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

2024-05-12

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精选十篇)

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 篇1

1 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的界定

对于基于网络的、教与学准永久性分离的网络教育来说,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特殊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对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的界定和理解,必须基于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认识,并遵从校园文化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共性特征。

1.1 校园文化活动是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园文化的诸多层面中,校园文化活动属于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行为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包括教学科研活动、组织管理工作、课外文化活动,乃至后勤服务等,体现校园文化的独特风貌。校园文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思想性、群众性、哲理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点,易为学生接受”;“不仅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对学生完善知识结构、陶冶高尚情操、开发智力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1.2 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的特殊性

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的特殊性首先是基于网络这一虚拟的特殊空间,是现实空间的无限扩大和延伸。网络能为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拓展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其时效性,消除盲区和空白。其次是由于不受有形校园围墙的限制,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不仅包括网络教育学生而且包括在校学生,校园内与校园外的思想交流是无界的,因此,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它可以汇聚中外,联结内外,承传各种文化与思想,形成今人陶醉的气氛。第三是网络的时效性、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征可以使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更为便捷、参与层面更广,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因其隐匿性、随意性和不可控性而造成诸如公平性缺失、对抗性减弱等一些实际问题。

2 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现状分析

因为网络教育的学生不是在传统校园内,校园文化活动在网上实施起来较为困难。针对此问题,各网络教育学院都组织了适当的学生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参与集体活动和校园生活,增强网络教育学生与学校、老师及同伴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形成对网络教育学院的归属感。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现实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和具虚拟特性的网络文化的共同反映,网络的开放性带来了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多元化,给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的机遇。我们针对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09年有计划、有组织的网络校园文化活动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如表1。

依据表1对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校园文化活动的统计来说,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丰富了网络教育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但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形式与网络教育学生的期望还有差距,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投入不足。随着网络教育招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大多数网络教育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在物质投入上还是在精神投入上都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变化。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单一,内容陈旧。网络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论坛、征文、讲座等,形式比较简单,知识和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3)网络学生参与度不高,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的认识不够,忽视了网络学生的群体特征、需要和特定的学习环境,未能充分发挥网络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4)在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交流是通过网络这个虚拟课堂而非现实校园课堂实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大部分时间处于时间、空间和心理上的准分离状态,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少,同学之间的情感和知识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流,人际关系淡薄疏远,情感疏离。

(5)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机制不健全,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把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和办学、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网络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教育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分割开来。

3 建议

(1)增加网络校园文化活动投入,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校园文化活动与网络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意识;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体现网络教育的办学特色,打造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2)由于特殊的学习方式、特殊的学习环境和特殊的文化氛围,发挥网络教育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全员、全程、全方位为核心,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人,让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学生业余生活发挥其创造性的主阵地,让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锻炼,兴趣爱好及个性得到张扬,知识品味、文化修养、价值观念得到全面发展。

(3)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发挥网络教育交互性、即时性、便捷性、广泛性、开放性等特点,突破传统的学校概念,摆脱传统模式的局限和有形的物质形态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远程双向和互交互动的网络环境中,开展符合网络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

(4)建立网上虚拟校园,将传统的校园文化与网上社区结合起来,建立网络校园文化体系,致力于创建一种良好情景,把教育内容渗透到网络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有些高校通过网络举办全校性质的象棋比赛,这些活动动辄数千人参加,而像这种花费巨大的活动,在现实中难以举行,而利用网络则可轻而易举地进行。这样不仅加深了学子们对网络的理解,而且充分地激发学生对网络文化活动的参与性。

网络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接受网络教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要以极大的热情,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加强对网络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造就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大学氛围。

参考文献

[1]卢美芬,陈厥祥.当代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变迁的几点思考——与苏国红同志商榷[J].青年研究,1999,(11):36—37.

[2]赵振华,刘成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实现册.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63-l.

[3]周全,徐洁,张翅.浅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科技信息,2008,14.

校园网络文化 篇2

会议由周益春副校长主持。陈小明副校长代表学校就湘潭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基本情况、关于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工作思路、三翼校园网在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等向调查组一行作了专题汇报。

陈小明副校长在汇报中指出,近年来,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扎实有效,注重凸现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在谈到三翼校园网的建设时,陈小明副校长说,学校坚持“让学生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受益者”的理念;坚持把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成为三翼校园网的“有源之水”;坚持把“服务学校、服务学生”作为办好学生网站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让三翼校园网成为“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的“立交桥”和“服务台”。

调研小组高度赞赏湘潭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李永智处长特别就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校园网在育人中的特殊功能等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交流。他指出,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鼓励大家多用校园网;一方面要为广大学子提供便捷、廉价的服务,统筹网络与文化建设。调研小组组长、重庆大学党委肖铁岩副书记高度评价了该校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希望大家可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团结更多同学关注、参与、宣传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希望学生网站多想些服务生活的点子,多思考网络建设的对策,多做些贴近学生的栏目,多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 篇3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生、教师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关键。利用校园网,努力培育人文环境,组织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让校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和文明的校园环境,从而推动整个校园文明程度的明显提高。

校园文化反映的是一所学校的独特办学内涵,它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力量,具有无声教育感染作用。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我们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国务院提倡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院校示范专业建设,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设立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推动各地办好相关活动。网上学习、网络教学、网上办公和网上交流已越来越普遍,在不少学校,网络已成为教育教学管理、教师学习、教学、教研;学生学习与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也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和校园文化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并互为补充。

校园网络文化是传统校园文化的延伸,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1.网络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网络的学习和活动,更多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组织。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开展活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自主开展各种活动,自主学习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新途径,并使学生的学习富于创造性。

2.网络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个性,而课外活动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校园网络文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为网络上有大量学生所喜爱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校园网络活动,能发掘、培植、引导学生良好个性,抑制和改造学生不良的个性。

3.网络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网络具有传播知识快、内容丰富的特点,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量和信息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十分有帮助的。

4.网络在时间、空间上扩展了学校文化的影响。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学校文化可以在网络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通过网络对师生进行无任何时间、空间障碍教育和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学校文化影响面窄、影响度浅的弱点。

5.网络提高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效。由于网络交流平等、自由、开放、及时以及虚拟,使得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可以从网上比较容易地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思想动态,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学校文化通过网络与家庭、社会相连,使得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可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互动和配合,促使学校文化不断走向优化。

三、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成就模范校园

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把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贯穿学校教学、科研全过程,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人文内涵。针对互联网与文化建设,学校建立起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学校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制度和规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把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运行轨道。

根据校园文化内涵与我校历史、现在与未来发展,形成了校园网版面的几个主题模块:学校概况、党群活动、德育之窗、教学天地、科研创新、校园动态、学校通知等,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我校校园网平台。以校园网平台为载体,逐渐使教师养成将校园活动的开展成为日常生活实践,真正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持久性、导向性与凝聚性的功能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董俊义,孟伟.关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J].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人民出版社.

[3]夏习英,孙静,王文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4期.

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 篇4

1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传统校园文化的作用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将更多的现代文化信息渗透到校园中来, 给校园文化带来了文明, 同时, 也有一些虚假、污秽、不健康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 给大学校园带来了许多弊端, 对传统校园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1.1 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1) 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青年学生正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网上聊天、收发E-mail、网络游戏、收发信息等, 大大突破了信件、电话等传统交往方式。网络交往所具有的间接性、虚拟性等特点, 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交能力弱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拓宽了他们的交往空间, 使他们的人际心理距离大大缩短。

(2) 校园网络文化满足了大学生对各类知识信息的需求。调查发现, 多数大学生对网络进行较长时间、较快频率、较广内容的信息进行交流;关注的问题较全面且实际;对涉及自身的学习和前途问题以及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更加关注。大学生作为高校内部特殊的网民阶层, 对信息的专业程度要求更高, 而校园网作为高校信息资源的依托和中心, 集各类信息资源于一体, 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网络文献服务, 而且不断吸纳产生新的信息, 满足了高校大学生对各类信息的需求。

(3) 校园网络文化推动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校园网络的建立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操作平台。校园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培养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开放性特征提高了大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培养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而自由性的特征培养了大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网络文化利用其优势特征, 使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了提高。

(4) 校园网络成为弘扬校园先进文化的阵地。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建成和发展, 网络文化对思想文化的传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它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大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牢牢掌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站和网页, 弘扬主旋律, 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阵地。

1.2 园网络文化的消极作用

(1) 不良的信息和垃圾信息污染了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由于管理的被动和法规的滞后, 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 封建迷信、暴力色情、流言蜚语等充斥网络, 网络垃圾泛滥, 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 校园精神文明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 沉湎网络倾向, 荒废学业。有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 一上网就是好几个小时, 两三天不上网心里就很不舒服, 通宵达旦更是家常便饭。因网上聊天、交友, 甚至浏览不健康的信息等, 产生了网络依赖症, 这部分学生往往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钝、无心上课, 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 人际关系日渐疏远。网络的应用使面对面的交流减少, 大学生可以利用虚拟的身份在虚拟的世界里进行交往, 使得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疏远。

(4) 弱化了大学生的自律意识。网络是虚构的、数字化的、符号化的, 在人和人的交往模式下, 在缺少“他人在场”的情况下, 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的丑与恶, 往往在这种状况下会暴露出来。一些大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 高谈阔论, 甚至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辞, 或是不惜做出损害他人的行为, 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有待加强。

2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 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1) 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 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道路。校园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通过校园网络得以有效整合共享, 不仅为高校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办学空间, 而且必将成为推动远程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 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不仅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 而且是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2)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建设。为了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 必须建立一只强有力的网络文化队伍, 这是校园网络文化向深层发展、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支队伍应该有多层面的人员构成, 既有专家教授传播学科知识, 又有管理部门对高校制度及政策的解读;既有院校领导的正确舆论引导, 又有辅导员的答疑解惑;既有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 又有网管人员的技术支持。他们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 随时跟踪网上的信息动态, 做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 对不良信息及时进行过滤和清除, 使之尽可能拒于学生视野之外。

(3) 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要使网络融入到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 并真正起到弘扬先进文化、传播文明、潜移默化的作用, 没有优秀的校园网站是不行的。高校要从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建设着手,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 搭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网络平台, 建立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主题栏目, 使之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专业知识、弘扬校园文化、开展社会实践的主渠道, 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工作总结 篇5

近日,_学校依据教育部下发的《预防中小学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通知》,根据区教育局及石台中心校有关会议精神,多措并举切实做好预防师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

该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网络视频、观看教育新闻等途径,让学生了解预防沉迷网络知识和方式,提高对网络黄赌毒信息不良网络游戏等危害性的认识。通过主题班会、阅读“防迷网”三字文、开展“关于学生沉迷网络调查问卷”等活动,引导学生重视沉迷网瘾的危害,做到绿色上网,文明上网,自我防范,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

据悉,该校还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下发《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转发《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相关信息,帮助家长提高网络素养,提醒家长承担起对学生的监管职责,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有效打通家校联合做好对学生进行网络教育的通道,为学生们更好地使用网络打下了基础。

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 篇6

关键词:网络推进;指导性;组织团队;项目构成;和谐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27-001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义

“网络推进”列入学校日常工作来抓是教育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办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各部门都需要文化建设支撑运行工作,都有义务和责任完成共同目标——培养学校学生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建设型人才,为此,“网络推进”应列入学校的重要工作目标。

遵从“技术支撑、建设利用”的原则。校园网络资源技术力量及功能强大、涵盖学校众多信息含量,是办公现代化的手段、工作与生活的有力帮手,其依存度、使用效率都很高,维护、更新、管理等环节以技术支撑确保正常;校园文化建设合理利用其资源配置,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展现学校特色办学的风采及成果。

激发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在师生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活动绚丽多彩、内容丰富,有利于贯彻“网络推进”,容易形成“我要参与”的意识;另一方面,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促使学习技术(网络技能)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产生。

“网络推进”社会共建的两重性。一方面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力量不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参与作用实际意义较大,它是做实做强的力量基础;另一方面,学校文化建设实力增强,又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挥宣传等作用,两者相互促进,互相发展。

二、组织团队,落实责任

1.领导小组。“网络推进”一系列工作内容,都需要组织领导。领导小组成员构成以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等三个层面组成,并从中选取文化素质较高的成员参与,保证“网络推进”在高质量下运行。

2.工作小团体。校园网络方面,如信息采编、网络维护、安全审核等,都要求有对应的工作或管理小组负责;文化建设方面,有信息小组、才艺文艺宣传队、板报宣传组、演讲团等。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分工明确、协作开展,把“网络推进”落到实处。

3.家长委员会。包括家长、社会文化团体、文化人士等组成,确定社会力量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共谋管理和发展,扩大“网络推进”社会化进程。

4.合作办学委员会。取得学校合作办学单位、共建单位等支持与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同时合作方还能参与“网络推进”的工作。

三、项目构成,形成措施

1.校园网络校报。以电子网络报刊形式构成校园文化建设基本内容。其结构、内容以及制作手段呈现多样性,电子校报服务功能“百花齐放”,如学生人文知识教育、科学普及、技术信息服务、校园文化动态等;校报可以让师生便捷的从中获取信息,了解学校和社会文化动态,丰富知识,校方发布通知、通告、校规校纪等,学生、老师可及时获得信息,更好地配合学校工作,使校报在“网络推进”中发挥重要作用。

2.信息沟通平台。通过校园网络服务,师生可以不受时空影响建立沟通关系,交流思想、增进了解、解决问题;还可以在微博上发表个人见解和要求,相互讨论、共同研究。信息沟通平台提供良好的师生关系建设渠道,为文化和谐校园建设奠定基础。

3.教育教学文化精彩纷呈。网络教育教学手段符合教育方针,也需要多层次的展现,构成教育文化现象,如PPT教学设计,网上阅读,教研课题讨论,论文发表,学术经验交流,教师提交教学计划、述职报告、建议意见等,都可以借助校园网络的功能;远程网络学习创造了师生继续教育的发展平台,微博、博客可以鼓励师生发表意见及要求,以此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把“网络推进”成为师生实现教育教学的手段。

4.学校管理文化功能完善。学校各个部门管理工作借助校园网络办公手段,可以增强本部门管理工作能力,效益更高,如制度建设、组织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学校管理文化建设要求促使教职工学习网络文化技能,极大提高学校整体的工作效能;三网管理(学校、学生、家长)建设,为及时教育管理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手段。管理文化内容和层次有更多、更深的研究意义,加以研究、不断完善,充实“网络推进”的需要。

5.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展示。利用校园网络呈现学校文化建设的成就,构成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大内容,如师生才艺展示、班级文化活动、毕业生典型事例、各种获奖荣誉、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成果,联合办学及社会共建取得文化建设成就等,充分展现学校办学特色、教学风貌、建设成果,逐渐提高“网络推进”的层次。

四、创造和谐文化校园环境

1.加强党的领导。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借助网络媒体形式及作用而体现直接鲜活,宣传作用突出明显,是党的宣传工具、党的形象窗口,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保障师生的安全和利益,实现学校各项工作落实管理,稳定学校建设发展,始终保持党领导在“网络推进”中的地位及作用。

2.增强实力。有实力才能发展、强实力才可发展壮大。以资金、设备、项目内容、技术支持等基本建设为基础,加大投入,完善条件,保障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的各项需求,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实发展,创建功能力量较强的网络体系、文化设施等,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平台。在党的领导下,启用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教职工管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内容等工作,做好师生文化素养学习及提高,满足建设需要,增强实力,以实力增进文化活动的开展,用实力推动“网络推进”前行。

3.树立参与意识。师生参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是发展基础。可以出台相应激励目标或工作目标,促进和满足师生参与创作动机,调动积极性,协作开展、持续发展。让“网络推进”在师生精心培育下健康成长。

4.创新发展。以制度创新为基础,如党的制度、共建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等,结合管理、项目等创新并落到实处,让创新成果服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实现“网络推进”稳步向前发展。

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 篇7

关键词:SNS网站,校内网,大学生,校园网络文化

SNS是英文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简称,即社会化网络服务软件,它是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创立的“六度分隔理论”构建的网络,与博客、维客等形式一样,皆为Web 2.0体系下的技术应用构架。

面向校园里学生的校园SNS网站近几年来迅速得到大学生的青睐,成为网上最火爆的学生社区。校内网、占座网、底片网、开心网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互联网中。其中校内网(xiaonei.com)在2007艾瑞web2.0暨互联网投资年会上,一举获得2007年度最佳web2.0学生社区类网站的奖项。

面对校园SNS网站的蓬勃发展,本文拟以拥有中国大学生用户最多的SNS网站——校内网——为代表,研究此类网站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由校园SNS网站筑起的空中校园,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一、校内网为代表的校园SNS网站的功能特点

从SNS网站发展之初的friendster.com(美国)到风靡北美的美国网站myspace.com、facebook.com、SNS网站作为一个社会性平台,其服务功能越来越广泛,正在逐渐融合各种元素。从2005年年底开始,国内模仿Facebook的校园社交网站如5Q网、谊多网、亿聚网等一时兴起,其中以千橡集团旗下的校内网(www.xiaonei.com)最为瞩目。

校内网以用户实名制为基础,已经开放了3000所国内大学和1500所海外大学,垄断中国大学生用户80%以上的市场份额。2008年校内网的百度指数总和已经超过了10万,其网站名已经进入国内热门互联网站前十位。

这种基于真实性的社交网站将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移置到网络之上,并通过网络便捷、快速的传播,扩大使用者的交际圈。加入校内网,你可以展示自己、结识新朋友、找到老同学,甚至可以通过完善高中、初中和小学的资料,找到失散已久的老同学;可以用日志和相册记录生活的点滴和成长的经历;可以和朋友们分享喜欢的群组、音乐、电影、书籍,结识兴趣相投的朋友;可以于第一时间了解身边好友的最新动态;可以认识选同一门课的人,评价上过的课程,共同探讨有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用户向网站输入自己的真实个人信息资料完成注册,从而创建属于自己的页面,即可使用校内网为用户提供的日志、群组、即时通讯、相册、集市等互联网功能体验,满足用户对社交、资讯、娱乐,交易等多方面的需求。

二、大学生自身特点与校园SNS网站使用特点研究

根据大度博策(北京)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撰写的《SNS网站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国内SNS网站用户年龄分布状况前三位分别是21~25岁(42.7%),16~20岁(30.6%),26~30岁(18.6%)。这项调查显示了大学生在此类网站的主体用户作用。

笔者对大连理工大学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作了关于网络使用状况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上网时间、主要目的、网络交友以及校园SNS网络的使用状况等,并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的540人中,注册了校内网的有效人数比例为82.2%,说明校内网在大学生中有很大的市场。

大学生与校园SNS网站的紧密联系是由大学生特定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心理特点决定的。

1、上网时间相对固定,网络使用率高

相对于其他媒体,网络是大学生普遍选择的获取外界信息和休闲娱乐的工具。笔者关于网络使用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拥有电脑的人数比例为62.6%,其中每天上网1~3小时的人数比例最多,为47.1%。随着电脑走进每个寝室,网络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传播渠道。一台电脑仿佛一个窗口,将校园内的寝室与外界相连,而网络上的内容有时决定着寝室的休闲方式,有时则决定了寝室的话题,从学校的新政策到明星、电影。

参加调查的540人中,有效问卷533份,有效问卷中有82.2%的同学注册了校内网(www.xiaonei.com),有36.4%的同学表示只要上网就会登陆校内网,更有14.1%的同学几乎每天都会登陆,认为登陆校内网已成为每天生活的一种习惯。

2、喜欢新事物,赞同网络实名制

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较高的网络素养。关于实名制的争论一直伴随着近些年来网络的发展,而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是大学生群体。大学生较高的网络素养使实名制成为校园SNS网站的吸引人之处而非高筑的门槛。

在此次调查中,57.6%的同学赞同网络实名制,另有28.1%的同学表示不赞同,14.3%的同学选择了“不清楚”选项。56.4%的同学认为实名制可使网络交流环境更加良好,有43.4%的同学认为实名制会影响网上交流的通畅性,使一些观点不便直接表露。

对于实名制的认可也伴随着大学生追求时尚尝试新事物的心理。校内网出现之初是通过同学之间相互介绍而获得第一批用户的。很多大学生都是抱着尝试新鲜的态度去注册的。由于校园用户的密集性,这种人际之间的传播迅速产生连锁效应,加之求新的心理共性,校内网便在短时间内迅速窜红。

对于在校内网上抒发自己的困惑与感想的用户,得到的回应与在天涯等网络社区上有所不同,少了匿名有时带来的尖酸刻薄,在采用实名制的校园SNS网站中的回应多为真心的安慰。与其他社交网站相比,校园SNS网站用户的同质性高,由于彼此年龄及经历的接近性,彼此之间更能相互体谅。对新生事物强烈的探知欲并希望通过分享得到支持与认同的共性,使校内成员之间有着先天的共同语言。

3、展示自己,“晒”自己

大学生处于人生中价值观逐渐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冲突、自律意识与放纵意识相冲突。大学生自信心较强,有较强的优越感与自尊心,同时富于自我想象。尤其是现今的大学生,出生于80~90年代的年轻人比父辈更加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同时更加善于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不论是在博客还是在SNS网站的个人页面中,许多大学生都倾向于展示自己的生活。

由大度博策(北京)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撰写的《SNS网站用户行为研究报告》针对国内主要SNS网站进行了角色设定体验类调研。调查数据显示,SNS网站中日志功能的使用率为78.7%、相册功能的使用率为66.2%。UGC(用户产生内容)是SNS网站内容的重要来源。

笔者对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在校内网或博客上分享自己的心情或照片、展现自我的同学占有效人数的65.6%;愿意在校内网上发起一项自己的活动或是参与到他人组织的活动中去,觉得很有意思的同学占有效人数的43.3%;有不少其他方面的顾虑、对网上发起活动本身缺乏兴趣的占25.8%。

在校内网中大家分享自己的心情,可以在状态一栏中简单描述自己的近况或是通过写日志倾吐自己的思绪。还有同学在日志、相册中发表自己的原创作品、小说或绘画,展示自己的才华。

更有“晒客”一族在校内网上红红火火,不论是自己的照片还是收集的图片,一个“晒”字正好道出此类活动的特色:将自己曝露在众人的目光之下,将自我展示出来。

4、渴望友谊,寻找情感归属

“大学生是一个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有强烈的社交需求。与白领使用社交网站拓展交际圈以开展工作不同,大学生的交际更倾向于情感的联络和对新鲜事物的接触与分享。在网络社区中找到情感的归属是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区的主要目的。”(1)

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56.1%的同学认为校内网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在于可以联络到以前的同学。

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前,高考的压力使大家忙于紧张的学习、应付考试以及录取等,还没能联络到以前的同学大家就各奔东西了。进入大学、融入新的生活,虽然一切是那样新鲜,但怀念中学的生活、挂念各位同学的近况,希望联络到以前的同学,是大学生普遍的心理。

三、SNS网站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随着SNS网站在校园中的广泛使用,传统的校园生活以及人际交往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校园SNS网站的平台性以及其多种多样的功能丰富着大学生的生活,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校内网文化。而校内网对大学生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提供信息与交流平台

作为用户产生内容,消费内容的校园SNS网站,其提供的信息比起一般的网络信息更具有针对性。通过每个人的好友网络,好友的“新鲜事”中的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用户自己定制或来自关心他的朋友或是相关专业考试准备资料的分享。所谓志趣相投,也正是这样的相关性吸引着用户的登陆。

群组机制使现实中并不认识但有着相同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提供了信息分享和讨论的空间,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影视部落,2008年暑假大连-香港名企实习+名校学历+国际奖学金,创业者家园,国际机票、学生机票、特价机票,新托福备考群等等。在公共论坛中,成员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对媒体事件展开讨论。这样的行为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思路和视野,而且大学生们还可以从中获得个人价值的体现。

(2)提供休闲娱乐与情感慰藉

休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浏览精华帖子,看看周围同学的新鲜事,尝试一下校内网中的游戏组件,校内网为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

正处于情感活跃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对于友谊的渴望。实名制与真实的信息为找到以前的同学提供了基础,通过对同学近况了解,促进了彼此对于学习、就业或考试信息的沟通;同学之间的联系不再局限于书信、电话、短信,而是转变为一种更加直观的了解。

2、负面影响

(1)过度依赖虚幻,蔓延琐碎情感

校园SNS网站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然而,对于此类网站的过度依赖,会使得大学生沉迷其中,“宅男宅女”们希望在网络中弥补现实中无法满足的需求与理想,把网络当作逃避现实的一种选择,避开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同时,作为自创内容的校园SNS网站,其内容的质量高低混杂,娱乐文化与消费文化的流行注定了网络中的许多自产内容缺乏深度与内容,许多琐碎情感在网络中蔓延,传统的经典则被一次次颠覆。笔者曾作过试验,在日志中发表专业性较强的文章,从朋友的回复中可以看出很少有人愿意读完全文。本来就是娱乐的天地,求知心理和猎奇心理的矛盾,让原本就不够沉静的心很难安静下来。

当琐屑的情感在日志中无节制地抒发时,当校内网用户不加选择地接收信息时,大学生容易被琐事淹没,把时间浪费在缺乏价值的内容上。在校内网的每日十大话题中,个人情感的话题往往位居榜首,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狭窄的生活态度,使琐碎的情感在网络中蔓延,缺乏积极向上的朝气。

(2)谁来保护隐私

实名制的校园SNS网络让我们借由校内网实际的学校、院系、宿舍楼等个人信息,认识了同一栋宿舍楼中曾经谋面但却不认识的同学,却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实名制的高墙真的能阻挡网络中的种种躁动和不安吗?谁来保证个人隐私不会被泄露?

继淘宝宣称完全屏蔽百度以后,搜狐博客、校内网、海内网等SNS网站也表示屏蔽了百度。拒绝搜索引擎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用户的隐私,但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亟待提高。

Marketing Pilgrim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提到Sophos做的一个试验:通过在Facebook上注册一个账号,用此账号添加了200个人为好友。结果,200人中,有87人将“Freddi”加为了好友,而其中82人同意让Freddi观看自己的完整个人档案。文章提到,如果此人为盗窃集团成员,那么他很有可能在日志中得到朋友即将出行的消息,从而在“朋友”外出旅游时将其住所洗劫一空。

在《SNS网站用户行为研究报告》调研考察期内,用户对好友请求的整体通过率为69.4%。SNS用户对好友请求一般较为友善,通过率较高。为了不给自己和真正值得成为朋友的人造成麻烦,大学生要慎加好友、保护自我隐私。

四、应对空中校园,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如果说校园BBS一定程度上还在学校掌控之中,那么,独立于学校的商业化校园SNS网站,则着实在校园筑起了空中校园网络。大学校园应如何应对这一新情况、充分利用校园BBS这一阵地,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积极应对:

1、培养大学生网上自我保护及网络法制的意识

当真实的个人信息输入校园SNS网络之中,关于网络犯罪、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中,学校要加大对于网上自我保护以及网络法制意识的教育。大学生不仅应具备使用网络找到自己所需信息并能娴熟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更应在网络社区中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养成自我保护以及尊重他人的意识。

在相关网络教材的编写中,编写者应关注网络中的新动向,针对新的网络环境加入新的案例与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强调保护个人隐私,在社交网络中慎加“好友”等意识,同时不断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从而应对纷繁复杂的信息。

2、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行为起唤醒,定向,维持和激发作用”(2)。一些高水平的讲座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多彩的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将避免大学生沉迷网络世界,同时使大学生在实际参与中体会彼此的合作与关爱,并将现实中的友爱情感带入网上社交之中。

在校园SNS网络中,校园的边界消失了,要想在校园SNS网络中把握主动,不是一所学校可以单独做到的,需各校的合作与交流。因此,各高校应鼓励其优秀社团在校内网平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些优秀的社团不仅可通过内部刊物影响自己校园中的同学,还可通过这一广大的中国高校网络将优秀的内容带给更多的同学。在校园网络知识课中,各校老师应大力推介优秀社团群组,为网络知识课注入新的活力。

3、积极运用SNS网络以应对传统传播者角色转换

网络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从“多种媒介,一种声音”到“一种媒介,多种声音”,传播者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改变中传统的把关传播者转变为了信息“指路人”、规范倡导者和监督者、虚拟社会的组织者以及小群体里的意见领袖等等。

对于学校来讲,要积极面对转变中的校园结构,积极参与到空中校园中。学校的心理辅导员、政治理论教员都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网这一平台。辅导员可采用注册校内网的方式和同学们真诚交朋友,同时倾听大家的心声、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也许学校的声音不会成为主导,但在网络校园中教师声音的缺失却会对现实中的课堂产生难以预计的后果。政治理论教员应在校内网注册自己的页面,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日志功能在校内网中发表自己对于一些事件的看法,引导大学生的思维。在热点问题上给同学们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其效果将比事件之后全面的讲解有时更有作用。在课堂中不能问、不愿意问的问题在网络中却可以发问,而老师参与讨论这些热点问题本身就是对大学生的尊重与鼓励,也正是在这种平等的对话状态下,交流和理解才可以深入。当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较多,对于许多问题的解决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而非一次两次的大学生心理辅导课可以完成。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老师可在校内网中开设自己的页面,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加以引导,同时可在日志中经常发表一些帮助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校园SNS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也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和新的要求,除了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外,应充分运用校园SNS网站的平台作用,争取在校内网上成为意见领袖也是高校不能回避的问题,只有把握了主动权,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而各个大学之间的交流合作、经验分享,也将会为校园网络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正面、健康的信息将筑起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朱奇红:《大学生热衷校园社交网站的心理分析》,http://www.bianews.com/-uid-16559-action-viewspace-itemid-11445

[2]、薛德钧、田晓红:《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P.236

[3]、《SNS网站用户行为研究报告》,大度博策(北京)科技咨询有限公司www.xiaonei.com

[4]、傅荣校、杨福康:《空中校园—网络传播与教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陈晓云:《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 篇8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具有精神文化的特征, 是以数字化的信息发送和接收为表现形式的具有虚拟性质的文化, 是一种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作为一种文化形式, 网络文化除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外, 还有一些主要特征:

第一, 信息传输速度快, 吞吐量大。据报道, 全球互联网网站数量已经突破1.6亿, 网页更是不计其数, 大量网上信息开拓了人们的眼界, 网络提高了人类对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

第二, 网络具有交互性和虚拟性。在网络中, 每个人不仅可以作为受众接收信息, 而且可以作为传播者发送信息。在网上, 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均可以被淡化, 网上交流表现出身份的虚拟性, 交往的神秘性。

第三, 多元性。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载体, 形形色色的文化样式、价值观念随着网络信息的高速传递呈现在受众面前, 既有积极健康的内容, 也有消极思想的内容。

二、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校风学风、校园环境、文化生活及历史传统等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导文化, 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网络走进校园后, 网络文化恰似一把双刃剑, 在繁荣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同时, 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 校园文化在网络文化促进下的深化与发展。

1. 网络文化提高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

网络加快校园文化的发展节奏, 扩大校园文化的活动空间和覆盖面, 使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建全了自己的校园网, 校园组织和校园活动也纷纷搭建了自己的网络平台。同时, 网络开放性的参与方式, 使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自主性提高, 使广大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体。

2. 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在网络中的深化。

校园文化也是开放性隐性教育, 它靠着内在的归属感和同化力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功能。网络本身的虚拟性正契合这种“隐性教育”的特点。

(二) 网络文化的发展对校园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 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 也给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带来了一些挑战及影响。

1. 网络文化是开放的, 超越时空的, 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传播、交融, 同时, 网络文化又是多维变化的, 试图直接给出每一个问题的具体答案或者仅用一种价值观去评判是非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 传统教育者在学生传播、接收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 学生自我判断是非标准的独立性增强, 特别是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更加直接、更加激烈。

2. 有些青年学生网络成瘾, 容易造成自我封闭, 影响心理健康。他们长时间活动在“人—机—人”的相对封闭的环境里, 容易导致交往能力下降, 造成人际感情的淡化, 严重危害身心健康。这种状况与倡导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是背离的。

三、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我们应根据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 采用有效的手段, 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 消除网络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领域。

(一) 充分认识校园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网络是新时期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校园网络已成为师生获取学校相关的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 师生之间依靠校园网络相互交流, 也是学校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的重要窗口。校园网络还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增长才干, 以及参与其他网络文化活动的宽阔舞台。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 形成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要在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 大力弘扬时代精神, 坚持不懈地开展主旋律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我们要把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 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繁荣校园文化。

1. 开展思想类活动。

比如在网上成立党的理论学习小组, 定期在网上举行学习交流活动;也可开展网上辩论大赛, 以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2. 开展娱乐类活动。

如开展诗歌散文赏析, 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精美的图片, 既能增强艺术感染力, 又能激发大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审美情趣。

3. 开展创造类活动。

如开展网上创业大赛或设计大赛、开展网上数学建模活动等, 这些活动既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又能培养他们对网络的兴趣, 同时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4. 开展服务类活动。

如开通网上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习答疑等活动, 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三) 加强网络文化的队伍建设, 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供重要保障。

要搞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还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队伍建设, 要按照高素质、高标准培养一支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优势的基础上, 努力培育网络环境下的新颖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四) 利用网络文化自身的优势, 全面创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应该积极发挥网络文化的特点, 及时了解校园文化的走向, 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性, 要全力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较高专业水平的大学校园文化信息网站, 形成校园文化传播的系统。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网络的挑战, 积极掌握互联网知识, 寻求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方法, 实现校园文化建设手段和形式的创新, 努力构建新时代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920198.html

[2]彭斌.论网络文化处境中的校园文化视野[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3, (10) .

利用网络文化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 篇9

当前大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 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校园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正以神奇的力量加速改变着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电子平台。信息传播的透明与快捷, 有利于教育者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 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网络的互动性决定了网络文化是一种善于消除隔阂、建立轻松话语氛围的平等文化。建立在匿名交流和随意互通基础上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打破了旧有的“金字塔”式的纵向人际结构, 取而代之的是趋于扁平化的横向交往关系。民主、宽松、平和的氛围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主人翁意识, 为消除校园内的各种隐性矛盾提供思想基础。校园网络构建了一个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的虚拟世界, 也为大学生广泛接触与互助、角色扮演与体验、互相影响与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 这都将对解决现阶段校园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给和谐校园建设带来挑战

网络交互机制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 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但是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内容的广泛性、环境的开放性、角色的虚拟性、语言的异化性、规范的脆弱性, 价值判断标准的多重性, 对校园价值观念的统合造成了冲击。尤其是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观念的存在和传播, 势必对和谐校园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一) 冲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

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更趋于多样化, 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 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社会现实又会使政府、学校甚至社会传统一直灌输的道德观念仅仅成为人们众多道德选择中的一种, 而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可能消失, 由此而来造成的道德评价失范, 最终会导致青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二) 挑战校园主流文化

在大学校园中, 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威胁最大的要数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欺诈和文化欺诈, 它使青年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尖锐对立, 使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裂变和畸形。网络对校园主体文化的威胁, 是对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严峻挑战, 如果不及时

山东于林林王福霞

地对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管理, 不积极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规范和管理, 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三) 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

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 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 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 网络实际上成为人与人交往的障碍。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 人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甚至感到自身价值实现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终级关怀。而现实世界中的大学校园生活充满着矛盾, 当大学生在网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多时, 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交往之中。而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 只会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找慰藉。

三、利用网络文化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思考

(一) 以构建和谐校园为视角, 大力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高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信息高度发展的新世纪,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具有非常大的相关效应。要搞好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首先要利用好网络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把握好网络文化建设的走向。在建设校园主体网站、网站群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同时, 也要注意校园网络内容服务的定位。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 又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应通过提高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和参与者的自主意识, 渗透到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充分利用一切网络传播过程进行价值观的同步传播。

(二) 拓宽视野, 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

要提高网络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要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 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并体现在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 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地位和作用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加凸显。要把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 大力构建具有社会主义鲜明特色的网络系统和网络文化, 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 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 建立强有力的网络教育队伍

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构建和谐校园、建设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主体作用, 就要利用培养起的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方面让大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参与配合, 另一方面高校的管理者与教育者也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组织、鼓励与支持。高校的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 在信息大潮中起到“引导者”和“把关人”的角色, 引导学生利用正确有益的信息。并且能够在思想政治工作网站上进行动态教育, 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 解答学生难题, 给他们以好的建议, 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时性和服务性作用。

(四) 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建立健康的校园网络氛围

要按照校园文化的总体要求对网络文化的各种信息进行选择、过滤, 控制和调整信息的传递和发布, 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规定;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学校的制度一定要与时俱进, 对校园网站的监管、宿舍上网的管理、学生外出上网的管理等等, 都要在新的形势下做出新的导向和解决办法。无论是何种管理常规, 都必须做到审时度势, 注意其科学性、教育性、稳定性和灵活性, 在建立完善制度的同时, 务必使学校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最后, 要加强网络道德和责任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技术, 提升上网者的自我约束意识, 增强其辨别、吸收和转化信息的能力。

(五) 积极协调全社会力量, 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氛围

建设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不仅仅是校园内的独立行为, 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比如家长增强对子女行为心理的关心, 互联网内容服务提供商尽量删减不良信息, 加强正面引导, 有关部门和各界群众对上网场所加强监管, 严防信息污染和网络沉迷等等。社会整体文明意识的提高, 将会使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形成良性的互动局面。

我们必须意识到, 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时代的特点, 发展先进的网络文化, 让网络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 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新阵地, 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使大学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一种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同时也能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文章在网络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从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视角出发, 探讨和谐大学校园的建设。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不断发展, 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已经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利用网络文化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十分必要, 要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范畴, 为和谐校园营造气氛。

关键词:网络文化,和谐校园,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晓芳.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析[J].求实, 2006, (2) .

[2]丁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江苏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 .

[3]春宜.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导刊, 2005, (9) .

绿色教育催生全新校园文化 篇10

关键词:绿色教育,优秀文化,优质环境,丰富活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课程文化等层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也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

优秀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魂,对师生起着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有利于师生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我校把重点放在特色文化建设上。特色学校建设要有品牌化的管理,要有品牌校长和名优教师,要有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既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进一步推进教育创新的需要。

“绿色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它完全是从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成才的角度提出的,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充满创造、充满智慧、充满挑战的,是回归教育核心与本质的教育,正如绿色教育的核心词“象征生命寓意健康代表希望昭示发展”一样。绿色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它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创新的教育,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是一种孕育新人、催生教育新理念、培植崭新思想的教育,它通过特色化办学和实践研究,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学校的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学校走向特色发展的道路,更催生了全新的校园文化。

一、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

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它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对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阵地,必须加强先进校园文化建设。要教育引导师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弘扬校园先进文化主旋律,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的活动。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学校特点、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努力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使全体师生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实现人格的升华,共享平等、宽容、理解、激励和关爱,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实现科学、道德和艺术的统一,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与学校和谐发展的统一。

学校全校师生在先进办学思想的指引下,落实教育改革,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培养合格的小学生,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二、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和谐校园的基础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言,“我们先塑造环境,环境再塑造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清新、整洁、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积极美化绿化校园,为师生创造了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跨进大门是整齐的校舍,平展的硬面化操场,环绕操场的绿树红花为校园平添了许多生机。雕塑、标语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催人奋进,让每个跨进校园的人都深受鼓舞。走进教学楼,走廊两侧的墙壁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二楼“快乐国学诵读”展板,在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使学生在古诗描绘的优美意境中穿行,在《弟子规》的耳濡目染中感受古老的师道尊严的气息和现代的和谐氛围;在《三字经》中了解了世界万物,通晓了圣人之礼。学校正是依托这些文化背景,打造墨香校园,将“书画润心气质如华”的文化理念融入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涵养师生德性,润育师生品行。三楼的新中国发展历程展让学生在了解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四楼的“绿色教育”展板使学生生动地了解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工作目标,感受学校的发展历程。五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五十忌语成为全体教师的行动指南。楼梯转角的推普宣传画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了解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的重要性;消防知识宣传画更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校园环境,启迪智慧,催人奋进,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徜徉,每处景物,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和熏陶学生,激起全校师生的强烈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丰富的校园活动是和谐校园的载体

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应该是埋在书本习题堆里的,他们应该享受童年的快乐。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少先队组织是学生的心灵家园。学校以少先队为依托,成立了红领巾电视台,创办了校报《绿苑》,成立了红领巾救助中心。孩子们通过采访、编辑、主持、录制等活动体验了一项崭新的工作,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学校借助校园电视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行为规范和礼仪教育,把养成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放在礼仪教育的探索实践上,编写《礼仪宝典》教程,使礼仪教育从“散点式、应急性、被动型”走向:常态化、序列化、系统性,并以此为载体推进礼仪教育的探索路径向纵深拓展。同时让学生通过校园互联网了解学校最新发展,为孩子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搭建舞台。在四十多期的校报上,经常能够看到学生们稚嫩而充满活力的文章,一篇篇都透着墨香,谁能说他们将来不能成为文学家呢?学校的红领巾救助中心历时11年时间,累计捐款2万5千多元,救助贫困生1600多人次,成为传递着全校师生爱心、传递正能量的平台。

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更使孩子们在玩耍的同时增进了了解,融洽了关系:一分钟军姿像模像样;一分钟踏步走整齐划一。骑马舞跳出了七彩童年;五颜六色的毽球跳动着年轻的活力;拉成三角形的皮筋跳出了天真与稚气;长绳飞舞,舞出了青春的气息。“蛇形走”更是锦上添花,一改原来在操场站立等待回教室的苦闷,化静为动,壮观有序。努力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使全体师生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实现人格的升华,共享平等、宽容、理解、激励和关爱,实现健康体魄、特长发展的统一,即科学、道德和艺术的统一,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与学校和谐发展的统一。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催生了全新的校园文化。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无私奉献、善导乐教的教师;热爱学习、健康成长的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色。如今,校园文化已经升华为一种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中央东路小学已经成为充满思想、底气和智慧的校园,人的观念、品味、学识……也都在逐步升华,校园文化也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一路进取和成长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郭清平,陈中华.“锦水”深流润物无声[J].中国德育,2013,(13):44-47.

上一篇:钢琴学习中的练习技巧下一篇:音乐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