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2024-06-28

有效阅读课堂教学策略(共8篇)

篇1:有效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激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教学策略研究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讨的重要课题。有效激活是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激活,必须正确把握学生认知现状和心理动态;把对文本的认识转化为富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多角度切入文本,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激活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探讨的重要课题,而语文课堂,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更显其重大的意义。教学策略研究正是这种研究的一个部分。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所以在教学第一线开展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应该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面临着对整个基础教育效果的集成和检测,有效的阅读教学重要性尤为突出。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笔者从有效激活的视角,探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内涵

(一)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指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效果。阅读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指对阅读活动结果与预期阅读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阅读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阅读效率可表述为单位时间内的有效阅读量值;有效益,指阅读活动收益,阅读活动价值的实现。

(二)阅读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二、有效激活的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学生的一个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是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语文新课标强调的“对话”,包括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其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主导。钱梦龙先生指出:“主导主导,关键在导;导者,启发引导。”也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发展认知。如果能在教学中真正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挑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热情,让学生自动投入到文本阅读中去,自己去发现,那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也不必费尽心力,产出与投入的效费比却会高得多。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激活。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日常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作秀愈演愈烈”。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闹,却没有实效。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状,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以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国庆.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0,(4A).[2]张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激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篇2:有效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宣威市榕城初级中学

初中语文 晏 春

一、阅读教学教什么?(活动一:头脑风暴——阅读教学教什么。)

课前我们都会思考三个问题:我为什么教?每一堂课都是有目的性的,我为什么教这堂语文课?从大的方向讲,为什么教语文?依据新课程标准,我们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学生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小的方面讲,我为什么要教?其实就是教学目标。我要带着学生走到哪里去,教什么,这是选择教学内容的问题。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必须选择一定的教学内容来教。

比如说现在我要达成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情感的目标,反复诵读是方法,品味诗歌情感是目标。要品味诗歌情感,第一要选中诗眼,第二抓住诗歌意象。诗眼和诗歌意象是我的教学内容,有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第三点才是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他和其他的学科不同,语文学科最大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我们可以教这个,也可以教那个,可以指导学生学这个,也可以指导学生学那个。因为我们的教材的是文学式的。如舒婷的《致橡树》,我们可以教学生鉴赏诗歌,可以教学生品读诗歌,我们可以教诗歌的意象,也可以教诗歌的感情,也可以教成指导学生的婚恋课。教学的内容涉及到一个选择问题,所以王荣生教授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目标错了,方法再好都不起作用。如果把《致橡树》教成婚姻恋爱指导课对吗?这还是语文课吗?不是!所以,为什么教决定了我教什么,教什么决定了我选择什么方法来教。阅读教学教什么?教三方面的内容: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言语细节。语言是共性的东西,是一个民族规范性的系统,言语是每个人对语言的运用,比如我说的话就是言语,鲁迅先生的作品就是他的言语。一篇文章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把言语细节单独提出来,是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是要靠文本细节。

(一)言语内容

文本讲什么,一篇文章讲什么。包括事件、对象、理论、情感、人物等。

比如《泥人张》这篇文章,全国课赛上老师是这样处理文本内容的:一节课他就解决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他的设计很精妙,他带学生先梳理几个生字词,叫学生用上这几个生字词把文章讲一遍,再叫学生以泥人张的口吻讲文章讲一遍,最后又以海张五的口吻讲一遍故事,还有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这样就解决了事件这个问题。对象涉及到说明文,说明文要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特点。理论多涉及议论文,如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要关注论点,论据。不论散文、戏剧还是小说,都涉及到情感。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都是饱含感情的,没有感情就没有文学作品,作品的感情要带着学生分析。如《老王》这篇文章我们就要带学生分析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但是在分析文章感情的时候容易出问题,脱离文本,容易走偏。有位老师在上《背影》时,带着学生概括了《背影》的主题——父爱,接下来他就带着学生讨论父爱的体现,怎么感受父爱,怎么报答父爱。这样他就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语文课脱离文本去搞活动,就是非语文课。一定要用语文的方式来把握作品的感情。所以有的专家提出了“取意于精神,落脚于语言”的观点。《背影》我们已经把握了父爱,就要再回到语言训练上。语文教学就是从语言开始,最后落脚到语言上。如余光中的《乡愁》,我们把握了爱国情感后,要回到诗歌语言中品析,而不能带学生去讨论祖国和大陆统一的问题。

语文教学是通过言语所承载的内容来学习言语,非语文教学是透过言语去发现或获得言语所承载的内容。虽然学科之间没有壁垒,要彼此沟通,但沟通的结果不是使一个学科消解。昆明的一个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讲的一节课,内容是《背影》,上完课后,他解读《背影》的主旨就是父爱,学生也体会到了这个父爱,这个时候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特别精妙:老师出上联,叫学生来对下联,上联是关于父爱的,叫学生来对下联,这个过程当中就培养了学生推敲语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比如说《背影》我们还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写作环节:我们可能曾经对父爱抵触过、忽略过,请大家想想生活中父爱的细节,写一小段话,这样的设计就把我们的思想教育和语文能力就结合起来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思想教育也要和语文能力一起,不能把它分开,分开了就不叫语文教学。我仍要强调一点,脱离文本搞活动都是非语文课,所有搞的活动都是为了学生深入的理解文本,不能脱离文本去搞活动。语文教学内容选择必须遵循语文性。

(二)言语形式

言语形式就是指文本是怎么说的。

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要关注讲了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讲的,怎么写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形式。“教材无非是例子”,以形式为主,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

记叙文:顺序 倒叙 插叙 结构 手法 语言 说明文: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语言 议论文:论证方法 结构 语言

说明文的教学更容易上成非语文课,过分关注内容,而忽视形式。如《死海不死》,要教授言语形式,要抓住什么?

(活动二:小组活动探讨)A:生动性 B:趣味性 C:说明方法 D:说明顺序

我听过一个特级教师讲这篇课文,先讲题目,问题目可不可以换,再讲文中第三段与第四段可不可以调换,最后重点带学生探究这篇文章的趣味性。这是文章一个重点问题。整堂课更关注文本形式。

(三)言语细节

沉入文本,从言语的细微变化把握作品的意蕴。语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言语的细微之处品味,感受言语的神经末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内容选择需关注文本细节。

品析《愚公移山》中下面两位人物的语言,你发现了哪些不同?(活动三:学员自由发言)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语文阅读教学要深入文本,抓住文本细节。案例:苏轼的《赤壁怀古》(活动:学员分享交流)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位参加全国课赛的老师这样上: 教师教学生反复诵读后,设计了三个问题:

1、“风流人物”可否换成“英雄人物”?(“风流人物”体现的是周瑜的风采神韵,使内容更丰富。)

2、“小乔初嫁了”中“初”可否换成“出”?

(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初年,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已经嫁了十多年了,都变成老乔了,为什么还用“初”?为了衬托周瑜的得意,风流。)

3、写了周瑜,为什么还要写自己?

(写自己两鬓斑白,寸功未见,而周瑜已经建立不朽功勋,为了衬托周瑜。)

这位老师就是带学生品味诗歌的言语细节,深入解读了以后,三个问题老师已经带领学生把形象、情感都解决了。

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他反对苏轼以诗为词,用写诗的方式来写词;反对柳永的以赋为词,以写赋的方式来写词;反对辛弃疾的以文为词,用写文章的方法来写词。词就是词,用其他的方法就变调了,就不正宗了。我们语文课要守住语文也别是一家,一定要守住语文性。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性和语文性怎么来结合的问题,我要强调的是思想性是通过语文性来体现的。比如说:我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感情,反复诵读就是我们语文的方式,让学生反复的读,读了以后他就明白了;另外一种方法是品词品句中明白诗人的爱国之情。我们语文老师要对语言特别的敏感,比如说大家来看看这一句话:“粮食不卖给八路军”、“支持越南反抗美国”,断句不同它的意思就不同。语文阅读一定要回到语言训练上,在把握了文章主旨后,可以在教学中设计读写结合的环节,《背影》中,教师可以设计读写环节,让学生写写生活中体现父爱的细节,这样学生学到了阅读方法,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活动四:开怀一笑:《我爹》的笑话)

二、语文阅读教学怎么教?

(一)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是新课标的核心内容。归结起来有以下几项: 你更关注哪几项?(活动五:畅所欲言聊素养)语文情感 语文德育 语文习惯 语文积累 语文技能 语文知识

语文情感:对语文科目的情感,对语文的喜爱。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

语文德育:渗透,《出师表》“忠”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北师大《语文课程论》的调查显示 95%的中学语文老师都关注语文技能和语文知识。但是我们要让学生有好成绩,我们可以借鉴曲靖一中特级老师的做法,语文老师第一个学期都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完全接纳你,完全接纳语文。让学生完全崇拜你,好的关系带来好的教育。若你和学生的关系都是对立的,那么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不喜欢语文,热不热爱语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首要原则。若一位考生中考语文考了116,考试结束就把语文课本烧了,再发条短信骂语文老师,他成绩再好,他对语文有感情吗?你能说他语文素养高吗?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情很重要。一旦学生对语文有了感情就好办了,到了初二初三就轻松了,有了感情,他会主动去建构,主动去学习。

语文习惯:语文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培养学生三个核心习惯:天天阅读、天天写作、天天练字。一个有良心的语文老师一定会做三件事:带着学生阅读,教会学生写作,带着学生练字的。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一开始不要限定。不要一开就给他选《红楼梦》《水浒传》《名人传》,他不喜欢,不感兴趣。一开始你就叫他读《红楼梦》,他读不懂就有严重的挫败感。要允许学生看闲书,尝到甜头,先培养阅读兴趣。不要附加条件,不要写读书笔记。

(二)制定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根据新课标这一要求和“阅读”在这一要求中的位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阅读能力训练作如下规定:

1、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2、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4、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课的句子或段路。

5、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

6、看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识。

7、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体裁特点阅读课文。

8、从课文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

9、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10、体会课文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11、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12、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

1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4、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

15、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钟500字左右)阅读浅显的文学,把握大意。

16、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

17、用摘录或制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的材料。

18、写读书心得笔记。

新课标中多次出现了“感知”“感受”、“体会”、“欣赏”、“了解”、“理解”等字样,这些词语就其实际是对学生将课文的语言描绘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感觉方面的能力作出的要求,即语感能力方面的要求。人们常说,打球要有球感,跳水要有水感,下棋要有棋感„„语文教学呢?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语言训练,加强学生敏捷的、准确的“语感”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前提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而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与此目标完全背驰。上海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张家平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是有灵气的,但现在的语文却是支离破碎的,一篇名家名作从整体上把握它,就会有美感,但相关的文章常常被肢解,在教学中,抽出一段话甚直几个词,翻来覆去地分析其所谓的深刻含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这使学生思维越来越僵化。”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的制定要合理,要能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语文性、基础性、综合性。要明白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与言语内容雷同)

教学内容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语文性(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语文性就是用一些语文的方法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基础性。注重细节的选择。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能力结合。不能脱离文本搞活动。

(四)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要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要依据学情选择教学方法,而且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三种:

1、启发性的教。

教要少教,要启发性的教,比如说《老王》,我读了老王之后,有一个地方特别值得推敲一下,就是我们去散步的时候,看见老王经常从一个巷子出来,出来之后我们就问他那个地方是不是你的家?老王说:住这儿多年了!为什么不说是我的家?这个背后有什么东西?说明他是一个人住,他认为家应该还有其他的人,他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他没有任何家的温暖,虽然房子也许是他的,他也不认为那就是家,这体现了老王的一个形象:孤独、贫困。

例《老王》:“住这多年了。”

2、针对性的教。

李镇西的教,注重生成性。导入进去后,开始读,要么朗读,要么默读。15分钟后每人提一个人问题,把问题写在黑板上,问学生应该讲那几个问题,老师集中讲那几个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那几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不懂,不懂他就需要,听得特别认真。学生的需求满足了,这样的课堂就高效。

初三的阅读教学更要有针对性的教。我们的月考试卷,考完了不要立马发下去,先研究试卷。共性的问题,一起讲,个性的问题,单独讲。这种教学就是有针对性的教。

3、创造性的教。

老师备课要非常认真。内容不同,方法不同,步骤不同。老师就是导演,关键在导。例:曲靖一中原初中部的主任段老师去富源教学扶贫,他上了一节课。段老师原来在曲靖一中上课上得很好,很精彩,但是到了富源他的哪种方法就无法推行,那里的学生是农村的中学,学生呆头呆脑,方法学生从来没有用过,段老师马上变了一种教学方法,并且把教学目标砍掉三个,只留一个:以老师的讲授为主活动为辅,原来在曲靖一中是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讲授为辅,所以学生马上就活跃起来,马上就达成教学目标,所以我们要依据学情来选择教学方法,学生不同,教学方法也应该不同。《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学法有三种:

1、积极的学。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叫学校不叫教校?为什么我们学堂叫学堂不叫“教堂”?因为我们的教学是以学为主!但是今天我们的教学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不教就不学,学生永远处在被动的状态,这个是不行的!教学的本质在于唤醒,不是逼着学生学。唤醒学生,让他跟着你学。可以用目标来唤醒,也可以用美德来唤醒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成就感,让学生感悟语文文字的美。

2、深度的学。

这一点针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如《老王》设计了三个为题。

3、独立的学。

未独立之前,要“扶”,随时准备放手。

(五)准备支架

1、预设支架

2、生成支架

3、及时性支架

导入支架: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非常小的环节,一般不超5分钟。时间过长,不利于后面内容的突破。但也不可小瞧导入环节,导入的作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境导入和问题导入效果比较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导入:准备了十张纪念碑的图片,让学生排序。学生无法做到后,在进入文本研读。《中国石拱桥》中,给你一张石拱桥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大拱和小拱的关系,学生总说不好,老师才说:“有这样一位桥梁专家,能把大拱和小拱的关系说的很准确,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支架普遍存在的问题:主题先行。什么是主题先行?就是讲课前就把文章的主旨、感情告诉学生。例有的老师在讲《背影》时,这样导入:这是一篇有关父爱的文章。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对父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的导入是糟糕的导入。主旨都揭示了,最后你还讲什么?这样的导入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语文阅读教学是有过程的。“言——象——意”。

对比支架:文本句子的对比。

《背影》中两组句子对比: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秋天的怀念》中两组句子的对比: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听着我的动静。

提问的支架: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要问的巧妙。直接问好?还是曲问好?问题一定要有智慧性、启发性、想象性、层次性。简单的问题留给后进生,让后进生获得一种成就感。经验性的问题要深入文本五理解。如《背影》中写了四次背影,重点写了哪一次?为什么?这样的问题50%的学生可以答。创造性的问题要结合文本,深入思考,发挥想象。《皇帝的新装》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回到皇宫,他会怎么想?评价性的问题,层层深入,最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有人提出:一堂课提四个问题就可以了。忌“满堂问”。

如李茂孔《老王》的三个问题:

1、老王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细节知道的?

2、“我”是个怎样的人?你又是从哪些细节知道的?

3、“我”如此对待老王,为什么还会感到“愧怍”? 他这三个问题具有智慧性的,层次性的。

(六)走流程

学生学习——遇到问题——教师帮助——解决问题——学生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问了解决问题,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与适当帮助,通过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问题,使学生获得发展。

三、怎样评价初中语文阅读效果?(活动六:小组各抒己见说评价)

(一)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二)看是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具体可从以下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看:

1、教师方面:(1)教学设计思路

(2)课堂结构安排(导入、提问、言语训练、小结、作业„„)(3)教学方法是否灵活

(4)教学基本功(专业知识、语言表达、教态、板书„„)

2、学生方面

篇3:阅读教学有效策略谈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比较多, 为了在教学中全面地落实新理念, 教师在内容上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 在形式上五彩缤纷地“精心包装”, 课堂上出现了内容复杂、程序繁杂、氛围嘈杂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 教师应简约地处理教材。

1. 目标设定简明扼要。

目标不但要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融通整合, 而且要将简明的教学策略和简洁的教学流程融于目标之中, 传达出了实现目标的行为方式及技巧, 简明扼要地显示出了教学的整体立意。

2. 文本处理简约有度。

一篇课文, 可讲可学的东西相当多, 要寻找到可为之处, 舍弃不为之处, 聚焦、放大、凸现所“为”的地方。

3. 教学方法简要实用。

科学运用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 把读、问、讲这三种传统方法有机地结合在“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的现代理念中, 灵活地运用, 体现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 显出实用性。

二、积淀语感, 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 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 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是语文课有别于其它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

“读”是语感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朗读能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 出口的声音传递着作品的思想、情感、形象和韵味, 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模仿读, 能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 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讲解读, 能从整体上熟悉内容、把握思路、了解主旨, 同时触发语感, 即触发对文章的结构、文章的气势和文章的质地等多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感受。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课文语言之神妙, 洞察语言之精髓, 把握语言之理趣, 从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

语感能力的提高, 既需要对语言的理解、感悟, 更需要对语言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让学生在读写词语中积累词语, 在背诵中积累句子, 这是语文教学的传统, 也是语文教学的精华, 因为它是积淀语感的有效方法。

三、引导学生提出“语文”问题。

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少, 但许多不是语文问题。

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语文问题呢?我们认为, 能反映语文性质的问题才能算作语文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的基本特征。”

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上, 体现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写作技巧的掌握上;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作者与读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学语文, 就要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掌握工具。只有掌握了工具, 才能很好地运用工具进行有效交际。所以,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要从人文性的角度切入, 着眼工具性。

四、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价值取向源于作品的客观性和编者对作品的认同性。作者创作一部作品, 总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 这就使作品所提供的主题或艺术形象在诞生时就具有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属于它自身的属性, 也就给读者的第二创造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另外, 任何文学作品一经选入课本, 就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定性,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 再开放型的教材也有一个或严密或松散的体系, 要做好这个工作, 编者自己心中对作品有一个明确或基本明确的与作者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的结论。由此看, 价值取向源于作品的客观性和编者对作品的认同性。

独特体验源自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 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 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 不同的个性, 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 因此, 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

篇4:英语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语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学中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合理的教学思维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这样才能读有其果、读有其效。我们平时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读”的意义,更要让他们掌握“读”的方法。根据阅读内容和要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充分参与的机会,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阅读氛围,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产生了阅读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会逐步得到改善,能动性也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倾注全身心的爱,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教学中,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充满鼓励的眼光、充满赞扬的表情,给学生以一种亲切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自己的爱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以情引志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设多种生动形象的情境,采取多种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要教师“导”得有方,学生就会学得有趣,也就能乐于学习。

2.丰富课外活动,加强口语交流

一个语言表达水平很低的人不可能具有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而一个语言混乱的人的思维也会缺乏逻辑。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英语来准确地、清晰地、系统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大有裨益。

3.明确学习目的,积极培养语感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入理解、准确体会作者的情感,逐步掌握领会语言表情达意的规律。在整体把握文章并欣赏之后,让学生提炼出文章的深层含义,理解它的寓意,并从中得到教育和启发。在阅读教学内容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实践证明:注重对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引导,这种教学设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但是仍然需要进行简单明了的常规阅读训练,每周选择一篇较有深层次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文章加以赏析,使学生对课文由简单的词语理解上升为理性的情感理解。

二、关注养成教育,提高阅读技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初中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在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占有较重的份额,种种考试的形式,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正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创造性的心理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取多种创新模式,不断让学生对视觉信息进行捕捉、加工和处理。

教师平时注重对学生阅读策略方面的点拨和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掌握了各种策略之后,阅读水平就会逐步得到提高。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子就能养成,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都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制订切实的目标。

三、构建阅读平台,提高阅读品味

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扩大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特长,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对教材的语篇资源进行外延性拓展,以课本为中心,精心开辟课外和校外阅读的主体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熟悉各种文本不同的风格,开阔他们阅读的视野,帮助他们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可以向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时代气息的英语教辅报刊,这也是对学生所接触知识面的适当拓展。

为了让学生有机会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我们可以在阅读练习中,通过一些国外的报刊、网络媒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通过对这些原汁原味文本的阅读,学生的阅读技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相关的饮食文化、交际礼仪等阅读材料,既有异国他乡的人文色彩,又能创设有效的语境,从而再现了母语教学的情景。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篇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导入策略

苏月红

(江苏省泗阳县临河中心小学)

篇6: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着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猜测词义时或脱离语境,或一知半解;逻辑推理不严密,或以想当然代替,或以事实、举例代替,或就事论事,忽略推理的实质。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教学中过多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忽略了阅读材料所表达的信息,从而束缚了学生的英语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发展。2)语言因素限制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一定的语言知识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缺一不可。3)不良的阅读习惯和贫乏的语言背景知识等阻碍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准确捕获有效信息,解决阅读理解中的各类问题的能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所涉及的体裁广泛,题材新颖,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为一体,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由于学生的时间、精力和阅历有限,在限时阅读中掌握一些技能技巧,对提高阅读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五个策略,有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技能的提高。1.培养良好阅读策略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先决条件。(1)、养成看读的习惯

读的方式有声读、心读和看读等。从信息传输的角度看,读和看有着质的不同。读的程序是:词形—词音—词义。看的程序是:词形—词义。一般来说,看的速度快于读的速度。阅读时,有的学生习惯地发出每个词的读音,有的学生发音器官虽没有活动,但在心里还是自言自语地读,这样有助于增强语感,但是如果阅读活动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将会严重影响阅读速度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培养起直接理解书面意义的阅读能力。(2)、养成纵式阅读的习惯

许多学生阅读有“回视”现象,即在读文章时,反复寻找先前读过的信息,而不是继续下去获取完整的意思。这种习惯严重影响阅读速度,并使信息的扩展、逻辑推理和理解材料受到影响。因此,应要求学生克服“回视”,培养纵式阅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这就要求学生按意群向前跳跃,捕捉关键词,抓住中心思想,摆脱抠语法和英译中的习惯。

2、背景知识结合语言知识策略

背景知识是理解特定语篇所必备的外部世界知识。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阅读理解的障碍。因此,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结合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进行阅读。

3、快速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学生的阅读速度要达到50-70个单词。为了让学生达到和超过这一要求,较好的方法是指导学生进行以下的阅读技巧训练。(1)、略读

略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文章主体大意,辨别文体,以便于掌握文章结构。其阅读技巧是要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然后根据其特点去了解文章的主体大意,弄清楚层次与段落,找出段落的主题句。(2)、寻读

寻读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某些特定信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寻读是在略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阅读技巧是在略读步骤后,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有一定的了解,捕获到了一定的信息,这时就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和依据。

(四)、猜测词义

猜测词义是阅读能力之一。现代外语教学研究者普遍认为,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型语言活动,而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猜测活动。一个单词、一个句子,其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它只是提供一个思维方向,让读者根据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对所读内容进行猜测推断。学生如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灵活变化的词义,就可以做到真正意义的阅读理解。

(五)、判断推理

篇7:有效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甘肃省礼县城关镇东台九年制学校

陈继选

【摘要】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解开语文教学之谜的关键,是中学语文教学提高质量的突破口。新课改背景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已是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使阅读教学的行为模式得到最优化。

【关键词】 农村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课堂 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已是语文教学重点内容,它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概括、表达等综合能力。阅读是人生必备一门学科,无论是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它。因此,加强语文阅读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尤显重要。而农村学校阅读教学效率较低,教师感觉教课认真,且花费了很大气力,但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却十分缓慢,让教师困惑。

首先,在农村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课外书籍较少,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量不够,因此学生对阅读能力表现在一下几点:

一.学生心理方面的表现:

学生面对阅读有惧怕心理,害怕阅读,害怕自己会做错,束手束脚,自信不足。部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茫然彷徨。

二.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表现:

学生分析能力较弱,不能准确的分析问题,往往出现答非所问或答题不严密,逻辑性不强。分析不准确因而导致其余环节也不够准确,甚至错误。有部分学生分析能力较好,但归纳概括能力较差,因此,仍旧会出现失误或差错。

其次,针对学生的表现我们要做到有的放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行为,要让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失败,从尝试中收获,从失败中进步。良好的心理是我们干好一切的关键,要克服心理障碍,就必须多练习阅读,多从练习中汲取成功的养料。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断学习,使自己有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的面对困难,正确的面对人生。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注重学生的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已是当今教师常谈的话题。阅读教学已是农村初中多数语文教师赔感伤神的课题。当然教师应该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学生,相信他们会成功的。要注重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语言环境,让学生感悟内容。如《小石潭记》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伐竹取道,下见小溪。”教师应从位置、色彩、声音、光线等方面引导,让学生感悟美景,领会文义。又如《社戏》一文,学习是教师可用视频材料引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现在的社戏,从而更容易的搞懂文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阅读。当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活动,如即兴表演、场景模拟、人物对话、编演短剧等,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毛泽东曾说过,不做笔记不读书。做读书笔记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边读书边写读书笔记。略读,让学生扫除识字关。粗读,让学生快速了解主要内容。细读,让学生仔细反复琢磨,领会文章意图,分析文段。精读,在学生细读的基础上剖析文章的主题,文章在写作方面的技巧,我们要学习借鉴那些内容。习惯是养成的,这就需要老师坚持引导,一学期内使学生形成这种习惯。

(3)形成自主阅读模式

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开始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让学生从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入手,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步骤,阅读细节,注意事项等。略读、粗读、细读、精读的方法。举一反三,循序渐进。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模式。

(4)形成合作探究阅读模式

注重感受,发散思维。要突出发散思维, 注重个体的阅读感受和体会, 进行创造性阅读。《语文新课标》在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对课文内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决定以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除教科书和参考书提供、教师个人和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外, 还将产生师生互动的新知识, 师生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阅读主体-----学生的自主性, 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教师要做构建学生新知识的助产婆,引导不同学生说出对同一文本的不同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写出各自的读后感受。这样在师生互动的交流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注意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时刻调整教学形式,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阅读教学则是这一门艺术的源头,我们要“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最终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1、《阅读学》北京出版社.2、夏云陶《阅读教学应找到与学生的契合点》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4、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8: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整体感知要放手让学生读

有些教师认为一篇课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细读环节, 而忽视了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性, 这很值得探讨。一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 目的是引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并让学生尽快地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学习部分字词。在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感知、熟悉文本。以下是《大仓老师》初始教学的设计:

1. 默读课文, 用题目说一句话:大仓老师是一个。

2. 轻声地读课文 (包括课文后面的练习) , 提出不太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解决部分问题。再次默读课文。

3.填空:课文记叙了关于大仓老师的两件事。第一件是_______, 第二件是_______。第几件是主要的?

这种教学设计在日常教学中是比较普遍的, 但教学效果却大不一样。如对于“设计1”和“设计2”, 相当多的教师最多用几分钟的时间, 接着就进入下面的关键词句的讨论, 学生只是匆匆读课文, 如何能完成这些预习要求?实际上, 学生要达到这些要求, 必须花费不少时间来阅读。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阅读, 因为出示预习题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这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小学高年级, 教师不应过分追求课堂的热闹氛围, 而是要给学生提供认真读书的机会。

在“设计3”中,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印象, 同时, 这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其实, 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回答“课文大致讲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这个问题有困难, 于是教师就采用填空题的形式。

在初读课文阶段,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熟读课文的时间, 既让学生学习字词, 更要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另外,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 要给大多数学生多读几遍书的机会, 并注意提高他们初步了解、概括内容的能力, 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二、具体分析要启发学生思考

课堂教学进入到“分析”环节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剖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 使其为理解文章中心服务。与此同时, 教师需要让学生从文章中心这个高度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 让学生从中领悟其表情达意的方法与思路。这里的教学实施, 是启发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来思考, 来感悟。教师应抓关键词句, 深入讲解, 教给学生圈画等读书方法, 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在现实的课堂中, “假”“碎”“浅”的现象很多。如在第二课时还有学生在问“大仓是谁”的问题。我认为, 当教学进入“精读”阶段时, 教师还是要放手让学生多读书,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教师组织教学要重在点拨, 启发思考。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大仓老师》“精读与领悟”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1. 学习重点句子:

(1) 大仓老师根本没理会春美, 他若无其事地在黑板上添上一个格外大的“俺”字。 (理解:“若无其事”“添”“格外大”) 读一读, 请提出问题。 (大仓老师究竟理会春美了吗?不理会又为什么要写一个格外大的“俺”字……)

(2) 大仓老师盯着春美的脸, 沉默了一会儿, 答道:“现在不是在讨论可不可以用这个词的问题。”他的声音不高, 但是很有力, 说罢便紧绷起了嘴唇。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插叙部分来理解)

2. 出示要求:

(1) 默读, 圈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想想为什么?

(2) 说话练习:大仓老师盯着春美的脸, 心想———

抓住关键词句, 找出似乎矛盾之处引发问题, 展开讨论, 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这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抓住重点句子———提出疑问——深究关键词语———联系已有的知识展开讨论——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对文本有所感悟。大仓老师究竟理会春美了吗?是没有理会吗?那又为什么要将“俺”字写得格外大?从大仓老师的语言、表情、动作上看, 他非常生气, 但为什么只是“紧绷起了嘴唇”?他是一位教师, 是期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取得进步的教师。在看似矛盾之处深究,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能够深入地理解课文, 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全面把握人物的品格。

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 教师应创设一定的研读坡度, 这样学生在细细品读中, 思维就活跃起来了, 就能够深入地理解课文了。

三、总结深化要引导学生拓展

阅读教学不应拘泥于课本本身, 学生只有在广阔的阅读天地里阅读, 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呢?拓展阅读要把握时机, 教师应加强引导, 让学生搜集阅读材料并在课堂上交流。按照周一贯先生的建议, 教师可以在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1) 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 (2) 根据课文内容, 适时补充相关的阅读材料, 并遵循“补充”的三大原则, 即补充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 从而扩大课内的有效阅读量, 增加课堂的思维容量, 丰富学生内心体验; (3) 拓展课外阅读。

在阅读教学实施的第三板块———总结深化阶段,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复习, 将一些分散的、零碎的理解连成线, 进而让学生加深了解文章的主旨与人物的品格。如《大仓老师》一课, 当教学进入尾声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大仓老师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文章又是怎样表现出他的特点的?”在教学中, 教师不应该急于进行拓展训练, 而是应当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 查找资料, 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带着疑问走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才是重要的。有了疑问, 学生才会自觉地去阅读, 去求知。如教学《用冰点火》时, 学生提出:“既然山中一片‘银装素裹’, 主人公怎么会发现枯枝残叶, 枯枝残叶又怎么能燃烧?”有些教师用大量资料加以说明, 而学生还是难以理解。这类问题干脆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 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上一篇:it公司企业文化下一篇:我的理想当一名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