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落实

2024-05-08

保障落实(精选十篇)

保障落实 篇1

在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 中央政府除现有需要承担的中央本级支出责任外, 还通过均衡性转移支付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但是目前未将城市公共交通作为转移支付分配中的考虑因素。考虑到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公共服务属性, 为推进地方政府发展公共交通的积极性,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议中央财政一是按照中央承担的专项支出责任, 加大对地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中, 考虑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相关指标纳入标准支出测算因素中。

建议财政部在《2013年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中“标准财政支出测算”部分第十条第 (十一) “交通运输标准财政支出”的测算标准“交通运输标准财政支出= (公路里程×每公里交通支出×30%+常住人口×人均交通支出×20%+县个数×县均交通支出×10%+民用汽车拥有量×车均交通支出×10%+面积×单位面积交通支出×30%) ×地表起伏度系数”中加入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相关的指标 (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等) , 并赋予一定权重。

优化财政对交通行业的投入结构

目前, 中央及地方政府每年的交通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公路、铁路干线和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 特别是城市建设中的固定资产投资更多地投向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十一五”期间,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中, 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所占比例不超过15%;2008年, 36个中心城市中, 有20个城市的公共交通投资比例低于10%, 5个城市介于10%~20%。

为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应积极调整财政投资方向, 将城市公共交通作为重要的投资范围, 适当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投资在交通投资中的比重, 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具体做法, 通过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资金引导, 督促城市政府将城市公共交通列入城市政府财政预算性支出科目, 建立稳定的城市公共交通财政投入机制, 并承担主要支出责任。

国家设立“城市公共交通引导性专项资金”

为尽快形成中央、地方共同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合力, 有效加大各级财政对公共交通的资金倾斜力度, 参照国际经验, 建议国家设立“城市公共交通引导性专项资金”, 并将其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财政保障工具, 引导地方政府加快公共交通发展。资金来源可考虑从燃油税增量及其他资金 (如中央财政超收的一定比例、与小汽车使用有关的税费) 中提取。

专项资金主要投向为:大容量公共交通、综合客运枢纽、公交信息化、节能减排、安全保障、政策法规及标准制定、重大技术创新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等方面, 推动城市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高行业管理水平等。

目前, 交通运输部将公交都市创建活动作为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将通过政府主导、规划先导、政策引导等方式推进创建城市转变交通发展方式, 加快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促进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良性互动,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公交都市创建活动得到了城市政府的积极响应, 但是目前还缺乏中央层面的引导性资金支持。建议城市公共交通引导性专项资金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给予适当倾斜, 使创建城市合理优化公共交通投资结构, 进一步提高投资质量, 保障公交都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建议前两年支持所有的创建城市, 两年后支持重点城市。

开展“票价-成本-绩效-补贴”联动机制研究并试点

为落实《指导意见》中“完善价格补贴机制”以及“对公共交通企业服务质量和运营安全进行定期评价, 结果作为衡量公交企业运营绩效、发放政府补贴的重要依据”的精神, 建议尽快开展票价—成本—绩效—补贴联动机制研究及试点工作。

一是科学确定票制票价。坚持体现公益性和增强吸引力的原则, 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考虑公交企业成本、城市财力、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 科学合理地核定公交票价;兼顾各种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合理比价关系, 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总体运行效率;票制票价和收费方式要有利于不同公交方式的一体化换乘, 方便公众出行。加快研究建立城市公交价格动态调节机制, 明确城市公共交通调价的前提条件、基本原则、调整方法、调价周期和调整程序等, 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票价调整机制。

二是建立政府与公交企业的成本分担机制。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事业, 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政府应该从基础设施、路权、用地、财政等方面对公交企业予以支持, 把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 统筹安排, 重点扶持。要加快建立政府—企业合理分担机制, 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日常运营、承担社会公益性服务、节能减排、应急救援等政府指令性任务等相关成本纳入政府补贴补偿范围。

三是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补贴制度及补偿机制。按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原则, 加快转变公交补贴思路, 改进补贴机制, 对公交企业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进行细化, 并根据各类公共服务的提供程度, 分别给予不同的补贴。

1.通过财务会计制度改革, 最大限度地界定好经营性亏损与政策性亏损的边界, 为科学合理地发放政府补贴提供依据。

2.按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思路, 由财政部门、公共交通管理部门等根据公交行业提供的公共服务, 通过成本规制等途径, 合理确定公交企业的“基本成本”和“基准利润”。在此基础上, 分别形成规范的计算方法和补贴模型, 由公交企业提供相关的数据, 并由第三方机构计算公交补贴额, 结合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服务质量评价结果, 最后由政府统筹决策。

这种“政府定公式, 企业出数据, 财政出补贴”的决策机制, 可以较好地提高公交补贴的使用绩效, 切实发挥政府财政补贴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的作用。

3.开展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的城市公共交通票价—成本—绩效—补贴联动机制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总结经验, 完善政策性亏损因素、成本因素、绩效考核因素等构成的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补贴补偿制度, 建立起“民众可支付、财政可承担、企业可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 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链接

[城市公共交通财税保障国际经验]

一、美国

(一) 立法保障中央政府对公共交通的资金投入

美国1961年颁布的“综合住房法”明确规定中央政府需对公共交通产业进行支持。1970年, 尼克松总统签署“公共交通扶持法”, 规定由中央政府财政提供10亿美元支持“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12年计划”。1973年出台的“高速公路联邦扶持法”将中央政府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资助比例由66%提高至80%;高速公路基金可用于通过审批的公共交通项目及农村公共交通示范计划。在1974年能源危机后, 国会首次批准对公共交通实施财政拨款和经营性补贴。1998年, 克林顿总统签署《21世纪交通平衡法》, 该法增加了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内容, 鼓励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发展和城市低速磁悬浮技术的研发, 并保证到2003年提供360亿美元的公共交通基金, 另有50亿美元可用于各种拨款。

(二) 中央、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公共交通发展所需资金

美国公共交通协会将城市公共交通项目分成建设和经营两个阶段。据统计, 在建设阶段, 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为政府的财政补助, 所占的比例曾经高达97%, 虽然近年来政府的财政支持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 但截至2007年仍然占近70%的比例, 因此政府是美国城市交通项目建设中最主要的投融资主体。同时, 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出资比例也有所不同, 其中联邦政府出资比例最高, 1988年曾高达65%, 近年来稳定在40%左右的水平;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出资比例相当, 且多年来变化不大, 平均稳定在15%的水平。

政府财政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阶段的资金来源中依然占据主体地位, 并且出资比例十分稳定, 近20年来一直保持在60%左右的水平, 票价及其他收入约占40%。但是与建设阶段不同的是, 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各自的出资比例有了较大变化, 联邦政府的资金只占不到10%, 而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资金则分别占到25%和20%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城市交通运营方面有着更大的财权与事权。

(三) 建立公共交通发展专项资金

美国国会在1956年通过立法设立“公路信托基金”, 规定征收的燃油税全部存入这一基金, 专项用于联邦公路计划。1982年国会把联邦燃油税从每加仑4美分提高到9美分, 并规定把其中的1美分存入新设立的“公共交通账户”, 用于发展公共交通。目前, 每加仑18.3美分的联邦燃油税中, 有2.86美分拨给“公共交通账户”。

据美国公共交通协会统计, 美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所需资金除政府财政外, 还存在多种筹资方式, 如:企业自筹资金、票务收入、广告收入、社会捐赠、基础设施收费、发行债券等。这些多元化的筹资方式近年来发展迅速, 由1988年的3%增长到2007年的33%, 在美国城市交通项目的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日本

日本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地方政府拨款和贷款。国家拨款部分从汽油、柴油、液化气销售中征税, 地方政府拨款部分从各种交通设施的收费 (如路、桥和停车场费) 中开支。一般新建公共交通设施时, 中央政府出资50-60%, 地方政府出资25%, 其余为低息贷款。

日本政府为了引导市民更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鼓励企业给员工发交通补贴, 而且对交通补贴不征税。针对轨道交通企业, 日本政府制订了多种公共扶持政策, 鼓励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开拓新事业领域、综合开发轨道交通沿线土地, 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收益和经营活力, 保证了私营轨道交通企业的公益性。

三、法国

自1976年起, 法国中央政府成立公共交通发展基金开始对地方城市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不固定的财政拨款, 1996年以后设立一项新的发展基金, 即鼓励地方政府建设专用路权的大容量公交干线系统的专项TCSP基金。该基金初期是中央政府引导地方政府公共交通建设投资的一种激励手段, 只用于补贴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 (改建) 和车辆购置更新上的投资。在1996年以后, 公交发展基金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主要用于大容量公交干线系统的建设, 以此减轻地方政府建设和完善公交系统的资金负担。法国公共交通发展基金初期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财政预算, 1996年以后, 公交发展基金TCSP的资金来源, 除中央政府财政预算外, 新增加欧盟结构性基金和国有银行的低息贷款作为基金来源。此外, 法国政府也在积极研究征收城市交通拥堵费以维持基金规模。

法国巴黎市《公共交通法》规定, 在公共交通服务范围内的凡是职工人数超过9人的公营和私营企业 (非公共交通企业) , 均需按工资总额提取1.2%-2%作为公共交通税上缴。政府管理部门在一定上限以内决定税率, 从而保证公共交通发展有可靠的资金来源。公共交通税的计算方法是用总薪水乘以公司所在区域的税率, 如巴黎市区税率为2.4%。公共交通税收入的90%以上用于支付公共交通公司运营成本, 剩余部分用于投资的各项支出。巴黎公共交通税由巴黎交通管理委员会每月分配给公共交通公司、轨道交通公司等交通企业, 成为弥补巴黎公共交通运营企业亏损的重要来源。财政补齐公交企业除公共交通税以外的收支差额, 每年按期拨付, 年底前全部到位。

四、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政府通过立法制订了国家城市交通计划 (NUTP) 。主要内容:一是中央政府投资并给予技术援助, 用于支持人口规模超过60万的大都市区实施一体化大运量公交系统 (IMTS) 建设;二是通过中央政府与参与城市签订共同筹资协议, 开展项目建设。其中, 共同筹资协议明确提出, 哥伦比亚政府负责向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40%-70%的资金, 用于支付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地方城市政府也投入一部分资金, 其主要来源为汽油税和房产税, 其次为私人银团贷款。私营部门也参与项目投资, 主要投向车辆购置与运营支出。

例如, 哥伦比亚BRT系统主要由国家投资兴建, 包括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等。中央政府主要通过世界银行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 承担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60%至70%;其余建设经费由地方政府负责, 其中20%来自地方政府征收的燃油税。

哥伦比亚国家政府对公共交通的大量投入, 激发了城市政府改善公共交通系统的积极性, 例如在首都波哥大, 83%的机动出行都由以BRT系统为骨干的公共交通完成。

五、巴西

巴西政府计划从2012-2016年投入约65亿美元, 用于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其中, 联邦政府投入43亿美元, 州和地方政府投入21.5亿美元, 主要用于BRT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

六、印度

印度政府建立了总额为110亿美元的国家专项基金, 用于BRT和城市公共交通项目。目前, 该项基金已开始支持部分城市建设BRT系统。

七、德国

德国政府为改善地区交通状况, 提供大量的财政资助, 财政拨款的一半用于资助发展公共交通, 如修建轨道交通可得到联邦50%的财政补贴;各城市在道路建设和轨道交通建设方面, 均能得到联邦、州的投资补助, 一般补助资金为投资额的75%, 有的项目甚至补助90%以上。其资金来源是燃油税, 即向石油购买者征收10%的税金。德国政府减少公共交通企业销售税 (增值税) 的50%和完全免收公共交通的车辆税, 另外还减收公共汽车的用油税。

八、新加坡

新加坡设立燃油平准基金, 应对燃油价格波动对于运营企业的影响, 扶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自1992年起, 新加坡政府要求公共交通运营企业设立专用账户, 作为应对短期油价上涨的基金。基金从企业收入里提取, 每年累积直至达到预定额度, 该额度不低于运营企业按照公共交通委员会提出的燃油参考价计算的一年燃料消耗费用, 燃料参考价是最近5年平均市场动态燃油价格。当公共交通企业实际燃油采购价格低于参考油价时, 差额部分提取注入基金;高于参考油价时, 可提取基金来缓和燃料价格短期急剧上涨的压力。另外, 新加坡政府投资建设智能公共交通系统。

落实办学理念保障措施 篇2

一、优化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要有正确的管理理念、人文的管理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措施。(1)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2)分校长要加强学习,成为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者和科学管理的促进者。坚持校务公开,增加学校管理透明度,提高分校长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执行力。

(3)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民主管理作用。坚持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成绩与利益相结合、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和严格管理相结合。

(4)以规程为向导,以评比为杠杆,努力向管理要质量。

二、提升师资素质

以“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目标,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教师培养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教师培养活动为载体,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训措施,促进全体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知识能力结构,聚焦内涵发展,提升教育品质,从而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的,适应教育信息化、优质化要求的理论水平高、学科造诣深、业务技能精、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队伍建设

(1)建立责任感强、求真务实、具有创新意识、具有现代学校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学校管理机制。

(2)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管理体制,建立一支学生喜

欢、家长满意、具有科学管理能力和民主管理思想的班主任队伍。

(3)加强教师培训,培养一批业务上过硬,个性明显,教有所长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强化教育科研

坚持以科研为学校发展动力,勇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1)积极开展课题的研究,重点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上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2)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深入研究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3)围绕课题,突出主题,进行常规教研活动,实现教中研、研中教。

(4)关注教研网络,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管理,人人有小课题研究。

五、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未来的五年中,我校将强化质量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实行三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优化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提倡激活思维的“启发式”、“探究式”,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新颖性;三是优化师生关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

我们要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中心,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本着“夯实基础,突显个性;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原则,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教学质量上有一个大的提高。

六、改善办学条件

(1)以发展的眼光高起点、高标准“绿化、美化、人文化“建设,使学校达到校园标准化建设标准。

(2)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逐步更新设备,努力配备班级多媒体设备,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能力。

(3)解决各种功能室的配置。对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等要加强管理,方便使用,提高使用率。

七、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抓好校园环境建设,逐步规划、精心布置,做到净化、绿化、美化;建立和谐、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做到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经常交流沟通,互帮互助,互谅互让,共同进步;弘扬校园文化,培育校园文化内涵,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目标、办学宗旨装饰上墙上栏,让办学理念变成师生的共同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提高学校文化品位,铸造具有鲜明时代感和学校个性特点的校园文化精神。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八、关注学生健康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体艺2+1项目”实施方案》,推动学校体育和艺术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学校体育要保持特色,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户外活动,体育达标率和合格率要全部达标。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学校能有效控制各类疾病的传播。

(3)关心师生身体健康,积极推广全民健身活动,用丰富的文体活动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九、保障校园安全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全面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制;做到物防、技防、人防三结合,切实保障校园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保障落实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安全自救;重大意义;内容和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校园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在这些事件中,我们的学生因为安全意识的淡薄和自救技能的缺乏造成了大量的伤亡,这都足以让我们警醒:加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刻不容缓,提升学生的逃生自救能力迫在眉睫。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有着一般学科性的特征,还具备活动性的特质。这特点使得体育课在安全自救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不可比拟的优势,体育课程能够有效地通过具体的体育实践和能力训练来培养学生各种逃生自救本领,加强学生面对安全事故的正确反应能力和妥善处理能力。相较其他学科,“在生存教育方面,学校体育教育的宗旨性更强,更有计划性、更有组织力、更具系统性。”国外对在体育教学中传授生存技能的重要性已经达成高度的共识,然而在我国却仍然没有引起切实的关注。我们必须加以深刻的反思,体育教学的真正内涵和意义是什么?体育教学又该怎样更好的教会我们的学生健康、安全的成长?

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安全自救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基层中小学的体育实践一直都得不到重视,体育课被作为“副课”,所采用的大多也都是“放羊式”的教学,即使有些学校重视体育课程,更多强调的也是考试或竞技训练内容。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学校对学生的安全自救教育都还存在着很大的缺失,而这种缺失直接导致了许多本可以通过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而得到避免的伤亡。如何将逃生自救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如何弥补我国体育教学的不足,完善对学生的生存教育,这是每一个体育教学工作者不得不去思考的必要性

命题。

二、体育课程开设安全自救教育的必要性

体育课程开设安全自救教育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的需要。

中小学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他们的心理和思维都还没有成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容易惊慌失措,缺乏淡定冷静的心理素质,安全意识也比较淡薄。以踩踏事件为例,笔者粗略统计了近几年来比较重大的校园踩踏事故。每一次惨剧发生的原因都是十分微小的,何以学生总是会蜂拥而至的一起上下楼?何以某一个学生的跌倒就能像引发多米诺效应一样导致如此严重的人员伤亡?这还只是可以人为预防的踩踏事故,如果遭遇的是不可抗拒的地震滑坡、火灾水灾,那我们的学生又将如何逃生呢,又有多少人能够幸免于难呢?记者曾对河南省某中学就“如何从着火的宿舍逃生”做过调查,居然有将近45%的同学认为“从窗户跳下去”“乘电梯离开”“躲在壁橱里”这些致命的错误方法是正确可取的。诸如此类的安全意识报告调查不胜枚举,学生毫不在意的回答让人忧心忡忡,这严重的暴露了当前我国学生薄弱的生命安全意识和脆弱的自我逃生技能。

三、体育课程开设安全自救教育的内容和对策

1.结合防灾自救知识增强学生应急应险的理论认知

不少学校的体育课一旦碰上恶劣的天气一般采取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在教室上自习、写作业,实则体育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时间向学生传授应急应险的基本知识。现在很多中小学学生连基本的消防标志、交通标志都不认识,在如此堪忧的局面下,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灾难场景的录像片段,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交流,引导学生梳理出正确的避险知识,纠正错误的逃生行为。要教会学生面对地震的时候,选择跨度小的地方以正确的姿势躲避;面对火灾的时候,要用湿毛巾包住口鼻匍匐快速前进,千万不要盲目跳楼;面对雷电天气的时候,不能靠近裸露金属物,要记得关闭手机电视;如若发现有人触电,要立即切断电源,切记不能直接用手去拉;看见有人中暑时首先应该做的是将病人抬到阴凉处休息,利用冰袋、冷毛巾等帮助其身体散出热气;如若遭遇踩踏的拥挤混乱时,要设法靠近墙壁,蜷缩成球状,最重要的是保护住胸腔和颈部。教会学生这些基本的自救互救常识的重要性远远要高于学生多做了一张试卷多背了几个单词。宜未雨而绸缪,学生如果事先了解了这些基本的安全知识,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在危险情况下的救助能力和生存能力。

2.设置自救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应急应险的实践能力

安全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必不可少的,但绝对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这一层面,理论与实践应该并行。在教师日常的教学中,应多设置一些自救技能培训实践。教师可以利用体育活动课让学生学会必要的逃生自救技巧:比如在前后滚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垫子有针对性的增加连续前后滚翻、连续侧翻、匍匐前进、就地打滚的练习,这些技能是在遭遇火灾、地震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逃生技能。在武术体操教学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自卫防身术和躲闪技巧,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面对人身攻击、抢劫绑架等危害中顺利逃生。在练习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增加跳马、跨栏架、体操凳等器材设置情境性障碍,让学生通过不断跨越障碍模拟逃生情境,增强应变技能。在跳绳训练中,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学会打绳结、连绳索、用绳子固定身体逃生等实用技能。在引体向上的教学中,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去练习爬树、爬绳和爬杆,这不仅可以切实的锻炼到学生的上肢力量,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攀缘能力。诸如此类的教学不胜枚举,只要教师有心、用心去实践,学生一定可以从中受益。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体育课堂搬到校外,可以适当组织一些爬山、攀岩、远足等活动,或者开展野外生存夏令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体育课程应该不断的磨砺学生的坚韧意志,锻造学生的抗压能力,让我们的学生从“温室的小花”逐渐长成“戈壁上的白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从事的不是工业流水线,而是要培养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幼苗。要使得这些幼苗能够平安、健康的成长,首先就要让他们学会安全自救。体育教学必须责无旁贷的承担起对这些幼苗的安全教育责任。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安全自救教育不仅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祖国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富强。总之,学生安全大于天,体育教学落实安全自救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郑颂平.青少年学生生存教育模式研究:从体育角度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

[2]郭春兰.试论体育游戏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2005(3).

[3]张世威,张伟.论逃生自救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缺失与建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5).

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企业和谐发展 篇4

一、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体制

新形势下的企业制度, 各个党群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 同时, 仅仅依靠企业的党群人员来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就不能够满足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也就对党群部分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党群部门主管领导, 一定要将企业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换言之, 在企业员工中实行“一岗双责”“交叉任职”, 并创建一种党政干部共同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氛围, 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其中, 落实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二、处理好干群关系, 努力实现从小政工向大政工的转变

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 党政领导遇到问题, 需要做的下个环节任务不仅仅包括对下属安排工作, 还应该做好下属的思想政治工作, 换句话说就是先找船、在搭桥、最后过河, 只有处理好干群关系, 做好下属的思想政治工作, 才能够在科学安排工作的同时, 又处理好各个人际关系。同时, 还可以在企业内部实施“一岗两责”, 让企业内部的小部分专职党政干部来落实思想政治工作, 了解下属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并组建以专职党政干部为核心、全体党群干部、党团员为主体, 充分的发挥分工会主席、班组长、领导等的租用, 维系一个党群结合、专兼结合的“大政工体系”。

三、不断完善政工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

应该沿着“竞争、高效、协调”的三大原则, 加大党群部门内部的沟通和协调力度, 并组建成为一支具有“高纪律、严作风、业务精、政治强”的党政队伍, 加大对党政干部的培训力度, 对于工作中的内部培训与外出学习要分阶段实施, 增强党政队伍中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提升党政干部的涵养, 拓宽党政干部的眼界, 不打破出现在党政干部中的“不能做、不会做、不敢做”的三不做问题, 让党政干部感受到来自大家的关心, 制定措施, 处理好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问题, 并对党政人员的劳动成果进行赞赏,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这里所说的竞争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各个政工人员通过学习雷锋等一系列活动比赛来展开竞争, 此处的高效是指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快速落到实处, 对于在企业已经做出了较显著贡献的工作人员应该归纳到科技人员的奖励范畴, 对于在企业内部未按照制度办事, 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不到位的人群, 应该给予一定的惩罚, 奖惩结合才能够引起干群人员的高度重视, 同时需要逐年召开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表彰大会, 选拔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秀典型人物。

四、牢记服务创新, 谨遵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企业首抓的重点就是思想政治工作, 那么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就是“以人为本”, 在企业的正常工作过程中, 还应该本着“民族、平等、互助”的原则, 来关心职工、爱护职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

(一) 尊重职工, 确立工人的主体性地位

要尊重职工, 要确立工人在企业的主体性地位, 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在企业的重要性, 也要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要尊重员工的人格, 禁止做有损员工人格尊严的事情, 不要对员工的生活行为习惯进行随意评论, 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 定期为员工培训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让员工懂法、知法、用法, 能够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生活、工作中也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 与群众站在同一战线, 平等嗲人, 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坚决抵制“我打你通, 我说你听”的做法。

(二) 换位思考, 站在员工角度思考问题

理解员工, 理解员工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 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等、并适当给予照顾, 当员工遇到问题时, 能够以心换心, 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 与对方达成统一战线, 站在同一角度思考问题, 较强与员工之间的交流, 注重沟通, 让关爱、理解等充满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使得企业与员工、企业与家庭、企业与事业之间搭建一座感情的桥梁,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操作性, 让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集合体。

(三) 关心职工, 尽量满足员工生活需要

关心职工, 这方面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职工的思想、婚恋、家庭、健康等各方面内同, 从政治角度出发, 综合关心员工的成长、进步与发展, 提升员工的政治领悟性, 增强员工也是企业主人的思想观, 并鼓励员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成长, 在工作期间, 他们提出的合理的, 有一定根据的条件, 企业要尽量满足其需要, 与此同时, 对于企业员工生活中的疾苦, 要给予适当的特殊照顾, 为员工购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全心全意办好事、办实事, 让员工感受到集体的关爱, 对于部分意志消沉、懒散的员工一定要从源头上分析造成他们出现此症状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积极进取, 将促进企业的稳定视为己任。

五、不断进行内容创新, 凸显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性

(一) 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不断强化理论教育

虽然很多施工企业每天都在一线奋战, 但是很多员工依然对国家大事非常感兴趣, 但是由于他们理论知识掌握和了解不够, 使得很多员工从认识上就产生了偏差, 导致他们在新时期的党风与社会风气上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区, 对某些东西的认识不足。对此, 我们必须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不断深入职工群众中去, 强化理论教育, 让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 价值观, 提升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 注重形势教育, 引导员工正确看待问题

现阶段, 很多员工因为对形势不具备详细的、全面的深入了解, 导致他们在看待问题时思想较为狭隘, 目光较为短浅。例如, 少数员工认为具有共有性质的企业前途暗淡, 大多数职工失业之后再就业较为困难, 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讲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那么, 适当的、分期的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 能够让员工正确看待问题, 分析问题, 这是推进企业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 加大对改革意识的教育

整个改革的环节也就是利益调整的环节, 很多改革的内容未涉及个人利益, 那么不赞成的人就会很少, 倘若涉及到个人利益, 那么反对的人就会不断涌现, 整个改革的缓解也是让问题得以解决的阶段, 倘若改革顺利, 大家都一致赞成, 要是改革失败, 那么很多人就开始推卸责任, 怪话连天。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 企业需要在不断改革中才能发展, 那么员工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不断加强自身的改革意识教育,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 改革意识教育都是一项重点教育内容。

(四) 不可忽视对员工的公仆意识教育

目前, 很多企业员工因为情绪激动、意见较大而产生的一系列违法犯罪或者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事件较多, 调查其原因得出, 大都是因为企业部分领导干部与下属相处不和谐造成的, 很多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徇私舞弊、以权谋私, 种种影响企业稳定的不良风气都为员工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 员工还应该加强自身的公仆意识教育, 遇到问题能够一马当先, 廉洁奉公、言行一致, 树立好干部榜样。

总之,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团结一致, 艰苦努力, 但是员工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即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无私奉献, 艰苦敬业等精神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摘要:要促进企业稳步和谐发展, 最关键的举措就是强化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内容给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方, 赵路保.浅谈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和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 1993.

[2]曹浩生.浅谈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构建和谐企业[J].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0.

落实社会保障满足农民心愿 篇5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1日 19:13 来源:《求是》 期号:2006.10 作者:宋文豹

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日显紧迫,农民要求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就业、养老、医疗等保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宜都市在失地农民、农民工、农村特困群体的社会保障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其中小额贷款、失地农民保障、再就业政策落实等一些作法已在湖北全省推广。

六份文件,构建失地农民的保障网。作为一个新的特殊困难群体,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落实保障政策到位。2004年初,我们组织劳动保障、国土资源、民政、财政、经管等相关部门,就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开展深入调查。8月,出台《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试行)的通知》等“六份文件”,构建起了失地农民基本社会保障的政策体系。2005年初,财政划拨资金137万元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基金。二是统筹城乡就业。组织失地农民进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鼓励用地单位和企业把合适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目前全市已有2993名失地农民在本地企业就业。发放失地农民《再就业优惠证》,1888名失地农民在劳动部门领了证。三是分类办理养老保障。根据土地被征用时间、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和年龄状况等的不同,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失地农民,按每月50—80元的标准发放基本养老生活补助。对于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按土地被征用当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基数及其他比例,一次性缴纳15年保险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截止今年一季度,全市1812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2394人办理了基本养老生活补助。四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我们把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失地农民转为非农业户口,对转户口后生活状况达不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根据个人申请,可享受城镇低保。目前,已有963名失地农民被纳入城镇低保。

三剂良方,解除农民务工之忧。我市现有农民工7.7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20%。我们对症下药,开出了“三剂”处方,有效地祛除了农民工的心病。一是培训农民,让农民拥有一技之长。以阳光工程培训为重点,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劳动力就业训练中心和农技推广学校三大培训基地建设。2005年,共开展技能培训38期,培训农民工8895人,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895人,其中1314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重点依托本地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针对其用工需求制订培训计划,实现培训和就业一体化。二是帮助维权。2004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工资保障金制度、施工资格准入制和工资直达制度。自该项制度建立以来,共收取建筑单位工资支付保障金98.2万元,取消两家外来失信施工单位的招标资格,保障了农民工工资的按时给付。建立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为农民工追讨血汗钱,督退巧立明目的“锁脚费、保证金、押金”,督促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养老及失业保险。为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2004年8月,在北京组织成立了第一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在帮助农民工维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关爱留守子女。2005年,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把关心农民工、关爱留守子女作为服务“三农”的具体实事来抓,力求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为3525名留守学生建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档案中详细记录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务工地址、联系电话及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等。落实“编外家长”,让每一个留守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在教育界广泛启动“三千名教师帮扶三千名留守子女”的关爱教育活动,动员和组织全市教职工与留守子女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在生活、学习、品德培养上给予他们经常的关爱与辅导。为让留守子女感受亲情,健康成长,市财政投资为89所中小学开通了免费亲情电话。

一张“绿卡”,圆了27万农民的健康之梦。2005年底,宜都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合作医疗试点县市,27万农民仅凭一本绿色家庭合作医疗证,就可以在全市100多个医疗点享受方便、经济、理想的医疗服务。一是保参合。为确保较高的参合率,我们组建了2000多人的宣传队伍,同时利用广播、电视、会议等多种形式让合作医疗政策家喻户晓。考虑到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我们压低农民个人缴费标准,农民每人每年只需交10元钱就可以享受到最高达1.5万元的住院报销额度。2006年,我们拿出181万元用于合作医疗,其中农村五保户、特困户、低保人员等特殊群体的个人缴费部分均由市财政统一缴付。目前,全市农村人口的参合率已达92.8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二是保受益。为扩大受益面、提高受益率,保证合作医疗的持续发展,我们将全市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补偿起付线确定为100元,市级卫生院200元,市级以上的医疗机构500元,力求最大限度降低病人的医药费用负担。按每人每年8元的标准,为每个家庭建立门诊账户,门诊余额可转入下年继续使用。今年1—2月,全市住院治疗病人比去年同期增长30%,合作医疗报销住院及门诊费用67.7万元,其中个人报销金额最多达1.4万元。三是保监管。成立由市人大、政协、监察、审计、物价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各界代表组成的监督委员会,主要负责监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管理、医疗费用补偿及查处群众举报投诉等方面的工作。

八方援助,为特困群体撑起保护伞。我市共有8000多农村贫困人口。抓好社会救助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一是由市直机关工委牵头,实施“民心工程两本账”工程,市直101家单位、500余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单位联一个村、每名干部联一个贫困户,对所联对象进行切实有效的帮扶。二是充分发挥妇联、残联、共青团、老促会等组织的作用,倡导、组织、动员以重点企业、民营业主为代表的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支持贫困山区建设。2005年,通过这种途径,全市募集助贫资金总额达到235万元。三是运用各种政策,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先后在农村组织实施了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特困群体救助及福星工程等多项扶贫工程。几年来,共为640户贫困家庭新建了房屋,发放特困补助金1246万元,全市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85.3%。

落实“四条保障线”困难职工全覆盖 篇6

关键词:四条保障线困难职工救助保障

近几年,伴随着钢铁行业的异常低迷,职工的生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面对部分职工家庭因患大病开支较大,入不敷出造成家庭困难;因致残致伤或职工遗属无工作能力造成生活困难;因患大病而造成经济拮据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尽管集团公司也有一些救助政策和措施,多方面对困难职工进行关心和照顾,但现实的家庭困难,往往使他们无法正常安心工作。面对困难职工的处境,仅仅靠说理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收效甚微。为此,我们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为职工排忧解难,使党的惠民政策和公司党委提出的“不让一户家庭看不起病、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的理念落到实处。建立并完善以“送温暖工程基金”、“最低生活保障”、“职工意外伤害互助基金”和“职工大病医疗救助基金”为主体的莱钢帮困保障防线体系(以下称“四条保障线”),为困难职工救急、解难,有力地推动了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设,对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多方筹措基金,增强救助实力

采取集团公司、公司工会、职工个人三方出资的办法形成各项基金。1996年开始建立送温暖工程基金时,职工缴纳特殊会费30多万元,工会出资60万元,总厂出资300多万元;2001年,職工缴纳320万元特殊会费,公司又拿出170万元,使基金增至1000万元;2007年职工又一次缴纳特殊会费421万元,集团公司拨出3600万元,使该基金达到5000万元。2002年开始建立大病互助基金,公司每年拨付100万元、公司工会出资50万元、职工个人缴纳24元,各单位为每位职工缴纳10元。职工意外伤害互助金自2001年开始建立,截至2012年存储基金达16亿元。

二、建立保障制度,强化保障措施

为了管好、用好基金,我们分别于1996年、2001年和2002年代集团公司起草了以集团公司名义下发的《送温暖工程基金管理办法》、《对特困职工实行优惠政策的意见》和《职工医疗互助基金管理办法》。其中,对《送温暖工程基金管理办法》进行了两次修订,使这项工作固化下来。2004年,公司工会结合实际制定了《职工意外伤害互助管理办法》。至此,莱钢形成了对困难职工、患大病职工、意外伤害职工等所有弱势群体实施救(互)助的四条保障线。各项制度都分别规定了基金来源、基金管理以及救(互)助范围、救(互)助标准、救(互)助时间、救(互)助程序等,使各项救(互)助都有章可循,从制度上保证了基金的规范有效使用和对困难职工的及时救助。

三、规范运行程序,及时有效救助

1实行网络办公。为实现快速高效对困难职工进行救(互)助,我们建立了莱钢帮困保障防线网络体系,实现了网络救助。职工有困难,基层工会从申请到领导审批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为困难职工办理救助手续。

2聘请专家把关。“四条保障线”政策性比较强,特别是职工意外伤害互助涉及医疗鉴定等方面的知识。为此,成立了以骨科专家、法律专家、财务专家为主的审核领导小组,尽最大可能使救助工作做到公平合理。

3严格审批程序。一是各单位对申请救助对象公开,接受职工监督;二是公司工会对申请对象入户调查、核实;三是根据不同救助金额确定审批人员;四是每半年由工会对救(互)助金是否落实到位进行检查。

四、让职工得实惠,促工作上水平

自建立“送温暖工程基金”以来,共救助困难职工8428人次,发放救助金额629万元,其中755名(次)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领到1565万元助学金;为290户家庭312名困难职工办理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年发放救助款238万元;为1961人次办理意外伤害互助金额20802万元;为2528名(次)患大病职工办理医疗互助,发放互助款1459余万元,为54名患大病职工办理借款159万元,帮助他们及时外出看病治疗。

1职工满意,给我们强大的动力。建立各项互助基金后,有了困难的职工不用再找领导,可以按照救助各项规定和程序获得救助,困难职工得到了物质救助和精神慰籍,有病敢到医院去看。白血病患者张某两次借款15万元到北京治疗,医疗费用报销后又累计得到救助41万元,康复后为感谢企业关心,将一面“救急扶困,情深似海”的锦旗送到公司工会。尿毒症患者刘某,手术后三次得到87万元医疗互助金,激动得对工会工作人员说:职工医疗互助基金增强了我活下去的信心。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也有了保障。大学生侯某,父亲病故后留下巨额债务,母亲无工作靠拣垃圾供姐弟俩考上大学。他们先后得到金秋助学金5000元。姐姐在给集团公司的感谢信中说:在各位领导的真诚帮助下,我如愿以偿地读完了四年大学,我的弟弟也在顺利地上大学,我的妈妈也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这一切的一切,我只想用两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感恩”。我真心地感谢各位领导对我们家的帮助和付出,没有你们的帮助和资助,就没有今天的我。我会谨记你们的教导,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所帮助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不会忘记我是莱钢的子女,不会忘记莱钢所有帮助过我的领导和职工,将来也会为此贡献我的一份微薄之力,奉献我的一点爱心。

2领导肯定,激励我们创新工作,完善体制。莱钢困难职工帮扶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曾多次在全总、全国冶金、省总的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工人日报、中国冶金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这项工作得到了集团公司党政领导和上级领导的肯定。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姜开文说:帮扶救困机制的建立,在职工中影响大,解决了职工的实际困难,为企业稳定、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成了职工挡风遮雨的墙。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兰祥说:四条保障线实实在在地维护了职工权益,做得比较到位,成了企业亮点,成为企业稳定的基础之一。全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主席刘海华到莱钢调研时讲,莱钢的四条保障线,有机制、有渠道,是保证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四道防线。

保障落实 篇7

过去几年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提供方面, 地方政府, 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从投资规模上看, 地方政府通过银行、债券市场、影子银行等各种途径, 大规模举借债务。反观民营资本玻璃门、弹簧门一直存在, 投资渠道受限, 规模不断萎缩。社会资本在与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 “与狼共舞”的恐惧心态一直存在, 地方政府过于强势, 缺乏合作意识和契约精神, 市场意识薄弱。当前, 中国经济增长减速, 地方政府进入偿债高峰期, 面临经济建设和债务偿还的双重压力, 需要进行制度建设。今年国家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以市场化方式筹集专项建设基金, 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改制进行市场化融资, 探索基础设施等资产证券化, 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领域, 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 (PPP) 等模式。

PPP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首字母缩写) 模式, 这项源起于英国的“公共私营合作”的融资机制, 已被中国视为一种有效的制度设计, 将有序引入到城市基础建设领域。PPP模式成败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论证科学、重诺履约”。

上世纪90年代的福建泉州刺桐大桥项目是中国第一个民营资本介入的PPP项目, 其首创意义是非常显著的, 但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认识到民间资本与政府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 投资方经营权和收益权没有得到相关法律的充分保障, 除收费权以外的其他权益没得到保障;收费标准无法形成调整机制, 无法随着情况变化而改变;刺桐大桥项目当时确定特许经营权30年, 而国务院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 经营性公路收费期限不得超过20年, 政府政策法规变动风险可能由企业承担。由此可见, PPP模式的落实需要有效的契约保障, 尤其是在此模式的各关系方中, 掌握着公权力的政府部门从行为上来讲更容易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私人部门, 博弈双方并不在平等的地位上, 而负责项目落实的私人部门若得不到法律和契约的有效保护, 往往会沦为额外风险的承担者。长此以往, 一方面会是PPP模式在落实过程中难以持续, 另一方面会打击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制约PPP的发展。

二、PPP的发展呼唤法治精神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主要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 如:城市供水、供暖、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教育培训、保障性安居工程、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医疗和养老服务设施等, 具有现金流相对稳定、价格调整机制相对灵活、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投资规模相对较大、需求长期稳定等特点。已建成项目, 也可植入PPP模式, 引入社会资本, 通过项目租赁、重组、转让等方式对原项目进行升级改造或合作运营, 盘活存量资产, 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2015年2月25日, 财政部在官方网站发布了《2015年政府采购工作要点》, 其中阐明的八个工作要点之二, 就是在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等各项改革工作中力推将PPP项目纳入政府采购管理工作, 这无疑会将PPP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推上新的台阶。

据统计, 当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区地方政府推出的PPP合作项目总额约1.6万亿, 签约项目大约为2 100亿。从PPP合作项目落地情况看, 政府推出的PPP合作项目获得社会资本的响应较少, 参与各方对PPP模式还处于探索试点阶段。但随着国家配套法规、奖补政策的不断完善, 以及社会各方对PPP模式认识和理解的加深, 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热情会不断激发。

近年来, 哈尔滨市利用PPP模式加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高速公路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实施了11个项目, 总投资43.2亿元。哈尔滨市已有“群力污水处理厂”等5个污水处理项目采取此项目融资方式, 总投资额17.66亿元。“向阳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等5个垃圾处理项目采取PPP项目融资方式, 总投资14.78亿元, 日处理垃圾保底量5570吨。哈市机场专用高速公路, 总投资10.8亿元。

近几年来, 哈尔滨市财政局通过开展PPP培训、研讨会等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下一步哈尔滨市计划实施的PPP模式项目涉及地铁、节能、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 预计总投资额超百亿元。未来还将着手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养老、健康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选择一些项目, 建立PPP项目库, 根据项目特点、市场状况和财力情况分批建设, 提高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通过PPP创新投融资机制, 缓解政府资金压力。

三、推进PPP市场发展需依法健全契约保障框架

首先, 要健全体制机制。一是加快推进国家层面有关PPP模式的立法, 全面规范PPP项目的审批流程和管理程序, 以及政企的核心权利和义务、合同框架和风险分担原则、退出机制和纠纷处理机制、财政规则与会计准则、政府监管与公众参与等内容, 通过高层次立法, 为社会资本吃下“定心丸”。二是制定、修订与PPP模式相关的法规政策, 使政府既有政策体系全面与PPP项目特点相对接。三是制订PPP模式的操作指南。

其次, 要拓宽融资渠道。目前, 由于银行、保险、养老金等受到多方面政策限制, 很难与PPP项目期限长、资金量大的特点相匹配。为此, 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银监会对银行为PPP项目融资出台相应政策, 根据PPP项目特点, 调整银行对PPP项目融资的风险评估、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规则, 规范和引导银行资金流向PPP市场。二是适当放宽基本养老保险的投资领域限制。三是设立PPP项目担保基金。

再次, 抓紧制定PPP项目财政管理办法, 为地方财政部门履职提供制度保障。对地方政府违约行为, 探索建立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结算扣款机制, 切实保障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及早制订PPP项目标准化合同范文和分行业合同, 提供更加细化可操作的实施指引。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经验, 做好PPP立法准备工作。

最后, 要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放宽私营部门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准入限制, 放宽民营企业投融资领域、登记事项、前置审批等市场准入领域的限制。对示范项目要依法保持其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示范性, 要明确申报范围、评选标准、实施要求、政策支持等事宜, 严格筛选出适宜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建立“能进能出”的制度安排, 对一定期限内仍无法落地实施的候选示范项目, 要调出示范项目名单。

摘要:为推动PPP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必须依法健全契约保障框架。首先, 要健全体制机制;其次, 要拓宽融资渠道;最后, 要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

保障性住房资金监管与政策落实探究 篇8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特征

(一)资金来源方面,存在着渠道多样、广泛但风险分配不均的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资金其中一部分由财政部门拨款,包括设立中央和地方专项资金、安排补助资金以及增加地方财政预算等,其中,财政专项资金为保障性住房提供对口的资金支持,2 0 15年中央下拨的仅用于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就达1243亿元,与2 0 14年的1193亿元相比,增加了4.19%。《2 0 15年全国财政决算》数据显示,住房保障性支出决算数为5 7 9 7. 0 2 亿元,是2 0 14年决算数的114.9%;根据最新数据,2 0 1 6 年1-6月住房保障支出达2731亿元,同比增长27.5%,可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保障性住房建设能够获得政府财政快捷便利且无风险的资金支持。但伴随整体国民经济需求疲软、经济下行和财政收入减少,财政的资金缺口将增大,尤其对于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难以持续、地区实体经济下滑的严峻形势下,财政增收十分困难,将使得保障性住房财政资金吃紧。除了直接的财政补贴外,保障性住房融资渠道还包括从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利用,银行贷款作为保障性住房资金的主要来源,其融资规模约占所有保障性住房资金的六七成,但此类融资方式对资金使用期限要求严格、规模有限,同时也易受金融政策的影响,一旦银根紧缩,行业风险增加,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也难以保障资金供给。

(二)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着资金投资管理不当、住房使用不充分的情况。由于部分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下拨,存在部分部门或人员借职位之便,巧立名目申请、挪用专项财政资金,造成资金流失,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根据2015年审计工作报告的披露,存在多个单位和住户骗取套取财政资金的现象,其中,以虚报冒领、收取“保证金”等方式骗取的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多达1448.38万元,骗取征地拆迁补偿多达9617.88万元,最严重的是通过重复申报、编造虚假名册等方式套取财政资金,其金额高达4.55亿元;部分地方政府也存在由于缺乏统筹管理该项资金的部门和人员,对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分析导致决策失误,或为完成建房指标盲目筹资建设,造成住房质量不佳,既难以保障民生,也无法回收本金,此外,由于资金运营不佳,造成资金闲置或后续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资金限制使得保障性安民工程难以为继或质量不达标,难以完成建设或投入使用。据2015年跟踪审计保障性安居工程获取的情况,发现资金闲置和住房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其中,抽样对象中有748个市县逾期一年的闲置专项资金合计达到478.6亿元;且存在19万套保障性住房未能及时交付使用的情况,原因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三)资金监管方面,存在着缺乏全面系统的监管体系和持续动态的监管机制的问题。对于保障性住房财政资金,上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缺乏对其从申请、批准、使用的全过程的监督:在资金申请时,缺乏详细调研和使用分析,未从源头开始把关;在资金审批时,缺乏资金安全意识,只负责下拨不负责监管,造成审批和下拨出现任意性;在资金使用时,从资金投入到工程完工的价值转换过程中存在账务记录不清、核算不准,难以形成对预算和决算差异的有效分析,未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的信息公开平台,难以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动态披露和监督,也无法追踪资金去向,使得保障性住房资金在补助分配方面和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方面都存在政策难以落实的突出问题,根据国务院公布的报告,2015年间存在不符合条件的城镇家庭享受保障性住房补贴的情况,其金额为6046.25万元,此外,在农村,有近五万非贫困或已享受补助的家庭仍获取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该金额约为4.3亿元;同时,也存在891个项目未按规定享受税费减免22.49亿元和1339个市县的4287个项目存在非法占地、未批先建和未依法投标等问题。

二、我国保障性住房资金监管政策落实

(一)出台资金监管法规,完善法律体系。2014年颁发的财综[2014]14号文件对如何加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管理作出指导性意见,其中,强调了对专项资金从分配、拨付、使用和监管方面加强管理,保证资金落实,提高资金效益。即使政府重视保障性住房,但我国法律体系中仍缺乏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要结合《预算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资金管理的特点和效率,由地方立法机关出台针对该项资金管理的地方法律法规,建立起重在监督、惩罚并举的多层法律体系,立足于法律权威,提高相关部门对资金管理的执行力,有效避免资金流失挪用。强化各级政府尤其是县镇地方政府部门和人员的服务意识、法律观念,对利用职位之便骗取、侵占保障性住房资金补助的行为严惩不贷,对违规审批、怠于监管的相关机构和人员绝不姑息,用法律手段和权威保证保障性住房资金的安全。

(二)建立信息披露渠道,提高使用透明度。保障性住房主要由政府主导,通过建立政府信息披露网络平台,利用社会新闻媒体等工具开设专门模块、定期披露保障性住房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回收,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时,加大社会公众对该项资金的全程监管,督促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落实,结合税收、财政的优惠政策,提高保障性住房的使用效益。建立双向信息核查机制,积极推动保障性住房的进入机制,保证符合标准的中低收入人群享受政策福利;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结合市场反馈和地方经济状况,发挥保障性住房保民生、促公平的基础效能,同时又能保证资金回收、缓解财政压力、降低贷款银行的信用风险。

(三)健全相关会计核算,实现预算与财务相结合。鉴于保障性住房适用对象特殊且社会意义重大,其资金规模庞大、投资周期长,各级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对保障性住房的会计核算,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部门,配备高素质财会人员,分项专门核算保障性住房资金,建立内控制度,落实对资金的审批、保管、记录和使用等不同环节的责任。根据编制的年度预算,明确保障性住房的专用性,结合各渠道资金到位的情况和住房建设的进程,妥善安排资金投入的规模、时间,避免长期闲置或过度消耗,提高保障性住房资金使用效率。

与近些年“高温不断”的商品房市场相比,保障性住房存在着需求刚性、价格低稳的特征,需要政府从财政、税收、金融等不同渠道给予政策扶持。保障性住房资金作为财政资金的一项重要支出,对其资金监管应与财政专项资金监管相辅相成,同时,鉴于保障性住房融资需求量大、周期长的特点,妥善选择和利用金融工具,建立保障性住房资金供给的金融体系,同时,加强对不同来源资金的监管,不仅能够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和落实相关政策,也能促进社会公平、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带动整个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吴云原.保障性住房如何实现分配公平[J].商,2016(05).

保障落实 篇9

1 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

护理人力的配置是否齐全和合理, 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护理安全[2]。目前护理人员流失较多, 部分护士离职形成纵相流失, 部分护士从事非护理工作形成横向流失。院人事管理部门应根据护士年龄和身体状况制定相关政策, 从柔性管理上降低护士离职意愿, 从制度约束机制上限制护士向非护理岗位流失, 要对从事非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清查归队, 保障临床一线护士占全院护士总数的95%以上。同时, 根据床位核岗定编, 使护士数量达到国家配备标准, 普通病房床护比不低于1∶0.4, 监护病房不低于1∶3.0。

2 取得功能科室及后勤保障部门的支持

目前, 非护理性工作加重护理人员不足, 占用护士大量工作时间, 如记账、催费、物品领取、标本送检等。管理者要取得领导支持, 做好功能科室、后勤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楚、相互配合。建立集中外送人流、物流队伍。药品、物资有专人配送;有专人陪送病人检查;常规标本由护工同一收集送检等。减少护士外出时间, 减少护士从事非护理工作, 尽量做到“把时间留给护士, 把护士留给病人”。

3 增加和改进护理工具

护理工具的人性化是现代护理观和整体护理模式的要求, 也是护理艺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4]。护理用具不仅仅是一件物品, 还承载者对病人个性尊重和关怀[5]。病房配备冰箱、微波炉方便病人用餐;配备自动摆药机, 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减少工作环节;配备多功能治疗车, 能合理存放后续接瓶液体及护理用物, 减少护士往来护士站的次数;配备流动写字台方便护士床头书写护理文书;配备洗头车及过床器, 方便护士操作, 保证病人舒适等。让护士能留在病房, 便于观察病情及护理, 开展与病人零距离的服务方式。

4 简化护理文书书写

程圣莉等[5]调查显示, 平均每位病人每日需要间接护理时间占护理总时间的36.76%, 而间接护理中护理记录居护理总时间的第一位, 应根据卫生部简化护理文书书写的通知要求, 减少不必要的护理记录, 推行表格式护理记录代替原来的文字记录, 减少记录频次, 重点放在危重病人护理记录上, 写我所做、做我所写, 尽量减少护士书写文书时间。

5 合理排班

以病人的护理需要为中心, 适应护理工作的连续性, 24 h不间断, 合理有效安排人力, 护理、教学、科研统筹兼顾[7], 结合互补增值、均衡平等原则[8]弹性排班。根据工作量及护士的能力安排人力, 在高峰时段、薄弱时段、夜班时间、节假日时间增加护理人力, 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6 护士分层及使用, 薪劳统一

不同层次水平的护士干同一种活是护理工作长期面临的问题, 这是对人力的一种浪费。将临床护理工作按护士职称、水平、经验、能力进行分层使用, 分配不同难度的工作, 做到人尽其才, 人尽其用, 使护士的潜能得到发挥。应根据不同岗位、不同风险、不同业绩发放绩效工资, 体现业绩与薪酬的协调性, 激发护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护理质量。

7 改革分工方式, 实行分组责任制护理

取消对推行责任制不利的分工, 确定必要的办公护士。将病区护理工作根据病人数量, 病情危重程度, 合理分组。每组由一名组长和数名责任护士组成, 护理人力以高、中、低搭配。责任护士负责病人全过程的治疗、护理, 并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和家庭生活情况, 使病人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组长负责把好质量关, 护士长督促检查。使护理工作更系统、细致、深入, 更具连续性。

8 提高一线护士待遇, 稳定护理队伍

收入是影响护士离职意愿的最主要因数[9]。因此, 医院要提供一个合理公平的绩效考核机制, 合理定薪。提高护士夜班费;特殊风险岗位给予特殊补贴;对聘用护士实行同工同酬, 提供平等晋升、竞职、评优机会等来提高护士待遇。降低护士离职意愿, 增加工作热情, 稳定护理队伍。护理人力资源是保证护理质量的根本, 合理配置及使用护士是落实基础护理, 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实现“使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护士满意”的重要保障。

摘要:针对卫生部要求在全国部分省市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的活动要求, 探讨如何保障和使用护理人力资源落实基础护理, 提高护理质量, 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关键词:保障,人力资源,优质护理

参考文献

[1]戴淑芬, 刘明珠.管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25-127.

[2]阎怡静.医院护理人力配备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4) :295.

[3]魏素芳, 刘莹莹, 郑文兰.对护理用具改革创新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10) :51-52.

[4]邱立, 周兰姝.我国护理用具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6) :74-76.

[5]程圣莉, 秦玉霞.护理工时调查与人力合理配置对策的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10) :28-30.

[6]吕芳.新型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排班模式对护理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01, 7 (6) :51-52.

[7]范淑玉, 杨向红.我国护士排班状况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12) :27-28.

保障落实 篇10

包钢作为大型钢铁国有控股企业和全国一样2008年以后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也快速增加, 遍布公司的所有二级单位、分子公司, 在一些长期固定的生产岗位上使用劳务派遣工。仅焦化厂从2007年开始招用派遣工, 到目前年已有劳务派遣工147名, 其中12名劳务派遣工转正为全民合同工。

包钢的劳务派遣用工总体比较规范, 基本符合《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派遣员工的各项待遇基本能落实到位, 派遣员工总体是满意的。包钢劳务派遣工的人员结构:包钢各厂现有的劳务派遣工主要是专科毕业和高职毕业的学生, 也有少量的本科毕业生, 个别厂矿也有高中和技校毕业生, 他们大多是包钢职工子女, 对缓解包钢职工子女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些派遣工的使用, 提高了包钢职工的整体文化素质, 提高了包钢职工知识化、年轻化水平。包钢规定派遣员工本科毕业生工作4年, 专科毕业生工作10年或2次获得公司级各类先进、技能大赛获奖可以转为正式合同制工人。而且规定派遣工按绩效考核情况每年要末尾淘汰3%, 解除用工合同, 增加了派遣员工的危机感。

包钢劳务派遣工的待遇。由于包钢总公司把关, 各厂都能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订立2年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包钢的劳务派遣工都与包钢的长期合同工一样享有“五险一金”。由于劳务派遣公司属包头市管辖, 相同岗位相同工资的派遣员工的“五险一金”缴纳的基数计算方法与包钢职工略有不同, 总体缴纳稍多一点。包钢的劳务派遣工都与包钢的固定工一样享受国家规定的代薪休假制度, 各单位也都能执行。

包钢的劳务派遣工绝大多数能与固定同岗同工同酬, 主体生产线都实行基础工资、岗效工资、绩效工资三部分工资。各单位的季度奖或年终奖、超产奖、能源奖等临时嘉奖也大多数与固定工按同一标准发放, 加班费都能与正式工按同一标准发放。劳动保护用品基本做到与同工种、同岗位正式工一样的品种和数量。

包钢劳务派遣工节日福利费、餐补、车补等各项福利待遇、补贴, 包钢各厂都与固定职工一样让派遣制员工享受, 增加了派遣制员工的归属感、幸福感、荣誉感。

包钢大多数单位的劳务派遣工加入了本单位的工会组织, 单位也能让他们同本企业正式工一样享受各项权益。用工单位给予派遣员工参与企业民生管理的权利, 使他们感到归属感和主人翁感。包钢规定, 公司职工代表名额按公司职工总数的0.7%左右产生, 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在派遣工中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 比例控制在本单位派遣员工和农民工总数的3-5%。焦化厂130余名派遣制职工中有公司级职工代表2名, 厂级职工代表4名。劳务派遣工虽然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但派遣员工的党员比例较少。主要是因为派遣员工入厂时间都比较短, 其次由于派遣制员工存在思想顾虑, 入党意愿迫切的人也较少。2012年底, 焦化厂有正式职工2763名。其中党员886名, 派遣制员工140名, 其中党员只有12名。

绩效管理考核。由于各单位, 特别同一单位的各车间对员工包括派遣制员工的绩效考核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一, 造成各厂之间、厂内各生产部室之间考核力度不同, 标准不同, 绩效考核结果存在较大差距。造成末尾淘汰的不合理, 使一些工作突出表现较好, 无违规违纪或缺勤的派遣工被淘汰, 影响了绩效考核末尾淘汰的严肃性、公平性, 也影响了派遣员工对企业信任度。应严格按统一的标准打分、当月公示、让本人签字、年底总评, 发挥好绩效考核、末尾淘汰制度调动派遣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作用。

劳动力和资本的结合创造了劳动产品, 这个劳资的结合就形成了劳动关系, 而这种劳动关系是靠劳动合同来实现的。在这个合同下, 劳动者的身份是劳动合同制职工, 而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下, 劳资双方相脱节, 形成了三方劳资关系 (派遣公司、用工方、劳动者) 和两种劳动合同 (劳务派遣合同和劳务协议) , 这种“有劳动无关系, 有关系无劳动”的体制造成了劳资关系的复杂化, 也造成了法律关系的模糊和混乱。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 重点解决了劳务派遣被滥用及不规范问题, 明确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企业的基本用工形式, 劳务派遣用工只是补充形式, 对劳务派遣“三性”作出更加明确的界定, 进一步强调了劳务派遣人员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各用人单位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依法使用劳务派遣工, 自觉维护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 对被派遣的员工做好技术培训工作, 应加强绩效考核管理, 保证厂内各车间打分标准一致, 严格把握绩效考核末尾淘汰的尺度, 发挥好这两项管理制度的作用。应逐渐减少在长期、固定的岗位上使用劳务派遣工, 把劳务派遣用工作为劳动用工的补充形式, 全力做好法律衔接和贯彻落实工作, 从根本上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摘要:劳务派遣是近年我国人才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而引进开发的新的人才服务项目, 是一种跨地区、跨行业的新用人方式。一方面它可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 但另一方面, 使劳动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本文依据现行法律规定, 结合企业实际, 分析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 切实保障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杨光泽.让农民工对劳动合同法不再生疏[N].工人日报, 2008-02-18.

[2]秦中忠, 张胜辉.劳务派遣职工以加入派遣单位工会为宜[J].中国工运, 2008 (12) .

上一篇:继发胆总管结石下一篇:成功者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