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自然灾害

2024-05-26

常见自然灾害(精选十篇)

常见自然灾害 篇1

关键词:岩溶隧道,岩溶洞穴,岩溶水,岩溶堆积物,处理措施

1 概述

随着我国铁路、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 在山岭隧道施工中经常遇到岩溶地质。由于溶洞分布的无规律性、不均一性及其形状、大小的复杂性, 决定了在设计阶段不可能全而准确地揭示沿线溶洞的分布情况;另外, 溶洞的存在对隧道具有较大危害性, 特别是特大型溶洞往往给施工带来严重阻碍和重大损失。因此, 在岩溶发育地区修建隧道过程中, 如何保证工程安全顺利实施, 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通常情况下, 岩溶发育的条件有3个:1) 岩石的可溶性与岩石裂隙, 可溶性岩石主要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岩盐等;2) 水的侵蚀作用;3) 水的流通条件。另外, 地表地形、当地降水量的大小及其所覆盖表面土体的性质也是造成岩溶发育的重要因素。岩溶对隧道的危害主要分为4种类型:1) 洞穴的存在使建筑物全部或部分悬空, 极大地降低了隧道的使用可靠度;2) 岩溶水, 特别是当CO2等可溶性物质含量增高时, 水的流通将给隧道结构带来极大的侵蚀作用, 影响隧道的使用寿命;3) 洞穴堆积物因松软易坍塌下沉, 改变洞穴周边的应力分布形态, 影响隧道的稳定;4) 隧道中地下水流失, 使隧道顶部地面岩溶塌陷, 导致环境地质被破坏, 也是造成隧道结构不稳定的原因。因此正确处理溶洞对隧道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岩溶问题对隧道施工而言, 归纳起来是溶洞洞穴、岩溶水以及岩溶堆积物的危害, 应按其性质及其与隧道的关系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2 岩溶洞穴处置措施

隧道遭遇到发展和衰亡阶段的岩溶中的大型溶洞、暗河时, 应对溶洞逐个处理, 不必寻找标准的设计。设计的通用原则是:隧道的衬砌结构有足够安全性、保证在可预见期内洞穴的稳定性、原有水流通道不被阻断、方案较为经济适用。

根据岩溶洞穴的大小、位置、稳定性以及溶洞与隧道按交叉形式, 分别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具体处理如下:

1) 地下水不发育或干涸的小型溶洞无论其相交方式如何, 都可用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回填处理, 必要时采取压浆填充。2) 隧道拱部以及拱以上空溶洞可视其稳定性、溶洞岩石破碎程度采用喷锚支护加固, 加设拱顶及拱顶回填的办法处理。3) 当隧道边墙部位遇到较大、较深的溶洞, 不宜加深边墙基础时, 可在边墙部位或隧底以下筑拱跨过。4) 当隧道中部及底部遇有探狭的溶洞时, 可加强两边墙基础, 根据情况设置桥台、架梁通过。5) 隧道与溶洞上下交叉时应采用物探等方式探明其具体形态、交叉范围、富水情况等, 视其状况, 制定处理措施, 原则上将隧底溶洞爆开孔洞, 进行浆砌片石砌筑填充支顶, 预留出泄水通道。6) 隧道与溶洞侧壁相交叉时应调查岩溶发育状况岩溶水对隧道有无影响, 无影响时可回填封闭处理。隧道底部用片石混凝土回填, 靠边墙1 m范围用浆砌片石回填, 其余回填弃碴, 空隙吹砂填满, 压注水泥砂浆胶结。7) 隧道穿越垂直的溶洞时, 在溶洞无充填物、干燥, 洞身高大, 洞壁有溶蚀裂隙, 但在已停止发育情况下, 隧道底以下部分用块石、碎石回填密实, 隧道底1 m范围用浆砌片石回填, 拱顶以上用浆砌片石施作护拱, 厚度不小于1 m, 以防溶洞顶部有落石掉块, 对拱部混凝土起到保护和缓冲作用。8) 在隧道底部有较大规模溶洞时, 可采用支承墙、支承柱、拱桥支顶、挖孔桩支顶等加固处理。如果溶洞较大, 采用封堵、加固、支撑等方式处理时, 费用较高;溶洞较小时又不易回填堵塞, 工作面小, 不易操作;若溶洞填充松软时不宜建造基础, 可采用布设结构物直接跨越通过溶洞的办法处理。

3 岩溶水处置措施

按以往隧道岩溶水处理方法国内外已建成大量隧道, 逐步形成了较成熟的结构设计计算理论与工程实践体系, 但在隧道的防水治理方面认识则相对落后。在以往隧道无论设计还是施工, 对岩溶水的处理多是“以排为主, 排堵结合”, 遇水多以暗沟、竹道、涵洞、泄水洞、明渠、渗沟、拱桥或增加辅助导坑等截流排除地下水。但对地下水采取以排为主的防水原则, 造成地面和地下水大量漏失, 可使隧道地区大量农田干旱, 地下水漏失, 造成森林枯死, 严重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据统计, 某些山岭隧道排水, 导致居民、牲畜饮水紧张。水的流通将给隧道结构带来极大的侵蚀作用, 影响隧道的使用寿命。岩溶堆积物因地下水的流动而坍塌下沉改变洞穴周边的应力分布形态, 影响隧道的稳定。隧道中地下水的流失, 使隧道顶部地面塌陷, 造成隧道结构的不稳定。因此可以采用以“通”为主, 引、排、堵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措施。“通”是指尽量保持原有过水通道, 不能因为隧道的修建发生大的变化;“引”是指截断原有地下水通道, 改走其他通道;“堵”是封死相交的地下水通道;“排”是特指引入隧洞, 通过排水沟排走;“防”是指防止地下水进入隧道。

岩溶水处理的工程措施有泄水洞和涵洞两类, 采用泄水洞排水属于“排”和“引”的范围, 采用涵洞过水属于“通”和“引”的范围。

当预测到隧道区域的岩溶水量大、水压大, 而隧道确实无法避开时, 需考虑专门设置排水隧洞, 达到排除岩溶水, 降低地下水位, 保持隧道干燥和施工安全的目的。

泄水洞应位于地下水来向一侧, 为防止岩溶水突然袭击, 施工中要采用超前钻孔探测, 预备足够的抽水设备。泄水洞的设置可能对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 应从施工、环保、安全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以保证方案考虑周全, 成本最低。

4岩溶堆积物处置措施

对岩溶堆积物的处理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 如溶洞局部、小部含堆积物, 可先清除堆积物, 再按相应的溶洞空穴处理措施处理。2) 如隧底遇堆积物溶洞, 规模不大, 可采用换填局部堆积物或设钢筋混凝土盖板通过;如规模较大, 可采用钻孔桩基础以桥式结构跨越。如隧道底部为松散或软塑状的黏土或砂黏土沉积物, 为了防止汽车运行过程中结构产生固结沉降, 应加强对基底的处理, 隧道底部的处理可采用注浆加固、换填、桩基等方法。3) 如工作面为含水的粉细砂或致密的黏土、砂黏土, 采用渗透注浆、挤密注浆、劈裂注浆都十分困难时, 可采用置换注浆法, 即在工作面进行注浆工程中, 在距离注浆孔2 m左右, 预留几个排泄孔, 将泥砂适量排除, 用浆液充填其留下的空隙, 起到加固地层的目的。该方法可以降低注浆压力, 促进浆液的扩散。4) 如整个隧洞都在堆积物内, 可采用台阶法施工, 超前小竹棚或大竹棚注浆, 加强支护手段, 及早封闭仰拱或临时仰拱, 衬砌紧跟, 加强衬砌结构的方法通过。

5结语

岩溶处理是一项复杂的技术, 应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除按常规进行外, 还需一些特殊的加固措施和施工方法, 如超前支护, 锚喷施工和预加固等。本文所列举岩溶隧道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几种灾害防治措施, 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具体地下工程施工中, 以“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紧封闭”为总体指导原则, 最大限度地防止岩溶隧道灾害的发生, 将岩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使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唢, 赵明阶.公路隧道施工常见地质灾害问题综述[J].公路交通技术, 2009 (1) :102-106.

[2]易遵丽, 韦建中.岩溶地区隧道设计总结[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 (18) :50-52.

[3]韩星俊.岩溶隧道处理方法初探[J].铁道标准设计, 2004 (12) :88-103.

[4]赵明阶.岩溶地区大断面隧道围岩稳定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学院, 2002.

[5]冉平, 刘辉.岩溶隧道病害处置方法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 2006 (10) :184-185.

[6]彭刚.大型岩溶隧道处理技术[J].山西建筑, 2009, 35 (1) :321-322.

[7]马先超.岩溶地段隧道处理措施探讨[J].湖南交通科技, 2009 (3) :122-124.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篇2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蔬菜栽培常见灾害及预防措施 篇3

关键词:蔬菜栽培;常见灾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26;S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8.046

当前农业的飞速发展已经为我国发展蔬菜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蔬菜大棚易受到了雨雪等多种灾害因素的影响,因此分析其所受灾害种类以及特征并做好一定的预测以及预防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为了能够进一步地解决蔬菜栽培方式存在的问题,种植人员需要引用一些科学的、先进的技术来处理已经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不同的灾害方式对于栽培蔬菜生长过程的影响,同时提出了降低常见灾害影响的措施。

1 蔬菜栽培的基本定义

对于蔬菜来说,对其进行栽培属于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对蔬菜栽培一般都是采取在成长的早期从大田中逐步的进行分化,开展一种园艺化的栽培方式。因此,它相对于大田的生产方式来说,具有更加精细的土壤选择、耕作方式、种子处理方式、肥水管理方式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而且其包含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例如保护地栽培的方式、软化栽培等形式等。蔬菜栽培所涉及到的生产设施基本都是人为控制,生长环境基本是一种封闭或者是半封闭式的生态系统,。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界复杂气候的不良影响,能够一定程度上阻碍大气的污染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尤其是含有较高的煤粉尘以及金属飘尘等复杂环境,可以降低对蔬菜的污染,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但蔬菜栽培的设施环境也具有一些缺陷等问题,例如具有光照弱的缺点,光照温度分布不均的缺点,温度的昼夜温差大的缺点等,这些方面均会引发一定的病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

2 保护地蔬菜栽培常见的灾害

2.1 病虫的为害

对于蔬菜采取栽培的方式是建立在人为操作的基础上,相对于那些大田里正常环境下的条件,蔬菜人为栽培的方式一般光照强度比较弱,而且温度要高于外界环境,这就导致蔬菜栽培环境的水分蒸发性比较弱,突出了高湿的特点。而高湿的环境能够严重威胁到蔬菜的生长发育,这种环境为病虫害的生长以及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因此对于蔬菜栽培种植方式来说,病虫引起的危害必须要重视,病虫害可能会导致蔬菜绿叶出现干枯,果实无法发育成熟,进而严重阻碍了蔬菜的整体质量的提高,限制了蔬菜的经济效益。

2.2 肥料的危害

在蔬菜进行栽培过程中一般要施加大量的化肥,从而促进其生长以及发育,所以我们在日常需要定期进行蔬菜施肥,但施肥时要注意一定的原则,要做到合理施肥,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保证蔬菜可以充分地吸收肥料的营养,而且满足蔬菜生长所需要的不同的营养元素。但是一旦施肥的种类比较单一,那么可能会导致蔬菜作物在其生长的过程中缺少某些必要的矿质元素,从而发生落花或者落果现象。另外若出现施肥不当的现象可能造成过多的肥料残留在地面,时间长了就可能产生一定的有害气体,危害蔬菜栽培的环境。因此,我们必须要保证施肥具有合理性,除了要保证蔬菜的产量,也要保证蔬菜的质量。

2.3 低温冻害

我国气候条件差异大,特别是在寒冬季节经常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这种天气状况下有的蔬菜却无法耐寒。例如有的蔬菜在温度降低至在15℃左右时容易出现仅仅开花,但是无法得到好的果实的状况。当温度降低至10℃以下时,农作物甚至是停止了生长,生长会受到严重影响,蔬菜生长瘦弱,营养价值变低。当温度降低至7℃以下时,作物可能会产生病害,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作物可能会出现死亡。

3降低对栽培蔬菜危害的措施

在一些蔬菜的生长期,为了进一步降低不同因素对于栽培蔬菜的危害程度,我们要注意采取如下几方面的措施。

3.1改善生长空间的结构

要不断的优化栽培蔬菜的生长环境,例如大棚的造型以及结构,进一步改善大棚的性能,或者采取采光性能、保温性能以及增温性能等措施。要注意优化大棚的采光屋面的角度以及形状,这样有利于增强日照的效率,从而提高内部的温度。要注意经常的擦洗或者更换棚膜,减少表面的污染,提高透光率。

3.2加强栽培蔬菜的管理

可以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及时处理栽培蔬菜的老叶,种植一些生长力比较强的作物,研究嫁接育苗来提高蔬菜作物的抗逆性。在栽培蔬菜的病害防治可以采取烟剂和粉剂,防止湿度过大而导致植株叶片结露状况。

3.3增加人工干预设施

对于人工干预设施可以采取增设设备的方式,例如通过灯光来提高内部的光线。在阴天或者是夜晚,如果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最好是通过建立一种集中光线控制的系统,这样能够合理科学地进行控制,这对于蔬菜栽培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对蔬菜栽培的方式,除了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还需要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但蔬菜栽培存在着多种灾害的危险,如低温冻害和病虫灾害等,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能够促进蔬菜作物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振武.蔬菜保护地栽培[III]——温室、大棚蔬菜的光照管理[J].新农业,1982.

[2]余东林.蔬菜保护地栽培中大棚熏蒸主要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

[3]马新立,王丙瑞,支春学.保护地有机蔬菜栽培茬口安排[J] .蔬菜, 2009.

常见自然灾害 篇4

关键词:兰州地区,滑坡,灾害特征,地质灾害比较

0 引言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 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 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 土地面积为13085.6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361.61万人。兰州地区地质灾害比较多发, 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是最严重的。据统计, 从1949—2009年, 兰州市已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60多起, 造成670多人死亡, 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76亿元。

兰州地区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简称崩滑流) 和地面塌陷四种类型, 据《兰州市地质环境公报 (2009年度) 》统计, 目前兰州市境内发育各类地质灾害点883处, 其中滑坡220处、崩塌110处、不稳定斜坡 (可能会发育成滑坡或者崩塌) 300处、泥石流沟236处、地面塌陷17处。目前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约66.7万人, 还有大量人口密集区的建筑物, 受威胁财产达2600多亿元, 尤其是市区南北两山一带, 大型、特大型险情多而集中, 一旦遇挖土、降水、灌溉、冻融或地震等因素引发, 其后果不堪设想。

1 滑坡灾害现状

1949年以前的资料较少, 难以获得;1949—2000年的资料主要记录的是有较大危害的案例, 表1是1949—2000年兰州地区较大危害的滑坡灾害一览表。

2000年以后的资料就比较多了, 每年都有多起滑坡事件被新闻媒体报道, 以下是一些造成较多伤亡的典型事件:

(1) 2001年, 兰州市城关区伏龙坪山坡地段频繁发生了5次小规模滑坡, 造成9人死亡。

(2) 2003年10月28日, 兰州市城关区城关乡红盾山庄后山发生一起重大山体滑坡事故, 5名作业人员当场被埋在黄土里, 造成3人死亡, 2人重伤。

(3) 2007年4月13日凌晨2时, 兰州市永登县红城镇华山村发生山体滑坡, 造成4死1伤的灾害事故。

(4) 2007年11月6日凌晨6时许, 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下泥湾村112号及114号住户院后山体发生滑坡, 造成5人死亡的灾害事故。

(5) 2009年5月16日21时05分左右, 兰州市城关区九州石峡口小区西侧山体发生滑坡灾害, 体积约2.0×104m3的滑坡体整体快速下滑, 摧毁了石峡口小区4号楼5、6两个单元30户居民的住房和锅炉房, 该滑坡导致7人死亡、1人受伤, 堵塞罗锅沟洪道约60m, 并压埋部分九州大道。

(6) 2012年4月20日晚21时25分许, 兰州市榆中县银山乡高家湾村突然发生山体滑坡, 导致4人死亡。

2 滑坡灾害特征

根据兰州地区1949以来的滑坡资料分析, 可以得出兰州地区的滑坡具有以下特征:

(1) 兰州滑坡在地质灾害中最常见和最多发生, 危害大, 1949—2009年60年以来, 兰州地区共发生滑坡200多起, 造成200多人死亡, 造成的伤亡人数仅次于泥石流。

(2) 兰州滑坡分布广、密度高、规模较大、活动性强, 这是和兰州的地形地貌密切相关的, 兰州地区山高谷深, 斜坡坡度平均在30°左右, 坡高平均100到200m, 而且地表黄土覆盖较厚, 很容易发生滑坡。

(3) 兰州滑坡一年四季12个月都有可能发生, 并不只是集中在6—9月的雨季, 这是和南方地区滑坡所不一样的地方, 也是和泥石流灾害不一样的地方, 虽然降水是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 但是人工挖土、春季的冰雪融化、旱季的灌溉和地震也可能诱发滑坡发生。

(4) 从表1的资料可以得出, 兰州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是挖土、降水和灌溉, 由于人口增加和工程建设, 挖土和灌溉等人类活动越来越多, 导致了很多滑坡的发生。

(5) 兰州地区的滑坡在兰州的五区三县中都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黄河、湟水、庄浪河等大型河谷两侧和黄土梁区, 其中兰州市区黄河南岸一带最为发育, 北部黄土丘陵区和南部基岩山区不太发育。

(6) 从表1的资料可以得出, 兰州地区2000年以前的滑坡资料主要集中在城关区、七里河区和西固区等中心城区, 而其他区县同时期也有较多的滑坡发生, 但是因为其他区县人口密度小, 有一些发生的滑坡没有被我们观察到, 或者是这些滑坡没有对人类生活造成危害, 所以就没有被统计在内。

3 滑坡与其他常见地质灾害的比较

根据资料统计, 兰州1949年以来:泥石流死亡300多人, 滑坡死亡200多人, 按照伤亡人数排名, 顺序是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在各类地质灾害点中, 滑坡有220处、崩塌有110处、不稳定斜坡有300处、泥石流沟有236处、地面塌陷有17处, 而其中不稳定斜坡可能会发育成滑坡或者崩塌, 所以按照地质灾害点数量排名, 顺序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

根据兰州地区1949年以来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兰州地区泥石流危害最大, 造成的伤亡情况最严重, 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降水量较大的6—9月, 泥石流虽然也是每年都有发生, 但是近些年来危害人类生活的泥石流事件发生的并不多, 有些年份就没有泥石流事件被新闻媒体报道, 造成较大伤亡的泥石流事件主要发生在1980年以前, 分布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一些泥石流沟, 诱发因素主要是降水量较大的大雨和暴雨;滑坡是最常见和最多发生的, 造成的伤亡人数仅次于泥石流, 分布广, 密度高, 规模较大, 活动性强, 一年四季12个月都有可能发生, 并不只是集中在6—9月的雨季, 滑坡在兰州的五区三县中都有分布, 诱发因素有挖土、降水、灌溉、冻融和地震等;崩塌一般规模较小, 发生面积小, 集中于某一个地点, 不像泥石流发生在一条沟谷的流域范围, 也不像滑坡发生于某一片山坡区域, 发生时间也和滑坡一样, 12个月都有可能发生, 诱发因素和滑坡类似, 也是挖土、降水、灌溉、冻融和地震等;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有地下采矿和地下工程如防空洞、采砂洞和窑洞的地区, 主要集中在窑街矿区和阿干镇矿区, 分布面积最小, 发生时间12个月都有可能, 发生原因主要是地下采矿和工程开挖地下空间, 造成地表支撑力不够。

4 结论

兰州地区滑坡灾害比较严重, 在常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地质灾害中, 滑坡是最常见和最多发生的, 而且滑坡危害大, 分布广泛, 活动频繁, 规模较大, 一年12个月中均有可能发生, 主要诱发因素是挖土、降水和灌溉。兰州滑坡在兰州的五区三县中都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黄河、湟水、庄浪河等大型河谷两侧和黄土梁区, 其中兰州市区黄河南岸一带最为发育, 北部黄土丘陵区和南部基岩山区不太发育。滑坡和其他三种地质灾害在危害程度、发生时间、发生地点、诱发因素等特征上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对兰州地区1949以来的滑坡资料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兰州地区滑坡灾害的特征及其与其他常见地质灾害的比较, 对于滑坡的预防和治理工作提供了所需要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兰州市人民政府, 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陈茂林.兰州年鉴[M].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8.

[2]兰州市统计局.兰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3]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兰州市地质环境公报:2009年度[R].2010.

[4]梅海, 张纪勋.兰州市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规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0, 8 (4) :53-57.

[5]丁祖全, 黎志恒.兰州市地质灾害与防治[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6]王伟.兰州地区滑坡泥石流分布及灾害特征[J].甘肃科技纵横, 2007, 35 (6) :56.

[7]穆鹏, 吴玮江, 杨涛.2009年兰州市九州石峡口滑坡成因及其西侧高边坡稳定性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 2010, 32 (4) :343-348.

[8]刘磊, 刘怡麟.山体滑坡一家4口被埋身亡[N].兰州晚报, 2012-4-21 (11) .

常见地质灾害是怎样形成的? 篇5

常见地质灾害是怎样形成的?

从学术意义上说,常见的地质灾害有12类48种,地质灾害发生和发展进程有的是逐渐完成的,有的则具有很强的.突然性,据此,我们又常常把地质灾害概分为渐变性(地裂逢、地面沉降)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两类,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我国目前防灾减灾的重点方向.

作 者:龙服忠  作者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环处 刊 名:国土资源导刊 英文刊名:LAND & RESOURCES HERALD 年,卷(期): 6(4) 分类号: 关键词: 

浅谈玉林市常见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篇6

【关键字】滑坡;崩塌;泥石流;防治措施

一、地质灾害典型案例

2010年6月1日19时到6月2日6时,玉林市容县和岑溪县接壤地区发生强降雨,降雨历时11个小时,降雨量大于300mm。最大降雨量集中在6月2日1时到3时,降雨量达210mm。在强降雨的诱发下,玉林市容县和岑溪县接壤地区约300km2区域范围内暴发群发型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数百处,造成人员伤亡者十余处,造成43人死亡。其中,容县死亡30人,岑溪县死亡13人。基础设施及农林业和房屋受到重大破坏或损毁。

在十余处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中,超过10人的地质灾害点有一处,即容县六王镇陈村滑坡。该滑坡造成一户共11人死亡,其中一对老夫妇、媳妇3人,孙子(女)6人。该滑坡长70米,宽50米,平均厚度2米,体积约7000立方米。滑坡顺坡而下冲毁房屋后墙,房顶随后砸下造成灾难。

此次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是:

1、在地形地貌方面,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地处低山丘陵区,山体坡度30°~60°,高差30~200m。

2、在地层岩性方面,区内燕山期花岗岩广泛分布,岩石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和植物根劈作用强烈,风化残坡积层厚度一般2~3m,残坡积物主要为含块石的砂砾粘土,比较松散,遇水容易渗透软化。

3、在气象条件方面,降雨强度大而集中,并伴有大风。降雨渗透使砂砾粘土重力增加,土体软化,强度降低,容易产生浅层滑坡和坡面泥石流。

4、该区域斜坡中上部以马尾松等植被为主,中低部位以竹林和田地为主,松树和竹林在大风作用下摇动,促进土层开裂易于雨水下渗,从而促进了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二、玉林市常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一)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的局部稳定性受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

1、滑坡产生的条件

(1)岩土类型:滑坡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岩土体。通常说来,所有的岩、土均可能形成滑坡体,在这之中,如红粘土、黄土、松散覆盖层、煤系地层、页岩、泥岩、片岩、凝灰岩、千枚岩、板岩等以及软硬相间的岩层结构松散的岩、土,其抗风化能力与抗剪强度均比较低,由于水的作用,其性质会发生变化,由这些岩、土构成的斜坡容易有滑坡发生。

(2)地质构造条件:只有由各种构造面把构成斜坡的岩、土体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的一种状态,这才斜坡向下滑动才有可能性。一般各种裂隙、节理、断层、层面发育的斜坡,尤其是垂直与平行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以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滑坡最容易发生。

(3)地形地貌条件:斜坡的发生必须有一定的地貌部位,一定坡度的斜坡作为基础条件。坡度在10度到45度之间,上部成环状、下陡中缓上陡的坡形有利于滑坡的产生。

(4)水文地质条件:在滑坡形成中,地下水活动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地下水活动的作用:对岩、土有软化作用,使得岩、土体的强度减弱,产生孔隙水压力与动水压力,对岩、土有侵蚀作用,还会使岩、土容重增加,对透水岩层还会起浮托作用等。

2、滑坡的防治措施

防治滑坡时要坚持“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与滑坡产生的内外部条件与边坡失稳的因素相结合。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为了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可以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以避免外围地表水流到滑坡区;滑坡区中,在坡面可以有排水沟的修筑。在覆盖层上可以用人造植被铺盖或用浆砌片石,以防地表水下渗。岩质边坡可以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或用喷混凝土护面。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利用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抗滑力:①削坡减载;采用放缓坡角或降低坡高的方法使得边坡的稳定性得以改善;②边坡人工加固:修筑护墙、挡土墙等来为不稳定岩体做支挡;钢筋桩或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当做阻滑支撑工程;预应力锚索或者锚杆,适用于加固软弱结构面或有裂隙的岩质边坡;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二)崩塌

1、崩塌产生的条件

(1)地貌条件:崩塌多产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一般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m以上,坡面多不平整,上陡下缓。

(2)岩性条件:坚硬岩层多组成高陡山坡,在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的情况下易产生崩塌。

(3)构造条件:当岩体中各种软弱结构面的组合位置处于下列最不利的情况时易发生崩塌:①当岩层倾向山坡、倾角大于45°而小于自然坡度时;②当岩层发育有多组节理,且一组节理倾向山坡、倾角为25~65°时;③在岩浆岩侵入接触带附近的破碎带或变质岩中片理片麻构造发育的地段,风化后形成软弱结构面,容易导致崩塌的产生。

2、崩塌的防治措施

崩塌的治理应以根治为原则,当不能清除或根治时,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1)遮挡:可修筑明洞、棚洞等遮挡建筑物使线路通过;(2)支撑加固:对Ⅲ类崩塌区,在危石的下部修筑支柱、支墙。亦可将易崩塌体用锚索、锚杆与斜坡稳定部分联固;(3)镶补勾缝:对Ⅲ类崩塌区,对岩体中的空洞、裂缝用片石填补、混凝土灌注;(4)護面:对易风化的软弱岩层,可用沥青、砂浆或浆砌片石护面;(5)排水:设排水工程以拦截疏导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6)刷坡:在危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岩层表面风化破碎不稳定的山坡地段,可刷缓山坡。

(三)泥石流

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丰富的固体物源、充足的水源和有利的地形,因此,泥石流的形成受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的控制。

(1)地形条件。泥石流形成区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个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地形上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堆积区的地形较平坦开阔,利于碎屑物质的堆积。

(2)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岩石风化强烈,为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条件。地层岩性:地层是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的物源。

(3)水文气象条件。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性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同时降水入渗软化岩土体,引发岩土体的滑坡、崩塌。

2、泥石流防治措施: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规律和活动强度,全面规划,采取远近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综合防治。近期目标是: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堆乱倒等不良行为;远期目标是:对从事地面和地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三、结束语

公路隧道施工常见地质灾害问题综述 篇7

1 滑坡、崩塌、泥石流

1.1 现象及特点滑坡、崩塌灾害主要是地壳重力结构变化引发的灾害, 有时是因为地壳变动的自然力引起, 而更多的则是人工开采使得山基松动。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 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这种灾害的特点是瞬间性, 面积大, 动量大, 破坏性极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对隧道的施工和隧道的稳定都构成了威胁。

1.2 滑坡防治措施

若滑坡为坡残积土沿基岩顶面滑动, 滑坡后基岩裸露, 且处于暂时稳定状态, 推断进一步发展与扩大的可能性甚小, 边坡不高, 则宜以路堑方案通过。采用抗滑桩和挡护结合整治的措施, 并设天沟与渗沟拦截地表水和排除地下水。如果滑坡沿开挖临空的坡脚滑出, 滑面随开挖深度而变化, 说明岩性软弱, 不宜继续下挖, 宜改用隧道和明洞通过。如果滑坡地段是由于开挖失去平衡, 加之雨水下渗, 古滑坡复活, 产生顺层推移式滑坡, 则宜采用在滑体上部清方减载, 回填反压, 在滑体下部增加抗滑力。若出现在洞口, 则采取增长明洞, 并将明洞与暗洞的衔接处采用钢骨架混凝土加强衬砌, 在洞顶增设纵向截水沟, 拦截地表水。产生滑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水体作用, 故需完善滑坡体周围排水系统。

2 膨胀性围岩

2.1 特点及危害形式

膨胀性围岩具有湿涨干缩往复变形和潜在应力特性, 干燥土质膨胀性岩层, 岩质较硬, 易脆裂, 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张开裂隙, 被水浸湿后, 裂隙回缩变窄或闭合, 强度迅速降低。软质膨胀性围岩经过断裂和褶皱作用而产生破碎带, 隧道开挖后受风化和吸水的影响, 发生体积膨胀, 对隧道的支撑或衬砌产生膨胀压力。因此在这种围岩施工中常出现初期围岩变形大, 发展迅速等不良现象, 具有使围岩压力增大的特点。一般会产生围岩普通开裂、坑道下沉、围岩膨胀突出和坍塌、隧道底部隆起、衬砌变形和破坏等形式的病害。

2.2 整治措施

2.2.1 加强对围岩压力和流变量测

在膨胀地层中开挖隧道, 开挖前应调查其特性和规模, 参考其他类似情况的工程实例, 认真实施设计文件所提出的技术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还应对围岩压力及其流变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量测, 分析其变化规律。对地下水探明其分布范围及规律, 了解地下水对隧道施工的影响程度, 以便根据围岩动态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

2.2.2 选择合理施工方法

在膨胀地层中开挖隧道, 宜采用短台阶法或中央导坑法, 但开挖分部不宜过多。应紧跟开挖尽快对围岩施加约束, 可用锚喷构筑法施工及钢拱架式格栅联合支护;膨胀压力很大时, 可在隧道底部打设锚杆, 也可在隧道顶部一定范围内打入斜向超前锚杆或小导管, 形成闭合环。斜向锚杆的外斜角度、杆长、间距、范围等可按隧道设计规范设定。开挖时应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和防止水浸湿, 故宜采用无爆破掘进法。同时在开挖过程中要尽可能缩短围岩暴露时间, 及时衬砌, 减少围岩的膨胀变形。膨胀土地段隧道, 除开挖后立即喷射混凝土外, 还要及早进行支护。拱圈灌注后, 拱脚部位要立即设置足够强度的支撑, 以抵挡两侧围岩向内挤压变形。

3 岩爆

3.1 岩爆特点

岩爆是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工程洞室开挖过程中, 因开挖卸荷而引发周边脆性围岩产生强烈的应力分异作用, 储存于围岩中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 且产生爆裂松脱、剥离、弹射甚至抛掷等破坏现象, 是一种动力失稳地质灾害。它直接威胁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 影响工程进度, 因此, 对可能产生岩爆的地段应做好预测, 确认会发生岩爆的地段应做好防治措施。

3.2 防治措施

根据岩爆产生的条件 (即围岩应力必须超过围岩强度, 围岩为坚硬的脆性岩石) , 对其防治应从改善围岩应力条件和加固围岩入手, 主要措施有:1) 改善围岩应力。合理布置隧道位置, 使其轴线方向尽量与主应力方向平行, 选用合理的洞形;通过钻孔卸压法、钻孔水力破裂法 (高压注水法) 、分部 (层、次) 开挖及在岩面喷洒水使岩体软化等。2) 加固围岩。包括对已开挖洞壁的加固和掌子面前方的超前加固, 加固方法主要有锚喷、钢丝网锚喷、钢纤维喷混凝土、钢支撑和锚杆锚固等。3) 防护措施。在台车上安装钢丝保护网以确保工人安全。

4 岩溶

4.1 岩溶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当隧道穿过可溶性岩层时, 有的溶洞位于隧道底部, 充填物松软且深, 隧道基底难于处理;有的溶洞岩质破碎, 容易发生坍塌;有时遇到大的暗河, 岩溶水或泥砂夹水会大量涌入隧道, 当含水充填物不断涌入坑道时, 甚至会发生地表开裂下沉, 山体压力剧增;有的溶洞、暗河迂回交错, 错综复杂, 范围宽广, 处理起来十分困难。岩溶大小不一, 连通性不同, 施工时易突发岩溶涌水、涌泥和涌砂, 从而造成掩埋坑道、冲毁机具、中断施工等灾害性事故。

4.2 整治措施

隧道在岩溶地段施工时, 应根据设计文件有关资料和现场实际, 查明溶洞的分布范围、类型情况 (包括大小, 有无水, 连通情况, 溶洞是否在发育中以及有无充填物等) 、岩层的稳定程度和地下水流情况 (地下水的分布状态, 有无长期补给来源, 雨季水量有无增长) 等, 为施工治理措施的选取提供有效地质依据。目前常采用引、堵、等方法, 同时加强衬砌。

4.2.1 引排水

当暗河和溶洞有水时, 宜排不宜堵。在查明水源流向及其与隧道的位置关系后, 用暗管、涵洞、小桥等设施宣泄水流, 或开凿水洞, 将水排出洞外。水流位置在隧道的上方或高于隧道时, 应开凿引水斜洞或引水槽, 将水位降低到隧道底部以下, 再行引排。

4.2.2 堵填

对已停止发育、跨径较小、无水的溶洞, 可根据其与隧道的相交位置及充填情况, 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等予以回填封闭, 并根据地质情况决定是否需加深边墙基础;对拱以上的空溶洞, 可视溶洞岩石破碎程度采用锚喷支护加固, 或加设护拱及拱顶回填的办法进行处理。

5 流沙

流沙是砂土或粉质粘土在水的作用下丧失其内聚力后形成的, 多呈糊浆状。流沙的形成多种多样, 主要原因是由于河水的冲积经过地质变化而形成的砂层, 在遇到水流情况下, 整个砂层发生流动, 从而形成了流沙层。通常情况下, 当遇到流沙时, 除尽快设法排除外, 要尽早封闭流沙通道, 尤其是开挖面附近更要采取强有力措施, 否则可能由于流沙作用不得不封洞停止施工。充分认识流沙的形成原因和流沙的危害, 对砂层的厚薄、地下水位的高低等地质状况有比较直接的了解,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处理。通常处理基础的方法有换土垫层法、深层密实法、排水固结法、化学加固法、加筋法、热学法。

6 结语

隧道地质复杂多变, 对于不良和特殊地质地段的隧道施工除按常规进行外, 还需一些特殊的加固措施和施工方法, 如超前支护, 锚喷施工和预加固等。在具体地下工程施工中, 以“少扰动、早喷锚, 勤量测、紧封闭”为总体指导原则, 最大限度地防止隧道地质灾害的发生, 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使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得以保证。

摘要:隧道围岩地质情况复杂多变, 隧道在开挖过程中会遇到滑坡、膨胀性围岩、岩爆、岩溶、断层、瓦斯、流沙等多种不良和特殊地质。本文主要阐述这些问题的现象及特点, 以便定性地辨别地质灾害;同时也列举了灾害的防治及处理措施, 为公路隧道设计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公路隧道,地质灾害,整治措施

参考文献

浅谈油库常见雷电灾害及防护措施 篇8

还能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 因此油库防雷问题必须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下面介绍雷电可能对油库带来的常见的灾害。

1.1 直接雷电危害

直接雷击可造成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危害。

(1) 电效应:当雷云对大地放电时, 雷电流直接通过具有电阻或电感的物体时, 因雷电流的变化率很大, 能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 足以烧坏电力系统的发电机、电力变压器、断路器、绝缘子等电气设备的绝缘, 烧断电线, 造成大规模的停电;绝缘损害还能引起短路, 导致易燃易爆物品的火灾或爆炸;绝缘破坏还可能引起严重的触电事故。

(2) 热效应:当很高的雷电流通过导体时, 能使放电通道的温度高达数万度, 在极短的时间内转换成大量的热能。当金属油罐遭到雷击时, 雷击部位产生强烈的电弧, 使有关金属熔化、飞溅而点燃油蒸气, 引起火灾或爆炸事故。

(3) 机械效应:雷电流作用于非导体上, 由于雷电的热效应, 使被击物缝隙中的气体剧烈膨胀, 同时使水分及其他物质分解为大量气体, 因而在被雷击物体内部出现极大的机械压力, 致使被击物体遭受严重破坏或爆炸。

1.2 间接雷电危害

间接危害分为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

(1) 静电感应电压往往高达几万伏, 可以击穿数十厘米的空气间隙, 发生火花放电, 这种放电电流很小, 但足以引起可燃气体燃烧或爆炸。如:浮顶油罐浮顶上的感应电荷与油罐壁放电, 引起浮顶罐的雷击起火;金属油罐若接地不良则感应电压可以引起不连接处击穿空气, 而形成火花放电;室外架空管道若不接地, 在平行的两管之间或绝缘法兰垫片两侧间, 可以击穿空气, 形成火花放电。

(2) 电磁感应:当雷电流通过导体而进入大地时, 在其周围的空间里, 将产生较大的交变电磁场。不仅会使处在这一电磁场中的导体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 而且还会在构成闭合回路的金属物上产生感应电流。这时如回路上有的地方接触电阻很大或有缺口, 就会局部发热或击穿缺口间空气, 而形成火花放电, 引燃可燃气体。

1.3 雷电波侵入危害

雷击在架空线路、金属管道上会产生冲击电压, 使雷电波沿线路或管道迅速传播 (传播速度为0.15m/s和0.3m/s) , 若侵入建筑物内, 可造成配电装置和电气线路绝缘层击产生短路, 或使建筑物内的易燃易爆物品燃烧或者爆炸。

2 油库常采用的防护措施

2.1 基础设备设施的防雷

2.1.1 油罐区防雷

(1) 油罐应做环形防雷接地, 其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此种油罐, 当顶板厚度大于或等于4mm时, 可以不装设避雷针 (线) ;当顶板厚度小于4mm时, 应装设避雷针 (线) , 避雷针 (线) 的保护范围应包括整个油罐。

(2) 地上固定顶钢油罐必须安装阻火器。

(3) 浮顶油罐由于浮顶上的密封严密, 浮顶上面的油气较少, 一般都达不到爆炸下限, 即使雷击着火, 也只能发生在密封圈不严处, 容易扑灭, 所以不需装设避雷针 (网) 。对于内浮顶油罐, 浮盘上没有感应雷电荷, 只需导走油品传到金属浮盘上的静电荷即可。因此, 钢制浮盘油罐连接导线用横截面不小于16mm2的软铜复绞线、铝制浮盘油罐连接导线用直径不小于1.8mm2的不锈钢钢丝绳即可。铝制浮盘用不锈钢钢丝绳, 主要是为了防止接触点发生电化腐蚀, 影响接触效果, 造成火花隐患。

(4) 油罐防雷接地线上应设有断接卡。接地断接卡必须设在明处, 不得埋入水泥中或地下。

(5) 罐区内法兰、阀门的连接处应设金属跨接线。

2.1.2 易燃、可燃油品泵棚的防雷

(1) 易燃油品泵棚属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 所以应设置避雷带 (网) 防直击雷。网格是为了均压分流, 降低反击电压, 能够将雷电流顺利写入大地。

(2) 若雷电直接击在金属管道及电缆金属外皮或架空槽上, 或其附近发生雷击, 都会在其上产生雷电过电压。为了防止过电压进入易燃油品泵棚, 所以在其外侧应接地, 使雷电流在其外侧就泄入地下, 降低或减少过电压进入泵棚内。接地装置与保护及防感应雷接地装置合用, 是为了均压等电位, 防止发生反击雷电火花。

2.1.3 装卸油品设施防雷

(1) 装卸油品设施中的鹤管、钢轨、栈桥、输油管线等, 都应做跨接和接地处理。

(2) 与鹤管、集油管等连接的金属管线, 应在适当位置安装绝缘法兰, 绝缘法兰两侧的金属管线应分别接地, 且两接地点的间距应大于5m。

(3) 装卸油品区内的电源线、信号线等应传入金属管并进行接地处理。

(4) 装卸油品区内有低压配电系统时, 其变电所应有防直雷击措施, 可采用避雷针或应用变电所自身避雷带等, 其保护范围和接地数量可按响应的防雷要求设置。

(5) 当装卸油品区内有消防泵房时, 其消防泵房也应参照有关防雷要求制订防直击雷、防感应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等措施。

2.2 人员的防雷操作

为了防止油库雷击灾害, 除了安装防雷装置外, 员工的操作也很重要, 员工要按照操作规范操作。

(1) 雷雨天要关好量油孔。据报导, 国内外发生油罐雷击起火的并不少, 起火的原因往往是罐顶的孔口打开, 雷电经过未盖盖的透光孔或透气管引入罐内, 或者是孔口没用呼吸阀或阻火器之类设施。因此雷雨时禁止打开量油孔。

(2) 油库应做好防雷击应急预案, 同时做好员工的培训, 开展实战演练, 切实提高预案的可行性, 使员工明确遇到雷击情况的应对方法。

(3) 定期检查, 防雷设施检查维护氛围每月检查、半年检查两种。

对下列部位的防雷设施每月进行外观检查一次, 观察外观、结构是否完好。其检查内容是:有关防雷设施及附件;山洞油库引出洞外的呼吸管、通风管等出口处的防雷设施;引入山洞内的架空线路防雷设施;泵房油气排放管防雷设施。

对所有部位的防雷接地装置应每半年定期检查测定一次。雷暴日到来之前增加检测一次。检测内容如下:接线连接是否牢固;跨线部位是否完好有效;接地体有无锈蚀, 严重锈蚀的应及时处理;接地体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规定;连接螺丝是否齐全、牢固;接地阻值测定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准确, 有无检修、检查记录。

3 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 雷电的破坏性很大, 我们必须根据油库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关措施, 并定期检查好防雷接地设施状态是否良好, 做好防雷工作, 保护好人员及设备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郭光臣.油库设计与管理[M].山东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6[1]郭光臣.油库设计与管理[M].山东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6

渭北果区常见气候灾害及抗御措施 篇9

关键词:渭北果区,气候灾害,抗御措施

渭北果区是全国最大的苹果优生区之一。当地土层深厚、气候温和、降雨适中, 具备了苹果最佳优生区的所有条件。但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如干旱和土壤瘠薄以及各种气候灾害不时发生, 对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为降低气候灾害对果树生产的影响, 就当地气候灾害进行分析, 并提出抗御措施。

1 干旱

渭北果区地处内陆, 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年均降雨量500~700 mm, 但受季风影响, 一年四季分明, 冬春有效降雨少, 冬春连旱时有发生。夏秋降水集中, 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雨的70%左右, 雨季特征明显。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给果树生长和管理带来了诸多不利。冬春干旱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基肥和春季追肥的肥效发挥;二是春梢生长量不足, 质量差。而秋季阴雨往往造成树体徒长, 光照不足, 影响果实膨大和树体养分的积累。抗御干旱的主要措施就是将有限的降水接纳蓄集, 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蒸发, 做到伏雨春用:一是整修地边埂, 坡地修育林带, 拦蓄径流;二是果园周边有道路、场院、厂房时, 可在雨季将径流水源引入果园;三是新建果园采取大坑栽植, 逐年扩穴引根, 以吸收土壤深层水分, 提高树体抗旱能力;四是树盘覆盖。有条件的可用作物秸秆等有机物质进行树盘覆盖, 既可蓄水又能保墒。也可用地膜、地布进行覆盖, 保墒效果明显。在最干旱时段, 秸秆覆盖果园比未覆盖果园20cm土壤含水量提高13.5%, 增加1.5个百分点。早春用黑膜覆盖的果园比未覆盖的的果园20 cm土壤含水量提高11%, 增加1.2个百分点;五是果园行间生草, 可有效阻止径流, 使降水就地蓄集;六是勤耕果园, 经常保持地表疏松, 特别是雨后要及时锄、耙松土, 减少蒸发;七是特别干旱时, 可用少量水进行点穴补水, 能有效缓解旱情, 成龄果园可在株间临行处各打20 cm×20 cm坑穴2个, 每穴浇1桶水 (15kg) 即可, 待水渗完后封坑;八是带水追肥, 提高肥效。可采用点穴式追肥, 水量足以使肥料溶解即可。还可采用液体施肥、枪注射施肥。

2 冰雹

冰雹在渭北局地时有发生, 危害严重时当年绝收并对树体造成严重伤害。冰雹预防是关键, 灾后补救需跟上。具体预防措施:一是在果园上空搭建防雹网, 可从根本上杜绝冰雹的危害;二是人工消雹。该项措施由专门机构负责。采用消雹炮弹和火箭弹向雹云发射, 以消融雹块和冰晶, 避免或减轻灾害效果显著。但由于发射时间、方位掌握不好仍会造成局地受灾。受灾后的补救措施:一是受灾严重时, 对雹伤深入果肉的果实全部摘除 (临近成熟前受伤的果实采摘后可作榨汁果销售) , 以减轻树体负担, 给树体创造休养生息的的时段;二是及时喷药喷肥, 防治病害感染, 补充树体营养。灾后的果树叶片破裂且枝条伤痕累累, 要及时全树喷预防早期落叶病和腐蚀病的药剂, 如戊唑醇3 000倍液。同时还应补充以氮肥为主的叶面肥, 快速补充树体养分, 促进营养生长;三是树上叶片受损严重时, 要抓紧地下液体追肥, 及时补充树体营养;四是降雹量特大时, 要待雹粒溶化后及时中耕果园, 使地温加快回升, 以减少冰雹造成的损失。

3 冻害

受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 渭北果区花期遭遇低温冻害也时有发生, 一些地势低洼果园受害更频繁。防御低温冻害的有效方法是推迟花期, 规避低温时段。具体措施:一是浇水。遭遇暖冬必防春寒, 上年冬季若出现暖冬, 应早做预案。应在春季地温回升时浇大水, 降地温, 延缓树体发育, 可有效推迟花期5 d左右;二是秸秆覆盖。在树盘下进行秸秆覆盖等于给地面加了一层保温层。4月上中旬, 和未进行秸秆覆盖果园比较, 20 cm地温偏低2~3℃, 花期可推迟3 d以上;三是在果园内, 尤其是受害频率较高的果园内装备大型风扇, 在低温来临时段, 开动风扇搅动空气, 使冷空气不能快速下沉聚积;四是熏烟。在低温来临时, 从夜晚到清晨在果园燃烧各种有机材料, 使大量的烟雾笼罩在果园上空, 阻止冷空气下沉聚积。熏烟作业要连片果园同时进行才有效果;五是树上喷水。遇到较强低温可以每天早晚树上喷水1次, 能有效吸收冷空气, 缓解花器冻害;六是喷营养液增强树体抗性。如可适时喷施糖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七是注重授粉树的配置。不良的气候条件对花器容易造成伤害, 如柱头、花粉的寿命也受到影响, 有足够授粉树的果园即使在冻害严重的年份, 坐果率也会明显高于单一品种的果园。如2006年有授粉树的果园花序坐果率比单一品种高17%~24%。

4 日灼

树体和果实被灼伤比较常见。树体枝干受到日灼会造成皮层组织坏死, 进而影响树体养分传导, 同时极易感染腐烂病。果实受到日灼则失去商品性, 经济损失较大。解决日灼伤害问题应从保护树体、调节果园小气候入手。具体措施:一是枝干保护。幼树在夏初进行主干涂白, 成龄树在冬剪时应留一些中庸的背上、背侧枝, 在正午时起到遮挡直射光的作用。5—6月是果实套袋的劳力紧张时段, 同时也是进行环割的有利时段, 若需要环割应轻重适宜, 避免对树势影响过大, 造成果实和树体灼伤;二是果实套袋前果园浇水, 以加速树体水分循环, 调节树体温度, 改变果园小气候, 能有效减轻果实日灼;三是果园种草和秸秆覆盖。可有效降低地表温度, 提高果园湿度。在高温季节, 生草的果园比清耕果园在正午时分地表温度低7℃, 傍晚时分也低2℃以上, 而秸秆覆盖果园比清耕果园地表温度低1.17℃。调查发现生草覆盖果园在果实膨大期到去袋期间果面日灼明显轻于清耕果园;四是正确套袋, 减轻对幼果的伤害。果实套袋是一个精细的操作过程, 撑袋、入果、封口必须使幼果挺立果袋中央, 果面不能接触袋子。幼果日灼的主要原因是套袋不规范, 袋子紧贴果面, 造成果面部分组织坏死, 严重时造成落果;五是正确把握去袋时间和方法。套袋苹果是在高温、高湿、无光条件下生长, 而去袋后温度、湿度发生很大变化, 从无光到直接接受直射强光, 这些对果面都会产生刺激作用而造成伤害。所以去袋时间应避开高温强光时段, 分步进行。单层袋应先从袋子下端撕开透风透光, 对果实进行适应性锻炼, 3~5 d后摘除;对双层三色袋应先去除外层袋, 保留内袋, 避免阳光直射果面, 经晴好天气至少3 d的锻炼后再摘除内袋, 这样可明显减轻果面日灼[1,2]。

5 大风

受地形地貌和季风气候的影响, 局部剧烈大风常造成树体危害和果实脱落。对树体危害重点是早春新梢生长期常造成新梢叶片破碎和幼果枝磨。对果实的影响主要是套袋初期由于幼果果柄幼嫩和果袋迎风面大, 活动剧烈而造成脱落。进入果实膨大期, 由于果实增大增重明显, 在剧烈的风速频振中造成果柄受损而脱落。规避大风危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规划新建果园时应避开风口, 尽可能在避风向阳的地方建园;二是集中连片果园应建立防风林带, 重点在东北至西北方向设置2~3行人工防风林带。树种可选用生长快、根系分布范围小的速生杨等树种;三是在树形培养上要考虑大风因素, 树体以稳定性好、骨架牢固的自由纺锤型和开心型较好, 细长纺锤型则要立柱稳树。修剪上常用以疏为主的修剪技术, 培养松散形结果枝组, 以中长果枝结果为主, 这样结果枝与果实在风力作用下摆幅和振频比较接近, 果柄受损相应较轻, 落果不严重。

6 沙尘

苹果花期经常遇到沙尘天气, 沙尘严重时会使花朵授粉受到严重影响。抗御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盛花前若遇沙尘天气, 要及时对树体喷水, 冲洗花蕊上的尘土, 创造花粉与柱头亲密接触的有利条件;二是人工授粉。为了保证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花朵正常授粉, 人工授粉必不可少。方法是将商品花粉稀释后在树上喷洒, 实践证明效果极好;三是配置授粉树。目前, 不少果园品种单一, 以富士品种为代表, 在气候正常年份有足够的自花授粉能力。但偏斜果比例较高, 原因是授粉不良。而在特殊年份坐果率较差, 授粉不良现象更突出。要提高果品商品率, 保证坐果率, 配置授粉树非常必要。在气候不正常的情况下, 有授粉树的果园坐果率明显高于单一品种果园[3,4]。

7 阴雨

阴雨大多集中在果实生长后期, 即8—10月。长期阴雨寡照对树体生长和果实发育影响很大, 并能引起某些病害的发生, 如套袋黑点病。解决办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晚熟品种一定要套质量有保证的好袋子。近10年来, 套袋黑点病曾多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好的双层三色袋防水性、透气性好, 雨后袋子会自然膨胀脱离果面, 黑点病较轻;二是要注意防治早期落叶病, 阴雨较多时有利于早期落叶病的侵染和蔓延, 要在春夏季做好早期落叶病预防的基础上, 阴雨来临时应注意观察, 及时用药, 将早期落叶病控制到最低水平;三是结合喷药增施叶面肥, 提高树体光合效率, 促进树体营养积累和果实发育。

参考文献

[1]陈亚琼.浅谈夏季气象灾害对陕西渭北果业生产的影响与防御[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6) :130-131.

[2]刘平.小螺号叶面肥[J].农业知识:乡村季风, 2012 (3) :39.

[3]李荣盛, 熊亮明.洪涝灾害后果树如何加强护理管理[J].中国果菜, 2012 (8) :41.

常见自然灾害 篇10

地质灾害的形成具有区域性规律。就我国而言,山区城市常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泥石流;沿海城市不但要承受着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还有海平面上升的困扰;矿产资源的开发形成地下采空区,采空塌陷便成为矿业城市最普遍存在的灾害类型;而平原地区典型的地质灾害表现为平原城市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灾害、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等。

1 平原地区城市地质灾害

1.1 地震灾害

在众多的地质灾害中,对城市威胁最大的莫过于地震。据测算,一次7级左右的地震发生在城市或其周边地区,就足以摧毁整个城市。地震是地壳运动在某些阶段急剧变化时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现代城市面临的最大地质灾害。地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另一类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诱发地震。诱发地震是由人类活动如大规模的人工爆破、地下核试验、地下采空和大型水利工程等产生的应力超过岩层荷载而引起的地面震动。这两种地震均能够对城市造成破坏。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时,对地震灾害的危险性评价主要考虑软土震陷和砂土液化(1976年唐山地震,许多地区建筑物的破坏都是由于大面积砂土液化造成的)。软土震陷[1]是指饱和松砂、软黏性土等由于地震动或震动荷载的作用产生的大面积永久偏应变而形成震陷。

1.2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灾害是平原城市普遍存在的地质灾害之一。我国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面沉降较严重。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地表面积内,地面水平面发生降低的现象。我国目前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有70余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的地面沉降2.6 m。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两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新构造运动、地震、欠固结地层的固结沉降、地下水位波动引起的固结沉降;人为因素包括超量开采地下水、开采地热和人类工程建设活动施加的建筑荷载。例如山东省禹城市的开元商厦由于主、裙楼间地基在承载后压密产生沉降差而导致裙楼的墙体裂缝[2]。

1.3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3]形成有其自身的物质基础和地质条件,即城市裸露或隐伏的可溶性基岩(指石灰岩、泥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等各类碳酸盐岩)、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等岩性基本条件,活动断裂破碎带环境皆为城市地面塌陷奠定了基础。人为开采地下资源的不合理,加速了城市地面塌陷的发展。例如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采煤工作面绝大部分采用陷落法,由于采空区顶板失去支撑,使原有的断裂、裂隙进一步扩展,造成顶板岩石断裂、冒落,而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引起地表沉陷、坍塌。据统计,在我国平均每开采1万t煤就要造成3亩塌陷区,个别地方甚至高达8亩,而这其中将近一半是可耕地。岩溶塌陷与岩溶发育程度、岩性条件、地下水动态等因素有关。我国是一个有着大面积岩溶分布的国家,由于表层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已在全国22个省发生,共有塌陷点800余处,陷坑3万多个。地面塌陷除了给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外,还会对地表和地下水系造成破坏,使地表和地下水系的径流发生变化,原来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变得更是不堪重负。

1.4 地面裂缝[4]

地面裂缝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两大类,不管是那种类型的裂缝,均可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地面裂缝灾害成灾因素主要有地层岩性、构造活动、地下水动态(水位变幅与变动速率)等。构造裂缝可以因断裂缓慢蠕滑而产生,也可以因断裂快速粘滑而产生。非构造裂缝的成因很复杂,崩塌、滑坡、塌陷等均能造成非构造裂缝。非构造裂缝的产生与岩石的性质、地貌部位、人为工程活动极为密切。地裂缝一般发生在灾害出现的早期,尤其在地震诱发下,造成的灾害是不堪设想的。

2 平原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1 地震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震灾害的危险性评价主要考虑软土震陷和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和砂土液化的危险性主要从地震条件、地质条件及地下水位埋深三个方面进行评估[5]。评估方法主要有现场试验法和理论计算法。砂土液化在工程中常用的是现场试验法,现场可用标贯试验法地基土液化危险性评估。当大部分标贯点的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值Ni小于临界值Ncr,即表明该地基土处于可液化状态。

2.2 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

关于超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的地面沉降,相关的预测方法很多[6]。我们可以采用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对地面沉降危险性进行评估。平原城市第四系孔隙承压水系为多层结构,开采地下水时隔层间未相互止水,隔层水头混合。为便于数学模型的建立,我们将含水层和隔水层迭加在一起,表层为潜水含水层。根据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含水层和隔水层的最终沉降量计算公式分别是:

S含=r2·Δh·H含/E

S隔=αv·γw·Δh·H隔/2(1+e0)。

其中,S含,S隔分别为含水层和隔水层的最终固结沉降量;Δh为承压水头的降低值;H含,H隔分别为含水层和隔水层厚度;E为含水层(砂砾)的弹性模量;αv,e0分别为隔水层(黏性土)的压缩系数和初始孔隙比;γw为水的密度。

2.3 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估[7]

岩溶塌陷的成灾因素为:岩溶发育程度(溶洞体积和连通程度洞内充填情况)、岩性条件(覆盖层性质及厚度、溶洞顶板厚度及岩性)、地下水动态(水位变幅与变动速率)、其他(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动静荷载作用)。综合评价函数K=f(V,L,H,h,R,hW,VW,Q,E)。其中,V为溶洞体积;L为连通程度;H为覆盖层厚度;h为顶板厚度;R为岩性;hW为地下水位;VW为水位变动速率;Q为动静荷载;E为地震。

2.4 地面裂缝危险性评估

地裂缝灾害成灾因素为:地层岩性;构造活动;地下水动态(水位变幅与变动速率);其他(地震强度、人类工程活动、动静荷载)。综合评价函数L=f(R,S,hW,VW,E,Q)。其中,R为岩性;S为构造;hW为水位;VW为水位变动速率;E为地震;Q为动静荷载。

3 结语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场所,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最强烈的地方,同时也是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地方,地质灾害对现代城市破坏严重,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平原城市常见的地质灾害,探讨了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资料。然而地质灾害既有其产生、发展过程,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们要全面控制和妥善解决这些地质灾害,保持平原城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介绍了平原地区典型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灾害、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等,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当前平原地区城市常见地质灾害及其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其风险性评估的方法,为增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能力提供了资料。

关键词:平原地区,城市,地质灾害,危险评估

参考文献

[1]于洪治,何广讷,扬斌.软土震陷特性的试验研究[J].大连理工学报,1996(7):77-78.

[2]燕乃玲.不均匀沉降对开元商厦的危害及其监测[J].灾害学,1999,14(2):55-59.

[3]肖和平.城市地质灾害及对策[J].灾害学,2000,15(2):39-40.

[4]何水莲,我国城市主要地质灾害分析[J].广西地质,2000,13(3):86-87.

[5]杨桂通.土动力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6]梅双斌.沧州市地面沉降的预测与方法讨论[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5,6(1):35-43.

上一篇:炭纤维复合材料加固下一篇:老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