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2024-06-30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精选十篇)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篇1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的发展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网络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即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高校在校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网络为介质的网络精神创造。其主要体现为以校园WEB服务、FTP系统、数字图书馆网络等网络媒介中的文化活动、行为特征及由其形成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不但含有网络文化所包含的社会文化与技术的内涵,它还被赋予了教育系统的本质,这是它区别于普通网络文化的最本质特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延伸,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主要介质,它给传统的办学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善了校园的学习环境和文化环境。但是目前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校园网络文化的各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规划、建设。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现状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初步形成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2009年1月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总数为2.98亿人,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网民以年轻人为主,大专以上学历学生成为网民主力军,占30%左右。[1]由此可见,其中在校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互联网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新的虚拟的生存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高校注意到也意识到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各高校都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开发了一批优质数字化资源,构建了各种相应的应用系统,成立了统一的学院门户网站、社团网站等。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管理规范,运行有序。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来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管理后勤全面服务,特别是为多校区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内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是新兴的文化,所以有些高校对它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从而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够到位,资金筹备不足,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得不到保障。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日益加大,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对其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建网即是建校”,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建设的总规划中,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的学习娱乐资源构成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习和娱乐资源,这部分的内容也是学生点击率最高的,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良好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习惯,丰富其业余生活,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正确的休闲娱乐方式。现今高校网站的建设往往是由宣传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学校的各个学院负责建设自己本学院的网站,参与校园网的建设不多。而且往往由于各自负责,各部门网页风格迥异,文化娱乐内容得不到很好的整合,不能做到“无缝连接”,各个学院的数字资源不能集成到校园网内。这不但局限了学生学习的范围,也浪费了学习娱乐资源。再加之校园网的内容更新较慢,娱乐资源内容缺乏吸引力,范围较窄,导致学生对本校校园网的兴趣不大。而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情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构建的很多优秀且内容丰富的资源库因为种种原因被学生冷落,失去了其重要价值。学校要做的工作很多,应该把整个校园网络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协调工作、统一规划、组织协调,改变高校校园网络的随意性,建设一个具有本校特色风格且学生乐于参与建设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校园网是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深入的工作,网络平台的加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便捷的途径。运用好这一平台,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目前一些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出现了“红而不热,热而不红”的现象。有些网站的建设内容只是包含一些校内行政新闻通知,很少有科研学术;另一些网站的建设则只注重娱乐内容,导向性不强。并且校园网站的内容单一,更新速度缓慢,这些都影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是具有教育性质的,并且是服务学生的,把握住这一点,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才不会失衡。

(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工作队伍整体素质

这里说的工作队伍一部分是由学校的有关行政机构教师和校园网络资源建设维护的工作人员组成。学校网络文化的构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是也要有学校有关部门的行政人员指导,这部分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且比较了解学校的特色,可以指导学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但是由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因年龄和对待事物的角度存在一定差距,往往有些时候不能贴近学生的思想,导致指导的方向与学生的愿望相左,这种情况很不利于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资源建设维护人员多是由兼职人员组成,专业知识掌握不够,专职只占很少一部分,许多高校的校内网和BBS都是由学生来负责设计维护的,网站运行不稳定,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这些因素限制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只是单一的部门进行管理,人员的局限加上技术上的不足,很难满足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需求。

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要看到建设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习、娱乐、通讯等方面的极大丰富化和便捷化,它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所在,可以把师生凝聚在一起,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先决条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地位将日益提高,建设好学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可以说是一个长远宏观规划且势在必行的决定,在此我就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依托网络文化,构建高校宣传展示平台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不单单是学校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它的作用远远超过于此。网络提供的信息量最大,更新的速度最快,可以说网络是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在此基础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校园网络文化,也具备了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便捷性、多样性、实效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外成为了宣传本学校、塑造大学形象的一个平台。对于当今高校来说,校园网络文化的宣传作用也日趋重要。

1. 通过校园网络文化与社会进行交流和宣传

在当前社会,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化,网络文化价值的影响力将会有更大的提高。校园传统文化融合网络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形成网络时代里新的校园文化格局,网络文化的特殊价值将会吸收校园文化的普遍价值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汇入校园主流文化中。正是由于网络的广泛传播,校园网络文化成为高校校园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也是社会认识学校的必要途径。社会上的人越来越多地通过校园的网络文化了解学校,校园网络文化成为塑造大学形象、宣传学校的阵地。

当今高校宣传平台的构建,早已经摆脱以前的传统模式,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宣传成为主体,构建基于校园网络文化的宣传平台,成为高校宣传的一个主要内容。学校网站能很好体现学校政策,及时报道校内动态,向社会展示全校师生才能,加强对校外联系,这样的学校网站才具有生命力。在学校网站建设过程中,校园快讯以及校园风采图库的建设非常重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学观念以及师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情况。

2. 通过校园网络,加强高校与社会及企业的各项合作

每个学校都有其自身所具有的校园网络文化特色,学校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就业信息。企业可以通过学校的校园网来介入学校的教育中来,借助校园网同企业一起合办建立教育实验基地,培养更适合现实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也可以整合企业的需求,建立相关的求职网站,第一时间发布准确真实的就业信息,服务有就职需求的学生。校园网络文化不但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而且也贯通了社会与学校、社会与学生的交流。这种交互的沟通形式,不但起到了对外宣传学校的作用,也形成了一种学校与社会相互参与互相促进的机制,加大了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的宽度和深度。

(二)打造网络学习、娱乐平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网络不但使高校校园文化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一场大的变革。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获得海量的信息,而学习的方式也不再仅仅是听从老师的灌输。现在自主学习,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学习内容已经非常的普遍,不能不说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彻底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变也是有目共睹的。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结构的改革。通过校园网络的构建,广泛地收集互联网中的学习资料,一方面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增加自学能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接受知识。由此可见,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对学校及学生的重要意义。

1. 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个性化服务建设

高等学校图书馆网络化的程度已经成为其综合实力的象征之一,高校是学术资源的聚集地,它为广大高校师生提供了精神食粮,为学校履行教育职能提供了方便,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文献参考和数据支持。所以,建设发展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将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智能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教育学习和研究平台。

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要分为两方面:

首先是丰富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内容,提供便捷服务。

拓展文献资源量,不但要努力搜集整理各类电子文献,购买质量较高、专业对口、内容完备的数据库资源,还要通过资源共享的途径来增加虚拟馆藏,可以将学校服务器同Internet上的大量免费的教育资源链接,直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镜像在网上与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建立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的资源。还可以通过自建资源,把学校的教学资源集合整理在一起方便学生查阅。依靠各个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协作来保障文献资源的提供,就如我校的图书馆已经和北京30多所高校图书馆共享信息资源,方便了师生在各个共建图书馆进行资料的查阅搜集。

其次就是要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用户开展深层次服务。

构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而构建信息化的图书馆是为了服务读者。如果读者不能充分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那么建设一个信息化图书馆也流于形式。由于资源的不断更新,内容形式的不断丰富,高校图书馆也应对读者进行相关的培训服务,很多学校的网上资源就是由于读者对其内容和操作流程的陌生,才无法有效地利用。在每个新学期的开始,图书馆要针对不同的专业信息资源向其受众做有关的应用培训。有新的数据库录入,应及时宣传做相关培训,使读者能够掌握相关的技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学校图书馆还要经常性地做一些专题讲座,如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参考咨询、跟踪服务、网络导航、科技查新等等,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新的数字资源。

2. 整合学习资源,提高学生获取资源的效率

不容置疑,校园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面对如此浩瀚无序的信息,对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分类是提高获取有用资源的有效保障。就如奈斯比特所言:“大量但无序的信息,不但不是资源而是灾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创造一个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本应涵盖的内容。各个学院要发展完善自己的学院网站,突出自己学院的特色,将相关的专业学习资源(如:专业相关的课程视频,相关专业书籍,专业应用软件等等资源)集合在学院的网站上。学院的网站应更突出其专业学术资源,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专长,这样才能有所突出,纵向发展。而各个学院的网站只要集合在校园网的统一框架之下,师生只需要通过校园网这一个途径进入,就可以纵览整个学校的学习资源,再进入各个二级网站对自己感兴趣的资源进行深一步的学习、研究。加强校园的学习资源整合,还要建立一些比较完善的FTP站点[2],可以多安装一些学习软件供学生下载学习。这样的全校学习资源集合体,不但能提高学校网页的知名度、点击率,而且方便了学生的使用。

3. 构建网上娱乐生活空间,打造特色高校BBS

网上娱乐空间的构建,不单要满足学生的娱乐要求,更要注重为学生打造一个具有归属感的高校BBS。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主体除了校园网建设外,另一个就是校园BBS建设。一个集学习、娱乐、交流于一身的校园BBS(Bulletin Board Service,公告牌服务)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说高校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系统是学生的“第二课堂”的话,那么校园BBS可以称作是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第三课堂”了,可见构建一个高校BBS的重要性。BBS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按不同的主题分成很多个布告栏,用户可以阅读他人关于某个主题的最新看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贴到公告栏中。当前,BBS已经在全国的高校广泛开通,如北京大学的“一塌糊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北师大论坛、北京邮电大学论坛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点击率。BBS之所以能够在高校盛行,不单单是因为参与BBS的人可以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与其他人大胆地进行任何问题的探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BBS是一个拥有丰富内容的校园网络平台,一个强大的校园BBS几乎可以满足所有学生上网目的的需求。

如图所示

BBS的构建一般情况下都是在高校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下,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其内容也是由学生来选择的,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求,是高校BBS建设的依据和核心内容。构建校园BBS基本上是从学术、娱乐、交流等几方面进行的。在BBS按学科分类,整合专业知识,方便学生按照内容分类查询感兴趣的学习资料;通过学生和斑竹上传的影视歌曲丰富学生的视听需求;BBS邮件和网站内短消息方便BBS用户的相互交流。当前校园BBS的建设,几乎涵盖了校园网络文化的所有内容,一个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通过BBS,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向全社会渗透了校园的精神文化。

(三)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构建网上心理健康平台

由于网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了新的空间,校园文化朝向“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日渐成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主要载体。构筑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将有助于校园文化信息的多样化、深刻化,增强艺术性和感染力,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网上的宣传教育方式,即是将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在现实中的逐步变实,演化成别开生面的网上文化活动。比如可以开设网上论坛,开展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如励志讲堂、学术论坛等;可利用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等契机,开展富有冲击力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更可建立“红色网站”,在网上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育。如此便捷、高效的普及文化活动,既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作用,影响和教育广大学生,还可有效规避现实校园文化活动中追求热闹和排场的形式主义。

1. 发展高校网络德育教育,构建高质量德育网站

网络为高校的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坐拥丰富的网络资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得以进一步发展,工作方式也更加灵活。

“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团组织活动”是学生思想德育教育的两大传统方式,网络德育教育可以以德育网站为依托,以网上德育活动为方式,在校园网设立主题网站特别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关注,调动其主动性和参与性,例如“中国大学生网”、“学生公社”、“校园文化”、“红色网站”、“青年学生邓小平理论学习网站”。建立高校党建和团建网站,网上党校、网上团校,对网上德育教育进行政策性指导:开设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论坛,建立德育内容丰富的专题网站,提供相关的德育课程供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资源选择;开设教师的个人网站,使之成为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让拥有丰富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经验的教师在网络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开设网络行为道德讨论等虚拟社区,把人类最优秀的美德包括自律、同情、友谊、勤劳、坚毅、诚实、正直、高尚、忠诚等传播给学生;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等网站,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在网上建立交互性的师生对话,在交流与讨论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国内外形势;建立“网络辅导员”制度,建立网上“辅导员之家”,让网上辅导员随时随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构建网络心理咨询平台,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网络道德行为失控问题还有很多情况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导致的,而当学生面对一些网络道德问题时,往往也会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如果一味地进行德育教育,可能不会能达到。而是应该配合进行网上心理辅导咨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准则。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预言,“网络媒体时代将是精神病医师和心理专家的时代。”网络的虚拟性使大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倾诉心理困惑,高校网络思想工作者,通过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咨询,主动以普通上网者的身份同大学生交流,开展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来实现心理干预。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专业的心理评测,接受心灵成长、职业规划、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等多方面指导。设立心理咨询专家的电子信箱与聊天室,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等,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防止由于网络而导致的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防止大学生陷入网络文化的误区,要使其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四)加强管理及队伍建设,确保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对于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有组织有规划的管理和队伍建设是其保障,在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相关配套系统的建设。对于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是自上而下的,首先是学校予以重视,各个部门齐心协作,管理人员尽心尽责,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校园健康稳定的网络环境。

1. 完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

高校对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要更加地重视,学校要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公安部关于对与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备案工作的通知》等相关规定,制定相关的网络行为准则,并制定一系列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条例。

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应该设有专门的机构,如信息网络中心,这个部门主要负责的就是校园环境范围内的网络规划、建设、维护、监管和协调,保证校园网的正常运行,为各个学校或二级网站做好技术支撑。

分工明确,校园网站由信息网络中心负责,新闻版块由宣传部负责,各个二级网站也做到有专人管理负责。在网站的建设上应尽量少用动态链接,静态网页能更好地保证网络安全。

定期对网络管理中心的服务器做检查,监管二级单位网站后台管理情况,若发现病毒或对服务器的攻击程序则要立即清除并修复,确保校园网络运行安全。

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在校内实行实名上网制度。在BBS上要求学生实名注册,在公共机房或实验室可以通过机房管理软件记录上网时间和上网计算机的IP地址,在宿舍上网管理则可以通过分配固定IP地址和捆绑MAC地址来实现。对于网络信息的监管则可以通过应用内容过滤技术,即名单过滤技术、关键词过滤技术、图像过滤技术、模板过滤技术和智能过滤技术等软件来实现对不良信息的过滤。

以上种种的实行,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更要注重正确的引导,使学校网络文化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为学生创建一个文明宽松的交流空间。

2. 注重校园网络文化人员队伍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一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网络技术能力、熟悉学生心理、网络管理才能的队伍。

就如上文所说,网上学术交流、网上德育教育、网上心理咨询、网上辅导员都属于这个队伍的成员。他们要在网上和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惑,生活上的烦恼,给予其精神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网络舆论,且要及时反映在网络上搜集的对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要求等等,可见构建一个有素质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是极其重要的。

这支队伍的建设要有一定的宽度,即调动学校各个部门的能力参加进来;也要有一定的纵深,即不但要有年轻教师还要有资深的学者;更需要有一些交叉,即要求成员具有网络技术知识,更需要有一定专业修养;队伍的建设应该是专、兼职结合的,更多的学生作为兼职人员参与进来,贴近学生生活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多方面形成合力凝聚在一起,构成一个多阶梯、有深度、立体化的集体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调动全校的力量建设一个有学校独特风格、服务师生、代表先进文化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更新,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也将与其同步,成为提高学生素质修养水平,丰富学生课余文化学习生活的主要途径,一个立体化的校园网络结构是保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构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将成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 html/Dir/2009/01/12/5447.htm.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2

[1]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大学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与声誉,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精神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校园传统、价值理念和校园作风的综合体现,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以独具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为依托,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主导,以全校上下全体师生为参与主体的校园精神、制度准则以及围绕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展开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高校校园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可分为如下四个层级,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第一层是物质文化,它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建筑特色、人文景观、体育设施等校园物质环境;第二层是行为文化,主要是师生员工围绕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展开的各种活动;第三层是制度文化,主要指校纪校规、道德准则与行为准则,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制度等,它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第四层是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灵魂所在,主要体现于学风、教风和校风。每个层次都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四个层次展开,深入每个层次进行规划和建设。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要建设既体现高校特色又符合时代特征的高校校园,就必须意识到目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意识到大学精神的缺失、学风、教风等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职能只能局限在学生管理上。目前,部分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和一些管理干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活动的组织开展,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这就在无形中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层面,而校园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

(二)忽视深层建设,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物质文化、轻视精神文化。近年来许多高校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作了不少努力,但往往忽视了深层的文化建设,不能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使得媚俗文化、模仿文化、荒诞文化在校园内流传,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本末倒置和不同步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

(三)目标不明确,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本应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接受学校精神熏陶为宗旨,要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发挥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造力;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与人文教育教育整合,无法承载人文教育责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教育脱节。

三、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对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大力加强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把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

[2]化活动之中。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从软硬件两个方面着手,硬件方面包括校园的建筑设

计、校园景观和美化绿化等物化形态的东西;软件方面主要指学校的传统等。

(一)硬件方面

1、校园建筑规划和建设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有了“记忆中的活力”,而不是那种“瞬间的活力”,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因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绘画。校园群体建筑是一个学校文化品位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的象征,因而应当具有比其他建筑类型更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校园主体建筑尤其应当在“文”与“雅”上下功夫,使之具有良好的文化品格,从而鲜明地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精神。

2、校园的绿化

校园环境既是学生休憩、活动、学习的场所,也是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反映了校园文化品位及师生的精神面貌。

校园绿化首先要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各种绿化带、花圃、草坪应星罗棋布般分布在校园内,做到从校门口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处处绿树环绕,鲜花娇艳,碧草如茵,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另外,校园绿化强调植物的合理配置及校园生态的多样性,目的是使绿化空间表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做到“远近高低各不同”,“浓妆淡抹总相宜”。

在校园的绿化上,不要急功近利,要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要选择追求卓越,坚持宁缺毋滥。应尽可能多栽种一些生命期长的名贵树木,若干年后,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因为古树以其优美的形态、丰富的人文内涵,被人们尊称为“凝固的诗,动感的画”。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古树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人们尊敬它、崇拜它。以古树为题材的神话传说、人物事迹、历史典故、诗歌及绘画作品构成了我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它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绿化还要追求绿化和建筑以及校园雕塑、雕像的完美结合。表现校训、校园文化精神的雕塑、纪念雕像、碑刻等要注重与整体校园建筑风格的配合,并与校园的其他环境因素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该把整体布局与零星点缀协调起来,使实体象征与抽象隐喻相结合,形成一种意象共存、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建筑文化。

(二)软件方面

1、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设全员参与的高校校园文化。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塑造什么样的人,校园文化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是无形的、持久的。因此,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软件”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好校园文化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表现,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去考虑,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制定正确的制度政策,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真正树立起校园文化全员共建的意识。

2、将办学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建设个性鲜明、品位高雅的高校校园文化。放眼全球,凡让广大学子心驰神往的高校,都是具有独特魅力的高校,如注重学术的牛津大学、倡导实践的麻省理工大学等。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和高校自身特点、办学传统、历史渊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突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趋同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潜力,不可盲目攀比。要做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中突出精神文化,加强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统一,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水平。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高校校园文化。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独立自由精神、宽容精神、超功利精神等;人文精神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价值观、人生观等。我国高等学校要造就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该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和谐型人才。高等学校在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

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为大学生才能和智力的发挥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通过将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要求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切实提升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开设人文方面的课程和讲座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建设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

当代大学生,他们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及年龄心理特征,都使他们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形成高雅的文化生活氛围。高尚的文化生活,必然是向上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有理想的追求也有时代的气息。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一种崇尚英雄献身为国的氛围,一种勤俭为民艰苦创业人民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并以之去抗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一所大学,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学生,尽管智力爱好性格情趣有异,但共同的文化活动,往往能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使校园内生活得更为和谐轻松,更为活跃高雅,青春的活力便得以高度发挥,个性爱好也得到发展。校园的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也是高雅与庸俗不断斗争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袒露也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可以说,这文化也是个染色质,会把人的灵魂染成不同的颜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情操,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竞争与发展是同步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竞争便是知识与本领的竞争。一个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主要地就是看其竞争能力的大小,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在大学期间学的文化科学知识,只是竞争的一个资本,而多种能力的培养就有助于知识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技能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得以结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个人特长得以发展,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还能促进身心健康,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校园文化的表现是复杂的,各种意识形态纷呈不已,良莠相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观念与不同的生活形式,表现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不同。崇高与卑劣,高雅与庸俗,常常能表现出人的人格,于某些环境也表现出国格。倘若在大学期间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在一生中是不易改变的,其影响社会也是长久的。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胡锦涛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42-02

现代社会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已经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网络文化建设已经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唱响网上主旋律,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新空间。”近几年,我国各高校网络建设发展迅速,大学生在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甚至是宿舍里都能上网学习、交流。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也随之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道德素养的累积、行为模式的塑造都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依托校园网络这块阵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值得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我国较早从事新媒体研究的著名学者匡文波先生认为,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传统的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师生在从事课内外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等。可见,校园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媒介的,它突破了时空限制,比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内容更丰富多彩。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具有整合不同形态校园文化的功能,可以实现文化知识教育、思想观念传播、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影响的一体化教化。其次,通过数字化管理及网络新媒介可以为全校师生提供高速、实时、全面的服务。最后,网络文化建设可以根据高校师生学习、工作、娱乐的需求创造虚拟化社区空间、版块,方便师生交流。

三、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数高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乏足够重视

校园文化建设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部分。一般认为硬件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头戏,它包括建筑、设备、人文景观、校园环境等相结合而营造出的文化氛围。它作为软件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是高校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参数。因此各高校长期以来都很重视校园文化中的硬件设施建设。随着校园网的普及,近几年各高校在校园网硬件建设方面投入很大,例如服务器的更新改造、校园网带宽的提升、无线网建设等,基本实现了校园网覆盖办公区、教学楼等区域,部分高校还实现了校园网进宿舍。可以说,校园网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多数高校在大力发展硬件设施的同时,没有充分认识到软件,即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没有看到网络文化对师生思想意识方面深层次的引导作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应该将其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工作体制,将其真正纳入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布局中。

(二)校园网站内容单调,网络文化活动缺乏

目前基本上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而教师、学生对校园网站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查看通知、查询成绩、浏览学校新闻等,这与校园网站内容单一、网络文化活动缺乏有很大关系。很多高校将校园网站作为说教阵地,笼罩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在栏目设置、内容框架上考虑更多的是宣传教育功能。诚然,学校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无可厚非,但是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正面教育、反复说教上面,引导很关键。而引导的前提首先需要吸引学生的眼球,要知道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有的放矢,这对塑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三)对校园网络文化缺乏有效监管

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型期,对多数事物还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又存有很强的好奇心,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渠道。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很多大学生在网上冲浪时肆无忌惮,随意性很强。有的学生浏览过不良网站,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严重者上网成瘾,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些情况的发生,与高校本身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管有很大关系。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各高校应该尽快健全网络文化的监管机制。

四、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硬件软件一起抓

各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软件部分的重要性,要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要加大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力度,要硬件软件一起抓。

硬件方面,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程度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孕育、成长和规模的形成,直接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前面已经提到,许多高校在校园网络建设上投入很大,尽量为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但是这和国外高校无线网全覆盖,可以随时随地上网的状态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各高校还是应该继续扩大硬件建设规模,为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校园搭建良好的平台。

软件方面,校园网络文化跟每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沿革、依托的校园网络发展水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该有一个总体定位,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确定是以人文历史积淀为主还是理工类自然科学的求真理念为主等。确定好定位后,要积极开发有利于网络文化建设的应用软件,要开发一些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中文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

(二)完善校园网站建设,丰富网络文化活动

校园网站是校园网络文化的载体,是高校的网络门户,代表着学校网络文化发展的水平。学校要紧紧抓住校园网络这个平台,通过网络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要深入挖掘校园网站的模块功能,除门户网站外,还要积极开设一些吸引学生兴趣的版块,增加学生的上网浏览量,丰富学生的网络文化活动。比如开设一些容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页,让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也学习到一些专业知识;开办校园BBS论坛,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交流思想、发表言论的自由空间;为高校一些名师、专家建立特色网页,充分发挥名师的模范效应,让师生可以进行实时交流等,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其传播知识高速、及时、快捷的优势。另外还可以将一些现实中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网络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给学生以全新的网络体验和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各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氛围中树立起勇于进取、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增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监管力度

首先要加强完善校园网络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使校园网的管理有章可循。目前利用网络犯罪和进行不法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高校要做好防范工作,通过对师生上网行为、校内网络服务场所等的规范,减少校园网络的不文明行为。其次要通过技术手段对校园网络进行实时监控。要对校园网络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处理,把反党反社会、与社会主义道德违背的信息言论彻底清除。避免个别学生利用网络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事件发生。最后要定期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方面的培训,提高其自身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分辨、抵制、自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佳玲,钱建平.大力加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中国建设教育,2008.

[2]戴放等.高等学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9.

[3]王红玉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8.

[4]涂青松.关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

[5]马丽丽.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

[责任编辑:陈明]

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 篇4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阐释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就是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中, 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基础, 以大学校园为空间, 以大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 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数字化文化、信息化文化和群体文化, 它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化。高校网络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三个层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主要是指大学生和教师所使用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上网设备等具有实体性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 例如, 数字图书馆设备、电脑、手机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主要是大学生和教师在网络世界中, 进行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总和, 例如, 网络语言、网络视频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制度文化层面主要是指大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网络规范、管理制度、行为制度等规范体系, 例如, 校园网站的管理制度、网络伦理道德等。

根据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的分析,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

网络把人类的活动从物理空间转移到虚拟的空间, 通过技术使人们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进行交流、获取信息, 人们的网络行为是虚拟的, 人与人所建立的关系也是一种虚拟的人际关系。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 即转变成一种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代码0或1来储存和传播。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包容的载体, 它是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一个聚集地。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 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多彩,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网络中进行融合创新, 简单来说就是各种文化“和而不同”。

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平等性。

在网络社会中, 没有权威、没有中心、没有上下级关系, 文化的空间向每个人开放, 每个人都能取得传播和交流文化的权利, 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人人平等参与。

4.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互动性。

在传统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中, 由于人的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等不同, 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带来很大的障碍。基于平等基础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克服了这一缺陷, 在网络空间里, 交流的双方不会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人们通过数以万计的屏幕窗口进行交流、互动, 实现了从人与机的互动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这种互动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深入。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现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优秀的信息会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垃圾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 校园网络文化过分强调了人的个性发展, 这使大学生过分追求独特、另类的价值观。此外,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网络技术的绝对优势, 进行文化思想的渗透, 推行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 这对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也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过程, 这既可以克服不良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减少网络中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让大学生认识到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 增强大学生抵御能力, 同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又可以弘扬高校网络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促进各类健康向上的信息传播,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创新, 一个国家就难以兴隆,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创新的过程, 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培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参加创新活动, 提高创新能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创新成果, 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知识水平, 既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创新方法和创新经验, 同时又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而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平等性等特征, 使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平等、自由地进行交流、创造, 这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兴趣, 使他们更喜欢参与高校网络文化的创新活动。总之,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既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又能增加大学生的创新经验, 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1]。信息时代到来, 网络文化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当中, 形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在丰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同时, 也将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带入了高校校园文化中, 例如, 色情淫秽、暴力、迷信、反动等不良文化。这些不良文化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优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积极改造文化环境的过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可以使教育者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优秀的信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还可以抵制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把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给文化环境带来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创造出符合培养优秀大学生需要的文化环境,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文化环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影响, 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4.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采取以课堂教学、开会谈话、理论学习为主要的载体, 并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法, 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 “这是典型的外塑式、改造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2]。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也忽视教育评价、反馈环节, 不能获得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随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 教师更加重视网络的作用, 并将网络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种学生与教师双向反馈模式,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经常与教师进行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进行指导。同时, 教师能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并依据反馈信息较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特点, 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信息, 获得学生的真实想法, 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所面临的思想困境, 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方向。随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推进, 将会创新出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艺术、载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思想模式。

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实现思路

1.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过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可以确保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可以增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鼓舞大学生的斗志, 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可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高校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以及校园BBS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保证大学生思想的正确性。同时, 高校要凭借着先进的网络技术, 建立特色红色网站, 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宣传力度, 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高校也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加强网络监控, 使大学生在指定的网域内使用, 对各个网络链接进行审查, 制止学生对非法、不良网站的访问, 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此外, 高校还要提高校园网络监管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高校园网络监管人员应该定期进行政治理论课和专业技术的培训学习, 使自己保持正确的思想觉悟。校园网络监管人员还要定期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信息进行检查、筛选, 始终保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的优秀性, 要经常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 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行为趋向, 并及时地把信息反馈给各个院系, 每个院系应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引导学生合理、规范上网。

2.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 必须坚持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生成并表现出来的主动、主导、积极能动的性质”[3]。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是要充分发挥他们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创造性和自主性。大学生自身应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享用者, 也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学校要为大学生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创造提供平台, 学校可以设立网络文化创新基金支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造, 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校园科技创新大赛”、“红色网页设计大赛”、“电脑动漫设计大赛”、“电脑艺术设计大赛”等, 使大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 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 使校园网络文化不断地更新升级。同时, 还要调动大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自主性, 即在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时候要使大学生树立以自我为主的主体意识。“这种自主性主要集中表现在自主认知、自主选择、自主思维、自主控制以及自主完善等方面”[1]。学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注重公共政治课地位, 还要注重校园网站的建设, 在校园网上设立“红色回忆”、“入党指南”等模块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大学生应从自身发展出发, 充分认知信息的价值, 自主选择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文化, 控制不良文化对自己的影响, 积极进行自我教育, 将优秀的网络文化内化, 促进自我完善。

3.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 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教育。“所谓网络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网络道德规范是指在建设、管理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则, 这种道德规范则包括来自个人心理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约束”[3]。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认知教育是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可以增加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 将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体系, 并在其接触和使用网络的过程中, 可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能够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校园网络文化。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应该根据国家法律和传统的道德规范制定出完善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 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内容不仅要包括道德层面, 还要包括法律层面。各高校应该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向大学生讲授网络道德规范以及网络法律法规的内容, 例如, 各高校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向大学生讲授这些知识。学校还可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月, 各院系可以通过开晚会、座谈会、出板报等形式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同时, 可以请公检法部门的领导给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座谈会, 向大学生讲授网络犯罪的案例以及惩罚措施, 增强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同。

总之,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推动下,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也日益繁荣, 并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也越来越大。要想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价值, 扬长避短, 就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4]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93, 161.

[2]王忠桥, 张国启.从学科建设的视野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7) .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建议 篇5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高校以信息、通信、计算机、电子等学科为主,虽然近些年来许多高校都设立了人文、经济、管理等学院和学科,并设置相关专业,但此类学院专业在全校中的地位远比不上老牌学院专业。受历史因素影响,院校的师生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与管理中往往重视学习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从而产生重学术技能和轻人文素养的矛盾冲突。

具体从文化的四个层次来说:制度文化层面,高校在信息公开等方面缺乏灵活性,往往都是简单下发通知,导致学生不解、埋怨等现象,这些现状都反映出高校缺乏文化涵养和人文精神,组织协调不到位,欠缺联动机制和变通做法。

物态文化方面,高校的经费大部分用于科研仪器采购、技术投资等方面,学校图书馆书籍占首位,文科资料较少,校园布置“风”,建筑单调,景观呆板,缺少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总的来说就是注重基础建设但不同程度忽视人文涵养。

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层面,各高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缺乏师生交流,缺少人文关怀;学生之间忙于科研学术,交流减少,缺乏青春活力。一些活动只强调精神文化的政zhi性,缺乏“寓教于乐”的做法,学生不愿去接受,效果甚微。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尚存在较多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去改善。

行为文化层面,各高校都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突出特色养成,但不同程度缺少方法创新。首先是活动形式单一,很多高校的做法还是停留在一些传统的唱歌跳舞演奏等形式上,活动效果不尽人意。其次是缺少品牌活动,很多活动没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活动虽多缺乏精品。

二、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

*.建设符合校情、具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环境与学生培养具有戚戚相关的联系,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新时期,全国各大高校纷纷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改善,文化设施增加,拓宽宣传阵地,校企合作共建文化基地,周边环境融合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初步取得了符合校情、具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成果。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建设过程中,特别是高校重视实用主义,很多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人文精神,只追求功能。

建设校园物质文化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比较单一、传统,往往都是挂横幅海报、校园广播等,此类方式很难让在校师生产生共鸣,留下深刻印象,效果甚微。建设缺乏顶层设计,没能够和传统高校校园元素相结合,可以考虑将新时代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宿舍楼、教学楼、操场、图书馆等元素中去,有助于形成一个整体的良好校园物质文化格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建设契合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主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不断培育践行,确保其科学性。

高校是我们新时代培养先进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高校,符合校情,契合时代。另外,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要重视理论思想的灌输,也需要将时代精神、校园校情相结合,“寓教于乐”。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将学校的传统特色、文化底蕴、理想追求、办学理念互相融合,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氛围,有助于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

*.改革创新,教研并重,改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下,各高校都能结合自身校情,制定相关的制度,趋于良好。制度文化的建设,通过规章制度、行为标准的界定,可以充分约束高校学生的行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观念意识。比如佩戴校徽文化、每年规定进行迎新晚会等等,都是校园制度文化的一种体现。这些制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教育,当高校师生遵守这些制度的时候,也同时学习知识,提高自我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三下乡”等暑期社会实践的推广,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在实践中学习,更锻炼能力、开阔眼界。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也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数据依据的支撑,教研并行,意义非凡。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制度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高校在推动新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方面,常通过开会的形式进行,真正落地的较少,常颁布文件,少具体执行,在经费保障、组织协调、人员保障方面存在不足,影响建设的进程。为此,高校应该注重实施,要改革创新,教研并重,努力去改善校园制度文化。

*.推陈出新,开展创新特色的丰富校园行为文化活动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高校在校园行为文化活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活动形式单一,校园活动还是一些常规的唱歌、表演,偏娱乐化,学生参与活动收获较少,仅获得一时表层的快乐,无法从中升华思想,对人生发展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其次,品牌活动较少,很多活动都局限于应付上级要求,或紧跟流行趋势,缺少长期持续的品牌活动。长期持续的品牌活动,有助于传承活动精髓,不断改进,活动影响力更大,学生参与度会更高,成效会更加明显。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稳定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81-0172-02

高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高校的安全稳定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高校在其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人员所认同的校园精神、师生员工的行为方式、所创设的校园文化环境、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学校长期形成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凝聚人心,陶冶人的情操,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保证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对于做好学校稳定工作,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所具有的独特的理念、精神和文化氛围,它暨包含校风、学风、教风、校园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各类文化活动等,又包括校园各类文化设施、建筑设计、校容校貌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非明文规定的师生的行为准则。高校校园文化一般包含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其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多元性:高等教育的特性决定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类型。科技进步,社会转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高校校园里多学科并存和发展,使得高校校园文化更趋多元性。

独特性:高等教育自身的特性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具有独特性。高校校园文化的独特性,一方面是相对社会文化而言,校园文化因高校的教育目的和功能使之与社会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是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独特性,每所学校由于历史传统不同,办学理念、发展定位不同,校园精神不同,等等,不同的校园滋养出不同的校园文化,各具特色,形式多样。

创新性:文化自身蕴含创新因素,文化的发展就是在继承中不断的创新。高校是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前沿阵地,高校聚集了众多的精英人才,高校校园文化设施正逐步现代化,这一切是高校校园文化创新的丰富土壤。

开放性:网络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大学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产学研项目的建立、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等等,都体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伴随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在高校培养人才、维护校园稳定以及建设和谐校园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高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规划,能引领校园师生员工建立目标并朝着目标前进;校园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将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精华组成部分,引领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

凝聚作用:校园的人文景观、文化氛围,特别是长期形成并为全体人员所认同的校园精神,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里的人们,培养校园里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团结和凝聚人心,协力搞教育促发展。

育人作用: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是为教育教学服务,是围绕教育教学产生和发展,无论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或制度文化,都发挥着强大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浓郁的育人氛围,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约束作用:学校长期形成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校园制度文化的主要内容,倡导和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相一致的校风、学风,规范和约束着校园里的行为、活动,保障教学正常运作,维持校园秩序良好有序,引导师生员工自觉遵章守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维护校园稳定的内在联系

3.1影响当前高校稳定的一些因素

一是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思想政治渗透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思潮。大学生是社会栋梁、祖国的未来,其具有对社会问题敏感度高、易冲动、群体感染性强的特征,是敌对势力渗透的主要目标,大学生的思想稳定直接关系到高校校园的稳定。

二是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如扩招带来的教学质量问题、教学设备配置问题、后勤管理服务等。

三是校园师生的心理素质及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生活节奏快速,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增大,有些人抗挫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高,容易产生一些过激行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影响校园稳定的重要因素,应受到重视。

四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不仅会影响校园稳定,还严重影响到家庭、社会稳定。

五是校园和校园周边的环境。环境的整治、建设和安全性,都关乎到整个校园师生的安全,影响到校园的稳定。

3.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维护校园稳定的内在联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维护校园稳定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校园稳定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能保障和促进校园稳定。从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来看:

一是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稳定的基础。校园的整体布局、环境设施、教学和活动的各种场所等表现的物质文化,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保证校园稳定的前提、基础。

二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稳定的关键。一所学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有积极向上、激励和凝聚力强的校园精神,才能培育优良的校风和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师生思想稳定,学校上下齐心,教职员工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学生好学奋进,学校发展态势良好,所有这些都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有力依托,是校园稳定的关键所在,只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好,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才会增强,师生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校园秩序良好,校园稳定、和谐。

三是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稳定的保障。以学校规章制度为主的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只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才能使得校园管理井然有序,师生行为规范,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得到顺利开展与落实,校园稳定有保障。

4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1)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阵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建立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学校的思想建设,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主旋律,积极培育向心力和凝聚力强的校园精神,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柱。

2)树立校园文化大观念,着力构筑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首先,要树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维护校园稳定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的观念,明确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作用,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总是无时不刻地从各个方面侵染人、熏陶人。第二,要避免产生一些片面的认识,避免把校园文化只是当作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或者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某个部门的工作。第三,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为维护校园稳定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和谐校园发挥应有作用。

3)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校园文化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学校稳定、和谐发展。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师生员工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爱党、爱校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二是建立安全教育文化制度,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加强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保证学生的人身、财物安全。

三是举办宿舍文化节活动,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协调好同学舍友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是强化廉政文化教育,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培养学生养成遵章守法、廉洁自律的好品德。

五是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健康成长。

六是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及扶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学术文化活动,搭建素质教育大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七是拓宽校园文化载体,发展网络文化,加强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建设与监控,保证网络环境安全有序。

4)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俗语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校园制度文化,有引导和规范校园主体思想、行为及处理各种关系的作用,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结合学校的实际,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使学校形成正常、良好的教学、工作和校园生活秩序,使制度文化跟上学校的改革发展步伐,保证学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5)切实抓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高校要重视物质文化建设,保证经费的投入,做好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把校园精神和学校办学理念也融入环境建设中,让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交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段建国,孟根龙主编.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杨航征.新形势下影响高校稳定的潜在因素分析[J].理论导刊,2007,8:106-108.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篇7

1 加强硬件设施的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硬件设施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网络等设备。首先, 图书馆是大学文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除了书籍的专业性、丰富性、数量性外, 图书馆还应当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以及学生自习区。丰富的图书资源给学生自学提供了充分条件, 自习区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空间, 为勤奋者营造学习氛围。一个好大学必然拥有好的图书馆和一套先进的管理系统。其次, 良好的网络系统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在信息时代, 没有网络的校园是死气沉沉的校园, 完善的网络系统除了维持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电子图书资源和丰富的网络信息, 同时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方便, 网络教学可以给师生更大的交流空间。因此在校园文化中, 网络不仅是技术概念, 它还承载了文化、教育的功能。一方面, 在校园网学生畅所欲言, 相互交流思想认识, 可以缓解精神压力、交流学识。网络的超大容量提供了广阔的文化空间, 给学生创造了无限的精神空间。另一方面, 网络的开放性也便于校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沟通, 如在校园网上通过新闻、学院介绍、学术论坛等栏目的开设,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增加学生对学校活动动态的了解, 还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 传播先进的主流文化意识。自由的空间给与正确的引导, 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其三, 实验室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环节。科技、生化研究甚至是艺术创作都需要完备的实验室设备和管理制度, 先进的设备可以保证学生在本专业的实践中做出高水平的研究,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艺术实验室为例, 先进的设备可以让学生掌握艺术创作的有效工具, 对版画等艺术的现代技术熟练掌握并得心应手地操作。

概言之, 网络是校园文化良性循环的的基础, 是培养开放与自律人格的良好途径;图书馆则是大学文化的宝库, 库存书籍丰富且专业特征明显, 电子资源共享, 加上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馆际互借的实现, 聚集了人类思想精华的书籍将引导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有兴趣的阅读也会带来学习的动力;实验室是学校管理文化和学生艺术实践的宝贵阵地。

2 合理开发软性文化资源

除了硬件设备中蕴含的文化资源外, 校园文化还有很多软性文化资源, 包括校园流行文化、社团文化、生态文化等等。软性文化主要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出现, 渗透在团体行为或环境建设中。与时代结合最紧密、最能体现青年文化特征的是时尚文化。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个性、娱乐、反叛、通俗、时尚等等, 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背离。这种文化表现在学生集体思维中, 涉及到影视作品等文化的审美趣味、服饰、言行、举止、人生观等中, 尤其是80、90年代的新生代学生往往表现出这样的特征:追求奇装异服, 流行彩色头发, 鞋袜错色, 使用网络新新语言交流, 喜欢超女快男, 梦想一举成名, 浮躁冲动。大众文化的感官刺激和庸俗化倾向影响了学生的日常审美情趣, 文化的快餐需求使年轻一代人多元而浮躁, 正是这种独特的时尚文化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挑战。一方面, 时尚文化体现了学生多元的心理结构, 这种兼容性顺应全球化中国的需要, 另一方面, 时尚文化中的不健康因素如浮躁心态、趣味低下等问题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 包括学生会组织、兴趣小组、艺术展览、网络等途径对这种青年文化进行引导, 使之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此外生态环境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从外观来说, 一所大学有浓密的树荫也会有悠久的文化韵味,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校园文化中。所谓“生态文化是人类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文化铺垫, 也是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在当代相互融合的文化发展趋势。”大学校园分为生活区和教学区, 从使用特点上生活区具有封闭性, 教学区具有开放性;从不同的地域特色来看, 北方讲究日照与通风, 南方讲究遮阴。每所大学根据自己的地理特征和人文需要进行建设, 对树荫的养成预先有所设计, 对草木位置及品种有所选择, 形成错落有致、四季分明的自然景观, 形成建筑与园林于一体的内部环境建设, 并与学校周围的大环境协调, 形成一个生态平衡的环境圈。“现代生态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着眼点是解决环境、资源、发展问题, 目的在于通过生态环境的优化,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实现最大的生态功能。”校园生态建设也应当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文化理念。这种和谐文化生态氛围深入到大学生活之中, 不仅具有调节疲劳、使人心境舒适等作用, 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3 着力开发特色文化资源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地域文化的开发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上, 具有相似文化地理单位称为文化区域, 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这一区域的精神特征和自然景观上, 前者包括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宗教、法律等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后者主要指山水风物、四时美景等。”

地域划分从国内来看, 大到一个省, 小到一个市, 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往往浓缩了一个地区的人文精华, 各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体现这种地域文化内涵, 因此着力开发特色文化资源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山东为例, 其地域文化是齐鲁文化, 这种文化渗透了黄河文化、儒家文化、海洋文化等文化特征, 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孔子及其后继者创立的儒家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涉及到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规范、教育思想、治国思想等方面。此外, 齐鲁大地还出现了著名的兵法家、医学家、艺术家, 这些名人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在整个中国都具有影响力。齐鲁大地的学校更应当结合地域研究的优势将其发扬光大, 并在教学中挖掘人文资源, 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的教学特征。从地理优势来看, 齐鲁的海洋资源、石油资源、旅游资源等都对山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资源与高校的各专业也相关, 如果能够结合地域优势让学生能够亲临其地进行观摩学习, 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齐鲁大地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考古、艺术、民俗等专业师生展开研究提供了方便。如此类推, 在中国各地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和地域资源, 这些资源值得开发研究, 如果高校能够将这种特色文化纳入自己的文化建设中, 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自学兴趣、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从硬件设置、软性文化开发管理、特色文化深入研究等方面展开, 在保证信息的充分、信息量的流动、信息的互动前提下, 正确引导学生吸收社会文化、学习文化知识、继承文化遗产,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而提高带动整个学校的文化品味和师生素质, 实现真正的高水平, 打造大学品牌。

参考文献

[1]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19页。

[2]刘振怡: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定在性和开放性,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第2期, 第11页。

[3]陈寿朋、杨立新:《论生态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基础》, 《道德与文明》, 2005年第2期。

[4]林莉:《论生态文化与大学校园新文化构建》, 《教育与现代化》, 2002年第3期。

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8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路径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西方腐朽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挑战。

目前, 西方文化所传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理念腐蚀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的思想不断冲击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2、社会转型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社会转型、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 导致校园文化价值理念更趋向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 重视“考证”、“只学专业”, 更甚者是“拼爹”等等, 而忽视了对理想的追求, 对信念的坚守, 大部分学生缺失了传统道德以及民族精神。

(二)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弱化。

当前, 高校校园普遍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重视不够, 在工作中鲜有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自己工作的立足点的情况。有些教师政治信念不坚定, 缺乏政治热情。课堂上, 思政课教师讲课乏味, 不积极;专业课教师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己任, 忽视对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重视不够, 每天都穿梭于繁忙的学生杂务中。而学生们也大多认为这是思政课是副课, 逃课现象时有发生, 部分大学生目前基本上是存在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歪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

2、校园文化活动高雅缺失、品味低下。

娱乐性倾向校园文化在高校中盛行, 高校学生热衷于追求“快男超女”, 追求感官刺激, “没有漂亮就没有青春”的微博被成千上万的大学生转载、认可。而同学们忽视了大学的根本内涵, 削弱了对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科学研究等校园文化活动的追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非科学因素予以重构, 进行扬弃。其在当下意义如下: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风文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接受文化熏陶, 启迪思想、智慧, 激励精神;引领大学生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引领大学生之间团结友善、诚实守信;引领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观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大学生遵纪守法, 人与人文明相处, 共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党政执政合理性的理解。适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使大学生开阔视野, 开放思想, 科学、准确地理解党政的一些政策, 实现其对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的政治追求。坚定其对社会主义制度, 对中国梦追求的信心, 引领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信仰者。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有助于推进人才培养战略。强国就要强教育, 人才成为各国竞争的软实力, 如何培育人才, 是我国高等教育要解决好的课题。人才不仅仅强调知识的构架, 更强调道德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德性, 体现德性。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 夯实思想基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 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 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思维、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我们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思想主阵地,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下, 繁荣高校校园文化, 引领和教育广大师生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 不断调整自身的价值取向, 才能有效抵制校园文化中腐化思想的侵蚀, 彰显出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力。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 接人待物,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效引领和整合校园内的各种不良思潮, 保证高校校园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二) 依托学科建设, 教研结合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 应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同时, 还应注重思想政治理论项目和实践项目等方面的申报;教研相结合, 共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应重视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应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应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提升;更应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实效;有重点、多方位地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同时, 要对思想政治理论加强科学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是一个新的课题, 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 借鉴国外价值体系的建设经验, 要求高校教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建设积极探索, 支持师生申报各级课题, 撰写书籍和发表论文, 以教研结合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三) 发挥第二课堂优势, 多途径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应结合实际, 注重教育模式、教学方法, 不能采取简单、枯燥的自上而下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方式。除了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之外, 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诸如此类的第二课堂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教育。开展第二课堂, 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通过大学生走出校园, 实地考察乡风民俗, 村容村貌, 城市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 帮助大学生来了解社会, 感恩社会, 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同时,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灌输到志愿者服务、专业实践、社会调查中去, 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理念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 注重网络舆论引导,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QQ群”、“微博”等新生事物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改变着同学们的生活。校园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工具, 也是西方腐朽思想渗透的手段。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中, 作为大学生这样的精英群体, 作为网络文化的先行者和推崇者, 他们应注重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氛围, 正确把握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舆论导向, 加强舆论宣传阵地建设;应注重利用网络平台建设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主题”、“红色主题”等校园文化网站, 应注重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喜闻乐见, 人人参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活动, 满足高校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同时, 高校校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应优化网络环境、净化精神家园, 共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丁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D].江西师范大学, 2010.

[2]孟小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常珊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9

校园文化建设最近几年受到诸多学者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状况对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

1 校园文化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主观方面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有宏观层面的原因,也有微观层面的原因。其中,根本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1.1 社会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经济转轨与文化转型是当今中国的两个基本的社会现实。市场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表现。文化作为一定经济条件下对人包括人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设计,并不只是经济表面的装饰物,而是内在于经济的人文力量。所以,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一方面要求实现文化的转型,另一方面也要求建立起与新的经济形式相适应的文化背景,作为新的经济发展的根源动力。然而,经济的转轨与文化的转型并不是同步的,由于文化对经济的设计和导向作用,现代中国的市场经济陷入深刻的文化矛盾中,社会正经历着文化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这些冲突和矛盾是现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社会难题,其症结就在于社会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是以牺牲某些人文精神的价值为代价的,即使我们承认市场经济在观念层面带来的一些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容易引发错误导向的投机意识、唯我意识、金钱意识等,这些社会文化观念必然会影响到校园,并对校园文化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此外,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和广泛化,来自各种社会舆论以及各种宣传报道,也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影响。

1.2 教育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实际上,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从社会到家庭、从教师到学生,却形成了一种只讲“智育“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在考核学校时,其主要指标是升学率。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教师与教师比的参数也是升学率。社会衡量一个学校,家长选择一个学校的标准,同样也是升学率。由此在全社会形成了上上下下只抓升学率的热潮,把学生当成消化书本和应付考试的机器,这是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现状的生动概括。考试作为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本身无可非议,但这种单纯抓“智育”的做法无法正确而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智育的培养一方面是要传递新的知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21世纪是全球竞争的世纪,国民素质与国民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竞争显得更为重要。

1.3 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造成当今校园文化现状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来自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年龄特性和个体差异是制约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学生是带着稚气从中学跨入大学校门的,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最后定型,可塑性很大,他们思想单纯,热情积极,思维敏捷,好奇且容易冲动,人格易于扭曲,思想易于消沉。他们的身心特点为他们接受校园文化的各种影响奠定了基础,随着知识面的扩大,视野的开阔,他们不再人云亦云,而是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主体性不断提高,参与意识不断强化,他们没有作为校园文化的单纯消费者。他们感到传统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育发展而轻人格塑造,与当今社会所要求的人才已构成了尖锐的矛盾。于是他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普遍高涨,并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他们参与意识的强化和参与行为的产生,使他们自身由校园文化的消费者转变为校园文化的创作者和建设者。

2 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有效的措施加以实施:

2.1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

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整体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是校园文化建设在范围上应当涉及和渗透到所有领域。就某种意义而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在这方面的任务是运用文化的力量推动教学科研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发展;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要为人才成长提供全方位服务。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使培养对象在知识和理性、情感和意志、兴趣和特长、品质和体魄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在为人才全面服务的大目标下,实现内容的丰富多样和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需要;三是构成校园整体的所有成员,都应当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教育者自身不断从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基于上述整体性的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必须克服那种把校园文化只当作充填业余时间的消遣娱乐活动,或者仅仅当作学生活动的认识和做法,把校园文化进一步引入到教学科研和服务等活动中去,把师生员工更多地吸引到校园文化阵地上来。

2.2 不断强化校园文化的理性选择

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理性选择性是指这种精神饮食活动既要选择精美的食粮,合理地搭配文化营养,同时,饮食过程也要科学合理。首先,校园文化要注重质的选择,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然要求我们旗帜鲜明地把握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坚决抵制文化中的消极腐朽的文化垃圾,这并不排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还要注重结构的优化选择。作为一种群体文化,从整体上看,校园文化只有形成相互有机联系的主导文化突出的科学结构,才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所有的文化活动都与提高大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相互联系,促进专业成才的文化内容在整个文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这是结构优化的两点基本要求。结构优化选择具有层次性,学校系科等不同层次上的文化活动都要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优化的模式,为优化本校或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春生,刘伟.学院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价值工程.2012,(09).

[2]陈媛媛,马小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8日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 凝聚着学校学风、校风、作风的整体素质,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人格、开发智力、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融大楼、大师和大气为一体。大学让人沉迷的除了典雅或宏伟的建筑, 才华横溢的大师外, 还有历史沉淀下来且不断丰富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体现了高等学校特有的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人文价值取向,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校园文化建设又常常被人们进行片面地理解, 存在不少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 对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 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 以校园建设为底蕴, 是由校园中的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和。优秀的校园文化包含了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她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她的表象往往使人们对学校有个直觉判断, 即第一印象的判断;精神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抽象和升华, 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她是隐性的、深层次的、无形的和抽象的。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

1、校园文化的先导性与超越性。

大学所创造的思想、理论及科技成果和其他文化成果,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

2、校园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发展的历史, 流动的师生, 久远的大学”, 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化都是历史沉淀的结果, 同时也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地完善改进。

3、校园文化的高雅性与多元性。

各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设置、办学历史和传统, 造就了不同的风格和品味, 加上接受国外新思想、新理论、新科技使校园文化具有多元性。

4、校园文化载体的多样性。

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等都不可能孤立存在, 它们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 以物质的、制度的、行为方式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这些载体是多样的, 既有教学设施、规章制度、校园景观, 又有校园媒介和各种学生社团。

二、现实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校园精神。目前,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普遍偏离了这一宗旨。相当一部分大学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多种类型的文娱体育活动。单纯而轰轰烈烈的文体活动使人们简单地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琴、棋、书、画之类的娱乐活动, 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偏窄, 层次较低。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表现。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2、校园人际交往不和谐, 诚信文化缺失。

“教书育人一定要抓住诚信教育这个根本, 时时事事处处突出诚信教育”。近年来, 学生诚信状况令人担忧, 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设置了巨大的障碍。例如, 考试作弊是大学生缺乏诚信的典型表现之一。目前, 大学生考试作弊成了社会焦点, 受到广泛关注。“学生的作弊方式层出不穷, 无奇不有, 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根据调查, 因考试作弊受到勒令退学处分的学生数量不断在增加。

3、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

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本应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接受学校精神熏陶为宗旨, 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上发挥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明确, 思路不清晰, 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 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激励、创新功能上的被动性。杨振宁曾告诫:“忽视人文, 中国将付出极大的代价!”然而, 综观2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 重科技、轻人文一直是主流趋势。人文环境的熏陶作用, 仅被人们当作德育工作的一个小环节而未受到重视。在大学开设体感强大、效果好的构图方式, 使人在一瞥之下就能一目了然, 获得完满的感受。

三、对策思考: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与内容

首先, 校园文化是学生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 学生既是这种氛围和环境建设者, 也是这种氛围和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因此, 要充分发

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文/张亮

(海南医学院海南·海口) 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尤其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以学生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及时解决学生困难,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生要尊敬老师、理解老师、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勤学好思, 以良好的成绩回报老师的培育之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 也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 一所真正具有优良校园文化的学校除了师生之间是和谐的, 生生之间也是和谐的。”

其次, 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取向应保持一致, 使所有的活动始终如一地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科内活动相互协调, 使课堂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相互补充;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相互协调。学校只有校园文化活动相互协调开展, 才能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得到协调发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它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以培养学生健康精神和价值追求为核心。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 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 也能在教育直接的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 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而且, 校园精神文化是不断适应社会精神文化发展要求的, 是校园主体的精神社会化的过程和缩影, 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 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方面与现存社会趋同, 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从而达到社会整合的目标。

摘要:学校是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基地。面对新世纪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学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当前, 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各学校也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并结合各自实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使校园文化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2]林华.设计艺术形态学[M].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7.

上一篇:营销战略分析下一篇:健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