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对比

2024-06-04

翻译对比(精选十篇)

翻译对比 篇1

翻译课教什么,怎么教是教翻译课的老师经常考虑的问题。经过理论研究者们多年来的探讨,尤其是语篇学的引进,我们发现传统的以词句为单位讲解翻译技巧的方法暴露出自身的缺陷。脱离上下文,孤立地译词句,得出的译文是机械的死句,因为实践中的译文往往以语篇的形式出现,正如伦敦学派创始人、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菲斯(J.R.Firth)说过,“每个词用在新语境中是个新词”(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1]。其结果是学生学了翻译技巧,一到实践操作时,要么置之脑后,要么生搬硬套。因此,翻译教学应以语篇为单位。语篇教学怎样操作,魏志成先生的《英汉比较翻译教程》和《汉英比较翻译教程》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他认为“比较翻译法指的是在比较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内、重视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以独立语篇的多种译文比较分析为示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译文参与比较评价”。[2]简言之,单个语篇讲解能以篇章为背景遣词造句,克服了以词句为单位只求得简单的文字对应的不足,但学生只知道该怎么译,却不知道不该怎么译,也不知道多角度地进行翻译。

翻译技巧是翻译家们长期实践的总结和译学研究者们探索的智慧结晶。我们常说的翻译技巧包括增词、减词、词类转换、抽象译法、正反译法、切分、合并等。其实在实践操作中还可以总结出诸多的方法和技巧———只要这些方法和技巧能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正如刘宓庆先生所言:“任何可以借以实现翻译实质中所包含的意义转换途径,都可以纳入方法论作为变通手段,加以研究,订出参照规范,翻译方法论的开放性和开发性主要体现在变通手段中。”[3]的确,英汉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上有很大差异,但通过长期实践的摸索、总结,总能找到化解这种差异的途径。在本科生的翻译课堂上,我们需要这些变通手段,因为具体讲解时,还是要落到翻译技巧上。笔者认为不是翻译技巧无用,而是怎样教翻译技巧的问题。如果选择适于对比的语篇讲解翻译技巧,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笔者对国内两位散文英译高手张培基教授和刘士聪教授《落花生》英译中的一些精彩译笔进行对比,看看两位译家是如何有效地传达原文的,并从中归纳出一些翻译技巧以资教学之用。

二、《落花生》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们熟知的优秀散文名篇。它的显著特点是语言朴实无华,却寓有深刻哲理。应该说将这篇简短的散文译成英文不会太难,但要做到用词精致,语言地道,叙述生动也非易事。道理很明确:翻译是把源语的信息移植到译语中,而汉英语言属不同语系,文化背景截然不同,在信息移植过程中,“一路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是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4]所以对原文做到完美的忠实只是一个理想。译家的责任是如何运用有效手段,或者说恰当的翻译技巧把这种失真减少到最小程度。下面是《落花生》的原文,文中的序号为笔者所加。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1)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2)。”我们几姐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来到,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姊姊说:(3)“花生的气味很美。”

哥哥说:(3)“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3)“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4)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爹爹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5)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

三、翻译技巧举例

(1)“让它荒芜着怪可惜”

张培基译文[5](以下简称a):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

刘士聪译文[6](以下简称b):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 like that.

译文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译文的地道,即用与源语有相同使用频度的词语来译原词语。原文的“荒着”,两译文都译成lie waste,可见两译家不谋而合,都想到了这个地道的英语短语,这种搭配的优点在于译文生动、自然,如同lie thick, lie dead, lie open等一样,形象立体,活灵活现。还可推想到这样的

句子:He stands tall.There flows a river in front of our house.

二是增词法,即根据句法、意义或修辞的需要,增加原文中虽无其词但有其意的一些词。刘译中增加了like that,这种口语化的增词,活灵或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译这一潜在的信息,显然是根据修辞的需要,或更确切地说,是根据风格的需要。这种恰到好处的增词英译汉中也有,如:This typewriter is indeed cheap and fine.可译为:“这部打字机真是价廉物美。”同时,两译文所用技巧不同,也反映了译者翻译观的差异。张培基先生在其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一书中提出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谈到“通顺”时,他说:“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7]张先生对两种语言很捻熟,常能找到合适的对等语,译文地道、规范。刘先生提出“韵味说”,他认为“译作的‘韵味’就是原作的艺术内涵通过译文准确而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时所蕴涵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艺术感染力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共鸣……总之,文学作品的翻译应把传达原文的审美韵味作为至高的追求”。[6]在实践中,他身体力行,此句译文可见一斑。

(2)“就辟来做花生园罢。”

a.Why not plant some here?

b.Let us open it up and make it a peanut garden.

这是表建议的口语体句子, 有下列句式可供选择: (1) Why don’t you do sth? (2) Why not do sth? (3) You’d better do sth. (4) Let’s do sth.李明认为“第一种过于正式, 第三、四种语气都平淡, 而且没有商量的口气”。[8]

语体是判断文章风格的基本标志,有口语体(colloquial language)与书面语(written language)之分,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用词和句式。用词:ask for/request;hand out/distribute;try/attempt;begin/commence。句式:Why don’t you come and have dinner with us next Saturday?/May I invite you to dinner next Saturday?不过,英语与汉语稍有不同。英语的语体既可体现在用词上,又可体现在句式上,而汉语主要体现在用词上。例如: (1) He spoke in a confident manner. (2) He spoke confidently. (3) He spoke dead sure.上面三句话可以分别译为: (1) 他信心百倍地说。 (2) 他很有把握地说。 (3) 他蛮有准儿地说。[9]

(3)姊姊说:“花生底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

a.“Peanuts taste good, ”said my elder sister.

“Peanuts produce edible oil, ”said my elder brother.

“Peanuts are so cheap, ”said I, “that anyone can afford to eat them...”

b.“It is very delicious to eat, ”my sister took the lead.

“It is good for making oil, ”my brother followed.

“It is inexpensive, ”I said with confidence.“Almost everyone can afford it and everyone enjoys eating it...”

首先,这里要注意发话词的变通。“汉语中的发话词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基本上是一个封闭体系。‘说’可以说用得很普遍,而用的场合又往往并不恰当,只不过读者习以为常罢了。反观英语文学,发话词很多,是个开放体系。作者如果反反复复,只用一两个,读者一定觉得乏味,在某些场合甚至会觉得不恰当”。[10]两译家根据汉语思维重悟性,语言结构讲意合而英语重理性和形合的特点,对原文中数处“说”分别作了处理,如say, take the lead, follow, ask, continue, go on, suggest, con-clude等,表达了说话者当时的情态。试看下面类似的例子。

(1) 他们听见远处大炮隐隐约约地响着。

They heard the muffled booming of artillery from afar.

(2) 收音机的响声在扰乱大家。

The squeaking of the radio was disturbing everybody.

其次,还要注意发话词的位置。相比之下,汉语不忌重复,不仅体现在用词上,还体现在句式上。引文中的三人“说”置于直接引语前,一线儿排开,并未给人以罗嗦之嫌,如果英译文也照本宣科则给人以机械、呆滞的感觉。两译家把这些发话词或置于直接引语前,或置于其中,或置于其后,错落有致,体现英语的多变性(flexible)。

(4)……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

a....win people’s admiration with their brilliant colors...

b....attracting you with their beautiful colors...

“鲜红嫩绿的颜色”,这里“鲜”和“嫩”是色泽的代称,泛指娇美;“红”和“绿”是颜色的代称,泛指各种颜色。如果死扣原文字眼,译成freshly red and tenderly green,译文读者能懂其意,但失却了原文的涵义。两译家深悟其意,分别译成brillian colors和beautiful colors。这是一种引申,即在译文中将原词语的意义加以延伸,具体地说,这是采用了抽象译法:与具体译法相反,即把原文中带有具体意义或具体形象的词进行处理,目的是为了译文的通顺、流畅。[11]例如:

(1) 这几天心里七上八下,老是安静不下来。

His mind was in turmoil these days and he was quite unable to think straight.

(2) 真正的好朋友应该是雪中送炭。

A real good friend should be offering timely help.

英译汉把带有具体意义或具体形象的词进行抽象化处理也有:

(1) Henry knows he can depend on his family, rain or shine.

亨利知道不论境遇如何,都可把家庭作为靠山。

(2) What is learned in the cradle is carried to the grave.

少时所学,到老不忘。

(5)“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a.That’s what I expect of you.

b.This is what I wish you to be.

刘宓庆先生认为:“词性转换既是一种译词法,又是一种句法变通手段,而后者往往是由于前者的变通而实现的。任何词类都可能也可以在双语语义对应的要求下转换词性,改变原语句法结构形式。因此,词性转换大大拓宽了双语语义对应转换的通道。”[3]“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中的“希望”是名词,两译文分别用了动词expect和wish,采用了词性转换译法,即通过转换原文的某些词语的词性,以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从而使译文通顺自然。例如:

(1) 他的演讲给听众的印象很深。

His speech impressed the audience deeply.

(2) 该厂产品的主要特点是工艺精湛,经久乃用。

The products of this factory are chiefly characterized by their fine workmanship and durability.

英语属静态语言,在一般情况下,较多用名词、介词和副词,而汉语则是动态语言,动词用得多一些。例如:

(1) 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学校不再对教单词拼写感兴趣。

There is a popular belief among parents that schools are no longer interested in spelling.

(2) 公众舆论都反对这个提议。

Public opinion was against the proposal.

(3) 学生们都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

All the students should develop morally,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4) 他一声不吭地走了。

He left without a word.

四、结语

从以上篇章对比看出:讲解翻译技巧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有语言的、有语体的,根据选材还可以涉及语用、文化、修辞、美学、语篇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取材,灵活运用。在教学中,教师既可用例子演绎某一技巧,又可用例子归纳某一技巧,甚至归纳出新的技巧。通过名家译文对比分析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因为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还可以把学生的译文与范文进行对比,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师对翻译理论及技巧的讲授与评析,可以催化学生对知识的转化速度”。[12]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 篇2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

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了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以一个实例指出,实际翻译过程是一个决策过程,对比功能分析可以为分析在翻译中可供选择的各种语言选项及其形式、语义特征和篇章、语用使用条件提供一个总体描述框架,因而对指导具体翻译和分析译文所作选择的得失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作 者:许余龙 XU Yu-long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上海,83刊 名:山东外语教学 PKU英文刊名: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年,卷(期):“”(4)分类号:H0关键词:功能主义 对比分析 对比功能分析 翻译

利用对比分析提高翻译教学 篇3

【关键词】对比分析 翻译教学 翻译能力

对比分析是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分纯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于教学的研究。解释对比理论最有影响的著作算是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写的《跨越文化的语言》(Robert Lado: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根据拉多的观点,学外语的学生虽然学会了不少目的语的词,但他还有母语的语音系统、语法、词汇用法等。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试图以目的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倾向于在形式上或意义上将母语和母语文化迁移到外语和外语文化中。这一论点反映了语际迁移论的观点:学习者所习得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母语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即正转移(positive transfer);也可以是负面的,负转移(negative transfer),即母语干扰(mother-tongue interference)。这为学习者的语言错误找到了理论依据。因此,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学习者所习得语言中的错误是母语干扰造成的。所以,要预示学生会发生的错误,得先把母语与目的语比较一下。两种语言的相同点是容易掌握的,不同点是学生的困难所在。教师如果将学生的本民族语言与他们所学的外语加以比较,就可以更好地了解真正的困难所在,更好地组织教学。我国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中国人学外语》中也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英汉对比分析是在长期英语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条经验,它在英语学习中有着切实可行的实际用处。

以下,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来谈谈采取英汉对比分析这一措施的一些具体做法,兼述其与翻译教学的关系。

一、词义差异

因为人们生活的地域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经验自然存在差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所以,任何两种语言在选择词汇时都不可能出现绝对的一致。学生要注意两种语言在词的意义、词的搭配能力等方面的对比,看它们的对应情况如何,并根据特定的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如汉语的“有”与英语的“to have”相同之处,在表示所属关系时,是一致的,“有房子(钱、兄弟、姐妹)”等。英语用“to have”,但并非汉语表示“有”的其他意思也都用“to have”这个动词。请看下列例句:

1.这台机器有毛病。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machine.

2.他有点失去理智。

He is a bit out of senses.

3.今天有雨。

It’s going to rain today.

4.虎妞说:“我有了!”

Huniu said:“I’m pregnant now!”

可见,源语与译语之间,往往没有相对固定的词义相对应。英汉词字层面上有多种对应情况:完全对等;多词同义;一词多义;词义交织;无对等词语。词义辩析则为判断词义准确意义的前提。教学重点应放于此处,也只有通过对比分析才能找出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在词义辨析基础上,可采用多种翻译技巧来翻译词语,运用增词法与减词法、词类转译、词序调整,也可采用引伸法、替代法、合并法、音译法等。

二、叙事与表态的顺序差异

在对比了原文和译文之后,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一个汉语句子有叙事部分,有表达部分,往往先把事情讲清楚,最后是简短的表态或评论。英语则相反,先表态然后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英文中常用it作先行主语,以便把较短的表达部分放在前面。由此可见,学习英语重要的是学会一个新的思维方式,一种特殊的交流习惯。经过对比分析,显现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表达方式不同,学习者对英语中先行主语的运用更具有自觉性。之后,可结合学生以往学过的知识提出英语中先行宾语的用法,举出诸如We think it most important that theory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practice.(我们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例句,说明英语之所以用it作先行宾语,也是为了把宾语中较短的表态部分提前,把较长的叙事部分置后。实践证明,这一分析对比会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大多数学生能较为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下述汉语的句子:

6.史密斯太太对我抱怨说,她经常发现与自己十六岁的女儿简直无法沟通。

Mrs. Smith complained to me that she often found it simply impossible to communicate with her 16-year-old daughter.

三、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的差异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因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翻译的理解和表达有着极大的影响。中国哲学强调悟性,强调天人合一,人与客观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张人对自然、社会的参与,主体介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因此,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在语言上体现为:句子多以人或隐含以人开头,汉语中处所、地点也常常作为主体看待出现在句子的开头。而英语民族由于受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和理性主义的影响,强调理性,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物我二分,主客分明,强调客观性,客体意识突出。在语言上则体现为主语的客观性,句子常以物体、抽象概念、抽象名词作主语。如例5中甚至用没有实际意义的代词it作形式主语,以体现英语客体意识突出的特点。英语中被动句的频繁使用也是英语客体意识的体现。从这一点出发,学生在英汉互译时,必须从符合译入语表达方面的主体意识或客体意识的宏观角度思考问题,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汉译英语以物体、抽象名词、抽象概念以及非人称用代词it作主语的句子时,应转换成以人或隐含以人开头的句子,以符合汉民族强调主体的思维方式,突出主体的自我中心性。例如,

7.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bt to Thomas Jefferson.(《大学英语》精读,董亚芬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册)

托马斯•杰弗逊为美国的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同样,英译汉语句子时,也要作相应的转换,选择符合英语强调客体意识的主语,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例如,

8.他开车时心不在焉,几乎闯祸。

His absence of mind during the driving nearly caused an accident.

9.热烈欢迎世界各地的客商来此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

Custome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e warmly welcome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business contacts.

对于上述两个句子,学生多译为:

He was absent minded when he drove his car and he nearly caused an accident.

We warmly welcome customers around the world to come here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business contacts.

学生的这两个译句明显体现出汉民族主体的自我中心性对翻译的影响,第一句译文突出的是“他”的一切行动,是他闯祸。第二句译文增添了汉语中隐藏的主语“我们”,强调的是“我们”的态度。虽然也能达意,却不符合英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因此,只有不断地向学生输入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差异的知识,才能在学生的知识系统里形成有关的知识体系,内化成先在的知识,从而给翻译以宏观的指导,提供方法论的帮助。

四、形合与意合的差异

英语重形合(hypotaxis),对语法形式极其重视,在句子行文中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联结手段(多用结构词或虚词)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汉语则是语义型语言,重意合(parataxis),没有形式上的语法区别,表现形式受意念引导,不用或很少用结构词或虚词,行文具有隐含性。

请看下列一组分别从英文和中文作品中选择的具有对应性的话语:

10.“Dear dear,think of me,if you won’t think of yourself.What should I do when you die?”(O.Henry,The Last Leaf )

11.“爹,你就是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我想想,也得想到……俺娘。”(刘思成:《两代艄公》,《小说月报》1988年第4期)

学生懂得形合与意合是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的一个重要区别后,便不难将例句10译为比较地道的汉语:

“哎呀!你就是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我想想,你死了我怎么办呀?”(译文中省略连词when,if.)

将例句11译为比较地道的英语:

“Dad,think of me …and my mammy,if you won’t think of yourself.”(译文中增补了连接词if.)

总之,在教学中,应将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建立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汉语与英语的对比基础上,着力探讨两种语言在翻译中的异同之处,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进行认真研究。翻译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翻译教学中应传授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探索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的进行翻译技艺的学习与应用,提高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拉多.跨文化语言学[M].密西根大学出版社,1957,12.

[2]张震久,袁宪军.《英汉互译基础》•绪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海涛.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北京:中国翻译,1999,(1).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但汉源.意合与形合:英汉翻译中的逻辑关联映现[J].外国语,1996,(1).

佛经翻译与清末民初翻译的对比 篇4

一、翻译的阶层以及翻译形式的不同

中国历史上佛经翻译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东汉-西晋, 这是佛经翻译的发祥时期代表,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安世高, 西晋-隋, 这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道安和鸠摩罗什, 唐朝, 是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玄奘。但要说明的是虽然各个时期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 由于当时外语人才稀缺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整个佛经的翻译主要是官方组织的集体翻译。据马祖毅先生介绍, 罗什译《妙法莲华经》时, “于长大寺集四方译学沙门两千余人”, 译《维摩洁经》时, 姚兴命大将军山公左将安城侯与沙门一千余人于长安大寺参与翻译活动, 译《大智度论》是五百人共集, 译《思益经》是两千余人“ (马祖毅, 1999:55) 。

直到明末清初时期的翻译主要采取中西两人合作的方式, 称为“西译中述”, 即西人口译 (亦称口述) , 中国人笔记 (亦称笔译、润色) 。意大利人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 熊三拔和徐光启合译的《泰西水法》, 葡萄牙人傅泛际和李之藻合译的《名理论》, 这些都是翻译都是西译中述的方式。这些翻译活动一方面引进了西方文化, 另一方面也为清末民初的翻译活动做了铺垫。

随着中国开办洋学堂, 向外国派遣留学生的增多加上明末清初的翻译活动的影响, 翻译逐渐脱离了官方组织僧人进行集体翻译的模式, 清末民初翻译活动主要是以严复和林纾为代表上大夫阶层的个人翻译为主, 内容广泛且数量惊人。被称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的著名翻译家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著, 另一位翻译家林纾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 其译本除了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 还有许多出自外国名家之手, 如英国作家狄更斯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 俄国托尔斯泰著的《恨缕情丝》,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 法国森彼得的《离恨天》, 英国司哥特著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笛符著的《鲁滨逊漂流记》等。当然由于林纾不懂外语, 所以他不得不依靠别人的口译, 但主要的整理过程是由其人完成的, 所以林纾的翻译也认定为个人翻译作品。

总之, 佛经翻译主要是由官方组织起来的僧侣来集体完成的。而清末民初的翻译活动大多是封建士大夫个人完成的翻译的作品。

二、译者的地位不同

如上所述, 两个时期的翻译主体的阶层不同以及时代背景不同影响到译者的地位。就传统的写作理论而言, 肯定作者的全知全能性质似乎成了一条不言而喻的原理, 因而作者的权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但相比之下, 译者却被认为是转达他人思想的人。特别是在翻译初期, 在译者署名尚未成一种惯例的时候, 再加上由于译者本人对佛教经典的崇拜心理, 译者的地位低下和不被人知是可以理解的 (王宏印, 2003:25-26) 。鸠摩罗什首倡中国译名署名制度和道安倡导的以“释”为姓就是译者地位低下的最好的佐证。

清末民初, 随着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 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爱国志士为了救亡图存, 希望从西方借鉴一些救国, 强国之道, 从而形成了这次翻译高潮。所以这一时期译者的角色不单单是转述作者的思想, 还肩负着引进西方的文化, 启迪民智的角色, 阐述自己救亡图存的见解, 所以译者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严复在《天演论》中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 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 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胡适评价严复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所以从译者的地位的角度来说, 佛经翻译时期译者的地位长期被忽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翻译阶层的改变, 清末民初的译者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译者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翻译手法不同

受翻译阶层, 译者地位以及所选择翻译材料不同的影响, 两个时期的翻译手法也有很大的不同。佛经翻译时期, 翻译手法总体来说处于道安主张的“案本而传, 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 余尽实录也。”也就是说, 除了按照汉语的习惯调整原文次序外, 是不允许进行删改的。他还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 三不易”道安的意思是, 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 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 因此必须慎之又慎。总体来说, 整个佛经翻译过程是以“案本”为主导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有官方组织起来的僧人的地位低下, 没有发言权和选择权, , 以及即由于译者的外语水平有限, 不能兼通译入与译出语, 如梁启超说:“安惟不通梵语, 故兢兢于什实, ”“什译虽多剪裁, 还极矜慎”, 所以以案本为主, 即使有些许更改, 也是很谨慎。

另一方面由于佛经所具有的宗教典籍的性质, 原文连同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一起被视为具有神圣不可更改的性质, 作为翻译对象则被相应地视为不可企及的终极范本, 再加上翻译者本身对宗教经典的顶礼膜拜的虔诚倾向, 所以相应的多以案本为主导。玄奘提出的五不翻:一、秘密故, 二、含多义故, 三、此方所无故, 四、顺于古例故, 五、为生善故, 这是对道安提出的“案本”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而到清末民初的时候, 翻译大多不尽依原文, 而是有选择地意译, 甚或借题发挥, 完全不遵循佛经的“案本”的虽然许多论者指责晚清译作普遍对原文不忠实, 存在大量删减、增补等改写原文的现象, 根据目的论原理, 目的决定方法, 那么晚清翻译之所以“不忠”, 有着其历史必然性。

晚清西学翻译可目的都是“洋为中用”, 都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既然翻译活动是“为我所用”, 那是否忠实于原文就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要能利用翻译为我服务。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后, 一部分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保种, 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 希望在不改变政治体制的前提下, 通过翻译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达到富国强兵, 抵御外来侵略的目的。然而, 在甲午战争中洋务派苦心经营, 号称“亚洲第一”, 凝聚了西方先进科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对中国的知识阶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正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唤起吾国四千年大梦, 实自甲午一役也”甲午战争后, 人们翻译的重点也从军上、制造、天文等自然科学转移到政治、教育、哲学等社会科学方而。戊戌变法的失败让梁启超等人认识到依靠清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是行不通的, 要实现强国梦想, 必须眼光向下, 当务之急是“启迪民智”“使民开化”。而启迪民智最有效, 最方便的办法就是翻译西方小说。正如林纾所言:“吾欲开民智, 必立学堂学堂功缓, 不如立会演说;演说又不易举, 终之惟有译书。”文学翻译于是兴起。比如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时候不仅进行翻译, 而且还在原译的基础上进行加注和评论。因此鲁迅先生说严复“毕竟是做过《天演论》的”。一个“做”字, 入木三分地刻划出严复翻译此书的良苦用心。;

总之, 就翻译手法而言, 佛经翻译主要是“案本”也可以说是直译为主, 而清末民初的翻译由于其历史背景和翻译动机不同, 主要以意译为主。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重视传统继承和发扬的国家, 翻译方面的传统也要毫不例外的得到继承和发扬。那么应该怎样进行继承和发展呢?章太炎主张“守旧”而后“出新” (陈平原, 1998:226) , 贺麟在《五伦观念的新检讨》一文中说“从旧的东西里面去发现新的, 这才叫推陈出新。必定要旧中有新, 有历史有渊源的新, 才是真正的新。那种表面上五花八门, 惊世骇俗, 争奇斗艳的新, 只是一时时髦, 并不是真正的新”。也就是说我们只有研究旧的, 才能发现新的。本文通过对古代佛经的翻译和清末明初翻译活动的翻译阶层, 译者的地位及翻译的手法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希望至少可以为我们研究历史上的翻译活动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摘要:佛经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 而清末民初掀起了又一次影响深远的翻译高潮。本文通过从翻译阶层, 译者的地位以及翻译手法三个方面对两个时期翻译活动进行不同点对比, 进而希望对传统译论以及建立现代译论体系有所贡献。

关键词:佛经翻译,清末民初翻译,对比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马祖毅.中国翻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4]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 2003 (5) :16-23.

[5]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诊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6]杨冬敏.佛经翻译与清末民初翻译活动比较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12) :12-16.

英汉被动形式的对比和翻译 篇5

英汉被动形式的对比和翻译

英、汉两种语言中皆大量存在表示被动含义的句式.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自身的`不同的特点以及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被动含义的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本文旨在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被动含义的表现形式的特点进行探讨和比较,以便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对它们进行更好的处理.

作 者:陈琛 作者单位:空军雷达学院基础部,湖北・武汉,430019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15)分类号:H315.9关键词:英、汉被动含义 表现形式 差异 翻译

汉英思维方式对比与翻译教学 篇6

【关 键 词】翻译教学 现状分析 汉英思维对比 转换差异

一、翻译教学的现状分析

翻译是外语教学的手段,也是外语学习的目的。随着英语教学的普及和英语应用的专业化,翻译是目前高校外语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非外语专业公共外语教学中也普遍增加了翻译内容,目的是为了“把翻译作为一门专业来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良好的翻译工作习惯,学会初步的翻译技巧,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穆雷,转引自张美芳2001:20)但是纵观近几年国内出版的各种翻译类教材,不难发现,许多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多针对各种翻译原则或翻译方法与技巧安排教材的章节,却很少有独立的一章来详细的深层次的分析并论述翻译的实质问题就是思维方式的转换过程,取而代之的确是一再强调诸如“信、达、雅”,“通顺与忠实”等的翻译准则,或是“归化”与“异化”等的翻译策略。

正是由于翻译教材对翻译中两种语言背后思维差异分析的忽视,如今的翻译教学也往往把重点放在语言层面的转换上,对学生不断强调翻译方法与技巧,即,在翻译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仅仅是解答了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是什么”的问题,而没有深入的探究,释疑“为什么”的问题。这也会导致众多学习者对翻译学习产生诸多困惑:为什么语法表述正确,句子却不地道了呢?为什么参考答案的表述就符合表达习惯了呢?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地道、语法准确的翻译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翻译中汉英思维的差异是怎么体现在语言中的。

二、汉英思维对比

“思维方式,也叫做思想方法或思想模式,从广义上讲,还可以包括情感活动方式和行为意志方式在内,指的是人们观察事物、体认事理、做出反应时所采取的一种基本的思路,所拥有的一种心理定势。”(陈伯海,1992:53)实际上,翻译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维方式转换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英语和汉语民族由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思维方式。本文将对英汉两何种语言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思维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从三个方面探讨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语言和翻译的影响,从而说明思维方式的对比分析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两种的途径。“所谓形象思维,指人们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他的一大特点是在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借助具体的形象。”(瞿平)而所谓的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西方民族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形式逻辑、抽象思维,力求从独立于自我的自然界中抽象出某种纯粹形式的简单观念,追求一种纯粹的单一元素。这表现在西方语言样态上的就是以丰满的形态外露,因而表现在语言分析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形式化描写。”(申小龙1998:235)英语民族擅长抽象思维,抽象词语意义模糊,便于掩饰作者含混或真实的思想,以迎合其某种表达的需要;而汉民族偏爱形象思维,倾向于具体,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从翻译的技巧上来说,就是采用意译的方式,或是“归化”的策略,将原文所表达的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或具体内容抽象化,從而为译文读者所接受。

例如:The German penetration of the Allied lines was a damning commentary on the supposed invulnerability of the Maginot Line.

译文:马其诺防线据说是固若金汤这一点,已被德军突破盟军防线这件事驳得体无完肤了。

该句中“invulnerability”对于抽象思维的英美读者词义明确、措词简练,在翻译时考虑到汉语读者的形象思维,就用“固若金汤”将其具体化。

2.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

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的对立也是东西方哲学乃至人生观的一个重大区别。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上,强调人是主导地位,其思维往往以“人”为出发点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认为只有人能发出有意识的行为。而英语国家的文化则以物为主体,重视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研究,强调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这两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形态上,其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在描述事理的句子中,汉语常用表示人或生物的词作为主语,而英语则习惯于用非生物词做主语。

我们以“His work made it impossible for him to get home oftener than other weekend”一句为例进行翻译分析。该句单词句法都很简单,懂英语的同学一看也明白大致的意思,但将它翻译得好却不容易。简单的直译为“他的工作使他不能比隔周一次的周末更时常地回家”,可这样的译文明显的带有“翻译腔”的味道,让人读了感觉不像中文。

根据主客体思维方式差异分析的方法,我们看到英文句子用物“his work”做主语,那么翻译成中文时就要首先考虑用“his work”的发出者——“他”做主语,然后把那些非生物主语当作副词或补充说明成分来译,这样句子就更通顺一些:他因工作关系,只能隔周在周末回家一次。

3.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

归纳与演绎,这两种思维方法各有特点,前者implicit, intuitive or indirect(含蓄、本能、间接),后者explicit, to the point and direct(明言、点题、直接)。(何南林 2008:510)英民族重演绎思维,汉民族重归纳思维,体现在翻译教学中,可从句子的叙述顺序来分析。由此,我们分为以下两种情况:英语的直线式与汉语的螺旋式;英语中的“从小到大”与汉语中的“从大到小”。

汉语的螺旋式是指先铺垫后总结,显得比较委婉。而英语的直线式,则先点题,后佐证,把重要话题放在最前面以引起听话人或读者的重视。在段落、篇章或长句的翻译中这种思想尤为突出,特别是段落翻译中的句子语序,或长句翻译中的句子成分,往往需要调整各句子间或是句子成分的先后顺序来达到“通顺”的目的。例如:

Time goes fast for one ①who has a sense of beauty②, when there are pretty children in a pool and a young Diana on the edge, to receive with wonder anything you can catch③!

译文:当你跟可爱的孩子们站在池子里,又有个年轻的狄安娜在池边好奇地接受你捉上来的任何东西的时候③,如果你懂得什么叫美的话②,时间是过得很快的①!(张培基等 1980:152)

而第二种情况所指的“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实际上是从行文习惯或是说从句子成分来考虑的。我们熟悉的信件地址的写法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英语习惯按地点从小到大写,而汉语则反之。在句子上表现为英语句子结构多为前重心,头短尾长;而汉语句式结构多为后重心,头大尾小。由其实是在时间和地点状语的表述上。如英文说 “Jim had a date with Jan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cinema at 8:30 yesterday evening, whom he had been fell in love for a long time.”而汉语则说“昨天晚上8点半在电影院门口,吉姆和他心仪已久的女孩简约会了。”

三、对翻译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的体现出对语言层面差异的深层分析——即思维差异的认识与熟知,引导学生对译文进行如上的对比与分析,更容易或更有依据的解答学生关于选择翻译方法的疑惑。让学生在“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对翻译充满信心,对于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更为得心应手。

对于教科书而言,不仅应当传授学生翻译的具体方法,同时还应适当的加入一些强调思维差异的分析和对比,将翻译中的难点明确化,让学习者能认识到翻译是一种涉及翻译者复杂心理活动的过程。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教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异语民族思维上的训练,传授一些能体现其思维差异的文化背景或民俗风情方面的知识,学生也应当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渠道和手段,加深对译语文化和本国语文化的学习和比较,潜意识地对自己进行思维认识方面的训练,并在翻译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和体现,从心理上消除“翻得难”的恐惧感。

参考文献:

[1]陈伯海.中国文化之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何南林.汉英语言思维模式对比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

[3]瞿平,贺丽琪.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翻译中的视点转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

[4]申小龙.汉语言文化特征探析∥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宋天锡.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5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6]谭素琴.从思维方式看中西翻译理论传统的差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7]严俊仁.汉英科技翻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8]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教社,2001(7)

中西翻译理论对比 篇7

根据史料记载, 中国翻译实践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末年外籍僧侣和华籍胡裔僧人的私译活动。当时尚未有翻译理论的指导, 翻译人员一般都采用直译、死译或者胡译的手段。随着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译场开始出现, 翻译活动由私译转为官译。佛经翻译家支谦出著名篇《法句经序》, 以书面形式较为系统地讨论佛经翻译的方法, 这可视为传统译论的开端。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典译论时期, 始于东汉支谦, 止于鸦片战争。这个阶段的翻译理论主要讨论佛经翻译的问题, 对后来的翻译思想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东汉的支谦、东晋的道安和鸠摩罗什、唐代的玄奘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支谦打破直译的套路, 追求文字的典雅。与支谦不同, 道安法师在主持佛教译场时, 唯恐翻译失真, 主张严格的直译。他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 三不易”的翻译原则, 认为在翻译佛经时, 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的面目, 翻译中有三件事情是很难做到的。鸠摩罗什主持佛经翻译达四百卷, 对六朝时中国佛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对翻译方法有很深刻独到的看法, 但是鲜有文字记载。他在中国最早提出如何表现原文的文体与语趣的主要问题, 对翻译文学影响甚大。梁启超用四个字“天然识趣”概括了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 十分精辟。玄奘被视为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 他提出了“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 认为译文必须忠实原文、通顺流畅。第二阶段是晚清译论时期, 始于鸦片战争, 止于五四运动。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 翻译家们秉承“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 主要从事科技翻译。因此, 这个时期的翻译理论又具有务实性的特征。这个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建忠、严复以及维新派和洋务派等。马建忠提出“善译”, 严复则提出了“信、达、雅”。第三阶段是民国译论时期, 起于五四运动, 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时期译界引进了大量外国文学, 文学翻译欣欣向荣。鲁迅提出了“一当然力求期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瞿秋白提出“对等概念”, 陈西滢提出形似、意似与神似, 茅盾提出“再现意境”, 傅雷提出“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第四阶段是当代译论时期, 即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间的译论, 这个时期翻译家们开始关注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1951年, 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的建设》, 中国译论开始转型, 朝着有目的有体系的方向发展。1990年, 刘宓庆出版《现代翻译理论》, 标志着中国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立。

2 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西方翻译实践的肇始阶段是古希腊没落和古罗马兴起时期, 尽管古希腊开始衰落, 但是其文化仍然优于古罗马, 因此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时, 翻译的重心主要是古典文学, 尤其是荷马史诗。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 他首次区分了“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的翻译, 这便是直译和意译的由来。

西塞罗之后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翻译理论家, 他们观点各异。昆体良提出“与原作竞争”;还有哲罗姆“文学用意译, 《圣经》用直译”;奥古斯丁的语言符号理论和“《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到了中世纪, 有但丁的“文学不可译”和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 不要风格优雅”。文艺复兴时期有多雷的翻译五原则, 有马丁路德的人文主义观点。在17至18世纪, 有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施莱尔马赫的口译与笔译、及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的区分;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与不可译性;以及纽曼的“评判标准在于读者而非学者”。在20 世纪, 西方译论研究范围开始横向拓宽、纵向深化。费道罗夫针对翻译研究提出“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还有雅各布森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即科学”、“翻译即交际”;纽马克的“文本中心”论以及塞莱斯科维奇的“翻译释义理论”。在这个时期, 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个各种思想流派, 如翻译研究派、翻译科学派、文化学派、操纵学派、目的学派、功能学派、交际学派、语篇语言学派、话语结构学派、释义学派、解构学派、多元系统学派等。

3 中西翻译理论的相似性

尽管中西方在地理位置、风俗习惯、文化体制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但是, 翻译活动作为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 都遵循着一般的规律, 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

3.1中西译论都发轫于古典文学翻译。

翻译实践推动着翻译理论的发展, 翻译理论反过来指导着翻译实践。如果不将人类早期部落间使用的手势或动作交流视为翻译活动的话, 那么, 人类最早有文字记的翻译实践应该是古典文学翻译。在中国, 最初的翻译活动是东汉末年的佛经的翻译, 当时的《法句经序》被学术界推为最早带有翻译理论色彩性质的文章。此后的几百年时间, 佛经翻译盛极一时, 涌现出许多佛经翻译家, 如鸠摩罗什、玄奘和真谛等, 他们对佛经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有着许多独到的见解。在西方, 翻译实践源于对古希腊文学的翻译, 开始是荷马史诗翻译, 后来是《圣经》翻译。对比中西宗教翻译, 可以发现,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家们讨论的核心问题, 并且直译的呼声更显高涨。

3.2中西译论的核心主题一致

纵观中西翻译理论的发展史, 虽然各家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但是仔细探究, 便可窥探出中西方翻译家们探索翻译理论时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主题, 那就是内容的忠实性、表达的流畅性、风格的一致性。中国从支谦、道安法师、玄奘到严复、马建忠, 到陈西滢、钱钟书, 再到董秋斯、刘宓庆;西方从西塞罗、哲罗姆和奥古斯丁到多雷、洪堡、施莱尔马赫, 到奈达、纽马克, 再到后来的各个翻译流派, 各人各派对翻译标准的表述确是异彩纷呈, 他们也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创新, 但是译论核心主题始终不变。在古代, 中国的佛经译论《法句经序》提出“因循本旨, 不加文饰”的观点, 即译文必须要遵循原文, 忠实于原文, 不得随意篡改原文。无独有偶, 西方翻译理论家哲罗姆认为:“宗教的翻译, 如《圣经》的翻译应该采用直译。因为《圣经》中的词序…是一种玄义, 对《圣经》原文的句法结构不得有半点改动, 否则就会损害圣经的深刻含义, 降低译文的价值。” (转引廖七一, 2012:5) , 到了近代, 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之说, 与同时代的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文字表述不一样, 但是意思都是“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 译文必须通顺, 译文的风格必须与原文的风格保持一致。”虽然“忠实、流畅与风格”是翻译理论永恒探究的主题, 但是, 这不代表他们是翻译研究的全部内容, 古往今来, 翻译理论一直都处于不断创新发展之中, 新的翻译思想为翻译实践活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4 中西翻译理论的相异性

虽然中西译论都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 具有很多相似性。但是各国语言文字分属不同语系, 语言结构和语言文化各具特点, 加上各国历史演变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西译论的发展和形成也呈现出许多差异性。

4.1 西方译论系统抽象, 中国译论具体实用

中西译论在发展的初始阶段都是零散的、片段的, 不成体系的。西方最早见于西塞罗提出的“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中国则最初始于支谦提出的“因循本旨, 不加文饰”。连同稍晚提出的观点, 这些早期翻译思想都仅仅是当时翻译实践者们对于翻译方法总结出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谈不上是系统的翻译理论。但是, 从翻译理论整体发展历史来看, 西方的翻译思想更加的系统化和抽象化。很早, 多雷和泰特勒等人就明确提出了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雅各布逊也发起阐述翻译的分类, 奥古斯丁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学问题。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翻译理论家们则对翻译进行了专题研究, 把翻译问题的底层操作提升到了上层的理论分析和系统总结。纵观整体, 西方译论借助了多学科的知识发展和丰富了翻译的视角, 包括语言学、文艺学、修辞学、传播学、交际学、生态学和符号学等, 涌现出许许多多翻译流派。因此, 后人又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大主线, 即语言学翻译理论主线、文艺学翻译理论主线和阐释学翻译理论主线。由此可见, 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更为注重对翻译活动的客观描述, 并且从这些描述中抽象出指导翻译实践的方法。然而, 相比较而言, 中国翻译理论则偏于具体实用。从支谦到严复, 从陈西滢到董秋斯, 从傅雷到钱钟书。每一代翻译家关注的几乎都是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的问题。涉及的问题总是围绕什么是翻译、如何翻译、怎么评价翻译, 他们关心的是提出的翻译理论能否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 对翻译活动有没有帮助。中国译论不成系统也不成流派, 更加没有将翻译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当代中国译论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 开始意识到翻译科学建设的迫切性, 但是, 发展较为缓慢。

4.2西方译论详细明确, 中国译论含蓄凝练

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中西译论在表述方面也存在着不同。在西方的传统译论中, 所有的翻译思想都是由译论家们的明白无误地进行解释和界定的。译论家们喜欢凡是都说个清楚, 讲个明白。模棱两可的表述被认为是“定义含糊、逻辑不清”, 会遭到人们的非议和排斥。或许受西方哲学家们的影响, 西方翻译理论在表述时十分重视推理分析和形式逻辑。比如, 泰特勒提出“同等效果”原则, 他会首先阐释同等效果的界定, 然后就如何在翻译中达到同等效果提出了三大原则, 并对其进行清楚明白的逐条加以阐释。再如, 纽马克在提出文本类型理论时, 会引用大篇幅文字介绍其理论根源布莱尔和雅各布森等语言学家对语言功能的划分, 然后, 根据语言功能对各种文体文类进行划分, 并提出各自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可以说, 这些译论的论述都十分清晰明了。正因如此, 西方译论中也就产生了大量的翻译术语和系统的翻译论著。中国译论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表达方面比较含蓄, 也就是讲究悟性。中国译论喜欢使用凝练的词语对翻译思想进行高度概括, 比如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傅雷的“神似”等。这些翻译思想虽然形象贴切、易于记忆, 但是其中的内涵的界定也让人费解, 因为这些翻译想想的提出者并未对其具体的标准进行详细的阐释。所以, 在理解上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5 结束语

中西翻译理论同属翻译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人类翻译实践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中西译论不存在孰重孰轻、孰优孰劣、孰是孰非的问题, 它们根植于翻译实践活动, 但孕育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文化土壤之中, 因此, 各具特点。本文尝试对中西译论做比较分析, 一是为读者提供全新的视角, 对中西译论的主要框架有一个粗略的认识。二是通过比较分析, 把中西译论的共通性和相异性提取出来, 深化读者对中西译论的认识。中西译论的相似性多于相异性, 但相异性的意义重于相似性, 正因为不同, 我们才需要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

摘要:中西译论根植于翻译实践活动, 具有诸多的相似性;但它们孕育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之中, 故又各具特色。该文对中西翻译理论进行概述和对比, 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认识中西翻译理论发展的框架及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中西译论,相似性,相异性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3]谭载喜.中西译论的相似性[J].中国翻译, 1999 (6) :25-28.

[4]谭载喜.中西译论的相异性[J].中国翻译, 2000 (1) :15-20.

胡适与鲁迅的翻译对比 篇8

一、译作的选择

胡适与鲁迅都为中国的文学转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胡适是第一个提出“翻译要为创作服务”的人, 也是第一个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和诗歌翻译的学者。然而在创作方面, 胡适先生评价自己是“提倡有心, 创造无力”, 鲁迅恰恰弥补了这种不足。然而胡适主要功绩不是表现在创作时间方面, 而是在引进现代小说观念方面。胡适在1916年2月3日致陈独秀函中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 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 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 有所观摩, 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1】胡适认为, 翻译外国文学, 一定要翻译一流作家, 一流的作品。相反, 鲁迅的选材则自由的多。胡适热爱诗歌, 在他少年时期已经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可见对其的钟爱。纵观胡适的翻译著作来看, 绝大部分也是以诗歌翻译为主。从用五七言诗体的形式翻译《六百男儿行》, 到之后用骚体翻译的《哀希腊歌》, 一直到后来的白话译诗《老洛伯》等等, 胡适不断尝试, 不断尝试和创新, 引进欧美诗歌的诗体和形式, 不仅开创了白话译诗的先河, 挑战了传统的翻译规范, 而且为中国诗歌创作注入新的血液, 颠覆了文言文创作的策略, 并开启了白话创作的新纪元。

与胡适的翻译相比, 鲁迅的译诗则很少, 大部分都是散文, 小说和杂记的翻译。从数量上来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 胡适的译作是远比鲁迅要少很多的, 他晚年几乎没有什么翻译的作品了, 而鲁迅的翻译事业则终其一生。鲁迅一生从翻译《哀尘》开始, 到译完《死魂灵》, 在这33年的翻译生涯中, 他一共翻译了近14个国家105为国外作家的作品, 总字数达300多万字, 译作占总作品的一半多, 而且他之后的著作都受到了翻译的影响, 所以鲁迅首先是成为了翻译家, 然后才成为了一名作家。鲁迅对诗歌并非热爱, 与胡适相比, 创作方面胡适多为诗歌, 鲁迅多为小说和杂文, 在翻译方面也是如此。鲁迅从《斯巴达之魂》到《死魂灵》也都是以小说和杂文为主, 并以俄国, 日本, 波兰, 芬兰, 捷克等过为主。由此可见, 不论从翻译还是创作两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喜好。

二、翻译目的

由上述可知, 两人翻译的选材各不相同, 从原作的选材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思想和观念的不同。胡适和鲁迅都是白话运动的先行者和主力军, 都从以文言文创作的“贵族文学”改革成以白话文创作的“贫民文学”, 使文学得到大众化。诗歌自古看起来是更为高雅的一种创作, 小说则略微“低俗”, 从这个角度看, 胡适则处于俯视态度来进行白话的翻译和创作, 而鲁迅则更深刻的剖析了大众的心理和社会, 选材上也选择了大众更易接受的小说和杂文。他们的白话翻译不但使“贫民”可以接受, 而且改变并丰富了汉语的语言模式, 通过借鉴, 来创造自己的文学。

胡适的翻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留学前, 年轻的胡适血气方刚, 受到梁启超和严复的影响, 内心充满了爱国热情, 脑海了中下了革命的种子, 在此时的诗歌翻译中, 政治倾向明显如《六百男儿行》。这一期间的译作侧重于爱国, 反抗和战斗的主题, 译诗采用五七言古体。第二个阶段是留学期间, “这期间胡适对文学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人士, 文学直接的功利性似乎逐渐减弱”【2】如布朗宁的《乐观主义》。译诗的主题也变得宽泛了许多, 更集中于哲学思辨, 包容性也更强, 译诗不再纯粹是社会的批评, 翻译形式也过渡到骚体。第三阶段则是回国后, 译诗包括《老洛伯》, 《关不住了》等, 这一阶段的译诗虽仍然十分注重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但具有更丰富的人文的关怀, 译诗也开始采用白话的形式翻译。可以看出胡适的诗歌翻译无论是在思想主题, 语言形式和诗体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也更好传递了西方的文学文化, 国家观念和现代思想来唤醒国民, 试图揭示强国的“秘密”, 进而挺近到强国之中, 以此来唤醒国人。这与鲁迅展示屈辱和伤痕的方式来唤醒国民不同。鲁迅通过翻译“弱国”文学, 揭示“弱国”的悲惨实例, 以此形式向国人生动的展示“亡国”民族可悲可怕的境遇。鲁迅先生精通日语和德语, 以此两种语言作品实属正常, 所以我们姑且先不讨论, 这两种语言的翻译。除此两国, 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大量的选择的国家有, 俄国, 波兰, 芬兰, 捷克, 保加利亚, 荷兰, 匈牙利, 西班牙, 奥地利, 罗马尼亚等国家名族的作品进行翻译, 这些国家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曾经拥有悠久灿烂的文明, 辉煌的民族历史, 但在近现代历史上皆可悲地衰落, 或亡国, 或亡种 (其实仅仅是面临亡种的威胁) , 或沦为强国属地、殖民地”【3】, 以此来揭示“弱国”的悲惨实情和沦为“弱国”的根源, 以此来唤醒国人。

总结:胡适和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巨匠, 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也为西方文学的引进做出了不可抹灭贡献。他们开创了白话翻译的新纪元, 通过翻译西方名著, 借用外国文法来改造中国文法丰富了汉语的语言模式, 并唤醒了沉睡的中的国民, 有人说胡适温文儒雅, 鲁迅尖酸刻薄, 胡适的意译通顺耐读, 鲁迅直译晦涩难懂, 或是胡适的译文也原作相差太远, 亦或是鲁迅的译著严谨, 忠实原文, 我觉得不可从单纯的某一时段的翻译或是某一作品来片面的评价两位的翻译, 他们随着时间在不断地完善自己。他们处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和背景之下, 也这是那个特殊的时期和背景才造就了这两位伟大的学者。

摘要:胡适和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两位伟大的学者, 同时也是两位伟大的翻译家, 他们在翻译的目的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一是要传播西方的思想唤醒国民, 二是希望改变并丰富汉语的语言模式, 通过借鉴, 来创造自己的文学。但是两个人的翻译特点仍有很多的不同, 通过译作的选材, 翻译目的和翻译手法的比较来更好的理解鲁迅和胡适的翻译。

关键词:胡适,鲁迅,译作选材,翻译目的,翻译手法

参考文献

[1]欧阳哲生, 解析胡适,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10, 348

[2]廖七一, 胡适诗歌翻译研究,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4, 39

英汉语序对比分析与翻译 篇9

1. 英汉语序的可比性

汉语与英语可比性建立在人类语言共性 (language universal) 的基础上。对于人类语言共性的研究, 早在17世纪A.Armauld在《普通唯理语法》中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共性可概括为形式共性 (formal universals) 和功能共性 (functional universals) 。语言共性是语际对比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语言共性就没有可比性[2]。正如石毓智所言, 不同的语言之间既存在着强烈的共性, 又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共性往往是由人类共同的认知机制决定的, 个性则多是受各自语言语法系统特点影响的结果。语序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 汉英语序对比分析也应建立在其共性的基础上。寻找它们之间的殊异性 (heterology) 是汉英语言对比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2. 英汉语序的句子结构比较与分析

不同民族往往因其思维习惯的不同而对同一客观事实有着不同的语言传达顺序。汉语思维方式是:主体→行为标志→行为→行为客体。这一思维习惯反映在语言传达上的模式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 以及定语必须前置等。英语民族的思维模式的线性序列为:主体→行为→行为客体→行为标志[2]。反映在语言传达模式上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 以及较长的定语必须置后[1]。鉴于以上分析, 汉语和英语尽管在思维和语言形态上有同有异, 但在基本语序上大同小异。

2.1 英汉语共同的基本句子结构

汉语与英语在语序上均属主谓宾 (SVO) 语言, 这是一个最明显的事实[4]。虽然汉英语千变万化, 但基本上是由下列5个基本句型扩展而成的。

(1) 主语+不及物动词 (SV)

他们听得很仔细。

They listened carefully.

(2) 主语+系动词 (be) +表语 (SVP)

花闻起来香甜。

The flowers smell sweet and nice.

(3) 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SVO)

他们在村里建了一座工厂。

They’ve put up a factory in the village.

(4) 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SVOiOd)

他带给我一支钢笔。

He brought me a pen/a pen to me.

(5) 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补 (SVOc)

他发现研究所的大门对他关闭了。

He found the doctor of study closed to him.

实际语言比起这5种句型来要复杂得多, 但都可以看成是它们的扩展、组合、省略和倒装等变式。因此, 基本句型主干序列的一致性对汉英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是我们在翻译实践中运用成分分析法的基本线索。

2.2 英汉语序的差异性

在研究汉英语的一致性的同时, 语言学家也发现它们的差异性 (不一致性) 。在汉英翻译中主要表现为两对矛盾:一是表现为前置修饰语 (pre-modifiers) 与后置修饰语 (post-modifiers) 的互换。二是表现为自然语序 (natural order) 与倒装语序 (inverted order) 的互换[4]。

Os good指出, 语言中有两种语序:自然语序和特异语序。自然语序依照时间发生顺序叙事, 特异语序不依照时间顺序叙事, 而往往根据说话人的句义重点、兴趣所在及语气轻重等来组句。英语中有16种时态和各种连接词语来表示动作的时间, 其句序可不受实际时序的约束, 因而其时序与句序之间没有什么对应性, 即先发生的动作可以先说, 也可以后说, 这种现象就像拍电影中的剪辑方式一样, 可完全按照作者的语用意图来排列句子成分。从时序与句序的对应性角度来看, 我们可以将英语称为“剪辑式”语言。其语序好像电影导演根据作品构思、剧情发展、表现技巧和个人风格等需要, 将各组镜头按时序或不按时序加以剪辑和组合。因此, 英语是两种语序兼有的语言。汉语中, 往往先发生的动作先说, 后发生的动作后说, 从无到有, 逐步展开, 时序与句序有较强的对应性。这表明汉语的句序结构受现实时间结构的约束。汉语这种表达方法好像对现实生活的临摹。故汉语可称为“绘画式”语言。因此, 汉语主要是自然语序。例如:

(1) He stood up, took the umbrella and went away. (自然语序)

他起身拿起雨伞就走了。 (自然语序)

(2) As soon as the storm commenced, the boat upset. (自然语序)

暴风雨一来, 船就翻了。

(3) Back in her dining-room, she sat in her chair and rocked (自然语序)

她回到餐厅, 坐进摇椅摇了起来。 (自然语序)

在以上例句中, 英汉两种语言的时序与句序相对应, 两种语言都使用了自然语序。

(1) He came to Wuhan from Beijing through Zhengzhou by rain. (特异语序)

她从北京坐火车经过郑州来到武汉。 (自然语序)

以上例子中的英语句子的时序与句序完全不对应, 事情发生顺序与汉语的表达句序刚好相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汉语句子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组句, 而英语却不是按照自然语序组句。

另外, 在英语中, 先表态后叙事, 而汉语则正好相反, 这也是一个时序与句序的对应问题。汉语往往叙事在前, 表态在后。例如:

如蒙早日寄来样品或产品册, 不胜感激。

叙事部分表态部分

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samples and or brochure could be

表态部分叙事部分

soon forwarded.

在表示因果关系时, 英语中对“因”的叙述可先可后, 但一般后置情况较多。不强调原因、理由、目的等状语短语或从句时则后置, 强调时可前置。如:as, since表明显的原因, 句义重心在后面的主句上, 属于尾重现象。在汉语中则多用“先因后果”的顺序加以表达。例如:

(1) As the weather w as fine, we decided to climb the mountain. (前置)

由于天气很好, 我们决定去爬山。 (前置)

(2) She had to stay at home yesterday because she w as ill (后置)

因为她病了, 昨天不得不呆在家里。 (前置)

在表示条件 (假设) 与结果的关系时, 英语中条件 (假设) 与结果的顺序也不固定, 条件 (假设) 从句的位置可在表结果的主句之前, 也可在主句之后。汉语中往往是条件 (假设) 在前, 结果在后。例如:

(1) Suppose we can’t get the necessary equipment, wha shall we do? (后置)

假若我们弄不到必要的设备, 那怎么办? (前置)

(2) He would be a rash man if he should venture to forecas the results of this event. (后置)

如果他敢预言此事的后果, 那他一定是个鲁莽之徒。 (前置)

3. 结语

因为英汉语序上的这些差异, 所以我们在翻译句子或者文本时, 必须把它们的差异性牢记于心, 这样才能翻译出符合语言习惯和文体特性的作品。然而, 翻译无固定的模式, 将语序合理重组有时全靠译者对语序差异的把握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402-414.

[2]丁全国.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3) :15-20.

[3]全积令.汉英词序对比研究[J].外国语, 1998, (1) :28-35.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325-410.

[5]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

翻译对比 篇10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是利用计算机将一种自然语言自动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机器翻译真正意义上的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然而到60年代由于美国科学院公布的ALPAC报告几乎彻底否定机器翻译的作用和成果,机器翻译步入萧条期。90年代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的人工翻译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翻译需求,人们对机器翻译的需求空前增长,众多公司也相继推出一系列机器翻译软件,因此机器翻译取得了快速发展。

计算机辅助翻译是指人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整个翻译的过程。与机器翻译相比,其翻译质量要高于单单利用机器翻译的应用领域。其翻译几乎等同于人工翻译,但翻译效率要比人工翻译高一倍以上。计算机辅助翻译产生于机器翻译之上,其作为语料库技术一个重要的领域,近年来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可以说,计算机辅助翻译是在机器翻译遇到阻力后的产物。

二、机器翻译的原理及其局限性

所谓机器翻译,即整个翻译过程中没有任何人工的参与行为。其过程分为原文分析、原文译文转换和译文生成三个阶段。

(一)机器翻译的原理

机器翻译的实现技术主要有两大原理:

(1)基于语法的分析是指计算机通过对源语言单词、语法、句法等进行分析并进行判断和取舍,然后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最后生成目标语言。虽然计算机具有庞大的存储记忆和反应能力,在词义的翻译上比人脑快无数倍,但是计算机至今没有达到如人脑一般良好的思维功能,因此机器翻译基于语法分析的译文可读性并不理想。

(2)基于语料库是近年来十分受重视并在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发中得到应用,但其难点也存在:首先,由于自然语言也在不断发展,要构建一个庞大的语料库并尽可能存储某一自然语言的所有句型其可实现性比较低。其次,即使构筑如此庞大的语料库可以实现,如何使其有效运行依然存在困难。

(二)机器翻译的局限性

自然语言十分灵活,人工翻译过程中,为了目的语的可读性,译者在目的语的选词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一点是机器翻译无法比拟更无法超越的。比如翻译“机器翻译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道词典的机器翻译为“The research of machine translation histor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thirties of the20th century”,谷歌在线翻译为“Machine translation studies dating back to the 20th century,three forties”,其中有道翻译的翻译引擎基于搜索引擎,采用搜索引擎后台数据和“网页萃取”技术,谷歌翻译采用了源自全球范围内样本的“统计机器翻译”技术,究其本质两者都是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也能看出两个译文都对词义和语法的辨析出现错误。再以英译汉为例,由于机器翻译技术蓬勃发展和改进,如今很多机器翻译软件对英语简单句的翻译都比较准确且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但是倘若一个句子中出现了较多个句子成分,如定语、状语或者补语等等,一旦机器翻译对于这些部分理解不正确,译文就会出现问题,甚至让人难以理解。以某次翻译作业中的句子为例,“The second point is that the idea tha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as“British”and that Europe was just a“follower”seems overstated and,in some sense,wrong.”在有道词典的译文为“第二次,认为工业革命是‘英国’,只是一个‘追随者’,欧洲似乎夸大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错了。”谷歌在线翻译为“第二点是,有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是“英国”,而欧洲只是一个“跟随者”似乎夸大了,在某种意义上,是错误的。”该例句是个复合句,其中包括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因此两者的机器翻译结果都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记忆(TM)

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机器翻译的本质区别在于计算机在翻译过程中不是唯一的主角,主角是译员,计算机在翻译过程只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给予译员辅助。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核心是翻译记忆,它的原理是在译员翻译的同时,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会在后台建立翻译记忆库,运用翻译记忆和数据库功能,把译文文本内容加以储存。在翻译过程中,当有相近或者重复的术语、短语、句型、词组等出现时,系统通过自动搜索、比对,为译员提供记忆库中相近的译文,让译员自行决定是否采纳、编辑或者拒绝使用。翻译记忆其实是提供了一种翻译建议,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提升了翻译品质。

据相关统计,在不同行业和部门,资料的重复率达到20%—70%,倘若利用传统人工翻译,便意味着译员有20%以上的劳动属于无谓的机械重复劳动。翻译记忆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极大提高了译员翻译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翻译的质量。目前比较受欢迎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有Trandos,Memo Q,Transit,Omega T等,国内主要有雅信、雪人等。以CAT软件鼻祖塔多思(Trados)为例,在利用Trados翻译的过程中机器会自动记忆翻译结果,当译者再次翻译时,翻译机遇会搜索记忆库并进行对比,挑出相似的译文作为参考译文,并且译者只需要一次性建立一个或者多个标准术语列表,翻译时,术语库会自动识别出已入库的术语并给出相应的术语译语,保证术语的统一,节省翻译时间,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关于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翻译引擎在下一章节会详细展开。

四、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对比分析

(一)不同的设计理念

机器翻译软件设计的理念是让机器彻底代替人工翻译,由于其可读性和准确性较差,因此机器翻译主要是针对外语基础比较差的用户,其目的是解决基本的语言障碍问题。如今有很多人在阅读外国文献时都会先通过机器翻译来了解大致内容,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翻译的需求仅限于基本了解即可,并不需要花费人力、物力将其准确翻译出来,译文的质量取决于软件技术。

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则是针对外语水平比较高的用户群体,强调的是机器翻译的辅助作用,而不是完全取代人工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在翻译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提高翻译人员的翻译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简单的重复劳动。

(二)应用范围不同

从机器翻译的角度来看,日常翻译的材料主要分为以下6类:1.文学作品;2.非文学出版物;3.法律文件;4.网页及计算机相关材料;5.情报资料;6.文摘。其中非文学出版物,如产品说明书等一些基于专业语料库的材料翻译都可以使用机器翻译。另外,由于有些文件过于庞大,比如网页及计算机相关材料每日的更新都数以万计,倘若使用人工翻译根本应接不暇,因而需要使用机器翻译。此外,对于有些文本读者不需要仔细阅读整篇文章,只需要读懂大概的内容即可,此类文本翻译也可以使用机器翻译。

法律文献对措辞和术语的准确性要求极高,拥有庞大的专业法律语料库的机器翻译软件可以勉强胜任此类翻译。但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涉及到法律方面的纠纷,还是应当采取计算机辅助翻译,以专业译员的翻译为准。最后,文学翻译由于其问题的特殊性,因此只能用计算机辅助翻译,通过译者问文学作品的理解辅以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翻译。总而言之,哪种材料运用哪种翻译技术还是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定,但是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机器翻译还是计算机辅助翻译都是不可或缺的翻译技术。

(三)翻译引擎不同

机器翻译软件更注重综合功能,因为机器翻译没有人工的参与,也没有审核等环节,译文即最终结果,因此为了保证翻译效果,机器翻译软件对语法库、专业词库等要求比较高。在前面已经介绍了机器翻译技术原理的两个分支,基于语法分析和基于语料库,此处不再赘述。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翻译引擎包括四个方面:1.在翻译过程中软件会自动存储翻译结果,在之后的翻译中自动搜索记忆库,并将当前句子与库中存在的翻译单元进行对比和匹配,筛选出一定程度上较符合的译文作为参考译文。2.术语管理功能。术语管理是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据统计,目前市场上有95%的翻译是非文学翻译,也就意味着几乎每篇文档都包含很多的专业术语,例如科技、法律、经济等。而翻译记忆软件中有一个术语管理工具来规范所有的专业术语,以Trados为例,Trados系统中包括Multi Term软件,该软件可以将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格式文档制作成术语库并添加到Trados软件中,在翻译时,它会自动搜索该术语库,如果该术语存在,它的翻译就会显示在Workbench的窗口。

五、结论

如今虽然机器翻译的发展和受重视程度越来越不如计算机辅助翻译,且机器翻译中依然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为很多人诟病,但是它的易用性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对于大量并且精确性要求不高的文本机器翻译要优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而另一方面,计算机辅助翻译先进的记忆技术、可共享交流的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为专业翻译人员提供了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翻译平台,从而大大提高了译员的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鲁.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与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175-179.

[2]赖怡霏.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比较研究[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97-99+85.

[3]李艳勤.浅析计算机辅助翻译中的翻译记忆技术和软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13.

[4]薛文枫.中国机器翻译软件与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发展与现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S1:56-57.

[5]张治中,俞可怀.“机器翻译”还是“机器辅助翻译”——对“机器翻译”之管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54-58.

上一篇:维护及优化下一篇:综合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