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

2024-06-27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精选十篇)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 篇1

(一)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化所产生的经济差距, 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 由于城乡二元化的机制, 城市和农村的生产生活、医疗养老、教育传媒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城乡的医疗保障一直都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城镇的养老医疗保险从2000年就开始实施, 而农村的养老医疗保险直至2009年才开始真正实施, 这样农村的养老问题就会比城市的养老产生更多的问题。虽然一直强调缩小城乡差距, 但是由于体制的不健全, 所以城乡的差距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二) 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所产生的。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一直都是中国传统的工作行业, 但是也是低收入的行业, 注意其中并不包括行政性垄断行业和自然垄断行业, 比如说农、林、牧、副、渔一直都是我国最基础的产业劳动, 但是也是每年的低收入行业的代表。根据有关调查显示, 高收入行业集中在以下行业内: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这些行业都是在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或者行政垄断成为高收入的行业。

(三) 区域收入分配差距

区域收入分配差距是整个倾斜和改革开放发展的结果。在改革开放以后, 政府利用东部沿海城市的交通便利和商业贸易, 率先在东都沿海城市进行市场经济的实验、商业贸易区的试验、经济自由发展区的试验等, 一系列先进的举措让东部经济的发展呈现飞跃的状态, 并且利用资金优势和商业优势不断进行发展, 终于在中国实现了市场经济的扩大化发展, 促成东部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和东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 在21世纪居民收入的调查过程中, 东部居民收入超出中西部居民收入的30%, 并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四) 群体收入分配差距

群体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是指由于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和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所造成的群体收入分配差距。2010年一份报道中指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民意评选中, 国家干部、明星、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是人们普遍认为的高收入群体, 位居末位的就是工人、农民、农民工, 从以上的报道可以看出群体的收入分配有很大的差距, 民意评选过程中指出的高收入群体反映了大众对于收入分配的意愿和评价。

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趋势的影响

(一) 减缓经济增长的步伐

居民的收入代表了经济增长的快慢, 经济增长快的时期, 居民的收入会增加, 居民收入的增加可以拉动消费, 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的经济增加比较快, 货币流通的速度也就增长起来, 这样居民手里的货币就会多起来, 收入也就会增多, 这是最简单的原理。在发展的过程中, 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减缓经济增长的步伐, 消费和生产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 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导致居民减少消费行为, 这样社会的需求就会减少, 生产也就会减少, 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在调节的过程中, 会减少生产以满足需求的减少, 这样经济发展的步伐就会减缓, 造成经济发展的衰落。

(二) 经济增长方式无法实现转变

收入的不断提高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表现, 同时收入公平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在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过程中, 社会的变化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 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 引导社会经济的增长。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实现收入分配的平衡。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方式也有重要的影响, 差距扩大的收入分配方式, 对于经济需求有减缓的作用。没有调动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 所以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造成的结果是经济增长减慢, 减慢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方式的转变, 所以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注意收入差距。

(三) 社会观念和道德的不良发展

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产生严重的社会观念和道德的败坏。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代表富人越来越有钱, 而穷人越来越穷, 中等收入阶级挣扎在中等的收入阶层, 整个社会的生产积极性遭到破坏。人们群众受到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的刺激, 导致诚实劳动和合法致富的社会道德观遭到质疑, 人们之间互相攀比导致社会道德水准的不断下降, 一些富裕阶层倡导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会滋生人们消极颓废的心理, 败坏整个社会的风气。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 倡导公平劳动, 公平收入, 所以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强烈质疑, 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进行, 要解决收入差距扩大化的问题。

三、实现扭转的举措

(一) 改善城乡间的保障制度

我国城乡之间的二元化结构是造成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 通过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在城乡间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保障, 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方面让城市和农村的居民享受到一样的待遇, 能够有效地减少收入差距。

(二) 增加收入分配的比例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增加收入分配的比例主要是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在收入分配的过程中, 政府通过行之有效的收入标准, 对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收入提高最基本的生活保证, 利用行业的职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以有效合理的收入规划对收入的比例进行协调。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政府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 实现对于经济的的调节。通过制度法规的不断丰富与提高, 增加企业的经济发展, 通过收入分配实现社会经济的公平发展, 最终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比例。

(三) 调整收入所得税

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个人所得税主要是政府根据社会平均收入差距对于个人收入所征收的税率, 在个人所得税的发展过程中, 税率以基本的平均工资为起点, 各个工资收入范围都有个人应该缴纳的税收范围。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个人所得税要保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进行, 在经济增长的社会发展中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保证调整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四、结语

主要是对如何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在分析的过程中, 结合收入差距扩大化的问题和扭转的重要意义, 对于所采取的举措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最终实现社会收入的公平, 减少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张剑寒.浅析“中等收入陷阱”与城乡收入分配差距[J].知识经济, 2015 (8) .

[2]王恬, 湛泳.湖南省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5 (5) .

[3]曹顺霞.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的体制成因与政府职责[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1) .

[4]陈端春.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J].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5 (2) .

申论热点-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问题 篇2

1.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201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0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但是,我国在人均GDP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收入差距明显持续拉大的问题,基尼系数2000年达到0.40的警戒线,近几年平均超过0.45,2013年更达到0.473。

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呈“哑铃型”结构,高、低收入人群比重较大,中等收入人群只占五分之一左右,两头大、中间小。据统计,2010年,中国有1000万人民币流动资产的家庭有54万,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只有0.1%,总财富多达2.68万亿美元,超过当年GDP的44%,虽然当年人均GDP达到了4600美元,但是全国60%的人的平均收入达不到1200美元。这意味着改革的成果丰硕,部分先富群体占有过多,普遍居民分享过少,中国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改善不大,2010年城乡相对收入差距为2.79,2011年则上升到3.10;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比从2003年的1.58倍上升到2012年的1.76倍,行政垄断或市场垄断行业包括能源、金融、通讯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过大。其他还有地区差距,如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同工不同酬等问题。

2.网民A认为,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均衡已成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经济升级和社会转型。目前收入分配失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利益分配中,政府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上升,而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却是持续下降;二是居民内部的家庭与家庭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显著拉大。

网民B说,无论是作为家庭收入个体,其最高与最低之间高达65倍的巨大落差,还是作为居民收入整体,其仅占我国GDP比重40%左右的超低水平,均充分说明我国收入分配的严重失衡。亦因如此,对于我国当下的经济现状而言,启动收入分配改革已经无比紧迫,原因在于贫富差距的悬殊以及居民收入占比的过低,不仅会使“促内需”成为空谈,更会给深化改革造成民意阻碍。

3.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介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参与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调查。他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干得多,挣得少”是记者在采访中许多工薪阶层的共同感受。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说:“从统计数据看,近几年穷人和富人的收入都在增长,但考虑到他们在消费支出上的差异,大量贫困家庭的支出集中在最易涨价的食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上,分配差距正呈现危险的”穷降富升“两头拉大趋势。”

一、概括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问题愈来愈多,请概括目前我过面临的收入非配主要的问题。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

【答题思路】

概括题答案全部来源于给定材料,通过审题可以得知概括的目标收入分配过程中出现的不好的不利的事情,通过阅读技巧在材料当中找出关键词并进行总结归纳既可得出答案。最后还要注意同类合并异类罗列。

【参考答案】

一、两头大、中间小,中等收入人群人数少,平均财富少,穷降富升

二、乡镇差距没有改善,差距仍然较大

三、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差距较大

四、仍有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五、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

二、分析题

结合给定材料,简要分析我国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要求:分析全面,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答题思路】

分析题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既通过材料中的问题多角度的思考分析并作出合理推断。本题分析的要素为原因,要对材料当中的问题进行逻辑推断,判断贫富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做出合理推断保证原因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参考答案】

1.收入分配体系不完善,行政性垄断固守阵地、地方政府偏重GDP增长 2.市场化改革不配套,部分地区没有进行改革 3.社会保障改革不到位、户籍制度的壁垒 4.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乡村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5.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差距功能不适应新的市场变化 6.收入再分配作用不明显

三、对策题

假如你是某社会研究所的研究员,请就当前我国面临的贫富差距较大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供领导参考。要求:条理清晰、行文流畅,措施全面、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答题思路】

提出对策能力要求考生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和体验,特别要多关注政府的相关文件,保证提出的对策能够符合当前的政策要求符合常识。另外对策要注意可行性和针对性,按照主体、对象、方式、内容、效果进行扩充,并且一定要能够解决材料中的全部相关问题。答案要注意有条理,分条作答。

【参考解析】

1.加大投入,提升人口素质。通过教育均等化增强贫困低收入群体的未来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来缓解收入分配问题。

2.平衡推进城市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农民工有序市民化转变,挖掘城市消费潜力,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鼓励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支撑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3.更好发挥政府再分配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投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四、公文写作

你是某县的工作人员,现县领导要到一所中学对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做个专题演讲,请为领导拟写一个演讲稿。要求:态度诚恳,有针对性。

【答题思路】 本题要求写一个演讲稿,演讲稿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客观,具有号召力,所以本演讲稿的内容结构为问题—影响—原因—对策。

【参考解析】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及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关“现阶段中国的贫富差距”这一话题的讨论及其见解。

根据资料显示:在我国20%的人口拥有80%的社会财富,10%的人拥有65%的社会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所拥有。事实说明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比较严重了。

那么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有一部分人谁先抓住机遇富了起来,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还在受穷。

其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这些年我们的经济上来了,但是社会收入的不合理分配却使得社会矛盾积深。也使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最后,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贫富差距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贫富分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富裕者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贫困群体的扩大则直接制约社会消费需求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所以我们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缩小贫富差距。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初次分配要讲效率,再次分配要注重公平,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以公平为核心编织“安全网”,解决初次分配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二是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改革税制,加强监管,完善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税制和税种改革,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五、范文评析

这类文章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一些实际对策,写成策论文;也可以从职务消费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入手,写成政论文。具体论点要围绕如何解决社会公平入手不能跑题。

【范文解析】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路径选择 华图教育 肖永辉

社会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且平等的分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人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向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始终不渝的价值目标。对此,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届三中会会要求: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坚实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达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公正社会的支撑构架。发展社会生产力与完善社会公平正义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一个社会才能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资源,才能为缓解贫富差距问题提供必要条件,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加强制度建设,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因此,要从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统筹公平和效率、统筹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的高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民生状况是社会公平正义状况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公平正义质量和水平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切入点,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历程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深刻揭示。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存在着公共投入的顺序严重颠倒的问题,在基本民生方面投入的比重相对过小,从而使公共投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想有效地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就必须以基本民生问题为基本出发点,以此来合理安排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

加强司法建设,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主要体现在各级司法机构坚持公民的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有效防止司法腐败。要使法律蕴含的公平正义价值变为实践中看得见的公平正义,必须通过公正的司法才能实现。如果司法不公,会冲破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正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可以说,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要进一步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要通过完善诉讼等一系列制度、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健全巡回审判等多种措施,方便群众诉讼,切实解决打官司难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司法工作,加强司法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司法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职能作用。

【范文评析】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 篇3

关键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中图分类号:F014.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44-0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状况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被打破。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如何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这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

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洛伦茨(M.Lorenz)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程度时,创造了所谓的洛伦茨曲线。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提出了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称为基尼系数。它是最常用的反映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差距越大。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该系数在0.2以下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单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收入分配较为合理,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扩大,在0.4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相当悬殊。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应给予高度关注。

1.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16,1988年为0.386,2001年为0.395,现在已达0.45左右,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测算,在我国现有80 000亿元左右的居民储蓄存款中,20%的高收入者拥有了80%,即64 000亿元,人均近25 000元;而80%的人口只有20%,即16 000亿元,人均约1 500元。另据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24%;而最贫穷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

2.城乡、地区、行业及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具体表现为:(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据统计,按可支配收入计算,城乡差距为3∶1;若按货币收入计算,差距为4∶1;若加入各种有利补贴,差距为6∶1。朱光磊认为,197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75∶1,1995年为2.47∶1,1998年为2.54∶1,1999年为2.65∶1。如考虑住房、医疗、物价等补贴,城市居民收入要比农村居民收入至少要高出4倍。陈益龙认为,农村居民人均在1 000元以下的有12%左右,与城市居民10%最高收入户的收入相比,比例为1∶12[1]。(2)地区之间收入呈东高西低的特征,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划分来看,东、中、西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系数在1978年分别为1.20∶1.09∶1,1998年则提高到1.94∶1.35∶1。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北京、广东、江苏1988—1995年期间人均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是81.9%、78.9%和64.7%,而同期甘肃仅为0.6%。(3)不同阶层、行业、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2000年初对全国15万户城镇居民进行的抽样调查,全国城镇居民不同阶层、不同行业差距明显拉大。如果按户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分线,计算各组户人均收入及其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其中,20%的高收入户占总收入户的42.2%,户人均收入达992元,20%的低收入户仅占总收入的6.5%,户人均收入124元,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户人均收入比为8∶1,差距相当大。行业之间的差距亦呈扩大趋势。1978年,我国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工资之比是1.38∶1,1998年则升为2.35∶1。一些垄断行业、新兴行业部门,金融、烟草、电信、电力部门收入增长很快,各类奖金、福利很多。而一些传统部门如冶金、煤炭、纺织等行业的职工收入增长就相对缓慢[2]。而私营企业主、外企中的中方雇员、项目经理、明星的收入与下岗工人、失业人员和落后地区的农民收入对比鲜明。

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而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其中,既有合理合法的原因,也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原因。

1.就业机会的不均等

收入分配不平等既有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原因,也有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后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升级给“富者”带来了增收的机会,却减少了“穷者”的就业和收入机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推行的一些体制改革带来了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引起了收入分配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所实行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富者”增加收入,但“穷者”增收的环境没有大的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在三方面的政策安排上对收入分配的平等性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是全国各地兴起的城市化浪潮给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积极影响不大;二是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政府为“穷者”和“富者”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三是我国金融制度和政策的不当安排,也是“穷者”和“富者”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3]。

2.收入高低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密切相关

就劳动者自身而言,较高的工资收入是和熟练地掌握较高的劳动技能密切相关的,而熟练的技能又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连。因此,从受教育程度和收入高低的关系看,劳动者由于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劳动技能不同而形成收入差距。一些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进行了经验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年限与他所获得的收入成正比变动关系。就是说,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比只受过中学教育的人在收入上要高得多,而中学毕业的劳动者的收入要比小学毕业的劳动者的收入高得多。而在同一年龄组内,文盲的收入水平是最低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收入水平基本上反映了劳动生产率水平,这样,从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中又一次看到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熟练劳动和复杂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多倍于简单劳动和非熟练劳动。能从事复杂劳动的人才短缺和不足,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力大量过剩,使收入拉开差距。

3.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法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也会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4.由于人们占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不同,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客观上也会造成人们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差距。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教授在2003年就指出:“我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这两类最值钱的生产要素的价值,在国有资产的统计中根本没有数据,而是分布在各个企业里,由各个企业小集团利用,成为企业资产甚至个人资产。结果这一块造成了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也造成企业盈亏的模糊。一些资源性的、垄断性的企业,如果不是占有着自然资源又不交资源税(所谓利润留归企业),占着土地又不交地租,也许早就亏损了。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开放,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土地和自然资源及收益的分配,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包括外资)无偿分享这些资源,国有资产将更加大规模地流失。可见,土地和自然资源配置不当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原因。”[4]

5.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甚至负增长,是形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城市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下岗职工增多,城市安排自身失业人口压力很大,不可能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容易转移出去,企盼农民收入增加就将是艰难和缓慢的。其原因就在于农业的投入和产出都很低。

一是耕地锐减,每年以三四百万亩的速度递增,而人口以每年1 500万的数量递增。我国人均耕地比建国初期的2.7亩下降了近一半。滞留在有限耕地上的劳动力愈来愈多,不仅难以实现规模经营,而且土地经营规模反而愈来愈小,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成为农民收入提高的巨大障碍。

二是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飞涨,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使农民投入相同经费的收入大幅度下降。

三是由于农业生产结构、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落后于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流通体制与市场发育的不完善,致使一些地方、特别是其主产区,出现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农民的实物产出不能转化为货币。

四是农村劳动力剩余,没有活干,当然也就增加不了收入。这一方面是由于乡镇企业中资本代替劳动的趋势愈来愈明显,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愈来愈小。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企业大量职工下岗,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阻。

五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以来,由于国家计划配置资源比重下降,资源市场配置的趋利性和农业天生的弱质性特点,使以农业为主的农民在资源占有的竞争中处于弱势,资源占有份额小,当然经济产出也就相对要少,收入就相对少。

六是农民增收缓慢,除了农产品市场制约,以及非农就业困难加大表层原因制约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制度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体制及其经济政策,造成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制度障碍,如户籍制度和相关的就业政策严重地限制着劳动力流动,使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少得多。

6.非公有经济内部分配机制决定的内部收入差距、非公有经济和公有经济之间的工资悬殊,造成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收入差距。这个趋势的发展,将成为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7.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到位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导致大量不合理收入。在部分领域,对于有限的社会资源的调配,仍取决于权力关系而不是市场因素,即依靠行政权力,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和瓜分本属于全社会的经济资源,由此造成垄断部门的从业人员与所占有的资源比例极不协调,尽管其从业人员不多,但所占有的经济资源极为惊人。由于它们长时间垄断行业资源,使从业人员待遇极为优厚。由于对统一市场的不合理分割和地方行政干预导致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不能正常、合理地优化配置和整合,从而形成人们在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异。除此之外,形成收入差距不合法的原因主要有:个体私营业主的偷税漏税收入;由于权力市场化、商品化而导致的各级党政官员的腐败贿赂收入;走私贩假等其他的非法、非正常收入。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收入分配不公,这种分配不公很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进而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实际上,收入差距扩大并不必然会引起人们对收入分配的不满。如果收入差距扩大来自于人们认可的原因,如劳动贡献、知识技能,甚至个人机遇等原因不仅不会引起不满,反而会成为提高生产率的激励因素,这也是改革的初衷和目标。相反,通过利用一些非法手段,借助权力和垄断力量来获取个人私利的行为,将会引起人们巨大的不满。如处理的不好,就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三、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是由相互联结的若干部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收入分配问题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出现的问题,涉及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方面面,既涉及到分配过程,又涉及到分配结果;既包括初次分配问题,又包括再分配问题;既牵扯到收入分配政策调整问题,又牵扯到税收体制改革问题。因此,必须全方位地分析、比较、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即正确理顺分配关系,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解决分配领域的诸多矛盾,防止两极分化,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可承受的范围。江泽民同志曾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各方面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防止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而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1.发展教育和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的分配取决于财产所有权和财富积累的分布状况,而收入的分配取决于知识技能、职业培训和这些技能的市场价格。当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关键是发展教育和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搞平均主义。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中的差距,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解决。只有经济发展了,生产率提高了,才能减轻和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吸收的就业人员就越多。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不可避免地与经济波动相联系。当经济运行转向不景气时,不可避免地有大量的企业陷入困境,程度不同的减员是他们可能采取的措施之一。这就会造成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相反,当经济开始回升时,景气预期将促使企业纷纷扩大经营规模,纷纷雇佣劳动力,新企业也不断涌现,这些都急剧地扩大了社会就业量。就业越充分不仅为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提供经济基础,而且也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坚持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结合的分配原则。在收入分配调节中,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效率,机会均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在再次分配中注重公平,统筹安排,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提高社会再分配能力。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大额财产税、特别消费税;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3.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即劳务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应主要从工资性收入入手,尤其是外出就业的现金收入。农民外出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当前和今后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除此之外,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开拓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等,都是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4.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严厉打击以各种方式获取非法收入和不正当收入的竞争行为,对垄断企业建立资格审查及事后监督机制;加强对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力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为市场竞争主体提供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积极营造一种使人们通过知识、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来致富的社会环境。

5.强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必须深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定薪,适当拉开不同岗位的收入差距,对于企业要提高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的收入水平,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要在继续增加公务员和教师工资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拉大职务、职称之间的收入差距[5]。

6.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还要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正确处理工资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既要随着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工资,又要防止工资增长过高过快,就业岗位减少而增加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刘澈元,窦开龙.2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讨论概述[J].国民经济管理,2003(3).

[2] 钟礼国.对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认识及对策[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1):158-159.

[3] 马晓河.我国居民收入的不平等到了什么程度[J].体制改革,2003(11).

[4] 樊纲.土地和自然资源配置不当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原因[J].劳动保障通讯,2003(11).

[5] 王红宇.论我国分配制度改革[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1).

The Actuality, Reas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Widening Gap in Chinese

Residents' Income Allotment

SONG Gui-xia,SU De-min

(Institute of Economy Development,Daqing Normal College,Daqing Heilongjiang 163712,China,Daqing Expert Committee,Daqing Heilongjiang 163002,China)

Abstract: From the reform and opening abroad,the gap in residents' income extended continuousl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ome gap,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counterplan :to develop education and economy; to extend the employment;to insist the allotment principle that the employment has the initiative and looks after both sides equity to combine together;to slice solid increment farmer income;to make the market competition order criterion, to strengthen the income allotment system reform, to perfect the lowest wages guarantee system etc..

Key words: China; residents'income; allotment gap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 篇4

衡量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差距,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介于0到1之间,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系数越大,则越不平均,国际通用标准是: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高度平均,0.2到0.3表示比较平均;0.3到0.4表示基本合理,0.4到0.5表示分配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基尼系数为1,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最小为0,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但这两种情况都仅仅只会出现在理论上。

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我国的基尼系数是多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为0.479,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这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的基尼系数是0.469。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3左右。接近0.5的基尼系数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世界上超过0.5的国家只有10%左右;主要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都在0.24到0.36之间。0.47到0.49之间的基尼系数反映出目前我国收入差距仍然比较大。尤其是城镇居民内部、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比较大。比如说城乡差距大概有3倍,按照城镇工资统计,高收入行业和低收入行业有4倍左右的差距。具体的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令人关注的焦点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在重工业优先战略的作用下,城乡之间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方面也存在不统一、不公平的体制和政策,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及国民待遇上的不平等。有专家指出“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农村居民。虽然现阶段我国采取了多种惠农措施,比如取消农业税、给予农民补贴等,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城乡之间居民收入比例扩大的趋势。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的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可能更高。”

2. 不同行业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悬殊。

我国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越来越明显。垄断企业和非垄断企业之间收入差距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某些行业如电力、通信、金融、烟草等,凭借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垄断地位,获得了较高的垄断利润。根据人力资源和保障部的统计,“垄断行业的收入比全国收入的平均水平高10倍。电信、电力、金融、保险、烟草等垄断性行业的员工平均工资是普通行业员工工资的2~3倍,再加上这些垄断行业的福利待遇也比普通行业高很多,实际收入差距可能达到5~10倍。目前,我国收入最高与最低行业间的工资水平差距已经超过4.88倍,并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而国际上公认的收入差距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作为一个经济转型国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尚不健全,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长期把握在政府手中,其生产经营受到国家政策的特殊保护,形成严重的行业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垄断行业和其他行业收入失衡。

3. 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失衡。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的居民收入增长迅猛,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则明显处于滞后状态。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东部地区处于优越的沿海地理位置,再加上改革开放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及国家倾斜式发展战略的实施,沿海地区凭借区位和政策优势率先发展起来,导致区域间发展速度不均衡,东、中、西部之间差异很多。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各个方面,其中居民收入差距尤为明显。区域收入分配失衡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果不加以改善,可能造成地区动荡等严重后果。

三、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在按劳分配的主体原则下,允许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一方面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却带来了收入分配不公的隐患。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及不同个体由于竞争能力、劳动贡献和生产要素投入不同,必然造成他们的收入有所差距。在这种机制下,市场竞争越激烈,人们的收入差距越大。同时,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现状,贫富差距逐步扩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效率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下难免会成为强势群体主导,而弱势群体只能靠普通的收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

我国市场竞争机制尚不健全,资源配置有一定局限性,市场调节失灵在收入分配方面造成的影响显而易见。另外,一些特殊行业例如电力、电信、石油、铁路、烟草等行业形成了垄断格局,对于这些行业,市场机制是无法通过竞争去优化资源配置的,因此就形成了垄断行业获取高额利润,职工相对地获取高收入的局面。国有企业和大企业容易获得国有银行的资金支持,而中小企业贷款却非常困难,资金短缺加上实力的限制,直接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造成了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结果。

2. 收入分配不公平。

改革开放后,为了使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实行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这个原则的基本出发点,实际上是为了换取效率,客观上等于承认拉开差距,却忽视了公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公直接导致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与此同时,对高收入者调节不力,缺乏对收入的有效监控,存在高收入群体逃税漏税的弊端,对低收入阶层却缺乏有效的保护,致使许多贫困者无法顺利脱贫。收入分配的许多环节存在模糊区间和漏洞,这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3.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间较短,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这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间接原因。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还不全面,保障水平低,统筹层次不高,贫困弱势群体权益和福利待遇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导致低收入者生活得不到保障,贫富差距逐步扩大。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才刚刚起步。尤其农村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依据国家政策而不是法律。法律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直接导致了低收入者人群的权益没有很好的保障。所以,我国应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立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分配结果相对公正,进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四、收入差距扩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 对社会的影响。

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我国的仇富仇官现象比较突出。近年来,网上针对“富二代”和“官二代”的生活和行为等事件议论纷纷。“富二代”和“官二代”是我国社会分配不公平的产物,这种财富和地位让一个人从出生就比别人高一等。这也是社会经济差距拉大的一种集中反映,同时也是社会的一种结构性矛盾,虽然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增长,然而这种贫与富的矛盾,并没有通过经济增长得到消解,反而愈演愈烈进而使社会的仇富心理更加强烈,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2. 对经济的影响。

当今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一定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例如现在的大部分财富都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而普通百姓的收入只能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长此以往,我们要实现通过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是很难达到的,必须依靠广大的中产阶级才能扩大消费市场,最终到达增加内需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所以说我们只有缩小这种贫富差距才能真正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

摘要:本文从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现状入手,着重讨论了衡量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以及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最后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基尼系数

参考文献

[1]赵哲,董全瑞.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及其原因探析[J].岭南学刊,2009,(05).

[2]刘洪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制度成因与对策[J].经济论坛,2010,(0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篇5

食品101 钟智原 2010196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了。

一、原因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异常严峻,但很长时期以来,学界认为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理论来解释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倒U假说”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提出的,他提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最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而通过分析我国的收入差距的阶段划分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呈现出了缩小一扩大一缩小一扩大这样的一个过程,和该理论是相违背的,说明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无法单纯的用经济增长来解释,它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2“剪刀差”的作用;3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二、影响

2.1正面影响

(1)一定时期内能使我国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长足进步,比如 改革开放后打“破大锅饭”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确实把我国的现代化。(2)使农村居民向城市聚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2.2负面影响

(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激活农村广大消费市场,可导致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持续走低,而这又影响了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难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唯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居民 的收入水平。

三、对策

3.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3.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首先,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3.3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

3.4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人群的扶助力度。结语: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 篇6

[关键词]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机会不均等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了正确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和措施,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绝大多数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步入了小康。但是,近年来,有许多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有所下降,他们与富裕阶层的收入差距拉得越来越大。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有其必然性。从客观上来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会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因为市场是按照投入生产的要素贡献进行分配的。在市场分配收入制度下,人们的相对收入水平取决于对生产要素占有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他们的竞争机会也就不均等,从而它们的收入也就不平等。由于我国现阶段农村的分配制度,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允许资本(金)、技术、土地、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居住和劳作的农村居民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状况、自然条件、竞争环境、个人天赋,以及家庭情况的差异,即每个农村居民所面临的获得收入的机会不均等,收入差距的存在和扩大就具有客观必然性。

一、具体经济制度对农村居民影响的不均等

现阶段,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具体经济制度很多,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影响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下,每个在这一集体地域内合法出生的成员,都有分享相等的土地使用权利。他们在土地数量、质量,以及土地分摊上也应该是均等的。这种土地使用权不能转让、出卖,并且随着使用者死亡而消失。随着一个时期(三年或五年)内农民家庭人口的增减变化,增人的家庭就会无条件地增加若干份土地使用权,而减人的家庭则会无补偿地减少。而事实上,在不同的地方,农村居民人均所实际分配的土地数量和质量是有差别的,就是说,有的地方人均土地多,有的地方少;有的地方土地质量好,有的地方差。这样,拥有较多土地和质量较好的农村居民,在一时期,同样的生产投入和条件下,所获得的销售农产品收入就会高一些。并且,在目前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这些农村居民所获得的实际收入要比其他农村居民多,时间越长,差距自然会越大。

2.现行农村福利制度的影响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由于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使得身居不同地方的农村居民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同。也就是说,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不仅经营土地的显性收入会拉大,而且获得隐性收入的机会也不均等。隐性收入指不能直接用货币价值衡量的收入,主要是居民实际享受的福利。目前,在我国,只有极少数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乡村,居民才能享受到诸如住房、养老、医疗补贴、青少年受教育费用减免等福利待遇。而集体经济发展较差的乡村,很少或根本没有这样的福利待遇。这样发展下去,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实际上所获得的总收入,就必然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还会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大。

3.劳动就业制度的影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地均出现了大批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应该有机会平等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谋取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获得非农收入。但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专门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设的劳务市场,提供给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是不均等的。有的农村居民因个人能力强、素质高,能找到适宜且收入较高的工作;有的农村居民因个人能力较差,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减少。并且,一般劳务市场的供求关系总是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也会发生变化。一般上,原有的劳动力相比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会减少,收入会下降,这是市场竞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最终会加剧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4.收入分配制度影响的不均等

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可能性。适应各种所有制和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客观现实,现阶段我国农村采取了多种收入分配方式,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在收入分配中,劳动已不再是惟一的依据和原则,而财富收入和生产要素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村居民个人收入的重要部分。致使拥有财富优势和生产要素优势的农村居民,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而财富和生产要素占有上处于劣势的农村居民的收入,相比较将会越来越少,最终会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5.现行税收制度不完善的影响

用税收特别是个人所得税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是實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普遍采用的经济调节手段,并且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出现了一大批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利用国家的富民优惠政策逐渐富裕起来。然而,目前在我国农村,针对农村居民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加之农村居民个人纳税意识还比较淡薄,个人收入特别是无形收入难以查实。因此,个人所得税在农村居民收入调节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调节乏力,致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二、改革带来的机会不均等

1.致富观念转变的不均等

随着分配体制的改革、利益格局的调整,使许多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与平均主义分配模式相联系的嫉富、斥富的心态被打破,人们的致富热情和竞争意识得到激发,想富、求富成为潮流。然而,并不是每位农村居民都能随着改革的深入,转变并拥有这种观念。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至今观念还没有转变,还抱着“老皇历”不肯丢。这样,农村居民就因致富观念、胆识不同,对营利和非营利机会所了解、关注的程度不同,在致富道路上就出现了收入差距,且差距在不断扩大。因为,致富后的居民是富了想更富,抱“老皇历”者却依然如故。

2.收入来源的不均等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人们单一地在大集体中共同参加劳动,并凭借劳动积分获得收入。现在,大部分居民依靠对所承包的土地进行经营获得收入,而有部分农村居民在非农产业就业,并从中获得收入,还有一部分农村居民开始取得非劳动收入或资产收入。收入来源呈现多渠道特征,机会也日益增多,使得农村居民获得收入的机会变得不均等。这样,有机会多种途径获取收入的农村居民与少有机会获得收入的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必将越来越大。

3.乡镇企业发展的不均等

随着农村第二轮改革的进行,几乎所有的有条件的乡村都开办了企业,大多数农民也把进入乡镇企业做工,看作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国家为了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民尽快致富,对乡镇企业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使乡镇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不同地区同样投资规模的乡镇企业,由于技术水平、生产条件、所处的区域位置、市场状况等等因素的影响,劳动生产效率和盈利水平却大不相同。这样,在不同地区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居民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就会出现差距。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差距会不断扩大,致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会进一步扩大。

三、农村居民个人竞争能力和机会的不均等

1.农村居民素质的不均等

一般来说,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贫困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体力一定的情况下,获得收入的能力就取决于受教育的状况。因为知识经济的到来,在给产业结构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劳动力结构及劳动性质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知识劳动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知识资本化的结果使从事知识运用和创新者的收入倍增,不同性质的劳动之间的收入差距的空间拉大。现实中,农村居民个人在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其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创造的劳动价值也各不相同,收入水平就存在差距。并且,农村居民自身素质的差别所导致的收入差距,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2.农村居民所处环境的不均等

农村居民所居住的地区、村子的经济发展水平、福利偏好及福利政策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各地农村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如气候、土地、矿产、交通、原有技术力量、改革开放的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使不同地区农村居民获得收入的先天机会不均等,从而产生收入差距并且在不断扩大。如我国的西北大部分农村,干旱和水土流失困扰者当地居民,土地质量非常差,有的地方连维护生存的产量也无法达到,导致几十万人的范围内几乎都是贫困者。当地居民仅靠勤劳为手段,很难脱贫,与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越來越大。

3.竞争机会的不均等

由于全国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居民个人还不能根据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特长条件自主择业。又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即受土地位置固定性的影响,农村居民就业选择就受到了限制,就是说,每个农村居民不可能在整个国家范围内,任意选择自己认为适宜就业的地方。就业选择限制的存在,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存在并相应扩大。

人们对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之所以愤愤不平,与其说是平均主义思想作怪,到不如说是对平等致富机会的渴望。因为,建立在机会均等、平等基础的收入差距,往往是人们所能接受的。即使是收入差距较大,人们也会自觉地从自身的能力上去找原因。相反,如果机会不均等,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某些不公平性制度因素的介入而远大于其实际贡献之别,就会助长把一切收入差距都归咎于制度而很少检讨自己的倾向,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并且,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如果不进行调节,最终会导致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国家应当在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同时,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保护农村居民的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对低收入者给予社会保障和福利。这样讲有助于防止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两极分化,有助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明华.影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制度性因素[J].经济问题,2005,(10)

[2]毕正华:双重转型期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成因分析[J].企业经济,2005.(9)

[3]李淑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5)

[4]杜鹏:我国教育发展对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4)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 篇7

关键词:收入分配改革,城乡差距,社会公平,“中国梦”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创造了一个高速发展且举世公认的经济发展奇迹。国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前实现了质的跨越, 中国社会出现了一大批先富起来的人。但是, 在经济奇迹之后, 中国社会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群体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象事实上已在城乡出现, 这种背景构成了我国当前各种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深刻根源。”

一、收入分配改革应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一)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一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2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4。按国际一般标准, 该数据表明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够大。在中国, 贫富差距包括地区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群体收入差距等方面。在各种收入差距中,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尤为严重, 相关数据详见表1。

根据收入比可知,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90年的2.201一路飞涨至2010年的3.228。虽然2011年这个数据有所下降, 但是仍然高达3.126。整理和分析2013年各个省市自治区的社会发展公报可以发现,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有一些其他特点:同一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更大。

(二)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中国梦”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中国社会阶层目前是“两头大, 中间细”的状态, 这种状态离“梭型”的稳定状态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种状态下, 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非常大。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任何发展规划都不能顺利实现。如果任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并且发展下去, 那么在中国建成小康社会将困难重重, “中国梦”也将面临挑战。

(三) 注重整个社会的公平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方面

收入分配改革是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重点仍旧是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其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从政策层面引导公平分配, 降低基尼系数, 避免收分配差距过大, 让全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是改革的大方向。”目前, 收入分配改革关注比较多的是城市中收入差距过大和行业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这个问题的关注度仍不足。在中国实行了60多年的城乡差别政策之后, 社会对城乡差距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早已习惯, 且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收入分配改革应注重整个社会的公平, 目前“城乡差距是收入分配的最大不公”。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城乡二元经济格局的存在

自建国以来, 中国社会被分成了两个不同的经济社会:城市和乡村。城市在制度、政策、资源、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相比农村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一方面, 长期以来, 中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种战略使得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 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 农民长期负担过重以致收入长期增长缓慢。这种战略自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至2003年取消农业税, 在中国近50年的时间里人为地转移了大批社会财富, 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彻底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另一方面, 市民比农民拥有更多的获取财富的手段。中国的农民一直被束缚在乡村大地上, 农民可以进城务工的历史也不过从1984年才出现, 而大规模进城务工也就是最近十几年的才开始的。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也多为低收入行业, 农民工的收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低于城市工人。此外, 城乡二元经济格局的存在使得城市生产的商品大多数都是按照市场价格销售的, 而很多农产品却实行的是国家调控价格。这无形之中也造成农村居民收入低这个结果。可以肯定的是, 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从制度上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 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源。

(二)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社会保障完善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进步的一个的重要表现, 也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一种保障。社会保障不仅应该涵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这些保险, 包括社会福利和政府投入资金的公共服务体系, 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处于非常低的一个层次, 还非常脆弱。社会保障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也是农村落后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

社会公共服务差也是制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一个原因。农村的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同一地区的城镇, 这导致一部分农村居民为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而把孩子送到城镇上学。这会无形中增加农村居民的开销。农村的社会公共服务导致农村留不住有技能和富裕的农民, 这造成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和发展乏力。

(三) 客观条件的限制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 但是也有很多客观因素不利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一方面, 中国的可耕地面积少, 农业人口众多。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 2011年中国可耕地面积约为18.257亿亩, 而农村居民人口高达6.565亿, 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8亩。人均耕地太少, 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大是造成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又一个客观因素。另一方面, 耕地分布不均。人口稠密的中东部地区和西南地区耕地面积少, 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虽然耕地面积较大,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 农业投入比较大。总之, 在中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仅仅依靠这么少的耕地发展传统农业来使农村居民发展致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 加快城乡建设一体化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中国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其重要作用, 为实现工业化积累大量的资金。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背景下,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中国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4676亿元, 比上年增长20.3%,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364835亿元, 增长20.6%;农户投资9841亿元, 增长8.3%。通过这个数据可知, 在城乡建设方面的投资差距依然很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的社会, 缩小城乡差距是非常必要的。

加快城乡建设一体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该工程不是简单的“合村变社区”、“赶农民上楼”。该工程要求政府要在社会保障、公共设施建设、公共资源的提供上力争达到城乡一致。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1.制定相关的政策和优惠条件, 统筹和加快农村地区的建设;2.政府要努力改善农村的面貌, 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进程, 为全体农村居民提供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3.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加快农村服务体系建设;4.提高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 加大对农村医疗、教育、交通等各项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二)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社会保障的完善是农村发展和农村居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基础。目前, 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虽然已经开始实施, 但是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与城市地区比较而言水平和层次都比较低。当前的社会保障还不足以解决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农村居民比同地区城市居民的收入低很多, 减少农村居民的开支也是一种缩小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一种手段。让收入少的人支出更少, 为日后增收做准备, 这也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一个目的。同时,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挽留有技术的农村人才和富裕的农村居民在农村发展, 增强农村的发展潜力。

以工业反哺农业要继续加大落实力度。研究国外农业可以发现, 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就是对农业进行补贴。2004年, 中央针对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从那时起, 中国才开始对农业进行补贴。农业补贴进行了将近十年, 在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补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实行的农业补贴力度较弱和范围较窄。在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农民增收缓慢的情况下,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是一个可行的手段。

(三) 发展新型农业

中国可耕地少, 人均耕地更少。在中国大部分地方, 每个农村家庭承包的耕地特别分散。这严重影响机械化耕种, 农业生产成本高。要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发展新型农业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新型农业包括无土农业、特色农业、包装农业、彩色农业、知识农业、精准农业、旅游 (观光) 农业、外向型农业等。发展新型农业, 不仅能最大化农业产出, 还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 激活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发展新型农业一方面要求农村土地确权, 发展家庭农场。土地集中流转盘活之后, 机械化生产的家庭农场可降低生产成本, 解放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同时, 还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渠道和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要求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发展农村服务业。粮食仅仅当作原料来出售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帮助不是很大。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壮大集体经济促农增收。服务业具有投入少、产出高、见效快的特点, 非常适合缺少资本和大部分具有良好自然条件的中国农村地区。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发展观光农业和农村服务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发展新型农业应成为一种新的利器。

总之,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很大, 在这次收入分配改革中应受到充分的重视。农业是整个社会的发展的基础, 农村居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收入分配改革要重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事实, 要保障农村居民享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权力。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 应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最终建成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郑功成.收入分配改革与财富合理分配[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0 (05) .

[2]李实.城乡差距是收入分配的最大不公[J].农村工作通讯, 2012 (20) .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 篇8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巨大成就。而收入分配制度, 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积极稳妥推进, 形成了我国特色收入分配制度, 实现由单一按劳分配向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的转变, 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同时, 也存在许多问题, 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日渐突显, 已成为制约社会稳定和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面对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通过分析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对于彻底解决收入差距问题, 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收入分配问题, 一直被党和政府关注和重视。我国改革首要从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入手, 主要以效率为原则。近年来, 党和政府开始从促进社会公平的高度来调节和缩小收入差距。2007年, 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注重公平”。2012年, 十八大强调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013年2月, 国务院批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提出了收人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性要求, 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2015年10月,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 提出完善分配制度,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彻底解决农村地区的整体贫困问题, 缩小收入差距,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 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 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带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但同时, 也带来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 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群体的内部之间。

(一) 总体收入差距

从基尼系数来看, 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前, 我国收入分配实行平均主义, 所以改革初的基尼系数处于较低位, 1980年约为0.21, 1982是0.28。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后, 基尼系数急剧上升, 1993年已达0.407, 超出国际警戒线的0.4。自2000年开始, 我国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且逐年上升, 只2004年稍有下降, 2008年达到最高值0.491, 之后开始连续下降, 差距有所缩小。但从绝对值角度, 其仍处于较高位, 2014年为0.469, 远高于国际警戒线水平。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居民收人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

(二) 城乡收入差距

这是我国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受二元经济体制和侧重工业发展的差别政策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无论在增长速度还是数量上都要比农村快得多, 城乡收人差距也随之增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981-2013年,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了77.6倍, 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66.4倍。其次,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波浪式扩大态势。1978-2009年, 比率由2.57:1扩大到最高水平3.33:1, 收入差额由209.8扩大到12021.5元。其中比率1984年达最低水平1.84, 1995-1998年, 也只由2.9短暂回落到2.51, 近几年比率出现持续下降趋势, 2015年约为2.9:1, 但总体差距仍很大, 大部分年份的比率都在世界平均水平2倍以上。如果再加上城乡居民福利、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综合因素考虑, 城乡差距将远不止3倍。

(三) 地区间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后, 国家实行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 受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和国家政策导向差异的影响, 地区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变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由1978的1.10:1.0:1.01扩大到2010年的1.49:0.99:1。从省际间收入差距状况看, 1988-2007年, 省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差异较大, 上海、北京等地增幅都超过16倍以上, 而黑龙江、甘肃、青海等地增幅较慢, 仅在10倍左右。同时, 东部省份农民的人均收入几乎都是西部的2~4倍多。

(四) 行业间收入差距

邮电通讯业 (16.8%) , 而建筑业 (13.8%) 和农林牧渔业 (12.7%) 末居后两位。各行业增速差异明显, 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随之增大。最高和最低行业之间工资收入比由20世纪80年代的2倍左右扩大到2006年的5倍多。据2010年有关数据公布, 我国最高与最低行业收入的比值相差6倍, 远高于国际通行的3倍标准。倘若再将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等加上, 差距将扩大到6~10倍。

三、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

在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过程中, 收入分配制度缺失及改革滞后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因, 如下。

第一, 收人分配体系存在缺陷。自改革以来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主要注重效率而忽略公平, 尤其在初次分配领域, 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当前, 我国存在初次分配有缺陷, 再分配调节体系不完善的突出问题。初次分配中, 未明确和形成合理的国家、企业、居民的分配比例关系。由于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 要素价格和市场主体扭曲, 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占比较低, 其增幅远低于企业利润增长, 更未建立起正常、合理的劳动者报酬增长机制。

再分配领域中, 缺乏明确的、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支出比例的分配制度和财税机制, 政府职能发挥滞后, 逆向调节现象突出,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一是政府当前用于民生和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比例远低于行政和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二是税收调节功能不健全, 房产税、遗产税等税目有待建立和健全, 个人所得税征收并未从综合因素考虑, 税收征管不力使偷税漏税现象严重。三是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滞后和设计不合理, 造成城乡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较大, 直接扩大收入差距。同时, 政府救济性的再分配调节力度过小, 难以解决贫困问题。四是第三次分配如慈善事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2008年, 我国较高的458亿元慈善捐赠只占GDP的0.18%。

第二, 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劳动力市场的不发达, 以及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健全, 导致了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乱, 推动了分配不公。市场经济的不成熟使各要素的定格不合理, 出现如国企职工工资过高, 农村的土地征用补偿较低等情况。因市场配置资源职能缺失和政府行政垄断, 一些行业和单位处于垄断地位而获超额利润, 其他行业和单位得不到市场准入和政策支持, 拉大了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乱还促使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出现, 加剧了高收入的政府机关与其他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的摩擦和矛盾为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的权力寻租活动, 以及违法经营、垄断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无序行为的产生留下了体制性空间, 是其产生根源。据有关学者估算, 若党政官员经济犯罪率为5%, 将使基尼系数上升0.64%, 而如果官员经济犯罪率达30%, 则基尼系数将上升3.65%。

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一方面会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和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另一方面, 也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居民消费能力, 不利于内需扩大和经济增长, 阻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下是一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建议。

第一,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发展战略。一是要在保证东部继续发展的基础上, 继续坚定不移执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政策, 实现区域协调平衡发展, 缩小收入差距。二是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大力支持农村地区民营经济发展, 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技术的财政投入力度,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三是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 推进中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来缩小行业间和地区间收入差距。

第二, 进一步规范初次分配体系, 建立公平有序的分配秩序。一是建立和健全与经济增长同步合理的劳动报酬决定机制, 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如建立健全正常的工资决定、增长、调节机制的法律规范, 由最低的工资标准和福利津贴、社保缴费等组成的企业职工收入保障机制以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劳动者收入协调机制, 破解收入分配不公难题。二是加大对政府权力和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约束和监督。完善反垄断、反腐败等法律法规, 监管灰色收入和取缔非法收入。加快政体改革, 削减政府权力, 继续推动简政放权, 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 消除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和行政垄断的体制根源。三是完善市场经济竞争和价格机制, 加强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调节和监管, 改革国企高管和职工的薪酬制度, 还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制度, 遏制灰色收入, 促进行业和部门间的公平分配。

第三, 完善政府再分配体系, 调节初次分配不公。一是政府要加强收入分配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包括法律、市场经济体制、就业机制、个人收入分配监督和约束机制。二是完善政府财税功能, 加强再分配调节力度。在财政支出方面, 建立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加强中西部地区的民生、社保等公共服务支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一般转移支付为主的支付模式和专门机构, 解决各地区财政收入不公问题, 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在税收方面, 个税税率设置应该综合考虑家庭负担、地区差异、通货膨胀、婚姻状况等因素。税种设置要多倾向于房产税、遗产税等直接税。加强税收征管力度, 重点打击高收入者的偷、漏、逃税行为。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制度设计、扩大覆盖面、筹资机制、管理体制、补偿机制等环节。尤其需要重点扩大对边缘贫困群体、农民工、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人员等人群的社保覆盖面。

第四,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第三次分配补充作用, 弥补政府调节不足。这就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鼓励和支持社会捐赠机构的建立和健全相关经营运行机制、管理监督制度和公信力建设, 政府和媒体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全民的慈善文化理念。

摘要: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愈加严重。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现阶段不合理、不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造成的。缩小收入差距, 可通过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来实现。

关键词:分配制度,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1]于国安.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2]苏海南.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理论前沿, 2009 (15) .

[3]曹顺霞.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的体制成因与政府职责[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1) .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 篇9

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但是收入差距过大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给经济和社会运行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和阻碍。首先,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财富过度集中, 使消费的效用和资源利用的效用无法得到最大化, 导致整个社会需求不足, 经济增长缺乏内需动力。其次,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引起社会成员的不公平感, 个人和群体容易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滋长不满情绪, 产生仇富心理, 最终导致对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再次,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 造成城市人口过于密集, 农村由于劳动力缺乏, 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落后, 从而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最后,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也有悖于社会主义原则, 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影响政治的稳定。

二、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1、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表现

首先从量化指标看,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居民贫富差异程度的量化指标, 我国基尼系数现在已突破0.5, 贫富差距较大。另据资料显示, 中国目前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24%;而最贫穷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其次,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 1998~2003年,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64.18%, 年均增长8.61%。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5.45%, 年均增长3.8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98年的2.47扩大到3.23。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的数据, 虽然差距有所缩小, 但仍达3.13:l。再次, 地区收入差距明显。东部沿海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较高, 而中西部相对居民收入水平较低。1980年, 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西部地区的1.21倍。1990年上升到1.27倍, 2002年上升到1.40倍, 与1980年相比扩大了15.7%。

2、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成因

(1) 政策的原因。首先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 虽然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也造成了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其次国家先沿海后内陆的发展战略致使中西部地区改革相对落后, 没能跟上国家整体改革发展的步伐。

(2) 体制的原因:首先, 我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 以及城乡的二元分配机制, 是导致我国居民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其次, 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造成垄断、市场竞争的不公平以及权力寻租, 是目前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3) 再分配手段不完善。经济转型时期, 社会保障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的缺位使得居民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没有得到合理并有效的调节, 比如税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失业、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可能是导致城乡低收入人群贫困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主要对策

从根本上来讲,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属于再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但首要问题是继续发展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 把蛋糕做大是首要, 所以要在初次分配时要注重效率, 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刺激经济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 再分配要注重公平。

1、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加快体制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首先要统筹城乡就业制度, 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就业制度把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排除在就业以外, 要打破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制度维护农民利益, 实现城乡居民就业、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其次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实现产业升级, 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等方面投资力度, 促进农业向现代化、商品化、市场化发展, 提高农民的农业收益;第三要使工业化能更多地惠及农民, 工业化要与农业产业化协同推进, 工业化要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形成城乡相互对接的统一的产业链, 不但能吸纳当地的农村劳动力, 惠及农民, 也有利于工业自身的发展。

2、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首先要加强对中西部和农村落后地区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税收、市场准入、经营许可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鼓励落后地区的资源开发, 扩大就业, 提高非劳动力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利用率和回报率, 从而提高地区收入水平;其次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资明显加大,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逐步加快的趋势, 今后, 国家应继续加强西部地区的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发展有西部特色的旅游、探险、登山等产业;提高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 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保障理念, 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要水平相适应, 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衔接, 推进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另外, 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增强社会保障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保障低收入者的最低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晓梅.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原因探析, 2011

[2]苏德民.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现状、原因与对策, 2010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篇10

关键词:收入差距,收入分配,区域经济

一、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距分析

(一)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我国是一个城乡分割,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开始逐渐扩大, GDP逐年上升。同时, 根据中国统计局资料显示, 1978年、1988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3.4元、1, 180.2元、6, 859.6元、7, 702.8元、8, 472.2元、9, 421.6元、10, 493元、11, 759.45元、13, 785.81元和15, 781元。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16, 1988年为0.386, 2001年为0.395, 2008年至今已达0.45左右, 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据测算, 在我国现有的80, 000亿元左右的居民储蓄存款中, 20%的高收入者拥有了其中的80%, 即64, 000亿元, 人均近25, 000元;而80%的人口只拥有其中的20%, 即16, 000亿元, 人均约1, 500元。另据资料显示, 我国目前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24%;而最贫穷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

(二)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近年来, 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 尽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但是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相比, 依然较低。同时, 可以从表1看出2005~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加大, 突破了3.3∶1, 收入数额差距也已从7, 238元增加到11, 020元。 (表1)

(三) 地区收入分配差距。

我国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拉大。以东部、中部、西部的上海、安徽、西藏为代表做比较。 (表2) 无论是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还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最高的是上海, 最低的是西藏。东、中、西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关系, 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0∶1∶1.11,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12∶1∶0.78, 而2007年的数据则在各省GDP增长的同时, 分别是2.05∶10.97, 2.85∶1∶0.78。从中可见, 数字的比例变化并不大, 但实际上人居收入的差值已经在原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 000~4, 000元, 同时东部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而中部的整体发展水平已经超过西部。

(四) 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从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看, 收入差距呈拉大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 16个不同行业职工间的年均工资水平发生了较大变化。据统计, 与1990年相比, 2002年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和技术服务业收入增幅最高, 分别达到912.5%、691.1%和795.4%, 农林牧渔业和采掘业的增幅最低, 仅为415.2%和405.3%。1990年收入最高行业的收入是最低行业的1.76倍, 而2002年则变为2.99倍。 (表3) 不合理的行业差距不仅不会调动积极性, 反而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攀比, 阻碍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下面我们再用近年数据来进行对比, 可以看出收入差距还是处于不断扩大趋势。

二、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一) 市场化程度低, 过程不公平, 管理不完善造成的收入差距。

我国的市场化还不够成熟和完善, 机会平等原则远未实现, 这也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管理不完善所导致的收入差距问题, 表现在很多方面,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垄断所产生的收入差距。垄断企业, 凭借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控制产品价格, 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造成与竞争性企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 (2) 市场上的欺诈和投机行为所带来的收入差距问题。由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 存在法制不健全和管理不完善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的诱惑下, 以钻“法律空子”和“管理空子”为手段获取收入, 通过如偷税漏税、制假贩假等行为成为富有阶层, 严重地危害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沉重地打击了诚实劳动、奉公守法的人, 是一种绝对的不公平, 也拉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 而且是明显的不合理的差距。

(二) 分配制度的不健全和调节手段的不到位加剧了高低收入之间的差距。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 发挥市场的作用, 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但是, 再分配必须注重公平, 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问题在于目前我国的再分配手段还很不完善, 不能有效地调节居民的收入分配。第一, 财政体制不完善, 财政转移支付能力不强, 不能给贫困地区以有力的财政支持;第二, 税收体制不合理, 在征收管理上又存在很多漏洞, 没有充分发挥其调节收入差距的应有作用。这突出地表现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国家税收没有对低收入者给予应有的保护, 低收入者的税负甚至高于高收入者。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人所得税不仅没有起到调节高收入的作用, 反而强化了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均等趋势。经过调查了解, 有10类人是最富裕的, 即一部分私营企业主, 外资企业和国际机构的中方高级雇员, 非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开发机构的项目经理, 一部分个体工商户, 部分企业承包者和技术入股者, 著名影星、歌星、时装模特、作家和运动员, 少数律师、经纪人、广告人和会计师, 一些经常讲课、评审、鉴定的经济学家和司局长, 少数违法经营者, 极少数腐败官员。

(三) 教育引起的高知高能人才获取较高收入。在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 熟练劳动和复杂劳动对经济增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通过劳动市场里的一些模型来发现高教育、高技能人员与低教育、低技能人员之间的收差距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知道实际工资调节劳动需求与供给相等。同时, 随着当代科技发展和我国正处于全面转型的时期, 可能会有两种情况出现, 技术进步和投资的增加意味着劳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加大了对劳动的需求,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此需求是对熟练劳动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而非熟练劳动, 低技能的需求是随着技术和投资的增加而减少的。复杂劳动的短缺和不足, 简单劳动的大量过剩使收入拉开差距。据调查统计, 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城市高收入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半, 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 在全社会各个行业, 高知高技人群的经济待遇普遍上升。

三、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一)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1、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东部地区城镇化建设较快, 在城镇地区有大量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 他们不仅可以为当地的农民提少, 西部农民的增收过程受阻。所以积极推进各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 改革户籍制度, 并为陆续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逐步转变为市民创造条件。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支持。

在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同时, 还必须要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到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的指引下,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 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农村的道路、电网、饮水、通信、广播、电视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大力加强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 使农民过得舒心、活得开心、用得放心,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农民自身创业以解决就业和增加收入, 在税收和信贷政策方面为个体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条件。乡镇企业可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结合各省区自身特点, 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和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要素的工业。这类金融支持对于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率。

1999~2002年, 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逐年下降, 分别为104.2、95.5、92.0、87.8。2002年有所上升, 但仍低于100.0。而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逐年升高, 分别为101.0、105.9、106.3、110.8;2000年有所降低, 为102.5, 仍在100.0之上。这不仅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利, 相反会进一步加大收入差距。因此, 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消除农产品国家订购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差异, 提高农产品的相对价格。目前, 可考虑将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控制在80~90.0之间。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 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二) 加强各区域优势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而到了全国基本实现小康之时, 则要拿出更大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这就是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在国家政策指引下, 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成绩明显, 但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最新统计显示, 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均GDP只相当于东部的38%、45%和71%。所以,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 发展现代农业, 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 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 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 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 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 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 建立合理的行业制度和规则。

市场需要秩序, 行业需要规矩, 无序竞争只能使行业走向死胡同, 不守规矩必然遭到市场淘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需要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三位一体的监管体制来完善市场体系。行业协会作为自律性组织, 肩负着行业自律建设的重任, 任何强有力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离开行业自律的内因作保障, 都难以取得实效。所以, 要进一步规范业内的企业经营行为,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就要建立合理的行业制度和规则, 需做到以下三点: (1) 狠抓协会内部管理制度; (2) 健全行业自律性约束机制; (3) 组织签订行业诚信公约。因此, 完善行业协会自律性管理制度, 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客观需要, 也是克服市场失灵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只有切实从源头建立好完善的行业制度和规则, 才能杜绝不正当竞争和腐败现象的出现,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各行业人员的工资透明和缩小差距的可能性。

(四)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特别是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资, 改变教育投资体制上二元结构。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表明,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除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之外, 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要素。从个人的角度来看, 人力资本越多, 其个人的收入水平往往越高。我国的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 造成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形成“恶性循环”, 即相对富裕的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能受到更好的教育, 能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 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 而更多的收入使他们又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而相对贫困的农村居民能够获得的教育资源远远不及城市居民, 他们甚至无法完成基础教育, 积累的人力资本越少, 获得收入的能力越低, 而低收入使他们获得更好教育的可能性降低。为了结束这种“恶性循环”, 我国应尽快改革教育投资体制, 保证城乡居民都可以受到最基本的九年制基础教育。这对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避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 (上、下册)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陈希孺.基尼系数及其估计.统计研究, 2004.8.

[3]郭玮.城乡差距扩大的表现、原因与政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3.5.

[4]章奇.中国的金融中介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金融学, 2003.1.

上一篇:城市污水排水工程规划下一篇:高考改革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