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现实

2024-05-12

音乐与现实(精选十篇)

音乐与现实 篇1

我初次接触到黄自先生的作品是在中学的音乐课上学习《花非花》, 那个时候的认识上仅仅停留于:旋律流畅简单, 唱起来朗朗上口。同年的音乐中考我选择了这首曲子作为考试曲目。至于是创作人是哪位, 那个时候的我并没有意识去深刻了解。到了初中三年级开始系统地学习声乐, 我才知道这曲目是黄自先生创作的。学习声乐的方法有多种, 但似乎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它来作为进门的奠基石。后来又学习了黄自先生的《玫瑰三愿》、《春思曲》等曲目, 还模糊记得男生小组唱也会唱到黄自先生的《长恨歌》里的一些选段。黄自先生的作品相似于外国的美声歌曲, 只不过词是中国字。

相比起来, 聂耳先生更有自己的特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自上小学起, 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学习这首激情澎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这首曲目的作曲者是聂耳, 田汉填词。每次五星红旗升起唱国歌的时刻, 内心总是充满自豪感, 情不自禁地跟着旋律唱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接触到了聂耳先生的更多的作品, 如《跌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大路歌》等。聂耳先生的作品绝大部分给人一种奋力崛起的感觉, 而且有着非常明显的特色, 让听众身临其境, 时刻感受到那个激昂岁月的痕迹。

古语云, 橘生江南为橘, 生淮北为枳。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讲十分重要。如此优秀的两位音乐家, 到底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

黄自, 生于1904年3月23日。1916年小学毕业后进入留美预备学校—北京清华学校。因小喜爱音乐, 入学后积极参加学校音乐社团活动, 成为清华园内颇有名气的“音乐家”。1924年夏修专业期满, 获得全额官费留学资格赴美留学, 先入欧伯林学院艺术与科学学院心理系就读, 以音乐为副科。1926年夏超过校方规定毕业应得学分获文学士学位, 还被校方以“学行并茂”提名为全美优秀大学生学术荣誉组织—“法·培德·嘉派学会”会员。同年秋继续留校, 转音乐院主修作曲理论, 兼及钢琴、声乐 (1) 。1929年春以音乐会序曲《怀旧》的演出得到耶鲁大学的音乐学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到沪江大学和“国立音专”任教, 1930年辞去沪江职, 为音专教务主任及理论作曲组专任教员。他在那里先后教授了和声学、单对位法、复对位法、赋格法、配器法、自由作曲、音乐史等作曲理论课, 以及高级和声、键盘和声、音乐领略发 (即音乐欣赏) 等选修课程。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一·二八”后投入爱国歌曲创作之中 (2) 。1938年4月, 因患伤寒住院治疗, 不幸于5月9日辞世, 终年仅三十有四。

要是为黄自先生是英年早逝而感到可惜, 那对聂耳先生就会更为痛惜。聂耳, 原名守信, 号字义 (一作紫艺) , 1912年生于昆明的一个中医家庭。4岁丧父, 生活清贫。1918年进小学, 音乐才能突出, 学会吹笛子、三弦和月琴等民族乐器。1925年入云南第一联合中学学习, 那个时候是多事之秋, 社会矛盾日益严重, 聂耳也有誓言要打破资本主义。1927年, 正是大革命高潮期, 聂耳先生就读于云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大量阅读进步书刊和学唱革命歌等。1928年秋, 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地下组织。1928年11月入役第十六军的当学生兵, 体验到旧军队的残酷黑暗生活。1929年回昆明后更热衷于参加学生运动。1930年7月刚毕业的聂耳悉得当局政府逮捕他, 便逃亡在一家商店做小工。第二年4月考入“联华歌舞班” (即黎锦晖创办的“明日歌舞社”, 后改为“明日歌舞社”) 。聂耳先生在这段时间里获得学习音乐的和开阔视野的机会。同样, 在“九一八”事件和“一·二八”事件后, 因对歌舞社的日益商业化而感到不满, 用文字批评黎氏, 被迫离团。1932年11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工作, 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 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 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1933年, 聂耳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是他创作最多的一年, 1935年是他事业的高峰期, 同时也是他生命结束的一年。为了逃避反动派的追捕, 聂耳先生东渡日本到前苏联学习。不到24岁的聂耳先生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同一年代, 同是创作出具有强烈时代性的作品, 黄自、聂耳不同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音乐风格与音乐特点。

黄自先生的音乐作品为数不多。早期的创作大多数是带有习作的性质。因曾在美国留学学音乐, 受到很好的专业音乐教育, 所以黄自先生很注重复调的技法。这也是后人视黄自先生为“学院派”的原因之一。这些作品有四首声乐曲 (一英文诗文歌词) 、十首器乐曲、两首“二部创意曲”、三首“二部赋格曲”、两首“三部创意曲”, 以及《降A大调赋格曲》。黄自先生后期的作品数量更为稀少, 而且多为声乐作品, 因为当时黄自先生忙于教学, 只能用课余时间来创作, 且国内的管弦乐队的条件有限。

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黄自先生唯一的一部大型套曲———清唱剧《长恨歌》。讲述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只爱美人, 不爱江山”和爱妃杨玉环的之间的爱情悲剧。这是由韦瀚章以洪升的《长生殿》为基础新作的词。这首曲为“音专”提供了合唱课的素材。这首曲子并不完整, 总共有十个乐章, 黄自先生生前只完成第一、二、三、五、六、八、十乐章, 每个乐章均有自己的特点。如第一、三、五、八乐章是对周围环境的描绘, 其他四个乐章则是对唐明皇和杨玉环的形象塑造和心理的描写。这部套曲中充分地利用了人声合唱的配置 (混声四部合唱、男生四部合唱、女生合唱、领唱和合唱伴唱等) , 每个乐章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如同用声乐旋律写下一段由幸福走向灭亡的悲剧, 用音乐把握住了人的内心感受, 抓住了人的思想。套曲有些接近外国的歌剧咏叙调的写法, 但是又能使中国人接受。黄自先生这种对大型声乐作品灵活运用, 将外国的音乐文化很好地融入到中国文化的能力, 实在让人叫绝。回国后黄先生最早将中西结合的一首民间佛曲为题材的《目莲救母》进行了中国风格和复调性的处理, 这是对西方作曲技巧的“民族化”的实验。到后面黄自的艺术歌曲中为“我国古诗词创作的独唱曲”那一部分就是多声民族化的试验, 《卜算子》还借鉴了现代印象派的和声技法与中国调相结合。其他形式的还包括艺术歌曲的另一部分———音乐会所写的独唱曲, 代表作是:《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它们一直受歌唱家喜爱, 因其注意声乐的发挥, 通过钢琴与声乐的结合来塑造音乐形象。群众性齐唱、合唱曲, 代表作有混声四部合唱《抗敌歌》《旗正飘飘》, 分别是“九一八”“一·二八”事件后写的, 歌曲中均有严密的结构布局、较好的对位处理。身为教育家的黄自先生先后为学校写了少儿歌曲《踏雪寻梅》、《燕语》、《雨后西湖》等, 并为电影谱写了插曲《天伦歌》, 但器乐曲仅有一首《都市风光幻想曲》。

从黄自先生的作品中, 我们知道其作品是很注重音乐的技巧, 他将音乐和人声、钢琴、歌词等巧妙结合。他对中西结合的试探性的运用, 为后世的专业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我们也知道黄自先生的曲目有点过于专业化, 与实质的人们群众、社会现实有所出入。与他相对比, 聂耳先生就有所不同, 聂耳先生的作品非常地贴近广大群众的生活, 在革命中心 (上海) 的他认为“现在艺术运动的主要任务是要大众化”。

三年, 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讲是多么短暂的时间。聂耳先生就用了他1933至1935年这三年来为我国创作了37首歌曲, 对当时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曲风和形式上他和黄自先生有很大的不同。在作曲工作前, 聂耳先生是受到当时共产组织的培养与教导, 成为了一名时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文艺战士, 他的作品是和底层的贫民百姓结合在一起的。当时人们非常喜欢看电视和话剧, 而聂耳先生就是为左翼的电影和戏剧做音乐。所做的电影音乐有《开矿歌》、《饥寒交迫之歌》、《卖报歌》、《毕业歌》、《牧羊女》、《花飞歌》和《新的女性》等, 其中最出名的是《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戏剧的音乐有:《扬子江暴风雨》的四首插曲、《回春之歌》四首插曲等。他做的音乐总是很受大众欢迎, 很多时候, 歌曲会比原来的电影和戏剧更受欢迎。总体分群众性歌曲和抒情歌曲。和黄自先生有共同点在于写群众性的曲子是想用音乐来救国, 不一样的是聂耳先生偏重于强调劳动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 揭示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黑暗, 用音乐为被压迫层申述、呐喊。同时聂耳整理了《金蛇狂舞》、《山国情侣》、《昭君出塞》等民间器乐合奏曲, 对民族音乐作出了贡献。

两人同为爱国志士, 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同样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将中国本民族的和西方的东西相结合。在上文中已说过黄自先生在这方面的多番试验, 这里说说聂耳先生的中西结合的例子。他将民族风格的音乐和外国革命音乐相结合, 显得富有节奏和形式多样, 如《毕业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等。聂耳先生也有借用中国的山歌和号子为他的歌曲加以发展的歌曲, 如《大路歌》、《打长江》等。这样形成的歌曲是富有时代和民族特色, 是历史潮流的必需品。他的作品取材于群众中, 最后也用于群众的身上, 为人民服务, 是后世革命音乐的成长的楷模。

黄自先生和聂耳先生同样是杰出的音乐家, 仅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侧重点的不同造就了两个派别, 就是由黄自先生为代表的学院派和以聂耳先生为代表的救亡派。这两个派别是一直存在的, 而人们对音乐的分歧则是人为划分的, 在我看来也许就是“专业”和“非专业”的分别而已。然而这两个派别却有很多分歧和对峙的产生。在刘长春先生的《分歧与对峙———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学院派”的批判与争论》中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左翼音乐运动时期, 新音乐与学院派;二是全面抗战时期, 两者争论关于“技术”的问题;三是战胜后, 救亡派对学院派的攻击和贬斥。我有一些想法, 为什么他们要讨论这个问题呢?也许是因为当时正当抗战, 大家都排外。而学院派的音乐作曲技巧来自于外国, 从而形成一种内心对学院派音乐的反感。

学院派的代表人物有黄自、黄自的“四大弟子” (贺绿汀、陈田鹤、刘雪庵、江定仙) 、青主李维宁等人。他们都是学院中的教师或学生, 都学过传统的作曲。他们的观点就是救亡派的作曲技巧差, 曲子太“俗”;救亡派的代表人物有聂耳、张曙、任光、麦新、吕骥等人。他们在抗日战争期间写出了许多成功的救亡歌曲。他们强调的是现实主义, 反映群众的呼声和呐喊。认为学院派的多为靡靡之音, 可是打响救亡歌曲第一炮的却是国立音专的萧友梅、黄自、应尚能、周淑安等教授们。

不过, 客观地说, 两者在抗日战争中都有突出的表现, 同样是以音乐为武器为中国人加油。只是两者在音乐思维上偏重不同, 学院派强调的是技巧, 而救亡派看重的是歌曲的词和思想的偏向性 (3) 。

对于这两位音乐界的前人, 我是充满敬意的。在祖国最危急的时候, 他们虽然不能用刀枪在战场上英勇杀敌, 但是他们用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来鼓舞人心, 为前线的士兵送上心灵上的安慰。

所谓“技术”和“现实”的较量仅是一堆泡沫, 二人为我国的音乐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是各有春秋的, 并不能用一般的片言只语所能说清楚的。可以肯定地讲, 黄自先生与聂耳先生同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摘要:黄自先生与聂耳先生同是我国近代优秀的音乐家, 黄自先生受过严格系统的音乐教育, 音乐创作注重复调技巧;聂耳先生是一位深受改革思潮影响的音乐家, 为人民为共产党服务, 音乐特点是音乐从人民中来, 到人民中去。两人分别是学院派与救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文章通过对两人的对比, 从而得出“技术”与“现实”的较量。

关键词:黄自,聂耳,音乐创作,“技术”,“现实”

参考文献

[1]黄自传.

[2]江毓和编著.中国近代音乐史 (第二次修订版) .人民音乐出版社.

[3]张长春.分歧与对峙.黄钟, 2007, (2) .

[1]汪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史 (第二次修订版) .人们音乐出版社, 华乐出版社.

[2]陈应时, 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音乐与现实 篇2

【摘要】从音乐教育的一般意义上讲,可以总结为审美、认知和教育三大功能;然而,从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来看,它属于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儿童的心理、审美、情商和智力开发等意义重大。本文旨在将音乐教育的一般意义与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现状结合阐明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时期扩展的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现实作用

什么是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功能是音乐能带给人的影响。音乐相对于人来说有很多作用,因此音乐生发了多种功效。在过去学者们探讨音乐的功能时,将它看做成别的表达形式一样,拥有审美、认知、教育三大意义。那样的分法还有一点不当的地方,由于不能总结音乐的现代功能。一部分在于它和当前启蒙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的现存的状况,这样并不会是儿童的审美和心理发展的含义的一种提升;另一部分,社会渐渐的进步,音乐具有的治疗和保护功效等产生了质的变化,受到了重视。此论主要将音乐的功能意义将之合并,希望能在经济作用的方面,阐释在其中所产生的实际作用和影响,进而更加具体的掌握音乐对于社会所有的显示功能。

一、音乐教育的一般功能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

人类的审美文化的进步从而出现了音乐。生产,祭祀中慢慢演化而来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音乐的出现就是一种越来越强大的审美上面的要求,所以这是最基础的又是最重要的影响。

人们的审美精神是人本身的一种强大的需求,音乐产生的心理的感觉,是因为音乐产生的和观众心理有种类似的感觉,而这恰恰就是音乐和人链接的一种纽带,艺术家的最期待的就是达到这样的效果,和观众在音乐上有所互动,能够刺激人们对好的未来有更好的更清晰的追求,这都是和其他的艺术无法与之匹配的音乐的效果。

(二)音乐的认知功能 在认知功能上,就是指人们可以经过音乐的洗礼更好的理解这个自然社会历史还有人生。

在音乐作品中,很多都不会有具体的事件、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述,不会有即时的形象,仅仅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所以,音乐的作用是主要在于刺激人们的内心从而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即使像这样,音乐仍然有理解现实的作用。例如人们欣赏了《白毛女》,就自然的把旧社会的人为鬼,新社会的鬼变人很好的理解。换句话说,音乐的作用旨在精神内心等的一些方面,有其他艺术没有的作用,音乐就是这种多样的联系从而远远的不尽在于声音,也使音乐有了更多的价值。

音乐有反映与创造、再现与表现、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意思是音乐也不只是现实世界,更在于精神世界,从各种方面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等等方面。对于一个艺术创作人来说,人的精神世界,内心活动都是客观世界的一份子。经过音乐的洗礼能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而且,音乐是承载着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这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音乐的作用能扩大审美的眼界,从而了解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多元化色彩,加强对各国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增加人的文化修养。

(三)音乐的教育功能

音乐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德育、智育和体育三个方面。1.教育功能的德育作用

所有的思想上的成长如果缺少了感情这一纽带,就会是一种空虚的东西,音乐在进行其思想教育的时候,并不是通过喂食的方式,音乐。音乐是通过音响这个媒介,进行快乐,有趣的心理过程来完成道德的完善,进而让人们达到一定的境界,一定的高度。2.教育功能的智育作用

音乐的智育作用是对人的抽象思维的挖掘。音乐家们用动人的旋律,令人思考的复调等方式,让观众在音乐声波的伴随中产生活动的思想。一个音乐的内涵,可以让人进行各种奇葩的想法。由于音乐知识的提高,任何想法就会在潜意识中向意识的转变,让人们始终处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在审美的快乐上,奋力向突破经验的桎梏,并且在美的向往的促进下,由于想象的延生,其中内在的创造力有了更好的发展,更好的让直觉和悟性得到提升。音乐对于人智力的发展所有的特有的影响是无论什么都不能产生的。3.教育功能的体育作用

众所周知,快乐的心情对健康有很大帮助,不快乐的心情会让人得病。但是好听的音乐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能让人快乐的情绪得到提升。而且,体育表现为人的身体上的行为,但是音乐则是重在内心世界的条理,两者从两个方面提升身心健康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经常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体操进行比较,这是由于音乐自身被认为是一个延续的动作,一个通过身体进行的运动。

社会的渐渐进步,人们越来越看重健康,这一点的作用得到延伸,而且从单单教育的影响中慢慢脱离出去。

二、我国当前音乐教育现状

(一)处于启蒙教育的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国在音乐方面的教育是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在人的发展的整个阶段都是非常之重要的,对受到这种教育的人的所产生的作用也是十分重大的,现在,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近三成的青少年,他们是祖国的希望,中国事业的继承人,因此音乐教育发展的怎样,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提高和全国人民的音乐文化水平的提升。鉴于此,音乐教师如何让别人了解这些的重要性成为需要解答的课题。

(二)处于启蒙教育的音乐教育的意义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音乐的教育是用音乐的表现形式来对学生的审美进行影响,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抗日战争中涌现的歌曲,如《红星歌》、《英雄赞歌》、《参加八路军》、《歌唱二小放牛郎》、《毕业歌》、《在北京的金山上》...通过这类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让他们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对祖国对社会,对共产党的一种自豪敬畏的感觉,唱好一支歌曲对于学生的作用肯定是胜过一节没用的政治理论;在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一些歌曲《东方红》、《浏阳河》、《国名革命歌》、《小松树快长大》...这类歌在今天也是令人内心澎湃,使人积极乐观,还有贴近学生的儿童歌曲《共产儿童团歌》、《小号手之歌》、《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让学生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促进他们道德的培养。在现代出现的一些歌曲《走进新时代》、《祖国祖国多美丽》、《跨世纪的新一代》...通过这些歌来对学生的洗礼,能让他们在革命前辈的感召下,感恩现在的快乐无忧的生活,从而无脑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拼尽全力。音乐素材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上档次的歌曲都可以充分的展现出他的时代气息和想法,具有艺术的感召力和想法的突破力,这些都是其他艺术无法企及的地方,这也是音乐带给人的优势所在。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

知识经济的发展,就要把更为多的注意力放在培育人才这种的创造能力上面去,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最自然本性的表达,人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所以,教育应该是大众化的,音乐教育的一个任务是为大多数未来不会从事音乐行业的青少年们考虑,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只要有一点音乐基础的音乐爱好者,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快乐,兴奋,有人就是让他们在另一个音乐方面夯实优良的基础。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

音乐教育是大规模教育的推广的一个构成,它和一般意义上的数理化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智慧的促进有极大地不同,它是用艺术形式的美来对学生进行陶冶和升华,动人的音乐能提高他们生活的品质和锻炼他们优秀的意志还有一些具备分辨世间美丑的重要能力,反对资产阶级辅修文化的侵害,这些显然是在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课中无法学到的能力,因为这只是音乐的功能。人通过对音乐的要求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审美需求,在人的这种活动中,美感是不受外物所影响的美所造成一种特殊的心灵感应,要通过各种人的内心世界的想法。这种美的事物才会让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全部被唤醒。音乐的教育能构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艺术的环境,引领学生参加对音乐的审美的冠绝,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内心将音乐作品结合起来使学生们进行精神上的陶冶。使学生对于美好的形象和动人旋律中唤醒他们对美的追求;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内容是描述了两人之间纯洁的爱情和对封建制度的抗议。从一开始的曲调中,通过笛子二胡等来演奏出纯洁美好的爱情,这里用慢中版的韵律,在这样缓慢的条件下出来的韵律是十分让人舒服的。韵律的变化和区别,常常能够让人们感情得到极大变化,较慢的曲调往往表现的比较美好动人,令人沉醉。这种美学上的教育,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有条理的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扎实的文化基础还有崇高的修养去了解一个音乐艺术,进而作出正确的有意义的评价和养成欣赏音乐之美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组织纪律

音乐的所在的意义是让我们和音乐相互碰撞,通过节奏所产生的美,和身体各部分和内心世界引发的共鸣而展现的好的行为;有和声的曲让人觉得动人,进而培育了团结友爱这一永恒不变的精神价值;又通过旋律的曲来让人觉得永恒的一致,进而促成统一的习惯,描述音乐的气氛,感染到学生的日常中去,让学生在生活的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精神和肉体的欢乐的表达,一个只有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仅没有阻碍到他的专业成长,而且数次的和动人的音乐相互碰撞,能形成好的道德修养。

音乐是全人类通用的一中语言,全世界的人汇集在一起,即使不懂彼此的语言,但是通过音乐就能很好的融入在一起,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而这种音乐的力量的形成,是需要人的音乐素养,一个只有经常在音乐中的人,才能听懂音乐带给人的精神和气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使人感到团结和友爱。”就像交响乐的进行就要上百人组成的一只巨大的乐队,而就是这种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协作的好的精神,乐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按照乐谱上的去演奏,显然不能自顾自的去弹奏,所以这样的教育能启迪学生团结协作的作用和巨大的意义。当然,音乐的教育还有进行课外活动例如在排练的进程中,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严格纪律的优秀品德,要把一个合唱的歌曲唱好就要通过所有人的团结协作,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和这个乐队的协作性,清楚自己在乐队中扮演的角色,尽自己所能去做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给观众完全的美的体验,又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组织能力。5.音乐教育还可以起到提高人“情商”的作用 情商,情绪智慧(Emotiond Intlligenece EQ):指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的程度,也可以说是汇总合理利用自己情绪的能力,让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有合乎礼仪的行为表达,在多种教育汇总,音乐就有着调节情绪的效用。

音乐的教育对学生的视野的开阔,学生情绪的调节,学生情操的陶冶,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达到了开发智力,净化心灵,快乐内心的效用。贝多芬曾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学生如果从幼年就开始这样系统的音乐的教育,在实际中就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孩子比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的孩子更加的聪明伶俐,也正因为这中情况,人们就认识到了,所以在全国各所学校包括艺术学院还有各式各样的音乐培训班就应运而生,家长们自然也不会忽视这一点,对孩子的音乐方面的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就出现了99年浙江龙港广场千台钢琴、千名中学生齐奏《保卫黄河》的壮举。

三、社会经济发展中扩展的音乐功能

我们之前着重的地方是音乐的普遍的教育功能的类别方式,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它早已不能全部的概括出音乐功能,不能够凸显出音乐的现代功能和特点,音乐还具有以下功能:

(一)音乐的医疗保健功能

音乐的养生、保健医疗功用早已为人们的注意。在我国古书上就这么记载着,如《辟经音辨》中有“乐,治也”之说,清晰的说出了音乐的治疗作用。

随着音乐的高度专业化发展,人们曾逐渐地忽视了音乐的本来作用和功能。、到现在为止,音乐促进人的生存的重要的意义才慢慢的被人们所接受。在科技进步的当今社会,人们已经充分的了解到了音乐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样在物理上,音乐是一种速度,节奏,幽美音调的波,它会使人的身体产生友好的共振。对相应的器官产生兴奋或抑制,调整生理节律,使各器官和各种自律活动处于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音乐也在化学方面有好的效果,它能够使人们身体中分泌出对健康有利的激素和生物酶,促进了身体的新陈代谢,也对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发挥产生巨大的功效,进一步对人身体有极大地促进。

(二)音乐的娱乐功能

音乐的娱乐功能是在于人们通过享受音乐,让自己的内心变的快乐,从而达到舒缓身心的用处。娱乐在词典中的解释就是使人快乐。这说明娱乐就是追求休闲,丰富情趣。换句话说,娱乐就是享受生活,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内容。音乐能通过审美的作用来积累精神的活力。从人类最开始原始社会的大型歌舞,到后来的儿童唱歌,又到了各民族的民族舞蹈,现在的群众集会上的表演节目,都能有这样的功效。轻松氛围下的音乐的洗礼,在古代的宫廷中常常用来作为请客时的音乐,这样就能为这场宴会带来一个舒服的气氛。

音乐的娱乐功能出现在音乐的功能中这一分类是开始在相对自由的近现代,但是非音乐的娱乐功能这一个事实却开始在近现代。尽管音乐的娱乐功能从最初音乐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由于帝王的专制的要求,或者说道德的需求,这种说法一直被当时的政府或者说统治阶级故意的抹去。传统的音乐都注重利和乐,并将他们统一在一起,这也着重了音乐的规范性和教条作用,而要是音乐中的含义不以上述作用为主,就会受到主流文化的抗议,如“郑卫之音”就被冠以“淫声”,实际上,郑声与卫声是郑卫两地劳动人民的心声,是他们的民间歌曲,他们的音乐以娱乐娱情为目的,然而这反倒成为了“淫声”。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邓丽君”的歌声,港台流行音乐开始进入大陆,音乐的娱乐功能开始逐渐得到强化和认同。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也经历着技术革命,如MIDI、合成器的诞生与运用,舞台电脑灯光技术的发展与完善,MTV的出现,网络音乐的兴起等等,它们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形式,音乐娱乐功能的形式也就从较单一的歌唱、演奏等逐步流变为追星、音响、光盘、影视、装饰、演唱会、比赛、MP3、手机彩铃等等。随着人们生活的多样性、随着娱乐业的发展,娱乐已经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娱乐就是娱乐,是人的本性,是音乐的重要功能。

娱乐时代的宽容带给人的不仅是轻松,在音乐方面这种娱乐的功能是得到了完全的体现。而且,在这个时代,人们所要的是一种解脱的快感,本能的释放,在这个看重娱乐的时代里,将音乐的娱乐功能凸显出来,是对广大人民精神要求的认可,也是对音乐这项功能的完全显现。

四、总结

通过对音乐教育的一般功能以及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当前的音乐教育功能与音乐教育的一般功能已不能完全对接,即音乐教育功能已超出一般功能的范围;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中扩张的音乐教育功能,认为除了一般的功能之外,音乐教育更加具有现实的功能,即医疗保健和娱乐功能。因此,本文建议在音乐教育中应当积极研究音乐教育的现实状况,分析现实功能需求,并不断提升音乐教育的作用以及人们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安塞县沿河湾中心小学 刘渊;如何体现歌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N];延安日报;2011年

[2]李晓莉.正视音乐教育为人类智慧拓源——浅析音乐教育的作用和影响[J].现代妇女(下旬).2013年09期

音乐课程与教学现实提升与整合研究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现实;整合

前言:

音乐学科的学习在对学生认识社会与文化界熟悉社会与文化界解读社会与文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的教学工作应该在升学比分偏低不受重视与建立学生正确的音乐观,生命观之间努力的寻找平衡点。如果教育工作者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能不断的充实自己的音乐知识,采用别出心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定能创造每堂生动精彩的音乐课。

音乐科学已然成为当今社会与文化科学中越来越重要的前沿学科,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学生音乐科学质量,也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由于在中考和高考各考试中,音乐学科所占的比重较低等原因。

一、音乐教育与教学现实存在的不足

(一)从现行音乐教学中,发现音乐学科被大多数所谓的主干学科占用课时的现象时而发生

这一现象给学生音乐课程的学习,以及音乐教学人员的积极性有着较大的打击。尤其是对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从而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对音乐学科的不重视,影响着学生音乐学习与音乐能力的提高。同时,现实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人员的倦怠感现象也较为严重,从现实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学人员懒于背课,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一个曲目进行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得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仅限于一个简单的曲目。

(二)教学方法单一也是当前音乐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从现行音乐教学所采用的方式来看,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学人员进行领唱,而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在学习的初期,音乐知识的学习还是可以获得一定程度上进步。而在学习的后续阶段,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方法严重的影响到了的学生学习的自我创造性与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仅仅是关注教师的如何唱法,以及模仿教学人员的形象特点进行一系列的音乐行为的学习,而失去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风格。这一现象导致学生们个体音乐能力的培养得不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同时,也给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兴趣的提高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教学设备陈旧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对较少

在互联网到来的现代教学中,人们越发的认识到互联网的教学应用性,以及互联网教学所带来的重要教学的手段。然而,现在大部分音乐教学过程中,并未能及时更新相关的教学设备或者设施,而是一直是一个手风琴一堂音乐课的教学,甚至部分学校连手风琴也不具备。教学设施是教学过程中必然手段,没有教学设施如何进行教学,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是深有体会的。通过教学设备与设施的进行的各类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都受到一系列的影响。

二、现实音乐课程教学的调适与拓展

(一)加强音乐教学课程主体意识的培养

音乐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个体的情感、价值观与审美的重要课程。

因此,音乐课程的重要地位并不是现在地位所应该表现的,而是应该在各类各级学校表现的相对较为重视才行。由于音乐课程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以及学生对音乐教学的需求,都奠定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使然。对音乐教学课程的课时的减少或者淡化,是对教学规律的否定,影响学生性格的培养与发展,从这一角度上来认识的话,音乐教学应该在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心目中引起重视。

通过音乐课程表达的学习或音乐表演的培养,给学生以更多空间的发挥,使学生学会放松紧张的学习情绪,对其情感有着一系列的影响。同时,对学生的表现力也有着诸多的影响,通过音乐教学课程的学习,往往给学生以一定空间的表现,给学生以自信的空间的构建,通过学生个体音乐能力的表现,可以培养音乐方面的人才,也可以使学生深入的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

(二)增加音乐教学设施与设备

音乐教学设施与设备是现代社会音乐教学所必然要采用的方式之一。

尤其是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对音乐的爱好更加多元化。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文化的音乐内容的讲授与学习。因此,音乐设施与设备是不可缺少的。缺少音乐设备的教学课,是无法想像的。

由于音乐教学是似贵族的教学项目,校方应该给予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从理念与经济方面进行支持,购进教学设施与设备,提高音乐方面的办学水平。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音乐设施的操控性也是吸引学生积极学习音乐一种动力来源。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音乐设施的增加与维持是音乐教学过程中所必然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形式下的音乐教学需求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音乐教学内容在不断地增多,处于信息背景下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需求,与以往相比,有着诸多的不同。因此,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调整,也是成功实现音乐教学,要考虑的必然路径。

三、结束语

无论是处于何种教学场所与教学对象,教学方法都是教学任力需求的重要表现。通过教学方法使教学实现其教学实效。教学方法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大多数教学工作人员来说,其重要价值在此不再累述。在音乐教学中,应改变现行使用的单一的领唱的方式,而应进行多元化方法的应用,尝试法、比赛法、以及体验法都可以应用到音乐教学过程中。(作者单位:赤峰市红庙子园艺中学)

参考文献

[1]刘书茵.探析广告音乐对品牌传播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1(06)

[2]钟旭.异质同构——广告音乐塑造品牌“立体”传播[J].新闻传播.2011(01)

[3]李贝洁.从管理的视角看音乐在大型活动中的作用[J].大舞台(双月号).2009(05)

音乐与现实 篇4

一、钢琴套曲《四季》的中的音乐风格及特征

《四季》中描写的是四个季节的变化,作曲家以每一个月份的特点为线索,创作出了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柴可夫斯基根据四季的特点以及四季不同景色的变化,并在其特征中找到能够代表当季俄罗斯风土特点的一件事情或一件东西,用音乐的形式塑造出当时的环境,营造出当时季节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借景抒情。例如三月的《云雀》描绘的是云雀清脆的啼叫声;四月的《松雪草》描绘出了冰雪融化之后春草生机盎然的景象;六月《船歌》谱写夏天摇船游玩,风起水涌的特点;《在马车上》展示了俄罗斯的农村忙碌的景象;《秋之歌》描写的是俄罗斯美丽丰收的秋季,片片落叶在瑟瑟秋风中漫天纷飞,借景抒发自己内心的忧伤,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秋日的凄凉;《壁炉边》描写了在严寒的冬日里,人们围坐在火炉边,一起回忆快乐、忧伤的青葱岁月……作曲家抓住了这些在俄罗斯的四季中比较具有典型代表性人物和景物,塑造出了俄罗斯非常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

柴可夫斯基大多数的钢琴作品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有一部分带有悲剧性色彩。而这种悲剧性风格的形成与他从小忧郁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作曲家的思想也时刻发生着变化,促使他逐步地将民族性和浪漫性成功进行了融合,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最真实的一面。

柴科夫斯基最突出的贡献是将其音乐建立在了民歌及民间舞蹈的基础之上,他的大部分乐曲中呈现出的是浓厚的生活气息,把俄罗斯的民间特色也展现的淋漓尽致。他还使用音乐形象来展现生活中的情感状态、发展及演变过程。其中也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其作品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不仅旋律优美,而且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钢琴组曲《四季》的情感基调源自于俄罗斯的民族歌曲和民族舞蹈,特点鲜明,最终得以流传至今,奠定了作曲家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钢琴套曲《四季》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融合

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正式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基础,从而两者互相作用、互相渗透,最终可以达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中,人们最最真实的生活环境、生活细节不断激发着柴可夫斯基的每一根神经,引导他创作的思绪。在钢琴套曲《四季》中,柴可夫斯基也从中表达了对自己家园、大自然以及每一寸土地的热忱,进一步抒发了作曲家对热情淳朴的俄罗斯人民的热爱。作品中描绘的许多大自然景象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景色入手,诗意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无助但是执着的渴望幸福等心理特点。最最真实地展现出俄罗斯人民的现实生活,并从中反映出了俄罗斯广大群众复杂而又美好的精神世界,从另外一面也表现了柴可夫斯基对人民群众的博爱之情。正因为他体会到了这些瞬间,才会深有体会,才会激发出他创作的欲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中创作了众多的音乐优秀作品,为整个世界的音乐历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钢琴组曲《四季》创作风格多样,将音乐的表现的美感和人们的感情完美融合,真正展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他成功地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写进音乐中。这部钢琴组曲也是当代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保留曲目,俄罗斯钢琴大师们,都数以百遍的演奏这部组曲,他们以能够出色地演奏这部作品为荣。本文希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探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不一样的柴可夫斯基,更有兴趣了解这个伟大的作曲家,以便我们可以更好的演奏他的作品。

摘要:钢琴套曲《四季》是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名作,在作品中,作者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揭示了艺术是最真实的理想,它们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本文重点从《四季》的创作背景谈起,就其体现出的不同于其他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具体的分析,而且还从音乐形象等方面对其音乐风格及其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四季》,创作特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参考文献

[1]孙一达.论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创作风格[J].才智,2012,19.

[2]王源.柴可夫斯基作品《四季》创作艺术特色分析[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9,08.

音乐与现实 篇5

在现实和虚拟之间赢得一份自己的天空。

在现实和虚拟之间倾听,便有了余光中那夜凄瑟的冷雨。那雨下在了春寒料峭之时,惊蛰过后,不免引人几分寒颤。而余光中在那个雨夜,倾听着那或嘀嗒或淅沥的雨声,脑中也营造了一个凄冷的画面。这雨打在了红烛昏沉的红楼上,宏阔云低的的客舟中,年久失修的僧庐下,打湿了蒋捷的双眼,更加打湿了作者的乡愁。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倾听,余光中听透了那平凡的雨,那夜的余光中一定是枕着江南的美景入眠的。

在现实与虚拟之间伫立,便有了朱自清那夜荷塘上最美的月色。那满园荷塘的美景,或许人们只有匆匆看过,而当朱自清伫立在河畔,在现实和虚拟之间遐想时,那片荷塘,又有了另一番韵致。那荷花是最婀娜多姿的舞娘,在那圆硕的莲叶上舞动着最动人的身段。这时的朱自清已完全忘却了现实的不如意,在这曲曲折折的荷塘中,在他虚拟的那个梦中。沉醉着,沉醉在这最美的月光下,沉醉在这现实与虚拟的柔梦间。

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漫溯,使有了徐志摩那夜的康桥。在那个“星辉斑斓”的夜间,徐志摩的心本是失落的。可当他看到康桥的景色时,他便涌出一份诗人固有的情结。那“河畔上新娘的倩影”,那夏虫吹奏的“别离的笙箫” 那“星光”,那“榆荫下的一潭”。这一切的一切串联在一起,创造了徐志摩的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美好画面,也揉碎了他那“沉淀在浮藻间”里“彩虹似”的梦。使他有了一份“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勇气。

现实与虚拟之间,永远镌刻着唯美的蜜语。太执着与太浪漫的人永远也猜不透。

谈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 现实意义

在知识经济日渐发展强大的21世纪,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把几个方面综合起来,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理所当然的被人们高度重视。

一、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音乐在给人们提供精神享受的同时,还有净化心灵和教育等美育的功能。音乐教育对人的素质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适应社会能力的社会素质,并提高了人的品德修养,对人的审美评价与鉴别力、表现力、想象力、认识学习能力、创造力、协调能力与综合处理事务的能力等诸多方面起到其他智力因素所不可取代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一个人综合素质,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音乐教育通过培养个体思维能力、社会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等方面,提高个体的素质,从而达到当前形势下的“育人”的目的,也即实施素质教育。因此,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并有效的影响着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使实施素质教育迈开了重要一步。但在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同时,很多问题也日渐显露,使我们在对如何发挥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推进作用不得不进行反思与改进。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问题

(一)开设特色班

学校、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不是做好培养每一名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是只热心于做 “选尖培优”,集中开办音乐特色班。上课按“尖子”“苗子”的层次施教,以期能多选送几个考入音乐院校,而漠视了多数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偏离了基础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二)轻视音乐教育的作用

从教学方法和设施方面来说,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没有明确音乐教学目标要求;不按国家规定开设音乐课程,不上足音乐课,或者课程表标上音乐课,实际上是改上其他课程。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音乐教学资料几乎是零,音乐教育设备奇缺;音乐师资匾乏,有音乐教研组的并不多见,而校长或上级教育行政领导对此却往往熟视无睹。

(三)一味追求竞赛获奖

一些部门为显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举办一些和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没有多大关系的竞赛,学校缺乏正常的活动训练,临赛抱佛脚,早、中、晚练,节假不休,甚至影响上课也不在乎,以求通过少数参赛学生为学校撑门面,给自己争名声。过分追求获奖名次反而伤害了音乐教育本身。偏離了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面对音乐教育存在于素质教育中的不同问题,如何做到音乐教育满足社会需求,正确与学校教育结合,并通过音乐教育手段提高个人素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以上情况不禁要探究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方法。

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创新

在正确地把握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音乐教育的创新,从而更加有力的促进素质教育。而这一环节的关键是教育过程中的创新教育,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是教师、学生、社会氛围的综合体,是传统与创新结合的产物,必须综合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将音乐教育推上更高的台阶。

在协调音乐教育教师、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主要运用因材施教方法,针对层次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教材、运用多样的教法和教学手段、并加强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等方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应首先着眼于学生对学习方式上的研究和改变,要让学生摆脱被动的接受学习,使之转变为自主式学习、创造式学习,关键问题是要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让教师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和情感体验,也要给学生创造很好的活动空间。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强化现代教育意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尝试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来,走出一条音乐素质教育的新路,不断丰富和完善音乐素质教育的体系,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触及人们心灵的教育。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对塑造高尚的人格,陶冶美好的心灵,提高全民族的修养和素质具有强大的渗透作用和推动能力,人们在音乐活动的熏陶和感召下认识美、创造美,陶冶情操,使精神得到升华,以达到完美崇高的境界,音乐对人的智力发挥,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动力方面都有帮助,这就肯定了音乐教育在整体素质教育中,在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方面具有的特殊能力和作用。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关于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任务与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努力,才有可能达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完美结合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程彬.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2008.

[2]杨思.论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5(5).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篇7

“音乐”一词起初是由“音”和“乐”共同发展演化而来的, 而《乐记》认为音乐来源于“声”。这一切首先是由于“物”的作用,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 (《乐记·乐本篇》) “物”——是指“气”, 中国早期哲学认为“气”是万物的根源, 是一种实体同时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凡奸声感人, 而逆气应之, 逆气成象, 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 而顺气应之, 顺气成象, 而和乐兴焉。” (《乐记·乐象篇》) “物”——是指物体, 如山、水、鸟、虫、鱼、兽等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琴、棋、书、画、车、箭等人工景物。《乐记》认为人心是由于在“物”的作用下才有所感。而“人心”实际上指的就是人性, “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 性之欲也。” (《乐记·乐本篇》) 而真正使“声”产生的是“人心”中的“性之欲”。《乐记·乐本篇》说:“感于物而动, 性之欲也。”“性之欲”就是“情”, 换句话说是“情”感于物而动, “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 (《乐记·乐本篇》) “情”是产生“声”的一个主体性、本质性的因素, 而“物”是使“情”得到感应的、客观的、历史性的因素。《乐记》探讨音乐产生的心理根源提出了由“性”到“情”, 再由“情”到“声”的途径。“性”是与生俱来的, 是静的、不变的、恒常的。所谓“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这是未发的世界, 所以渊然自在;未感的世界, 所以宁静不动;它是构成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 所以它纯然完备。在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 《乐记》所谓的性乃是恒常的, 而情则是无常的, 性是心之本, 情是心之“术”, 是心灵应变所显示的倾向。性虽不变, 却有可变之可能;情虽已变, 则缘因不变之性所由生。 (《中国美学名著导读》第24页) , 人是先有“血气心知之性”, “它是构成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

二、《乐记》中音乐的情感形式

音乐的内容是情感, “乐也者, 情之不可变者也。” (《乐记·乐情篇》) “乐者, 异文合者也。” (《乐记·乐论篇》) 爱是植根于人类心性深处的情感, 也是音乐所蕴含的主题。音乐中的情是灵动的、圆融的, 正是如此, 音乐才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乐记》在音乐的形式上也给出了完美的回答。“声者, 乐之象也”, “凡奸声感人, 而逆气应之, 逆气成象, 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 而顺气应之, 顺气成象, 而和乐兴焉。” (《乐记·乐象篇》) “象”, 只是构成音乐的初级形式, 还远未达完善的地步。在“声”的基础上加以“文采节奏”的修饰才能形成“音”。要达到由“声”到“乐”的完美形式, 则要“然要发以声音, 而文以琴瑟, 动以干戚, 饰以羽旄, 从以箫管, ” (《乐记·乐象篇》) 这样音乐的外部形式就完备了。是故“乐必发于声音, 形于动静, 人之道也。声音动静, 性术之变, 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 乐不耐无形, ……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 使其声足乐而不流, 使其文足论而不息, 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 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 (《乐记·乐化篇》)

三、《乐记》中音乐的教化功能

“乐也者, 动于内者也” (《乐记·乐化篇》) 音乐有利于人们有感于天地、他人和自己, 从而与天地、他人和自己的生命相通。音乐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解性, 因此, 音乐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和”。而《乐记》它的内在灵魂就是“和”。它以天地为思维的两极, 运用整体思维和模糊思维, 以意象化的语言阐释了“和”的思想, 《乐记》是这样解释“和”的, 其实“它主要是借用《易传》的思想, 为乐的和谐寻找哲学的根据” (《中国美学名著导读》第19页) 而人与心的和谐, 即人自身的和谐, 它实质上就是关于“理”与“欲”的关系问题。它说的是人的各种物质追求和各种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理”即“天理”, 就是“人道之正”;“欲”即“人欲”, 就是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的外露, 对物质世界的各种欲望。在古代尤其重视对“欲”的节制。《乐记·乐本篇》:“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 性之欲也物至知知, 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 知诱于外, 不能反躬, 天理灭矣”。“理”就是“人生而静”的“天之性”, 它是先天就有的, 是上天赋予的, 它的特点是“平和”、“和顺”;而“欲”是后天的, 是主体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好的一面, 是“感于物而动”的结果, 是需要克制的, 否则就会“有悖逆诈伪之心, 有淫逸作乱之事”。如果人不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 就会导致人伦的混乱和道德的败坏。因此需要一种“正道”来对外在的诱惑和个人的欲望加以节制和正确引导, 达到“和”的状态。 (《乐记·乐本篇》) “其爱心感者, 其声和以柔”也正是由于音乐的情感特点, 人才能通过音乐的激发感于天地, 达到人与天地的大和谐。同样, 音乐直通人心的特点使人“致乐以治心, 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 (《乐记·乐化篇》) , 而达到自身生命本身的和谐, 以及自身与他人的和谐。正是音乐的“和”的特点, 有利于教化人的心性,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固, 有利于社会的文明。

音乐的教化功能主要在“乐”, 而非在“音”, “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乐者, 通伦理者也” (《乐记·乐本篇》) 。《乐记》把“乐”放在了伦理教化的首要位置。“音”就是指现在音乐所讲的“情感形式”, 它属于音乐中纯粹审美的范畴。“德者, 性之端也;乐者, 德之华也” (《乐记·乐象篇》) “乐”是为“德”服务的, 只有“乐”才是“通伦理”的。“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广乐以成其教, 乐行, 而民乡方, 可以观德矣。” (《乐记·乐象篇》) “君子”通过“乐”的教育而能返回真的情性, 并与它的志向、理想、抱负相和谐, “民”则通过“乐”的教育, 才能使社会安定、和谐。这样, 在“乐”的教化下, 可以使天地和谐、君臣“和敬”, 长幼“和顺”, 父子“和亲”, 达到天、地、人的大和谐。并不是所有的“音”都不能为当时的道德、政治服务的, 与德相通的音即“德音”都是符合标准的。只有像“郑卫之音”之类则被当时社会所禁, “郑卫之音, 乱世之音也, 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 亡国之音也。其政散, 其民流, 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乐记·乐本篇》)

四、《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乐记》凝结着音乐美学的智慧, 包含着许多科学的思想, 对今天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 在哲学的基础上, 和谐文化源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辩证的宇宙观是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和谐是《乐记》高超智慧的精髓, “和谐”强调包容万物, 流转生命, 展示天道酬善、惠及众生的伦理理念, 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是一致的。

其次, 在方法论的视阈下, 《乐记》的和谐思想有助于抵制腐朽文化, 发扬先进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 文化也日新月异。在文化突飞猛进的同时, 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高雅与低俗并存, 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不得不思考文化与伦理的关系问题, 文化对道德的影响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到《乐记》那里寻找答案不失为一良策。《乐记》作为一部儒家经典, 不仅是音乐史上的巨著, 更是一部伦理学和社会学著作, 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出, 《乐记》的和谐思想具有很强的伦理价值, 对于人们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 音乐具有改良社会风气, 改变社会陈规陋习的作用。礼, 即道德规范对人们道德修养的作用一目了然, 而乐对社会风气, 道德修养的作用则是潜移默化的。《乐记》主张音乐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作用。乐教不仅对个人有重要影响, 还有促成群体关系和睦的重要一面, 所以, 学习《乐记》、研究《乐记》、从《乐记》中汲取智慧, 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谐、把握和谐, 更有助于我们发展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乐记》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儒家典籍, 虽然我们对于作者是谁, 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部经典的美学著作而存在。《乐记》流传至今共有11篇, 在这11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将从《乐记》中音乐的演化、情感形式等入手, 阐述其美学思想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乐记》,美学思想,教化功能

参考文献

[1]国语·郑语.

[2]乐记.

[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音乐与现实 篇8

1. 口弦的界定

《简明音乐词典》中说:“口弦, 拨簧乐器。由竹片与黄铜片制成, 也有用小铁环与薄铁片制成, 各地名称不一, 大小各异。彝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纳西族和怒族称“口弦”;赫哲族称“空康吉”。演奏时置于唇间, 左手指弹动簧片, 利用口型开合发音, 音域为一个八度, 音量小, 音色优美、秀雅, 是少数民族喜爱的一种乐器。”

2. 赫哲族乐器口弦

赫哲族口弦琴盒形似小鱼, 有四五厘米长, 现在都是用铁扦成外壳, 中间嵌上细长的钢簧制成 (类似钟表的簧) 。放在唇齿间吹奏, 同时用手指拨动琴弦。口弦既能弹奏出欢快优美的曲调, 又能弹奏出悲凉哀婉的调子, 实际只可演奏一个音。

二、口弦音乐现状介绍

1. 赫哲族口弦演奏的内容及题材

关于口弦的演奏内容及题材, 涉猎的比较广泛, 有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外趣事、说法各异:

表达爱情。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为了表达爱情, 传递情感, 大都用口弦来传递。

寄托哀思。在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思念时, 简单明确。

反抗暴政。借小小口弦表达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2. 口弦的形制

口弦普遍存在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 形制略有差别, 材料也不尽相同。南方口弦多以薄竹片削成长条状, 中间挖成头簧舌。北方口弦以铁制为主, 中间镶嵌铁质簧片。很多民族把它用来娱乐、解忧、表达隐语、传达信息、传递感情。

3. 口弦的演奏方法

演奏口弦时, 用左手大指与食指捏着琴身两端, 将琴身靠近门牙, 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拨动簧片, 舌头颤动着吹出丹田之气, 便可吹出各种不同的调子。舌、指、气配合默契, 琴声娓娓动听, 随着气流和指头弹动的变化, 就会发出优美动听的曲调。只是音量较弱, 听者须近在咫尺才能听清。

4. 口弦的发声原理

口弦的发声原理比较特殊, 口弦这件乐器本身并不发声。它的发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手指, 我们可以把手指称为拨动铁簧震动的激励体;二是口腔, 口腔是口弦发声的唯一载体, 我们称之为共鸣体;三是舌头和口腔肌肉, 它们是口弦音色变化的调节器。脱离了这三种介质, 口弦自身根本发不出任何声音, 这三种介质缺一不可。

5. 赫哲族口弦的记录方式

口弦既弹奏不出复杂的旋律, 也没有固定的音调。由于很多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就更没有记谱法, 即使有些符号记录, 我们也无从知晓其中的含义和奥妙。

6. 演奏家的重新界定

对于口弦, 我们不要强加给它定义, 也不要统一演奏方法, 更不要去清晰的界定, 尊重各民族的民族情怀才是对各民族音乐最好的解释。

三、口弦音乐现状分析

1. 口弦背后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承

口弦在我国流行的时候, 正是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 几乎达到人手一把的程度, 这背后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承该如何理解?而在随后的将近三十年时间里, 它又突然寻无踪迹, 这中间的现象又该怎样解释?古代流传下来的乐器, 经过改造变异存在下来的很多, 消亡的也不少, 尤其在当今的电子合成音乐时代, 一些乐器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探究其背后的文化现象, 如何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2. 口弦的科学价值

2007年的夏天, 我随导师一行4人来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赫哲族做田野考察 (Fieldwork, 也叫实地调查, 是民族音乐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 , 考察中我发现当地有一种民间乐器叫做口弦, 是一种铁质乐器, 大小约有十三厘米, 中间有一簧片, 用牙齿顶着, 靠舌头和口腔的变化发出声音, 有音色的变化。我们看到这件乐器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称其为乐器, 并深深地被其制作工艺和演奏方法所吸引。而当地的人说, 以前家家都有口弦, 人人都会演奏口弦, 但并没有人称其为乐器, 反而是近年来不断来采访和研究的学者把其称为乐器。目前的当地人对口弦的制作方法和演奏方法大都是说不清楚的, 他们认为这是他们与生俱来就拥有的东西。这说明事物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和认识的, 赫哲族人对口弦的观念是真实的, 他们对音乐的解释也是有他们独特的观念的。所有赫哲人的音乐舞蹈不具有纯粹的娱乐意义, 那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我们所说的音乐的艺术价值在赫哲人的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对他们来说, 音乐是维系生活、生存和生命的一种方式。

过去, 我们把音乐作为单独的学科去研究, 过分地关注音乐的本体变化, 作为演奏者, 更是只关注演奏技巧的更新, 而不去关注与音乐有关联的其他学科的发展现状。把音乐作为文化去研究, 把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去研究, 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也是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培训的课程正好与我自身的研究相吻合, 使我在这个阶段集中思考了音乐和文化的关系, 当然, 学习只是一个开始, 更加深入的研究还存在于今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摘要:赫哲族乐器口弦, 是一件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社会古风遗俗的简单乐器。但口弦不是只属于赫哲族, 在我国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也能看到口弦的实例, 我国满——通古斯语族 (赫哲族) 中的口弦音乐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通过对口弦音乐的研究, 我们可以深入到更深层次的音乐研究中去。

关键词:赫哲族口弦,分布,现状介绍及分析

参考文献

[1]秦序.民族乐器口弦初探[M].音乐艺术, 1981 (1) .

[2]曾遂今.口弦漫议[M].民族音乐, 1985 (3) .

[3]朱卓建.口弦初探[M].民族音乐, 1985 (4) .

[4]曾遂今.口弦发音原理初探[M].乐器, 1986 (4) .

音乐与现实 篇9

作为人类基本活动重要形式之一的音乐, 在20世纪20年代披上了“电子”这一层外衣。随后的探索、实验、成果、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50年代, 人们迎来了这一辉煌探索的第一个高峰:成熟的“具体音乐”。[1]随着计算机于1945年末在美国诞生, 一些早期从事电子音乐探索的人们, 如马修斯、希勒等就敏锐地觉察到, 这一新型的科技设备一定会发出神奇而美妙的音乐, 并给未来人类的音乐活动以巨大影响, 这一天终于在1957年成为了事实:时属美国新泽西贝尔实验科学家的马修斯基于计算机和相关硬件设备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音乐合成软件MUSIC系列。虽然马修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结合产生的第一首音乐作品时长仅有7秒钟, 但它的诞生却宣告了两件事情:一是计算机音乐制作系统诞生;二是计算机合成音乐时代的来临。同年11月, 位于美国伊力诺伊斯大学音乐系的希勒教授, 通过编创一套计算机运算规则的方式, 利用计算机运算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智能化”的计算机音乐作品。从而开启了计算机音乐的另外一条新的探索之路。有学者将这种利用计算机计算得出的音乐称为“狭义的计算机音乐”, [2]以有别于如马修斯的利用计算机合成实际音响的计算机合成音乐。

至此, 到20世纪60-70年代末, 电子音乐在两条表象分离、实质交织的发展道路上前行。第一条道路是以所谓磁带音乐、具体音乐、合成器音乐为代表的传统的电子音乐;第二条道路是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新型的电子音乐。从具体作品的形态特别是具体音响上看, 这两条道路从一开始就没有较为明显的界限和实质上的区别。大多数只是实现平台和实现手段侧重比例的差异。20世纪80年代初期, 以MIDI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技术手段的诞生, 使这两条道路更为融合。

MIDI协议的诞生让电子乐器制造业有了统一的标准, 音乐家们从此可以自由地连接不同厂商, 不同平台的电子设备来为他们的音乐创作意向服务。这些不同平台的电子设备自然也包括了个人计算机。这显然是得益于个人计算机硬件技术在70年代中期以后所获得的飞跃式发展。如CPU技术、PC多媒体音频卡技术等等。在这一时期, 计算机软件技术所取得的进步同样让人激动不已。1983年11月,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在Comdex大展上首次展示MACINTOSH计算机。从此, 个人电脑千篇一律的字符界面逐渐被生动、极富个性的图形界面所取代。如今鼎鼎大名的微软公司也于1985年首次发布了著名的WINDOWS操作系统。另外, 个人PC的多媒体音频卡技术的研究和生产也在80年代中期取得了质的进展。与此同时, 众多专注于音乐软件开发的公司在西方国家大量涌现, 如德国的STEINBERG公司、美国的Cakewalk公司等, 这些公司中的大多数时至今日已广人知并依然生机勃勃。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春天来临了——合理的价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的功能特性, 让个人计算机逐渐风靡音乐创作领域。从这时起, 人类的音乐生活除了合成器迷人的音色外, 还充满了浓烈的计算机的气息。

个人计算机、PC多媒体音频卡技术, 以及包括操作系统在内的相关软件的长足发展, 又导致了另外一件新事物走向成熟, 这就是如今依然活力四射的数字音频工作站。

数字音频工作站 (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 是一种用来处理、交换数字音频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关于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Sound stream公司在70年代末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数字音频工作站。1981年, 录音工程师罗杰尼科尔斯在他的工作室中, 凭借自己的专业才华, 设计建立了一台数字音频工作站, 并且利用这台“DIY”式的数字音频工作站, 成功地为美国爵士歌手唐纳德·费根制作了1982年的专辑The Nightfly[3]。Sound stream公司和罗杰尼科尔斯可能在当时并未意识到:他们的创新行为极具典型地代表了数字音频工作站后来发展的模式:前一种模式被称为“一体化数字音频工作站” (Integrated DAWs) 。这种模式的实现方式是安装有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加上专为数字音频作业设计的专业接口。第二种是“基于计算机的数字音频工作站”, 它的实现方式是在高性能个人计算机的基础上, 自行安装专业DSP处理硬件如专业音频卡, 然后在商业或自由操作系统上安装相应的数字音频工作站软件来构成。

无需置疑, 无论是“一体化数字音频工作站”还是“基于计算机的数字音频工作站”, 它们发展及成熟的基础都建立在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之上。在1991年以前, 欲在“计算机时代”大展身手的音乐家们, 却面临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令人垂涎的计算机技术和极其高昂的售价。这一问题在软件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因商业化的计算机音乐制作系统出于商业利益考虑, 在计算机系统的内核与基石即操作系统领域, 大多数都选择建立在商业操作系统环境中, 在使用自由度和灵活性有所欠缺, 并且售价不菲。针对这一问题, 有些对商业软件不满及对商业软件高额售价存在质疑的用户和技术爱好者, 早在80年代早期, 就开始积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如著名的GUN计划。1991年, 芬兰人林纳斯·托瓦兹出于个人爱好和对Minix操作系统的不满而编写一套名为“Linux”的操作系统内核, 并将其所有源代码公布在因特网上。林纳斯·托瓦兹的创造性劳动, 为新的解决方案开辟了一条前途十分光明的道路。很快, 在Linux操作系统内核诞生后的第二年, 一个名叫Hannu Savolainen的程序员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运行在Linux上的音频应用程序接口层——Open Source System Interface。这一接口层很快被纳入Linux内核。虽然随后出现了一些波折, 但Linux至此也具备了和其他流行商业操作系统一样的支持专业音频硬件的能力。在接下来的十多年中, 基于Linux的计算机音乐制作系统随同LINUX内核一起快速地成长。在集成系统方面, 目前已经推出并稳定连续升级的有几十种,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7种, 分别是Ubuntu studio、Geex Xbox、Artistx、dyne:bolic、Musix、64 studio和startcom multimedia edition。在专业音乐软件方面, 基于LINUX或能在LINUX下运行的专业音乐软件数量已非常庞大。据LINUX世界中专门关注音频应用的社区Linux-sound.org统计, 截止于2006年7月, 软件声音合成器和作曲软件包, 包括一般音乐构成与分析软件包、music V基础语言类、软件合成与采样类、波形生成类、声音文件编辑器和功能模块类、最大化环境类等领域共127种;声音文件编辑器和功能模块类58种;乐谱编辑类28种;LOOP软件类4种, MIDI类122种;多轨道录音和混音系统类23种;语音合成与分析类38种;信号分析和加工类147种;实时观察仪表类26种。这些数据表明:对基于LINUX或在LINUX环境下进行的构建计算机音乐制作环境的实践活动, 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 为接下来进一步的实践、发展及研究, 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积极对基于Linux的计算机音乐制作系统进行研究, 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第一、积极地对基于Linux的计算机音乐制作系统进行研究, 有利于对具体的电子音乐创作和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帮助和创新思路。

Linux开放源代码。大多数Linux发行版及其附带软件也是开源软件。计算机音乐制作系统中所涉及到的软件如Ardour、Audacity等也全是开源软件。国际开源协会对“开源”的官方定义是:“开源是一种软件的发展方式, 它利用各个合作者的力量, 改进整个过程并使之清晰。开放源代码的优势是更高的质量、更好的可靠性、适应性强、低成本, 并使超低价格成为可能。”[4]根据这个官方定义, “开源”最本质的特征有两点:一是软件可以自由地再分发;二是软件源代码必须彻底公开。软件源代码的公开对于电子音乐创作和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 可以保证音乐工作者在创作和实践活动中的思维方式最大程度地不受软件本身的影响和限制。计算机音乐工作必须依赖计算机软件。这些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软件和其他应用软件。这些软件基本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封闭源代码的软件, 以收费型商业软件为代表;另一种是开放源代码的软件, 以遵循GPL协议、BSD协议等开源协议的开源软件为代表。闭源的商业软件和开源软件最大的区别并不是是否针对用户收费, 而是在于是否存在厂商锁定。闭源的商业软件是某个公司或个人的私有财产, 以和用户签订“使用协议”的方式将软件的使用权出售给用户。用户只拥有软件的使用权, 没有软件的所有权和修改权, 更不能自由传播。商业软件整体开发或后续升级的决定权与实施过程完全掌握在某个公司和个人的手中, 用户只能跟随某个公司和个人的行动而被动地接受。这就是商业软件的厂商锁定。由于这种厂商锁定的存在, 音乐工作者使用商业软件进行计算机音乐活动时, 思维方式就会受到软件的影响和限制。任何一款商业软件都不能保证其全部功能一定符合所有用户每次使用的一切意愿。当商业软件因功能缺失或设计漏洞导致用户不能顺利完成其工作时, 用户唯一的选择是等待软件所有者对软件进行升级和改造。并且, 这种等待并不一定每次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和结果。这是一个陷阱——用户只要使用商业软件, 其使用软件的习惯甚至是思维方式都可能受到了软件所有者的影响, 甚至是控制——2008年下半年在国内出现的“Windows XP黑屏事件”已给国人敲响了警钟。相对而言, 使用开源软件的情形就要好很多。由于开源软件开放源代码, 存在于闭源商业软件中的厂商锁定也就不存在了。当软件不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或因软件存在功能缺失或设计漏洞时, 用户除了可以等待开源社区的响应和帮助外, 还有更多其他选择:第一, 可以自行修改软件;第二, 可以付费或不付费的情况下请求第三方服务帮助其完成软件改造。从而大大降低了上述的影响和限制, 避免了软件使用的潜在风险, 以及因依赖某一软件而造成的创作模式、思维方式的单一化。所以, 我们必须积极对基于LINUX的计算机音乐制作系统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 电子音乐工作者可以通过观察、分析相关开源软件的内部及其工作和实现原理, 更加清晰地、实时地了解自身作品实现的过程, 从而帮助他以更加合理、有序、和符合自身意愿的方式安排工作, 甚至是找到创新的途径。当代电子音乐作曲家们除了要思考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构成的具体技法外 (如曲式、和声等) , 同时还要去思考用什么样的计算机音乐系统来表演、呈现作品, 如要思考如何让各种相关的设备为某一具体的音乐创作意向或音乐表演、呈现方式而方便、准确地协同工作等问题。为了获得艺术上更大的成功、更深层次地体现作品内涵以及突出作品演奏或表演的可观赏性, 而去探求如何实现创作环境, 特别是它的主体——计算机环境在能力上更加强大、方便和更为有效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是当前电子音乐领域的热点话题。开源的音乐软件为这种讨论和探索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因为开放, 在电子音乐实现过程中的诸多环节, 包括前期整体构思中预制性操作、声音记录和放大、音响素材编辑与扩展等, 用户都可以实时地在计算机程序的前台或后台进行了解和掌控。从而使音乐创作活动更为合理、有序、和符合自身意愿, 这是在使用闭源的商业软件时无法做到的。同时, 开源软件提供了创新的途径和契机。用户可以在分析开源软件的内部及其工作和实现原理的基础上, 模仿或创造新的计算机软件, 哪怕这一软件只为单一个人或某一具体音乐作品服务。

第二、积极地对基于Linux的计算机音乐制作系统进行研究, 有利于我国电子音乐学科的快速良性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 和很多新兴学科一样, 长期以来, 我国的电子音乐学科都在以跟踪、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方式来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以跟踪和模仿的方式来寻求发展, 在这样一个新兴学科的起步阶段是必要的。但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如果单一地靠这一方式发展, 不在学习和总结的基础上寻求自我革新和创新, 长此以往必将受制于人, 更不要说达到或超越国际先进水平了。

上文已经提到, 音乐工作者使用商业音乐软件进行计算机音乐活动时, 其使用软件的习惯、思维方式都可能受到了软件所有者的影响, 甚至是控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影响和控制还可能包括来自商业软件所在国家或区域的文化力量。经过学术界的多年研究发现, 中国音乐, 包括电子音乐, 有着与西方音乐不同的体系、特点和风格。那么, 以服务于西方音乐为宗旨而研发的西方音乐软件, 是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中国音乐的。如果单一地依赖西方音乐软件, 我们在其上所产生的音乐, 就有可能成为西方音乐文化的附庸, 我国也可能会沦落为西方音乐电子音乐技术和软件的倾销地。因此, 我们必须在跟踪、模仿的同时, 适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音乐研究和发展体系, 其中包括针对于音乐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的研发、电子音乐教育等。

在上述领域中, 针对于音乐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的研发因基础性和产业链关系, 更显得尤为重要。就本文所关注的计算机音乐软件这一方面而言, 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为我们提供了后发优势和超越发达国家的机会。它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自主创新, 并让我们在同一个开放环境中和西方发达国家一起,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大大提升国内音乐软件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极大地有利于我国电子音乐学科长期快速地良性发展。

三、结论

由于Linux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以及长期以来对基于Linux或在Linux环境下进行的构建计算机音乐制作环境的实践活动所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 导致基于Linux构建的计算机音乐系统已完全具备应用到电子音乐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环节的能力, 在性能、功能、能力等方面完全可以和其他商业软件环境相同并论;同时必须注意到:因Linux及其他开源软件具有开放、自由等优势, 它和商业软件环境相比, 其对电子音乐创作在思维创新、技术创新、乃至技术革新上的作用, 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多加研究和应用, 使其在我国电子音乐学科今后的建设和发展上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肯尼迪, 乔伊斯·布尔恩著, 唐其竞等译, 牛津简明音乐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9月第4版

[2]陶辛.计算机音乐思维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

[3]WIKI, 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http://en.wikipedia.org/wiki/Digital_audio_workstation

音乐与现实 篇10

一、学前专业教学中音乐基础理论课的重要性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加强音乐技能训练, 对促进我省幼儿园音乐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育学科。大致包括音乐基础理论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声乐教学 (唱歌) 、键盘教学 (弹琴) 等相关学科。上好音乐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 直接影响到其他技能学科的实践能力。基础理论的高低直接作用于声乐钢琴的操作水平的好坏。理论课学得好, 基础打得牢, 就能为进一步的专业技能学习铺平道路, 收到最大的学习效益。

二、学前专业音乐理论教学现状分析整改方法

(一) 教学现状

主要突出的是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 主要通过较为集中、系统的基本理论教学。它的优势是音乐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指导性强, 不足之处是传统的教学法是以理论讲理论, 以解题为解题, 而以理论与音响并存的教学法不占多数, 很多教师只注意理论与概念的讲述, 对学生缺乏感性方面的训练:讲音程, 就是音与音之间的高低关系;讲和弦, 就是按照二度关系或非二度关系二个以上的音的同时结合;讲节奏, 就是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学生即使从理论上明白了各类音程之间的远近关系或大小增减和弦之间的不同及节奏等概念, 但在感性上往往仍一无所获。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受不深, 容易忘记, 将来在专业学习中仍容易脱离实际, 使课程显得枯燥。

(二) 乐理与视唱练耳的综合教学改革

通过对目前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现状的分析, 可以看出, 单独授课的方式总的存在两点问题:第一, 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联系, 相互脱节的现象比较明显;第二, 教学内容重叠却缺乏教学步骤的同步。

音乐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音乐教育学科。在音乐教学中, 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音乐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

基础乐理教学属于音乐知识的范畴, 视唱练耳属于技能训练的范畴, 二者之间既有各自的体系、规律和特点, 又有各学科间紧密的联系。因此, 在教学中, 既要注意保持它们各自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又要保持它们内在的联系, 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视唱教学中, 应紧密地结合乐理教学, 把音乐理论知识的讲授与生动、具体的音乐作品相结合。脱离生动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的特征, 抽象地背诵一些概念知定义, 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三、学前专业乐视课对钢琴技能培养的促进性

高师钢琴教学中, 多采用以小组课形式为辅助、个别课形式为主的综合教学模式。小组课主要讲授钢琴演奏基础知识、基本技巧、学习方法、教学方教学策略等内容;而个别课则针对不同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具体解决钢琴演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上一篇: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下一篇:小学美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