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2024-05-28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精选十篇)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篇1

北京市第二中学办学悠久, 是一所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学府。灰黄相间的建筑色调预示着校园永远的辉煌, 常青的松柏蕴含着坚强与卓越, 金黄的银杏叶展现着生机与张扬。各具特色的文化场所宛如一条精致长廊, 课间悠扬的琴声传递着优雅与和谐, 文化墙启迪着师生无穷的智慧, 柔和的空气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文化韵香。这一蓝图的绘制者和缔造者, 就是北京市第二中学校长钮小桦。他不仅设计了学校的新校园, 更率领他的管理团队为学校铺就了优质教育发展之路。

一、“空气养人”理念的提出

空气是生命之源, 当空气清新的时候, 人的呼吸便通畅了, 皮肤滋润了, 身体健康了, 心情也舒畅了。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每时每地都在保障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校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地方, 同样需要“空气”———养人的“空气”。由此, 提出了“空气养人”的办学理念, 这是钮小桦校长在办学过程中的一种感悟。他认为, “空气”是指学校文化像空气, 是一种本质的东西, 不是贴标签, 不是单纯搞活动, 学校文化渗透在学生中间, 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 是一种潜移默化靠日常滋养的立意。

教育既是有形的, 也是无形的, 而无形的、浸润生命的教育却刻骨铭心。我们需要创造这样一种教育生活和学校文化, 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它的润泽和滋养, 让教育在学生内心留下更多的痕迹。这是钮小桦校长办学的理想, 也是他与教师同仁不懈的追求。

二、建构最适合师生发展的学校文化

特色一:熏陶浸润———营造物质文化

环境是学校文化的一种物化形式, 有形的环境常常会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优美的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 “让学校的墙壁说话”。走进北京市第二中学, 每一处景观、每一个建筑物都颇具文化气息, 特别是校园内的文化墙有多种多样, 如“文体明星墙”“作家墙”等。它们像一个个开放的博物馆, 进一步延伸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实验楼里的“生物标本走廊”“物理新技术走廊”, 综合楼的“美术作品走廊”及两侧展柜里陈列着的20多件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 品种繁多。班级文化橱窗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热情, 大家积极主动参与, 群策群力, 通过对橱窗的点缀, 体现出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 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此外, 学校建成古籍查阅收藏室, 收藏了近5000册涉及《经》《史》《子》《集》四大类别的古籍, 有国家级文物———明刻本的《搜神记》, 还有二十几枚不同历史时期的印章, 它们是二中历史的见证;建成“国粹馆”, 让那些称得上国粹的“宝贝”常常出现在学生的视线之中, 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崇敬感和认同感;建成美术馆, 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享受, 并利用课余时间来泼墨, 让他们获得身心的放松。这一切都使二中的学生们时时沐浴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 受到无声的熏染与浸润。

特色二:以人为本———建设管理文化

“以人为本”, 是钮小桦校长在“空气养人”的实践中秉承的管理理念, 是管理文化建设的核心, 重点是力争在制度设计上实现人与制度的和谐。其文化内涵是尊重人、发展人, 借助非强制性方式和非权威性的力量来影响师生, 依靠群体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进行管理。学校、教职工、年级、班级等各个层面的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有“人情味”, 让制度的“人文性”升华为传统意义上的“规范性”, 达到发展人的目的, 从而减少乃至消除人的观念和行为与制度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近年来, 二中的管理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已形成“稳健务实、民主宽松、团结奉献、创新进取”的管理思想, 创设了“人和、气顺、心齐”的工作环境, 形成了“团结、奉献、务实”的群体精神和“争创一流”的群体意识, 以及“精心、精细、精品”的工作准则和以引领性和激励性为特征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机制。只有对教师的人性化关怀和目标激励, 才能促进师生的良性发展。同时, 为了使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钮小桦校长还注意用制度规范人。例如《北京市第二中学学生综合评价手册》运用了发展性评价的方法, 更强调了学生成长的历程。评价指标多元化, 激励学生, 展示成功, 建立自信与自尊;定性与定量结合, 实施主体是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 体现了约束与自由发展的结合, 人文素养与身心健康的结合, 综合实践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关爱与成长的结合。

特色三:乐学善思———构建课程文化

北京市第二中学课程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形成重基础、多样化、综合性、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为学生在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课程设置突出自主性、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是师生全员参与的学校特色课程, 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问题, 更要关注课程问题, 用课程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点不能仅仅局限于所教学科, 还应把所教学科放到整个课程设置中去思考和衡量。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现状, 把培养学生基本生活技能提高到重要的位置, 把劳动技能课纳入到高中正常的教学活动中, 设置每周一课时的技能培训课。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 “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二中自主课程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 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实现了由“套餐份饭”到“自助餐”再到“自制餐”的连续转变。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该校和教师的一种创新的心态与能力。通过学习和研究, 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学生也由乐学转为善学、博学。

特色四:睿智进取———创立教师文化

一流的学校靠的是文化, 一流的学校文化靠优秀的教师文化建设来实现。教师文化依托学校文化来实现, 而教师文化建设又起着主导和引领的作用。近年来, 北京市第二中学建立了学校教师博物馆。教师博物馆共征集藏品600余件 (套) , 其中有20世纪70年代教师制作的植物标本和实验教具, 有教师的教案、论文和家访记录, 有正式出版的教师的诗集和学术著作, 有近900节课的课堂实录资料片、近400条 (部) 校园电视新闻和专题片、近34万张记录学校精彩生活的照片, 以及保留在档案室的记载师生教学活动的档案8600多卷 (套) 。这些可看、可听、可触摸、可对话的文字和实物, 向人们讲述了教育的过程, 讲述了奖杯、奖状背后的故事。教师博物馆为教师立言立传, 记录了二中的历史和现实, 维系了二中的人脉, 传递了二中文化的生命密码。作为一个普通教师, 当自己的一篇总结、一张照片、一本教案被收藏, 教师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教师博物馆藏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求真务实、敬业乐群、富有爱心、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扎实创造、社会责任感”等精神, 是二中的“传家宝”。教师博物馆是教师的精神家园, 它体现了对教师平凡一生的职业尊重, 是对北京市第二中学文化传统的弘扬。

特色五:向学向善———打造学生文化

钮小桦校长通过大量的教育实践, 将学校惯有的“教书育人”理念转变为“育人教书”理念, 提出了学校要站在“文化育人”的高度, 从关注学生校园生活、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拓展学生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入手打造学生文化。他认为:“文化来源于生活, 学生文化的精神应该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校要从生命发展、认知、交往、审美、创造, 全方位、多角度地建设校园生活, 搭建有利于师生发展的平台。”学生文化建设需要引领。学校为每一个学生都配备了导师, 还为高三学生配备了“双导师”, 一位是理念二中老师, 一位是特聘的知名学者, 学生通过与特聘导师的近距离接触, 听导师的人生故事和感悟, 感受导师的大家风范, 从中受到鼓舞和激励。此外, 学校还建立了学生博物馆, 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感悟创造历史过程中同学们的那些感人的故事和传奇, 从而内化为一种“今日我以二中为荣, 明日二中以我荣”的价值追求。

三、吸纳借鉴:思索构筑师生发展的新时空

探索一:建设有特色的校园环境,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北京市第二中学独具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其“熏陶浸润”“养人”的作用, 不仅是物资设备的更新和增置, 学校的一切设施除了要服务于师生的教与学, 还要充分体现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内在素质的熏陶、引导、规范以及教育功能。在这“养人”理念的影响下, 很多学校都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努力打造成为一个设备一流、环境优雅、绿色校园中充满关爱的人文氛围的现代化学校。学校的每一个建筑物、每一处设备、每一个景区、每一片草坪的建设改造都围绕着“以人为本, 面向未来”的主题, 并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校园、引向社会、引向大自然, 激活他们的灵感, 让学生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在优良的育人环境中成长成才。

探索二:推进课程改革,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做到师生双赢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智慧、人格魅力、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与学生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素养, 都潜移默化且深刻地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成长的促进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 作为教师, 必须不断加强学习, 更新知识结构, 拓宽知识视野, 深切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对此, 学校应帮助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以促进其自我发展意识, 摒弃职业倦怠;在校园网开设“教师论坛”, 让教师们通过论坛相互切磋共同探讨, 解除困惑分享经验;创造更多条件组织教职工外出学习、考察并及时交流反馈学习心得, 共享学习信息;依靠工会组织, 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可成立各种协会开展活动, 关注教师职业幸福感, 增强教师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学校只有努力营造一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互动的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良好环境, 一个积极的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 我们的教师才有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各尽其能、各尽其才的教育环境, 做到师生双赢。

探索三:开设校本课程, 张扬个性, 放飞心灵

在丰富的课程、养人的文化空气中,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张扬个性、放飞心灵?首先, 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如果说, 必修课程是确保所有学生达到的共同要求, 选修课程是满足学生在共同基础上发展的差异性, 那么, 校本课程则是进一步满足学生个人生活的差异性, 同时满足学校发展的差异性。校本课程不仅可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不同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 也为学生张扬个性、放飞心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 目前学校正准备根据每位教师的兴趣特长开设更多门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 如开设“国学”“插花艺术”“无线电测向”等校本课程, 并有信心将之培养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其次, 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 学校准备在初中、高中各年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并强调学生全员参与, 所有科任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每个课题的研究原则上以一年为期, 研究内容可更为广泛。

探索四:构建大课堂育人模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篇2

为了让我校师生继续深入宣传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倡导科学、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强化安全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将围绕下关区第二十二届科普宣传周的主题“走近低碳生活”于5月17日至5月23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活动方案如下:

1、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学校将利用学校网页、橱窗、广播站等阵地对本届下关区科普宣传周的相关内容予以专题宣传,学校还要求各年级各班近期充分利用校园网班级网页、板报、墙报强化对学生科普知识的教育宣传。(请各班于5月16日前结合“低碳,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出一期黑板报或墙报,标题醒目、内容切题、版面优美)

2、发挥阵地作用,以活动为载体让科普教育务实化。学校将利用晨会、班会、课堂对全校学生开展“走近低碳生活”教育,以主题晨会、主题班会、科普讲座、科普征文、绘画、摄影、科技讲座等形式来开展活动,抓实抓好,以求实效。

l活动行事历:

1、“低碳,让生活更美好”科普知识宣传周启动仪式暨主题晨会。

时间:20XX年5月17日晨会

地点:操场

参加对象:全体师生

主办单位: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德育处、教科室

2、“油烟机废油变肥皂”科普知识讲座暨实验活动

聘请化学老师开展讲座,(如有条件则组织学生收集油烟机废油、开展科学实验、制作肥皂),增强节能减排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低碳生活方式。

时间:20XX年5月17日班会课

地点:阶梯教室

参加对象:高一年级各班兴趣小组(180人次,届时请高一各班推荐10人听讲座)

主办单位:南京市十二中学德育处、教务处、化学教研组、学生会科技社团

3、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在全校学生中组织开展“节粮、节水、节电在我身边--20XX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教育发动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颗粮、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以班级为单位形成调查报告。

(请将调查报告电子稿以附件形式发送至德育处邮箱nj12dyc@126.com)

时间:20XX年5月10日至5月20日

地点:学校或家里

参加对象: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各班

主办单位:南京市第十二中学总务处、学生会科技社团

4、推荐科普小文章

以我校20XX年读书节为契机,利用互联网及学校图书馆丰富资源,组织学生读一本科普知识书籍、推荐一篇科普小文章活动,借以拓展学生的科普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普小文章可以结合动植物、环保、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查找、推荐,可以适当编辑、修改,1000字左右,建议每班择优选送2篇,请在文末注明文章出处、推荐人班级、姓名,并将电子稿以附件形式发送至德育处邮箱nj12dyc@126.com)

时间:20XX年5月10日至5月23日

地点:学校或家里

参加对象: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

主办单位: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图书馆、语文组、信息中心、学生会文学社团

5、“尊道杯——我心中的`美丽校园”摄影比赛活动

南京十二中拥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又是南京市园林式校园,为弘扬“尊道益智”办学理念,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真、善、美,增强学生热爱母校、关爱母校的情感,在学生中开展主题为“尊道杯——我心中的美丽校园”摄影比赛活动。

要求:用摄影作品反映学校的新变化和师生的新风貌。摄影作品内容可以是学校的美丽风光、师生风采,也可以是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等等。

请参赛者自行投稿至德育处。本次比赛只接收电子版作品,要求图片格式为JPG,分辨率在300万像素以上;每个参赛作品请标明作者班级、姓名,必须有一个适当的标题,字数不能超过15个汉字;作品可以附上与主题相关的文字说明,字数不超过100字。

时间:20XX年5月23日前

地点:校园

参加对象: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

主办单位: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德育处、学生会摄影社团

6、“对接世博迎青奥——低碳,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班会

世博会正在进行,青奥会紧张筹备。南京十二中是南京市20所首批“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之一,要求初一、初二各班级围绕本届科普宣传周主题、结合世博会、青奥会,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队会活动。(请填写主题班会活动表)

时间:20XX年5月17日班会

地点:各班教室

参加对象:初一、初二各班

主办单位: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大队部

7、“低碳,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书法、绘画比赛

书法自备宣纸,绘画国画、色彩均可。

时间:20XX年5月23日前

地点:学校或家里

参加对象:初一、初二、高一、高二

主办单位:南京市十二中学美术组、学生会书画社团

8、遥控帆船讲座

活动内容:遥控帆船讲座,风动力介绍,操作技巧介绍,实际操作活动。

时间:待定

地点:校内

参加对象: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成员

主办单位:南京市第十二中学物理教研组、学生会科技社团

学生作品集中展示:

1、展示时间:5月24日至5月28日

2、展示地点:校橱窗

3、展示内容:书画、摄影作品、科普文章等。

主办单位: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德育处、团委、学生会、大队部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

“第二中学”的跨越 篇3

教育理论认为,和谐的学校管理可分为三个层面,即完善的制度与机制管理的初始层面,以校长的观念、人格、能力所凝结的智慧来管理的发展层面。智慧管理而衍生出来的学校文化来管理的理想层面,显然,前者已经是被充分认识并普遍实施的,而由特色办学到办学特色进而到办特色学校,仅有第一层面的管理肯定是不够的,它必须以此为基础。积极实施始于第二层面、成于第三层面的智慧管理。因为,特色学校的创建,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校个性化的重建过程,它是许多具体的管理智慧凝结而成的智慧管理,是以专家为引领,校长为核心,全体师生为基础的众多智慧的结晶。这种个性化、智慧化的过程往往需要不断循环、螺旋上升地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靠策划来预设。改善心智模式。建构共享愿景

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从区域历史文化的角度,盘点过去,审视现状;从地方经济人文的角度,分析地方教育需求,分析周边学校状况;再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分析优劣,扬长避短,形成了“走向成功的校本发展模式”的研究项目,即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学校和谐发展为核心,以体艺发展为特色的学校各方面最优化发展的校本发展模式,试图搭建“走向成功”的行政领导平台,解决校本发展宗旨、校本培养目标、学校文化建设等方向与策略问题;搭建“走向成功”的教师发展平台,解决为实施量身定做的教育模式提供各类优质特色教育的资源问题;搭建“走向成功”的学生成长平台,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培养模式的开创问题。同时,创设一个纵贯三个平台的以自我管理为核心、层块管理为辅助的调控运行机制,确保每个平台各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简言之:依靠一个理念(走向成功),一个特色(体艺教育),两个机制(自我管理、层块管理),三个平台(领导、教师、学生)来抓(教师)前提,保(学生)根本、促(学校)核心,扬(体艺)特色。

项目的形成,不只是智慧的整合升华的过程。更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改善过程,全体师生员工在参与中全面地回顾学校的历史,在诊断中寻求发展方向、目标愿景,在思考中避害趋利,见贤思齐,在策划中趋同存异,凝心聚力,最终使预设变成了利益的趋同。其中为彰显体艺教育这一传统优势,提出了以体育、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来整合资源,提升质量的策略,这既成了师生员工的努力方向,又满足了群众高考升学的迫切需求,更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这种科学预设的学校愿景,在校外是一面旗帜,在校内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目标,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整体提升。

实践证明:好的教育策划,必定是建立在一个科学的教育诊断基础之上的,必定是心智与心智碰撞之下的共享愿景,必定是草根探究与专家引领的高度融合。

二、用文化去经营,改革管理模式,激发全员内需

特色学校创建,尤其是基础薄弱或面临困境学校的特色创建,往往要先做好基础。如前所说的必须在管理的第一层面,即科学运用完善的制度与机制在管理上先做文章,它是学校文化生息繁衍的母体,更是用文化去经营的基础。

我们的特色创建起步于“人情”加“铁规”的管理之中。在尊重人、理解人、服务人的前提下,严格实施以下几项制度:工作纪律坐班制,既有严格的签到制度,又有弹性的签离机制;任期目标责任制,根据教育规律,中层干部三年一聘,校内名师一年一聘,任期一到,对照责任,严格考核,同时自行免职,重新竞聘:精致管理承包制,对具体工作和项目,建立常规,承包到人,奖的心动,罚的心痛,校长与教师共考核、同奖惩,直至自行辞职;责任事故追究制。明确职责,过细考核,实施链式追究,从直接责任人向上追溯直至校长,健全责任追究的经济处罚机制,风险共担,同心同德;综合考核淘汰制,利用管理诸要素,实施以激励为导向、以淘汰为辅助的常规考评机制,对无法胜任者坚决予以淘汰;细节督察全员制,确保件件有督察,事事有落实。在此基础上。我们奏响了文化管理新篇章。

1.反思智慧管理主客体,明确大家一起管文化。

学校管理谁管谁?不是校长管老师,不是老师管学生。智慧管理的理念是大家都来管文化!原因很简单。教职员工是学校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校绩效的创造者,他是主人不要你管!管理的客体理应是学校文化。我们有着独特的文化打造策略。

坦诚相待内与外:首先是全力打造教育诚信服务品牌。无论校内校外,一诺千金,以此来征得社会理解,寻得百姓接纳,求得教师信任,赢得学生爱恋:民主决策行与止。大到方向规划,小到绿化维修。必须全面实施民主决策,特别是名师津贴等热点问题,不只是几上几下举手表决,有的必须是全员签字才能生效;考核评估去与留。吐故纳新是必要的又是麻烦的,必须把这种调整机制建立在规范的考核评估基础之上,必须是戒勉谈话以后的动作;真情服务师与生。校长必须从教师出发为教师着想,教师对学生亦然。这是内树尊严、外树形象的有效举措。

唯其如此,无论是表层的物态文化,浅层的制度文化,还是中层的行为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都是在主人公意识的觉醒中逐渐形成的,都是在全校上下的自觉维护中逐步建构的。

2.深究智慧管理标与本,明确全员都来管细节。

细节充分蕴含着学校文化,是智慧管理的具体化。内涵发展实际是细节化的过程。而精致管理的本质更需要细节化,只有过细地审视管理过程,抓住主要矛盾,精益求精,才能使学校管理日臻完美,日趋智慧。

围绕文化核心,建构文化体系。经过分析提炼,我们形成了“走向成功”的学校文化主题,在“以人为本、厚德载物、依法办学、明理尚志”办学理念的观照下,形成了“创建数字化、学习型、独特性、花园式江苏名校”的办学目标和要使每一个进入二中的同学“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每月都有进步的快乐,每年都有获奖的成果,三年后成为会学习,有特长,品行好,潜力足,善合作的现代中学生”的校本培养目标以及“一年过关,二年合格,三年胜任,四年优秀,五年名师”的教师发展目标,并以此绘制了具体的学校发展愿景。强化文化导向,整合教育资源。对内,让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空、每一项活动都充满激励,使每一个班级、每一个组织、每一个部门都创设“让你成功”的机遇,形成体现“走向成功”内涵的

“硬覆盖”和“软环境”。对外,充分利用社会媒体,社会组织机构为每个师生的成功提供帮助。同时,明确教材不是唯一的教育资源,教师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明确有资源并不意味有价值,充分开发利用好各种资源。借助文化引领,充实发展愿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前进。形成沙龙式教学研讨组织,创设导师制教学模式;文化班与特长班并重,行政班与学习班并存,小组学习与班级学习并进,形成完全适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体系和属于本校的切实有效的教科研经典模式。

3.细探智慧管理的切入点,明确体察、激励是关键。

特色学校怎么管?我们的策略是“用文明唤醒文明,凭智慧催生智慧,拿爱心换取爱心,以能力激活能力,靠热情点燃热情”。具体措施是靠体察调整细节,用激励激发潜能。有学者说“细节是眼睛的省略,它常常在校长的熟视无睹中隐没”,我则认为细节是心灵的疏忽,它往往在人们的疲劳麻木中疏漏。全校师生必须时刻自察,长自省、自警、自励,教师自尊、自爱、自强,学生自主、自理、自立。同时,还要体察环境和他人,校长信箱“体察民情”,问卷调查“了解民意”,专家指导,揭示盲点,有奖举报,杜绝隐患。

其次是激励。校长应扬人之长,念人之功,谅人之过。帮人之难,学校关爱每一个个体,温暖每一颗心灵,获得、留住、打造名师,最终激发工作热忱是智慧管理的重中之重。为此,必须关注教师感受。调整教师情绪,倾听教师声音,满足教师需要,实现教师期望。学生成长更是如此。

三、凭品牌来提升,改变教育模式,促使全部成功

品牌是学校文化建设长期积淀的产物,是在不断完善的特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是学校领导与师生智慧管理的结晶。品牌一旦形成并得到家长和社会认同,就会发挥品牌效应,产生心理预期,加速建设进程,促使学校在特色化道路上健康行走,不断跨越。当然,品牌的形成,必须创设有别于常规的教育模式。

1.建构量身定做的课程体系。

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样、发展性向有区别、潜能发挥有先后,因此,让所有学生都在文化上摸爬滚打,挤进高校的做法肯定是不明智的。智慧的管理措施应该是为每一类学生发展提供不同的成长道路:文化上有基础的走文考之路进高校,专业上有潜能的走艺体之路而殊途同归,潜能尚未发掘且文化基础平平的,则夯实基础,健全人格,练就技能,确保其毕业后的高薪就业。这样,不以文化优劣分层次,不以分数高低定班级,不以损伤自尊为代价来排定学生,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发挥潜能,在感兴趣的学习中快乐成长。这就是我们量身定做的教育模式。

2.形成灵活自主的选课机制。

多样的课程开发为灵活自主的选择提供了可能,而导师的指点和辅导则是选择课程的关键。学校必须全面开设课程超市,如实编写选课手册,准确介绍学习内容特点和学分要求。积极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家长意见、同学和导师的建议自主选课。学校积极鼓励张扬个性,挖掘潜能,导师及早介入,全面分析,及时调控,确保全体学生在模糊分层中开发多元智能,在清楚分类中各取所好、各得其所。

3.创设实践探究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发展的主阵地。智慧管理要求,建立一种“学出问题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由“带着问题学”为“学出问题来”的模式转换,从而为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初始的启动和长效的内驱力,让每一个学生学会探究。为自主学习提供创新平台。建构一种优化的统化自学过程的教学过程,缓解班级授课的同步性、集体性与自主学习的异步性、个体性的矛盾,发挥合作学习优势,促使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策略、夯实基础。教师将学习的过程、策略概括为“方法”,用“方法”去点拨,而学生则将自己学习所获得的方法、策略抽象为“知识”,并内化到认知结构中去。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篇4

2013年暑期,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对已建成运行了11年的校园数据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本项目从前期方案与造价的反复论证, 项目实施准备阶段的多次会议协调, 项目实施过程中规范化、标准化严格要求的部分调整, 到项目后期管理档案的制作, 笔者有一些探索与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学校与校园数据中心概况

我校中山北路校区现有在校学生1 500余人, 教职工180余人, 内有9栋建筑 (6栋民国建筑被评定为文物) 。2002年筹建校园网, 建成校园数据中心, 采用了百兆接入的网络设备和超五类网络布线产品, 初期总计网络信息点为400个, 分布在9栋建筑内, 数据中心位于教学楼三楼。

数据中心运行的11年间, 因配合学校基建和装修的需要, 2006年增加了2个机柜, 2012年更换了核心交换机和部分接入层交换机。

二、校园数据中心现状分析

我校校园数据中心早在2002年建成, 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与保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也因建设年代较早, 建设初期缺乏规范意识, 在机房功能划分、综合布线规范条理、强电线路防雷接地、空气温控湿控、VOC监控调节等方面均未采取有效措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校数据中心的先发劣势逐渐显现, 强电线路老化、弱电线路绞缠、环境尘多湿热, 虽于2012年更换了所有的交换设备, 仍然故障频发, 严重影响了学校网络数据的交换效率。目前, 校园网数据中心主要承担校内教学资源交换和互联网接入服务两大功能, 网络用户并发点一般不超过120人。

三、校园数据中心升级改造系统解决方案

为了提高我校数据中心的工作效率, 学校投入10万余元, 在综合配线、设备用房、电路、温控、照明、安防等方面对数据中心进行了改造, 原则是在充分满足学校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同时, 力求避免过度奢华装备, 打造一个“务实节俭、规范有效、适度超前”的校园数据中心。

1. 严格划分数据中心功能区

原有数据中心设备机柜和操作区混排, 各区域之间没有进行严格划分。网管员时常需要进入房间操作, 所以数据中心基本处于半开放状态, 环境温度、湿度和灰尘等因素均难以控制。

本次改造中将数据中心划分成“设备存放区”和“辅助管理区”, 将原有数据中心建成相对封闭的“设备存放区”, 设立接入机柜、交换机柜、服务机柜和监控机柜, 专门摆放交换机与服务器等网络设备。将原网管员办公室与数据中心的隔墙开窗, 建成“辅助管理区”, 并将多台服务器用KVM延长线接入其中。严格的功能区划分, 让网络设备置于相对封闭的空间里, 能更有效地进行环境调控 (如图1所示) 。

2. 设立温湿度控制排风系统

本次改造引入了用于空气质量监测、温湿度显示的智能新风系统控制仪, 内置高灵敏度半导体空气质量传感器, 实时数字显示室内总有机挥发物VOC浓度、温度、湿度。可手动设置数据中心空气质量中VOC浓度及温湿度报警点, 实时自动开启排风设备调节室内空气质量, 也可根据VOC浓度、温度、湿度自动调节新风系统运行状态 (高速、中速、低速) , 设备采用三色背光显示当前空气质量级别。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智能调节网管中心内的环境质量, 有利于设备的正常运行, 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从而建成节能、环保、智能、有效的管理数据中心。

3. 严格规范地进行线路改造

数据中心初次建设时, 由于规范意识不强, 强电线路与弱电线路交叉混排, 且缺乏防雷接地系统, 给设备的安全运行留下了隐患。

此次改造中, 将室内原有弱电线路按类别和楼层分别捆扎入线槽后接入相应机柜。原有强电线路全部拆除, 重新入管铺设, 并在空的开箱配线进线端安装 (3+1) 综合二级防雷器, 且防雷器的接地线与机房的等电位铜牌相连。在数据中心的防静电地板下安装30 mm×3 mm等电位接地紫铜排, 在两两铜牌对接处都通过接地线与防静电地板相连, 且每台机柜都与等电位接地紫铜排相连, 另外接地紫铜排通过16平方接地线与整个建筑物的接地主干相连。

这样, 数据中心就具有了一套完整良好的接地系统, 即使机房设备在运行中偶有电源电压漏电或静电的产生, 进入设备间或操作设备的人也能完全避免触电危险的发生。此外, 当遇到雷电、机械附近的强功率源以及电火花干扰时, 良好的机房接地系统也可以起到保护设备的作用。

4. 构建新型安防监控暨网管工作动态记录系统

原数据中心既无监控探头也无红外报警, 属于学校安防的盲角, 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改造中, 添置了数字百万高清低照度半球摄像机 (如图2所示) , 选用3.6 mm广角镜头, 支持POE供电功能。端口映射后, 在安装监控管理软件的电脑上便可通过网络观看高清画面, 且具有本地录像、存储、实时回放、调取录像的功能。半球前部增加了红外灯、IR双滤光片切换器与光敏器件。由于这种摄像机拥有出色的低照度性能, 不仅感应可见光性能强, 而且感应红外光性能也强, 因此大大节省了红外灯数量, 延长了红外灯使用寿命, 降低了功耗。

改造后, 安装监控摄像机可以实时查看或回放数据中心的动态, 不但可以方便安全地对数据中心进行远距离监管, 而且实现了对网络管理员日常维护配置工作的视频动态记录。

5. 构建绿色节能照明系统

原数据中心采用4盏日光灯照明, 能耗高, 效果不佳。

改造中, 引入了智能控制LED灯照明系统。数据中心照明采用4盏吸顶LED铝材灯, 亚克力灯罩, 3条正白光灯带, 用户可以根据需求用遥控器开启各灯的灯带条数, 可以更加节能环保、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

6. 重视数据中心的档案管理

数据中心设备种类繁多, 线路连接复杂, 如果不注重资料的保存与管理, 将会对日后的维护与再次改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本次改造专门添置了一个资料储存柜 (如图3所示) , 从管理制度 (网络中心机房应有完整的管理制度, 并做到制度上墙) 、图纸资料 (中心机房建设过程中应完整保留各种施工档案和图纸资料, 并标明相关信息) 、资产管理 (中心机房对采购的各类设备有完整记录, 做到账册相符) 三个方面分门别类地储存资料, 完善了数据中心的资料管理。

四、校园数据中心建设感悟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 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开始注重数据中心的建设。数据中心建设集建筑、电气、安装、网络等多项专业技术于一体, 建设过程中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结果。在本次数据中心升级改造的过程中, 我们深刻感悟到, 工程的推进需要丰富的预算设计、工程实施和协调管理经验。

1. 预算适度, 注重实效

近年来, 很多学校在教育投入上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教育装备要满足教学需要, 但完全没有必要奢侈浪费, 搞面子工程。学校信息化装备应该走出“求大求全、过度超前”的误区。

本次改造中, 绝大部分预算用于环境的标准化建设, 注重对老旧设备的改造应用。学校原有2台7年前配置的浪潮服务器, 经过除尘、系统重装, 分别改造成为“校园网防火墙网关”和“上网行为及流控管理”设备, 且改造后经实际运行检测性能良好;11年前配置的UPS不间断供电设备, 经过专业测试整修, 保留了主机, 只按需更换了蓄电池。仅此两项节约预算近10万元。

此外, 根据学校现状, 对照相关国家标准, 在温控湿控设备方面选择了精简化、实用性强的设备, 务求在规范中寻求实效, 此项也大大节约了工程的总造价。

2. 项目实施注重标准化、规范化

机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切实做到从工作需要出发, 以人为本, 满足功能需要, 兼顾美观实用, 为设备提供一个安全运行的空间, 为从事计算机操作的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本项目的推进过程中, 从设计、实施到最终的验收, 都严格参照相关国家标准:GB50606—2010《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T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39—200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11—200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2—200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3. 实行项目负责人监管制度

在项目推进初期, 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技术装备科作为采购主体推行了项目负责人制度。由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根据项目现状, 从区信息技术装备中心组聘请了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项目负责人, 全权负责项目的设计和施工监管, 此举有效避免了部分学校因主管教师经验不足而导致对工程监管不力的状况。

项目推进过程中, 根据工程进度, 项目负责人和承建方共同完成了项目开工报告、工程计划进度表、材料设备进场报验单、工序质量报验单、工程变更单等一系列过程性资料, 将工程监管落到了实处, 做到有章可循、有图可查, 有效保障了工程高效高质地推进。例如:对于隐蔽性工程, 不仅要填报工序质量报验单, 还要拍照留图, 为日后的检查验收留下依据。

4. 在项目推进中做好协调工作

一项高质量、高标准的数据中心建设工程, 从工程技术角度来说, 如何合理安排好各工种、各工序以及各专业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这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 做好协调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时间冲突、返工等造成的工期延误或者质量问题。

在项目推进初期, 项目负责人会同学校分管校长、信息中心、总务处和承建公司召开了三次协调会议, 就工期安排、断网时间 (特别是工程施工与学校假期办公活动的时间冲突协调) 、建筑安全 (特别是老旧建筑的楼板承重、墙体开窗的窗梁制作与承重方面) 、水电安全 (特别是数据中心的用配电负载与防雷接地方面) 和建筑垃圾处理等问题明确了分工, 形成了预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工序节点, 由项目负责人会同公司项目经理做好总结, 协调下一阶段工作, 有效保障了项目的推进。

五、结束语

宣城市第十二中学2009 篇5

七年级级部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严格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认真完成本学期七年级级部教学管理工作任务。紧紧围绕教学这一中心环节,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上的服务,努力创新,开拓进取,全面提高级部教学质量,力争使级部教学工

作走上一个台阶。

二、主要工作

1、级部教学日常管理工作

(1)本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学生作业抽查以及学生问卷调查。

(2)制定晚自习安排表、教师签到表及级部值班表,保证级部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3)编撰级部周工作简报

认真完善级部周工作简报中的“周工作安排”、“班级动态”、“表扬与批评”、“级部新闻”四个板块内容,要将级部周工作简报变成展现级部工作,服务于级部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

(4)汇总级部各学科教学计划

各教研组安排教师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按时上传至内网中相应的板块,以备上级教

育部门的开学检查。

2、深入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按照教务处的要求完成级部的 “青蓝工程”和级部教师分教研组开展公开课听课评课活动的工作,督促教师完善听课跟帖。提倡教研组之间互听互评,特别是年青教师要多听课,多交流,多向师傅取经,以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做好级部教研活动规范管理工作

(1)各组要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要把分层次教学落到实处,发现、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当作中心工作来抓。要积极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教研活动。,(2)各教研组在学期初制订好切实可行的教研工作计划,认真落实第二课堂活动,各教研组一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有主题的教研活动,活动要体现重过程,有专题,有落实、有资料记载(上传至内网的相

应位置)。

(3)加强教研组建设。各教研组开好每周一次的教研组会议,要紧紧围绕提高本组教师教学水平这个中心,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及时传达学校的教学任务,落实教研组的教学计

划,利用好教研组这个平台,这也是提高级部教学管理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

(4)开展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青年教师要在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写出

教育教学论文。做好级部教研成果的统计上报工作。

4、完成级部班级“学习管理之星”的评比工作。

各班级每周赋基准分80分,在一周内根据实施细则中的具体条款在基准分上进行加减,最后得分为班级的一周总分,该分不带入下一周计算。四周的周总分的平均分即为班级的月总分,月总分前五名的班级即为该月的“学习管理之星”班级。要利用好“学习管理之星”这个抓手,本着公平、民主、透明的原则做好这项活动,要求加分有原因,减分有依据,在重过程也重结果的评比活动中使级部教学正规化,有效化。

5、按级部要求做好两次月考、一次联考的组织工作。完善考试成绩统计和利用工作。做好按学科、教师、班级和A、B组的成绩统计,以考促教,以考促研,积极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通过成绩反馈教

学中的问题,最终服务于级部的教学工作

宣城十二中七年级部

溧阳市第二中学春晖文学社 篇6

春晖文学社自创办以来组织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精美诗文朗诵、好书推荐阅读、外出参观学习等校内外阅读和体验活动。文学社成员们从阅读和活动中汲取文学养分、拓展写作视野,以我手写我心,抒写生活百味。春晖文学社还每年定期选取成员的优秀文学作品编辑成《春晖报》,并发放给全校学生阅读,营造了全校学生爱阅读、乐写作的浓郁的文学氛围。文学社自创办以来,学校共有233人次在全国、省市级现场作文和各类文学创作比赛中获奖。2012年,春晖文学社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文学社。

【校长寄语】

书,犹人之翼也。阅读可以让我们虽立足于尺寸之地,却能插翅而上者九万里。笔,犹人之口也。写作可以让我们不再情囿于胸,而是敞胸倾吐人生百味。希望春晖文学社的同学们勤于阅读,乐于写作,让阅读和写作成为我们文学爱好者的必修课。

——张志豹

【教师寄语】

“腹有诗书气自华”,常读书、常写文章,日积月累就会使人了无低俗气、市井气,而充盈书卷气!你们此时留于纸上的是花季少年的缕缕情怀,多年以后这些心路历程的珠玑会日渐散发光芒,笔墨背后留存的是诗意的心、沸腾的血、坚韧的劲,还有伴随你一生的儒雅的情怀、高贵的气质。

上海市第二中学简介 篇7

上海市第二中学以“勤、朴、勇、诚”为校训,以“和谐发展教育”为办学理念,以“育人为本、基础扎实、文理相长、和谐发展”为办学特色,注重学生道德、心理、身体、学习、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学校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以课程化建设为目标,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化实践项目。在开展校史教育时,组织高一学生开展“学校史、访校友”活动,培育学生爱校荣校精神;每年寒假,组织高一学生开展寻访城市足迹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上海的城市精神;结合学习鲁迅的文章,组织高一学生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开展五四青年节“祭英烈、学鲁迅、扬中华精神”的文教结合教育活动;每年清明节,组织高二学生到南京雨花台开展祭扫校友烈士活动,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篇8

——陶行知

王波, 男, 中共党员, 本溪市第十二中学校长。1983年8月参加工作, 大学本科学历, 中学高级教师。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研究生进修班学习毕业, 辽宁省第三届骨干校长培训班毕业, 中央教科所专家型校长学习班毕业。1983年8月开始, 先后担任教导处主任、校长助理、市十六中学和二十六中学校长等职, 2010年3月至今任本溪市第十二中学校长。曾荣获2008年度全国“基础教育改革 (初中) 创新型校长”、“中国最具影响力校长”、第八届“中国改革优秀人物”、辽宁省“十佳中小学校长”、“本溪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本溪市劳动模范”、“本溪市首批名师”、“本溪市物理学科带头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十一世纪, 社会高速发展, 人们只有创新理念, 才能保证生存, 只有创新理念, 才能谋求发展。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王波校长深谙这个道理。作为十二中学的一校之长, 王波校长身先士卒, 阅读经典教育著作, 阅读表现时代感的教育著作, 了解有关教育方面的信息, 不断汲取现代教育思想, 接受先进的办学理念。在他影响下, 学校领导班子和教职员工也以他为榜样, 在全校掀起了读书学习的热潮。他积极地倡导“走出去, 请进来”的学习策略, 不断地向省内外其他名校学习, 向办学出色的先进学校学习。他鼓励班子成员和多名骨干教师陆续远赴重庆、成都、上海、北京、山东等教育发达城市的知名学校, 实地考察, 求取其先进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 不断地完善本溪十二中学的办学理念。

几年来的持之以恒, 王波校长凭着他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带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 秉承“厚德明礼, 博学笃志”的校训,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大力推进课程改革, 围绕“现代化管理、全方位育人”的素质教育办学理念, 探索形成了“质量立校、和谐理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治校方略, 通过健全制度和机制创新, 学校各项工作已经走上了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的轨道, 使久负盛名的本溪十二中焕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现今, 十二中学业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三万五千多平米, 拥有三座教学楼, 66个教学班, 300余名教职工, 近4000名在校学生的省级一流现代化初级中学, 学校各项工作均跻身我省乃至全国的先进行列。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群体活动先进单位”、“国家级教学实验基地”, 国家、省体育卫生先进校, 辽宁省“五一”奖状, 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先进集体, 省课改先进学校, 省创安文明校, 省共青团红旗学校, 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省红十字学校, 省先进女职工集体, 市AAA级卫生模范单位等多项荣誉。

几年来, 王波校长高屋建瓴, 率领校领导班子统一思想, 锐意进取, 大刀阔斧地在全校各个部门推行工作目标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 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学校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在王波校长的带领下, 过去“年年老套套, 岁岁旧模样”的随意性、刻板化的管理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管理思路清晰, 工作计划性强, 各项管理严谨有序, 年年有新追求、新目标、新方法, 新变化, 人人有章可循, 事事有则可依。规范的目标化、制度化管理, 对十二中的整体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和拥护, 这也成为了十二中学最引以为豪的办学特色之一。

建设和谐社会, 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学校管理须以人为本, 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 营造和谐校园, 对师生处处彰显人文关怀。”这是王波校长一贯秉承的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之一。他号召全体教职员工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 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 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积极推动校园形成清新、和谐、人文的新风尚。在他的积极倡导和亲自主持下, 学校制订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举措, 使教师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利用每年的端午节、教师节、国庆节和中秋节、元旦等节日对教职工进行慰问。为了丰富教职工的精神生活与业余文化生活, 学校经常性地开展排球赛, 乒乓球赛等。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温暖和关爱的同时, 也为学生创设了无限的人文关怀的空间。王波校长要求校德育处和团委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或教育月, 坚持开展“清明节”、“五四”、“一二·九”等纪念活动, 每年举行两次热心助学仪式, 同时搞好各种类型的文体活动。十二中学相继成功举办了校园运动会、校园艺术节、校园风筝节、校园歌手大赛、建校五十周年庆典等一系列大型活动。校园各种文体活动长期如火如荼地开展, 无时无刻不彰显着十二中学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充分营造了十二中学“和谐、人文、宽松”的育人氛围, 造就出十二中学一批又一批素质优良、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在本溪市第十二中学, 教师愉快地工作, 幸福地生活;学生快乐地学习, 健康地成长, 和谐、快乐、人文关怀之花馨香校园。

近三年来, 王波校长高瞻远瞩, 大手笔投资于学校的现代化设施建设,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也让十二中学跃升为拥有省级一流现代化设施的先进学校。尤其是近两年来, 无论在教育、教学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主校和分校66个多媒体电教室投入大笔资金全面改善, 校园内外全部安装上了监控系统, 开通了十二中学校园网, 全校各班级和教研组、各处室的办公室等微机全部联网, 实现了资源共享, 全面实现了教学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近两年, 学校又投资500多万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办学环境:先后改造了学校的操场, 粉刷了室内外墙壁, 更换了教室和办公室门窗, 改建了多功能报告厅、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和会议室, 增添了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购置了近10万册图书, 扩大了图书馆的藏书量。据统计, 仅2010、2011年, 学校就投资800万用于学校软、硬件建设。学校还配置了《东师理想信息教育平台》《中央电化教育馆教学资源库》, 为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江总书记在北师大一百周年校庆大会讲话中深刻指出:“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王波校长重视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的同时, 更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把教师队伍的建设看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关键。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与希望。学校把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放在了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 频繁搭建平台让他们施展才华, 激励他们在工作中大有作为, 以此造就了一批职业道德高尚、基本功扎实、教学技能高超的学科带头人。王波校长还在全校启动了“名师队伍”建设工程, 以“名师培养名生, 名生成就名师, 名师、名生铸就名校”的发展思路, 全面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经过一番努力, 十二中学师资水平大幅度提升, 涌现出省、市劳动模范2人, 省特级教师1人, 省、市优秀教师18人, 市优秀科技人才2人, 市师德标兵5人, 市级名师5人, 省市骨干教师45人, 十二中学真正成为了山城本溪的名师摇篮。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成绩更为突出, 在2010、2011、2012年的中考中, 十二中学连续三年摘取本溪市中考状元的桂冠。各分数段和升入省示范高中的比率均稳居本溪市榜首。在校学生犯罪率为零, 学生毕业率100%, 中考升学率98%以上。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王波校长率先垂范, 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 是名符其实的专家型校长。作为本溪市物理学科带头人, 王波校长历来注重学校的科研工作。全校大力营造科研氛围, 鼓励教师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发展, 大兴研究之风。几年来, 作为一校之长, 他撰写了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 分别获国家、省、市优秀论文奖。其中论文《乘风破浪驶向七彩霞光》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他主持的科研课题包括国家、省级课共计十多项。在他的引领下, 搞好科研已成为本溪市十二中学教师的共识。学校现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省级科研课题五项, 市级课题十二项, 全校已形成以各学科教研组长为带头人, 以学科创新教育为依托, 人人有研究课题, 人人有研究目标, 人人有研究心得的良好局面。广大教师边科研、边实践, 用科研成果来指导教学, 用实践教学来检验科研成果, 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2011年初, 王波校长亲自主持并制定了学校新的《五年发展规划》, 对下一个五年的发展予以重新规划, 内聚合力, 规范管理, 促进学校持续、稳步发展, 让十二中学继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办学理念、素质教育成果、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水平上有更大的发展和提升, 不断追求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 提升办学品位, 全力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名牌学校行列, 把十二中学打造成为本溪地区教育行业的品牌学校, 让十二中成为“人才的摇篮, 名师的沃土, 本溪教育的名片!”

王波校长, 热爱教育, 胸怀献身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王波校长有一颗对教育事业的忠心, 一颗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事业心。他一点一滴地务实工作, 兢兢业业地无私奉献, 全心全意地热爱着十二中学。有了他的感召和影响, 十二中学拥有了一支好队伍, 一股好校风;有了他的心血浇灌, 十二中学成为了山城本溪一所真正的名校。王波校长拥有令人信服的人格魅力, 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作为决策者, 他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为学校的利益敢说敢做, 敢当敢为, 公平正派, 襟怀磊落, 对集体、对同志充满真诚的爱, 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身边的每个人树立了榜样。他对待老师从无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 代之的是充分的尊重、理解和激励, 他关心教师生活, 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让教师亲身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王波校长民主谦和的工作作风, 为学校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 更赢得了十二中学全体师生员工由衷的尊敬和爱戴, 赢得了在本溪教育界极佳的口碑。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篇9

一、凝聚

家有家规,校有校纪,加强管理的目的在于凝聚人心。迎合“以人为本”等现代管理理念,现代学校都把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放在组织发展的首要位置,天铁二中也不例外。

在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学校聚全体教职员工智慧制定出“五三四”管理模式。该模式以“人定岗(教育岗、教学岗、教研岗、教辅岗)、岗定责(引入岗位责任制)、责定绩(将工作绩效考核情况载入个人业务档案)、绩定分(对学校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绩效予以量化赋值)、分定奖(根据个人量化得分确定奖励标准)”这“五定”为基础,以“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考核管理”这“三管”为措施,以“有章可遵、有序可循、有法可取、有效可鉴”这“四有”为目的,减少对教职员工绩效考核的主观因素,保证考核评比的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五三四”管理模式及相关成果曾荣获天津市教委基础教育“双成果”一等奖,并被收录到《中国当代优秀教师教改理论与实践》和《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等书中。“五三四”管理模式实施后,学校的一切考核评比均严格桉照科学程序进行,不再依靠人为选票,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教研、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校管理也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天铁二中注重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凝聚师生思想与智慧,提出了“修身育智、求实创新”的校园文化建设构想(也是天铁二中校训)。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多元文化思潮开始在校园蔓延,传统教育的合理性开始受到质疑。为统一师生认识,学校在坚持“抓方向、抓品德、抓养成、抓学风、抓学纪、抓学效”等具体方法的同时,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原则、标准。一是教师文化为主的原则,即在师生两大文化体系中,教师文化具有示范作用,属于学校主流文化,学生文化受教师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属于学校的亚文化。二是修身为首的原则,即从制度上明确美丑、是非的标准,确定“知美丑、辨是非、守规则、尽责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归宿。三是引导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即改变过去单一的说教模式,通过多种渠道对师生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进行引领。四是协调统一的原则,要求班主任不能“另起炉灶”“自行其是”,班集体文化必须服从学校总体要求。五是奖惩结合的原则,对模范遵守校园文化规则、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贡献者予以奖励,对违反校园文化规则者予以惩戒。

学校根据“物质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体现”的认识,加大了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力度。在精神文化建设上,首先明确了教职员工“严谨、求实、创新、奉献”、学生“勤奋、刻苦、紧张、协作”的基本要求,让师生教有准则、学有方向;其次发挥评价的引领作用,教职员工考核以“德、能、勤、绩”为标准,学生考核以“德、行、学、态”为尺度,对“德”的评价实行一票否决,进一步强化师生修身的重要性。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学校出台了《教师奖励办法》《优秀教师遴选办法》《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办法》《教师教科研奖励办法》《班主任工作考评方案》《学生在校常规》《学生五项考核方案》《学生德育量化管理方案》《学生文体活动奖励方案》《学生德育标兵、智育标兵、体育标兵评选方案》等,以制度规范师生行为。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学校组织师生开展校园卡拉OK比赛、趣味运动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学军、学农、学工等文体、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园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先进人物,让师生学有典范,行有榜样。卓有成效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健康的育人环境,为教育教学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学校先后获得“天津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天津市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天津市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天津市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

校长牛怀德及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根据企业办学特点,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强化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秉持“让学生健康成长、让教师持续发展、让学校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出理念、出经验、出人才、出精品、出品牌”的工作目标,以全市高中现代化建设和学校创建市级重点高中为契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创办“校长专心、教师尽心、学生开心、家长安心、社会放心”的优质高中。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提出德育管理要坚持“教育引导、制度约束、监督激励、健康发展”的整体思路,智育工作要坚持“扎实双基、能力为先”的教学理念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全面提高”的授课思路,体育工作要坚持“学习知识、熟习技能、磨砺意志、锻炼体魄”的指导思想,解决了“如何干、怎样干”的问题,为各项管理指明了方向。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为学校整体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育

“我的高中——天铁二中,常常出现在我的梦里。许多本已模糊的人和事在梦中忽然变得那么清晰。老师们依然在讲台上语重心长不失幽默风趣,同学们依然在伏桌苦读偶尔嬉笑打闹。依然记得张金奎老师的严厉,冯革老师的风趣,陈自鹏老师的睿智,王保泰校长的语重心长……依然记得在教学楼顶的平台上眺望远处的楼房、烟囱和连绵起伏的山峦,在宽阔的操场上与同学们玩耍追逐,在‘一票难求’的篮球场上激烈地对抗……20年后的今天,高中所学的点点滴滴仍然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闪现。”这段情真意切的感言出自天铁二中毕业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蒋焯钧的笔下。一所学校的发展体现着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教育方法的演进,这些改善、提升和演进无一例外地在学生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

让学生受益终生的是学校德育的熏陶和感染。天铁二中作为市级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遵循“教育引导、制度约束、监督激励、健康发展”的德育工作思路,以品德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以学风、学纪教育为突破口,细化德育目标——高一年级的德育目标是衔接养成教育,高二年级是责任担当教育,高三年级是理想励志教育。实践中,一是加强学生做人教育。学校重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落实工作,通过主题班会、“学规范”知识问答、征文和“五尊、五不、五远离”等教育活动,把“知美丑、辨是非、守规则、尽责任”的德育目标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通过强化督促引导,规范学生不文明行为,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重视共青团和青年党校工作,教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12年年底竣工的校史馆深受学生青睐,成为学校新的德育阵地。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机制,通过班主任工作交流会、班主任例会等形式,研究学生共性及个性心理存在的问题。重视与家长沟通,定期向家长下发调查问卷,对家长关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吸引家长共同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三是搞好社会实践活动。依托社会工作部和武装部,组织学生参加学农劳动和军事训练,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立意识。重视体育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先后举办了课间操比赛、趣味运动会、演讲比赛、英语节等活动,赢得师生一致好评。

让学生获益良多的是教学质量的科学提升。学校围绕“扎实双基、能力为先、博学勤思、多元发展”的教学工作思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构建高效课堂。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了“互动教学”模式试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自学—指导点拨—整合提高—训练—反馈检查。学校的阅览室有固定的开放时间,通过开设读书课,引导学生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定时开放理、化、生实验室,教师拟定专题,学生自主实验。学校利用企业办学和地处革命老区的优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组织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编写了炼铁工艺、炼钢工艺、焦化工艺、发电技术基础、热动力能源应用等15种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校本课程,共计280课时;组织编写了女娲文化、涉县民俗文化、地理环境与铁厂发展等10种与地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共计180课时;开设了“焦化污水成因及处理”“涉县地区植物分布区域及种类”等研究性学习项目50多个。学生的研究成果“天铁社区青少年压岁钱使用调查报告”获天津市首届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三等奖。

三、奉献

曹甘、曹聚彦、晋录林、陈丽、李丽芳、申义振、董增宪、孔密茹、王玉金、张义生、全瑞锋……还有更多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天铁二中教师。他们有的早来晚走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有的利用节假日义务为学生补课,有的主动为学生作考前心理辅导……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并非“神话”,而是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爱自何来?这值得思索和探寻。

爱来自支持。天铁二中虽离津千里,地处河北省涉县偏远山区,但始终得到天津市委、市政府、市教育主管部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天津市原市长李盛霖、原副市长钱其璈、市教委原党组书记李闻玺、市教委副主任黄永刚、市教委中学处处长黄炎、市教研室主任曹全路等领导都曾到天铁二中视察指导工作。1985年,天津市政府曾特事特办,为天铁集团代培过近60名本科专业教师。1988年,时任天津市副市长的钱其璈专门组织教育工作会议,下发《关于解决天津铁厂教育问题的会议纪要》,促成市重点中学与天铁二中合作办学,并选派讲师团到天铁二中传授最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2009年,天津市教委专门在天铁二中举办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开通仪式。2012年3月,张俊芳副市长专程到天铁集团视察指导工作,拨专款促进天铁教育现代化建设,并赠送天铁二中图书3.1万册,带来了市政府对“天铁人”的关怀和支持。

爱来自信任。在学校干部、党员队伍建设的引领下,天铁二中干部和党员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赢得了广大教师的信任与支持。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学校坚持干部学习制度,加强廉政、智政、勤政教育。在管理上,进一步完善了领导干部责任考核机制;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工作上不回避矛盾,讲协作、讲团结、讲奉献,勤于思索,善于反思,自找差距,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工作学、向问题学,使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学识水平有一定提高,确保了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在党员队伍建设上,学校重视党员政治学习,不断提高党员思想觉悟。广大党员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不与职工争利。学校积极构建和谐环境,做好“民心”工程,让教职员工感受到人际上的关爱、发展上的关注、生活上的关怀、心理上的关心,使大家能够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爱来自激励。学校在队伍建设上确立了“制度引领、人文关怀、培养激励、卓越发展”的理念,落实《教师培养方案》,开展“五子工程”(搭台子、立梯子、抬轿子、树牌子、吹号子),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人人积极向上,人人和谐进取,人人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学校制定了“学、做、研”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理念。“学”即倡导“向书本学、向问题学、向他人学、向实践学”,强调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做”即倡导“遵循规律、固本勤业、互动高效、乐教奉献”,从师德、专业、教法等核心层面为教师发展指明了方向;“研”即倡导“逐本求真、乐思求新、究法求效”,明确了教师“研什么、怎么研”等问题,引导教师把“研究真问题,问题真研究,教法改革与创新”作为努力方向,全面提升自身的理论和业务水平。至此,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铺就了“教师—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发展之路。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篇10

我校把“以教师为本”落到实际行动中,充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服务教师、发展教师,尽一切努力调动教师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让教师在关爱中成长。

物质激励为青年教师成长解除后顾之忧。学校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成长的经费投入,保证物质需求。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实现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不断提升学历,对参加研究生学习的教师解决50%的学费,并报销车船费,现在读研究生的青年教师总数占青年教师的21%以上;鼓励教师参与各项活动,对教师外出培训、交流、竞赛等活动,所有费用由学校支付,并补助生活费,获得名次的学校给予重金奖励;教师福利待遇稳步提高,青年教师住房条件大有改善;加大教师身心健康投入,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聘请专家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每年免费为教职工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为每位教职工办理医疗保险;及时了解教师疾苦,主动解决教师生活学习困难。这些措施让教师生活开心,住得舒心,工作称心,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物质支持。

精神激励让青年教师奋发图强。我校对青年教师在思想上关心爱护,工作中充分肯定信任,采取“充分信任———委以重任———精神激励”模式,使青年教师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们专业成长。一是领导的“楷模激励”。学校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处处做教师的楷模。二是生活中的“情感激励”。领导充分理解、尊重、依靠、关心、信任青年教师,在工作中为他们创设机遇,在政治上给予关心,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三是工作中的“责任激励”。学校充分肯定、信任和大胆使用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和一些学生管理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竞赛,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潜能。四是决策中的“参与激励”。学校重大决策都要广泛征求青年教师的意见,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进行表决,充分发扬民主。五是发展中的“目标激励”。青年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将工作做得更好,使自己更具发展潜力,早日成为名师,学校帮助青年教师规划个人发展目标,并引导他们逐步去实现,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搭建网络平台,让教师在学习中成长

我校积极创设学习环境,引导青年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学校建有“中国教师行动网郧县二中工作室”和郧县第二中学网站,教师充分利用行动网优质教学资源和学校网上学科论坛的交流平台开展网上学习和教学交流。教师行动网上有动感课堂、前沿大讲堂、继教中心、在线教研、超级阅览室、教师工作室、精品书屋等栏目,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满足教学需要;有大量的视频教学案例能在线播放,供教师观摩;有讨论平台供教师互动交流;有精品书屋供教师学习阅读等等,教研处每周推荐一个优秀栏目或一篇优秀文章供教师学习。这种学习交流活动,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下载的课例还可以反复播放,教师或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微动作及教学中凸显的问题都可以进行切片式的研究,降低了在课堂教学现场听课时捕捉瞬间教学信息的难度,可以仔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将好的方法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学科网络平台上青年教师可以互相交流、探讨,互动变得非常方便,为教师们构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和交流学习的平台,促使青年教师养成教学研究兴趣和终身学习习惯,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此外,我校还经常开展课件制作比赛、多媒体教学大比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课题研究等一系列活动,练就青年教师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的基本功,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青蓝工程,让教师在互助中成长

我校年轻教师较多,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实施青蓝工程,开展师徒结对子和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让教师们分享经验教训,互助解决问题,催生工作智慧,促进专业发展。

开展“传、帮、带”活动促进专业发展。学校安排教学能力强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采取“捆绑制”激励发展,制定成长目标,徒弟成绩的好坏要与师傅挂钩,建立奖惩机制,激励共同成长。主要是抓好“四带”工作:一是带德,就是使自己的“徒弟”具有良好的师德。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二是带才。就是要对“徒弟”进行业务指导,解答疑惑,传授方法,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三是带教。,就是指导“徒弟”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共同评课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四是带研。就是带领“徒弟”从事教研和科研,走科研兴校之路,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共同搞教科研,督促青年教师总结工作经验,鼓励青年教师抓住机遇、自我加压,争创一流。对青年教师的帮扶,努力做到“手把手”,从基础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带动课前课后的各个环节,精心指导,发现不足,积极引导,耐心帮助,一旦有了成绩,及时表扬鼓励,使青年教师较快地成长起来,逐渐成为学校的希望之星。

实行“名师工程”引领专业成长。学校把培养名师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制定了《郧县二中名师、骨干教师评选条例》和《名师、骨干教师评选量化考核细则》,为每一个青年教师的发展设定了一个又一个目标,这些目标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努力就能实现。这不是让他们为工作而工作,而是让他们为一生幸福而奔向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并让他们从奋斗中获取成功的乐趣。

建立教学研究互助体推动专业成长。学校规定每周二下午是各教研互助体活动的时间,全组教师共同讨论上周教学成功经验、困惑和需要反思的地方,研究下一周教学计划和知识点落实方案,让青年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通过辅导查漏补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在同伴的互动中共同分享经验,互相成长。

坚持请进送出,让教师在交流中成长

学校先后聘请了市、县教育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引导教师了解教育前沿动态,让青年教师多跟大师对话,不断充电,开拓他们的视野,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素养;邀请名师到学校上示范课,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给青年教师很好的启发与借鉴,使他们取长补短,快速成长。

组织青年教师到名校实地参观、考察、学习,学习名校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先进办学理念。学校还经常指派多名教师参加省、市、县级的各项提升能力培训,听取专家的报告,吸收特级教师、名师的教学精华,并将所学的经验、先进的理念以报告会的形式传达给每一位老师。以此来引领和推动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多渠道的培训,使青年教师迅速地成长。

学校还注重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人文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校各个学科都有理论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品牌教师,积极发挥这一教育教学资源优势,采取骨干榜样示范、品牌教师引路、全体教师参与、共同合作互进的专业化发展之路,教师素质整体得到提升,一批青年教师崭露头角,取得了非常明显的交流效果。

探索实践思考,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教师不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入反思,那么他的发展成长将大受限制。为此,学校采用“三位一体”的反思模式。

在探索实践中反思。我校充分调动青年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教师个人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发展,以问题引导反思,不断从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新问题,使问题成为教师发展的起点;以成绩差别推动教师积极进取,促使教师与同事、与先进理论的对比,寻找差别,提升自己。学校规定青年教师每节课后都要写教学反思,审视和分析教学成功之举和失败之处,及时把自己的处理方式、心灵的感悟记录下来,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

在同伴互助中反思。学校定期召开全体教师参加的教学经验交流会和教研组经验交流会,每学期开展青年教师展示课和优质课评选活动,通过各种学习交流活动,激活教师教学经验,让大家共同分享。青年教师的逐步成长是一个磨砺意志的过程,“发现———信任———增压———激励”成了我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历程。一是听课促反思,我校每学期开展教师间相互学习听课、师徒间指导听课、校领导推门听课等活动,以备课———组内展示———评课、反思、修改———全校展示———评价反思等系列环节开展教学研究,一人上课,全员参与,整体提高。二是评课促反思,每次听课后,听课的领导和教师都及时对上课的情况给予仔细的讲评,指出优点、缺点,提出改进的地方,使教师们都有每讲一次课就会有新的进步、新的感触、新的提高,促使教师自我反思。在互助中研究,在反思中提高,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上一篇:助学贷款的尴尬下一篇:政府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