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

2024-05-20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精选十篇)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 篇1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特别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广阔舞台。我国青年一代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会大有作为,应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共同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奋斗、再奋斗。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如何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出众的才气、健康的人格、坚实的基础,是高校必须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的问题。大冶铸莫邪,名师出高徒。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学生。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龙头,对引领和提升国家整体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广阔时代背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二十年战略机遇期

新世纪新阶段头二十年是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是改革全面攻坚、推进制度创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机遇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积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同时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加强和改进外交运筹,正确把握机遇和挑战的辩证关系,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把握和运用机遇,善于在严峻的挑战中捕捉和运用机遇,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教育管理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课题,有其历史必然性、现实选择性和动态生成性。必须充分结合和关照当代社会生活的总体特点,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影响下所形成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时代特点以及针对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特点所形成的学校思政工作的时代特点。

1.1 从面临的形势来看,学生管理工作正身处“两个转换”之中

1.1.1 社会转型

我国正处在从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型阶段,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的转折期。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和未来10年、30年、50年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要使科学技术(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能达到60%以上,成为集约型经济,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人才,培养掌握现代高技术的尖端人才。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要有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当代大学生是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主力军。因此高校尤其要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我国在21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并把实现这一蓝图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和驱动力,这样才能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成才,肩负起社会转型的时代重任。

1.1.2 体制转轨

我国正处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进程中,这对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经济结构、教育结构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将产生很大的冲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和意识,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因素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更为明确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消除社会上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而努力奋斗。

1.2 加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还需正视“三个挑战”

1.2.1 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挑战

高校是国际风云、社会变革、政治思想、学术思潮等信息密集的地方,既是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园地,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一个重点对象,是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前哨阵地。高校必须从政治高度,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利益高度,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1.2.2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往往只看到世界经济繁荣与发展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到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问题和潜伏的危机。这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用最好的教育资源、花最多的精力指导初入大学殿堂的年轻人,在他们稚嫩的心灵播洒先进文化的种子。让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献身祖国的担当意识和能力。

1.2.3 现代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产生的挑战

学校要教育学生树立全面发展、合理消费、生态人格的人的价值观。这种可持续型的消费方式就是要做到在物质消费上文明、节俭、适度和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的集约型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社会的公平,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如何与时俱进,如何紧紧围绕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从变化了的历史环境和小康社会的现实特点出发,密切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从而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是时代向高等教育提出的历史性课题。

2 迷失与缺位———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愈来愈渗入社会经济生活的今天,教育管理在大学教育中日益边缘化。在大学的课程和教学中,只有学科专业知识才获得了合法性,价值体系及道德观念已经陷入微不足道的境地。

2.1 内容远离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一个实在的,由人构成的世界,它是一个充满是非、真假、美丑、善恶、冲突的世界,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学生就是生活于这样的世界。教育不能从活生生的完整的生活中抽离,不能从其他诸育中抽离。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自我建构出来的,而回避生活世界中的矛盾与丑恶现象、只谈“崇高”、“理想”和“奉献”,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困境、道德冲突没有多大帮助。没有学生心灵的共鸣与参与的教育又怎能育人呢?

2.2 人文教育的严重不足

一个社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尤其体现在大学的人文理性之中;而一个人的胸襟和个性,来源于他所受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自我教育只注重外部管理的作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精神平面化,个性和创造性的隐退,人格虚无,浮躁迷茫,浅薄盲从,急功近利,视野狭窄,进而,导致尊严、教养的缺失。

2.3 教育目标的单面化

将大学生定位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几十年来自觉不自觉地以“成才”教育取代“成人”教育,忽略了其首先是一个“人”的前提。教育是培养大写的“人”,是心灵的解放。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全面发展的基石。大学生毕竟是现实世界中的有血有肉有社会属性也有自然属性的多面性多角度的有独立意识和个性的人,是有个性、有差异、有思考判断能力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在强调理性和义务时,决不能忽略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如诚实守信、公正公义、平等自由等,不能减弱同情、理解、宽容、良善、敬虔、忠诚、守朴、正义感的培养和训练,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大学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具有社会性,它不仅要产生知识与思想,还要为社会提供道德理想;不仅要培养合格的公民,还要为社会提供实践的行为模式。高校是将理想转化为实践行动的典范。胡锦涛同志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1年,胡锦涛在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提出的3点希望中特别强调,青年学生一是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二是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三是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因此,大学理所当然地要遵循道德准则,负载道德理想,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如果忘了对人的灵魂的关照,教育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3 从理念到行动———探索与时代相辉映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路径

3.1 需要理念创新

在大学这种特殊的知识组织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考虑以下途径:加强通识教育,沟通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将一部分过于宏大的政治理论教育调整为道德人格教育,将信仰教育、理想教育与公民教育、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系统地思考伦理道德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解和经验,教会思考、教会判断;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以“任务的眼光”转向以“生活的眼光”来辅导,改变专业辅导与情感价值无关的观点,在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全部教育实践中构建交往的、对话的、互动的教育新模式;把学生全部的学校生活都变成全方位育人的“隐课程”教育实践,营造有切实的人文感染力的校园环境。

从直接的现实功利的考虑,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塑造民族精神,塑造理想人格,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教万教,教人求真;学万学,学做真人。”爱只能用爱来交换,高尚只能用高尚来培养。本科生在四年学习中,除了专业学习之外,还要跨越不同的文理科目。无论是社区服务、公益活动、集体活动的能力和意识,还是独立思考、心境澄明、想象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个人责任感、社会良知、同情心,抑或在竞争面前,执著果敢,献身精神和坚强意志都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所有这些被成功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品质都应在包含所有学科的高等教育这一学习环境中生成并成长。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设计适合世情、国情、校情的教育课程及实施途径,必须培养出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的挑战,又能以博大的胸襟关心他人、社会和自然的高级人才;要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以能力培养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着力培育现代民族精神,实现优秀文化传统向其现代公民生态的结合创新。

3.2 方法创新

宏观层面,实际上也是个社会问题。这些工作也不是只有学校自己做工作就能做好的,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自我意识。大学是社会思想的集散地,大学生成为了行动者,但源头还在社会。因而,齐抓共管,各方配合,使道德教育从局部走向全局,从经验性走向科学性,从间断走向连续,通过机制协调,使道德教育生命线的作用充分发挥,贡献各自的独特价值,从而创造出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来解决这个问题才是根本出路。

在中观层面上,从建立学校和谐的人际互动着手,构建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良性循环;把学生当作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对象来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各种潜力;是把服务于社会而不只是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当作成人的目标来塑造人才,在教育中重视个体的独立意识、自信心、反思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确立个人尊严、尊重个性、自由和自律、自我负责的原则,让每一个天才都在社会的源头活水中汲取永不枯竭的动力。把学校管理体制与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时期为他们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和引导,发挥全方位育人的作用。

再次,突出个性化的创造性意义。学校教育是培养公民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发展个性,才能培养创造性。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应该重视培养创造性、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想象力等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思考力、判断力、创造力的培养也是智育的基本内容。

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青年中树立凛然正气、培育健康的社会新风,必将对中国的未来产生深刻影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所有教育工作者,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教学这一重大使命。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不负历史的重托,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结合学校特色、教师职责、岗位特点,做好育人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用的贡献。

这首先就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工作,要大力加强师德和师能建设,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为此,我们应该树立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主体意识。二要使学生在教育当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三要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着力打造反映学校特色和水平的教育形式和载体。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评价体系问题,以档案的完整性、资料的延续性,保证学校能随时把握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使教育更具持续性和针对性。帮助学生站在更新的高度去理解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2011.

[2]瞿葆奎.教育与人的发展[A].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李长春、刘云山同志在201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2011.

[4]潘懋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校德育建设》序[J].高等教育研究.1996(.2).

[5]周作宇.道德教育:理论及其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 篇2

【摘要】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没有一定资金的支撑,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银行业怎样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也是对自身发展的一个有效把握。健全和完善信贷管理 制度,重视贷款信息的完善,改革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体系,是银行信贷管理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银行信贷 企业发展 市场经济 贷款信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改革也被新的问题所挑战,给银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也是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没有一定资金的支撑,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资金的充分保证,才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银行的支持,银行是企业实现融资的重要渠道。银行业怎样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也是对自身发展的一个有效把握。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保证银行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支持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这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和运营的原则。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的思考。

一、商业银行当前信贷管理的模式

银行信贷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银行信贷作为银行以借款人信用为基础发放的贷款的一种模式,在提高经济市场的资金流动性的同时,更为企业的发展解决了资金问题,由于商业银行强大的金融背景,使得很多的企业愿意选择银行贷款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银行贷款成为企业发展资金需求的首选,企业的发展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银行支持企业的金融服务,实际是在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需要银行的信贷支持,银行也开展了此项服务,通过提供担保形式,为企业的资金需求提供帮助。这样的措施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紧张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金融企业的贡献。

商业银行实施信贷的管理制度也一直呈现与时俱进的态势,并逐步完善形成了较为具体的管理制度。而且高效的和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也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信贷管理制度的实施对市场发展的水平的提升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对信贷管理的目的是有效规避金融风险,通过对金融风险的分析和预测,实施有效的分散和化解风险的目的。银行对企业的资金收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实施规避风险的目的。以科学管理的手段对信贷资金进行集中和分散的管理,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也可以有效保护好银行和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风险因素探析

企业在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后,由于经营不善,导致贷款不能如期归还,导致银行呆账、坏账增多,极大地影响了银行企业的自身发展。虽然政府层面对此也给予了很好的政策支持,但是对银行企业自身来说还是出现了严重的亏空。导致大部分资金没有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损害了银行自身的利益。所以企业的低效管理和经营是银行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

银行信贷风险主要还有几方面的因素,信贷文化内控、营销、管理体系缺陷等三种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意识不强,以及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协调出现的矛盾,从而诱发信贷风险的出现。没有风险意识或风险意识不强,都可能导致管理上的疏忽,使风险容易钻空子。

在目前的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中,依然是沿用多年前的管理制度,没有突破传统的管理理念,沿用传统的管理形式。对于当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国际国内大气候、大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不能很好的利用和解读贸易政策,导致银行对企业的服务滞后。

在营销方面,由于银行大力提倡创新金融服务理念,为小微企业服务等意识增强,信贷产品的多样化,也使得银行在营销方面出现了一些风险因素,导致影响银行自身的建设和完善。

目前银行信贷制度不完善,管理和执行力度不足,也是导致风险因素提高的直接原因。信贷制度不完善的后果是管理上的漏洞出现,一些人员会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损害银行自身利益的活动。一些客户的信息银行无法或者不能完全掌握,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都是导致风险出现的重要因素。

三、健全和完善银行信贷制度的思考

没有一个健全的制度是无法控制风险的发生的,也无法保证银行企业的健康发展。不能很好掌握企业的发展经营信息,也不能有效控制贷款的呆账风险。缺乏风险意识更使得内部管理以及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而导致风险的存在和出现。

(一)健全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通过健全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堵住管理上的漏洞,从而控制信贷风险的出现是一项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完善银行信贷风险的预警制度,这也是基于银行资金在当今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而定。银行企业要对企业的信贷信息精细考察和周密判断,形成最为科学的信贷评估体系,在充分评估后,确定企业的贷款信誉,再实施贷款。尤其是企业的贷款资料,一定要认真研究和分析,严格审核制度,在经过严密的审核之后,在确定是否给予贷款,保证贷出去的款能够按时收回。

(二)重视贷款信息的完善

在银行管理中,对企业的信贷信息掌握,也是有效控制风险保证。在银行内部,要加强统一管理,个部门之间要充分协调,将贷款信息进行综合,整合各部门的信息,充分评估。提高信息搜集、整合、分析的意识,在充分做好评估工作之后才可以实施贷款。建立企业信息整理和评估的专门机构,由信贷中心负责管理。准确掌握企业发展的信息,是实施信贷安全的基本保证。不掌握企业的发展信息,就不能准确评估信贷风险,也就不能保证资金按时回收,从而影响和损害银行自身的利益。

(三)改革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体系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主要是对企业贷款的风险预警。风险防范的根本是准确确定信贷对象的信誉,而这个信誉的建立和评估就是风险防范的核心。因此改革银行风险防范体系,是信贷制度完善的根本。实施贷款保险是一种创新,既是发放贷款方式的创新,也是风险防范的创新。一旦出现贷款不能有效收回时,可以由保险公司承担被保险的额度。这样的防范对贷款人也是一种保证。

银行企业的风险主要是来自企业融资的问题。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由于管理的低效,使得银行融资的高效和企业管理低效形成矛盾,这种矛盾就会导致银行资金的风险。银行资金出现风险不仅仅是影响银行本身,更主要的是影响企业发展和整个市场经济的调控。因此做好银行信贷制度的改革和防范体系的完善,可以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保证银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 篇3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统计管理

经济全球化是资源跨国界空前的横向流动,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在新的地区和经济领域的新配置。各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科技、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广泛地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新的理论、理念、知识的创新和发展,都影响着各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打破了各国的经济壁垒,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增长,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国际化生产体系正在形成之中。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变小,市场变大,无论国内外企业都要面临新市场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深入,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武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市场开发、调研、运营、管理等都离不开统计。

1.统计标准问题

统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为经济发展展服务的。统计工作是基于一定的国情背景的,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统计标准,不同国情孕育不同的统计标准,这是统计必须走国情化道路的基本原因。因此,我国目前采用的统计分类标准和代码是从适合我国国情的需要而制定的。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投资规模范围的扩大与扩展,国际间的交往和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国内企业要走出国内,融人国际市场大舞台,国外的企业也要涌进来。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如果两国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乃至编制统计报表时,仍只考虑本国的统计标准,必然出现由于统计标准差异产生不良的影响与不便,不利于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比较,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无疑会阻挡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统计标准化是我国统计与国际统计接轨的前提条件。我们应该在学习和借鉴国际统计标准基础上,制定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要求透明度高的统计标准,缩小由于标准不同造成的差異,解决企业与国际对接问题和政府与国际接轨问题,满足国际组织的要求,加强国际交流,扩大中国统计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有利于国际对比和分析,有利于增强经济预测、预警作用,推动我国统计向更高层次迈进。

2.统计信息问题

统计作为国家重要的综合信息系统,是信息产业的一个分支,是国家制定方针政策,宏观调控及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又是企业竞争力提高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企业不仅将在国内市场与外国企业展开竞争.把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而且,中国企业也有机会进入全球市场与国外企业竞争,市场空间扩展到了全世界。这一变化将使统计数据的采集、调查、加工、整理、分析应用、管理控制面临一场变革。

统计不仅要为企业进行管理、控制、决策提供诸如生产、技术、财务、人力资源、金融信贷、政策法规等国内信息支持,而且还要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捕捉国际市场信息;同时,还要满足国际上现在的和潜在的方方面面的投资者以及其他客户的信息资料要求。因此,统计信息不仅要国情化,也要向国际化发展。统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发信息资源,根据不同经营者、决策者对信息要求的内容、范围、时间的不同进行科学加工、处理、开发,满足国内外各相关利益主体进行投资、经营、决策的需要,促进各国企业提供统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使各国家之间可以用同样的统计语言相互交流,提高统计信息的价值量,使统计信息成为整个信息产业的龙头,带动整个信息业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国际化。

3.统计指标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统计指标及体系主要是按国内经济相关内容制定的,各专业的统计指标及分组比较细,如现行的省一级的经济统计表达294种,综合汇总指标达9540个,统计的最基本分组达20多种,涉及国民经济854个小类行业,基本满足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意味着我国经济实体将按照国际惯例来规范其经济行为,国家造就的一些保护性措施将逐步取消,从而使我国企业面对一个全球化市场,并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据有关统计,到去年为止,我国已在16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6000多家企业,总投资额达80多亿美元。在这种经济环境下,统计的对象,统计的内容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建立一套既能充分反映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状况又能与国际接轨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尤为重要。除了保留一些实用的指标外,应该大胆删除目前一些过时、繁琐、不实用指标,增加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与折旧,环境资源与污染,人力资源与管理,知识资本,无形资产等方面的统计指标体系,以满足国内与国际间经济交往、经济协作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4.统计人才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国外企业将涌入我国市场,我国统计人员也将进入国际市场。在这种环境下,统计人员不仅要处理国内业务,还要大力开拓国外业务,不仅对内提供服务与经营管理的统计信息,还要向世界各地的有关集团报告统计信息,这就需要一批不仅熟悉中国国情,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的方针政策,熟悉统计业务等,还要了解国际惯例,WTO规则等国际知识,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统计知识和方法,还要具备创新精神、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技术的统计人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从事统计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相对偏低,知识陈旧老化,理论基础及专业技能比较薄弱,尤其缺乏既精通国内统计业务又精通国际统计业务的人才。所以培养高素质的统计人才已刻不容缓。应根据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目的和要求,借鉴国际统计教育经验,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教育培养体系,增加国际统计准则等相关知识的教学,培养出不仅具有较高国内执业水平,而且具有国际执业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的统计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5.统计方法问题

科学、适用的方法手段,有利于及时快速地捕捉统计信息,有利于多角度、宽领域、深层次、多功能地加工整理和分析统计信息,有利于提高统计效率和统计质量,为决策者提供优质服务。

目前,我国统计工作中运用的方法手段过于传统、落后,使统计信息滞后,可信度低,质量不高,价值不大,没能真正发挥统计信息的功效。尤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在变小,相互之间的联系、依存越来越大,国际间的业务、结算日益增多,企业统计不能局限于国内,应放眼于世界。欲适应这一变化,必须实现统计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国际化。要用现代的高科技来武装统计,如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还应使用一些国外先进调查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调查(简称CATI)、计算机辅助个人访问调查(简称CAPI)、以及网络技术如ASP、HJML等,使网络融入企业日常统计工作中,使统计数据的收集、加工、计算分析网络化、电子化、自动化,为国内外的客户的经营、决策和投资等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统计信息,实现统计的自身价值,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管理需要。

总之,建立既有国情化,又有国际化特色的统计理论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道远,不能一蹴而就。我国应积极参加全球性的统计专业团体、组织及活动,提高我国统计准则、制度的国际透明度,加强国际交流、扩大中国统计在国际上的影响,在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统计理论的同时,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统计理论体系,为世界统计的发展做出贡献。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 篇4

1 国家风险的特点

无论是大银行本身的跨国经营, 还是商业银行与外国代理行或客户的业务往来都势必要与一系列非本国业务打交道。凡是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地区的业务, 就难免受到国家风险和转移风险的影响。只要跨越国界从事信贷、投资或金融交易活动, 就要面对国家风险和转移风险。首先来说明什么是国家风险和转移风险。归纳起来, 国家风险有以下特点:

(1) 贷出款项的商业银行与借款人处于不同的主权国家 (地区) , 以本国货币融通的国内信贷, 其所发生的风险属于国内商业风险, 不属于国家风险所讨论的范围。商业银行将本国货币按照一定的贷款条件借给国外借款人, 通常对借款人而言就是借入外汇, 到期也需返还外汇。在同一国家 (地区) 发放的本币贷款所承担的风险只是常规信贷风险, 不在国家风险之列。

(2) 凡是跨越国境的信贷业务, 不论接受贷款的对象如何, 贷出款项的商业银行均有可能遭受国家风险造成的损失。向外国政府或政府机构贷款, 一般是没有担保的, 因而国家风险可能非常明显;向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提供贷款或进行投资, 将国家风险考虑在内也十分重要, 国家风险涵盖的范围比主权风险或政治风险更广, 主权风险仅指对某一主权国家政府贷款所可能遭受的损失风险而言。

(3) 国家风险是与国家主权行为相关而无法由任何经济个体的行为所控制的, 换个角度讲是政府能控制的事故导致了国家风险。如果由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当, 引发国内经济局面失控导致借款企业破产, 从而无法如期偿还国外商行贷款本息, 这就应该视为国家风险的发生;但如果企业的破产是由于其本身经营不善, 则应视为一般信用风险的发生。

由此可知, 作为银行业风险之一的国家风险, 是指与借款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方面有关的风险。当向外国政府或政府机构贷款时, 由于这种贷款一般没有担保, 国家风险可能最明显。在向公共或私人部门提供贷款或进行投资时, 将国家风险考虑在内十分重要。这种风险完全是由外国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决定的, 通常与借款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等各个方面紧密联系。对于经营国际业务的商业银行而言, 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国际贷款的收回和国际结算款的汇回方面。国家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转移风险”, 即当借款人的债务不是以本币计值时, 不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如何, 有时借款人都可能无法得到外币。

2 国家风险的管理

2.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事先预料风险产生的可能性程度, 判断导致其实现的条件和因素, 在国际投资活动中尽可能地避免这些风险或及时改变投资的流向。风险回避是风险控制中最彻底的方式, 采取有效的风险回避措施可以完全清除某一特定风险, 而其他风险控制手段仅在于通过减少风险概率和损失程度, 来减轻风险的潜在影响, 风险回避手段的实际运用, 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为它往往牵涉到放弃某种投资机会, 从而相应失去与该投资相联系的利益。经常采取的风险回避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是投资国别分散化与贷款对象多样化并行, 既可以利用东道国各种优惠政策或有利条件, 又可以尽量回避特定行业风险。

2.2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某风险承担者通过若干技术和经济手段将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风险转移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保险转移是指海外投资企业可以用购买投资风险保单的方式将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和外汇收入转移风险大部分转移到保险人身上。保险期间, 投资人定期应交纳相对很少的保险费, 一旦发生风险事件, 保险人必须按合同 (保险单) 规定补偿投资人的经济损失。此外, 投资者在风险较大国家进行投资时往往要求当地信誉好的银行、公司或政府为之担保, 万一发生意外损失, 担保者须给予投资者一定的补偿, 称为非保险转移。

2.3 风险抑制

风险抑制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风险实现的概率及经济损失的程度。其主要想法产生于上世纪国际债务危机之后, 通常的办法有:

(1) 债务重新安排。当债务国发生债务危机, 不再有能力偿还到期的公共及私人的国外债务时, 银行的直接损失就已经发生了, 但为控制损失的程度, 借贷双方往往共同协商, 就债务的支付安排做出变动。

(2) 债务——权益互换。做法是银行将有问题的贷款打折扣出售给债务国或其他第三者, 调换成在债务国的股权投资, 银行或其他第三者获得债务国的公司股票, 收取有关公司的股息分红, 而放弃收取偿还的利息和本金。

2.4 风险自留

对一些无法避免和转移的风险采取一种现实的态度, 是积极务实的。在不影响国际投资者根本或大局利益的前提下承担所面临的国家风险, 就是风险自留。风险自留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风险控制手段, 它会使投资者为承受风险损失而事先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修改行为方式, 努力将风险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3 商业银行对管理国家风险的策略及方法

商业银行对管理国家风险方法跟随着金融市场发展不断加以改进。其发展趋势可以归纳如下:选择具有较高流动性的债务工具代替传统的可调利率贷款。这出于两点考虑:一是提高债务的市场可转让性;二是便于控制债务国利率风险。传统贷款的可转让性极低, 尽管业已存在银行间贷款买卖市场, 但因交易费用高, 加上许多银行贷款组合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因此这一市场难以深入发展。传统贷款的这一特点已成为顺利解决国际债务危机的严重障碍, 因此, 许多银行对可转让性高的债务工具, 如浮动利率债券的兴趣日益增大。同时, 一些银行已开始试图降低债务国的利率风险。传统的利率浮动实质上不过是把利率风险由银行转移给债务国, 债务国一旦无力消化这些风险, 那么债务危机就会发生, 对银行来说, 结果是利率风险转化成为信贷风险, 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突破这个怪圈, 许多银行以弹性期限贷款代替传统的浮动利率贷款, 于是利率的变化就通过贷款本金价值的变化表现出来, 从而影响到分期偿还的数量, 而不影响当前的债务偿还。

商业银行在进行国家风险管理时, 对风险的态度变得越来越保守了。已经发生的国际性的债务危机使许多商业银行深受其苦, 所以现在对国家风险非常敏感。在贷款业务的选择上, 回到了传统的形式提供贸易融资和比较安全的项目贷款, 而不是为单纯解决本国的国际收支问题而对外提供贷款, 另外, 对反映债务国清偿能力的指标, 比如偿债率的变化反应更加迅速了。总之, 商业银行出于经济效益的目的, 在防范国家风险方面应该变得更加谨慎、积极和主动, 否则, 有可能引发国家主权风险。

参考文献

[1]葛莹.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国家风险测评指标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金融经济, 2006, (8) .

[2]戴育琴.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的国家风险分析及控制[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9, (1) .

[3]李伟杰.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动机分析与启示[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 .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 篇5

讨论经济伦理与经济发展关系,要引入全球视野.因为经济全球化及其伦理问题已经并还将影响国内经济伦理与经济发展关系.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丁一凡在《大潮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一书中提供的定义比较简洁清楚.他说:“所谓全球化,说的是一种运动,一种过程.主要讲各国经济都在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世界经济趋向于某种程度的一体化,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的程度大大提高等.”……

作 者:陆晓禾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33 刊 名:江苏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 分类号:B82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政府经济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政府;经济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政府如何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改进经济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得益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广泛介入各成员的内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其影响是全面、深刻的。WTO规则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法治之下的有限政府。为此,我国应当构建依法进行宏观调控和为市场服务为特征的新型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政府应当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完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市场经济法律规则,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做法,提高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

一、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

第一,正确履行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努力提高调控的有效性,既注重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适时适度进行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履行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有效克服市场缺陷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冲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努力提高调控的针对性,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全局的倾向性、关键性问题。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努力提高调控的灵活性,既合理控制总量,又积极调整结构。一方面,遏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不斷加强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对农业发展、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改善民生、中西部地区发展和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第二,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防止经济下滑尤为重要。从中长期看,扩大消费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统筹解决影响即期消费的体制性问题,减轻和消除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突破口,是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科技经济竞争力,建设经济强国的有效途径。在当今国际竞争格局中,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形成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特别要把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放在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上,重点支持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要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第四,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中抢抓新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机遇增多,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在加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难度和要求更高了。必须提高驾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条件下维护好、发展好我国的根本利益,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中抢抓新的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优势的互补中创造新的发展条件,在不断强化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充分地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把扩大引进技术和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把利用外资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把实施“走出去”战略和缓解国内资源约束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二、完善政府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

第一,进一步改革我国现行的进出口管理体制。WTO的宗旨就在于消除各国政府对贸易的壁垒,禁止和取消进出口数量限制,以便最合理地实现分工和对资源的利用,它也是WTO规则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我国加入WTO所作的承诺,政府除了对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实行必要的配额制和许可证管理,并由国家指定有关公司统一经营之外,现行的绝大部分进出口行政审批的数量限制应逐步取消,建立起公正透明的,适应WTO要求的外贸进出口管理体制。

第二,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立法。近年来,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法律都相继出台,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等,并参加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应该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然而,也应当看到,我国近年来所出台的这些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与WTO规则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必须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

第三,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步伐。WTO规则中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作为第一个全球性的服务贸易协定,规定了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原则、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等一般义务和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特定义务,与此同时,GATS协议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也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对国际贸易的参与程度、增强本国服务业的竞争能力,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提供了较多的优惠。此外,GATS还规定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如紧急保障措施、收支平衡、政府采购等项内容。因此,我国的服务贸易立法应当遵循与GATS的有关规定相衔接、限制垄断行为、坚持公平竞争、逐步放开市场的原则,以我国的宪法、对外贸易法和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为依据,建立其与WTO规则相适应的内容完备、科学合理、协调统一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第四,进一步完善我国涉外投资法律体系。WTO规则中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是规范国际投资行为的基本准则。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我国现行的涉外投资立法规范,建立起与WTO相适应的、完备统一的涉外投资法律体系;要适应国际投资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尽量减少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切实加强对外资的保护,营造良好的外来投资环境,以促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

三、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政府经济管理的目标就是发展、安全、效率三位一体。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之一,是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通过行使行政权力领导、管理、服务于市场,以行政处罚惩治经济违法行为。

1.政府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政府要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履行自己的职责,以统一、公平、合理的方式执行所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既不能越权行政,也不可消极不行使职权。越权行政或消极不行使职权,不仅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秩序,而且引起政府违法行政的法律责任。为维护政府威信和形象,除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应依法行政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司法审查机制,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2.保持市场主体的平等。要实现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市场主体应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要实现市场主体的平等,必须遵循市场准入原则和非歧视原则。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非歧视原则的要求行事,既不因为市场主体是外国的而另眼相看,也不能由于对某一国家的好恶而对它们的市场主体区别对待。同样,在对国内经济生活的管理中,要彻底消除地方保护、部门垄断、国有企业特权,努力实现所有市场主体法律意义上的真正平等。

3.保持市场竞争的公平。公平良好的市场秩序的缔造,除了市场主体应树立规则意识、讲求诚实信用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对市场秩序的依法维护。政府的基本任务是要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经济、法律环境,包括信用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一是要把好市场准入这一关。市场准入实际上就是资格认定,先由市场活动主体提出申请,再经国家有关主管机构批准或者核准,发放相关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二要监管产品质量。各级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及有关部门要依照职责分工负责产品监督工作。三要监管市场价格。经过多年的改革,现在中国的价格体系分为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三种。其中,90%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但政府要依法实行监管,例如群众对居高不下的医疗消费不满意,政府部门应当依据《价格法》等有关规定,加大监督力度。

四、强化服务功能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 篇7

1.1 政府职能的界定存在问题

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 作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一项全新使命和挑战, 没有现成的理论模式和成熟经验, 但却会触及各级政府的直接利益, 且具有相当大的政治风险。因此, 没有强大的外力推动, 各级政府通常都不会主动冒此风险。

1.2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 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由于受我国传统的行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我们在缺乏对政府职能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广泛和深人研究的情况下, 就迅速进入了对政府职能进行调整取舍的实践。这就使这种实践缺乏理论上的指导。这是导致近二十年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成效不大的理论根源。

1.3 政府职能转变缺乏法律保护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制建设上看, 由于缺乏理论指导, 我国目前的宪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的界定过于简单、笼统, 且强调纵向职能多, 涉及横向职能少。这就使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缺乏基本的法律指引、规范和强制性。

1.4 上下级政府之间权利分配制度存在问题, 制约政府经济职能转变

在政府纵向职能的定位上, 行政权力上下级之间的权力分配基本上沿用传统的选择顺序和原则, 即上级说了算, 下级很少有发言权。其结果往往是, 上级把权力、利益和方便留给自己, 把责任、负担和麻烦推给下级;而下级自然也是“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这种上下级之间在权力分配上的零和博弈、甚至双输博弈是我国目前政府纵向职能界定难以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2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应如何转变

2.1 减少政府行政干预, 为外资企业在

中国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自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我国就应该充分的肯定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充分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有具有的天然作用, 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调节作用, 同时针对市场自发调节的缺陷, 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完善, 政府要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所扮演的管理者的角色中转变出来, 努力转变政府职能, 构建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逐年提升, 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开放程度有了更好的要求, 为顺应世贸组织基本原则的基本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要努力构建一个平等公平竞争、安定和谐有序的市场环境, 严厉打击国内市场的违法乱纪行为, 依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以规范, 例如我国要对《知识产权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加以重新制定和完善。努力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通过外商的引进实现我国资本融资, 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同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可以将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引入中国, 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带动中国本土经济发展, 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同时外资企业的引进有助于增强市场竞争性, 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我国企业若想取得长期的发展, 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实现企业自身全面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实现优胜劣汰。由此可见, 积极促进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 还有具有提高我国本土企业经济发展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同时还兼具了促进我国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作用。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清醒的认识到, 我国加大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国政府必须积极贯彻落实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努力放宽中国市场, 打破传统的贸易壁垒, 努力放宽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各种限制性条件, 同时还要尽量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性支持。为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引进战略投资者, 改革国有企业

战略投资者是一类谋求长期战略利益、愿意长期持有较大股份, 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法人投资者, 它的进入不仅能够带来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 而且还能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特别是有利于国有企业产权股的改造。在合作意愿方面, 与目标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能够在生产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信息搜集渠道方面与目标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在管理组织体系方面, 具有很强的抗风险、抗危机能力, 能依据经验优势对未来所可能出现的各种变数进行最充分、最完善、最可靠的预计和准备;在激励机制方面, 能够在激励与约束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选择战略投资者, 应结合实际情况, 而不是简单的“拉郎配”做法。具体而言, 要立足国有企业自身优势, 引进真正需要的战略投资者;创新战略投资者引进方式和策略, 着力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完善战略投资者配套服务与合法权益保障, 充分发挥战略投资者的带动效应;促进战略投资者在内陆地区的空间集聚, 形成新型的产业发展动力。

2.3 努力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为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 在改革的过程中大量的工人纷纷下岗, 社会闲散人员由此增多, 如何保障下岗工人的再就业, 稳定下岗工人的情绪, 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成功转型、维持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我国必须努力构建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以及社会优抚四个方面在内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完善的设备保障体系, 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建设的“安全网”, 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平衡器”、“助推器”与“稳定器”。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保障人民群众在年老、失业、患病以及工伤时期的生活有所保障。同时社会保障具有调节社会贫富分化的作用, 对于提高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让低收入群体在心里上得到安慰。基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在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我国政府在进行职能转变过程中我国要努力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努力使我国政府发展成为服务型政府, 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结

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是政府为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而服务的,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然而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为此我国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 拥有长远眼光,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以彻底解决, 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努力打造新时期服务型政府。

摘要:政府经济职能是否科学与有效与否对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然而目前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还存在很多问题, 严重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式, 已经阻碍了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 我国必须努力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为此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展开论述, 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 对提高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政府,经济职能,全球化,职能转变

参考文献

[1]安民.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型的现状分析[J].科技风, 2008, (17) .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 篇8

1. 保护职能。

所谓保护职能, 就是发展中国家运用政府的力量, 保护本国的产业安全, 防止产业主导权转移;保护本国经济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防止外部势力的掠夺;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它是由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性所决定的重要职能, 它不是一种封闭的、排斥外部经济联系的保护职能, 而是在与世界各国经济, 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发生广泛联系的全球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正当保护职能。

(1) 保护产业安全。WTO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 目前有144个成员, 其中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在WTO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原则下, 发展中国家从商品市场到投资领域全面开放, 民族产业安全问题因此变得十分突出。首先, 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不少产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 在规模经济方面也落后于它们, 外国商品的涌入将极大地冲击这些比较劣势产业, 威胁其生存和发展。其次, 是外资可能控制发展中国家部分产业与市场。和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跨国集团相比,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机制、品牌、信息、营销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外资进入国内, 有可能导致一些产业主导权转移, 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再次, 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将加剧。最后, 是国家对产业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2) 保护经济资源。20世纪50年代以后, 发展中国家逐渐摆脱殖民统治, 纷纷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 被帝国主义通过公开手段全面掠夺经济资源的时代已经过去, 但是发达国家 (尤其是超级大国) 变相掠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它们或者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方式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各种不平等条件, 或者利用价格“剪刀差”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遭受损失。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今天, 这种变相掠夺愈演愈烈。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既要学会利用外国资本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争取更多外援, 也要防止外国资本的掠夺性资源开发行为, 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切断经济剩余的外流;既要善于利用发达国家已经拥有的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 也要增强民族的自主性, 依靠挖掘本国经济资源来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防止和避免由于外国势力的“经济制裁”带来灾难性的经济损失。

(3) 保护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国家中, 除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外, 大多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工业化早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严重困扰这些国家。尤其是今天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国际分工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技术水平较低的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污染环境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加剧了这些国家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程度, 影响了它们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政府要积极履行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职能, 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关系。在国内通过环境立法和环保教育, 强化国民的环保意识, 提倡一种有利于生态稳定的消费方式, 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在国际经济交往中, 要更加重视环境安全问题, 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 要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 限制国外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进入。同时, 通过国际组织督促发达国家停止无休止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用以大肆挥霍的做法, 共同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实现本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培育职能。

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培育职能,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育市场职能, 即促进市场发育, 加速市场体系形成, 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培养人才职能, 即大力发展教育, 重视人才培训, 造就千百万现代化建设人才。三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职能, 即努力培育和扶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三大培育职能都是由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决定的。

3. 学习职能。

经济全球化扩大与深化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夜郎自大、自我封闭, 而要在日益扩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长处, 吸收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和推动向发达国家学习的活动, 目标明确, 阻力小, 影响大, 能够减少向先进国家学习的时间和成本, 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理想的效果。政府的学习职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派员。即有计划地选派一些素质好的官员、技术人员、学生及工人到国外参观访问、留学、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等, 使他们较快地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成为推动

文邸丽

本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先驱力量, 并通过这些人回国后发挥扩散效应, 加速学习进程。二是技术引进。即通过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 聘请外国专家等, 把外国的先进技术移植到国内, 使更多国民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三是制度借鉴。即政府依靠其自身优势和整体功能, 将先进国家实践证明有效的经验和管理制度吸收进来, 为我所用, 从而加速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四是信息传播。即通过各种知识和信息传播手段 (包括书籍、广播、影视、通讯、学术交流等) , 介绍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信息网络、文化观念等, 使众多的人了解国外的技术、体制和文化, 了解本国与它国的差距, 从而引起观念的更新, 增强加速本国经济发展的紧迫感。五是鼓励个人自发学习行为。即政府在采取有组织的学习行为的同时, 鼓励个人自发学习行为, 通过各种优惠措施鼓励个人自费出国深造, 鼓励他们学成后回国工作。

4. 创新职能。

创新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人类历史的近代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的竞争表明, 哪个民族和国家善于创新, 它发展就快, 就强大, 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谁因循守旧, 谁就落后, 在世界上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哪个民族和国家在历史上某个时期善于创新, 这个时期它就发展迅速, 就强大, 什么时候它创新少了, 它就开始落伍。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通过创新才取得今天的成果的。发达国家走前人未走过的路, 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创新。发达国家的政府通常是创新的最大保护者, 甚至是创新的诱导者和推动者。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发展中国家政府如果不重视创新的作用, 过分强调仿效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发展道路, 把着眼点放在营造发达国家当时发展经济所需要的条件上, 充其量只能做一个“好学生”, 只能沿着他人的足迹缓慢前进, 不可能实现跳跃式的发展。因此, 发展中国家要在较短时间内用较小的代价赶超发达国家, 同样离不开创新。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篇9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影响,策略

进入21世纪以后, 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导致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 面对这些因素的影响, 我们要积极应对。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世界各地的经济紧密联系到一起, 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世界各地之间自由往来, 相互交流技术、资本以及人才等, 超越了国界和地区的限制, 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1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1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首先, 我国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 可以吸引发达国家投资。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我国主要接收外资, 所以跨国企业在我国快速发展。而我国较高的吸引外资的能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满足了我国对资本的需求, 同时我国在引进外资时, 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 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我国成为贸易出口大国, 不断增大的出口量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虽然我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也受到了影响, 可是也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意识, 促使我国企业制定了风险预警和预防机制, 更好地应对将来的风险, 有效促进了我国企业的成长。再次, 经济全球化更加合理地分配了劳动力,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加工企业的发展, 进而为我国社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岗位,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更加重视技术人才, 提高了企业发展的竞争力。

1.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不良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问题。第一,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发达国家的限制。经济全球化发展受控于少数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它们制定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经济规则, 而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经济必然受到更多的限制。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 发达国家投资大量资金建设企业, 还可以利用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 这样发达国家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例如, 我国廉价商品会冲击发达国家市场, 影响发达国家的企业, 此时发达国家会以贸易保护的借口禁止我国产品进入它们的市场, 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二, 发达国家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消耗发展中国家的资源, 污染其环境。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也会接收发达国家转移的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 进而引发我国的环境问题。

2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2.1 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

我国当前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可是仍然需要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经济结构。我国应该对政府职能进行转变, 以市场规律和规则为依据, 真正分开政企职责, 为企业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还要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完善, 改革国有企业。真正改变企业的经营机制, 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2.2 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竞争

我国是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 深刻影响着国际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不仅要吸引外资, 还要提高国际投资的质量。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意识, 而政府也要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通过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企业将会更加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 吸取发达国家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对管理方式等进行完善, 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2.3 重视产业转移引发的问题

国际产业转移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环境和资源。所以在吸引外资的同时, 也要关注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强化监管, 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我国虽然经济发展迅速, 可是非常依赖外贸, 因此有效提高国内需求以及供给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前, 我国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所以我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其他国家的限制, 我国一定要守住阵地, 促进我国内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3 结语

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不仅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面对机遇要紧紧抓住, 面对问题要积极解决。此外,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也要重视环境、资源、社会问题, 促进我国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树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2) .

[2]庞乔舒.浅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4) .

[3]吴念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0 (3) .

浅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篇10

(一) 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 技术创新、知识应用、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日益国际化, 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和依存度日益加深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卡斯特罗) 。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 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二)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曾是塑造战后世界秩序的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约瑟夫)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下, 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 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各个国家的经济被越来越深地卷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 国家与国家相互依存, 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一些评论甚至认为距离与国界已经无关紧要, 民族国家和地理本身已经失去经济方面的意义 (约瑟夫) 。

二、经济全球化的现状

以由美国为首的24个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化国家”, 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 以及140多个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其中最穷的48个国家相比较为例。

(一) 从高新科技的空前发展来看

美国发明了开启因特网热潮的万维网, 使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中33%来自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有助于商品市场更好的发挥作用, 从而保证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信息革命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徐崇温) 。目前, 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平均每100人只有0.48部电话, 而美国每100人拥有60部电话;在美国, 每15个居民就拥有一台计算机, 上网费在居民月收入中所占比例为1.2%。反观不发达国家, 即使在因特网发展最快的拉丁美洲, 每1120人拥有一台计算机;更甚的是在非洲, 平均25127人才有一台计算机。这样的信息贫穷国家在这场信息战中成为了终极的失败者, 更别说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了。

(二) 从实现全球化的重要渠道之一的跨国公司来看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通过跨国公司以直接投资等形式帮助东道国发展中国家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 又以利润和红利等形式带走大量资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把低级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这种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把世界经济危机的策源地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的根源。

(三) 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来看

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20世纪90年代初为73%, 1999年为86%;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相应为17%和14%。有的发达国家人均GNP超过3.6万美元, 而最穷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美元。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人口的收入差距, 1960年为30︰1, 1997年为74︰1。这样的差距还在扩大。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 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结构由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进入到中期阶段 (朱柄元) 。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 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1、吸引外资方面。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 中国的发展为它们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直接投资国之一, 基本上属于一个资本净流入国。1979-1999年, 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达4595.6亿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0%。外资的大量引入, 对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有巨大贡献,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资金,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 我们还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对外贸易方面。

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 每年约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贸易顺差从1994年起开始连年增长, 即便是在出口环境十分严峻的1998年, 仍实现了0.5%的出口增长。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加工业带来了重大危机。不过, 随着2009年中国经济率先复苏, 许多企业的出口量都达到了历史高位, 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随之崛起, 产业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得以推陈出新, 升级换代。

3、剩余劳动力与就业方面。

中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 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但近些年来, 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工带, 吸收了近两亿农村劳动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 一批新型的技术工人和具备先进理念的服务人才充实到就业队伍, 为国内经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国际水准的劳动力。

(二)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构成机遇方面相比, 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一些挑战。其根本原因是, 国际垄断组织经常在损害别国利益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

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 在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 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在拉大, 并且在一定时期内, 我们不太可能有效的缩小这种差距。

2、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升级。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 它们凭借其经济与技术的强大优势, 使我们在产业发展上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对我们来说, 引进外资虽然可以带动少数产业或行业的发展, 却不能带动整个国家产业的整体发展。同时, 跨国公司的进入也可能会操纵和控制我们的支柱产业和市场, 抑制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传感性会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汇率、利率的变动会更多地传导给我们, 使我们的经济出现不利波动。西方国家的大量游资也可能不时冲击我们的金融市场, 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4、经济全球化可能引发的发达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颠覆。

国际资本主义在输出资本的同时, 从来没有忘记和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 这对中国这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构成了严重的现实威胁。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好发展的主动权, 就有可能被外国操纵或控制。

四、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它们更担心全球化将有可能破坏经济稳定, 摧毁重要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速环境的恶化, 导致文化认同的丧失, 使得冲突增多, 疾病、犯罪蔓延。实际上, 不确定的经济发展机会, 普遍的贫穷, 体制的弊病丛生, 制度以及技术革新扩散的极限等因素, 均制约了它们的发展机遇 (约瑟夫) 。因此,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 保持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

1、在政府机构内部创建技术分析部门并任命训练有素的政策顾问。

例如,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 政府正致力于加强提升金融监管部门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2、使用经济学上的手段去分析激励机制和体制适应性等问题。使制度发展和改革等问题的透明度将大大提高。

(二) 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

1、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 声音微弱, 其实力不足以推动利于自身发展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 发展中国家要联合起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能更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 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 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三) 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

1、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对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应引导其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这样才能使相应的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新技术、提高效率和改进管理, 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2、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措施。

对国民经济的同产业部门, 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 在对国内需要挖掘潜力的产业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进行适度保护的同时,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 向国外发展。

(四) 加速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加速科技创新。

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科技兴贸, 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参考文献

[1]、约瑟夫·S.奈.全球化世界的治理[M].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2]、朱柄元.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M].人民出版社, 2004.

[3]、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上一篇:课件开发下一篇:成本降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