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对比

2024-06-13

使用对比(精选十篇)

使用对比 篇1

1 含碘对比剂分类

目前临床应用的含碘对比剂的基本结构是含3个碘的苯环 (3-乙酰-2, 4, 6-三苯甲酸) , 根据苯环的个数分为单体和双聚体;按照是否在溶液中电离出离子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按照渗透压分为高渗、相对低渗和等渗对比剂。第1代高渗对比剂为离子型单体, 其渗透压比血浆渗透压高5倍~7倍;第2代相对低渗对比剂包括非离子型单体和离子型二聚体, 其渗透压与高渗对比剂相比已明显降低, 但仍然是血浆渗透压的2倍左右;第3代等渗对比剂为非离子型二聚体, 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高渗对比剂由于不良反应多, 已很少使用。目前常用的对比剂以低渗或等渗对比剂为主。

2 对比剂不良反应分级

离子型高渗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目前临床上已逐步淘汰, 取而代之的是非离子型低渗和等渗对比剂, 一般来说, 这两类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很低且较轻微, 多为一过性, 如发热、面部潮红、荨麻疹、呕吐等。但是极个别体质较差或碘过敏的病人偶尔会发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如支气管痉挛、休克、呼吸停止等[1]。对比剂不良反应分级。Ⅰ级:红斑、荨麻疹、面部水肿、黏膜水肿;Ⅱ级:恶心、咳嗽、呼吸困难, 心动过速>30%, 低血压 ( 收缩压降低>30%) ;Ⅲ级:呕吐或腹泻、支气管痉挛、发绀、休克[在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下, 收缩压<80 mmHg (1 mmHg=0.133 kPa) , 心率>100/min];Ⅳ级:呼吸停止, 心搏骤停。

3 对比剂常见副反应

3.1 一般反应

包括疼痛、荨麻疹、面色潮红、恶心呕吐、抽搐、血压下降、一过性肾功能下降等。

3.2 对比剂肾病

对比剂肾病 (contrast media nephropathy, CIN) 是应用碘对比剂后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 是医源获得性肾衰竭的第3大常见原因, 占全部病例的11%, 特别是在CIN发生后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 病死率高达30%[2]。

3.3 对比剂诱导急性心脏损伤

对比剂诱导的急性心脏损伤 (contrast induced acute cardio injury, CI-ACI) 主要是使用对比剂后出现心脏机械功能或电生理功能障碍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报道甚少, 有研究表明, 对比剂使用后,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71%[3], 主要表现为心悸、头晕、气促等。

3.4 对比剂脑病

对比剂脑病 (contrast induced encephalopathy, CIE) 发生率为0.9%~1.6%[3], 一般表现为焦虑、头晕、烦躁、恶心、视力模糊, 通常为一过性, 在停药后好转。

4 护理

4.1 询问既往史

1991年Radiology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涉及33万病人的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 碘过敏试验没有预测不良反应发生的价值, 甚至可以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4]。2005年的《临床用药须知》已将碘过敏试验内容删除。2010年冠心病介入诊疗对比剂应用专家共识不建议在注射对比剂前进行碘过敏试验[5]。故在注射对比剂前尤其要询问既往有无其他药物或含碘制剂过敏史, 有无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哮喘、重症肌无力等病史, 充分评估对比剂使用风险。

4.2 心理护理

使用对比剂前与病人进行沟通, 让病人充分了解对比剂使用的必要性和相对安全性, 使病人清楚应用对比剂后出现头晕、轻度疼痛、发热、恶心是对比剂使用的轻度反应, 消除病人恐惧心理, 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

4.3 监测生命体征

介入治疗术后, 常规记录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变化;观察有无情绪变化、心电变化, 对于高危病人, 提高护理等级。

4.4 特殊护理

合并糖尿病肾病、基础肾功能不全、对比剂用量>5 mL/kg、高龄等病人, 要记录出入量变化, 尿量明显减少的病人, 应高度警惕对比剂肾病的可能;心功能较差病人, 水化过程中注意病人有无咳嗽、气促等症状;出现对比剂脑病的症状时, 要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诊断, 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神经定位体征, 注意排除器质性脑病。

5 小结

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越来越受到重视, 护理作为一线工作, 能及早发现对比剂使用的不良反应, 更好地解决病人痛苦, 减少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Idee J M, Pines E, Prigent P, et al.Allergy like reactions to iodina-reted contrast agents.Acritical analysis[J].Fundam Clin Pharma-col, 2005, 19 (3) :263-281.

[2]Nash K, Hafeez A, Hou S.Hospital-acquired renal insufficiency[J].AmJ Kidney Dis, 2002, 39 (5) :930-936.

[3]蔡云, 郑茜, 王睿.造影剂不良反应国内文献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9, 18 (6) :373-375.

[4]Yamaguchi K, Katayama H, Takashi ma T, et al.Prediction of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to ionic and nonionic contrast media in Ja-pan:Evaluation of pretesting.Areport fromthe Japanese Commit-tee on the Safety of Contrast Media[J].Radiology, 1991, 178:363-367.

使用对比 篇2

近年来,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置管(cvc)两种方法已经成为临床上最广泛使用的两种静脉给药途径。现就这两种方法的操作难易、穿刺异常致失败、留置时间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液体流速、并发症进行分析,便于在今后更好的运用。

一、操作难易

1、PICC:PICC导管通常是由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其导管的尾部要求置入上腔静脉的下1/3处。通常选择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可看到和扪到,其周围无重要组织结构,操作创伤小,流程简单,只要掌握静脉穿刺技术的护士便可完成操作。穿刺危险性小,安全留置易于护理,在穿刺一针见血后如果不碰到血管痉挛、导管异位等因素时,操作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同时创伤小、出血少,病人基本无痛苦。所以PICC有操作简单、创伤少、血管定位准确的优点。

2、CVC:锁骨下静脉位于第一肋、锁骨和前斜角肌之间的三角内,成弓形,为腋静脉的直接延续,位于第一肋的外侧缘,在胸锁关节的后方与颈内静脉合成头静脉后汇入上腔静脉。该静脉双侧均在同侧锁骨的后方,其体表投影为胸锁关节上缘略斜向下外与锁骨中、内1/3交点处之间的连线,且静脉长度和外径无显著性差异。由于在锁骨上或下静脉穿刺,这些静脉较深,看不见,摸不清,定位困难,且解剖复杂,这在操作时要求操作者必须掌握扎实的解剖知识。邻近重要脏器多,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常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或由医师亲自操作。

二、穿刺异常致失败

1、PICC常见原因:①患者血管状况差。因为长期治疗外周血管已被反复穿刺、上肢软组织明显水肿致使浅表静脉暴露不清晰、周围循环衰竭,无法寻找到正常血管供PICC。②选择穿刺部位不当。选择头静脉穿刺易造成送管困难。③血管痉挛。患者心情紧张,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血管痉挛,造成送管困难。误入腋静脉导致送管困难并失败。我们认为PICC置管应注意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尽量避免在头静脉穿刺。如必须在头静脉穿刺,当送导管遇阻力时勿强行置入,可在导管尖端到达肩部时,让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下颌靠近肩部,使导管易于进入上腔静脉。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心理上的配合。

2、CVC常见原因有:①操作者的负性心理及操作不熟练。②患者摆放体位不当。③同一部位血管反复穿刺,局部组织增生,解剖关系发生变化移位,导致穿刺失败。④血管走行变异,误入动脉。⑤穿刺成功,导丝置入受阻。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时操作者要有良好的心态及熟练操作技能;正确摆放体位,当患者烦躁、神志不清等不能配合时,给予适当镇静;不宜在同一部位血管反复穿刺,必要时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误入动脉时,不宜再行中心静脉置管;当导丝置入受阻时,一般有两种晴况,第一种情况是针尖斜面一半

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导丝未进入血管而卡在血管外时,应撤出导丝,来回抽回血2次,看回血是否流畅,确定针尖全部进入血管后方可送入导丝。第二种情况是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导丝遇管壁而受阻,此时,撤出导丝,将针尖斜面进行适当调整,再送入导丝,切勿强行送入导丝。

三、留置时间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

国外资料报道,PICC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可留置近两年。在对比的两组中,PICC组的留置时间为3⋯180d,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89d;CVC组的留置时间为2—109d,平均留置时间为42 d,差异显著;置管时间较长时,PICC导管内壁光滑,而锁骨下静脉导管内壁沉积物多。结论:PICC导管生物相容性佳,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后导管内壁无沉积物,发生微血栓机率小于锁骨下静脉导管。

四、液体流速

PICC导管细进入中心静脉途径长,2留在血管内的导管长达40cm一50cm,液体流速慢,4F单腔管最大流速275ml/h,5F型单腔管最大流速也只有325ml/h。因此不利于应用抢救,另外输入时间长而影响休息,改进的方法即要借助输液泵以加快流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在人体血管的长度<20cm,液体流速相对较快,单腔最大流速可达到558ml/h,利于应用于抢救和快速补液及长期不能进食或不断丢失大量体液者。结论:锁骨下静脉导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

五、并发症

1、PICC并发症

(1)置管后局部渗血:与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异常、剧烈频繁咳嗽、局部反复穿刺、穿刺部位过度活动有关。如果出现此类情况可予以加压止血、定期更换敷料必要时给予止血药控制。(2)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最近在临床中也发现身体越消瘦,机体状况越差,发生静脉炎的几率也越高。发生常见原因有(①置管后,由于血液流速及导管在血液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病人紧张致血管收缩痉挛,造成上肢肿胀、疼痛而导致静脉炎。②导管固定于手臂,随着手臂的屈伸,肌肉带动导管在穿刺点内、外来回进出,不但容易对穿刺点刺激造成出血及感染,还对血管产生机械性损伤,引起静脉炎。有专家认为静脉炎的发生与局部血管管径及血流量有关。所以,除了熟练操作,提高穿刺技巧之外,就是在穿刺后提前处理,在穿刺后,连续三天使用50%MGS04湿敷距穿刺点约5cm处上臂,每日敷2—3次,同时在止血后辅以热敷,这样会大大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导管脱出:主要由于固定不妥、肢体活动过度和外力的牵拉所致。预防重点在于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是“s”型或弧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同时,在更换敷料时应向心揭开敷料。再者,置管时要做好记录,每次更换敷料时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判断导管有无滑脱。此外,还应加强宣教,指导病人置管侧肢体勿负重和过度活动,神志不清者,应加约束另一上肢,以免抓摸时把导管拔出。

(4)导管堵塞:主要原因是长期输入大量高浓度,高粘稠性的液体或是封管、冲管不及时所造成的。预防导管阻塞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定时冲管和更换肝素帽。

(5)导管破裂:与置管时间较久、上肢过度活动以及导管堵塞时强行推注液体有关。

(6)感染:PICC置管引起感染的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两大类。①外在因素。为了预防导管引起的感染,可在使用时加入抗生素减少污染;导管的连接装置可导致0.4%的污染机会,增加连接装置,污染几率将成倍增加;留置管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机会越大;其次为与医护人员相关的感染,穿刺部位要尽量避开易感染的部位。②内在因素。PICC置管应正确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在患者年龄过大、体质差、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应慎用。防范措施:①加强无菌操作。②防止导管感染:导管口皮肤消毒;敷料的选择与更换;保持导管通畅;减少导管留置时间等。③加强营养,提高体质和免疫力。④加强护理人员技术及素质培训,更好地处理各种事故及可能发生的问题。

2、CVC并发症

(1)气胸:锁骨下静脉穿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气胸。出现气胸时应予以半卧位,加大吸氧流量,紧急床边拍片,根据情况再决定是否给予胸腔穿刺抽气并置管行胸腔闭式引流。(2)导管位置异常:最常见的导管异位是导管进入同侧颈内静脉或对侧无名静脉。发现导管异位后即应在透视下重新调整导管位置,不能纠正则将导管拔除。

(3)误伤淋巴管、动脉:主要是置管过程中反复穿刺造成,如有发生予以拔除导管、压迫止血等措施。

(4)导管脱出堵塞和破裂:与PICC基本相同。

(5)感染:使用导管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经常检查肝素帽是否拧紧,若发现肝素帽松动应立即去除,严格消毒导管口后更换新的肝素帽。经常冲洗管道,也可减少导管内感染的发生,若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在冲洗导管后出现烦躁、寒战、发热,可能为导管内感染所致,须立即抽血培养。对血培养确诊为导管内感染者,原则上应拔管,也可先用敏感抗生素经导管给药,控制感染而免除拔管。

使用对比 篇3

【关键词】介词 语料库 二语习得 语言迁移

一、意义简述

介词是英语句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是英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介词由于其极强的搭配能力,成为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词汇类型之一。因此介词使用恰当与否,也是衡量学生语言习得好坏的重要标志。

文章旨在研究中美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介词的使用情况,通过对比中国英语习得者在写作方面与英语本族语学生在高频介词使用方面的异同;作者旨在揭示这种差异产生的根源及其对英语写作教学与英语学习的启示。同时丰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写作研究。

通过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学生在介词使用方面有何差异?

2.影响中国学生介词使用的因素有哪些?母语在其使用中的影响有多大?如何让降低错误率,减小负迁移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语料库由两个子语料库组成,分别是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和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雷蒙德沃尔斯特学院(University of Cincinnati-Raymond Walters college) 不同专业本科生的同体裁、题材与内容的写作作业。中美学生的写作题目均为 letter of introduction, posing a problem, description/reflection, ad analysis, summary/response and synthesis essay.

借助WordSmith软件,首先统计中美大学生写作语料库中的介词使用状况并从宏观角度进行对比,以观察中美学生在介词使用方面的总体异同。其次,在对总体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描述后,分别选取两个语料库中前十个高频介词作为研究对象,对介词过多、过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通过SPSS软件对各高频介词使用频率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通过语言迁移理论对语料库文本进行定性分析,对所选取的高频介词的搭配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为在写作教学中强化正迁移影响,减弱负迁移影响提供数据。

三、数据分析

首先,使用WordSmith软件,很容易检索出出现在两个语料库中的前10个高频词汇,从中选取介词的使用频次,并其在语料库中所占百分比。横向比较本族语学生写作语料库与中国学生写作语料库间介词使用的差异对比。

从表中可以清晰地对比出两组学生前10个高频使用的介词的差异。在两组高频词中共同出现的词有to, of, in, for, on, as, with, by. 除此以外,本族语学生较多使用了about 和at 两个词;中国学生较多使用了but和from两词。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SPSS19.0对共同出现的这些介词做对比分析,看它们在使用上是否真正具有差异性。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使用频率最高的介词to, 在本族语学生的写作文本中出现的频率占总文本的3.29%,在中国学生的写作文本中出现的频率占总文本的2.90%,显著性差异sig<0.05,表明两组语料库中的学生主体在介词to的使用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同样,介词of, in, 显著性差异sig<0.05,表明两组语料库中的学生主体在介词of和in的使用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通过对比,发现介词for, on, as, with和by, 在两组语料库中使用频率的显著性差异sig>0.05, 表明两组语料库中的学生主体在介词for, on, as, with和by的使用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通过这些值的对比,可以发现在这两个语料库中,介词使用差别较大的有to , of, in,差别不明显的有for, on, as, with, by.

四、结论和启示

通过研究,相比本族语学生,可以发现中国学生过多使用了of这个词,而少用了to和 in这两个词。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极有可能是母语的影响。Weinteich 指出母语的知识系统会对二语习得者产生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一个人的母语知识来提高他的二语习得能力。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这两种语言在结构,语法和文化上都有巨大的差异。因此,汉语语言的认知对我国学生习得英语有巨大的影响。张运莲(2007)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更多关注目标语与本族语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由此可以得出,在学习过程中,应尽量强化母语正迁移的影响,弱化负迁移的影响。传统语言的学习多是通过记单词、句子的方式,这种办法单一又耗时,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应更多地展示给学生一些地道地语言表达方式,加强源语言的输入与模仿,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掌握更为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二语习得的效果。

本研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仅从水平角度对两组学生的介词使用情况做了对比,但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会随着学习不断的加强。尽管有此局限性,本研究也能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二语写作研究,对二语写作教学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Fries,C.(1952).The Structure of English.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sentences.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

[2]Weinreich,U.(1953).Languages in contact.New York:Linguistic Circle of New York.

[3]张运莲.浅论减少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2(4):39-40.

使用对比 篇4

国外学者在信息系统或技术采纳前后对比研究相对较早,Bhattacherjee等以期望证实模型为基础,采用纵向时间数据采集方式,分别收集三个时间点的学生用户以及两个时间点的学生软件开发者的使用行为意愿数据,解释了使用经验造成采纳前后影响因素作用的变化[8]。国内以期望证实模型为基础,借助纵向数据研究用户使用意愿变化的文献较少,为了拓展研究信息系统采纳前后变化情况,本研究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及方法,以某大学研究生对信息技术(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软件学生版)采纳前后(两个时间段)的使用意愿对比研究,实证说明用户行为意愿在信息技术采纳前后的变化程度。

1 相关研究及理论说明

1.1 相关研究

信息系统采纳使用研究中,必须关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Burton_Jone和Straub对信息系统使用中的四种类型,即信息系统接受、信息系统实施、信息系统成功、基于信息系统的决策制定等概念进行定义,明确不同类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9]。对于信息接受或采纳而言,接受、采纳以及继续使用是因变量。

一般信息技术采纳研究重点关注用户初期的使用意愿,是静态的研究,不能反映用户采纳前后影响因素的变化。Karahanna等针对静态的采纳研究,对采纳前和采纳后(继续使用)的用户态度和意愿进行研究,潜在采纳者(采纳前)和用户(采纳后)在采纳意愿、态度和主观规范上有所不同,潜在采纳者的采纳意愿主要受到外界(主观规范)的影响,用户的采纳意愿受到自身态度的影响。同时,对于采纳前的态度受到感知有用、感知易用、结果可说明、参与实验的能力、可预见性等因素影响,采纳后的态度受到感知有用以及感知印象提升(即使用信息系统后用户自身在组织中地位提升预期程度)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主观规范性(外界影响)对没有经验的用户影响程度高于有经验的用户。Venkatesh等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扩展模型(TAM2),在纵向三个时间点验证了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意愿,两因素被其他因素解释程度分别在40%~60%和34%~52%区间。同时说明,对于强制使用的系统,随使用经验增加主观规范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在逐渐减弱[10]。Venkatesh等提出的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中,跨度6个月的纵向数据也说明不同影响因素在采纳初期和使用后的变化。Bhattacherjee等首次基于期望证实模型对感知(期望)、态度、证实、满意、使用后感知、使用后态度以及使用意愿等因素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研究,并且说明用户的使用经验导致了采纳前后这些因素的变化[8]。Premkumar等利用学期开始和结束时两次数据收集,分别研究了技术接受模型、期望证实理论以及两者集成模型的不同效果,研究发现对于技术接受模型中的使用意愿的解释度达到69%,期望证实理论的使用意愿解释度达到50%,集成模型的使用意愿解释度达到73%[11]。根据以上文献分析,信息系统或技术采纳前后用户的意愿态度会发生变化,用户的继续使用行为是采纳后的一种表现方式,期望证实模型能够较好解释用户继续使用行为意愿[12]。

1.2 期望证实模型

Oliver研究用户继续使用行为时基于早期的认知不一致理论提出期望证实理论(Expectation-disconfirmation theory,EDT),该理论能够解释用户对商品的继续使用行为[13]。Bhattacherjee提出的期望证实模型是基于期望证实理论并整合了技术接受模型的相关研究成果后提出的研究模型[7],如图1所示。期望证实模型由证实、感知有用性、满意以及继续使用意愿等四因素构成。模型间因素的关系是证实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满意,感知有用性影响满意和继续使用意愿,满意影响继续使用意愿。其中证实是用户没有使用目标系统或技术时的期望与使用后的实际体验间的心理比较程度,满意是用户对使用目标系统或技术效果的认可程度,感知有用性是个体用户预期感觉到在组织内部中使用具体的应用系统或技术可以提高他或她的工作业绩的程度,继续使用意愿是个体用户意愿继续去完成特定行为的可测量程度。

众多基于期望证实模型的实证研究,对信息系统或技术采纳后用户继续使用行为意愿做出较好解释,研究对象涉及网络银行、教学辅助系统、开发软件等[7,8,11,12,14]。

2 研究模型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模型及假设

根据前述文献及理论模型分析,基于期望证实模型,结合信息系统或技术采纳过程中外界对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模型包含证实、主观规范、感知有用性、满意及继续使用意愿五个因素。研究模型如图2所示。

1)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SN)。主观规范是指用户感知到对他或她重要的人认为他或她应该或不应该实施某种行为的程度[10,15]。用户在采纳前的期望或态度,主要是由来自第三方的间接影响,如信息系统的介绍、使用者推荐等,甚至某些应用系统的使用是强制性的。Karahanna等认为主观规范对潜在用户的采纳意愿影响强于对实际用户的采纳意愿影响,主观规范的影响主要来自高层管理者、领导、同事、朋友、信息系统专家等。在信息系统强制使用前提下主观规范对使用意愿的影响比较显著,而自愿使用前提下主观规范对使用意愿的影响不显著[10]。

本文中主观规范是指结构方程模型软件使用者认为对其重要的人认为他或她应该或不应该使用该软件的感知程度,这样的影响主要来自导师、老师、同学等。特别对于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巨大影响,来自外界的影响会要求被调查者学会使用该软件,这样可能会提升使用者的工作业绩。主观规范对继续使用意愿的影响会随着使用者的使用经验增加而减弱。因此,本文假设:

H1主观规范对继续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且第二阶段相较于第一阶段的影响有所减弱。

2)证实(Confirmation,C)。证实是指用户感知到初始期望与实际体验之间的心理比较程度。用户的初始期望主要是来自第三方的影响,用户会根据具体使用效果来判断自己的期望是否得到满足。证实是感知有用性和满意的主要影响因素[7,8,11]。用户实际体验与初始期望的比较结果会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实际体验高于初始期望则会对感知有用性和满意有积极影响。Bhattacherjee等认为初始期望与实际体验之间的不一致(证实不一致)会随用户对信息系统使用而降低,主要原因是用户使用后的期望发生变化从而后期期望越来越趋向实际体验[8]。

本文中证实是指结构方程模型软件使用者对使用此软件初始期望与其使用过程中实际体验之间的心理比较程度。由于结构方程模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用者的实际体验会随使用时间增加而提高直到使用者完全灵活运用该软件时停止增加,这样对于前期使用阶段而言,实际体验与初始期望之间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本文假设:

H2证实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且第二阶段相较于第一阶段的影响有所提高;

H3证实对满意有正向影响,且第二阶段相较于第一阶段的影响有所提高;

3)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相信使用目标技术能提高他或她工作绩效的程度。感知有用性是技术接受模型和期望证实模型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7,8,10],用户采纳有用的技术,而不会使用对学习(工作)没有帮助的技术。Bhattacherjee等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对继续使用意愿和满意的影响会随时间增加而加强[8]。Kim等实证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意愿的影响也是调查的第二阶段高于第一阶段[16]。

本文中感知有用性是指结构方程模型软件使用者相信使用此软件可以提高其学习(工作)成绩的程度。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和继续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且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和继续使用意愿会随使用经验增加而增强。因此,本文假设:

H4感知有用性对满意有正向影响,且第二阶段相较于第一阶段的影响有所提高;

H5感知有用性对继续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且第二阶段相较于第一阶段的影响有所提高;

4)满意(Satisfaction,S)。满意是指用户对实际使用体验的认可程度。满意对继续使用意愿有积极地影响[7,8,13]。

本文中满意是指结构方程模型软件使用者对使用此软件的认可程度,满意是行为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假设:

H6满意对继续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且第二阶段相较于第一阶段的影响有所提高。

5)继续使用意愿(Continual Usage Intention,CUI)。继续使用意愿是指用户继续使用目标技术的可测量心理程度[6,7,8]。本文中继续使用意愿是指结构方程模型软件使用者继续使用此软件的可测量程度。

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模型中相关因素定义来源及其测量项参照如表1所示。

2.2 研究方法

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应用是社会科学研究中重要应用的信息技术之一,国内外许多研究都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因素间的关系。结构方程模型软件有两类,即采用基于协方差(如LISREL、AMOS、EQS等)或基于组件(PLS)的软件。使用界面有图形界面和文本界面,图形界面软件使用相对容易。在结构方程模型中使用较多的LISREL有图形或文本界面两类,文本界面需要编程,对用户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s)也是图形界面,同时,针对该软件的中文参考资料较多[17]。本研究中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学生版)作为研究目标信息技术,该信息技术对于初学者比较适用。

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数据采用纵向数据,采集方法是对某学院硕士研究生在学习研究方法课程中采集两次数据,第一次数据采集是课程开始时,第二次数据采集是课程进行8周后,即课程结束时。在课程学习中,被调查者经历了从对结构方程模型不了解甚至没听说过该软件到能够完成模型基本分析的过程,基本具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完成模型分析的能力。在数据采集中借鉴了前期纵向研究的相关文献成果[6,8,16],从而保证数据采集的规范性。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数据采集时间分为两阶段,第一次采集时间为第一阶段,第二次采集时间为第二阶段。第一部分测量了用户对研究模型中五个影响因素的感知程度,所有测量项均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设计。第二部分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受教育程度、性别、年龄、使用AMOS软件的经历等。

为了避免问卷内容存在语义及语法方面的问题,导致被调查者误解问卷选项意思而误答问卷,最终影响到问卷质量,本研究采用了前期检测的方法对问卷选项及内容进行小范围测试。前期测试对象是有经验的老师和部分被调查的研究生,请他们针对问卷项目意义与表达的语法、语义和形式提出看法及建议,然后根据前期检测反馈建议修正问卷选项措词及内容。

3 两阶段数据分析

3.1 样本信息

本研究第一阶段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了101份问卷,其中3份无效,剩余98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75.3%。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调查者中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有效回收率为88%,两阶段的样本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被调查者学历均是硕士研究生,包含计划研究生和专业硕士。专业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等8个专业,高于60%同学是专业要求学习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国民经济专业被调查者数量在第二阶段多于第一阶段,原因是部分同学第一阶段调查问卷未回收以及无效问卷。近70%的同学在第一次调查时不了解结构方程模型,多数同学每周使用次数也较少。

注:T1为第一阶段;T2为第二阶段;符号~为没有数据。

两阶段的变量描述性统计值如表3所示,包含各变量选项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从各变量选项的平均值大于4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结构方程模型软件有良好预期。

注:在第一阶段由于因子信度删除部分问题(cui3,cui5,s2,s5);T1为第一阶段;T2为第二阶段;符号~为删除数据或没有数据。

3.2 信效度及路径分析

在结构方程模型中,既有基于协方差(如LIS-REL、AMOS等)的软件又有基于组件(PLS)的软件,这些软件的相同点是都可以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相关数据分析,而这两种类型的软件在应用范围等方面又各有不同。相较于Lisrel、Amos软件,PLS对于变量必须符合正态分布及随机性的要求较为宽松,对样本数据量的要求较小,它可以克服预测变量间相关程度高产生的共线性问题[18,19,20],同时,前期纵向数据实证研究也是采用PLS软件完成的,也是面临第二阶段小样本数据问题[6,8]。本次研究中由于样本数据原因,因此采用Smartpls 2.0进行数据分析[21]。

利用Smartpls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第一阶段各因子的Cronbach'sα值介于0.75和0.94之间,第二阶段各因子的Cronbach'sα值介于0.8和0.92之间,两阶段信度均大于0.7,符合研究标准[20],表明同一构面间各因子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达到建构效度的三项标准[22]:①所有测量项的标准化因子负荷在显著性水平下大于0.5;②组合信度大于0.8;③平均方差萃取(AVE,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大于0.5。在区别效度方面,若一个测量模型的潜在构面间的相关程度大于其他潜在构面间的相关程度,则说该测量模型具有区别效度。一般利用构面间的相关矩阵判断,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萃取的平方根必须大于其他潜在变量的相关系数[22]。

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第一阶段平均方差萃取的平方根最小值是0.81,大于其他相关系数的最大值0.77,说明第一阶段各构面数据具有区别效度。第二阶段平均方差萃取的平方根最小值是0.77,大于其他相关系数的最大值0.72,说明第二阶段各构面数据也具有区别效度。

图3显示了本研究模型的路径图,包含标准化的路径系数。实证结果显示第一阶段AMOS软件使用的主观规范、满意和感知有用性同时对继续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这三个因素对继续使用意愿的解释量达到53.8%,其中主观规范对继续使用意愿影响最大;证实和感知有用性同时对满意有正向影响,这两个因素对满意程度的解释量达到26%,其中证实对满意影响最大;证实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这个因素对感知有用性的解释量达到21.9%。第二阶段A-MOS软件使用的主观规范、满意和感知有用性同样对继续使用意愿同样有正向影响,这三个因素对继续使用意愿的解释量达到51.4%,其中主观规范对继续使用意愿影响最大;证实和感知有用性同时也对满意有正向影响,这两个因素对满意程度的解释量达到34%,其中证实对满意影响最大;证实对感知有用性也有正向影响,这个因素对感知有用性的解释量达到41.3%。

3.3 模型检验

根据路径图分析后,本研究假设验证结果如表5所示。以下是各因素分析说明。

1)影响继续使用意愿的因素分析。主观规范、感知有用性和满意都显著影响继续使用意愿,研究结果表明两阶段中都是主观规范对继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最大(其中T1:β=0.378,p<0.05;T2:β=0.321,p<0.05),说明研究生在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过程中明显受到外界影响。从样本数据中可以看出,60%以上研究生是专业要求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研究生使用该软件是强制性的,此结果和前期文献结果相符[10]。研究生开始接触结构方程模型时由于自身对该软件不了解的原因,对结构方程模型的初始认识全部来自导师等外界的影响,因此主观规范的影响较大。随着研究生对结构方程模型使用,间接认识变成实际体验,这时就会形成自己对该软件的具体认识,外界的影响就会降低。因此,主观规范对继续使用意愿的影响随着用户使用经验增加而逐步减少,此结果和前期文献结果相符[6]。

结论显示两阶段中都是感知有用性对继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次之(其中T1:β=0.264,p<0.05;T2:β=0.282,p<0.05),同时感知有用性除了对继续使用意愿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外,还通过满意间接影响继续使用意愿。感知有用性是采纳研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结构方程模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研究生对结构方程模型软件的有用性认识会随着具体使用增多而加强,这样就导致继续使用意愿加强,此结果和前期文献结果相符[8,16]。

同样,结论显示两阶段中都是满意对继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显著,同时,第二阶段的影响高于第一阶段(其中T1:β=0.218,p<0.05;T2:β=0.245,p<0.05)。主要原因是研究生认可结构方程模型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和效果,随着使用经验增加从而认可程度也提高,此结果和前期文献结果相符[8]。

Karahanna等继续使用意愿对比研究中,继续使用意愿由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自愿性共同解释程度从采纳前的38.4%变化为采纳后的23.6%[6]。Bhattacherjee等对继续使用意愿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影响继续使用意愿的因素是感知有用性和态度,两因素对继续使用意愿的共同解释程度在采纳前后从73%变化为63%[8]。本研究中继续使用意愿受到感知有用性、满意和主观规范等三因素的共同解释程度从采纳前的53.8%变化为采纳后的51.4%。

2)影响满意的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阶段中都是证实对满意的影响最大(其中T1:β=0.316,p<0.05;T2:β=0.355,p<0.01),证实对满意的影响会随着研究生对结构方程模型使用时间长短而变化。Bhattacherjee等认为初始期望与实际体验间的差距(即两者不一致)会随用户使用经验增多而差距减少[8]。本研究认为研究生对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初始期望与实际体验间差距随使用时间增加形成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主要原因是开始研究生对结构方程模型期望来自外界影响,期望不够明晰,随着实际使用导致体验效果增加直到充分了解结构方程模型功能时,这样就出现期望和实际体验间的差距先扩大后减少的情况。

同时,两阶段中感知有用性对满意的影响次之(其中T1:β=0.278,p<0.05;T2:β=0.287,p<0.05),第二阶段的影响强于第一阶段影响,此结果和前期文献结果相符[8]。

Bhattacherjee等对满意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影响满意的因素有感知有用性和证实,两因素对满意的共同解释程度在采纳前后从49%变化为40%[8]。本研究中满意受到感知有用性和证实的共同解释程度从采纳前的26%变化为采纳后的34%。

3)影响感知有用性的因素分析。证实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的影响(其中T1:β=0.468,p<0.001;T2:β=0.643,p<0.001),第二阶段的影响强于第一阶段影响,影响机理类似证实对满意的影响,此结果和前期文献结果相符[8]。

注:α表示为研究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ρ表示为组合信度;AVE表示为平均方差萃取;表格对角线上黑体为AVE的平方根;Communality表示变量共同解释度;C:证实;CUI:继续使用意愿;PU:感知有用性;S:满意度;SN:主观规范;T1为第一阶段;T2为第二阶段。

Bhattacherjee等对感知有用性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影响感知有用性的因素有前期感知有用性和证实,两因素对感知有用性的共同解释程度在采纳前后从65%变化为55%[8]。本研究中感知有用性受到证实的解释程度从采纳前的21.9%变化为采纳后的41.3%。

注:T1为第一阶段;T2为第二阶段;*:p<0.05;**:p<0.01;***:p<0.001。

4 结论讨论与限制

当前,我国管理科学领域积极采纳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研究方法的主流由原来思辨性、理论性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其中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结构方程模型是整合了潜在变量模型和路径分析的统计分析技术,可以处理复杂的多变量研究,在实证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结构方程模型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采用该技术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以信息技术采纳理论为基础,对比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用户采纳前后继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变化。

根据本研究模型的验证结果显示,感知有用性、满意以及主观规范对继续使用意愿在采纳前后均有显著影响,并且感知有用性、满意对继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在加强,而主观规范对继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在减弱。在两阶段中,主观规范对继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最大,主要原因是由于结构方程模型在实证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被调查者在采纳该技术时受到外界影响较大,可以说采纳过程是非自愿性的。因此,对于有重要影响的信息技术并且该专业技术有一定的目标用户群,在向这些潜在用户推广过程中,外界的影响会起到积极正面作用,并且影响作用超过该信息技术本身的影响。

研究表明,结构方程模型采纳者的初始预期与实际使用体验间的差距会直接影响到感知结构方程模型的有用性和满意度,并且这种差距会随使用经验增加而先扩大后缩小一直到趋于稳定。对于潜在的结构方程模型使用者,在采纳前得到的关于结构方程模型信息主要是第二手间接信息,在采纳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后会形成具体体验,两者间的对比会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对于向潜在用户介绍专业的结构方程模型功能时,应该准确描述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效果,这样可以保证用户的预期和实际体验相对吻合,这样有利于用户形成满意和认为该技术有用,从而最终影响用户的继续使用意愿。

研究结果也表明,感知有用性对满意有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是采纳研究中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结构方程模型用户认为使用该技术能够更规范地从事实证研究并且研究结果能够得到认可,从而提高用户的科研工作绩效。在采纳前后,感知有用性对满意的影响也随使用经验增加而扩大直到趋于稳定。

本研究再次证明了期望证实模型部分理论,更关键是在期望证实模型基础上拓展了主观规范这一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主观规范在采纳前后对结构方程模型的继续使用意愿影响最大。这样对于后续学术研究而言,可以继续研究自愿性采纳和强制性采纳在继续使用意愿上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可以拓展信息技术采纳后用户使用行为的研究范围。

使用对比 篇5

【关键词】男性;尿失禁;留置导尿;保鲜袋接尿

尿失禁为尿液不受控制,从尿道自行排出,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1-2]。我院对于男性患者主要运用流质导尿管和保鲜袋接尿两种方法,为更好的对比两种接尿方法疗效及优缺点,特回顾我院2010年1月1日-2012年4月30日收治男性尿失禁患者10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2010年1月1日-2012年4月30日收治男性尿失禁患者100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62.1±6.2岁,随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运用保鲜袋接尿法,对照组运用留置导尿法。两组年龄、患病程度、病程、合并症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选择6F-8F型号双腔导尿管予以留置,2-4h定时开放1次,其余时间关闭。并3次/d进行生殖器及外阴护理,引流袋1次/d更换1次。7d/次更换导尿管1次,1次/周进行尿常规检查,如白细胞增高或发现尿液浑浊,及时进行膀胱冲洗治疗,选择生理盐水500ml+庆大霉素80万U,1次/d,复查白细胞阴性后再用3d后停药。

1.2.2 观察组 选择市场上销售正规无过期保鲜袋接尿。于保鲜袋内放置卫生纸、餐巾纸等以利于尿液吸收、避免保鲜袋直接接触阴茎。也可以在保鲜袋内放置一次性口杯,口杯内放置卫生纸或餐巾纸等。彻底清洁会阴后,将保鲜袋套于阴茎上,用橡皮筋套于阴茎根部,松紧度以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度。注意观察血运,1h/次,出现循环不良及时松开松紧带或调整松紧带。有尿液后,及时取下,温开水清洗并擦干阴茎,间隔20min左右重新套上保鲜袋。阴茎及会阴护理3次/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2周内,出现尿路感染、尿漏及阴茎糜烂患者例数。同时组织专人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满意为患者感觉舒适,尿路感染、尿漏及阴茎糜烂等并发症发生几率低;基本满意为患者感觉尚可,尿路感染、尿漏及阴茎糜烂发生几率稍低于留置尿管患者;不满意为舒适度差,尿路感染、尿漏及陰茎糜烂发生几率与留置尿管患者相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2 统计学软件包分析,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几率对比 通过2周观察期间,两组并发症对比,尿路感染与阴茎糜烂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差异,P<0.05,尿液外漏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2周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组别例数尿路感染尿液外漏阴茎糜烂

观察组508(16.00)5(10.00)5(10.00)

对照组5033(60.00)4(8.00)13(26.00)

X2值 25.840.004.34

P值 P<0.05P>0.05P<0.05

2.2 满意度调查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表调查统计,观察组满意为45(90%)例,基本满意为5(10.00%)例,总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满意为10(20.00%),基本满意为20(40.00%)例,不满意为20(40.00%)例,总满意度为60.00%,两组总满意度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对比[n,(%)]

组别例数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

观察组504550100.00

对照组5010202060.00

X2值 49.4912.0025.0025.00

P值 P<0.05P<0.05P<0.05P<0.05

3 讨论

男性尿失禁发病原因主要为膀胱括约肌或神经功能障碍、损伤等引发[3]。先天性尿道病变、泌尿系统术或创伤等,均可以引发,且不受年龄限制,任何年龄均可患病,老年人居多[4]。间断性接尿法有效缓解皮肤通气不良弊端,降低了湿疹、阴茎糜烂发生几率,同时也加重护理工作强度,增加了尿漏发生率。本院运用保鲜袋为接尿器材,取材方便,且质地柔软,不会产生损伤或严重不适。内放置卫生纸、餐巾纸一次性口杯等不但利于尿液吸收,也可以有效避免保鲜袋直接大面积接触阴茎、龟头产生不适或加重感染。且接尿后及时取下,间隔20min左右重新套上保鲜袋。间隔时间短,既可以避免阴茎皮肤通气不良,又可以避免尿漏发生。

本组通过并发症与患者满意度调查发现,观察组尿路感染、阴茎糜烂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尿漏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保鲜袋接尿法取材方便、价格低廉,且可以有效降低尿路感染及阴茎糜烂发生率,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魏红星, 窦中岭, 关宗杰, 等. 经闭孔与耻骨后无张力阴道吊带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效果比较[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0(1): 53-54.

[2] 胡章云. 自制尿路造口袋在男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J]. 安徽医学, 2011, (12): 2079.

[3] 陈卫红, 续秀娟. 2种导尿术在男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 临床合理应用杂志, 2011, (21): 125-126.

[4] 黄圣雁, 张玉琴, 朱建芳. 老年男性尿失禁患者护理方法的探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11): 1237.

使用对比 篇6

关键词:俄汉广告,媒体语言,使用,对比

1 俄汉广告及媒体语言使用情况的相同点

1.1 语音方面的相同点

俄汉广告及媒体语言在语音方面的共同点是都重视叠音、谐音的使用。谐音是利用语音上相似或者相近来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 使广告熠熠生辉、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要想皮肤好, 天天用大宝”, 谐音主要在“好”和“宝”的“ao”上这句广告词朗朗上口, 增加了消费者之间的宣传, 并且容易记住和产生美好的联想。对于叠音的使用, 俄汉广告使用都较为频繁。叠音分为元音和辅音的重叠, 元音的重叠可以使句中词汇与词汇之间的和谐, 使音色突出, 而辅音的重叠可以加强语音的力度, 使这个语句铿锵有力。例如万科房地产使用的广告词“轻轻芳草地, 悠悠怡然情”, “轻”和“悠”都是采用的叠音, 同时相互呼应, 用前句的芳草与后句的怡情相应, 突出了该房地产带给客户环境与精神上的享受, 同时也给客户以幻想。

1.2 词汇方面的相同点

俄汉广告及媒体语言在词汇使用方面的共同点主要为频繁使用外来词和缩写词。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在各国广告业和媒体产业都引起巨大的反响, 较为突出的特征是对外来词和缩写词的引用。例如, 在品牌服装的取名上, 很多商家喜欢用外国语言, 这种现象的发生有其特殊的背景。一般的消费者认为, 外国语言命名的品牌一定是个大品牌、好品牌, 并且很多消费者和客户认为国外引进的质量会好, 觉得更上档次。在心理学上, 人们对普遍熟悉的事物会缺乏热情, 因此当万物丛中出现一点红, 就会立刻吸引眼球, 吸引好奇心。现在很多商家, 为了在短时间吸引客户的注意, 常常使用缩写词广告或者媒体语言, 让观众或者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对其有印象, 同时节省广告宣传费用和节省时间。

1.3 修辞方面的相同点

俄汉广告及媒体语言在修辞方面的共性是都采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方法, 包括比喻、双关、反复、仿拟等。在运用比喻句式方面, 广告业主要是为了更鲜明、生动地向客户传达所要介绍商品的特性, 用熟悉的事物来比喻商品, 拉近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距离, 例如“牛奶香浓, 丝般感受”, 这是将巧克力的味道比喻成牛奶的味道, 生动且给人以美味的感觉。反复这种修辞在俄汉广告中也较为普遍, 例如在某个商家为了加深观众对产品的印象, 会重播三遍相同的广告, 或者将某句吸引消费者的广告词重复三遍。双关与前面介绍的谐音有异曲同工之美妙, 在广告中也较为常用。仿拟分为仿词、仿句、仿调三种, 其中的仿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路遥知马力, 日‘酒’见酒力”, 仿句是模仿人们所熟悉的名言名句, 或者网络热句, 让消费者印象深刻, 仿调是模仿名诗词中的句子声调, 将其应用到广告当中。

1.4 句法角度的相同点

俄汉广告及媒体语言在句法使用上都强调采用多种句式, 使广告及媒体语言更富有色彩和极大的空间想象力, 常用的句式有疑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祈使句、省略句等。疑问句是俄汉语言中常采用的句式, 它可以带动消费者的思考和由此产生的一试究竟的好奇心。感叹句是激发消费者饱满的情绪的重要方法, 给人惊喜、注意的效果, 常用感叹号结尾。陈述句是俄汉语言中最常用的句式, 其中肯定句所占比例最高, 达93%以上, 陈述句是向观众或者消费者仔细、周到宣传的重要方式。祈使句是起到请求、建议、鼓舞、劝告的句式, 如“渴了喝红牛, 困了、累了更要喝红牛”。省略句是为了简明明了地向外界宣传产品的方法, 使得语句紧凑、重点突出。

2 俄汉广告及媒体语言使用情况的差异

2.1 语音方面的差异

俄汉广告及媒体语言使用方面在语音上的差异主要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叠音, 一个是四声。叠音虽然俄汉语言都会存在, 但使用效果不同, 使用方法亦不同。在汉语中, 叠音的使用具有强调的作用, 而在俄语中叠音的使用突出的是形成音韵美, 和谐之美, 缺少突出的效果。在我国对叠音使用量非常大, 例如品牌“娃哈哈”, 不仅朗朗上口, 容易相传, 同时又寓意儿童喜欢,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 而这个品牌名称正好拉近了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我国语言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拥有四声, 这个在俄语、英语等其他语言中都是唯一的。因此, 在广告中, 汉语常常采用四声方法, 是语句抑扬顿挫, 形成无比的音律美。四声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不同的声调具有不同的语境。“晶晶亮、透心凉”雪碧广告, 很好地运用了四声的作用。

2.2 词汇方面的差异

对于词汇应用方面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俄语广告常使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而汉语广告常使用的是副词包括时间副词和程度副词。在俄语广告中常使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来起到突出强调的目的, 如俄语中立顿水果茶广告“更多空间、更多享受”, 采用比较级的方式, 突出了产品的性能, 同时也让消费者安心购买。与俄语广告不同的是, 汉语广告常采用副词, 如程度副词“更”, “最”, 时间副词“永”, “常”等。例如, “加油君子兰, 生活更悠闲”,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2.3 修辞方面的差异

俄汉广告及媒体语言在修辞方面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 俄语广告常用平行结构来形成和谐美, 然而汉语广告常用对偶句式来构成押韵结构。两者的区别在于, 平行结构只要意义相近就可以并列, 并且还可以反复, 但是汉语广告来讲对偶句式要求字数相等, 结构相似, 并且常不用相同句式进行反复, 即使需要强调和反复也会应用其他相近词语来代替。例如汉语广告对偶句“时间成就经典, 岁月铸就永恒”, 而俄语广告的平行结构如“我们时刻为您服务, 专心为您工作”。两者从形式、内容、结构上都是存在差异的, 要求的严格程度也是不同的, 这与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的发展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2.4 句法角度的差异

俄汉广告及媒体语言在句法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俄语广告及媒体语言常使用破折号, 且这种破折号体现多种语义, 简明易骇。在汉语中常使用对偶句式, 如“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 反映了中国人民“好事成双”的心理特点。这种差异导致在俄汉广告进行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因为某个破折号就可能代表多种语义, 需要翻译者了解这个国家的时代背景、产品特征, 并且对偶语句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 因此对其进行的翻译较为困难, 因此两者进行比较、相联系时要结合多种背景, 实地考察才能正确翻译。

3 跨国视野下, 增强俄汉广告及媒体语言沟通的意义

3.1 加强经贸合作

我国与俄罗斯同属于世界性的大国, 并且地理位置相邻, 因此双边贸易交易对于两国都非常重要, 对于世界整个格局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 在语言使用、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民族习惯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体现在商品、贸易上就是一个大的障碍。增强俄汉广告及媒体语言的沟通, 可以避免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上的冲突, 从而加强经贸上的合作。了解本文叙述的俄汉广告及媒体语言使用上的对比, 我们发现两个国家广告语言使用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的地方, 因此了解两者的差异和相同点, 更有利于将俄语广告翻译成汉语, 也有利于汉语广告翻译成俄语, 这对加强双边经贸合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2 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

中俄两个是长久的合作伙伴, 不论是军事上、经济上, 还是文化交流上, 有着“唇亡齿寒”的密切关系。因此, 加强两国的文化交流将更加有利于促进两国的友谊。对俄汉广告及媒体语言沟通进行加强, 可以避免文化冲突, 同时通过本文介绍的两者异同, 可以有效了解两国的文化、民族习惯, 这对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同时, 这种沟通也是适应多元化、国际化世界环境的需要。然而, 如何加强俄汉广告及媒体语言使用效率, 是中俄两国媒体业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重点关注三点, 分别为:关注两国的人文背景差异、区分多义、解析意境。

4 结语

广告是推销商品的重要途径, 在跨国视野下, 广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叙述了俄汉广告及媒体语言使用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 并且阐述了增强俄汉广告及媒体语言沟通的意义, 为更好地提高俄汉广告及媒体语言使用效率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曾萍萍.俄汉广告语言对比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2]娄晓明.从关联理论角度看俄汉广告翻译[D].吉林大学, 2008.

[3]奥丽佳 (Sokolovskaya Olga) .汉俄语言接触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2.

[4]刘佳.多模态视角下的广告语言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5]周姗.多模态视角下的俄语公益广告话语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

[6]李寅萍.俄汉广告语言与文化特点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使用对比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1日-2014年11月30日在本院因血循毒蛇咬伤住院治疗的患者154例, 男性96例, 女性58例;年龄40~68岁, 平均55岁;伤后就诊时间0.5~24.0 h, 平均发病时间6.8 h。所有患者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蛇伤急救学组讨论通过的蛇咬伤临床分型标准[1]。其中烙铁头31例, 五步蛇54例, 竹叶青18例, 蝰蛇7例, 44例患者未能提供蛇类资料 (临床表现是血循毒蛇) 。咬伤部位分为:上肢咬伤67例 (43.51%) , 下肢咬伤87例 (56.49%) 。

1.2 方法

将154例患者分为预防性 (48 h内) 使用抗菌药物组 (A组79例) 和未使用抗菌药物 (B组75例) , 其他治疗方法相同 (使用抗蛇毒血清、伤口切开, 如果凝血异常予以血浆输注, 伤口换药1次/d) 。观察28 d内两组患者是否发生脓肿、溃疡、发热、脓毒症以及经临床证实的细菌感染或高度可疑感染灶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min;③呼吸频率>20次/min或Pa CO2<32 mm Hg;④外周血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细胞>10%, 其中≥2项即可确诊。比较两组患者截肢、死亡的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青霉素9例, 美洛西林8例, 克林霉素6例, 头孢硫脒10例, 头孢替安12例, 甲硝唑3例, 头孢他定21例, 头孢唑林8例, 头孢哌酮5例。其中2例为头孢替安与甲硝唑联用, 1例为头孢硫脒与甲硝唑联用。两组并发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35例, 并发脓肿4例, 肢体溃疡33例, 发热19例, 发生脓毒症11例, 无截肢及死亡病例。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发病时间、白细胞计数 (WBC) 、激素总用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A组患者48 h后被评定感染2例 (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 1例在过去2周内应用过激素, 占A组的2.53%, 取伤口分泌物培养均未培养出细菌, 依据经验应用头孢他啶后痊愈出院) ;6例出现脓毒症表现, 占A组的7.59% (脓毒症总发生率为7.14%) , 伤口分泌物及血培养均未培养出细菌, 其中4例应用头孢他啶, 2例应用头孢替安均痊愈出院。

A组脓肿、溃疡、发热、脓毒症、截肢及死亡的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平均住院时间[ (5.84±1.43) d]与B组[ (5.91±1.64) d]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与B组比较, P>0.05

注:†为t值

3 讨论

蛇咬伤是临床常见急诊, 若不及时救治可发生一系列并发症, 甚至死亡[2,3]。血循毒蛇咬伤后蛇毒进入机体, 随淋巴及血液循环扩散, 对机体产生严重影响, 可引起感染、出血、心肌及骨骼肌损伤、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横纹肌溶解症、骨筋膜室综合征、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如果发生感染, 可能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甚至感染性休克。有研究认为蛇咬伤后平均感染率为5.5%[4], 儿童感染后脓肿发生率高达11.2%[5]。蛇咬伤后感染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是蛇咬伤治疗的关键问题。

蛇口中含有比毒液更广泛的细菌, 特别是与肠道有关的革兰阴性杆菌[6], 比较常见的是大肠杆菌、假单胞菌, 其他还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梭状芽胞杆菌。有学者对蛇咬伤后发生脓肿的患者, 作脓液细菌培养, 发现厌氧菌, 所以蛇咬伤后有多种细菌可引发感染。研究认为, 发生感染与蛇口腔定居细菌相关[7,8], 有学者用蛇咽试纸取蛇口中细菌做细菌培养, 发生感染后可根据细菌培养结果使用抗生素, 但是临床上该方法很难实施, 因为就诊时>90%蛇咬伤患者未带致伤的毒蛇。临床医师一直在寻找没有细菌培养指导下的经验性治疗方法, 甚至希望在不使用抗生素的条件下, 既能预防感染又不发生并发症。

预防蛇咬伤后并发症的方法包括有效地切开引流、使用抗蛇毒血清、使用激素、胰蛋白酶封闭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本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抗生素不能降低患者脓肿、溃疡、发热、脓毒症的发生率, 对截肢及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也不能缩短住院时间, 说明使用抗生素无明显益处。所以在没有明确发生感染时, 无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有综述及一些前瞻性研究认为, 蛇咬伤后感染发生率低, 使用抗生素依据不足, 与本研究结果相符[9,10]。

综上所述, 血循毒蛇咬伤患者在没有明确发生感染时, 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对减少抗菌药物的浪费、节约医疗资源及减少抗生素耐药性有重要意义。

(童颖丹编辑)

摘要:目的 探讨毒蛇咬伤患者早期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选取2009年4月1日-2014年11月30日该院收治的毒蛇咬伤住院患者154例, 分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组 (A组) 和未使用抗菌药物组 (B组) , 比较两组患者脓肿、溃疡、发热、脓毒症、截肢及死亡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A组脓肿、溃疡、发热、脓毒症、截肢及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2.53%、21.51%、12.66%、7.59%、0.00%和0.00%;B组分别为2.67%、21.33%、12.00%、6.67%、0.00%和0.00%, 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平均住院时间[ (5.84±1.43) d]与B组[ (5.91±1.64) d]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蛇咬伤患者在没有明确感染时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蛇咬伤,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蛇伤急救学组.毒蛇咬伤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 (修订稿) [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2, 9 (1) :18.

[2]FRANGIDES CY, KOULOURAS V, KOUNI SN, et al.Snake venom poisoning in greece.Experiences with 147 cases[J].Eur J Intern Med, 2006, 17 (1) :24-27.

[3]BUCARETCHI F, CAPITANI ED, HYSLOP S, et al.Compartment syndrome after bothrops jararaca snakebite:monitoring, treatment and outcome[J].Clin Toxicol, 2010, 48 (1) :57-60.

[4]ROJNUCKARIN P, MAHASANDANA S, INTRAGUMTHORNCHAI T, et al.Prognostic factors of green pit viper bites[J].Am J Trip Med Hyg, 1998, 58 (1) :22-25.

[5]SABORIO P, GONZALEZ M, CAMBRONERO M.Snakebite accidents in children in costa rica:epidemiology and determination of risk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bscess and necrosis[J].Toxicon, 1998, 36 (2) :359-366.

[6]KERRIGAN KR, MERTZ BL, NELSON SJ, et al.Antibiotic prophylaxis for pit viper envenomation:prospective, controlled trial[J].World J Surg, 1997, 21 (4) :369-373.

[7]刘世平.毒蛇咬伤与预防性抗菌治疗[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8, 9 (3) :50-51.

[8]KERRIGAN KR.Bacteriology of snakebite asbcess[J].Trop Doct, 1992, 22 (4) :158-160.

[9]PINEDA D, GHOTME K, ALDECO ME, et al.Snake bites accidentc in yopal and leticia colombia, 1996-1997[J].Biomedica, 2002, 22 (1) :14-21.

使用对比 篇8

一、上教版2012 (审定) 教材变化特点

1. 教材知识体系更趋合理

新教材的修订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知识内容, 但对知识的编排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如:将《空气》一节拆分后, 把空气污染问题调整到第九章, 《化石燃料的利用》移至第九章, 《石灰石的利用》拆分到第七章, 中和反应并入《常见的酸和碱》等。调整后的各章节的知识体系更顺畅, 逻辑顺序更严密。

2. 教材内容表述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新教材除删除4个节次外, 还修改了2个章标题、13个节标题和部分分标题, 标题的指向性更加明确, 知识内容的条理更加清晰。新教材还对元素、原子团等部分概念进行了重新表述, 明确了概念的内涵, 并纳入课本正文, 这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重视和理解。另外, 新教材编写中有一个很大的变化, 就是在每一个实验交流活动的结束都安排一段文字归纳, 这有助于学生规范地表述实验现象和结论。

3. 教材实验内容变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新课标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化了对实验的要求, 力求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新教材增加了8个学生基础实验, 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及运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多彩的实验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新教材还删除了难度较大的水、蔗糖水和食盐水凝固点测量和加热试管内的火柴头、高锰酸钾分散等实验, 改进了粉尘爆炸、质量守恒定律中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装置等11处实验, 降低了实验的难度, 也使实验更科学、更安全, 效果更好。

4. 教材习题改编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 习题的总量 (含本章作业) 减少了15道, 尤其是删掉了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以及一些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不严谨的题目。改编或增加的习题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体现初中化学启蒙学习的特点。另外, 新教材计算题的示例增多, 而计算题的数量却明显减少, 简答题多数可以在教材中找到思路或答案, 这些调整和安排充分体现编者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所做的努力。

二、教材实施建议

1. 明白教材改编的意图

新教材是在分析十年来化学课程实施现状和深入研究初中生化学学习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 对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的难易度、化学实验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调整后的教材力求从学生的发展构建教材体系, 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效性, 力求体现课程的基础性, 优化教材的内容结构, 使之更符合初中化学启蒙学习的特点。因此, 我们在使用教材时, 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出发, 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 不要盲目增加一些陈旧的、偏难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 要领会课程标准中各行为动词所描述的学习要求, 不随意拔高教学要求, 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2. 注重教材的学科价值

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 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理解科学的本质,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在实施化学教学时, 不片面追求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 应该从学科整体去理解化学知识, 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拓宽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 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以适应新时期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 体现新教材的教学特色

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 更加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持续提高, 知识的体系更为合理, 能力的要求贴近学生的实际, 学习的情境更为真实、更有意义。教师在实施教学时, 要把握教材变化的特点, 整体规划教学目标,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强化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确保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正常开展。

4. 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受益者。因此, 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 教师不能被动地接受与执行, 而是要以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对新教材的变化、特色进行实践和研究, 要通过对新课标的研读去理解新教材变化的原因, 通过对新旧教材的对比去把握教学的变化和教学的尺度, 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不足, 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

上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的不断完善, 是十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实施经验积累的结果, 是从理想到务实求真的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 上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将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使用对比 篇9

古代朝鲜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 他们借用汉字的音和义标记朝鲜语, 史称“吏读”。直到15世纪中叶, 他们才创造出现在使用的文字“한글”。即使是创造后在很长时间内很多领域都还在使用汉字。在长达数千年的使用过程中, 汉语中大量的单词进入了韩国语中, 成为韩国语的一部分。现在韩国语中汉字词占所有单词总数的70%左右, 固有词占20%左右。所以现在韩国语中表示一个概念的单词通常有固有词和汉字词。

例如:

所以对我们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 认真研究中韩两种语言中的相同与不同对韩国语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汉语中的数词和韩国语中的数词也不例外, 韩国语中有汉字词和固有词数字两种, 他们的用法和汉语有相似也有不同。正是因为受到了汉语的影响, 韩语学习者在使用数词时经常出现问题。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就汉语和韩国语中的数词及使用的对比研究, 为学习韩国语的学习者提供一点帮助。

一、数词的种类

汉语中数词只有一种, 而韩国语中的数词有两种:一类为固有词数词, 一类为汉字词数词, 百以内通常使用两种表示, 百以上的通常只用汉字词数词来表示。具体如下:

超过十以上的数词的表达:汉语和韩国语中的汉字词数字一样。例如:38, 汉语表述为 (三) + (十) + (八) =三十八, 韩国语中汉字词数词为 (삼) + (십) + (팔) =삼십팔, 而韩国语中的固有数词为不是 (셋) + (열) + (여덟) =셋열덟。在韩国语中固有数词十的倍数是有自己特殊的表示, 具体如下:

只要循序上面的要求, 我们在表示一个数字的就很简单了。

所以38用韩国语的固有词数词表示就为 (서른) + (여덟) =서른여덟

另外, 在韩国语中除个位以外的“1”要表示出来, 其他位置上不需要表示出来, “0”也无须表达出来。

例:“10212”表示为“만이백십이”不说成“일만이백일십이”。而汉语中若不表示出来则显的语言自然。“10212”表示为“一万零二百一十二”, 不说成“万二百十二”。

在表示小数时使用汉字词数词:如2.3이점삼0.152영점일오이

在表示分数时也使用汉字词数词:5/7칠분의오

二、数词和量词结合使用

在使用数词的时候, 我们通常是伴随和量词一起使用的。汉语数词和量词一起使用很简单, 只要“数词+量词”就可以了, 而在韩国语中就比较复杂。首先要考虑数词本身的变化, 而且还有考虑使用哪种数词。

1、数词本身的变化比较:

汉语中数词和量词结合时, 数词本身几乎不发生变化。例如:“3小时”对应“三小时”。只是在表示“2”时, 因为习惯和受后面的量词的影响, 习惯上有两种表达。例如“2个”通常我们不读“二个”而读“两个”, 只是习惯和个别情况。

韩国语中的数词在使用过程中部分固有词数词在和量词结合使用时, 本身要发生变化。

具体有하나 (1) , 둘 (2) , 셋 (3) , 넷 (4) , 스물 (20) , 他们后面直接接量词时, 通常하나->한, 둘->두, 셋->세 (석, 서) , 넷->네 (넉, 너) , 스물->스물。

2、数词和量词结合时的比较:

汉语中数词和量词结合的格式一般为:“数词+量词”。韩国语中无论固有词数词还是汉字词数词和量词结合也和汉语的一样, 格式为:“数词+量词”

但是因为韩国语中的数词有汉字词数词和固有词数词, 所以在和量词结合使用时, 到底使用那种数词就不像汉语那样, 它是要根据后面结合的量词不同两选择使用哪种数词。

因为韩国语中的量词也存在固有词量词和汉字词量词, 有时候表示同一单位的量词既有固有词量词也有汉字词量词, 有时只有固有词量词, 有时只有汉字词量词, 所以在和数词结合使用时, 也不一样。基本规律如下:

(1) 如果表示一个单位的量词既有固有词量词也有汉字词量词时, 此时一般是固有词数词和固有词词量词结合, 汉字词数词和汉字词的量词结合。

(2) 如果表示一个单位的单词只有固有词时, 那么它和固有词数词搭配使用。如:表示个, 朵, 头, 在韩国语中只有固有次量词개 (个) 、송이 (朵) 、마리 (头) , 而韩国语中词汇中没有汉字词与之相对应的。

例:3친구에게꽃을1송이사주었다./买了一朵花给朋友。

因为这里的量词“朵”在韩国语中的量词只有固有词量词송이, 所以数词只能使用固有词数词 (한)

(3) 如果表示一个单位的单词只有汉字词量词时, 一般和固有数词搭配。但表示十以上的时候, 也可以和汉字词搭配。如:表示斤、台、艘单位时, 在韩国语中只有汉字词量词근 (斤) 、대 (台) 、척 (艘) , 而韩国语中的词汇中没有与之相对应固有词。

(4) 近代由于受到欧美的影响, 韩国语中也有了外来语量词。外来语量词在和数词一起使用时, 一般和汉字词一起使用。例如미터 (米) 、야드 (码) 、인치 (英寸) 、길로그램千克等都是外来语, 数词在使用时我们通常使用汉字词数词。

例:6그는키가180센티미터이다/.他个子180厘米。

在例6中, 数词和外来语量词“센티미터”一起使用, 我们使用了汉字词数词“백팔십”。

三、表示物品数量时

汉语中表示物品数量通常情况是:“数词+量词+物品”。例如:“3个苹果”表示为“三+个+苹果”, 而韩国语中表示物品数量情况不是这样的, 它的表达形式为:“物品+数词+量词”。3个苹果表示为“사과+세+개”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使用数词除了表示物品数量外, 还可以表示时间、电话号码、顺序等等。这些只要记忆一个典型例子和特殊情况, 使用时就非常容易。

例:지금은2008 (이천팔) 년8 (팔) 월25 (이십오) 일2 (두) 시30 (삽십) 분34 (삼십사) 초이다.现在是2008年8月25日2点30分34秒。

在表示时间时只有小时用固有词数词, 其他都用汉字词数词。

正确区别汉语和韩国语中数词的使用, 理解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我们正确表达会有很大的帮助, 并能够灵活运用, 那么在日常交流中, 无疑会为更加准确地表达而锦上添花。

摘要:韩国语中的数词分为汉字词和固有词数词两类, 而汉字词数词和汉语中的数词近似, 就造成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 在使用韩国语数词经常受到汉语的影响出错。本文就汉语和韩国语中数词及使用的相同和不同进行对比分析, 为韩国语学习者提高帮助。

关键词:数词,固有词,汉字词,汉语,量词

参考文献

[1]#12

[2]#12

[3]韦旭生:《韩国语实用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崔羲秀、俞春喜:《韩国语实用语法》.延边大学出版社

使用对比 篇10

类联接和语义韵是词语搭配研究中的重要概念。类联接是语法范畴之间在句法结构上的相互关系[1], 指的是语法范畴的结合, 是比词语搭配高一级的抽象, 是关于句法结构和范畴的陈述[2]。例如“n+v”是一个类联接, 而“data show”则是这个类联接的一个具体的词语搭配范例。语义韵的概念是由Sinclair借用Firth研究音位学时使用的“韵” (prosody) 提出的, 指节点词与其典型搭配在其语境中营造出的语义氛围[3]。语义韵可以分为积极语义韵、消极语义韵和中性语义韵三种[4]。如果节点词吸引的搭配词具有积极涵义, 那么该节点词就具有积极语义韵。如果节点词吸引的搭配词具有消极涵义, 则该节点词就具有消极语义韵。如果节点词的搭配词没有明显的褒义或贬义则将该节点词归为中性语义韵。卫乃兴指出如果节点词既吸引消极的搭配词, 也吸引积极和中性的搭配词, 形成错综的语义氛围, 则该节点词具有错综语义韵[5]。

类联接讨论的是搭配的句法限制, 语义韵讨论的是搭配的语用限制[6]。从类联接和语义韵可以判断学习者语言输出中的词语搭配行为在句法和语用上是否准确和地道。本研究从类联接和语义韵的角度探讨英语专业学生对强势语的使用与本族语者的异同, 旨在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剖析其中的原因, 以期为英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2相关文献综述

强势语 (intensifiers) 是加强语义程度的词类, 用于修饰形容词、副词、动词和介词短语等。强势语在概念功能上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等所达到的程度, 在人际功能上表达说话者的语气和态度[7]。Quirk et al.基于SEU (Survey of English Usage) 语料库将强势语分为两大类:增强语 (amplifiers) 和减弱语 (downtoners) 。增强语起增强语义的作用, 可分为两小类:最高程度语 (maximizers, 如completely) 和提高程度语 (boosters, 如very) ;减弱

语起减弱语义的作用, 可分为四小类:近似语 (approximators, 如nearly) 、折衷语 (compromisers, 如fairly) 、降低程度语 (diminishers, 如slightly) 和最低程度语 (minimizers, 如hardly) [8]。强势语在实际使用中受到很多限制。最高程度语修饰非等级性词语 (non-gradable adjectives) , 提高程度语修饰等级性词语 (gradable adjectives) [9]。减弱语多为开放性词类, 其中近似语和折衷语对表达的意思表示质疑, 而降低程度语和最低程度语表示程度的不同[8]。强势语在共现词的褒贬涵义上还有限制。这些语义、搭配和语用等方面的复杂性使强势语成为了语言学家关注的对象。Altenberg[10]和Biber et al.[9]探讨了强势语very、so等的使用频率问题。Backlund[11]和Allerton[12]注意到有些程度语的搭配词具有一定的褒义或贬义倾向。Sinclair[3]和Louw[13]运用语料库数据揭示了utterly的消极语义韵。Kennedy在BNC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fully、perfectly、utterly、extremely等24个增强语与形容词和分词的搭配[14]。

学习者强势语的使用情况也是研究的焦点。Lorenz发现德国英语学习者倾向于多用强化语, 在搭配和语体知识方面存在问题[15]。Granger发现法国英语学习者超用了completely和totally而少用了highly[16]。Liang分析指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口语中超用了very和so[17]。丁容容、何福胜运用自建的口语语料库分析发现中国非英语专业高级学习者口语中的强势语较单一化, 超用了very[18]。黄瑞红运用CLEC和BNC的数据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形容词增强语的特点, 发现不同水平的学生使用增强语的类型、频率和搭配词的范围存在很大差异[19]。王海华、陈国华研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强势语的发展特征, 指出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和强势语搭配数量呈正相关[20]。张霞基于COLSEC和若干参照语料库调查指出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强势语的使用口笔语风格差别不明显[21]。陈颖、马武林以very much为例多维度调查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该目标词的使用频率、语域特征、类联接、句法位置和语义韵上均显著异于本族语者[22]。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 强势语使用模式复杂, 对学习者来说往往是一大难点。因此对强势语的进一步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3研究设计

3.1研究问题

在学习者强势语使用问题上, 前人的研究较多是集中于学习者对强势语的总体使用情况, 或是纵向地比较学习者强势语习得的发展特征, 较少有针对具体的某些强势语的对比性深入分析。本研究根据Biber et al.[9]和Liang[23]提出的常用强势语词表, 随机选择perfectly和totally这两个最高程度强势语做个案分析, 探讨英语专业学生在使用这两个强势语时类联接和语义韵与本族语者的异同, 以期对强势语习得和二语词汇教学有所裨益。这两个词较基础, 理论上中国英语学习者应该掌握较好。之所以选择英语专业学生, 是因为相对于中学英语学习者和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 他们在水平上处于高级阶段, 以往的纵向对比研究也证明他们对强势语的总体掌握情况优于前两个群体[19,20,21,22]。如果他们对强势语的使用还存在某些困难和问题的话, 有理由相信前两个群体也存在困难和问题。

本研究试图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 英语专业学生在使用perfectly和totally时类联接和语义韵是否与本族语者一致?

(2) 如果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这两个最高程度强势语时类联接和语义韵存在失误, 那么导致失误的因素有哪些?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法 (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 CIA) [16], 通过对比学习者语料库和本族语者语料库, 发现学习者中介语与本族语的差异。所用的本族语者语料库为FLOB (Freiburg-LOB Corpus of British English) 和FROWN (Freiburg-BROWN Corpus of American English) 。这两个语料库收录了90年代英美本族语者语料, 容量均为100万词次左右。学习者语料库是WECCL2.0 (即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2.0的笔语语料库) 。该语料库含有一小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作文, 本研究已予以剔除。该语料库的容量在100万左右, 由来自全国不同层次的20多所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20多个题目的作文组成。使用的检索工具是Ant Conc3.2.4。在数据分析方面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 文本之间的频数差异检验采用卡方检验 (Chi-square) 。使用卡方值X2来检验某类类联接或语义韵是否被过度或过少使用。当0.01≤p≤0.05时, 用一个星号标出, 表示差异显著;当p<0.01时, 用两个星号标出, 表示差异极其显著。“+”表示过度使用, “-”表示过少使用。

4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Perfectly的类联接和语义韵对比分析

1) Perfectly的类联接

运行Ant Conc检索perfectly, 在FLOB和FROWN中共得到索引行79个, 在WECCL2.0中得到索引行41个。Perfectly既可以做强势语表示程度, 也可以做方式状语, 所以要区分每个索引行中的perfectly是表示程度还是方式。经鉴别, 两类语料库中的perfectly的两个义项比例如下:

本研究探讨的是学习者和本族语者把perfectly用作强势语时的异同, 因此暂只考察perfectly表示程度的索引行。

经初步观察, perfectly的类联接有如下几种:perfectly+adj、perfectly+v、be+perfectly+v-ed、perfectly+adv和perfectly+prep。经统计, 各类类联接在两类语料库中的频数和比例如表2。

在WECCL2.0中, perfectly做强势语的频数只有9次, 不太具有代表性和说明性。不过表2的数据还是能反映一些问题。可以看出, 本族语者使用最频繁的类联接是perfectly+adj, 占到85.2%;英语专业学生也是如此, 所有9个索引行中perfectly都是搭配形容词。但本族语者语料库中也出现了perfectly搭配动词、副词和介词短语以及用于被动语态的类联接, 而英语专业学生却没有出现这些情况。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本族语者对perfectly的使用在类联接上更加多样化, 英语专业学生则似乎较单一。

本研究认为表1的数据也很值得分析。Perfectly在本族语者语料库中主要是作为强势语使用, 比例占到68.4%, 而做方式状语只占31.6%的比例。相反, 英语专业学生语料库中perfectly却主要以方式状语出现, 比例高达78.0%, 做强势语的比例只有22.0%。为什么存在这么显著的差异呢?

查阅《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 (1) , 得到perfectly的两个释义:

(1) ADV.You can use perfectly to emphasize an adjective or adverb, especially when you think the person you are talking to might doubt what you are saying.

(2) ADV.If something is done perfectly, it is done so well that it could not possibly be done better.

《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是基于语料库编纂的一部词典, 多义词条的释义顺序反映各义项在真实语言使用中的频率。该词典显示, perfectly的第一个义项是“非常地”, 第二个义项是“完美地”。从这两个释义的先后顺序可以看出, perfectly这个由形容词perfect派生出来的副词, 虽然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词根的“完美”的涵义, 但已经发生了范畴变化, 原本的“完美”方式涵义部分缺失而成为了第二位的义项, 程度涵义“非常地”已经上升为了它的首要义项, 使它不再仅仅表示方式, 而更加频繁地作为程度修饰语搭配形容词、副词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本族语者语料库里检索到的perfectly有68.4%做强势语表示程度, 而只有31.6%的比例是做方式状语。

从WECCL2.0中抽取含perfectly的若干索引行呈现如下:

观察上面的索引行可以发现, 英语专业学生更加认同perfectly做方式状语的用法, 频繁地用它来表达“完美地”做某事的意思。张霞的研究发现有时作文题目会制约词语的使用[21]。经调查, 这些perfectly来自不同题目的作文, 因此可以确定WEC-CL2.0中perfectly密集地以方式状语出现并非作文题目影响所致。英语专业学生倾向于将perfectly用作方式状语可能是语内负迁移的结果。许多形容词加上ly变为副词后仍带有原来的形容词词根的涵义, 如quick和quickly。英语专业学生可能对这一规则产生了语内负迁移中的过度概括 (overgeneralization) , 认为perfect变为perfectly后主要的义项是“完美地”, 而没有认识到它发生范畴变化所衍生出的“非常地”这一程度涵义已成为了它更高频使用的首要义项。

2) Perfectly的语义韵

观察语境, 分析各索引行中perfectly的搭配词的语义倾向, 得到perfectly在两类语料库中各类语义韵的频数和比例, 如表3:

单从数据上看, 英语专业学生与本族语者在perfectly的语义韵上有显著差异。本族语者把perfectly做为一个带积极语义韵的强势语来使用, 主要搭配具有积极涵义的词。英语专业学生对做强势语的perfectly的使用则呈现错综语义韵, 甚至似乎更倾向于用它搭配具有中性涵义的词。不过WECCL2.0中perfectly做强势语的索引行只有9个, 可能这个差异是样本过小造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 在本族语者语料库中还出现了两例perfectly搭配具有消极涵义的词的情况:

上面两个索引行中的搭配词ghastly和sick都具有明显的消极涵义。卫乃兴指出, 本族语者有时故意使用异常搭配制造语义韵冲突来达到特殊的语用效果[24]。如在第一个索引行里, 说话者用“perfectly ghastly”描述一个让人十分不舒服的地方。这种搭配的明显的语义韵冲突使ghastly词义突出, 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说话者对这个地方的厌恶, 达到了强调的效果。在WEC-CL2.0中perfectly没有出现与消极搭配词共现的情况。这说明英语专业学生对perfectly的运用还没有达到本族语者的灵活程度, 还不懂得利用语义韵冲突来创造特殊的交际效果。

4.2 Totally的类联接和语义韵对比分析

1) Totally的类联接

检索totally, 在FLOB和FROWN中共得到索引行94个, 在WECCL2.0中得到索引行190个。在WECCL2.0中的190个索引行中, 经仔细观察, 发现有24个索引行中的totally属于误用, 包括将totally误用作形容词 (如下面第1个索引行) 或用它表达总量 (如下面第2个索引行) 以及其它类型的错误 (如下面第3、4个索引行) 。

另外还发现类似“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totally tired of various kinds of examinations”的索引行反复出现了16次。查阅WECCL2.0的作文题目, 发现这是第16个议论文题目中的原句, 学生只是照抄而已, 不能反映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将这些照抄的和前面误用的共40个无效索引行去掉, 得到有效索引行150个。

观察索引行, 归纳出totally的类联接有:totally+adj、totally+v、be+totally+v-ed、totally+adv和totally+prep。统计各类类联接在两类语料库中的频数和比例如表4:

表4的数据显示, 在be+totally+v-ed、totally+adv和totally+prep这几个类联接上, 英语专业学生和本族语者没有显著差异, 使用的频率都较低。差异显著的是totally+adj和totally+v这两个类联接。本族语者最高频使用的类联接是totally+adj (如下面的索引行示例) , 占到77.7%。即对本族语者来说, totally最典型的用法是搭配形容词, 搭配动词、副词、介词短语等的情况较少。

而英语专业学生虽然用totally搭配形容词的频率也最高 (如下面的索引行1-3) , 但只占44.0%, 并且与搭配动词的频率几乎一样高 (如下面的索引行4-6) 。也就是说, 英语专业学生少用了totally+adj类联接, 同时多用了totally+v类联接。

Totally按字面意义与汉语中的“完全”一词对应, 有可能英语专业学生少用totally+adj类联接而多用totally+v类联接是因为母语负迁移。为了验证这一点, 本研究运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2) 的数据考察汉语中“完全”一词的类联接情况。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界面输入“完全”, 得到4184个索引行。每隔41行提取一个索引行, 共提取100行。仔细观察发现这100个索引行中, 有6个中的“完全”是形容词, 予以剔除, 剩下94个有效索引行。表5是这94个索引行中的“完全”的类联接类型、频数和比例。其中汉语词性的判定参照《汉语语法学》[25]。

从表5可以看出, 在汉语中, “完全”做副词时的典型搭配行为是搭配动词, 其次是搭配形容词, 但搭配形容词的比例远小于搭配动词的比例。因此, 英语专业学生少用totally+adj类联接而多用totally+v类联接可能是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2) Totally的语义韵

分析各索引行中totally的搭配词的涵义, 得到totally在两类语料库中的语义韵分布情况, 如表6:

总体来看, 英语专业学生与本族语者在使用totally时都呈现错综语义韵。但仔细研究表6的数据可以发现, 本族语者在使用totally时比英语专业学生具有更加突出的消极语义偏好。有略超过半数 (51.1%) 的搭配词具有消极涵义, 具有积极涵义的搭配词则较少, 只占14.9%。反观英语专业学生, 他们使用totally搭配三种涵义的搭配词的比例较平均, 差不多都是三分之一。所以, 与本族语者相比, 英语专业学生使用totally时少用了消极语义韵而多用了积极语义韵。

那么这是不是因为母语负迁移呢?分析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到的94个含“完全”的索引行, 得到“完全”的语义韵分布如表7:

从94个索引行中选取若干呈现如下 (括号内是对语义韵的判定) :

1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不仅跟唯心主义完全不同, 而且跟旧唯物主义有根本区别。 (积极语义韵, 表达肯定)

2然后, 她说:“我只觉得自己与普通人一样, 完全没想过自己与人不同, 我常常这样告诫自己, 要求自己。” (积极语义韵, 表达赞美)

3据与他同时代的革命老人章士钊的回忆:“太炎湛深六艺, 不能完全摆脱孔子。 (消极语义韵, 表达批判)

4但能否实现, 并不完全取决于良好愿望。 (中性语义韵, 表达客观论断)

5我赶紧架炮赶他的马......此刻, 我完全忘了李叔叔是在值班。 (消极语义韵, 表达批评)

6于是大家得出结论:这客人的长相跟他们四个完全不同。 (中性语义韵, 表达客观评价)

可以看出, 副词“完全”在汉语中也呈错综语义韵, 可以同时搭配具有积极、中性和消极涵义的词, 其中具有积极和中性涵义的搭配词比例较接近, 具有消极涵义的搭配词比例则较前二类搭配词稍低。可能英语专业学生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认为totally在搭配何种涵义的词上没有明显的积极、中性或消极之分, 以致在输出的语言中三种涵义的搭配词比例较平均, 而不像本族语者那样倾向于用totally搭配具有消极涵义的词来描述反面和不好的情形。

5结论与启示

虽然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perfectly和totally是较基础的词汇, 但本研究表明, 他们并没有完全掌握这两个词作为强势语的用法。对于perfectly, 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类联接较单一, 并且他们将perfectly用作方式状语的频率远高于将它用作强势语的频率, 这两点都与本族语者存在差异。本族语者对perfectly的使用呈现积极语义韵, 而英语专业学生呈现错综语义韵。究其原因, 可能是英语专业学生对perfectly的习得深度不足以及受语内负迁移的影响。但这些差异也可能是样本过小造成的。对于totally, 英语专业学生少用了totally+adj类联接而多用了totally+v类联接, 语义韵上少用了消极语义韵而多用了积极语义韵, 原因可能是母语负迁移。

本研究属个案研究, 可能无法全面反映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强势语的情况, 但对二语教学仍有一定的启发。单就词义来说, 英语专业学生似乎很熟悉perfectly和totally这两个基础词汇。但在具体运用上, 包括搭配型式和语义韵倾向, 甚至基本词性, 他们的掌握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这体现了传统的词汇和语法二元对立的教学观念的缺陷。Sinclair指出:在传统的语言描述中, 语法与语义无关, 词汇又与语法无关;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则证明, 如果不能将词汇和语法两者结合起来, 就不能准确地描述语言[26]。因此他倡导进行语料库驱动的扩展意义单位 (extended units of meaning) 研究, 也就是由节点词、核心搭配、类联接、语义选择趋向和语义韵五个要素组成的词项的最大路径研究[6]。词汇的典型搭配词、语法型式、搭配词的语义偏好和语义韵共同构成词汇的意义, 是词汇知识的一部分。因此, 二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 可以运用语料库数据驱动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真实语料, 归纳和掌握词汇的搭配、句法、语义和语用等知识, 提高产出的中介语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本研究也发现基于语料库编纂的词典能提供更多的真实语言使用信息。前面提到《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在对perfectly释义时把程度义项放在方式义项之前, 体现了在实际使用中程度义项频率高于方式义项这一语言事实。就perfectly一词本研究又调查了《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 (第六版) [27]、《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2004新版) [28]、《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29]、《21世纪大英汉词典》、《简明英汉词典》、《美国传统词典[双解]》和《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这七部词典 (3) 。调查发现, 只有《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 (第六版) 和《简明英汉词典》把perfectly的程度义项放在首位, 其他几部词典要么把方式义项放在首位, 要么把perfectly作为一个派生词放在perfect词条下, 且仅仅标明其副词词性, 没有释义和例句。Partington比较了三部普通词典和七部学生词典, 发现借用语料库资源编纂的学生词典在语义韵方面提供了更多的信息[30]。因此本研究认为, 二语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基于语料库编纂的词典。

摘要:从类联接和语义韵可以判断词语搭配行为在句法和语用上是否准确和地道。该研究以perfectly和totally为个案, 基于学习者语料库WECCL2.0与本族语者语料库FLOB和FROWN, 运用中介语对比分析法, 发现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这两个强势语时与本族语者有较大差异。英语专业学生使用perfectly时类联接较单一, 语义韵上本族语者呈积极语义韵而英语专业学生呈错综语义韵, 并且英语专业学生倾向于将该词用作方式状语而非强势语。英语专业学生使用totally时少用了totally+adj类联接而多用了totally+v类联接, 语义韵上少用了消极语义韵而多用了积极语义韵。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英语专业学生对这两个强势语的习得深度不足、语内负迁移和语际负迁移。二语词汇教学应将词义、句法型式和语用特征等结合起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使用对比】相关文章:

新闻导语范文使用对比05-18

中英科技文摘要中名物化使用对比研究02-11

对比体广告中的显对比式广告05-22

对比研究06-04

体制对比06-19

对比测量05-02

对比强化05-04

语序对比05-07

对比05-07

对比意识05-14

上一篇: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下一篇: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