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的青春

2024-05-26

非主流的青春(精选十篇)

非主流的青春 篇1

关键词: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非主流广告,主流广告

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或者说,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是人类的“社会遗传密码”。文化造就每一代人,每一代人又反过来创造和丰富着文化的新内涵,从而推动着人类的发展。主流文化乃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的主流,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的作用,主导着人们的正常思维空间和文化流动方式。

主流的事物应该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内部或许运动剧烈,但依然遵循既有的规律和法则,结果是可以预见的。非主流文化多流行于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阶级和阶层(特别是小社会群体)中,它具有特殊的价值取向、生活目标、行为规范等。是指在特定时期,在特定人群中流行的与主流社会流行有异的政治态度、信念、价值观等。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其除了具有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外,在各个时期,在特定人群中还流行着特定的亚文化。

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非主流文化具有个性化、区域化、民族化等特征,在某些方面与主流文化价值有所区别,且存在一定距离,并不是可以被所有人接受的,但是发展总是由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非主流文化的出现是文化在形式、内涵上不断丰富的必要开端。积极的非主流文化会以其特有的形态补充主流文化,彼此相互促进、和谐发展。著名导演昆汀说过,要让非主流成为主流,这就是说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是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会发生变化。比如说,在以具象的、物质的表现手法为主的设计时代,出现利用抽象符号来做设计,那他就是非主流的。

从美学角度来讲,“唯美”一直是处于主流地位的。但是也已经有人提出“唯丑论”、“伤疤美学”,不管它日后会不会成为主流,单在今天来说,它在丰富美学内涵、拓展人类思维方面都是一种贡献。今天的非主流也许就是明天的主流,不容忽视,而且非主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新时尚,新的生活潮流,它的前卫地位我们应该加以肯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对广告下定义的:“广告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劳务,影响舆论,博得政治支持,推进一种事业,或引起刊登广告者所希望的其他反应。任何广告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媒体,通过某种媒体的形式才能得到广泛传播,广告媒体是承载广告信息的媒介载体,户外媒体是当前广告的主要传播媒体之一。

非主流广告的出现是文化在形式、内涵上不断丰富的必要开端。积极的非主流文化会以其特有的形态补充主流文化,彼此相互促进、和谐发展。这是作者、作品、观众三者多向协同、多向交流、多向占有的结果;这时的作品,不仅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表现,也是作者自我的外拓,而且是作者无法予以完全承担话语权威的对象。”而非主流艺术的这种展示方式摆脱了传统主流艺术墙上悬置的静观的单向欣赏方式,它要求观众从角度、多种社会关联意义上,甚至从作品与展览时环境的关系上去视觉阅读。

非主流设计也并不是独立于“主流设计方法”之外的。二者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提出的“非主流设计”设计概念,其中自然包含“区别于”和“突破于”的含义,但“非主流设计”设计所“区别于”的并不是“主流设计”的全部。因为任何一种设计方法都不可能完全解决产品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而当一种设计方法被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时,自然会存在解决范围的局限性,而这时候就会出现另外一些设计方法来弥补它的局限性。“非主流设计”设计方法的存在正是为了解决那些“主流设计”方法解决不全面的问题,使产品设计的手段更为丰富全面,并不断推动产品设计向新的领域和水平发展。

从心理上来说,主流总想要确认什么,树立什么,划定什么,保持什么。然而世界的本象并非因人而在,不断的发现发现再发现,创造创造再创造,对世界的认知也就越深刻,当然也更繁复而深奥。这注定是一个杀死脑细胞的好方法。非主流不光破坏自己,也破坏周边世界。因此,大多时候,非主流的主体都难以被大众社会所接纳。历史其实也正是如此。所谓的历史,往往是大众版的历史,而不是以历史的真相为历史。

非主流是一种体验,而作为一种体验,必然要经过行为主体的感觉思考与行为。那么,较为通俗的说法就是,非主流的家伙总能表现出一种个性。这种个性必然是强烈的,否则将湮没于共性的芸芸众生。其实众生皆有个性,但是很微弱,绝大多数个性种子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壳,更不用说生根发芽,开出他人能见到的繁丽之花了。所以说,个性的表现,不是每个人都有。但是非主流现在成为了一种主流时尚。

主流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大众的潮流吧。非主流当然就不是跟随大众潮流的东西,另类些,张扬些,或者更确切点说是符合我们个人心理的行为。或者超前,或者滞后。但,非主流是有转变成为主流的可能的。非主流是一种潮流,是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主义。但是这个潮流追赶的人过多,也就是说非主流已经成为主流。你再模仿,其不是随波逐流?拿什么说与种不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非主流也不能特殊。

“非主流”设计与“主流设计”相比较二者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非主流”设计的提出并不是要改变“主流设计方法”在现代工业生产模式背景之下的主导地位,而是以“主流设计方法”为依托,在保证正常的生产通道基础之上,拓展产品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因此“非主流”设计与“主流设计”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是有区别的。二者都是为了解决人对物的需要而展开的产品设计活动。人们对产品的需要是使用需要和感觉需要的综合体,因此,产品设计既不等同于技术设计,又区别于纯艺术创造,是兼具这两方面的共生体。产品设计在解决生理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产品对人感觉需要的因素。只是“非常规设计”更侧重满足人们的感觉需要,而“常规设计”侧重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

“非主流设计”所倡导的诗意的艺术设计观念在产品构想阶段固然非常可贵,但如果想要让这种设计观念最终以产品的形态呈现出来,则需要一个精心策划和具体实施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相对于前期的奇思妙想来说是需要逻辑和理性分析的,这时“主流设计”方法中的严密的分析就成为产品顺利完成的保障。

非主流广告设计与主流广告设计的区别从设计思维方式角度来说,“主流设计方法”侧重科学的、理性的、严密的逻辑推理,这是种递进式的思维方式。讲求设计过程的有理有据,环环相扣,设计者前期需做大量的产品调研工作。对产品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将分析结果作为下一步进行设计的依据。而“非主流”设计则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偶发的灵感在“非主流”设计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从这个层面来说,“非主流”设计更接受于艺术创作活动。而“非主流”设计与“主流设计”在思维方式上的区别则正是“非主流”设计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美]伯格·卡茨著,邓忻忻译.广告原理选择、挑战与变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2]格兰G斯帕克斯.媒介效果研究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非主流青春句子 篇2

1、其实,我一直都站在你身后,只是在你转身的时候我蹲下了身子,就一呼吸间的距离,你却看不到我。

2、凡世的哗闹和豁亮,世俗的快乐和幸运,好像清澈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暖和好像泉水一样涌进去,我没有期望,我只需你快乐,不要忧伤。

3、付出的一切值不值得,永远不会有答案,只有天知道我有多么爱你。

4、红尘初妆,山河无疆。最初的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5、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6、不要轻易说爱,许下的承诺就是欠下的债!

7、每当我看天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再说话,每当我说话的时候我却不敢再看天。

8、凡事皆有代价,快乐的代价便是痛苦。

9、爱一个人,好难,我喜欢,我希望他永远爱我!可是他每次都伤害我,让我流泪,在爱情方面不可抱太大希望,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一切随缘吧。

10、如果有一双眼睛为我流泪我愿意再次相信这悲凉的人生。

11、两个人一起是为了快乐,分手是为了减轻痛苦,你无法再令我快乐,我也唯有离开,我离开的时候,也很痛苦,只是,你肯定比我痛苦,因为我首先说再见,首先追求快乐的是我。

12、或淡或雅,花总在绽放;或盈或缺,月总在天上;或高兴或痛苦,日子总是在过;或期盼或失望,希望总在眼前;或见或不见,朋友永在心间。

13、爱那么短,遗忘那么长。

14、当你做对的时候,没有人会记得;当你做错的时候,连呼吸都是错。

15、那是可以让我潸然泪下,让我用一生去交换的笑容。

16、当看破一切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失去比拥有更踏实。

17、没有一种悲伤是不能被时间减轻的。

18、光!如果你真的存在,请照射的我心的角落吧,驱散那顽留的伤愁,黑人虽然很黑,但是他生活在阳光下。

“非主流”的主流价值 篇3

但如果我们以理性的眼光、从教育的原点出发来审视这个“非主流”时,自然会发现这种“工作室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职业教育的主流价值和终极目标极为契合。“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应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随时随地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导师和指导教师则在学生学习“陷入困境”时“自然”出现。课堂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课堂是无限扩展的,什么都可以成为课堂,工厂、车间、实验室……

当前中职生的学习动力缺失,“被学习”现象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是相当多的中职生没有找到适合的教育。当社会、教育行政、市场对职业学校提出各种各样的需求时,职业学校的关注视角会不由自主地发生偏移,“关注学生”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变得更为艰难。

“工作室学校”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新的职业学校样式,而是一种基于教育本原、生发于职业教育本质的思考与实践。

非主流“娘”义的形成 篇4

(1) 小沈阳咋不像“小沈阳”嚎?潮人装扮声音不娘。 (百灵网, 2009-03-12)

(2) 高网和狐狸淘一块解说那个家伙声音有点娘。 (网球论坛, 2008-02-03)

(3) 我是一个T (他) , 但是声音太娘了, 有没有办法改变? (百度贴吧, 2008-9-3)

(4) 《花样男子》金贤重台湾配音太娘, 惹粉丝不满。 (网易娱乐, 2009-05-21)

这种声音描述上的“娘”, 显然与我们生活中所言的“娘娘腔”有密切关系。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娘娘腔”为:“名词, 指男人像女人那样细声细气说话的声音和腔调”。上述三例中的“娘” 仍然指代声音上的女性特征, 可以看似“娘娘腔”的缩简。但是新闻语言中也有很多“娘”意义并非专指声音而是泛称女性化, 如:

(5) 孙悟空太娘唐僧太性感, 新西游记被网友称“巨雷”。 (网易, 2008-11-04)

(6) 萧敬腾意大利游玩 因太娘被误当为女生。 (东方网, 2008-12-24)

(7) C罗三八节收神秘玫瑰, 打扮太娘再遭嘲讽。 (腾讯体育, 2009-03-09)

以上相关新闻在内容描述中曾具体指明各人“娘”因:孙悟空“眼妆化得比女演员还要浓”;萧敬腾“个头较小, 皮肤白皙又配上微卷发型”被欧洲人误认是女生;C罗“衣着夸张雷人而且手捧一大束鲜红玫瑰花”被指打扮很“娘”。可见 (5) 至 (7) 例的“娘”是由某些男性着装上形似女子而来, 均为男子行为上的女性化, 意义与强调声音特征的“娘娘腔”相差较远, 是泛称性质的“女性化”。

然而, 汉语中若言男性在装扮上很娘娘腔必然会划归病句, 而且现代汉语中同形单音“娘”通常是指代北方方言中母亲的称谓词, 这种固定性的敬称性质使其不易发生词义变迁, 偶尔的变异也会成为汉语规范化的对象。实际上, (1) 至 (4) 例及 (5) 至 (7) 例中两类具有不同语义指向的“娘”语源相异。在汉语普通话及方言中, 声音上的“娘”经常被冠之以“娘娘腔”, 指代说话细声细气, 缺乏相应的男子汉气质特征, 但“娘”泛指女性化特点的语源并非来自现代汉语, 而是源于台湾语言影响。

台湾语言是不同语言的混合体, 其中各种语言和方言使用人口比率为:闽南话75%, 客家话11%, 国语13%, 高山语1%。此外, 各种语言在使用领域上有所差异, 家庭生活主要用闽南话, 而正式的社交、电视、教育、政界及书面语体则以国语为主。

对于母亲的称谓, 台湾日常用语中有来源于闽南话的“阿母”、国语“妈妈”, 以及来自英语的“妈咪”。其中阿母是老派的主要用法, 新派主要使用国语“妈妈”, 少数新派使用“妈咪”, 还有一部分人称呼母亲为阿依、阿姆、娘你等。“母亲”用在比较庄重的场合, 或常作为敬称询问别人母亲, 年轻人私下开玩笑会说“我娘”或“阿姆”, 但没有贬义之感, 带点可爱和俏皮的意味。因此, 关于母亲的称谓, 可以将台湾语言受众至少分为老派、新派和原住民, 其中老派包括约明清时期陆续赴台的华南沿海移民及1945年后赴台者, 而新派主要指新生代台湾人, 原住民则是台湾最原始的住民, 目前有14个已承认的原住民族群。这样, 母亲的称谓主要分布为:老派:阿母、老母 (闽南话) ;新派:妈妈 (国语) , 妈咪 (英语) ;原住民:阿依等民族语。庄重场合:母亲。当然各分派中会有语言接触交叉。

此外, 台湾国语中也沉淀有词语“娘”, 但在台湾实际用语中单音“娘”主要指年轻女子, 此义承传古意较多且语用频繁, 如:

表示某职业的女性:烹饪娘, 槟榔娘, 豆腐娘, 绣娘, 船娘, 舞娘。也可指代一些某职位的女性, 如:管家娘, 老董娘, 董事娘。

表示某穿戴的女性:旗袍娘, 眼镜娘, 巨乳娘。

表示某名字的女性:常常为女性名字后加娘, 如顺娘, 芸娘, 昭君娘等。

表示某女性神仙名:观音娘, 妈祖娘, 月娘, 此外某些虚拟女性形象也常冠之以“娘”, 如“敢达”游戏中的女性角色为“敢达娘”, 电源包装盒的女性形象为“电源娘”。

可以发现, 以上台湾国语中的“娘”不仅可指年轻女子, 而且是女子通称, 只是使用仍然限于形容女性。有趣的是, 对于台湾外籍女性配偶, 官方都以外籍配偶称呼之。例如:“印尼配偶”、“越南配偶”、“大陆配偶”等。台湾主流媒体称外籍女性配偶, 冠以“新娘”的称呼, 例如:“印尼新娘”、“越南新娘”、“大陆新娘”, 并以“外籍新娘”统称这个群体。后来, 媒体在缩短新闻标题的压力之下, 有时更会将上述名称简化为“印娘”、“越娘”、“陆娘”等。可见, “娘”在台湾国语中也是一个高频构词词素, 保持了较强的语用生命力。闽语等少数南方方言中虽也保留了指代妇女的“娘”, 但多为袭古用法, 用词及语义缺乏台湾国语环境下体现的能产性及强活力。

此外, 台湾传媒语言中也以“娘”指称具有女性化特点的男人, 早在2007年即有《骂马英九“很娘”, 台当局官员挑衅性语言引发批评》的台湾新闻, 节选如下:

(8) 马英九这么娘, 不太像男人, 这么乖的政治人物, 怎么会受到台湾女性的欢迎。

(台湾中国时报, 2007-12-10)

其中“娘”只是形容马英九政治上“乖顺”, 形似女性性格。“乖顺”即是女性与马英九所形成的相似喻点。台湾的一些娱乐节目也常常出现以“娘”形容男性的语言现象, 如:

(9) 蔡康永问小S:一个像女生的男人叫什么?小S:娘。

蔡:两个像女人的男人呢?小S:娘娘。

蔡:五个这样的男人呢?小S:娘们儿……

(《康熙来了》节目)

其中的“娘”是指具有女性化倾向的男人, 不仅包括声音上的娘娘腔还包括行为穿着等多种特征上的女性化。如果这段话用普通话或大陆方言说, 则断不会出现其中的“娘”或“娘娘”, 单音“娘”在北方方言中是母亲的敬称, 大陆语言中形容一个人声音像女性常用“娘娘腔”, 如

(10) 戏说二人转演员小沈阳和他的“娘娘腔” (新浪博客, 2009-06-26)

对一个行为像女性的男人则常用“娘们”来指代, “娘们”常常以儿化音的形式出现于口语中, 合音后常同化为[niamenr] (娘们儿) , 其中的娘发生儿化音变, 且儿化音作为一个整体后缀与前一词语粘连紧密, 因此在现代汉语中“娘们”或“娘们儿”通常很难简化为前词“娘”。如:

(11) 敢做不敢当, 李春江的罢赛太娘们儿了! (南京体育论坛, 2008-09-03)

(12) 希尔顿:C罗太娘们太像同志, 更喜欢猛男恋人 (中国新闻网, 2009-06-27)

可见, 以大陆汉语的本土化发展态势, 要在语用中沉淀一个表示女性化新义的“娘”并非易事。台湾语言可用“娘”来指代“女性化”的重要原因在于, “娘”在国语中极具构词能产性及非亲属称谓性。单音“娘”在大陆语言中多定指称谓词母亲, 而在台湾国语新词中却显现出一定应用性和能产性, 如台语中的“渔娘”、“厨娘”、“船娘”、“舞娘”、“槟榔娘”等多种古语词或新造词, 其中“娘”并非亲属词, 而是延续了古代对少女专称意义。古代“娘”可专称少女, 如晋代《子夜歌》中曾唱道:“见娘喜容媚, 愿得结金兰”。台湾口语以闽南话及客家话为主, 生活中常常称呼母亲为“阿母”, 这种比较同质的日常语言环境使得国语“娘”的亲属敬称性质削弱而分流为一般词汇, 因此, 国语“娘”能够以“少女专称”意义构建“女性化”的泛化语义。这样, 声音上的“娘娘腔”或行为上的“娘们”等女性化特征就可以从容地用单音“娘”形容, 且不至与母亲或同类亲属的称谓词含混发生语用误会, 加之辅助语境对“娘”新意的补充和整合, “娘”以单音词素出现后仍能透视出所要表达的女性化意义。

当然, 真正将“女性化”新义固定在“娘”词义层的演变过程, 要归功于新闻媒体语言。新闻语言不仅要求经济简省, 以最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义, 而且新闻语言求新求变的思维作祟, 使得新义“娘”能够广泛用于传媒语言中。

在台湾国语中, 流行词“娘”是“女性化”的词义整合, 可以表示声音及穿着打扮等多种行为上的女性化。这种词义的聚合性使得语言接受者能够以一个整体的形式来接收新义“娘”。

语言接触是语言扩散的重要方式, 新闻媒体是海峡两岸语言沟通的重要交流平台。台湾国语中“娘”的新义向大陆汉语的传播也要归功于传媒语言扩散, 特别是网络语言及新闻语言的传播。台湾流行词与现代汉语的融合是“娘”能够进入大陆汉语语用层的重要原因, 网络和新闻用语的广泛使用进一步增加了“娘”新义的活跃度。表示女性化新义的“娘”主要应用于网络语言及新闻语言中, 网络语言中除了部分人是直接性的台湾国语接受者外, 还有很大部分要归功于新闻语言的感染性及传播。新闻语言中也有很多要描述男人女性化的语用环境, 但就大陆汉语来描述, 除了“奶油小生”之外, “娘娘腔”及“娘们”的语言描述是带有强烈的轻蔑色彩的, 对于新闻语言来说, 当然要尽力避免这几个字眼, 而以“娘”来形容不仅具有字面简洁标题引人的效果, 而且避免了汉语“娘娘腔”之类的詈词意义, 表述上也有一定新意。

然而, 从本质上讲, 表示女性化的“娘”富含戏谑色彩, 并非正常典雅用语, 这种新意的“娘”常常成为新闻标题故意吸引人的语言招牌, 对汉语语用来讲并未有多少有利作用。因为在现代汉语语用中, 虽然在网络及新闻语言中高频使用了表示“女性化”新义的“娘”, 但是这类“娘”不仅可能与口语中的亲属词“娘”发生含混, 而且新义并未进入常用语用层, 仍然是当代新闻语言中需要规范的一个枝节。这种规范, 更多地应借助外力使其发生变化, 以为海峡两岸语言沟通搭建一个健康规范的平台。

参考文献

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247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998页, 商务印书馆, 2005

校园青春个性非主流签名 篇5

2.渐渐的你会明白没有什么人永驻身旁。

3.萌妹子和女汉子的区别在于,萌妹子的前途在别人身上,女汉子的前途在自己身上。

4.最美好的时光,对我而言-那比生命还重要。

5.看透不说透是不是可以维持爱情的另一种方法

6.别说我冷,暖的时候你没珍惜而已.

7.要有多幸运你喜欢的人恰好也喜欢你

8.讓我做妳隔世離空的紅顔好麽。

9.拥抱和亲吻的回忆都快被嚼烂了

10.揮霍沒有揮霍完的青春、紀念無法紀念的紀念。

11.在措手不及的短暂失忆里,流年无所顾忌的与我擦肩。

12.深情从来都是被辜负只有薄情才会被反复思念-

13.两个男人相爱不容易 就这么凑合过完这辈子吧

14.在成长的十字路口,只想默然转身,找回曾经失落的青春~

15.下雨了,雨水洗涤了我身上的泥浆,但却无法洗净我的心房、

16.重新开始,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17.如果爱了,请深爱,不离不弃!! 爱情,不是游戏,因为我们玩不起。

18.谁曾从谁的青春里走过,留下了笑靥,谁曾在谁的花季里停留,温暖了想念,谁又从谁的雨季里消失,泛滥了眼泪。

19.我再也不会奋不顾身去爱一个人 ~ 哪怕是你

20.世界那么大 , 能遇见不容易

21.“比八年抗战更可怕的是什么”“九年义务教育”

22.微笑!呵呵!只不过是一盆素静的假花!用来掩盖内心的千疮百孔!

23.嫒和恨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因为你过分的关主而忘了你仍然是你。

24.几百页聊天记录 还不如两张一样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25.为什么每天我都要把时间浪费在不爱我的人身上。

26.青春是呒珐被征实的咱负。

27.回眸,亦昰那一季正直青春旳容顔。

28.最好的时光 就是你喜欢我 我也喜欢你 可我们都还没表白

29.为那些在北京暴雨中牺牲的英雄们祈福。

30.有的人把心掏给你了 你却假装看不见 因为你不喜欢 有的人把你的心都掏了 你还假装不疼 因为你爱

31.淡 看 青 春...那 抹 明 媚 的 伤....。

32.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心了,让它疼了一次又一次。❤

33.做坚强独立的女子,还给生活最美好的样子。

34.梦醒时分,思绪纷飞。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35.____ 无处安放的青春 , 叙说着一段段曾经。

36.[ 我只希望你想到我的时候是笑的 ]

37.青春是一股呒名的澡动。

38.我的青春像一地碎玻璃、我光著腳狠狠踏了上去。

39.连进他空间都要删除访问记录的人要怎样才能深拥

40.梦了一晚上他。醒来窒息的心口疼。

41.冬天那么冷,我想要一个温暖的被窝不会断网的wifi再加上吃不完的零食,如果这些都不可以,那能不能给我一个你

42.原來只要天就可以忘記壹段戀情開始另壹段故事。

43.那些青春里自私而又伟大的角色、总是被卑微而又勇敢的人们扮演着。

44.是我年少无知还是别人人心叵测。

45.靠谱青年。就是靠着墙,摆着谱。

46.她真的比我好吧!

47.都说男人是花心的。那么女人,你心里也藏着几个人吧。

48.总有一天,我要背一小包零食,带上相机,穿最喜欢的衬衫和帆布鞋,买一张去外地的票,离开这个虚伪的城市。

49.谁没有逼出来的坚强忍出来的性格装出来的不在乎.

非主流的变革 篇6

比如,你听才华横溢的科技创业家夏嘉曦(Shai Agassi)说,他开办了一家电动汽车公司。你也在听一些拥有太阳能电池板技术的奇才或者一些新的社交网络方面的创业者谈论他们的事业。

过去的5年给我留下的最大印象是,那些穿梭于各种会议、给人们留下梦幻般演示的人结果并没有给历史留下什么印迹,而那些起初看起来很无趣、很不时髦,甚至不会被邀请参会的人实际上已经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改变着这个世界。

比如夏嘉曦的公司Better Place,在杂志上有很多光彩夺目的介绍,但是却已经亏损了超过5亿美元,所销售出的电动车的数量少得可怜。事实上,那些对于政客们来说很迷人,对于参会观众来说颠覆传统的东西,未必会对消费者有吸引力。

与此同时,美国农业公司里不知名的人们每年正在辛苦地向海外出口价值1350亿美元的产品,这改变着美国中西部的局面;而石油公司里不入时的经理们已经在把工厂从智利等国重新搬回像路易斯安那这样的地方,这也改变着美国东南部的经济前景;最重要的是,那些无趣的老牌石油工程师和天然气工程师已经改变了全球的权力平衡。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了2020年,美国将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美国已经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领先的天然气生产国。燃料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项目。据花旗集团的研究显示,北美地区将在5年内实现能源自给。

这一切主要都是那些远离领夹式麦克风的人取得的成就。

《名利场》杂志仍然对技术和传媒巨头进行排名,并称其为最具影响力人物榜,但是事实上,当前经济的最大赢家是那些种粮食、钻石油、铺管道的人。同时,世界上实现增长的地区往往是商品丰富、资源丰富的地带,并且具有良好的法治,比如加拿大、挪威和澳大利亚。

能源专家丹尼尔·尤金(Daniel Yergin)此前在国会听证会上指出,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革命给美国带来了17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到2020年这一数字会上升到300万。能源开采革命在2012年增加了620亿美元的联邦收入。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自2007年以来下降了13%,因为天然气已经取代煤炭用于发电。

在我们大多数人所成长的世界里,我们认为能源是稀缺的,甚至是即将耗尽的。现在我们可以进入一个能源相对廉价而又丰富的世界。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一个中东石油国家很有发言权的世界中成长起来的,这是因为这些国家控制着经济生活的命脉。然而石油国家的权力正每况愈下。尤金认为,如果不是新的替代性能源出现的话,美国对伊朗的石油制裁可能不会持续。

我们已经习惯了俄罗斯和委内瑞拉那样的专制政权靠石油和天然气的财富度日,但这些政权也都遇到了大麻烦。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对所有现有合同都给出了10%的折扣,这就让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很难竞争。很多国家很想搞清楚这场酝酿中的革命是否代表21世纪和上世纪一样,又会是一个属于北美的世纪。

是谁引领了这场变革呢?谁又是页岩中的史蒂夫·乔布斯呢?杂志封面上的人物并不是答案所在。不管他们是谁,这些人似乎并不希望出名,也不会举办惹人注目的项目启动仪式。经济上,他们十分强大,但在宣传上,他们却默默无闻。

文学之门当“主流”遭遇“非主流” 篇7

在为期一个星期的时间里,除了中国作协的工作内容,就是探讨许多“文学问题”,如新世纪文学十年的走势、当前小说创作的影视化倾向、当前小说创作的问题、当前诗歌创作的现状、网络文学给文学期刊带来的影响、纯文学的价值与市场关系等。

按照流行的习惯说法,这是一次“主流文学”与“主流作家”的盛会。

多年前,韩寒就和作家白烨展开过一场著名的嘴仗,其中很多内容都是关于文学的“主流”与“非主流”的。那时的“80后”才刚刚露头,他们年轻的身姿、颠覆性的写作和迅猛的势头,让很多“主流作家”都觉得不太舒服,不时有言论出来,说他们其实并不懂文学,顶多只能算是一些“文艺青年”,而且还是“非主流”的。

时至今日,“80后”、“90后”、青春文学、网络文学、韩寒、郭敬明这些名词,已是这个中国文学最权威的会议上出现的高频词,对这些“非主流文学”和“非主流作家”的关注和探讨,已成为“主流文学”和“主流作家”必须面对的现象,因为,这些“非主流”在今天已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文学消费品”。

网络让文学进入没有门槛的时代

十多年前,“网络文学”刚刚出现的时候,是被许多人蔑视的,在很多眼里,甚至认为那是“不务正业”的写作。而到了今天,网络已成为文学作品最大的发表之地,在网上,海量的字数,穿越、玄幻、恐怖、科幻、武侠等等各种各样“主流”和“非主流”的文学形式,应有尽有。这样的现实,让很多“主流作家”感叹“文学已进入没有门槛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在这些“主流作家”眼里,“网络文学”又是怎样一副模样呢?

铁凝:我读过一些网络文学作品,感受非常多。我发现,他们的写作方式很新奇,语言鲜活,文字里流露出率真,这恰恰是我们(传统作家)应该注意的。所以我想网络文学的兴盛,它最好的一点首先是颠覆了传统写作的话语霸权,给了每一个想通过写作来表达或证明自己的人一个非常便捷、也更平等的平台。同时,如今的文学生态十分多元化,我并不觉得它立刻就对传统的写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反之,我觉得可以一道前行,因为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文学,应该都是文学,只要都是文学,那么文学还是有其自身标准的。

何建明:国外的网络比国内发达得多,但是国外却没有网络文学一说。人们要看书还是会选择购买纸质图书或者去图书馆。真正优秀的作品还是在书上,或者说网络作品质量好的还并不多。

陈世旭:有些网络作品,虽然不比传统作品完善精良,但作者思想尖锐,言语犀利,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我的创作。这都说明了文学事业的未来属于这一代年轻人,他们在不断地成长。其实我觉得特别奇怪,为什么大家会分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为什么要分这么清楚?能分得了这么清楚吗?在我看来,我们只是写作的平台不一样,网络文学一定会是文学的发展方向。

赵玫: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互不矛盾。网络的低门槛给很多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现在来看是良莠不齐,但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最终留下来的都是好的。

和“青春文学”有关的的那些人和事

在这次作协会议上,“80后”、“90后”、青春文学、韩寒、郭敬明被频频提及。如今,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青春文学作家”,前有“80后”,后有“90后”,而更多的青春写手正前赴后继地走在文学的路上,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已成为市场的一道风景。许多“主流作家”都搞不明白一件事情:为什么韩寒、郭敬明就那么受欢迎,有那么多“粉丝”?他们的一本书为啥就能卖出几十万本?

贾平凹:对于年轻作家,近一两年来我们也在推,但是文学作品如果质量不高,也不会受到关注,一个作家还是靠质量来说话。目前我们采用了比如开研讨会、给媒体推荐等方式,给中国作协、一些学院、一些学术会来推荐他们,给年轻的作家们一些推荐一些帮助。我估计在不久会有一批出来。

陆天明:郭敬明他们的作品以我的标准来看,还是比较浅薄了一些。文学不能以销售量来决定一切,不能以“粉丝”多少来决定一切,不能以“粉丝”欢呼声来决定一切。文学毕竟是精神的东西,不是一个物质的商品。我们不能天天在那里作秀,计较“粉丝”多少,以“粉丝”的好恶决定我们怎么写,这样下去中国文学没希望。

蒋子龙:韩寒相当了不起,我很欣赏他的尖锐,他创作出自己独特的话语权,难能可贵。不过,他的小说很一般,《三重门》这些都是故作少年老成状,但随笔还不错,因为他写的时事来得十分及时锋锐,当今社会上就缺这个!我读过郭敬明的一些文章,但小说没看完,印象中,他很聪明,语言功底也不错。但他好像是另外一股劲,韩寒更阳刚,他更阴柔。

叶辛:我平时也会看韩寒和郭敬明的作品,虽然看得不多,但也很欣赏。当今的“80后”、“90后”作家,风格都非常独立。但是郭敬明的新书《小时代2.0》炒到999块一本的高价,这个现象不正常,这跟市场和商业炒作有关系!

试析非主流艺术的审美价值 篇8

一、什么是非主流

非主流这个词最开始以音乐唱片的销量而提出, 指的是那些不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另类音乐, 如重金属摇滚之类的音乐。中国与欧美的非主流定义不同, 对于欧美而言非主流是指那些创作手法独特, 呈现方式不同的音乐。它们多是融合各种思想理论形态的音乐。相对地他们却能得到较高的地位, 也不会和主流音乐出现太大的矛盾。与中国非主流的定义相反的它们生存空间很大。他们否认多人支持就为主流, 无人欣赏就是非主流的看法。

以音乐为引申, 现今我们所指的非主流已经不单单为音乐, 更将非主流作为一种艺术进行流传。非主流主张另类、颓废、暴力、残缺, 这些蕴涵了哥德族的精髓。所谓哥德族就是不善于交际, 酷爱诡异阴暗血腥的超现实主义者群体。非主流吸纳了其中的颓废感觉与浓重色调。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与发展, 日韩风潮席卷中国, 这也是造就非主流兴起的一股力量。非主流将日韩的穿着打扮与色彩搭配进行效仿, 保留了日韩对美的体现又结合了哥德族的浓重色调。这些也只是非主流艺术的“肢体”, 真正的“灵魂”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的艺术, 它具有一定的艺术形式, 代表着社会心理特征。它丰富了审美经验同时也打开了视觉的表现空间。当代艺术是张扬不内敛的, 崇尚个性不跟帮的, 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做着令自己舒服的行为。或许这在外人看来是违背常理且不可理喻的, 但这是他们的追求。

现在的非主流已经很难给它界定精准的概念。最开始的非主流是以人的多少来衡量的, 其含义是一个很小资和小众的圈子代名词。而目前非主流的兴起已经不能将它再用支持人数来界定。非主流已经不再是代表数量的概念, 而是一种艺术, 一种社会蓬勃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它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因而不能准确地给出非主流艺术的定义。

二、非主流艺术的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由审美实践所赋予的一种自然, 作为客体与主体——人之间的统一关系。审美价值是客观的, 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 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 没有美, 就没有艺术。非主流艺术能够这样被崇尚, 它必然存在着美。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 也是检验美感是否真实, 是否反映客观的美的标准。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 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 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美感存在差别即多样性, 美有客观标准, 美感也有。如实反映显示客观的美, 才能是真实的健康美感标准。鲍桑葵说, “凡是对感官知觉或想象力, 具有特征的也就是个性的表现力的东西, 同时又经过同样的媒介, 服从于一般的也就是抽象的表现力的东西就是美。”非主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表现力的, 非主流追随者喜爱另类奇怪的照片, 摆姿势时不喜欢正视的表情。喜欢后期制作照片。喜欢穿着打扮与大众不同, 宽大的衣物以及染出各种颜色的发型, 有夸张的造型。喜欢的音乐是劲爆、前卫、性感等等这样的音乐。他们从不随声附和, 不跟随大众化, 思想叛逆激进, 非常有创造力, 喜欢展示自己。他们创造出一种文字叫做“火星文”。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冷僻字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看上去犹如乱码和打错的字, 用法没有汉字规范。

主流是一个时代的大众文化价值观。非主流当然就不是跟随大众文化价值观的东西, 另类些、张扬些, 或者更确切点说是符合我们个人心理的行为。或者超前, 或者滞后。非主流的审美价值, 主要指非主流借用艺术, 并与艺术结为一体的非主流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非主流艺术, 一般来说是当代思想的艺术表现, 是边缘反传统的外化形式。在非主流艺术中, 我们应该了解和处理好小众性与艺术性的辩证关系。当非主流占主导地位时, 艺术应保持自己独立的表现, 否则它仅成为表达非主流观念的手段, 使作品缺少个性特征。这类非主流艺术, 成为宣扬非主流思想的概念化、图解式的作品, 谈不上审美价值。而有一些非主流的艺术作品, 他们将世俗精神注入非主流艺术中, 在非主流艺术里歌颂人性的崇高和伟大, 表达了崇高的人道主义思想, 以及对现实生活真实性理解和对人生价值的肯定,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艺术本身看, 因非主流艺术以形象来表达自身, 这就决定了非主流艺术形象具有朦胧性和多义性, 而这种朦胧性和多义性, 使非主流艺术形象往往高于抽象, 超出非主流的思想原型, 成为不崇尚非主流人们的审美对象。艺术的美学原则, 也使得非主流艺术在表现现实、讴歌人生、肯定人的价值方面, 与现实主义艺术具有共通之处, 从而给人们带来艺术魅力和美的享受。有人说非主流艺术是丑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 滑稽是丑的一个分支, 滑稽又是美的一个主题, 所以可以解释为丑属于美的一个范畴。他没有正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正如非主流艺术一样。美在一定情况下会向另一方向转化, 那便为丑。非主流艺术中同时包含着丑与美, 如若片面地说非主流艺术是丑或者美, 是不正确的。

三、非主流艺术的未来

非主流艺术在不断地变动着, 有消极的方面同时也会有积极的方面。非主流艺术能够存在是因为很多人被一种毫无快乐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 他们将这种消沉的感觉变成了生活方式的一种, 换句话说:人生无法选择的痛苦——这是一种艺术。非主流是一种生活态度, 更是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精神。非主流是一种境界, 在痛苦失意中发芽壮大的颓废。非主流同时也许还是一种精神疗法。非主流平常地对待所有正统视觉中异常的事情与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青少年得不到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却可以在非主流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非主流不会认为你怪异失败的行为与社会格格不入, 而会赞美你, 因为非主流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现实社会中寻找不到的平衡, 这是非主流在如今社会日益流传受欢迎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非主流不甘处于地下文化的尴尬境地。他们是非理性思想主义流派却有着积极向上的方面, 崇尚自然与回归。他们努力要在自己适合的位置上做得最好, 要让身边的人刮目相看, 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立舞台。个性化且张扬的氛围加上超凡的创造力, 使非主流艺术上升到一个多元化的层面上。崇尚非主流人群的不断进取与努力是非主流发展的主观条件。非主流要有未来必须保持它的活力。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 而是指其创造的能力。很多非主流的事物, 一旦失去其创造力, 尽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 那么只有两种结局:消灭或被同化。比如嬉皮士风潮, 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 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 也就逐渐沦落为昙花一现的时尚了。而无法确切定义或没有定论, 则是非主流事物拥有创造力的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讲, 非主流表现的正是社会的前进走向, 人类发展的活力源, 社会肌体里的变异基因片段, 创造力的所在。“非主流”人群如果能将自己的另类个性展示到位, 那会是让人欣赏并接受的;如果太过夸张、脱离现实过了火就是失败, 不仅破坏了自己的形象, 也会引领一些跟风的人从而破坏了社会的形象或者上升到一个国家的形象。这就是所谓的“非主流不光破坏自己, 也破坏周边世界”。

主流的事物, 应该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 内部或许运动剧烈, 但依然遵循既有的规律和法则, 结果是可以预见的。非主流是一种体验, 而作为一种体验, 必然要经过行为主体的感觉思考与行为。那么, 较为通俗的说法就是, 非主流的家伙总能表现出一种个性。这种个性必然是强烈的, 否则将湮没于共性的芸芸众生。其实众生皆有个性, 但是很微弱, 绝大多数个性种子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壳, 更不用说生根发芽, 开出他人能见到的繁丽之花了。所以说, 个性的表现, 不是每个人都有。非主流不是宗教, 没有政治, 与种族、性别也无关。非主流是表达, 不是崇拜。表达人性的阴暗面, 而不是崇拜, 效仿。非主流并不是长期处在消极中、阴暗中。它只是一种艺术行为。它隐忍着世人的目光, 追寻自己执著的艺术。非主流到底会走多远, 我们谁也不清楚, 那么就让我们祝福它吧。

参考文献

[1]黄凯锋.美价值论——实践价值丛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陆梅林.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0.

[4]刘小枫.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7.

[5]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也谈“非主流” 篇9

近期, 我有幸参加了由南师大教授参与组织的“非主流课堂教学论坛”。在这次论坛中, 所展示的语、数、英、音等9门课都是围绕“非主流”这个关键词来展开的。课前, 我是带着好奇心来领略“非主流”的, 看看非主流的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听完课, 我带着迷茫走出课堂。我们许多与会者陷入了“主流”与“非主流”的思维漩涡中, 变得越发扑朔迷离起来。

尤其是一位大学教授的语文课让人费解, 他执教的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堪称是真正的“非主流”的课堂。

首先, 执教者本身就是“非主流”的, 他不是小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而是有着丰富理论知识的大学讲师, 他平时面对大学生应该是得心应手, 而如今他要试图驾驭这些活泼的小学生。看得出, 他在课堂上的确费了很大劲。

其次, 他的教学方法是“非主流”的。他提倡知识由学生自己习得, 但也应该看是什么样的知识, 假如学生通过努力不能达成目标, 那也非要让学生自己习得吗?那不是在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吗?这位大学教授在指导学习古诗时, 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有谁知道‘茱萸’是什么意思?”小学生哪里知道这离他们生活实际很远的东西, 全班无一学生举手。于是, 这位大学教授果断地让学生拿出事先发下的白纸, 发布了这样的指令:“下面请小朋友将‘茱萸’画出来, 每个人独立画。”见学生反应迟钝, 便作了这样的提示:“这是王维思乡时, 回忆兄弟们当初插在头上的东西, 很好看。想一想该怎样画。”学生思考了一下后便各自忙开了, 先勾勒草图, 再用水彩作画, 约七八分钟后, 教师展示了他们作品中的“茱萸”:有的学生画了一片狭长的绿色树叶, 有的画了几根树枝状的图案, 也有的画了一朵花。在展示了学生各式各样的“茱萸”后, 教师才在黑板上画出了真正的“茱萸”的简笔画, 并让学生回家再到网上去搜索一下, 看一看真正的“茱萸”究竟长什么样。我纳闷:为什么不在课上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茱萸”长什么样呢?而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去想象, 难道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理念倡导下的教学吗?非得让学生自己在黑暗中摸索, 绕弯路, 这就是学生在自己探究了吗?而且这一环节花费了近15分钟, 要知道, 在我们40分钟的课堂里, 有多少知识需要学生掌握, 若每一个知识的习得都要采取这样的方式, 一堂课学生又能有多少收获呢?又怎能达到我们主流正追求的高效课堂呢?难道这就是所谓“非主流”的课堂所要追求的吗?我百思不得其解。

《百合花》:非主流的革命历史小说 篇10

茅盾最早把《百合花》的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 被认为是最适合于茹志鹃的创作, 也最能代表茹志鹃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总体风格。这种风格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日常生活的革命抒写

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小说是在战争文化规范下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歌颂革命战争, 并通过战争来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1], 通过对革命战争的描写来普及有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是这类小说鲜明的政治目的。这样一种创作的出发点就决定了作家在描写过程中把重心放在对战争、战役的表现上, 比如像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它代表了战争小说在当时的一种典范写作, 这部小说取材于1947年3月到9月在陕北战场发生的延安保卫战, 小说重点描写了一系列的战役, 通过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表现了各种不同类型战争的特点。这是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最常见的一种写法, 描写大规模的战役, 展现你死我活的战争场面, 从而达到用革命历史知识来教育群众这样一个政治目的。

茹志鹃的小说也反映革命历史, 但她却避开了这些重大历史题材和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绘, 只是通过对后方生活的描写, 间接地映衬出前方战斗的激烈。比如小说一开始就写部队决定晚上总攻, 把文工团的同志都分配到各个战斗连队去帮助工作, 这个情节就体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随后在包扎所描写了那些从前线下来的伤员的情况, “满身泥泞, 极度疲乏, 担架都是刚从泥里挖出来的”, 从这些伤员的身上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前方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任务极艰巨, 形势极严峻的战斗。总之, 《百合花》中没有一处写到战争, 但通过这种侧面描写, 仍然让读者感受到硝烟弥漫、金戈铁马的战争氛围。

茹志鹃选取战争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 一小朵浪花, 以小见大, 反映时代生活。选取横断面是短篇小说常有的写法, 所谓横断面就是人生中的一个片段, 通过对横断面的描写反映广阔的社会现象, 把握生活的本质。对于中国当代作家而言, 表现生活的“整体”和“本质”, 是文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百合花》选取了战争生活中的一段“家务事, 儿女情”, 这就是发生在前沿阵地包扎所里借被子的故事, 作家通过这样一个日常生活片段, 铺设渲染, 精雕细刻, 展现了革命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谊。茹志鹃所追求的是能在一个较短的篇幅里, 通过一个普通人物的遭遇, 一个简单、平易的事件, 使人看到整个时代脉搏的跳动, 反映出整个国家社会的命运。尽管我们说这篇小说对革命历史采取的是一种不同于主流的叙事方式, 但在革命主题的表达上它并未超出时代的规约。

英雄人物的世俗情怀

茹志鹃笔下的主人公不是当时流行的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而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十七年时期流行的英雄观是一种高大全式的完美形象, 从出身来说, 必是苦大仇深, 比如《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 从小父母早亡, 是姐姐把他抚养成人, 但最后少剑波的姐姐被土匪“用刺刀剖开肚子, 肝肠坠地”, 连耳朵也被割掉了。《红岩》中的江姐, 她的丈夫被敌人杀害, 头颅挂在城楼上示众……正是这些家仇国恨才更加激发了英雄人物的革命意志。

茹志鹃对英雄人物的理解显然不同于这种流行的模式, 在她看来, 英雄只有在战斗中才是英雄, 在平常生活中应该与普通人一样, 他们也会脸红, 也会有女孩忸怩的姿态, 所谈论的也只不过是些家常话。在这种英雄观的主导下茹志鹃就没有重点展现小通讯员的英雄行为, 只是写了他作为普通人身上平常的一面。

小通讯员没有其他英雄人物那样苦大仇深的经历, 而且在生活中他就是一个普通人, 他和女文工团员在路上总要保持丈把远的距离;半路休息时女文工团员挨着他坐, 他就像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脸涨得像个关公。女文工团员问他娶媳妇没有, 他飞红了脸, 更加忸怩起来, 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通过这些描写, 展现了小通讯员性格中憨厚、腼腆、淳朴的一面, 表现了英雄人物的世俗情怀。王愿坚《党费》中的黄新, 作为一个女同志, 丈夫常年在外革命, 她不但没有在工作中拖丈夫的后腿, 而且自己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联络员。山上的同志被敌人围困没有盐吃, 她把腌好的咸菜送到山上, 自己的女儿也因为没盐吃面黄肌瘦, 想偷吃一根咸菜, 黄新没有答应, 她以一个共产党员高度的党性超越了亲情母性, 《党费》所表现的主题就是党性对世俗情感的超越, 而在《百合花》中这种世俗情怀不是被用来超越的, 而是作品所要重点展现的, “‘表现主体’形象不仅没有因此受伤害, 被贬低, 反而有‘人情味’更加高大。”[2]茹志鹃对小通讯员形象的塑造, 突破了当时对英雄人物塑造的流行模式, 坚持自己的美学风格不受当时流行的创作思潮所左右, 这正是茹志鹃的可贵之处。

细节展现内心

细节是通过对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的生动描绘, 准确传神的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使读者“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茹志鹃就是一位特别善于运用细节的作家, 茅盾曾经评价《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 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 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 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 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 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 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3]

文中对小通讯员形象的展现用到两个细节, 一个是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菊花, 这个细节表现了小通讯员天真纯洁、热爱生活、朝气蓬勃的性格特征。其次还有关于两个馒头的描写, 在小通讯员返回前线的时候, “他从自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阵, 摸出两个馒头, 朝我扬了扬, 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 说‘给你开饭了’, 说完就脚不点地走了。”这段描写非常传神地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 它体现了小通讯员对同志的爱护和关心, 但同时他因为害羞, 又不直接给那个女文工团员, 而是把馒头放在路边的石头上, 可以说这一细节是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小通讯员既关心女文工团员又很腼腆的性格特点。

小说中的百合花被子前后总共出现了三次, 都是围绕新媳妇这个人物, 通过借被、铺被、献被这一系列的描写, 层次分明, 步步深入地表现了新媳妇这一人物的内心变化, 真切、动人地展现了这个普通农家少妇纯洁而高尚的美好心灵。

在这些细节描写中, 枪筒里的树枝和馒头是为了表现小通讯员, 写百合花被子是为了表现新媳妇, 那么, 对小通讯员衣服上破洞的描写, 则是巧妙地把这两个人物连在了一起。破洞在小说中前后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在他们去新媳妇家借被子时, 小通讯员抱被子时衣服被挂了一个破洞, 新媳妇要给他缝上, 他不肯, 这一细节, 既表现了小通讯员腼腆、憨厚的性格, 又极自然地表现出了新媳妇对子弟兵的关切。第二次是在小通讯员返回前线时, 破洞在风中飘动, 这个细节为下文新媳妇在包扎所认出小通讯员埋下了伏笔。第三次在包扎所, 这里不直接说明重伤员就是小通讯员, 而通过描写破洞来暗示这个重伤员就是新媳妇要找的“同志弟”。第四次是缝破洞, 这个场景使新媳妇和小通讯员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再次表现了军民之间的血肉深情。总之, 《百合花》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它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摘要:《百合花》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 它在十七年文坛上的意义在于它突破了那个时代的文学禁区, 代表了一种非主流的革命历史小说的美学形态。这种美学风格由日常生活的革命抒写、英雄人物的世俗情怀、生动细腻的典型细节三个方面构成。

关键词:《百合花》,政治意识形态,美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55.[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55.

[2]木弓.新中国文学中的短篇经典——关于茹志鹃的《百合花》[J].北京文学, 2009, 4.[2]木弓.新中国文学中的短篇经典——关于茹志鹃的《百合花》[J].北京文学, 2009, 4.

上一篇:触动学生内心下一篇:理论教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