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危机

2024-05-24

母语危机(精选三篇)

母语危机 篇1

一、母语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困境

1. 母语教学正面临着外语教育的冲击

据教育部对全国百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所作的随机调查显示, 当前有近三成的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即使在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职院校中, 有不少学校将其列为“公共任选课”, 还有不少高职院校在开与不开这个问题上徘徊。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学习大学语文课程普遍缺乏兴趣, 认为母语无需专业学习, 对将来的就业毫无用处, 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而对于大学外语课程的开展及重视程度则是另外一番景象。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不仅开设作为“公共任选课”大学外语课程, 而且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纷纷开设一系列的专业英语课程如法律英语、文秘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等。对于学生而言, 不仅在课堂上学英语, 有的甚至到专业的外语培训机构去申造, 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要比学母语不知要超出多少倍。

随着中国加入WTO, 英语、法语等外国语言固然是国际交往中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语言工具, 然而, 母语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载体与表现形式, 延续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命脉, 是中华民族文化之魂。抛弃了母语、冷落了母语, 就会让中华民族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外语教育风头强劲远胜母语教学的现实, 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刻地反省。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沃土, 更要正视这个现实。

2. 母语教学正面临着网络语言与媚俗语言的双面夹击。

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网民为了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的并通过网络加以传达、交流的毫无逻辑的一种语言, 具有有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双重特点。网络时代出现的语言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不同, 它具有随机性, 不系统, 不全面, 毫无逻辑性。即使是语言学家, 有时也弄不懂得其中的意义。网络语言给母语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常常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目前很多新生代的大学生在日常的口语及书面表达中广泛使用网络语言, 如“今天上街你买了什么东东 (东西) ?偶 (我) 好稀饭 (喜欢) 啊。”又如斑竹 (版主) 、菜鸟 (新手) 、9494 (就是, 就是) 、MM (妹妹) , 520 (我爱你) 等等。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时髦, 把这些网络语言用到自己日常的说话与写文章当中, 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汉语的语言表达, 其原因在于他们经常使用这些词语, 久而久之, 完全把网络语言等同于普通语言。网络语言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异化现象, 正以凶猛的态势冲击母语, 规范语言迫在眉睫。

媚俗语言也同样冲击着母语教学, 尽管网络语言也有媚俗化的倾向, 但它毕竟带有机智、幽默的一面。而媚俗语言不仅无机智幽默可言, 有的只是庸俗和无聊。现今的报纸杂志、影视作品、手机短信到处充斥着所谓的新词语, 如“随鸡应变”、“大鸡大利”、“Happy牛year”、“猪脑子不会急转弯”、“猪也是这么想的”等等。这些语言非常大众化, , 说它们是洪水猛兽一点都不为过, 因为它们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向我们压来, 其流毒已经或正在渗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现今的大学语文教育也有媚俗化的倾向, 如将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入选为语文读本, 周董的歌曲入选为“爱国主义歌曲”。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没有经典、词语混乱、语句颠三倒四、内容庸俗不堪, 那么这种民族的语言就离消亡不远了。

3. 人文语文教学占据了大学语文课堂的大部分空间

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一味地强调“人文性”,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入大量的历史、地理、教育、心理、哲学、法律、经济等学科知识, 忽略了语文最本质的东西—语言。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入人文学科这无可厚非, 因为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是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 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属性。但要知道工具性是大学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人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大学语文教学不能偏离其工具性这一本质属性。

二、强化母语意识, 提高对大学语文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上述母语教学在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 强化母语意识, 提高对大学语文重要性的认识, 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难题。

在高职院校, 母语教学是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现今的网络时代, 母语教学正面临着外来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双面夹击。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汉语言水平逐年下滑, 我们正遭遇“母语危机”。母语作为维系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神纽带, 对大学生的立志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学语文正是帮助大学生学习中华民族语言、继承、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核心素质教育课程, 是学生必须首先掌握的最基本的工具。大学语文学得好, 就有利于学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大学语文学不好, 不能读, 不能写, 学生思想的开展和知识的增广就会受到妨碍, 对国家整个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 是十分不利的。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也曾说过:“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1]因此, 我们有必要强化母语意识, 提高对大学语文重要性的认识。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路

1. 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地位。

大学语文作为提升大学生中国语言文化素养和能力的一门重要的核心素质教育课程, 是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家园和继承、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工具。在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中, 大学语文课程起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 应当将其列为全体大学生的必修课。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是: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中工具性是最本质的属性, 即要以语言为本位, 回归大学语文的本位价值。通过大学语文课, 使学生增加母语方面的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对汉语言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2. 创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 建立新的教学价值观。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科领域的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即教师由传统的“教”转为“帮助”学生学, 这是实现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对大学语文教师来说, 观念更新, 知识丰富固然重要, 但是塑造教师的完美人格更为重要。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应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 通过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熏陶学生。

3. 改变传统母语教学模式, 大胆提倡“以文养文”。

其实, 不单是高职院校的母语教学需要改革, 现在整个中国的母语教学都需要教革。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开设课程。例如对社会需求的社区文化、文案策划、旅游文化和休闲文化等专业, 可以大力推行。把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适应到现代发展的需要。

4. 以学生为本促进改革。

母语教学改革, 必须以学生为本,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为此, 语文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自己一味地讲, 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去讲去做。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书, 培养和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美育, 渗透儒家传统文化,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在母语教学活动中,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帮助学生形成“大语文”观念。强调强调人格教育, 全人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要开放理念, 包括观念的开放、教材的开放、主体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和评价的开放等等。

摘要:在现今的网络时代, 大学生的汉语水平正逐年下滑, 我们正遭遇“母语危机”, 目前文、理、工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语言表达的缺陷。大学语文作为提升大学生汉中国语言文化素养和能力的一门重要的核心素质教育课程, 是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家园和继承、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工具。因此, 重新评估大学语文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地位, 清醒认识母语危机背景下大学语文所承担的时代压力, 强化母语意识, 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母语教学,危机,大学语文,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于漪.《还母语“主人”地位》[N].解放日报, 2004.10.12。

[2]钱梦龙.《语文教学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中国语文高峰论坛, 2004.

[3]曾祥芹.《人类言语动动的五种速度》.人教论坛

[4]杨叔子.《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文化身份证》.广州日报大洋网, 2004.10.15

[5]叶建明.《从国学看母语教学危机》.大学语文研究会文集, 2006.

母语危机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 篇2

【关键词】母语危机;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3

0.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学生持续性保持学习外语的热情,对于本民族的汉语却开始忽略。此外,由于专业技术知识与就业挂钩,学习理科知识的明显高于文科,我国大学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外语或者技术知识课程。语文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大学生不但忽视母语文化对自身修养的作用,而且即便学习语文课程也提不起兴趣。因此,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1.大学语文教育现状

1.1语文日益边缘化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做人,语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新的知识以及技术引入大学的教育课程之中,并且将这些新知识以及技术作为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然而,大学语文教育的课程大幅度减少,部分大学的理工专业甚至不设置语文课,外语已经成为我国大学课程中必修的课程并与毕业证书挂钩,而语文教学正在逐渐被边缘化[1]。

1.2语文教学模式僵化

目前,我国的大学语文教学依旧按照小学传统教学的方式,以单位课程为基础,并对一篇篇语文教材加以解读,教师通过书写板书以及讲读的方式传授文学知识。这套方法对现在的学生已经不适用。僵化的语文教学模式,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教学模式过于僵化以及陈旧,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以及接受文学知识[2]。

1.3与就业关系不紧密

我国的大学语文教育与就业关系不紧密。当前,我国大学基本都在扩招,然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毕业就是失业。学生要求所学专业和技能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大学生的追求就是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从而保障以后就业,因此,语文教育弱化是非常现实问题。当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在大学中只是教学两节课。虽然,语文教育对于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不能提高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直接降低了学生学习热情。因此,应当加强语文教育与就业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1.4遗忘传统文化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语文教育被忽视甚至被遗忘已经十分普遍。我国母语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人文教育严重缺失。中国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不足。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然而,我国大学生语文教学不重视传统文化教学,不重视文言文教学。即便教授文言文,也只是教授语法。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及人文积淀只字不提,这样导致大学生缺乏民族自尊心以及自信心,不利于我国未来的发展[3]。

2.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2.1合理进行定位

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缺乏,因此,首先,应当强化学生的文学方面的教育。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文学经典教育促使学生接受审美熏陶。其中,大学的文学理念应当是促使文学经典能够回到语文课程教育之中。其次,应当明确语文的工具价值,提升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以及教育性。最后,大学语文教学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力以及写作水平。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感悟能力。大学语文教育应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优秀的传统,增加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并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4]。

2.2确定合理的内容

当前,我国的语文教育选择的教材主要包括古代、当代以及外国的文学作品、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无法保障以上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够交给学生,因此,应当对文学作品做出取舍,首先选择中国古典类文学作品,中国古典类的文学作品代表着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宝藏,大学生应当了解中华文明传统文学从而增加民族责任心。其次,大学语文教学应当组织开展相关活动。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例如可以举行文学知识竞赛或者写作大赛等,不但拓宽学生视野,而且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全体学生凝聚力。

2.3创新教学模式

大学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课程教学生动有趣。多媒体教学通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大学语文教学的生动活泼型。此外,通过网络教学语文课程,应当辅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通过学生上网探索文学知识,确定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化得到语文知识[5]。

2.4研究教学相结合

大学语文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研究和教学二者相结合,通过以研究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研究的方式,保障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课程教学以及研究互相联系促进,能够促使教学专题化从而有利于解决教学研究分离得问题。通过结合大学语文的相关内容,有选择性地提出相应课题,从而进行課题的相应研究,增强了大学语文教学的学术性。

3.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以及提升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加大语文教学力度,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面对严峻的语文教学现状,应当采取上述策略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母语危机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14,21:7-8.

[2]杨双双.母语危机下的大学语文策略谈[J].中国校外教育,2009,07:86.

[3]宁群华.母语危机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08:60-61.

[4]李娟.母语危机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172-173.

[5]闫玉慧.论母语危机下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5,13:75-76.

母语危机 篇3

一、国民性与教育的关系分析

1. 国民性的概念阐释

国民性即一国民众的共同性格, 包括心理、思维、价值观、精神特质等。这一词从欧洲传到日本, 再从日本传到中国。[1]学者肖川认为, 国民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表现于民族共同文化特点上的习惯、态度、情感等比较稳定持久的精神状态及心理特征。[2]袁洪亮认为, 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其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并重复出现的道德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的特征的综合。[3]本文认为, 国民性指一个民族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多数成员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精神特质、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等。从国民素质的角度来说, 其结构划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四个方面。

2. 国民性与教育的相互作用

近代以来, 中国知识精英严复、梁启超等关于国民性与国民性的改造等论述很多, 主要通过与西方人的比较, 从宏观上分析中国人的心理品格以及讨论怎样改造国人的不良品格。但是, 从国民性的角度分析母语教育问题的并不多。近年来“国民性”一词常被人提及, 且涉及与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1) 教育可以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养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4]这里指广义的教育。从国民素质形成的社会过程来看, 国民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受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的影响和制约。其中, 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 包括促进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教育所追求的真正价值还在于使每个国民形成它的优良的国民性。”[5]通过教育, 提高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的认识, 而且充分认识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在。通过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这些意识不断内化和提高, 形成了个体的素质结构。整体来说, 即提高了整个国民的素质。

(2) 国民性影响着教育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国民性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不断形成和内化在国民身上的。其中, 国民性的一些特质经过不断强化上升为我国的民族精神, 例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 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 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和品格之中, 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 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 也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不过, 我国长期形成的国民性格并不都是积极向上、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如保守、迷信等, 这些往往是难以改变的传统思想意识, 也影响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21世纪要应对新的挑战, 如世界一体化、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等, 那么所要培养的人应具备超越个人, 互相关心、尊重, 友好合作等品质。[6]我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就必须培养现代的人才, 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这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和内涵之一。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改造国民性中的不良方面, 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做一个现代人。

二、母语教育具有改造国民性的作用

母语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学校母语课程中听、说、读、写等学习方式, 以母语的语言为核心包括母语的语言、文字、文章及所形成的文化的教学而进行的完善教育, 完善人的元符号系统、完善人的言语交际能力、促进个体的情感及人格健全发展, 同时形成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7]因此, 母语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提高国民的民族文化素养

一个国家的语言往往与一个民族的深厚文化联系在一起。通过学习祖国的语言, 可以使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的优秀文化。例如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文章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包括道德、风俗、礼仪文化等, 内容十分广泛。再加上教师的精彩讲授, 这就为学生理解、热爱、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因此,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而且要让学生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 培育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认同感

梁启超先生说过:“欲新一国之国民, 必新国民之精神;欲新国民之精神, 必新国民之语言。”可以看出语言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载体。因此, 母语教育理所应当是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和载体。母语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母语中认识自己的民族, 强化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 培育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的认同感, 并且确立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志向。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诚实守信、勤劳俭朴的做人美德和以“仁爱”为核心的社会道德规范等。教材诸多课文中宣传了这些民族精神, 通过母语教育, 不但使这些精神得以继承, 而且还发扬光大, 深深地融入到国人的民族意识之中。

3. 提高国民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一般来说, 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名篇、文学作品是按照国家的教育和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精挑细选出来的。除了基本知识的学习和优秀文化的传承之外, 另一个任务是促进学生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如通过朗读、品味优美的诗文, 引导学生体会汉字语音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美;通过鉴赏, 引导学生体会汉字字义丰富细腻、表达力强的美;通过书法练习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独特魅力。[8]此外教师还会引导学生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习人物形象身上所具有的团结协作、自强不息、宽容等优良品质。在长期的熏陶下, 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母语教育面临的危机

1. 幼儿园过早进行英语教学

科学研究表明, 学习母语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早期。但是如今大部分幼儿园都开设了英语课,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尽早接触和学习英语。这种过早、过量的英语强化会对母语学习形成强烈的干扰, 比如汉语拼音与英语字母容易混淆, 会导致孩子语言学习发生混乱。这样不仅使孩子在早期就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孩子学习母语的效果。

2. 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明显的应试倾向

语文教学质量不高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虽然新课程改革在实施, 但是在大部分地区应试教育仍很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 语文教育几乎就只是教一些字、读一些文章、记一些答案等, 而不是让学生真正感受、体悟母语的独特魅力, 忽视了对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关怀。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 然而现在一些教学只是指导学生会读、会写, 而忽视了汉字本身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另外, 在我国每年都有因获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各种所谓奥林匹克竞赛而被保送到名牌大学的学生, 却很少因母语学习优秀而得到施惠的学生, 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

3. 大学中重外语轻语文问题突出

在大学一直到研究生阶段, 英语都被列为必修课。相比之下, 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明显受到了“冷落”, 所分配的课时没有英语多, 教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更没有英语的高。此外, 大学学位、硕士博士考试、职称考试, 社会上的就业等大都有对英语水平的要求, 学生迫于压力及自身发展的需要, 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一路高涨, 不惜牺牲对母语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的母语教育怎么“兴盛”得起来?

4. 社会化的母语教育遭受网络污染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之外又多了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 网上交流已经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随之带来的结果是电子阅读逐渐代替纸质阅读, 邮件、各种聊天工具代替书信;同时大量的网络语言也随之出现, 这都对母语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受“浅阅读”的影响, 许多人没有时间去品味母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因为网络上大多存在不规范的简体字, 或用英语字母简称某个词语等, 有失规范, 缺乏语言文化特征, 而且还有大量的怪词和低级趣味的用语。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和社会上的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继承, 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判断, 从而引起国民素质的下降。

四、母语教育危机对国民性产生的影响

1. 引起国民语言素养的滑坡

如果初中、高中毕业生不能较好地掌握对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那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与工作实践中将会感到困难。他们不但缺乏继续深造的能力, 而且久而久之, 就很有可能退回到半文盲的境地中去。据相关调查, 除了在校学生普遍书写潦草、不善表达外, 社会上操作员看不懂说明书, 主管人员不会写证明不在少数, 还有一些主持人词不达意等现象大量存在。至于广告界的篡改词语, 产品简介的繁简混杂、英汉混用等现象更是数不胜数。这种状况会引起国民语言素养的滑坡, 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十分不利的。

2. 造成国民传统文化素养低下

母语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国民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爱国情感、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然而, 轻视母语及其文化, 正在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上文言文课, 也不喜欢读古代经典名著, 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 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国人的追捧, 并且把过“洋节”当作一种潮流。其实, 真正的危机并不是将来的中国没有人使用汉字、没有人讲汉语, 而是将来的汉字和汉语不再能够保存汉语的精神和魅力, 那时我们的民族文化将面临着的是无家可归命运。

3. 导致国民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母语教育对培养和增强国民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 母语教育如今面临着种种困境, 这势必导致和加重国民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缺失。首先, 幼儿过早学习英语会影响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与认同。由于受幼儿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提前, 相应地在其一生中西方文化影响的时间就会延长, 再加上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尚未成型, 这无疑不利于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其次, 中小学生母语教育质量低下, 所学的语言文化内容仅触及中国文化的表层, 并没有深入其里。也即学生对真正属于中国文化内核与精髓的东西并没有真正的接触与了解。如此一来, 他们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中国民族文化的价值, 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就会弱化。

4. 遭受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选择。但是, 从文化安全角度看, 多元文化对我国母语的发展也提出了挑战。台湾诗人余光中曾经这样说道:“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 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英语热”的过度升温使我国民族文化面临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 存在被强势文化侵蚀的风险。因为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 尤其是多元价值观的冲突, 会让人们感到一种精神的迷茫和心灵的困惑, 甚至在面对价值选择时会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

因此, 全社会必须重视母语教育, 共同关注, 直面现实, 以走出危机, 提高国民素质的水平。首先, 应树立正确的母语教育理念, 把母语教育当作培养我们的民族文化乃至民族精神的一种载体。其次, 母语教育应注重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不仅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教育, 而且要重视学生在母语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教育, 培养更具批判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的现代公民。总之, 我们要建设和发展母语教育及其文化, 改变母语教育的现状, 重视母语教育在改造国民性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羽戈.再说国民性及其改造[N].东方早报, 2012-10-15.

[2]肖川.教育与国民性的改造[J].基础教育参考, 2008 (10) .

[3]袁洪亮.人的现代化——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5]孙喜亭.民族素质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7 (6) .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7]李林圃.中学母语教育的精神哺育功能挖掘[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上一篇:多元素同时分析下一篇:参数估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