入燃烧室, 一般是由于气缸盖、气缸套或进气管裂纹后, 冷却水从裂纹漏入。

根据以上的途径分析, 采用排除法, 最后可以找到故障点。

另有汽车行驶跑偏的故障, 可以采用先看轮胎气压、轮胎磨损程度, 以及车身左右高矮等, 即可诊断出故障点。

所以, 根据中医的望诊方法, 在汽车故障诊断中, 有些故障实际上不需要大拆大卸, 也不需要用设备仪器检测, 就可以诊断出故障原因和故障点。

二、闻

闻, 即闻诊, 闻就是用耳朵听, 用鼻子嗅。听包括讲话声、咳嗽声、呼吸声、呃逆声。嗅就是嗅气味, 包括口腔气味和各种分泌物的气味。

1. 用耳朵听 (听诊) 。

在汽车故障中, 由于零件长期相互运动, 润滑不良, 导致配合间隙增大或烧损, 运动时产生冲击, 从而出现不正常的声响, 简称异响。在诊断此类故障时, “汽车医生”根据响声发出的部位、声响的频率诊断出故障点。

如发动机中的活塞、气缸套, 两者是一对相互运动的一对元件, 当两者磨损到一定的程度, 就会出现相互撞击的响声。初始阶段, 这种撞击声, 只出现在发动机的冷态 (冷却水温度低于60℃) , 而且声响来自发动机的中部, 声音为“铛、铛”声, 当冷却水温度超过60℃, 响声逐步减弱, 最后消失。这种响声就是典型的敲缸响, 原因就是活塞、气缸套磨损。

另一种声响来自发动机的上部, 声响为“嗒、嗒”声, 不论冷车, 还是热车, 都有这种声响, 一般为气门脚响, 即某些气门的气门间隙过大导致。

在汽车底盘的故障中, 如当发动机运行时, 不踩离合器踏板无异响, 当把离合器踏板踩到底时, 就听到“沙沙”或“叽叽”的声响, 此故障一般是由于离合器的分离轴承缺少润滑脂或分离轴承损坏所致。而另一种情况是, 不踩离合器踏板时, 有“沙沙”的声响, 当把离合器踏板踩到底, 响声消失, 这种故障一般是变速器中的某个轴承或齿轮磨损所致。

2. 用鼻子嗅 (嗅诊) 。

汽车故障中, 有一种故障为油耗高, 即百公里消耗的燃油量较正常值高, 也就是平常说的费油。这种故障除了发动机运转时每次喷油多喷外, 就是漏了。如果发动机每次喷油多喷了, 就会导致混合气过浓, 会出现燃烧不全, 也就是有一部分汽油随废气从排气管排出, 这样可以用鼻子嗅排气管的尾气, 如果有较浓汽油味, 说明混合气浓了, 根据混合气浓的相关原因进行检查即可。如果没有汽油味, 则要关闭发动机, 用鼻子嗅汽车周围, 若嗅到有汽油味, 则可判断该车的油箱或燃油管有泄漏的部位, 对相关部位进行检查即可。

另在诊断自动变速器的故障检查时, 可以通过嗅变速器油的气味方法, 初步判断故障原因。若变速器油有严重的焦糊味, 且颜色较深, 说明该变速器中有部分离合器片或制动片磨损严重。

三、问

问, 即问诊, 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 以了解病情, 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 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 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真正的中医只问大小二便 (性状、次数等) , 不会问什么病, 问什么病的基本只配做大夫 (西医医生) , 不配叫中医。

在汽车故障诊断中, 问诊也是常用的方法。通过问诊, 它可以缩小故障范围, 提高工作效率。一般在汽车故障诊断中, 问诊的对象有两个:

1. 问驾驶员。

主要向驾驶员询问车辆在产生故障前的使用、保养情况, 故障的症状、特征、频率等, 通过这些信息, 达到全面了解故障的起因、特点, 从而间接掌握故障发生的特性, 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

如汽车油耗高的故障, 正常使用时只需7L/百公里, 现需要10L/百公里。按正常的诊断也可以诊断出故障的原因。但通过与驾驶员的沟通, 得到一个信息, 即该车是在一次停在地下停车场时, 下雨后被洪水淹积后才出现了该故障。根据此信息, 诊断范围就缩小在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内。经检查, 发现故障点在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块 (ECU) 。该故障是由于控制模块 (ECU) 经水浸泡后, 线路连接插口氧化腐蚀接触不良, 导致控制模块 (ECU) 收到的信息出现偏差, 致使控制喷油器每次喷油多喷了一点, 从而使进入气缸内的混合气偏浓, 但还不至于排气管冒黑烟。如果不进行问诊, 虽然通过各种设备仪器的检查, 也能找出故障点, 但需要的时间、劳动量就要多得多。

2. 问汽车。

虽然现在的汽车, 维修人员还达不到用语言直接与汽车沟通, 但现代的汽车, 不论是发动机、变速器, 还是底盘上的制动系统等等, 都用电子控制系统。这些电子控制系统, 都具有自诊断功能, 即如果控制系统内的传感器、执行器或线路工作不正常, 该系统可以把不正常的故障信息存储在控制模块 (E-CU) 内, 维修人员可以用汽车电脑故障诊断仪 (俗称解码器) 对汽车进行“人机对话”, 从而得到相应的故障信息。维修人员就可以根据故障信息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检查, 从而准确找到故障点。

如汽车的制动防抱死系统 (ABS) , 行驶途中左前轮的轮速传感器由于安装不牢导致脱落, 此时仪表上的ABS报警灯随即点亮。驾驶员看到ABS报警灯亮, 就知道ABS系统出故障了。当他把车辆送到维修厂, 维修人员用汽车电脑故障诊断仪 (俗称解码器) 与汽车进行“人机对话”, 根据信息, 维修人员就可知道故障点在左前轮的轮速传感器或链接左前轮的轮速传感器的线路上, 直接向此方向进行相应的检查即可。

四、切

指摸脉象。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 借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切脉又称诊脉, 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 借以体察脉象变化, 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对于汽车故障的诊断中, 汽车上也有“脉”, 如传感器产生的频率信号、声响的频率、点火系统的高压点火频率等, 但这些不能直接用人工感觉得出, 需要维修人员用专用的设备仪器检测得出。如传感器产生的频率信号, 需要用示波器检测信号波形的幅值、频率, 信号波形有无杂波、跳跃、间断等, 以此来诊断传感器的工作性能好坏, 从而诊断出故障产生的原因。

五、总结

对汽车的故障进行诊断, 实为是给汽车“看病”。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 可以采用“中医”的方法, 也可以采用“西医”的方法, 不论采用何种方法, 根本一点就是要能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故障原因和故障点。对于具有一定维修经验的维修人员, 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 很多故障可以借鉴中医的“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 就可达到目的。但对于缺少经验的维修人员, 特别是刚加入汽车维修行业的新人, 就只能采用“西医”的方法, 利用各种设备、仪器, 通过各种检测, 利用检测到数值进行比较、分析, 才能得出结果, 这样相对于“中医”, 在效率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

参考文献

[1]陈华丰.中医是如何诊病的[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9.

[2]杨德华.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特诊病房的特点及护理 篇3

特诊病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大环境下, 顺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组织形态的发展,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充分利用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医疗服务模式[1]。特诊病房作为特需医疗服务的一种运作方式, 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且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2]。我院为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病人的需求, 尤其是对住院环境、医疗服务品质的高要求, 开设特诊病房服务。在工作中, 为了体现特诊病房的自身优势, 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到工作中, 树立“人性化护理、个性化服务”的新理念, 创造“温馨病房”服务品牌, 以赢得广大病人的赞誉, 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

1 特诊病房特点

1.1 病人情况

收治对象为在职及离职的政府官员、外宾、海外侨胞等具有经济实力并有特殊需求的病人, 其身份、文化水平及语言方面有差异。

1.2 病房环境

特诊病房有适合病人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病房环境整洁、优雅, 设施高档齐全, 病房内装有中心吸氧、中心负压吸引、心电监护、多功能病床、呼叫系统、24 h热水、中央空调、冰箱、彩电、微波炉、消毒柜、电脑、电话及24 h电子监控系统, 并提供免费上网及免费市内电话等服务, 有供病人娱乐的活动室, 有报纸、杂志、鲜花、壁画等。另外, 为营造家庭的温馨氛围, 病区、病房的设施、布局、色彩搭配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缓解了病人紧张、焦虑的情绪, 使他们感到亲切、温暖、安全、满意。

1.3 护理人员要求

严格选拔护士。上岗前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如仪表、行为举止、谈吐、沟通、多元文化的了解等。每月组织护士进行业务学习, 包括基本理论、沟通技巧、英语口语等。每年举办业务知识及技能大赛, 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其次,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仪表形象、规范的服务语言、稳定的情绪、较高的护理技能、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临床应变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2 护理

2.1 人性化护理

特诊病房的宗旨是以病人为中心, 一切为了病人, 让病人满意。要求护士真正以病人为中心, 关爱生命、关爱健康。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 在细微之处体现护士对病人的关爱, 在工作中充分展示人性的关怀。在科室全面展开“五心服务”, 即对病人有爱心、各项操作细心、病人多问要耐心、病人不适要有同情心, 病人有求需热心。

2.1.1 人性化服务语言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要熟练使用文明规范用语, 如电话礼仪用语、各项操作规范用语、接待参观采访者的规范用语等。护士要掌握良好的礼貌用语, 如, “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您有什么需要帮忙吗”。进行各项操作前“请”字开头, “谢”字结尾;进病房先敲门, 再问候, 后操作, 使病人感到亲切、友善。适时使用问候性语言、保护性语言、劝导性语言、祝福性语言尊重病人增进护患感情实现护患零距离[3]

2.1.2 人性化服务行为

人性化服务行为不仅仅表现在护士优雅的行为举止、仪表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对病人的关爱, 给病人提供温馨服务。新病人入院后护士长亲自到病人床前进行一次访谈;病人住院期间正逢生日、圣诞节、新年等, 应给病人祝福;病人出院后护士对病人进行电话回访, 做好家庭护理咨询, 将护理文化延续到院外。给病人提供感动服务, 如给女病人做心电图时为病人盖好衣服, 保护病人隐私;礼貌接待探视人员并送上一杯热水;搀扶术后病人迈出下床活动的第一步;为病人修剪指甲;帮病人盖好被子、关闭窗帘;帮助自理能力缺陷的病人洗漱、进食、服药等;病人入院时送一份健康宣教卡, 出院时送爱心联系卡等。

2.1.3 人性化服务流程

优化工作流程, 切实方便病人, 制定入院宣教流程、导医流程、全程陪检流程、出院流程、静脉输液健康教育流程等。办理入院及出院手续、检查、预约、取药、领取结果等事务由陪检人员完成, 通过不断进行流程再造, 提高服务的到位率、准确率, 为病人提供快捷、优质的护理服务, 创造良好的服务口碑。

2.2 个性化服务

2.2.1 个性化服务内涵

个性化服务是指根据每例病人的需要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要求责任护士充分了解每例病人的需求, 进行个性化护理评估, 评估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生活依赖程度, 了解病人最关心的事、最喜欢的事、最担心的事。制定个性化护理“菜单”, 以“病人需要什么, 我们就护理什么”为目标, 根据病人的病情、生活习惯、行程安排等来决定各项治疗活动的时间, 同时做好对外联系及各项咨询服务, 以满足病人高层次的需求。

2.2.2 多元文化服务

特诊病房中病人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有着不同的文化、语言、宗教信仰, 对医疗护理水平不同视角有不同的需求。因此, 护士还必须有心理、社会、人文、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病人饮食、生活习惯,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病人需求为导向, 尊重他们的信仰和习俗, 合理安排各项治疗和护理, 为其提供多方面、多层次、高质量的护理[4]。

3 小结

特诊病房开展特色服务, 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病房内部机制应不断改革, 逐步形成有利于确保特色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和人文氛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 对特诊病房的需求增加, 护理人员应始终以“人性化、个性化护理”为服务理念更好地为有特殊需求的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韩亚男, 程晓红.特需病房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8) :43-45.

[2]刘玉莹, 陈兴华, 张亚卓.优化医院文化环境深化护理服务内涵[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 (1) :39-40.

[3]王心, 戚?, 明茗.特需病房人性化护理探讨[J].河北医药, 2005, 27 (2) :149-150.

诊病方法 篇4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 ,也是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优秀成果,至今仍被普遍使用。体育课堂中巧妙借用中医诊病的“望闻问切”,可以让体育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体和练习状况,及时调控体育教学过程,减少体育课堂伤害事故的发生。

一、“望”———即观察

1.要观察体育场地设施 、器 材的安全性

近几年来,因体育设施、器材而导致的学生伤亡事故屡有发生。如2008年,上海某校学生章某在上体育课期间,被突然倒下的足球架砸伤,导致“右胫腓骨远端骨折”。2014年12月,淮北同仁中学一堵年久失修的墙体瞬间倒塌, 致正在上体育课的5名学生当场死亡。体育教师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就是在平时要对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多检查,多维护。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就要及时向学校汇报并尽快解决。只有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才能杜绝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带来的伤害事故。

2.要观察学生在安静或练习过程的中表现

体育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神、色、形、态推断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及身体状况等。如在上课集合时发现某学生脸色惨白、目光无神,可以判断该学生的身体状况不好,很可能存在疾病,要及时安排学生休息或就医。如发现某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满头大汗、面色发白,说明是学生运动负荷过大而产生“虚脱”症状,体育教师要及时停止该学生活动,安排其休息或补充生理盐水。除了观察面部以外,体育教师还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形与态”———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方向、动作速度及动作节奏等。如果发现学生的“形与态”明显出现力不从心或动作变形的情形,则应及时进行调整,否则很有可能引发课堂伤害事故。

3.要观察学生的组织 、练习队形和活动表现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严格地执行教学常规,整齐、有序地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活动,一般很少出现伤害事故。如果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发现学生的队伍混乱, 不服从教师或小组长的指挥和管理, 擅自行动做一些危险动作等情形, 就必须提高警惕,及时对学生行为进行干预,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否则极易发生课堂伤害事故。

二、“闻”———即听声音

1.听学生讲话的声音

学生精神良好时讲话声音清晰洪亮, 如果学生生病或身体不适则声音含混不清或沉默不言;学生在活动时情绪高涨,充满喜悦时,往往会伴随欢愉的笑声、欢呼声、加油声,而当学生情绪低落,不耐烦,甚至厌恶时,往往会发出不满或大声的争吵甚至出现扭打场面。教师要通过学生声音的变化判断学生身体、机能的状态,及时做出合理调整。

2.听学生呼吸或喘气的声音

无论安静还是运动状态下,一个健康的人,其呼吸肯定是清晰、有节奏的。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在安静或活动过程中出现呼吸重、急促、气喘等现象,则说明该学生可能存在呼吸系统的疾病,或者是体力透支的预兆,这时教师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中断该学生的活动过程,及时了解情况,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三、“问”———即询问或了解

1.课前询问

一些学生或家长由于担心自身疾病或缺陷被他人知道而产生自卑心理,往往会故意隐瞒。然而这种“善意的谎言”却极易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或体育活动中发生危险。如辽宁某中学的小芳(化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但是为了能被该校顺利录取,她和家长都向学校隐瞒了病情。在开学后不久的一次体育课长跑测试中,她突然倒地昏迷不醒,幸亏送医及时,才避免了不幸。这一事件也提醒体育教师,在课前应向班主任或校医了解学生的特殊病史,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可与学生或家长私下进行交流,既要尊重学生和家长的合理请求,又要详细了解学生的病情状态,以便在体育课堂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课中询问

教师在上课中要多询问有无身体不适的学生, 防止学生带病上课;在耐力、力量等强度较大的练习中,教师要多询问学生的机能感受,防止出现低血糖或昏厥状况;在技能技巧项目练习中,教师要多询问学生的肢体感觉,防止发生扭、搓伤和关节疼痛。

3.课后询问

教师在下课后也应关注学生身体状况, 对于特殊学生或体质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询问和了解,必要时可以让其短暂休息,观察并无大碍后再让其离开。

四、“切”———即测定脉搏

测定脉搏能简单而快速地反映人体健康。一般包括安静时的心率、运动时的心率及恢复后的心率。体育教师应该知道这三类情形下心率的正常范围, 在体育课堂中可以通过测定学生脉搏,或指导学生自测自报脉搏,及时了解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大小及学生的生理反应, 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休息时间,保护学生安全。

总之,在体育课堂中合理运用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病原理,加强体育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完全能够有效减少体育课堂伤害事故的发生,更好地体现体育课强身健体的作用和价值。

摘要:体育课堂中伤害事故的发生,不但会对学生造成身体损害,而且会让学校和体育教师背负很大责任。如何减少和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是目前中小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都十分关心的话题。“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也是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优秀成果。作者将中医诊病的四法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希望对广大体育教师有所帮助。

诊病方法 篇5

1 产生不依从性的主要原因

(1) 由于病人不理解治疗的重要性, 而倾向于不依从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在慢性疾病治疗或预防或强迫性治疗时, 病人更容易不遵循医嘱, 将会提高病人的不依从性。

(2) 病人治病心切, 盲目地超剂量用药。如心衰病人超剂量服用地高辛, 造成蓄积中毒[1];超剂量服用抗感冒药导致昏睡。

(3) 久病成“良”医, 不经医院诊治, 自行下药。例如, 有相当部分人自行长期购买服用止痛剂造成的肾病及胃溃疡[2]。

(4) 药物的毒副作用助长不依从性。如在服用氯氮卓类治疗焦虑引起的消化道紊乱时, 导致口干, 便秘不良反应, 病人对治疗效果怀疑而停药。

(5) 由于治疗方案复杂而引起的不依从。处方开写的药物数目超过2种以上时, 漏服率增加。同样, 服药次数由每天1次增加到每天4次时, 漏服率也增加。

(6) 静脉滴注时, 由于滴速太快或药物浓度太高引起不良反应, 迫使病人不依从。

2 提高依从性的对策

2.1 医师的叮嘱对病人依从性的影响很重要

在医院中, 医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因而医师在病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可信任度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医生能耐心地向病人解释其病情、所选治疗方案的理由及坚持治疗的重要性, 对病人的依从性是很重要的。例如, 在服用三环类抑郁药时, 医师在开方后如向病人解释清楚该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同时也向病人说清症状缓解后仍需继续用药, 维持治疗, 然后逐渐停药, 防止复发之道理;在高血压患者服用卡托普利时, 可能会产生咳嗽的不良反应应向病人交代清楚, 不影响治疗, 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 或者联合应用另外一种降压药, 联合应用可降低每种药物的剂量、减轻毒副作用。

2.2 药师对病人的用药指导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药师在病人诊病后取药时, 可以通过清楚地说明药物服用方法及药物的副作用以及药品的储存条件等, 进而改进病人的依从情况。服药指导内容包括治疗目的、服药方法与时间、副作用、使用及贮存中注意事项等等, 指导病人正确地使用药物。例如, 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品口服时, 应告知病人在饭后服用, 会减少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服用抗过敏药和镇静催眠药时, 应告知病人抑制中枢的不良反应, 服药期间应避免从事驾驶和危险操作服用蒙脱石散的病人同时需要服用其它药物时, 应隔开一段时间, 否则会降低其它药物的疗效;对糖尿病患者来说, 血糖在餐后2h达到高峰, 在使用降糖药时, 应根据不同降糖药的半衰期, 确定给药时间, 以便发挥最佳疗效;如果钙制剂在进餐后服用, 同事喝200mL液体, 则吸收较好, 分次服比一次好。维生素B族 (除B2) 药物饭前服用容易吸收, 维生素AD、E饭后服用容易吸收;生物制剂一般储存温度2~10°;有些药物须避光保存, 如喹诺酮类、丹参注射液, 等等。在药师正确的指导下, 由于正确的保存和使用药物, 可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危害, 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 从而增加病人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2.3 护士在病人依从性中的作用

在注射治疗的过程中, 护士向病人解释和调节由于耐受不住或惧怕某些药物的正常反应, 或输注速度不当引起的反应、或输液时间过长, 而要求停药的现象, 对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也是很重要的2.4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患者不依从的一个重要原因, 用药种类愈多, 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也愈高。因此, 医务人员应加强药物情报的收集和交流工作, 临床药师定期做好处方评价工作, 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 满足医师对药品信息的需求, 避免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与配伍, 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率, 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2.5 药品广告效应的影响

近年来, 由于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介对药品广告的大力宣传和有意扩大作用, 使病人偏信药品广告宣传, 自动要求医师处方开药, 有的医师为使病人“满意”, 则依从病人, 要啥药开啥药。临床医师, 应坚持原则, 以病情需要作为考虑选择用药的唯一标准, 而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尽力避免这种不正常的反依从性, 否则将是不道德的和有害的

2.6 患者教育是提高患者用药知识和依从性的一个重要方法

患者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 把常用药物知识用版报或印刷品形式向患者介绍, 或设立药物咨询窗口, 由具有处理各种有关处方调配技术操作和管理事务的能力, 并全面掌握药物知识的药学人员担任。

产生不依从的原因很多, 临床医药工作者应针对原因, 研究改进工作, 以提高病人的依从性。药师是负责药品调配的专业人员也是病人口服药物最后直接接触的专业人员, 医师在病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对重要, 而护士是负责病人注射用药最后接触的专业人员, 因此, 在将不依从性减少到最小程度上, 都各自担负着不同的责任, 建议医务人员共同努力, 加强各自的责任心, 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 营造医患和谐的良好气氛, 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 增强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摘要:分析总结门诊病人药物治疗的不依从性的原因, 提出对策, 为提高病人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门诊,药物治疗,不依从性

参考文献

[1]汤光.临床药学百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91.

上一篇:红外热分析下一篇:调查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