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需求

2024-05-29

农业科技需求(精选十篇)

农业科技需求 篇1

1 农业科技有效需求不足现状与原因

农户应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农户使用科学技术的边际成本偏高, 农村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渠道不畅, 获得农业技术信息难, 购买与新技术相配套的生产要素的成本太高, 都影响着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农户资金积累能力弱, 大多数农户只能从事简单再生产无力引用新的农业科技成果, 同时农业信贷资金的“择优”原则, 导致农业科技资金不足。在使用新技术过程中要承担技术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 农户害怕风险, 经营的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 而是风险最小化, 对采用新技术往往持谨慎态度。

1.1 农业的原因———农业比较效益低

采用农业新技术预期收益低, 机会成本大。农业科技一般适用于大田操作和大面积推广, 一般保密性较差。其他农户可以观摩或进行产品交换便可以廉价地获得对技术的使用权, 因而使买成果使用的农户产生机会损失, 进而抑制其对新技术的采用动力需求。

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构成限制。20世纪80年代初,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我国的农业带来了巨变, 然而, 农业的小规模经营也给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实施造成了障碍。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首先需要规模化, 没有一定的规模, 一系列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就无法采用, 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分散经营, 限制了农业成果资本化的发生。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的现代化无不与农业规模经营相连。现阶段, 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给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政府应引导农民成立农业生产小组, 土地连片经营, 为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打基础。

1.2 农民的原因———农民的素质低

第一, 农民文化水平低, 限制了其对科技的需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农村劳动力资源中, 文盲3593万人, 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 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 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 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 占1.2%。绝大多数农民靠长辈的传授获得农业技能和知识。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观念, 国家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推动, 导致很多农民职业技能缺乏, 停留在传统农业的水平上, 难以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转移, 降低了农民对科技的需求, 转移的劳动力中, 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都相对较高, 是运用科技的中坚力量, 留下来的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多为“六一 (儿童) 、三八 (妇女) 、六六 (老人) ”的人群, 这部分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弱。第二, 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技术风险也影响了农户对科技的需求, 农业新技术要求相应的农业生产条件的配套要求, 农户必须面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采用新技术风险以及产业风险,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 人力资本积累不足, 对传统农业技术比较熟悉, 对现代农业技术缺乏了解, 小农户承担风险的能力又很低, 制约了采用新技术的能力。

1.3 农村的原因———重城轻乡的政策

长期以来, 在重工业优先、城市偏斜发展政策指导下, 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财政和金融渠道从“三农”汲取资本原始积累。1978年以前国家仅通过价格渠道 (即剪刀差) 从农村取走6000亿元。近年来, 以直接征占农民承包的农地, 严重损害农民的经济权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 只能服从于或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偏斜发展, 长期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落后, 致使农业成为缺乏发展后劲的薄弱产业。

2 优化“三农”政策, 扩大农业科技需求

2.1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1) 实行农业规模经营, 提高农民采用新技术成果的积极性。经营规模扩大, 有利于产生规模效益, 降低采用新技术的成本, 从中获益的可能性会加大, 这样才能提高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和动力。因此, 客观现实要求我国政府在维护稳定和适应现代农业要求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 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 以提高我国农民采用新技术成果的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户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土地规模经营, 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体制改革, 以土地使用权转让为中心, 培育农村土地经营的产权主体, 利益驱动农户采纳新技术, 把农民收入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 激励农户把技术创新作为获取收入增量的主要手段。建立新技术使用的风险转移机制, 增强农民风险投资。

(2) 规范农业科技市场和农业推广活动秩序。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广传播农业新技术的同时, 政府应该加强相关领域的立法和管理, 加强诚信建设, 规范农业技术市场和农业推广活动参与者的行为, 保障农民的利益, 为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传播和采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2 提高农民的素质

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水平, 增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意识, 扩大对农业科技产品的有效需求。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其文化程度高低, 直接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能否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因此, 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成果转化率, 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 提高其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

(1) 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农民田间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 组织农民参与分析、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从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决策能力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在田间地头, 实例鲜活, 学习直观, 可以直接说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农民易于接受。这就变传统的以“空对空”的“言传”为主的培训为“实对实”的“身教”培训。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上, 而且要手把手地教会农民使用新技术, 随时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真正做到让农民听得懂、用得上, 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只有走到田间地头, 才能真实地了解农民的需求。

(2) 建立农民免费技术培训体系。这是培养有技术新型农民的关键, 国家财政出资, 承办农民技术培训。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负责专门培训, 让农民基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 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 特别强化贫困地区农民素质的培训力度, 提高贫困家庭成员的技能水平、就业能力, 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建立承包土地持证上岗制度。培训结束, 通过考核给优秀者颁发绿色证书, 将绿色证书制度作为农业技能资格的认证和农民从业资格认证。对部分标准化生产和经营水平较高的农业类岗位逐步实行持证上岗, 以此来引导和激励农民学科技用科技。

2.3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首先增加政府的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投入是一种全社会都受益的公共产品投资。更重要的是, 农业科研成果的受益者不仅是生产者, 还包括消费者 (从较低的农产品价格中受益) 以及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稳定。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农业科研投资的主要任务。政府投入的重点应包括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以及有关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攻关, 重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其次, 多渠道筹集资金, 充分利用社会资金,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政策引导, 促使金融机构扶持农业。金融机构要将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农业综合开发等作为信贷投入的重点。通过减免税费、财政补贴和贴息贷款等, 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成立农业科技基金会, 专门支持农业科技研究、开发、推广和奖励农业科技人员。

其次, 增加财政补贴, 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提高农民的科技产品购买力。在原有的国家财政补贴的基础上, 推行科技补贴政策, 推动科技进入农户。对普通农户采用新技术实行农资补贴, 对农业科技示范户实行资金补贴和农资补贴相结合,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风险, 激发其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把国家的财政补贴真正投入到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阮文彪.走向均衡的繁荣——中国三农问题探索[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2]顾焕章, 张超超.中国农业发展之研究[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3]李云才.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M].湖南出版社, 2004版.

[4]王梅花.农业技术创新供求研究[J].中国科技成果, 2006 (15) .

[5]赵晓军.从农民科技需求和政府行为动机看农业科技传播机制的构建[J]经济与科技.2007 (11) .

[6]朱希刚.农业科技与农业发展[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

[7]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 1994.

[8]董辅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体制原因[J]经济学动态, 2002 (7) .

东北农民大豆科技需求调查 篇2

了解农民的科技需求,是开展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基础和依据。2004年,我们结合农业部四大粮食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行动大豆项目的实施,对黑龙江省富锦市和八五二农场、吉林省德惠市、辽宁省辽阳县、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等5个大豆主产县(市)的1031个农户进行了大豆生产科技需求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所得结果反映了大豆主产区农民科技需求的可靠信息,对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升我国大豆生产的科技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在近3年大豆生产上采用的增产措施中,新品种位居第一,占受访农户的91.9%;在各项栽培技术措施中,种子包衣、新肥料、新农药、抗重迎茬药剂、窄行密植位居前5位,分别占被访农户的86.3%、58.1%、57.3%、41.4%和40.2%,“三垄”栽培和行间覆膜技术主要在黑龙江省推广,采用上述两项技术的农户占该省两个示范县被访农户的65.7%和27.5%。在农民需要的技术类型中,新品种位居第一,达受访农户的93.1%,居2~5位的技术类型分别是高产技术(73.6%)、病虫草害防治技术(55.3%)、新农药(51.0%)和新肥料(50.0%)。在农民当前急需的技术措施中,栽培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并列第一,均为受访农户的79.7%,超过对高产品种的需求(75.4%)。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了栽培管理的重要性。87.2%的农户认为,限制大豆单产提高的首要因素是栽培粗放,其次是投入不足(77.6%)、病虫草害严重(75.8%),认为品种不佳的只有62.6%。这一结果与小麦、玉米等高产作物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前者的首要限制因素是品种,后者为投入)。大豆通常种植在生产条件差的地区和地块,栽培粗放是普遍问题,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增加投入是大豆产量增加的首选途径。农民在采用新技术时所关心的首要问题是能否增加收入和产量(分别占被访户的73.0%和70.8%),对有无经费补贴并不看重(22.7%),也不在乎是不是上级下派的任务(16.9%)。调查结果显示,农技人员现场指导(占被访农户的86.7%)、电视报纸书刊(58.9%)、技术资料(52.9%)和向周围的农户学习(32.1%)是农户获取新技术的主要来源。农业科技人员经常到生产第一线作技术指导和示范是农民最欢迎的技术服务方式(77.4%的受访者选择此项),其次是在农闲(49.1%)和结合农时(34.7)进行集中培训。可以看出,农业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农村,向农民讲解技术要领,解决实际问题,并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现代媒体进行科普宣传,通过向农民发放技术手册和明白纸等手段进一步介绍技术要领,可以有效传播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同时,利用农民眼见为实的特点,在农村设立示范点、示范户,可以起到田间课堂的作用,有效促进科技的推广。目前,农民接受科技人员直接技术服务的次数还不多,在科技提升行动实施的县市(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普遍高于其它县市),每年也只有约3.1次。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农户对农技人员经营生产资料表示认可。87.7%的农户对农技人员结合技术服务经营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表示认可。48.3%的农户认为从农技人员那里购买生产资料更省钱,47.3%的受访者认为农技人员经营的生产资料的价格与市场价格差不多,4.3%的人认为比市场价格更贵。在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允许和鼓励农业技术人员结合技术推广工作,向农民出售农业生产资料,不仅可以促进技术推广,保证农资质量,而且可以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使他们能借助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

农业科技需求 篇3

关键词:农民需求;农业科技服务;供给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451-04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双低局面。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采纳者,而农业科技与农民之间并没有一条直接的通道,必须通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农民才能采纳科技成果[1],而农业科技服务供给必须和农民的需求相吻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伴随着我国农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的科技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农民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与供给进行分析,以便从农民需求角度出发,更好实现农业科技服务供给。

国内关于农业科技服务方面的研究,关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较多,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对策、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方面。陈俊红等通过对北京部分地区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展开调研,归纳总结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人员服务能力不强、经费尚未得到足额保障);农业科技信息化、市场化服务能力不强;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尚未完全解决(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农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率低)[2]。姜绍静等提出对经营性和公益性的科技服务进行区分,完善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商品化程度不高、更具“公共品”特色的农业生产领域,仍然需要政府公益性科技服务的介入[3]。

相关学者研究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需求特征、影响因素、满足需求的对策方面。关于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特征,部分学者认为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整体强烈的基础上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徐金海通过对江苏省苏中、苏北部分地区的调查,认为农民具有较强的科技需求意愿[4]。石绍宾等通过山东实地调查,表明当前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整体需求十分强烈,需求内容和需求层次呈现多元化态势[5]。关于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普遍认为农民自身因素与外部环境是影响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两大主要因素[6]。徐金海通过对江苏省4个县(市)部分乡镇的调查,认为农民年龄、文化程度与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农户兼业化程度和种养规模化程度、政府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体制、区域工业化水平等因素影响农民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7]。关于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对策,一是农民自身与外部环境双方的改善,如强化农民科技需求意识、延伸农业产业链、改进农技服务方式、构建多元农技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服务市场研究、实行区域差别化农技服务[7-8]。二是服务供给主体单方的改善,如推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大投入,加强软环境建设[9],构建“一主多元”供给模式, 加大农业科技服务投入力度, 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建设[10]。

当前研究偏向需求或者供给一个方面,关于农业科技服务需求与供给双方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实地调查,以东部发达地区浙江省余姚市为例,揭示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及供给现状,发现供求存在的矛盾,分析矛盾存在的原因,提出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的对策,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

1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为探究农民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于2014年1月和9月在浙江省余姚市黄家埠镇开展实地调查,采用问卷法与访问法相结合,针对种植业。调查对象包括农户94人、黄家埠镇农业技术推广站、2家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资连锁店、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余姚市黄家埠镇共辖10个行政村,农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涉及5个行政村,包括上塘村、横塘村、黄家埠村、高桥村、五车堰村。农户有效调查样本为90人,平均年龄51岁,其中男性占73.3%,女性占26.7%。调查样本中普通农户占87.8%,承包大户占122%。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占总样本的20.0%。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400%,初中占28.9%,高中占24.4%,大专及以上占6.7%。年家庭收入2万~3万元占16.6%,>3万~5万元占21.2%,>5万~8万元占32.2%,10万元以上占30.0%。2家农业龙头企业为蔬菜加工企业(以榨菜为主),2家农资连锁店为余姚市甬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的连锁店,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为蜜梨专业合作社和果蔬专业合作社。

2 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现状

根据调研数据,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户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作出如下的归纳和总结。

2.1 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现状

2.1.1 农户对农业科技需求程度 根据调查,无论是普通农户还是承包大户普遍认为农业科技能增产致富。认为农业科技非常有用的占46.7%,认为比较有用的占48.3%,认为不太有用或没有用的分别只占1.7%、3.3%。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程度整体上强烈,对农业科技非常需要的占40%,比较需要的占48.3%,不太需要、不需要的分别只占8.3%、3.4%。

2.1.2 农户对农业科技需求内容 在对最需要的农业科技做选择时,选择产前和产中技术的农户最多,选擇高效化肥农药的占52.2%,选择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占500%,选择良种的占45.6%,选择农机化技术的占43.3%。也有不少农户选择农业政策,占36.6%,而对于产后技术选择的农户相对较少,选择销售信息的占20.0%,选择市场营销技术的占10.0%,选择储藏保险加工技术的只占6.7%(表1)。

nlc202309041633

2.1.3 农户对农业科技需求方式 在农业科技获取方式里,农户最喜欢的方式是农技员、专家入户指导,占55.6%,其次是科技培训和电视报纸,分别占33.3%、32.2%,30.0%的农户选择咨询农资连锁店,向亲朋好友和承包大户请教的占22.0%,技术宣传占20.0%,选择网络和典型示范的较少,分别只占89%、2.0%(表2)。

2.2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现状

2.2.1 政府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供给现状

2.2.1.1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数量 当地政府部门农业科技服务供给对象以承包大户为主,多数普通农户基本享受不到直接的農业科技服务,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调查结果,普通农户中接受过农业科技服务的只占17.7%,只有15.4%的普通农户获取农业科技的主要渠道是农技推广站和农业科技活动,而他们接受农业科技服务的原因或者是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当地入合作社的普通农民比例不高),或者是村干部,或者是直接向农业技术推广站咨询,真正有机会“被服务”的“普通农户”很少,他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会选择凭经验自己解决或者向亲朋好友请教。

2.2.1.2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内容 当地政府部门提供的农业科技服务主要是根据上级要求,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主要关注产中服务,提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支撑,如防治植物病虫害、进行农民培训等。对于产前服务如价格信息、政策法规、市场销售信息和产后服务如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关注较少,产前的物化技术如化肥、农药、种子由当地的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的连锁店提供。

2.2.1.3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方式 当地政府部门提供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方式是示范基地、农技110、农民信箱。农技110即电话服务,农民信箱即信箱服务,农户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这2种渠道向农业技术推广员咨询。农业技术推广员往往还是市农业信息中心下的农民技术员,负责帮农户发布农业信息到信息网站上。

2.2.2 非政府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供给现状 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2013—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到要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以及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当地非政府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资连锁店。

当地较具规模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为蜜梨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科技服务主要是为社员统一农资、提供技术指导、开拓市场、对农产品初级加工,其他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果蔬专业合作社尚在发展中,还不成熟,主要针对产中技术指导,产前、产后服务较少,农户依然自产自销。调查农业合作社的成员以承包大户为主,普通农户比例较低。

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只有以榨菜为主的蔬菜加工企业,提供服务就是收购农户的榨菜,解决农户农产品销售问题。企业基地按无公害标准生产,对收购农户的榨菜没有要求。当地有18家农资连锁店,都是余姚市甬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的连锁店,各店规模大小不一,据农户反映,农资价格并不统一,同时存在从其他渠道采购农资的情况。

3 农业科技服务供求存在的矛盾及原因

通过对当地农户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描述,进行更深层次的提炼,发现农民的农业科技服务供求方面存在的矛盾,在对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供给优化的对策建议。

3.1 农业科技服务供求存在的矛盾

3.1.1 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强烈与供给不足的矛盾 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强烈,而多数普通农民基本享受不到政府部门直接的农业科技服务。当地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少,发展不成熟,普通农民入社比例低,享受服务的农民少,社员享受的服务少。当地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单一,除榨菜和水稻(国家收购)外,农民需要自行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3.1.2 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内容多样化与供给单一的矛盾 伴随着我国农业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不仅要从事生产劳动,还要从事经营性活动如农业所需的农资购销和农产品销售。因此,除了产中的技术指导,农民更需要产前和产后的信息和经营服务,如农业政策、农产品销售信息以及农资供应等[11]。根据调查,当地农户既需要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产中技术服务,也需要产前和产后的信息技术服务,如农业政策、销售信息、储藏保险加工技术。然而当地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主要是根据上级指令,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注重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前、产后服务较少。农民对农业政策不了解、农产品销售信息不清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存在盲目性。

3.1.3 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方式与供给不一致的矛盾 当地政府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供农业科技服务的几条主要途径:(1)通过示范基地,这是传统的按行政指令推广技术的方式;(2)通过农技110、农民信箱;(3)通过技术培训;(4)通过农业信息网。根据调查得知,农户最喜欢的方式是入户指导和科技培训,但无论是入户指导还是科技培训,普通农民接受机会都很低。农户较少选择的农业科技获取方式是网络和典型示范,虽然余姚市农业信息网上有大量的农业科技信息,黄家埠镇互联网也基本上全覆盖,但是目前当地农民对互联网利用率比较低。多数普通农民没有意识或者没有意愿主动咨询农业科技信息,有许多农民甚至不知道农技110的存在。

3.2 农业科技服务供求矛盾的原因分析

3.2.1 缺乏农民需求表达机制 农业科技服务只有考虑到农民的真实需求,才能实现最优供给,这就需要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由于农民自身和外部原因,当地缺乏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从农民自身看,农民缺乏表达意识,缺少表达能力。根据调查得知,主动咨询农技员的普通农户(不包括村干部)只占样本的12.8%,调查农户里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68.9%。从外部原因看,农民缺乏表达窗口。当地的村委会没有成为农民的表达窗口,而农业专业合作社这类组织数量不多,同时普通农民入社比例低[12]。科技培训本是一种表达农民需求的很好方式,但是调查样本中普通农户(不包括村干部)除了合作社社员,参加机会很少,同时,部分参加的农民反映存在交流互动不够的问题。

nlc202309041633

3.2.2 政府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单薄 就种植业而言,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的2名农技人员通过上一级的技术支撑来负责全镇的农业科技服务供给,1位负责粮棉蔬菜,另1位负责林特水果。村一级没有特定的农技员,当地也没有像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这类科技服务模式。在这样情况下,农技人员只能选择把承包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对象,借助他们的力量将农业科技传播给普通农民,因此才会出现普通农民反映没有享受过服务的情况。

3.2.3 基层农技人员考核制度不完善 为了充分发挥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浙江省农业厅于2007年7月颁布浙江省责任农技员职位说明书和浙江省责任农技人員考核办法,开始试行基层农技人员责任制。根据考核办法,基层农技员考核由综合考评、业务考评、服务对象直评三部分组成。当地农技员在业务上归余姚市农林局管理,编制上归黄家埠镇政府管理,由于乡镇一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属于地方编制,工资由各基层单位所在的乡镇政府根据事业型全额财政拨款发放,因此,余姚市农林局的业务考核相比黄家埠镇政府的综合考核显得没有约束力。其次,农技员业务考核量化工作指标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落后的问题,而农技员提供农业科技服务以考核指标为主,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难以避免[13]。

3.2.4 农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 2012年,黄家埠镇农业总产值为6.3亿元,而工业总产值为126.4亿元,农业对当地经济贡献率不到工业的5%。当地大部分农民不以从事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以农业为收入来源的普通农民基本上年纪偏大,当地大部分农民或者半工半农,即农忙时从农,农闲时去工厂打工,或者干脆弃农从事其他行业。

4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优化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

从农民自身和外部两方面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农民自身方面,首先需要增强表达意识,有问题不要只顾自己摸索,多咨询,多交流;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表达能力。外部方面,村委会应成为农民表达需求的窗口,组织农民交流,入户访问,收集农民的需求信息。鼓励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普通农民入社比例,让更多的农民表达个性化的需求[12]。政府还应提供普通农民农业科技培训的机会,使农民有表达需求的场所,培训过程中要注意交流互动,而不是只顾讲授。

4.2 壮大政府农业科技服务队伍

首先,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村级农技员或者派出科技特派员驻扎农村,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无论是村级农技员还是科技特派员,都应注意择优选拔,健全管理体系,落实保障措施,以便真正地服务农民,也使他们安心基层工作。其次,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大学生村官在普及科学知识、培养新型农民、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做好农民科技咨询工作等方面发挥余地较大[14]。

4.3 改革基层农技人员考核制度

现行责任农技员的考评激励制度并未与工资挂钩。可以将农技员的工资一分为二,综合考评和服务对象直评由黄家埠镇政府拨款发放,业务考核由余姚市农林局拨款发放。关于服务对象直评部分,现有的考核方法是对3个以上服务对象以问卷调查或电话抽查等形式进行测评,可以按照当地普通农民与承包大户人数比例确定抽查服务对象,同时采取随机抽查的方法匿名评价,以做到公平公正,避免流于形式。对于考核量化指标上,应增加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13]。

4.4 加强非政府农技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对于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使其成熟,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培育农民需要的专业合作社,提高普通农民入合作社的比例,让更多普通农民享受到农业科技服务。对于农业龙头企业,从广度上增加产品种类,鼓励发展新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比如以当地农特优品蜜梨和葡萄为原料;从深度上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确保农民产品销路。对于农资连锁店,政府应加强执法力度,农资公司应加强监管,避免出现连而不锁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刘 明. 武汉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2]陈俊红,李 红. 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1):247-251.

[3]姜绍静,罗 泮.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0(6):126-131.

[4]徐金海. 农民农业科技服务需求意愿与评价分析——基于江苏部分地区的调查[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9):115-118.

[5]石绍宾,邵文珑. 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特征及农户支付意愿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3(16):83-86.

[6]刘欣晖. 关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文献综述[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7):91-92.

[7]徐金海. 农民农业科技服务需求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经济纵横,2009(10):62-64.

[8]孙国梁,赵邦宏,唐婷婷. 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2):217-220.

[9]鄢万春,李 飞,钟涨宝. 农户视野下农业科技服务供需现状分析——以湖北省枣阳市刘升镇为例[J]. 乡镇经济,2008,24(12):23-26.

[10]张永升,杨建肖,陶佩君. 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意愿与供给评价实证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13(2):133-137,149.

[11]高启杰.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230.

[12]陈金英,王 琦. 健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的探讨[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5):74-77.

[13]浙江省农业厅. 关于印发责任农技推广有关制度的通知(浙农科发〔2007〕15号)[EB/OL]. (2007-07-18)[2015-05-14]. http://www.zjagri.gov.cn/html/main/wjggview/89091.html.

[14]李燕凌.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8.

优化农业科技供给扩大农业科技需求 篇4

一、农业科技供给存在的问题

1. 农业科研与农业需求相脱节

当前的农业科研模式是“立题一研究一成果一再立题”, 严重与需求脱节, 为科研而科研。一方面在课题的立项和审批上, 由于科研项目由政府集中决策加以确定, 这必然诱导申请者注重从政府偏好和专家意见考虑出发, 脱离市场需求实际申报课题, 农业科研立项上的制度性弊端, 必将造成科研成果很难满足农业科技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另一方面, 科研项目的鉴定与验收没有考虑技术成果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成果实用性与科研人员的业绩脱钩, 在一定程度造成科研人员的行为存在着“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 致使大部分科研成果偏离需求方向, 形成无效供给。

2.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制约农业需求。

我国农业科技的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投资强度不到0.5%, 远远低于世界农业平均投资强度1.5%, 而发达国家普遍达到的2.0%~4.0%。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基础薄弱, 缺乏突破性重大科技成果, 农业科研成果的数量呈下降的趋势, 对突发的重大病虫害、农业灾害等农业生产重大问题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防治手段。

3. 农业科技成果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民对科技的需求

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自身素质较低.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些能增加产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常规技术和实用技术而对技术系数难度较大、操作不便的高新技术不感兴趣。造成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转化与农村的技术需求现状不配套.使得大量先进技术难以被农户采纳。许多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只停留在实验室, 依靠理论进行科研, 而与市场和实际缺乏联系, 造成科研项目脱离实际需要, 使得一些科研成果成为“次品”。

4. 农民科技购买力不足, 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农民收入较低使农业科技有效需求缺乏动力基础我国日前农民收入较低.实际收入增长缓慢或趋于停滞.甚至有些地区略有下降。据统计.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153元, 而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 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3∶1, 绝对差距达到12022元, 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同时, 由于国家对农业资金支持水平低 (据世贸组织资料.我国农业生产者补贴等值和国内综合支持量均为负数) .又加之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缺乏向农村的“输血”机制.这样就使得农户缺乏足够的资金采纳新技术.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而望“技”兴叹, 其结果是形成了农业生产对科技有效需求不足。

二、优化农业科技供给, 扩大农业科技需求的对策

1. 改革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

改革农业宏观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委员会, 由国务院总理任主任。实行农业科技管理的大部制。确立科技政策作为国家公共政策的基础地位, 按照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 形成国家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互动的政策体系。建立部门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加快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 推进依法行政, 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改进计划管理方式, 充分发挥部门、地方在计划管理和项目实施管理中的作用。

科技经费管理的协调机制, 加强科技经费的合理配置, 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益, 逐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 健全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针对当前我国科技宏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重点是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 努力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 加强部门与地方之间的统筹协调, 切实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一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决策议事程序, 形成规范的咨询和决策机制。强化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 加强对重大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计划实施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

2. 优化农业科技结构,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适用性

农业科技结构的调整, 应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改革科技项目立项制度和经费投入方式, 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对农业科技的要求, 通过农业科技项目的立项, 引导科研机构在研究方向和专业结构上调整。科研模式要由传统的“立题一研究一成果-再立题”转向“市场一立题一研究一成果一市场”的新模式, 建立起科研、开发、经营为一体、协调发展和充满活力的新型科研管理体制。农业科研机构在国家、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中, 要坚持项目公开招标、项目追踪监督、项目成果鉴定和费用开支公开, 形成政府和公众共同的监督机制, 科研机构还应积极承担企业等委托的横向研究课题, 完善农业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激励机制政府应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 鼓励农业科研院所步入市场, 使科技人员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与市场的需求相一致, 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科技人员与科研成果的结构与规模,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3. 建立现代农业院所制度, 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建立现代农业院所制度, 培养高水平农业科技研究队伍。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一、按照国家赋予的职责定位加强科研机构建设。要切实改变目前部分科研机构职责定位不清、创新能力不强的局面, 优化资源配置, 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学科领域和研究基地。二、建立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科技投入机制。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主体, 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支出,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 国家财政给予相对稳定支持。根据科研机构的不同情况, 提高人均事业经费标准, 支持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建设、基础性工作和队伍建设。三、建立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科研成果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对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促进科研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4.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提高其购买欲

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只有被广大农民消化、吸收并应用, 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重视农村教育,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一是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 特别要在目前农村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前提下, 制定《均衡教育法》, 规定, 在财政收入增加的部分中, 用于增加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比重不低于4%。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 尝试推行十五年义务教育, 大幅度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 办好农业专业技术学校, 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实行“农业执业证书”, 规定, 取得执业证书是获得承包地的重要条件。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加快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文化教育, 建立健全多形式的农业科技继续教育体系, 以适应效益农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 尤其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专业户、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

5.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科技购买力

为了增强农业科技需求主体从利益上, 对科技的有效需求, 政府应制定合理的宏观政策来诱导农民采用新技术。

(1) 加强财政支持和补贴力度。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包括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增加财政性收入。提高农产品价格是有局限性的。一是谷贵伤农。二是在开放的条件下, 受到国际农产品价格水平的限制。我国的许多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已高于国际水平。因此, 需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力度, 尤其是刺激农业科技需求增加的补贴, 包括种子补贴、化肥补贴、农机补贴,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加大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针对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特点, 积极开发和引入多样化、有特色的金融服务。一是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二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 积极探索发展大型农业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 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三是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电子化、信息化和规范化。四是积极推广应用银行卡、网上银行等金融服务手段, 为客户提供实时、方便和快捷的结算服务。

(2) 稳定、规范农产品的保护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产品价格对引导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要尊重价值规律, 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又要加大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力度,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提高有关农产品的需求弹性, 以增加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生产者剩余。通过对农产品实行标准化, 强化采用农业科技生产的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的差别, 提高其需求弹性, 做到优质优价。在当前, 农产品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引导生产稳定发展, 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复杂变化, 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安全。

(3) 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户经营规模决定农民的科技购买欲强烈与否。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农业经营规模过于狭小会影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现代农业生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生产, 在总的耕作面积基本不变的条件下, 更倾向于通过生产要素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来提高农业产出率, 而农业生产固定资本的投入会随着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而相对减少, 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使农户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加入“WTO”以来, 农民要想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需要技术和信息等多方面服务, 客观要求农村生产关系要进一步发挥“统筹”的作用, 创新土地制度, 以便发展高效规模农业, 增加收入。我国正处在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的过程中, 已经步入规模效益时代。土地规模经营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1)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在政策允许的框架下, 科学、合理、有序地进行, 要求要在确保农户土地流转收益持续高于其自主经营土地收入情况下, 依法推进土地流转, 切实做到“三个不得”, 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摘要:农业科技需求不足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扩大农业科技需求, 就要优化农业利技的有效供给,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调整农业科技结构;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 提高农民科技购买欲;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科技购买力。

关键词: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科技需求,农业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傅皓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J]特区经济2010, (01)

[2]陈会英, 郑强国.中国农户科技水平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1 (2)

[3]周志太.谷贵伤农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 2008 (6)

[4]杜威漩.农业技术供给制度非均衡及创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01)

农业科技需求 篇5

支撑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下寨村是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的基层联系点。8月12日,李家洋来到村里调研并听取村民和基层干部意见。

一到村口,李家洋就认真察看村容村貌,了解全村规划布局。当了解到全村由肥水一体化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奶牛养殖场、精品玉米制种基地和牧草基地组成的“一带一场两基地”的产业布局目前已初具规模时,他非常高兴,兴致勃勃地走进小康楼里村民家中,询问村民生产生活情况;站在日光温室工地,听村干部讲大棚蔬菜和高原夏菜发展情况;爬上奶牛场屋顶,俯瞰奶牛场整体布局和生产情况。当得知奶牛养殖合作社吸纳全村95%的农户入股,总投资达6400万元时,李家洋说,下寨村积极探索股份合作、集体经营的发展模式,带动全村共同富裕,特色鲜明,值得肯定;要把大家的资金用好,不辜负老百姓的信任和期望。

随后,李家洋在奶牛场会议室里与基层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一起座谈,听取意见建议,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困难和需求,共同谋划下寨村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在座谈中,村里的老支书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村两委依靠群众一起搞专业合作社,得到了群众信任,大家积极性很高,如果国家能给更多的支持,我们就能提前实现“中国梦”。在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后,李家洋表示,下寨村紧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机遇,以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稳定为目标,探索出了符合本村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子。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技术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要面向生产一线需求,加强科技支撑,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下一步将推动中国农科院有关研究力量与下寨村开展更紧密的合作,增强下寨村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科技驱动需求 设计创新价值 篇6

用创新吸引消费

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是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下,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联合主办的以深化纺织产品开发创新为核心议题的行业专题会议。

据了解,此次会议主题为“科技驱动需求 设计创造价值”,将重点剖析当生产趋近消费极限时,一般消费品已不能扩大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时尚设计的有机结合,才能将人们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和消费行为,从而创造新的消费领域,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此次会议将特邀行业协会领导、国际趋势专家、院校学者和实力企业家等十余位嘉宾,分别从需求与创新、材料与技术、趋势与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创新方法剖析和实践经验分享,从而为提升企业的产品设计能力和新技术应用水平指明方向,提供借鉴。

探讨产品市场价值

本次会议共分为:需求与创新、材料与技术、趋势与设计、总结报告四大部分。

其中,“需求与创新”论坛将着重探讨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发展的挑战与应对、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现状及创新趋势、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产品企划、实现快速反应的柔性化流程创新;

“材料与技术”论坛将探讨国内外化学纤维发展现状与趋势、国内外技术纺织品发展趋势、环保与功能性染整助剂在纺织面料中的应用、国内外功能复合化面料发展方向;

“趋势与设计”论坛将着重阐述2014/2015秋冬时尚潮流导向、2014/2015秋冬国际纺织面料流行趋势、用设计改变生活等话题;

总结报告将由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结合会议主题,从消费趋势变化为基本出发点,重点分析目前的纺织行业市场状况和需求特点,深层次地分析和讲解如何提升产品开发科技生产力、以科技驱动需求、引领需求、如何促进创意设计产业化从而创造市场价值、时尚价值等,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产品创新理念和品牌创新战略分享。(覃晓)

我国农业保险需求现状分析 篇7

(一) 自然风险

农业自然风险主要有旱、涝、风雹、冻、病和虫等。自然因素的不可控性和无法回避性, 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风险。另外, 不同地方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可能千奇百怪, 农业生产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之间形成反差, 使农业生产具有其特殊的不稳定性。据统计, 我国平均每年的自然灾害的导致的农业损失约两千亿元左右, 仅09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2523.7亿元。其中, 每年因水灾而减产的粮食约89亿公斤, 因旱灾而减产的粮食约100亿公斤, 牧区草原火灾年均经济损失10多亿元。1982至2009年以来, 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平均高达7%以上。

(二) 市场风险

农业已经告别自给自足的年代, 农产品走向市场是必然。只要有市场的存在, 就必然有价格风险的存在。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市场供需的波动, 使得市场中各个主体每时每刻都将面临着价格变化而带来的经济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我们称之为市场风险。加之大多农产品都有保持新鲜的需要, 需要在短时间内出售, 适宜的时间一过就只能低价出售了。又由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后, 用于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等基本农产品的消费比重将不断下降, 因此农业除了要受自身资源的约束外, 还会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的风险。

(三) 技术风险

传统农业的生产边界受制于自然条件, 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逐渐打破这层约束, 大大拓宽了农业生产的边界。农业领域的竞争也从优势资源的竞争逐步转变为以技术为导向的竞争。农业技术的应用为农户带来更高的收益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风险。主要是因为, 农业技术具有很强公共物品特性、保密性差, 容易复制。当某一项农业技术快速普及, 可能造成农产品整体成本下降, 短期内供给增加, 在需求相对稳定的供需平衡下, 价格必然下降。

(四)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掌握的信息多而作出对自己有利而对劣势一方不利的行为, 而这种行为恰恰违反了社会道义, 也给对方带来了经济损失。如在农产品购销合同签订过程过, 购销双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性, 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由于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因素而在合同谈判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加之自我保护能力差, 时常处于被动地位而蒙受损失。这种道德风险在农业领域表现较高突出, “坑农”事件时有发生。

二、影响农户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

(一) 主观性因素

主观性因素主要包括投保人年龄、文化程度、务农年限等。这些因素主要影响农户的风险认知以及管理决策。

第一, 投保人年龄对其投保意愿产生影响, 一般认为, 投保人的年龄越大, 其投保意愿越小。第二, 投保人文化程度对其投保意愿产生影响;一般认为, 农户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 其风险意识及对保险的认知程度越深, 其投保意愿越大。第三, 投保人务农年限对其投保意愿产生影响;一般认为, 农户务农年限越长, 其对于自身能力及经验的自信心及依赖性越强, 对投入保险的意愿越小。

(二) 收入因素

家庭纯收入的多少反映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支付能力, 随着收入的增加, 农户风险管理成本相对降低, 相应地, 对农业保险的支付意愿将增加, 且农户选择的保障水平与家庭收入水平呈正比。

(三) 经营规模与专业化程度的因素

一般来说, 农户的经营规模越大, 其所受损失的可能性越大, 损失的后果也越严重, 农户对投保的预期收益也越高, 因此规模越大的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支付意愿更高, 而大规模通常伴随更高的农业收入, 因而此类保护的保险支付能力也更强。另一方面, 当农户生产多样化程度越高, 其他纯收入占比越大, 风险分散效益越明显, 则农户对投保的预期收益也越小, 投保意识更低。因此专业化程度越高的农户, 对保险的支付意愿越强。

(四) 政策性因素

一是农业保险产品种类限制: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产品仅仅保障了部分种植业和养殖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遭遇自然风险所受的损失, 而很少能应对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再加上普遍保障水平较低, 直接削弱农业保险对农户的吸引力。

二是投保预期收益不高的制约:预期投保收益率是农户作出投保决策的最关键因素, 主要受保费水平、政府保费补贴以及保障水平的影响。其中, 政府的补贴力度直接决定了农业保险的普及率。

(五) 市场因素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 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特征和其再保险机制的缺乏, 其经营的风险大大地增加, 大多保险公司并不愿意经营农业保险, 另一方面, 农业保险的标的大多是活的生物, 其承保及核赔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农业保险的经营与普通保险相比有其特殊的技术要求, 而我国目前普遍面临着专业人才匮乏、定价技术、风险识别技术、风险控制技术等经营技术落后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椿.农业保险主体供需意愿研究[M].福建农林大学, 2011.

[2]李祥云, 祁毓.农村居民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农户调查的数据分析[J].山东经济, 2010 (3) .

[3]刘冬姣, 张旭升.我国农业保险需求的相关因素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5) .

[4]王尔大, 于洋.农户多保障水平下的作物保险支付意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7) .

农业科技需求 篇8

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 农业机械、原材料及农业生产资料等大多来自农业外部, 且农产品主要是供应给城市居民, 形成一种外部循环。所以, 我们要大力增加农业以外的能源和物资的投入, 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 农业商品率不断提高。但农业现代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全面的渐进式的过程。

一是内容的动态性。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变迁与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均发生了变化。与二十世纪所谓的农业现代化相比, 其内涵不仅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等, 还包括农业标准化、质量化与信息化等, 内容具有动态性特征。二是内容的包容性。现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 还涉及经济关系、农业政策、环境影响等。三是地域性和阶段性。不同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 因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等实际情况的差异而制定的农业现代化的标准也是不同的。美国因农业技术水平高, 所以它的农业现代化是通过先进农业机械的运用, 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来衡量的。而日本由于人多地少, 其必须通过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种植高产的经济作物品种来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和产值, 从而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人口众多, 而耕地面积相对不足, 所以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推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四是历史承继性。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在因循的基础上推进与实现, 将传统农业中合理的生产技术、生产经验等继承下来, 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化发展。

2 适应农业现代所需的人才

从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不难发现, 要想实现现代化, 农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是关键因素。

一是懂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满足高质量、高数量的市场需求, 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迫在眉睫, 而这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研发队伍。因而, 在人才培养中我们要以此为导向, 针对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课与实践指导, 以培养尖端技术人才为主, 兼顾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普及, 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有技能——农业技术推广现今已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科研成果要尽快尽早地转化为生产力, 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努力, 这就需要我们在农业人才培养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支技能精干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三是善经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着眼全球视野, 培养一支擅长经营管理, 能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农业经济型人才队伍。

除此之外,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还需要培养乐于服务农村, 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人才是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得到社会认可的优秀劳动者, 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参与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如何, 将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水平。目前, 农业人口比重大, 农村人才资源匮乏, 结构分布不合理,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在农业产业化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还比较弱,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充分认识加强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切实把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 作为实施人才战略,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总之, 发展现代农业, 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培养一支既懂科技又有技能和善经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农业专业人才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是办学经费紧张。虽然中央不断强调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力度和增加资金投入, 但由于具体指导政策不明朗, 导致执行力度不够, 转移支付不足, 而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本身由于各种客观条件又缺乏相应的筹资渠道, 最终使得维持其正常运行的经费捉襟见肘。由于办学经费不足, 使得对学生进行基础培训的设施和设备都很缺乏, 扩大教育规模成为空谈。同时, 教师没有经费出去进修, 很难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 限制了学术视野, 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的吸引力。

二是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且知识水平偏低。如前所述, 为推进农业现代化, 我们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复合型人才, 这需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教师与足够的师资数量作为保障。而现实情况是, 由于办学经费、人才待遇及重视程度等条件制约, 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且现有师资水平整体不高。

三是就业前景严峻。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扩招严重, 高等 (职业) 教育呈现大众化教育趋势, 精英教育褪色, 且师资数量与学生数量不匹配, 教育细分化不能得以实现, 导致教育水平不同程度下降, 培养的学生质量严重下滑, 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不能找到适应的工作岗位。加之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企业向社会释放了大量的多余劳动力, 就业变得越来越难。麦可思-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发现, 近年来, 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总体水平偏低, 农业院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只在30%~70%之间, 明显低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情况。

四是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为了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 一些农业职业院校不顾自己的办学宗旨和师资条件, 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迎合社会“热点”需求, 盲目上一些专业, 比如开设二、三产业的专业, 这很难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再者, 即使本着自己的办学宗旨, 一些农业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存在短期行为, 不能与时俱进地及时完善培养目标和及时调整相应专业设置, 导致专业结构设置不尽合理, 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差。同时, 课程教学内容陈旧, 一些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内容并未走进教学视野, 导致岗位能力需求与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出现脱节, 所学与岗位契合度低, 学生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影响了学校声誉。另外, 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育现象, 重知识、轻能力, 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只会“纸上谈兵”, 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 培养农业专项人才职业教育需要的变革

一是加快转变观念, 重新树立人才观。一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多层次、不同类型的多样化人才, 不仅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科学家和掌握精尖技术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各层次高级专业人才, 还需要各层次的初、中级层次的专门人才和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因此, 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一种新的人才观, 根据社会差异化需求, 培养大量的既懂理论又有应用、操作技能的职业技术人才, 以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明确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近些年, 随着不断深入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生态环境日益关注, 我国农业企业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我国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应该以日益丰富的市场需求为导向, 适时地进行专业调整, 明确农业职业教育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做到“按体裁衣”, 加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专业性。

三是改革教学设置, 优化培养模式。农业职业教育要牢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现代科技农业服务和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服务的宗旨, 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改革。具体做法是: (1) 周期性地对现有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以更新其农业知识, 培养新技能; (2) 要根据农村与农业发展现状, 不断开发新专业, 设置新课程,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使学生和受训人员具有知识够用和技术一流的特点; (3) 要采取贴近农村实际的培养模式, 灵活办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与相关联的高等学校合作办学, 以共享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另一方面, 也可以通过专家下乡的方式, 深入到乡村亲自指导农业从业人员学习。

四是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职业院校农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而农业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便是“产学研”相结合。农业职业教育应以科技成果的高转化率为导向, 面向农业市场、面向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重视人才科技研发能力的培养。

五是立足地域特点, 有效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农业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农业职业院校要根据地域特点及当地涉农产业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与专业设置, 因地制宜地培养人才, 以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摘要: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农业院校培养出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根据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 农业院校要面向农业市场, 面向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本文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特点、现代农业专项人才的特点, 简要分析了农业专项人才职业教育的现状, 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农业专项人才职业教育的变革举措。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专项人才,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贺武华, 汤智.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转变[J].高等农业教育, 2005.6 (6) :65-69.

[2]董廷宣, 安守强, 王兴华, 等.浅议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取向[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07.3 (4) :18-19.

农民科技需求与解决途径研究 篇9

关键词:农民,科技需求,科技合作共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再一次指出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和农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农业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式的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农业生产实现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经营[1],农民要具备更高的自身素质,这些都对农业科技的创新与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搭建科技推广平台,实现科技有效供给,满足农民科技需求,势在必行[2]。

1 科技供给的主体与方式

1.1 科技服务的提供主体

几年来,从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实践得出,政府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仍是农民最信赖的科技服务组织。调查显示,科研院所、政府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在农民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其次为邻居或亲朋好友;再次是电视、科技书籍、网络和报刊、技术服务公司[3]。近几年,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 科技服务的提供方式

农民接受农业新科技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学习和运用两个阶段[4]。在技术学习阶段,农民可以通过专家授课、看电视、阅读科技类书报杂志、上网、咨询等方式了解、掌握技术信息的大致内容,但是在技术运用阶段,很多农民反映,往往是走出课堂、关掉电视、放下书本走到田里后就变得迷惑起来[5]。在众多的科技学习方式中,几年的院县科技合作共建证明 “技术员下乡到户指导”、参观当地“科技园区”、直接到专家大院咨询和致富项目的带动是最有效的。其次,“向邻居或亲朋好友学习”和“专业大户或科技核心户、示范户传授”[6]是农民心目中较为有效的技术学习方式,特别是具有“现身说法”效应的专业大户或核心户往往是农民科技学习的最佳效仿对象。此种人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弥补了现有的正式组织传播的不足。

2 农民生产中的科技需求分类

通过对2003~2006年,农民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设在望奎等10个县的专家大院中于各个生产季节自然状态下咨询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从中找出农民生产中的科技急需,对分析黑龙江省农民科技需求和科技的有效供给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统计表明,农民对增产技术的需求处于首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仍是农民的第一技术需求目标,其次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农民生产咨询农技问题从多至少顺序为植物保护、栽培技术、土壤与肥料、品种选择、农业经营和其它问题。按照这6个方面,对所记录的4 230个农民咨询问题进行分类(见表1)。

2.1 植物保护

从表1看出,农民咨询最多的是植物保护问题,占总咨询问题的65%,即绝大多数农民对病虫草害的鉴定和防治办法最为困扰。在植物保护咨询问题中,39.4%的咨询问题是病害鉴定和防治,即农民最不清楚庄稼到底生了什么病,又该如何防治;9.3%的咨询问题是虫害鉴定和防治;8.3%的咨询问题是除草剂对后茬作物药害,如大豆后茬种植蔬菜、甜菜、马铃薯出现的豆田除草剂残留药害以及豆田改水田后出现的除草剂残留药害等;7.1%的咨询问题是除草剂的选择和使用(见表2)。

2.2 栽培技术

农民咨询问题的第二位是栽培技术,占15.3%。从咨询内容看,一是黑龙江省一些主要栽培作物如大豆、玉米、水稻及马铃薯等的栽培管理技术,占9.9%,如什么品种适合窄行密植栽培等;二是果树、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栽培技术占5.4%,如万寿菊育壮苗应该注意哪些环节等问题。

2.3 土壤与肥料

农民咨询问题的第三位是土壤和肥料问题,占9.6%。从咨询内容看,主要是咨询肥料的选择与使用技术,占7.7%,比如询问“复混肥品牌很多怎样区分好坏”等问题;咨询测土施肥技术与改土技术占1.9%。

2.4 品种

农民咨询问题的第四位是品种问题,占6.7%,约是植保问题的1/10。而且在品种问题上,农民关注的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品种和避免买到假种子。

2.5 市场信息及其它

农民咨询问题的第五位是与市场信息等相关的其它信息,约占3.3%,主要关心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作物产品市场价格信息,希望给予具体的指导。

2.6 科技需求与生产时段

通过对农民咨询记录的分析,农民咨询问题的时间与生产阶段和作物生育时期密切相关,如种地前咨询种子等生产资料问题,作物生产过程中咨询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问题,收获前咨询市场价格问题等。目前,农民迫切需要农业生产全程的技术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必须与此相对应,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3 科技需求与农业生产现实分析

应该说,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与黑龙江省近几年来的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变化以及农民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密切相关。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看,近年来生产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病虫害发生频繁,新的病害不断发生。如水稻病害,2005年黑龙江省稻瘟病大流行,发生面积达到66.7万hm2,波及到15个市、县,一些县发病面积达90%以上,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水稻二化螟在黑龙江省南部地区已经发展成灾,并向东、北部稻区蔓延;水稻叶鞘腐败病等新的水稻病害也正在大面积发生,但是目前对此病害缺少深入研究。玉米病害方面,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玉米螟等危害有加重趋势,顶腐病等新病害开始呈现流行趋势。大豆病害方面,由于连作面积大,病毒病、根腐病、孢囊线虫病、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危害有逐年加重趋势。在老病没有根本解决,新病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农民迫切需要知道庄稼什么时候发病,发生了什么病,怎样去防治。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效益驱动,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的连作现象十分普遍。在北部地区,由于连年种植大豆过程中,缺乏对长残效除草剂的限制政策和技术指导,长期使用普斯特、豆磺隆等长残效除草剂,使土壤中残留农药浓度不断增加。许多农民因为除草剂残留问题不能正常轮作倒茬,不得不放弃种植效益较高的马铃薯、甜菜等经济作物,连续种植大豆,造成恶性循环,因此除草剂的选择与使用问题,迫切需要切实具体的指导。

生产资料市场的无序发展也给农民带来新的困惑。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完全市场化,与此相关的各类企业纷纷到农村抢滩争地,难免鱼目混杂,尤其是种子、农药、化肥的商品名称经常发生变化并被商家炒作,往往是同一种药剂冠以不同的名称,农民分辨不清,真伪难辨。

4 院县科技合作共建,搭建农民需求与科技供给的有效对接平台

2003年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全国率先提出“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7]的办院理念,从帮扶“十弱县”开始,先后与34个县开展了科技合作共建活动。通过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致富项目、科技培训这“四位一体”[7]的科技合作共建模式,创新了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体制、机制,在科技供给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4.1 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做给农民看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出专家、出方案、出资金、出技术、出成果,县乡村提供土地,在县、市、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部分乡镇建科技示范园,在条件好的村屯建科技示范田,在尽可能大的范围深入展示最新实用农业科技成果[8]。每个核心园区都具有适度规模,面积小的6.67 hm2,大的达66.67 hm2,设有新品种试验区、对比示范区和推广试验区,示范展示8大类100项以上农业新技术成果,最多的达300多项,试验示范推广功能齐备。在农业生产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时节和各种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各园区都以田间博览会、标准化技术现场会、新成果田间发布会等形式,由省县专家现场手把手向农民传授技术、解答咨询,使农民能够第一时间在家门口就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以乡镇和村屯为单位有组织和自发到园区参观学习的农民达100多万人次,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空前高涨。

4.2 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答疑解惑服务农民

利用县农技推广部门房舍等基础设施,在各县建立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在大院内辟建了专家值班工作室和寝室,设置了专家咨询台,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配备了电脑多媒体系统、图书、挂图、农业技术光盘和标本,免费向农民开放。每个大院都固定30名以上专家,并将专家姓名、专业、电话上墙公布,通过电视等媒体向全县公开。省县专家混合编队,常年驻院,轮流值班,换人不空岗,“坐班”咨询和巡回指导相结合,全天候直接服务农民;制定3册(咨询登记册、处理意见簿和跟踪反馈登记册),保证农民咨询的问题有登记、有处理意见、有专家跟踪问效,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生产中的各种难题[9]。专家大院建立以来,科研人员入驻达2万多人次,解答电话咨询18万多个,有30多万农民到专家大院观看多媒体演示、查阅资料和咨询技术。

4.3 实施农民科技致富项目,指导农民干

在科技致富项目实施上,首先是组织省里科技人员深入各县,逐乡逐村调查研究,摸清自然资源和种养业具体情况,针对农民所需,提出良种基地、专用农产品基地、超高产攻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农民科技致富项目建议书,采取面向黑龙江省各科研院校和科技人员公开招标、省县专家现场打分、县里一票否决的办法科学立项,确定项目主持人,实行主持人负责制,签订项目实施合同。专家按照方案进行全程技术指导,由农民亲自实施,具体操作,并且保证农民获益。对确因技术指导不到位或技术指导失误没有完成合同指标的部分由专家组给予经济补偿。几年来,每年都有1 000余名各学科专家参与项目实施。他们将最新的技术、品种和优质肥药无偿提供给项目区,确保了科技致富项目的顺利实施。据统计,2003年以来,共实施农民科技致富项目176个,累计实施面积200万hm2,涉及200万户次,项目区年户均增收2 518元。

4.4 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

变传统普训为普训与针对性培训相结合。在搞好大课堂、大集市培训的同时,突出搞好“点菜式”培训,普遍采用“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办法。变过去一般性培训为一般性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突出抓好成果的研发者直接对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农民合作组织骨干的培训。变过去单纯技术培训为新技术、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科技发展形势培训相结合。突出做好全方位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意识工作。多年来,在各县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5 000余场,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300多万人次,发放资料500多万份,举办电视讲座1 000多次,使全省涌现出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大力推进院县农业科技合作,有效实现了科技供给与农民需求的对接,迅速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意识,科技引领作用大大加强,从而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10],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7年,合作共建县农业标准化率由35%提高到78%以上,每个县的作物主栽品种由30多个整合为5个左右,优质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8%,比合作共建前提高了8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贡献率由45%提高到53%,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张兴杰,罗天莹,张开云.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科技需求与服务策略探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6):36-42.

[2]李维生.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刘志民,王树进,倪浩.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2006(1):84-86.

[4]胡新光,冯莉,徐培培.农民科技需求调查与对策建议[J].农村工作通讯,2008(12):16-17.

[5]李红军,穆静.新时期农民科技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4):17-20.

[6]韩喜文,江宝春.浅谈农民工培训[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4):112-114.

[7]韩贵清.以科技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理论动态,2006(35):33-40.

[8]杨其长.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功能定位、技术背景与战略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3):14-17.

[9]陈钢,谷欣容.陕西杨凌“专家大院”让科技与农民面对面[N].陕西日报,2004-06-03(2).

农民科技文化知识需求调查分析 篇1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进一步了解广大农民最真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需求, 全面考察农民信息化水平和条件,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同方知网 (北京) 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农科院信息所联合开展全国范围内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需求的专题调研。

1.1 研究对象

2011年4—8月, 项目组分赴海南、辽宁、陕西等地开展问卷调查, 历时5个月, 行程遍及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2个市和区县。抽样人群主要选取2种:一种是以创业为代表的农村精英农民, 包括村官、种养大户、科普带头人、农技协带头人、创业农民;另一种是普通大众农民。其中精英农民是农村中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竞争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群体代表, 具有承担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工作、促进科技文化知识在农村地区应用推广的技术和能力, 因而选取比例较高, 达70%。

1.2 研究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调查包括实地调查和个案访谈, 定量分析则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象取自1 800个参与“三农”网络书屋建设与信息技术科普培训项目的人员, 抽取约1/3的样本进行采访和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共计700份, 回收有效问卷623份, 回收率为89%。

2 问卷分析

2.1 阅读偏好

为调查农民阅读方式是继续运用传统方式还是转向网络阅读, 问卷通过“您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了调查。问卷统计显示, 调查对象的阅读方式由传统的书刊阅读占绝对优势转变为以传统书刊阅读为主, 数字阅读为辅, 阅读偏好开始向网络阅读方向转变。经调查分析可以得出, 调查样本选择电脑、书刊和手机方式阅读的人数分别为438、271、63人, 比重分别为57%、35%和8% (图1) 。

2.2 知识获取渠道

为了解农民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取渠道, 问卷分别从“您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和“您知道的国家提供的学习场所和渠道”2个方面进行调查。

2.2.1 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

问卷结果显示, 调查样本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各有不同, 网络、书籍、报刊、电视、政府农业部门和专业协会是调查样本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 分别占总人数的77.8%、66.8%、58.3%、57.0%、39.5%和35.8%, 其中有485人选择了网络这一途径, 表明调查样本除了从政府部门、协会等权威机构和传统媒体获取信息外, 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得科技文化知识不可或缺的手段 (图2) 。

2.2.2 已知的学习场所和渠道。

从对调查样本已知的学习场所和渠道来看, 通过农技推广站、“三农”网络书屋、科普活动站、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文化共享工程、农民田间学校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58%、54%、50%、49%、42%、34%、18%和13%, 其中农家书屋、科普活动站、党员远程教育、农技推广站、“三农”网络书屋等场所是最为调查者熟知的学习场所和渠道 (图3) 。

2.3 知识需求状况

为了解农民知识需求的详细状况, 问卷从“您目前最需要哪些知识”进行调查, 并分别对“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经济与工程”、“寻医问药”、“文学技术”、“教育及培训”、“党政法规”和“百姓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调查。

通过考察调查样本对科技文化知识的需求, 发现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的知识需求在整个知识需求体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选择比重 (文中对指标选择比重的统计指选择指标中某项选项的样本数与样本总数的比值) 分别为27%和18%, 同时调查样本对百姓生活、农业经济与工程和教育及培训也是需求较大的, 分别占12%、11%和11% (图4) 。由此可见, 农民对科技知识的关注点还集中在其实用性上, 所以, 提高受众的科学素质及满足其生产、生活的科技需求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通过进一步的具体调查发现, 对于种植技术, 农民更加关注种植综合 (239人) 、蔬菜 (179人) 和瓜果 (170人) 相关知识;对于养殖技术, 农民需要养殖综合 (219人) 、家禽 (194人) 、牲畜 (161人) 和兽医兽药 (134人) 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对于百姓生活, 农民更需要科普动态 (318人) 、吃 (223人) 和住 (171人) 方面的知识;对于农业经济与工程, 农民需要农业经营管理 (271人) 、农产品加工 (258人) 和农业工程与技术 (196人) 方面的知识;对于教育及培训, 农民更需要技能培训与竞技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对于党政法规,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和学法知法相关知识更感兴趣;对于寻医问药, 农民需要常见疾病和医疗保健知识;对于文学艺术, 农民对文学作品、文化生活相关知识需求更大。

3 结论与建议

3.1“农家书屋”工程是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

“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利国惠民工程, 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是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目前, 全国各地已建成农家书屋逾40万个, 根据规划, 到2012年, 农家书屋将全面覆盖全国64万个行政村, 真正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与此同时, 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仍然很大, 上网查找成为广大农民补充知识的重要方式。

3.2“三农”网络书屋是农家书屋的有益补充

根据调查, 农民知识需求呈现出新变化。首先, 书籍和电视依然是农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其次, 农民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 电脑和网络成为更多年轻农民获取信息的首选。再次, 农民迫切希望学习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等方面的知识, 以促进增收。最后, 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很高, 对于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4,5,6,7,8]。相对于传统的农业信息获取途径, 网络信息在时效性、全面性、可获取性方面的优势明显, 在农村信息化的趋势下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内容数量有限, 对农业基层人员来说查找不方便, 而“三农”网络书屋中的数字出版物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及时、阅读方式灵活、方便阅读和查询检索、管理方便等优势, 且运营成本低。随着农村信息化设施的完备, 基层工作者信息化素质的提高, “三农”网络书屋成为农家实体书屋的有益补充。通过“三农”网络书屋, 农户可以向专家进行远程咨询, 发布农业信息, 向专家提出疑问寻求解答, 对于生产生活相关的信息还可以进行自主搜索查询, 排除冗杂繁琐信息, 变被动为主动, 直接切入要害, 解决问题。“三农”网络书屋弥补了传统书屋的不足, 是一个主动性高、互动性强的系统, 可以提高书屋使用率, 真正达到惠农、便农的效果。因此, 大力开发“三农”网络书屋是今后促进广大农民获取专业信息的必由之路。

3.3 进一步推进“三农”网络书屋建设

农家书屋在农村基层科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认可。但同时广大农民还需要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 须进一步扩大农家书屋的发展规模和传播范围。网络知识传播要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推进, 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作为新型大众媒体的优势, 积极建设“三农”网络书屋和进行农民远程培训, 通过多方协作、整合资源使科技文化知识能够适应农村实际需求, 发挥出传统传媒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洪亮, 张雯, 侯立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信息需求特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 2010 (1) :391-392.

[2]郭翠华.关注农民知识能力及对图书馆需求[J].图书馆, 2008 (6) :41-42.

[3]陈瑛, 伍艺.湖南省农村文化信息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馆, 2009 (2) :58-66.

[4]李春花, 许永哲.基于农民知识需求的农村知识获取环境缺陷与对策探索——以吉林省延边地区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 2011 (1) :27-29.

[5]朱丹, 袁小玲, 张忠凤, 等.农村信息服务现状和农民知识获取憾力的舍析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 2010 (2) :40-43.

[6]郑文晖.农村政策信息服务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2) :10-14.

[7]原小玲, 贾君枝, 朱丹.山西省农民信息需求调查研究[J].情报科学, 2009 (8) :1194-1198.

上一篇:分析专利权保护的意义下一篇:更新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