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0时代

2024-06-24

阅读3.0时代(精选九篇)

阅读3.0时代 篇1

关键词:阅读3.0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方法及策略

自古至今, 人类社会经历了四次传播革命:发明文字、发明印刷、发明电报、发明互联网。随着现代科技革命浪潮的不断推进, 人类阅读模式也随之发生着改变。中国出版研究所于2014年1月所公布的国民阅读调查显示, 截止到2013年, 国民电子书阅读量得到明显增加, 人均阅读电子书2.34本, 同比2011年增加了0.9本, 增长速度高达65.3%。数字阅读模式已显现出常态化趋势。科技革新在使国民阅读模式得到转变的同时, 短时间内纸质阅读这一传统阅读习惯并不会被根本改变, 于虚拟阅读环境中, 纸质阅读更易被读者所怀旧与想念。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18~69岁的读者中, 倾向于纸质阅读的读者比例占75.2%, 倾向于互联网在线阅读的读者比例占14.8%, 倾向于移动手机阅读的读者比例占8.4%, 倾向于阅读器阅读的读者比例占1.6%。由此可见, 纸质阅读依旧是一种比较权威、普遍的阅读方式。

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 新时代的阅读模式必然会出现跨媒介阅读平台, 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样化格局。在所有的阅读呈现模式中, 只有不断提高用户的阅读体验, 虚拟阅读平台才有资本与纸质阅读抗衡。此外, 传统纸质阅读的用户群体基数正逐渐被现代化新型平台所取代, 基于这种阅读发展态势, 校图书馆对阅读推广模式不断进行创新, 夯实阅读3.0模式, 并进一步加强纸质书籍、移动互联网、PC互联网、终端阅读平台的N渠道“云互动、云融合及云分享”, 这才是今后阅读推广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阅读3.0的概念及特征

(一) 阅读3.0的概念

所谓阅读3.0, 就是交互类云阅读, 指的是以应用Web3.0方式与理念为基础对阅读模式进行社会性移动互动的一种具体实践。着重强调现代阅读的极致体验、互动性、跨媒体、移动性、大数据智能分析、云端储存及利用时间碎片等特征, 对社交性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网络中主流的技术特征及方式进行充分利用, 是最优化读者阅读体验、最大化读者阅读效率的一种阅读模式。作为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的人群, 大学生是在手机的陪伴下逐渐成长起来的群体对阅读3.0的向往与憧憬是具有预估性的。所以, 高校图书馆一方面应该将高校生作为推广阅读3.0模式的重点对象, 另一方面还应该让高校生成为对该阅读模式进行宣传与推广的主力军。

(二) 阅读3.0模式的特征

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阅读3.0模式是以Web3.0为基础的一种阅读实践形式, 所以, 发展Web3.0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阅读3.0模式, 阅读3.0模式的主要特征为:

1. 移动性。

通过移动终端, 读者可于任意地点、任意时间完成阅读信息的筛选、查找、存储、阅读、二次传播以及分享等功能, 此类移动服务的费用也不会过高。

2. 极致体验。

在阅读电子设备的过程中, 用户能够对其设备进行智能处理, 也就是说, 设备能够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 于平台终端实现用户阅读需求, 小到调整阅读颜色、字体、字号以及亮度等, 中到筛选阅读文本中的第几句话、第几章节及场景等, 大到实现作者是谁、信息推荐、随时回播、云端存储、在线打印及关键词解读等功能。

3. 地域定位交流。

无线网络的普及化与移动终端的大众化让现代阅读摆脱了私密化特征, 阅读3.0能够实现阅读及时互动、同步分享等功能。通过终端地域识别功能能够将某个人于某个地点所阅读书籍为何种类型等信息查找出来, 使信息资源交流与分享得以实现, 刺激了知识的传播与信息的共享。

二、高校图书馆在阅读3.0时代的阅读推广策略

(一) 渗透豆瓣书评、读者联动的公众微信平台

微信, 是2011年腾讯公司重磅出击的可实施手机免费通信的一款软件。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 用户可以实施文字、语音、图片以及视频等信息传播, 也可以提供1000米内搜索微信用户、多人聊天、漂流瓶及摇一摇等交友功能。微信用户于2012年初突破1个亿, 于2012年9月份突破2个亿, 于2013年初突破3个亿, 截至2014年5月底, 全球微信用户已达6个亿, 目前微信用户量仍在持续增长中。

现阶段, 高校图书馆纸类图书云分享过程中, 微信可呈现出以下四种方式:1.文字简介式分享。高校图书馆所应用的这种方式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 通过高校生或者其他用户在对高校图书馆微信账号加以关注后, 就可以实现文字自动推送功能, 一次对该校图书馆中的书籍分类、内容及主题等进行推广;2.第三方书评式分享。第三方书评式分享主要与豆瓣彼此打通, 微信用户在对该微信账号予以关注后, 输入指定书籍名称, 微信账号就可以对其实施智能回复, 该回复内容主要以第三方书评豆瓣图文方式在读者面前呈现。利用此类书评模式宣传与推广图书, 增加该分享模式的生动性与亲切感。比如, 湖北武汉大学官方微信中所推荐的大规模互联网数据挖掘;3.“微友”秒互动式分享。“微友”互动分享方式能够将微信互动性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微信用户可以对相关书籍发表评论与打分, 并由微信账号根据分数对书籍实施智能排序, 该模式在潜在意识中提升了微信用户的参与感与新鲜感。

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中所呈现的主要问题是内容过于单一化, 其原因在于微信本身属于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社交媒体, 而高校图书馆缺乏微信平台专业维护人员, 因而微信运营水平普遍较低。

同样高校图书馆中所设置的微信热键普遍具有机械化、单一化及呆板化等问题, 在对其官方微信予以关注后, 用户手机中首先弹出的内容往往是“欢迎关注****图书馆官方微信, 我们将及时为您提供****图书馆资讯”等诸如此类的信息, 其信息缺乏人性化特征。

(二) 微博+LBS+客户端使浅层阅读用户体验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LBS是以位置服务为基础, 通过移动运营商的外部定位方式或无线电通讯网络将终端用户具体位置信息获取出来, 并在GIS平台中, 服务相应图书用户的一种增值业务。现阶段, 由于LBS逐渐趋于成熟, 使得高校图书馆已经应用常态化的微信这一社交媒体平台, 也将会不断拓展与创新出更为广阔的潜在宣传与推广模式。

1. 高校生通过微博创建学习小组。

先前所推行的微博推广模式, 如TOP10书评榜单、新书速递、好文分享及每日好书精选等微博推广模式, 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高校生日益变化的阅读需求。然而, 因为LBS的推出与发展, 互联网微博开发出了寻找有缘阅读人功能, 以此达到第三方推荐的目的, 通过第三方推荐有助于发散式推广与传播书籍。

2. 手机客户端实现多种资源在现代科技平台下的相互交合。

因为信息时代碎片化的资源, 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用户的阅读注意力, 用户在经历四处寻觅高猎奇感信息的狂喜后, 逐渐进入推送高质量信息的慵懒模式, 然而, 该慵懒模式又随之发生了介质的改变, 逐渐以移动类代替纸质类。所以高校图书馆必须对用户的心理变化特征予以充分利用, 打造一款与高校自身推广与宣传模式相匹配的客户端。

(三) 不断吸取国外先进、优秀的图书阅读推广经验

极其现代化的阅读3.0模式一方面对我国图书馆产生很大影响, 另一方面同样也对国外图书馆产生很大冲击, 比如英国公共图书馆在近些年的入馆率也呈急剧下滑趋势。相关研究数据显示, 英国公用图书馆每年实际入馆率下滑速度为2.5%。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英国政府耗资2亿英镑于2013年9月份建成伯明翰超级图书馆。

在超级图书馆中, 每一馆藏都置于特定湿度与温度空间中, 该图书馆将逐渐成为享有特殊地位殊荣的收藏品的典型存放地。比如, 《伯明翰文集》中对伯明翰城市发展与演进部分进行了记录与描绘;《文学作品集》中收藏了约翰逊、弥尔顿以及塞万提斯所创作的作品, 还对莎士比亚的“首对开本”进行了典藏;《音乐集》中对全球具有独一无二特征的埃尔加的通信与亨德尔所创作的歌剧脚本进行了收录。在这些遗产类与档案类文献中, 瓦特与博尔顿档案是世界上最为最为珍贵的工业革命档案。

但是, 英国超级图书馆并未将传统纸质期刊、书籍等内容彻底摒弃, 相反, 而是在超级图书馆中, 将纸质书籍的独一性与精致感更为全面地体现出来。在现代阅读模式之下, 高校图书馆能够对其资源予以更加充分的利用, 并连续性定期宣传特色资源;此外, 可以通过多次在图书馆中展出先进设备, 不断扩充高校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感与权威性。

三、结语

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阅读模式的转变, 文章创新性阐述了阅读3.0的概念与特征, 同时重点探讨了高校图书馆通过何种方式在阅读3.0时代于高校校园内外推广阅读的策略;如何借鉴与吸收外国先进阅读方式, 并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 通过微博、LBS以及手机客户端等方式为用户提供浅层阅读体验, 这是高校图书馆今后提升其阅读方式推广品质的重点。

总之, 在现阶段, 不管是高校图书馆研究或是公共图书馆研究, 都存在实际性操作与理性探析阅读3.0缺乏的问题。高校图书馆界更是普遍缺乏全面利用设备与技术推广阅读3.0模式的自主能力, 所以总体上正处于由传统纸质阅读向现代3.0模式转型的起步阶段, 基于Web3.0的人才覆盖与技术创新也尚处在萌芽阶段。但是, 旧事物终会被新事物所代替,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论研究和观念革新是确保技术发展的根基。作为一种现代化新生事物, 阅读3.0模式必然蕴含着顽强的生命力及发展潜能, 高校图书馆也必然会随着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阅读3.0模式的逐步完善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岳敏.基于Web3.0的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服务平台构建初探——以宜宾学院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 (23) :158-159.

[2]朱雯晶, 张磊, 王晔斌等.图书馆手机客户端的探索实践[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1 (5) :118-119.

[3]吴昕.英国伯明翰超级图书馆:重新定义图书馆[J].公共图书馆, 2012 (3) :197-198.

[4]谢蓉, 张丽.阅读2.0:新一代的图书馆阅读推广[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6) :116-117.

[5]李良荣.透视人类社会第四次传播革命[J].新闻记者, 2012, 11:113-114.

育儿时代3.0 篇2

不知道积极心理学对于构建和谐、幸福人生将会带来何种贡献。然而,我们的确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样一种社会趋势:跳出传统意义上的工作与生活非此即彼模式,跳出男人与女人的分工模式,追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美国著名人口学家、企业家马蒂·迪特瓦(Maddy Dychtwald)认为,今天的家庭生活正走到一个关键点,即女性对工作更加满意,男性对家庭更加满意,但两性其实都感受到压力,都在寻找新的更为平衡、美好的生活方式。——更多的职场妈妈开始跳出“工作 - 生活 - 养育”的跷跷板思维框架,致力于三赢模式探索中,追求精彩与丰富的体验。——更多的爸爸开始学会划双桨。他们努力工作,同时享受育儿生活,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与孩子(不是因为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接力棒开始传递到男人手中。50年代至今,女性经历了快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改变已趋于缓和,对男性而言,却是新的开始。一项20个国家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965年,会做家务、照顾孩子、购物的男性,占所有男性的五分之一,到2003年已超过三分之一。——育儿、教育、照顾家人、工作和家庭平衡等,将不再被视为单纯的“女性议题”,而是家庭议题,同时,也是影响每个人的经济与社会议题。

育儿3.0的时代已来到? 我们能为你做些什么呢?无疑是更多育儿生活方式的提供!

做一个实用性的阅读推荐吧!欢迎关注以下栏目:智慧爸爸 ——提倡老爸参与育儿,带来男性特有的养育视角、风格与智慧。友善家人——资深心理治疗师龙迪专栏,探讨一家人如何培育内心的友善时间,培育真正幸福快乐的生活。篇篇是值得期待的好文章。家庭计划——从重拾童年、全家人一起实现的改变、育儿舍断离,到关掉手机……一起践行健康自然生活。

时代呼唤高职教育3.0版 篇3

当前,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从总体上讲, 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比如, 高职学生的社会地位、认可度及收入还不高;作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其质量离各行各业的要求尚有不少差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最终形成, 中高职之间在培养规格上的区分度还不够鲜明;高职教育还没能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军;在面临第三次新的工业技术革命以及中国企业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中高职教育还没有准备好, 等等。

要改变这种状况, 当前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必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快高职教育本身的转型升级。并且, 高职自身的转型升级,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我国高职院校自身都在不断地进行“升级换代”。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我国早期的高职院校可以说是自身发展的1.0版。这个时期回答了什么是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在培养规格、教学设计、课程内容等方面与普通大学有何不同, 在中国具体的条件下如何来办高职等问题。

随着2003年高职评估和2005年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开展, 我国高职进入了2.0版。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用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手段, 来引导和约束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并且利用创建国家示范点的典型力量来大规模地推行“工作导向”、“任务驱动”式的课程改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理念大规模地推动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 回答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内涵建设、学校与行业企业如何才能做到双主体合作办学等问题。

而今, 在我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和加速全球化背景下, 高职教育迎来了3.0版时代。

高职教育3.0版出现的时代背景

这个版本的出现有其时代背景。

首先, 中国虽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工业化基础依然薄弱。例如, 大规模引进了生产线和生产设备, 却并没有大规模引进制造生产线和生产装备的能力;庞大的汽车工业依然是外国的核心技术和制造设备加上我国廉价人才、廉价劳动力的组合体;检查维修费居高不下是因为进口了大量昂贵的仪器设备;中西部地区不发达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科技含量在农、林、牧、副、渔中的份额太低;我国优势的传统产业日渐缺乏优势的原因在于没有用高科技进行改造;甚至如电梯、厕所的出水感应器、新型打印机、照相机等产品依然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在环保、节能、绿色、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新一轮竞争中, 我国与国际水平的距离并没有缩小。

上述局面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的技术教育还比较薄弱, 培养不出大批既能动手又擅长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的技术人才。因此, 在新的历史时期, 高职院校必须面对这一挑战, 承担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技术转型升级、装备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

第二是中国和平崛起与现存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挑战。虽然我国的GDP总量仅次于美国, 但是GDP的结构和质量存在严重缺陷。在整个世界产业链的分工中, 我国总体上处在中低端的位置。日本大和证券综合研究所分析师声称, “比中国人工费低廉的国家现在有很多,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已经结束了。加速向中国以外的生产据点转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情况表明:要想彻底告别依赖外国技术进行贴牌生产的经济模式, 要想改变我国在世界产业链分工中的中低端地位, 就必须增大我国自主技术的“红利”, 造就数以亿计的技术能手, 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 大规模地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良。而要完成这个任务, 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技术创新使命, 并将之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之中。

第三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挑战:要培养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过去提技能型人才, 现在提技术技能人才, 其含义究竟有何分别?“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具有丰富的内涵, 如何才能培养出来?他们应当具备何种知识、技能、技术和素养?人才培养方案对此应如何体现?

高职教育3.0版要解决10大问题

1. 要高高举起技术教育大旗。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 而且要让学生具备对某种技术的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 使他们经历持续改进或创新现有的工艺、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完整的技术活动过程。让学生经过这样一种技术训练, 培养学生具有这样一种技术素养是十分宝贵的。这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也是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因此, 必须让学生在三年中亲自参与一项包含技术选题、确定技术路线、制定技术方案在内的技术创新活动 (文科学生要积极参与跨专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或技术攻关活动。

2. 培养规格需要转型升级。

从培养一般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到培养高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也就是培养既有一定的技术运用和革新能力, 又有很强的专业技能的“灰领”人才。要围绕具备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这三个特征要素, 来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要按照培养“三型”人才的要求来展开新一轮说专业、说课程、说项目的活动, 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3. 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需要转型升级。

从一种需求 (单需求) 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上升到从两种需求 (双需求) 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过去是从岗位需求或职业需求出发, 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今天不仅从岗位或职业的需求出发, 而且还要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消化、吸收、改良、反求、创新能力的需求出发, 来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

4. 实践教学内容需要转型升级。

从“单训练”到“双训练”, 即不仅要强化技能训练, 而且要强化技术训练。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不仅要再现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中应知应会的职业岗位要求, 而且要体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高”的属性。除了强调要真刀真枪地进行技能训练之外, 还要强调要真刀真枪地进行技术开发的训练。同时处理好“基于工作的学习”和“基于学习的工作”的关系, 防止实践教学简单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弊病。

5. 高职院校的定位要转型升级。

不仅要成为高级技术技能的人才源, 同时也要成为技术应用源和技术创新源。因此, 不能把高职院校局限于培养现有产业链分工下的生产大军的基地, 而应当同时视为培养和储备经济转型升级中千千万万技术大军的摇篮, 视为我国技术创新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应视为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准、改变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所处的中低端位置的利器。

6.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形式要转型升级。

从初级状态向高级状态转移。一般来说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是:与企业共办订单班、互聘教师、在校内或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等;中级阶段是:合作建立“双主体”办学机构, 混编教学标准、师资、资源、文化等, 使校企深度融合起来;高级阶段是:共同建立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 成为引领行业和社会的技术源和创新源。这关系到高职教育对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 是高职教育最终是否能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指标之一。

7. 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估要转型升级。

不仅在评价主体上要引入第三方, 而且在评价的指标上, 除了人才培养成果之外, 还要大力引进技术研发成果或技术服务成果作为重要的核心评价指标。

8.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转型升级。

不能光重视教师是否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还要特别重视教师的行业气质, 培养教师具有解决企业行业疑难杂症问题的能力。因此, 要重新定义“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标准, 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功能:从演员到导演、从运动员到教练、从教师到项目经理。

9. 高职院校的管理需要转型升级。

提升高职院校在整个高教系统中的地位。高教四路大军 (985、211、地方本科、高职高专) 应是并驾齐驱的方阵队形, 而不是你高我低、你先我后的蛇形队伍。

1 0. 迎接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对高职提出的挑战。

当前, 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了世界产业的分工和国际竞争, 而成为全球化企业。这些企业的市场是全球定位、产品全球营销、技术标准全球通用、生产要素全球流动, 参与的是全球竞争和国际产业链的全球分工, 员工面向全球流动或全球招聘, 企业文化越来越带有跨文化性质等等。因此, 我国高职院校必须从面向内向型企业需求, 到面向全球化企业 (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 需求, 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券商研究3.0时代 篇4

从转型动力看,伴随中国经济启动新一轮增长、金融改革为证券业带来机遇与阵痛,各家券商的内部结构调整、业务布局和人才储备已然展开,身处其中的证券研究业务也面临重新定位的挑战。加之以研究换佣金的卖方研究模式陷入困境,金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在消解分析师的核心竞争力,券商研究唯有求新求变,延展商业模式,重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巨变中立于不败。

从转型路径看,研究机构只有从内部资源整合和适应外部需求变化入手挖掘新价值,才能顺利切换到3.0模式。首先,要结合所属券商的平台实力、优势业务、发展战略等因素重新定位;其次,因应客户与市场的变化重新配置资源,调整团队阵形,深化研究内容;第三,加强对创新业务的覆盖,在维持佣金模式的同时,放眼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上市与非上市公司、PE投资基金等更广泛的客户资源,积极拓展收入来源。目前不少机构已就此展开探索,这一次的布局或许又是券商研究江湖再排座次的决战时刻。

本刊主笔??于欣??研究员??周舒婕/文

感谢支持本专题调研的所有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保险/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证券公司、私募基金、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QFII、海外投资机构与证券研究机构

本届评选由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担任独立审计机构

熊市中,日子最不好过的首当其冲是券商,而在券商内部,则一定是通常被定义为成本中心的研究所。于内,各部门都在以成本/收入来衡量研究所。于外,在历经三年公募基金佣金分仓金额连续下降之后,2013年,对外服务为主的券商研究所奉行的研究服务换取分仓佣金的商业模式经历着严峻考验。公募基金2012年40.7亿元的佣金分仓被超过40家券商研究所争抢,竞争可谓惨烈。于是,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一周期性行业的标志性现象再度来袭:裁员,降薪,部分研究所重回对内服务甚至面临解散。媒体也再次聚焦券商研究行业,历数“卖方研究七宗罪”,呼吁卖方研究转型。

转型,对于中国证券研究业并非新的经验。如果我们把1992年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创立作为起点,那么证券研究行业在中国刚刚走过20年。然而,由于置身一日千里的新兴市场,中国券商研究机构在这短短的20年间,已经完成了一轮进化。那个节点出现在2000年公募基金问世后,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券商所属的研究所纷纷转型对外服务,中国券商研究由此由对内服务的1.0时代,步入卖方研究的2.0时代。今天,在券商转型、资本市场外延放大、互联网洪流侵蚀、经济增长主题切换等复杂语境之下,中国证券研究业又走到了向3.0时代转型的分水岭。

2.0时代券商研究的三大挑战

有媒体曾指出“卖方研究的七宗罪”,即业务定位模糊、业务同质、研究看短期、报告雷同、研究变销售、薪酬泡沫和客户单一。导致这些现象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或许我们应该站得更高,用更宏观的视角对2.0时代券商研究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券商重新定位

现时中国,金融改革如火如荼,其内涵是整个金融市场的深化,体现在金融市场中的各个参与主体、金融产品和交易本身的活跃。在金融深化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这也理所当然成为券商研究自身发展和改革的宏观背景。

据申银万国证券首席战略总监、研究所总经理陈晓升的估算,“目前整个金融体系中,银行业务有140万亿元的规模,保险业务有7-8万亿元规模,信托已经超过了10万亿元规模,杠杆比例各有不同”。在这一竞争环境下,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2万亿元的券商,想要去跟银行、保险和信托比拼,显然是不可能的任务。既然如此,券商的定位还是要回归其最根本的两大核心职能:产品设计与资产定价。在经纪业务费率逐步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证券行业也面临着从传统通道型业务向资本中介型业务和资本型业务的转变。

据中金公司测算,2012 年,传统的经纪业务仍占券商总收入的近40%,而美国证券业经纪业务的占比约为25%(图1)。创新业务是中国证券业最主要的业务增长点,也是结构性成长的机会。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多里,证券市场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监管层呼吁创新,各家券商也都做出了很多新的调整。中信证券股票销售交易部执行总经理李春波认为,“未来的券商对于客户来说,除了传统的投行、经纪、资管、自营等业务之外,还要做流动性提供者、交易对手方,以及风险工具和产品的提供者”。

而研究业务是否正在适应券商整体的转型呢?从多数研究所负责人的亲身感受来看,大部分券商研究所其实还是固化在原有模式上,而游离于公司主体业务之外。这些给券商带来新增收入和业务贡献的领域,现有的研究和销售往往仍没有覆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所在证券行业和证券公司内部如何重新定位,是一大挑战。

佣金模式危机

2000年,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诞生,此后,随着公募基金的持续繁荣和佣金分仓的大规模增长,转型对外服务的券商研究所凭借研究服务换取佣金分仓的商业模式取得长足发展。可以说,过去十年来,主流券商研究所的客户基本上都是以公募基金为主。

然而据Wind资讯统计,2012年,尽管公募基金总规模有所增长,但是给券商贡献的佣金分仓仅40.7亿元,同比下降17%,这也是自2009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表1)。更糟糕的是,这种趋势或许还会持续。李春波就认为,“公募客户的管理份额在下降,佣金费率还有下降的压力,而且研究在整个公募佣金中的占比,虽然说现在是底部区域,但能否有明显上升也还难讲。证券研究机构的商业模式现在也面临着与价值股类似的困境”。

可见,客户单一带来的模式发展困境早已被券商研究机构所认识到,毋庸说因客户单一带来的业务同质、研究看短期、报告雷同、研究变销售、互相挖角催生的薪酬泡沫等一系列衍生问题。

nlc202309022318

目前在公募之外,随着金融改革和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QFII、RQFII等市场份额在快速提升,私募基金、跨领域财务投资人、上市公司股东等其他机构投资者力量在增强。如何将这些机构纳入研究服务视野,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来服务这些客户,以及如何提供差异化服务,是券商研究机构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当研究遭遇互联网

当前,人人都在谈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但当证券研究明显受到互联网影响和冲击时,研究机构和分析师显然还没有做好应对准备。从分析师的微观层面来看,互联网给分析师带来了研究传播不断加速的巨大冲击。据李春波回忆,“2000年左右的时候,基本上一个市场信息出来,两三天以后再分析研究点评也还来得及。到了2005-2007年的时候,研究竞争逐渐激烈,当天的信息出来当天点评还来得及。现在是信息出来以后,如果一两个小时信息和简要的观点还没传递到客户那里,基本你的点评就没有人看了。传统的研究报告的撰写和发布模式,远远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研究和沟通方式”。

当然,也有分析师已经开始积极因应这一变化,利用微信等移动互联工具建立自己的核心客户圈,做到第一时间分享自己的观点,圈子中包含了分析师所能接触到的机构投资者、行业所在产业链各环节专家等各路人脉资源,规模可达数百人。不过,也有研究机构负责人对这一方式的风险和合规性表示担忧。这种担忧也不无道理,就在2013年9月底,花旗集团被美国马萨诸塞州最高证券监管机构罚款3000万美元,起因是该行一位分析师将有关iPhone主要供应商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公开的机密研究报告提前泄漏给了机构客户。

此外,互联网时代的挑战还来自于分析师核心竞争力的丧失。如当一个新闻消息出现,一些经济学家和行业专家可能第一时间已经在微博上作出点评,将分析师们经过整理、撰写,以及合规审核后发出的研报抛在了后面。又如分析师研报中很多有价值的数据和图表,也可能被互联网的信息集散和数据整合所替代。

华创证券副总经理兼研究所所长高利认为:“金融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券商怎么去参与,研究所怎么去参与,给我们提出很大的挑战。只是简简单单地利用互联网这种信息传播的渠道,或者这种速度,去扩大你的研究的价值,还是深入地介入互联网金融领域,提升研究在整个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价值,也是我们在考虑的。”

新价值领域有哪些?

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券商研究唯有求新求变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新价值和相应的新变化可能还是要从内部资源整合和适应外部需求变化入手。

合理配置资源

进入2013年,“蓝筹”与“成长”的背离与争议成为A股市场主旋律,导致传统行业特别是周期性行业分析师处于熊市之中,乏人问津,甚至到了鲜有客户派点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身处战略新兴行业的分析师则处于牛市之中,不仅客户关注度高,也成为诸多报告会和各类培训课的座上宾。

这个结构性矛盾,在行业全覆盖的大中型券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较为激进的研究机构甚至由行业全覆盖转向合并全部周期性行业,仅配置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行业。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董事总经理杨晔认为,“能不能及时加强对符合产业结构变化方向的领域的覆盖,在资源配置方面做出新的变化,是我们能不能为买方继续提供很好的基本面研究、保证研究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具体措施上,他显然没有那么激进。

海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路颖,同时也是零售行业分析师,从自身经历出发表示,“我个人做了十几年的零售行业研究,零售股曾经是很辉煌的成长股,但是最近三年随着新兴业态的出现,不能有效转型的公司被边缘化得非常严重。未来,如何在组织架构上让分析师发挥研究实力,是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目前,海通研究所内部鼓励跨行业、产业链的研究,在新兴行业上多配置人力,夕阳行业上调整人力或者放宽研究领域。这样一个动态的人员组织架构的调整,也是我们目前正在思考和推进的”。

作为中小券商代表的民生证券,为了在特色研究上进行尝试,现已将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其下设立TMT、能源以及宏观策略等有特色的研究中心。而一些机构认为相对缺乏机会的行业,例如煤炭、交运等行业的分析师,开始转向中小市值公司研究。

对于传统行业分析师的价值,杨晔认为,“未来将体现在发行和并购中的定价能力上”。齐鲁证券研究所所长周涛进一步提出,“券商研究员应该是产业链价值的整合者,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研究员的产业影响力。我们研究所也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因为现在很多券商都成立了并购基金,我们也尝试以上市公司作为一个载体,去成立公司并购基金,完成上市公司对一些小企业或者细分行业的并购策划”。

因应客户变化

从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的投票人构成看,囊括了公募基金、保险公司、QFII、私募基金、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券商资产管理部和自营业务部等,其中,公募基金因为佣金分仓制度的保障,始终是投票人中权重最高的群体。但是从2010年以来,券商所面对的典型的机构客户开始发生变化,如2012年开始,保监会允许保险公司以租用席位和交易单元的方式和券商进行合作;到了2013年,《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版)》(简称新《基金法》)开始实施,公募基金不再是传统基金管理公司的“专利”,保险公司、券商和私募基金都可以进入该领域;此外,还有QFII、RQFII队伍的大规模扩充。这些似乎都预示着机构投资者主体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自然而然,券商研究的服务对象也将发生结构性改变,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安排针对性研究服务,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

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为例,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总经理庞良永在谈到对券商研究的需求时就提出,“自从利率政策改革的序幕拉开以后,随着资金价格预期的调整,基本上与保险相关的各大类资产未来定价的预期都面临重新调整,所以,原有资金价格模式下形成的保险资产的大类配置都面临着重新布局。那么,券商研究关注的焦点可能不只是要为我们推荐哪些个股—恰恰相反,保险现在对股票的投资是在收缩的,因为保监会有规定,保险公司不能投创业板股票,而在不断收缩的主板市场,保险投资也有随之收缩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对于券商研究机构而言,谁能够充分了解保险公司的新需求,在创新上布局更前瞻一点,谁将拥有更多的市场”。杨晔相信,“随着新《基金法》的实施和市场主体的变化,卖方研究机构会逐渐地选择差异化经营,包括在客户分级和内容方面都会有这方面的需求。这也是真正创造更贴近客户所需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

nlc202309022318

当然,因应客户变化在实施上并不容易,高利就表示:“单纯盯着基金佣金,其实是有天花板的,如何去寻找更广阔的盈利空间,这也是我们现在思考的。但其实都没有特别好的答案,因为这里面确实有很多新的困境、新的挑战。”

与创新业务相关的研究覆盖

回顾过去十余年的券商研究发展之路,股票研究是券商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随着新金融工具的不断出现、固定收益品种和内容的丰富、券商新业务的发展,以及客户的多样化,券商研究的内容转型势在必行。陈晓升就提出:“证券研究要从过去十年纯粹做现货的投资研究,向真正的金融研究转化。”

而这也是迎合券商创新业务发展的需要,是研究机构在券商内部的立足之本。广发证券研究所所长张岚指出:“这几年券商业务的创新中很少见到分析师的影子,这是一个危险的现象。如果一个团队不能创造更多的收入,那必须要创造品牌,或者为其他业务提供支持,尤其是新业务。”

据安信证券的统计,2013 年上半年,券商行业实现营收785 亿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245 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融资融券为目前盈利最可观的创新业务。2013 年上半年,各券商的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同比明显提升,海通证券包括两融在内的创新业务收入占营收的比例达28%,较2012 年全年提升11.5 个百分点,显示券商创新业务正持续推进且贡献增长明显。而2013年券商获批公募基金牌照和资产证券化业务放开,无疑将成为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高速增长的催化剂。券商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都需要研究业务及时跟上,参与其中,成为创新业务项目的发起者或参与者。

前瞻性布局3.0时代

行业逆境之下,我们已观察到积极的一面:众多券商研究机构选择在行业低迷期,大胆进行各种创新尝试,力图在发展中求生存和壮大。对于当前的券商研究机构而言,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研究服务换取分仓佣金是海外成熟市场沿用至今的盈利模式,若对其轻易全盘否定,似乎并非理性所为,所以,如何在此基础上落子已经凸显的新价值领域,成为3.0时代券商研究着力的重要支点。

明确定位

无论券商研究所的规模大小,所长们在接受《新财富》调研时都一致认为,券商研究所的定位取决于其所在公司的定位。正如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刘湘宁的一个形象比喻,券商、研究所所长和分析师就像足球中的俱乐部、教练和球员这三种角色,其中的明星分析师好比俱乐部重金购买的球星,而机构投资者就如付费看比赛的球迷。俱乐部是最大的老板,根据自身的定位决定用什么教练和买什么球星,以及用什么样的策略去经营。小的俱乐部可能主要面向本地的球迷,大的豪门俱乐部可能跨国买一些大牌球星,球迷也都是国际的,定位完全不一样。

一个业务齐全的券商,可以为旗下的研究所提供更大的研究需求和发展空间,像投行、资产管理、融资融券、金融期货等业务都可以成为分析师的研究课题。同时,市场综合排名居前的券商也更有实力培育优秀全面的研究团队,从而推动研究所定位于全行业覆盖模式。而一些规模不大,特别是还没有上市的中小型券商,可以根据自身特色,比如植根于某个特定地区,或重点突出某项业务,来定位和培育自己的研究团队。

归根到底,券商研究所在进行前瞻性布局时,首先需要根据所属券商的平台实力、优势业务、发展战略等来确定自身定位,并且,一旦找准定位就不要再摇摆不定。对历届参与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的研究机构的分析显示,研究所定位的摇摆,包括对内还是对外的定位不清、频繁更换所长或大批人员流动等,是研究所难以出成绩或成绩坐“过山车”最主要的原因。比如我们曾屡次见到在市场行情火爆的时候,一些中小券商愿意加大对研究团队的投入,推动研究所转型对外服务,但随着行情的波动和公司业绩的震荡,又无法长期支撑短期内看不到经济回报的研究团队,导致研究所的对外服务难以为继。

佣金模式不可撼动

尽管以研究服务换取佣金分仓的模式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但不论是从国外卖方研究发展经验,还是国内机构投资者群体持续扩大的趋势看,这一模式依然不可撼动,特别是新《基金法》颁布和逐步实施以后,公募基金力量将得到空前扩充。此外,保险资金在券商处开设交易席位也为券商研究机构客户的拓展打开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从券商获取的佣金分仓走势看,佣金排名前十的券商2003年约占市场份额的50%以上,到2012年仅占42%的市场(表2)。造成佣金分仓集中度下降的原因是参与竞争的研究机构数量和研究质量不断提高,但这一分散格局也是机遇,随着证券研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的不断成熟,或许佣金将会重新走向集中,券商研究的价值会更加凸显。

拓展新客户,推动研究新业务开发

当然,在继续维持研究换佣金模式的同时,券商研究机构也需要积极拓展新的收入来源。对外服务中,除了已有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QFII等客户外,可能还要放眼更广泛的客户资源。

首先,是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等机构。周涛就提出:“野村证券的研究业务收入至少有一半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需求。”张岚也呼吁,券商研究部门应该致力于影响政策制定,“我发现一个现象,当券商的研究员忙碌地参加路演的时候,海外投行的经济学家却在和部委领导或者是行业专家喝茶聊天”,两个群体之间的地位差异也显示了券商研究未来努力的方向。

其次是上市公司,除了目前的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之外,新三板可能会为券商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市场。2013年6月,国务院确定将新三板试点扩大至全国,据国泰君安证券测算,新三板挂牌企业2014和2015年可分别达到约1300家和2600家。新三板扩容将推动券商盈利模式的演变,随着业务链条的延伸和重构,券商承销、并购、直投、融券等业务将迎来新的客源(图2)。不仅如此,这一群体显然也已经走入券商研究的视野,周涛就认为,“新三板是一块非常大的价值洼地,对研究的需求很大,其服务模式可能和现在的上市公司也不一样,这是未来券商研究的一片蓝海”。

此外,非上市公司甚至一级市场的PE投资基金,都可能在未来成为券商研究新的目标客户。如何围绕着不同的客户群体,并结合研究所自身的状况,开发出研究新业务模式,是各家券商前瞻性布局时不得不思考的。当然,也有不少研究所负责人对此表示了较悲观态度,有中型券商研究所负责人就表示:“开拓新客户,大家都想得到,我们甚至已经进行了两三年的尝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还是有很长的路要摸索。”

早在2009年,《新财富》即作出预测—中国研究新势力崛起。3年过去了,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券商座次变动频仍,2013年中,海通证券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为26.65亿元,同比增长32%,一举撼动中信证券王位,前十名券商排序也是暗流涌动。而券商研究的鏖战也还远远没有结束,2013年新财富“本土最佳研究团队”第一梯队海通、中信、国泰君安、广发、申银万国,第二梯队银河、兴业、招商、长江、中信建投、华创等互相厮杀的局面便是佐证。各家研究所面对着新的挑战,探寻券商研究新价值的过程,其实也是重新排定证券研究江山座次的过程。不过眼下,大家都还处于摸索阶段,由40多家券商研究机构充分竞争的分散格局,向十几家甚至几家机构集中的道路,可能还很漫长。

阅读3.0时代 篇5

其实, 人工智能语音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进入人类的生活, 并有了相当规模的商业化应用。语音合成在这方面普及得最早, 由电子合成的语音报读在公共交通报站、证券、通信等领域的信息查询应答获得了成功, 并且获得了人们的接受和认可。这标志着人工智能语音已经获得进入人类生活的许可证和通行证。

人工智能语音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但它能走多远, 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料。人工语音技术的普及应用是从人工语音合成后开始的。最初的语音合成是将真人讲的语句、语词片段录音存储, 根据需要合成的语句叠加而成。目前还有许多场合使用这种技术, 比如公交报站、轨道交通自动报站。如北京的公交车或者地铁 (如4号线、13号线) 就在使用语音合成技术, 你会发现, 报出的每个站名 (地名) 都比较自然, 但语词连接语气有点怪。日前, 笔者到北京某医院治病, 在候诊的时候听到“XX号XXX请到2号诊室就诊”。初听之下, 以为是人工叫号分诊, 但仔细一听发现原来真是全人工合成的语音。若非仔细辨别, 几乎会把它当作是真人讲的。

语音识别:对搜索应用的语音想象

2009年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 这一年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茫然和期冀中躁动不安。世界经济到底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走势?无论是悲观论者, 还是乐观主义者, 心中的期冀其实都是一样的——人心向好。谷歌、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这些信息技术巨头们的选择是坚持不懈地推进人机交互技术的进步, 这个选择代表了他们对未来的态度。

在人机智能交互领域, 与微软和摩托罗拉依然看重书写不同的是, 谷歌把交互重点放在了语音上。当然, 作为搜索技术的领袖企业, 谷歌的语音技术应用重点也主要是在搜索上。不过, 我们依然看得很清楚, 语音只是人机接口, 不过智能交互性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去年, 谷歌在美国发布了英文语音搜索服务Voice Search, 应用于Android、诺基亚S60、黑莓、i Phone等多个系列的手机。不过它的竞争对手微软也没有闲着, 微软的布局并非刚刚开始, 而是远远早于谷歌。

对于语音识别技术和人工语音技术市场而言, 有一个场景应当被记住, 那就是2009年11月27日的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这是感恩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五, 是通常所说的“黑色星期五”。这一天, 纽约时代广场上的两块大型LED显示屏上, 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播放路透社和纳斯达克的标识广告, 而是如同接收外太空信号一般, 不停地滚动着手机号码和没有任何逻辑联系的词句。神奇的是, 这些是人们拨打888-376-4336后对着话筒任意说出来的, 经过号码背后的语音识别系统处理后同步显示在屏幕上的词句, 每个词句下面还有似曾相识的搜索结果网页——这是谷歌为旗下的语音搜索进行的一项推广活动。

谷歌将成为处在语音技术应用“风眼”上的企业?

别在意谷歌宣称的退出中国, 它不会放弃中国这个市场。几乎是在它“退出”中国的同时, 谷歌全球副总裁维克·甘多特拉 (Vic Gundotra) 也在北京向中国媒体展示该公司刚刚推出的中文版语音搜索。“纽约最好的意大利餐厅!”维克·甘多特拉拿出手机放在耳朵上, 操着并不熟练的中文大声说道, 然后笑眯眯地把手里的手机转向大家。是的, 不到一秒钟的时间, 屏幕上已经显示出了搜索结果。请记住, 他讲的是中文, 机器上识别出来的也是汉字。

权威的IT经理人杂志《IT经理世界》对于语音识别给出了一个生动的描绘:“不需要再噼里啪啦地敲击键盘了, 一个并不陌生的语音时代难道已经来临?”

也许这还不是一个肯定的结论, 但手机这个精灵让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手机将是这场语音化浪潮的中心。“在小小的手机键盘上输入文字搜索信息并不容易, ”谷歌中国产品经理许裴说, “一些较长的词, 键盘输入不仅速度很慢也容易拼错, 而我们正在开车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停下来用手打字的。”

据微软移动高级总监帕祖斯基 (Dariusz Paczuski) 统计, 使用智能手机搜索一个餐厅需要按键盘超过20次, 发短信则需要按更多次键盘。而只需张嘴的语音搜索则能提供更方便、快速和简单的搜索服务, 大大降低人们使用手机搜索的门槛。

手机的演化也为语音搜索的实现提供了硬件基础。现在, 几乎所有的手机都拥有录音、照相等功能, 智能手机的出现则让手机从一个单纯的通话装置变成一台小型的计算设备。按维克的话说, 麦克风和摄像头跟互联网相连之后, 变成了“云端的耳朵和眼睛”。

谷歌在成功地击败对手微软, 以搜索框超越了操作系统占领了用户的桌面之后, 把重点放在了语音搜索上。这是谷歌又一次巨大的跨界战争。去年, 谷歌在美国发布了英文语音搜索服务Voice Search, 应用于Android、诺基亚S60、黑莓、i Phone等多个系列的手机。

其竞争对手微软也在早些时候就进行了语音技术的布局。比起谷歌的发展上市速度可以说并不逊色多少。早在2007年, 微软就收购了领先的手机语音识别服务厂商Tell Me, 组成了微软现在的语音团队。Tell Me一直在为包括411商务搜索、1-800-555的信息搜索以及美国航空在内的企业提供语音服务平台。微软新的语音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语音搜索技术与Windows Mobile整合起来, 移动版Bing搜索在三星手机上已经实现与谷歌类似的语音搜索功能。

在桌面上, 微软早就通过输入法提供语音识别功能了, 包括中文语音识别, 遗憾的是真正的使用者却是寥寥无几。如果分析原因的话, 除了识别准确率还有待提高之外, 关键是使用场景问题。在桌面上, 使用键盘和手写输入就很方便, 而使用语音则显得怪怪的, 而且也不是很方便。如果把使用场景换做手机上, 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是谷歌的聪明之处, 它选择了手机。在可以预期的一段时间里, 手机将会成为语音化浪潮的中心。谷歌将又是处在语音技术应用“风眼”上的企业。

语音技术将无处不在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 让电脑认识人们写的字, 听懂人们的说的话, 就一直是人类的一大心愿和预期。早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计算机语音识别技术就开始了探索。IBM是最早进行语音识别技术研究的企业之一, 上个世纪90年代就推出可用于声控打字和语音导航的语音识别输入软件IBM Via Voice。不仅推出了汉语的标准普通话版本, 还推出了四川等方言的普通话版本。用户只要对着电脑讲话即可输入汉字, 输入速度能达到每分钟150个汉字, 几乎是键盘输入的2倍、普通手写输入的6倍。尽管售价不菲, 但这套软件在全球已售出100多万套。汉王科技当年正是基于这套软件, 开发出了基于语音和手写识别的读写听产品。实现了人和计算机信息交互的“你听我说, 我写你认”, 从而也奠定了汉王科技今天在人机智能交互领域的领先地位。

微软在Windows XP之前, 就在操作系统中添加了语音识别功能, 在新推出的Windows 7里这一功能更为完善。不用键盘鼠标, 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控制, 如说一句“打开浏览器”, 就可以轻松地打开IE。

刚刚上市的Exchange Server 2010中则有更加先进的语音邮件预览功能, 可以自动为语音邮件提供文本预览。在不方便收听语音邮件的情况下, 用户可以先通过语音邮件预览来了解邮件的大致内容, 也可以通过阅读文本预览来决定邮件的优先顺序。

谷歌则基于Web的云计算将这种语音识别技术带入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不仅实现了语音搜索, 还为You Tube推出一项新的功能, 让用户利用语音识别为You Tube视频添加字幕, 这将大大提升You Tube视频的观看体验。毫不夸张地说, 语音技术在计算机桌面已经遍地开花了。

阅读3.0时代 篇6

关键词:网红,受众心理

“网红”, 顾名思义, 就是网络红人, 指在网络上受到网民追捧而走红的人。如果说, 痞子蔡、当年明月等靠文字在论坛中火起来的写手是“网红1.0”, 靠噱头、“审丑”走红的芙蓉姐姐、凤姐是“网红2.0”, 那么当下依托时代的变化焕发出了新生机的“网红”则进入了3.0 时代。

1 “网红3.0”的特征

1.1 共鸣感

谈及“网红”, 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靠颜值、靠身材、靠金钱的年轻女性, 她们晒美食、晒旅行、晒生活, 甚至一张自拍在网络上都有重磅炸弹的威力。然而, 在这些简简单单的信息发布过程中, 暗含了聚合受众的共鸣链接。互联网的交流不是面对面的,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空间上被拉大, 要想与受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就必须打通情感上的共鸣。走颜值路线的“网红”在网络上所营造出的场景化的生活方式, 对于受众而言就是具象的理想生活图景, 受众在不满自身生活状况的情境下, 很难对网络上展现出的完美场景说不。

不过, 被此类“网红”吸引的受众不会产生长期的“依赖”, 如果“网红们”无法想出其他方式增加“黏性”将会很快被新上位的“网红”剥夺注意力资源。也有不靠颜值取胜的“网红”, 类似“papi酱”“艾克里里”等, 他们紧抓网络热点策划视频内容, 吐槽社会现象以此来营造与普罗大众的共鸣, 增强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

1.2 产业化

美国文化理论家雷德里克·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指出:“文化已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 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成为消费品。”正因如此, 所以网络红人们在网络世界的娱乐已不是纯粹的精神体验, 还抱有明确的商业动机。许多的“网红”背后都有专业化的网络推手, 他们不乏变现手段, 投身时尚行业做服装品牌的, 进入电影行业宣传推销的, 在微博上为企业产品打广告的更是比比皆是。在过去, 企业们对凤姐、芙蓉姐姐等“审丑类”网红避之不及, 品牌营销与“网红”之间毫无关联, 而如今的“网红”坐拥天价广告也并非稀奇事。

1.3 多平台联动

在自媒体平台多元发展的当下, 许多“网红”并不局限在单一渠道提供内容。美拍、小咖秀、秒拍等是视频内容的传播平台, 微博、微信公众号则是文字、图片、视频的综合发布平台, 在每个平台上“网红们”都有着大量的关注度, 不同平台的联动能够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在用户分享上能达到最全面的覆盖。

1.4 才华是关键

当下的“网红”未必都是靠秀脸秀身材的, 要想取得受众长期的好感, 才华是关键。在最具影响力的网红当中, 长期占据公众注意力焦点的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一定有过人之处。例如能将广告文案与段子巧妙结合的“天才小熊猫”、创作出一系列网络漫画的“使徒子”“伟大的安妮”、品鉴歌手唱功水准的“耳帝”等等。昔日的凤姐名声也早已不是靠炒作而屹立不倒的, 她对社会现象针砭时弊、嬉笑怒骂, 也获得了不少网友的认可。

2 “网红”时代的受众心理

“网红”一词见诸报端通常是许多人批判的对象, “庸俗”“恶俗”“有伤风化”等词语是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然而, “网红”既然存在而且还“大行其道”必有其合理性, “网红”数量和类别的爆发式增长与受众心理有脱不开的关系。

2.1 逆袭心理

在《互联网周刊》近期发布的“2015 网红排行榜”中, 可以看到许多“网红星嫂”在排行榜上都斩获了佳绩, 其中有章泽天、罗志祥女友周扬清、郭富城女友方媛等。曾经籍籍无名的草根在成为“网红”之后与明星富豪们出双入对, 这是多少普通人梦寐以求的童话故事。互联网强大的传播效果能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夜之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顺利完成“逆袭”, 网友们在审视这些看起来与自己相差无几的普通人时, 能够填补自身状况与理想之间的落差。

2.2 从众心理

网络信息的快速迭代让人们很难自己决定去关注什么、了解什么, 而由他人推荐出的话题和人物自然轻易地占据了目光。在互联网中, 人们永远在追逐新鲜事物, 当网民们刷着热门微博、热门话题时, 这些所谓的新信息其实都是他人的兴趣点与关注点, 这些所谓的“热门”在各大平台上总是享有最广泛的注意力资源。虽然在物理空间上, 个体与个体之间没有实质的交流与接触, 但在知觉、判定与认识上每个人都受到来自其他个体的观点的影响。

2.3 窥私心理

在斗鱼、战旗等视频直播平台上, 许多主播靠裸露身体、挑逗网友而成名。不久前在斗鱼上竟有一对男女直播“造人”, 露骨程度令人汗颜。而在互联网上, 鲜有网友对此抨击, 更多是“求资源”“求网盘”。这多多少少暴露了人们的窥私心理, 在现实社会中感受的生活压力无处宣泄, 与他人的精神交流也越来越少。于是, 在网络上窥探别人的私生活成为一种乐趣, 在网友们“留下种子”的齐声高呼中这种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登堂入室的窥私则成为可以堂而皇之的狂欢式娱乐。

2.4 渴望发声

在传统媒体当中, 人们几乎没有渠道去对媒体发布的内容进行评价, 也难有机会参与到媒体制作内容的过程中。但是, 在“网红”的内容下, 受众可以对其进行娱乐化的点评, 没有政经新闻的沉闷, 却有与“网红”和网友们的互动交流。许多“网红”是靠与网友的互动来产生内容的。如微博账号“微博搞笑排行榜”, 又如知乎上的各种“神回答”, 都是用户自主产生内容经由“网红”为平台得到展示, 满足了受众渴望发声的内心需求。

参考文献

细数营销3.0时代8大传播必杀技 篇7

S NS:病毒营销的裂变效应

2008年, 一个叫“开心网”的游戏网站红遍中国。通过买卖好友、抢车位之类的小游戏插件, “开心网”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 网罗了一大批白领用户, 许多著名的品牌也开始展开嵌入营销, 汽车、手机、楼盘等一大批著名品牌的产品在“开心网”随处可见, 用户通过虚拟货币就可以虚拟拥有、提前体验产品使用的感觉。网上甚至开始流传一句话:“如果你没有上过开心网, 那你一定没有跟上潮流。”“开心网”的流行让所有人开始认识到SNS的威力。SNS, 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 rvice s, 即社会性网络服务, 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从营销工具的角度而言, SNS上每一个用户实际上是网络营销的一个结点, 借助用户间人与人关系的黏性与信任, SNS的使用者往往会倾向于选择其好友选择的商品和服务, 这就让SNS具有了广告价值, 根据关系数据, 广告主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投放。

IM:营销传播新引擎

IM (Ins tant Me s s age) 意为即时通讯, 是一种类似电子邮件的联机通信方式。顾名思义, 主要区别是IM具有即时性。IM需要特殊的软件程序, 如MSN、OICQ、QQ等。对于一名网民来说, IM即时通讯软件的账号几乎就是网络身份证, 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IM软件市场, 更是有着数量庞大的IM用户。

与一般的营销传播手段不同的是, IM营销面对的都是朋友或熟人, 所以信息宣传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毫无疑问大大地加强。在一个商业信息泛滥的社会中, 许多消费者对一般性的商业广告已经熟视无睹, 但是对朋友圈中来自好友的信息还是比较愿意接受———这正是诸多企业看好IM营销的原因所在。现在, IM正在形成一个庞大的社区化的平台, 人们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信息获取、沟通、娱乐、商务等生活需求, 其所带来的巨大的商业价值也已凸显出来。

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真实营销

调查数据显示, 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95.4亿元人民币, 比2007年增长73.5%, 大大超出46.3%的增长预期。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数2008年则达到了4112万, 比2007年增加18.5%, 预计2010年将达4478万。而中国的网络游戏玩家人数更是不断攀升,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 网络游戏不再只是青少年沉湎时光的无聊游戏, 而是变成对企业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营销传播新渠道———网络游戏作为互动营销的新媒介, 已经引起了许多商业嗅觉敏锐的广告商的注意。

现在已经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置入式广告出现在游戏内, 游戏置入式广告作为全球最热门的广告形式之一颇为引人关注。网络游戏以其庞大丰富、消费能力高且需求各异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得到商家的一致青睐。他们看准了网游作为新的媒介载体, 目标受众到达率极其高准的优势, 开始对其发起猛烈的进攻。

手机:也是互动式的移动营销

“在你睡觉时, 你希望什么样的电子产品仍然陪伴在身边?”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 手机可以运用的传播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除文字外, 彩色动画、影音乃至二维条码等传播形式越来越受广告主青睐, 手机逐渐成为继电视、广播、报刊、网络之后的新媒体———第五媒体。

手机互动营销以快速的、互动的、即时的沟通模式取代了单向的和压迫式的广告传播, 而且真实的、精确的、强大的数据库分析与挖掘功能, 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沟通, 并开始不断进入主流的营销策略之中。我们可以预料, 随着中国3G网络应用的到来, 手机互动营销的黄金时代将真正来临。

色彩营销:5秒钟打动消费者

美国营销界总结出了“5秒定律”———消费者往往会在5秒内决定其购买意愿, 而在这短短5秒内色彩占67%的决定因素。研究表明, 色彩可以为产品、品牌的信息传播扩展40%的受众, 提升人们的认知理解力达到75%, 也就是说, 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 成功的色彩能增加15%~30%的附加值。

色彩营销正帮助企业在第一眼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品牌带来全方位的宣传效果。国际流行色协会调查数据表明, 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 通过改变颜色的设计, 可以给产品带来10%~25%的附加值。不仅产品本身及包装可充分利用色彩来提升价值, 色彩还可以成为企业形象识别的核心理念, 比如绿色的“鳄鱼”、红黄对比的“麦当劳”等等。因此, 色彩营销必将成为新一轮的营销热点, 也是征服消费者的一种有效的创新营销工具。

网络视频:低成本的营销利器

“5年以后, 将没有人在电视机前看电视, 而是通过互联网。”盖茨曾经这样说道。在中国,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抛弃了电视转向了网络:通过网络视频, 他们可以看到“嫦娥一号登月”;在网络视频, 他们可以第一时间欣赏许多电视台未播出的、由网友提供的“芙蓉姐姐神仙哥哥跳舞”;他们甚至可以看到许多电视台永远不会播出的由草根网友自制的、虽制作拙劣但却是妙趣横生的节目。

网络视频的流行改变了网民传统的阅读方式, 也改变了企业的信息传播方式———相对于单调的文字形式来说, 视频新闻能够带给网民更多视听享受。视频在使阅读形式变得轻松的同时, 也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由文字到视听的网络阅读习惯。网络视频的快速增长以及巨大的潜在空间让所有企业都不容忽视, 而通过网络视频进行营销传播, 也成了企业营销创新的一种有效工具。

网络广播:先影响思想再影响购买行为

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报纸, 那么“网络播客”就是新一代广播。在许多人都觉得电台广播行将没落之时, 播客在互联网上的迅速走红刷新了人们对广播的看法。

传统媒体巨头已经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网络播客大军, ABC、维亚康姆、ESPN、《新闻周刊》都迅速地在其网站上推出了免费的播客服务;美国之音也将科技新闻节目制作成了MP3格式, BBC电台、CBC电台等相继开通了“播客”频道, 他们不但把自己的节目上传到网上, 还通过传统电台播放播客上传的内容。最大的MP3硬件厂商也迫不及待地在其新版i Tune s上内置了播客功能, 甚至在美国白宫的官方网站上, 都已经可以定制收听布什的播客了。毫无疑问, 播客已成为网络世界的新潮流。

i Po d营销:时尚潮流的征服者

i Pod自2001年10月上市以来已经售出4220万部, 仅2005年暑假, 就售出了1400万部, 预计2009年i Pod的数量将达到6500万部。i Pod的普遍存在构建出了一个i Pod王国———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没有竞争性的、完全排他的品牌王国, 或者就是利益平台, 而众多的品牌都在思考如何能将自己和这个小小的电子设备带来的新市场联系起来。

阅读3.0时代 篇8

1 节目参与人员的非传统定位

真人秀节目在国内已热播十年,“草根”真人秀节目早已使观众“审美疲劳”;而看“功成名就”的专业歌手进行高手对决却是充满刺激的新体验。《我是歌手》节目对节目参与人员的非传统定位是对以往平民真人秀节目的模式的彻底颠覆,也是对观众已有的真人秀“期待视野”的一种超越。

首先是在主持人方面,节目竞演阶段启用参赛歌手担当主持,符合回归纯粹音乐本质的节目定位。主持词时尚幽默,悬念感十足,提升了观众对于下一位出场歌手的期待。歌手胡海泉主持时“一口误就做俯卧撑”的小惩罚、古巨基带有浓重“港台味儿”的普通话以及呆萌夸张的表情都是在他们平时歌手身份中看不到的,这些“不专业”的表现也调节了比赛气氛,使节目更具观赏性。

在挑选参赛歌手方面,制作团队可谓费尽心思,这个工作至少要在每一季开播前半年就开始。总导演洪涛解释道:“我们所选的歌手都是有分量的,在这个行业当中靠自己的拼搏、积累,靠自己本身拥有的天赋,在乐坛中占有一定位置的人。[2]”选手身份以及节目性质的特殊性,致使很多歌手在接受邀请时会顾虑重重,比如向来低调内敛的歌手李健,早在第一季就收到了邀约,但当时他以“音乐不可以用来比赛”的理由拒绝了邀请。但在洪涛导演的真诚以及节目前两季积攒的口碑的感召下,李健终于同意以补位歌手身份加盟《我是歌手》第三季。三季歌手舞台共集结了37位歌坛的实力唱将,如此强大的选手阵容是过往任何的表演性真人秀节目所无法比拟的。其中很多参赛歌手曾是其他真人秀节目的评委,而在《我是歌手》节目里他们要成为随时面临淘汰的参赛者。所以,他们看其他竞赛歌手表演时的反应、每场竞演结束后公布成绩排名时的情绪起伏,也是节目的一大看点。

节目组还为每位歌手配置专属的“芒果名嘴”经纪人,经纪人陪伴歌手的彩排和录制,为歌手出谋划策、舒缓紧张的比赛情绪,并通过与歌手的互动增加节目的可视性,成为节目中不可或缺的亮点。

2 节目编排的适度“陌生化”

近年来国内真人秀节目同质化日趋严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真人秀节目再难引起观众们的兴趣。《我是歌手》的横空出世填补了电视观众们追求真实和纯粹的大众审美期待。

在规则方面,节目组采取最强保密措施,每一季正式录制之前,让歌手签下保密协议,确保首发歌手阵容的神秘感。在节目录制环节,每位歌手每场只有一次竞演的机会,竞演时不允许歌手与现场观众做拉票性质的语言交流。赛制在三季中一直是稳中求变,第三季中从前两季两场一轮的淘汰,变成了三场一轮,不仅如此,还增加了踢馆环节。这样的改变让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为竞演结果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将节目的可视性和娱乐性推至顶点,大大增加了电视真人秀的魅力。

节目的形式方面,《我是歌手》做到了记录性与戏剧性的充分融合。节目中采用纪录片式的记录方式,第三季时每场节目录制现场有大大小小50多台摄像机在同时运转,大量的机位拍摄每场竞演中歌手台上台下细微的情绪变化,能将不同场景、同一时间歌手的实时动态同时呈现给观众,编剧导演贴身跟随歌手,全景纪录歌手的幕后点滴,使观众能在电视画面里看到歌手大量“真情实感”的流露。

3 节目评审机制的彻底翻新

以往的真人秀节目大都采取专家评审团表决、现场观众投票、短信投票或几者兼用的评审方式,此类评审方式一直为广大观众所诟病。《我是歌手》栏目在评审机制方面进行了彻底的翻新。

评审机制方面,决定歌手成绩排名的是现场500位观众组成的“现场听审团”的投票结果。每场竞演结束后,每位听审团成员可以投三票给表现最好的歌手,每轮比赛累计得票最少的一位歌手被淘汰,然后由补位歌手代替。而专家顾问们只是在节目结束后对参演歌手的表现作出专业点评,而且他们的点评只会播出在电视节目里,不会出现在现场,所以不会影响听审团的决定。“现场听审团”是从每期40万网络及电话报名者中严格挑选产生,由五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具备一定音乐素质、无明显追星倾向的音乐爱好者组成,这也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评判人群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改善了过去真人秀节目采用不具透明性的短信投票,以及有以偏概全嫌疑的几位评委投票决定比赛结果的评审机制。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季的节目中增加了歌手互相投票的环节,在所有投票结果公布后,有时会出现观众投票得票较低的选手在歌手互投时得票较高的情况,这一“反差”在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的同时也是对观众支持率低的表演者一定程度的安抚,体现了节目在残酷规则下的人性关怀。

4 节目效果的极致化呈现

为打造顶级的音乐盛宴,呈现震撼的视听效果,让电视音乐节目真正走进“大片”时代,《我是歌手》不仅是台前星光闪耀,其幕后也是“大腕”云集。其中音乐总监由王菲演唱会御用音乐人梁翘柏担任,调音师由中国顶级调音师何飚担任,贝斯手、钢琴伴奏、现场吉他等都是由国内著名音乐家鼎力加盟,强大的后盾保证了节目的卓越品质。俗话说,“好马配好鞍”,竞演现场配置的音响、话筒和调音设备等都是世界上最顶级的,造价上千万,节目组打造行业标杆品质的态度得到歌手们的一致肯定。除此之外,节目组打破传统,大胆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音乐节目:配合近乎完美的音效、配乐与和声,灯光跟随歌手演唱的节奏与曲目剧情的发展变幻着,让观众完全沉浸在歌手吟唱的“故事”里。

保证了竞演现场的效果震撼只是节目成功的一部分,要实现电视转播呈现的极致化才是一个电视节目成败的关键,因此其拍摄及转播设备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是歌手》第三季对画质和音效有了更高一层的追求,录制时甚至用上了拍摄电影的设备,所以第三季的节目画面干净、主题鲜明、信息丰富,也更有质感。

“设备”的高精尖构成了“音乐大片”的骨骼,而主宰灵魂的还是台前的歌手们。每位参赛歌手也为每次的竞演做足了功课,通宵编曲,连夜排练早已是“家常便饭”。为了音乐品质的最好呈现,很多歌手会请圈内著名音乐人为其编曲,请国内顶级的音乐演奏家为其伴奏,可谓煞费苦心。第三季第五期的竞演中,张靓颖为求原汁原味地呈现欧美流行名曲《Bang Bang》的韵味,不惜重金请来了美国巨星碧昂斯的四位御用伴唱和她一起演出。就是一流的设备加上“台前幕后”所有人对品质近乎完美的追求,才保证了节目效果的极致化呈现。

眼下看来,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算是电视真人秀“音乐大片”时代的成功范例,它开创了一条“引进模式”与“本土创新”相结合的路子。看专业歌手如何践行自己的行业标准,如何实现表现自我和正视自我的平衡,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赏体验。节目播出到第三季依旧保持高收视和好口碑的成功之道,简而言之就是坚持创新,用真诚的态度,做出高品质、正能量的节目。这也为中国电视人在树立节目品牌影响力、培养忠实观众等方面提供了借鉴。

摘要:湖南卫视打造音乐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已播出三季,三季以来收视居高不下,在成为品牌级“音乐大片”的同时,为已稍显疲态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带来了一片曙光。《我是歌手》的巨大成功有何秘诀呢?本文将从参赛人员、赛制、评审机制、节目效果等方面来分析《我是歌手》的成功之道,以期对我国音乐真人秀节目今后的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我是歌手》,音乐大片,品质

参考文献

[1]张静.《我是歌手》的成功之道[J].声屏世界,2013,(6):84.

阅读3.0时代 篇9

从经济危机爆发至今,世界经济始终围绕复苏、增长两个主题演变。当前,世界正在兴起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各国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全球贸易也出现了新局面。中国在经济全球化1.0时代国运衰落,经济全球化2.0时代寻求复兴,必将在经济全球化3.0时代占据重要国际地位,发挥影响全球的大国作用。在全球经济越来越紧密联系的今天,对国内经济的判断需要有全球视野的大局观。国际贸易是国家及地区之间最直接的经济联系,可以探索地区内部及跨区域经济交往情况,其绝对值和变化趋势,都为政治经济模式提供了重要参数。从我国周边来看,我国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同时又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1 全球贸易现状: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

受益于全球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在过去30多年里快速上行,IMF报告指出,由于担心全球经济陷入“新平庸”,贸易应被视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计划的必要组成部分。

1.1 从进出口份额看国际贸易格局

表1是2013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情况,欧盟、美国、中国、日本四个国家和地区主导当今的全球贸易,这些地区2013年商品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占据全球份额的40.96%和43.56%,并且贸易趋势呈现两极分化。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中最重要的一员,加入WTO后,外贸份额快速上升,而美、德、日的进出口贸易份额呈现下降趋势。

在前四大进出口国家中,中国实现了贸易顺差,2013年向美国出口4404亿美元,占出口的29%;向欧盟出口4162亿美元,占出口的28%。日本商品贸易进出口持平,它的第一大进口国和出口国均是中国。美国主要进口国(地区)是中国和欧盟,主要出口地区是欧盟。欧盟进口也是主要来自中国。

1.2 从贸易依存度看国家(地区)外贸依赖

经济对外依赖度较高意味着面对海外不确定因素,抗风险能力可能较弱。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以贸易尤其是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体,对外贸的依赖度很高。两地区商品贸易占GDP份额位居全球前二,2013年分别为420%和259%。其中,中国香港的出口和进口份额在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分别位列第10和第8位,而新加坡分别位列第15和第16位。此外,比利时和韩国由于自然资源贫乏,国内经济发展亦高度依赖海外。前四大外贸国家,由于经济体量较大,贸易额占GDP比重并不高,甚至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对而言抵御外贸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强。四大贸易国中,仅德国外贸依存度较高,商品贸易额占GDP比重为71%,中国、日本、美国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44%、32%和23%。

资料来源:WTO

资料来源:WTO

1.3 从贸易顺差额来看国家竞争优势

经济增长由资源、劳动、资本和技术推动,相应地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也形成了以资源国、制造国、消费国等相互依赖的格局。从贸易差额看,德国、中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是前四大商品贸易顺差国,2013年,前两国贸易顺差均超过2500亿美元,但各国贸易凭借的是不同的优势。德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机械和交通运输设备,中国则来自工业品,而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主要依赖能源和矿产,这反映出三者背后的不同优势。美国是最大的贸易逆差国,2013年逆差额接近8000亿美元,其绝对额远超排名第二的印度,为1294亿美元,同时,逆差位居前列的还有日本、英国和法国等国家。

资料来源:WTO

2 中国外贸发展:外贸增长放缓与贸易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实现了快速发展,过去三十多年,GDP年均增速达10%。近年来,中国经济已正式告别高速增长,“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代名词。当前,进出口下行压力增大,对外贸易发展应该更看重质量而非数量。

2.1 从进出口体量看贸易发展趋势

图3显示了我国货物进出口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这段时间我国对外贸易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1年~2008年,由于加入WTO中国经济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联系得以加强,贸易优势逐步显现,进出口总额基数小,但增长较快,年均增长超过了25%。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在2009年贸易总额有所下降,尽管如此,中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仍为9.7%,超过德国,首次成为全球的第一出口大国。2010年,全球经济步入复苏,我国贸易额显著回升,持续了金融危机前的高速增长。但是2012年后,由于进出口下行压力增大,贸易增速放缓至7%左右。

2.2 从贸易伙伴关系看贸易发展潜力

截至2014年,中国的贸易伙伴已达248个,表2中的数据,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各经济体间的贸易情况。2001年~2008年间,中国与日本、欧盟和美国三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占对外贸易的43%。2011年以来,中国与日本和欧盟间的进出口额逐年下降,我国进出口对三大经济体的依赖性减弱。而东盟、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对贸易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与这些地区之间的货物进出口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2012年后,年均增长率仍然超过10%。此外,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进出口增长潜力依然巨大。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3 从进出口结构看贸易发展质量

进出口商品结构是衡量一国外贸结构状况的重要依据。我国初级产品占进口比重从2001年的19%上升为2013年的34%,同期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则由81%下降至66%,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要素资源禀赋、产业水平和贸易政策。2001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263.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0%,工业制成品出口2397.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0%。到2013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占95%以上,远高于发达国家80:20的平均值。这说明中国商品出口结构持续改善,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但从进口商品来看,初级产品进口额一直在上升。2001年,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为18.78%,而2013年,这一比重上升至33.75%,目前我国对外初级产品依赖性较强,风险较大。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3 结论与启示

全球商贸在过去20多年中快速上行,欧、美、中、日四个国家和地区主导着当今的全球贸易。四个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占GDP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对而言抵御外贸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强,而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作为转口贸易地区,其商贸占GDP比重位居全球前二,抗风险能力或较弱。德国、沙特阿拉伯、中国是前三大商品贸易顺差国,但其反映了不同的竞争优势,分别为技术、资源和劳动力优势。

中国经济在经历快速增长之后,已经正式步入“新常态”,未来贸易增速放缓至7%左右。中国对外贸易流向多元化,在三大经济体之外,还有许多重要合作伙伴。进出口贸易结构也在逐步优化,货物出口也以由资源密集型商品为主,转变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参考文献

[1]Tinbergen J.Sharping the world Economy:Suggestion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M].New York: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2.

[2]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

[3]金碚.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兼论“一带一路”的互通观念[J].中国工业经济,2016(1).

[4]孙楚仁,沈玉良,赵红军.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计[J].世界经济研究,2006(3).

[5]吴力波,汤维祺.自由贸易抑或贸易保护[J].世界经济研究,2010(11).

[6]江小涓.大国双引擎增长模式[J].管理世界,2010(6).

[7]江小涓.利用外资领域的理论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3).

[8]徐康宁,郑义.国际生产链的解构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11(4).

[9]郝景芳,马弘.引力模型的新进展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0).

[10]裴长洪.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J].经济研究,2013(7).

上一篇:现实影响下一篇:非重点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