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

2024-06-24

实录(精选十篇)

实录 篇1

2008年1月中旬, 当中远物流员工满怀喜悦、准备站好最后一班岗, 迎接即将到来的戊子鼠年之时, 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区市迎来了一场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由于此次降雪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覆盖了包括广东、湖南、贵州、广西、湖北、江西在内的19个省市, 因此广州中远物流、武汉中远物流以及中远物流其它受雪灾影响的单位不约而同地同这场50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展开了搏斗。

虽然恶劣的天气在一定程度上给这些公司造成了影响, 但是由于公司总部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以及面对灾情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 因此, 中远物流总部以及所属各单位上下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确保了公司各项业务的正常运行, 同时也确保了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 以及企业的和谐稳定。

就拿武汉中远物流来说, 由于公司在第一时间做好了周密的部署, 因此, 尽管公司2008年1月份的出口箱量较月度计划有些差距, 但仍然较去年同期增长32%, 同时创历史新高。

而在抗击雪灾的另一个主战场——广东、湖南、贵州等地 (这些地区的业务由广州中远物流经营管理) , 通过对受灾重点公司的点对点调查, 对遍布全国各地的融资物流151个项目、242位监管人员的彻底排查, 广州中远物流公司建立起了区域灾情紧急通报和应急机制, 掌握了受灾受困情况, 同时也确保了对灾情的应对自如。

事实上, 就在这次雪灾发生不久, 中远物流总经理叶伟龙、党委书记马建华就曾亲自指示, “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 动员各方面力量, 努力投入到抗灾救灾工作中去。”近日, 就这场自然灾害给中远物流带来的影响以及中远物流如何众志成城抗击灾害、确保货物畅通, 本刊记者特意深入采访了中远物流党委书记马建华。

广州区域:全面排查, 部署抗灾自救

《中国物流与采购》:针对这场自然灾害, 广州中远物流公司主要做了哪些部署?

马建华:当灾情发生后, 中远物流就立刻行动了起来。1月31日, 公司、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这次冰雪灾害可能给业务生产、职工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并且要求各级领导认真做好救灾防灾工作。同时, 通知还要求各单位要在近期进行一次彻底全面的灾情排查, 评估冰雪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后续隐患问题。广州公司领导直接飞赴昆明, 指挥受灾比较严重的昆明中远物流公司贵州思林电站项目部进行抗灾救灾工作, 并与受困贵州铜仁地区、重庆彭水地区的驻点作业职工完成通话。除此之外, 他们还同昆明公司党委领导班子研究了当前的灾害情况, 要求当地公司要不计成本、保证受困职工的人身安全, 并结合灾情实际, 启动和部署抗击灾害紧急方案, 同时直接电话联系长沙公司、融资物流、仓配中心, 了解各公司、各监管点的灾情, 并提出具体意见。

随着灾情的进一步恶化, 广州公司党委紧急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抗灾救灾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公司、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这次冰雪灾害可能给业务生产、职工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并且要求各级领导认真做好救灾防灾工作。同时, 通知还要求各单位要在近期进行一次彻底全面的灾情排查, 评估冰雪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后续隐患问题。

《中国物流与采购》:雪灾持续期间, 广州公司是如何结合本身的物流业务来保障国家的电煤供应的?

马建华:事实上, 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重点保证电煤运输的文件精神, 该公司高度重视融资物流秦发项目的监管和运营 (注:秦发集团位于秦皇岛, 是中国主要煤炭及电煤贸易公司之一) , 要求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心加强业务力量, 以此来保证物流的监管畅通。

1月23日与1月30日, 广州公司先后两次召开专门会议, 针对秦发项目未来可能出现危机库存情况, 探讨应对对策, 同时严格落实项目联系人和春节节点监管员, 要求他们采取有效措施, 从业务上尽最大努力保障电煤物流畅通, 支援抗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物流与采购》:针对灾情给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广州公司有没有主动行动起来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

马建华:当然有的。按照该公司领导层的要求, 受灾地区各单位要高度配合当地政府, 广泛动员和组织党员、团员以及青年自愿者, 积极参与到抗灾自救工作中去, 以扎实有效的实际行动抗灾、防灾、减灾。同时, 广州公司团委主动与广东省直团工委、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联系, 步调一致听取团组织意见, 并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广州火车站滞留返乡务工人员的疏导。

而对于该区域公司的未受灾地区, 该公司领导也要求各单位员工积极响应中央和各地政府号召, 情系灾区、关心灾情, 发扬“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精神, 主动为灾区群众捐款捐物。该公司同时还要求各单位工会要扎实做好春节期间的相关工作, 对滞留当地未能回家过节的职工给予关心, 主动送温暖, 并做好爱心基金的发放工作, 保障过好新春佳节。节日期间, 公司还安排专人值班, 对突发事件、紧急事件及时上报处理。

武汉区域:主动出击, 保生产、保班期

《中国物流与采购》:据了解, 武汉区域黄石公司处于灾情较为严重的地区, 请介绍一下该公司在雪灾期间的应对情况?

马建华:的确, 受长时间冰雪天气的影响, 黄石港的门机、吊机等操作设备受冻严重, 厚重的积雪和打滑的地面一度导致黄石港码头的停工, 无法正常完成作业。而当地的码头较为狭小, 因此集装箱进不能进、出不能出, 造成了集装箱的严重积压, 给该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不过, 面对这些困难, 黄石公司的员工并没有选择退缩, 而是果断出击、积极应对。一方面, 黄石公司主动紧急购买工业用盐以及编织袋运往码头, 做好防滑工作;另一方面, 公司领导干部、党员带头, 全员参与, 自动自发地带着各种工具, 多次前往码头现场, 鏖战冰雪。而在该公司员工的努力和感召下, 码头现场的工人也纷纷投入到行动中来, 并提前使港口运作起来, 保障了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转。

《中国物流与采购》:在这次雪灾中, 宜昌港由于停靠了较多的船舶, 因此也承受了较大的压力, 请介绍一下他们抢险救灾的情况?

马建华:在1月22日当天, 宜昌港要有2艘中远支线船舶抵达, 按照抵港的顺序分别是“航万8 1 8”和“中远8号”。但这一天, 宜昌港同时还有其它4艘船舶在港等候作业, 因此码头泊位十分紧张。然而, 为了抢抓班期, 宜昌公司紧急与港口部门取得联系, 同他们一同设计作业计划, 并提出了既能满足中远支线船舶的优先作业, 又能安抚其他公司在港作业船舶暂时让出泊位的可行方案。而在经过多次协商之后, 港口方面也暂停了其它船舶的作业。

而在1月29日傍晚, 重庆航线“中远1号”轮上行将抵达宜昌港, 由于在宜昌下游的岳阳港遭遇大雪封港不能卸船, 只能改到宜昌港卸船, 而此时宜昌港也处于大雪封港的前夕, 因此如果不能及时完成卸船作业, 很可能会导致该批集装箱被迫上行到重庆卸船, 这样就会受到很大损失。接到命令后, 宜昌公司立刻赶往码头现场, 并做好了一切卸船准备工作, 从而保证了“中远1号”到港后的顺利作业, 也确保了集装箱全部按计划卸下。

其它区域:想方设法, 确保安全、及时将货物送到客户手中

《中国物流与采购》:除了广州、武汉等中远物流区域公司积极抗击暴风雪外, 还有哪些中远物流所属单位也加入到了这场战斗?

马建华:上海中远物流重大件运输有限公司、南京中远物流、青岛中远物流仓储配送有限公司驻点RDC, 以及厦门中远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等中远物流所属单位同广州、武汉区域公司一样, 也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物流与采购》: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公司迎战暴风雪的细节?

马建华:先拿上海中远物流重大件运输有限公司来说。2007年12月6日, 该公司项目组一行17人, 分两组车队, 分别将两件 (270吨、250吨) 其所承运的包头钢厂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 (CCPP) 项目余热锅炉及其成套设备从天津港起运, 向内蒙包头钢厂进发。当时的气温接近零下30度, 高速公路封闭多天, 为了确保设备安全运输, 项目组多次调整行驶路线, 修改运输方案, 克服重重困难, 终于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地将设备运抵目的地。

在设备的运送过程中, 该公司党员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关键时刻他们挺身而出, 带领项目组成员抗击暴风雪。除此之外, 为了赶时间争取早日通过冰雪路段, 该公司员工们冒着严寒, 天不亮就起床, 花2、3个小时用木炭和开水给车辆发动机预热加温, 克服了低温车辆无法启动的困难。

在江苏南京, 面对暴雪灾害, 为了保证船舶顺利进出港口, 南京中远物流船务部经理带队紧急拜访上海引航站、江阴引航中心以及南京引航站, 在短短的四天时间内, 在对方的大力支持下, 他们相继解决了南京外代公司积压在长江口的18条船的进江问题。

而在另一个灾区青岛, 由于青岛中远物流仓储配送有限公司驻点RDC地处城郊, 因此狂烈的暴风雪导致该处基本处于24小时无电、无水、无通讯的状态。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如何保证销售旺季业务的正常运作, 就摆在了该公司所有员工的面前。不过, 为了保证客户服务以及资产安全, R D C全体员工稳住阵脚、理清头绪、及时沟通、齐心协力, 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搏斗中从容不迫、毫不退却。

公交车停发了, 员工每天步行几公里。湿滑的路面, 一路的跌跌撞撞, 往往员工到了RDC, 不是一身泥泞就是鞋袜浸湿。然而, R D C的员工没有一个人因为辛苦而旷工, 在这个特殊时期, 他们牺牲了休息时间, 24小时轮流值班, 紧盯仓库现场情况, 随时和客户沟通。

就在上述各单位受风雪困扰的同时, 厦门中远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的6部车辆也被困在了上海、苏州。尤其是苏州的车辆, 它们装载着ABB公司所急需的电力开关柜。仓配中心的相关人员和调度一起, 全天候跟踪车辆情况, 及时了解气象信息, 确保工作人员不受冻, 车辆不受寒, 货物不受损。就这样, 在焦急的等待中, 2008年1月30日, 6部车辆均在规定时间内开到了客户办公所在地。而在此之后, 可以预见到的是, 所有货物的顺利配载。

广州公司先后两次召开专门会议, 针对秦发项目未来可能出现危机库存情况, 探讨应对对策, 同时严格落实项目联系人和春节节点监管员, 要求他们采取有效措施, 从业务上尽最大努力保障电煤物流畅通, 支援抗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季课堂实录 名师课堂实录 篇2

1、小朋友们,漂亮的大自然妈妈有四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她们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天气很热,让我们尽情地在水里游泳;可以让各种水果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给我们带来丰收;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出示课件四季图)。

2、还记得这四位女儿叫什么名字吗?

3、对,就叫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四个姑娘在一起,我们就称他们“四季”。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一起读:四季 二

1、下面同学们看屏幕,听课文朗读欣赏四季的景色!(放朗读视频)

2、四季的景色美不美啊,这么美得景色你想不想亲自来读一读?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下,注意模仿老师的语气?

3、小朋友们对的非常好,但是有些生字发音不是特别的准确,把课前圈出的生字宝宝自己来拼读一遍。

4、拼读完了,我们看黑板上的生字宝宝一起来拼读一下好吗?

5、下面我们来开火车拼读。123,我真棒!

6、叶这个字是由左边和右边两部分组成的,左边是他的偏旁我们把它叫做口字旁,秋这个字也是由左边和右边组成两部分的,左边我们把它叫做禾字旁。雪这个字也是由上面和下面两部分组成的,上面像下雨一样我们把它叫做雨字头。再看肚这个字它也是左边和右边两部分组成,左边这个部分叫做月字旁。下面跟老师认识一下这四个偏旁。学生跟着老师读。

7我们认识四个偏旁,现在我们在来看生字宝宝如果我们把它们的拼音去掉你还认识他们吗?自己试着读一下?

8、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下你记住了哪一个生字,是怎么记住的?

9、我们来抢读看谁读得快,音读得准?

10、我们来为生字宝宝找一个好朋友把它变成一个词语?出示幻灯片?

11、现在老师遇见了一点小问题,一直小猴子要摘树上的桃子,可是它已经累得没有力气了,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剩下的桃子摘完啦?鼓励一下自己。

12、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学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学课文会不会学得更好。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一共分成了四个小节,这是什么,草芽,这是什么,小鸟。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小节,第一小节描写了哪一个季节,板书“春”。春天里小草发芽了,谁来说一下春天的小草是什么样的形状?尖尖的。

有多少尖尖的草芽啊?春天的草芽真柔嫩真漂亮。我们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尖尖和春天重读,还要用轻一点、细一点的声音读出草芽的柔嫩。

师范读,请两个同学来读一下。再齐读。春天里除了小草发芽,你还知道什么特点吗?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冰都化了。

同学们喜不喜欢春天啊,那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春天,一起歌唱春天在哪里。

13、大家唱得真好,我们再看这是什么?荷叶。这是谁,青蛙。这是什么,荷花?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二小节,生齐读。

第二小节描写了什么季节,夏天(板书)。到了夏天美丽的荷花盛开了,美丽荷花的叶子是什么形状啊,圆圆的,大家用手比划一下。

荷叶圆圆的可不可爱啊?可爱。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圆圆和夏天重读,要用喜爱的语气读出荷叶的可爱。

师范读,请两个同学来读一下。再齐读。

夏天里除了盛开美丽的荷花还有什么特点?青蛙出来了。夏天这可爱。

14、这是什谁,谷穗?它在干什么,鞠躬、点头。谷穗现在是什么颜色,金黄色。

齐读这一小节,这一小节描写了哪个季节,秋天(板书)秋天的谷穗是什么形状啊?弯弯的。用手臂来描述一下,谷穗一长出来是直立的,到了秋天为什么变弯了?小米熟了,小米熟了把它压弯了。是个丰收的季节。鞠躬怎么样的动作,同学们起来做一下,鞠躬说明对人怎么样,有礼貌。谷穗有礼貌吗,有。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弯弯、鞠躬、秋天重读,读出谷穗的成熟、喜悦、有礼貌。

谁能来挑战一下。请两位同学读,然后齐读。

秋天除了谷穗成熟你还知道有什么特点啦?果子熟了、水果蔬菜都成熟了、叶子变黄了、菊花开了。15 你们看这是什么季节,冬天?

看看画面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指肚子。一起来读一下这一小节吧。

大肚子一挺是怎么样一个动作。大家站起来试一下。

雪人顽不顽皮啊?所以你读的时候要把大肚子一挺、顽皮、冬天重读读出雪人的顽皮。

下面听读一下。请两个同学来读出雪人的顽皮。齐读。冬天很冷我们要穿上厚厚的棉袄。

16刚才我们欣赏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色,下面我们来说一说,老师说第一句我看谁能够学会了,“草芽尖尖”学生读。老师说草芽尖尖是春天。“谷穗弯弯”是秋天。荷叶圆圆是夏天。雪人大肚子一挺是冬天。

17这些景色美不美啊,美,这真是太美太神奇了。同学们想不想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啊?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

这是哪个季节,桃树开花了,柳树叶发芽了,小河里的冰都融化了。

这是夏天,柳树的叶子长长了,池塘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听一听这是什么叫,知了。

秋天,大树上的树叶都变黄了,树叶纷纷往下落了,秋天来到了。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全都白了,树上都盖上了厚厚的雪。冬天可漂亮了。

18四个季节都很美丽,看了四个季节你有什么感受?

美容案例实录 篇3

1995~1996年间,20多名消费者在深圳某美容院做了隆胸手术,手术由该院一位外聘的医生实施,由于手术时消毒不严格,操作不规范,致使接受手术的求美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乳房发炎、化脓,有一严重病例还丧失了哺乳功能。罗湖区消委会经调查发现该医生不具备从事整形美容手术的资格,经过有关部门协商处理,该家美容院对所有乳房发生感染的消费者做出了总额超过100万元的经济赔偿,医生本人则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这些求美者追悔莫及,因为事先没有详细了解这家美容院及医生本人的情况而轻率接受手术,以致有些人一生都要背上沉重的负担。

案例二、额外服务雪上加霜

今年"五一"期间,广州市海珠区潘小姐在一家美容院接受鼻部"黑头"的医疗美容服务时,美容师把除黑头药水倒在她的鼻子上,潘小姐感到一阵刺痛,就在她不停叫喊疼痛的情况下,美容师还是强行为她进行了"珍珠粉"按摩、倒膜、蜂蜜敷脸等美容"配套"项目,最终导致潘小姐皮肤化学灼伤,鼻子又红又肿,还出现凹凸不平的肉块。事后经海珠区消委会调解,潘小姐获得了1500元的医药和精神赔偿,但至今提起这件事来她还是心有余悸。

案例三、隆胸隆入不明物

1999年7月,陈小姐花了一万多元在北京市某美容院做隆胸手术,结果却落了个需将填充物再次手术取出的不幸后果。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陈小姐走进这家美容院咨询时,接待的医生告知她将注入韩国产的"人造蛋白脂肪"隆乳,陈小姐不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材料,在医生的解说中接受了手术。手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经多次到医院治疗,每天仍在发低烧。后经医院会诊认为,必须重新做手术将注入乳房的"不明物质"取出。陈小姐一怒之下向有关部门进行了投诉,后经查该美容中心只有卫生防疫部门批准办理的皮肤护理许可证,而没有卫生部门批准的医疗美容许可证,属于超范围从事医学美容,同时他们还使用了无中文说明、未经我?检验检疫部门批准使用的"药物"。

案例四、换肤换出芝麻开花

《掌声》教学实录 篇4

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 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观摩我们上课, 指导我们的教学, 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师生鼓掌)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板书课题:掌声)

师:掌声,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 有的掌声是你献给别人的, 有的掌声是别人送给你的, 当掌声响起时, 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1:激动。

生2:高兴。

生3:愉快。

生4:自豪。

师:对, 掌声响起时, 我们各自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新朋友———英子 (板书) , 当掌声响起时, 她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 (课件出示新词)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 能读准新词了吗?从这位同学开始, 一人读一个词语, 其他同学认真听, 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地方, 请及时给予订正。

(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得很准, 老师把“掌声”送给你们。老师还想知道同学们把课文读通了没有, 请这几位同学一人读一个自然段, 我们听听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学生读课文。)

师:能自己把课文读通顺, 学得很主动, 真了不起, 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师生鼓掌) 掌声给我们以肯定和鼓励, 我们应该再接再厉,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听?

生1:我知道英子得了小儿麻痹症, 腿脚落下了残疾。

生2:我知道英子很文静, 她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 下课后, 她又是最后一个离开。 (板书:文静)

生3:我知道腿脚残疾的英子艰难地走上台讲故事时, 同学们把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送给了她。

生4:我知道英子以前是个忧郁的孩子。 (板书:忧郁)

生5:我知道英子的普通话说得很好。

生6:我知道英子后来敢和同学们一起说笑、游戏了。

生7:我知道英子后来变得活泼、开朗了。 (板书:活泼、开朗) ……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 讲得也很好, 使大家了解到 (指板书) :上小学的时候, 英子是个文静的小女孩, 因为患病腿脚落下残疾, 她性格内向, 不太爱说话, 很忧郁, 很自卑, 连自己走路的姿势都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就是这样一个女孩, 后来却变得活泼开朗了, 是什么力量使英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读的重点问题, 大家有信心吗?

师: (出示阅读提示)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想一想: (1) 课文中哪些句子最使你感动, 应该怎样读? (2) 从同学们给英子的两次掌声中你体会到什么? (3) 从英子的变化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主学习。)

师:谁愿意把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生:轮到英子的时候, 她……把头低了下去。

师: (出示句子) 这个句子表达了英子当时怀着什么样的心情。

生:英子很紧张、害怕。

师:该怎么读才能把英子当时“紧张、害怕”的心情表现出来呢?

(学生练读, 教师指导。)

师:哪位同学再给大家读读使你感动的句子?

生:英子犹豫了一会儿, 慢吞吞地站了起来, 眼圈红红的。

师: (出示句子) 英子为什么犹豫了?

生1:她怕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生2:她不敢走上讲台, 怕同学们笑她。

生3:老师是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 英子拿不定主意, 到底上不上去?

师:讲得很有道理, 体会得很好, 对于英子来说, 她连平时走路的姿势都不愿意让大家看见, 今天, 却要她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走上讲台, 这确实让她很难为情。尽管她一百个不愿意, 但又不得不上去,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英子终于走上了讲台。“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终于”这几个词写出了英子当时矛盾、痛苦、紧张的心理, 谁能把英子当时这种心理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学生自愿读。)

师:对这位同学的读, 大家感觉如何?

生:感觉英子不是那么“痛苦、紧张”。

师:那到底该怎么读呢?

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 慢吞吞地站了起来, 眼圈红红的。

师:读得好!听着你的朗读, 老师仿佛看到英子矛盾、痛苦、紧张的样子。来, 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全班齐读句子。)

师: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 (课件演示) , 同学们为什么为英子鼓掌?

生1:英子很勇敢。

生2:英子很了不起, 敢在同学们的注视下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生3:英子终于战胜了自我。

师:同学们的掌声表示什么?

生1:表示对英子的关心。

生2:表示赞美英子。

生3:表示对英子的鼓励。

师:英子为什么流泪了, 她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英子没想到, 同学们不但没有嘲笑她, 反而用掌声鼓励她、称赞她, 她很激动, 很感动。

师:多么感人的一幕, 谁愿意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

(让自愿读的学生读句子。)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样?

生1:没有读出骤然间响起掌声的那种场面。

生2:没有读出英子激动的心情。

师:老师真的有些激动了, 也想读读这个句子。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句子, 学生为教师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 让我们一块儿读这个句子, 共同分享这份感动。

(齐读句子。)

师:假如你是英子, 你会给同学们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大家好!我是英子, 我给大家讲的故事是……谢谢大家!

师:你为什么为“英子”鼓掌, 你想对她说什么?

生1:英子, 你真了不起, 敢走上讲台给我们讲故事。

生2:英子, 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

生3:英子, 你的声音真好听!

生4:英子, 你讲的故事好感染人啊!……

师:同学们, 对英子来说, 她仅仅只是腿脚不方便, 其他方面并不比别人差, 所以, 当她讲完故事后, 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出示课件) , 这掌声代表着同学们对英子的赞扬。 (板书:赞扬)

师:从这两次掌声中, 你体会到什么?和小组的同学说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请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

生1:我体会到同学们对英子的关心、关爱。

生2:我体会到同学们并没有看不起她, 而是在帮助她、鼓励她。

生3:我体会到同学间的一种纯真的爱。

生4:同学们并没有歧视英子, 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给予她热情的鼓励。

师:这难忘的掌声, 这感人的一幕, 深深地印在了英子的脑海中, 几年以后, 英子在给“我”的来信中写道——— (出示来信, 女生朗读。)

师:英子变了, 是同学们的掌声使英子变得活泼开朗, 变得敢于面对生活。你从英子的变化中想到了什么?

生1:尊重、关心、鼓励可以改变一个人。

生2:我们不能歧视残疾人。

生3:当别人有困难时, 要主动给予帮助。

生4:当自己有困难时, 要珍惜别人给自己的鼓励与帮助。

师:是啊!正是有了同学们的关心与鼓励, 英子才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我们真为英子的变化而感到高兴, 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 深切体会爱他人和被他人爱的幸福。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真能干, 把课文读懂了, 老师很高兴, 我提议, 把掌声送给自己。 (学生鼓掌)

师:英子有了同学们的帮助而改变了自己, 在我们的身边也时常有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你会怎么做呢?

生1:不歧视、不嘲笑残疾人。

生2:看到盲人过马路, 我会主动搀扶。

生3:看见同学跌倒, 我会主动把他扶起来。

生4:我会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

生5:当我发现同学灰心丧气的时候, 我会把鼓励的掌声献给他。……

实录 篇5

【授 课 人】王益民

【上课时间】9月8日

【上课地点】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17)班教室

【课堂实录】(根据回忆整理):

一、谈话及导入

1.生说5遍奶牛,再说10遍牛奶。师问:奶牛吃什么?生答:奶牛吃草。师借题发挥,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学习文中所列生字词及部分补充词语。了解本文故事情节。初步了解安恩的性格特点。

3.作者简介: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34篇短篇小说集)等。

二、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生在“素材本”上写拼音,师巡看,生读字音,再个别抽读。

三、概括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思考,并在“素材本”上写作)

生: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别人要买,安恩不卖。

师:过于简略,对于故事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相当于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你没有。

生: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

师:比较完整了,这里有时间--一天,有地点--集市上,有人物--安恩。关键有开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发展(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高潮(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这篇小说的高潮就是结局。

知道了故事梗概,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四、初识安恩

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小说的第1小节,语速要慢,要平静一些、舒缓一些。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第1小节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出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生: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

这是一段服饰描写,写出了安恩老人是个朴素的老人。

师:还能看出--

生:是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是个有爱心的老人。

师:是呀,她对衣物如此,何况奶牛,这也为全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师板书“初识安恩”,然后请生把刚才几个关键词写在后面:朴素、历经沧桑、有爱心)

师:请继续--

生:我说这一句:“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这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安恩的心若止水。

师:这个判断很准确,板书上“心若止水”。

生:还有“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这是景物描写,用这种“闹”,反衬安恩的“静”。

师:“反衬”抓得特别准。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不是景物描写。

当我们初识了安恩以后,再请自由阅读第3~19小节。

五、走近安恩

师:先后有几拨人要买奶牛?哪几拨?这几拨人的出场顺序能倒一倒吗?为什么?

生:有四拨。分别是,锱铢必较的人--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死乞白赖的人--来过一次又出大价钱的人。

生:不能颠倒,这四拨人一拨比一拨难对付。是根据情节发展的深入而设定的顺序。

师:通过安恩的回答(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你对安恩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示例:从“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这句中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安恩是个十分怜爱奶牛的善良的人。

生:四拨人都要买安恩的奶牛,都同样遭到安恩的拒绝,但拒绝的语言和语气是有区别的,对于屠夫她用了四个字,坚决予以拒绝:“它不卖的!”可以看出安恩对奶牛的感情很深厚,这是一种很令人感动的关怀。

师:太棒了!一下子发现了这个细节,请在“走进安恩”后写上:精神关怀。

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3~19小节。还原一下市场情境,注意人物的心理和环境的渲染(师读安恩)。

六、评价安恩

师:当我们初识和走进安恩后现在来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安恩。

生:……

师:她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

师: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七、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小说的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本课的情节极具有悬念,直到结尾才让人豁然大悟。

我们还初步知道了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刻画细节: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

我们还懂得了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物质上的关怀,还应有精神的怜悯。

八、作业

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写“练笔本”上)

【评课内容】

1.朱燕老师: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中我们感受到了王老师的大师风采。

内容方面:王老师的课从一开始说5遍奶牛和10遍牛奶开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一堂课从轻松幽默开始。整个教学流程清晰、一目了然而且层层递进,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一步步的鲜明起来,课堂给人的整体感觉非常的干净利落,而且实现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几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1)在概括故事的内容时,第一个同学概括较为简略,王老师在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后请同学们再概括,给同学很好的学习方向。而紧接着教师课件呈现的内容又很好的强化了学生的认知,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很好的,给同学们留下的教学印象一定是很深的。

(2)初一的同学学习的过程除了学习文本知识之外更应该是一个交给方法和习惯的过程。王老师的这节课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无论是王老师对素材本使用的强调还是示例的方法都很好的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

(3)王老师课堂中不断的鼓励学生,尤其是强调“有时错误的答案比正确的答案更有价值”这样的观点,鼓励孩子不断地大胆地去尝试,应该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建议:在“走近安恩”环节,王老师强调是“几拨人”而非“几个人”。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和学生讲,虽然是写了几个人,但这几个人是选取典型的人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由此可以看出还有很多人都对安恩的牛感兴趣。

2.周晶老师:

《安恩和奶牛》这篇课文是新选进初中语文课本的,对它比较陌生。在上周我们备课组活动时,王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就引人入胜,带着期待与学习的心情走进了王老师的课堂。一节课听下来,发现王老师的特色在于:回归文本。

王老师通过“初识安恩”、“走进安恩”这两个大的支架,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由表及里细致分析了安恩的形象,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知不觉进入文本,开始赏析、点评、归纳,一切显的那么水到渠成,王老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从中我也感受到王老师本人对文本的研读非常透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想,唯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积极有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除此之外,王老师的课还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的地方:

(1)每让学生思考回答前,王老师总是给出示例。我想,对于初一学生,这是很必要的,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上老师生动的朗读、学生入情的对话朗读成为一大亮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效果很好。从学生情不自禁的鼓掌中便可看出;

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盼望经常聆听王老师的课。

建议:课堂自主讨论少了些,这可能跟我们还没有开始合作学习有关。

3.李娟老师:

无论是教研活动,还是这两天连续听了王益民老师的两节课,感到王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东西,觉得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王老师在教授《安恩和奶牛》这课时,首先从游戏入手,玩是孩子的天性,上课伊始就一下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对学这篇课文的兴趣。

其次王老师紧紧抓住了文本,紧扣“安恩”这个人物形象,从浅入深,由表及里,水到渠成地将安恩这个“仁爱天下的平民”形象(和以前课本中的“哈尔威船长”的高大英雄形象比较)展现给大家。

再次王老师在给学生设计问题时,要求很明确而且有范例,学生回答起来就又指向性了。整节课王老师对学生语文习惯的培养很注重,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最后王老师在整节课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学修养也是我们年青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积淀的。这两天浏览了王老师的博客,收获很多,觉得王老师真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勤于读书和动笔的人,作为年青教师有些惭愧!

要学习的地方很多,盼望有更多的机会向王老师学习。

4.贺利群老师:

第一次听王老师的课,就感受到王老师大师的风采。幽默风趣的谈吐,循循善诱的引导,精心巧妙的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恩和奶牛》是这届初一新换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外国的小说。它的篇幅短,约两千字,情节也很简单,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虽然小说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但是因淳朴的人物形象和奇妙的构思脍炙人口。

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就定在对安恩的分析上,而且设计巧妙,通过初识安恩--走近安恩--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从而使得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同时,王老师非常细致,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中的几个细节值得学习。

(1)素材本的使用。初一的学生刚进校,如何积累、如何学习语文,由于来自各个学校,习惯不一样,王老师的这中做法给了学生很好的指导。预习、课堂笔记、优美词句的积累、小练笔。让学生通过素材本得到了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

(2)示例的使用。在课堂上,每一个重要的环节,比如概括故事的环节、任务分析的环节,王老师都安排了示例。为学生掌握方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对初一的孩子来说,是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5.钱晓莉老师:

听了王老师很多课,,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节课都会有不小的收获。

《安恩和奶牛》是一篇小说,王老师从上课开始让学生说五遍奶牛和十遍牛奶的小游戏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一堂别开生面、逸趣横生的课堂。我们一起初识了安恩,走近了安恩,最后又评价了安恩。王老师的大师风采体现在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上,体现在扮演安恩的栩栩如生上,体现在对昆德拉那段精辟的语言的引用上。我想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年轻教师要成长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6.徐芸老师:

我爱听男教师上课,那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幽默,设计精巧,让我眼睛一亮。王老师的这堂《安恩和奶牛》象磁铁一样吸引了我。

(1)小说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王老师注重从阅读小说的方法入手引导学生,例如: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规范引导学生答题。又例如:分析人物时,从初识安恩入手,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让学生分析人物有彰可循。

(2)分析小说的重头戏是分析小说的人物,王老师设计精巧,由浅入深分析安恩。

由初识安恩到走近安恩再到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

(3)爱读书的老师总会带出一些爱读书的学生,,本节课王益民老师就向学生推荐了两本课外书,让他们读。上课前老师也把自己的博客网址出示,这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他带的班级一定是书香班级。

7.赵素青老师:

初听王老师的讲课,顿觉耳目一新。同时,再一次引发我的思考,怎样的教学生成才是文质兼备的?听了王老师的这节课,颇有所得:

(1)基础知识的坚实性: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素材本),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加紧凑。

(2)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总有一个标志--明确的教学目标。尽管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目标价值多元化,但并不等于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随意的、模糊的。我认为王老师在设计这堂课时,教学目标定位非常明确,通过这节语文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清新明朗感受,从而提高了整堂课的学习效率。

(3)学习方法的指导性:古人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达到不教”的目标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学法意识,要善于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例如在“简要概括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王老师特别提示大家“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一个环节的艺术处理上,高度凝练的涵盖了小说的知识型层面的小细节。又如:在“熟悉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一教学实施过程前,预先告知学生小说描写的手法主要有:“外貌(神情)、语言、动作、心理等。”

(4)教师角色的引领性:仔细聆听、观摩本堂课,不难发现王老师很重视一个细节,那就是“教师的引领性”。例如:在“初识安恩”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这一环节的艺术处理上,王老师先示范: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请大家用“从……这句……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人。”这样一种说话的方式来谈对安恩的初步印象,这种语言表述的格式对学生培养缜密的思维能力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可以说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5)语言材料的丰富性:课堂教学中,最有效最为活泼的助读资料的引用,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理解,使得课堂变得更为厚重 。例如,关于道德与人性的哲学思考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似乎有点艰涩,王老师巧借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的阐释,来深化学生的理解,我认为使恰到好处的。

总之,不论是在开始的激情导入还是后面的初识安恩,并加以诵读、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策略,在有感情的读书声中真正走近安恩。可以说王老师是仅仅抓住教学目标这一指挥棒展开,层层推进有效课堂的开展的。

8.邹旭老师:

王益民老师还未到,就已经听潘校长隆重介绍过好几次,所以这次一听说王老师要在初一开课,立刻迫不及待的通知本组成员去感受一下大师的风采。

王老师上的是一篇新课文《安恩和奶牛》,他的教学流程很清晰,对人物的分析主要通过“初始安恩--走进安恩--评价安恩”这三步来进行。我对这堂课的感受也想借用这三部曲:

(1)初识王老师

本以为王老师初次亮相,一定会带来许多噱头,没有想到的是刚上课就让学生拿出素材本抄写词语并注音。我随手翻看了一位同学的素材本,上面有预习作业、有课堂笔记、有词语抄写,问题用红笔,答案用蓝笔,一课一课,一目了然。王老师深知学好语文要靠日积月累,而初一更是养成良好习惯,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他不惜用安静的抄写来告诉我们教语文应该实实在在。

(2)走进王老师

随着上课的进程,我发现他的语文课确实有很多我们不具备的东西。

① 时时搭建支架

比如分析人物形象时,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这就为初一新生分析人物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支架,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② 处处渗透文学气息

初一第一节课《打开一扇门》就是要让学生亲近文字、热爱文字。这堂课上,王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大家推荐约翰尼斯延森、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并时时提醒学生走进书店,博览群书。我想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到的绝不仅仅是《安恩和奶牛》这一篇文章,而是一种读书的意识,一种人文的关怀。

(3)评价王老师

王老师用几个关键词来评价安恩,我也想用几个关键词来评价王老师:实在、幽默、博学、平等。

《伤仲永》教学实录 篇6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世说新语>二则》,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海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1:(主动上台):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2: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小时候智对对子的故事……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对,就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如果不再认真学习,以后会怎么样?

3: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问):为什么?

3: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

师:如果他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用一句名人名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4:爱因斯坦说过: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介绍作者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对于王安石,我们都有哪些了解?

1: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2:我们学过他写的《泊船瓜洲》。

师:你能背吗?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我还能背他写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

师:是小学时学过的吗?

3: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师:这很好,我们课后一定要多读多背。积累多了,语文的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对于王安石大家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4:好像有个王安石变法什么的。

师:你能讲讲吗?

4:王安石当了宰相,就去变法了,好像还和司马光有仇(大家笑)。

师(笑着问):有什么仇呢?

(该生摇头,其他学生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查找资料,也可以去请教历史老师。下节课再来告诉我吧。

师(补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三、诵读练习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遍。

(一生朗读。)

师:你能给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吗?

生(笑):读得不错。

师:具体点。

生:声音比较大。

师:还有吗?

生:能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谁来评评?

1:我认为她读得很好。声音响亮,感情真挚。

2:我感觉她读最后一段时,感情把握得不够准确。

师:哦?详细点。

2:我认为最后一段应该读得慢一点,才能体现作者的惋惜之情。但是她读得声音很大,语速很快,显得作者有点高兴的样子。

师:你分析得很好。大家说说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持什么情感?

生(齐答):惋惜。

师:那就应该读得委婉一点,对吗?还有吗?

3:我认为她读得很好,但是有一个字读错了,“即书诗四句”的“即”应读jí音,她读成了jì音;还有一个地方她也读错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应该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她读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你听得很认真。读文章除了要咬字准确外,还应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忙。

四、字词积累

师:你们在自读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提出来大家交流交流。

1:我们小组不知道“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为什么要译成“当宾客对待”。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有谁能给他们帮忙吗?

2:因为“宾客”后面带有名词,“宾客”在这句里作动词使用,表示认为谁是宾客、把谁当做宾客的意思。这和“不耻下问”的“耻”属同一种用法。

师(带头鼓掌):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学会积累,要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按孔子的话来讲叫做——

生(齐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对。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多又准。

(生讨论、查找。)

3:我们认为“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也都是属于这一种用法。

师:好。你们小组一口气就说出了三个,其他同学就没有机会了。同学们回去后把这些内容抄到积累本中,牢牢记住。还有问题吗?

4:我们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之”理解得不是很准确,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师:(笑):你们把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是对其他同学的不信任吧?其实我已经给同学们概括了“之”的四种基本用法,你能想出来吗?

(学生尴尬地摇头。)

师:有谁能帮助他们吗?

5:一种是代词;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如果上面三种都不是,就不翻译。

师:“之”的用法很复杂,但这四种用法已经足够解决这篇文章遇到的问题。不信,你再看看。

4:老师,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词,代指书写工具……

师:对。读书就要善于动脑筋,要学会积累,学会分类记

忆。只要同学们能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师: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给复述一遍。谁来?

(一生上台复述,内容略。)

师:大家认为他复述得怎么样?

1: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说到方仲永写诗很快时,他用了“刷刷刷”,很形象生动。

2:还很有表情,讲少年方仲永写诗快的时候,他的脸上还露出一种得意的神情,看了让人想笑。

3:条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都讲得很清楚。

师:复述的同学复述得很好,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到位。XX同学,你刚才讲到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那到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你能概括吗?其他同学也认真想想。

3:我认为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小时候具有写诗的天才。

师: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这一阶段的才能,你认为应该用哪一个呢?

3:“书”。

(其他同学反对:应该是“即”。)

师:为什么?

生(齐答):“即”说明他写得很快,连想都不要。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表达,找出来。

生(齐答):“指物作诗立就”的“立”。

师:对。

3:第二个阶段是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师: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3:“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好。那第三个阶段呢?

3:第三个阶段是他20岁时,已经和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师:证据?

3:“泯然众人矣”。

师:“泯”是什么意思?

3:消失。

师:这里指什么消失?

3:才能消失。

师:方仲永少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长大后“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他成年时竟然“泯然众人矣”。造成这种悲剧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齐答):“不使学”。

师:为什么“不使学”?

生(齐答):“父利其然也”。

师:对。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会替他感到——

生(齐答):惋惜、哀伤师:下面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谁带一个头?

4: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为一个庸才。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没能5岁就写诗(众生笑),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5: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那样“不使学”(众生笑)。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能让他继续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成了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6: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师: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

六、结束语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很有创意,让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训,珍惜大好时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

[教后记]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两个月不懈的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反映共性,又彰显个性。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与他们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教师在教学中,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诵读与知识点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单一反三。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本节课“说”的训练即是。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茂华中学)

(摘自《福建教育》)

《信客》教学实录 篇7

《信客》一文通过叙述两代信客的艰辛, 让我们认识了信客这个现在已消失的职业在当时的重要性。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信客终年跋涉, 非常劳苦的一生, 他们收入微薄, 生活贫穷;他们任劳任怨却蒙受怀疑;他们诚信无私, 最终赢得了人们的肯定。文章情节曲折, 耐人寻味, 语言质朴典雅又精辟畅达, 值得品味。

教学过程:

一.认识“信客”:

教师:同学们, 何为信客?你想了解信客吗?让我们走进文本找找吧?

(多媒体投影:1、速读课文, 用小标题概括每部分的内容。2、用一个字来概括你对信客这份工作的第一印象。)

学生1:我读出了第一部分是说做信客的原因。

学生2:我读出第二部分是介绍信客的职责。

学生3:信客的职业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累。

学生4:我认为是:冤。

教师:同学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信客这一职业, 概括得很准确。

学生5:我认为第三部分是写老信客遭人陷害。

教师:同学们很会读书, 并且知道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概括。不过要知道信客的性格怎样,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读课文呦!

二.解读“信客”:

教师:台湾著名的导演曾经想把《信客》搬上荧屏, 假如余秋雨选你做导演, 你会选择哪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读一读, 并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这个画面, 比比谁导演的真实、感人。

学生6:我喜欢第二部分的第五段, “回到乡间, 他就夹上一把黑雨伞……”这段话让我的眼前顿时出现一幅画面:年轻的信客来到死者的家中, 乡亲看到黑雨伞就知道噩耗来临了, 只见那位妇女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喊着丈夫的名字, 一边拽着信客不放。年轻的信客无助地看着这个妇女, 任凭她撕破自己的衣服也不还手, 只是跟着哽咽。

教师:你的想象很丰富, 感情更真挚, 你含情的描述让老师读出了你的善良。

学生7:我喜欢第三部分的第5段。我从中读出了信客职业的艰难。

教师:你能让文中的场景再现吗?

学生7 (读) :“这条路越来越凶险, 我已经撑持不了。”

教师:如果配上音乐, 该如何配?

学生8:凄惨、无奈。

教师:假如你就是那个年轻的信客, 你来到老信客的墓前, 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演:“老人家, 原本以为好好待人就会有好报, 如今我却遭人诬陷, 您说, 我该怎么办呀!……”

(教室一片寂静, 学生们好像走进文本, 来到了现场一样。此环节把教学推向高潮, 信客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加鲜明。)

三.点评“信客”

教师:信客是本文的主人公, 那么他有哪些遭遇,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捕捉重要信息, 设计一个档案来帮助大家认识信客吧?

(学生小组合作制成卡片, 请一个小组在黑板上展示。)

8组展示为:

学生9:我认为他们设计的座右铭很好, 善于引用名句值得学习。

教师:同学们都善于思考, 文章大面积的颂扬年轻信客, 为什么在第一部分还要写一个老信客呢?

学生10:为了暗示做信客的艰难。

学生11:说明信客关键在“信”字。

教师:是呀, 这就是写作中的“伏笔”。

四.抒写“信客”:

教师:信客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或许人们已经忘记他们了, 但作为学习本文的每一个人一定会从中得到许多的启发和思考, 快拿出手中的笔, 来为信客写一段墓志铭吧!

学生12朗诵。

信客铭

高尚之士———信客也。体不在劳累, 有力则行;职不在大小, 奉献就好。吾虽卑微, 功不可没。为人宽厚, 待人诚信, 虽被误解, 却要坚持。辛苦吾一人, 幸福传万家。

学生13:老师他善于模仿《陋室铭》来写。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 篇8

1.认识5个生字,会写“蹋、撼”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积累好词佳句。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句子深层含义的方法。

课前谈话

学生自我介绍。

教师自我介绍,并介绍长兴县。

师:看到我的单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

生:教研员。

师:教研员一般在这样的场合都是坐在后面听老师上课,听同学们学习的,是一个观摩者。今天沈老师一下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心里非常激动,还有点紧张,所以啊,我刚才都在摸自己的心跳,感觉跳得很快。同学们有没有摸过自己的心跳?摸一摸,有没有感觉到?

生:没有。

生:有,嘣嘣嘣地。

生:一点都不紧张。

生:没什么感觉。

师:他说的也是实话。其实心跳每时每刻都伴随着我们,平时我们的确没什么感觉,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是,杏林子有一次拿着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她很有感觉,写下了一段话,我把它摘在了电脑里,大家看一下。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念一下好吗?

这段话就选自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生命生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对生命的思索

师:看老师写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板书课题:谁来说说看?)

生:两个词一样的。

师:两个词是重复的,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表示强调。这样一个题目,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谁来读?

生1:生命,生命。

师:还有谁想读?

生2:生命,生命。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生命,生命。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思考走近杏林子,走进她的《生命生命》。

二、整体感知———触摸生命的脉搏

师:打开课文。课文读过没有?那好,就请你们认认真真地把课文再读一遍,读正确,读通顺,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咱们把课文中的生字词画一画,然后想办法记记它的字形,想想词意,有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举手示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三分钟后开始画词自学。其间教师提醒:特别是后面方框里的要求会写的字要特别留意。)

师:好,时间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纸。

(生表示没有做准备)

师:没带啊?没关系。想个办法吧,把语文书翻到封二。生字词自学得怎么样,我们要了解一下。先来听写。

师:第一个,糟蹋。写好的人坐正。

师:第二个,震撼。

师:第三个,课文中震撼的近义词。

师:最后一个,听老师描述意思写下来,四个字的词,意思是不向困难屈服,努力向上。

师:写好后停笔,人坐端正,看屏幕。(屏幕出示:糟蹋震撼震惊不屈向上)自己校对一下。写对一个的请举手。(几乎所有学生均举手)

师:不错,很好!写对两个的举手,三个的请举手,四个全对的举手。(一部分学生依次放下手)

师:很不错,我了解一下,哪些词写错了?

生1:我“糟蹋”的“糟”的右半部分写错了。

师:右半部分是什么字?

生2:曹。

师:对,是曹操的曹。

生2:这个“蹋”我也没写出来。

师:谁来说说这个“蹋”可以怎么记啊?

生2:把羽毛踏在脚底下。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蹋”,左边是个“足”字旁,右边上面是个扁扁的“日”,下面是个“羽”。

生2:我改一下,每天把羽毛踏在脚底下。

师:非常棒!还有哪些字错了?

生3:我把“震撼”的“撼”的“雨”字头写错了。

师:哦,是这样。再看“撼”的右边,是个感动的“感”。还有吗?

生3:我有个记字的方法,不屈向上的“屈”,上面的“尸”字头很像一颗小苗,它出来了,就是“屈”。

师:很好!其他都没错!那这些词你会念吗?(在第一行词语下面再出示“动弹欲望有限茁壮生长”“骚扰短暂珍惜听诊器”两行词语)请一个同学念一下。

(两生分别读一行)

师:很不错,咱们再请一组开火车来念一下。

(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师:“动弹”的“弹”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

生:dàn

师:组个词?

生:子弹。

师:tán,再来组个词?

生:弹琴。

三、重点研读———感受生命的意义

师:看来同学们字词都自学得不错。第二遍读课文,快速默读,思考哪些事物引起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生:飞蛾、香瓜子、心跳。(师依次板书)

师:飞蛾、香瓜子、心跳是多么常见的事物,却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请同学们第三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感受哪些地方使你特别震惊,或者是你没有想到的。仔细读,画一画,用心体会。

师:画好了可以轻声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

师:读好了咱们就开始交流。关于飞蛾,你画了哪些句子?

生:“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让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共几句话?我们一起把第一句话读一读。

生读:“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师: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你没有想到?

生:飞蛾的生命完全掌握在我的手中。

师:生命是很脆弱的。第二句、第三句一起来看看。(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一起读。

(生读得较好)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觉你们理解得已经非常深了,读得真棒!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呢?

生: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明明可以捏死,但作者还是放了它。

师:还有谁补充?

生:“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因为……(语塞)

师: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的是什么?

生:是生命的力量。

师:谁来补充?

生:是“极力鼓动”,我联系上下文知道了飞蛾非常想从作者手中挣脱出来。

师:“极力”是怎样的?

生:用力到了极点。

师:是,用尽了所有的力气想要挣脱出来。此时的飞蛾会对我说些什么?想象一下。

生:请你放了我吧,我不想被你捏死。

师:好啊,它不想放弃生命!

生:生命是很脆弱的,

师:但是———

生:但是我珍惜我的生命!

生:我要挣脱你的手掌,一定要挽回我的生命。

师:对,一定要活着!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只飞蛾的生命有多长吗?猜一猜

生:半年吧。

师:告诉你们,一只飞蛾的平均寿命只有九天,最短的三四天,最长的也不过两周。如此短暂,但是即使如此,它依然不放弃!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回到刚才那个问题,飞蛾让我感到震惊的是什么?

生: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生命。

师:是生命的力量,对吗?还有要说的吗?

生:求生。

师:求生的欲望,是求生的欲望,让我震惊。(板书:求生的欲望)

师:刚才我们从一个个鲜活的词语读懂了内容,体会到了飞蛾求生的欲望。关注标点我们也能加深体会。(将句子中的三个感叹号显红)这三个感叹号连用,谁来说说体会?

生:我感觉到飞蛾很想自己活着。生命很强大。

师:三个感叹号起什么作用呢?

生:表示惊叹。

师:对,表示强烈的感情色彩。那作者惊叹的是什么?

生:欲望。

师:对,是求生的欲望!谁带着这种感受,再来念一念?

生(很有感情):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飞蛾一段,关于香瓜子,你又有哪些感受,画了哪些内容?

生:墙角的砖缝里点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

师:哪个词让你感到震惊?

生:竟然。

生:我画了第二、三句。“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竟使他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出示“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竟使他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师:什么竟使他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生:生命的力量。

师:请你再仔细读读这两句话,为什么要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写呢?如果后面“竟使他……”单独成句可以吗?

生:不可以。前后是因果关系。

师:你是从内容去理解,如果从表达的角度去看,可以单独成句吗?

生:不可以,不完整了。

师:是啊,我们写句子,都是“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才算完整。这句话单独成句就少了“谁”,不完整。一起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为什么要把“多么强的一种生命力”单独成为一句话呢?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

生:生命的力量。

师:这种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力量,你有没有想到别的事物呢?

生:我家院子的角落里,长出一朵小花来。

生:我曾经种过绿豆和黄豆,黄豆死了,绿豆长得很好。绿豆的生命力很强。

师:老师提醒大家,春天到来,举目望去,小草、柳枝、野火———

生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我家种了葱和中草药,葱长得很少,中草药很茂盛。

(出示一组图片:砖缝中、石崖上、旱田里小苗等)

师:相信大家看了这组图片,再来读这段话会更有感受。

(生齐读)(出示2100年前的种子图片)

师:还有这几粒种子,他们的发芽让我们更感震惊。请一位同学读读图片下的这段资料。

生:考古人员在河南南阳发掘出了一些汉代的“古种”,距今2100多年。不久前,这些“古种”发了芽,有的甚至已长至70厘米。

师:千年的谷种!2100多年啊,但它依然一有机会就要发芽,哪怕等待千年!哪怕只能活几天!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请大家再次充满激情地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对于飞蛾,生命是强烈的求生欲;对于香瓜子,生命是顽强的生命力。那么,对于人呢?作者是如何感受自己的生命的?

生:有一次……单单属于我的。

师(出示:……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师:令“我”震撼的是什么?

生:是心脏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

师:也许我们还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平常的心跳会带给作者那么大的震撼,但是我相信大家了解了杏林子之后,会有更多的感触。(出示杏林子简介,指名生读。)

生:杏林子,原名刘侠,台湾著名文学家。12岁时因得类风湿关节炎而瘫痪,腿不能行、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一生有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与病魔作斗争。轮椅上的杏林子在病中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还组织了“残疾人基金会”,并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

师:看了这份资料,相信我们会对生命有更多体会。

四、回读第一段———引发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师:我建议大家回到课文开头,再读读第一段。

生:生命,是什么呢?

师:是啊,生命是什么呢?请你拿出笔,在书本上写一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看看老师黑板上的板书,后面几个填空可以联想刚才看到的图片和生活中的事物。

屏幕出示:写一写:

生命是飞蛾_______,

生命是种子_______,

生命是心脏_______,

生命是_______,

生命是_______,

……

(生埋头写,约2分钟后交流)

生: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种子顽强的生命力;生命是心脏有规律的跳动;生命是两千多年前发芽的种子。

生:生命是种子的信念;生命是飞蛾的珍爱之物;生命是心脏的母亲。

师:生命是心脏的母亲,这个说法好像不太妥当,怎么说?

生:生命是雏鹰不断在峭壁上的飞行。

生:生命是小草茁壮向上的生命力。

生:生命是花的顽强抵抗。

师:是花对什么的顽强抵抗?

生:生命是花对暴风雨的顽强抵抗。

师:关于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我们对生命的态度,留待下节课学习。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欲

香瓜子生命力

《春酒》课堂实录 篇9

师:琦君笔下的杭州, 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从来没有闻过春酒的香味, 所以我很想知道, 到底什么是春酒啊?同学们能不能跳读课文, 帮老师解难释疑, 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喝的什么酒啊? (学生跳读课文)

生:“乡里乡亲过了元宵节喝的八宝酒……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生:“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 (淳朴的热情大方) 。凡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 要起个会——酬谢 (这是解危济困的酬谢酒) ”。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说分析得很好。是春节期间, 乡里乡亲家家户户邀聚在一起喝的酒。此时此地, 春酒已不仅是八宝酒, 它不是以它的配料来命而是名的, 在这里包含着华夏特有的年味儿、包含着纯朴的热情的乡里乡亲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滋味, 这就是浓浓的人情味, 主人醉、众宾欢、乐亦无穷“酒不醉人人自醉”这氛围、这酒醉了大人、也使孩子垂涎欲滴。

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1至4自然段, 看看小小的我获得了哪些快乐呢?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 (学生朗读, 交流)

生读:“尤其是家家户户……大包回家”

师:你能用童音读出映在春酒里的童心童趣? (生读)

师评:你读得太精彩了读得如珠玉落盘般清脆悦耳。

师:从你的阅读里, 我的脑海映出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活泼天真的小女孩, 头上梳着两个朝天小辫, (动作) 肚子鼓鼓得, 微微歪着脑袋冲着我笑, 真是很温馨很快乐, 其他小组有没有温馨的画面与我分享。

生:其实我没等她说完, 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 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师:刚才我看你读的时候, 有的同学笑得像花一样。你知道为什么呢? (生:“偷偷地”)

师:你为什么觉得“偷偷地”觉得好笑?

生:看出她很淘气。偷偷, 不是当着母亲的面, 表现我非常想喝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

师: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记忆? (学生展开联想)

师评:一副淘气的小心思, 听来令人忍俊不禁。

师:她偷偷地是在干嘛? (生:舔) 你能做个动作演示一下吗?

师: (掌声) 你把大家都逗笑了, 你是怎么把握这个动作的?

生:一个“舔”字足以见出八宝酒对我的诱惑, 滴滴不舍、唇齿留香把那个馋猫的形象勾画得淋漓尽致了。

师评:真是憨态可掬。好的文章就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让读者跟着哭, 跟着笑, 从平凡的细节中流淌出生活的真谛。我们写作的时候也要想办法吸引读者。哪些语句还吸引了你。

生:我呢, 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 用筷子点一下酒, 舔一舔, 才过瘾。这就是纯朴的乡邻, 这就是浓浓的乡情味呀, 也是我陶醉在春酒中的原因。

师:是的, 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喜欢在这个伯伯面前蹭蹭, 在那个叔叔面前靠靠。那他们就会用筷子尖点一下酒让我们舔一舔, 这样我就会张开我们的小嘴叭咋叭咋, 是吧。还有哪个地方让你感觉“哎呀, 这就是小时候的我呀”!

生读: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生:端着、闻着, 走来走去体现了我对酒的格外珍惜。师:当时是怎么样的情境啊!摔倒了杯子还捏在手里, 是多么的不舍。谁喝了? (生:小花猫)

师:“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小花猫都变成小李白了, 这是一个多么灵动的想象, 连它也喜欢妈妈酿制的八宝酒。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从刚才回忆的这些童年往事中, 看到了一个多么孩子气的小绮君啊, 是谁呵护她这样的童年呢, 是谁包容了她这样的孩子气呢? (生齐:母亲)

师:是母亲,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是, 你给创造了我一个如诗如幻的童年。记得琦君在散文《母亲》中写道:母亲离开人间已三十五年。可是只要我闭上眼睛想她, 心里喊着她, 她就会出现在我眼前, 微微摇晃着身体, 慢慢儿走动着。

如果把剧本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一个特写镜头, 你最想选择哪一个细节?为什么?请同学们阅读7段, 寻找拍摄点。 (小组交换思想成果)

生:“席散时, 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跟喝过酒似的”

师:你想把焦距对准哪个点? (生:两颊红红的。)

师:这是什么描写? (生:神态描写)

师:你为什么把这个点放大? (生:热情好客、朴实大方) , 还有让你怦然心地方吗?

生:“得意”得说。

师:你猜猜她得意地说什么呢?你用得意的语调说说。 (生联想)

师:通过细节的拍摄我们发现了母亲身上的那种热情好客、朴实大方。这正是我们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童年是人一生中的根, 母亲的温柔善良热情丰盈了琦君的人生路。

琦君用三分童年的无忧, 三分母爱的芬芳, 三分乡邻的纯朴, 再上一分浓郁的年味, 为我们酿了一坛清香四溢的春酒.

同学们也是离开故乡异地求学, 那么当故乡和你渐行渐远的时候, 你心中的乡愁是什么, 请以“乡愁是……”说一句话, 至少用一种修辞。

《桥》教学实录 篇10

师:请同学们把“篇幅短小”“情节单一”“结构完整”“注意省略”和“讲求寓意”抄写到课文题目旁边, 我们一会儿将在阅读中深入体会小小说的这几个特点。

(生批注)

师:先请同学们自己练习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尤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生自读课文)

师:我们先检查一下本文的生词认读。 (出示课件) 你有什么发现?

咆哮疯狂狞笑放肆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清瘦豹子揪出胸膛沙哑搀扶祭奠

生:我发现第一行都是描写洪水的, 第二行是描写老汉的。

师:对, 我们在读小说时, 要注意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请同学们将“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继续批注到课文题目旁边。

(生批注)

师:接下来我们请几名同学来读课文, 大家边听边想:这篇小说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 分别是怎样的。

生:小说的起因是山洪暴发, 村庄的人在生死关头要通过一座木桥逃生。

生:小说的经过是村支书指挥大家排队过桥, 并且要求党员排到后边。

生:高潮是老汉在逃生乱挤的人群中, 揪出了自己的儿子。

生:结果是村民过去后, 木桥轰然倒塌, 村支书和儿子都死了, 村支书的妻子来祭奠他们两个人。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这篇小说, 我们把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连起来, 就是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下面大家再次默读课文, 想想老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试着用一个词说一说。

生:大公无私。

生:沉着冷静。

生:舍己为人。

生:勇于牺牲。

生:不徇私情。

师:看来通过默读, 同学们都能感受到老汉这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但我们先不急于给老汉贴标签、下定义。小说要塑造人物形象, 离不开环境描写。同样, 本文要体现老汉的这些品质, 也离不开这场特大的———

生:山洪暴发!

师: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环境描写的。快速浏览课文, 画出所有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想想作者是怎样写生动的。在你有所发现的词语下画点, 并在空白处简要地做批注。

(生默读课文, 圈画批注。)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

生:黎明的时候, 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生: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生:近一米多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水渐渐窜上来, 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生:水, 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生: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非常好, 同学们把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都画出来了。那我们就来仔细体会下, 这样的描写好在哪里。 (课件出示这一组句子) 请同学们连起来读一读, 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非常可怕, 洪水就像死神一样, 在戏弄人们, 随时可以置人于死地。

师:你的语感真棒, “戏弄”这个词用得特别准确。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生:“跳舞”“狞笑”, 还有“放肆地舔”“爬”, 让我觉得洪水既像妖怪, 又像魔鬼, 人们在它面前, 显得特别渺小, 特别无助。

师:这些动作本来只有谁才能做?

生:人!

师:作者这里用了拟人的写法, 让我们感受到了洪水的肆虐和冷酷无情。还有谁继续说自己的感受?

生:作者还用了比喻的写法, “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把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我觉得这样比喻能让我想象到山洪的声音和速度, 有要被吞没的感觉。

师:非常形象的感觉。记得我们四年级学过一篇《观潮》, 作者写潮水来时, 也用了类似的比喻: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

生 (接) :白色战马,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师:除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外, 我们再读一读这些句子, 注意一下标点, 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了, 就是句子写得特别短。有的甚至两个字就是一句:像泼。像倒。

师:真是善于发现!那我们再来出声地读读这些句子, 看写得这样短, 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 (读后) :觉得特别紧张, 雨越来越大, 山洪奔来的速度越来越快, 让人害怕。

师:你的感觉没错, 这正是短句子的魅力所在, 它能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在天灾面前, 每个瞬间都可能是生死的分界, 让人惊恐得喘不过气来, 你没有时间去细细描绘, 只能是这样急迫, 这样短促。其实文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 不但句子短, 段落也特别短, 严整, 简洁, 却又波澜壮阔, 让人如同置身第一现场。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体会一下。

(生浏览全文)

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是为突出人物形象服务的。在死亡紧逼的时候, 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老汉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 画出描写老汉的句子, 简单批注体会, 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读一读, 体会它的妙处。

(生批注后练习朗读)

师:《桥》的人物描写非常有特点, 栩栩如生, 细节描写尤为传神。谁来和大家分享你的体会?

生:我喜欢这段: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里写老汉“像一座山”, 老汉明明很瘦, 不可能是高大魁梧的, 但他在灾难面前, 表现得像山一样沉着稳定。

师:这种貌似矛盾的写法, 其实是通过他与人们的对比表现出来的。你发现了吗?

生:我发现了。现场的人们是“乱哄哄”的, 而他是“不说话”, 像山一样沉默。

师:这是老汉的初次登场, 是作者对他的第一次描写。作者将他放在一个非常危急而又混乱的环境下, 然后把特写镜头对准了他, 并没有过多的描写, 只是突出老汉的沉默。但那种威信、威严、镇定自若一下子突显了出来。因为, 乱哄哄的人们停住脚, 望着老汉。他们信任自己的村支书。

生:我喜欢这段: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当时非常担心村民的生命安全, 他的嗓子已经沙哑了, 还在尽量大声地喊。作者用三个感叹号来表现老汉这种急切的心情。

师:不但用了感叹号来增强力量, 而且老汉的话都特别短。我们试着比较一下, 如果这样写老汉的语言, 你觉得行吗? (出示课件:老汉沙哑地喊话:“桥非常窄, 同志们千万别挤, 要不然谁也过不了桥。我们最好排成一队。各位党员, 请你们排到后面来, 好吗?”)

生 (笑) :当时情况那么危急, 哪有时间讲道理, 更不能用商量的语气。

师: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 老汉的语言必须是简洁的, 语气必须是坚定有力的。作者对老汉的语言描写非常准确,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句子。

(出示课件: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 到我这儿报名。”

老汉突然冲上前, 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吼道:“少废话, 快走!”)

生:作者每次都简单地写了老汉的语气, 充分表达了老汉不同的心情。比如, “冷冷地”, 对那些贪生怕死的党员, 老汉是蔑视的, 谴责的。后两次说话都是“吼”自己的儿子。第一次是愤怒, 要求儿子要像个党员一样, 把群众利益放在前面;第二次则是深深的父爱, 把最后的生的机会让给儿子。

师:体会得很好, 除了语言描写外, 作者还对老汉进行了动作描写, 注意到了吗?

生:是“冲上前”“揪出”, 这些动作有点恶狠狠的。

师:对。可那明明是自己的儿子啊, 挤在前面, 就意味着有活下来的希望。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有点不近人情吧?

生:因为老汉要求所有党员排到后面去, 儿子既然是党员, 也不能例外。只有连自己的儿子也排到后面了, 才能指挥别的党员。

师:体会得好!“其身正, 不令则行”, 就是这个道理。此时的“吼”, 我们看到一个一视同仁、大公无私的村支书。但是, 作为一个父亲, 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生:爱!最后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把生的机会毫不迟疑地给了自己的儿子, 虽然最后父子两人都丧生了, 但是父爱的伟大也表现出来了。

师:这样的情节设计才合情合理, 作者塑造出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人物形象, 充分展现了人间正气。我相信老汉这个人物的英雄形象, 一定会深深印在我们心里。也许, 我们将来不会面临这样的生死抉择, 但在面对一些乱哄哄的拥挤、争吵时, 能像山一样沉默、理智, 甚至退后一步, 都表示你拥有了一种人格力量。小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篇幅短小, 尽量节省笔墨。老汉的故事已经写完了, 结尾却又用四个自然段来介绍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大家讨论一下, 能否删掉?

生:不能。读到这儿我才真正懂了老汉对那个小伙子的态度,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师:这种写法叫作“设置悬念”, 往往读到最后, 才会突然明白。让人觉得很是意外, 但联系前文想想, 又在情理之中。这样写, 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我们再回头看全文, 这篇小小说, 还有哪些巧妙的地方?

生:句子和段落都很短。

师:这个我们在前面交流过了。除了这个, 还有吗?

生: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的写法。

生:我觉得还有详略得当。文中只写了老汉和小伙子, 而对那么多逃生的村民却没有去写。还有老汉和儿子牺牲后, 他的老伴第五天才去祭奠他们,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也没有写。

师:大家再想想看, 这篇小说写的是村支书, 为什么要以《桥》为题呢?

生:这座桥不是一座普通的桥, 它已经是全村人的生命桥了。正是在村支书的指挥下, 大伙儿才顺利逃生。所以桥象征着村支书的精神。

师:很好, 我们看, 一篇优秀的小小说, 一定是构思巧妙的, 有引人入胜的悬念, 有出人意料的结尾, 有详略得当的安排, 才会让我们读后回味无穷。

师:接下来, 我们再阅读一篇小小说, 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请同学们读后思考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同样面对灾难, 面对生死的抉择, 哈尔威船长与老汉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篇小小说与《桥》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阅读)

师:阅读完的同学就这两个问题和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积极展开讨论)

师:下面我们全班来交流一下。首先, 第一个问题:同样面对灾难, 面对生死抉择, 哈尔威船长与老汉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他们两个在面对生死时, 都是首先想到别人, 都能做到舍生忘死。

生:他们都能够沉着镇定地指挥, 让惊慌恐惧的人们有秩序地逃生, 挽救了人们的生命。

生:还有, 他们最后都是牺牲了自己。

师:这两个英雄形象互相呼应, 在灾难面前, 以超乎常人的冷静, 以自我牺牲的方式, 显示出大爱的力量。无论是一船之长, 还是村支书, 在灾难面前, 他们都能挺身而出, 勇于承担责任, 勇于牺牲自己, 力挽狂澜。那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老汉只是下达了排队的命令, 而船长在维持秩序前, 下达了一系列命令, 让人感觉到他考虑得十分周全, 从容不迫。手下人执行命令也是井然有序。

生:在危急关头, 老汉通过揪出自己的儿子, 让党员们以身作则;船长则以开枪为恐吓, 让人们遵守规则。

生:还有, 老汉在维持逃生秩序时, 只区分党员和群众, 而船长则是要求让女人先走。我觉得很奇怪。

师:为了让人们快速逃生, 不至于拥挤, 两人都采用了比较极端的手段。如果说老汉号召的是党员要为人民服务, 是党性的闪光, 船长召唤的则是人性, 是西方一直倡导的绅士风度、骑士精神, 是公平、勇敢、正直、扶助弱小的人性。两位英雄最后都牺牲了, 你觉得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一样吗?

生:老汉是被洪水吞没, 求生不得, 而船长本可以逃生, 却选择了和“诺曼底”号一同沉入海底。哈尔威船长像一座雕像一样, 屹立在船头, 纹丝不动, 一点也没表现出害怕、挣扎。这是不是小说最后说的“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

师:也可以这样理解, 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以身殉职”。我们接着来交流, 这两篇小小说, 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同学们简略地说说。

生:都是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来写的。

生:都有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人物描写都突出了语言描写, 并且在语言描写上, 都十分简短有力, 符合当时的情境。

生:故事的结尾都有点出人意料。

师:那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桥》写得很巧妙, 充满了悬念, 一直到结尾, 才让人明白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俩, 很让人震动。

生:《桥》重点写了老汉和儿子, 对其他人几乎没写;《“诺曼底”号遇难记》则写了好多人, 尤其是船上的一些工作人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实录】相关文章:

实录教案04-13

推敲课堂实录05-22

回延安实录04-08

氓课堂实录04-09

《银杯》教学实录04-10

背影教学实录04-11

画课堂实录04-12

花脸教学实录04-16

争吵课堂实录04-19

天窗教学实录04-21

上一篇:教师主体发展下一篇:行政侵权的赔偿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