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母爱

2024-06-30

母亲与母爱(精选六篇)

母亲与母爱 篇1

志贺直哉, 明治16年 (1883年) 2月20日出生于父亲工作的宫城县石卷市。其祖父是相马藩府的家臣, 父亲兴办了总武铁路, 一直在日本大企业就职。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的志贺直哉一生中发表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作品描写手法细腻, 大多从自己以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不管是人物还是自然, 对作者的心境来说没有一丝的虚假, 饱含了强烈的真实性。

当时日本社会急剧变化、新旧思想相互碰撞, 处于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过渡阶段。志贺的身体里流淌着矛盾的血液, 心境也波澜起伏。十三岁丧母后不久, 迎来了继母。这篇作品是在明治45年, 他一边追忆一边写下的。志贺在《创作余谈》中曾回忆执笔《母亲的殂谢与新母亲》时自己的姿态:“如实地记述了少年时代的记忆, 一个晚上就朴实地写完了, 虽然小说中的自己很伤感, 可表述却又没有那么伤感, 我喜欢这一点。有人问我最喜欢哪部作品, 我常常提及这部短篇。”

二、作品的形成

1. 作品梗概

十三岁那年夏天, “我”从学习院 (1) 初小毕业, 集体去片濑 (2) 游泳。一天下午游泳结束后收到祖父的来信, 信上说母亲怀孕了。“我”心里感到很兴奋, 于是从行李中取出小砚台, 分别给祖父和母亲写了回信。作为奖赏, “我”决定只送母亲一个人礼物, “我”在江岛 (3) 上买了一套贝雕制作的梳子、发坠, 簪子等头饰品。回家以后, 看见母亲因妊娠反应一直躺在床上, 脸色很不好。母亲的病越来越厉害, 不断恶化, 几天过后离开了人世。母亲去世两个月后, 家里开始给父亲续弦, 那时的“我”真没想到四十三岁的父亲还要再娶, 婚礼在赤坂的八百勘会馆举行。大家都夸赞继母, “我”对这感到很高兴, 似乎把生母的死的悲伤也忘却了。不久, 走亲戚开始了。街上的行人特别注意继母, 母亲在车篷里微低着头, 我感到既害怕又得意。

2. 对生母之死的悲伤

当12岁的志贺在旅途中收到祖父的来信得知母亲怀孕时非常开心, 所以那次旅行只给母亲带了手信。可就在这个时候, 悲惨的命运让他跌落至黑暗的深渊。在志贺从片濑 (2) 返回家的途中, 母亲已经孕吐厉害得整天卧床不起。他到家之后母亲病情不断恶化最终离开人世。据说人死的时候一般是退潮, 听到这话的志贺第一反应是跑到母亲最初躺的那间房间里趴在床上号啕大哭。寄宿在他家的一个学生过来安慰他, 志贺问他什么时候开始退潮, 学生回答他还有一个小时。“再过一个小时母亲就要离我而去了”这句话在母亲死后还一直在他耳边回荡。我想, 这是志贺根本不愿意相信母亲去世的事实。第二天大家上香的时候, 志贺轻轻揭开盖住母亲脸上的白布, 猛然发现母亲嘴边有许多像螃蟹吐出的白沫时, 误以为母亲死而复生, 狂喜地冲到祖母面前第一时间告诉她。由志贺误认为母亲还活着的那种兴奋不已和被迫接受母亲已死事实的无奈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无限悲痛。

“听到钉棺的锤子声, 我难过极了”, “把棺材放进墓坑里的时候我想一切都完了”, “当红土块撒在棺木上哗啦哗啦响的声音至今依旧耳边萦绕”。不难想象少年志贺当时的心情是多么悲痛。他说出“一切都完了”这句话实质是内心不得不面对母亲已经死亡的事实。母亲的死已回天乏术, 他再也不能够跟母亲交流了, 那个对他百般呵护的生母已经离他而去。“好不容易从江岛买回来的贝雕头饰品全部放进母亲的棺里”, “‘可以填土了吧?’那些拿着镐和锨的人等得不耐烦地问, 然后他们就开始填土。我想, 现在即使她活过来也出不来了。”这是少年时的志贺再次确认并清醒地认识到母亲已经逝去的事实。因此, 在第四章节的结尾处才会明确地写出母亲的名字、出生和死亡的详细时间。

“失去母亲的那段日子, 我每天都以泪洗面, 以至于后来一听到义大夫戏中所唱的‘整日里泪涟涟’这句台词我就哭泣。” (4) 可以说母亲的死对他来说是生来头一次发生的不可挽回的事情。此后, 志贺产生对母亲式人物的精神依赖, 例如德富芦花《不如归》中的女主人公浪子死的情形让他立马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而不禁泪流满面。在《爱读书回顾》中提到“热衷于泉镜花的作品, 是因为他被作者丧母的故事吸引, 让他回忆起自己的亲身经历”。在1912年《母亲的殂谢与布袜的记忆》里如实记述了志贺惹母亲生气的一件往事。所以母亲死后, 他在放学回家途中, 时常祭拜母亲, 向安息地下的母亲道歉。这令读者感到宿命给人带来的哀愁, 某种意义上, 志贺是第二次失去母亲, 因为三岁那年在东京开始与祖父母一同生活, 这时他已经被祖母从母亲手中领走。而母亲辞世之前, 在实质上已失去母亲的作用。

3. 对继母到来的向往

少年志贺虽痛失母亲而悲哀, 但生母去世后不过一百天他就点盼望继母的到来。在结婚仪式上他表现得非常活跃。在场的各位都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接过新婚的酒杯, 唯独他大胆豪放地用单手举杯, 并且还表演了舞剑。实际上少年志贺是想让继母看见自己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姿态。当被拜托把手帕转交给继母时, 他小心翼翼地收好手帕并叠好放进衣柜中。第二天早起后他还特地梳洗干净, 穿戴整齐后才去找继母, 说明他很想给继母留下好的印象。见到继母他结结巴巴地不知说了什么就把手绢递过去, 继母对他说了声谢谢, 他单脚跳着来到寄宿生的房间。从动作上可见少年时的他当时感到无比开心, 这也是他和继母之间的第一次交谈, 让他记忆犹新。此时继母已走进他的心扉, 也就是说他已经完全接纳这位母亲, 并对她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与此同时他也深爱着这位新母亲。从继母房间回来, 他一个人静静回味着那份喜悦之情。大家夸赞继母时, 他听到后非常愉快。街上的行人一直盯着继母看的时候, 他内心既害怕又得意。“我似乎把母亲的死也当作过去的事, ———至少有一点忘却。祖母绝口不谈死去的母亲, 即使我和祖母两人一块的时候也不提”。作品中对死去生母的样子描写得苍白无力, 体现他对死亡的厌恶和恐惧。然而, 继母的到来治愈了他那软弱受伤的心灵。因此他把悲伤深深地埋藏在心里, 转而对继母心生爱慕。事实上, 继母在世时对他也一直跟亲生骨肉一样疼爱有加, 志贺从来没因无血缘关系而排斥继母。

三、关于主人公的心境

1. 寻找母爱的童年时代

志贺直哉有个叫“直行”的哥哥, 不到三周岁就夭折了。祖父母认为孩子的死是年轻父母的过失造成的, 所以志贺是由祖父母抚养长大的。对此, 当时母亲肯定心中极不情愿, 却不敢公然反对公婆。在所有孩子当中, 祖母偏爱他, 祖母的爱取代了母亲, 祖母娇纵的爱对他来说已占据一身, 容不下其他。母亲与唯一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长时间得不到亲密往来, 她必然会为此感到抑郁忧伤。这正是母爱得不到合理释放的悲哀。志贺觉得作为女人, 母亲没有充分体会到做母亲的真正感觉, 就凄然离开人世, 自己在六十多年后的现在才领会到母亲的苦衷, 因此母亲“实在是个悲惨的女人”。

2. 脆弱的内心与逞强的外表

在未交给祖父母之前, 生母对他百般呵护, 可是这份不求回报的母爱却在志贺直哉十三岁那年戛然而止。虽然志贺直哉从继母和祖母那也得到了关爱, 但是十三岁丧母这一事实依然给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母亲的死对于幼年时期的志贺直哉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给他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志贺少年时期就渴望母亲的爱, 虽然集祖母的娇惯于一身, 但是他更想要得到的是母爱。一边回忆生母, 一边追寻母亲的影子。人总是把自己软弱的一面深藏于心, 为了保护自己外表却异常坚强。在化解与父亲长达十几年的矛盾中, 两位母亲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尤其是对继母的感谢之情在志贺的书信中多有提及。多亏了母爱, 志贺坚韧的外表最终被溶解、治愈。一个人缺少母爱的温暖, 独自面对不时给予自己庞大打击的陌生世界, 很容易感到恐慌寂寞, 拼命想抓住一点点精神慰藉或寄托, 填补感情的空虚。这就形成了对爱和关怀的强烈需要, 志贺想在生活中得到母亲的监管照顾, 无限渴望母爱的保护以解除其责任痛苦, 这种渴望影响其一生 (5) 。

四、结语

生母健在时却被祖母所溺爱的志贺直哉, 从小被迫与生母分开。生母去世后, 他悲痛欲绝。当听说父亲要再婚, 又焦急地盼望新母亲的到来。这巨大的转变正体现了志贺直哉内心深处对母爱的渴望, 强韧的自我意识中也有脆弱的一面。在生母死后, 他对母亲的形象理想化并残留在心中没有表露出来。尤其是继母到来之后, 把对继母的爱慕取代了对生母的思念。诞生于新旧思想交替明治时期的志贺直哉, 一边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洗礼, 一方面又想要冲破旧思想的束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他感到祖母的思想已经过时、落伍而想要从祖母的爱中独立出来。在新旧思潮的斗争中, 他变得很微弱。因为软弱就会像动物的原始本性那样需要补充爱的正能量, 而这正是母爱。祖母、生母和继母三者对他不同程度的爱的融合让他对理想中的母亲形象更加清晰。

摘要:志贺直哉一生围绕着与父亲对立, 经历了“排斥、纠葛、和解、调和”的过程。尤其是内心的纠葛几乎成了支配他青年时期的“一大精神课题”, 也是“人生戏剧的高潮”。为此, 许多学者对其相关作品做了详细研究。然而, 关于母爱的作品却少之又少, 母亲的形象非常单薄。阅读《母亲的殂谢与新母亲》后, 发现他对生母的感情非同一般。本文通过剖析《母亲的殂谢与新母亲》中他对生母的怀念和对继母的敬仰, 分析他对母爱的渴望并把这渴望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考察志贺直哉的心境。

关键词:母亲,渴望,母爱

参考文献

[1]志贺直哉.创作余谈[M].日本:改造社, 1928.

[2]志贺直哉.爱读书回顾[M].日本:岩波书店, 1955.

[3]志贺直哉.生母的信[M].日本:文坛春秋, 1949.

[4]中村光夫.志贺直哉论[M].日本:筑摩丛书50, 1966.

[5]南海.日本私小说之代表作:透视志贺直哉《母亲的死与继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 (10) .

[6]陈秀敏.日本的小说之神:志贺直哉文学世界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2.

母亲与母爱 篇2

晚风轻拂面庞,如同天纱一般,吻着人们干燥而急需滋润的双颊,连日来的天气仿若小孩般的脸忽冷忽热,而就在这多变的雨季中,有一种温度却以其细腻、恒久暖及全身……

还记得那一天吗?我不听您的劝告把短袖穿上了,到了中午,天气越来越闷,我便得意了,想:“哼,我的预计很准的!”可让我始料不及的是,临近傍晚时天气突然变了张脸,气温骤降,灰蒙蒙的天空还不时飘落下几许雨丝,似乎在批评我不听妈妈的话。母亲节征文演讲稿

放学了,只见妈妈疾步向我奔来,看我脸色发白,便轻声问道:“冷吗?”死要面子的我坚定地说:“不冷!”也许妈妈深知我的个性,看着我倔强的样子,她没有说什么,只是一脸无奈“你这孩子……”接着,妈妈便载着我回家。真是天公不作美,没想到雨是越下越大。一路上,雨点无情地抽打着一切,我觉得越来越冷,在车后直打哆嗦,可我咬着牙硬是不说。妈妈兴许感觉到什么,赶紧下了车,看到我蜷缩着身子,嘴唇发白的样子,便对我说:“妈妈骑车骑着骑着,有点热了,这件风衣给你穿着!”说着,她就脱下外套给我披上。此时,我看见妈妈的外套内只有一件单薄的衣服,雨水也更加放肆了,打湿了周围的一切,当然,也包括瘦小的妈妈。雨水顺着妈妈的额头滑落,浸湿了衣领,可她全然不顾,只是一个劲儿地帮我整理好外套。我刚想拒绝,但那件带着妈妈体温的衣服令我小小的身体一阵轻颤,我不禁贪恋着这样的暖意,平日里倔强的我,一时竟说不出话来。没等我开口,妈妈已经利索地骑上自行车,用力地蹬着朝家里赶去。

一路上,雨依旧下着。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傍晚,妈妈那件薄薄的风衣竟是这样暖意十足,仿佛泌出一股力量,不断翻涌,顿时遍及全身,温暖了我的心田。我多么想令这一刻停留住,只觉得一股热气一直往上冒,一颗颗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从我的眼眶中缓缓地流了出来。也许有时,爱只是一件带着母亲温度的外套……母亲节征文演讲稿 精选母亲节演讲稿范文:母爱无言

高尔基曾说过:“我们应该赞美她们——妇女,也就是母亲,整个世界都是她们乳汁养育起来的……没有母亲,既没有诗人,也就没有爱”。是的,女性是伟大的,她们含辛茹苦地孕育生命,把人类最伟大的母爱献给下一代。

曾几何时,我想为母亲创作一篇文章,可记忆的箱子从底儿到顶儿,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和自然,甚至寻不出一点点浪花。母亲对孩子所做的,仿佛已是一种习惯,几十年如一日的一贯,以至我们不曾留意那个曾经年轻美丽,弓着身体被我们当马骑的母亲早已满头白发。偶然间,街头的一曲《懂你》,竟让我的心震颤不已;是什么带走了美丽母亲的年轻,是什么改变了母亲美丽的容颜?

记不清母亲多少次叮咛嘱咐,总是告诫我做人的方方面面而不厌其烦,为我在成长的道路上铺满基石,我一次有一次被她的痴心不改而感动,纵观天下有几人能向母亲那样竭心竭力地关心我,呵护我。随清晨露水滴落的清脆响声,母亲吻上我脸庞的一刹那,母爱就降临到我身上。看着母亲那忙碌的身影,多想说声:妈妈,您辛苦了。但始终未能叫出来,也许您期待的也并不只是那只言片语,您更希望的是我努力取得的成功吧!

母爱就像空气,阳光和水,拥有它就拥有了世上的珍宝,什么也不能换取,它让平凡的生活充满色彩,但没有它,即使有世上的珍宝,也不过是一堆货物而已。经历坎坷的朋友如是告诉我。

我的算不上风雨的人生中,有人始终情有独钟的呵护我,默默地听我倾诉,与我共同承担忧愁和痛苦,即使我在学习上有小许的成功,也会痴心地为我喝彩,她就是我敬爱的母亲——一位平凡的女人。

母爱伟大 母亲弱小 篇3

母亲生于1925年的农村,没上过学。外公曾是国民党部队的班长,缺乏救国意识,当了逃兵,这成为父亲取笑外公和小看母亲的题材。母亲生性本分,没从外婆那里传承家务方面的出色技能。只是可以想象,母亲年轻时长相不错,估计媒婆凭此把母亲穿针引线给小有文化的父亲。

那时的农村,缺文化、性格弱、手工差的女人,命运多半苦难。从我记事起,家里就充满无休无止的争吵。一半是父亲的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的性格和能力,饭菜做得一般,收拾家务水平不高,让有些文化、有些讲究的父亲看不惯、瞧不起,气不顺。

母亲生活的年代,农村人口众多、温饱有虞,生存法则充满原始竞争,邻里间家庭主妇为田边地角、鸡毛蒜皮而起的纠纷三天两头发生。彼时农村人解决矛盾的主要方式是吵架,有时也会升级到肢体冲突,在吵架甚至打斗中获得胜利就能取得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也能树立强势形象,让人不敢轻易招惹。文盲而懦弱的母亲,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中,无论哪种方式,注定是失败失利的一方。四户人居住的院子,么叔家的婶婶特别自私、横蛮,隔三差五没事找事欺负母亲;不省油的堂嫂,居然也把长辈的母亲视为好捏的软柿子,时不时挑起事端,母亲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屈辱而归。倒是富农成分的沈姓一家对待母亲友善和蔼,算是邻里关系中留给母亲的一丝光亮、一丝温暖。

物质匮乏的年代、子女众多的家庭,一个女人只有本分和勤劳,庇护不了她的孩子们。但妨碍不了母亲伟大的母爱,来自善良、勤劳和有时的奋不顾身。为了子女体面,以勤劳和忍辱,不让我们吃得太差、穿得太差。为了子女少受委屈、少受伤害,她有时也像激怒的公牛、愤怒的狮子,和不讲道理、欺人上瘾的邻里对骂对打,尽管身心俱伤。

母亲在家里不能靠能力争取地位,在家外不能靠斗争取得胜利,受气、委屈,便成了她的家常饭、主旋律。娘家人离得比较远,她的委屈几乎没地方哭诉和发泄,哭声常在夜半三更响起,或者低沉绵长,或者撕心裂肺。

俗话说,媳妇终能熬成婆,熬成婆婆的母亲一样受欺负。母亲50岁时,娶回了她的第一个媳妇、我的嫂子、又一个欺负她的人。嫂子过门时间不长,便表现出好胜好强、斤斤计较如典型的泼妇,与母亲小吵一四七、大吵三六九,在剧烈的矛盾中很快分家立户,婆媳如冤家对头。母亲熬成婆婆,却熬不出头,一苦再苦。

父亲60岁时,因过度操劳、也因酒精过度,突然走了。留给母亲的有债务、有3个没成家的孩子。脆弱的母亲无可奈何、无声无息承担起一切。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农村,已经包产到户,再困难也得不到集体的照顾,一切得自食其力。母亲以懦弱之躯,带着她的未成年孩子,起早贪黑、精疲力竭。最小的妹妹结婚时,母亲已近七十岁。她在为子女们完成成家立业的责任后,彻底老了。可以兒孙绕膝、享享清福的母亲,在她70岁那年,一次外出因天雨路滑摔伤盆骨,痊愈后有了后遗症,拐杖成了她的依靠。从此行动就有许多不便。

按照农村传统风俗,为父母养老是儿子的责任。晚年行动不便的母亲,成了在她3个儿子家轮流居住的客人。她的儿子们在不同的地方,彼此只清楚母亲在自己家过的日子。在有的儿子家里,母亲总是呆不够日子,拄着拐杖、拖着不便的腿,在女儿与娘家亲戚之间奔波。我们当时不明就里,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我们才知道,她的媳妇们有的对她十分不善。在那样的儿子家里,她实在难以度日,她的选择是逃跑。

母亲一生苦多甜少,只是告别人间时没有太多痛苦。2008年腊月初三,83岁的母亲以器官衰竭的症状,在医院停留了短暂几天,便离开了人世,没有为她的子女增添经济上的负担、照料上的麻烦。她带着一生的委屈、屈辱、辛劳,轻轻地、默默地走了。

文盲懦弱又本分坚强的母亲用长寿战胜了一切。或许是天意,当年以欺负她为乐的婶婶和堂嫂,在中年时一个暴病一个雷击而亡。

我是她惟一靠学习改变了命运的儿子,学校毕业后在异地工作,条件比其他弟兄好一些。虽然我为母亲的养老尽了很大努力,但是远远不够,让母亲晚年遭受了可以不再遭受的委屈和痛苦。她去世前的一段日子,是住在她的大女儿、我的姐姐家里。离世前,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

母亲与母爱 篇4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总有一个人,默默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常常,我们感动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 无私和“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但人世间没有任何一种无私和奉献能与母爱相提并论。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觉得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母爱是一株树,在季节的轮回中固执的坚守家园,撑一树绿荫,默默付出。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云时悄然而至,给慰藉和力量;母爱是无私的,她将永远罩临着你,伴随你一生。

五月,因为有了母亲节而美丽!大家是否知道昨天就是母亲节呢?时空阻隔,也许,我们不能送上一束康乃馨。然而,表达是必要的,形式却不必是一束鲜花。也许只是电话中一声问候,甚至只是在心里最真切的祝福,这,都已足够。这足以换来母亲的欣慰和感动。同学们,你对你的母亲,这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说过“我爱你”吗?现在我提议,所有在场的同学都在心底默默的对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说一句:“妈妈,我爱你!”

在此,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平安,幸福,健康,长寿!谢谢大家。

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人类的骄傲——母亲》,关于母亲节演讲稿。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

一年有四季,我们拥有欢笑的每一个季节,当我们享受着幸福的童年生活时,是否想过是谁把我们带到这充满温暖和爱意的世界里呢,哦,是我们的母亲。

当孩子发出 母亲是乐于助人的,即使在我们处境艰难的时候,母亲仍然资助那些比我们更困难的人。现在,我们的生活日渐好起来了,如果周围的人有什么难处,母亲更是鼎力相助。母亲言传身教,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和传统的美德。

孩子一天天长大,母亲一日日衰老。不懂事的孩子,讥笑忙碌家务而不关心政治的母亲;不懂事的孩子,烦天天唠叨吃饭穿衣的母亲;不懂事的孩子,对母亲大发脾气,大声嘶喊“我要独立!”母亲偷偷地落泪,又默默地承受着多少伤怀和委屈,永远微桨地望着孩子。

终于有一天,孩子猛然发现,岁月的风霜染白了母亲的双鬓,时间的阔斧在母亲额上砍出了深深的痕迹。孩子哭了,扑在母亲怀里,难过地哭了,母亲紧紧地楼住孩子,双眼喻满着欢喜和幸福的泪花。孩子终于长大了,懂事了。

孩子长大了,谦虚的母亲有时竟也骄傲起来。当孩子在学业上有了一些成绩,或者听到别人夸奖孩子如何用功,如何懂事,母亲脸上总是挂满骄傲的微笑。

母亲,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的权利,教我们迈出了人生的 妈妈,谢谢您

尊敬的老师(请关注好 范 文 网:..),你们辛苦了;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雷家洼乡柏门村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赵欢欢。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妈妈,谢谢您》。

妈妈,每当我唱起《母亲》这首歌时,一股母爱的暖流便汩汩涌进我的心房。妈妈,您的爱是伟大的、崇高的。没有您就没有我幸福的今天。妈妈,我从内心感激您。

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爸爸出走了,说是给我们挣钱去,从此家里的重担全落在您孱弱的肩上。您没有钱供我上学,就去东挪西借。开学时,钱终于凑够了。“这一年的学费虽然够了,可是明年又怎么办?”我问您。可您并没有让我停学的念头,却说:“没事的,你爸爸明年回来可就好了。”

我等呀等呀!转眼又到了开学的那一天,可是爸爸仍然杳无音讯。我焦急得直跺脚。您看到后揪心地说:“孩子,你爸爸不回来了,他不管我们了,你上学的钱去哪儿再借呀?”顿时,我的眼眶里盈满了委屈的绝望的泪水。我抽泣着:“妈妈,我不上学了!”听了我的话,妈妈,您更难过了,您说:“孩子,妈妈不会让你失学的,你是妈妈唯一的希望啊。”

钱是不能再借了。随后,妈妈又想尽了办法。白天,她头顶烈日给别人家锄地挣钱,晚上她又在灯下给药材商捡药挣钱。这样,日复一日,几个月过去了。我可怜的妈妈脸上失去了光泽,眼睛沉下去了,身体也消瘦多了,但她那股顽强的干劲依然不减。是什么力量支撑着

她呢?啊,是一个母亲对子女执著的爱!是一种伟大的母爱!是一种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

有一天,我正在看书,妈妈告诉我 时,妈妈的脸上露出了甜美的微笑;在我们呀呀学语时,是妈妈千遍万遍教我们学会了人生的 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

每年5月的

母亲节演讲稿:伟大的母爱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母亲节,是我们的母亲的节日,母亲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英雄,母亲将你带到这个世界上,随即你便有了生命,有了生存的寄托。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母亲的罗嗦与唠叨也开始厌烦了。然而,当你以一个有理方呵斥母亲时,你曾作何感想?母亲倾注了半生的精力来哺育你、教导你,至死方休,如果在她年迈时,你不孝敬她,反而对她不理不管、大发雷霆,她会有多么地伤心、绝望啊!哪个母亲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哪个母亲会对自己的孩子索要什么回报?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写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美国“9.11”灾难中一名美国公民的生命留言:“妈妈,我爱你!”……多少个事实证明亲情无价!我们应当珍惜此刻的温馨啊!

母爱,感化一切。

当你已经承受不住外界所带来的种种压力时,母亲为你顶起一片天空,抵挡所有风雨;当你心无慰籍时,她开导你、教育你,教导你“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哲理;当你遇到困难与挫折或因情绪不好而对她大发脾气时,她默默承受但仍坚强地开导;当你因学习而疲劳、心烦时,她会送上一杯热茶,不需任何语言,一切感情均化为泪水落于掌心,一切尽在不言中……

母爱,真挚无私。

当你遇到危险时,她不顾一切地救助你,即使失去生命也毫无怨言;当你感到伤痛绝望时,她比你更加痛心悲伤,却必须要坚强地劝慰你,让你安心;当你欢心愉悦时,她会陪你一起分享心中的喜悦,但是却绝对不会多霸占一点,让你的心变得空虚无物……

母爱,不求回报。

当你过生日时,她显得多么激动、紧张,为你操办了一切,每年都不落下,总记得比你还清楚。而每当到了她的生日时,却从未见她大大操办过,只是依旧保持着那一脸的微笑,默默地接受你对她生日的淡忘与对她的漠不关心……

母爱,永不停息。

在家里,母亲的关爱如泉涌般包围着我;学校里,母亲的思念如丝网般牵动着我;陪伴时,母亲的真情与温馨时刻感染着我……

母亲对我们的恩情千千万万,实数难以报答,但是仍有许多人不知其中深义,对自己的母亲毫无感恩之心,而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应是有实际行动的,只顾自己而不为父母着想,是十分令人愤恨的行为。

回想起成长道路上的种种片段:牙牙学语,背时识字,生病时母亲对我的守护,上学前的叮咛,放学后的欢乐与忧愁;春日里的风筝和草地上的滚闹,夏日里的游泳,秋日里的郊游,冬日里灯下伴我读书。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对我的爱所构成的温情。谢谢你,母亲!是你教会了我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你给予我生命,是你……

母亲与母爱 篇5

面对这样的“威胁”,她将做出怎样的选择……

2004年7月上旬,广东中山大学口腔医院先后两次为一个刚刚生产的母亲做了罕见的颌面多器官联合切除及串联大型复合组织移植修复手术:由于巨大的肿瘤已经侵犯到患者面部的多个组织器官,为了保住患者生命,医生把其口腔颌面部的13个器官联合切除,从鼻下直至颈部的半个脸被切空,只剩下一张皮!与此同时,从其腹部取肉、腿上拆骨重新“再造“她的半张脸!整个手术时间长达18个小时,专家们以高超的医术完成了这一艰难而惊险的“改头换面”过程。

母爱是伟大的,而负责任的母爱更是下一代健康成长所需要的……

拒绝手术,只为那个未出世的孩子

李如菊是广东潮州市郊区一个普通农妇,丈夫名叫宋江波。夫妻俩靠种几亩薄田维生,虽然家境贫困,但感情却非常好。惟一让夫妻俩头痛的是,结婚十年来,李如菊一直未能怀上孩子。这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

2003年7月,31岁的李如菊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夫妇俩又惊又喜,顿觉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8月的一天,李如菊感到四肢乏力、浑身酸痛,她以为是孕期的正常反应。宋江波却很心疼,就不让妻子再下地干活。一个月后,李如菊不舒服的感觉没有减退,而且舌头开始溃烂。宋江波以为妻子吃了上火的食物导致口腔溃疡,就按照土方,每隔几个小时把一小片云耳敷在她的舌头上。可是敷了几天,症状愈发严重。宋江波急忙把妻子送进潮州市人民医院。医生的诊断让夫妻俩如五雷轰顶:李如菊患了口腔癌,必须立即中止妊娠,接受手术。

李如菊一听,眼泪立刻流了下来。生死关头,她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肚里的胎儿。她用双手护住肚子,轻声但坚决地说:“谁也别想动我肚子里的孩子。”“宋江波流着眼泪劝妻子:“如菊,听医生的话,把孩子做掉吧。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能把你的病治好,将来咱可以再怀孕,再生。”

李如菊绝望地摇头:“你不用安慰我。过了这村没这店,谁能保证我还能怀上孩子?何况这个孩子还没有来到世上看自己的父母一眼,就永远地去了,让我怎能安心?”说着,她一把抓住丈夫的手,说:“江波,我们不治了,我们回家,再等几个月,等孩子生下来,再来治。我就不信几个月的工夫,癌症就能要了我的命。”

宋江波知道妻子的脾气,一旦决定了的事情,就是九头牛也无法把她拉回来。他只好去找医生商量。医生告诉他:如果现在动手术,还可以将肿瘤完整地取下来,术后病人的身体和生活基本不受影响。但如果等几个月后再动手术,恶性肿瘤迅速发展, 将凶险难测,还是立刻动手术为好。

听了医生的话,宋江波的态度变得坚决了。他回到病房,凶巴巴地对妻子说:“什么也别想,一切听医生的,把病治好,不许自作主张,不许出院。”李如菊听了,没作声,她双手抱住自己的肚子躺在床上,眼神里透着的满是绝望。

当天晚上,李如菊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宋江波陪着她走出病房散步。两个人不经意间走到了妇产科新生儿看护室的门外。此时,透过窗子看到一张张小床上睡着的那一个个婴儿粉嫩的小脸,李如菊心中的母性再一次被牵动了,眼泪无声地流出来。

第二天早晨,宋江波出去打早饭回来,发现妻子不见了,一套病人穿的衣服整整齐齐地放在床上,上面放了一张纸条:老公,我带着孩子回家了。你也快点回来吧,地要种,猪要喂,我们要想办法多赚点钱,留着孩子出生后用。

宋江波大叫一声,把饭盒一扔就往外跑。但是已不见妻子的身影。他赶紧办好出院手续,然后坐上长途汽车,直奔乡下。几个小时后,当宋江波推开家里的门时,妻子已坐在床头安详地给未出世的婴儿缝衣服。他冲上去,一把抱住妻子,大吼:“你怎么能一个人跑回来,出了事怎么办?”

丈夫责备的话语中,饱含着担心和深情,李如菊歉疚不已:“我不这样,你怎么会同意让我出院?”在妻子坚持下,宋江波无奈地同意了妻子的想法。

母亲的血肉,同时滋养着“天使”和“魔鬼”

2004年3月,李如菊怀孕6个月了,她没法儿下地干活,就挺着肚子在院子里喂猪喂鸡。令宋江波胆战心惊的是,随着妻子的肚子越来越大,她那张美丽的脸也开始慢慢变形,右腮、右脖子渐渐隆起一个大包,进而牵连到左腮也肿胀变形。慢慢地,她连吃饭都变得很困难了,一口饭含在嘴里,老半天咽不下。宋江波知道,可怜的妻子,在用生命孕育胎儿的同时,也在用她的血肉之躯滋养着恶魔般的肿瘤。

短短一个月,李如菊的体重从原来的54公斤降到44公斤,走起路来直打晃,而且脸色青白,连皮肤下的血管都看得出来。

宋江波看了心急如焚,他杀了家里的鸡,买来猪骨头,熬成浓浓的汤端到她面前,一口口喂她。他还把香蕉和苹果碾成泥,让她一点点慢慢吞下。有一次天未亮,宋江波就赶到水塘边捉田鸡,想给妻子熬田鸡汤补身子,结果一不小心被毒蛇咬到了,差点丢了性命。后来,李如菊就再也不喝田鸡汤了,她怕丈夫哪一天会为自己丢了性命。

2004年5月12日深夜,宋江波从睡梦中醒来,无意中看到妻子用双手死死地抱住头,一边在床上打滚,一边发出一阵阵可怕的呻吟声。原来,随着肿瘤的进一步侵袭,李如菊的头部也开始剧痛,到后来,一天24小时无时无刻不被剧痛折磨着。为了不让家人担心,白天她强撑着不让痛苦表露出来;可一到夜里,头痛发作得更厉害了,根本无法控制。当宋江波扑过去抱起妻子时,发现她脸色蜡黄,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头发都被汗水打湿了。

宋江波心如刀绞,他大声吼道:“没见过比你更蠢的女人,为了一个孩子连命都不要了!马上去医院,动手术,现在就去!”

李如菊冷汗淋漓地从丈夫的怀里挣脱出来,气息微弱地说:“再挺挺吧。再有一个月孩子就生出来了。不然,前面的罪都白受了。”宋江波不听,抱起妻子,就往外走。李如菊拼命挣扎。宋江波争不过她,跪在地上哭了:“就是不去医院,可你也得吃一点止痛药扛一下啊。”

李如菊虚弱的身子倚靠在墙角,摇摇头:“吃药会害了肚子里的孩子,我拼了命生出来的孩子,一定要又聪明又伶俐。江波,你就不用劝我了。”

孩子在腹中一天天长大,病魔也一天天吞噬着李如菊的生命。这时的李如菊整个脸肿胀得像鼓足气的皮球,看上去随时可能爆裂,每一次喝水,甚至呼吸的细微动作,都会牵扯她敏感的痛觉神经。

5月28日早晨,李如菊刚从床上起来,就昏倒在地上。宋江波急忙叫过一辆三轮车,将妻子送到潮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为李如菊做过检查后,对着宋江波大吼:“怎么才把病人送来?她会没命的。”然后,立即决定给李如菊作剖腹产手术。

这时,李如菊醒来了,以为医生要拿掉她的孩子,惊恐不已,她含泪求医生:“求求你,不要碰我的孩子。”医生叹了一口气,神色严峻地对她说:“我们为你检查过了,还有10多天就到预产期了。这时做剖腹产,不会对孩子有大的影响。反倒是你口腔里的肿瘤,随时可能会夺去你的生命。”

李如菊听了,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她顺从地躺到手术台上。由于担心手术中发生意外,医院紧急启动了重大手术才配备的一切应急设备和人员。在医院最好的手术室里,站着两拨人,一拨是妇产科医护人员,准备做剖腹产手术;一拨是急诊室医护人员,随时准备对李如菊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手术之前,宋江波就已作好最坏的打算,因为医生郑重告诉他,他们将全力以赴,但因为其妻的病情已凶险异常,不排除母子双双死在手术台上的可能。

上午11时许,剖腹产手术顺利完成,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重2.3公斤的漂亮女婴出世了。李如菊把婴儿紧紧地抱进怀里,满脸幸福的泪水。

此时,巨大的肿瘤已从她的双侧口底、舌、口咽侵犯到下颌骨、右腭部及双侧颈部,情况万分危急,而潮州人民医院的医生表示他们已经无能为力。

一连数天,宋江波带着妻子辗转走遍了潮州市的各大医院,让他们失望的是,当地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表示,像李如菊这种情况,医学上已经很难有什么有效的办法。6月4日,宋江波带着妻子来到广州,住进了中山大学口腔医院。这里有国内一流的设备和专家。他们希望奇迹在这里产生。

李如菊明白,自己的病情已是十分危险。躺在病床上,她的心反而平静下来,她拉着丈夫的手,异常坚强地说:“不论我的病情如何,都请你将实情告诉我。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一定想办法活下来。我要看着我们的女儿长大,亲耳听她叫我妈妈,只要有一点点可能,我都不会把你们抛下……”宋江波拼命点头,他抱住妻子痛哭失声。

乡亲捐资7万元,重塑母亲美丽脸庞

李如菊罕见的病情牵动了中山大学口腔医院的领导。副院长曾融生教授、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廖贵清教授亲自为李如菊会诊,他们发现李如菊的舌部已经完全被肿瘤侵犯,口腔、咽腔被肿瘤占据,波及下咽部、会厌、舌骨及甲状软骨,病人无法张口进食,并伴有呼吸障碍。最为严重的是,生了癌的舌头已丧失了所有功能,肿大的舌头和上下颌骨粘在一起,充斥着整个口腔。

廖贵清教授得知李如菊为了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连一片止痛片都不曾吃过,他惊呆了,表示将尽全力抢救这个坚强的母亲。

手术切除及修复十分困难,手术所需费用预计7万元左右,而宋江波家里却连一分钱的存款也没有。但宋江波坚定地表示,只要有一线希望,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救回妻子一条命。医院于是让宋江波先自行筹款,能筹多少算多少,其余由医院设法解决。

6月16日,宋江波让妹妹守护着李如菊,一个人跑回家中筹款。他翻来翻去,发现全家惟一值钱的东西就是结婚时他买给妻子的那套金首饰了。他咬咬牙,把那套首饰卖了4000多元。姐姐和妹妹每个人又给他凑了几千元。亲戚和村民们听说了李如菊拼死生下孩子的事,纷纷赶来看望尚未满月的婴儿,他们流着泪水把几元、几十元、几百元钱一一塞到宋江波的手里,恳求他无论如何要把孩子的母亲“活着带回来”。

两天里,宋江波家贫寒的小屋人来人往,就连跟他们不熟的外村人也赶来了。两天后,宋江波家里那只装钱的箩筐居然被大大小小的钞票填得满满的,他数了数,一下子呆住了:贫穷而善良的乡亲们居然奇迹般地帮他凑足了7万元钱!宋江波道不尽感激和欣慰。当夜,他就带着这些救命钱,带着乡亲们最朴素的关爱和希望,赶到了岌岌可危的妻子身边。

2004年7月1日上午8点半,李如菊在丈夫牵挂的泪光中,被推进了手术室。中大口腔医院共出动了10名医生,3名麻醉师,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廖贵清主任亲自主刀。手术中,廖主任将把患者巨大的肿瘤及肿瘤所波及的颌面部等13个器官完整地挖下来,既要保证肿瘤不能破损,同时还要万分小心地避免触碰到能致人死命的颅底及动脉。

时间一点点过去,当晚9时许,切除手术终于完成。术中共切除了全舌、双侧舌下腺、双侧颌下腺、双侧下颌骨、右上颌骨、右软腭、右扁桃体、会厌、舌骨及全喉等13个器官。与此同时,还清除了双侧颈部淋巴组织,并切除了一个近1.5公斤的巨大肿瘤。

这时,医护人员发现,病人从鼻子下直到脖子根,当13个口腔颌面部器官被全部切除后,半张脸几乎被切空,只剩下一张皮,而内外切口拉直超过1米长。至此,患者已经是“面目全非”了。

从妻子进了手术室那一刻起,宋江波不吃不喝,一直站在门外为妻子祈祷。当时间接近晚上7点时,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情,整个人紧张得都要虚脱了。晚上9点,他从门外隐隐听到里面有医生说手术完成时,一下子瘫倒在地。

紧接着,手术小组开始进行更为复杂的组织器官重建。自7月1日早晨7点至7月2日凌晨2点30分,手术全部进行完毕。整个手术历时近18个小时,根据目前文献资料检索,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实施的这例晚期口腔癌多器官联合切除及串联大型复合组织瓣血管化移植修复术,涉及范围之广、切除器官之多,为全国之最。

李如菊被推出手术室时,宋江波挪动着僵硬的双腿迎了上去。这时,李如菊依然处于麻醉状态,面部安详宁静。宋江波看到,经过医生的妙手“改头换面“的妻子美丽依然,他的眼泪哗地一下奔涌而出。

经过一周的重症监护室治疗,李如菊安然渡过危险期。经过这次大手术,她将终生不能用鼻子呼吸,只能通过医生在喉咙处为她开的一个小孔呼吸;她的人造舌头将终生丧失味觉。而且,因为切除了喉管,她也将终生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说话,只能等她康复两年后通过安装电子喉重新学习发声。

人生的很多乐趣从此丧失了,但李如菊仍流着眼泪感激上苍给了她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并给了她活下去的机会,让她能够守护女儿,守护亲情,度过今后漫长的岁月。

2004年7月26日,李如菊被丈夫接回了自己的家。她的际遇在当地引起了极大反响。有人说,作为一个母亲,为了孩子,不惧生死,其母爱值得肯定。也有人说,李如菊非常愚昧,孩子可以再生,自己的生命却无法重来,拿一个生命去赌另一个生命的任何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面对外界议论,李如菊心中平静如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用笔一笔一画地在纸上写道:“作为母亲,我有自己的想法,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编后:

拥有一个孩子,对很多女人来说不只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对自身意义的肯定。女人一辈子如果没做过母亲,她的生命就是“不完整”的。这种观点我不敢完全苟同。

母亲与母爱 篇6

◆不准在外面过夜

◆不准参加玩伴聚会

◆不准在学校里卖弄琴艺

◆不准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不准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不准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和小提琴

◆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新年伊始,亚裔“虎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制定十条家规、采用高压手段管教女儿的故事,引发了中美育儿理念的大讨论——美国一些媒体认为,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国母亲的严格教育方式似乎更见成效。正在素质教育之路上蹒跚起步的中国母亲们则开始困惑:宽松的家庭氛围,不是更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吗?

我想打破亞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文/蔡美儿

有些词语看上去很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我对女儿要求严格,她们有时受不了,背着我叫我“母老虎”、“伏地魔”。我先生杰德觉得我过于苛求,认为我的要求太高太强硬,让家里太紧张,不自由。他们不满时或开玩笑时,就喊我“虎妈”或“伏地魔”。我喜欢这称呼。

最初,一家报纸报道了我严厉教育女儿的事。我的邮箱收到了300多封信,其中不少是指责我的教育方式极端残酷的。1月8日,美国一家纸媒将标题做成了“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更优秀”。再后来,《时代》又发文分析称美国父母是不是该思考自己是个“失败者”。

其实,这不是我的初衷,媒体的有些报道是断章取义,让大家误读了我的教育观。最近我一直在澄清:我是一位华裔妈妈,用我所受的中国式教育管教了两个孩子,并记录了这个育儿经历,仅此而已。其中所使用的一些词语,看上去有些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请配合我

我给两个女儿制定了10条清规戒律。在学习上,我不准她们任何一门成绩低于“A”。

我的大女儿索菲娅五年级时,有一次乘法速算测试得了第二。接下来我每晚让她做20张试卷,每张100道速算题,我在一旁掐着秒表计时。一周强化训练后,索菲娅次次稳拿第一。小女儿露露有一次没做考试加分题,我告诉她家教良好的孩子都应做加分题,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分数将优秀和平庸区别开来。从此,露露再也没放弃过加分题。

在美国社会,按照中国人的方式教孩子,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冲突,这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

我在家里并不占优势,我丈夫杰德就是一个有犹太血统的美国人,要求我不要太严。我和他签协议让他不要干预我对孩子进行中国式教育,我问他:“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请配合我。”

两个女儿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索菲娅18个月就认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开始弹钢琴,14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大厅弹钢琴。露露练小提琴,12岁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有人称她们是“音乐神童”。

成年后,露露改打网球,裁判评价她“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决不罢休的小姑娘”。

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真正喜欢的事

有人对我不让女儿参加同伴聚会不理解,其实,我指的是不参加玩伴聚会,是因为时间很宝贵,会耽误练琴时间。有一次,索菲娅一直央求说她想参加最好的朋友的生日聚会,我心一软就答应了。可第二天早上她到家,很累,焦躁,也没心练琴了。一盘问才知道,她一整晚都在听一位同学谈论对性的神秘尝试。我后悔让孩子接触这类糟粕聚会。我认为,没必要让孩子犯了错误再学习。

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她们抵制学习、练琴这类枯燥的事。

我和露露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一个天寒地冻的下午,那时她才3岁。我要求她练琴,结果她连打带踹,又哭又闹,我忍无可忍地将她拖到门外。也许是为了表示反抗,索菲娅还偷着将钢琴咬得到处是牙印。当她们不好好练琴时,我会威胁她们不准吃饭,要烧掉其所有的绒毛玩具,骂她们“垃圾”。

我每时每分都得软硬兼施,用尽了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一切办法,让她们做一些现在不乐意、但将来有益处的事情。

有一次我们到俄罗斯旅行。在一家咖啡馆内,我让露露尝一粒鱼子酱,她不同意。面对我的坚持,她发疯似地说我令人恐怖,要她做的这一切实际上是为我自己!她讨厌小提琴,憎恨这个家,并抓起玻璃杯砸碎在地上,发誓称如果我不放过她,她就要砸掉所有的杯子!

我最终想清楚,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很多次,比如说,我同意露露辞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改打自己喜欢的网球。

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有人问,是什么原因令你对女儿如此严格?我想有两点:一是我自小接受中国式教育,我认为,这种严厉的教育可以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我害怕两个女儿走下坡路。

在美国,亚裔移民有“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一代移民终于实现了“美国梦”,会省吃俭用,将所挣的每一分钱和巨大的精力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第二代移民因父母的巨大投入而相对优秀,但他们教育孩子也因此不太严厉了。第三代移民的生活很舒适,有一群成绩B+的朋友,认为个人权利受宪法保护,不愿付出辛苦,就会走下坡路。

我是移民二代,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我父母对我很严格。当时也经常抱怨,我的事为什么他们老做主。这事在我申请读大学时得到了解决。父母坚持让我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说离家近,可以住家里。我想摆脱“虎笼”,于是就瞒着父亲,伪造了他的签字悄悄申请了哈佛大学并被录取。父亲为此折腾了整整一宿,一边因我违抗父命大发雷霆,一边又为我考取哈佛而骄傲。

现在回头看,我很理解、也很感激父母。我相信,我的孩子最终也会理解我。

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

有人担心严苛的教育会夺走孩子的快乐童年。事实上,我们还有其他快乐时光。练完琴后,我们有很多快乐的话题,会趴在床上读书,会一起做有创意的中国菜。我丈夫会带领一家人骑车旅行,教孩子们游泳、玩扑克,朗读文学作品。我们一家到过伦敦、巴黎、罗马等几十个国家和城市。当然,根据“家规”,我会提前预约好琴房,以免孩子们生疏了琴艺。

西方父母在意孩子的自尊和心理感受,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过多要求。中国妈妈看重孩子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会为孩子报很多课外班,督促其超过其他孩子。西式教育让孩子自由,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也直接造成孩子关注吃喝玩乐、看影碟电视、不勤奋上进、遇到问题退缩等种种问题。中式教育方式能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孩子强化意志力,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觉得,我这种外人眼中有些严苛的教育,实质上是掌握孩子人生的最初“选择权”。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长为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随着孩子逐渐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家长就应该放手给孩子。

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现实中,双方都把这个关系摆成了“要么/或”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既/和”的关系,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孩子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那样。

(摘自《京华时报》)

不是我们太强大而是他们太谦虚

◎文/陈鸣

在成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之前,蔡美儿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她的祖先最初从中国移民到菲律宾,1960年,也就是她出生前两年,父母才移民到美国。

和所有初来乍到的移民家庭一样,奋斗和每日上进是家庭的主旋律。“我的父母刚到美国甚至穷到没钱交取暖费,夜里不得不抱在一起度过整个冬天。”她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男生一边模仿她英文单词Restaurant的发音一边哈哈大笑,当时她就发誓要改掉中国口音。

蔡美儿的爸爸每晚工作到凌晨3点,一双鞋子穿了8年。她妈妈是典型的“中国妈妈”,永远觉得她做得不够好,哪怕今日蔡美儿被各地邀请演讲,妈妈依然会批评她语速太快。

严厉的家教营造着这个移民家庭的主要氛围。她们姐妹3人在家中都要说汉语,如果一不小心说出英语单词,就会必遭父母筷子敲桌的待遇。父母能够接受的女儿的学习成绩只能是A,蔡美儿曾要求父亲出席一次获得第二名的颁奖庆典时惹得父亲大怒,并警告今后不许再这样羞辱他。

“当朋友们听说了我儿时的故事,他们经常会想象我的童年很痛苦。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在这个奇特的家庭里我找到了力量和信心。”蔡美儿这样说。如今,蔡美儿可以用自己的成就——一个受普遍尊敬的职业来证明这种教育方法的可行性,并且,她打算在自己的女儿身上继续实践这样的教育方法。

(摘自《南方周末》)

“虎妈”不代表中国教育方式

◎文/廖雁

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书《“虎妈”战歌》,使西方社会对中国式严管教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也使得媒体对蔡美儿的关注度甚至一度超越了奥巴马。而不久前出现的上海“猫爸”,更是引发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大讨论。“猫爸”现身说法,他对自己女儿从小实施“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表示,家庭教育不应剑走偏锋,而应该因材施教。“‘虎妈’也好,‘猫爸’也好,都不是绝对的。也许‘虎妈’的方式到‘猫爸’那儿行不通,‘猫爸’的方式到‘虎妈’这也行不通。”

朱永新说,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他说,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教育的规律、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来教育。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孩子的性别、个性,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做到父母亲与孩子一起成长,用自身的榜样,用自己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行为影响孩子。

朱永新曾经提出家庭教育的八个观念,其中之一就是父母亲要和孩子一同成长。“因为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他说,父母亲都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做父母比开汽车要困难多了。开汽车还要有一个驾照,做父母不需要领照,但还是应该学一点教育,学会懂孩子。父母自身的学习,对孩子的成长是最关键的。很多教育成功的家庭,往往与父母亲善于学习、以身作则有很大关系。

朱永新并不认为“虎妈”代表中国的教育方式。“西方媒体是盲人摸象,他们看到一个虎妈就认为是中国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总体来说东方的教育偏严格、重管理,而西方的教育偏自由、宽松,“但这是总体特征,中国不也是有‘猫爸’吗?‘虎妈’不也是在西方出现的吗?”

(摘自《北京晚报》)

从“虎妈”身上看到父母苦心

◎文/佚名

前不久,在“虎妈”还没有到访伦敦之时,其制定十条家规、采用高压手段管教女儿,并取得相当成效的故事,已经在全球传得沸沸扬扬。

“虎妈”一到伦敦,即刻成为各大媒体追捧的座上客。虽然她在《“虎妈”战歌》中记述的故事均发生在美国,但也引起了同样面临中西式教育问题的英国华裔家庭的兴趣,成长在这类家庭中的孩子们又是如何看待“虎妈”的育女方法的呢?

就读于英国帝国学院本科工程学专业的中国女孩Liz刘,4岁时随父母从中国举家迁徙到英国。父母目前都在英国的传媒机构工作。

Liz刘通过BBC英伦网表示,读了《“虎妈”战歌》,感觉自己就生活在一个类似“虎妈”教育方式的中国家庭。

她说:当初是在妈妈的推荐下读这本书的。刚开始,感觉“虎妈”的做法和妈妈的做法很相似,但我妈妈没有“虎妈”那么严厉。

“我小时候,我妈也不让我在同学家过夜,也要求我每天坚持弹钢琴和拉小提琴,而且要求我一定要学好数学。但是比起‘虎妈’,我妈的政策还是怀柔了很多。比如,我妈并没有规定我每门功课必须得A,也不会规定每天的弹琴时间……”

Liz刘说:“小时候总感觉我妈对我要求太苛刻了,因为小孩子都喜欢玩嘛,要你不停地学这学那,然后还有一大堆的规定,肯定过得不开心。

但是现在长大了,渐渐明白父母的苦心,已经能够体会到他们当年对自己严格要求,完全都是为了我长大后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但小时候是体会不到父母的这份苦心的。”

(摘自英伦网)

编后:

很多成功者的背后,往往有着一个“可怕”的中国妈妈。她一边张牙舞爪地逼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一边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地告诉你,她是因为爱你才这样做。时光无法倒流,谁都无法想象如果自己从小不是这样的去学习,以后会是怎样,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怀念少年时光,去为缺失了的和其他孩子一样的童年回忆而遗憾。

上一篇:莫扎特钢琴作品的风格下一篇:妙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