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感恩母爱的文章

2024-06-22

母亲节感恩母爱的文章(精选9篇)

篇1:母亲节感恩母爱的文章

母亲节,谁的眼泪在飞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高尔基

问世间有最纯洁的爱吗?我想有,那便是母爱。一种不搀杂任何杂质的爱……

五月的天,蔚蓝深邃,五月的地,万物滋长。我们赞美五月的母亲节,我们歌唱五月,歌唱母亲的博大、无私、神圣的母爱……

在世间万种美丽的柔情中,母爱往往是最动人的一种。母爱质朴,因为它心清如水、原汁原味。母亲平凡,是因为她们普遍;母亲伟大,是因为她们拥有与众不同的情怀!母亲的情怀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我说不出来,可是一想起母亲的情怀,心中便会有无限感慨,多少模糊、朦胧的场景在我脑中浮现,多少心酸甜蜜的感觉涌上心田,多少滚烫的热泪打湿襟衫……其中一切的一切何止是依稀仿佛?这一切的一切又何止让我仅是汗颜?我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任它肆意的滑落。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母亲对我们的满怀深爱的情怀。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逝,白发成霜。儿女在一天天长大,离开了家门,母亲却在一天天老去,在家独享孤独。然而母爱是慷慨的,它从不计较这些,她送走了春露,送走了秋霜;留给了晨曦,留给了暮霭;而惟独忘却自己。母爱无言,任我用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对这份沉甸甸的爱的感激。母爱无声,看不到、听不到、也摸不到,在心灵深处,却又无处不在。它让所有的语言暗然失色*,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最轻松的休憩,让思绪的潮水涌入灵魂。母亲默默的付出,耗费了青春,却没有丝毫的怨言,也没有得到丝毫的回报,岁月的沧桑却在她面孔和头发上留下了印记,使我更加感叹于岁月的无情、爱的伟大!

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光-阴-荏苒,转眼又快母亲节,这个舶来的节日让人心生感念,很想为母亲做点事,但忽然间不知要做什么事,很想打电话回家,但这么多年来从来没在母亲节打过电话,更不知道怎么开口,心中的那份感激也无法用言语表达,记得去年的母亲节在电话里准备对她说:妈妈节日快乐,但最终还是哽咽着没有说出口。想发短信母亲又没手机,心中的那份情或许只能留在心中,或许这只是自己找的借口安慰自己罢了。如果行动无法实现,我愿意把它长留心中,直到永恒…。

每年的母亲节,没有和母亲说节日快乐,但是,我没有遗憾。因为,我知道了母亲真正所思所想的。有的只是为母亲给我太多而我却不曾回报的无奈。母亲,你的付出是我一辈子也还不了的情。

母爱在诗人的笔下妙笔生花,在作家文字行间情深意重,在歌手高荡迭伏的声音里飘荡万里。母亲,儿子的文字苍白无力,无法描述你的伟大,也无法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情感。此刻,万语千言,也只能化作一句祝福:希望父母一切顺利,平安快乐,也祝福天下所有父母幸福安康。

篇2:母亲节感恩母爱的文章

我们习惯说出的年龄一般都是虚岁,我今年六十四,老母亲八十八。

人生过了花甲之年,好像很容易回首往事吧。

我的母亲年轻时很漂亮,很聪明。母亲十七岁就参加工作了,是一位离休干部。

我出生在大连市,听母亲讲,我两岁那年,父亲从大连市抽调到辽宁省宽甸县拉古哨水电站工作。为了一家人能团聚,母亲再有不舍海滨城市的悠闲生活,也毅然调到了拉古哨水电站工作。我们和姥姥一起,从大连市举家搬迁到了宽甸拉古哨水电站所在地。从此,母亲跟随父亲,我们跟随父母,远离了城市悠闲自在的生活,开始了长达六十余年水电人的艰苦生活!

建设水电站,必须在有水(江河),有山(两山夹一沟)待开发的地方,水电站建设者也就必须居住在这样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开垦一片疆土,甚至要在荒无人烟的山水之间,建设一条为人类送去七彩缤纷的彩虹。新中国解放初期,大力发展水电建设。父母亲那个年代的人,思想很高尚很纯洁,对党忠诚,对新中国有感恩的心,只要是党的号召,组织安排调遣,从不讲条件,都会积极响应,在所不辞!

我五岁那年,父母从辽宁省宽甸县拉古哨水电站,调到辽宁省桓仁县浑江水电站工作,居住在一个叫泡子沿的地方。

桓仁县泡子沿也是我一生回忆最多的地方,感受幸福快乐最多的地方!这些幸福快乐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甜蜜!这都是可敬可爱的父母所赐予我的。

在桓仁县泡子沿那个魂牵梦绕美丽的地方,我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父亲和母亲用无私的爱,滋润着我和妹妹弟弟们健康茁壮成长。

桓仁泡子沿,我们居住在一个叫南坎子的地方。我父母都是干部,而且到浑江水电站去的时间早,可能是这个原因吧,住上了比一般家好一点的草房。其实,就是现在还能偶尔在北方偏远农村看到的用土坯磊的墙,用稻草盖上去的房盖,这样的房子,在当时是最好的居所了。

我家独门独院,母亲上班总是很忙,但是一有时间,母亲总是把家里收拾的很干净很整洁,墙壁和棚上都用报纸糊上。有时候做饭有姥姥的帮助,母亲就做其他的家务活。

那时候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每个人的口粮限量供应,细粮更是限量,所谓的细粮就是大米和白面,记得每个月每个大人定量20几斤粮食,小孩十几斤的定量,细粮只有几斤,其余的都是玉米面和高粱米。就连猪肉也是凭票供应,没有肉票,再馋,也得忍着!为了改善伙食,母亲就粗粮细做,和姥姥一起用玉米面摊煎饼给我们吃。白天上班,平时还要开会加班,那时候也不知大人们都开的是什么会,反正总是听父母说下班要开会。偶尔的礼拜天,母亲就从早到晚忙着为我们做衣服,做好吃的。限量供应的粮食不够吃,母亲就托人从通化买饼干给我们吃,一买就是一大袋的牛皮纸包装的饼干。平时母亲上班,有时放学后就会让我去饭店买白面发面饼和馒头,这些好吃的东西,我们姐弟随便吃,从来不限量!邻居家的孩子们,很羡慕我们总有好吃的。母亲心灵手巧,看见谁家孩子的衣服好看,就会去买新布,自己动手裁剪做出来,我们总有新衣服穿。母亲很孝顺姥姥,好吃的都让我们先给姥姥吃。

桓仁泡子沿那时候的生活,家家户户吃水用水,不像现在,每家都有自来水管,那时都是方圆几百米有一个用脚踩出水的水管,用水很是费劲!这样的情景,泡子沿的人都知道。有点像洪水期间,排队等候消防车送水接水的场面。那时哪有人知道脏衣服能用洗衣机洗啊!每当母亲休息的时候,就带着我们,推辆自行车,拉上要洗的衣服,走很远的路,去浑江边上洗衣服,洗好后,直接晾晒到江边河堤的石头上,等最后的衣服洗完了,先前洗好的衣服也就差不多晾干了。小时候,我可乐意和母亲去江边洗衣服了,可以抓鱼,可以玩水。

母亲用她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为我们姐弟营造了幸福快乐的童年和少年优越的生活环境。在我的记忆里,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饥饿,什么是吃不饱穿不暖。小时候一天到晚除了上学就是玩,在辽宁桓仁泡子沿那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在南坎子那个夏季凉快,冬季温暖的草房里,有那么多幸福美好,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回忆起来都是父母暖暖的爱!在我心中,一直把桓仁泡子沿视为故乡。那里有太多难舍的情怀!

一九七一年,我十八岁。参加工作到桓仁回龙山水电站,母亲为我准备行囊,去了离家也就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工地。我想家,母亲就告诉我要好好安心工作。带着父母的教诲和嘱托,我走上了工作岗位。

参加工作一个月,我去了丹东市气象台学习气象报务近一年。一九七三年我来到了吉林省桦甸县白山镇白山电站工作,那时父母还在桓仁泡子沿。到了白山镇的第一个春节领导安排我值班,离家那么远,不到二十岁的我,想家想念亲人就会泪眼婆娑,母亲知道了,就让放寒假的小妹来白山陪我过春节。

一九七五年,父母也来到白山电站工作。

一九七八年,我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但是,离父母家就是一碗汤的距离。在白山镇,那时水电人基本都住上了砖瓦结构的房子。家家户户为了改善伙食,几乎每家都会种地,饲养家禽,母亲也不例外。那几年母亲除了上班,竟然饲养了五十多只鸡,好几只大鹅,每天下班都要为这些家禽准备饲料。我家吃的鸡蛋基本是母亲给的。我小妹参加工作后做了电焊工,每天还要帮助母亲干活。那时我大妹已经去工大(职工大学)读书了。

父母很重视对我们知识的积累和教育,支持和鼓励我们多学知识,掌握更多的生存能力。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多做事情的有用之人。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继而有了电大(广播电视大学),工大(职工大学),夜大(成人高考的一种教育形式),业大(业余大学),涵大(函授大学)。八十年代初,在白山电站工作期间,多种多样的继续教育招生考试应运而生。父母常常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姐弟错过了高考的机会。那时在工作岗位有各种培训班,中专学校,大专院校到白山电站招考学员。父母积极支持我们姐弟参加考试,出去深造。让我们有更好的机会走出大山,去领略外面更好的美景!

记得有一次,母亲告诉小妹,你要好好复习,去参加考试,小妹说,整天让我剁鸡食,那么多的家务活,哪有时间复习啊?母亲听到后,说,从今以后不用你干活了!你就复习文化课,准备考试!小妹问母亲,那么多的鸡和鹅需要喂,你能干的过来吗?母亲说,你只管复习好了,这些事情我自己处理!第二天,母亲就将正在下蛋的几只大鹅和部分下蛋的母鸡,送给了住在白山镇木通沟的王叔叔家,因为王叔叔是我父母的好朋友。小妹顺利的通过了继续教育学历的考试,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如今早已是高级会计师。

我的弟弟高中毕业后,差几分名落孙山。那时的水电子弟高中毕业后,大部分都是在白山电站出民工,赚钱养家。母亲不让弟弟出民工,让弟弟去桦甸县最好的高中四中继续复习,弟弟那时候青春年少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母亲就让弟弟每天中午和晚上去饭店吃饭,可以吃的比学校好一点的。记得有一天弟弟和我说,姐,我得好好学习啊,不然都对不起爸妈,我说,那你就好好学吧!弟弟如愿的考上了工大,目前是国家注册的造价师和高级工程师。

我大妹,在父母的关爱下,也考取了工大,毕业后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

我,有了孩子后,母亲帮助我照看年幼的孩子,也读了电大,也有了高级职称。

母亲和父亲一样,视我们如生命!他们把毕生的精力和财力都奉献给了他们的儿女,虽然父母在他们同龄人中,一直工资比较高,我的父母没有多少积蓄,因为,他们平时都把这些给予了我们姐弟。为我们营造了健康向上,学习进取的优良环境。

母亲和邻居相处的都很好。善良的母亲看到谁家有困难总是鼎力相助。在桓仁泡子沿,每到月末,有的人家困难,没有了米面,母亲总会慷慨解囊相助。一九八八年,父母在退休年龄来到了吉林省永吉县口前镇水电基地,终于住进了楼房。我家楼房装修换下的木门,当时有收购木门的,以当时的收购价格也算不少的收入。母亲不卖,而是把进出楼道的坏门换下来,安上了父母家的好门。楼道有公用的灯泡,基本都是母亲去买装上,方便邻居夜间进出楼道。

母亲的爱从未停止过。

二零一三年我慈爱的老父亲,带着对我们无限的疼爱和眷恋,走了!

有一天傍晚,我去陪伴母亲,看到母亲用一条毛巾裹着的东西,招呼我,我问,妈您干什么呢?妈边说边从那条毛巾里拿出一堆糖炒栗子给我,妈说,我买的栗子可热乎了,我怕等你来了,要是凉了就不好吃了,我用电热宝,裹着毛巾等着你来吃呢。听着妈的话,看着摸着热乎乎的栗子,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二零一七年,是不平凡之年!这一年,一向顺心如意的我,经历了残酷无情的打击……母亲因为吉林永吉洪水泛滥,离开了相伴近六十年的水电一局,去了成都妹妹家。

这年的八月,去成都看母亲,我也是躲避洪灾。一天中午,我去很远的市场买东西,那天突降倾盆大雨,马路积水挺多,让我想起了永吉的特大洪水,想起了伤心的往事……刚上公交车,就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母亲问我,你在哪里?下这么大的雨,可别淋着雨啊!我说,妈您怎么没睡觉啊?妈说,你不回来,我怎么能睡着觉啊!赶快来家吧!我知道,一向生活有规律的母亲,每天中午都要睡午觉,八十八岁的老妈,知道我在外面,外面在下大雨,母亲睡不着,一直等着我回家!坐在公交车里,我的泪水模糊了双眼……六十多岁花甲之年有妈真好!我很幸福!

母亲教我们,任何年龄都要不断学习。母亲每天写日记,已经坚持有二十几年了,订阅好多报刊杂志,天天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八十四岁那年,母亲学会了上网,查资料,不会拼音字母,用索引的方法学习。八十五岁那年,母亲学会了微信,语音聊天和视频聊天,语音留言,朋友圈点赞评论,信手拈来。

母亲教我们如何养生。母亲近五十岁得了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母亲就每天坚持做养生保健操,无论寒来暑往,无论家里多少人,都会每天雷打不动的做操。母亲常常和我们说,要想老了不给儿女添麻烦,必须要好好爱惜身体,争取做到耳不聋眼不花,行动自如。母亲每天晚上临睡觉前,都会躺着按摩耳朵,头部,胸部,已经坚持有近四十年了!母亲看着对自己身体不好的食物,再好吃的东西,也不会去吃,能管得住自己的嘴!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母亲教我们如何为人。母亲常常告诉我们,吃亏是福,不要占任何便宜,不该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遇到有困难的人,有能力帮助时绝不要袖手旁观!

母亲教我们要有礼貌。与母亲相伴六十多个春秋,从来没听到母亲说过脏话,也没打骂过我们。

母亲是我一生的老师!

如今,过往的岁月将母亲美丽的容姿变得苍老,母亲那如松的身躯不再挺拔,母亲那矫健的步履变得蹒跚。但是,母亲依旧精神焕发,依旧在不断学习,依旧在用乐观的心态适应新的生活。

篇3:母亲节感恩母爱的文章

志贺直哉, 明治16年 (1883年) 2月20日出生于父亲工作的宫城县石卷市。其祖父是相马藩府的家臣, 父亲兴办了总武铁路, 一直在日本大企业就职。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的志贺直哉一生中发表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作品描写手法细腻, 大多从自己以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不管是人物还是自然, 对作者的心境来说没有一丝的虚假, 饱含了强烈的真实性。

当时日本社会急剧变化、新旧思想相互碰撞, 处于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过渡阶段。志贺的身体里流淌着矛盾的血液, 心境也波澜起伏。十三岁丧母后不久, 迎来了继母。这篇作品是在明治45年, 他一边追忆一边写下的。志贺在《创作余谈》中曾回忆执笔《母亲的殂谢与新母亲》时自己的姿态:“如实地记述了少年时代的记忆, 一个晚上就朴实地写完了, 虽然小说中的自己很伤感, 可表述却又没有那么伤感, 我喜欢这一点。有人问我最喜欢哪部作品, 我常常提及这部短篇。”

二、作品的形成

1. 作品梗概

十三岁那年夏天, “我”从学习院 (1) 初小毕业, 集体去片濑 (2) 游泳。一天下午游泳结束后收到祖父的来信, 信上说母亲怀孕了。“我”心里感到很兴奋, 于是从行李中取出小砚台, 分别给祖父和母亲写了回信。作为奖赏, “我”决定只送母亲一个人礼物, “我”在江岛 (3) 上买了一套贝雕制作的梳子、发坠, 簪子等头饰品。回家以后, 看见母亲因妊娠反应一直躺在床上, 脸色很不好。母亲的病越来越厉害, 不断恶化, 几天过后离开了人世。母亲去世两个月后, 家里开始给父亲续弦, 那时的“我”真没想到四十三岁的父亲还要再娶, 婚礼在赤坂的八百勘会馆举行。大家都夸赞继母, “我”对这感到很高兴, 似乎把生母的死的悲伤也忘却了。不久, 走亲戚开始了。街上的行人特别注意继母, 母亲在车篷里微低着头, 我感到既害怕又得意。

2. 对生母之死的悲伤

当12岁的志贺在旅途中收到祖父的来信得知母亲怀孕时非常开心, 所以那次旅行只给母亲带了手信。可就在这个时候, 悲惨的命运让他跌落至黑暗的深渊。在志贺从片濑 (2) 返回家的途中, 母亲已经孕吐厉害得整天卧床不起。他到家之后母亲病情不断恶化最终离开人世。据说人死的时候一般是退潮, 听到这话的志贺第一反应是跑到母亲最初躺的那间房间里趴在床上号啕大哭。寄宿在他家的一个学生过来安慰他, 志贺问他什么时候开始退潮, 学生回答他还有一个小时。“再过一个小时母亲就要离我而去了”这句话在母亲死后还一直在他耳边回荡。我想, 这是志贺根本不愿意相信母亲去世的事实。第二天大家上香的时候, 志贺轻轻揭开盖住母亲脸上的白布, 猛然发现母亲嘴边有许多像螃蟹吐出的白沫时, 误以为母亲死而复生, 狂喜地冲到祖母面前第一时间告诉她。由志贺误认为母亲还活着的那种兴奋不已和被迫接受母亲已死事实的无奈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无限悲痛。

“听到钉棺的锤子声, 我难过极了”, “把棺材放进墓坑里的时候我想一切都完了”, “当红土块撒在棺木上哗啦哗啦响的声音至今依旧耳边萦绕”。不难想象少年志贺当时的心情是多么悲痛。他说出“一切都完了”这句话实质是内心不得不面对母亲已经死亡的事实。母亲的死已回天乏术, 他再也不能够跟母亲交流了, 那个对他百般呵护的生母已经离他而去。“好不容易从江岛买回来的贝雕头饰品全部放进母亲的棺里”, “‘可以填土了吧?’那些拿着镐和锨的人等得不耐烦地问, 然后他们就开始填土。我想, 现在即使她活过来也出不来了。”这是少年时的志贺再次确认并清醒地认识到母亲已经逝去的事实。因此, 在第四章节的结尾处才会明确地写出母亲的名字、出生和死亡的详细时间。

“失去母亲的那段日子, 我每天都以泪洗面, 以至于后来一听到义大夫戏中所唱的‘整日里泪涟涟’这句台词我就哭泣。” (4) 可以说母亲的死对他来说是生来头一次发生的不可挽回的事情。此后, 志贺产生对母亲式人物的精神依赖, 例如德富芦花《不如归》中的女主人公浪子死的情形让他立马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而不禁泪流满面。在《爱读书回顾》中提到“热衷于泉镜花的作品, 是因为他被作者丧母的故事吸引, 让他回忆起自己的亲身经历”。在1912年《母亲的殂谢与布袜的记忆》里如实记述了志贺惹母亲生气的一件往事。所以母亲死后, 他在放学回家途中, 时常祭拜母亲, 向安息地下的母亲道歉。这令读者感到宿命给人带来的哀愁, 某种意义上, 志贺是第二次失去母亲, 因为三岁那年在东京开始与祖父母一同生活, 这时他已经被祖母从母亲手中领走。而母亲辞世之前, 在实质上已失去母亲的作用。

3. 对继母到来的向往

少年志贺虽痛失母亲而悲哀, 但生母去世后不过一百天他就点盼望继母的到来。在结婚仪式上他表现得非常活跃。在场的各位都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接过新婚的酒杯, 唯独他大胆豪放地用单手举杯, 并且还表演了舞剑。实际上少年志贺是想让继母看见自己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姿态。当被拜托把手帕转交给继母时, 他小心翼翼地收好手帕并叠好放进衣柜中。第二天早起后他还特地梳洗干净, 穿戴整齐后才去找继母, 说明他很想给继母留下好的印象。见到继母他结结巴巴地不知说了什么就把手绢递过去, 继母对他说了声谢谢, 他单脚跳着来到寄宿生的房间。从动作上可见少年时的他当时感到无比开心, 这也是他和继母之间的第一次交谈, 让他记忆犹新。此时继母已走进他的心扉, 也就是说他已经完全接纳这位母亲, 并对她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与此同时他也深爱着这位新母亲。从继母房间回来, 他一个人静静回味着那份喜悦之情。大家夸赞继母时, 他听到后非常愉快。街上的行人一直盯着继母看的时候, 他内心既害怕又得意。“我似乎把母亲的死也当作过去的事, ———至少有一点忘却。祖母绝口不谈死去的母亲, 即使我和祖母两人一块的时候也不提”。作品中对死去生母的样子描写得苍白无力, 体现他对死亡的厌恶和恐惧。然而, 继母的到来治愈了他那软弱受伤的心灵。因此他把悲伤深深地埋藏在心里, 转而对继母心生爱慕。事实上, 继母在世时对他也一直跟亲生骨肉一样疼爱有加, 志贺从来没因无血缘关系而排斥继母。

三、关于主人公的心境

1. 寻找母爱的童年时代

志贺直哉有个叫“直行”的哥哥, 不到三周岁就夭折了。祖父母认为孩子的死是年轻父母的过失造成的, 所以志贺是由祖父母抚养长大的。对此, 当时母亲肯定心中极不情愿, 却不敢公然反对公婆。在所有孩子当中, 祖母偏爱他, 祖母的爱取代了母亲, 祖母娇纵的爱对他来说已占据一身, 容不下其他。母亲与唯一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长时间得不到亲密往来, 她必然会为此感到抑郁忧伤。这正是母爱得不到合理释放的悲哀。志贺觉得作为女人, 母亲没有充分体会到做母亲的真正感觉, 就凄然离开人世, 自己在六十多年后的现在才领会到母亲的苦衷, 因此母亲“实在是个悲惨的女人”。

2. 脆弱的内心与逞强的外表

在未交给祖父母之前, 生母对他百般呵护, 可是这份不求回报的母爱却在志贺直哉十三岁那年戛然而止。虽然志贺直哉从继母和祖母那也得到了关爱, 但是十三岁丧母这一事实依然给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母亲的死对于幼年时期的志贺直哉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给他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志贺少年时期就渴望母亲的爱, 虽然集祖母的娇惯于一身, 但是他更想要得到的是母爱。一边回忆生母, 一边追寻母亲的影子。人总是把自己软弱的一面深藏于心, 为了保护自己外表却异常坚强。在化解与父亲长达十几年的矛盾中, 两位母亲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尤其是对继母的感谢之情在志贺的书信中多有提及。多亏了母爱, 志贺坚韧的外表最终被溶解、治愈。一个人缺少母爱的温暖, 独自面对不时给予自己庞大打击的陌生世界, 很容易感到恐慌寂寞, 拼命想抓住一点点精神慰藉或寄托, 填补感情的空虚。这就形成了对爱和关怀的强烈需要, 志贺想在生活中得到母亲的监管照顾, 无限渴望母爱的保护以解除其责任痛苦, 这种渴望影响其一生 (5) 。

四、结语

生母健在时却被祖母所溺爱的志贺直哉, 从小被迫与生母分开。生母去世后, 他悲痛欲绝。当听说父亲要再婚, 又焦急地盼望新母亲的到来。这巨大的转变正体现了志贺直哉内心深处对母爱的渴望, 强韧的自我意识中也有脆弱的一面。在生母死后, 他对母亲的形象理想化并残留在心中没有表露出来。尤其是继母到来之后, 把对继母的爱慕取代了对生母的思念。诞生于新旧思想交替明治时期的志贺直哉, 一边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洗礼, 一方面又想要冲破旧思想的束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他感到祖母的思想已经过时、落伍而想要从祖母的爱中独立出来。在新旧思潮的斗争中, 他变得很微弱。因为软弱就会像动物的原始本性那样需要补充爱的正能量, 而这正是母爱。祖母、生母和继母三者对他不同程度的爱的融合让他对理想中的母亲形象更加清晰。

摘要:志贺直哉一生围绕着与父亲对立, 经历了“排斥、纠葛、和解、调和”的过程。尤其是内心的纠葛几乎成了支配他青年时期的“一大精神课题”, 也是“人生戏剧的高潮”。为此, 许多学者对其相关作品做了详细研究。然而, 关于母爱的作品却少之又少, 母亲的形象非常单薄。阅读《母亲的殂谢与新母亲》后, 发现他对生母的感情非同一般。本文通过剖析《母亲的殂谢与新母亲》中他对生母的怀念和对继母的敬仰, 分析他对母爱的渴望并把这渴望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考察志贺直哉的心境。

关键词:母亲,渴望,母爱

参考文献

[1]志贺直哉.创作余谈[M].日本:改造社, 1928.

[2]志贺直哉.爱读书回顾[M].日本:岩波书店, 1955.

[3]志贺直哉.生母的信[M].日本:文坛春秋, 1949.

[4]中村光夫.志贺直哉论[M].日本:筑摩丛书50, 1966.

[5]南海.日本私小说之代表作:透视志贺直哉《母亲的死与继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 (10) .

[6]陈秀敏.日本的小说之神:志贺直哉文学世界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2.

篇4:坚强的母亲 温柔的母爱

记得有一年冬天特别冷,那天还下着雨,母亲好不容易从车流中突围把我平安带回了家。下车后她顾不得脱下身上的雨衣,抬起手臂轻轻地揩拭我脸上的雨水,一边还说:“都是妈不好,这么冷的天,只能让你坐摩托车。”神情中充满了歉意与心疼。进了屋,她马上推我进浴室,在踏进浴室的一刹那,我发现要换的衣服早已整齐地摆在那里。洗完澡,走出浴室,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已放在桌上。面条上漂浮着几颗葱花,她知道我喜欢葱香味。她没有告诉我她是特地冒雨出去买的葱,是门后那把湿漉漉的雨伞不小心透露了这个秘密。她在一旁看着我吃,一脸幸福的样子。

我永远无法忘记她为我中考差一分与县中擦肩而过而掩面哭泣的样子。我知道她为我难过,为我的前途担忧。那个黄昏,她牵着我的手在湖边漫步安慰我。我们就这样静静地走着,通过掌心的温暖抚慰彼此的伤心。

这就是我的母亲,虽然从不说她如何爱我,却总是用行动证明她对我的爱。

篇5:母亲节感恩母亲的文章

就在这次,我的语文成绩只考了70多分,这对我这个一向成绩挺好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回到家,我哭倒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却柔情的对我说:“没事!孩子,做不了一个伟大的人,可以做一个快乐的人,但至少要像小草一样,可以为人们奉献绿色,提供氧气。人生的道路上还会有很多次失败发生,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承受不了,这一次没考好说明你没有努力,平时要多努力才行。

感恩母亲,感谢她的柔情。一次,我在和小伙伴一起玩沙子,不小心被沙子里面那无情的玻璃割破的双手。我哭着跑回家,母亲心疼地看着我,一边给我擦药,一边为我唱歌,让我忘记了痛苦。

感恩母亲,她只是一位平平凡凡的工人,却能说跟一般母亲说不出的话语,一次,我不小心打破了一位同学的墨水,尽管我不停地向这位同学道歉,但他还是欺负了我。放学了,我伤心地对母亲说了这件事。母亲对我说:”你怎么不和他打一架呢?“我说:”可是老师不让打架。“母亲说:”打架有时是一件坏事,但有时却是一件好事情。"这次别人打了你,如果你也打了她,她就会把你当做一个不好欺负的人,不敢再欺负你了。就像一个小男孩被开水烫伤过,就会对水特别小心一样。如果你打过了她,不仅是一种武力上的征服。我听了后,想想很有道理。

篇6:母亲节征文:感恩母爱

母亲,是您多年前,在脐带的另一端予以一个小小的生命,在您包裹着浓淡相宜的温馨的亲情里,我们才得以自由、快乐地成长。是您多年来的含辛茹苦,把生活中所有的落寞与倦意深藏,展现的是您欢快、忙碌的身影,传递的是您如花的笑颜、浓浓的爱意。在您庇护的天空下,儿女都是最幸福的那片云。

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您似乎是忙碌的。起早贪黑,无怨无悔,绝对的宽容、永远的忍耐,无比的慈爱,默默地奉献……我们可以邀一群友人当之无愧地享受着您精心准备的晚餐,我们可以在痛苦压抑或欢乐时理所当然地在您面前痛苦、撒娇,您总是用宽厚的爱意抚平我们的伤痛,用善解人意的爱心体谅他人。在我们极度紧张或烦躁的时候,唯有您那儿才是我们可以避风的港湾……母亲的背是一堵墙。风与雨,痛与泪,从这里过滤成甘甜的乳汁。我渐渐长高,母亲却渐渐变矮。随我一起长高的是母亲山一样耸起的背。啊,我驼背的母亲,是弯在我求学路上的桥,是泊在我闯荡江湖岸边的船,是升在我头顶的一弯月亮。一行行青青的麦苗,一堆堆金灿灿的禾谷,我驼背的母亲,像凝重的逗号,和着风雨,点缀在诗篇里。田园诗随着母亲抒情的手臂更加优美。啊,我驼背的母亲,像滴汗的问号,沐朝霞,染夕阳,隐现在玉米花、油菜花和绿树、翠竹的画中,这五彩的画面,灿烂了原野,灿烂了儿女的笑靥。

母亲,时光荏苒,在您温馨的抚爱中我们健康地成长。透过层层的沧桑,蓦然间,您的背已微微地弯曲,您白皙的脸颊写满了疲惫,您光洁的额头爬满了皱纹,满头的乌发不知何时已成了银丝……记忆中,母亲的头发乌黑亮泽,或梳成一条长长的辫子,优美地飘动在她的腰际。或盘成一个漂亮的发髻,高雅地梳在脑后,露出光洁圆润的额头。可现在母亲的黑发哪里去了?定是她挤出了里面的墨汁,留给了风霜雪雨的四季,留给了沧桑岁月的足迹,留给了年轮永恒的回忆。母亲头发里的青春哪里去了?定是她挤出了里面的智慧,写成了一行行酸甜苦辣的诗句,写成了一段段缤纷闪光的故事,写成了一个硕大的爱字印入了儿女的心扉。母亲,偶尔读到您不经意的落寞,布满厚茧粗糙的双手,步履蹒跚踽踽独行的身影,我们才知道,在岁月无情的侵蚀中,在我们繁忙而又琐碎的日子里,我们忽略了为之操劳一生的母亲。我们是在经历过多的世事之后,才更深地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与崇高。虽然,您没有广博的学识,动人的言辞,甚至没有讲过一点大道理,但您却用真诚、善良的品性影响着我们及下一代人。您只是一味地给予,却不求索取,不溯既往,不求回报。您在乎的只是每个儿女都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这简单、平凡而又朴素的企盼里无不渗透着您一点一滴的母爱。母亲那被风吹动着的银丝,永远是儿女眼中最美的一道风景。

岁月之河,请慢些流吧,好让儿女为母亲细细梳理那一头银丝;生命之舟,请慢些漂泊吧,让儿女的心永远有一个停泊的港湾。母亲对儿女的爱,如春天里飘洒的小雨,如青石中流出的清泉,滋润儿女,细微而周到。母亲是温柔的港湾,在茫茫人海中接纳着迷途的儿女,用她慈爱的目光消融儿女心头的阴霾,目送儿女再一次出海。母亲的一双脚,浓缩了她一生一世的沧桑,雕刻着她抚儿育女的满腹辛酸。正是母亲的那双脚,踩丢了她的人生岁月,才踩出了儿女的.现在。母亲,无论儿女走得多远,永远也走不出您的视线。您的所有的付出、所有的企盼,只为我们更快地成长。我们懂得,您带给我们的快乐是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幸福的快乐。我们知道,在人生的路上有您殷切的关注,我们才会走得如此坦然和从容。是您,把一缕缕温暖及时地传递给我们,是您,让我们在这纷杂的尘世拥有一份真纯……Zuowen.YJBYS.com

篇7:关于母爱的作文:感恩母亲

谁可以体会孩子在地震中身亡时的情景?母亲抱头痛哭的感受,每一次在你受伤时母亲是多么亲切在你耳边问:“没事吧!”每一次在你不开心时,母亲在一边哄你开心、高兴。

母亲,不求报答!

在你过六一时候,母亲为你会买各种喜爱的礼物;在你过生日时,母亲想尽一切办法让你开心。在过母亲节的时候,母亲微笑着欣慰着你的成长,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妈妈的细心呵护,她尽力满足你一切却不求回报,这是爱!

母爱无处不在。

在你遇到困难时,母亲总是过五关斩六将,一路陪伴着你度过难关!你一生病,母亲比自己生病还着急难过。从你出生那一刻起,你的母亲已经载着如千万斤石头重的重担,因为有了你,她从一个娇弱的小女子变成了一个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的强者。

啊,母亲!每一次回想你那浓浓的母爱,我都禁不住鼻子酸酸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原来全天下的母亲都是一般慈爱啊!

作者:杨博旭

篇8:母亲节感恩母爱的文章

《What can you do?》是人教版PEP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节对话课, 教学内容是以做家务的动词词组为语言素材复习“I can…”的肯定句式, 并学习其一般疑问句式“Can you…?”“Yes, I can./No, I can’t.”, 学习在实际生活中运用“I’d like to have a try.”句式。本课新授句型难度不大, 学生很容易掌握, 为充实课堂内容, 我决定在学生熟练对话、自由交际的基础上, 加强写作训练。利用录像、音乐等手段, 创设温暖感人的情景, 鼓励学生用本单元所学词组、句型为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 把爱心献给母亲, 让学生学会感恩。

二、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做家务的动词词组和句型What can you do?I can…

2.学会和运用新句型:

Can you…?

Yes, I can./No, I can’t.

I’d like to have a try.

3.运用本话题所学的内容, 进行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有关做家务的动词词组, 熟练运用“Can you…”句型, 并用“Yes, I can./No, Ican’t.”回答。

难点:认读和运用新句型“I’d like to have a try”, 能在实际生活中自由运用“I can…”句型。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黑板布置:板书词条, 心形边框。

(3) 教具:泡泡, 盆。

2.学生准备

(1) 一张调查表。

(2) 胸前贴好一张红色心形的姓名卡。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1.Song:Ify ou’re h appy

——If you’re happy, and you know it, clap your hands.

——If you’re happy, and you know it, say“Manto!”. (馒头!)

学生对If you’re happy这首歌非常熟悉, 但在其中加入词语“馒头”, 便打破了熟知的平淡, 增添了趣味性。

2.设情景, 吹泡泡

T:I can say“Manto”, I can eat“Manto”!And I can blow bubbles.

由“馒头”的话题过渡到已学过的句型“I can…”。教师开始吹泡泡, 学生看见晶莹剔透的泡泡, 被深深吸引, 兴奋不已。

(二) 学习新知

1.T:I can blow bubbles, can you?

S:Yes!

T:Yes?OK!You can try!Who’d like to have a try?You can say:“I’d like to have a try!”

学生大胆举手, 跃跃欲试。我趁机用多媒体展示教学难点:I’d like to have a try。在屏幕文字的提示下, 在泡泡飞舞的教室里, “I’d like to have a try!”变得不再生涩。

2.在热烈的气氛中, 我顺势鼓励学生:Whatever we do, wherever we go, we should have a try!We’d like to have a try!You can say: (手势指向屏幕, 学生齐读) I’d like to have a try.

(三) 复习旧知

1.Chant

T:Good!Now let’s have a try!Try to have a chant.

在大屏幕文本、图片的提示下 (图1) , 教师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说Chant, 既复习了做家务的单词和动词词组, 也为后面的游戏做了铺垫。

2.Game:快闪单词

T:Next, we’ll see these phrases, if you know it, you can stand up and say it loudly.

大屏幕快速闪现做家务的单词, 学生在充满竞争的气氛中, 快速起立, 大声读出单词。

3.Game:一个做一个猜

T:One student do action and the other guess.But the time is limited.Who’d like to have a try?

S:I’d like to have a try!

这一游戏主要复习做家务的动词词组。教师介绍规则后, 学生积极大胆地举手参与。

(四) 学习新知

1.实物呈现, 引出新句型

教师拿出一个盆子, 以谈话方式引入新句型“Can you…?”“Yes, I can./No, I can’t.”

T:Can you wash the clothes with it?

S:Yes!

T:Yes, I can.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肯定式的完整句子, 教师接着询问:“你能用盆扫地吗?”学生自然地说:“No.”或“No, I can’t.”

T:Can you sweep the floor with it?

S:No, I can’t.

T:Can you make the bed with it?

S:No, I can’t.

2.出示chant, 练习句型

Can you make the bed?

Yes, I can./No, I can’t.

Can you do the dishes?

Yes, I can./No, I can’t.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边拍桌子, 边有节奏地说Chant, 帮助学习熟悉新句型。

3.Game:石头、剪子、布

T:Can you play the game“Stone.Scissors.Paper”?

S:Yes!

这是一个简单、易操作的Pairwork, 游戏口令由“石头、剪子、布”变成“I’d like to have a try!”, 游戏的获胜者用句型“Can you…?”提问, 对方用“Yes, I can/No, I can’t.”回答。

4.Song:Can you wash

在《铃儿响叮当》的旋律下, 学生唱着“Can you wash”, 再次巩固本课重点句型“Can you…?”“Yes, I can/No, I can’t.”

(五) 练习

1.Make a survey

T:Can you do the housework?Let’s take out your paper and make a survey.

学生利用手中的调查表, 开始用“Can you…”句型进行自由采访。

2.Make a report

T:Have you finished?Let’s make a dialogue, Who’d like to have a try?

将本课难点“I can…”转化为课堂交际用语, 让学生在自然语境中感知英语。

(六) 写作

1.Watch the video

通过前面的调查汇报, 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句型, 下面进入写作环节。首先播放《帮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营造气氛, 唤起学生写作的欲望。

2.The teacher writes the letter on the blackboard.

T:Well, I’m moved.And I love my mom, too.I want to write a letter to my mom.Let’s do together, OK?

用本课学习的新句型为母亲写一张爱心卡, 教师先出示范例 (图2) 。

3.T h e students write the letter on their cards.

随着《感恩的心》音乐响起, 学生们迫不及待地从胸前摘下爱心卡, 边想边写起来。

4.Read and stick the cards.

同桌两人互相读信, 然后走上讲台贴上爱心卡, 黑板变成了爱的海洋。

5.Song:Thank you, my mom.

T:OK!Let’s sing a song for our dad and mom, O K?

利用多媒体展示《感恩的心》的歌词 (图3) 。在音乐的旋律中, 我领着学生边唱边做手语动作, 学生在歌声中感受着爱。

(七) 作业

T:Today’s homework is every day’s homework:To live your mom.To help your mom do housework.

S:I’d like to have a try!

在学生情绪饱满时, 出示今天的特别作业:爱自己的妈妈, 帮自己的妈妈做家务。在最后的自然语境中再次巩固本课的重难点。

点评

本教学设计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处理教材、设计教法,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采用了直观教具、歌谣、录像、游戏等学生喜欢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从课的导入到难点的分解直至学生的运用, 整堂课浑然一体, 使人回味无穷。

1.针对学生的特点, 教师设计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新颖, 教学环节层层递进,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生生对话、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真实、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所学内容进行表达和交流, 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课件的使用让教师有效地把握与控制了教学进度和节奏, 目标达成度高。在最后的拓展和升华环节, 教师选用了学生熟悉的广而告之节目的录像, 生动地演绎了一段母子情深的电视片段, 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这样既扣住了课文主题又进行了生动的亲情教育, 将德育渗入到英语教学之中。

篇9:母亲节感恩母爱的文章

◆不准在外面过夜

◆不准参加玩伴聚会

◆不准在学校里卖弄琴艺

◆不准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不准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不准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和小提琴

◆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新年伊始,亚裔“虎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制定十条家规、采用高压手段管教女儿的故事,引发了中美育儿理念的大讨论——美国一些媒体认为,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国母亲的严格教育方式似乎更见成效。正在素质教育之路上蹒跚起步的中国母亲们则开始困惑:宽松的家庭氛围,不是更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吗?

我想打破亞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文/蔡美儿

有些词语看上去很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我对女儿要求严格,她们有时受不了,背着我叫我“母老虎”、“伏地魔”。我先生杰德觉得我过于苛求,认为我的要求太高太强硬,让家里太紧张,不自由。他们不满时或开玩笑时,就喊我“虎妈”或“伏地魔”。我喜欢这称呼。

最初,一家报纸报道了我严厉教育女儿的事。我的邮箱收到了300多封信,其中不少是指责我的教育方式极端残酷的。1月8日,美国一家纸媒将标题做成了“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更优秀”。再后来,《时代》又发文分析称美国父母是不是该思考自己是个“失败者”。

其实,这不是我的初衷,媒体的有些报道是断章取义,让大家误读了我的教育观。最近我一直在澄清:我是一位华裔妈妈,用我所受的中国式教育管教了两个孩子,并记录了这个育儿经历,仅此而已。其中所使用的一些词语,看上去有些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请配合我

我给两个女儿制定了10条清规戒律。在学习上,我不准她们任何一门成绩低于“A”。

我的大女儿索菲娅五年级时,有一次乘法速算测试得了第二。接下来我每晚让她做20张试卷,每张100道速算题,我在一旁掐着秒表计时。一周强化训练后,索菲娅次次稳拿第一。小女儿露露有一次没做考试加分题,我告诉她家教良好的孩子都应做加分题,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分数将优秀和平庸区别开来。从此,露露再也没放弃过加分题。

在美国社会,按照中国人的方式教孩子,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冲突,这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

我在家里并不占优势,我丈夫杰德就是一个有犹太血统的美国人,要求我不要太严。我和他签协议让他不要干预我对孩子进行中国式教育,我问他:“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请配合我。”

两个女儿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索菲娅18个月就认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开始弹钢琴,14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大厅弹钢琴。露露练小提琴,12岁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有人称她们是“音乐神童”。

成年后,露露改打网球,裁判评价她“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决不罢休的小姑娘”。

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真正喜欢的事

有人对我不让女儿参加同伴聚会不理解,其实,我指的是不参加玩伴聚会,是因为时间很宝贵,会耽误练琴时间。有一次,索菲娅一直央求说她想参加最好的朋友的生日聚会,我心一软就答应了。可第二天早上她到家,很累,焦躁,也没心练琴了。一盘问才知道,她一整晚都在听一位同学谈论对性的神秘尝试。我后悔让孩子接触这类糟粕聚会。我认为,没必要让孩子犯了错误再学习。

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她们抵制学习、练琴这类枯燥的事。

我和露露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一个天寒地冻的下午,那时她才3岁。我要求她练琴,结果她连打带踹,又哭又闹,我忍无可忍地将她拖到门外。也许是为了表示反抗,索菲娅还偷着将钢琴咬得到处是牙印。当她们不好好练琴时,我会威胁她们不准吃饭,要烧掉其所有的绒毛玩具,骂她们“垃圾”。

我每时每分都得软硬兼施,用尽了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一切办法,让她们做一些现在不乐意、但将来有益处的事情。

有一次我们到俄罗斯旅行。在一家咖啡馆内,我让露露尝一粒鱼子酱,她不同意。面对我的坚持,她发疯似地说我令人恐怖,要她做的这一切实际上是为我自己!她讨厌小提琴,憎恨这个家,并抓起玻璃杯砸碎在地上,发誓称如果我不放过她,她就要砸掉所有的杯子!

我最终想清楚,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很多次,比如说,我同意露露辞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改打自己喜欢的网球。

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有人问,是什么原因令你对女儿如此严格?我想有两点:一是我自小接受中国式教育,我认为,这种严厉的教育可以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我害怕两个女儿走下坡路。

在美国,亚裔移民有“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一代移民终于实现了“美国梦”,会省吃俭用,将所挣的每一分钱和巨大的精力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第二代移民因父母的巨大投入而相对优秀,但他们教育孩子也因此不太严厉了。第三代移民的生活很舒适,有一群成绩B+的朋友,认为个人权利受宪法保护,不愿付出辛苦,就会走下坡路。

我是移民二代,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我父母对我很严格。当时也经常抱怨,我的事为什么他们老做主。这事在我申请读大学时得到了解决。父母坚持让我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说离家近,可以住家里。我想摆脱“虎笼”,于是就瞒着父亲,伪造了他的签字悄悄申请了哈佛大学并被录取。父亲为此折腾了整整一宿,一边因我违抗父命大发雷霆,一边又为我考取哈佛而骄傲。

现在回头看,我很理解、也很感激父母。我相信,我的孩子最终也会理解我。

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

有人担心严苛的教育会夺走孩子的快乐童年。事实上,我们还有其他快乐时光。练完琴后,我们有很多快乐的话题,会趴在床上读书,会一起做有创意的中国菜。我丈夫会带领一家人骑车旅行,教孩子们游泳、玩扑克,朗读文学作品。我们一家到过伦敦、巴黎、罗马等几十个国家和城市。当然,根据“家规”,我会提前预约好琴房,以免孩子们生疏了琴艺。

西方父母在意孩子的自尊和心理感受,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过多要求。中国妈妈看重孩子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会为孩子报很多课外班,督促其超过其他孩子。西式教育让孩子自由,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也直接造成孩子关注吃喝玩乐、看影碟电视、不勤奋上进、遇到问题退缩等种种问题。中式教育方式能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孩子强化意志力,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觉得,我这种外人眼中有些严苛的教育,实质上是掌握孩子人生的最初“选择权”。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长为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随着孩子逐渐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家长就应该放手给孩子。

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现实中,双方都把这个关系摆成了“要么/或”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既/和”的关系,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孩子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那样。

(摘自《京华时报》)

不是我们太强大而是他们太谦虚

◎文/陈鸣

在成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之前,蔡美儿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她的祖先最初从中国移民到菲律宾,1960年,也就是她出生前两年,父母才移民到美国。

和所有初来乍到的移民家庭一样,奋斗和每日上进是家庭的主旋律。“我的父母刚到美国甚至穷到没钱交取暖费,夜里不得不抱在一起度过整个冬天。”她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男生一边模仿她英文单词Restaurant的发音一边哈哈大笑,当时她就发誓要改掉中国口音。

蔡美儿的爸爸每晚工作到凌晨3点,一双鞋子穿了8年。她妈妈是典型的“中国妈妈”,永远觉得她做得不够好,哪怕今日蔡美儿被各地邀请演讲,妈妈依然会批评她语速太快。

严厉的家教营造着这个移民家庭的主要氛围。她们姐妹3人在家中都要说汉语,如果一不小心说出英语单词,就会必遭父母筷子敲桌的待遇。父母能够接受的女儿的学习成绩只能是A,蔡美儿曾要求父亲出席一次获得第二名的颁奖庆典时惹得父亲大怒,并警告今后不许再这样羞辱他。

“当朋友们听说了我儿时的故事,他们经常会想象我的童年很痛苦。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在这个奇特的家庭里我找到了力量和信心。”蔡美儿这样说。如今,蔡美儿可以用自己的成就——一个受普遍尊敬的职业来证明这种教育方法的可行性,并且,她打算在自己的女儿身上继续实践这样的教育方法。

(摘自《南方周末》)

“虎妈”不代表中国教育方式

◎文/廖雁

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书《“虎妈”战歌》,使西方社会对中国式严管教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也使得媒体对蔡美儿的关注度甚至一度超越了奥巴马。而不久前出现的上海“猫爸”,更是引发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大讨论。“猫爸”现身说法,他对自己女儿从小实施“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表示,家庭教育不应剑走偏锋,而应该因材施教。“‘虎妈’也好,‘猫爸’也好,都不是绝对的。也许‘虎妈’的方式到‘猫爸’那儿行不通,‘猫爸’的方式到‘虎妈’这也行不通。”

朱永新说,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他说,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教育的规律、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来教育。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孩子的性别、个性,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做到父母亲与孩子一起成长,用自身的榜样,用自己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行为影响孩子。

朱永新曾经提出家庭教育的八个观念,其中之一就是父母亲要和孩子一同成长。“因为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他说,父母亲都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做父母比开汽车要困难多了。开汽车还要有一个驾照,做父母不需要领照,但还是应该学一点教育,学会懂孩子。父母自身的学习,对孩子的成长是最关键的。很多教育成功的家庭,往往与父母亲善于学习、以身作则有很大关系。

朱永新并不认为“虎妈”代表中国的教育方式。“西方媒体是盲人摸象,他们看到一个虎妈就认为是中国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总体来说东方的教育偏严格、重管理,而西方的教育偏自由、宽松,“但这是总体特征,中国不也是有‘猫爸’吗?‘虎妈’不也是在西方出现的吗?”

(摘自《北京晚报》)

从“虎妈”身上看到父母苦心

◎文/佚名

前不久,在“虎妈”还没有到访伦敦之时,其制定十条家规、采用高压手段管教女儿,并取得相当成效的故事,已经在全球传得沸沸扬扬。

“虎妈”一到伦敦,即刻成为各大媒体追捧的座上客。虽然她在《“虎妈”战歌》中记述的故事均发生在美国,但也引起了同样面临中西式教育问题的英国华裔家庭的兴趣,成长在这类家庭中的孩子们又是如何看待“虎妈”的育女方法的呢?

就读于英国帝国学院本科工程学专业的中国女孩Liz刘,4岁时随父母从中国举家迁徙到英国。父母目前都在英国的传媒机构工作。

Liz刘通过BBC英伦网表示,读了《“虎妈”战歌》,感觉自己就生活在一个类似“虎妈”教育方式的中国家庭。

她说:当初是在妈妈的推荐下读这本书的。刚开始,感觉“虎妈”的做法和妈妈的做法很相似,但我妈妈没有“虎妈”那么严厉。

“我小时候,我妈也不让我在同学家过夜,也要求我每天坚持弹钢琴和拉小提琴,而且要求我一定要学好数学。但是比起‘虎妈’,我妈的政策还是怀柔了很多。比如,我妈并没有规定我每门功课必须得A,也不会规定每天的弹琴时间……”

Liz刘说:“小时候总感觉我妈对我要求太苛刻了,因为小孩子都喜欢玩嘛,要你不停地学这学那,然后还有一大堆的规定,肯定过得不开心。

但是现在长大了,渐渐明白父母的苦心,已经能够体会到他们当年对自己严格要求,完全都是为了我长大后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但小时候是体会不到父母的这份苦心的。”

(摘自英伦网)

编后:

很多成功者的背后,往往有着一个“可怕”的中国妈妈。她一边张牙舞爪地逼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一边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地告诉你,她是因为爱你才这样做。时光无法倒流,谁都无法想象如果自己从小不是这样的去学习,以后会是怎样,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怀念少年时光,去为缺失了的和其他孩子一样的童年回忆而遗憾。

上一篇:人生其实很精彩下一篇:导致面试失败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