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民法典法律

2024-05-27

绿化民法典法律(精选三篇)

绿化民法典法律 篇1

一个团体(包括社团与财团)欲具有人格,成为法人,须符合一定的形式要件与实质要件。通说认为,形式要件为法人登记,实质要件包括独立意志、独立财产、独立责任和独立名义四项。

(一)独立意志

团体意志独立性的体现,因财团与社团而有不同。在财团,其意志的独立性体现为,财团一经设立人确定,即脱离其设立人而存在,不受设立人的干预。社团的意志为共同意志,但仅为共同意志尚不能使其意志具有独立性。独立的团体意志,不应是个体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个体意志的综合,是共同意志的单一化、抽象化。

在多数立法例,社团法人采用多数决(在公司法人为股份多数决,在合作社法人为社员多数决)而不是采用一致同意的方式形成其意思。这样,就使法人的意志得以脱离某些表决权单位而存在,从而不附从于任何一个表决权单位。此处所谓的“单位”是作为计量标准的单位。

(二)独立财产

法人,都是为了利益而存在:在营利法人(如公司),体现为营利;在公益法人(财团),体现为公益;在中间法人(如合作社),虽难以简单的归为营利或公益,但亦是利益的存在。而财产则是利益实现的物质前提和实现形式,因此法人必须有自己的财产,即独立财产。

(三)独立责任

所谓法人的独立责任,意即法人须对自己的自由行动负责,这是法人具有独立意志的当然推论,而不是法人财产独立的结论,独立财产不过是法人独立负责的物质基础。法人的独立责任意味着法人行为的后果不应由其成员或设立人承担,因为法人与其成员或设立人一样,都是自由意志者。

(四)独立名义

主体参与民事活动,须以一定的方式表彰自己的人格,即须具有自己的名称。独立名义是法人人格的外在表现,亦为法人实现其独立意志所需。

二、我国法律中合伙的不完整法律地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合伙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在《合伙企业法》颁布之前,我国的合伙立法几乎为零。我国《民法通则》也并未赋予合伙独立的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在学界,有关合伙是否具有独立民事主体地位的争论一直存在,有学者提出在自然人与法人之外创设第三民事主体,有学者提出将合伙归入法人的范畴。《合伙企业法》颁布以后,由于也未解决此问题,此种争论亦未平息。

而通过分析法人成立的要件,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组织或者团体想要得到法律上的人格承认无非需要四个独立,即名义、意志、财产、责任承担四个方面的独立。我国的合伙发展至今,已经完全不是当初简单的契约关系,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体,至少商事合伙完全符合名义、意志、财产、责任承担的独立要求。而有关法律法规并未明确合伙的独立法律地位,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合伙独立法律地位的构建

我国正在进行《民法典》的修订,民事主体制度的完善与修改将会是其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合伙法律地位的明确又将会是民事主体制度完善与修改至关重要的一步。笔者认为,确立合伙的独立民事主体地位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民法体系是一个开放且包容的体系,民事主体制度亦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纵观民法主体制度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其从古罗马法不完整的一元结构,到《法国民法典》完整的一元结构,再到《德国民法典》突破传统一元结构,开启二元结构的新篇章。民事主体制度总是跟随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而不断推陈出新,而到了如今合伙组织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阶段,突破民事主体二元结构的时候也将到来。

其二,确立合伙的独立民事主体地位是各国法律现代化的大趋势。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对合伙这种团体形式进行了定义、规范、赋予其独立人格或者有着赋予其独立人格的趋势。我国法律体系虽有着自身本土的特色,但也不乏向世界其他法系借鉴的地方,在这种大的趋势下,我们不应该开历史的倒车。

其三,确立合伙的独立民事主体地位将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而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又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离不开完善的主体制度和行为制度。确立合伙的独立民事主体地位将会使得民法的主体制度更加完整,更加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王建文.合伙法律地位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4][美]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5]江平主编,方流芳副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法律工作者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 篇2

民法典终于颁布,2021年1月1日将实施,实现了几代法律人的夙愿。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29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承载着人民期待、凝结着几代法律人梦想的民法典必将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作为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民革党员,我们要在民法典实施过程中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对民法典条文原原本本的逐条学习和理解。

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与以往单行的民事法律条文相比新增加了居住权、占有、保理合同、物业服务合同、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等很多内容,还有原有法律条文的修改和完善。我们必须通过参加培训和反复看法律条文等多种方式,尽快地对民法典条文原原本本的逐条学习和理解,尽快完成知识更新。

民法典各分编从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民事权利、维护社会关系和谐稳定出发,对紧急情况下财产征用、有关合同权利义务、物业服务企业职责和业主义务、侵权责任等条款,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建议,将民事权利法定化、法定权利具体化,在总结既往立法经验基础上有许多新的突破。

以社会普遍关注的“高空抛物坠物”伤人事件为例,侵权责任编明确了各方责任的划分,对于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同时,还规定了建筑物管理人应当履行安全保障义务以及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这有利于充分保障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引导公民自觉提升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民法典单独设立人格权编,突出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重要权利。这是民法典的重大创新,体现了国家对加强人格权保护的重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顺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呼声。

人格权编将“隐私”定义为“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等”,扩大了隐私权保护范围;将同样具有识别特定自然人功能的“电子邮箱地址”和“行踪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围,使个人信息保护更加全面、严谨、细微。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婚姻家庭纠纷逐渐增多,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规定了离婚冷静期制度。“离婚冷静期制度的设立,有利于尽可能挽救当事人的婚姻,避免当事人因为一时冲动而草率离婚,并强化当事人的家庭责任感,维护和促进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

民法典确立了“继承人宽恕制度”、“自助行为制度”,“自甘风险”规则,同时对遗体器官捐献、职场和校园性骚扰、非法从事与人类基因、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严格规范。

还有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抚养赡养、收养、继承等方面的新规定,这些都将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二、积极投身于对民法典实施重大意义的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调整规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是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把我国多年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成果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下来,规范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赖以依托的财产关系、交易关系,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好民法典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很多规定同有关国家机关直接相关,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开展工作要考虑民法典规定,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同时,有关政府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能、行使职权,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了解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我们还要广泛宣传,让周边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均能认识民法典实施的重大意义。

三、做严格遵守民法典的表率。

用民法典规范自身言行,并影响周围群众自觉学习民法典,遵守民法典。让周围群众养成日常学法,遇事找法,维权用法的好习惯。

四、运用民法典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绿化民法典法律 篇3

[关键词]村民委员会;民法;刑法

一、对村民委员会民事法律地位的分析

(一)村民委员会的民事立法现状

宪法和村委会组织法都将村委会称为“群众性自治组织”,作为组织的一种,我国《合同法》和《民事诉讼法》中都有关于“其他组织”的规定,因此,作为平等主体的一方,村委会当然可以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则享有与另一方当事人设立、变更和终止合同的权利并承担合同生效后的履行义务。

一种观点认为村委会事实上是一种法人组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村委会拥有财产权,并且该财产与成员的财产是分离的,足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另一种观点认为,村民委员会应该属于社会团体的一种。根据国务院相关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应当具备以下条件:……⑸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⑹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此外,社会团体的申请筹备,还需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一系列文件,显然,村民委员会并非属于社会团体。

(二)关于村民委员会民事立法完善的建议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条的规定,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会议的执行机构和内部管理机构,其在法律和村民大会明确赋予的范围内代表村民会议从事维护村民权益的活动。村集体、村民会议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如同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关系一般,董事会执行股东大会的决策并对具体事务进行管理,村民委员会则执行村民会议的决策并对具体村务进行管理,因此,村民委员会拥有的仅仅是对村民会议决策的执行权,这种执行权附属并来源于村民自治的自治权,因此,村集体才是自治权的真正主体,而村民委员会则是村民自治组织的执行机构和常设机构。

因此,必须确立村集体的独立的法律人格,把村民委员会的法律性质由村民自治组织改为村民自治的执行机关,并且赋予真正的自治主体——村集体以独立的法人资格。在这个法人中,有完整的法人治理系统,村民会议是最高权力机关并行使自治权,村民委员会是执行村民会议决议的机关,并且对内对外代表村集体。首先需要在《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确立村集体的自治主体地位,同时,在相应的民事立法中,应该赋予村集体以独立的法人资格,使其成为明确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一。村民委員会作为村集体的法人代表,代表村集体全权处理一切民事活动并对外发生法律关系,而其以法人代表的身份进行的民事行为所承担的责任都由村集体承担,但若行使与法人代表身份无关的民事行为而承担的责任则由自己承担。

二、对村民委员会刑事法律地位的分析

(一)村民委员会的刑事立法现状

我国《刑法》第30条对单位犯罪做了规定,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否可以成为适格的单位犯罪主体呢?有观点认为,基层群众性组织属于人民团体,关于人民团体的概念,1998年国家税务总局的15号文件中规定,人民团体是指经国务院授权的政府部门批准设立或登记备案,并由国家拨付行政事业费的各种社会团体。因此,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村委会当然也就不属于单位犯罪的主体。另外,2007年3月1日,公安部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关于村支书、村主任以村民委员会的名义实施犯罪可否构成单位犯罪的请示》,批复如下:“……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属于《刑法》第三十条列举的范围。因此,对以村民委员会名义实施犯罪的,不应以单位犯罪论,可以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尤其是司法机关在办理村民委员会涉嫌犯罪的案件中,往往认为其构成单位犯罪,理由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意见问题的意见》第2条规定:“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的‘其他单位’既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常设性的组织,也包括为组织体育赛事、文艺演出或者其他正当活动而成立的组委会、筹委会、工程承包队等非常设性的组织。”

(二)关于村民委员会刑事立法完善的建议

依据刑法的立法精神以及我国刑法的立法目的、任务,以村民委员会实施的犯罪行为应该而且必须是刑法打击的对象,而其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也理应受到刑法的保障。我国刑法第30条将单位犯罪的主体界定为五类,内容过于简单,并且与犯罪的形势严重不协调,大大降低了刑法的可操作性。刑法学通说认为作为犯罪主体的单位应有以下特征:⑴合法性;⑵组织机构性;⑶持久性;⑷刑事责任能力性。由此看来,村民委员会完全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现在缺少的是仅仅以立法的形式确立村民委员会的单位主体资格,立法机关应尽快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将符合上述特征的单位都纳入到单位犯罪的范围之中。

同时,从被害人或是原告的角度来说,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不明确也给其本身带来很多不利,如我国《刑法》第280条第2款规定:“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近些年来,伪造村民委员会印章的事件时有发生,往往成为农村基层不稳定的重要诱因。

[作者简介]张睿敏,女,山西大学法学院,长治市襄垣县人民检察院干警。

上一篇:2代玉米螟下一篇:二次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