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切口

2024-06-07

普外科切口(精选十篇)

普外科切口 篇1

关键词:消毒,危险因素,普外科,切口感染

在医院感染中, 易发生普外科切口感染, 抗生素、手术状况、高危人群、住院时间、医院环境等都会对其造成影响[1,2], 本文就普外科切口感染20例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普外科2009年10月~2013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400例患者进行分析统计。

2结果

本组患者在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有20例 (5%) , 女8例, 男12例;平均年龄为59.45岁, 最大年龄为69岁, 最小年龄为32岁。其中有12例 (60%) 年龄在55岁以上, 7例 (35%) 在手术后第2天出现切口感染, 13例 (65%) 是手术后当日出现切口感染, 6例 (30%) 伴有慢性疾病者中, 1例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呼吸衰竭、1例为糖尿病、2例为冠心病、2例为高血压。

3讨论

患者各主要器官功能、机体状况均与院内感染存在较大关系, 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易感原发疾病患者。与此同时, 非肿瘤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与肿瘤患者院内感染发病率存在较为显著的联系, 是由于肿瘤患者本身就具有较低的免疫功能[3], 再加上放化治疗, 使患者体内出现机体代谢紊乱, 从而使其出现院内感染。应减少空气中致病菌含量, 大幅度提高病房内空气洁净度。另外, 还有部分老年患者由于长期进行雾化吸入、吸氧, 如果雾化罐、湿化瓶及管道未经过及时的更换和消毒, 即便只有少部分细菌被吸入至患者肺部, 也会使切口感染的危险性大幅度增加。所以, 对于患者的住院病房应加强空气消毒及管道消毒, 严格无菌操作, 对于陪护人员和探视人员出入频率应进行严格控制。此外, 还应避免尘土飞扬, 保持空气湿度, 扩大床间距, 减少患者间接触[4]。

外科引流术的操作方式属于创伤性, 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创伤, 再加上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之类的细菌具有较强的产黏液作用, 易在物体表面粘附, 使患者的切口感染几率大大增加, 因此, 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对身体组织刺激较小的引流方式及引流材料[5]。其次, 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几率和患者的住院时间成正比。因此, 为了防止出现由于创伤、失血、住院时间长、大手术等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和院内感染, 医护人员应重点监护创伤严重、失血量大、大手术、肿瘤、全麻插管患者的监护。所以, 控制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在于应用抗生素。抗生素具有不同的抗菌谱, 即使是广谱抗生素也有其各自不同的抑菌效果和细菌的敏感性;同时随着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 细菌的耐药菌株也随之增多, 因此, 治疗时首选抗菌药品对细菌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在临床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时, 应及早分离出致病菌, 并进行细菌的药敏试验, 以便选择适宜有效的抗生素。严格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医院感染管理方法[6], 并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不断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 确保广大患者和人民群众就医用药安全。同时, 持续强化全体医务人员抗生素相关知识教育, 此外, 医院还定期对入院患者使用抗生素进行调查, 对涉及抗生素的处方, 统一保存, 以备后期检查[8]。加大健康知识的宣传, 加大对乱用抗生素类药品危害的宣传, 采用医患沟通等形式, 宣传抗生素类药品的用途、用法和区别等, 全力推动抗生素管理再上新台阶。同时, 建立健全用药质量管理制度。医院院感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处方和病历的抽查, 重点观察抗生素应用情况, 加大奖惩力度, 实行质量考评。将抗生素的管理分成三线, 每一线抗菌药物设定相应的权限, 尤其是要限制性应用二、三线抗菌药物, 选用药物的依据必须是药物敏感性试验、细菌学诊断、临床诊断等[7]。

切口的清理与缝合采用双氧水与甲硝唑注射液按1:5配比, 配合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 可大大减少伤口的感染率。建议缝针边距差别越大, 能更好地平衡切口周围张力, 以免影响血运, 导致组织清除炎性因子能力下降[8]。

总之, 应提高普外科医护人员对于切口感染的防范意识, 积极处理和预防易感因素, 最大限度地控制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谭毓铨.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J].临床外科杂志, 2000, 3 (6) :327.

[2]何瑾玢, 李卿, 江金燕.101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2) .

[3]胡之炬.切口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5 (2) :22.

[4]严金燕, 贾氢, 罗书练, 等.外科手术切口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02, 30 (4) :39-41.

[5]陈晓英.呼吸内科病房老年患者院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黑龙江医学, 2009, 33 (12) :906-907.

[6]马文文.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因素及对策探析[J].求医问药, 2012, 10 (1) :400.

[7]李芳.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及对策[J].当代医学, 2012, 18 (28) :58-59.

普外科切口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普通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多种因素以及预防切口感染的针对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12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住院时间、手术类型、切口类型以及抗生素应用情况等都是导致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结论:对容易引起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各种因素及时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 普外科 术后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6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017-02

普外科是一个医院必不可少的科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普外科手术较多。普外科的每一个手术都有可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是较常见的感染之一。术后切口感染可能会影响患者痊愈,给患者带来其他并发症。如不能及时对术后切口感染进行有效处理,很可能会引发败血症,危及患者生命。对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要加强预防工作,减少患者病痛。有效的预防切口感染还能够降低患者二次治疗的医疗费用。本文对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12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以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124例患者。以上所有患者均是在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其中女性患者共有58人,男性患者66人。年龄中,最小患者为5岁,年龄最大的患者79岁,平均年龄为50.47 ±7.69岁。从病种方面看,阑尾炎患者51例,直肠癌患者11例,痔疮患者43例,胃癌患者8例,乳腺癌患者11。从感染程度来看,表浅切口感染患者共49例,深部切口感染患者45例,器官感染患者30例。

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拟定的《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标准种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术后无菌切口;Ⅱ类为术后污染切口;Ⅲ类为术后感染切口。

1.2 方法

首先要全面了解本研究种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详细了解患者的细菌学检查报告,查阅患者病程记录。了解患者在换药时是否检查切口部位的愈合情况,是否对切口部位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询问。其次,对于一些记录不太详细的患者,必要时需进行电话随访。最后,确定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时间,时在住院期间感染还是出院后感染。

1.3 调查

了解患者一些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是否肥胖、切口分类等。患者在进行普外科手术之前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是否有其他影响外科手术伤口愈合的因素。了解患者术前是否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引流,手术时间长短等影响因素。

1.4 统计方法

对所得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分析这些数据对术后切口部位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2.1 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时间

本研究中所有124例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时间均是术后3~19天内。平均时间为6.71±3.82天。其中有患者术后感染发生于第21天和22天,分别是一例乳腺癌患者和胃癌患者。

2.2 各疾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构成

本研究显示,所有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中,阑尾炎患者共发生术后感染19例,腹股沟疝患者3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感染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2例,胃肠道穿孔患者1例。

2.3 细菌学检查

本研究中,所有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均送检细菌切片进行检验。经查,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占58.32%;真菌感染患者占8.63%,混合细菌感染的患者占30.53%。讨论

术后切口感染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一般为9%~25%。如果手术切口发生感染,需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或者引起全身感染,不仅增加患者住院经济负担,更是增加患者的病痛。

本研究中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时间与其他研究结果差别不大。所以,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尤其是术后恢复期间,要加强对患者伤口的观察,及时发现不良切口并进行处理。

本研究发现,在普外科所有的术后伤口感染中,胃肠道手术的感染发生率最高。因此,护理人员在对胃肠道患者术后进行护理时,要积极做好术后预防感染发生的措施。

从性别和年龄等基础因素来研究,可以发现女性和年龄较大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女性患者脂肪较厚,容易发生脂肪液化,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

研究结果显示,肥胖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要高于其他患者。这与手术中电刀的使用有关系。普外科手术普遍使用电刀对切口进行分离,电刀产生的高温使肢体组织炭化,对于脂肪液化具有加重的作用。因此也就延误了伤口愈合时间,甚至发生切口感染。

本研究还发现,术后伤口类型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具有较大关系。II、III类切口主要是污染切口,非常容易引起患者切口感染。因此,在进行胃肠道等手术之前,首先要做好切口保护的准备。在手术中,积极做好腹腔与消化道和手术切口之间的隔离工作,减少发生术后感染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能力较低,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非常大。本研究中显示,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14.25%。糖尿病患者因为自身基础代谢率的问题可以引起组织水肿,利于细菌生长,增加的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几率。

研究结果显示,细菌中大肠埃希菌比较常见,达到58.32%,所以在进行胃肠道手术后,一定要选择对此类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 篇3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处理

【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71-01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很多,涉及手术室管理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环节,又与患者的体质及医生的处理等诸多因素有关。切口感染发生率约为9.65%~17.65%[1]。本文重在研究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针对相应病症采取相应处理,以便有效预防和控制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率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4年6月我院383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男201例,女182例,年龄4~80岁,平均40岁。其中Ⅰ类清洁切口85例,包括甲状腺切除术、乳腺癌切除术等;Ⅱ类清洁—污染切口190例,包括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开腹胆囊切除术等;Ⅲ类污染切口108例,包括肠梗阻绞窄手术、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等。其中术前肥胖26例,长期吸烟史38例,术前合并糖尿病24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9例。手术时间30min~5h,平均2h,放置腹腔引流192例。

1.2统计学分析:应用成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计算感染发生率。通过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χ2检验,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筛选主要危险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

2结果

本组383例,切口感染25例,三类切口中,Ⅰ类切口感染率为2.4%,Ⅱ类切口感染率为4.7%,Ⅲ类感染率为11.1%。经对比分析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年龄、肥胖、糖尿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抗生素使用等高危因素有关[2]。

3讨论

本文分析发现年龄因素与手术切口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383例手术患者中老年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低年龄组患者感染率较低,年龄增大与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术后恢复较慢,加之自身抵抗力降低比青年人更容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肥胖者术后,切口部位易出现脂肪液化、液体积聚、坏死等原因引起感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患者越来越多,导致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不断上升。行肥胖患者手术时,应用手术刀直切皮肤及皮下脂肪尽量一次切割完成,尽可能少钳夹、牵拉、降低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加强肥胖者的切口抗感染预防[4]。目前研究多认为,由于术前合并糖尿病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糖尿病可促进肉芽形成,降低纤维母细胞,进而影响了切口愈合程度。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如果能够及早诊断出患者糖尿病并且及时应用胰岛素治疗,保障切口安全,将使切口感染发生率降低[5]。手术时间越长,切口长度越长,切口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越长,由空气或切口附近随汗腺排出的细菌的接触机会越大,切口污染造成感染的机会就越大。因此手术时间与术后切口感染呈正比关系。对手术时间超过3h的患者,应在手术前2~3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维持切口及其周围组织内药物在有效浓度内以控制预防感染程度,使污染菌无法在切口局部生长繁殖。三类切口中,Ⅰ类切口感染率为2.4%,Ⅱ类切口感染率为4.7%,Ⅲ类感染率为11.1%。Ⅲ类切口最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应规范手术程序,严格医务人員的无菌操作,尽可能降低手术切口长度,适时使用抗生素,减少手术区污染。

综上所述,普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因而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可缩短切口长度、加强手术无菌操作、使用抗生素等措施来预防及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仟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1998年~1999年监测资科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1.

[2]郑海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1,21(2):270.

[3]Saviteer SM.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the elderly:increased riskper hospital day[J].Am J Med,1998,84(4):661.

[4]杨静波.普外科中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相关处理[J].中外医疗杂志,2011,30(6):28.

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因素及护理 篇4

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因素,护理

普外科是临床手术比例较多的科室, 切口感染成为普外科常见的手术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和危及生命安全[1,2]。探讨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因素, 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将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4月普外科收治的手术患者1200例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 其中男性800例, 女性400例, 年龄12~62岁, 平均年龄 (37.5±15.0) 岁, 手术原发病:腹部外伤300例, 急性阑尾炎600例, 胃癌50例, 肝胆管结石200例, 腹股沟疝50例。12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有90例出现切口感染, 对切口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1200例普外科收治的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对切口感染患者相关因素进行汇总观察, 探讨有效预普外科收治的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的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12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情况:手术方式、切口情况、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手术类别、术前营养状况、合并症情况等, 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我国卫生部2001年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诊断医院感染病例。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5.0建立数据库, 采用卡方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情况 (表1) 。

3 讨论

普外科手术室属于临床专科性较强的科室, 手术室常会接受大量、复杂的手术病例, 一些患者由于起病急、发展迅速, 如腹部外伤可能来不及进行清理、消毒手术区域, 造成非清洁手术病例比例增多, 出现切口感染[3,4,5]。急诊手术的病例也明显增多, 由于对于手术患者具体临床特点准备和评估不足, 造成手术过程中因过于匆忙, 引起切口感染。全麻下、手术>1h手术病例, 往往由于患者手术切口过分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 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同时过长时间对于切口的牵拉, 可能引起切口局部组织形成缺血缺氧损伤, 进而降低切口组织的抗感染性。引流管数量过多, 使引流液会对各层组织造成污染, 切口引流物会对切口对合造成障碍, 增加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另外住院时间过长也会造成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 患者在医院存在交叉感染情况, 进而是切口感染发生率增高。通过上述切口感染因素情况分析, 给予下述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1) 加强对于手术器械消毒和灭菌:随着普外科手术技术发展和手术病例增多, 护理人员要注意加强专门护理人员对于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管理, 对于手术器械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尤其是备用的缝针、纱布块等采用小包装。严格的对手术器械和耗材的灭菌有效期、胶带、包装内指示卡的有效期进行核对。 (2) 患者术前原则情况:需要覆盖手术部位最为常见的病原菌、确定抗生素的半衰期, 保证药物有效浓度, 从而维持手术全过程。保证手术室保证空气清新、通畅, 定期的进行紫外线消毒, 术前要对手术室做空气培养, 细菌数量不得超标, 从而符合无菌原则。认真刷手, 洗手时用含有抗菌药物的肥皂或者洗剂进行杀菌和抑菌, 洗手时要注意指尖、手指的各方面及指间、手掌, 左右手注意配合, 注意通过流动水冲洗。术中护理: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要更换消毒后衣物、穿戴好手术鞋帽及口罩。按照手术规定刷手, 注意不需要损伤皮肤, 颈部手术区域不得检出致病菌。手术台下位有菌区, 手术器械、敷料、手套等污染后腰进行及时的更换, 切开皮肤前要用纱布保护周围组织, 残端要进行消毒处理, 对切口皮肤前后时要用碘伏消毒。术后护理:患者手术切口缝合后, 用吸附性较好的敷料在伤口部位敷好, 减少甲状腺组织间隙渗液和减少死腔, 及时对浸湿的敷料进行更换。综上所述, 针对切口感染因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降低感染发生率, 提高临床疗效,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江丽.导致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0) :67-68.

[2]刘晓敏, 刘阳, 周丽红.喉癌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个性化护理[J].武警医学, 2011, 22 (4) :363-364.

[3]陈丽华.环节质量管理在手术室切口感染护理预防中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 2011, 33 (2) :171-172.

[4]侯智容, 徐春梅, 郭文哲.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17 (19) :121-122.

普外科切口 篇5

摘要:手术室作为外科手术的场所,对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院手术室通过一系列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手术切口感染率。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就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手术室;切口感染;护理干预;预防

手术室作为外科手术的场所,对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院手术室通过一系列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手术切口感染 率[1]。现将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1造成外科伤口感染病原菌的来源

①患者内生性菌落;②手术环境;③医护人员互窜手术间;④由器械、手术物品植入手术伤口;⑤不规范的操作。

2外科手术伤口感染的干预措施

2.1患者术前准备

2.1.1术前备皮 在手术之前做好备皮工作,若患者自己用剃刀刮,那么就很容易造成患者的皮肤出现细微表皮损伤、疼痛、刮痕[2],进而会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出现伤口感染。因素,如果患者的毛发不会干扰到术后敷料、负极板、手术薄膜的粘贴及手术切割,最好还是不要去除毛发。

2.1.2术前沐浴 为了降低患者皮肤菌落数量,手术之前1d患者应该洗澡,还可以用消毒剂沐浴。

2.1.3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在手术之前应该慎用广谱抗生素,若患者的手术时间过长,那么可以追加抗生素[3]。

2.2保持手术室干净 ①手术室准备:手术室医护人员在手术之前30min要用空气净化系统来对室内空气进行持续净化,连台手术时要后做有菌手术,先做无菌手术。预防切口感染会受到手术室空气的消毒效果直接影响,空气细菌培养工作,手术室都应该常规做1次/月;手术室内的环境要合理布置,要让其易于擦拭、不积尘、表面平整。②要控制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数量,禁止手术人员互窜手术间,手术操作人员不得在手术过程中接听手机电话、进行与手术无关的交谈等[4];③100级手术间--适用于心胀手术、脑外科手术、全身烧伤手术、关节置换手术、器官移植手术、感染率大的手术;1000级手术间--适用于眼科、整形外科、骨科、普外科的Ⅰ类手术、肝胆胰外科、非全身烧伤;10000级手术间--适用于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耳鼻咽喉科、普外科除Ⅰ类手术;100000级手术间--适用于门诊,急诊、感染手术。必要时为了对患者恐惧紧张的情绪进行缓解,可以适当地在手术室内播放轻音乐,让他们能够配合医护人员[5],顺利进入麻醉阶段。

2.3加强手术中配合 ①护士在手术过程中接听电话,或者谈论与手术完全不相关的话题;②在手术过程中发现器械出现螺丝缺失或松动,但是没有及时向科室领导或者主刀医生汇报;③年轻护士很难有效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④在手术之前不给予患者进行解释和讲解,让患者内心的恐惧心理加重;⑤不能在指定容器中排入输液废气,甚至还有可能由于工作不谨慎,在患者脸部位置溅上液体[6]。

2.4规范操作

2.4.1手套 手术室医护人员都应该戴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不使用有粉手套,对于关节手术,应该戴双层无菌手套。

2.4.2手术衣 医护人员应该使用背后遮盖式手术衣,在手术间进行穿手术衣工作,如果发现有血迹渗透或者污染现象,应该在第一时间予以及时更换[7]。

2.4.3外科洗手 ①传统的外科刷手方法,易造成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影响医护人员的洗手遵从性,影响外科洗手效果。②选择理想的外科洗手液,无水洗手液是一种广谱、快速的皮肤消毒剂,无须刷手,直接擦拭[8]。对皮肤没有刺激性和毒性,同时具有持久的抗菌活性及大量的护肤成分。③手术室医护人员要正确地洗手[9]。

2.4.4手术部位皮肤消毒 ①要全面进行消毒,作切口细菌培养监测1次/月,不要有盲区;②消毒范围以切口为中心向外20 cm,消毒顺序从上至下、由内至外、以手术切口为中心;③局部擦拭手术部位皮肤2遍,擦拭药剂为2500~5000 mg/L的消毒液。

参考文献:

普外科切口 篇6

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干预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related factors of General Surgery incision infection, in order to take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Methods:The 100 patients that had chronic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during January 2014 to Ianuary 2015 had been chosen. Based on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to determine whether infection at the same time.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patient , the extraction incision secretions culture. Results: Class I type incision infection rate is lower than the cut III, but the resul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fection rate in men than women, the same resul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in the composition of age, older than 61 years of surgical infection rates than patients younger than 60 years old to be big, but not obvious; the operation time not less than two hours of the patient 's infection rates than patients with less than two hours of infection to be high, but the same high obvious. The prevalence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increasing time increased , but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fter the infection bacteria culture statistics, it found that most of Escheriahia coli, the constituent ratio reached 31.11%, followed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 was 18.89%.結论:The key points of prevention of incision infection are sterile operation, to strengthen ward management and 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 standard operative technique can lower the infection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care of postoperative incision, flushing the wound and proper use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Genera surgery; Incision infection ; Factors; Interventions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70-02

手术切口是普外科医生为了进行手术和去除病灶部位病变,在患者身体上用刀、剪、针等器械切开的口,最终目的是要一直或诊断疾病,包括修复损伤、移植器官、改善机体结构功能的形态等[1]。感染,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局部组织或者全身性的炎症反应,血液学症状包括白细胞增多、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血小板减少症[2]。手术切口感染是在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种病发生往往会直接导致手术的成败。为了了解普外科手术的切口感染的情况,找出导致感染的原因并有效的进行预防和提出相关对策,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普外科手术患者100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患者年龄为22~75岁,平均年龄(44.7±5.3)岁。

1.2方法

選择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来判断手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同时分析切口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切口类型(Ⅰ、Ⅱ、Ⅲ类)等方面,并且培养切口的分泌物,以便分析切口分泌物的成分。

1.3切口感染诊断标准[3]

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对手术部位的诊断标准。

① 表浅切口感染:切口出现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② 深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有脓液流出或穿刺抽出脓液;

③ 深隙感染:自然裂开或者有外科手术医生打开的切口中出现脓性分泌物,或者患者伴有发热(体温高于38摄氏度),局部有压痛。

在组织病理学发现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的时候,应排除液体清亮、脂肪液化以及调查资料不全的患者。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三种情况的任意一种,均可判定为切口感染。

1.4统计学处理

对上述两组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用 ±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在共计100例的患者当中,Ⅰ类切口的感染率要低于Ⅲ类切口,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的感染率要高于女性,结果同样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组成方面,年龄大于61岁的患者手术感染率要比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感染率要大,但不明显;手术时间大于等于2小时的患者的感染率比小于两小时的患者感染率要高,但是同样高的不明显。患者的感染率随着住院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虽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可以给人提醒的作用,参考的因素比较多。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2.2切口分泌物培养

通过对切口感染的分泌物进行培养,共得到8种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最多,构成比达到31.11%,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为18.89%。详细情况参见表2。

3 讨论

3.1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讨论分析

手术是在身体上用刀、剪、针等一系列工具进行的一种修复工作,也是一种破坏组织的完整性和组织复原的操作。这对医护人员就提出了个更高的要求,比如知识和手法操作方面。按手术目的可以分为修断性手术,、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按污染情况可以分为无菌手术、污染手术和感染手术[4]。无菌手术的切口因为手术环境和条件,往往都能愈合良好,但是由于人体自身和空气中存在大量细菌,要防止细菌通过切口进入到伤口内部引发感染,所以要施以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

另外,患者自身的情况也会影响感染几率,比如患者的肥胖程度、病情的严重性、鼻腔内是否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手术后生活的环境等等。

通常,术者操作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到患者术后的感染率,如果进行合理的清洁伤口和有效的杀毒杀菌,患者伤口的感染率会大大降低。调查发现,有的手术医师因为一味追求速度,手法粗糙,没有保护好伤口,导致患者的伤口污染,加之本身处于高危环境,容易被已经受到细菌感染的体液所污染,局部创面可能渗出较多,容易为病原体创造滋生条件。

3.2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干预措施讨论

通过之前的分析总结,我们发现,患者在术中和术后的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感染率。要想很好的防止患者的切口感染,就必须要从源头抓起。手术室是患者进行手术的地方,这里必须做好相应的杀毒杀菌的措施,否则会给患者造成生命影响。进入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的衣服和鞋帽,尽量减少在手术室内的走动。手术过程中不要抖动布类,注意给患者保暖,而且患有呼吸道等感染疾病的工作人员禁止入内。而且不允许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携带手机。

另外需要加强病区和患者的管理工作。由于患者的身体条件不一,所以自身的抵抗力就不同。医护人员应该尽量减少患者周围的人员流动,并且认真做好术前准备。通过结果可知,在患者感染的细菌当中,大肠埃希菌数量最多,所以医护人员应该特别为患者做好术前肠道准备,使肠道中细菌数量相对减少,并且使用正确的脱毛方法,避免不避绕的备皮。同时应该注意引流管的清洁并及时的冲洗和更换,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回收和管理,避免污染。

综上所述,患者的切口感染的因素是有不同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细菌进入到了患者的切口部位。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快速手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床使用率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均能够控制患者的感染率。再加上医护人员的正确操作和熟练手法,患者感染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 屠松菊.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5):43-44.

[2] 陈锦福,景士宏,杨柳等.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3,25(3):33-34.

[3] 向黎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式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2):6852-6852.

普外科切口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1 月~2013 年12 月我科行剖腹手术患者469 例, 其中男248 例, 女221 例;年龄20~ 75岁, 平均 (44.5±3.7) 岁;手术类型分为择期211例, 急诊258 例;原发病主要有肝胆手术114 例, 肠梗阻100 例, 胃肠恶性肿瘤140 例, 胃十二指肠穿孔115 例;合并糖尿病253 例;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237 例; 肥胖 (BMI指数>30) 245 例;术后应用激素269 例;切口感染274 例;切口类型Ⅰ型95 例, Ⅱ型115 例, Ⅲ 型163 例, Ⅳ型96 例。

1.2 方法

收集2012 年1 月~2013 年12 月我科行剖腹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记录性别、原发病的类型、肥胖、 合并糖尿病、合并贫血贫血低蛋白血症、切口感染、术后激素应用、手术类型及切口类型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 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Logistic回归分析普外科急诊手术患者的切口裂开的相关因素。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普外科急诊手术切口裂开的相关因素分析

行剖腹手术患者469 例中, 术后切口裂开12 例, 占2.56%。高龄 (>60 岁) 、肥胖、合并糖尿病、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切口感染以及术后激素应用的普外科患者腹部切口裂开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这些与切口裂开有关;而切口裂开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原发病的类型、手术类型及切口类型等因素无关。 见表1。

注:BMI:体重指数

2.2 普外科患者腹部切口裂开的危险因素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5.091+0.652 年龄+0.838 肥胖+1.113 糖尿病+1.091 贫血低蛋白血症+0.917 应用激素+ 1.406 切口感染。 OR值的临床意义分别为:年龄每增大1 岁, 肥胖者、合并糖尿病者、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者、应用激素者以及发生切口感染者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大2.041 倍、2.526 倍、3.338 倍、2.841 倍、3.752 倍和4.022 倍。 见表2。

3 讨论

3.1 术前做好预防

本研究对普外科急诊手术切口裂开的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普外科急诊手术切口裂开与术后激素使用、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或肥胖、切口感染以及高龄等因素有关。 刘飞等[3]认为与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有:手术持续时间、急诊手术、术前住院时间、合并两种及以上慢性病、术后再次手术、切口类型为Ⅱ 型和Ⅲ型等。 切口感染, 尤其筋膜感染坏死是术后切口裂开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合老年患者自身身体特点, 应多方面的, 综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以减少老年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率。 为了防止切口裂开的发生, 必须遵循外科原则, 主要有以下的预防措施:①对年老体弱、全身营养状况差、血浆蛋白低的患者, 在术前应加强营养支持, 改善患者的体质状况。 ②手术时用减张缝线, 术后加强切口包扎、延缓拆线时间[4]。 ③术后患者出现咳嗽、腹胀或排便困难, 均应及时处理, 对预防切口裂开有积极作用。④切口缝合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做到切口止血彻底, 防止局部血肿形成。术者应仔细小心轻柔操作, 避免粗暴分离和大块组织结扎, 从而引起组织缺血坏死, 或者过度电灼而造成局部组织的变性、坏死、液化而继发感染[5]。 为预防切口感染, 术前适当预防性地用一些抗生素。 缝合切口前宜更换污染器械及手套, 并加压冲洗伤口而减少污染。

3.2 切口裂开的主要原因

切口裂开可以发生在全身各处, 但多见于腹部切口裂开, 主要原因有:①切口感染和放置引流管:切口感染是切口裂开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后腹壁可有不同程度的缺损, 切口部位腹壁强度明显降低。 有报道表明, 切口感染后切口裂开的发生率是一期愈合切口的5~10 倍[6]。此外, 经切口放置引流管, 可使局部愈合受到影响、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拔除引流管后局部留下薄弱点易导致切口裂开。 ②切口缝合技术: 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操作手法粗暴致组织损伤多止血不彻底引起血肿、缝合技术不佳均等均可导致切口感染裂开的发生。低年资医师缝合的腹壁切口发生切口裂开相对较多, 所以缝合技术是关键, 如腹壁各层对合不严密, 局部形成无效腔, 易致切口感染或裂开;针距过疏或过密均影响愈合。 缝线打结不紧, 组织对合不全等是导致切口裂开的主要原因[7]。 ③腹内压力增高:如剧烈咳嗽, 或严重腹胀。老年患者腹部术后全身情况差, 恢复缓慢, 卧床时间长, 进一步导致或加重肺部感染, 引起咳嗽、咳痰、肠蠕动恢复缓慢、腹胀严重等。 这些腹压增高因素是腹壁切口裂开的诱因。 老年女性患者腹壁较松弛、相对不易发生切口裂开[8]。 ④患者营养不良: 组织修复的愈合功能低下糖尿病患者, 大部分患者伴贫血、低蛋白血症、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 影响切口的愈合[21]。 ⑤麻醉因素:行硬膜外麻醉的腹部手术, 可因麻醉效果欠佳关闭腹壁切口时需强行拉拢缝合, 而易致腹膜等组织撕裂, 是切口裂开的又一原因[9]。

3.3 影响腹壁切口裂开的因素

在整个切口愈合过程中, 年龄大以及恶性肿瘤、 营养不良、腹内压增高、氮质血症、低蛋白血症、切口局部感染、腹腔感染发生肠麻痹、急诊手术、肥胖等全身因素以及反复咳嗽、糖尿病、腹腔内或腹壁感染、围手术期放疗和化疗、切口缝合材料和技术等局部因素都可影响切口愈合[10]。 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包括炎症期、增生期和修复期。 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系统病变, 使细胞氧供不足, 阻碍胶原蛋白对开放性创面的覆盖, 延长了伤口愈合过程的增生期。 糖尿病患者因皮肤抵抗力低, 易发生感染、术后伤口不易愈合, 应加强皮肤护理。伤口局部不可任意用药尤其是刺激性药物。 切口裂开常发生于术后1 周之内[11]。 往往在病人一次腹部突然用力时, 自觉切口疼痛和突然松开, 有淡红色液体自切口溢出。 除皮肤缝线完整而未裂开外, 深层组织全部裂开, 称部分裂开;切口全层裂开, 有肠或网膜脱出者, 为完全裂开[12]。

徐晓仙[16]回顾性分析22 例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病例, 结果发现力学因素 (剧烈咳嗽、呕吐、切口血肿) 、感染、代谢性因素 (肥胖、贫血、低蛋白血症) 、妊娠合并症、急诊手术、产程延长等均增加了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的发生率。 周景民等[17]回顾性分析105 例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以及切口裂开患者90 例, 结果表明年龄、皮下组织厚度、手术时间、合并基础疾病为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年龄、营养、肥胖、术后咳嗽、糖尿病、 切口感染是切口裂开的相关因素。 揭育畴等[18]以腹部手术治疗后腹部切口裂开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结果表明腹部切口裂开原因主要是身体较弱而导致切口愈合能力差、切口感染、腹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说明通过采取防治措施, 重视围手术期患者的处理, 提高切口缝合技巧和做好感染预防工作, 能有效预防腹部切口裂开。 何蓉[19]对发生术后切口裂开患者140 例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诱发切口裂开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龄、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切口感染、术后激素应用过多, 而与患者的性别、手术类型、原发病类型及切口位置等因素无关。

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患者切口裂开的相关因素和护理措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术后激素使用, 合并糖尿病, 营养不良或肥胖, 切口感染以及高龄 (大于60 岁) 是普外科患者腹部切口裂开的危险因素 (P < 0.05) 。

3.4 术后切口裂开围术期处理

切口裂开主要发生在腹部的手术切口。裂开的时间大多在术后1~2 周左右, 与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切口局部张力过大、切口的血肿和化脓感染、缝线过细及缝扎不紧、麻醉不满意、突然咳嗽及用力排便等因素[14]有关。 患者在1 次突然腹部用力后, 随之切口疼痛并有血性渗出, 有时甚至能听到切口崩裂的响声。 严重时, 有内脏由裂开的切口脱出, 可发生休克。如发现切口裂开, 可安慰患者, 卧床休息, 立即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 并用腹带包扎, 立即送回手术室重行缝合处理[15]。

综上所述, 针对普外科急诊手术患者发生切口裂开的危险因素, 应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减少切口裂开的发生率, 促进患者尽快康复[21]。

摘要:目的 探讨普外科急诊手术切口裂开的原因及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永康市骨科医院普外科行剖腹手术患者469例,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患者切口裂开的相关因素和护理措施进行研究。结果 术后激素使用, 合并糖尿病, 营养不良或肥胖, 切口感染以及高龄是普外科患者腹部切口裂开的危险因素。结论 普外科急诊手术切口裂开与术后激素使用, 合并糖尿病, 营养不良或肥胖, 切口感染以及高龄等因素有关。

普外科切口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的普外科手术患者400例, 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中有2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 年龄段在22~8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7.6±2.6) 岁, 其中男性153例, 女性患者有47例。其中阑尾炎患者30例, 胆道结石以及感染患者53例, 腹股沟疝患者37例,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23例, 腹部外伤患者31例, 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穿孔患者46例。实验组中有2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 年龄段在23~8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6.7±2.1) 岁, 其中男性150例, 女性有50例。其中阑尾炎患者35例, 胆道结石以及感染患者50例, 腹股沟疝患者30例,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20例, 腹部外伤患者25例, 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穿孔患者4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减少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情况,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使用, 其中对对照组中的患者在术前术后进行抗生素的使用, 而对实验组中的患者在术中进行抗生素的使用。对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

将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分析,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例数 (n、%) 表示, 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χ2检验。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所得的相关数据可以得知, 对照组中有18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情况, 占9.00%, 而实验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情况, 占1.00%, 即相对于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进行抗生素的使用, 于术中进行抗生素的使用, 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情况的发生, P<0.05。

3 讨论

引起普外科手术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情况的因素较多, 其中若患者的手术时间长、手术创面大, 则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抗生素的使用, 从而避免患者的感染情况更为严重[1]。

而在对普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抗生素的使用时, 其使用时机以及方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染预防的临床效果。而感染发生在手术过程中皮肤切开后, 患者的切口以及腹腔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内源性以及外源性的细菌污染, 直至手术结束消化道闭合[2]。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适量的抗生素的使用, 使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以及组织中有足够浓度的抗生素, 并且保持有效浓度, 从而能够有效的发挥防预作用。而由本次试验所的相关数据可以得知, 对照组中有18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情况, 而实验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情况, 即相对于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进行抗生素的使用, 于术中进行抗生素的使用, 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情况的发生, P<0.05。

另一方面, 为有效的减少普外科手术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情况, 应保持手术室的洁净情况, 强化相关手术人员的相关无菌操作, 从而切实的保护患者的手术切口。同时在患者手术结束后, 对患者进行维生素以及相关能量的补给, 保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从而有助于患者的疾病康复。而在对患者进行相关抗生素的选择时, 应结合患者的具体身体情况以及疾病史进行选择, 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伤口情况[3]。

综上所述, 为有效的减少普外科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的发生,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于手术过程中进行相关抗生素的使用, 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的普外科手术患者400例, 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各200例患者。其中对对照组中的患者在术前术后进行抗生素的使用, 而对实验组中的患者在术中进行抗生素的使用。对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照组中有18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情况, 而实验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情况, 即相对于对照组, 实验组中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更少, <0.05。结论 为有效的减少普外科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的发生,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于手术过程中进行相关抗生素的使用。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

参考文献

[1]张建军.抗生素在预防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海峡药学, 2011, 23 (3) :135-136.

[2]王太敏.抗生素在普外科手术中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 2011, 23 (10) :154-155.

普外科切口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把普外科手术切口的患者分成感染组和对比组, 每组30例患者。其中感染组30例患者的年龄在18~79岁之间, 其平均年龄为 (52.4±11.2) 岁;并根据同等比例选择在本院同科室且同住院期间没有手术切口感染的普外科患者30例作为对比组。本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标准是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的, 本文中同时排除了切口脂肪液化的情况。

1.2 方法

比较分析感染组和对比组患者的影响因素, 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 (BMI) 、切口分类、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糖尿病、病房条件、备皮至手术时间、手术季节、手术时间等等, 并借助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了χ2检验, 而计量资料的偏态分布采用的是Wilcoxon秩和检验;其中选取α=0.05作为检验的标准。把切口感染作为应变量, 其它统计量作为自变量, 对应变量和自变量赋值之后进行了logistic分析 (其中上述影响因素的赋值标准分别是BMI正常为0, 超过正常BMI的为1;单人病房的为0, 多人病房的为1;备皮至手术时间小于12 h的为0, 大于12 h的为1;I类手术的为0, II类手术的为1;手术持续时间小于3 h的为0, 大于3 h的为1) 。通过单因素分析后得到的显著性变量加入到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 然后对其进行危险因素的多元分析。

2 结果

把切口感染作为应变量, 而把其它的统计量都作为自变量然后进行赋值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然后从中找出五个主要的危险因素, 它们分别是体重指数BMI高、切口分类 (II类) 、病房条件 (多人) 、备皮至手术时间长、手术时间长, 所对应的OR值分别为3.09, 2.37, 2.31, 2.26, 3.28, 如表1所示。

3 讨论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得到十个变量是和切口感染有关的影响因素, 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中找到五个和手术切口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 分别是体重指数BMI高、切口分类 (II类) 、病房条件 (多人) 、备皮至手术时间长、手术时间长。

3.1体重指数BMI

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到手术中切口感染发病率肥胖患者是3.09倍于非肥胖患者的, 肥胖患者的感染率相当的高。

3.2 切口分类

从手术切口分类的感染发病率来看, II类手术的是I类手术的2.37倍, 通常II类手术都是胃肠道的疾病手术, 其切口的感染大多来自腹腔内的感染性渗液与开放的消消化化道道, , 这这主主要要是是由由于于胃胃肠肠道道手手术术靠靠近近远远端端, , 其其细细菌数量就越多, 则感染机会就越大。

3.3 病房条件

多人病房更可能存在着感染, 和探视人员较多有关, 其感染概率要高于单人间的2.31倍。

3.4 备皮至手术时间

备皮至手术时间越长, 则显著地提高了手术后的感染率, 其OR值为2.26, 这和剃除身体毛发使上皮组织损伤而造成微生物的繁殖有关。

3.5 手术时间

普外科切口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2006~2010年手术后感染的50例患者的病例, 其中男29例, 女21例;患者年龄在10~68之间, 平均年龄为39岁;住院时间为7~152 d, 平均住院时间为79.5 d。

1.2 方法

通过仔细查阅患者的年龄, 所做手术的类型、方式, 住院时间, 手术部位, 手术前后的护理, 抗菌药的使用, 术后护理情况, 细菌感染的类型及疾病的既往史等病例资料, 按统一的表格进行填写各项内容, 然后分析、总结和归纳。

2 结果

在50例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中, 由手术相关因素造成的感染占50%, 是引起外科感染的主要因素, 其中手术切口类型造成的感染占31%, 而Ⅰ型切口的感染率为4%, Ⅱ型切口的感染率为9%, Ⅲ型切口为18%;急性手术占12%, 择期手术占5%;住院时间影响占2%。术前术中没有使用抗菌药或者没有严格控制好手术条件占8%, 术中敷料污染造成感染占7%, 手术后没有按照医嘱服用药物或者切口处理不当造成的感染21%。由耐药菌造成的感染占7%。伴有糖尿病、肥胖症、肿瘤等疾病的感染率为5%。其他因素占2%。

3 讨论

3.1 手术相关因素

3.1.1 手术切口及手术时间的影响

外科手术的三类切口中Ⅲ型切口的感染率最高, 占18%, 是造成感染最为常见的因素。Ⅱ型切口主要是由内源性因素造成的, 占9%, 主要是因为手术中产生的感染性渗液造成的。Ⅰ型切口的感染主要是外源性因素造成的, 占4%, 是患者在手术中术部形成溶胶而造成的细菌感染。手术时的切口在手术允许的情况下, 应该越短越好, 感染的几率也会降低。手术时间的长短也是影响外科手术感染的重要因素, 患者的手术时间进行的越长, 手术部位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就越长, 那么切口被细菌污染的概率就会增加, 所以对于那些手术时间长的手术, 在手术过程中一定要用抗菌药物来预防细菌感染。

3.1.2 住院时间的因素

患者在住院期间, 接触到医院的耐药菌的几率增大, 特别是由于医务人员所带菌的传播, 而在另一方面, 若是住院时间较短, 患者本身还没有康复就出院, 这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家没有医院这么专业的护理, 而且消毒工作更不如医院彻底。

3.1.3 手术的择期的影响

急性手术后的感染率较择期手术的感染率高, 一个是因为择期手术准备比较充分, 患者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 急性手术的全面考虑较择期手术欠缺, 如手术部位的选择, 并发症的考虑及手术方法的选择等。

3.2 手术前中后的影响

3.2.1 在手术前没有对患者的手术部位做好彻底的消毒工作或者没有使用抗菌药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3.2.2 在手术的过程中

术者没有按照严格的手术操作规程来进行手术, 或者说手术中空气流通过大, 使原本无菌的环境受到污染, 或者是术部大出血时没有把积血清理干净而造成感染, 又或者是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细菌感染的可能时没有及时用药物预防。手术过程中的器械及敷料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患者体内肠道分泌物等物质的污染而没有更换。这些都是在手术中造成感染的主要因素。3.2.3手术后患者对于手术部位护理的不正确, 不注重个人术部的卫生, 是造成感染的重要因素。而且若是不按医嘱定时按疗程来服用抗菌药, 也极易造成感染, 使伤口得不到愈合, 甚至感染化脓开裂。

3.3 耐药菌的影响

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 性惯性根据经验来选择预防手术感染的药物, 没有定期轮换使用抗菌药, 这是导致术后感染的重要原因。因医院的某些细菌长期接触某一类抗菌药, 使其产生耐药菌, 使该类抗菌药无效, 然后耐药菌感染患者, 给患者外科手术感染带来的很多的影响。

3.4 患者自身状况的影响

3.4.1 疾病的影响

患者在手术期间感染某种疾病或者本身有某些疾病, 其本身的抵抗力弱, 而体内或者体外的细菌就会乘机进入手术切口部位, 造成感染。例如糖尿病患者, 肥胖患者, 在50例病例中, 有这些疾病的感染率明显高出许多。

3.4.2 年龄的影响

年轻的患者对于细菌入侵的抵抗力高, 细菌不易感染年轻患者, 而对于那些年长的患者, 其抵抗力低下, 细菌容易入侵造成感染。

4 总结

外科手术后造成切口的感染是复杂的、多样的、相关的, 在实际临床中, 一定要注意影响外科感染的各种因素, 一定要把手术的基本准则做到位, 同时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 要监督其按照医嘱来护理伤口, 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减低外科手术后的感染率, 提高手术的康复率。

参考文献

[1]杨静波.普通外科中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相关处理[J].中外医疗, 2011 (6)

[2]缪连彬.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J].吉林医学, 2010, 31 (12)

[3]刘明.普外科伤口感染病因分析及防控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18) .

[4]张飞燕, 阎俊芳.普外科手术感染危险因素探讨及护理对策[J].中国中医药资讯, 2010, 2 (36)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普外科切口】相关文章:

普外科护理05-07

普外科总结06-04

普外科护理05-02

普外科实习大纲05-22

普外科实习范文05-20

普外科护理试卷05-18

普外科主任职责05-31

普外科进修总结06-11

普外科轮转小结06-16

高龄普外科患者论文04-18

上一篇:智能检修下一篇:机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