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2024-06-08

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精选十篇)

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篇1

一、固定资产初始成本

在会计上,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在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等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租入资产价值。在税务处理上,不考虑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而是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作为相关资产的计税基础。

二、未确认融资费用

会计处理上,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摊。税务上,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额,税法上不再允许税前扣除。需注意对固定资产折旧和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两方面的纳税调整,这两方面的方向应当是相反的。

三、折旧

在税务处理上,根据《实施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二)项规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规定构成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部分应当提取折旧费用,分期扣除。会计与税法计提折旧都是以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为基础,因为由于其初始成本确认的不同,所以产生了每期折旧额的财税差异。

下面举例说明融资租赁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2010年12月31日,A公司与B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合同,A公司向B公司租入设备一台,租赁期限: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4年,每年末支付租金18万元,该设备2011年12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60万元,租赁合同约定的年利率7%,承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为1000元,承租期满时,A公司享受优先购买权购买价100元。估计承租期满时的公允价值8万元,企业所得税率为25%,不考虑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税金。

A公司2011年的相关计算和分录如下:

1、确定租赁资产入账价值

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18× (P/A, 4, 7%) +0.01× (P/V, 4, 7%) =18×3.3872+0.01×0.7629=60.98 (万元) 。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大于公允价值60万元,因此,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为60万元。

2、计算未确认融资费用

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租赁资产公允价值=72.01-60=12.01(万元)

2011年1月1日账务处理:

财税差异:

(1) 税法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付款总额+支付的相关税费=18×4+0.1=72.1 (万元)

会计上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60.1万元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虽然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但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2) 会计上“未确认融资费用”账面价值为-12.01万元(未确认融资费用属于负债类科目,初始确认在借方所以用负数表示),在后期作为财务费用进行摊销,税法上不确认“未确认融资费用”,计税基础为0,形成应纳税的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3.0025万元。

假设会计与税法折旧年限均为4年,净残值为0,都采用直线法折旧,则会计上每年计提折旧=60.1/4=15.025(万元),税法每年计提折旧=72.1/4=18.025(万元),形成财税差异为3万元,以上差异在未来期间不可以转回,属于永久性差异,不进行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而是在企业汇算清缴时,按照“调表不调账”的原则进行纳税调减处理。

参考文献

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篇2

1.租赁期

指租赁协议规定的不可撤销的租赁期间。如果承租人有权选择续租资产,并且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不论是否再支付租金,续租期也应当包括在租赁期之内。

2.租赁开始日

指租赁协议日与租赁各方就主要条款作出承诺日中的较早者。

3.租赁期开始日

指承租人有权行使其使用租赁资产权利的日期,表明租赁行为的开始。

4.资产余值

租赁开始日估计的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5.担保余值

承租人担保余值=承租人承诺担保额+与承租人有关第三方承诺担保额

出租人担保余值=承租人担保余值+独立第三方担保余值

6.未担保余值

未担保余值=资产余值-出租人担保余值

7.最低租赁付款额

指租赁期内,承租人应支付或可能要求被支付的款项(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加上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但出租人支付但可退还的税金不包括在内。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讲会行使这种选择权,购买价款应当计入最低租赁付款额。

8.最低租赁收款额

最低租赁收款额=最低租赁付款额+与出租人、承租人无关第三方担保余值。

9.或有租金

指金额不固定,以时间长短以外的其他因素(如销售量、使用量、物价指数等)依据计算的租金。

10.履约成本

指租赁期内为租赁资产支付的各种使用费用,如技术咨询和服务费、人员培训费、维修费、保险费等。

11.初始直接费用

指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的过程中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费用。

12.租赁内含利率

指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

二、租赁的分类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确认为融资租赁:

1.在租赁期届满时,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2.承租人有购买租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

3.即使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但租赁期占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寿命大部分(大于等于75%),当租赁资产租赁前已使用年限超过资产自全新时起算可使用年限的75%以上时,该条标准不适用;

4.就承租人而言,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等于90%);就出租人而言,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等于90%);

5.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做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三、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1.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1)租金的处理

无论租金缴纳的方式如何,每期应确认的费用应按下式计算:

每期计入费用的租金=应缴纳的租金总和/(租赁期年限+免租期)

例如:A公司租入管理用固定资产,租期为3年,预付租金150000元,每期末分别支付租金150000元、00元、250000元。

A公司每期应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为(150000+150000+200000+250000)/3=250000元。

如果存在预付租金,预付租金时作如下分录:

借:长期待摊费用

贷:银行存款

长期待摊费用应当根据每期租金支付情况进行分摊:

即,A公司第一期末应作如下分录:

借:管理费用 25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

长期待摊费用 100000

(2)或有租金的处理

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3)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1)租金的处理

每期确认的收入=应收租金总和/(租赁期+免租期)

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融资租赁企业)/其他应收款(其他企业)

贷:租赁收入(融资租赁企业)/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企业)

(2)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

金额不大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金额较大的应当资本化,在整个经营租赁期间按照与租金收入相同的基础进行分摊:

支付初始直接费用时:

借:长期待摊费用

贷:银行存款

每期摊销时:

借:管理费用等

贷:长期待摊费用

※注:这块教材和准则有出入。准则中只是说计入当期损益,没有资本化分摊的事情。

(3)或有租金

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4)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

免租期:出租人应当将租金总额在包括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间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方法进行分配,免租期内出租人应当确认租金收入。

出租人承担了承租人的某些费用:出租人应将该费用自租金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收入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配。

四、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1.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1)租赁开始日的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初始直接费用)

未确认融资费用(差额)

贷:长期应付款(最低租赁付款额)

银行存款(初始直接费用)

折现率的选取:出租人的内含利率>合同利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1】承租人对融资租入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应重新计算融资费用分摊率;所采用的分摊率是使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折现率。

【2】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分期付款方式购入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但递延所得税资产无对应科目,所以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2)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

借:财务费用/在建工程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每期融资费用的摊销额=期初应付本金余额×实际利率

=(期初长期应付款余额-期初未确认融资费用余额)×实际利率

(3)租赁资产折旧的计提

①折旧额

有优惠购买选择权时:

应计提折旧总额=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行使优惠购买选择权时估计的预计净残值

没有优惠购买选择权时:

应计提折旧总额=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承租人担保余值

②折旧期间

能够合理确认租赁期届满时承租人会取得资产所有权:

按该资产全部使用寿命计提折旧。

不能够合理确认租赁期届满时承租人会取得资产所有权:

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寿命两者中较低者。

(4)履约成本与或有租金的处理

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5)租赁期届满时的处理

①返还租赁资产

存在承租人担保余值:

借:长期应付款(担保余值)

※如果存在担保余值,租赁期届满时长期应付款金额会减至担保余值金额。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不存在承租人担保余值:

借: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②优惠续租租赁资产

承租人行使优惠续租选择权:

视同该项租赁资产一直存在进行处理。

承租人没有续租而支付违约金:

借:营业外支出

贷:银行存款

③留购租赁资产

借:长期应付款(购买价款)

贷:银行存款

借:固定资产——生产用固定资产等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2.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1)租赁期开始日

应收融资租赁款入账价值=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未担保余值现值)

借:长期应收款(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

未担保余值

营业外支出(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反之,贷记“营业外收入”)

贷:融资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

银行存款(初始直接费用)

未实现融资收益

未实现融资收益初始确认时进行调整: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初始直接费用)

贷:长期应付款(初始直接费用)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

【1】关于未担保余值

未担保余值就是融资租赁资产中风险和报酬还由出租人承担的部分。租赁期结束后,如果承租人没有购买权,租赁资产要返还,重新进入出租人的账目。而此时返还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分两部分,一部分有担保(无论是承租人担保还是第三方担保),相当于这部分风险报酬不由出租人承担,另一部分即未担保余值的风险和报酬由出租人自行承担。从这个角度看,未担保余值显然属于出租人的资产(出租资产价值的一部分)。因此对这部分资产不但要入账还要计提减值准备。由于未担保余值可以理解为整个融资租赁项目出租人经济利益流入的一部分,因而对其计提减值准备还会影响出租人的内含利率。

【2】关于初始直接费用

这里的初始直接费用是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相关费用,即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相关费用,因此需要资本化计入长期应收款。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由于出租人在计算内含利率时,已经考虑到了初始直接费用的影响,因而在长期应收款入账时为了与分摊率相匹配应当计入初始直接费用。

而对未实现融资收益调整的分录,相当于初始直接费用在期初,也就是租赁期的第0期间进行分摊,由于是第0期,所以不用考虑分摊率的影响,直接调整未实现融资收益和长期应付款即可。

(2)未实现融资收益分配的会计处理

未实现融资收益摊销额=(长期应收款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期初余额)×租赁内含利率

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到租金)

贷:长期应收款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贷:租赁收入

(3)应收融资租赁款坏账准备的计提

出租人应对应收融资租赁款减去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差额部分(在金额上等于本金的部分)合理计提坏账准备,而不是对融资租赁款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4)未担保余值发生变动的会计处理

未担保余值增加:

不做调整。

未担保余值减少:

有证据表明未担保余值已经减少,应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并将由此而引起的租赁投资净额(最低租赁收款额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未实现融资收益之间差额)减少确认为当期损失,以后各期根据修正后的租赁投资净额和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确定应确认的租赁收入。

如已确认损失的未担保余值得以恢复,应在原先已确认的损失金额内转回,并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以后各期根据修正后的租赁投资净额和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里利率确定应确认的租赁收入。前期已确认的融资收入不做调整。

期末计提减值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差额)

贷: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与租赁投资净额的减少额之间的差额)

贷:资产减值损失

(5)租赁期届满时的会计处理

①存在担保余值,不存在未担保余值

借:融资租赁资产

贷:长期应收款(担保余值)

※租赁期届满时长期应收款会减记至担保余值金额。

如果收回租赁资产的价值低于担保余值,则应向承租人收取价值损失补偿金:

借:其他应收款

贷:营业外收入

②存在担保余值,同时存在未担保余值

借:融资租赁资产

贷:长期应收款(担保余值)

未担保余值(未担保余值金额)

③存在未担保余值,但不存在担保余值

借:融资租赁资产

贷:未担保余值

④二者均不存在

不作处理。

(6)留购租赁资产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

若存在未担保余值

借: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

贷:未担保余值

对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的几点新认识 篇3

融资租赁在西方国家受到政府、监管机构和研究部门的高度重视,被称为“新经济的促动者”。融资租赁作为金融创新品种引入我国已有20多年,在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设备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因而也受到我国政府、监管机构和研究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融资租赁业的主要优势 与银行、信托、证券相比,融资租赁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双向逆市发展优势融资租赁具有双向逆市发展的优势,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信贷政策宽松,融资租赁能充分发挥融资功能,为企业创造融资机会,推动经济蓬勃发展;在经济萧条时期,融资租赁业既担当起“强心针”角色,又充分发挥其促销功能,推进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促进经济良性发展。融资租赁是刺激投资、克服投资萎缩的有效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开国家货币政策波动的影响,对企业稳定发展和国家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起积极作用。

(二)个性化优势融资租赁形式灵活,可根据项目条件、背景以及项目所涉及各方的要求和目标,量体裁衣,设计满足不同条件和需要的项目方案。作为一个新型行业,融资租赁本身就是一项金融创新。在与其他金融行业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融资租赁又不断推出新的融资租赁形式,如直接租赁、回租租赁、转租赁、杠杆租赁、委托租赁等。

(三)设备选择自主性强优势在融资租赁过程中,承租人有权自主选择设备及供货人,不依赖出租人的判断和决定,出租人不得干涉承租人对设备及供货人的选择。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设备外,出租人可以向承租人推荐厂家及设备,但没有决定权。

(四)租金支付方式灵活优势融资租赁在租金收取方面方式较为灵活。出租方可根据承租方的生产性质、资金状况和销售的季节特征等,在还款时间和金额方面与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相结合,而不拘泥于定期、定额支付租金形式。承租方支付租金可采取的形式较多,如按支付时间间隔期,可以分为年付、半年付、季付和月付;按每次租金是否等额,可以分为等额支析口不等额支付。实务中,承租方与出租方商定的租金支付方式—般为后付等额年金。

二、融资租赁判断标准的完善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租赁》规定,满足以一项或数项标准的租赁,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其中第四项是就承租人而言,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帐面价值。在上述判断标准中我国租赁准则回避了公允价值,改用帐面价值。这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企业弄虚作假,任意调节利润,但同时却产生了其他相关问题,一是对于承租人而言,并不知道出租人租赁资产的帐面价值,出租人没有义务也不会乐意告诉承租人;二是不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例如,甲企业将2年前自建的一间门面租赁给乙公司,租期5年,每年租金10万元。门面帐面价值45万元,公允价值100万元。预计尚可使用年限25年。折现率5%。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为43.29万元。按我国租赁准则的规定,“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帐面价值”,属于融资租赁业务。但是,从这笔交易的实质判断,“与租赁资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并没有全部(或几乎全部)转移给承租人”。因此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建议我国融资租赁的判断标准可借鉴美国确认融资租赁的作法,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

三,对未确认融资费用帐的重新认识

《企业会计准则租赁》规定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通常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人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我们知道“未确认融资费用”账户所反映的内容,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应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摊的未实现的融资费用,换一个角度,我们可将其理解为由于融资而应承担的利息支出在租赁期内的分摊。

《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部分将“未确认融资费用”作为资产类科目,但在《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报表编制说明”和《企业会计准则租赁》指南中,却都同时规定:在编制报表时,对“长期应付款”项目,应根据“长期应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显然,这里出现了前后矛盾:如果将“未确认融资费用”规定为资产类科目,那么应将其余额列示在报表的资产项目中,而不应从“长期应付款”项目中抵减;如果从报表列示的角度说它是负债(备抵)类科目,那么就没有必要將其规定为资产类科目。

对于承租方来说, “未确认融资费用”既不是在未来预期可以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流入的项目,更不是其在期初已经支付待到以后期间摊销的待摊或者递延项目,所以将“未确认融资费用”作为资产类科目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从会计分录形式看,它首次确认出现在会计分录的借方,而且后来摊销时转到了“财务费用”科目的借方,这样就具备了资产类科目的外在形式。

同时, “未确认融资费用”账户也不符合传统财务会计模式配比机制下的负债类科目的性质,这一点仅从会计分录形式就可以说明。但是如果把“未确认融资费用”理解为尚未支付而应预提的待到以后分摊的财务费用,那么,它就具有负债(备抵)类科目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就不难理解在编制报表时,对“长期应付款”项目,“应根据‘长期应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了。因此笔者认为应对“未确认融资费用”作双重理解,即资产类科目的形式、负债类科目的内容。

四,未担保余值减值会计处理方法的改进

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是:出租人应定期对未担保余值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果有证据表明未担保余值已发生减值,则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并将由此而引起的租赁投资净额的减少确认为当期损失,以后各期根据修正后的租赁投资净额和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确认融资收入;如果已确认损失的未担保余值得以恢复,则在原确认的损失金额内转回,并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当未担保余值增值时,则不作任何调整。这种处理方法尽管比较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根据重要性原则,应当简化未担保余值减值时的会计处理。当发生减值时,不再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融资收入仍按原租赁内含利率计算确认。既然未担保余值是出租人投资总额的一部分,应当与应收融资租赁款会计处理一致,同样可以采用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具体做法是:

在“未担保余值”科目下设两个明细科目,即“成本”和“减值准备”科目。会计处理是:

1、期末,按出租人的未担保余值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科目。

2、如果已确认损失的未担保余值得以恢复,在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按未担保余值恢复的金额,借记“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3、未担保余值租赁期满的会计处理为:借记“融资租赁资产”、“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科目,贷记“未担保余值成本”科目,借贷之间的差额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或“营业外收入”科目。

浅谈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篇4

一、实例

A公司于2009年12月25日与B公司签订一份租赁合同, 合同主要条款及相关资料如下:1.租赁标的物:某大型联动设备;2.租赁期开始日:2009年12月31日;3.租赁期:2009年12月31日至2012年12月31日;4.租金支付方式:自2010年12月31日至2012年12月31日, 每年年末支付租金200万元;5.租赁期满时, 该设备估计余值100万元, 其中A公司担保的余值80万元, 未担保余值20万元;6.该设备全新, 2009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及账面价值均为600万元, 预计使用4年;7.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为8%;8.A公司与B公司各自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佣金、差旅费等分别为2万元、1万元;9.租赁期第二年、第三年考虑到物价上涨原因, A公司需向B公司另外分别支付10万元、20万元的租金;10.A公司履行合同过程中另发生职工培训费1.5万元;11.租赁期满时, A公司将设备退还给B公司。

二、承租人 (A公司) 的会计处理

1. 租赁开始日

第一步, 判断租赁类型。由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578.924万元, 大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600万元的90% (540万元) , 满足融资租赁的标准, 故可断定该租赁系融资租赁。

第二步, 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依据本案例, 选用合同规定的利率8%为最低租赁付款额的折现率。最低租赁付款额=各期租金之和+承租人担保的资产余值=200×3+80=680 (万元) ;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200× (P/A, 8%, 3) +80× (F/P, 8%, 3) =200×2.5771+80×0.7938=578.924 (万元) 。因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低于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根据孰低原则, 故今后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应选用现值。

第三步, 计算未确认融资费用。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680-578.924=101.076 (万元) 。

2. 租赁期开始日的会计处理

依据租赁开始日相关金额的确定, 同时承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应计入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 承租人的会计处理为:

3. 租赁期内的会计处理

第一步, 采用实际利率法, 对未确认融资费用进行分摊并作出相应账务处理。因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为现值, 实际利率法下融资费用的分摊率即采用该折现率, 各年相关数据见表1。

第一年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的会计处理为:

第二年、第三年处理同上。

第二步, 各年年末支付租金, 会计处理为:

第二年支付或有租金, 会计处理为:

第三年支付或有租金20万元, 会计处理略。

第三步, 计提折旧及会计处理。租赁期各月计提折旧分别为: (580.924-80) ÷3÷12=13.915 (万元) 。会计处理为:

第四步, 发生履约成本, 会计处理为:

4. 租赁期满, 归还设备的会计处理

三、出租人 (B公司) 的会计处理

1. 租赁开始日

第一步, 计算租赁内含利率。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 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利用插值法, 计算得出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7.4697%。

第二步, 计算最低租赁收款额及其现值、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最低租赁付款额+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680+0=680 (万元)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601-20× (F/P, 7.4697%, 3) =601-20/ (1+7.4697%) 3=601-16.1128=584.8872 (万元) 。未实现融资收益= (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 -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 (680+20) -601=99 (万元) 。

第三步, 判断租赁类型。由于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为584.8872万元, 大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600万元的90% (540万元) , 满足融资租赁的标准, 故可断定该租赁系融资租赁。

2. 租赁期开始日的会计处理

依据租赁开始日相关金额的确定, 同时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应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 出租人的会计处理为:

即产生的真正未实现融资收益为99万元。

3. 租赁期内的会计处理

第一步, 采用实际利率法, 对未实现融资收益进行分配 (见表2) , 并进行会计处理。

第一年年末的会计处理为:

第二年、第三年处理同上。

第二步, 各年年末收到租金, 会计处理为:

第二年收到或有租金, 会计处理为:

第三年收到或有租金20万元, 会计处理略。

4. 租赁期满, 收回设备的会计处理

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篇5

或者用IRR计算,学习内涵收益率IRR计算,请点击IRR的实际应用,超越99%的你更应该知道

借:长期应收款 —— 应收融资租赁款 16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固定资产 1000000

未实现融资收益 600000

由于在计算内含利率时考虑了初始直接费用的因素,但初始直接费用无法通过租金得到回收,因而需同时做如下账务处理: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10000

贷:长期应收款 —— 应收融资租赁款 10000

收取租金时的会计处理:

出租人每期收到租金时,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分配当期应当确认的租赁收入。同时,按照财税[2013]37 号文的规定,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并收讫销售款项或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需确认增值税纳税义务。2018年 12 月 31 日收到第一笔租金时:

借:银行存款 232000

贷:长期应收款 —— 应收融资租赁款 200000

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2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125000 (100000/8)

未实现融资收益 116469.31

贷:主营业务收入241469.31

接下来在2019年到2025年12月会计分录都一样,只是数据上按分摊表走即可。

二,假如甲公司为小规模纳税人

按合同规定购入该项资产,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

借:固定资产 1160000

贷:银行存款 1160000

★ 融资租赁合同二

★ 工程项目融资论文

★ 果树学教学实践分析影响论文

★ 融资租赁公司总经理工作计划

★ 工厂装备融资租赁合同

★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企业会计处理规定》

★ 分析影响工程建筑管理的若干因素论文

★ 信息技术对信息管理的影响分析论文

★ 融资租赁发展现状与合同

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篇6

【关键词】 融资购入;固定资产;未确认融资费用

融资购入固定资产,从其形式上来讲就是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其分期付款期通常在3年以上。由于分期付款具有缓解企业资金短缺的作用,所以从其实质上来讲具有融资的性质。为此,对于融资购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不能按照其未来实际付款额确定,而应按照其未来各期付款额的现值确定。至于融资购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与未来实际付款额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未确认的融资费用”,并在日后实际付款时,采用实际利率法分期摊销。对于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部分,计入“在建工程”科目,予以资本化;对于不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科目,予以费用化。具体会计核算程序如下:

一、会计核算程序

1.确定入账价值

融资购入固定资产,如果是分期不等额付款的,以复利现值作为其确定入账价值的基础;如果是分期等额付款的,以年金现值作为其确定入账价值的基础。

(1)复利现值=∑(每次付款额×复利现值系数)

(2)年金现值=每次付款额×年金现值系数

公式中的n为付款期,R为贴现率。

2.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每期应摊销的“未确认融资费用”

(1)当期应分摊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当期期初应付本金余额×分摊率(即贴现率)

(2)当期应付本金减少额=当期实际支付的款项-当期应分摊的未确认融资费用

(3)当期期末应付本金余额=当期期初应付本金余额-当期应付本金减少额

在运用上述公式计算应分摊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时,应注意以下要点:①第一期期初应付本金余额,就是融资购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未来分期付款额的现值);②公式中分摊率,就是计算现值时所用的贴现率(即实际利率);③当期期末的应付本金余额,就是下期期初的应付本金余额;④最后一期的摊销额,应采用倒扣的办法,以保证未确认融资费用全部摊销完毕;⑤由于每期付款额既包括支付的本金,又包括支付的利息,所以从每期支付的款项中扣除了每期支付的利息就是每期支付的本金,即当期应付本金的减少额。

3.会计分录

(1)购入时

借:固定资产(未来分期付款额的现值,假设无相关税费)

未确认融资费用(双方差额)

贷:长期应付款(未来分期付款额之和)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上是按未来分期付款额的现值,作为融资购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第五十八条规定:“外购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作为计税基础。”由于会计与税法对外购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计算基础不同,从而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

(2)每期付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

贷:银行存款

(3)分期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时

借:财务费用(费用化)

在建工程(资本化)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二、实例分析

甲公司2007年1月1日从乙公司购入A生产设备作为固定资产使用,购货合同约定,A设备的总价款为3 800万元,当日支付800万元,余款分3年于每年末平均支付。设备交付安装,用银行存款支付安装等相关费用27万元,设备于3月31日安装完毕交付使用。设备预计净残值为8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假定同期银行借款年利率为6%,期数为3期的普通年金现值系数为2.673。

要求:(1)计算该设备的入账价值及未确认融资费用。(2)计算甲公司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额。(3)计算甲公司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每年计提的折旧额。(4)编制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度与该设备相关的会计分录(为简化计算,假定每年年末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和计提折旧,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全部计入财务费用)。

具体步骤如下:

(1)计算该设备的入账价值及未确认融资费用。

①长期应付款入账金额=3 800-800=3 000(万元)。

②计算总价款的现值=800+1 000×2.673=3 473(万元)。

③设备的入账价值=3 473+27=3 500(万元)。

④未确认融资费用=3 800-3473=327(万元)。

(2)计算甲公司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额。

①2007年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3 000-327)×6%=160.38(万元)。

②2008年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3 000-1 000)-(327-160.38)]×6%=110(万元)。

③2009年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327-160.38-110=56.62

(万元)。

(3)计算甲公司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每年计提的折旧额。

①2007年应计提的折旧=(3 500-80)×5/15×9/12

=855(万元)。

②2008年应计提的折旧=(3 500-80)×5/15×3/12

+(3 500-80)×4/15×9/12=969(万元)

③2008年应计提的折旧=(3 500-80)×4/15×3/12+

(3 500-80)×3/15×9/12=741(万元)

(4)编制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度与该设备相关的会计分录(为简化计算,假定每年年末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和计提折旧,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全部计入财务费用)。

①2007年度:

借:在建工程3 473

未确认融资费用327

贷:长期应付款 3 000

银行存款 800

借:在建工程27

贷:银行存款27

借:固定资产 3 500

贷:在建工程3500

借:长期应付款 1 000

贷:银行存款1 000

借:财务费用 160.38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60.38

借:制造费用855

贷:累计折旧 855

②2008年度:

借:长期应付款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借:财务费用11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10

借:制造费用 969

贷:累计折旧 969

③2009年度:

借:长期应付款 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借:财务费用56.62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56.62

借:制造费用741

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篇7

融资租赁是20世纪60-70年代, 并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是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现阶段, 融资租赁已成为我国企业完成陈旧设备更新的重要方式。它通过“融物”的方式实现“融资”的目的, 审核手续简便、操作快捷,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融资租赁拓宽了融资渠道。与银行贷款比较又具有补充银行信贷授信额度的不足的独特优势。现在的融资租赁模式已得到了众多企业单位的使用和关注, 因此, 对于财务从业人员来讲, 融资租赁操作技巧及其会计处理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时十分关键的。

二、出租方对设备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融资租赁的实质是, 将企业资产中的风险及有偿租赁进行转移。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可以根据企业的情况来确定转移与否。

1.出租单位在设备租赁的当天的最少收入计入融资入账目中。

2.对于出租单位, 开始的直接费用有很多, 像中介的佣金、国家收取的印花税、律师咨询费以及谈判过程的花费等, 都应归于起始费用中。

3.设备出租单位所得到的租金主要是本金以及利息两个方面。对于没有进行融资的资金应进行及时的分配;对于出租租赁的收入, 在分配过程中对收入确认后进行有效的分配。

4.在出租设备的过程中, 没有担保的资金会对租赁过程中的收益有一定的影响, 进而也就会对没有进行融资的资金状况产生影响。所以, 在企业的资产没有进行担保而获得资金提升的状况, 财务的处理方式可以不用进行完善。在资产未担保余值减少时, 企业的账务方式应进行下述方式的调整:

(1) 当出租单位的设备没有进行担保的资金预测中, 能够回收的资金少于其账面, 应对未担保余值计提进行减值。

(2) 当企业租赁设备的损失的未担保余值, 可以用确认损失的资金转移过来, 这个过程中资金不能多于计提资金量。

5.出租过程中的租金收入应以当天确认的损益为依据。

6.设备的租赁合同完成后, 出租单位应对资产进行收回。这时存在三种情况:

(1) 出租单位收回租赁设备时, 如果设备价值大于或等于担保余值和未担保余值之和, 应借记“融资租赁资产”科目, 贷记“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未担保余值”科目。反之, 则由租赁方对损失进行补偿。

(2) 出租方收到承租方交还设备时, 应借记“融资租赁资产”科目, 贷记“未担保余值”科目。

(3) 承租单位对设备继续进行租赁

当承租单位同意继续对设备进行租赁, 但价格较为优惠时, 出租单位可以将设备的租赁看作没有实现融资的资金;当承租单位在合同到期后, 对于合同规定的续租没有继续进行时, 出租单位可以依据合同向承租单位收取相应的合同违约金, 并将收取的违约金当作额外的收入进行处理。当合同期满后, 承租单位对设备进行购买。租赁合同中, 承租单位在租赁合同期满时通常有设备的优先及优惠购买权, 因此, 一旦承租单位选择购买设备, 出租单位应依据合同规定的价格对承租单位进行资金的收取。

7.合同期末节企业设备会计信息报表。出租单位在其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应就以下的事项进行披露:

首先是每年企业收到的最低租赁税收资金, 和每年收到的最低租金的总值;其次是对没有进行融资资金收益的剩余资金量;再次是出租单位未实现融资收益分配所采用的方法。

三、承租单位在设备融资租赁方面的会计处理方式

1.从设备的租赁日开始, 承租单位可以把租赁设备中的最小账目计入租赁设备的账目中, 并可将该两者间价值差视为没有进行融资的资金。承租单位在最小设备租赁资金价值的计算过程中, 可以将出租单位设备租赁的报酬获利看为折现率。如果不知道出租方租赁内含报酬率可以采用租赁合同中约定的利率看作折现率。

2.设备租赁的直接费用, 也称为承租单位在签订设备租赁合同时, 出现的并可直接归入设备租赁必要开支的资金。中介的佣金、国家收取的印花税、律师咨询费以及谈判过程的花费等, 此类费用应当计入设备的账面价值。

3.租赁期内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根据合同约定的付款金额, 承租单位应向出租单位所支付的设备的租金也有两部分组成, 包括租金的本金以及利息。承租单位在进行设备租金的支付过程中, 应当避免长期租金的支付, 同时对于没有得到确认的融资资金看作档期的租金支付费用。在租赁双方签订的合同中, 如果有提前支付租金的条款, 第一次租金在支付过程中就没有相应的利息, 可以视为设备租赁成本的提前, 因此应对于长期的租金支付款额度进行避免。承租方应将最低租赁付款额折现, 且以该折现率看作没有确认的融资资金的分摊率。

4.在租赁过程中设备的计提折旧情况。承租单位在对融资的设备进行计提折旧的计算过程中, 通常有两方面的内容: (1) 是当前设备计提折旧的相关规范:承租单位在对租赁的设备进行计提折旧计算时, 需要与企业固有设备的折旧方式进行统一。 (2) 在租赁设备的计提折旧计算过程中, 对于租赁设备的折旧起始日, 通常是根据双方签订的租赁合同中的记录数据。

5.履约成本是指租赁期内为租赁设备所支付的各种使用费, 如服务费、技术咨询费、维修费、保险费、培训费等。履约成本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6.存在或有租金时的会计处理:或有租金是指金额不固定、以销售量、使用量、物价指数等变动因素为依据计算的租金。由于或有租金不能准确估计金额, 无法采用合理方法对其进行分摊。所以, 该情况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7.租赁期结束时的会计处理:租赁期结束时, 承租方对租赁设备的处置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 承租单位在租赁期满后对租赁的设备进行退还处理。在承租单位的租赁合同期满后, 承租单位应将承租的设备归还给出租单位。 (2) 承租单位可以依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对于承租的设备以优惠的价格进行续租。承租单位在合同期满后愿意对设备进行续租, 可则应视同该项租赁一直存在而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 (3) 承租单位依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对承租的设备进行购买。承租单位在租赁合同期满后可以依据合同规定对承租的设备进行购买, 借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 将设备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明细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8.期末相关信息的会计披露:承租方在其出具的财务报表中应对以下问题进行披露:

(1) 财务报表中应就原租入的设备的原价值、折旧以及使用净值等进行披露。

(2) 逐年支付资金的最小应付余额。

(3) 未进行融资的资金。

融资租赁会计处理探析 篇8

融资租赁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融资渠道,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经营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融资租赁信息载体的融资租赁会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财政部2001年财政部发布了财会【2001】7号《企业会计准则———租赁》,对出租人和承租人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进行了规范,为我国租赁会计实务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2006年2月15日在新准则发布之际,财政部又对原租赁准则进行了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简称CAS21),随后又发布了相应的应用指南。我国现行的融资租赁准则就是指CAS21及其应用指南中关于融资租赁内容的规定。

从准则内容来看虽然条理清晰,但比较抽象,而且还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和自身不完善之处,让学习者和实务工作者感到困惑。为此学者们对我国现行租赁准则存在的问题已有较多讨论,找出了准则中某些前后矛盾之处和准则规定本身不完善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可谓见仁见智。本文认为,大家对准则的困惑主要来自于理解不够灵活或分析方法不够恰当,所以对准则的道理理解不够深入。由于融资租赁业务本身的特殊性,理解准则相关内容时一定要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本文将同时从承租人和出租人角度对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帮助学习者和实务工作者全面理解和掌握融资租赁准则的内容。当然,准则个别地方确实还不完善,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修订建议,期望能对准则今后的修订提供一点参考价值。

二、融资租赁会计处理比较

(一)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的主要内容在融资租赁业务中,出租人和承租人的会计处理都主要包括6个问题,如表1所示:

(二)初始确认的比较初始确认是指在租赁期开始日,租赁双方将租赁相关的资产和负债入账。准则对出租人和承租人初始确认规定如下:

准则第十八条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

应用指南规定,出租人在租赁期开始日按照上述规定转出租赁资产,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如有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准则第十一条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1)对出租人初始确认的分析。根据准则规定做出会计处理如表2所示:

由表2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可见,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计入了长期应收款。根据长期应收款的含义,表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将会从承租人得到补偿,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根据这笔会计分录的借贷平衡可以得出:

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未实现融资收益

进一步推出: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而由准则第十八条可知: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未担保余值现值)。

根据上述两个等式可以得出:

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未担保余值现值(式1)

准则第十三条规定,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由此得出: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式2)

显然(式1)和(式2)是矛盾的,这个矛盾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结果,在此处准则同时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总额法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净额法。本文认为,为了消除矛盾应将租赁内含利率的定义改为: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折现率。

在这个定义下可以将初始直接费用理解为出租人为了投资而发生的一般费用,而不作为出租人的租赁投资额。但是这样理解将其费用化似乎更合理,这又与准则将其计入长期应收款相矛盾。对此,我们要灵活地理解准则,为了提醒出租人尽量争取使这笔费用从将来的租金中得到补偿准则将其计入长期应收款。为了减少理解时的混乱,本文将出租人的会计分录拆成两个,如表3所示。

另外,准则指南中只规定资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并未体现对于资产账面价值如何作会计处理。本文认为,出租人在租赁期开始日应该编制会计分录反映出租资产账面价值转出,因为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融资租赁方式下,资产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资产就不应该再挂在账上了。资产转出的会计分录如表3所示。

(2)对承租人初始确认的分析。由表2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可见,承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计入了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但要将其理解为承租方为了购置资产而发生的其他成本,以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可以考虑进去,但在确定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基数时不能考虑进去,否则会导致最后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不完。本文也将承租人的会计分录拆成两个,如表4所示。

(三)未实现融资收益分配和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的比较由表3和表4可知,未实现融资收益相当于投资人收取的利息收益,而未确认融资费用相当于筹资人支付的利息。对于它们的分配和分摊准则第十九条和第十五条都规定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采取实际利率法确认融资收入和融资费用。对于分配率和分摊率的选择准则应用指南规定,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率;而承租人应当根据租赁期开始日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不同情况,对未确认融资费用采用不同的分摊率,具体分为四种情况。这四种情况可以归纳为下面两点:

(1)若租赁资产按最低付款额现值入账,则由表4中分录1可知: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此时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率应为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时所使用的折现率(依次选择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租赁协议规定的利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2)若租赁资产按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入账,则由表4中分录1可知: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租赁资产公允价值,此时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率应为使“租赁资产公允价值=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成立的折现率。其实原理与(1)相同。

对于实际利率法分配和分摊计算表,学习者往往觉得难以掌握,实务工作者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但理解其中的原理也是有必要的。下面将适用未实现融资收益分配和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的计算表格式总结为表5所示。

(四)或有租金会计处理比较根据准则规定,无论是出租人还是承租人,或有租金都是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具体而言,承租人支付的或有租金根据租金计算的依据分别计入“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账户;出租人收取的或有租金计入“租赁收入”账户。

说明:处出租人的本金余额为表3中分录1的“融资租赁资产”中的金额,而承租人的本金余额为表4中分录1的“固定资产”中的金额;为了保证本金余额为零,最后一行先计算④,再倒挤出的金额。

有的学者认为或有租金应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进行会计处理,即当符合相关确认条件时承租人要在租赁期开始日确认预计负债,这样也符合谨慎性原则。本文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根据准则规定,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其结果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常见的或有事项包括:未决诉讼或未决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亏损合同、重组义务、承诺、环境污染整治等。显然或有租金不符合或有事项的定义,不能按照或有事项准则进行会计处理。所以,本文认为租赁准则的规定是合理的。

(五)租赁期届满时会计处理的比较分析对于租赁期届满时的会计处理问题准则并没有相应规定,但根据整个租赁期内会计处理过程应该能顺理成章地做出来。本文将租赁期届满时返还资产、优惠续租和承租人留购三种情况下双方会计处理的具体内容总结为表6所示:

(六)出租人和承租人的其他两个问题分析除了上述四个双方共有的问题外,出租人还涉及到对应收融资租赁款计提坏账准备和未担保余值减值两个问题,承租人还涉及到对租赁资产计提折旧和支付履约成本两个问题。

(1)出租人的两个问题。根据准则规定,按照谨慎性原则,出租人应比照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对长期应收款减去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差额部分计提坏账准备;企业应该至少每年终了,对未担保余值进行减值测试,当未担保余值发生减值时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由此引起租赁投资净额、未确认融资收益及租赁内含利率的变化,需要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并据以计算应确认的融资收入。因为未担保余值减值的会计处理过程比较复杂,所以有的学者提出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应取消这种做法。本文认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重要性原则,如果未担保余值金额比较高就需要按照准则规定去做,否则可以不进行减值测试。对于重要性的判断,可以按照未担保余值占企业资产总额的一定比例而定。

(2)承租人的两个问题。根据准则规定,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承租人应将融资租赁资产视为自有资产进行管理,按照与自有固定资产一直的折旧政策计提折旧。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折旧基数=资产入账价值(包括初始直接费用)-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的担保余值或优惠购买价款;二是折旧期间的确定:如果能合理确定承租人将拥有资产所有权,则按资产尚可使用寿命计提折旧;否则按租赁期和资产尚可使用寿命较短者计提折旧。

承租人在资产使用过程中有时还会发生一些履约成本,如人员培训费、技术咨询费、保险费等。准则规定,这些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三、结论

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篇9

我国会计准则对融资租赁的分类原则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 即, 当租赁资产所有权有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归属于承租方则定性为融资租赁, 反之则为经营租赁。具体判断标准为租赁业务是否满足下列条件中的一项, 如果是则为融资租赁:

1.在租赁期届满时, 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2.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 所订立的购价预计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合理地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

3.在租赁资产不是太旧的前提下 (即用过的期限占全部期限的比例小于75%) , 租期占尚可使用期的比例大于等于75%。

4.就承租人而言, 最低租赁付款额的折现大于等于租赁资产在租赁开始日公允价值的90%;就出租人而言,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折现大于等于租赁资产在租赁开始日公允价值的90%。

5.租赁资产是为承租方定制的。即:某公司定制设备, 再出售给出租方, 出租方再将此设备出租给承租方。

二、融资租赁会计相关概念解析

笔者首先将融资租赁会计中涉及的基本概念转化为图表来表示 (如上图所示) , 根据图示解析这些概念, 既直观又便于理解。

1.租赁开始日, 是指承租人有权行使其租赁资产权利的日期, 表明租赁行为的开始。在该时点上, 承租人要对租赁资产进行初始确认;出租人要对未实现融资收益进行初始确认。

2.租赁期满日, 是指承租人对租赁资产进行返还、优惠续租或留购的时间点。

3.租金总额, 即在租赁期内, 出租人应收回的或承租人应支付的相当于分期销售或者分期购买租赁资产的本金和利息之和。

4.资产余值, 是指在租赁开始日, 估计租赁期满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承租人担保余值、独立于承租人和出租人的第三方担保余值、出租人担保余值和未担保余值。用公式表示为:资产余值=承租人担保余值+独立于承租人和出租人的第三方担保余值+未担保余值或资产余值=出租人担保余值+未担保余值。其中, 承租人担保余值是指对承租人而言, 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 (如互保公司) 担保的资产余值;第三方担保余值是指与承租人和出租人均无关, 但在财务上有能力担保的第三方 (如担保公司) 担保的资产余值;出租人担保余值是指针对出租人而言, 承租人的担保余值与第三方担保余值之和;未担保余值是指在资产余值中扣除出租人担保余值的差额部分, 即未担保余值=资产余值-出租人担保余值或未担保余值=资产余值-承租人担保余值-独立于承租人和出租人的第三方担保余值。

5.最低租赁付款额, 是指在租赁期内, 承租人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各种款项 (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 , 加上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用公式表示为:最低租赁付款额=租金总额+承租人担保余值。

6.最低租赁收款额, 是指最低租赁付款额加上独立于承租人和出租人的第三方担保余值。用公式表示为:最低租赁收款额=最低租赁付款额+独立于承租人和出租人的第三方担保余值或最低租赁收款额=最低租赁付款额+出租人担保余值。

7.未确认融资费用, 是指租赁开始日, 承租人最低租赁付款额与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其中, 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是指在租赁开始日, 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未确认融资费用=租入资产入账价值-最低租赁付款额。

8.未实现融资收益, 是指以租赁开始日为折现点, 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 即:未实现的融资收益= (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未担保余值) - (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初始直接费用现值+未担保余值现值) 。

三、承租人、出租人相关会计处理

(一) 租赁开始日的会计处理

1. 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承租人确定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 借记“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折现值较小者+初始直接费用) 、“未确认融资费用” (倒挤认定, 本质上是待摊的利息费用) 科目, 贷记“长期应付款” (最低租赁付款额) 、“银行存款” (初始直接费用) 科目。承租人最低租赁付款额折现率的选择顺序为: (1) 出租人的内含利率, 即在租赁开始日, 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 (2) 合同约定利率。 (3) 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2. 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出租人确认应收融资租赁款, 借记“长期应收款” (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 、“未担保余值”科目, 贷记“融资租赁固定资产” (账面价值) 、“营业外收支” (资产处置损益) 、“未实现融资收益” (倒挤认定) 、“银行存款” (初始直接费用) 科目。

(二) 租赁期间的会计处理

1. 会计处理。

承租人支付租金: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用实际利率法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 借记“财务费用”科目, 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计提折旧, 借记“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出租人收取租金,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长期应收款”科目。用实际利率法分摊未实现融资收益, 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贷记“租赁收入”科目。

2. 应注意的问题。

(1) 租赁期间承租人和出租人均采用实际利率法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 但二者在实际利率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出租人采用租赁内含利率作为实际利率, 而承租人的实际利率选择取决于当初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当初的融资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采用的是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则该折现率即为实际利率。如果当初融资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用的是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则需重新计算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实际利率, 该利率应使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折现值恰好等于租赁资产的原公允价值。

(2) 关于融资租赁资产折旧。折旧政策:如果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对租赁资产余值提供了担保, 应提折旧额=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担保余值+预计清理费用;如果不存在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对租赁资产余值的担保, 应提折旧额=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折旧期间:如果能合理推断出租赁资产归承租人所有, 按尚可使用期限来计提折旧;如果无法合理推断出租赁资产归承租人所有, 按租期与尚可使用期孰低原则来认定折旧期间。

(三) 租赁期届满时的会计处理

承租人返还租赁资产, 存在承租人担保余值的, 借记“长期应付款”、“累计折旧”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不存在承租人担保余值的, 借记“累计折旧”、“营业外支出”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承租人优惠续租, 视同该项租赁一直存在作相应的会计处理。承租人留购, 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 借记“固定资产———自有”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融资租入”科目。

出租人收回租赁资产, 借记“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长期应收款”、“未担保余值”科目。出租人优惠续租继续分配收益, 视同一直存续。出租人出售资产,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长期应收款”科目。存在担保余值的, 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贷记“未担保余值”科目。

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篇10

按照国际惯例, 对融资租赁中的初始直接费用有两种会计处理方式:一种是直接计入本期损益, 另一种是计入租赁费用。我国对融资租赁中的初始直接费用分别承租人和出租人做了不同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中规定:在融资租赁下, 承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 应当计入租入资产价值, 即可以资本化;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 在确认各期融资收入时作为收入的调整, 计入各期损益。

一、承租人对初始直接费用的会计处理

会计准则规定, 承租人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 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初始直接费用, 应当计入租入资产价值。在租赁期开始日, 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如果存在初始直接费用, 则将初始直接费用也计入租入资产的价值。初始直接费用是为了获取租赁资产使用权、获得未来收益发生的必要支出, 金额较大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是不合理的, 会使当期利润减少。而会计准则规定将其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是合理的, 在租赁各期可以通过计提折旧补偿, 也不会对当期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例:20×1年12月28日, 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租赁合同, 合同主要条款如下: (1) 租赁标的物:程控生产线。 (2) 租赁期开始日:租赁物运抵A公司生产车间之日 (即20×2年1月1日) 。 (3) 租赁期:从租赁开始日算起36个月 (即20×2年1月1日~20×4年12月31日) 。 (4) 租金支付方式:自租赁期开始日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 000 000元。 (5) 该机器在20×2年1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2 600 000元。 (6) 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为8% (年利率) 。 (7) 该生产线为全新设备, 估计使用年限5年。A公司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差旅费10 000元。则A公司在租赁开始日的会计处理为:

(1) 判断租赁类型:A公司应将该项租赁认定为融资租赁 (具体过程略) 。

(2) 确定租赁资产入账价值:

最低租赁付款额=1 000 000×3=3 000 000 (元)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1 000 000×P/A (3, 8%) =2 577 100 (元)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2 577 100元<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2 600 000元。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的孰低原则, 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应为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2 577 100元。由于存在初始直接费用10 000元, 所以A公司租入的资产入账价值为:2 577 100+10 000=2 587 100 (元) 。

(3) 计算未确认融资费用及相关账务处理。

未确认融资费用=3 000 000-2 577 100=422 900 (元)

账务处理如下: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 587 100, 未确认融资费用422 900;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3 000 000, 银行存款10 000。

也就是说, 承租人A公司共需要支出3 010 000元 (其中租金为3 000 000元, 初始直接费用为10 000元) , 3 000 000元的租金中既包括本金又包括利息, 其中本金2 577 100元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利息为未确认的融资费用422 900元。而初始直接费用由于是在租赁开始日支付, 不需要进行折现, 直接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二、出租人对初始直接费用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以下简称“租赁准则”) 第十八条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 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 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也就是说在租赁期开始日, 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 在确认各期融资收入时作为收入的调整, 计入各期损益。但对此, 近几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中出现了三次变化。笔者对会计准则规定持有一定异义。

沿用上例, 对于出租人B公司, 该生产线账面价值为2 600 000元, 发生初始直接费用100 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1. 判断租赁类型:

B公司应将该项租赁认定为融资租赁 (具体过程略) 。

2. 计算租赁内含利率。

租赁准则第十三条规定, 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 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

由于本例不涉及担保余值和未担保余值, 则租赁内含利率就为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 且最低租赁收款额等于最低租赁付款额。

最低租赁收款额=3 000 000元, 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一致为2 600 000元, 初始直接费用为100 000元, 所以有:

用插值法计算租赁内含利率。经计算, R=5.46%, 即租赁内含利率为5.46%。

3. 计算未实现融资收益及相关账务处理。

在计算未实现融资收益时, 近几年的注会教材中给出了不同的算法。

(1) 在2007年和2008年注会教材中:

最低租赁收款额=3 000 000 (元)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1 000 000×P/A (3, 5.46%) =2 700 000 (元)

未实现融资收益= (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未担保余值) -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初始直接费用+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3 000 000-2 700 000=300 000 (元)

账务处理如下: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3 000 000;贷:融资租赁资产2 600 000, 银行存款100 000, 未实现融资收益300 000。

很显然, 以上会计处理存在两个错误。

错误一:按照租赁准则第十八条规定, 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 那么, 应收融资租赁款=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3 000 000+100 000=3 100 000 (元) 。但是记入“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科目的金额只有3 000 000元, 如果将其改为3 100 000元, 那“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就应该贷记400 000元, 与前文计算的未实现融资收益金额不一致。

错误二:计算租赁内含利率时,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 也就是说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中包括了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 在计算未实现融资收益时就不应该再考虑初始直接费用。

(2) 2009年注会教材中进行了修改。未实现融资收益= (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未担保余值) -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初始直接费用+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3 100 000-2 700 000=400 000 (元) 。

账务处理如下: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3 100 000;贷:融资租赁资产2 600 000, 银行存款100 000, 未实现融资收益400 000。借:未实现融资收益100 000;贷: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100 000。

根据财政部2008年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精神, 在计算内含报酬率时已考虑了初始直接费用的因素, 为了避免高估未实现融资收益, 在初始确认时应对未实现融资收益进行调整, 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贷记“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科目。

很显然, 后一个分录是对前一个分录的对冲, 实际计入长期应收款的仍然是3 000 000元, 未实现融资收益仍然是300 000元, 有些多此一举。这就等同于初始直接费用100 000元就不需要计入长期应收款, 未实现融资收益里也不需要考虑初始直接费用。

同样, 在未实现融资收益的计算公式中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又一次与初始直接费用作为并列项同时相加, 与计算内含利率时将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计入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中, 是相悖的。

(3) 2010年和2011年的注会教材中又做了修改。

公式一:未实现融资收益= (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未担保余值) -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初始直接费用+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公式二:未实现融资收益= (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 -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在2010年和2011年注会教材中采用了公式二, 所以:

未实现融资收益=3 000 000-2 700 000=300 000 (元)

账务处理如下: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3 000 000;贷:融资租赁资产2 600 000, 银行存款100 000, 未实现融资收益300 000。

可见, 与2009年注会教材中的公式一相比, 公式二中去掉了初始直接费用, 由于初始直接费用在租赁初期发生, 其现值与终值是相等的。公式二相比于公式一没有实质变化, 都与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八条不相符。长期应收款为3 000 000元, 说明只包括最低租赁收款额, 并没有包括初始直接费用。

三、出租人初始直接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修改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关于出租人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 租赁准则第十三条与第十八条是相互矛盾的。第十三条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计入了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 它们是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而第十八条将初始直接费用与最低租赁收款额同时计入了应收融资租赁款, 两者是并列关系。那究竟应该修改第十三条还是应该修改第十八条?

方案一是修改准则第十三条, 将租赁内含利率改为:租赁开始日, 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折现率。

方案二是将第十八条修改为, 在租赁期开始日, 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 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

笔者认为方案二更合理, 理由如下:

1. 租赁内含利率符合财务管理理论, 不应该修改。

依据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内含利率是使某方案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对于融资租赁的出租方来说, 未来现金流入量应当包括最低租赁收款额及未担保余值, 未来现金流出量的现值则为租赁期开始日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促使租赁形成而支付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

2. 修改准则第十八条, 能使最低租赁收款额折现率与内含利率一致。

融资租赁以“融物”代替“融资”, 出租人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承租方, 等于向承租人提供了长期的信贷, 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间存在的是债权与债务关系, 而不是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出租人在出租资产时所支付的代价是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初始直接费用, 初始直接费用不能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而应该用收取的租金来进行弥补。因为在租赁开始日确定租金时就已经考虑了初始直接费用, 所以初始直接费用应该含在最低租赁收款额中, 不应再将初始直接费用作为一种债权记入“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科目。最低租赁收款额属于出租人将来应收回的本息和, 本金就是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初始直接费用之和, 利息也就是未实现的融资收益。这样与租赁准则第十三条相符, 将最低租赁收款额折现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初始直接费用之和, 折现率就是租赁内含利率。因此, 在租赁期开始日, 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 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

3. 修改准则第十八条, 使未实现融资收益计算公式有理可依。

未实现融资收益属于出租人的未来利息收入, 已经将初始直接费用包括在内, 符合“确认各期融资收入时作为收入的调整, 计入各期损益”的精神。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 不会高估未实现融资收益, 使公式“未实现融资收益= (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 -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有理论可依, 在计算未实现融资收益时不论是通过公式计算还是倒挤计算都是相等的。

4. 修改准则第十八条可以简化会计处理。

在进行会计处理时不再需要调整, 先将初始直接费用, 借记“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科目, 增加未实现融资收益, 然后再对未实现融资收益进行调整, 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贷记“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科目。

摘要: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 对于融资租赁中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 承租人应该计入资产价值, 予以资本化;而对于出租人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 会计准则规定中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致使近几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对同一道例题给出了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此, 本文提出了对出租人初始直接费用会计处理的修改意见。

关键词: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承租人,出租人

参考文献

[1].李洁慧.出租人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的会计处理解析.财会月刊, 2009;10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消费合同下一篇:公路工程的三项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