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产保险

2024-06-17

我国财产保险(精选十篇)

我国财产保险 篇1

1.1 财产保险业分类监管的基本含义

广义的保险业分类监管, 是指监管部门对经营水平不同、规模不同、效益不同的保险公司区别对待, 给予不同的政策;狭义的分类监管, 是指保险监管部门在综合分析保险机构非现场报表、现场检查、信访投诉等信息的基础上, 通过对分类监管指标的监测, 综合分析判断保险机构的风险状况, 并对不同风险的公司划分类属, 实施差异化监管的方法。

1.2 财产保险业实施分类监管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财险业的对外开放, 财险业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这要求财险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同时, 也要求保险监管必须吸收和引进国际通行的监管理念、技术与规则。量化风险和分类监管已成为各国保险监管部门的共识, 美国保险监管信息系统 (IRIS) 根据指标分析, 将保险公司按照不同风险程度分为三类进行监管;美国的财务分析和偿付能力跟踪系统 (FAST) 根据保险机构的业务规模进行分类监管;风险资本 (RBC) 监管方法是在量化风险之后, 对不同风险的保险机构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公司日益增多的情况下, 客观上迫切要求监管机构研究监管国际化的问题, 在监管方法上与国际接轨, 转变监管方式, 提高监管水平。

长期以来, 保险业风险管理主要是对业务范围、产品价格等进行限制和风险的事后补救, 对于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起步较晚, 风险监测的指标不够全面, 检测系统的基础建设比较薄弱。分类监管可以通过构建科学全面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变事后补救为事先预警, 帮助监管人员全面掌握每家财险公司的整体状况, 进而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 将有限的监管资源集中于风险较高、风险管理能力较低的财险公司, 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财产保险业分类监管模式的选择

我国目前的分类监管模式主要有两类, 一是按照省 (市) 辖区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险发展层次进行地域分类, 实行有区别的监管措施;二是建立一个评估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指标体系, 对公司进行量化打分, 将不同得分的保险机构分类进行监管。

2.1 我国财产保险机构评价指标的选择-基于美国财产保险公司破产原因的分析

设定分类监管指标体系的核心是围绕保险公司的风险组成。一般的研究思路是追根溯源, 考察历史上一系列导致保险公司破产的主要原因, 分析这些原因涉及的保险公司具体经营行为, 设定相应的指标。鉴于我国缺乏相关数据, 本文参考美国评级机构A.M.BEST于1999年公布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研究了1969年至1998年期间破产的640家保险公司破产的原因可归纳为准备金不足、增长过快、恶意违规、高估资产等8类。“恶意违规”、“业务重大转变”、“不良资产”等三类原因难以设置量化指标, 需进一步研究其与公司具体经营行为的相关性。对于其他5类可以量化的破产原因, 可根据其涉及的公司经营行为设定不同监管指标。造成财险总公司破产的部分风险来自分公司经营活动。其中定价过低、增长过快等问题, 在我国财产保险市场比较突出。

2.2 我国财产保险机构评价指标的选择

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在发展速度、业务开拓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特定, 对于设计分类监管指标体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经营主体不断增加。从2004年开始, 我国财产保险市场规模出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2007年财产保险保费收入达到亿元, 同比增长。

二是各公司发展不均衡。人保、太保、平安三家公司占财产保险市场主导地位。截至2008年7月底, 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合计达70%。部分综合实力不强、内部管理薄弱的财产保险公司显现出边缘化趋势。特别是少数新建公司, 由于开业前期急于扩展业务, 不重视内控建设, 业务质量不高、管理基础薄弱, “三年怪圈”现象初现端倪。

三是机动车保险业务占据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主导地位, 也是财产保险市场各方拼抢的焦点, 违规恶行竞争时有抬头并且手段更加隐蔽。

此外, 各财产保险分公司的准备金提取均由总公司精算部门负责, 准备金不足的问题对分公司不是主要矛盾。

结合天津市财产保险业运行特点, 本文认为分类监管应当采用确定分类指标体系, 通过全面评分, 划分财产保险机构风险水平, 进而采取不同监管措施的方式。

2.3 建立财产保险业公司治理结构评价指标的探索

完善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被广泛认同为保险业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 而且被认为是提升保险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 (IAIS) 提出将公司治理与财务监管、市场行为并列为保险监管的三大支柱。目前学术界和监管部门所探讨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 不仅包括了治理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 还涉及外部的资本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和利益相关者利益兼顾等。中国保监会于2006年发布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 (试行) 》, 对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做出了规范, 但是其指导意义主要停留在总公司层面。本文探索将保险分公司公司治理结构情况纳入分类监管评价指标体系。财产保险业分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价指标设计思路, 是从包括被保险人在内的投资方角度出发提出对所投资的公司治理和风险防范评估内容或评价指标。财产保险业分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价指标, 包括内部治理结构、管理机制、内部风险防范经营管理成效、外部治理机制等五部分。

3 建立分类监管的政策环境

营造有利于分类监管制度落实的政策环境实施分类监管的目的是促进财产保险公司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加强对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的监测和预警, 科学评价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 提高财产保险监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全面实现此目标, 一方面需要各财产保险分公司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 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 实现风险有效管理下的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需要监管机关提高引领保险业发展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认真履行职责, 加强对财产保险机构的分类指导。

为确保财产保险机构分类监管制度的落实, 应当从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积极争取外部政策环境支持。监管机关对分类监管中筛选出的经营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保险机构给与政策扶持, 支持此类机构在管理模式、人才培养、产品、研发、营销渠道、理赔服务资金运用等方面开展创新, 实现新的突破。

发挥保监局、行业协会的作用, 优化监管环境。一是按照分类监管的思路对财产保险机构区别对待进行监管, 不断完善偿付能力综合监管, 切实防范和化解风险, 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效率型和创新型的保险监管部门。二是市政府金融办和保监局在加强对保险行业管理和指导的同时, 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 重点研究建设保险机构和保险从业人员诚信信息共享平台, 以及与公安交管局共同建立保险业的车辆信息共享平台。

分类监管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一是分类监管评价指标体系当中的定量指标需进一步调整优化。各指标在体系中所占的权重需要探讨, 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有待实践证明。二是目前各财产保险分公司所运用的财务核算方法存在差异, 数据系统和业务系统的发达程度也不同。在实施分类监管之后, 各公司使用统一的计算方法需要一段时间理解和消化。

摘要:本文介绍了分类监管的具体含义, 结合国际保险监管发展趋势和我国财产保险业发展特点阐述了实行分类监管的必要性。并结合我国财产保险业运行特点, 通过考察美国财产保险企业破产原因, 分析财产保险分公司经营的主要风险点, 为确定我国财产保险分类监管的具体形式和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保险,财产保险,分类监管

参考文献

[1]论加强寿险分支机构的分类监管.佟保英.保险研究2008年05期.

2010年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综述 篇2

规范经营和价值经营理念深入人心

2010年,监管部门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在继续抓实70号文件确立的“四项重点工作”基础上,通过宣导与处罚并重的原则,力求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平台上实现内生和根本性的改善。

一是通过偿付能力监管等手段,推动董事会监督制衡机制的落实,充分发挥资本刚性约束的力量。2010年是行业增资和发债的高峰年,平安财险、国寿财险、华泰财险、永安财险、安诚财险等公司大幅增资。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阳光等公司则通过发行次级债的方式补充偿付能力。

二是将关注重点从微观操作层面上升到宏观治理层面。通过监管谈话等方式,强化对总公司的约束,推动体制机制的变革,解决科学发展的环境问题。

三是从对基层的处罚转向对总公司的处罚。频频向总公司发出监管函,从对机构的约束转向对人,特别是高管的约束,监管部门开出的“罚单”是前所未有的,包括责令撤换高管,列入不良记录名单。

四是各地保监局纷纷将财产保险业作为监管的重点。围绕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协同行动,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是进一步加强行业规范经营基础建设。除了继续加大对中介行业的监管力度外,全面规范保险产品的报批管理,通过《纯风险费率表》、非车险“见费出单”、理赔信息和保单信息自主查询机制、车险信息平台建设等项目,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保险公司更加关注合规经营和价值经营,“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这一现代金融企业的基本要求,逐渐成为行业经营管理的共识和目标,观念的转变推动了市场秩序的向好,推动了公司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具体表现为:一是保险公司认识到如果单纯靠“铺摊子、甩费率、砸点数”搞发展,是难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最终是要付出代价的。二是保险公司开始将“效益第一”的理念从简单的宣导,逐步地反映和固化到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并成为用人导向的核心指标。三是行业开始关注并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提升行业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价值增长的能力。四是行业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行业的环境、形象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协同行动。从“见费出单”到“规范手续费”,从“纯风险费率”到“行业数据平台”,均体现出了行业的成长与成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0年,我国财产保险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保费收入达到3894亿元,与“十一五”开局时的1580亿元相比,净增加了2.5倍,平均增速高于行业水平,业务占比稳步回升。最为可喜的是,在经营效益方面,70号文件的“支点效应”开始显现,通过多管齐下的“组合拳”策略,在强化监管的大背景下,行业经营的历史性拐点出现,经营指标“两降两升”,即:费用率和赔付率下降,经营效益和保费充足率上升,其中,综合赔付率下降了4.2个百分点,综合费用率下降了3.9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11月,行业实现盈利180.5亿元,其中承保盈利为89.6亿元,同比增加188.3亿元。

行业推动和创新模式成为发展方式转变亮点

财产保险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和转型,这是由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也是由我国财产保险业发展历史决定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否认识到转型的必要和必然,如何思考、实践和推动转型,这将是决定公司和行业未来的关键。认识到转型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解决如何转型问题。解决如何转型的关键,是解决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这两大课题。2010年,我国的财产保险公司在解决两大课题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发展方式方面,突出表现在新业务和新渠道两个重点。行业推动是新业务的重要动力,而创新则是新渠道的核心内涵。在行业协同效应的推动下,行业与旅游业开展旅行社责任保险全国统保示范项目,这个项目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和简单的保险产品,它从体制、机制、技术、信息平台等方面提供了一个旅游风险的综合解决方案,同时,针对理赔和服务两大焦点,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设立了“旅行社责任保险调解处理中心”,并建立了鉴定委员会等配套制度,成为保险行业参与社会风险管理的一个有益实践和成功案例。目前,已有1万多家的旅行社参与了示范项目,提供了数百亿元的保障。

另外,在中国保监会和交通运输部的共同推动下,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全面启动了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保证金责任险试点。这一业务不仅为我国货物运输业的专业和规范经营提供了一个基础性制度保障,更重要的是,通过“等效替代”为企业和社会释放了大量的金融资源,根据粗略估计,释放的保证金将超过30亿元。

此外,在相关部委的支持和配合下,中国保监会全力推动了环境责任保险、科技保险、小额贷款保险、贸易信用保险和文化产业保险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成为未来业务发展的新亮点。

除了行业的协同行动外,各家公司在弥补和发现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均开展了一系列积极和有益的尝试,如人保财险的世博会和亚运会专项保险计划,信保公司新推“信用保险E计划”,中银财险依托股东优势推出“环球守护留学保险卡”,信达财险推出了我国首个著作权保险,大地财险研发矿山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预警管理系统。

在创新方面,渠道创新和发展是2010年行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其中,电话营销无疑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年电话营销仅仅是局限在几家大公司,而且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渠道的补充,并不能成为一种主流。2010年,除了平安财险、人保财险和大地公司在这个领域继续加大投入和强势发力外,一大批中小公司均加入到电话营销的行列,保险电销广告攻势异常。2010年,行业的电话营销保费规模将达到200亿元左右,占保费收入的5%,预计2011年将突破400亿元。

在电子商务领域,网络销售也受到了“战略性青睐”,平安和人保财险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平安公司在淘宝网开设了旗舰店,全力推动网络销售。保险公司正逐步成为搜索引擎和比价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同时,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为保险销售提供了创新渠道的新机遇,一些保险公司也开始了探索与尝试,如人保财险和平安财险均开通了手机WAP网站。可以预见,未来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新渠道,将在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车险盈利模式的成功转型成为行业示范

在盈利模式方面,突出表现在车险经营。具体落实在“入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基本思路是通过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解决“跑冒滴漏”问题。就“入口”而言,导致行业经营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保费充足率严重不足,市场表现为保费折扣率和销售费用率失控。近年来,通过“见费出单”和行业自律等手段,较好地解决了保费充足率问题,就商业车险而言,2010年整体保费充足率提高约15%,这为经营和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选择风险和差异化经营成为2010年车险经营的主基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进行风险分类,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定价策略,并匹配相应的销售费用,确保了保费与风险的匹配,业务质量与销售费用的匹配,这种模式对改进风险的实际暴露和销售精细化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北京保监局还积极推动了费率体系改革,其核心是通过保费与风险的匹配问题,确保定价体系更加科学。

除了关注“入口”外,“出口”也是车险经营亏损的一个黑洞。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从四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行业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能力。特别是通过集中管控模式,确保风控和效率。

二是强化送修管理。重点是解决4S店的管理,一些地区行业集体对一些不良的4S店说“不”,同时,严格了授权管理,加大回访力度,形成了有效的监督制衡。

三是与公检法部门合作。积极开展打击保险欺诈工作。

四是建立了行业保险信息查询系统。通过被保险人的监督,形成一种对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和维修行业的倒逼机制。通过强化理赔管理,虚假赔案问题得到了较好的遏制,行业出现了在承保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赔案数量却呈现同比减少的趋势,特别是车损险出险率同比下降了33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虚假赔款近百亿元,为行业的整体盈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从“十一五”的发展情况看,“一险独大”仍是我国财产保险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即我国财产保险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车险的快速发展,而车险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拉动,包括了汽车产销量的激增和开办交强险的因素。2006年,我国的汽车产销量为720万辆,而2010年则达到了1800万辆,增长了2.5倍。

近年来,车险保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占比持续走高,总体上已超过了70%,在局部地区和个别公司甚至超过了80%。车险快速发展本身并没有错,但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看,“一险独大”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我们不可能长期依靠汽车的增量来拉动行业的发展,更何况从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汽车产业的发展问题也面临着思想认识和现实制约的挑战,北京的“治堵”新政无疑将给我国的大中城市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汽车的增长都将面临一个“极限”的挑战,这是我国财产保险,特别是车险发展不得不思考的“远虑”。因此,“调结构”不应只是一个务虚层面的口号,而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调结构”才能够真正成为行业的自觉行动,和谐利用资源才能够真正“落地”。

责任保险更好地担当“调结构”的重任

认识到“调结构”的意义也许并不难,但难的是回答如何调,更难的是如何将理想变为现实。在“调结构”的过程中,责任保险往往是“首当其冲”的,客观讲,我国的责任保险“自己跟自己比”,这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

2006年,保费收入仅56.4亿元,而2010年则突破了百亿元大关,况且,这还是在险种内部调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的。但与国外同业相比,与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其在财产保险整体业务占比一直徘徊在3.5%左右,远低于16%的国际平均水平,且从总体趋势看,还存在逐步下降的风险。

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经营效益的风险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一些统保项目上,竞争导致的保费充足率不高,承保条件失控,这些均揭示着我国的责任保险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就责任保险未来的发展而言,“两条腿走路”仍然是“中国特色”之路。

一方面,要利用政府管理职能转型的历史机遇。通过“总对总”的模式,继续推动交通运输、旅游、医疗、教育、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行业责任保险的系统统保工作,通过扮演好社会风险管理者的角色,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助手”和“接手”。

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责任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是要靠基础性和制度性的解决,靠行业自身能力的提升。2010年7月实施的我国《侵权责任法》,解决了我国民事活动领域的“权利空白”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责任保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突出困扰就是侵权法的缺位,没有侵权基本法,侵权责任就没有法律依据,责任保险就没有了经营的基础。但如何把这种有利的外部环境转变为行业发展的现实,特别是能够满足广大企业和个人在《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对责任风险转移的巨大需求,则需要行业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充分的准备和配合。

企财险和家财险是行业发展转型的关键

作为我国财产保险的第二大险种的企业财产保险,一直以来发展的情况总是不尽人意,面临着发展和盈利的双重压力。从发展情况看,一方面,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却是企业财产保险的发展乏力,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业务占比持续下降,2005年为12.17%,2009年则滑落到了5.63%,个别年份的增长速度甚至不及GDP,已面临着被农业保险“追平”的风险。

企业财产保险发展乏力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目前而言,恶性竞争是导致费率水平下降的重要因素,而这个因素还导致了由于保费充足率的严重不足产生的经营亏损。

近年来,在中国保监会的推动下,行业开始“理性回归之旅”,制定出台了大型商业风险的《纯风险费率表》,为科学和理性经营,规范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一些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开始了从“事后损失补偿”向“事前风险管理”经营模式的转型,通过提供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服务,努力摆脱低层次的经营和竞争,这无疑将成为我国企业财产保险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希望。

2010年11月15日,上海一幢28层教师公寓的发生火灾,在震惊国人的同时,也唤醒了人们的安全和保险意识,人们真切地体会到,即使是身居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大楼里,其实也不是万无一失的,人们开始担心自己集一生心血换来的最大财产,其实也无时无刻地暴露在风险之中。这次大火的保险总赔偿不足1000万元,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各类人身保险,二是社区综合保险,其中社区综合保险的“低保费,低保障”问题凸显。

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财产保险一直处于“鸡肋”的境遇,虽然社会有需求,但赔付率相对较低,发展情况一直不理想,近年来始终徘徊在15亿元左右,在财产保险业务中的占比不足1%。应当讲,2010年的这场大火是一次契机,使城市居民、政府和保险行业重新思考家财险的发展问题。

其中环境、产品、营销和经营是四个重点环节。环境的关键是解决制度、理念、政策方面的问题;产品的核心是解决满足核心和基本需求问题,其中地震问题再次成为焦点。2010年,作为金融十五大课题之一的“巨灾保险”为地震保险的破题奠定了理论基础;营销的重点是解决效率问题,即单均保费相对较低下营销积极性问题。上海的统保模式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同时,电子商务也有望成为家财险销售的新渠道。

经营的根本是通过体制创新解决资源配置和核算问题,不仅要解决好“想做”,还要解决“能做”和“愿做”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家财险“好业务,没人做”的困境。更为重要的是,行业应当站在服务和谐社会的高度,去看待发展家财险的社会责任和行业使命,努力为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提供保障。

努力打造行业发展的合规经营模式

我国财产保险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规范经营。2010年,无论是从行业和企业内部监督,还是从外部检查的情况看,均表明行业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在逐步显现,表明行业规范经营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透过这些现象,给人们几点启示:

一是行业内外部监督的工作在加强,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因为,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的暴露往往是加大监督检查结果。

二是行业已经进入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规范与发展、规模与效益等矛盾,已经成为行业和企业绕不过去、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是一些问题的长期和普遍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行业经营环境的共性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思考、综合治理和协同行动。

四是个别保险公司集体“抗法”。在接受监督检查过程中,采用粗暴手段,公然集体“抗法”事件,反映了行业规范经营的艰巨性,也是监管面临的新课题。

当我们对行业违规现象做进一步的归因分析,不难发现这些问题背后存在一个复杂动因体系,涉及合规经营的基础性问题,因此,解决问题也应当遵循系统思维和综合治理的路径。应当充分认识到: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更需要一个合规模式。这个合规模式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文化建设、问责机制、监督保障四大基础领域的治理和完善,建立一个有效约束、自我改善的良性循环体系。

体制机制领域

从宏观层面是要解决好市场准入、承保能力供给和价格管制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行业经营的基础制度,包括销售费用、薪酬管理和税收政策等,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行业有一个规范经营的基础制度环境。

从中观层面是要解决好保险公司与中介之间的关系,保监会《关于加强保险公司中介业务管理的通知》,将通过“规范数据统计”和“集中费用支付”双管齐下,彻底解决“走账”和“抬费”问题。

从微观层面是要解决好企业内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回归经营的基本逻辑,求真务实地解决好机构与机构、机构与个人这两对基础性关系,特别是销售费用的列支问题。

合规文化领域

行业的合规文化存在淡化和虚化问题,而文化却能够实实在在影响人的行为规范。解决合规问题,一是全面导入《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树立依法合规理念,培育合规经营文化。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宣导和培训,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特别是各级管理者的合规意识。三是通过高管人员档案制度,强化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继而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强化“职业经理人”的合规价值意识,把握好企业职务与个人职业之间的关系。

问责机制领域

2010年实施的《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已成为我国保险行业规范和问责的基础制度,“权责明晰”和“向上追责”是问责机制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建立“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文化。保监会已明确2011年将加大问责力度,特别是对高管人员的问责,从根本上解决“违规在下面,根子在上面”的问题。

监督保障领域

“透明”和“分类”将成为2011年监管的关键词,根据《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所有保险公司均应在2011年4月公开披露其财务、风险、产品和偿付能力信息,这无异于是一场行业的大考,成绩将由社会各界“评头论足”,透明和外部监督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根据《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分类监管暂行办法》,各地保监局将对所辖的所有保险机构进行系统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差异化监管。两个办法将从“总分”两个层面通过规范信息披露和分类监管实现“扶优限劣”,推动行业整体升级。

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点上,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一种理性;锐意进取,开创未来则是一种责任。2011年,无疑要承担起更多的历史使命,它需要对过去的5年历程和成就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更需要去面对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破解难题。同时,它还需要去思考和规划未来,而这种思考和规划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危机意识,基于一种理性分析,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保险公司更加关注合规经营和价值经营,“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这一现代金融企业的基本要求,逐渐成为行业经营管理的共识和目标。

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更需要一个合规模式。“透明”和“分类”,将成为2011年监管的关键词。

在发展方式方面,突出表现在新业务和新渠道两个重点,行业推动是新业务的重要动力,而创新则是新渠道的核心内涵。

企业财产保险发展乏力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目前而言,恶性竞争是导致费率水平下降的重要因素,而这个因素还导致了由于保费充足率的严重不足产生的经营亏损。

选择风险和差异化经营成为2010年车险经营的主基调。“调结构”不应只是一个务虚层面的口号,而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我国财产保险 篇3

【关键词】 财产保险需求;东部地区;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80年我国恢复保险业务以来,寿险业务快速发展,财产保险的发展速度远低于寿险。从区域保险结构来看,2007年东部地区在GDP、产寿险收入占比上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产寿险保费比例来看,东、中、西部产险占寿险的比例分别为0.44、0.36、0.51。可见在产寿险结构上,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产寿险不平衡的共性。本文主要研究东部地区财产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挖掘东部地区产险的发展潜力,以适应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二、影响财产保险需求的理论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人们会追求更高的消费层次,从而有可能购买财产保险。同时保险公司收入也会增加,会投入更多经费去开发保险品种以适应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2.保险意识。保险需求通常与人们的风险意识密切相关,风险意识又与教育水平有关。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险知识的了解增加,更倾向利用保险转嫁风险。

3.经济补偿水平。人们买保险是为了能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我们可以用前期保险给付或赔款支出来衡量经济补偿的实现程度。一般而言,经济补偿水平越高,对人们的保障水平越高,人们对财产保险的需求也会相应提高。

4.固定资产投资额。狭义的财产保险是指对财产物资的保险,因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如对房地产、工程项目等的投资会相应增加财产保险可能的保源,增加人们对财产保险的需求。

三、影响东部地区财产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和数据。本文选取2007年东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GDP、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毕(结)业学生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和2006年东部地区保险赔付支出作为解释变量,使用东部地区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表示东部地区的财产保险需求。模型如下:Y =β0+β1GDP+β2Edu+β3Pay+β4Inv+ε,其中Y表示东部地区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亿元),β0为常数项,GDP表示东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亿元),Edu表示东部地区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毕(结)业学生数(人),Pay表示东部地区财产保险前期赔付支出(亿元),Inv表示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ε为随机干扰项。

2.实证结果

由表1可知:Y =3.557276+0.001630GDP+9.82E-05Edu+2.316264Pay-0.009442Inv,可绝系数R2=0.997328,调整后的可绝系数达到0.995801,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程度很好。从t检验来看,四个解释变量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12-4-1=7的临界值t0.025(7)=2.365。从F检验来看,F=653.1252>F0.05(4,7)=4.12,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

经济发展水平、保险意识和前期赔付支出与东部地区财产保险需求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教育水平的t值是四个变量中最小,说明东部地区的保险意识水平对保险需求的正效应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另外前期赔付支出与财产保险需求相关性最大;从固定资产投资额来看,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与预期结果不同,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本身的财产保险意识不强或是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保险价格降低等。

参考文献

[1]孙祁祥,郑伟.经济社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保险业—评价、问题与前景[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6):47-50

[2]赵桂芹.非寿险需求、经济发展与损失可能性—来自1997-2003年31个省(市)的实证分析[J].预测.2006(3)

[3]李毅.湖北财产保险需求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08(1)

[4]林宝清,洪锡熙,吴江鸣.我国财产险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4(7)

我国财产保险 篇4

保险保费收入的高低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 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高低可以体现该国财产保险市场的规模和发展状况, 纵观国外财产保险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高低与该国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市场结构、保险经济补偿功能的实现等因素相关, 而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需求来影响保费收入。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影响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国内外学者对财产保险需求的研究

Esho et al. (2004) 采用44 个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1984-1998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对财产保险需求问题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收入、财产所有权保护、损失概率与财产保险需求显著正相关[1,3]。

Outreville (1990) 采用55个发展中国家在1983年的截面数据对财产保险的需求问题进行研究。以收入、价格、金融发展程度及国别因素为自变量。研究结果表明, 收入与金融发展程度与财产保险需求呈正相关关系, 而价格与财产险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但不显著[2]。

Beenstock et al. (1988) 采用1970-1981 年的全世界12 个最大的财产保险市场的截面数据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较高的利息率容易导致保费提高, 较高的保险供给在利息率升高时会导致保险需求降低。收入与保费之间的相关性随着国家富裕程度的增加而减弱[3]。

林宝清 等 (2004) 对我国财产保险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作了实证分析。该研究采用1988-1992年和1997-2002年我国各省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我国财产保险的需求弹性系数值与我国GDP和人均GDP都不存在相关关系, 且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值 (均值1.072) [4]。

武汉大学课题组 (2005) 采用1980-200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结果表明我国财产保险需求与GDP呈正相关[5]。

以上学者的研究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文在以上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采用计量研究方法中的面板方法, 以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多个解释变量。

二、影响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因素的选择

(一)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一国或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高低, 可以反映出该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当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 人均GDP一般会很少, 这时人们主要把收入用在衣食住行等必要的日常生活消费上, 而对于非必需品保险产品的需求一般很低。当经济发展处于较高阶段时, 人均GDP较高, 人们除了把收入用于必需品的消费上, 还有部分剩余。这时人们的消费层次就会提高, 会增加对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 如增加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因此, 一国人均GDP越高, 对保险需求就越大, 保费的收入也就会相应增加, 两者之间呈正相关。

(二) 固定资产投资

一国或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投资量的大小, 反映出一国或地区实体财富的增量, 固定资产投资多则实体资产将增加, 出于对风险和政策因素的考虑, 必将有部分资产进行投保。因此, 对财产保险的需求会增加, 从而增加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从另一角度分析, 固定资产的增加, 实际上增加了社会公众的财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对财产保险的消费, 进而增加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因此,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 可以扩大财产保险市场的规模, 增加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它们两者一般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三)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和进入壁垒高低等。根据产业组织理论, 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有: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4种。从市场结构分析, 我国财产保险业发展20多年来, 市场经营主体由最初的1家垄断发展到现在的40余家公司, 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市场结构对于保险需求存在着影响, 本文采用市场集中度指标来分析市场结构。一般来说市场集中度越低, 市场竞争也充分, 保险的需求就越大。而衡量市场集中度指标有绝对集中度指标 (CRn) 和HHI指标;绝对集中度指标是用市场上少数几家最大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来表示;本文选取绝对集中度指标来考察市场结构。与国际同行业相比, 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绝对集中度是相当高的, 但发展趋势是逐年下降的。本文选取国内排名前四的财产保险公司, 即中国人保、太平洋产险、中国平安、华泰, 通过计算这4家保险公司在国内产险市场所占的比重来分析产险市场结构。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CR4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这说明财产保险市场的集中度一直在降低, 大公司对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在减弱。本文选CR4指数作为衡量市场的集中程度与财产保险需求关系的。一般情况下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四) 经济补偿功能

保险本质是指在参与平均分担损失补偿的单位或个人之间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保险的本质体现出保险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实现经济补偿, 人们购买保险大多是为了在发生经济损失的时候能得到部分的补偿。我们可以通过前期保险赔偿及支付额来衡量经济补偿功能的实现程度, 一般情况下保险前期赔偿及支出额越高, 经济补偿功能的成效就越好, 人们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也就会相应增加。因此, 前期保险赔偿及支出可以用来考察经济补偿功能的实现与财产保险需求的关系, 假设两者呈正相关的关系。

三、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多元线形回归模型, 选取财产保险保费作为因变量, GDP、固定资产投资、市场集中度和保险赔偿及支出金额作为解释变量。

ln (Premium) =C0+C1ln (GDP) +C2ln (I) +C3ln (CR4) +C4ln (m) +u。

模型中, Premium:财产保险收入;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I:固定资产投资;CR4:市场集中度;m:赔偿及支出金额;u:随机误差项。

四、数据整理

原始数据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保险年鉴》。选取1997-2006年各指标的时间系列数据作为样本值 (见表2) , 运用Eviews 5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见表3) 。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 显著性分析

从回归结果看, R2=0.999 078, 调整后的R2=0.998 340, 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 解释变量对应变量的解释程度很高。F=1354.389, 远大于临界值F (0. 1) =3. 52, 方程总体上通过检验, 在10%水平上显著;常数项C和GDP、m、I变量的t检验值分别4.698 597、5.372 716、6.690 855、-2.512 906, 绝对值大于临界值t0.05=2.015, 以上变量在10%水平上显著;CR4的t检验值为-1.040 936, 小于临界值。

(二) 结果分析

1.人均GDP

当人均GDP增加1个百分点时, 财产保险的保费就增加1.862 216个百分点。因为, 在一般情况下人均GDP的增加可以反映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从而可以提高居民的购买能力。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人们的消费观念会不断改变, 风险意识也会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 居民就会增加对财产保险的需求。因此, 人均GDP对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具有较强的正面影响。

2.固定资产投资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固定资产投资与财产保险保费的收入呈负相关关系, 这与我们的预期相反。实证结果表明, 固定资产投资越高, 保费收入越低, 这与人们的观念正好相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们的保险意识不强和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长期以来国内消费者的风险意识不强, 对于规避风险的金融产品比较陌生, 因此, 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在不断增加, 但是财产保险需求量的增加并没有同步。同时, 随着保险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 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 这造成财产保险产品价格降低。在需求跟价格的作用下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的增加受到了限制, 但从长期看,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必将增加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

3.市场集中度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市场的集中程度对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影响不显著。这与我们的预期不符,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目前在我国产险市场消费者对于财产险种的需求欲望不强, 缺乏弹性。同时, 处于垄断地位的保险公司为开拓市场, 刺激消费者对产险险种的需求, 在价格水平和服务上都不断进行调整。这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因垄断可能带来的影响。所以, 目前市场集中度对产险的保费影响不显著。

4.经济补偿功能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保险的补偿及支出金额增加1个百分点, 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就增加0.429 249个百分点, 两者之间呈正相关, 这跟我们的预期一致。经济补偿是现代保险的三大功能之一, 人们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降低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所以, 如果经济补偿功能可以很好实现, 对整个保险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样对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六、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知道财产保险保费跟国内生产总值、保险经济补偿功能实现呈正相关;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呈负相关关系;跟市场集中度关系不显著。因此, 为了拓展国内财产保险市场, 增加财产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 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居民的收入, 加大保险的宣传力度, 增强居民的保险意识, 保险公司也要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只有通过这些途径, 国内财险市场才能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理论上影响我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相关因素, 主要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市场结构、保险补偿功能的实现等因素。本文采用1997-2006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 人均GDP是影响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重要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对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增加所起的作用不明显;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与市场结构关系不显著与保险补偿功能的实现正相关。因此, 政府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增强居民的保险意识。

关键词:我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市场结构,保险补偿功能

参考文献

[1]Neil Esho, et al.Lawand the Determinants for Property-Casualty Insur-ance[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2004, 71 (2) :265-283.

[2]J F Outreville.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Insurance Marke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90, 57 (3) :487-498.

[3]M Beestock, 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 Premiums and Income: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88, 55 (2) :259-272.

[4]林宝清, 洪锡熙, 吴江鸣.我国财产险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 2004 (7) .

我国财产保险 篇5

第三章 财产保险合同

基本要求:

1.熟悉财产保险合同的特征与种类 2.掌握财产保险合同的主要内容

3.掌握财产保险合同的履行、解除和终止 教学重点

1.财产保险合同的主要内容

2.财产保险合同的履行、解除和终止 教学难点:

各种财产保险合同的比较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本章课时:8课时(理论教学5课时、实践教学3课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财产保险概述

一、财产保险的概念及性质

二、财产保险的分类及业务体系

三、财产保险的形成及其发展

一、财产保险的概念及性质 什么叫财产?

财产: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统称。即隶属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所有的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财产从形成起就与 所有权 密切相关。财产分为: 动产和不动产;

不动产:通常指依附于土地才能存在并体现其经济价值的财产,包括房屋、生长期的农作物等;

对于不动产必须适用一些特别的法规,限制个人对不动产的所有权,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对不动产所有机的保护。动产:凡不符合不动产性质的财产。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

有形财产:包括土地和某些可以作为所有物占有的有体财产; 无形财产:无形体但有金钱价值。包括三类:

诉讼物(只有通过诉讼才能主张和执行的财产权,如债权、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 承继物(通过承继关系实现的财产权,如租金等);

附属物(附着于财产和人类社会行为过程所派生的财产权,如损害赔偿等)。哪些物体不属于“财产”范围? 人类本身

大气、流动的河水和公海;

国家法律规定某些特殊财产不准许私人占有,如我国的土地、矿藏等。财产保险的作用 财产保险的微观作用

有助于企业及时恢复经营、稳定收入 有利于企业加强经济核算 促进企业加强风险管理 有利于安定人民生活 提高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财产保险的宏观作用:

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有助于财政收支计划和信贷收支计划的顺利实现; 有利于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

二、财产保险的分类及业务体系

(一)财产保险的理论分类 按保险标的的内容分: 物质财产:

各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各种运输工具、各种运输过程中的货物、各种处于修建、安装过程中的工程项目

可能由于本身固有危险造成损失的机器设备、长期处于生长期或收获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人工饲养的牲畜、家禽或经济作物等。经济利益:

由于物质财产的损失所派生的利益损失;

由于被保险人的社会行为而对于他人的财产、利益或人身造成的损失而必须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

具有担保或保证性质的行为所出现的经济利益损失。按实施方式:

自愿保险、强制保险; 按保险价值确定方式 定值保险、不定值保险; 按保险标的的性质:

积极性财产保险、消极型财产保险;

对于被保险人而言,主动维护自己的利益为积极;被动承担责任为消极。按风险的内容分:

洪水保险、地震保险、盗抢险等

思考:为什么要对财产保险进行分类? 便于监管部门监管

有利于保险公司内部管理 有利于投保人选择合适的险种

(二)财产保险的业务种类(实践分类)

财产保险业务的种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繁衍起来的,各种财产保险业务的名称则反映了财产保险业务变化的历史过程。如:海上保险、火灾保险、工程保险、机动车辆险等

由于保险标的分为财产物资及相关利益,所以逐渐形成了现代财产保险业的两大支柱: 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

此外还有信用保证保险、农业保险。财产损失保险 企业财产保险

财产基本险和综合险

财产险项下的利润损失险及各种附加险 家庭财产保险 普通家庭财产保险

家庭财产两全保险及各种附加险 运输工具保险 机动车辆损失保险 船舶保险 飞机保险

及上述险种延伸的第三者责任保险及各种附加险 货物运输保险

国内水路、陆路货物运输保险、航空货物运输保险 邮包保险、海洋运输货物保险 以及各种附加险和特约保险。工程保险

建筑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和机器损坏险。特殊风险保险

海洋石油开发保险、航天保险和核电站保险 责任保险 公众责任保险 产品责任保险 雇主责任保险 职业责任保险 粮食作物 水果和果树 信用保证保险 信用保险

一般商业信用保险 政治风险保险 出品信用保险 保证保险

产品质量保证保险 诚实保证保险 确实保证保险 粮食作物 水果和果树 农业保险 种植业保险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其他作物 林木

水果和果树 养殖业保险 大、小牲畜 家禽 水产养殖 特种养殖

(三)财产保险的法定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95条:财产保险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保险业务;保险人不得同时经营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但是,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冷准可以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

国外财产保险的法定分类 class 1.accident class 2.sickness class 3.land vehicles class 5.aircraft class 6.ships class 7.goods in transit class 8.fire and natural forces class 9.damage to property class 10.motor vehicle liability class 11.aircraft liability class 12.liability for ships class 13.general liability class 14.credit class 15.surety ship class 16.miscellaneous financial loss class 17.legal expenses

三、财产保险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一)财产保险的产生:

财产保险是人们在长期的处理有关物质财产和经济利益所面临的风险过程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早期的财产保险主要是针对从事海上运输的货物与船舶的损失和建筑物可能面临的火灾损失而采取的风险转稼措施。

海上保险是一种最古老的保险,近代财产保险首先是从海上保险发展而来的。

海上保险 火灾保险 工业保险、汽车保险 责任保险 信用保证保险 科技保险

(二)国际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

经济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与财产保险的发展成正相关关系,财产保险市场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 20世纪末全球90%以上的财产保险收入来自10%的工业化国家。排名依次: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2001年国际财产险/意外险公司10强

财产保险中保险利益的理解与适用 篇6

关键词:保险利益;归属主体;适用时间;标的转移

基本案情:A公司以FOB价格条款与约旦客户签订买卖板栗合同,某保险公司向A公司签发了货物运输保险单。约旦客户在收货时发现集装箱内冷藏温度过高,板栗出现损坏,为此,向A公司索赔并扣除应付货款30937.15美元。A公司请求判令某保险支付保险赔偿款22245.67美元及滞纳金。

裁判结果:一审法院认为,本案所涉及的货物均由收货人通关并运至仓库处理,A公司不能获得赔偿,判决驳回了A公司的诉讼请求。A公司上诉,二审法院撤销原审判决,改判某保险公司给付A公司保险赔偿金13503美元。

一、保险利益的构成

保险利益,其英文名称为insurable interest。我国现行保险法对此作出的规定为“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一般来说保险利益的构成要件包括有如下三个方面:

1.保险利益应是合法的利益

所谓保险利益应是合法的利益,但也有例外情形,如善意取得的标的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认定具有保险利益。但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是不是就完全等同于合法的利益,这一点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有许多利益并不违反社会公德、公序良俗以及法律的明确规定,虽然未必是实体法上明确承认的利益,但从理论上来讲,成为保险法上的保险利益也未尝不可。

2.保险利益应是可确定的利益

所谓可确定的利益,即客观上已经存在的并可确定的利益,或者是虽客观上尚未取得,但可在未来某一时间确定的利益。上述案例中A公司对准备出口的板栗所拥有的所有权利益就为现有利益,因其客观上已经存在并可确定。

3.保险利益应是经济上的利益

所谓经济上的利益是指可以用金钱或货币估值或计算的利益。如不能外化为可量化的经济利益,则不能作为保险利益,应被排除在保险合同承保的保险利益范围之外。

二、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和适用时间

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即保险利益的对人效力,即哪些主体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保险利益的适用时间是指保险利益的时间效力,即被保险人取得保险金请求权的时间节点或时间段。

1.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

我国财产保险合同的主体主要包括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

在确定了保险合同的主体后,进一步要确定的便是保险利益归属于谁的问题。我国原保险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2009年修订的保险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2.保险利益的适用时间

保险利益的适用时间是指保险利益的时间效力,即被保险人取得保险金请求权的时间节点或时间段。

我国现行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第四十八条规定:“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不得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财产保险的目的在于填补被保险人所遭受的损害,财产保险合同作为补偿合同的一种,补偿原则决定了无利益即无损失,无损失即无补偿。ll’而只有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遭受损毁灭失的实际承担者才拥有保险金的请求权。

三、保险标的转让对保险利益的影响

1.保险标的转让对保险利益影响的法律依据

我国现行保险法第四十九条第一、二款规定:“保险标的转让的,保险标的受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保险标的转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让人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但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另有约定的合同除外”。因保险标的在途中可能会牵涉到数次的转让,且货物运输保险合同本身就是对运输途中的货物投保,所以即使权利义务的承继人不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合同对于保险人和受让人依然有效。

2.本案的具体分析

关于A公司与某保险公司的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合同纠纷一案,涉及到保险标的转移,以及保险事故发生时这一时间节点,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等具体问题。

首先,A公司作为投保人与某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为其保险标的即出口的板栗投保。即保险合同签订时,A公司既是投保人,又是被保险人,此时A公司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A公司与其贸易合同的相对方约旦公司约定了FOB价格條款,随着保险标的转移,风险也随之转移到约旦公司。

综上,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是约旦公司而非A公司。所以,本案一审法院以A公司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不具有保险利益为由,驳回其诉讼请求符合保险法及其相关规定。

其次,纵观二审法院的判决,其将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与保险事故发生后的责任承担主体混为一谈。二审法院认为,A公司购买了保险,A公司以实际履行行为变更了约定的FOB货物交付条件,因此认为A公司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具有保险利益。然而,在贸易合同双方没有协议变更合同约定的情况下,约旦公司的扣款行为并未变更约定的FOB货物交付条件,而是对双方合同的违约,二审法院的上述认定不仅违背了合同法的自治原则,姑息违约行为,而且还没有法律依据。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标的物在转移前,其毁损、灭失的风险由标的物所有人承担,发生转移后,标的物由买受人占有和使用,风险应由买受人来承担。在板栗交付前,保险标的损毁灭失的风险由原所有人A公司承担。转移后,由买受人约旦公司承担。

综上,二审法院以事后A公司承担该部分货物的实际损失为由,将A公司不得已承担货损的行为及约旦公司的违约行为视为对合同的变更,从而认定A公司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仍具有保险利益。法院作此认定是将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利益归属主体和发生后的责任承担主体混为一谈,是对分散风险,填补损失这一保险制度的否定,该认定明显缺乏法律依据。

我国财产保险 篇7

纵观我国家庭财产保险的发展历史, 家庭财产保险始终在转嫁个人和家庭面临的财产损失风险和维护人们生活安全稳定的角色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 在人身保险、企业财产保险甚至是机动车辆保险发展蓬勃的今天, 作为中国“老三险”之一的家庭财产保险业务却发展缓慢。具体而言, 家庭财产保险在保险市场上有着保费低的特点, 这本应该是它竞争的优势。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保费低严重制约了家财险的覆盖范围及覆盖程度, 最终阻碍了它的发展。众所周知, 任何一种保险的前期费用都很高, 甚至在承保初期会出现负利润, 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扭亏为盈, 尤其财产保险产品。由于家财险大多数是短期保险业务, 为了避免引起公司所不能承受的损失, 家财险不能涉及过多的方面, 但是这也让消费者感觉它没有真正做到保障自身的家庭财产损失, 因此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进而制约了家财险的进一步发展。如此恶性循环, 造成了家庭财产保险到达了现今发展的状况。

二、我国家庭财产保险的影响因素及其分析

为了更好更直观地了解家庭财产保险产品的发展现状, 笔者采取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调查分析数据。由于参加此次调查人员大多数来自湖南、河南两省, 为了便于调查, 故选取两省省会及其周边地区为调查对象。经统计, 此次调查共向长沙、郑州两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居民随机发放问卷900份, 实际回收问卷793份, 其中有效问卷772份, 有效回收率达到85.78%。其中男性被调查者占比42.57%, 女性被调查者占比57.43%;城市居民占比62.48%, 农村居民占比37.52%。在一定程度上较直观全面地反映了长沙、郑州两地家庭财产保险产品的发展情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家财险产品的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取样以被调查者的性别、户口、月收入等等基本特征为切入点, 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板块。既包括了消费者对于家庭财产保险的认知程度以及购买需求等主观因素, 也包括了消费者购买力水平、获取产品途径等客观因素。在问卷全部回收后, 又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分类整理, 并采用了虚拟变量法与赋值法等实证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归类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模型。其中, 主观因素分析方面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手段, 对于不同的选项给予了赋值, 其中数值越大表示别调查个体更倾向于正面回答, 反之则倾向于负面回答;客观因素的分析则采取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手段, 同时注重与主观因素的对比以便比较分析。

在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后, 经分析笔者发现, 在我国保险市场上家财险产品具备如下几个特点:从主观层面上来说, 女性消费者比男性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购买家财险;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具购买倾向消费者更加乐于购买灵活性的组合型家财险产品。而从客观层面上来说, 消费者收入与家财险需求呈正相关;消费者对于网络宣传方式接受程度更高。

三、我国家庭财产保险的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家财险业务发展滞后, 与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 解决发展瓶颈成为当务之急。家财险业务不能单纯地以压低价格来谋求发展, 而应该从实际出发, 重视家财险产品的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宣传模式, 使险种更贴近消费者生活, 满足需求的多样化。本文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 结合家财险面临的实际情况, 就家财险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提出发展性建议。

从产品研发角度而言, 保险公司可以根据销售群体的区域特征及收入水平设计出不同种类的家庭财产保险产品, 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 从而提高家财险产品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区域特征方面, 保险公司可以结合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构成和消费习惯的差异, 加强家财险产品组合的灵活性, 具体而言, 城镇居民以工资性收入为主, 较为稳定, 而农村居民以农业性收入为主, 受季节波动影响, 二者对于家财险产品的理赔和收费标准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家财险产品在设计上要考虑城乡的不同需求, 使内容条款和产品组合更具灵活性;收入水平方面, 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于同一类型家财险产品在服务范围和价格的要求不同, 因此同一类型的家财险产品可以通过改变其服务范围的覆盖面, 实施差别定价, 从而针对购买对象的不同收入水平采取不同梯度的定价策略。

从产品销售角度而言, 力求在宣传方式、宣传途径和宣传内容上进行创新, 选择出合适的宣传模式。考虑到女性在家庭理财结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可以选择更易被女性接受的宣传方式;考虑到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和高度普及, 可以选择以互联网为主要的宣传途径, 充分利用网络的普及性和及时性, 加大宣传力度, 如拍摄更具故事性和时尚性的宣传短片投放网络, 更加形象具体地传达家财险产品的理念, 加深家财险在消费人群中的认识度和了解度。同时鉴于消费者对于保险产品理赔难的传统认知, 在宣传内容上突出产品的理赔服务, 从而扭转消费者对于保险理赔的不良印象, 提升消费者对于家财险产品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如开展理赔服务流程参观和体验, 使消费者切身体会产品的理赔服务, 消除顾虑, 从而增加购买意愿。

由于研究所限, 本文仅从消费者的角度得出了上述结果, 尚未结合市场实际供给状况。

参考文献

[1]、林宝清、洪锡熙、吴江鸣.我国财产保险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41、林宝清、洪锡熙、吴江鸣.我国财产保险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4

[2]、朱铭来、汪佚丽.我国汽车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保险研究.20062、朱铭来、汪佚丽.我国汽车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保险研究.2006

我国财产保险 篇8

(一) 保费收入呈现稳定增涨势头

2012年保险行业实现保费收入1.55万亿, 同比增长8%。告别了2011年保费负增长局面, 2012年月度保费累计收入同比增速呈缓慢爬升的趋势。其中, 2012年财产险原保费收入约为5330亿元较2011年增长15.44%。

(二) 市场结构正由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过渡

截至2012年12月, 从各财产保险公司市场占有率来看, 市场份额居于领先地位的有中国人保、平安财险、太保财险三大公司, 这三家财产险公司保费市场份额占全国财产保险市场份额的60%以上, 但其他财产公司的发展正呈现逐渐上升的势头, 已经呈现出垄断竞争型特征, 竞争程度在不断加深。

(三) 保险功能得以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财产保险为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发挥经济补偿功能, 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熨平社会发展中的不安定因素, 客观上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二、我国财产保险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种类单一缺乏特色

我国财产保险业保险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品种不够丰富, 与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产品发展缓慢, 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对保险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二) 市场主体竞争有欠规范、风险控制环节薄弱

当前, 很多公司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为承保风险和理赔风险。其中承保风险主要表现在盲目追求规模, 承保质量降低, 导致承保标的风险系数大, 出险率高;承保技能偏低, 承保方式原始陈旧, 签单质量较差, 核保漏洞较多。这虽然扩大了承保的数量, 但是却忽视了承保的质量问题。而理赔风险主要表现在勘查定损把关不严, 有的赔案定责过宽, 定损偏高;赔案审批把关不严, 假案、错案时有发生, 通融赔付和人情赔款等问题较多。

(三) 经营管理方式单一、专业人才匮乏

近年来, 各家财产保险公司的管理虽然有所加强, 但仍比较粗放, 管理层次多, 机构设置不合理, 展业方式单一。与此同时, 专业人才匮乏是我国财产保险业发展的又一瓶颈。随着保险市场的日渐成熟, 随着保险市场的日益规范化, 保险中介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非寿险精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这类人才的匮乏程度会日趋严重。

三、我国财产保险业发展方式选择

我国经济的发展为财产保险发挥市场化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的作用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 财产保险公司长期粗放式经营已成为制约我国财产保险业从起飞阶段步向成熟阶段所不可逾越的障碍所在。因此, 加快财产保险业发展方式转变, 则是后金融危机时代财产保险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和现实选择。

(一) 创新产品, 挖掘和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各产险公司应完善产品研究、开发、创新机制, 坚持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 不断开发新险种, 开拓市场新领域, 挖掘和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改变目前保险产品雷同、市场细分不明显的状况, 在做好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按照市场有需求、经营有效益的原则,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和投入, 针对不同的保险对象、不同的销售渠道设计不同的险种, 满足人们多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要。

(二)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防范经营风险

从财产保险业的行业特点看, 财产保险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的同时, 应最大限度地体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首先, 要不断优化财产保险公司股权结构。推进规范上市, 引入资本市场的监督, 在“用脚投票”的机制下, 促使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理;推行员工持股计划, 使员工自身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更有利于防范风险。其次, 应进一步强化董事会的职能。应进一步明确董事的任职规定、增强董事会的权威性、独立性和科学决策功能;建立董事评价制度, 明确董事的职责;完善董事会的内部组织结构, 健全董事会的运作机制;董事会要确保公司的审慎经营并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监督, 要对内控制度和风险控制负最终责任, 确保财产保险公司建立与业务规模和业务性质相适应的内控和风险防范体系。

(三) 加强保险监管、促进有序竞争

安全、稳健与规范是财产保险业科学发展的先决条件。受财产保险行业特性的影响, 其风险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而对保险业实施有效监督管理则是预警、防范和化解其风险的有效方式。首先, 要加强市场行为监控, 监管机构可以对经营主体和中介机构的经验行为加强监督, 对于市场反映强烈和投诉集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检查。其次, 要加强偿付能力监管, 保险监管机构应逐步建立符合我国保险业实际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再其次, 要完善产品审批制度, 简化保险产品审批备案管理手续, 鼓励保险公司建立贴近市场、效率高、反应快的产品开发机制。探索建立由政府扶持、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高风险行业雇主责任强制保险制度。

(四) 转变经营方式、加速人才培养

财产保险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与任务, 就是促进行业发展加快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即转变过去外延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通过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加速人才培养则是解决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其中, 专业技术人才比如风险评估、非寿险精算、保险产品开发与创新等培养与储备显得尤其突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仅是支撑保险业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 推动我国保险业逐步向现代金融服务业转型的内在支撑。

摘要: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财产保险业的粗放式经营、弱风险防范的经营模式提出了新的命题。而加快财产保险业发展方式转变, 则是后金融危机时代财产保险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和现实选择。

关键词:财产保险,保险功能,产品创新,公司治理,保险监管

参考文献

[1]孙金华, 褚冠全, 刘小勇.火灾风险与保险[M].科学出版社, 2008.

[2]孙祁祥, 2010年保险业能否继续逆势成长[N].中国保险报, 2010, 1, 27.

我国财产保险 篇9

随着经济时代发展、模式转变,保险业逐渐兴起。1992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14 年8月国务院发表文件,将提高保险业国际竞争力作为我国保险业近五年的主要目标之一。为量化分析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企业绩效与人力资本的关系,本文通过构建耦合效应模型,解决如何量化评价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以及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绩效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许多学者展开了研究,却没有达成统一的结论。Weisburg(1996)基于1990年以色列的数据发现,企业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与该企业的绩效呈正相关。Crook(2011)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发现,人力资本每提高一个标准差,企业的绩效会提高0.21个标准差。姚先国和盛乐(2002)提出,我国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率的差异主要在于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尽管针对二者关系,学界讨论广泛,但是针对于保险公司的研究却不多。张春海和孙建(2012)采用Battese and Coelli(1995)(BC95)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研究了2005~2009年我国财产保险业的效率和人力资本的存量及其结构与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存量显著提高了产险公司的经营效率,高学历的员工占比越高,产险公司的经营效率越高。

笔者认为现有研究存在两方面需要完善:一是保险行业存在特殊性,研究对象应该扩展到保险企业。二是该主题的研究方法应由因果研究范式扩展到耦合研究范式。基于以上两点,本文拟用耦合度模型,分析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以弥补学界研究空白、促进经济发展。

三、耦合效应理论模型

本文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2013 年企业绩效与人力资本进行耦合效应分析。耦合分析不同于回归分析、协调分析,两种分析方法对保险企业研究太过片面。因此急需构造包含协调与发展两个含义的数学模型。正是基于如上考虑,本文引入了耦合模型,以综合考虑企业绩效与人力资本之间的作用机制。因此本文拟在构造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企业绩效发展、人力资本发展、综合发展、协调等函数的基础上,构建两系统耦合效应评价函数。

(一)两系统发展模型

本文假定两系统内部发展函数为系统内指标的加权和。而两系统的综合发展函数为两系统内部发展函数值的平均,可见对于保险公司,两系统发展的重要程度相等。

设定公司企业绩效系统与人力资本系统发展水平分别为:

上式中xi,yi分别为经营竞争力系统与人才竞争力系统的第i个衡量指标。 ai,bi分别为两系统中第i个衡量指标所对应的权重。假定T为两系统综合发展函数,则T为

(二)两系统协调度模型

借鉴廖重斌(1999)、逯进(2013)所构建的模型,本文使用协调度模型如式(3.4)所示:

其中C为两系统的协调度,f (x),g(y) 分别为保险企业绩效系统与人力资本系统的发展函数。易知,C介于0-1之间,数值越大代表两系统协调程度越高。

(三)两系统耦合模型

笔者认为耦合包含两层含义:一层为系统发展,另一层为系统协调,因此,耦合模型的构造应从发展函数与协调函数入手。借鉴余洁(2014)在研究“旅游产业与经济”结构耦合时的研究成果,本文构造耦合模型如式(3.5)所示:

其中D为两系统耦合度,C,T分别为两系统的协调度与综合发展度。

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保险公司经营系统与人才竞争力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刘定惠和杨永春,2011;李阳和魏峰群,2012;余洁,2014),本文将耦合度分为协调与失调两大类别,每类别下又分别设定了5个子类别。如表3.1:

(四)财产保险公司企业绩效与人力资本评价系统建立

本文构造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企业绩效评价系统(表3.2),人力资本评价系统(表3.3)。对于财产保险公司企业绩效的评价而言,产品的保费收入是具有代表性的。保费收入为保险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直接反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同时,各个产品的保费收入具有可加性,对于保险公司的发展而言,可加性决定了各保费收入指标的加权依据应当相等。对于财产保险公司人力资本的评价,人才学历、职称结构应当是最主要的评价方面。本文采用教育年限加权法对人才学历结构中的指标进行加权,对于人才职称结构,本文认为高级职称与博士,中级与硕士,初级与本科具有相等权重。综上,本文构建了如下评价指标体系。

四、耦合效应实证

(一)数据说明

本文所有指标数据均取自中国保险行业研究数据库。所选取的数据时间为2013年。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所选用部分指标在部分公司具有缺失值,故采用均值法进行处理。另外,为消除量纲的影响,本文对所有原始指标采用极差法进行处理,具体方式如下式:

(二)财产保险公司企业耦合度评价

通过公式(3.5)本文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耦合度横跨6 个层级(表4.1)。由表知,22001133 年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企业绩效系统与人力资本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普遍偏低,有6622家财产保险公司均处于程度不同的失调状态。改善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竞争力与人才竞争力之间的耦合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主要结论:1、2013年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企业经营竞争力与人才竞争力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协调现象。其中极度失调的公司占比37.5%、严重失调的公司占比18.75%。按照两系统发展函数比较进行划分,2013年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中64.06%的公司为人力资本系统滞后。其占比约为企业绩效系统滞后公司的2 倍左右。2、人力资本滞后型的财产保险公司,应建立知识共享机制及完善的薪酬激励机制。而企业绩效滞后型的财产保险公司,应完善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体系,满足消费者的产品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Jacob Weisberg.Differential teamwork performance:The impact ofgeneral and specific human capital leve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1996(8)

[2].Sean Lux,T Russell Crook,David J.Woehr.Mixing Business with Pol-itics:A Meta-A-nalysis of the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vity.Journal of Man-agement.2011

[3].魏刚,杨乃鸽.高级管理层激励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0,03:19-29

[4].张春海,孙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经营效率关系研究[J].保险研究,2012,05:53-60

[5].余洁.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与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4:163-168

[6]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广州环境科学,1996,01:12-16

我国财产保险 篇10

我国《信托法》规定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 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按照我国法学界的通说“委托”并不产生财产所有权转移的效果, 只是委托人将财产的管理权转交给受托人行使。依据该法条的规定, 信托合同设立后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仍属于委托人。我国《信托法》第8条规定受托人承诺信托时, 信托成立, 该条也没有强调信托合同的设立必须转移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从我国信托法的条文来看, 信托财产应归属于委托人。

人寿保险金信托属于信托的一种, 参照我国信托法的有关规定, 采取将保险金归属于委托人。但是, 在人寿保险金他益信托中, 保险合同的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去世后, 由于主体不存在, 其不可能占有、处分保险金, 也不再拥有保险金的所有权, 保险金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而存在, 在此种情况下, 将保险金的所有权归属于委托人有所欠妥;在人寿保险金自益信托中, 如果保险金归委托人所有, 受托人因不能管理信托财产导致信托不能设立。不管是保险金自益信托还是保险金他益信托, 将人寿保险金的财产权归属于委托人均存在诸多缺陷。

二、人寿保险金财产权归委托人的缺陷

(一) 背离了信托的宗旨

人寿保险金作为信托财产, 其所有权归委托人所有背离了信托法的宗旨。传统的信托必须转移信托财产的所有权, 我国《信托法》并不要求转移信托财产的所有权, 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信托构成了一种债的关系, 信托财产作为物权制度的属性被削弱, 背离了信托的本源。人寿保险金的财产权属于委托人, 受托人只能根据委托人的意愿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 其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真正的信托应是受托人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 受托人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金受到信托目的的约束。

(二) 受益人的收益权缺乏法律依据

根据民法理论, 在委托合同中, 受托人从事委托事务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委托人承担承担, 在他益保险金信托中, 信托财产交付给受托人后, 委托人便与信托合同无直接关系, 受益人直接取得信托收益便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从而难以保障受益人的权利, 有碍实现信托的目的。

(三) 难以防范保险金信托终止的危险

在保险金信托关系存续期间, 委托人对信托财产享有所有权, 而信托公司享有的处分信托财产的权利与委托人授予的管理权相对应的处分权, 委托人的处分权基于所有权, 信托公司的处分权基于管理权, 后者的行使与信托财产的运作有关。如果人寿保险金信托参照我国《信托法》的规定, 由于法律并没有禁止委托人在信托关系存续期间使用处分权, 委托人可以随时终止信托, 不仅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也会损害受益人的利益。将保险金的财产权归属于委托人, 可以到达限制受托人的权利的目的, 但是委托人享有人寿保险金的所有权确难以防范保险金信托终止的风险。

(四) 与人寿保险金的属性相违背

人寿保险金是金钱。民法上针对特殊的种类物在所有权的归属及所有权的转移上都有了特殊的规定:保险金作为一种金钱, 其占有权与所有权合二为一, 金钱的占有人即为所有人, 所有权的转移以生效为要件, 只要发生转移即转移的是所有权而非使用权。在人寿保险金信托中, 委托人将保险金委托给受托人, 相当于把保险金的财产权权转交给了受托人, 受托人当然享有保险金的财产权, 如果坚持委托人在信托合同存续期间继续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 将于保险金的货币属性相违背。

三、完善我国人寿保险金信托财产权制度

信托财产所有权的归属是法学界一直争论不止的话题, 它关系到我国人寿保险信托业的发展, 因此, 完善我国人寿保险金信托的相关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也能为我国人寿保险金信托在将来制度发展和实务上提供参照。

明确信托财产权归属于受托人。英美法系国家关于信托财产的所有权采取的是“双重所有权”模式, 虽然, 我国不承认双重所有权制度, 但是这种模式却充分发挥了信托的核心功能。我国应该从立法上明确信托财产的所有权, 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受托人享有, 在人寿保险金信托中, 保险金的财产权归受托人所有, 受托人能够充分的行使对信托财产的处分权, 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托财产的效用。将信托财产归受托人享有, 受托人可以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处分信托财产, 无需处处委托人的授权, 这样可以节省交易的成本, 提高交易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小明.信托制度:法理与实务[M].保健: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4.

[2]胡笳.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属探讨[J].新经济, 2015.11 (中) .

上一篇:集对分析法下一篇:补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