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母语英语信息通信技术论文

2022-04-22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英语学科教学,是每一位英语教师需要面对和研究的问题。在英语课程中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整合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与课程整合的关系怎样?如何有效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英语新课程教学?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该如何定位?这些都是摆在每位英语教师面前的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非母语英语信息通信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非母语英语信息通信技术论文 篇1:

让信息技术串起英语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

【摘 要】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小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软、硬件资源,结合英语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用多元的教学途径,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得到自由、健康和全面的发展。让信息技术串起英语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在自我探究和学习中巩固语言,发展语言,提升英语综合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生为本;多元途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的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就是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英语学科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工具性功能和利用互联网丰富强大的共享资源,把信息技术融入英语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优化教学过程,拓宽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和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并能学以致用,提升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五要素。它的形成建立在这些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小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软、硬件资源,结合英语课程,采用多元的教学途径,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唤醒他们的潜能,激发其积极思维的智慧火花,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得到自由、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课前:依托网络平台,自主收集资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预习是扎实学习的前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使学生的预习工作更深入和全面。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笔记本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出现,使学生收集资料的渠道更通畅,也使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

由于网络资源庞大繁杂,教师在要求学生上网收集资料时,应提供给学生一些精选的网站,让学生合作学习,促进他们自主探究。

例如,我在教学牛津上海版4BM4U2Festivals in China时,要求学生分组搜集有关中国节日的资料,并从节日名称、特点、内容三个方面阐述该节日。学生可以参照教科书上The Spring Festival的格式撰写英语短文,也可以用英语课本剧的形式演绎该内容。尽管反馈回来的学生的短文和表演略显生疏和稚嫩,但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前的预习准备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课中:巧用CAI,促进知识习得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并非是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要遵循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同时,教育技术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使用要看需要,不能为用而用,流于形式。

CAI是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 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可以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表达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它集形、声、光、色、动、静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不但可使课堂容量增加,而且使内容更充实形象。CAI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可以是PPT演示稿,可以是运用软件,人手一机进行操作,更可以是运用网络进行互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1. 创设情境,趣化教学内容

小学生年龄小,易被形象生动的事物所吸引,因此,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要尽可能通过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英语不像母语学习,更需要真实的语境。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学生在逼真的场景中汲取知识。这也正是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

我在教学牛津上海版1AM4U1On the farm时,先放了有关farm的视频引入课题,整个PPT也是farm的场景,加上各种农场动物的声音,学生仿佛置身于农场的情境中。生动的画面,有趣的场景,牢牢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多元课堂,自主习得知识

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除了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还要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让课堂更生动,具有吸引力。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构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媒体,推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运用。

(1)技术课堂,使生活进入教室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 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呈现,让故事、寓言、童谣、歌曲、对话、信件等教学媒介逼真地出现在学生眼前,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知识的习得需要学生有必要的学习经历,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体验得来的知识往往印象深刻,受用终生。

在教学牛津上海版5AM4U1Tea一课时,一开始我利用了一段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接着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Which tea do you like? 然后通过对茶具的认识,新授单词kettle,teapot,学习拓展句型…need…to…为接下来的主体文本的学习打下伏笔。然后借助Flash动画让孩子对泡茶的过程有个大概的了解,学习泡茶过程的英语表达。在这个环节使学生理解boil the water,put the tea in the teapot,pour the hot water into the teapot等动词短语的含义。在对教材文本的处理上,我立足于课本教材,结合Kitty一家都喜欢喝茶的场景,通过PPT演示,以奶奶喜欢喝的茶的文本,解决泡茶过程的描述;以爸爸喜欢喝的茶的文本,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法,同时通过完成表格,复述泡茶的过程;以妈妈喜欢喝的茶的文本,拓展句型It’s good for…,…can…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最后通过 “Kitty’s favourite tea”的主体文本,对本课时所有的句型与知识进行复现与巩固。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喝的茶,操练本课的知识。接着请学生观看茶艺表演的视频,让学生再次体验泡茶的过程。最后通过欣赏一组中国人以茶待客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待客之道,并给予学生一些敬茶的提示,以表示对客人的礼貌。

通过作业布置,让学生给父母泡茶以示孝道。写一篇有关自己喜欢茶的短文,发送在班级QQ群里,是对整个课文学习的延续与巩固。可以说,伴有技术支持的课堂,使整堂课始终围绕Tea这个话题,学生进行多种活动,顺利习得和交流所学知识,整节课是情感目标和语言目标相互并进的。

(2)互联课堂,还自主给学生

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与沿袭已久的黑板+粉笔+板擦“三位一体”的课堂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场突破性变革。“互联课堂”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该课堂模式如下:学生们或两人一台笔记本电脑合作学习,或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自主学习,教师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的内容和活动设计应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学生活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

在让二年级学生学习Birds时,我运用儿童美语网站中的Birds软件,让学生根据菜单进行自学。主要学习单词peacock, sparrow, dove, eagle, beak, feather, wing,claw和句型Do you see…? …have…在每一个步骤的学习前,我都出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要求去学习。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台电脑,自主学习的时间占80%左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习得完全靠自己的操作完成,体现了学习的成就感,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达到的。软件中生动形象的图片,优美动听的歌曲,时刻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他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们完全沉浸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最后我设计的请好朋友一起选择图片共同学习,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3. 积极评价,助推后续学习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积极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联系的纽带,它就像一阵润物细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使其获得更多的信息输入量,得到更多的运用机会,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其英语学习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课堂个人回答的及时反馈,也可以是小组成员共同表现的评价;既可以是生成性的日常评价,也可以是阶段性的综合评价。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一对一的课后评价成为可能,学生在网上完成作业递交后,可以进行互评和查看教师点评,让学生的学习不断完善和发展。表现好的,用“Well done!”“Good job!” “Wonderful!” “Perfect!” “Excellent!”等来称赞;对表现欠佳的用“Try it again!”“I believe you can do it!” “I’m glad if you say it again!”等语句来鼓励。激励的话语,犹如一些细小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加上后续的积极评价如阳光雨露般的滋润,学生都会觉得自己很“Super”,更乐于学习和运用英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客观、公正的英语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喜悦,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以课程目标为依据,采用多种评价策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依靠自己,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智慧不断成长。科学的英语评价,就是这种成长的“助推器”。

课后:建立学习共同体,提升语用能力

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方面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交互合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会批判性地思维,以便协调地发展智能和个性。

以iPad作为个人终端,使用以图片、语音记录为主的网络平台,让低年级学生完成英语口头作业。教师可以很便捷地看到某一个作业主题下全班学生的完成情况。点击学生姓名,也可以看到这个学生所有作业的记录,并且师生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查看。教师能够在网络平台上,通过学习日志等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进行基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性评价。借助网络平台,孩子们互相倾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教师是一个引导者、链接者,从最初的教师评价每一个孩子,到教师组织同学进行小组间互评。在相互的吸引中,又因兴趣自发形成了一个个开放的“学习圈”。“高互动、及时反馈”的网络平台,让学生在教学相长中共同进步。

结束语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法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就是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英语的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渐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技术的支持,正为实现高效能的英语教学提供导航与保障。让信息技术串起英语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让学生在自我探究和学习中巩固语言,发展语言,提升英语素养,是我们的价值追求!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

顾小清,主题学习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

朱浦,教学理论探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6.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教育现代化:跨世纪的使命与选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2.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

作者:顾敏敏

非母语英语信息通信技术论文 篇2:

探析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应用

摘 要: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英语学科教学,是每一位英语教师需要面对和研究的问题。在英语课程中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整合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与课程整合的关系怎样?如何有效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英语新课程教学?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该如何定位?这些都是摆在每位英语教师面前的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就以上问题展开探讨,力图探析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应用问题。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英语教学 多媒体技术 整合应用 自主学习

一、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新时代的象征,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教学中,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有力的教学手段。英语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学习,掌握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学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通讯网络技术、影视技术、编导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资源库中选择进行教学设计的知识。教师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全方位地增强自身适应信息生存环境的能力,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主力军。教育部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改变英语教育现状。只有这样,英语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英语学科的角度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教学,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课程相整合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的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及其各个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整合思想是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系统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等,并将这些“工具”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及其各个成分经过重新构建、有机联系、互相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凝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试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三、英语学科教学的特殊性

英语是一门国际使用的交际语言,与母语和其他学科相比,在课堂教学中有其特殊性。

1.营造英语学习环境。

在中国,英语作为外语被学生学习。中国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英语课堂学习,但是自己的英语,特别是听力和口语成绩还是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和气氛不适宜英语学习,语言氛围制约了学生的语言学习。由此可见,语言环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英语学习花费的精力比其他学科多。

记忆英语单词占据学生大部分时间,而单词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记忆运用才能掌握。由于记忆单词枯燥无味,要花费学生大量的精力,因此有些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逐渐放弃英语,影响整体成绩。

3.加强学生口语和听力方面的能力训练。

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往往重知识考试,轻能力运用;重读、写,轻听、说,导致学生考试成绩较高,但在实践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极差,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因此,加强口语和听力方面的能力训练尤为重要。

四、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1.综合性。

多媒体技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甚至还融合了美学、文学、广告学等多种人文学科。它可以接受外部图像、声音、录像及各种媒体信息,经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输出,实现输入输出的多元化,改变计算机只能输入输出文字、数据的局限,使得计算机能说会唱。

2.交互性。

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性。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人与人、机器间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控制。如通过口述、手摸屏幕等方式,把想做的事情告诉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信息进行存储、处理、显示、传播,并按意愿控制信息的走向。只告诉做什么,不必告诉怎么做,它自己就可完成操作。

3.实时性。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具有很高的运算处理速度和对文本、图形、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综合处理交互的能力,所以在模拟显示各种现象时,可选择不同的条件或参数,模拟变化情况,编制交互性极强的英语教学课件,将学生自我练习与教师指导有机结合。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学习效果。据美国国防部调查,多媒体教学比普通教学的成功率高38%,而培训时间少31%,使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人能够主动学习。

五、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通过计算机加工组合在一起呈现知识信息的技术。它有很强的直观性,为教学提供了多种可以选择的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量多质优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1.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精美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用简单的图片和简笔画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这种简略的方式缺乏真实性,不能真实地展示给学生学习英语需要的情景。多媒体(包括计算机、投影仪、录音机)等现代教学仪器是一种综合的音像使用设备,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形式为一体,将各种信息功能完美结合,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真实性,学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英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多媒体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能集中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2.运用语音教室设备,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学生长期处在母语的语言环境中,英语字母、单词和句子的发音与地道的英语发音往往差别很大,说的英语带有很浓厚的地方音质和本族语言的发音特点。英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应尽量多说英语外,还要创造类似于英语国家的语言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

3.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感性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抽象概念的讲解是比较枯燥的,往往使学生难以接受。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精疲力竭,学生接受得却不够完全,总是有些不清楚的问题,学习负担较重,学习效率比较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生动的演示,把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被动语态的用法,能够轻松地突破学习的重点、难点。

4.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不再是知识灌输和倾倒的过程,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是现代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利用多媒体手段可化难为易,寓教于乐。

5.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新教学设计思想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自我反馈)。

(2)创设适当的情境。

(3)教学设计的个别化、针对性强。

(4)网上协作学习(竞争、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

(5)丰富的多媒体与网络中的信息资源。

6.优化网络信息资源,加强课外交流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只有加深学生的体验,才能实现学生和谐发展。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提供一些优秀的网址,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网络上有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从中找出一些让学生课后学习。

(2)使用网络交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六、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课堂整合无疑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教师要积极倡导和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下,课堂教学模式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教师更多地扮演管理者和引导者,不是说教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研究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董洪学,姜菲.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视角——三个研究案例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3).

[2]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金燕.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4.

[4]琚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中学英语课堂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1.3.

[5]李德高,孙秀丽,翟莉,王芳,陈效新.一项运用CAI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的试验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1(1).

[6]鲁清.多媒体运用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4.

[7]邱林.多媒体技术对外语电教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1997.4.

[8]庄智象,黄卫,王乐.我国多媒体语教学外的现状与展望[J].外语电化教学,2007(1).

作者:王春慧

非母语英语信息通信技术论文 篇3:

信息通信技术对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

[摘 要] 文章首先阐述国内外对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研究视角和特点,重点概述信息通信技术在马来西亚语言教育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信息通信技术在马来西亚教育应用的研究趋势。基于以上综述讨论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进行“信息通信技术对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语言教育政策;信息通信技术;马来西亚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南亚英语地位嬗变与国家文化身份重塑研究”(项目批准号:14XYY006)和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东盟国家语言状况及广西语言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A740003)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 陈伟容,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广西 南宁,530004

信息通信技术(ICTs)是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全球化进程影响信息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的传播。信息通信技术的传播伴随着语言的传播,尤其是英语的传播。因此,信息通信技术对语言规划有重要意义,语言规划需要考虑信息技术因素。当前,很多英语非母语的发展中国家面临一个挑战,即在语言教育中既要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但又不减弱本地语言的地位。马来西亚正面临这样的挑战。马来政府曾提出“展望2020”(Vision 2020)的发展计划,其目标是在2020年成为发达国家,在这一规划的影响下,很多技术被应用在语言教育中。

一、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研究概述

通过阅读分析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国内主要研究视角有:一是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如洪丽芬(2008)研究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变化对华人的影响,房建军(2012)探讨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规划及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二是从宏观角度研究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如陈兵(2012)论述东盟国家语言状况及广西的外语战略,江健(2011)分析了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及趋势;三是比较马来西亚语言政策与其他国家语言政策的异同,如陈兵(2009)对比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语言政策研究的异同。

通过分析以上的研究视角,我们对国内研究特点做了小结:侧重从宏观角度研究“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主要使用质化研究方法;侧重比较马来西亚和其他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异同;语言教育政策研究与语言政策研究紧密结合;尚无关于“信息通讯技术对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的研究。

论述国内研究概况后,我们对国外研究视角也做了相关的分析。首先是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政策区分研究,如Kaplan&Baldauf(1997)关于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政策的区分影响当前的研究(前者指政府职能之一,涉及社会各方面;后者特指教育领域的语言政策)(cf.Gill, 2005);其次是研究不同阶段的语言教育政策,如Sua (2013)阐述从1950至1970年间华语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历程;分析语言教育政策变化及其原因,如Zaaba(2011)研究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调整及原因;语言教育政策的交叉学科研究,如将新技术应用于语言教育所带来的新变化(这将在下一版块详细阐述)。

由此,我们归纳了国外主要研究特点:注重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实证研究;研究多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样本分析法和侧重语言教育政策的跨学科研究。

二、信息通信技术对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

马来西亚于1957年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独立后的马来西亚亟需通过语言的统一获得身份认同和身份认同统一,以维护统一的局面。因而,马来西亚政府使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行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教育政策。巴萨马来语是国语,英语是第二语言或通用语言,其他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华语、泰米尔语和泰语等(陈兵,2012)。

在教育领域,马来政府颁布的《国语法案》规定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用语逐渐从英语转为马来语,马哈蒂尔博士1981年出任首相执行的语言政策达到了马来化时期的高潮;2002年马来西亚的语言政策出现了逆转,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数理英化;但几年后又改为在小学阶段使用马来语作为教学用语讲授数理课程。这一系列的逆转体现了政府旨在用语言政策促进马来语的地位和作用(陈兵,2012)。

而从2007年开始,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强和信息通信技术的传播,马来政府更积极地践行“展望2020”的规划,以期在2020年跻身于发达国家队伍。在此影响下,马来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技术推广活动,以将技术应用到语言教育实践中。

当前国内尚无学者对“信息技术在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实践”进行研究。而国外已有部分学者对新技术在马来西亚各个阶段的语言教育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新技术对语言教育实践的影响及其优缺点。其主要的研究视角有:新技术对中学教育实践的影响,如Akma(2014)研究马来西亚的新技术推广项目“每个学生一台上网本(the 1Malaysia Netbook programme ) ”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二是新技术对高等教育实践的影响,如Lye(2013)分析采用“技术教育学科知识模式”的机会和挑战,Ali(2013)分析英语作为教育用语成为普遍现象的影响;三是探讨应用新技术的优点和不足,Akma, Lye和Ali均提及应用新技术的优点和不足。

由此,我们总结国外对信息通信技术在马来西亚语言教育的实践研究特点如下:注重实证研究;多采用量化分析法和样本分析法以及关于“信息通信技术对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尚无宏观整体研究。以下详细分析这些政策对中学和大学语言教育的影响。

(一)“每个学生一台上网本”推广活动对中学语言教育的影响

马来西亚教育部于2010年在全国推行了“每个学生一台上网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更多低收入家庭拥有笔记本,并提高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和网络知识。

有学者认为这一举措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积极影响,并认为这一举措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拥有上网本后,学生能更便利地接触网络,接触到更多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此外,在语言教学(如听说教学)中应用新技术新媒体后,教学手段多样化促进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Akma, 2014)。

但有学者认为这一计划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效果大小。因此,Akma Mohamad在2014年通过使用调查问卷和采访等方式,专门研究学生用上网本学习英语的情况。结果表明学生对这一计划仍然抱有积极态度并尽量利用网络学习英语。然而,由于相应的技术支持不足,电脑维修不及时,网络覆盖面不够等问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达不到预期计划。

(二)英语作为教学用语(EMI)在大学得到推广

信息通信技术的传播伴随着语言的传播,尤其是英语在全球范围的传播,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英语作为学术语言的趋势也不断增强。为了应用新技术,提高学术领导力,马来西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逐步扩大英语作为教学用语的比例。

Ali在2013年对马来西亚公立大学的EMI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在公立大学EMI得到了更多的认可,是学生掌握英语和前沿学术知识的有效方法,甚至是必要途径。

Lye于2013对私立大学的“技术教学学科知识”(TPACK)模式进行了研究。 在这模式影响下,私立大学的教学人员人手一台配备了教学软件的笔记本,此外,学校里的教室全部安装了用于语言学习的音像设备。研究表明在此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合作性提高,反馈积极,这相应地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学习。

三、信息通信技术在语言教育应用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趋势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可以初步推测信息通信技术在马来西亚语言教育的研究趋势。在全球化影响下,马来西亚积极在教育领域,尤其是语言教育中大幅度应用ICTs来提高国民应用新技术的能力。马来政府和教育部推行的新技术活动,如“每个学生一台上网本”和“技术教学学科知识”(TPACK)模式等,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新技术和网络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借助英语这一通用语言来获取最新的资源,并不断提高学术能力和学术地位。但使用ICTs也存在一些问题,如ICTs不断推广后,英语的地位上升,巴萨马来语作为教学用语的地位削弱,如何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官方语言——马来语并提高马来语在ICTs中的使用成为一个难题;此外,其他语言如华语和泰米尔语的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这些问题值得马来西亚语言决策进一步考虑并适当调整其语言教育政策。

因此,我们认为马来政府对新技术在语言教育投入力度将逐渐加大,利用新技术跻身于发达国家队伍雄心不变。其次,对信息通信技术在语言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呈上升趋势。最后,研究信息通信技术对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具有可行性。

四、总结与启示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发现,国内关于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分析语言教育政策的特征,比较语言教育政策的异同,侧重语言教育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且多采用质化分析法。

而国外研究虽然关注了语言教育政策的跨学科研究,尤其是新技术对语言教育实践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使用样本分析法来分析某一具体的新技术对某一个阶段的语言教育实践的影响,缺乏从宏观上分析新技术对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的分析。

因此,从宏观上研究信息通信技术对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并采用量化分析法,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此外,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已经积极将新技术应用于语言教育中,国外也有很多学者研究新技术对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而国内对新技术在语言教育应用的研究远远不足,如何积极应对全球化并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语言教育中以提高竞争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kma, N., & Abdul, N. The Use of 1Malaysia Netbook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18, 302-309.

[2]Ali, N. L. A changing paradigm in language planning: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policy at the tertiary level in Malaysia[J].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2013,14(1).

[3]Gill, S. K. Language Policy in Malaysia: Reversing Direction. Language Policy,2005, 4(3), 241-260.

[4]Lye, L. 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Using the TPACK Model in Malaysia[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91, 294-305.

[5]Sua, T. Y. Decolonization, educational language policy and nation building in plural societies: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Malaysia,1950-1970[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13,33(1).

[6]Zaaba, Z., Ramadan, F. I., Niane, I., Anning, A., & Umemoto, K. (2011). Language-in-Education Policy : A Study of Policy Adjustment Strategy in Malays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5(2), 157-165.

[7]陈兵.东盟国家语言状况及广西的外语战略研究[J].外国语,2012,35(1).

[8]陈兵.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语言政策的对比研究及其启示[J].东南亚研究,2009,(6).

[9]房建军.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规划及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4).

[10]洪丽芬.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变化及对华人的影响[J].八桂侨刊,2008,(3).

[11]江健.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及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1,(9).

作者:陈伟容

上一篇:基于环保教育的电子专业论文下一篇:国际金融市场均衡性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