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和消费

2024-06-16

出口和消费(精选十篇)

出口和消费 篇1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一直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 政府更是试图通过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 如: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各地政府通过启动消费券计划、提高出口退税比例等各种手段来提振经济, 推动经济增加。温家宝总理说过, 经济增长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带动一百万的就业增量。众多的这些政策、观点都说明, 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出口、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历年的数据来验证这一关系。

二、就业和出口、消费、投资之间关系研究计量经济分析

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在国内国外有着大量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恳 (1962) 根据美国统计资料, 得出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正向变动。李俊峰等实证研究了在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互动机制 (2005) 。陈安平利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2004) 。在我国, 由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消费和投资, 因此, 在本文中就以出口、消费和投资为影响因素来探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1. 建立模型

在本文中, 我们以当年出口总额代表当年的出口状况, 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当年社会消费状况, 以固定资产投资额代表当年的投资状况。具体建立以下关于“就与和出口、消费、投资”的关系模型。

就业和出口、消费、投资之间关系的模型:

就业函数:

其中:Yt是就业;X1t是出口额;X2t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3t是固定资产投资额。

2. 模型检验

(1) 对方程进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在经过第一次多元回归分析时, 发现出口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不仅对方程不具有显著的影响, 而且符号是负号, 即出口的增加和投资的增加反而可能降低就业水平, 这一结论显然与经济事实相矛盾, 通过相关系数矩阵的检验, 出口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三个因素之间存在共变性。

经过逐步回归的方法, 消除三因素的共变性得到修正模型:

就业函数:

Yt (估计值) =63500-1.31X1t+0.3X2t

t (130) (-6.33) (11.8)

R2=0.983 R2修正值=0.98 F=314 df=12

其中:Yt是就业;X1 t是出口额;X2 t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 对修正方程进行异方差的检验。利用White检验对修正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 统计量n R2=3.57<χ2 (5) =11.07, 不存在异方差。

(3) 对修正方程进行自相关的检验。利用D W检验进行自相关检验, 发现在k=2, n=14时, 修正模型存在自相关, 因此使用科克兰-奥科特法进行补救, 消除自相关, 将方程再次进行修正得到:

就业函数:

Yt (估计值) =63265-1.08X1t+0.31X2t

t (130) (-6.98) (12.7)

R2=0.981 R2修正值=0.97 F=150 df=12

其中:Yt是就业人数;X1t是出口额;X2t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由上述方程极其相关统计检验数据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出口额平均降低1个亿, 就业人数增加1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加0.3亿, 就业人数增加1万人。同时, R2修正值为0.97, 说明这个模型解释了影响就业的97%的原因。这就是我国就业与出口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关系。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 在这里出口额的系数为负的, 即出口的增加没有增加就业水平, 似乎与现实矛盾。可能的解释为: (1) 出口多为高科技的产品, 是知识密集型的, 对雇佣更多的劳动力没有太大帮助, 反而由于社会有限的资源被利用到出口企业, 大大减少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投入, 所以, 从总体上将反而降低了就业。 (2) 由于样本数据太少的原因;但, 也可能存在将“固定资产投资”这一重要变量给剔除掉了。 (3) 统计年鉴上给出的数据并未完全的反应实际的有效就业人数, 同时在早期的数据中国有企业的隐形失业、农民工就业状况反应不全面。

三、分析

1.上述分析表明, 经济增长是推动并决定就业的根本因素 (它解释了影响就业的9 7%的因素) 。但是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对就业的推动作用是不同的, 而且推动的程度也是不一样, 需要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加以权衡和选择。

2.由于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所依赖的环境条件不同、配套的政策措施不同, 需要根据全球具体的经济、政治大环境进行合理选择, 并积极进行配套政策、措施的建立和健全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发挥更好的作用。

3.在当前全球经济发生重大变化, 金融风暴波及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 对外向型经济体、出口为导向的产业造成了重大的打击, 从2009年1季度的经济数据就可以看到, 以前对经济贡献巨大的出口, 反而下降了0.2%, 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增强。因而, 现在是适时转变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时点, 通过各项内部经济政策的完善和协调, 推动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俊峰等: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5, (1)

[2]陈安平等: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 2004, (1)

出口和消费 篇2

关于发布《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24号

字体:【大】【中】【小】

为了方便纳税人办理出口货物劳务退(免)税、免税,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规范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对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的管理规定进行了清理、完善,制定了《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现予发布。 

附件:1.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申请表

2.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变更申请表

3.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注销申请表

4.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

5.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附表

6.免抵退税申报资料情况表

7.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

8.生产企业出口非自产货物消费税退税申报表

9.生产企业进料加工登记申报表

10.生产企业进料加工登记变更申请表

11.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进口料件申报明细表

12.生产企业进料加工出口货物扣除保税进口料件申请表

13.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手册登记核销申请表

14.生产企业出口货物扣除国内免税原材料申请表

15.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汇总申报表

16.外贸企业出口退税进货明细申报表

17.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出口明细申报表

18.购进自用货物退税申报表

19.出口已使用过的设备退税申报表

20.出口已使用过的设备折旧情况确认表

21.退(免)税货物、标识对照表

22.免税出口货物劳务明细表

23.准予免税购进出口卷烟证明申请表

24.准予免税购进出口卷烟证明

25.出口卷烟已免税证明申请表

26.出口卷烟已免税证明

27.出口卷烟免税核销申报表

28.来料加工免税证明申请表

29.来料加工免税证明

30.来料加工出口货物免税证明核销申请表

31.代理出口货物证明

32.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申请表

33.代理进口货物证明申请表

34.出口货物退运已补税(未退税)证明

35.退运已补税(未退税)证明申请表

36.补办出口货物报关单申请表

37.补办出口收汇核销单证明申请表

38.出口退税进货分批申报单

39.出口货物转内销证明申报表

40.中标证明通知书

41.中标项目不退税货物清单

42.关于补办出口退税有关证明的申请

43.免税卷烟指定出口口岸

44.废止文件目录

附件下载:附件.zip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二年六月十四日

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二、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办理出口货物、视同出口货物、对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下统称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消费税的退(免)税、免税,适用本办法。

出口企业和出口货物劳务的范围,退(免)税和免税的适用范围和计算办法,按《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39号)执行。

三、出口退(免)税资格的认定

(一)出口企业应在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或签订首份委托出口协议之日起30日内,填报《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申请表》(见附件1),提供下列资料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

1.加盖备案登记专用章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

3.银行开户许可证;

4.未办理备案登记发生委托出口业务的生产企业提供委托代理出口协议,不需提供第1、2项资料;

5.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二)其他单位应在发生出口货物劳务业务之前,填报《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申请表》,提供银行开户许可证及主管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

(三)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在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之前发生的出口货物劳务,在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后,可以在规定的退(免)税申报期内按规定申报增值税退(免)税或免税,以及消费税退(免)税或免税。

(四)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的内容发生变更的,须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填报《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变更申请表》(见附件2),提供相关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变更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

(五)需要注销税务登记的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应填报《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注销申请表》(见附件3),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注销出口退(免)税资格,然后再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注销。

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在申请注销认定前,应先结清出口退(免)税款。注销认定后, 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不得再申报办理出口退(免)税。

四、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申报

(一)申报程序和期限

企业当月出口的货物须在次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免抵退税相关申报及消费税免税申报。

企业应在货物报关出口之日(以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上的出口日期为准,下同)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有关凭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出口货物增值税免抵退税及消费税退税。逾期的,企业不得申报免抵退税。

(二)申报资料

1.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时,除按纳税申报的规定提供有关资料外,还应提供下列资料:

(1)主管税务机关确认的上期《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见附件4);

(2)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2.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增值税免抵退税申报,应提供下列凭证资料:

(1)《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及其附表(见附件5);

(2)《免抵退税申报资料情况表》(见附件6);

(3)《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见附件7);

(4)出口货物退(免)税正式申报电子数据;

(5)下列原始凭证:

①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以下未作特别说明的均为此联)(保税区内的出口企业可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区出境货物备案清单,简称出境货物备案清单,下同);

②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退税联,以下未作特别说明的均为此联)(远期结汇的提供远期收汇备案证明,保税区内的出口企业提供结汇水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行出口退税免予提供纸质出口收汇核销单地区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企业免予提供,下同);

③出口发票;

④委托出口的货物,还应提供受托方主管税务机关签发的代理出口货物证明,以及代理出口协议复印件;

⑤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3.生产企业出口的视同自产货物以及列名生产企业出口的非自产货物,属于消费税应税消费品(以下简称应税消费品)的,还应提供下列资料:

(1)《生产企业出口非自产货物消费税退税申报表》(附件8);

(2)消费税专用缴款书或分割单,海关进口消费税专用缴款书、委托加工收回应税消费品的代扣代收税款凭证原件或复印件。

(三)从事进料加工业务的企业,还须按下列规定办理手册登记、进口料件申报和手册核销:

1.企业在办理进料加工贸易手(账)册后,应于料件实际进口之日起至次月(采用实耗法扣除的,在料件实际耗用之日起至次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填报《生产企业进料加工登记申报表》(见附件9),提供正式申报的电子数据及下列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进料加工登记手续。

(1)采用纸质手册的企业应提供进料加工手册原件及复印件;采用电子化手册的企业应提供海关签章的加工贸易电子化纸质单证;采用电子账册的企业应提供海关核发的《加工贸易联网监管企业电子账册备案证明》。

(2)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以双委托方式(生产企业进、出口均委托出口企业办理,下同)从事进料加工业务的企业,由委托方凭代理进、出口协议及受托方的上述资料的复印件,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进料加工登记手续。

已办理进料加工登记手续的纸质手册、电子化手册或电子账册,如发生加工单位、登记进口料件总额、登记出口货物总额、手册有效期等项目变更的,企业应在变更事项发生之日起至次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填报《生产企业进料加工登记变更申请表》(附件10),提供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及海关核发的变更后的相关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手(账)册变更手续。

2.从事进料加工业务的企业应于料件实际进口之日起至次月(采用实耗法计算的,在料件实际耗用之日起至次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持进口货物报关单、代理进口货物证明及代理进口协议等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进口料件申报明细表》(见附件11)、《生产企业进料加工出口货物扣除保税进口料件申请表》(见附件12)。

3.采用纸质手册或电子化手册的企业,应在海关签发核销结案通知书(以结案日期为准,下同)之日起至次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填报《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手册登记核销申请表》(见附件13),提供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及纸质手册或电子化手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进料加工的核销手续;采用电子账册的企业,应在海关办结一个周期核销手续后,在海关签发核销结案通知书之日起至次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填报《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手册登记核销申请表》,提供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进料加工的核销手续。

企业应根据核销后的免税进口料件金额,计算调整当期的增值税纳税申报和免抵退税申报。

(四)购进不计提进项税额的国内免税原材料用于加工出口货物的,企业应单独核算用于加工出口货物的免税原材料,并在免税原材料购进之日起至次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填报《生产企业出口货物扣除国内免税原材料申请表》(见附件14),提供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申报手续。

(五)免抵退税申报数据的调整

对前期申报错误的,在当期进行调整。在当期用负数将前期错误申报数据全额冲减,再重新全额申报。

发生本退运的,在当期用负数冲减原免抵退税申报数据;发生跨退运的,应全额补缴原免抵退税款,并按现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相应调整。

本已申报免抵退税的,如须实行免税办法或征税办法,在当期用负数冲减原免抵退税申报数据;跨已申报免抵退税的,如须实行免税或征税办法,不用负数冲减,应全额补缴原免抵退税款,并按现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相应调整。

五、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免退税的申报

(一)申报程序和期限

企业当月出口的货物须在次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将适用退(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销售额填报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免税货物销售额”栏。

企业应在货物报关出口之日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有关凭证,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出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免退税申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的,企业在增值税纳税申报期以外的其他时间也可办理免退税申报。逾期的,企业不得申报免退税。

(二)申报资料

1.《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汇总申报表》(见附件15);

2.《外贸企业出口退税进货明细申报表》(见附件16);

3.《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出口明细申报表》(见附件17);

4.出口货物退(免)税正式申报电子数据;

5.下列原始凭证

(1)出口货物报关单;

(2)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出口退税进货分批申报单、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提供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的,还需同时提供进口货物报关单,下同);

(3)出口收汇核销单;

(4)委托出口的货物,还应提供受托方主管税务机关签发的代理出口货物证明,以及代理出口协议副本;

(5)属应税消费品的,还应提供消费税专用缴款书或分割单、海关进口消费税专用缴款书(提供海关进口消费税专用缴款书的,还需同时提供进口货物报关单,下同);

(6)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六、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出口的视同出口货物及对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退(免)税申报

报关进入特殊区域并销售给特殊区域内单位或境外单位、个人的货物,特殊区域外的生产企业或外贸企业的退(免)税申报分别按本办法第四、五条的规定办理。

其他视同出口货物和对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属于报关出口的,为报关出口之日起,属于非报关出口销售的,为出口发票或普通发票开具之日起,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应在次月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申报退(免)税。逾期的,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不得申报退(免)税。申报退(免)税时,生产企业除按本办法第四条,外贸企业和没有生产能力的其他单位除按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申报〔不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非报关出口销售的不提供出口货物报关单和出口发票,属于生产企业销售的提供普通发票〕外,下列货物劳务,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还须提供下列对应的补充资料:

(一)对外援助的出口货物,应提供商务部批准使用援外优惠贷款的批文(“援外任务书”)复印件或商务部批准使用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的批文(“援外任务书”)复印件。

(二)用于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出口货物,应提供对外承包工程合同;属于分包的,由承接分包的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申请退(免)税,申请退(免)税时除提供对外承包合同外,还须提供分包合同(协议)。

(三)用于境外投资的出口货物,应提供商务部及其授权单位批准其在境外投资的文件副本。

(四)向海关报关运入海关监管仓库供海关隔离区内免税店销售的货物,提供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应加盖有免税品经营企业报关专用章;上海虹桥、浦东机场海关国际隔离区内的免税店销售的货物,提供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应加盖免税店报关专用章,并提供海关对免税店销售货物的核销证明。

(五)销售的中标机电产品,应提供下列资料:

1.招标单位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签发的《中标证明通知书》;

2.由中国招标公司或其他国内招标组织签发的中标证明(正本);

3.中标人与中国招标公司或其他招标组织签订的供货合同(协议);

4.中标人按照标书规定及供货合同向用户发货的发货单;

5.中标机电产品用户收货清单;

6.外国企业中标再分包给国内企业供应的机电产品,还应提供与中标企业签署的分包合同(协议)。

(六)销售给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的自产的海洋工程结构物,应提供销售合同。

(七)销售给外轮、远洋国轮的货物,应提供列明销售货物名称、数量、销售金额并经外轮、远洋国轮船长签名的出口发票。

(八)生产并销售给国内和国外航空公司国际航班的航空食品,应提供下列资料:

1.与航空公司签订的配餐合同;

2.航空公司提供的配餐计划表(须注明航班号、起降城市等内容);

3.国际航班乘务长签字的送货清单(须注明航空公司名称、航班号等内容)。

(九)对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应提供下列资料:

1.修理修配船舶以外其他物品的提供贸易方式为“修理物品”的出口货物报关单;

2.与境外单位、个人签署的修理修配合同;

3.维修工作单(对外修理修配飞机业务提供)。

七、出口货物劳务退(免)税其他申报要求

(一)输入特殊区域的水电气,由购买水电气的特殊区域内的生产企业申报退税。企业应在购进货物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之日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退税。逾期的,企业不得申报退税。申报退税时,应填报《购进自用货物退税申报表》(见附件18),提供正式电子申报数据及下列资料:

1.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

2.支付水、电、气费用的银行结算凭证(加盖银行印章的复印件)。

(二)运入保税区的货物,如果属于出口企业销售给境外单位、个人,境外单位、个人将其存放在保税区内的仓储企业,离境时由仓储企业办理报关手续,海关在其全部离境后,签发进入保税区的出口货物报关单的,保税区外的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申报退(免)税时,除分别提供本办法第四、五条规定的资料外,还须提供仓储企业的出境货物备案清单。确定申报退(免)税期限的出口日期以最后一批出境货物备案清单上的出口日期为准。

(三)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出口的在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的设备、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但按照有关规定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设备、非增值税纳税人购进的设备,以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的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出口在本企业试点以前购进的设备,如果属于未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已使用过的设备,均实行增值税免退税办法。

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应在货物报关出口之日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单独申报退税。逾期的,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不得申报退税。申报退税时应填报《出口已使用过的设备退税申报表》(见附件19),提供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及下列资料:

1.出口货物报关单;

2.委托出口的货物,还应提供受托方主管税务机关签发的代理出口货物证明,以及代理出口协议;

3.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或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

4.出口收汇核销单;

5.《出口已使用过的设备折旧情况确认表》(见附件20);

6.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四)边境地区一般贸易或边境小额贸易项下以人民币结算的从所在省(自治区)的边境口岸出口到接壤毗邻国家,并采取银行转账人民币结算方式的出口货物,生产企业、外贸企业申报退(免)税时,除分别提供本办法第四、五条规定的资料外,还应提供人民币结算的银行入账单,银行入账单应与外汇管理部门出具的出口收汇核销单相匹配。确有困难不能提供银行入账单的,可提供签注“人民币核销”的出口收汇核销单。

(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出口的货物,出口企业申报退(免)税不必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

(六)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申报附件21所列货物的退(免)税,应在申报报表中的明细表“退(免)税业务类型”栏内填写附件21所列货物对应的标识。

八、退(免)税原始凭证的有关规定

(一)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

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购进出口货物劳务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应按规定办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认证手续。进项税额已计算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得在申报退(免)税时提供。

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丢失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发票联和抵扣联的,经认证相符后,可凭增值税专用发票记账联复印件及销售方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丢失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报税证明单,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退(免)税。

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丢失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的,在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相符后,可凭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发票联复印件向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申报退(免)税。

(二)出口货物报关单

出口企业应在货物报关出口后及时在“中国电子口岸出口退税子系统”中进行报关单确认操作。及时查询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对于无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的,应及时向中国电子口岸或主管税务机关反映。

受托方将代理出口的货物与其他货物一笔报关出口的,委托方申报退(免)税时可提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复印件。

(三)出口收汇核销单

出口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自发生之日起2年内,申报出口退(免)税时,必须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

1.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为C级或D级的;

2.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的;

3.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日常申报出口退(免)税时多次出现错误的;

4.首次申报办理出口退(免)税的;

5.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农产品收购发票、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除外)等涉税违法行为的;

出口企业不存在上述5种情形的,包括因改制、改组以及合并、分立等原因新设立并重新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且原出口企业不存在上述所列情形,并经省级税务机关批准的,在申报出口退(免)税时,可暂不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但须在出口退(免)税申报截止之日前,收齐并提供按月依申报明细表顺序装订成册的出口收汇核销单。

(四)有关备案单证

出口企业应在申报出口退(免)税后15日内,将所申报退(免)税货物的下列单证,按申报退(免)税的出口货物顺序,填写《出口货物备案单证目录》,注明备案单证存放地点,以备主管税务机关核查。

1.外贸企业购货合同、生产企业收购非自产货物出口的购货合同,包括一笔购销合同下签订的补充合同等;

2.出口货物装货单;

3.出口货物运输单据(包括:海运提单、航空运单、铁路运单、货物承运单据、邮政收据等承运人出具的货物单据,以及出口企业承付运费的国内运输单证)。

若有无法取得上述原始单证情况的,出口企业可用具有相似内容或作用的其他单证进行单证备案。除另有规定外,备案单证由出口企业存放和保管,不得擅自损毁,保存期为5年。

视同出口货物及对外提供修理修配劳务不实行备案单证管理。

九、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适用免税政策出口货物劳务的申报

(一)特殊区域内的企业出口的特殊区域内的货物、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视同出口的适用免税政策的货物劳务,应在出口或销售次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增值税、消费税免税申报。

(二)其他的适用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应在货物劳务免税业务发生的次月(按季度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的为次季度),填报《免税出口货物劳务明细表》(见附件22),提供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免税申报手续。出口货物报关单(委托出口的为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等资料留存企业备查。

非出口企业委托出口的货物,委托方应在货物劳务免税业务发生的次月(按季度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的为次季度)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凭受托方主管税务机关签发的代理出口货物证明以及代理出口协议副本等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增值税、消费税免税申报。

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出口退(免)税或申报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以及已申报增值税退(免)税,却未在规定期限内向税务机关补齐增值税退(免)税凭证的,如果在申报退(免)税截止期限前已确定要实行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可在确定免税的次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按前款规定的手续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免税。已经申报免税的,不得再申报出口退(免)税或申报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

(三)本条第(二)项第三款出口货物若已办理退(免)税的,在申报免税前,外贸企业及没有生产能力的其他单位须补缴已退税款;生产企业按本办法第四条第(五)项规定,调整申报数据或全额补缴原免抵退税款。

(四)相关免税证明及免税核销办理

1.国家计划内出口的卷烟相关证明及免税核销办理

卷烟出口企业向卷烟生产企业购进卷烟时,应先在免税出口卷烟计划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准予免税购进出口卷烟证明申请表》(见附件23),然后将《准予免税购进出口卷烟证明》(见附件24)转交卷烟生产企业,卷烟生产企业据此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免税手续。

已准予免税购进的卷烟,卷烟生产企业须以不含消费税、增值税的价格销售给出口企业,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出口卷烟已免税证明申请表》(见附件25)。卷烟生产企业的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免税后,出具《出口卷烟已免税证明》(见附件26),并直接寄送卷烟出口企业主管税务机关。

卷烟出口企业(包括购进免税卷烟出口的企业、直接出口自产卷烟的生产企业、委托出口自产卷烟的生产企业)应在卷烟报关出口之日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出口卷烟的免税核销手续。逾期的,出口企业不得申报核销,应按规定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申报核销时,应填报《出口卷烟免税核销申报表》(见附件27),提供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及下列资料:

(1)出口货物报关单;

(2)出口收汇核销单;

(3)出口发票;

(4)出口合同;

(5)《出口卷烟已免税证明》(购进免税卷烟出口的企业提供);

(6)代理出口货物证明,以及代理出口协议副本(委托出口自产卷烟的生产企业提供);

(7)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2.来料加工委托加工出口的货物免税证明及核销办理

(1)从事来料加工委托加工业务的出口企业,在取得加工企业开具的加工费的普通发票后,应在加工费的普通发票开具之日起至次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填报《来料加工免税证明申请表》(见附件28),提供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及下列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来料加工免税证明》(见附件29)。

①进口货物报关单原件及复印件;

②加工企业开具的加工费的普通发票原件及复印件;

③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出口企业应将《来料加工免税证明》转交加工企业,加工企业持此证明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加工费的增值税、消费税免税手续。

(2)出口企业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货物并办理海关核销手续后,持海关签发的核销结案通知书、《来料加工出口货物免税证明核销申请表》(见附件30)和下列资料及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来料加工出口货物免税核销手续。

①出口货物报关单原件及复印件;

②来料加工免税证明;

③加工企业开具的加工费的普通发票原件及复印件;

④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十、有关单证证明的办理

(一)代理出口货物证明

委托出口的货物,受托方须自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至次年4月15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附件31),并将其及时转交委托方,逾期的,受托方不得申报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申请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时应填报《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申请表》(见附件32),提供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及下列资料:

1.代理出口协议原件及复印件;

2.出口货物报关单;

3.委托方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

4.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受托方被停止退(免)税资格的,不得申请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

(二)代理进口货物证明

委托进口加工贸易料件,受托方应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代理进口货物证明,并及时转交委托方。受托方申请开具代理进口货物证明时,应填报《代理进口货物证明申请表》(见附件33),提供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及下列资料:

1.加工贸易手册及复印件;

2.进口货物报关单(加工贸易专用);

3.代理进口协议原件及复印件;

4.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三)出口货物退运已补税(未退税)证明

出口货物发生退运的,出口企业应先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出口货物退运已补税(未退税)证明》(附件34),并携其到海关申请办理出口货物退运手续。委托出口的货物发生退运的,由委托方申请开具出口货物退运已补税(未退税)证明并转交受托方。申请开具《出口货物退运已补税(未退税)证明》时应填报《退运已补税(未退税)证明申请表》(见附件35),提供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及下列资料:

1.出口货物报关单(退运发生时已申报退税的,不需提供);

2.出口发票(外贸企业不需提供);

3.税收通用缴款书原件及复印件(退运发生时未申报退税的、以及生产企业本发生退运的、不需提供);

4.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四)补办出口报关单证明及补办出口收汇核销单证明

丢失出口货物报关单或出口收汇核销单的,出口企业应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补办出口报关单证明或补办出口收汇核销单证明。

1.申请开具补办出口报关单证明的,应填报《补办出口货物报关单申请表》(见附件36),提供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及下列资料:

(1)出口货物报关单(其他联次或通过口岸电子执法系统打印的报关单信息页面);

(2)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2.申请开具补办出口收汇核销单证明的,应填报《补办出口收汇核销单证明申请表》(见附件37),提供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及下列资料:

(1)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或其他联次或通过口岸电子执法系统打印的报关单信息页面);

(2)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五)出口退税进货分批申报单

外贸企业购进货物需分批申报退(免)税的及生产企业购进非自产应税消费品需分批申报消费税退税的,出口企业应凭下列资料填报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出具《出口退税进货分批申报单》(见附件38):

1.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消费税专用缴款书、已开具过的进货分批申报单;

2.增值税专用发票清单复印件;

3.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及正式申报电子数据。

(六)出口货物转内销证明

外贸企业发生原记入出口库存账的出口货物转内销或视同内销货物征税的,以及已申报退(免)税的出口货物发生退运并转内销的,外贸企业应于发生内销或视同内销货物的当月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出口货物转内销证明。申请开具出口货物转内销证明时,应填报《出口货物转内销证明申报表》(见附件39),提供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及下列资料:

1.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进货分批申报单、出口货物退运已补税(未退税)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2.内销货物发票(记账联)原件及复印件;

3.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外贸企业应在取得出口货物转内销证明的下一个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申报纳税时,以此作为进项税额的抵扣凭证使用。

(七)中标证明通知书

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的项目,招标机构须在招标完毕并待中标企业签订的供货合同生效后,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中标证明通知书》。招标机构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中标证明通知书》及中标设备清单表(见附件40),并提供下列资料和信息:

1.国家评标委员会《评标结果通知》;

2.中标项目不退税货物清单(见附件41);

3.中标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名称、地址、邮政编码;

4.贷款项目中,属于外国企业中标再分包给国内企业供应的机电产品,还应提供招标机构对分包合同出具的验证证明;

5.贷款项目中属于联合体中标的,还应提供招标机构对联合体协议出具的验证证明;

6.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八)丢失有关证明的补办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丢失出口退税有关证明的,应向原出具证明的税务机关填报《关于补办出口退税有关证明的申请》(附件42),提供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原出具证明的税务机关在核实确曾出具过相关证明后,重新出具有关证明,但需注明“补办”字样。

十一、其他规定

(一)出口货物劳务除输入特殊区域的水电气外,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二)增值税退税率有调整的,其执行时间:

1.属于向海关报关出口的货物,以出口货物报关单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属于非报关出口销售的货物,以出口发票或普通发票的开具时间为准。

2.保税区内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出口的货物以及经保税区出口的货物,以货物离境时海关出具的出境货物备案清单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

(三)需要认定为可按收购视同自产货物申报免抵退税的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总部必须将书面认定申请及成员企业的证明材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并由集团公司总部所在地的地级以上(含本级)税务机关认定。

集团公司总部及其成员企业不在同一地区的,或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由集团公司总部所在地的省级国家税务局认定;总部及其成员不在同一个省的,总部所在地的省级国家税务局应将认定文件抄送成员企业所在地的省级国家税务局。

(四)境外单位、个人推迟支付货款或不能支付货款的出口货物劳务,及出口企业以差额结汇方式进行结汇的进料加工出口货物,凡外汇管理部门出具出口收汇核销单的(免予提供纸质出口收汇核销单的试点地区的税务机关收到外汇管理部门传输的收汇核销电子数据),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可按现行有关规定申报退(免)税。

(五)属于远期收汇且未超过在外汇管理部门远期收汇备案的预计收汇日期的出口货物劳务,提供远期收汇备案证明申请退(免)税的,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应在预计收汇日期起30天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退税联)。逾期未提供的,或免予提供纸质出口收汇核销单的试点地区的税务机关收到外汇管理部门传输的收汇核销电子数据的“核销日期”超过预计收汇日期起30天的,主管税务机关不再办理相关出口退(免)税,已办理出口退(免)税的,由税务机关按有关规定追回已退(免)税款。

(六)输入特殊区域的水电气,区内生产企业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退(免)税的,进项税额须转入成本。

(七)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除特殊区域内的企业出口的特殊区域内的货物、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视同出口的货物劳务外,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如果未在规定的纳税申报期内按规定申报免税的,应视同内销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征免增值税、消费税,属于内销免税的,除按规定补报免税外,还应接受主管税务机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做出的处罚;属于内销征税的,应在免税申报期次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申报缴纳增值税、消费税。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对本的出口货物劳务,剔除已申报增值税退(免)税、免税,已按内销征收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已开具代理出口证明的出口货物劳务后的余额,除内销免税货物按前款规定执行外,须在次年6月份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申报缴纳增值税、消费税。

(八)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如果放弃免税,实行按内销货物征税的,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报告,一旦放弃免税,36个月内不得更改。

(九)除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销售给免税店的卷烟外,免税出口的卷烟须从指定口岸(见附件43)直接报关出口。

(十)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出口财税〔2012〕39号文件第九条第(二)项第6点所列的货物,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应按财税〔2012〕39号文件附件9所列原料对应海关税则号在出口货物劳务退税率文库中对应的退税率申报纳税或免税或退(免)税。

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如果未按上述规定申报纳税或免税或退(免)税的,一经主管税务机关发现,除执行本项规定外,还应接受主管税务机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做出的处罚。

十二、适用增值税征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申报缴纳增值税,按内销货物缴纳增值税的统一规定执行。

十三、违章处理

(一)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规定予以处罚:

1.未按规定设置、使用和保管有关出口货物退(免)税账簿、凭证、资料的;

2.未按规定装订、存放和保管备案单证的。

(二)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拒绝税务机关检查或拒绝提供有关出口货物退(免)税账簿、凭证、资料的,税务机关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七十条规定予以处罚。

(三)出口企业提供虚假备案单证的,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处罚。

(四)从事进料加工业务的生产企业,未按规定期限办理进料加工登记、申报、核销手续的,主管税务机关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二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后再办理相关手续。

(五)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有违反发票管理规定行为的,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六)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由主管税务机关追缴其骗取的退税款,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由省级以上(含本级)税务机关批准,按下列规定停止其出口退(免)税资格:

1.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不满5万元的,可以停止为其办理出口退税半年以上一年以下。

2.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5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的,可以停止为其办理出口退税一年以上一年半以下。

3.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50万元以上不满250万元,或因骗取出口退税行为受过行政处罚、两年内又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在30万元以上不满150万元的,停止为其办理出口退税一年半以上两年以下。

4.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250万元以上,或因骗取出口退税行为受过行政处罚、两年内又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在150万元以上的,停止为其办理出口退税两年以上三年以下。

5.停止办理出口退税的时间以省级以上(含本级)税务机关批准后作出的《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决定之日为起始日。

十四、本办法第四、五、六、七条中关于退(免)税申报期限的规定,第九条第(二)项第三款的出口货物的免税申报期限的规定,以及第十条第(一)项中关于申请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期限的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2011年的出口货物劳务,退(免)税申报期限、第九条第(二)项第三款的出口货物的免税申报期限、第十条第(一)项申请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的期限,第十一条第(七)项第二款规定的期限延长3个月。

本办法其他规定自2012年7月1日开始执行。起始日期:属于向海关报关出口的货物劳务,以出口货物报关单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属于非报关出口销售的货物,以出口发票(外销发票)或普通发票的开具时间为准;属于保税区内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出口的货物以及经保税区出口的货物,以货物离境时海关出具的出境货物备案清单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

《废止文件目录》(见附件44)所列文件及条款同时废止。本办法未纳入的出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其他管理规定,仍按原规定执行。

出口和消费 篇3

欧盟非食品类产品快速预警系统(Rapid Alert System for Nonood Consumer Products,简称RAPEX),由30个欧盟成员国或欧洲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组成,参与国若在本国市场上发现存在含有安全缺陷或潜在风险的产品,即将信息上报RAPEX,RAPEX每周五通报经汇总的由参与国上报的非食品类危险产品的信息,它强化了“危险产品”存在时的信息沟通和欧盟各国的共同防患。本文分析了2014年7月到2015年9月4日间61周的RAPEX通报我国大陆产品(一下简称国内)信息,望能给国内出口欧盟的非食用消费品企业以警示和建议。

一、欧盟通报国内产品数据统计

依据欧盟RAPEX系统公布的官方资料,自2014年7月到015年9月4日(以下简称近期),欧盟共通报2422次,通报国内为1514次,我们对这些数据按时间、国别、产品类别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1.月通报数量

近期,RAPEX每月通报中国产品的数量都在62起以上。其中2014年12月召回的次数最多,高达178次。

2.各国通报数量

近期,有30个通报国对国内发出通报,其中通报数量最多的前10个国家排名依次为西班牙、匈牙利、塞浦路斯、法国、英国、德国、捷克、荷兰、斯洛伐克、瑞典,共为1123次,占对国内通报总量的74.17%,而前五个国家的通报数共为740次,占对国内通报总量的48.88%,几乎一半。

3.RAPEX通报产品的类别

近期国内被通报的产品所涉及的类型有27类,被通报最多的前5类产品分别是玩具574次、纺织服装/服饰280次、电子电器和设备192次、珠宝86次、照明设备63次。

二、RAPEX通报所给予的警示

1.我国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近期,欧盟RAPEX通报的国内产品的数量占通报总量的比率如下:

期间内2014年最低为第32周,RAPEX通报总量为34件,其中国内为16件,占通报总量的比率是47.06%,最高为第26周,

APEX通报总量为47件,其中国内为39件,占通报总量的比率是82.98%,平均为63.17%。

期间内2015年最低为第1周,RAPEX通报总量为26件,其中国内为7件,占通报总量的比率是26.92%,最高为第5周,

APEX通报总量为58件,其中国内为47件,占通报总量的比率是81.03%,平均为61.66%。

这充分说明,排除出口量大的因数外,我们还应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工夫,以减少贸易损失。

2.借助RAPEX通报规避贸易障碍

各国通报的产品即与进口的产品相关,也反应了其国内需求和行业政策,发布通报多的国家及产品类别,都是贸易易遇受阻之地和产品,所以,出口企业应关注RAPEX通报的本行业特点,尽可能地规避贸易风险,有效减少贸易损失。如通报我国前五位国家的、所通报的产品类别分别排在该国前3位如表1所示,在条件相近的情况下,企业宜权衡考量,趋顺避阻。

另外,关注RAPEX通报的相关产品,检讨自己有否类似的问题,可避免相同的障碍发生,畅通贸易。

3.按进口国相应技术法规和标准生产

从被通报的产品的不合格原因看,均是国内产品的质量不符合进口国相应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如:玩具类产品被通报的原因大多是化学品类危险,主要是邻苯二甲酸酯(DEHP)可能危害儿童健康,不符合REACH法规要求,该法规规定:在所有玩具和儿童护理用品中,禁止含有DEHP、DBP、BBP;其次是窒息危险,玩具易脱落的小零件等会被儿童误食而导致窒息,不符合玩具安全指令和欧盟标准EN71-1。纺织服装/时尚物品类被通报的原因大多是儿童服装的颈、腰部抽/拉的绳、带引发的绞勒风险,不符合欧盟标准EN14682等。电器及相关产品被通报大多是触电危险,主要原因是违背低电压指令的要求和相关欧盟标准EN20315、EN60335等。珠宝类多以铅、镉等超标,不符合REACH法规被通报;防护设备多因铬超标,个人防护设备指令的要求被通报,如此种种,如果按相关的标准、法规组织生产,类似问题完全可以杜绝。

三、建议

1.以质量取胜。产品质量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形象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我们应从提高产品质量、核心技术能力等方面赢得竞争优势,减少贸易摩擦和争端,促进对外出口健康稳定发展。

2.掌握进口国相关动态。要搞清进口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指令和标准的要求,严格按照有关标准生产;及时了解欧盟相关的法规、标准等的更新和通报动态,作好相应的准备,未雨绸缪,即可顺畅出口,更可避免或降低贸易带来的损失。

出口和消费 篇4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是国与国之间主要出于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教育输入与输出[1]。我国留学经济仍属于严重“入超”阶段,而随着开放教育服务承诺的逐步兑现,我们只有通过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来不断缩小逆差,促进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1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出口现状

在WTO框架下,“境外消费”是对各成员国最有利或者是利大于弊的贸易形式,所以“境外消费”发展非常迅速,成为最主要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形式。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出口也主要是境外消费方式。

1)出口规模。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来华留学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我国留学。2004年突破10万,2006年超过15万,三年内增长了46.78%。

2)主要出口对象。

按洲别统计(见表2),在我国的外国留学生中,有四分之三来自亚洲国家。随后依次是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2003年SARS过后,欧洲和美洲生源增长趋势明显。

按国别统计,2004—2006年连续三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排在前五位的国家为韩国、日本、美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而其中越南、印度尼西亚、美国的来华留学生增长很快。

3) 留学生层次。

留学生大致分两类:学历留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学历生主要包括访问学者和短期语言生。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4—2006年,来华留学生的层次稳步提高,攻读学历的留学生有明显增加,增幅达到73.52%,超过了2004—2006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增幅46.78%。但是学历生在留学生总数中的比例只占了三成。

4)教育服务出口学科类别。

按学科划分,2004—2006年,来我国学习的留学生以文科类专业学生居多,主要是学习汉语,其次是医学类专业;理科类、农科类、哲学和教育体育专业留学生较少;学习经济、管理和法学的留学生有很强的增长趋势(见表5)在汉语、中医和历史学科上,我国应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但是2005—2006年来中国学西医的留学生数目超过了学中医的留学生数目,而且2006年学中医的留学生数目少于2005年;在历史学科上,经过2003年SARS后留学生数目增长缓慢,至今没有达到2002年的水平;而2004—2006间,经济学科留学生数目增长了61.50%,法学为50.40%,管理为109.80%,而同期学汉语的留学生数目增长了31.13%。

2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出口市场分析

对中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出口的市场分析主要是从国外学生对中国教育的需求和我国国际教育供给两方面考虑。

2.1 需求分析

对国外学生对中国教育的需求分析,主要是结合中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出口现状,着眼于需求表现、原因和需求趋势来做探讨,实质上涉及中国教育的出口优势分析。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留学热潮。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教育必须融入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这就促使人才在各国间的流动,引发留学热潮。而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保证了留学生的国际流动不会存在语言障碍;同时,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留学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便利。这是催生留学需求的大环境。同时,国际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势差在短期内不会消失,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会有大批学生出国留学[3]。

2)环境优势上的需求分析。

由于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际影响力在扩大;中国整个留学环境变得越来越友好,越来越国际化等,更多的留学生会选择来华留学。

3)出口价格优势上的需求分析。

相对其他国家来说,虽然我国也对留学生实行高收费政策,但从总体上来看,由于我国教育生产要素在价格方面十分低廉,我国的教育出口价格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是吸引外国学生来中国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吸引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留学生。

4)区位需求分析。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国家主要是在亚洲,韩国来华留学生数量连续几年居各国首位,而越南和印度尼西亚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长速度居于前例,达50%以上。这是由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同属东亚文化圈,地缘相近,文化相连,经贸往来非常频繁,了解中国社会文化为这些留学生以后的求职和进行对华贸易铺平了道路[4]。

5)学科需求分析。

近年来欧洲和美洲的来华留学生明显增加,国别统计中美国是来华留学生的第三大生源国。因为现在国际市场对汉语语言有巨大需求,在亚洲、欧洲和美国,汉语已成为一门新的必须掌握的语言。而由于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差异较大,来自欧美的学生也大多局限于汉语的学习,攻读学位的相对较少。而来自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对专业的选择相对广泛,除了汉语,有很多人在中国学习经济、金融、法律、新闻等人文学科及其它应用学科。

6)攻读学历需求分析。

虽然来华学历留学生规模还是偏小,只占全部留学生的三成。但是留学生中的学历生比例不断提高。因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逐渐得到国外大学或国外来华青年的认可,并且中国加大力度在国际市场上宣传自己的高等教育质量。

7)派生需求分析。

除了对教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外,外国留学生产生了新的需求。比如说,留学生的勤工助学需要。目前,我国的外国留学生多半来自亚洲国家,且主要是亚洲一些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赴国外留学的学生家庭并不都具有强大的经济支付能力。此外,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实习需要也是最近两三年特别明显的一个问题。

2.2 供给分析

我国国际教育服务的供给分析主要是针对我国教育服务的出口现状和国际留学生的需求来发现供给方面的不完善,实质上是分析中国教育服务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低。首先,从师资结构上看,国外来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非常之少,既不利于学术的国际交流,也不利于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难以吸引更多高层次的留学生;其次,从师资的能力来看,能熟练使用双语教学的教师十分有限,这无形中增加了外国留学生前来中国进行专业学习的难度;另外,中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和国际先进教育水平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限制了来自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学习专业课。

2)中国某些特色学科的吸引力减弱。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的供给上,除了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数目一直很快增长,中医以及历史学科的留学生数目增长缓慢或减少。中国在市场经济改革中似乎没有好好宣传和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使这些学科对留学生的吸引力减弱。

3)我们提供的留学生教育服务技术含量太低,留学生教育的层次不高。我国在保持本科生教育水平的情况下,研究生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对亚洲和非洲这两个地区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4)中国教育服务供给价格相对上升。中国教育服务价格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是现在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价格优势可能会有所削弱。而我国对留学生实行高收费政策,且大部分来我国留学的留学生都是自费生,享受政府奖学金的人数很有限。

5)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知识、理论的传授,轻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规划不重视教育体制与劳动力市场的广泛联系,在中国实习是外国留学生遇到的较大困难。

6)我国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投入也严重不足。我国高校设置的来华留学生奖学金金额标准较低,覆盖面窄,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上的软、硬件建设方面也远低于国际标准[5]。总体而言,我国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的外国留学生教育投入机制,经费投入渠道单一。

3 政策和建议

为了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留学,中国还需要积蓄更多的实力才能对国际学生更具吸引力。现阶段,我们应该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我国的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具体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把质量和特色建设作为发展教育服务贸易的根本措施[6]。形成本国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教育服务贸易中的长期战略。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教育竞争力较弱,但提供的教育服务在要素禀赋方面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应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并利用这些优势来为输出教育服务。如,充分发挥我们在汉语、中医、戏曲传统领域的优势,创设名牌专业,发挥特色,以吸引更多留学生。此外,要想赢得竞争优势,还必须与世界接轨,开设国际化的专业和课程,以吸引学生来中国学习。而提升留学生教育层次说到底也是要为留学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

2)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把我国的教育推向国际市场。目前我国的外国留学生主要来自亚洲国家,来自欧美和其他地区的学生则很少。因此,一方面,政府可以多组织中国大学走出校门,通过多举办国际教育展扩大中国大学在海外的影响,使世界各国更了解我国各大高校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教育中心,在海外设立代理机构,发布招生信息,为我国的教育机构在全世界推销教育产品和服务提供一切方便[7]。

3)针对外国留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和组织科研。目前各高等院校用英语讲课的科目比例尚小,而外国留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障碍,可以针对其专业水平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给学生找一些原版教材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布置自学任务。另外,在给留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时,要了解其学习、科研背景,了解其来华学习的目的和想从事的研究内容,充分调动留学生从事研究的积极性。

4)有效减轻留学生的学习生活费用负担。目前,我国的留学生奖学金主要由政府提供,金额低、种类少、覆盖范围小。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的政府奖学金是不现实的,但可借鉴国外经验,适当增加奖学金的数额和种类,除政府奖学金外还应设立其他性质的奖学金,如,学校设立的留学生奖学金,还有民间团体和企业财团设立的留学生奖学金,以扩大享受奖学金学生的份额。

通常来说,能享受各类奖学金的留学生只占少数,大多数留学生仍需边学习边打工筹措学习费用。因此,弹性学习制度和允许留学生打工的制度是影响留学生流动的两个重要条件。在我国,相关法律只允许留学生从事与其知识特长或所学专业相关的科研、文化等服务活动,不允许做其他方面的兼职,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费留学生的进入。而留学生教育发达的国家一般都允许留学生从事兼职工作,这方面我国应适当放开对来华留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的限制,以部分解决其学习和生活费用。

5)实习问题。教育部还没有关于实习问题的明确规定,完全取决于各个地方和各个接待单位。在南方很多企业里,都是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实习的,因为这些企业本身就和这些国家有外贸关系,所以非常愿意有人到它这里来[8]。相反在有一些地方,企业还没有非常外向型,所以没有提到日程上来。这个问题应尽快有一个明确的原则,以利于我们发展高层次的外国留学生到我们国家来学习。

摘要: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是最主要的教育服务贸易方式。本文利用最新的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出了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现状,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中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出口作了市场分析,最后给出促进我国境外消费服务贸易出口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市场分析

参考文献

[1]彭运锋·教育服务贸易走出去[J]·瞭望新闻周刊,2006(10):64·

[2]国家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EB/OL]·[2007—10—20]·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1020·ht m·

[3]靳希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理论、规则与行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杨军红·在沪外国留学生来华心态调查[J]·美中教育评论,2005(4):43-48·

[5]王亚飞·论“后过渡期”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1):10-14·

[6]王亚飞·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研究[J]·Forward Positionin Economics,2006(6):55-60·

[7]何叶·亚太地区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及其启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3-98·

出口和消费 篇5

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见

国发〔2017〕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国门安全和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质量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预防和有效控制质量安全风险,是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提升、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我国基本建立起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以下简称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监管体系)并初具成效,但还存在信息采集渠道有限、评估能力不足、预警制度不健全、处置机制不完善、社会共治有待加强等问题。现就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监管体系、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风险管理为主线,以保障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和促进质量提升为核心,持续推动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安全为本,严守底线。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质量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对质量安全问题“零容忍”,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风险的底线。

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始终把质量安全风险预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实施风险监测、预警前置和教育引导等措施,构建递进式、立体化预防体系,实现质量安全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有效预防、系统应对。

创新引领,科学决策。充分利用风险管理前沿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打造风险管理大数据平台,推动“互联网+监管”,科学研判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不断提升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有效性、权威性。开放共享,共治联动。深入推进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健全部门间执法协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联防联控水平,实现社会共同治理和共享发展。

(三)工作目标。

力争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完善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监管体系,建立全国数据集成的风险信息平台、权威的风险评估中心、畅通的风险信息交流共享渠道、高效的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国门安全,预防和保护社会公众免受质量安全风险伤害,为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供给。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外贸健康发展,科学指导风险防控决策,精准、及时、有效运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二、工作任务

(一)全面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监测。

1.实施风险监测计划。制定、发布全国统一的国家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组织开展从口岸到市场的风险监测工作,针对影响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环境安全等风险因素开展抽查检测,系统和持续地监测健康危害、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生物危害、环境危害等质量安全风险,依法发布质量安全监测结果。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要求执行。(质检总局牵头,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拓宽风险信息采集渠道。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完善消费者投诉和企业报告渠道。实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风险信息报告制度。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主动报告质量安全风险信息。持续开展舆情信息收集。建立质量安全伤害信息和食源性疾病信息收集调查制度。加强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电子商务、边境贸易等重点领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兴市场等重点区域的假冒伪劣商品信息搜集工作。加强国际交流,开展双边、多边质量安全信息通报、调查合作。(质检总局牵头,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认监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完善风险监测基础保障。依托中国电子检验检疫主干系统,加快建设全国数据集成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平台。面向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统筹全国重点口岸区位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和新兴业态,规划布局一批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点。(质检总局负责)

4.构建风险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发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作用,采集和共享进出口商品相关数据。加强口岸安全联合防控,推动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平台与口岸风险布控中心对接,构建全国一体化的风险监测数据共享与交换机制。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伤害信息通报协作,加快实现与商品相关的伤害报告、食源性疾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等信息的共享。准确掌握商品设计和制造中的不安全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质检总局牵头,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海关总署、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口岸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科学优化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5.推动风险评估机构发展。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国家级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设立国家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质量安全风险验证评价实验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搭建科研平台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风险消减有效性评价和技术咨询,推动社会评估机构健康有序发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要求执行。(质检总局牵头,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6.推进风险评估能力建设。强化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规范质量安全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价程序,研究科学实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开发智能化评估模型,加快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制定,培育专业化人才队伍。完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工作机制,推动其参与制定风险监测计划等管理决策,开展独立咨询和专项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发挥风险验证评价实验室作用,提升风险评估基础性研究能力,探索风险验证与缺陷评价,强化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相关技术支持。(质检总局牵头,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7.强化风险评估结果应用。充分发挥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前置作用,形成多形式、多维度的成果。为制定风险监测计划、发现与规避潜在危害因素、制定风险处置措施提供支持;为制修订法律法规和制定管理政策提供参考。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客观评价我国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水平。(质检总局牵头,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着力完善质量安全风险预警。

8.实施风险预警分级。健全风险预警等级划分标准和动态调整规则,按照质量安全风险的危害性、紧急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风险预警分为I(特别严重)、Ⅱ(严重)、Ⅲ(较重)、Ⅳ(一般)四个等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按照《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执行。(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分类实施风险预警。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目标对象、预警范围等,对需实施口岸布控等快速反应措施的,发布风险警示通报;对需提醒生产经营者及时采取风险消减措施的,发布风险警示通告;对需实施强制性措施控制风险和危害,并及时警示消费者的,发布风险警示公告。(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10.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完善风险预警发布规则,明确时限、权限、流程、渠道及发布程序,规范预警级别、起始时间、预警范围、警示事项等发布内容,统一发布预警信息。制定重大风险预警快速发布预案,I级风险预警由国务院授权进出口商品质量主管部门发布,Ⅱ级、Ⅲ级、Ⅳ级风险预警由进出口商品质量主管部门负责发布。探索实施精准推送,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方式,丰富发布手段,畅通查询渠道,提高公众对风险的认知度。(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快速实施质量安全风险处置。

11.健全快速反应措施。综合运用降低信用等级、追溯调查、缺陷召回、加严监管、限制或禁止进出口、查封扣押、退运、暂停销售、销毁等手段,实施与风险预警等级相适应的全国一体化快速反应措施,及时开展效果评价,动态调整风险等级直至解除相关措施。落实口岸安全联合防控机制,强化执法协作,实现从口岸到市场的全过程有效风险防控。探索实施不合格进口商品口岸调离质量担保措施。(质检总局牵头,农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加强缺陷进口商品召回。完善缺陷商品召回管理法律法规,逐步扩大召回商品覆盖范围,实施进口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环境保护召回。开展缺陷商品和食品安全信息收集、调查、评估和处置,强化召回后续监管和效果评价。落实企业召回主体责任,鼓励制造商、进口商开展主动召回,对隐瞒缺陷或不按规定召回的,严肃追究责任。(质检总局牵头,环境保护部、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强化质量信用激励惩戒。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将企业质量安全责任落实情况及风险消减义务履行情况纳入质量信用管理,推动将质量信用信息归集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按照“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原则,持续推进质量失信联合惩戒,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对市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强化质量安全违法行为惩治。引导媒体和公众参与监督,鼓励同业监督、奖励业内举报。建立质量安全违法“黑名单”,加大曝光力度,强化联合惩戒,建立严重违法企业强制退出制度,依法从严惩处相关企业和责任人。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树立质量安全示范标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设专业执法稽查队伍。(质检总局负责)

充分发挥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推进执法监管、行业管理、刑事司法之间的有效衔接,健全跨国境的打假执法协作和海外维权援助机制。对假冒伪劣行为高发领域和区域,坚持线上线下治理相结合,完善专项整治和随机抽查监管机制。(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加强重点领域质量安全公益诉讼工作。检察机关依法在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领域开展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加强司法机关与监管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公益组织、公职律师的作用,增强公益诉讼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共同惩治危害健康安全、财产安全、环境安全等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牵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环境保护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完善口岸风险应急处置。重点关注进出口大宗资源性商品、危险货物、固体废物等商品的安全风险,制定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强化应急物资准备和演练,开展应急响应和联动协作,提高口岸风险应急处置能力。(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口岸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注重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结果运用。

17.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向企业通报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和评估报告的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缺陷消除、技术改造和工艺改进,提升质量水平。督促进出口商品生产经营者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落实商品质量验收、检验检测、安全认证、缺陷召回和售后服务等责任的制度。严格质量安全责任追究,落实风险信息或重大质量事故的企业报告和风险消减义务,依法承担质量安全侵权赔偿责任。(质检总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工作。密切跟踪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动态变化,评估其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的影响,做好预警、咨询、评议等应对工作。摸底排查国内外同类产业质量技术水平差距,发挥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支撑作用,加强质量安全数据积累,推动制定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多边机制,强化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磋商和贸易争端解决。发挥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部门间协调沟通,形成应对合力。积极参与或主导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加强双边与区域合作交流。(质检总局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海关总署、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9.动态调整法定检验目录。明确必须实施法定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目录调整程序,建立目录内商品调出机制,并根据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结果,实施动态调整。以高风险商品和高风险项目为内容制定法定检验目录,优化目录结构,原则上不对一般出口工业制成品实施出口法定检验。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做好法定检验目录外商品监督抽查,强化抽查信息公示和结果公开。(质检总局牵头,商务部、海关总署按职责分工负责)

20.改革检验检疫监管模式。落实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加大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的支持力度。坚持风险评估前置原则,依据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商品质量状况评价和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结果,对一般风险商品,优化监管流程;对存在安全隐患和假冒伪劣风险的商品,实施有效的监管介入,综合运用抽查、检验、验证、采信与合格保证等多种合格评定方式,实施差异化监管。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入境验证监管制度。(质检总局牵头,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国家认监委、国家口岸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21.加快完善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管理。全面复制推广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做好制度安排,制定并发布全国统一的采信要求。科学运用风险评估结果,动态调整采信的商品类别和检验项目。鼓励符合资质要求的检验检测机构参与,实施被采信机构信息公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追责和违规信息披露,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维护公平公正、富有活力的检验检测市场秩序。积极探索合格评定结果国际互认。(质检总局牵头,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2.探索开展质量安全追溯。鼓励企业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统一生产、流通、消费、检验检测等环节的数据标准。综合运用物联网、移动终端等载体,对食品、消费品、医疗器械等重点进出口商品实施质量安全追溯,逐步推动健全从生产、检验、物流、销售、使用到维修保养等全生命周期追溯链条,开展公共溯源服务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限要求。精心实施,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积极推进改革任务落地。加强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跟踪分析和通报,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审计署、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法制建设。做好法律制度安排,加强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明确生产经营者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履行风险信息报告以及风险消减等义务,保障监管部门履行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等职责。奖励业内举报,做到有法可依、于法有据。(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务院法制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落实经费保障。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提升监管能力,加强口岸查验设施建设,切实保障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监管工作开展。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相关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质检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做好宣传引导。加强质量提升宣传教育,开展全国“质量月”、“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主题活动,宣传部门、网信部门、新闻媒体等要大力普及质量安全法律知识,加强舆论热点引导,提升公众依法维权、理性消费能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进出口商品质量提升的良好氛围。(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质检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国务院

出口和消费 篇6

一、《公告》制定的背景

《公告》制定的背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办法》下发后, 国家外汇管理部门进行了货物贸易外汇核销制度改革, 取消了用于申报退税的出口收汇核销单, 《管理办法》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二是《管理办法》下发执行以来, 各地税务机关和出口企业通过不同形式反映了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完善的建议, 国家税务总局在研究论证后, 决定对《管理办法》进行完善;三是国家税务总局在研究优化出口退税流程、加强出口退税管理等措施时, 发现这些措施的实施要以企业的申报为起始, 需进一步细化《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二、《公告》修改完善《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一) 针对货物贸易外汇核销制度改革, 取消出口收汇核销单的情况, 废止了《管理办法》及有关申报表中外汇核销单的内容。

(二) 将生产企业已申报免抵退税, 但发生退运或改为实行免税或征税的处理方式, 由《管理办法》中的本年度的采用负数冲减、跨年度的采用追回已退 (免) 税款的方式, 统一为全部采用负数冲减的方式。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 另一方面也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中“企业已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 应当在发生时, 冲减当期的销售商品收入”的规定。

(三) 修改了生产企业进料加工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和手册核销的相关规定。

《公告》将生产企业进料加工出口货物统一改为“实耗法”, 并基于海关加工贸易核销数据优化进料加工业务的流程。

《公告》中一是将生产企业进料加工出口货物办理免抵退税由原来五个环节简化为三个环节, 即:“申报确认计划分配率” (这个环节每个企业只需进行一次) 、“按计划分配率计算出口增值部分申报免抵退税”、“对上年度海关已核销的手册统一进行核销并对前期数据进行调整”;二是将原来企业每个手册都要备案、核销, 改为只在新办法实施初期办理一次备案、年度内一次性核销;三是取消了原管理模式的两个表单:“进料加工进口料件明细申报表”和“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 减轻企业数据录入和税务机关审核比对的工作量。

(四) 完善了委托出口货物《退运已补税 (未退税) 证明》的开具流程。

三、《公告》对《管理办法》中部分内容进一步细化明确的主要内容

(一) 进一步明确了办理退 (免) 税和免税申报的时限。将退 (免) 税申报逾期的情形明确为“超过次年4月30日前最后一个增值税纳税申报期截止之日”, 将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免税的情形明确为“未在报关出口之日次月至次年5月31日前的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填报《免税出口货物劳务明细表》, 提供正式申报电子数据, 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免税申报手续的”。

(二) 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办理退 (免) 税、免税业务时, 提供有关资料的要求。一是明确了申请办理出口退 (免) 税资格认定时, 应提供电子数据;二是明确了按规定放弃免税的, 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出口货物劳务放弃免税权声明表》备案;三是明确了要求提供复印件的, 应在复印件上注明“与原件相符”字样, 并加盖企业公章;四是明确了用于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出口货物, 由出口企业申请退 (免) 税。出口企业如属于分包单位的, 申请退 (免) 税的, 还须提供分包合同 (协议) 。同时明确了该项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

(三) 进一步细化了企业退 (免) 税办法变更的要求和管理规定。

四、《公告》在《管理办法》基础上增加的主要内容

(一) 根据出口退 (免) 税政策规定, 细化了有关出口退 (免) 税管理规定。

1. 增加了按照财税[2012]39号文件规定实行“先退税后核销”的交通运输工具和机器设备的申报、核销免抵退税的具体办法。

2. 根据地方政府和出口企业反映的实际情况, 《公告》补充了边境地区出口企业以边境小额贸易方式代理外国企业和外国自然人报关出口货物实行简化的备案办法进行管理的规定。

3. 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扩大适用免抵退税管理办法企业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18号) 内容纳入《公告》。

(二) 增加了优化出口退税服务的有关规定。

1. 明确了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可从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免费下载或由主管税务机关免费提供。

2. 明确了企业申请税务机关免费提供的出口退税业务提醒服务。

3. 明确了企业可在退 (免) 税正式申报前进行预申报。同时为保障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明确, 规定了电子信息不齐的出口货物劳务, 也可进行退 (免) 税正式申报。

4. 按照优化服务、体现宽严相济管理的指导思想,

《公告》中增加了出口企业因特殊原因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取得单证申报退 (免) 税, 申请延期申报的适用情形和办理程序。

(三) 增加了规范企业办理出口退 (免) 税、免税业务的管理规定。

1. 要求企业申报退 (免) 税时发生出口发票金额与出口报关单上金额不一致、由于海关调整商品代码造成报关单上商品代码与出口退税率文库不一致等情况, 需填报相关表格, 说明情况。

2. 增加了退 (免) 税、免税申报的规范性要求。要求退 (免) 税、免税申报时, 需将有关纸质资料按申报表顺序整理、装订成册, 报送或留存备查。

3. 细化了申报退 (免) 税提供的出口报关单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匹配规定。

4. 明确了免税品经营企业要将经营货物提交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5. 明确了经税务机关审核退 (免) 税发现疑点, 企业应按照主管税务机关的要求接受约谈、提供书面说明情况, 填写并报送自查表。

6. 明确了输入特殊区域的水电气, 区内生产企业用于出租、出让厂房的, 不得申报退税, 进项税额须转入成本。

(四) 增加了防范骗取出口退 (免) 税的有关管理规定。

1. 增加了15种不予退 (免) 税, 适用增值税征税政策的情形。

《公告》中列举的15种不予退 (免) 税, 适用增值税征税政策的情形, 是对财税[2012]39号文件当中的“退 (免) 税申报凭证有伪造或内容不实”、“提供虚假备案单证”的细化。主要目的如下:一是可以进一步规范出口企业办理出口业务的行为, 提高遵从度;二是可以保障国家税款安全, 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 规定了暂不办理退税的3种出口业务情形和1种出口企业情形。

3. 明确了经税务机关审核退 (免) 税发现疑点, 企业应按照主管税务机关的要求接受约谈、提供书面说明情况, 填写并报送自查表。

4. 规定了对出口业务存在需要进一步核查疑点的, 对所涉及的退 (免) 税采用暂不办理、提供担保等措施, 从而保障国家退税款的安全。

五、《公告》的执行时间

出口和消费 篇7

2007年1月至今, 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整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8月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 此次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各国。2008年年底, 政府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 到2010年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由于我们国家及时出台了有效的经济刺激计划, 期间, 我国的消费状况没有剧烈波动的现象出现, 投资呈上涨趋势。

然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中国的出口状况受到巨大的影响, 2007年年底至2008年年初, 2008年年底到2009年3月, 我国的出口出现了两次急剧的下滑。特别是2009年, 这是中国经济比较困难的一年, 加之在金融危机当中, 世界各国保护贸易抬头, 使中国的出口状况更为严峻, 中国出口降到很低的水平。

在此次金融危机当中, 由于国家的4万亿投资计划, 使中国的新增固定资产呈上升趋势。

2 数据说明及模型的建立

受金融危机影响, 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加之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 致使2007年人民币币值逐步上升, 我国的出口额受到很大影响。我们选取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统计的M1, 分别代表汇率变动 (以E表示) 与货币政策变动 (以M1表示) , 以这两个变量来解释其与出口 (以EXPORT表示) 、消费 (以COM表示) 及投资 (以I表示) 的关系。最后提出中国从外贸导向型向内需推动型的转变, 以减少出口骤降对经济平稳增长的影响。我们以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中国的消费状况, 以新增固定资本投资代表中国的投资水平。

数据来源:IFS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上表提供了本文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由表中数据可知, 各变量的波动性都较大。对各变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出口与人民币负相关, 即人民币越坚挺, 出口越多;M1与出口正相关, 说明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出口;汇率与消费负相关, 说明人民币升值, 消费增加;M1与消费正相关, 说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消费的增长;M1与经过季节调整后的投资正相关, 说明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有利于投资的增加;汇率与季节调整后的投资负相关, 说明人民币升值与投资量同步增大。

(1) 汇率变动与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影响

我们想考察汇率变动与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消费有何影响, 于是我们建立了以下模型。首先我们对三者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 结果显示E、M1是COM的Granger原因。于是我们建立VAR模型, 根据AIC, SC准则, 我们确定滞后阶数为1阶最优, 因此建立VAR (1) 如下:

我们对此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 结果显示, 此系统不稳定。更进一步地, 我们进行了Johansen检验, 结果滞后1期的VAR (1) 模型存在一个协积关系。

于是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 :

(2) 汇率变动与货币政策对出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应该对出口有不利影响, 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出口。于是我们对E、M1和EXPORT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其关系并不明显, 三者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3) 汇率变动及货币政策与投资的关系

我们试图探讨汇率变动及货币政策与投资的关系, 于是我们建立了以下模型。首先我们对三者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结果显示I、M1是E的Granger原因。于是我们建立VAR模型, 根据AIC, SC准则, 我们确定滞后阶数为3阶最优, 因此建立VAR (3) 如下:

进行单位根检验, 结果显示, 此系统不稳定。进行Johansen检验, 滞后3期的VAR (3) 模型存在一个协积关系。于是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 :

3 对模型结果的分析

面对危机, 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因此我们选取了次贷危机以来三年的月度数据, 仔细考察了货币政策变动及汇率变动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关系。从方程 (1) 中, 我们可以看出, 汇率E上升, 对消费有副作用,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的消费, 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消费有积极作用, 能有效地刺激消费。滞后一期的消费, 即预期对本期消费也有正向作用。由于模型存在协积关系, 于是我们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 (见方程 (2) ) 。并对其做了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 结果, 汇率上升对消费造成负的冲击, 宽松的货币政策, 如增加M1, 起初对消费有积极影响, 滞后两期以后, 转为负面影响。方差的结果显示, 随着滞后阶数的增加, E与M1占方差的比重越来越大, 对模型的影响越来越大。

方程 (3) 显示了汇率及货币政策与投资之间的关系。由于存在协积关系, 我们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 (方程 (4) ) 。对其进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 如图2所示, 给M1一个正的冲击, 对E有正的影响, 且越来越大, 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使人民币有贬值的趋向。投资增加也有同样的影响。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 投资对模型的影响越大, 货币供应的影响保持基本稳定。

摘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汇率及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 汇率变动及货币政策调整对经济的影响始终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热点问题。本文选取2007年1月—2010年2月的月度数据, 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及误差修正模型 (VEC) , 分析了人民币汇率、货币政策与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关系, 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从出口导向到内需拉动的转变。

出口和消费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出口,问题,对策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来留学深造,这使得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出现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同台竞争的局面,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服务领域,竞争尤为激烈。目前,美、英、法和澳等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促进本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大量吸引外国留学生到本国来求学、深造,境外消费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贸易新的增长点。而我国在教育服务贸易这一领域起步晚,底子薄,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较为滞后。因此,对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出口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指导提高我国在世界教育市场中的份额,推动我国教育境外消费的发展,增强我国的影响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服务和教育境外消费的概念

(一)教育服务概念。

教育服务贸易是指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主要出于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教育输入与输出。国与国之间的教育服务贸易是WTO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指在世界范围内提供国际协作办学、合作科研、人员互换等活动,以及围绕这些活动形成的相关产业服务。[1]它主要包括跨境支付、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与境外消费。

(二)教育境外消费的概念。

境外消费是服务贸易四种方式中的一种,它是指一成员国居民在另外一个成员国境内消费或享受服务。高等教育境外消费主要指一成员国公民到另一成员国留学和进修。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方式中,境外消费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规模与水平上都远远超过跨境交付、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三种方式,并且它的比例结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2]

二、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规模小。

我国在教育服务国际贸易中属于典型的进口型国家,在高等教育出口规模上仍处于弱势地位。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至2008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39.15万人。仅2008年一年,全国出国留学人数就达17.98万人,创出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人数总数才刚刚突破20万人。虽然,从1998年至今,来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但是我国教育服务出口规模与我国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相比较起来,还相去甚远,与美、英、日、澳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美国为例,仅2008年,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吸引下,就有98510名外国学生涌入美国大学。中国目前已经成为留美学生人数第二多,仅次于印度的国家。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院统计,2008年,美国大学入学注册率增长了11%,而中国学生增长率高达60%。[2]而就占领世界高等教育贸易服务市场的份额而言,我国仍属于典型的教育进口型国家。我国各高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比例远远低于国外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一般占本科生总数的13.4%,如美国哈佛大学为17%,牛津大学达到30%。[3]

(二)面向市场窄。

2003年来华留学生总数为7.7万人,亚洲人占绝大多数。这其中又以韩国和日本留学生人数为最多,分别为35353人和12765人。这两个国家的留学生人数占到了到我国留学人口总数的61.90%。这可能是我国与其他的亚洲国家存在长期、稳定的贸易伙伴关系,加上201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内市场越来越开放,使得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看中了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寻求自身发展,以便储备知识,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竞争力。然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则相对较少。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西方发达国家到我国留学的人数略有上升,但是相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进口的数量来说,仍有很大的逆差。就2003年来说,我国出国留学生为117307人,而在华留学生只有77715人,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在境外消费出口这一领域较其他一些教育服务东道国来说,仍有差距。

(三)理工类学科缺少特色,相应的扶持政策少。

通过查阅相关教育年鉴资料可以发现,到我国学习的留学生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学习汉语、中医、戏曲等传统中国文化,而理工科、艺术等专业相对较少。不难看出,他们到中国来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中国文化。这与教育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学科选择情况正好相反,在发达国家理工科类的留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率普遍高于文科类。[4]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外国留学生选读最多的专业是商科、工程学、生物学、理学类专业,最后才是文科类专业。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大约有50万人选择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美国通过大量地接受外国留学生,不仅增加其在高等教育贸易服务领域的市场份额,而且以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和绿卡政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

三、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出口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已有学科优势,扩大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规模。

要扩大境外消费出口,必须创立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服务产品,发掘已有学科内在的文化价值。汉语、中医、戏曲、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它们不仅是深厚民族精神的载体,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符号。目前,我国在汉语、中医、戏曲、武术等学科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传统文化。据统计,2007年,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95, 503名,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有544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接受来华留学生。[5]

汉语、中医、戏曲等是我国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领先学科,它们深厚的文化背景使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留学市场上独具魅力。根据比较成本理论,我们应当发挥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加大对其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这些学科的影响力,重视发展其品牌特色,以此推动我国境外消费出口。

(二)优化资源配置,适应市场机制。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离不开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而把好教育质量关的根本在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根据生产要术禀赋理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服务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仅靠相对学科优势是不够的。我国在保持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还应将目光放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降低高等教育成本上。要想降低高等教育成本,关键在于提高高等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为此,高校可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科研创新,加强专业教育的协作机制,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

此外,我们还应认识到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传统大学逐步开始向商业机构转变。尽管目前人们在“教育产业化”认识问题上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是将教育作为商品来贸易,必然将教育引向私有化和商品化,因为它是教育得以贸易的关键。针对这个问题,我国应该采取适当的举措。一方面,要增加国家的教育基金,使更多的人能有书读,有学上。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适当提高留学生的收费标准,增加财政收入。

(三)改进政策,加强人性化管理。

首先,要针对留学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应的政策。随着中国加入WTO,必将推动法律的国际化,因此要加快有关高等教育消费出口法律法规的建立,剔除和废止法规中与WTO准则不和谐的部分,建立与其融合的法律准则。另外,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行政管理、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必须自觉地以入世后新制定的高等教育法规为准绳,真正做到依法治校,只要这样我们才能广纳人才,带动高等教育出口消费。

其次,要加强人性化管理。近年来,我国在留学方面的政策有了很大的松动,但是在为来华留学人员提供便利这方面还做得不够。所以,我国政府应从这个方面入手,坚持“以人为本”,尽可能多地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如建立弹性学制,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相应缩短其受教育年限。再者,可以改善其住宿条件,进一步为其生活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李敬献, 曲绍卫.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出口贸易发展及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5, (6) :51-53.

[2]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09/12/09/006353255.shtml.

[3]李联明, 吕浩雪.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制约国际生流向的主要因素[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6) :71-75.

[4]刘杨.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服务出口贸易发展现状与走势[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0) :14-16.

出口和消费 篇9

关键词:投资,消费,净出口,GDP

一、引言

投资、消费与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动力, 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 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浙江省经济已顺利的过渡到工业化的时代, GDP总量与人均的水平均也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投资、消费与净出口这三要素到期起到何种作用, 三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也是目前经济范畴研究的热点。

自2000年, 浙江省平均消费率不断的下降, 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近几年GDP的快速增长几乎完全依赖于投资和出口, 然而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为了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就必须协调好投资、消费、净出口之间的关系, 使之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实证分析

(一) 样本及变量的选取

此次选取浙江省1995年到2014年之间的数据, 以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以经济增长作为被解释变量。用GDP表示浙江省的经济增长, 消费 (C) 表示消费品零售总额, 投资 (I) 表示浙江省的固定资产投资, 净出口 (NX) 为出口减去进口所得。由于浙江省统计年鉴公布进出口数据单位为“千美元”, 所以净出口 (NX) 按照各年的月汇率换平均值算成以人民币表示。

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利用GDP指数以及全省价格总指数并且以1995年为基期进行处理。得到数据。

(二) ADF平稳性检验

对于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要用单位根检验的方法进行平稳性检验。

由表1可得出LN_GDP、LN_C、LN_I、LN_NX序列非平稳, 而一阶差分是平稳的, 即为平稳序列。可能存在协整情况, 需进行协整检验。

(三) Johansen协整检验

各个变量虽然经过差分后平稳, 但是反映的并不是原变量之间的关系, 为了避免伪回归的现象, 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

由表2可知投资、消费、净出口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可得到长期均衡方程为:

由方程可看出, 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消费每增加1个单位, GDP就会增加0.624646个单位, 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 GDP就会增加0.169350个单位, 净出口每增加1个单位, GDP就会增加0.194061个单位。

(四) 格兰杰因果检验

从表3可以看出, , GDP与消费、投资、净出口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即经济增长的增加会促进消费、投资、净出口的增加, 消费、投资、净出口的增加同样也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根据上述模型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近年来浙江省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消费的拉动, 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附于消费增长。投资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比经济要低, 但也在日益提高。就目前来看, 消费仍然是拉动经济的最主要力量。但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加深, 投资与进出口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1. 增加收入, 扩大消费

增加本地居民的人均收入, 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工薪阶层的工资水平。只有居民的收入增加, 才能产生更多的购买力, 才能促进消费。农民是广大群众低收入的代表, 提高农民收入, 支持农产品价格, 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缩小收入差距。

2. 建立消费热点, 引导消费升级

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产生变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消费不断地在增加。要想促进消费, 就应该产业消费结构去升级。引导、拓展消费的空间。要充分利用消费引领生产的作用, 积极引导转换企业经营思路, 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 形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3. 增强出口竞争力

浙江省以往的出口依赖于低廉的价格所获取的竞争优势, 存在着诸多隐患与弊端。应积极加大对新型茶叶以及高科技产业的投入与研发, 进而促进浙江省的出口, 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高伟刚, 徐永辉.投资、消费和出口对山东省GDP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 (11)

[2]万迈.如何认识西方的经济增长理论在我国的运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 (04)

[3]刘庆宝, 未良莉.我国经济增长的源动力_三驾马车_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7 (12)

[4]张曼.净出口、消费、投资对GDP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数据为例[J].企业研究.2012 (03)

[5]陈元清.经济增长中三大需求作用的实证分析——以天津为例[J].生态经济.2010 (02)

[6]陈红梅.我国投资、消费、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1 (12)

出口和消费 篇10

1.数字

“十一五”期间, 中国广播电视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 2010年达到2238亿元, 2010年的国内电影票房从2005年的20亿元增加到102亿元。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扩大, 仅2010年影视剧、动画片等出口就超过43亿元。其中广播电视广告收入970亿元, 有线网络收入506亿元。

这组关于收入的数字, 虽然不能和国际上的传媒巨头、传媒大国相比, 但是增速喜人, 也是值得庆贺的成就。如果按照收入占GDP20%的比例计算, 那中国广电行业2010年创造的GDP就在1万亿左右。即使与传媒强国相比, 我们的数字仍然不算庞大, 却已存在不少水分。

2.高投入

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我们首先看广电GDP里面所包含的高投入。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字, 2010年全国电视剧产量为405部, 约1.4万集。电视剧每集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消息频频传出, 以一般计算, 每集80万元, 则总投入已经超过百亿;“十一五”规划期间正式全面实施的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 所耗费的资金已经达到1500亿元到2000亿元, 平均每年在300亿元左右;广电总局在2009年宣布, 要在三年内实现全高清覆盖, 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投入必然数倍于数字转换;如今,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 各地有线电视网络纷纷上马双向改造, 以我国1.4亿有线电视网覆盖用户计算, 进行双向改造需要的投资就超过500亿元……

广电的高投入不仅仅表现在巨额资金上, 也表现在臃肿的机构和从业人员上。全国现有广播电台251座, 电视台272座, 广播电视台2087座, 教育台44座, 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都有相应的电视播出机构;围绕着广电行业还存在大量的相关机构, 光是从事电视剧制作的机构就有将近2500家。数量庞大的广电机构和从业人员, 是广电高投入的另一表现。

政策资源的投入比较隐性。比如规定港台地区主持人只能以嘉宾主持的形式出现在节目中, 连续主持不得超过三期, 这就是对内地主持人群体利益的保护;禁止城市接收卫星电视, 这是保护有线电视的垄断地位。另外, 《关于加强互联网传播影视剧管理的通知》和《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这两个文件, 则要求网上传播的影视剧都必须取得广电总局颁发的相关许可证, 各大视频网站火热流传的美剧、日剧、韩剧等大都被封杀, 这是对国产电视剧的政策保护;《关于促进我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具体措施》则要求动画片收视黄金时段必须播放国产动画片, 并且为国产动画片提供物质奖励, 这是为国产动画片提供政策护航;在关于推进制播分离的文件中又要求传统电视台可以根据“先台内后社会”的原则, 节目制作业务通过转企改制, 组建面向市场的节目制作经营公司, 条件成熟后再吸收社会资本组建由电台、电视台控股的节目公司, 这是行业改制中以政策力量保护传统利益, 抗拒外来资金的渗透。

高昂的显性投入和隐性投入, 直接导致广电内容产业成本居高不下。不但初次投资的资金数目巨大, 节目生产出来后, 对优质节目资源的争夺又会导致二次资金投入, 近年来一些优秀的电视剧, 如《我的团长我的团》、《借枪》等都遭到抢购、抢播, 形成电视节目市场的恶性竞争。数量众多的电视机构和从业人员, 各自独立, 分散经营, 又带来节目同质化的问题, 受欢迎的节目类型、创意总是在短时间内被克隆, 造成频道资源、制作资源的重复浪费, 也加大了广电行业的创作成本。高投入、高成本的增长方式, 其后果必然是电视传媒生态环境和良性市场秩序被破坏。

3. 低消费

与高投入、高成本相比, 消费在广电GDP中所占的比例显得不足。以电视剧为例, 2010年全国共有951部电视剧通过审批, 但实际生产量为405部, 近一半在申报备案后没有按时生产出来。从审批数目和已播出数目来看, 审批数目与实际播出的电视剧数目比例约为10:1, 即每年审批立项的电视剧中, 10部中只有1部制作出来后有播出平台。实际每年的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比例为5:3, 40%已经生产出来的电视剧没有播出平台。并不是没有足够的播出平台, 而是整个电视剧市场的消费能力有限, 无法消化如此大体量的电视剧作品, 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并不等于第一电视剧消费大国。

再以数字电视转换为例, 截至2011年1月, 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超过9000万, 达到9039.2万户, 有线数字化程度达到48.26%, 基本上覆盖了城镇居民区域。然而, 耗费了大量资金和精力的数字电视转换, 却根本没有让用户消费到“数字电视”。真正的“数字电视”应当是节目的“录制、编辑、播出、收视”等都是“数字化信号”, 可现在上星的电视节目仍是模拟信号, 只是增加一个机顶盒, 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后, 再还原为“模拟信号”传送给用户电视机。除了多出一个机顶盒, 用户并没有消费到新东西, 所有的投入完全消耗在中间过程中。这不能不令人担心, 方兴未艾的高清转换会不会又是同样的一场无用功?

再以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双向网络改造和机顶盒升级为例, 这又是一个投入巨大的升级产业, 截至2010年底, 内地有线双向网络覆盖总数达到了4350万户。可是, 可发放的双向机顶盒用户仅1500万户, 实际双向互动电视订户数量达到417万, 占双向机顶盒用户数量的1/3, 占双向网覆盖用户数的9.6%。也就是说, 网络覆盖了, 还有2/3的用户没有双向机顶盒, 还有90%的双向网络在闲置。用户使用不明显, 导致投入巨大的双向互动电视业务没有被有效消费。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广电行业中的总体消费与巨额的投入高昂的成本相比, 很不相称。投入没有价值产生, 做了大量的无用功, 令人叹息。

4. 低出口

根据以上的分析, 广电GDP的格局是高投资低消费, 不难想象, 在国内都无法提高广电产品的消费, 出口情况更加不容乐观。2010年, 影视剧、动画片等出口收入是43亿元, 这还比不上一部好莱坞大片创造的全球票房。一个国家文化产品的输出, 直接关系到该国软实力在国际上的排位, 经济收入还是其次的。广电业内过多的粗制滥造、太重的心浮气躁、不断地迷失在低水平的自我复制里, 导致整个行业无法肩负起文化输出的重任, 在文化影响力、国家形象提升度、核心价值观传播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都不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二、拧出水分

1.认清差距

在理念上认识自我的真实水平, 不要被各种漂亮的数据冲昏头脑——况且, 现在的数据其实并不足够漂亮。与国际传媒业先进的国家和地区相比, 我们的市场潜力远没有得到发掘, 竞争局面并不够充分。现在的蛋糕, 并不是大到极限了, 以至于很多业内人士对此产生了厌倦和疲惫。高速平稳发展的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国民收入、庞大的收视人群, 这些基础性的优势是我国得天独厚的。所以, 第一, 必须认清市场开发程度的落后;第二, 承认产业发展程度的落后;第三, 承认节目制作水平的落后。看到差距, 才会奋起直追, 才有追赶的动力;洗去水分, 才知道真材实料有几斤几两, 才知道需要修补的缺口在哪里。如果迷失在一个个看似可观的数据里面, 将是整个产业的悲哀。

2.认清方向

怎样的产业面, 才是数据漂亮水分又少的?这与节目制作的理念有关, 与产业发展的方向感有关。当下广电节目普遍存在的短板是附加值低。通常受欢迎的收视率高的几档综艺节目, 本身就是从国外抄袭克隆而来, 再经过国内其他电视平台的疯狂改造, 其残存的一点节目附加值基本被消耗殆尽。电视剧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很多剧情创意都来自国外某些受欢迎的剧集, 一些本土原创作品, 要么一窝蜂上马, 要么带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宣传味道, 不被观众接受。在节目的宣传推广上, 恶搞、恶俗和低俗手段经常能帮助节目组轻易达到目标, 勤勤恳恳做节目的无人理会。低俗的炒作成为电视圈的常态, 与真、善、美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普世价值观越去越远。争议的话题越多, 节目就越红火, 创作人员就越高兴。这些都是畸形的、不健康的行业发展理念, 可怕的是, 抱有类似理念的从业人员并不在少数, 相反被很多节目制作人员、营销人员认可。在这样的理念包围下, 广电业便如一只无头苍蝇, 昏头转向, 看不清远大的方向在何方。

3.坚持体制改革, 激发体制活力

注水的广电GDP, 导致行业经济效益滞后, 社会效益也被拖累。观众和社会舆论从诟病粗制滥造的节目和低俗恶搞的制作理念, 到质疑广电落后的体制。20余年来, 广电行业在自身体制机制的改革步伐上, 时而向左, 时而向右, 摇摆不定, 这使得广电产业发展远远滞后电信业, 更严重桎梏了广播电视内容的创新与成长。到2009年底, 广电总局再一次明确了制播分离、转企改制的方向, 一年多来, 围绕着这一核心政策基调, 各地电视机构已经各出招数, 力求抢占改革先机。谁知, 2011年初, 广电总局新任新闻发言人在总结2010年展望2011年时, 突然转而强调电台、电视台在改革中, “不允许搞跨地区整合, 不允许搞整体上市, 不允许搞频道频率公司化、企业化经营”。这位发言人同时强调, 电台、电视台作为党的重要新闻媒体和宣传思想文化阵地, 必须坚持事业体制, 坚持“喉舌”和公益性质, 坚持以宣传为中心。此种言论一出, 舆论哗然, 业内普遍认为, 这是改革的倒退, 是再度陷入时左时右、时前时后的老路。不管具体表述的内容是什么, 也不管这样的论调会持续多久, 光是朝三暮四的态度已经足够形成对改革求变的打击。想要提升广电的整体竞争力, 高层管理部门必须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 给予行业以改革求变的勇气和支持, 做行业改革创新的坚强后盾, 而不是左右摇摆、前后矛盾、思前顾后、优柔寡断。浮躁不安、偏激冒进的行业氛围, 和不连续、不稳定的政策环境是有莫大关系的。动荡无定的政策风向标, 令人无法静下心来做节目, 也就没有长期、稳健的节目提升计划。未参与改革的犹豫观望, 已经着手改革的心惊胆战, 这样战战兢兢的心态下, 怎么去激发体制活力, 怎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怎么不让人误以为走捷径是应有的工作理念?

结语

上一篇:农村用电管理下一篇:模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