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策略

2024-06-03

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策略(精选十篇)

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策略 篇1

一、激活情致, 演绎活度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虑, 畅所欲言。为此, 在教学中应善于捕捉、创设一些情境, 挖掘学生的兴奋点。

在《彩色的非洲》教学时, 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先为非洲的“蓝天骄阳”做做广告。顿时课堂情趣盎然, 简直成了欢乐的海洋……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浮想联翩, 把课堂当成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几分钟后, 该是“收场”的时候了, 因为下一步预设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但孩子们却意犹未尽, 怎么办呢?于是我说:“同学们, 大家的情绪很高涨, 我替非洲的老百姓谢谢你, 但是这篇课文单单写了非洲的蓝天骄阳吗?就学这些行吗?”“不行”, 正想切入重点段的时候, 一个学生说“老师, 我们也能给非洲的绿树、红土、鲜花做宣传呀!”对呀何不让学生自己来学呢?于是笑着问:“你们怎样才能把它介绍美呢?”“通过读呀!”“抓句子体会。”“抓关键词品读。”……就这样, 老师在课堂上时而点拨, 时而倾听, 课堂又一次成了欢乐的海洋。既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 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学习了第三自然段, 体验了非洲的风情美景。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呢?

这一生成的教学环节无疑成了整堂课的高潮。这未曾预约的精彩应该说和我原先的预设异曲同工!这样“演绎”了此起彼伏的课堂, 学生趣意盎然。看, 学生小脸通红, 小眼发光;学生小手直举, 小嘴常开;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学生如沐春风、如痴如醉……

二、反复诵读, 诱发宽度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诚实的孩子》是人教版第三册中的课文, 在处理打碎花瓶后孩子们的回答段落时, 如果采用单纯的说教, 学生是很难体验列宁和表兄妹内心的世界。如何让学生自然情感得到自然流淌, 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从而感受列宁的情感波澜?让学生反复诵读是最佳的选择, 因为这部分的内容非常简单, 学生一读就会明白, 但是其中隐藏的情感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发现了列宁和表兄弟、表姐妹回答的语气是不一样的。于是就抓住学生这一生成资源, 进行质疑:“为什么朗读的语气不一样?找找词句。”于是, 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生成了感悟:细心的孩子从省略号体会出此时列宁的内心是慌张的, 所以读出紧张的语气;有的孩子抓住了提示语的“红着脸、低着头”感悟出列宁当时的心虚, 读出慌张的语气;有的揣摩出列宁和表兄弟、表姐妹当时的心理, 读出沉着的语气;还有的观察到课文插图中人物的表情, 分别读出各种不同的情感……接着, 放手让学生继续读课文, 学生又有了新的体验, 有的体会到列宁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还有的认识到做了错事后要赶快认错。他们在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习得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可贵的是唤起了学生更为深切的体验, 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关注。

三、拓展阅读, 激活厚度生成

语文课仅仅靠课本是不行的, 必须把书本变厚, 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开放必须是有机的、有效的。

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策略 篇2

作者: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 姚汉明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那么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促使学生生成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使所有的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呢?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有效生成需要精心预设

平时我们所说的备课,就是对教与学的预设,一是对教材的预设,就是准确把握教材,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重组和设计,使之更贴近学生。二是对学生的预设,就是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这样的预设不是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上课一开始,我按照教学预设出示摩天轮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师: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不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打算怎样解决?

生:我提的问题是玩摩天轮的有多少人?算式是:4+4+4+4+4=20。

学生的答案跟我的预设一样,我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点点头让他坐下。

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陷入了沉思)

生:我看到一个吊篮里有4人,那么几个吊篮就是把几个4加起来。

我心里暗自高兴:他不经意间把乘法表示几个几相加的意义也说出来了。

师:那有没有不同的方法?我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写的算式是4×5=20。

几位学生马上附和:对的,我也是4×5=20。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那些写了加法算式的小朋友都看着我,一副不明白的样子。我笑了。

师:你们不明白,是吗?那就请这些同学来告诉你们。

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有的问:“这道题这样列式是什么意思?”有的问:“4、5、20分别表示什么?”还有的问:“乘号怎么写,这个算式该怎么读?”……

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虽然有些问题学生一开始回答得并不好,但在学生的补充和老师的引导下,乘法的意义逐渐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清晰起来。

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看得出学生学得很开心,意犹未尽。可见,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精彩的生成!我们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展现学生预设性“生成”的火花。

二、有效生成必须不拘预设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使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下面我以我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的一个片段为例:

当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数后,老师一一写下,按照预设进行讨论:

师:这些数有些乱,怎样把这些数整理整理?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生:我们把单数放在左边,双数放在右边。

师:不简单,已经看得出哪些数是单数,哪些数是双数了。

生:我们把小于50的放在一起,大于50的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从小到大来分的。

生:一位数为一类,两位数为一类,100是三位数,也是一类。

师:一位数我们以前学过了。

生:写法是一笔的为一类,写法是两笔的为一类。

师:一种有意思的分法,很新鲜。

生:个位是0的为一类,个位不是0的为一类。

师:谁能给这些个位是0的数起个名字?

生:我给这些数起名,叫“0宝宝”。(众笑)

师:一个很有趣的名字,在数学上这些数叫“整十数”,挑一个自己喜欢的整十数,说说它的组成。

生:40是由4个十组成的,还可以说是由40个一组成的。

生:老师,100是整十数吗?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00是由100个一组成的,所以,100不是整十数。

生:100是由10个十组成的,所以,100是整个数。

生:100是由一个百组成的,所以,100是整百数。

生:100的个位是0,所以,100是整十数。

师:真不简单,不仅讲出了自己的看法,还讲出了理由。因为,100个一和一个百都可以看做是10个十,所以,100可以看成是整十数,但通常还是把它看成整百数比较好。

师:余下的数有哪些特点?

生:读起来都是几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师:请每人选一个数把它的组成说给同桌听。

虽然孩子的分类有些过于笼统,有些幼稚,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每一种分类方法都是他们自己的发现,甚至是创造,如果老师不放手,就不可能生成出如此丰富的分类结果。可见,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只有以老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更加美丽!

三、有效生成源自积极思维

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生成的时间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因为在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节奏太快,学生跟不上,生成不充分;节奏太慢,学生容易游离于主流活动之外,也谈不上生成。因此只有等待,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就会陶醉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中,课堂的生成才会丰满、充分、有效。我以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的一个片段来说明:

师:这里有一个表格(出示表格),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第一行是横着的,另外两行是斜着的。

生:从左上角到右下角,每个数依次增加11,从右上角到左下角,每个数依次增加9。

生:竖着看,每一列的个位数字都相同。

师:你能把这个表格的数填完整吗?试试看。

师:现在从表格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横着看,个位上的数每次增加1。

生:我发现第一行有9个一位数,另外几行都是两位数。

生:我发现最后一列的数都是整十数。

生:我发现每个数与它左右两个数相差1,与上下两个数相差10。

生:竖着看,每一列的个位数字相同,十位数字都是从1到9轮着的。

生:我发现有一半是双数,还有一半是单数。

生:我发现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生:我发现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是99。

生:我发现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只相差1。

这个片段中我把一个“大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百数表中只有一横两斜寥寥几行数,其余的格子全是空着的,这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想象以足够的思考空间,学生尽可以作不同方向的比较和分析。随着表内数据的逐步完善,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他们不仅发现了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两位数,而且能讲出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差1。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些发现虽在情理之中,却又在老师的意料之外。一张表格在孩子们的眼里,成了一只奇妙的万花筒,总有新的发现在引领着他们。孩子们为自己是新知识的发现者而充满成就感。

四、有效生成要求展开联想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相互联系的诸多事物反映到人们头脑中,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对眼前事物的联想与思考。联想得越广泛,思考得越细致、越透彻,问题意识就越强烈,发现问题就越深刻,生成的问题才会精彩。比如:我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请说说你喜欢的数。为什么喜欢?

学生纷纷表示:我喜欢56,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我喜欢100,因为我想考满分;我喜欢12,我知道有12个生肖;我喜欢88,这个数字吉利;我喜欢66,因为六六大顺;我喜欢50,我有50张邮票;我喜欢35,因为妈妈今年35岁;我喜欢300,我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我喜欢900,我有900元的压岁钱……

教师板书:56,100,12,88,66,7,2,35,6,50,300,900,……

师:我们今天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哪些数不属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生:300和900都超过100。(擦去)

这里预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来提供学习材料,由于学生展开了联想,使这些学习材料的背后赋予了一个个鲜活具体的生活场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联想,发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链接,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改造、重新组合构建出新 的认知结构。

五、有效生成讲究求异质疑

宋代的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其实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阱。让学生发现矛盾,能有效激发学生去质疑,促使学生生成有效的数学问题,由质疑而求异,由质疑而生成,在生成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大象伯伯把动物们勤工俭学得来的钱分给大家。小猪、小兔、小猴每人都拿到一个信封,三只动物却有不同的反映:小猴拿着厚厚的信封可开心了,小猪看着薄薄的信封伤心地哭了。小朋友立刻产生 疑问:“这是为什么呀?大象伯伯应该是公平的。”这时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你能劝劝小猪吗?”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质疑生成了要学的新知识1元:10角,把1元=10角的道理由学生对小猪的劝说教会了其他学生。

再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导人新课,我设计了这样两组题目:

78×68+32×78=

78×(68+32)=

86×34+86×66=

86×(34+66):

56×48+56×52:

56×(48+52)=

49×29+49×71=

49×(29+71)=

做着做着,一组同学因认为不公平而争吵起来,争吵中不少学生质问自己,为什么结果相同,另一组算得快呢?学生的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

由此可见,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思维惰性的局限,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和发现时,他们可以从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创造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进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讲求教学策略,实现有效生成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策略

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是指语文教师并非完全按照事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开展课堂教学,而是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根据特定的教学情境,灵活调整,善用即时动态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本,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一、主动预设,以疑促学,引发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同样如此。开展生成性课堂教学,教师在预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特别是对文本重(难)点部分的主动探究,从而让课堂教学超越学生的被动牵引,成为兴趣引领下的自主解读。通常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疑促学、以疑促思,从而引发生成。

如,教学《柳叶儿》新课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一盘柳叶端进教室,学生非常好奇,“老师端的是什么东西?”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望。上课铃声响了,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这盘菜是老师特别为大家准备的,有没有谁想品尝一下?”学生兴趣十足,“老师给我品尝一下”“老师,我来品尝!”……学生争先恐后。于是我选择了十几个人,非常慎重地把这道菜夹点给他们。“味道如何?”“哇!好苦啊!”“哇!好涩呀!”“这是什么菜,那么难吃?”学生都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希望从我的眼神中找出答案。我不慌不忙地说:“其实这道菜就是凉拌柳叶。”“哇!柳叶!”学生惊讶地大声说。我故意停断了一会儿,接着说:“是呀,柳叶那么难吃,大家还有谁愿意吃?”“不愿意!”“但是有一个人,却和柳叶有着不解之缘,一到春天总要摘几片放在嘴里,来品尝它的味道。为什么呢?这个人是谁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开到《柳叶儿》这一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一定会给你揭开这个谜团”。通过设疑激趣,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也就水到渠成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引向文本的阅读,教学活动也自然深入推进。

二、抓住质疑,顺势探究,促进生成

学贵有疑,《学记》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彰显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个人经验及阅历有限,在文本的探究解读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疑问,这些疑问可能会大大超出教师的预设,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使课堂教学突然卡壳中断,但是如果能及时应变,抓住学生有价值的疑问,顺势探究,往往会使课堂生成别样精彩。教学名师钱梦龙老师在上鲁迅《故乡》时出现了一段插曲:

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面对学生这个不着边际的质疑,一些教师可能早就惊慌失措了,钱老师却能举重若轻,顺而反问)

师:是啊,怎么会有脚?

生:有!

师:什么鱼啊?(钱老师继续反问)

生:娃娃鱼。

师: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有见过,你们谁见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钱老师巧妙地将问题引向文本!)

生: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在这个成功的动态生成中,钱老师没有回避学生的疑问,而是顺而导学,并引导到文本人物身上,使学生的疑问成为探究人物形象的抓手,使学生认识到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聪明能干,为成年闰土的辛苦麻木找到了鲜明的对照物。

三、适时指引,矫准方向,有效生成

新课程虽然倡导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认知,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生多元丰富的文本探究解读中,其层次、深度、关注点都是不尽相同的,而每一个文本其创作者都有其特定的深层次的主旨,如果仅仅是一味地尊重学生的丰富多样的文本解读,可能就会浮于文本浅层,或停留于文本的细枝末叶,甚至游离于文本之外,这对于大多数学生的文本解读探究能力并不能真正起到提升作用,因此教师需要适时指引,矫准学生探究的方向,促进课堂教学有效、高质量的生成。

总的来看,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是有目标的生成,绝非“天马行空”;是有重点的生成,绝非主次不分;是有正确引导的生成,绝非放任自流。因此,深入解读文本,预先把握主旨,是语文教师开展生成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热情,是开展生成性教学的基础准备;抓住学生质疑,促其自主探究,是开展生成性教学的关键之举;善用学生出错,巧妙智慧点拨,是开展生成性教学的重要方法;适时介入指引,矫准探究内容,是开展生成性教学的方向保证。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M].语文出版社,1998.

[3]张华.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互动[J].文教资料,2006(02):10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生成策略 篇4

一、学会思考,学会质疑,主动提问,自然生成

新课标建议:“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疑,还要积极提倡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

师:(出示西雅图的图片),同学们,150多年前,一位印第安酋长,他手指天空,满怀深情地发表了一篇著名演讲,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西雅图。这篇演说改动后成了一篇课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齐读课题———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师:你在预习时遇到什么问题、疑惑?

生: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印第安人这么热爱土地,还要放弃呢?为什么说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为什么说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为什么说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善于发现问题,这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

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主动提出问题,才能真正让有效生成自然呈现于常态下的语文课堂上。

二、补充背景,孕育情感,产生共鸣,促进生成

教学中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产生共鸣,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适时地补充背景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如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时,在了解了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及知识储备,并聚焦了学生的疑问后,再来推进教学的:

师:先请大家来看一段资料,看完这段资料后,也许你心中的某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出示:“很久以前,北美洲有一个伟大的印第安部落。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几千年来,他们无忧无虑地在这里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一天,白人闯进了这片土地,他们烧杀掠夺,毫无人性,印第安人的领土几乎被他们所占领,仅留了一部分供印第安人生存。

1854年,当最后一场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美国总统富兰克林修书一封,给西雅图酋长,要强行购买印第安人脚下的土地。

见到信后,酋长心情十分复杂,愤怒,无奈,为难……眼看着生灵涂炭,土地遭殃,西雅图酋长和所有印第安人,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好吧!

隔年的12月,西雅图酋长面对贪婪成性的白人,满怀深情,铿锵有力地发表了这篇演说。”

师: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土地,对于印地安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生命。

师:甚至比生命还重要。谁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呢?但是,西雅图酋长和许多印第安人还是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放弃,好吧!你们觉得这是印第安人怕死吗?

生:不是。

师:那么,他们怕什么呢?

生:他们可能是怕……如果他们不放弃这片土地,白人就会攻打他们,他们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师:印第安人也曾奋起反抗,但是他们的武器太落后了,怎能抵挡得住白人的长枪、大炮呢?但是它们连死都不怕,为什么要放弃?他们怕什么呢?

生:为了不看到生灵涂炭、土地遭殃。

师:是的,因为他们不想让这片土地受到伤害,因为热爱这片土地,所以选择———“放弃,好吧!”因为热爱这片土地,所以西雅酋长才要发表这篇演说。那么他演讲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篇演说稿。

教学中,以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孕育情感,激起学生的“情感储备”,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冲动,融入学习文本的最佳情境,从而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促进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有效性。

三、品味语言,引发想象,乐于表达,有效生成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实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是这样设计的: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文章的开头部分:1、2、3自然段。请你自由读朗读课文,去感受西雅图独特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开始!

生:自由读。

师:西雅图说,“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谁来说一说“神圣”一词,在你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高尚。是至高无尚的。是严肃的,是令人敬畏的。

师:有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西雅图又是怎样具体地将这种神圣的感觉用语言来传达给我们的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二自然段,请你们轻轻地朗读,去感受西雅图的语言。

生:(自由轻声读)

师:(播放轻音乐)是呀,这里的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所有的一切都是圣洁的。请你们在音乐声中,打开我们的记忆和体验之门,一起走进这片圣洁的土地。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

师:谢谢!用你的朗读,带我们走进了这片圣洁的土地。读着读着,你们的眼前有没有看到那圣洁的画面?带着你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流淌,加上你的语气和语调的变化,谁能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

师:谢谢!用这样深情地朗读,让我们领略了这片土地的圣洁,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读)同学们,也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一起来读一下这段话吧!

生:(齐读)

师:走出这个记忆和体验,让我们再来关注这一段话,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段话有什么样的语言特点?

生:这是一句排比句。

师:没错,这是一句排比句:每一处___,每一片___,每一座___……

生:沙滩对耕地,山脉对河流。

师:你觉得它很工整是吗?排比,“每一处___,每一片___……”特别工整,这就是演讲的独特表达。

生:我还知道这一段话是分总的结构,最后一句话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

师:真会读书啊!其实,这一段话就是围绕“圣洁”来写的。

生:排比句,可以让我们感觉表达的感情越来越强烈,是递进的……

师:读着读着,会越来越有激情,是层层推进的情感,是吗?从你刚才的朗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让我们一起把这样的情感读出来,读出排比的气势。

生:(齐读)

师:像这样圣洁的体验,其实还有很多很多……

生:每一座森林,每一片草地。

师:一句也行!

生:每一棵带给人们愿望的大树,每一朵寄托着孩子们欢笑的花朵。每一只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每一条在水中游来游去的小鱼。

每一片天空,每一寸土地……小草、天空、白云

师:是的,大到山脉河流,小到松针昆虫,远到蓝天、白云,近到我们身边的薄雾,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圣洁的。(板书:圣洁)

教学中,要给学生想象的时间和空间,领会运用“每一处___,每一片___,每一座___……”这样的排比句式,从扶到放,梯度明确,既是语言实践过程,也是深入感悟文本内涵的过程。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进行语言实践,实现教学生成的良好效果。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探究 篇5

内容提要:

一、课题的提出: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研究学生成的原因、状态和效果等对于指导一线教师深入实践新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方法

(一)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环境

(二)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两种生成的现状1.只重预设的低效生成。2.贬低预设的无效生成。

六、课题研究的策略。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思考。正文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在新课程理念下,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同样要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酝酿,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十分周到,无非也是在做更为精细的预设。同时,也正是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也就造成很多教师无法走进新课程的原因,成为走进新课程的思想理念的绊脚石。

生成这一概念是在课改环境下才被人们接受并逐渐加以重视,课堂生成理论来自国内独创,最早是叶澜教授提出来的,目的是突破传统教学“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架。她在一系列的有关新基础教育论文中,对课堂生成理论做了深入的阐述。早在1997年,她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要“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课改环境下,我们不期望所有的教师都在短时间内有质的变化和飞跃,但至少有这样的意识,我得转变自己的理念了,这种意识从何而来,不可能是空穴来风也不可能是在不经意间的突变,还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来。预设大家都会,而且一个比一个高明,但是对于学生的生成,则可能会避而远之,这样的想法,自然很难做到意识理念上的转变,没有这样小处的转变,自然谈不上大处的转变。所以,我们得关注生成,关注学生的生成。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更加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满足学生的各方面需求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生成性教学主张教师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中突发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研究学生成的原因、状态和效果等对于指导一线教师深入实践新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后现代主义的认知理论

在以人际沟通为主的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后现代主义看来,认知不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直观的、理性的反映过程,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理解和合作,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对客体自身属性或外部环境的反映,而是在外部客观刺激和主体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下而不断建构的结果。这样,“后现代知识观”使知识与客观实在不再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表现出多元化、不确定性、动态生成性等特点。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且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珍视孩子们变化的学习需要,即时“生成”的弹性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转变教师的课堂实践观念,以主导性引领主体性,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2、充分发挥课堂生成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3、提高一线教师的研究水平,推动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于2007年10月开题,历时已经一年,经历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现处在实施研究阶段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也就是课题初期的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拟定课题研究的方案、进行理论学习提高研究者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等,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条件。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研究阶段是在研究者专业知识和水平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提高后,在课堂教学前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机智地处理生成性问题并进行课后反思总结的过程。在该阶段,课题组成员严格按照研究的计划、步骤,遵循研究的具体要求实施操作,以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课题组成员在实践、收集、积累和交流探讨的基础上,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方法

(一)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环境

1.定期举办课题组“学术沙龙”,为教师提供提升理论水平的渠道。2.通过定时、定期规定教师阅读指定书籍、撰写读书笔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通过开展多种教研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二)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两种生成的现状 1.只重预设的低效生成。

长期以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雕细啄,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教师教学“以本为本”,教学设计以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完成为目的组织课堂教学。这样的设计,学生不被看成有潜能,有个性,有活力、自主发展的生命个体,反映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上,自然会注重“预设”而忽视“生成”。教师关注知识的系统完整,关注的是课堂教学流程,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和灵性。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被动地接受,所有的学习行为都被限制在一个又一个周密详尽的教学环节之中。课堂完全成了教师的课堂,正是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成为走进新课程思想理念的绊脚石。很多时候,当我们为自己课堂上规范的流程、缜密的操作而暗自得意时,当我们为学生的默契配合而深感欣慰时,课堂上那流淌不息的生动的教学情景却流逝了。教师根据课前预设引领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弊端在于教师把教学过程统得过死,课堂完全成了教师的课堂,学生习惯于思考“老师要我回答什么”,而不是“我是怎样想的”,学习的过程成了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的过程,成了学生努力配合教师完成教学预设的过程,显然这种教学中的生成是低效的。

2.贬低预设的无效生成。

这种认识,在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不仅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而且在一些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已经有所表现。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不仅形散而且神散,那种所谓生成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下一代人的素质。其实,生成的课堂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备课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预设不是为了限制课堂的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更有成效。其实,预设与生成互相依存,互相统一,相得益彰。预设制约生成,生成丰富预设;预设因生成而深刻,生成因预设而精彩。要预防与纠正一褒一贬的片面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加强教师对学生自主发展的激励引导作用。既要取两者之长,又要补两者之短,把教与学两个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教与学互动生成的辩证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理应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智慧和激情,充满情趣与活力。

六、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课前精心预设,注重留白,促进有效生成

没有预设的“放羊式”的课堂,容易产生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局面;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的局面;陷于一点、纠缠不清的局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局面。显然这不是我们追求的有效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是水火不容,而应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

(二)课中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有效生成

让学生牵着鼻子走的课并不是一堂好课。有效的动态生成式课堂,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反而更应该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课堂的组织与引导,进行有效的生成。具体说就是在处理意外情况时,要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并正确取舍课堂生成,以使课堂生成向积极有效的方向发展,向有利于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向发展,向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立足于文本重点、难点,促进有效生成

崔峦老师说:“文本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凭借,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研究文本,并通过学习文本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生成时,却忽略了文本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研究的内容偏离了文本。这是从一个误区走向了另一个误区。” 有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太阳》一课,学生自主学完太阳的特点后,一位学生在阅读到写太阳表面温度和中心温度一句时,产生疑问:“太阳离我们这么远,表面温度又这么高,人们是怎么测出来的?”问题一提出来,立刻引起全班的共鸣。教师立即抓住这个全班学生都感到困惑的生成点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生有的进行小组合作,有的查阅自带工具书。自学过后,又进行了小组讨论。结果20分钟过去了,也没有讨论出结果来。

类似这样的疑难问题,与文章的主旨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在这样的问题上大做文章的话,不仅浪费了课堂上的大量宝贵时间,还会影响学生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重点内容的学习,可谓一举多“失”。正如新课标强调的那样:“„„要防止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可见只有抓住那些有利于理解文本重点内容的生成,才能更好地深入理解文本。否则会适得其反,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其实,要处理学生提出的上述非重点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这样的问题放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学生只要找到《十万个为什么》一查,就会明白:太阳的温度是根据光的颜色测出来的。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立足于全体学生需求,促进有效生成

有的教师在关注课堂生成时没有立足于全体学生的需求,这也是不应该的。只要有学生突然提出一个不懂的问题,或是一个有争议的内容,教师不管是全班关注,还是只一两个学生感兴趣,立即如获至宝,抓住这一生成点,又是查资料,又是小组合作,忙碌好久,结果大部分学生兴味索然,一点参与的欲望也没有。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有个学生从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从这部分内容中提出“诸葛亮为什么要笑着说?”这一问题。这个问题仔细分析也能看出诸葛亮的镇定自若和胸有成竹。在课堂上,教师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时,发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过几天同一位教师在同一个班级执教《万里长城》一课时,其结果截然不同。课堂实录如下:

生:课文为什么说长城是坚强、刚毅、庄重的,它又不是一个人?(同学们都在座位上点头。)师: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同学们可以抓住长城的内在形象进行思考,思考时可以想象长城可能遭受的磨难,联系中华民族曾经遭受过的苦难。

(经过一番深深的思索,许多学生侃侃而谈。)生:长城不畏严寒酷暑,不怕风吹雨打,屹立在崇山峻岭上,历经几百年而不倒。它是坚强的、刚毅的。

生:我们民族虽然遭受过八国联军的侵袭,遭受过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我们最后都把他们赶出了中国。现在我们还成为了强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百折不挠的,是不可欺侮的!生: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任何一个登上长城的人看到长城都会想到咱们的民族是坚强、刚毅、庄重的,所以说长城也是坚强、刚毅、庄重的。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课后进行了抽查询问,原来仅仅是兴趣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对“诸葛亮为什么要笑着说?”这个问题不感兴趣,教师抓住这样的生成点,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研究无疑是赶鸭子上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就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产生思维的火花。而后者刚好相反。由此可见,要让生成更有效就必须抓准全体学生的共鸣点,关注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五)重视课堂评价,促进有效生成

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如何,即时评价起着很大作用,它或者促进有效生成,或者延缓、甚至阻碍有效生成。赞赏或批评,能促进情感的生成;点拨,能促进能力甚至智慧的生成。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找到思路;当学生没有信心时,能重新唤起力量;当个别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转变为全班同学的财富;当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在老师的关注下保持进步并得以发展;当学生自己明白错误,并及时改正;当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所有这些都是有效的课堂生成,都可以借助评价的力量。

应用即时的评价,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经常可用以下方法: 1. 2. 3. 是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 是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

是用具象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从学生这个层面来看:

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知识迁延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思维活跃,能与教师的课前预设不时碰撞出火花,达到了预设与生成视界融合。

(二)从教师这个层面上看:

1.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尤其是教学设计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_教师们积极参与此次活动,精心设计教案,多学多问多调查,提供了很多高质量的、有价值的课。

2.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使教师的科研能力、理论素养也因而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其中课题组成员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先后在论文评比中获奖。

3.通过课题研究活动,不仅提升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还给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教学能力的舞台,促进教师素质的发展,教学科研的氛围更加浓郁,并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上了新台阶,使学校的社会声誉越来越高。

八、课题研究的思考

(一)关注生成的价值性

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但也不能一味的跟着学生的兴趣跑,面对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千奇百怪的想法、问题、主题等,教师必须把握正确的“度”,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捕捉和发散那些对学生个人成长有利,也符合数学课价值观的生成,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进一步加强教学反思 生成性教学的多变性、复杂性,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每天都在进步成长的学生,日日都在发展变化的社会,如果我们仍固守着陈旧的经验去操纵教学,那么课堂生成将成为难得一遇的精彩。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课后的反思,经常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不断加厚自身的专业底蕴,不断锤炼和提高课堂驾驭和应变能力。

(三)失败也是精彩

不是所有的精彩都是由预设而生成,也不是所有的预设都会有精彩生成。动态生成性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课堂探险的过程,虽然有充足的准备,弹性的设计,但峰回路转,谁也不能预知前方有多精彩。万一遭遇失败,那就让我们把失败回炉,进行严格的审视和分析,改进后,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科学性,失败也同样精彩!

参考书目与资料:

张广君教授:《教学发展的时代走向》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

陈杰《课堂: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李如密:《教学艺术论》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策略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新课堂 生成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040-02

时代召唤“生成性”语文课堂:“为生成而教,为生成而学,为生成而为”。“生成性”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核心理念、一个有效策略,一个最强音,它指引着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灵动和精彩。因此,教师要把小学语文课堂变成动态生成的新课堂,下面笔者就对此探讨一二。

一、设计开放、生成性的教学框架

学习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要从学生的现状中作出复杂的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者学习的最佳路径,以供学生选择,并在运用中随时得到调整。框架设计体系的生成性,内容的生成性,更能体现弹性、空间和发展。设计体系要具有开放性,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寻找语文与现代生活系统的连接点,力求把语文教学建立在相互联系的两个系统上,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要注重设计内容的开放性。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内容的确定应以目标为基本依据,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丰富所学的体系,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跳出语文学语文”“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材用教材”。

二、创设有利于“动态生成”的外部条件

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以促使信息的动态生成。主要有这样几种做法。其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和动情的语言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身临其境,就能使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学生犹如置身事中,就能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具有个性特征的观点,悟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感受。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感情基调,进行恰如其分的教學情境创设。通过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调控,引领孩子进入文本的角色和情感。其二,适度开放教学时空,为生成留出空间。课堂教学时间要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思考时间、操练时间和闲余时间;拓宽学习空间,使学生从狭小的空间地带走向广阔的发展天地,营造宽松、多样、立体的学习氛围;思维空间更要开放,思维从问题开始,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要更多地提倡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和直觉思维。

三、教学中注重生成的有效性

主要的方法有:1.诱导质疑,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体验情感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难点处、重点处、易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思考探究,生成个性化感悟,这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教师在关键处一个开放式的质疑,就好像“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都调动起来了,不必老师教,自能读书,不必老师讲,自主感悟,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了生成的有效性。2.尊重个性,鼓励不同创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体会和感悟,让思维在交流中融汇,让思想在交流中激荡,让个性在争鸣中张扬。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并肯定学生对专家和教材质疑,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和批判意识。

四、注重生成性信息的整合

小学音乐课堂情感生成的有效策略 篇7

现代音乐教育研究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享受美的过程。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 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出发, 认识学生, 发现学生, 发展学生, 探寻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的普遍性与个别性特征, 触摸不同类型学生的内心世界, 深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 善于发现并发挥学生的潜力,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激发是实现并推动音乐情感生成的关键因素, 生成的方式表现如下:

一、体验式生成

音乐是一门彰显审美艺术价值的学科, 具有独特的旋律之美、节奏之美。有效、高效地构建愉悦、和谐、民主的音乐教学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激情,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的体验活动中去。

教师应特别注重自身的情感因素, 追求自然生成的情境, 将自身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在动态生成中感染学生, 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

例如, 在《踏雪寻梅》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步聆听, 有效感知文本的优雅、怡然自得的愉悦情绪之后, 接着, 便带着学生探寻多种“听”的策略, 激“活”学生有效地生成音乐情感。

首先让学生闭眼听, 听的同时加进身体动作。随后, 请学生们描述听到音乐时的感受。有的学生说这么美的景象, 我也想去走一走, 看一看。接着, 让学生自己边听边用律动动作表现。有的学生拍手律动, 有的学生踱步律动。学生意犹未尽时, 教师就让学生探究表现这首歌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有的说我把“响叮当”处理成小毛驴由远而近的感觉;还有的说我要把这首歌处理成一个舞者和一个诗人的双人舞……学生亲身体验着音乐旋律, 感受着音乐的魅力, 音乐的审美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二、过程式生成

新课程倡导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把握, 音乐教学更应注重音乐学习过程的展开, 特别鼓励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生成音乐情感。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教材 (文本) 中能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点”, 探寻教材 (文本) 与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 以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 促进生成。

比如, 一位教师执教《过新年》时, 课一开始设计了谈话活动,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年的, 过年有哪些活动, 引导学生说出燃放鞭炮、敲锣打鼓等。当学生都按照教师的引导顺利进行时, 一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 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 放鞭炮, 敲锣打鼓呢?”老师一下子有些兴奋, 因为课前没有预设到孩子会在课上提到这方面的问题, 于是那位老师灵机一动问:“同学们, 这个问题问得好, 你们知道吗?”一生举手回答:“可以增加新年的热闹气氛。”又一生说:“我奶奶说是为了敬菩萨的。”刚才提问的同学急不可耐地站起来说:“不对不对, 传说古代有一种凶恶怪兽叫‘年兽’, 每逢新年, 它就出来吃人, 但是年兽怕声音怕红色, 于是过年的时候人们就贴红联, 放鞭炮, 敲锣打鼓来吓走年兽。”简短的几句话点出了过年热闹欢腾的来由。这就是在设计中没有而由学生在活动中自动生成的。美丽的生成, 丰富了小学生的音乐情感, 唤醒了小学生的潜能。

三、互动式生成

音乐情感的互动式生成就是要求在“教”与“学”过程中, 构建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 彰显参与性、合作性与艺术性。新课程主张构建“合作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处于平等中的“首席”, 这样师生才能在生成中不断绽放美丽。音乐教学鼓励多一些想象与思考, 多一些鼓励与赞赏, 多一些愉悦与轻松。主张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确定音乐学习目标, 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鼓励给学生以耐心启发与循循善诱, 给学生以平等与认同感, 以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展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为情感目标的达成奠定坚实的基础。音乐课堂组织形式主张有效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 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契机, 利用一切可能, 为学生搭建各种锻炼和展示音乐才能的舞台,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沉浸到音乐情境的享受之中。

总之, 小学生音乐情感的生成策略还有很多很多, 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革故鼎新, 大胆探索, 大胆研究,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这一学习过程, 而不是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教的过程。应该多给孩子一点时间、一点空间, 他们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摘要:学生音乐情感的生成始终是音乐学科探究的关键, 学生音乐情感的养成与蕴藉才是彰显音乐价值的真正目标指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有效研究小学生音乐情感的生成理应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且具有现实性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生成,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策略 篇8

一、精心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预设意味着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假设性预案。任何预设都具有假定性、科学性和预见性。一个好的预设是解决教学问题、发现教学规律、形成科学的教学理论的前提,是进行教学研究的核心。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化简比”时,在让学生掌握了整数比的化简后,布置了下列一道练习题:请把下面的比化简:0.6∶1.2,1.5∶2.5。看到学生较轻松地完成,又接着出示了这样一组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化简下面各比,并思考注意在化简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3/7∶3/8,1/3∶3/5,0.35∶1/4。果不出老师所料:部分学生在化简3/7∶3/8时直接给出了答案:3/7∶3/8=7∶8。这时教师没有立刻轻易地要求学生订正错误,而是留点时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得出如此的结果?原因是这些学生自认为只要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分子都是3,那么结果也就是分母之比;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凡碰到这种情况,那么化简后的比跟前后项的分母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这时同学们经过相互讨论,交流结论是3/7∶3/8的最简整数比是前后项的分母调换位置后得到的。最后让学生练习化简3/7∶3/14,师生共同概括出:凡是分数之比,如分子相同,它们的最简整数比就是将比的分母换位置,然后看能否化简,能化简的要继续化简(当然这种分数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分数)。教师再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分母相同的会怎样?”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比,分子比化简后就是所求的最简整数。随后练习此类比的化简,学生会很快直接说出结果。最后又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求出教师开始布置的三道题中后两题,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经过思考,绝大多数学生能解决:1/2∶2/7=7∶4,4/7∶9/7=4∶9,0.75∶5/4=3∶5。不难看出,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预设和应对过程之中。先给学生预设可能产生错误信息的个案题,化简3/7∶3/8,让学生入7∶8的“套”中,当学生明白过来后,进一步概括出规律,最后又巧妙地算出开始的另两道预设题,从而生成了新的解法。在这一系列的预设、生成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的变化是可想而知。

二、灵活调控是生成的关键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走势有时和预设相符,有时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活动不按预设展开时,我们就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预案,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活性,彰显智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时,教师预设的是让学生用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形,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课堂上,教师在提要求时却说成“用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再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无意识,教师开放课堂的程度更加广阔了,也为动态的生成埋下了种子。学生拿出小正方形高兴地进行拼图,小组内时而交流,时而争论,时而迷惑,时而赞叹……不一会,就摆出了多种拼图。 学生的拼图超越我们所有教师的预料,任课教师就调整了教学设计,促进课堂走进生成……让学生观察各种拼图和计算周长和面积,并有什么发现?(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周长最长的是24厘米,最短的是10厘米……)我们都深深地被这没有预约的生成所折服。

三、生成有时也是可以预设的

教学的世界本身是一个客观世界,是有规范可循,有章法可依的,生成也是可以预设的。就数学教学而言,学生的认识结构、心理特征、思维特性决定了“生成”的品质,即决定了他可能会有什么价值的生成;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的明晰程度和融合程度决定了“生成”的方向,即决定了有许多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同样的生成态势,它不会因学生个体的不同,环境的不同,甚至于人种的不同而有别。例如前面案例中3/7∶3/8=7∶8,对于思维处弱势的学生来说是肯定要发生的,由于分子相同联想到分母相同,“扯动荷叶带动藕”的心理现象也是“自然规律”。再如,“角的认识”里面探讨“角的大小是什么来决定的”这个问题时,学生回答的结论范围是:是由角的顶点来决定;是由角的边来决定的;是由边的长短来决定;是由边的位置来决定;是由边的移动来决定;是由角的画法来决定;是由角的现状来决定;是由角的开口大小来决定,等等。但不论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不会离开“顶点”、“边”、“移动”、“位置”、“形状”、“开口”等这几个“关键词”。又如,在对一些概念的认知错误上,学生更是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1/2+1/3=2/5;0.67÷0.33=2……1;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2是合数……只要开放教学,这些生成是少不了的。当然课堂是动态的,意料之外的事情也会时有发生,但这不能成为弱化预设的理由,只要我们积极用心地预设,生成意想不到的东西就会少些,谁能把它解决最好,谁就会获得成功。

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策略 篇9

一、抓住互动生成的前提:灵活开放课堂导入, 生成资源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所谓互动生成, 即政治教师借助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充分开发与利用同学们形成的基础性资源, 让学生产生新的生成资源, 而后借助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交流、信息反馈, 而在原有问题上产生新的问题, 突破了所设定的内容, 促进了教学过程的动态化发展,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其次, 从思想品德现有教材来看, 所选内容基本上贴近学生实际, 设置了不少生活化问题情境, 给互动生成的课堂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可依托教材, 再结合生活实际, 提出一些真实而难度适中的问题, 实现开放化导入, 将学生引入学习与探究意境之中。

第一、利用开放导入,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若能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 巧妙导入, 则可让学生产生探知需求, 主动参与, 给互动生成做好铺垫。如学习《相逢在花季》, 分析“交往有度, 纯化友谊”这一内容时, 在导入环节, 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说说人对男女分班的看法, 让学生思考男女交往话题, 探讨男女交往的积极意义, 诱导他们主动融入课堂活动, 给后续学习探索、互动生成打下基础。

第二、利用开放导入, 拓宽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角度不同, 因而会出现各种解决方法。而开放性导入, 则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思考空间, 让学生基于已有认知与经验上形成新的问题, 如此, 课堂才会更生动活泼, 更精彩纷呈。此外, 利用开放导入, 实现互动交流, 在开放性学习氛围中, 学生可以自由发展, 大胆表述, 生成不同资源, 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互动资源。如教学《人格不可辱》时, 可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交流:为什么小何会有苦恼呢?你们有何建议?反之, 若导入封闭, 学生难以积极投入其中, 师生缺乏互动, 这就限制了互动资源的生成, 知识学习也会变得空洞而苍白。

二、把握互动生成的方法:讲究课堂多元对话, 互动交流

在传统教学中, 往往是单向知识传授, 师生缺乏对话交流。在新课程下, 教师是教学组织者与指导者, 还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合作者, 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如此才可实现师生交流互动。所以,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需要借助多种手段与方法来创设出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对话情境, 营造自由开放氛围, 实现师生、生本、生生的多元对话。同时, 在对话过程中, 教师需要注意倾听学生的看法, 鼓励学生敞开心扉, 积极互动沟通;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与知识来分析问题, 形成新问题, 构建知识。当学生出现语塞、冷场或分歧情况时, 教师应巧妙疏通、启发引导。

如教学《相逢在花季》时, 对纸条风波的情境, 提问学生“是拒绝还是接受对方心意”?对此, 不少同学感觉茫然。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碰到类似情况时, 懂得怎样去做。但在教学过程中, 若没有教师有效引导, 没有心理上的无所顾忌, 学生则难以表露真实看法, 无法形成思维碰撞, 也就很难形成生成性资源。因此, 在本课教学中, 笔者思考可怎样让同学们以开放心态来处理这些问题。比如组织角色体验活动, 感同身受, 大胆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欣赏音乐, 思考:怎样对待异性的爱慕心意?这样, 在音乐氛围中,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没有单纯说教以及强加接受, 而是让同学们感觉与好友对话般, 自然而然地交流表达, 提出个性化想法, 生成互动资源。

三、把握互动生成的保障:优化预设生成关系, 互动生成

人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也常常面临着类似的尴尬。比如当教师根据预设展开课堂教学时, 总会有几个同学突然提出问题或质疑, 如何应对则考验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机智。实际上, 有些生成资源则隐藏在这些质疑与问题中, 教师若不能巧妙应对、及时捕捉, 那么生成点则稍纵即逝, 同时, 也影响了学生提问积极性。对于课堂生成, 叶澜如是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因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应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 善于根据具体实际, 发掘学生思维闪光点, 灵活捕捉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策略 篇10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生成,教学研究,高效教学

现代高中英语教学, 强调“生本理念”的落实, 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突出教学模式的改变, 是一种由传统到现代的提档升级过程。在新的教学要求下, 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生成, 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通过变革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过去灌输式的单一教学路径, 从以知识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学生成为视角, 审视宏观教育体系下的微观落实问题。

针对高中课堂上的弊端和低效问题, 是高中英语教学工作者的教学难点, 同时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即在教学生成的视角下, 探求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教学生成和课堂有效性提升

1. 关于教学生成

从概念上来讲, 教学生成和教学预成相对应的概念, 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手段, 教学生成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概念, 注重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 而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即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追求的是学生自身的内在成长, 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接受, 是一种现代的、科学的、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1]。

2. 教学有效性

对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已然是教育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对于有效的教学效率, 存在着不同的分析角度和分析观点, 最终体现在教学评价体系上, 既有传统的评价方式, 就是通过最终教学结果和教学收益来评判, 从另一方面来说, 也可以从学生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的互动效果之间, 来探求是否具有课堂有效性[3]。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和观点, 是评价体系上的差别, 前者主要是费用效率之间的比较, 后者则更关注内在的成长。

根据现在的教学观点, 课堂有效性的体现, 既要有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同时也要有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以一种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审视教学问题。在现代的教学评价体系中, 有效教学不仅仅要关注最终课堂的学习成果, 也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配合, 以及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3]。

体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学有效性是学生语言掌握能力、学习水平、应用能力、学习兴趣等综合指标的集中体现, 因此, 在现代高中英语的课堂上, 不能再以单纯的英语成绩作为检验学习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而要构建立体化的多元考评体系, 从而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形成学生英语学习的内生动力, 推进现代英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根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 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要注重建构自身英语学习应用体系, 不断自我生成新的知识, 不断获得新的能力,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学生生成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体现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并且建构自身英语知识体系的过程, 教学则是这一概念的落实过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 探究英语教学课堂上的教学生成, 就是要课堂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 变成以学生为中心, 引导学生不断建构自身学习模式和学习体系, 教师要实现自身职能的转变, 改变过去管理者、教育者的身份, 实现角色的有效过度, 开始真正关心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将重点放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挥上来[3]。

在现代高中英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下, 要不断促成教学生成, 帮助学生建构体系, 通过课堂效能的不断提升, 实现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档升级。

二、高中英语教学生成的要素

根据理论和实务界的研究成果, 对于生成有着不同的理论观点, 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第一, 从教学成果和效率来进行认知, 第二, 通过课堂上的关系来认知。根据理论通说, 教学生成是指学生自身的不断进步与提升, 是在教师正确讲解的基础上, 学生自身的一种全面可持续发展, 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 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 是一种关注语言应用的实现路径。

以教学生成为视角, 提升高中英语的有效性教学, 需要具备很多要素, 要诸多条件同时满足。最起码的两个条件, 就是互动合作和情境探究, 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力, 是提升高中英语有效性教学的必然条件。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进行有效的分组,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配和安排, 形成有效的英语应用语境, 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现问题的探究过程, 不断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语言应用能力。在具体实践中, 要为学生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 同时通过有效的情境设计, 实现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此外, 在高中英语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还要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配合, 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语境。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上, 教师一般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 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都影响着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 阻碍了英语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很多英语教师就存在着不够明确的问题, 没有将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放在教学生成的角度上, 没有注重学生自身, 而是放在了书本和成绩上。如此一来, 影响了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 要转变教学视角, 以教学生成视角作为有效切入, 提升英语课堂的设计能力和目标精准定位, 通过对课堂过程的把握, 实现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教学生成视角下的课堂有效性提升策略

高中英语学科经过多年来的发展, 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 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仍然受到了升学压力的影响, 也被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所禁锢, 导致了课堂效率不高的现象, 影响着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而且, 高中教育面临着升学考试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双重压力。作为基础学科, 高中英语既是学习重点, 同时也是学习难点。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将提升课堂的有效性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之一, 鉴于教学生成和高中英语教学间的密切联系, 以教学生成为视角, 审视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明确教学目标

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 参悟学习内容, 通过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帮助构建自己头脑中的学科框架和体系, 这以目标的实现, 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课程教育之前, 明确教学目标。

在这里本文通过列举实例的方式, 对教育目标的实例进行实证性探究。比如说, 有的教师在课程目标中做出这样的描述:“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unit.”“To help the students practice the skills at describing the people and things.”显而易见, 以上这样的教学目标是失败的, 在教学描述上就存在着含糊不清的状况, 是一种错误的教育目标, 是一种对于教学活动的错误解读, 在课堂开始之前, 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课程目标设计, 显然就不能达到提升英语教学水平的目的。

在教学策略的选取和教学指向上, 很多教师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 就是存在着很多不明确的地方, 同时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目标也没有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没有做到实事求是, 是一种错误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方法。

教学目标对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着力点, 没有明确的目标, 或者只有偏离实际的目标, 不仅不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制约学科水平, 对于学生的应试考试和未来高级段的英语学习, 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以教学生成作为视角, 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问题, 明白教师并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 真正的教学中心应该是学生本人, 明确课堂意识, 通过建构体系化的课程安排,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 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提升学生在于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上的综合能力。

2. 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生本理念”在现代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得到充分的落实, 在课堂实践过程中, 要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通过有针对性地情境教学设计, 引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高中英语课堂中, 仍存在着活动上的诸多不足。举例来说, 学生在学习一篇关于加拿大国家文章的时候, 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其中包括这样两个问题“What impresses you most in your hometown?”“How to introduce your hometown to your friends?”这样的两个问题的设计, 显然是欠思考的, 甚至存在着一定的失败, 因为学生可能缺乏框架性的支撑, 既包括相关词汇和语法等内容, 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学生自身的收获也不大, 普遍存在参与率不高的问题。

此外, 在很多课堂上还存在着联系不紧密的情况, 很多活动之间的衔接不好, 或者过长, 或者过短, 导致了课堂节奏的错乱, 有时候提前结束, 用预习内容草草应付了事, 有的时候又要拖延下课时间, 没法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教学生成的活动, 是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建构的过程, 教师在其中的主要功能, 就是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支架, 是一个框架性的支撑, 通过在框架内知识点的分布, 有效连接学生的知识点, 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 在活动设计上, 既要避免活动太多, 让活动流于形式, 同时也要避免活动过少, 不能发挥生成教学的支架性作用。教学课堂上的系列活动设计, 最终都要服务教学目标, 以教学目标为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 加强师生互动

高中教师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 加强课堂的多功能性, 要饯行“生本理念”, 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并没有落实这一观念, 普遍以教师自我为中心, 导致了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理论和实务界, 通常都有这样的观点, 就是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 教学效果的高与低, 一般不取决于课程的设计和规划, 而取决于学生的配合程度。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学生配合的不好, 不能和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活动, 一般也就很难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在现代教学中, 课堂讲解的过程, 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存在, 就算教师自身的讲解再精彩, 也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现代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应用, 已经是高中英语课堂上的必然趋势, 通过视频和图片等多元展示, 可以有效提升课堂灵活性, 让学生直观感知英语的魅力, 对于英语语境和英语文化背景有更深的了解, 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多媒体设备, 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提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水平, 这对于教学生成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教学效率提升, 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实践中, 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要多因素共同发力, 其中包括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评价体系的优化, 只有各个要素有机融合, 才能共同发挥作用, 发挥总体优势。在教学实践过程, 要善于将理论升华, 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落实“生本理念”, 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和升学要求的基础上, 实现学生能力的最大提升, 同时, 实现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董晓波.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导学, 2015 (12) :42.

[2]唐明英.从创造及生成视角谈高中英语有效写作教学策略[J].语数外学习 (英语教育) , 2012 (11) :100.

上一篇:辅助系统监测下一篇:天文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