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部地区

2024-07-01

内蒙古西部地区(精选十篇)

内蒙古西部地区 篇1

内蒙古西部地区出现汉族民歌大约始于清末。清之前草原上虽然有汉族人口存在, 但是人口数量上占少数, 甚至不足以产生在汉族民众之间传唱的汉族民歌。近代以来, 两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汉族人口大量涌入:一是清政府为了转移内地灾荒带来的影响, 增加财政收入而采取对草原的放垦政策, 二是山西部分民众迫于生存压力向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迁徙谋生。这两项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不仅给内蒙古地区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上的影响, 也带来了文化上的丰富。汉族民歌就是从此时开始在内蒙古西部的草原上生根发芽, 与草原牧歌一起繁荣着草原文化。

一、地理特点

内蒙古西部地区行政区域由东向西包括: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以及阿拉善盟。域内地形以高原为主。西部地区东北高, 西南低, 高原内多有山峦, 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河套平原。

内蒙古西部地区程多样性地貌, 有山有水、有高原有平原。不同的地理环境下, 会选择不同的艺术体裁表现生活。黄河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进入内蒙古境内, 流经乌海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 于准格尔旗榆林湾出境。区间干流长830公里。在现代交通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 渡河或者通过黄河进行运输是当地交通的一种重要方式。船工号子应运而生。现在的船工号子大都已失传。

除对体裁有所选择之外, 地理环境还对民歌的音乐风格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最后一个特点——音乐形态特点中就包含这样的情况。

二、语言特点

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汉族民歌是起源于走西口和移民实边的陕晋冀人民之中, 语言是民歌的载体, 由此, 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在语言运用上兼具陕晋冀语系支的特点。

1. 语音特点

由于地理上临近及人口流动路线的原因, 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语音特点与山西及河北北部方言的语音相似, 而包头、鄂尔多斯及巴彦诺尔地区的语音则来自于陕西方言语音多一些。比如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民歌《眊哥哥》中有一句词“想眊哥哥该拿个啥, 啥也没有价”。这句中的“啥”字, 发音为舌尖前音 (不卷舌音) s, 在演唱时别具特色。

2. 方言词汇特点

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方言中, 有许多具有地方特点的方言词汇, 这些词汇运用在民歌中, 与特定的民歌旋律相结合, 使民歌极具地方特色。比如前文举的例子《眊哥哥》, 眊的意思是看望, 歌词中叙述“想眊哥哥拿个啥”的眊字包含了更多的思念与关心之情。

3. 修辞特点

民歌是人民大众真情的流露, 通过修饰具体的事务达到感情的深化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方言中, 以叠词作为修饰手段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巴彦淖尔民歌《毛主席常在眼跟前》中唱到:“太阳上来红腾腾, ……, 毛主席好像阳婆婆, ……, 晴天蓝天紫 (个) 蓝蓝 (的) 天, ……。”这首曲子为乐段结构的爬山调, 分上下两句, 旋律重复三次, 三句不同的歌词, 省略号为下句。其中一三句的上句中红腾腾, 紫蓝蓝叠词分别修饰太阳和青天。阳婆婆属于名词性叠词。叠词的运用体现了劳动人民情感的丰富和质朴的表达, 使唱词富于浓烈的乡土气息, 听起来十分迷人。

4. 衬词特点

衬词是在民歌的歌词中, 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 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句。衬词在中国传统民歌中具有与正词无关联但是在乐句整体上有多方面表现意义的特点。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中有着大量的衬词运用, 这些衬词恰当的体现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的特点, 并渲染了气氛。此外还有一些衬词属于句尾语气词的类型, 这些衬词是在本地口语化交流中普遍存在的。

三、内容特点

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内容丰富, 但各具特点。反应生活, 表达情感是民歌内容的共同点。

走西口是中国移民史上的重要一笔, 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中表达走西口路上的酸甜苦辣的曲目自然不在少数。这些民歌中有控诉旧社会中自己悲惨命运的, 如《遭年限》, 《买老婆》等。有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 有描述自己西口路上辛勤劳动生活的, 比如《拉骆驼叹十声》等。

爱情题材是艺术作品的永恒题材,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中收集的爬山调和漫瀚调中有一半以上是体现男女爱情的, 但是这些民歌表达爱的方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热烈的夸赞, 如《谁也比不上你好》、《全村村挑准你一个人》。更多的是羞涩的思念, 如《还想看一看》、《你在东来我在西》……。这些优秀的民歌通过朴实的语言和丰富的手法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的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 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中还有不少表现历史题材的、表现劳动生活的、表现风土人情的民歌。这些民歌是我们值得珍藏的财富。

四、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

汉族人口进入草原后与蒙古族人民杂居与此, 长期的共同生活让彼此的文化产生交流与融合。民歌乃至音乐上的交融特点亦是十分突出。

1. 融合的形式

蒙汉民族的亲密交往, 比如蒙汉杂居村落或者多民族家庭的普遍建立带来了蒙汉民族文化上的互相渗透和共生共荣。汉族民歌中可以找到蒙古族词语、地名, 甚至是旋律原型。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汉族民歌栽柳树中一句歌词:……再 (来) 看毛昂恨走上两步 (咳) 。其中毛昂恨是蒙古语中对姑娘的爱称。这是汉族民歌中出现蒙语歌词的例子。还有一些汉族民歌冠以蒙语名称。如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汉族民歌《达色脑包》, 是个蒙古族地名, 歌曲的歌词则全部是以汉语构成的。民族间音乐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 蒙古族民歌影响当地汉族民歌的同时, 汉族民歌中也能找到蒙古族民歌的影子。

2. 漫瀚调

漫瀚调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一种特有的民歌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包头市土默特右旗,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等地。主要特点是:旋律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主, 吸收了爬山调的特点;唱词以汉语为主, 但又吸收了蒙语词汇, 使两种风格的旋律互相揉合, 两个民族的语言混合使用。可以说漫瀚调就是蒙汉音乐交融的代表。

五、扩散的特点

民歌的扩散植根于文化的扩散。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 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 又称文化传播, 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文化扩散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如前所述, 内蒙古地区的汉族先民是来自于陕晋冀等地的汉族人民, 他们在迁移过程将原发地民歌素材带到草原, 与草原民歌发生反应, 逐渐形成新的特色的民歌。因此民歌的扩散应该就是迁移扩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汉族民歌明显集中于内蒙古南部地区, 而北部地区较少, 说明了迁移扩散在空间上是具有减弱的特点的。

六、音乐形态特点

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在结构上以上下句结构为多, 节奏上以二拍子和四拍子为多。在调式调性上, 爬山调以商、徵调式为普遍, 漫瀚调则更与蒙古族音乐相类似, 以羽、宫居多。音调特点上, 流行与山曲的民歌音调较为悠长, 旋律听觉上有挺拔、奔放的特点。流行于平原地区的民歌则整体上舒展优美, 深情委婉。总之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汉族民歌音乐形态上的特点有别于蒙古族民歌, 也有别于扩散源地陕晋冀,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但是在这个民歌群体的内部由于地域的不同, 由于文化习惯的不同等原因, 又形成了小范围之间的风格差别。正是这样的差别使得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汉族民歌别具特色。

七、结语

内蒙古草原是一块孕育优秀文化的神奇之地。蒙古族的音乐文化由于其独特的魅力早已折服世人。同时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并发展的汉族民歌中, 也极具魅力。由于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 所产生的汉族民歌具有着独特的风格特征, 这是其他民歌种类所不具备的品质。挖掘这些汉族民歌可以深入了解蒙汉民族在文化上交流的特点, 可以找出音乐文化交流的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和特点, 我们就可以在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汉族民歌概论[J].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J].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内蒙古西部地区 篇2

利用1961-内蒙古中西部地区5-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北半球500hPa高度场(5×10网格距)资料.定义了3种不同强度的.最高温度日.统计了近48年5-9月各月不同强度最高气温发生频率,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分析日最高气温日数高发期的夏季(6-8月)强日最高气温日数典型年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8年5-9月各月日最高气温日数高发期在夏季(6-8月);7月最多,9月最少;气候变暖使得日最高气温日数有明显增加;日最高气温日数典型偏多年和典型偏少年的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场在欧亚大陆出现明显相反的分布特征.

作 者:王冰晨 马清泽 杨晶 爱华 Wang Bingchen Ma Qingze Yang Jing Ai Hua  作者单位:王冰晨,爱华,Wang Bingchen,Ai Hua(内蒙古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马清泽,Ma Qingze(内蒙古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杨晶,Yang Jing(内蒙古气候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刊 名:内蒙古气象 英文刊名:METEOROLOGY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年,卷(期): “”(5) 分类号:P423 关键词:高温日数   分布特征   环流特征  

内蒙古西部地区 篇3

一、乌盟粮食生产的环境分析

(一)自然环境分析

根据地理位置,本文以乌盟的丰镇县、卓资县、商都县作为代表,分析乌盟地区多年以来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无霜期及大风天数等影响粮食产量的自然环境因素。根据60~85年的资料统计,丰镇、卓资山、商都这三个县的全年平均气温分别为4.7℃、2.4℃、3.1℃,气候比较热的6~9月份的平均气温也只有17.7℃、15.4℃、16.2℃。全年总计降水量分别为404.8mm、405.3mm、354.6mm。年平均无霜期短,分别为132天、116天、124天,但是大风天数多,4~6月份三个县的大风天数分别为16天、13.5天及28.5天。由此看来,乌盟地区属于年平均气温低、降水量少、无霜期短、大风天气比较多的地区,这些都是不利于农作物成长的因素。

(二)社会经济环境

乌盟位于祖国的北部边疆,居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现今乌盟辖2市4旗5县。2001年全盟总人口为270.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16万人,占总人口的79.92%。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为67.9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1.46%。2001年乌盟总耕地面积为99.06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49.75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0.22%,有效灌溉面积为18.49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8.67%,连1/5都不到。

二、乌盟粮食产量的灰色分析

(一)灰色关联模型

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系统中各因素特征序列的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系统中各因素的联系是否相关和密切。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二)指标选择

粮食产量X0作为母序列,子序列有粮食单产X1、粮食播种面积X2、有效灌溉面积X3、农业劳动力X4、牲畜总头数X5、总人口X6、农村用电量X7、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量)X8、机耕面积X9、造林面积X。由于统计数据没有粮食生产的专用数据,有效灌溉面积、农业劳动力、农村用电量、农用化肥使用量、机耕面积是农业整体数据,经过数据均值化处理,对结果影响不大。另外,牲畜头数统一折算成羊的头数。

三、计算结果及分析

(一)计算结果

根据1990年~2001年的统计资料,计算出在乌盟粮食系统中,影响粮食产量因素的关联序依次为:

r1(粮食单产)>r6(总人口)>r4(农业劳动力)>r9(机耕面积)>r3(有效灌溉面积)>r5(牲畜头数)>r2(播种面积)>r8(化肥使用量)>r7(农村用电量)>r10(造林面积)。

(二)结果分析及发展对策

第一,根据关联度分析,粮食单产对乌盟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在10个因素中列第一。1989年乌盟粮食产量每亩地只有36公斤,而到了2000年单产量增加到每亩地为151.36公斤,增长四倍还多。不过与全区及其他省份比,乌盟粮食单产还是低得很多,因此,乌盟粮食单产的可挖掘潜力很大。鉴于粮食单产对粮食总量的贡献,在以后的发展中应注意推广粮食作物的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改善粮食生产条件,从而提高粮食亩产量。过去主要依靠扩大播种面积来保证粮食产量不断增长,而如今由于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单靠广种的空间已很小,从关联度分析表也可以看到这一点,粮食播种面积对乌盟粮食产量的贡献在10个因素中排第7位。所以只有在粮食单产的提高上下工夫,才可能避免粮食总产的大幅度下降。

第二,人口增长仍将是粮食总需求量的推动力,因此人口在粮食产量的关联序里排第二位。提高人均粮食拥用量,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另外,由于牲畜头数的不断增长,饲料用粮的比例会越来越大,虽然从目前看牲畜头数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大,在关联序里排第6位,但在以后的发展中是不容忽视的。

第三,水利灌溉是粮食能否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条件。由关联分析可知,有效灌溉面积在乌盟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中排第5位。由于贫困原因,乌盟大部分地区水利设施陈旧、落后,建设又缓慢,2001年乌盟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8.49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38%,比重还不到1/3。所以要想提高粮食产量,应该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争取实现有效灌溉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才能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第四,增加农业投入,提高机械水平。从关联分析结果可知,机耕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关联序里排第4位。但是在投入方面还是主要靠人力,所以农业劳动力在整个关联序里排第3位。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农业科技实际投资不高,归根到底还是资金短缺问题。2001年乌盟地方财政收入为53277万元,其中支农支出只有5166万元,只占9.69%。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乌盟粮食生产进一步发展。从长远看,加大农业科技、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是实现粮食可持续增产的关键。

四、结束语

内蒙古西部地区 篇4

一、研究区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区包括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4个盟市21个旗 (县、区) 。总土地面积为42.35万平方公里。其中重点地区包括乌海市海勃湾区、海南区和乌达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伊金霍洛旗和达拉特旗;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五原县和杭锦后旗;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等。

二、数据来源

(一) 调查底图

重点地区:以卫星遥感资料制作1:10万遥感影像图作为研究底图, 并套合相应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 进行未利用地调查与评价。根据研究的空间尺度和技术要求, 选择了Landsat-5 TM遥感影像作为本研究重点地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具体的遥感数据列表见表1。

非重点地区:以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 (表2) , 并配以相关图件及实施调查完成。

(二) 其他数据资料

1.土地自然性状要素资料

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资源、气候、土地利用类型、地质条件等图件及调查分析资料。

2.土地社会经济要素资料

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调查、行政区划、灌溉与排水条件、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矿产资源、农作物产量、人口、土地面积投入产出等资料。

三、研究方法

(一) 重点地区以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未利用地图斑为评价单元;重点地区以外的地区以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未利用地图斑为评价单元

(二) 考虑评价的目的、原则、要求及各地的成功经验, 采用限制因素法和指数开方法相结合进行, 并辅助调查访问与专家座谈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评价

1. 限制因素法

这一方法是比较成功的经验法, 在各地应用较多, 而且获得了较好的成果。其具体做法是按照利用方式对土地的最低要求, 分别以参评项逐项列出临界指标, 如重盐渍化土壤 (含盐量>0.5%) 不宜作物生长;活动性断裂带两侧不宜城镇建设等。

在具体的评价工作中, 在确定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湿地保护区范围的基础上, 对每一评价单元用各参评项的临界指标逐一筛选, 依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耕地→人工草地→旅游用地→林地的评价顺序, 逐一评出每个单元的适宜类。上述均不适宜者定为难利用类。本次评价中适宜类的划分即按这一方法进行。

2. 指数开方法

这一方法是将指数和法与限定因素法相结合, 并用一定的数学原理进行运算处理, 最后按其数值大小确定适宜类等级。具体做法是:首先根据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对土地的要求, 确定评价因素的适宜指标范围和最适指标及指数;某些不能用数量直接表示的指标, 用文字描述划分评价因素的诊断指标, 并赋予一定的指数值。所有指标均依数值表示。

第二步, 按评价单元将其评价因素的指数值, 用下列计算式求算其综合评价指数。

式中:p——综合评价指数

n——因素个数

Xi——任一评价因素的指数值

第三步, 在单元评价结束后, 采用频率曲线法确定各适宜类的适宜等级。

四、未利用地潜力评价

(一) 评价分类系统

未利用地资源潜力评价建立二级分类系统。其中一级分两类, 即当前技术条件下, 通过一定手段可以改造利用的可利用类和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难利用类;二级划分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工矿建设用地适宜、耕地适宜、林地适宜和人工草地适宜难利用五类。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研究根据研究区自然气候特点及稳定性、综合性、主导性原则, 经过比较分析选取了区位条件、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资源、土地类型、工程地质条件、矿产资源等因素方面9个诊断指标作为评价的参评因子。

(三) 评价单元

评价单元是由各土地因素组成的, 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空间实体, 是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成果显示的最基本单元。本研究潜力评价重点地区以1:10万未利用地现状调查图斑为评价单元;非重点地区以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未利用地图斑为评价单元。

五、潜力评价结果

(一) 宜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资源评价结果

西部区宜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面积为381168.34公顷。其中一类宜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面积为76498.23公顷, 占宜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面积的20.07%;二类宜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面积为111642.87公顷, 占宜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面积的29.29%;三类宜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面积为193027.28公顷, 占宜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面积的50.64%。乌海市宜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面积为11517.97公顷, 鄂尔多斯市宜城镇工矿建设用地46947.80公顷, 巴彦淖尔市宜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面积为120725.47公顷, 阿拉善盟宜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面积为201977.10公顷。

(二) 宜耕土地资源评价结果

西部区宜耕土地面积为303994.95公顷。其中一类宜耕地面积为46913.91公顷, 占宜耕土地面积的15.43%;二类宜耕地面积为111832.45公顷, 占宜耕土地面积的36.79%;三类宜耕地面积为145248.59公顷, 占宜耕土地面积的47.48%。乌海市宜耕地面积为610.37公顷, 鄂尔多斯市宜耕地面积为91722.83公顷, 巴彦淖尔市宜耕地面积为194531.49公顷, 阿拉善盟宜耕地面积为17130.26公顷。

(三) 宜人工草地资源评价结果

西部区有宜人工草地239504.56公顷。其中一等草地面积为3286.12公顷, 占宜人工草地面积的1.37%;二等草地面积为34187.27公顷, 占宜人工草地面积的14.27%;三等草地面积为202031.17公顷, 占宜人工草地面积的84.36%。其中, 乌海市宜人工草地面积为529.22公顷, 鄂尔多斯市宜人工草地面积为154237.89公顷, 巴彦淖尔市宜人工草地面积为39631.56公顷, 阿拉善盟宜人工草地面积为45105.89公顷。

四) 宜林土地资源评价结果

西部区宜林地面积为10575.43公顷。其中一类宜林地4.01公顷, 占宜林地面积的0.04%;三类宜林地面积为10571.42公顷, 占宜林地面积的99.96%。鄂尔多斯市宜林地面积为1272.19公顷, 巴彦淖尔市宜林地面积为2156.32公顷, 阿拉善盟宜林地面积为7146.92公顷。

六、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建议

(一) 制定合理的区域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方向与战略

内蒙古西部区未利用地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开发利用应坚持因地制宜的方针, 实行区域开发, 分区治理。要在进一步做好未利用地资源调查、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 制定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未利用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与战略, 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经济效益方面, 近期集中开发条件较好、投资少、见效快的未利用地资源。建设用地适宜类开发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紧密结合, 与矿产资源开发和国家能源基地建设紧密结合, 按自治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方向, 搞好宜建设未利用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耕地和人工草地适宜类开发同农牧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建设相结合, 按产业化的方向搞好农副产品的深加工, 使农副产品多次增值, 适应市场的需要, 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生产区域优势产品。在生态效益方面, 开发未利用地资源一定要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体现“环境—资源—开发”的动态协调与空间配置一体化, 高度重视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发利用一定要充分论证, 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防风固沙, 控制水土流失, 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严防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 集中财力, 搞好重点示范工程建设

集中连片的建设用地适宜类和耕地及人工草地适宜类开发利用, 政府部门要予以高度重视, 明确利用方向和开发规模, 充分地管好、用好有限的未利用地资源, 发挥最好的效益。为了实现政府的统一管理、宏观调控以及市场经济的规模效益, 要创造条件, 保证开发一片, 见效一片。要通过增加劳动、资金 (特别是政府投资) 和科技投入, 集中力量搞好一些重点区域的重大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 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 搞好生态、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配套工程建设

在未利用地资源开发工程中, 要针对区域的生态与水资源环境问题, 做好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利用等配套工程建设。如在干旱缺水地区开发荒草地, 一定要做好荒漠化防治工程、节水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 防止造成新的土地荒漠化;平原灌溉区, 一定要搞好盐渍化防治工程;在丘陵山地区, 一定要搞好水土保持工程;在沿河湖滩涂开发中, 要注意做好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工程。

(四) 构建未利用地资源开发的产业化机制, 实现集约开发

根据实际条件, 资金短缺劳力比较充裕的地区, 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劳动积累代替资金投入, 强化集约开发, 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值。劳力较少资金比较充足的地区, 应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 高投入、高产出。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加速产业化发展进程, 以利于劳动分工和社会化服务, 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未利用地开发环境建设, 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未利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科技投入, 提高未利用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 保障可持续利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因地制宜地扩大未利用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 完善未利用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市场政策体系, 构建未利用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经济机制。

(五) 建立未利用地资源利用监测系统

利用遥感和信息系统技术, 对未利用地资源开发利用后的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确立科学的评估系统, 制定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 及时进行利用评估, 掌握其变化特点、原因和规律。在监测结果的基础上, 制定动态的未利用地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 充分分析, 综合评估各地区的未利用地资源开发与保护方案, 确保资源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勘测规划院.内蒙古自治区未利用地资源潜力研究报告, 2007.

[2]温明炬, 唐程杰主编.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5.

[3]温明炬, 唐程杰主编.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5.

[4]温明炬.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3.

[5]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全国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报告, 1990.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 篇5

若干政策措施的规定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3号)精神,为了确保有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如期实现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各项目标,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

第一条 外商投资农牧业、林业、水利、交通、能源、市政公用、环保等基础产业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矿产、旅游等资源,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从事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享受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第二条 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吸引外商对银行和商业零售企业进行投资,可以设立保险经营机构和科技信用担保中心,兴办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旅行社和中外 合作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兴办中外合资合作或外资建筑与相关服务企业、中外合资或外资铁路货运与道路货运企业。

第三条 比照外商投资的有关优惠政策,吸引区外企业和个人通过独资、控股、参股、收购、联合、兼并、租赁、托管、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到内蒙古投资设厂、合作开发。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和自治区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税收、工商、土地、投资管理等方面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支持区内企业与区外各类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第四条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减少工商注册、建设用地、减免退税等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工商注册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企业登记独立注册试行办法的通知》(内政发〔2001〕143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市场主体准入若干意见的通知》(内政字〔2002〕219号)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按照法定程序报批,在未能完成申报件的情况下,经申请有审查权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意,用地单位和个人可先行用地,但半年内必须依法向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报批用地手续。

第五条 降低企业申请对外贸易经营权和经济技术合作经营权标准。生产企 业申请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标准,注册资金调整为200万元,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机电产品生产企业的注册资金调整为50万元。私营生产企业申请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标准,按国有、集体生产企业的条件、标准和办法办理。外贸企业申请对外劳务经营权的标准,调整为上年进出口总额达到5000万美元,或出口额达到3000万美元。企业注册资金达到300万元,成立时间两年以上,具备外销员或国际商务师资格的从业人员(不少于3人),以及报关、报验、办税、外汇核销人员,可以申请进出口代理经营资格。

第六条 鼓励优势产品出口,建立和完善有机农产品生产服务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和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扩大有机农畜产品出口。支持主营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申请国家出口配额,鼓励优势初级矿产品和农副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第七条 鼓励企业通过委托代理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承接项目、获取信息、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到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承接援外合资合作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加大吸引跨国公司的力度,从项目签约、立项、审批、建设、运营,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服务。

第八条 在边境地区实行优惠的边贸政策。在出口退税、进出口商品经营范围、进出口商品配额、许可证管理、人员往来等方面简化手续,放宽限制。对满洲里口岸、二连浩特口岸建设给予重点支持。除国家统一规定的行政机关执法收费外,取消口岸其他行政性收费,减轻边贸企业经营负担,减少出入境人员不必要的支出。

第九条 边贸企业的边境贸易经营权,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登记、管理和备案。边境小额贸易企业在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开展劳务合作,其项目合同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并享受边境小额贸易优惠政策。凡在内蒙古登记注册的企业,均可向自治区外经贸主管部门申请边境小额贸易经营资格,经审核批准或登记备案后,享受边境小额贸易优惠政策。

第十条 边贸企业出口原产于内蒙古且属于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商品,除国家实行统一招标的商品、配额有偿使用管理的商品、重点管理的边境贸易出口商品、军民通用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和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外,免领出口许可证。属于国家重点管理的边贸出口商品,积极争取国家专项配额,尽量满足边贸企业与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需要。

第十一条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继续精简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创造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进一步简化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限额内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全额自筹资金的项目,按业主决策原则,实行项目登记备案制。实行登记备案制的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由政府主管部门签发备案核准证。国家、自治区规定需审批的项目和业主要求审批的项目,内资企业用自有资金或借用国内银行贷款投资于国家非限制类产业的项目,政府主管部门只审批项目建议书;外商投资企业用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投资于国家鼓励类产业或优势产业的项目,政府主管部门只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逐步简化对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等的审批程序。

第十二条 规范收费制度,严禁各种乱收费和乱摊派。行政事业性收费,除国务院和自治区收费主管部门(计划、财政)批准外,任何地区和部门不得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制定或调整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和增加收费频次。对准予收费的项目,实行收费公示、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企业交费登记证和票款分离制度,收费时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收据。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不得进行有偿经营服务性收费,不得要求企业购买指定商品和到其指定的中介机构接受服务。

第十三条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研究制定《外来投资者保护条例》,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对企业检查实行登记备案制度,自治区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登记备案。旗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建立西部大开发投诉中心或投资商投诉协调服务中心,设立专线投诉电话。坚决打击欺行霸市、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会计、审计、公证、律师、评估、咨询、人才、信息等中介服务,严禁弄虚作假和欺骗投资者。加强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的政策措施

第十四条 围绕生态、基础设施、优势产业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对国家在内蒙古投资的项目以及地区协作和对口支援项目,自治区各部门、各盟市要提前介入项目用地相关程序,提供优质服务,优先安排土地,尽可能减免土地管理行政性收费,并对项目前期工作以及建设、运营的全过程给予积极支持。

第十五条 除关系国家命脉和安全的企业由国家控股外,鼓励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依法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特别是跨国公司以受让股权、买断资产等不同方式参与我区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以独资、合资、合作、特许权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除法律有特殊规定外,凡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均可进入。

第十六条 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协作,鼓励金融机构介入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及时进行项目评估,积极向总行推荐贷款项目。根据国家对基础设施项目延长贷款期限的规定,积极帮助企业申请长期贷款,加大对公路、电力、石油、天然气、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对特色农牧业、节水农牧业、生态农牧业、以公司加农户为经营方式的龙头企业给予支持,采取措施扩大农户小额贷款规模。配合生态建设工程,支持有还贷能力的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山野菜、中药材开发、苗圃以及人造板、造纸等林产品加工项目申请信贷资金。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好国家支持西部地区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

第十七条 积极推动以BOT、TOT、特许权转让等融资方式利用外资工作。选择国家试点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委托中介机构组织采取BOT、TOT形式进行国际招标。加快培育和扶植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发展,扩大引进区外国外资金规模。

第十八条 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重点用于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扶贫、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积极争取国际多边、双边无偿援助和赠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等领域的项目,根据项目偿还能力,国外优惠贷款占项目总投资比例最高可达70%,有限制采购条件或贷款机构对贷款比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九条 扩大以基础设施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为质押发放贷款的范围,继续办好农村牧区电网收益权质押贷款业务和公路收费权质押贷款业务,逐步将收费权质押贷款范围扩大到城市供水、供热、公交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对具有一定还贷能力的水利开发和城市环保项目(如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逐步开办以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为质押发放贷款的业务。第二十条 认真执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意见 》(内政发〔2002〕14号),允许垫资修路、让利引资修路和以“热线”带“冷线”修路。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内蒙古公用基础设施,允许采用多种方式向国内外投资者转让区内国有公路、城市市政等公用基础设施资产权益和建设受益权,转让期限最长可达30年。为保证投资者或受让方利益,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其提供收费价格批文质押、履约保险等必要的融资和经营条件。

第二十一条 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安排支持工业企业发展资金。列入自治区重点工业项目的企业,不分所有制、不论投资来源地,政府在安排前期费和财政 贴息等方面同等对待。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倾斜。鼓励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吸引外商和区内外企业投资。信誉良好的“三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具备条件且不需政府提供担保的,可申请国外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帮助优势产业、出口创汇企业,争取国家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国外商业贷款指标的支持。

第二十二条 外商投资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项目,视不同行业放宽外商投资股比限制。投资于商业项目,经营年限可放宽至40年,注册资本可放宽至3000万元人民币。鼓励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到内蒙古再投资,被投资企业注册资本中外资比例不低于25%的,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鼓励区内企业再投资,投资额超过企业原资产额50%的,享受新办企业优惠政策。

第二十三条 鼓励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投资主体,允许依法以无形资产作为注册资本进行投资,比例可占注册资本的20%;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的,比例可占注册资本的35%(另有约定的除外)。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开发经费开支比重。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应逐年增长,增长幅度 在10%以上的企业,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税所得额。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国家和自治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第二十四条 发挥好价格和收费机制的作用,积极向国家争取降低东西部地区之间骨干电网联络线的输电费用,促进西电东送。调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维护成本开支得到合理补偿。开征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按补偿成本原则逐步提高收费标准。争取新建铁路和铁路支线实行特殊运价、区内航空支线实行浮动票价的政策。合 理审批列入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的蒙药价格。

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十五条 对设在内蒙古以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企业总收入70%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2010年以前,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二十六条 在内蒙古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其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内资企业自生产经营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自获利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二十七条 内蒙古境内国道、省道以及其他公路建设用地,比照铁路、民航建设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免征耕地占用税的建设用地,具体范围限于公路线路、公路线路两侧边沟所占用的耕地,公路沿线的堆货场、养路道班、检查站、工程队、洗车场等所占用的耕地不在免税之列。上述免税用地,凡改变用途,不再属于免税范围的,应当自改变用途之日起补缴耕地占用税。

第二十八条 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生态林应占80%以上)还草产出的 包括经济林苗木、商品饲草的农业特产品收入,自取得收入年份起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第二十九条 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0年修订)》和《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四、实行土地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

第三十条 全面落实退耕还林还草和利用荒山、荒地造林种草的各项政策,国有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地依法划拨给单位和个人进行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在建设投资和绿化工作到位的条件下,可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实行土地使用权50年不变,并减免土地出让金,减免的土地出让金可作为政府扶持生态建设的投资;达到出让合同约定的投资金额并符合生态建设条件的,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可申请续期。第三十一条 探矿权人投资勘查获得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地后,可优先依法获得采矿权。允许将勘查费用计入递延资产,在开采阶段分期摊销。以中外合营方式勘查开采非油气矿产资源,中方以探矿权、采矿权入股的,由中方提供相关地质成果资料,探矿权、采矿权按规定依法评估作价。

第三十二条 培育矿业权市场,促进探矿权、采矿权依法出让和转让。出让矿业权范围包括国家出资勘查并已经探明的矿产地、依法收归国有的矿产地和其它矿业权空白地。矿业权人可采取依法申请批准和招标、拍卖等其他方式转让矿业权,可采取出售、作价出资、合作勘查或开采、上市等方式依法转让矿业权,可依法出租、抵押矿业权。

第三十三条 在内蒙古由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按有关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经批准,可部分或全部转为国有矿山企业或地勘单位的国家资本:勘查或开采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富铁矿、优质锰矿、铬铁矿、铜、镍、金、银、钾盐、铂族金属、地下水等矿产资源;在国家、自治区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和重点开发地区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大中型矿山企业因资源枯竭,勘查接替资源;国有矿山企业经批准进行股份制改造或对外合营时,国有资本持有单位以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入股;国有矿山企业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原因,缴纳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确有困难。

第三十四条 在内蒙古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减缴或免缴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铀、富铁矿、优质锰矿、铬铁矿、铜、钾盐、铂族金属、地下水等矿产资源的勘查,大中型矿山企业为寻找接替资源申请的勘查,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包括低品位、难选冶的矿产资源开发及老矿区尾矿利用)的矿产资源开发,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探矿权使用费,第一个勘查可以免缴,第二至第三个勘查可减缴50%,第四至第七个勘查可减缴25%。采矿权使用费,矿山基建期和矿山投产第一年可以免缴,矿山投产第二至第三年可减缴50%,第四至第七年可减缴25%,矿山闭坑当年可以免缴。

第三十五条 外商从事《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免缴矿产资源补偿费5年。外商投资开采回收非油气矿产资源主矿种之外的共、伴生矿,减半缴纳共、伴生矿产品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利用尾矿,免缴矿产资源补偿费;采用先进技术使国内现有技术难于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得到开发利用的,减半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3年。

五、吸引和用好人才的政策措施

第三十六条 认真贯彻实施《内蒙古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工作的意见》(内党办发〔2000〕13号)精神,大力培养自治区急需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研究制定《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建设发展规划》,并纳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三十七条 各级政府、各用人单位应设立引智经费,为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及必要的工作条件。组建人才创业服务中心或科技企业创业孵化器,为承担重大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的人才提供科研开发专项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和贴息。对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科技项目和重点学科项目的高级专业人才、自治区引进的急需人才、留学回国人才,在科研经费资助、助手配备、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倾斜。

第三十八条 积极与东部地区开展科技人才相互挂职交流锻炼,扩大人才交流规模。对口支援到内蒙古工作及内蒙古到东部省区挂职锻炼的各类人才,各地区、各单位可根据情况给予生活补贴。逐步增加内蒙古高校招生数量,积极争取中央部属高校和东中部地区高校在内蒙古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学比例。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加强高校同东中部地区高校、国外高校和港澳台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支持高校派出更多的留学人员。

第三十九条 加大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优秀企业经营者的奖励。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其科技人员可采取多种方式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将职务技术成果转让给他人实施的,应从技术转让所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对科技人员的一次性奖励;自行转化或与他人合作实施转化的,应当在项目成功投产后连续5年内,从实施该科技成果的年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对科技人员和促进转化有关人员的奖励;采用股份形式实施转化的,也可用不低于科技成果入股时作价金额20%的股份给予奖励,该持股人依据其所持股份分享收益。在研究开发和成果转 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所得奖励份额应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可从该企业新增净资产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奖励企业优秀经营者,由其享有这部分资产的收益权。

第四十条 对到我区工作的各类人才实行来去自由政策,根据国家鼓励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政策,其人事档案保存地点由本人自主选择。到内蒙古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户口可转到工作地区,也可转回原籍。到内蒙古艰苦边远地区(自治区人民政府“内政发〔1994〕67号”文件规定的94个旗县市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在见习(试用)期间执行定级工资,见习(试用)期满转正定级时其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可向上浮动一至二个档次;由自治区人事部门界定的特需人才,其报酬可实行年薪制或由聘用期间的契约来确定。到内蒙古投资、兴办实业的人员以及开发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允许保留原籍户口,如果将户口迁入内蒙古,返回时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迁回原迁出地。凡在内蒙古地级市和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可随时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严禁收取城市增容费或其他类似费用。

第四十一条 为外籍高科技人才、投资者提供入境、居留便利。符合国家规定的人员,如需多次临时入境,可根据实际需要发给有效期一年以上、最长不超过五年的多次入境有效签证;对需在华常住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发给一年以上、最长不超过五年的外国人居留证,并对需多次出入境的同时发给与外国人居留证相同期限的多次返回签证。改进我区边境管理区通行证和边民出入境通行证的申领和查验办法,为在边境地区工作的各类人员正常进出边境管理区和出入境提供便利。

六、规定的解释和落实

内蒙古西部地区 篇6

这次义务讲学活动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大会专题报告。我会学术委员、南京师大教授周志华作了“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我会常务理事、东北师大附中校长、化学特级教师李桢作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的自主发展”的报告。2.初中会场:中国科技大学附中副校长、化学特级教师曹锦群作了题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创新”的专题报告;河南省洛阳市51中特级教师魏荣梅做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观摩课,我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化学特级教师夏正盛作了点评。高中会场:我会常务理事、海南省教育培训院副院长、化学特级教师龙官吾作了题为“高中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专题报告;湖北省武汉市49中优秀教师黄慧做了“物质的量浓度”的观摩研讨课,我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长、化学特级教师夏正盛作了点评。高中会场:我会常务理事、海南省教育培训院副院长、化学特级教师龙官吾作了题为“高中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专题报告;湖北省武汉市49中中优秀教师黄慧做了“物质的量浓度”的观摩研讨课,我会常务理事、上海师大教授吴俊明作了点评。3.我会倡导并得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化学教学》编辑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研室、河北省教科所、重庆市均衡生产所等单位和个人向呼伦贝尔市的十三个旗、县、区化学教师赠送了各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书刊1000余册。

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对呼伦贝尔市教研室海拉尔二中、五中、华东师范大学《化学教学》编辑部承办、赞助这次活动以及参与义务讲学的有关专家和赠送书刊的单位、个人表示衷心的谢意!

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内蒙古西部地区 篇7

1 试验研究

1.1 含水率

呼包鄂榆地区属于西北寒旱区, 降水少, 长期受风力吹扬, 所以该地区风积砂的粒径较小, 且含水率非常低。根据GB/T50123-1999的要求, 笔者对所取的风积砂样品制定了电热烘箱105℃烘干8h的试验方案, 试验数据如表2-1所示。

2.2 颗粒分析

风积砂的颗粒分析采用GB/T50123-1999中7.1部分的筛析法进行, 分析筛选用细筛, 试样质量300g。为保证数据的准确, 本次试验平行进行三次, 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数据。试验数据如表2-2所示, 颗粒分布曲线与土2-1所示。

根据内插法计算d60=0.155, d30=0.106, d10=0.082;根据公式2-1、2-2计算出Cu=1.82, Cc=0.88。

2.3 击实试验

击实试验依据GB/T50123-1999第10部分进行, 采用轻型击实仪, 分3层, 每层击25次。试验数据如表2-3及图2-2所示。

3 结论

通过对上述试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风积砂天然含水率几乎为零; (2) 依据GB/T50145-2007判定, 该风积砂属于级配不良砂, 且90%以上的颗粒为细砂。 (3) 该地区风积砂的击实曲线具有双峰值, 含水率接近零时不击实也具有较大的干密度, 然后随着含水率增加干密度逐渐变小, 含水率增加至约8%以后, 干密度又逐渐变大, 在约17%时达到最大。

摘要:风积砂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广泛分布的土, 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能, 本文对该地区天然风积砂的含水率、颗粒级配、最大干密度及最佳含水率进行了测定, 期望能为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风积砂,含水率,颗粒级配,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

参考文献

[1]霍永成, 辛淑珍.风积砂的压实特性与承载力实验研究[J].铁道建筑, 2007 (9) :50-51.

[2]葛新等.风积砂特性及筑路施工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5, 24 (3) :372-374.

[3]黄培元.风积砂的路用性能与施工工艺[J].东北公路, 1999, 22 (1) :15-19.

[4]GB/T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1999.

内蒙古西部地区 篇8

(一) 图案元素的存在空间

学术意义上的“图案”包含诸多方面, 尤其在某一少数民族的文化环境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我们这里所指的蒙古族图形泛指蒙古族当下审美文化中的图案符号, 社会环境与文化语境的变化使得其间存在的传统图案、现代图案体现出丰富多样的情态, 而本论文主要在于探讨蒙古族图案的构建及艺术手法。如在那达慕、祭敖包、祭长生天、祭火、祭灶等习俗中图案的存在意义服务于多样实用性, 而其自身的样式从美学、审美构建而言还是有自足独立性的。蒙古族的祭祀活动是一个文化空间的组构, 在存在状态上具有现实的物理空间场所, 图案元素是这个场所的文化组构符号。蒙古族图案在个体及民众心理是民族精神、信仰文化的载体与传达纽带。同时在图案视觉感官中体现着美的原则与创作手段, 这也是之所以我们称其为蒙古族图案的缘由, 它蕴涵着多样的文化共性, 更具本民族文化个性特色。

图案符号包含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的内在精神世界及特有的民族精神品质。在日常的生活中如蒙古包、饮食用具、家居等方方面面都有图案的存在样式, 这些图案看似普通, 实则意义丰满。既有基本的图案也有形制, 这些视觉审美形态最终固化于民族的生活、祭祀、娱教等多种情态之中。

(二) 图案元素的文化隐喻

蒙古族的美术特征既是一种形象化的外显, 也是一种民族信仰观的体现, 物质性与精神观是其存在的双重性质。图像学研究的倡导者潘诺夫斯基认为:图像学的研究方法, 揭示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级、一种宗教或哲学信念的基本态度。图形是一种符号, 是一种形式, 而符号的存在意义不仅在于其形式。苏珊·朗格提出:“某种绘画的空间是一种符号性的空间, 它诉诸于视觉的组织结构, 是活生生的情感表现符号。” (1) 图案也是这样, 非简单的视觉感触可以完全把握的。

就文化语义而言, 图案的存在空间在少数民族那里往往是依附于实用或其他功能, 起到装饰与增强氛围的作用, 尤其处于某一空间中时。例如, 在成吉思汗陵祭祀空间中, 图形符号其产生的心理感受隐射与祭祀空间的神秘和氛围是其首要的作用力方向。在蒙古族信仰观的语境中图形以其独特的形式而体现于文字、绘画、建筑、雕刻、装饰、服饰等多个方面。图案融入信仰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 承载着一个民族对自然、生活、个体生命的认知与思考以及对个体内在生命对“美”的探求与向往, 最终实现着自身的生命终极价值。

图案的形成基于早期人类为了实现个体或族群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沟通, 北方少数民族普遍信奉萨满教的“长生天”, 在早期人类宗教信仰时代,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天、地、树、日、月等自然存在被赋予了神圣的力量, 万物有灵意识是普遍存在的。进入氏族社会之后, 氏族集团部族的形成与某种动物、植物的佑护存在直接关系, 图腾崇拜便普遍存在, 这与人类的繁衍意识与生命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在随后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 在某一民族的语言神话、文学、风俗习惯、绘画图案等文化样式中都有体现。在举行诸类民族的祭祀活动时, 作为一种整体的文化空间, 总是依赖意向中的神灵图形来实现祭祀祈愿的生存目的。所以, 北方草原岩画、青铜纹饰、祭祀图案、纹饰缝绣等, 都蕴含着人们对原始宗教精神信仰的一种物化寄托。这些图案的经常使用以及内容和形态的不断丰富, 使图案的民族文化意蕴和艺术风格逐渐饱满、充实了起来。

(三) 图案元素的审美特性

审美是伴随着人类思维与认知的发生和发展逐步产生的, 在人类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与物质需要的满足, 审美的意识发生了, 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了。求美冲动作为人类本质内核的基因存在, 必然会伴随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在意识形态展现出来, 在艺术的丰富感官展现中印证了自身的内在本质需求。美不仅仅是一种朴素或华丽的外表, 更是人类本质内核力量的萌发, 是人类审美认知的印证。

个体民族本身的审美思维与认知往往是伴随着本民族的自然认知观与信仰观而逐步生发的。民族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表现形态往往与民族的民俗活动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许多美术活动依附于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美国的简·布洛克曾说过:“试图去欣赏任何形式的艺术, 进而尽量多地去了解当地社会艺术方面和社会学方面实际的习俗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2) 人类早期的视觉形态符号的创造与表现本身即是一种巫术与信仰活动。审美思维与认知是伴随着人类意识形态认知的发展与物质文化的充实而逐渐剥离的。图案符号作为一个民族多样性文化的载体, 在约定俗成的民族文化形态中蕴涵着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特有的美的形态。

二、图案元素的象征特性

(一) 象征的本质

美国著名的美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符号美学研究中提到:语言并不是人类惟一的表达工具, 语言不能完成情感的表达。于是, 人们力求在语言之外去寻求其他感情表达、信息传递的途径, 这样, 天生具有“表情”属性的色彩就被派上了用场, 这种“有着象征内涵的事物”, 就成为“表现的手段或依据”。

象征、隐喻, 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或表象来暗喻传达某种思想、情感、意味和企图。象征的特点是基于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或某种联觉, 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或含义得到含蓄而具有形象的表达。对于某一民族而言, 其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民族文化心理等意识形态具有抽象的存在情态, 为了使这些抽象的概念外化而得以表现, 一般来说借助于象征、隐喻是基本的方式。因为人类意识形态抽象的概念难以用语言全面、完整的表达, 而色彩、图形符号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创造及民族内在基质阐释中的积淀物, 在民族文化多样性中有着不容置疑的指意功能和象征功能。图案作为一种视觉形态的存在已经超出了个体的外在, 由视觉而获得了某种特点的意义, 视觉形态被赋予了符号的深层功能与含义的延伸。

(二) 象征的类型

1. 图案造型的象征

造型的象征性是指传统图案中的动物形象、植物形象等传达的某种具有民族特性的祈福、愿望等精神功利性文化特征。这种象征性特征是在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的。

造型的象征性一般来讲主要体现在动、植物图腾信仰中, 如马、鹿、鹰等, 还有各类型植物都传达出民族的寄予愿望与交感巫术文化特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是人类早期宗教信仰意识产生的根本。天地崇拜、自然崇拜是早期人类主体信仰形态。在人类意识形态发展史中是具有普遍的存在与意义。这也是孕育视觉审美形态创造的重要文化母体, 蒙古族图形符号的深层文化含义与视觉审美正是基于民族文化意识逐步成熟的过程中所展现的。蒙古族图案造型风格独具民族特色, 形式丰富多样, 而且极具程式化特征。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意味与审美倾向是造就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精美图案的文化根本。

2. 图案色彩的象征

对于色彩的认知, 在人类的繁衍与发展中存在文化的普范性与共性, 在区域文化及民族文化中又存在诸多的个性认知。个体民族对于色彩的偏爱与认知自始皆是一种民族情感的寄托符号, 是在本民族的本能色彩审美识别与信仰心理的文化共构中逐步形成的认知, 进而赋予了色彩特有的文化内涵与象征寓意, 鄂·苏日台在《蒙古族美术史》中写道:“不同的民族对于色彩的不同理解乃至形成民族色彩学的个性, 都具有强烈的民族审美意识。” (3) 五行五色的认知对于蒙古族的色彩崇尚与喜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直保持着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传统习俗。不论哪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对色彩的偏爱及寓意, 色彩已然成为一种民族情感的寄托符号。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精神》中提出:“随着人类日益进步, 他们对不同的存在和事物的体验范围才变得更为广阔了。然而最高级阶段, 他们才能把握这些事物的存在意义和内部共鸣, 对于色彩的体验依然。” (4) 蒙古族对于色彩的认知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与生存意识, 与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地理环境和民俗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本民族在自身思维意识的认知发展中渐进引申的。

不同民族偏爱的色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地域审美文化的各个方面, 如在建筑、装饰、服饰、绘画、日常生活等。在蒙古族地区对于色彩的认知与文化内涵即有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 同时和宗教背景等多重因素有密切的联系。

三、图案元素的艺术特征

(一) 形式特征

蒙古族图形在艺术审美的表现中具有自身的独立性, 在艺术表现手法及艺术语言等多方面必然也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 同时在外显形态上体现着蒙古族独特的艺术审美趣味与意象。

1. 秩序的构成

秩序性的构成是艺术审美中重要的规律体现形式, 早在古希腊时期诸多美学家提出对称、秩序、平衡的审美建构规律性问题。基于视觉愉悦性的感受, 秩序构成的图案形制在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方面皆有体现。这种基于理性与感性共构的艺术变现形态是人类审美创造的意象结晶, 其艺术审美历史悠久, 蕴涵深刻。在蒙古族日常居室、服饰、家居等很多方面都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图案的秩序构成审美形态。图中的连续性图案构成在实物形制表现中起到分割与形态特征展现的作用, 在整体性、实用性与审美多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秩序构成使图案自身的审美特质也在整体空间中展露无遗。

从横向角度分析, 蒙古族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与众多民族在文化艺术中虽然长期交流融合, 但基于北方草原少数民族的经济生产特性, 蒙古族对于自身的文化艺术积淀不但较为完整地进行了保留,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使蒙古族图案、形制、审美趣味丰富了, 形式和内涵更加多样化了。且在民族历史的自我审美发展中更加磨砺造就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与视觉审美形态。蒙古族图案几乎融入民族生活、祭祀、建筑、民族服饰、马鞍具、金属工艺、生活用具等方方面面, 不仅仅是一种实用性实物的简单装饰, 在民族心理基质中已经赋予了图案积极的文化意蕴和深层内涵。秩序性图案形制即是一种本民族审美的积淀形态, 虽然这种样式的构成方式在历史中众多民族审美文化中比较常见, 但其单元形态及在整体空间中的意象作用无疑是本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体现, 在秩序的规格化中不失活泼, 在整体氛围构成中不失局部特色。

2. 装饰的视觉愉悦

装饰性是图案艺术特色展现的重要方式, 视觉愉悦引申审美感悟与意象思考。蒙古族图案的装饰性几乎无处不在, 这也是本民族图案形制的一大特点, 与生活互渗。把生活中常见的素材或意象中的素材经过提炼概括, 使之具有一定的美的样式及有实用价值的图形形态。如服饰上的刺绣图案、蒙古族地毯上的图案、家居上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蒙古包上的图案等, 蒙古族服饰上的装饰图案纹样几乎都是刺绣类纹样, 这些刺绣类的图案纹样在制作前一般都要先把剪好的图案纹样粘在需要装饰的部位上, 再用彩色线手工缝绣出来。早期蒙古族专业制作服饰的妇女在服饰纹样的制作上几乎是手工刺绣、手工缝制, 一件蒙古袍的制作即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这也是其艺术审美价值高的重要原因。在蒙古族家具中, 民族图案是必不可少的装饰性体现, 除了图案的形态, 图案的色彩搭配也极具匠心。

蒙古族图案特有的粗犷、厚重、豪迈的大气势与纤细秀美相辉映, 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纹饰有日月星辰纹、图门贺 (十字) 的多种变体纹、龙凤纹等。来源于佛教文化影响的盘肠纹等, 经过文化的熔炉出现许多变体形式。除此而外, 还有火纹、蛇纹、蛙纹、鱼纹、哈那 (菱形格) 、哈木尔 (云文) 等纹样都是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蒙古族常用的图案纹样。在图案的装饰性艺术体现上展现着蒙古族独特的审美意象及民族精神。

(二) 材质运用

在蒙古族民间的宗教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节日赛会等民俗活动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感受到由民间匠师、牧民这些“准艺术家”所创造的民间艺术品。这些民间艺术既是个体艺术思维的注入, 体现了个体创作的审美理想及审美取向, 也是大众所共同接受与认可的民俗及审美文化外在形态的体现。以特有的材质表现蒙古族图案的样式, 二者的结合产生了更具民族特色的审美形态。如马鞍皮具、金属器皿、雕刻毡帖、服饰地毯等, 有的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 (如剪纸、刺绣、图案装饰、壁画等) 具有极强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牧民们用自己的生活材料制毡, 熟皮, 做皮囊。用毡和皮毛制作各种绣毡、耳套、鞋帽、鞍具等。他们用大自然赋予的各种原材料制成了花色繁多的实用美术品, 有的可谓是俯首可拾。据《多桑蒙古史》记载蒙古族人:“其家畜以骆驼、牛、羊、山羊为主, 尤多马。其家畜供给其一切需要, 用其毛、鬃制毡与绳, 用其筋做线与弓弦, 用其骨作箭镞。其干粪, 则为沙漠地方所用之燃料。以牛之革制囊, 以一种羊角作盛饮料之器。”

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 始终包含着对原始材料的创造性地利用, 较为鲜明地体现出材料自身的肌理、脉络、纹饰、硬度、光泽等原始的自然形态特征。蒙古族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是牧民们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或祭祀活动中的一些实用物品, 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图案造型在实用基础上或夸张或简洁, 色彩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 体现了蒙古族的传统的尚色观念及宗教信仰。

结语

蒙古族图案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创造与多样文化继承与融合而共构的视觉艺术审美形态, 是群体性的审美共感的创造, 是民族内在精神实质、民族审美趣味、民族本有特质的物化载体。蒙古族图形符号存在于蒙古族生活、祭祀、娱教等多重文化空间之中, 以视觉审美的外显形式蕴涵了民族内在的心理基质, 传达着祈福、传达着信仰、传达着某种精神。它是朴实的、直观的, 也是神秘的、厚重的。

这种历史积淀并物化于外的民族审美形态, 在物质经济急速发展的当下正饱受现代文明的压制与蚕食, 远离了真正游牧民族生存空间的所谓民族文化艺术正在以苍白无力的说辞与浮躁的感官视觉敷衍着大众。守住民族文化生成和赖以繁衍的民族精神基质, 使民族文化在碰撞、排拒、吸纳、融合中坚守自身的文化艺术价值体系与审美模式, 是本民族文化艺术生生不息的根本。

摘要:蒙古族图案元素是体现本民族形态认知、审美意象的视觉化载体, 体现着本民族的生活状态与情形、民族心理特质、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与变化中的可视、可感知的形象化的形态展现。图形符号也是本民族自我认同与民族审美模式的存在样式体现。图像学研究的倡导者潘诺夫斯基认为---图像学的研究方法, 揭示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级、一种宗教或哲学信念的基本态度。这使得图像学研究在民俗美术研究中具有巨大、独特的方法学优势。本论文从蒙古族图案元素的文化共构特性入手, 以视觉审美、隐喻内涵的文化特征入手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能对蒙古族图案元素的文化特质有所解析。

关键词:图案,图案元素,共构,文化空间

注释

1《艺术问题》苏珊.朗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6第一版, 第33页

2《原始艺术哲学》.简.布洛克,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12第一版, 第188页

3《蒙古族美术史》.鄂.苏日台,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7.5第一版, 第5页

内蒙古西部地区 篇9

1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渔业技术示范推广的现状

(1) 实施因地制宜、因水制宜的指导方针。根据地域、水域的特点制定了的具有针对性的养殖模式, 达到减本增效的目的。一是池塘养殖方面主要以提高单产和增加名特优品种为主。在单产提高方面, 一般养殖户在养殖鲤、鲫、草等常规鱼类时平均能达到500kg/亩以上, 一些专业技术较好的养殖户平均能够达到700~1000kg/亩, 养殖效益明显;在名特优品种的养殖方面, 如南方大口鲶、武昌鱼、乌鳢、湘云鲫也都实现了大面积的套养和一定面积的池塘主养, 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也在逐年增加。二是在鄂尔多斯进行了冷水性鱼类 (如虹鳟) 的养殖试验、技术示范和推广, 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使虹鳟成为当地一些旅游景点的独具特色的美味佳肴。总之, 池塘养殖已进入了成熟、稳步的发展阶段。三是在大中水域 (水库、湖泊) 以及“河弯”中搞网箱养殖和网围养殖, 成效显著, 在获得养殖成果的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土地,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科技示范项目先行, 为渔民增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坚持以渔业增产、增效和渔民增收为宗旨。广大科技人员身先士卒, 坚持在生产科研第一线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 科技人员每年平均在生产一线工作100天以上, 最多的达到200天以上, 为养殖户探索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养殖模式和适宜的养殖品种。如乌梁素海网围养草鱼, 前夭子水库网箱养鲤、鲫、草鱼, 薛家湾网箱、网围养鲤、草鱼、鳙、鲢等, 这些养殖新技术和新模式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渔业的发展, 调动了养鱼的积极性, 为当地的渔业发展和渔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 开展技术示范推广还培训了一大批专业养殖户和养鱼致富能手, 同时也调动了社会各界对渔业的投入。

(3) 依托优势、创新模式。立足自治区大面积的水域资源优势和潜在的巨大的市场, 探索中小水面新的养殖模式。淡水牧场技术试验, 即在几百亩到几千亩的中小水面 (含水库、湖泊) 直接投放大规格鱼种, 集中驯化投喂, 经过两年的饲养使其达到规格为2.5kg/尾以上, 各项指标均优于池塘鱼的大规格商品鱼。在提高水体利用率的同时也使得渔产品能够达到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目前该模式已在100多亩的水面和800亩的水面进行了养殖试验, 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效益。另外科研人员在规模为4000亩的友谊水库进行淡水牧场技术的试验, 十几万斤的大规格鱼种已投放完毕, 品种有“框鲤”、德鲤、草鱼、武昌鱼、鲢、鳙等, 并且这些品种已安全过冬, 由此可见, 淡水牧场技术试验为中小水面的开发和利用展示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4) 面向市场、创优品牌。利用独特而丰富的水域资源和饵料资源, 通过实施渔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 积极开展渔业新品种、无公害渔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普及工作。积极引导和组织渔业企业申请无公害水产品、绿色和有机渔类, 创出自己的品牌, 提高了我区渔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现有达里湖、红山水库、岱海、哈素海等几十万亩的绿色或有机水产品基地, 无公害鱼基地也遍布全区, 大大地提高了我区渔业在三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2 存在的问题

(1) 资金投入少, 保障机制不健全甚至没有。渔业生产抵制自然灾害等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 如遇洪水以及暴发性鱼病时几乎没有任何保险措施。

(2) 一些湖泊、河流生态环境日趁恶化、污染严重, 如重金属铜、锌的超标。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湖泊、河流中, 水域受到严重污染, 直接危及渔类的生存;养殖户中普遍存在“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 因此违禁、违规药物的使用也时有发生, 致使水产品的品质大幅下降;另外水源不足以及干旱、少雨等气侯原因, 导致一些湖泊盐碱化和沼泽化程度日益加重。

(3) 拉动生态渔业发展的渔产品的加工企业严重不到位。销售渠道和销售规模不能适应生态渔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4) 绿色或有机渔产品基地规模化生产不足, 数量有限, 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3 对策建议

(1) 注重产业提升, 增加重点投入, 扶植现有企业不断提升规模和实力。推进渔业标准化与产业化, 努力实现规模化, 进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竞争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大力加强企业员工、养殖户的法律意识教育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教育, 牢固树立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的理念。加大执法力度, 在建立良好生产秩序的同时, 重点抓好违禁鱼药的检查管理, 杜绝一切超标、违规的药物使用, 确保渔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对渔业生产的投入品、市场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强化产前、产中、产后的检测制度, 实现水产品从水域到餐桌的全程监督。

(3) 借助我区丰富的水域资源和草原资源优势, 力求找准渔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契合点与切入口。进一步推进休闲观光渔业的发展, 如垂钓“观赏鱼”及与餐饮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和旅游项目。围绕城郊渔业发展, 培植绿色水产品生产, 加大绿色或有机水产品的宣传活动, 培育绿色水产品市场, 推动绿色销费。形成消费环节对渔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促进机制。

内蒙古西部地区 篇10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地区,西部经济

近年来, 内蒙古凭借煤炭资源的优势, GDP增长速度逐年上升, 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11, 62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3%, 增长速度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但经济高速发展是以矿产资源过度开采为支撑的, 目前内蒙古大部分矿业城市面临着资源急剧消耗的突出问题。与此同时, 内蒙古大部分城市是典型的草原城市, 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如果不尽早进行产业转移,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 草场资源将进一步退化, 自然资源的支撑力也将进一步的下降, 生态环境将遭到严重的破坏。而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度高、高增长高效益、对矿产资源依存度低等特点。若想保持GDP长期稳定可持续增长,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内蒙古的必然选择。因此分析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 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 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与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总面积118万平方千米, 约占全国总面积1/8。内蒙古东部以温带牧场为特色, 而内蒙古西部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风沙多, 夏季干旱降雨少。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 总储量占全国第三位, 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一, 稀土储量比全球其他国家探明总储量还要多。“十五”期间内蒙古就确立了优先发展稀土应用、生物技术以及中蒙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 内蒙古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2家, 其中国家级14家;高新技术企业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47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类科技园区、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56处, 其中国家级园区、基地11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已发展到2, 200多家, 功能覆盖了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创业孵化、科技信息咨询、技术转移与会展交易5大领域。

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的科研经费逐年增加, 从2005年到2009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0.23%。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大, 2009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6%, 比2005年高0.17%。从2005到2009年, 地方财政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2005年的0.89%增长到2009年的1.06%, 但高新技术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却在逐年减小, 从2005年的4.15%减少到2009年的1.70%, 绝对值不断增加, 但所占比重却在减小。原因在于, 2004~2008年期间, 内蒙古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了煤炭开采业。2004~2008年间内蒙古的煤炭行业产值复合年均增长率 (CAGR) 高达75.11%。2009年第一季度, 内蒙古煤炭产量达12, 980万吨, 同比增加3, 163万吨, 首次超过山西, 成为我国第一产煤大省。各个企业都将资金投入到煤炭开采行业中, 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化水平和增加值率都相应的下降 (如表1所示) 。

二、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追赶世界高技术的必由之路, 内蒙古作为西部省份中最具特色的一个, 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 贡献份额稳步提高。

2010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89.8亿元, 同比增长37.03%, 占自治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04%。

(二)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自治区已经拥有国家重点试验示范基地5处,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家,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5处,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

(三) 产业发展快速推进。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9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39.5亿元, 比2008年增长了28.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25.03亿元, 增长29.7%, 比同期GDP增幅高12个百分点。

(四) 稀土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作用明显。

1999年, 全区稀土高新技术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高新技术产值和增加值的11%和12.3%。包头稀土院的稀土冶金及功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 包头合发有限责任公司的稀土贮氢合金粉、包头二机厂的稀土永磁电机等国家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 将进一步推动稀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五) 生物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在生物制药方面, 本区唯一的国家一类新药“金双歧”, 生产能力达到每年200吨。年产3, 000吨功能性低聚糖-水苏糖产业化项目、年产2亿片/粒复方鳖甲软肝片项目都已开始投资建设。上述项目建成以后, 预计可新增医药销售收入13亿元。

(六) 重点区域相对集中。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 是全国8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以资源命名的高新区, 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稀土高新区由建成区、希望园区和正在崛起的滨河新区三部分组成, 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总人口约11.8万, 注册企业2, 476户。经自治区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4家, 占全自治区的43%, 占包头市的93%。

三、制约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几个因素

尽管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但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单一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而忽视自己创新能力的发展, 是很难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的提升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需要加以重点关注。

(一) 国家科技资源与地方发展结合不够。

虽然自治区GDP增速连续7领跑全国, 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6位。但是科技发展的一些重要指标在全国排名还很靠后, 科技活动投入和产出评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指标分别居24、27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居全国28位。

(二) 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还不充分,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还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只有0.4项, 居24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 缺乏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科技成果难以产业化。2010年内蒙古地区企业申请专利数量仅为995件, 只占到总量的34.17%。

(三) 企业发展能力不足。

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 制约着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目标的实现。优势学科专业带头人才缺乏, 难以营造吸引高端人才和高技术水平研发机构的集聚环境。

(四)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水平较低。

科技投入规模偏小, 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例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分别居全国28位和30位, 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完成。产学研结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企业主体与发挥院所、高校作用结合不够。

(五) 产业配套影响产业发展。

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人力和资源成本相对较高, 没有形成产业配套的合作局面, 自我配套能力较弱, 区域间相互配套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格局尚未形成, 区域合作机制明显落后于“京津唐”、“长株潭”等地区, 这些都影响了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四、发展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认真落实国家的自主创新战略, 把握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

(一) 加强政府的组织协调。

发挥中央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区域系统中的作用, 地方要依托和服务于中央企业与国家的重点建设, 启动地方经济内部的活力。促进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融合。大企业为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和专门化的优势, 从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力等方面, 对同本区经营方向有联系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植、改造, 使之成为自己的零部件厂、加工厂、协作厂。小企业也利用其与大企业建立的各种协作关系, 扩大生产, 提高技术和竞争力。

(二) 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加强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 在研究开发、技术推广等方面重点扶持, 把具有商业化前景的技术作为重点孵化技术, 促进企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与市场的前端衔接。

(三)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努力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区域合作机制, 加强产业配套, 对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领域, 着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 降低配套成本, 提高产品竞争力。建立产业梯度转移机制, 提高包头国家稀土高新区的辐射作用和其他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 实现研发优势和产业化资源的对接, 构筑区域间互补互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 扩大开放, 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引进来”战略。

针对内蒙古科技投入产出率不高, 科研院所和大学数量较少, 科研能力不强的特点, 应加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大量研究开发费用、技术转让费用等无形资产以及科技咨询费用、购置固定资产费用等开支进行适度调整, 适当放宽抵扣进项税额的范围;对技术引进项目应实行减免抵扣, 缩小税基, 扩大抵扣范围, 提高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制定鼓励个人、机构在高新技术领域投资的税收新政策。

(五) 大力培养和吸引人才。

短期应采取柔性人才政策, 即国内外高级人才可以随时进入区内, 不用定居, 进出自由, 这将有利于吸引人才的进入。加强针对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引进, 建立健全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贾丽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3].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加工贸易税收制度分析下一篇:性腺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