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微粒子病

2024-06-17

家蚕微粒子病(精选七篇)

家蚕微粒子病 篇1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 (Nosema bombycis Naegeli) 感染引起的唯一可通过胚种传染的毁灭性蚕病。我国将该病列入进境动物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 现行桑蚕原种、一代杂交种标准均将该病作为重要合格指标进行检疫判定。18世纪中叶该病在法国和欧洲发生大规模的流行, 致使其养蚕业陷于绝境。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 我省家蚕微粒子病暴发, 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90年代以来, 我省对微粒子病防治高度重视, 加强了种茧育、丝茧育防治技术的落实, 同时建立了蚕种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开展了桑蚕原种、一代杂交种母蛾、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工作, 有效地防治了家蚕微粒子病的暴发。但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在我省个别蚕种生产单位又有加重发生的趋势,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为摸清我省现阶段家蚕微粒子病发生情况与趋势, 制定切实可行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 有效控制微粒子疫病的发生与危害, 促进我省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特开展本调查。

2 调查方法

针对四川省蚕业生产特点和蚕病发生情况, 分别设计了“种茧育微粒子病防治调查表”和“丝茧育蚕病防治调查表”, 对全省具有代表性的15个蚕种场及15个蚕桑基地县2006-2010年5年间蚕病发生情况, 尤其是微粒子病发生、防治情况进行了普查。

3 调查内容及分析

3.1 种茧育

3.1.1 微粒子孢子的季节性分布调查

在川东、川北及攀西蚕区各选择一家具有代表性的蚕种场进行微粒子孢子的季节性分布调查。3家蚕种场2006-2010年春、秋季蚕前病原普查统计表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病原的存在以秋季为重, 与微粒子病秋季发生大于春季发生的实际结果一致。

造成的原因:一是与多次养蚕造成的病原积累有关。一年内连续养蚕造成蚕室、蚕具连续使用, 每期蚕结束后消毒不彻底, 废弃物处理不当给病原的残留和积累创造了条件;二是与养蚕气候有关。春季气候适宜, 桑叶质量好, 蚕体健康易养;秋季高温多湿, 桑树及杂树虫害严重, 桑叶质量下降, 蚕儿体质下降, 给病原滋生创造了条件。

3.1.2 微粒子孢子的区域性分布调查

选择川东、川北及攀西蚕区具有代表性的蚕种场各一家, 进行微粒子孢子的区域性分布调查。3家蚕种场2010年养蚕前抽样调查情况详见表2。

单位:个

从表2可以看出:总抽样1683个, 检出有毒样本220个, 占13.07%, 病原分布以原蚕区为重, 表现在带毒户多, 桑树及其环境检出率高。病原分布频度, 种场自有桑园、原蚕区的桑树及其环境共检出88个有毒样本, 占有毒样本总数的40%;种场、原蚕区的蚕室蚕具共检出82个有毒样本, 占有毒样本总数的37.27%;种场、原蚕区生活环境及附属用具共检出50个有毒样本, 占有毒样本总数的22.73%。检查发现, 蚕室蚕具的病原多分布于蚕杆、蚕架、蚕箔、给桑架、蚕室地面等处;环境中的病原主要分布于居室如板凳、拌桶、立柜、床、灶门等处;桑树病原存在于虫口叶和桑园害虫。

造成的原因:一是桑树、桑园及其环境受桑园害虫及野外昆虫污染, 微粒子孢子检出率高;二是蚕室蚕具使用频率高, 病原积累严重, 微粒子孢子检出率较高。

3.1.3 野外昆虫微粒子孢子检出调查

全省15家蚕种场2006-2010年野外昆虫微粒子孢子检出情况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桑园常见昆虫多检出微粒子孢子;菜粉蝶微粒子孢子检出率最高, 其次是蜀柏毒蛾;桑园及其周围的野外昆虫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感染源之一。

从各种野外昆虫的分布区域来看, 攀西地区以菜粉蝶、桑尺蠖、桑螟居多;川北地区以菜粉蝶、蜀柏毒蛾居多;川东地区以蜀柏毒蛾、菜粉蝶、桑螟居多;川中地区以菜粉蝶、桑毛虫居多, 川南地区以菜粉蝶、桑螟和桑毛虫居多。

造成的原因:一是四川蚕区高温多湿、植被茂盛、生态环境多样, 有利于野外昆虫生存;二是野外昆虫特别是鳞翅目昆虫, 常感染微粒子孢子, 有的可与家蚕互感;三是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在蚕体内经数代继代后传染力提高。

3.1.4 补正检查

全省15家蚕种场2006-2010年原种补正检查微粒子孢子检出率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场内还是原蚕区, 在抽样检疫、尾蚁、死卵卵壳三个检查环节中均未从样本中检出微粒子孢子。对存在个别可疑集团样本, 均在养蚕前淘汰。

原因分析:一是我省桑蚕原种生产为自有桑园、专用蚕室, 微粒子病防治措施容易落实, 防微效果较好;二是桑蚕原种经检疫机构按标准逐张镜检, 合格准用, 确保了原种安全。目前我省桑蚕原种微粒子病胚种传染不是主要因素。

3.1.5 预知检查

全省15家蚕种场2006-2010年原蚕预知检查微粒子孢子检出率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1~2龄预知检查中, 场内和原蚕区均未在样本中发现微粒子孢子, 3龄-苗尾蛾阶段, 样本中有微粒子孢子检出, 场内样本的微粒子孢子检出率最高值<0.4%, 原蚕区样本的检出率最高值<1%, 以蔟中、蛹期和苗尾蛾检出率相对较高。

造成的原因:一是家蚕微粒子孢子主要通过桑叶污染造成食下传染, 故微孢子虫在大蚕期及茧蛹蛾期检出;二是桑叶及环境污染是现阶段微粒子病危害的主要原因。

3.1.6 蚕沙处置调查

在调查的全省15家蚕种场中, 场内多按要求及时将蚕沙倒入专用蚕沙池、沼气池, 且全部隔年使用;原蚕区只有60%的养蚕户做到, 且当年全部使用, 另有5%的养蚕户是集中堆放腐熟, 15%的养蚕户在除沙后马上作肥料施入田地, 有5%的养蚕户是随处堆积, 空闲时再处理。由于原蚕区养蚕户对蚕沙处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原蚕区投入不足, 处置不当的蚕沙给病原的滋生、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

3.2 丝茧育蚕病发生情况调查

对15个蚕桑基地县丝茧育蚕病发生情况调查详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调查点丝茧育中未发现家蚕微粒子病的危害; 1~2龄未发现蚕病发生, 3龄蚕后发现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蝇蛆病的危害;夏秋季真菌病 (白僵病) 、蝇蛆病偏重发生;对生产影响最大, 发生最严重的是病毒病。

4 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综述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分析, 总结四川省桑蚕微粒子病的流行规律为:

一是近年来我省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呈起伏态势。区域发生差异明显, 个别年份、个别单位发生情况严重, 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但仍处于可控范围。

二是桑叶及环境污染造成食下传染是微粒子病发生的主要途径。野外昆虫及环境微粒子孢子污染, 进而通过桑叶污染, 造成食下传染, 已经成为我省微粒子病发生的主要途径。

家蚕微粒子病 篇2

1.1 材料

供试家蚕品种:19个多化品种,16个中系二化品种,15个日系二化品种,均为我所家蚕育种研究室保存的资源品种。

供试病原:试验用病原为本所保存的家蚕微粒子原虫Nosema bombyx (简称N.b) 孢子,将提纯的N.b按10倍稀释法配制成107-1034级浓度,冰箱4℃保存备用。

1.2 方法

采用食下接种的方法,将病原孢子10倍系列稀释液定量均匀涂抹于桑叶上,晾干后分别给2龄起蚕添食至吃完,然后撒石灰以正常桑叶饲养,12天后对每头蚕镜检,调查感染头数。每个处理3区,每区50头。调查结果按Reed-Muench法统计感染中量(IC50)。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各家蚕品种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抗性测定结果见表1。为便于品种间的抗性差异显著性比较,首先对IC50指数进行频数分布,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IC50指数分布曲线呈基本正态分布。随后对IC50指数进行方差齐性分析,P=0.195,大于0.05,说明3个品系所属总体方差齐。

IC50指数分布和齐性分析说明IC50指数符合方差分析的条件,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不同品系的抗性均值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并取用SNK和Tukey进行两两比较(表2和图2)。

注:相同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

根据SNK和Tukey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系和日系品种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多化与中系和日系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化品种抗性总体高于中系和日系品种。

3 分析与讨论

不同品系的遗传基础不同,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抗性也表现不同。张远能等(1982)比较了不同品种间的抗性,发现最强与最弱品种间相差了1000倍,差异非常显著[1]。沈中元等(2003)调查了4个不同系统(欧洲、中系、日系和多化)138个品种抗性,结果表明,处在抗性较强水平的品种中欧洲系统品种占多数, 其次是日系和中系品种,而抗性弱 (敏感) 品种多数为多化性品种[2]。本研究通过对30个家蚕资源品种抗微粒子病感染中量指数的差异显著性比较,发现中系与日系品种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与多化品种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化性品种的抗性高于中系和日系品种。这一结果与沈中元报道的结论有一定差异。

沈中元等(2003)对28个现行家蚕品种和6对一代杂交种进行微粒子病抗性测试,认为蚕品种存在着显著差异,发现一代杂交种的抗性水平基本上介于其两个亲本之间[3]。这与刘仕贤(1981)[4]和徐兴耀(1998)[5]报道的结论相似。说明通过资源品种的定性选育,有可能获得抗性较强的实用化蚕品种。

参考文献

[1]张远能, 刘仕贤, 霍用梅等.若干家蚕品种对6种主要蚕病的抗性鉴定[J].蚕业科学, 1982, 8 (2) :94-97

[2]沈中元, 李奕仁, 沈兴家等.家蚕现行品种微粒子病抗性研究[J].中国蚕业.2003 (02) :22-23.

[3]沈中元, 徐莉, 徐安英等.家蚕品种资源对微粒子病的抗性调查[J].蚕业科学.2003, 29 (4) :421-426.

[4]徐兴耀, 谭佩婵, 孙京臣.家蚕品种对微粒子病抗性测定[J].广东蚕业.1998, 32 (2) :30-34.

湖北省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分析 篇3

1 材料与方法

研究数据来自湖北省6个蚕种场1993-2012年20年间蚕种检毒数据。

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别对全省蚕种生产数据及6个蚕种场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以制种量为影响因子, 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制种量与超毒率的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蚕种生产总量与超毒率的关系

湖北省1993—2012年蚕种生产总量与超毒率的关系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20年来, 随着全省蚕种生产量的不断下降, 超毒率也在降低, 近16年平均超毒率被控制在10%以内。

湖北省蚕种生产总量与超毒率的线性关系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 全省蚕种生产量与超毒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来描述:y=0.0217x2-0.6452x+5.211, 相关系数为0.8157, 说明二者关系明显, 根据该数学模型计算, 以蚕种生产量35.88万张为界, 在此范围内, 超毒率能控制在10%以内, 超过这个范围, 超毒率就会大幅度上升。

2.2 各蚕种场蚕种生产量与超毒率的关系

对6个种场生产条件、蚕种产量及超毒率进行分析, 将其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类, 条件最好, 设施齐备, 人员素质高, 管理规范, 超毒的可能性小, 蚕种场A符合这个类型;第二类, 条件一般, 设施人员管理水平一般, 在正常范围内生产, 超毒率基本能控制, 一旦超负荷生产, 超毒率上升的几率会提高, 有4个蚕种场 (B、C、D、E) 符合这个类型;第三类, 条件较差, 设备人员管理基本不到位, 超毒率无法控制, 蚕种场F符合这个类型。

a.第一类, 种场A

通过分析1993—2012年数据, 超毒率与生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04, 表明发病率与生产量的关系非常微弱 (见图3) 。

由图3发现, 所有类型曲线都不能使各点回归。除了1996年因所购原种带毒引起超毒率大幅升高之外, 每年的超毒率均不高, 因此可以推断, 该场生产条件较好, 人员及管理均很到位, 微粒子病能得到有效控制。

b.第二类, 种场B、C、D、E

蚕种生产量与超毒率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均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表示 (表1) , 相关系数也很高, 表明二者关系明显, 此类种场生产条件一般, 设施人员及管理水平不高, 在正常范围内生产, 超毒率能得到基本控制, 一旦超负荷生产, 超毒率将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微粒子病随时会有暴发的危险。

下面是种场B、C、D、E蚕种生产量与超毒率线性关系分析图 (见图4-7)

c.第三类, 种场F

对种场F蚕种生产量与超毒率的数据进行分析, 相关系数为0.176, 二者关系不大。通过曲线分析发现, 难以找到合适的回归曲线 (见图8) 。由于该种场生产条件较差, 设施、人员、管理基本不到位, 蚕种超毒率得不到有效控制, 蚕种超毒率大幅上升与生产量关系不大, 与生产中微粒子病未得到有效控制有很大关系。

3 讨论

对全省蚕种生产检验数据及各蚕种场1993-2012年检毒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 蚕种生产量与超毒率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表示, 当蚕种生产量超过临界限时, 超毒率会大幅上升。这当中有下面几个原因:

1) 蚕种场超负荷生产的时候, 正是蚕桑形势大好的时候, 各地蚕种需求量增加, 蚕种供不应求, 检毒时合格标准放松, 用于生产的原种及普通种带毒率大幅提高, 生产环境中微孢子量大量增加。

2) 蚕种生产量超过种场生产能力, 设施、人员及管理无法跟上, 生产中的防病技术措施不到位, 微粒子病得不到有效控制, 超毒率上升的机率就会增加。

因此, 要避免微粒子病的暴发, 控制蚕种生产量在一个合理范围, 杜绝超负荷生产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对于条件较差的蚕种场要进行整顿, 设施、人员及管理符合条件后才能进行生产。

参考文献

[1]鲁兴萌, 吴海平, 李奕仁, 等, 家蚕微粒子病流行因子的分析[J].蚕业科学, 2000, 26 (3) :165-171.

[2]刘吉平, 张国权, 徐兴耀, 等, 广东省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的分析[J].蚕业科学, 2000, 26 (3) :172-175.

[3]刘吉平, 张国权, 徐兴耀, 等, 用关健年法分析家蚕原种微粒子病发病规律[J].蚕业科学, 2001, 27 (1) :55-58.

家蚕微粒子病 篇4

关键词:家蚕微粒子病,健全制度,效果

家蚕微粒子病在桑蚕良种繁育中对生产单位的经济威胁最严重, 是最难防治且具有毁灭性的传染病, 是桑蚕病害中唯一的检疫对象。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要做好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 应建立预防为主, 多管齐下的综合防控制度, 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玉林市蚕业技术推广站 (原玉林市蚕种场) 是广西具有一定规模的桑蚕一代杂交蚕种生产单位, 经过多年探索, 开拓创新, 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微粒子病防控措施, 微粒子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多年来本单位没有毒率超标批次, 而且合格批次的毒率极低, 无毒批次逐年增加。现将我站防“微”工作的基本做法总结如下, 仅供同行参考。

1 加强专业技术培训, 增强职工防“微”意识

综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完成好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提高人的思想认识。只有提高职工思想认识, 让职工充分认识微粒子病危害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落实防病措施才能提高防“微”效果。为此, 我站在每年举办职工的培训中, 防“微”是重要的一课, 由我单位专业技术领导或请区内外知名专家授课, 加强职工对防“微”工作的思想认识, 让职工充分了解家蚕微粒子病的危害性、风险性和防控新办法, 增强职工的防“微”意识。

2 建立健全防“微”岗位考核制度, 增强防“微”责任感

我站在防“微”工作中打破“大锅饭”, 实行岗位责任制。具体如下:4龄眠蚕检出微粒子孢子的责任归属共育室工作人员, 5龄以后检出微粒子孢子的责任归属大蚕技术指导的工作人员。使防“微”责任落实到岗到人, 实现防“微”效果与绩效挂钩, 根据岗位防“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合理分配报酬。防“微”成果、蚕种质量、单位效益与职工收入紧密挂钓, 促使企业的生存发展与职工的生活质量紧紧联系在一起, 充分调动了职工主观能动性和防“微”积极性, 家蚕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控取得良好效果。多年来我单位没有毒率超标批次, 而且合格批次的毒率极低, 无毒批次逐年增加。2011年我站蚕种在广西全区蚕种质量评比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3 建立安全、稳定的原蚕基地, 为防“微”打下良好基础

我站的原蚕都在农村基地饲养, 原蚕基地是蚕种生产的基础, 是生产第一车间。因此, 原蚕区的建立和保护, 对防“微”起决定性的作用。1997年前, 我站无稳定、安全的原蚕区, 原蚕饲养都是“打游击战”, 蚕种微“毒”难以控制。为了加强微粒子病防控, 降低蚕种的“微毒”率, 减少单位经济损失, 1998年我站按标准选原蚕区, 以按“四统一”标准方式, 即统一选定栽桑地点, 统一赊销桑苗、蚕具, 统一消毒, 统一发放4龄蚕等办法, 在褔绵区、陆川县等县建立原蚕基地。2000年下半年原蚕基地基本建成, 为家蚕微粒子病的安全防控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保护好原蚕基地, 确保家蚕微粒子病在可控范围, 我站一直坚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同一批次同一个村所有养蚕户都饲养原种, 不插花饲养普通种;二是原蚕区饲养的普通种统一饲养100%全检无毒种。

4 建立小蚕共育基地, 确保小蚕健康无毒, 为饲养出优质无毒种茧打下基础

小蚕共育基地的建立, 对预防小蚕感染微粒子病起到了隔离的作用。为此, 我场从2000年起创办了仁东、太平两个大型共育室, 通过建设小蚕专用桑园、配置蚕室、配套专用蚕具及专职人员, 实施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通过十多年对小蚕共育基地的环境、共育桑叶、1~3龄迟眠蚕的抽样镜检结果表明, 建立小蚕共育基地, 是预防小蚕期感染微粒子病的办法。

5 强化消毒防病, 净化养蚕环境

微粒子病的发生与环境带毒有密切关系, 为降低病原基数, 应净化养蚕环境。

5.1 改善养蚕设施, 提高消毒效果

原蚕户要有专用蚕室、贮叶室、蚕沙池, 蚕室和贮叶室地面需要硬化, 墙壁要粉刷, 做到“六面光”, 便于消毒。每间蚕室要配有鞋, 出入蚕室要换鞋。

5.2 规范消毒技术规程, 提高消毒效率

催青室、共育室、大蚕室、制种室、冷库、汽车、办公室、仓库、宿舍等都要规范消毒。催青室、共育室实施“两消一洗一熏蒸”, 原蚕户实施“两消一洗”, 运输蚕儿的汽车隔2d消毒一次。消毒严格执行以下技术规程:一是消毒前必须先清扫干净, 便于药液浸透;二是必须用漂白粉精澄清液, 开药澄清20min后才能喷;三是必须喷匀喷湿透;四是必须全面彻底、不留死角。汽车要特别注意蓬布和驾驶室的消毒, 共育室要注意仓库、住处、蚕粪池的消毒, 原蚕户要特别注重贮叶室、上蔟室、人住房屋、摘叶袋、盖叶薄膜的消毒;五是消毒后必须关闭门窗保持湿润30min以上。

5.3 组织专业消毒队伍对原蚕区实施地毯式强化消毒, 净化原蚕区环境

我场从1989年恢复原蚕生产至今, 除每年春秋蚕造开始前坚持对场部环境及职工生活区域统一消毒一次外, 原蚕区坚持“回山”消毒, 减少原蚕区病原积累。对原蚕区组织专业消毒队伍, 对原蚕饲养户的蚕室、蚕具及环境使用1%有效氯浓度的漂白粉精消毒, 严格执行“两消一洗”制度, 对蚕室及环境等进行地毯式消毒。在消毒过程中, 我们重点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两消做法”, 严格按“消———洗———消”程序;二是要用机动喷雾器喷消, 提高消毒功效和效果;三是要注重住房、厨房、摘叶袋、盖叶薄膜的消毒;四是注意蚕室周围环境的清洁消毒;五是正确配用药液, 先把药物倒进桶 (池) 中, 放少量水溶解药物后按目的浓度加足量的水, 等药液澄清后再消毒。

5.4 严格执行卫生防病制度

5.4.1 认真做好人员管理, 防止病原通过人员交叉传染

我站规定, 生产期间共育室和催青室人员尽量不到大蚕饲养场所和制种场所;催青和养蚕人员尽量减少与制种和检毒人员接触;制种人员和检毒人员不能随便到催青室和共育室, 而且尽量不到催青和共育人员的家;催青人员进出催青室要更衣换鞋洗手;运输蚕的司机要注意个人和车辆卫生, 不到制种室及检毒室;非检毒人员不能随便到检毒室。

5.4.2 做好制种室、检毒室隔离工作, 避免污染物污染养蚕环境

制种室和检毒室设立隔离带, 制种和检毒人员出入洗手、换鞋、更衣、戴帽, 尽量减少污染物外流, 不拿蛹或蛾回家喂鸡鸭, 不拿烂簸箕及旧竹回家烧。

5.4.3 做好原蚕户养蚕卫生防病工作, 减少病原传播

严格要求原蚕饲养农户执行摘叶前、喂蚕前、除沙后、捉熟蚕后、采茧后要洗干净手脚;把死蚕、死笼茧深埋, 不乱丢, 不喂家禽;不乱堆蚕粪, 杜绝把蚕粪直接施入桑园。养蚕人员特别是下乡技术指导人员入室一定要换鞋。

6 采取多种措施防止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蚕的交叉感染, 切断桑叶传染源

据相关文献报道, 目前已发现有几十种桑园昆虫携带的微孢子虫与家蚕有交叉感染, 所以切断桑叶微粒子病传染源是防“微”措施之一。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6.1 及时做好桑园病虫害防治

一是冬伐前用敌百虫等剧毒农药对桑园及周围进行“封园”, 减少越冬害虫, 夏伐和冬伐后桑树高约15cm时和养蚕前15d用敌敌畏和乐果喷一次;二是养蚕期间对每个原蚕点每采完一批桑叶, 马上统一桑园除虫, 发生虫害时, 在保证蚕儿安全前提下增加桑园的喷药次数。

6.2 做好叶面消毒, 增强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效果

我站在叶面消毒工作中, 采用的方法是1~3龄小蚕叶用0.3%~0.5%有效氯溶液浸桑叶10min, 然后漂洗干净, 脱水晾干后喂蚕。大蚕叶施用“防微灵”, 即4龄眠时第一次施药, 每隔3d喷药一次, 直至上蔟结茧。实践证明这种小蚕用叶浸消, 大蚕叶喷“防微灵”的方法既省工又能取得良好的防“微”效果。

原蚕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措施 篇5

1 加强原蚕区管理, 加大蚕农帮扶力度

原蚕区管理首先要优选养蚕基础条件好、饲养水平高的蚕区, 要考虑当地种植习惯, 尽量避开萝卜、甘蓝等十字花科的种植区域, 因为这些区域容易招引菜粉蝶, 而根据近年来调查, 菜粉蝶是微粒子病感染率极高的昆虫。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原蚕区要进行选择性淘汰, 同时要尽量避免种茧丝茧混养。

蚕种场应积极为蚕农购置桑叶甩干机、扩修消毒池、新增蚕沙池, 在消毒药物、治虫农药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原蚕区的防微控微能力建设, 减少蚕农的资金压力, 加大对蚕农的帮扶力度。

2 提高蚕农防微意识, 消毒防微与茧价挂钩

由于原蚕饲育的特殊性, 微粒子病的检出多在种茧收购以后, 在种茧质量考核指标中没有微粒子病毒这一项。因此, 为引起蚕农对防微工作的高度重视, 要将防微工作与蚕农的经济效益挂钩, 这样防微工作才能顺利进行。种场在种茧定价指标中要将防微工作作为一项考核指标, 在发放种茧款时, 每公斤茧扣防微风险金1~2元, 待分户苗蛾检验无毒后, 退还风险金。这样, 农户在消毒和饲养过程中就会和种场密切配合, 落实防微具体措施。

3 加强消毒防病, 彻底清除病原

做好蚕前综合消毒防病工作, 是防微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消毒必须全面彻底, 要认真做好扫、铲、刮、刷、洗、消、熏等各项工作, 按照先室内、后室外、先物理、后化学的程序, 以一个原蚕片区为单位统一消毒时间, 统一配兑药液, 统一组织人员逐家逐户进行。消毒时要注意喷足药量, 喷药均匀, 不留死角, 不走过场。对蚕具如杆、架、箔、网 (塑料网) 等用具必须用含1%有效氯漂白粉液浸泡10min, 并放置室内保持30min湿润状态后方可进行清洗晾晒。消毒过程中要注意检查调节药液目的浓度, 保持含有效氯1%~1.5%, 以保证消毒效果。线网可通过蒸煮达到消毒目的。

蚕农经春季原蚕饲养后, 又继续饲养普通丝蚕, 由于中途时间所限消毒不彻底, 各种蚕病病原积累较多。因此, 每年晚秋季蚕农采茧后, 种场应抓住病原集中、新鲜、裸露、耐药性较弱的机会, 组织人力物力对原蚕户的蚕室、蚕具及环境按蚕前消毒程序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消毒。集中杀灭病原, 净化环境, 为来年原蚕饲养打下基础。

4 抓好小蚕共育服务

加强小蚕共育管理, 选择和培育品行好、工作负责、养蚕技术过硬、为广大蚕农所信赖的小蚕共育人员, 共育户要做好小蚕售后服务工作, 对共育户所辖农户进行逐一走访, 技术指导, 对养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5 桑叶全程消毒

实行桑叶全程消毒是防微的重要措施, 具体消毒方法较多, 可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方式。对于条件较好且劳力充足的养蚕户可采用消毒池浸消后晾干喂蚕;劳力不足, 又无消毒池的可将桑叶置于簿膜或晒垫上进行喷消, 喷药时翻动桑叶, 半小时后喂蚕;还可将兑好的药液直接喷消树上桑叶, 1h左右后采叶喂蚕。消毒时要注意检查调节药液目的浓度, 将有效氯检测含量分别保持在小蚕期0.31%~0.34%, 大蚕期0.35%~0.38%为宜, 过浓损坏叶质, 过淡不能达到消毒目的。

6 加强预知检查

饲育期、种茧期、制种期应加大预知检查力度, 各期预检抽样要按要求进行, 原蚕区收回的种茧以户为单位合并, 做好合并户的登记工作, 注意合批不宜过大, 待苗蛾镜栓确认无毒后才合批制种。预检中凡检出微粒子病孢子的养蚕户, 应彻底淘汰收回种茧。

7 加强“五选”工作

饲养过程中要坚持做好选卵、选蚕、选茧、选蛹、选蛾工作, 认真淘汰不良个体。饲养期间要严格淘汰容易引发病患的各龄迟眠蚕、弱小蚕以保蚕座安全。收购环节要抓好仪评收茧工作, 采用仪器测量, 群众监督, 彻底改变“眼看手摸口喊价”的状况, 按质论价、买卖公平。

家蚕微粒子病 篇6

1 建立安全、稳固的原蚕基地, 为防“微”工作夯实基础

我场从1996年开始, 生产蚕种所需的原种茧全部由原蚕户饲养, 我们尝过因为没有安全、稳固的原蚕区, 打“游击战”的苦味, 深刻体会到原蚕基地是我场的第一车间, 原蚕户是第一生产车间, 要有效控制微粒子病, 必须强化第一车间建设, 必须建立安全稳固的原蚕基地。2000年, 我们彻底改变了以往“游击战”的作法, 投资建立自己新的原蚕基地,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保护好新建基地。

1.1 建立新的、可控制的原蚕基地

1.1.1 正确选址。

部分人认为原蚕点应该建在普通种饲养区, 殊不知原蚕区建在普通种饲养区对于防“微”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我们认为原蚕基地应建在远离普通种饲养区5公里以上, 才安全。所以在原蚕基地选址时, 我们选择了当时没有养蚕历史的福绵区, 这样, 有利于基地建成后的保护。

1.1.2 科学规划: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 做好桑园规划及蚕房选择。为了巩固基地, 我们选择旱水田较多的关塘村、太安村、苏立村为重点发展村, 避免因粮食提价而毁桑。

1.1.3 给予资金扶持:

为了提高原蚕户的积极性, 对蚕户赊销桑苗、小蚕、蚕药、蚕具及肥料, 并实行保护价收购原种茧。2008年, 在丝茧价格和蚕种价格持续低迷的形势下, 为了保护原蚕户的利益, 我们仍按日系34元/kg、中系30元/kg的价格收购原种茧。

1.2 采取切实可行措施, 保护好原蚕区

1.2.1 非饲养原种期间, 所有原蚕户统一饲养全检无毒的普通种, 禁止外来蚕种进入基地。

1.2.2 原蚕户所养丝茧由我场统一收购, 禁止外地茧贩进入基地, 预防外来微粒子病入侵。

1.3 实施小蚕共育, 提高防“微”效果

如果千家万户的原蚕户自养小蚕, 必然给防治微粒子病增加难度。为了提高防“微”效果, 我们先后投资200多万元, 建成较完善的小蚕共育中心, 有小蚕专用桑园200多亩, 标准化专用小蚕室5000多平方米, 基地统一饲养小蚕到4龄才发给农户。实行标准化饲养小蚕, 强化共育室防“微”措施, 提高了防“微”效果。由于建立了安全、稳固的、可控制的原蚕基地, 为防“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建立蚕种生产预检体系

要有效地控制微粒子病, 必须切实做好预知检查工作。通过预知检查, 能预知病菌存在及分布情况, 预测发病规律, 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规避生产风险, 确保蚕种质量。多年来, 我场坚持把预知检查工作作为防“微”的重要措施来抓, 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场的预检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2.1 做好补正检查

为了预防原种母蛾检疫的漏检或错判, 我们坚持每批原种都进行补正检查, 具体做法是:原种收蚁后, 分张对不良卵及卵壳作检验, 以张为单位, 先挑取不受精卵和死卵, 集中研磨后检验, 余下的卵壳另外集中研磨检验。镜检结果有微孢子或有怀疑的, 坚决淘汰。应重点检验死卵、不受精卵, 因为死卵、不受精卵检出率相对较高, 卵壳检出率相对较低。

2.2 做好蚕期、蛹期和蛾期的预知检查

对每龄迟眠蚕、弱小蚕、不结茧蚕, 按区或按户进行抽检 (1~3龄可检蚕粪) , 要特别重视发蛾促进检查和苗蛾检查, 因为蛾期病原体已充分繁殖成孢子, 检出率比较高, 以户 (或区) 为单位, 进行促进发蛾或苗蛾检查。检出带毒区及时淘汰, 尽量减少损失。

2.3 做好场部、共育室及原蚕区的环境检查

养蚕消毒前对场部、共育室、原蚕户的大环境和小环境进行一次全面抽检, 包括生产区、宿舍区、办公区、公共区、桑园等进行一次抽检, 消毒后再抽检, 抽检发现有病原物的区域继续消, 直消至无毒为止。生产期间, 每月进行一次环境抽检, 准确掌握病情, 及时采取相应消毒防病措施, 防止病情蔓延。

3 净化生产环境, 防止食下传染

3.1 强化消毒防病, 净化养蚕环境

3.1.1 改善养蚕设施。

一是完善共育室设施, 我场所有共育蚕室都达到“六面光”, 周围环境地面用水泥硬化, 配套自来水或井水, 配套沼气池, 配备电动消毒机械, 这种标准化的共育室, 有利于消毒防病及实施标准化生产。二是要求原蚕户有专用蚕室、贮叶室、蚕沙池, 蚕室。叶室地面要硬化, 墙壁要粉刷, 达到“六面光”, 以利于消毒。每间蚕室、叶室配备专用鞋, 做到出入换鞋。

3.1.2 规范消毒技术规程。

做到催青室、共育室、大蚕室、制种室、冷库、办公室、汽车、仓库、宿舍 (包括临时工宿舍) 等都要按消毒技术规程经常地、彻底地消毒。催青室、共育室实施“两消两洗一熏蒸”, 原蚕户实施“两消一洗”, 统一选用高效、稳定性强的漂白粉精消毒, 提高消毒效果。

3.1.3 组织专业队伍对原蚕区实施地毯式强化消毒。

我场从1989年至今一直实施这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分别于春蚕饲养前、后, 秋蚕饲养前、后, 全场动员, 组织专业消毒队, 自带消毒器械和消毒药品挨家挨户免费对原蚕户的蚕室蚕具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3.1.4 严格执行防病制度。

一是防止人员交叉传染, 共育室和催青室设专职人员, 催青、共育人员不准到制种室及检毒室, 进出蚕室必须更衣、洗手、换鞋。催青室及共育室禁止外来人员进入。二是着重做好共育室的防病工作, 做到每天消毒环境一次, 共育人员进出蚕室必须更衣、换鞋、洗手、消毒手, 共育临时工不从事饲养大蚕工作。三是切实做好原蚕户的防病工作, 蚕粪必须经充分堆沤后才使用, 禁止蚕粪施用于桑园, 饲养原种的批次不混养普通种, 采叶、喂蚕前要洗手, 进出蚕室要洗手、换鞋。死笼茧、下烂茧由场方统一回收集中处理, 防止农户囤起来造成二次传染。

3.2 做好制种室、检毒室隔离工作, 减少制种、检毒污染物污染养蚕环境

制种室、检毒室是蚕种生产流程中污染物最多的地方, 也是工作人员最多的地方, 是防“微”的难点, 处理不好, 其污染物会严重污染场部, 继而污染养蚕环境。所以我们高度重视做好制种室、检毒室的隔离工作, 一是设立隔离带;二是制种室门前设置消毒池, 进出制种室的人员及车辆必须经消毒池消毒鞋及轮胎;三是工作人员出入必须洗手、换鞋、更衣。

3.3 防止野外昆虫所携带的微孢子虫对蚕的交叉感染

3.3.1 定期进行桑园消毒, 及时除虫。

一是切实做好蚕沙处理工作, 严禁蚕沙施用桑园;二是每年夏伐和冬伐后分别用漂白粉精稀释液消毒桑园;三是及时除虫, 为了确保农药质量安全, 由场统一购进, 经测定或生物试验确认安全后再配送给蚕农。密切关注桑树病虫害发生情况, 做到及时除虫。

3.3.2 共育室小蚕用叶实施叶面消毒。

为了防止因桑叶污染微粒子病原对蚕的影响, 小蚕用叶用0.2%~0.3%的漂白粉液进行消毒, 为了保证桑叶消毒清洗后能及时晾干, 共育室配套了脱水机和抽湿机。实践证明共育室实施叶面消毒是防治微粒子病的有效措施。

4 实行分张收蚁, 分区饲养, 分户制种, 确保淘汰蚕种准确

我们曾有混合收蚁的教训, 1994年我场混合收蚁200多克进行小蚕共育, 在进行原种卵壳补正检查时, 发现其中一个蛾带毒, 当时误认为只有一蛾带毒, 饲养后所制蚕种可能会在合格范围内, 没有及时淘汰, 一直饲养至结茧、发蛾、制种, 其间每龄都进行预知检查, 预知检查均未发现微粒子孢子, 但制种后, 母蛾检验2 000多张种, 全部超毒。经过这次深刻教训后, 我场在实施小蚕共育的基础上, 坚持分张 (原种) 收蚁, 分区饲养, 分区发蚕, 分户制种, 这样做的优点一是可以掌握全场原蚕户的微粒子病情况, 跟踪有毒户, 重点消毒防范;二是确保淘汰蚕种准确, 避免淘汰扩大化, 淘汰超毒户所有蚕种和合格户的有毒蚕种即可。我们体会到分区收蚁、分户制种是防治微粒子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5 正确使用防微灵, 防“微”效果更明显

防微灵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 我场在实施上述措施的基础上, 坚持使用防微灵, 取得良好的防“微”效果, 10年累计病毒淘汰率小于1%。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 我们体会到使用防微灵防治微粒子病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 根据防微灵喷叶后维持治疗效果的时间是1~6天的特点, 4~5龄必须分三次喷施, 分别是三眠时喷施4龄用叶, 四眠时喷施5龄前半期用叶, 5龄中期喷施5龄后半期用叶;

(2) 为了保证效果, 喷施必须细而均匀, 桑叶正反面都要喷到。

(3) 一定要用清洁自来水或井水兑防微灵。

家蚕微粒子病 篇7

1 科学调查 有的放矢

我们分析了微粒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丝茧育发展快速而原蚕区的“防微”措施没有得到落实,防控微粒子病技术没有相应更新;二是由于蚕种市场放开,其它省区的蚕种陆续进入本地市场,其中包括带毒合格蚕种,导致家蚕微粒子病在我县迅速蔓延。2009年我站质检人员不仅在蚕房、桑园害虫中检出微粒子孢子,连其他作物(水稻、蔬菜、水果等)的野外昆虫也检出微粒子孢子,在老蚕区发展原蚕生产已无可能。在此情况下,环江县蚕业站的“防微”措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到丝茧育较少或没有的地方另外发展高产优质原蚕生产示范基地,按照原蚕饲养技术要求,建立标准化桑园,实行桑园病虫害标准化防治,保证蚕种生产安全和供应稳定。

2 创新思维,标准化建设与管理

2.1 科学规划,严格选点

为保护原蚕基地饲养环境,减少蚕病发生,生产优质高产无“毒”种茧,维护蚕农长远利益,根据自治区《家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和有关加强防治微粒子病的制度要求,选择交通方便,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干净,周边无丝茧育且无任何工业污染源的原蚕基地,并且原蚕区要相对集中,最好是集中片区饲养。原蚕基地最好是选择在本地发展,利于争取到当地政府、群众的支持和资金投入。2008年下半年我站曾经到南丹县发展原蚕基地,虽然群众积极参与,但因投入不足、饲养设施过于简陋,无法进行标准化生产,只做了半年就撤回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延误了我站的发展。

2.2 培训先行 科技种养

原蚕基地的良好运转必须要有素质高、懂技术的原蚕生产人员。在选好点后我们先动员一些接受新技术能力强自愿参加原蚕生产的群众参加,强化对他们的技术培训力度,保证他们原蚕饲养成功,充分展示原蚕饲养的高效益。经过2009年的生产示范,2010年基本上把周边的群众带动起来。我站坚持每半年养蚕结束后,立即深入原蚕基地,召集原蚕户分区分片统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技术培训,帮助原蚕户总结经验,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不断地提高原蚕户的科学种养水平。原蚕户“防微”意识提高了,由不理解转为主动配合,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实施建议,原蚕户对“防微”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在生产中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经过培训,强化了大家的“防微”意识,各原蚕点加强组织管理,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术人员及蚕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将“防微”措施、指标落实到户,保证工作有序进行。目前康宁村已建成桑园面积为10 hm2、年产种茧量达3万kg的标准化原蚕饲养基地,是我站主要原蚕点之一。

2.3 主动投入 标准化生产

我们主动增加对原蚕点的建设投入,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环境,不等不靠,大力推广标准化原蚕生产。原蚕基地必须有一定面积的优良桑园,户均有桑园面积0.134 hm2以上,原蚕户必须有专用蚕房、贮桑室、蚕沙房(坑)和消毒池,蚕房、贮桑室要有天花板中杠、地面要硬化、墙面要抹灰,蚕沙坑(池)必须远离蚕室、桑园、水源以便进行消毒防病工作。2009—2010年我站共争取到县级科技经费35万元及项目经费70万元,结合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家蚕新品种桂蚕二号健康制种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加强与区内外技术雄厚蚕种场的合作交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及设备;另一方面加强原蚕点生产建设,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除了发动农户筹集资金以外,我站还扶持部分资金以搞好大、小蚕房及贮桑室建设,按“防微”要求为每户免费建一个消毒池及专用蚕沙坑。另外,为达到原蚕生产的省力化,我们在该基地建设一个原蚕小蚕共育室,原蚕小蚕必须统一共育到3龄第2口叶再发放到原蚕户手中,同时要求每户每批只能饲养一个品种。生产期间成立消毒队,强化消毒效果,消毒队由基地村干、队干及原蚕户组成,蹲点技术员组织做好基地的卫生打扫、消毒和蚕期中的防病卫生制度管理工作。每年上下半年第一批原种出库前及每批蚕结束后(包括原蚕或普通蚕)整个基地统一进行蚕房、大环境的大清理消毒工作,包括生产区、生活区的卫生消毒,所用消毒药品由我站按规定统一免费供应,要求每户都要参加。蚕沙处理必须做到“三要三不准”:一要统一装包运到蚕沙坑,不准随意洒落地面;二要集中堆沤,不准乱倒乱放;三要灰化处理,不准直接做肥料。

2.4 加强桑园管护 保证良桑优叶

多年实践证明,抓好桑园杀虫除草工作是“防微”工作的关键环节,桑园虫口密度与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呈紧密正相关性。每年冬伐、夏伐后及时清园,将桑园内、田基上杂草、枯枝、落叶统一集中烧毁,并组织人员使用机械喷雾器全面喷洒如万灵、乙酰甲胺磷等高效残毒期长的农药进行封园,尽量减少越冬越夏虫卵。蚕期中积极主动与我县植保站联系,做好桑园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采用化学、物理等多种方法防治病虫害。化学防治在养蚕前10 d用敌敌畏乳油和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稀释液或桑虫清乳油稀释液,全面喷洒桑树叶面和顶芽2~3次,另外在桑芽发病前喷洒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1~2次,要求实行“统一农药品种、统一时间范围、统一浓度”进行喷杀,防止桑树病虫危害。物理防治采取有规划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可快速杀灭成虫飞蛾,降低虫口密度,有利于“防微”工作的推进。为提高种茧质量,保证原蚕点桑园的正常产出,提高制种成绩,我站在冬伐后统一调进桐麸,采取价格补助办法即我站负责一半原蚕户负责一半,动员原蚕户大力增施、施足有机肥、农家肥料,保证桑叶质量。

2.5 加强原蚕基地管理,制定环境保护制度

组织村干、队干、骨干原蚕户结合原蚕基地具体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制定原蚕基地环境保护制度。由村干、队干组成的“防微”领导小组监督、分辖区落实各项“防微”措施,从原种茧款中提取0.1元 /kg用于基地维护补助费。其中0.05元 /kg作为“防微”小组成员工作补助,余下0.05元 /k作为各户“防微”保证金,发生违反制度情况每次罚款100元,年终根据各户遵守制度的情况返还各户。各户必须严格遵守管理制度,如有违反制度者,首先给予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则取消原蚕饲养资格。“防微”领导小组成员所管辖区域内有发生违反制度情况没有上报处理的,发现一次罚款100元,从工作补助中扣除;有群众反映工作不负责的,经调查核实后取消其领导小组成员资格。违纪情况在各队原蚕生产技术宣传栏每月公布1次。制度实施后,有效保护了原蚕基地的饲养环境,降低了蚕病的发生率。

3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完善原蚕基地的基础设施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原蚕基地以及农村养蚕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使蚕种生产和农村养蚕环境得到改善,希望上级领导及各级部门继续加大对蚕种生产行业的扶持力度。

3.2 加强宣传,强化从业人员“防微”意识

一些蚕户综合防病意识淡薄,消毒马虎不到位,用药量不足,消毒不彻底,将损坏的上蔟工具等养蚕废弃物乱扔乱放,病原污染现象时有发生。我们除了加强现场的指导和检查外,还定期开办蚕农的生产技术培训班,在每一个自然屯设立一个种桑养蚕技术宣传栏,根据生产情况及时组织蚕农做好防病工作,特别是每半年原蚕生产结束后,我们根据各户制种成绩进行奖励,对成绩好蚕农给予表扬并通报全屯,大大激发了群众养蚕综合防病积极性。

3.3 合理发展,成熟稳步

蚕桑业发展过快,我站技术人员紧缺,工作量过大,新原蚕户出现问题较多,因此必须坚持合理规划、成熟稳步发展原则,确保原蚕基地的健康持续发展。发展高产优质原蚕生产基地,必须按照原蚕饲养技术要求,主动投入建立标准化原蚕生产,同时要加强桑园病虫害标准化防治。做好这几方面工作,我们就能保证蚕种生产的安全和供应稳定。

摘要:微粒子病防治(简称”防微”)是当前广西各蚕种生产单位面临着的一个巨大难题,“防微”措施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丝茧育较少、“微毒”污染轻的地方建设高产优质原蚕生产示范基地,按照原蚕饲养技术要求,主动投入建立标准化原蚕生产,加强桑园病虫害标准化防治,保证蚕种生产安全和供应稳定。

上一篇:四好班子下一篇:泄漏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