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景观建设

2024-05-30

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精选十篇)

高校校园景观建设 篇1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校园建设进入新高潮。面对发展的需要, 各校都进行大规模的校园建设, 对校园景观设计同样高度重视。每一所大学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历史, 因此, 大学校园环境的景观建设应区别于城市建筑景观, 担负起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等重任。良好的校园景观给在校师生一种为某种精神而奋斗的感染力, 因而大学的校园景观整体设计应努力体现大学的精神, 将设计理念融入景观之中, 通过对它的物化, 以具象的形态表达思想, 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

1 高校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

校园景观既包括人文、自然等静态景观, 又包括师生们在校园里演绎的种种动态的生活现象。这一静一动, 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学校这个地域范围内存在, 并且具有强烈的育人意向性, 是教育与空间紧密结合的产物。通过宏观层次的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 中间层次的建筑造型和景观形态, 以及微观层次的文化设施、形象标识等去物化和表述学校长期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 使其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塑造优秀品格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现已成为学校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和评判的重要标准。如何使校园环境营造更科学、更利于学校空间的发展, 是当前校园环境规划与设计的核心问题。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 结合校园实际, 充分利用资源, 体现对生态系统完善、功能组织合理、景观特色明显、场所精神以及文脉的追求, 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 使校园景观达到和谐统一。

2 高校景观建设的基本形式

2.1 建筑景观

走进一所大学, 首先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各式各样的建筑群落, 校园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视觉形象主要是建筑物留下的, 因而建筑景观无疑在高校校园景观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筑景观主要由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图书馆、体育场馆、办公楼以及各种休息娱乐场所等构成。

2.2 绿化园林景观

毫无疑问建筑景观是校园景观的最基本形式, 但是如果一所大学校园内只有各式各样的建筑物, 而无适量的绿地草坪及艺术园林渗透其间, 即使其建筑物高大宏伟错落有致, 校园内也缺少生机和活力。所以, 绿地园林景观在高校校园景观中无疑也占有相当的分量。

2.3 文化艺术景观

文化艺术景观主要是指校园内的各种纪念物、雕塑、壁画、宣传设施、视觉传达、媒体、校园CI形象等。高品位的文化艺术景观能给人以凝重的历史感和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也能体现高校校园景观特点。

2.4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主要是指校园内天然的湖、河、滩、池、山、古树名花等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天然财富, 如能在校园园林建设中充分利用, 定能产生良好的视觉及环境效应。如果说高校的建筑景观、绿化园林景观和文化艺术景观是高校景观的独有特点的话, 那么, 各高校间自然景观的差异则是把各高校校园景观区别开来的决定因素。因为其他形式的校园景观都是人造的, 而自然景观不但是天然的, 而且还往往是独一无二的。

3 高校景观建设的规划原则

3.1 校园景观建设的功能性原则

当大学生的数量及用地规模超过一定量的时候, 必然导致部分功能区间距离过大、学生出行交通费时长、瞬间交通流量大、部分设施使用困难等问题。因此, 功能性原则, 即“形式服从功能”是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

3.2 校园景观建设的生态性原则

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 规划设计中应结合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 实现向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 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 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 适应未来变化, 满足可持续发展。

3.3 校园景观建设的人文原则

研究大学校园景观环境, 离不开校园所在地区的文化脉络。在校园景观设计时除选景、造景、移景、借景等自然景观之外, 还应将人文景观吸收进来, 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面色彩、细部表达来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3.4 校园景观建设的延续性原则

景观环境规划应在校园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 是校园总体规划的延伸和拓展, 必须强化校园总体规划的原则和特色。景观环境规划与建筑单体之间应相互协调、有机结合、融成一体, 以形成整体连续性。从校园整体风格出发, 建筑物或景观应该具有有机秩序并成为系统整体中的一个单元, 原有生态环境应尽量让其自然融入校园环境中, 使绿色楔入校园环境, 自然景观延伸到人工景观中, 与校园的历史文脉相延续, 相拓展。

4 高校景观建设的主要内容

4.1 校园中心区景观建设

校园中心景观是校园景观系统的“核心”空间, 位于校园的中心部位, 空间尺度大, 它体现校园的校风和校貌, 是人们认识校园最直接、最深刻的景观。每个学校都有其历史、地理和人文上的独特性, 校园中心景观应反映校园的独特性。校园中心景观应在校地特性、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等思考角度创新设计。而这些要素中, 自然和地域特色的提炼和表现最能形成校园特色。在景观设计中应认真分析场地景观元素的特征, 我们应该保护和加强内在的景观质量, 剔除不应该保留的要素, 甚至是引进要素加强自然特征。

4.2 教学区景观建设

1) 学习气氛的营造。

教学区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学习气氛, 而学习设施的布置是必须的。在布置学习设施时要避免规则对称, 可根据师生的行为心理特点和不同的学习形式而设置, 要能提供一个人独处, 两三个人学习, 十几人讨论等不同场所, 可结合自然式的道路布置, 使师生能方便的到达, 可利用树木等隔离出封闭和半封闭的空间, 营造出教学区景观要营造的学习氛围。

2) 营造宁静环境。

教学区宁静环境的营造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各种噪声的隔离, 在物质层面上达到宁静的效果, 可在植物上选择防尘降噪的品种, 密植的方式阻隔各种噪声。而更重要的是在人的心理层面上产生宁静的感觉, 心理上的宁静来自景观的有序、合适。有序意味着合理的顺序和对各部分的理性安排, 合适意味着对材料、形状、尺寸、体量的正确运用, 这种对景观各个要素的安排会产生和谐的感知, 心理上的宁静才油然而生。

4.3 公共活动区景观建设

公共活动区是满足师生集会、活动的场所, 例如体育馆、食堂等公共活动区景观形式上应该是简洁、流畅的, 在交通上应与主要道路有方便的联系, 在景观的组成上应该是硬地多, 绿地少。公共活动区景观的功用主要是提供多样化的公共场地, 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活动需要。

“一流的校园景观与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术水平一样, 对于人才的教化起着重大作用, 也是一个‘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 校园环境是多种文化知识渗透交融的环境, 是多元文化的组合。校园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情绪, 工作学习效率和学生的交往沟通, 间接影响其人生观与自然观的形成, 因此在景观环境的设计中, 既要考虑其对学校整体形象的反映, 又要具有特色, 传承历史文化。我们应善于运用各种设计手法, 营造出面向新世纪的现代化、信息化、人性化的优美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政利.高等学校校园规划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33-35.

[2]姚美康.浅析大学校园景观空间设计[J].山西建筑, 2008, 34 (1) :23-24.

[3]张斌.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J].滁州学院学报, 2004 (3) :23-24.

[4]刘亮, 常成云, 王昱.“组团型”校园布局规划探讨———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06 (4) :67-68.

[5]简波, 戴珊珊.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析[J].南方建筑, 2005 (2) :49-50.

论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内涵 篇2

大学校园作为青年人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作为物质存在的实物教材对学生还能起到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作用。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Jordan)在他的开学献辞中说到的:“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而一提起大学校园中的景观,人们的脑海里总会立即浮现出如诗如画的画面:精妙的园林、清澈的湖泊、典雅的建筑……。在新世纪,校园景观渐渐上升为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莘莘学子选择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广义的校园景观既包括人文、自然等静态景观,又包括师生们在校园里演绎的种种动态的生活现象。这一静一动,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学校这个地域范围内存在,并且含有强烈的育人意向性,是教育与空间紧密结合的产物。通过宏观层次的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中间层次的建筑造型和景观形态,以及微观层次的文化设施、形象标识等去物化和表述学校长期形成和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使其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优秀的品格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现已成为学校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和评判的重要标准。

一、校园景观环境应寻求自然与人文的紧密结合

校园景观环境是多种景观元素与和人结合,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校园的建筑园林、绿化工程、生活设施、教学设备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组合,皆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良好的校园景观能给人一种精神感召,陶冶人的情操,制造一种整体的环境氛围,构成一种整体的育人气氛,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流的校园景观,可与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术水平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走进校园的你不由自主地被那独特的氛围所感染,而首当其冲的就是点缀校园的自然景观:路旁成荫的树木、碧绿如茵的草地、房前屋后的山石,北京大学的湖光塔影、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中山大学的树影婆娑、武汉大学的山水相宜、厦门大学的滨海风光……这些或是自然生成或是人工巧琢而成的校园景观,是自然和谐的美景,净化了空气,美化了校园,同时也陶冶了性情。

同时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又将大学的文化氛围推入了新的境界,而这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校园建筑。这些建筑或是体现地域特征、或是展现民俗风情、或是沿袭历史传统、或是尽露前沿锋芒,是优美环境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校园文化的经典之作。优秀的校园建筑既实现了建筑功能与环境的统一,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又用建筑组群形成的和谐韵律以及与道路、树林相融合的空间序列,体现了建筑特有的人文关怀。

洛阳大学新校区设计中,设计师就试图让人深切地体会到两者结合的力量。在校园建筑端庄、古典的立面下,是严整的秩序,漫步其中学生们深深感到扑面而来的书卷气。四栋教学楼和图书馆通过连廊联结在一起,在增加合堂教室的同时,不仅方便了师生在教学区与图书馆间的活动,还把图书馆、教学楼A、B、C、D有机的连成一体,从空中看构成一把钥匙的形状,寓意为“开启智慧的金钥匙”,成为校园景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也是丰富的、变化的、宜人的多场景的综合:楼梯上下、大台阶与花坛旁、过街楼上下,都是校园“蒙太

奇式”的生活片断。同时校园环境对开放、自由、人文的“场所精神”的体现不仅仅停留在所谓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的层面上,而是在开放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空间私密性,有其内在秩序而在空间层次上展现其丰富的变化(图1)。

图1 洛阳大学校园景观中的辟雍碑与教学楼连廊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环境,人文的和自然的,不论学校大小。关键在于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二、校园景观环境应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部三个规划之一,也是一个学校文化长期沉淀、积累的体现。除了建筑实体外,外部景观空间作为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是校园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校园道路上偶遇,在大树下读书聊天,在草地上弹吉他唱歌,在水边沉思,在球场上挥洒汗水……,这一切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丰富的校园生活。

比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景观规划中,为了体现“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味,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在结合顺德的城市空间和地区风格的基础上,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优势,突出高品味的休闲、校园文化甚至旅游观光功能,以及“以人为本”、“生态体系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创造高品质的亚热带校园文化景观。保留地域文化固有的风格,与城市景观紧密结合,在不同区域,不同节点等主要视觉焦点进行重点设计,形成多组景观群和景观兴奋点,有效地利用外部空间营造精湛、统一的景观,真正地让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具有自身文化特点高职院校(图2)。

图2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广场与智慧门

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是一项包括社会学、美学、心理学、建筑学、教育学在内的综合性学科,其最高层面的价值在于在满足环境基本使用功能前提下的文化素质教育价值。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濡染和熏陶。从美学角度分析,对环境美化的过程就是对环境中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各种美的潜在客体进行精神化再创造的过程,进行对其文化价值挖掘和升华的过程。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展现其美的意境的客体,审美是学生和校园环境沟通的语言。通过审美,学生得以解读校园环境中蕴涵的精神,校园环境又通过美的可感性、可愉悦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加深着生命的体验,传递着大学文化精神的韵律。因此,可以说,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它构筑并丰富着校园的审美空间,为大学生的审美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使其通过直观感受、耳濡目染、审美训练和自我陶冶,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生活哲学和处事方法。因此,可以说,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的过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

三、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意义探究

大学校园环境是一个城市环境的缩影,又是城市环境最精华的所在。它既是满足人类“可居”需要的物质产品,又是满足人们“可赏”需要的精神产品,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个性和艺术规律,是技术和艺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但应注意的是,校园环境在体现其审美特性时,重要的是通过综合运用其艺术语言,结合学校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环境的抽象性、象征性特点,表现出大学作为科学殿堂的一种神圣、崇高且震撼人心的科学美,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一种展示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美。使大学文化精神在校园环境中得以流露,得以涵养。这是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的重要方向。

在校园环境美化的总体规划设计中,几乎不可能不考虑公共环境部分的重要性。它蕴涵着社会美,同时又兼容和扩延着科学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其它美的形式。它呈现出的是大学文化精神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地说,是人与人相互包容、尊重、合作、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是自尊、自立、自重、自强的独立精神,是公平、公正、守约、诚信的道德精神。把这种中国大学优秀的文化精神体现出来,校园公共环境是理想的载体。通过拓宽建设理念,精心策划,校园公共环境可以别具特色地让我们的大学校园处处洋溢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气息,留存下历史的自豪和科学的感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子对学校几栋现代建筑围起来的精致的小型广场与其上的建筑小品情有独钟,更不必说那带有一种严肃的沧桑感的古老建筑。漫步在校园中俯仰可见的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景观和大师雕塑等建筑小品……无不激励着学校学生践行“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承诺.四、校园景观环境应注重其建设的品位与内涵

在古典美学领域,“品味”一直是核心范畴之一,其含义极丰富。西方古典美学认为, 品味是主体经由想象而产生的辨识美丑善恶之能力, 它既有因时代、民族和个体差异不同而导致的相对性, 又有源于主体内在一致“自然本性”的一致性。康德指出, 品味乃是一种理性的判断力, 是人类先天普遍共有的“感觉力”。总的看来, 品味作为一个整合的概念, 标志着主体的某种审美品鉴能力和判断力,它不仅体现在生产主体的行为之中, 同时它还广泛地反映在接受主体和流通主体等更加广阔的领域里。根据上述解释, 大学既是社会中一种“主体”或“生产主体”, 它必然就有自己内在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因此, 大学应该是有“品味”可言的。正是大学的教师、学生的工作方式、精神风貌、建筑风格、制度文化决定了大学品味的高低,而这其中校园的景观环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下, 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它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 反映“大学人”这一社会群体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大学的品味不仅体现在知识生产、传授、流通的主体教师、学生身上, 还广泛地体现在学校管理、后勤等方面, 它无时不在, 无所不在。

大学校园良好的景观文化氛围对学生形成共同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风景优美的校园、古朴典雅的建筑、博学的师长、高雅丰富的校园活动等等, 这些因素的教育影响或许是缓慢的、不经意的, 但却能够持久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一些著名大学的实践证明, 高品味的大学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智

慧的增长大有助益, 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会更加持久、深刻。

五、启示与思考

探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 篇3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一个专门的育人场所,在景观设计和建设方面区别于一般的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它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校园景观作为一个隐性课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养成,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校园景观建设的时候应该突出强调校园景观的育人功能,而不是单纯的追求景观塑造。

1.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主要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规划布局以及校园建筑、室内外陈设、雕塑、绿化、小品等。我们把校园景观划分为两种:校园自然景观和校园人文景观。校园自然景观主要包括:校园所处的地形,地貌特征,自然风景等一些不经人工修饰的景观;人文景观主要包括:人工绿化植被,广场,景观小品,雕塑等一些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校园精神而建立在自然景观之上而叠加的人类活动形成的景观。

2.校园景观的功能

校园景观的组成元素可谓颇多,例如不同外观造型和功能的建筑,不同的材质铺设的道路 ,不同的绿色植被,不同的使用功能的设施,都会传递给人不同的信息,带给人不同的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

(1)美化人们的心灵。人们认识外界环境的第一步是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当我们身临一个优雅的环境,我们会变的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同时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质量。

(2)提高审美与鉴赏能力。优雅的校园景观无论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都会对我们的身心有一种引导作用,对我们的情操进行熏陶,美丽的校园景观会潜移默化的提高我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激发我们对美的追求,引导我们主动参与到与景观的互动中去,让我们不自觉地发生游戏。

(3)拓宽知识储备。校园景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渠道。闲庭信步游走在校园,不经意间,你会看到很多形态不一的植物,上面悬挂着带有详细信息的标识牌,欣赏美景的时候,就认识了一种新的植物;在校园的某一处景观石上面,或许你会看到题字,碑文或者一些有意义的图案,它们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都会让你有所收获;学校里面新的建筑,新铺设的景观小道,有可能都会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让我们去了解,认识新技术,新材料。

(4)提高道德修养。在校园里,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宣传栏,上面贴满了通知,还有公益广告。温暖的话语直接触动我们的心灵,这里传播的是爱心,温暖,文明,善良……一切有正能量的的词汇,它们慢慢洗涤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

3.校园景观的设计原则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人为本。设计的最终原则,是为人服务,让人的生活和学习更加便利,所以校园景观的设计不能脱离人的感知和体验,不能脱离人的需要,一切尺度的设计都要以人为本,让环境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不同的地理位置,造就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我们在设计校园景观的时候,一定不要轻易改变这种特殊的、自然的因素,例如:气候、、降水、植被特点、地形条件等。我们要充分借助这些本土优势,才能更好的设计出彰显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

(3)整体和谐,突出特色。所有的校园景观设计一定要和整体校园环境和谐相处,例如:植物与建筑之间,建筑与道路之间,植物与道路、水体之间,所有的一切都要互相协调、支撑,没有哪一个元素是独立的,在整个校园规划设计中,它们都是紧密相连的。

(4)突出校园景观的教育性原则。强调校园景观的教育性原则是高校性质的内在要求,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在一个优雅的环境中学习,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

4.校园景观设计的表达手法

(1)植物的运用。植物品种繁多,姿态不一,在植物景观配置和造型方面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植物的运用可谓是到处绽放光彩。根据植物的不同形态,可以分为:灌木、乔木、花卉、地被等。根据植物搭配学,进行合理搭配,经人工修剪,形成高低错落,不同的景观空间,这些不同的景观空间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和心理上的体验,让我们的心情愉悦。

植物的存在,对于空间的划分也起到了一定的过渡作用,例如:道路与道路之间,道路与停车场之间,道路与建筑之间等。除此之外,对于校园空间的引导方面也有显著的作用。

(2)水体的运用。现在大学校园里面的水体景观也很丰富,例如瀑布、湖、喷泉等不同形态的水景,结合巨石、亭子、木栈道搭配在一起,给校园平添了一份活力,同时也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性。

(3)雕塑以及园林小品的运用。雕塑是艺术的一个分支,也是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体。学校作为一个育人场所,对于雕塑本身所传达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有着特殊要求。雕塑的形态,立意,构思,以及材质的选择,都要融入校园这个大环境。对园林小品的运用,同样可以增加校园景观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

(4)建筑的运用。建筑一直都被称为历史上无声的史诗,高校建筑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更是尤为重要,无论是外观造型还是平面功能分区方面,都要凸显校园特色并且满足同学们的日常使用功能。熟练使用建筑语汇——色调、韵律、形态、结构、比例等手法,设计出实用美观大气的高校建筑,结合当地地域特色,更加彰显与众不同的校园特色。

总结

校园景观设计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学校作为一个教育人的场所,在校园中,无论是大的标志性建筑还是一草一木,都应该与周围的事物搭配得当,共同营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

作者简介:郝琳琳,河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2014级研究生;

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的几点思索 篇4

一、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现状

国外高校校园景观建设已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和设计理念[1,13]。而我国有关高校景观建设方面的研究比较晚, 大部分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仍旧停留在简单绿化美化阶段, 尚不能立足于高校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无法展现各高校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在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 普遍存在把校园景观建设当作了简单的绿化工作, 使得高校园林景观“四季一景”、一“绿”到头、单调乏味、净而不美, 虽整洁高大但无内涵和寓意等。因此, 设计和建设好符合各高校文化特点、民俗特性和人文氛围且具艺术性的完美园林景观, 既是一项实践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复杂工作, 又是高校校园建设的创新改革。

二、高校校园景观的作用与意义

首先, 满足绿化审美要求是校园景观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合理完善的植物配置能赋予了硬质建筑柔性和生机, 宜人的生态园林建筑景观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校园景观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要为校园带来绿荫, 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满足人们亲近自然, 感知生命的需求。

其次, 高校校园景观应该具有高校自身特有文化内涵的体现和文化传承功能。高校校园景观应该充分融入学校办学理念、发展历史、文化素养等元素, 寓教于景。只有集合文化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校园景观才能真正展示出高校的学识品位和校园文化品牌。

再次, 高校往往是所属地区文化中心的标志, 是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高校校园景观是当地人文景观和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 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如厦门大学被称为“山海花园”的著名校园景观、中国海洋大学的“西洋风情”、武汉大学樱花林、北京大学的“一塔湖影”等等, 这些富有特色的校园景观, 如今已然是我国高等学府校园文化的象征和全国著名的旅游文化景点, 不仅为学校做了免费广告, 还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

三、校园景观建设的几个原则

(一) 要符合生态学原则

校园景观所选用植物必须是符合当地生态要求, 植株健康;而景观园林设计时则遵循生态学原理, 合理配置植物, 科学搭配品种和树龄, 保证人造景观生态群落的功能完备和良好运行的同时兼顾建设和养护成本, 防止“速成”和“短命”的景观设计和建设, 保证四季特色不同。

(二) 传承校园文化, 凸显地域特色

校园景观是高校文明的象征,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体现了时代发展特色和文化发展趋向。高校特色文化园林景观更能够传递出本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承。

在植物造景时, 可将一些有一定民族象征的大型乔木做成校园的标志树与纪念树, 营造特有的历史感和沧桑感, 并充分利用寓意深刻的人工湖, 配以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小桥亭台等各类园林景致, 将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融会贯通。

(三) 规划设计要兼顾实用性和前瞻性

高校园林景观的规划应与所在城市和本校的发展规划相协调, 充分考虑到学校将来的发展建设、办学特色, 并结合所在城市的气候、水文、地质等具体情况, 遵守绿地规划的生态规律, 并考虑到学校师生各种功能需求。

高校校园景观不但是满足校内师生学习、生活和休闲的重要设施, 也是配合教学, 开展人文和科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 校园景观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学科发展需要和功能区的延续性和变化趋势。

四、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 重视校园园林景观的合理设计, 关注景观工程实施建设

在校园园林景观建设初期, 要综合学校多方因素, 全面调研需求和分析, 对景观设计提出详细要求, 积极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校园景观设计活动中, 保障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和持续性。

(二) 加强校园园林景观施工规范和监督

通过调研发现, 不少高校校园景观在造景施工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和质量跟踪。施工方为追求利益最大化, 种植或移栽时只图简单快捷, 没有找专职专业人员完成工程作业, 各种植物栽至目标位时, 没有严格按照植物生长的规律栽培种植, 造成后期管理难度大, 甚至有些植物后期无法管理。

如高大乔木移栽时土球太小, 种植坑深度不足, 使得新移植树木自我给养功能较差, 以至后期长势长期贫弱;草坪种植时营养土层厚度严重不足或施工面高低不平, 造成草坪扎根过浅无处吸收营养也无法进行正常灌溉养护, 长势偏弱或死亡;另有的绿化园区为了节省成本甚至未设计安装完备的灌溉系统, 仅依赖自然降水完成对园区内植物的浇灌, 结果得不偿失, 造成旱季时乔木卷叶、灌木脱水、藤本植物落叶、草坪大面积干枯。

所以, 必须在施工这一环节把好校园景观建设, 为后续的维护管理和长期保质提供必需保障。

(三) 加强校园景观的维护管理

“重新植、轻管理”也是高校校园景观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后期维护是其能否长期保持稳定性状的重要措施。

然而, 为了节省费用, 一些高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养护和管理队伍, 使整个园区景观的维护长期处于“亚健康或无健康”状态, 导致植株贫弱叶色枯黄甚至死亡, 各类精心设计和建造的校园景观日趋模糊弱化, 甚至不得不重新建设, 造成“短期省钱, 长期浪费”的现象。

因此, 园林景观的维护首先要求的就是专业性, 即由专业的队伍参与园林景观的日常管理和养护, 在管理中讲究专业、注重细节, 依照各种植物的生活规律和习性开展日常的养护工作, 才能够保证园林景观随时处于最佳的状态。

(四) 建立科学合理景观管理规范, 探索创新管理办法

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保障, 校园景观建设工作将是散乱无序, 无连续性的片段活动, 导致设计无规划, 施工随意, 维护混乱, 景观短暂性现象。

景观建设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下才能有效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可规定校园景观建设各环节的操作规范, 明确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角色和任务, 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实现质量跟踪, 从而有效保障校园景观常绿长兴。

另一方面, 多形式开拓景观管理和维护途径, 将景观建设和维护意识深入人心, 普及宣传, 延伸其使用功能, 引导师生关爱校园景观环境, 树立“校园是我家, 我爱我家”的责任意识。

如可把校园绿化景观划片分区, 交由学生自行管理, 除去专业性太强的工作外, 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 如清理落叶、保洁等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 灌溉、施肥、剪枝等工作由专业人员教导下完成其中部分。通过校园共建共管活动, 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增加了园林知识, 有加深了其作为校园主人的感受。

总之, 现代园林景观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设计不但要展示高校的时代特征, 还要满足人性化需求, 遵循生态原理。高校园林景观意义的发挥和作用实现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手段, 专业的管理队伍和完善的保障制度。

摘要:本文通过对校园景观建设现状梳理和分析, 结合高校发展趋势, 明确了高校校园景观的作用和意义, 提出现代高校校园景观建设应遵循的几个原则及其保障措施。

高校校园景观建设 篇5

来源:景观设计 http:///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对于教育的投入也日益增大,2010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GDP4%,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比重。其中高校的建设成为重中之重。校园环境已经成为学校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成为高校的名片,更为学校师生提供了学习,生活,教书环境,优质的校园景观环境使人心情愉悦,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校园景观由教室、图书馆、宿舍、运动场、服务设施等硬质建筑,以及道路、绿地广场等开放场地组成。当下国内的校园景观环境,很多都是由市政或园林部门设计与实施,强调硬质铺装,道路宽敞,讲究气派。形成了与外界类似的市政环境,使得校园的景观文化特色难以体现。

高校作为高等学府,文化与知识高度集中的区域,应保持自身独特的校园景观文化,彰显一所大学的独到审美与品位。如:北京大学老校区的古典式建筑景观环境,以及与之协调的参天大树,绿荫遮盖,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高校是象牙塔,就应该保持它的高尚的环境品格,继承和发展它的校园文化,并将其与校园景观的设计相融合。

目前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的绿地面积相对不足,在城市中生活,享受田园风光已经显得极为奢侈。校园景观的设计,应该回到质朴与平和上面来,形成自己校园的特色景观,“生产性”景观设计就是其中的一条比较好的路子。减少过多的硬质铺装,过大体量的构筑物,回归到乡土景观的设计中。环境的营造应该以简朴、经济、美观、实用为原则,而在绿化,应该尽量向“生产性”景观靠拢,甚至可以养殖一定数量的小型动物,展现真正的田园风光。

“生产性”校园景观,有诸多优势。首先是它的经济性,造价上来看,纯粹的观赏性苗木,树种,在培育,种植上面成本很高。往往为了追求华丽的效果,许多高校实用了不合时宜的植物搭配,使得后期管理维护成本巨大,最终只能选择粗放式管理,观赏性也就大打折扣了。生产性景观的植物选择,大多是经济作物。比如果树,浆果灌木,粮食作物,甚至块茎类的植物,种植成本较低,选用易于管理的,粗放型经营的生产性作物,时宜当地的气候,水文,土壤,光照等特点。不需要过多的人工处理,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其次,是它的生态性。与大片的硬质铺装广场不同,有野菜,草地果树的覆盖,下垫面的吸热能力提高许多,比热容也相对硬质地面高。夏季升温慢,气温较低,增加了凉爽,冬季降温慢,不至于过于寒冷。形成了良好的小气候,周围的舒适度明显提高。同时,生产性作物,也吸引了许多虫鸟,校园内生气勃勃,那些在城市中消失的昆虫,鸟类等动物也许会回归。归向自然向来是中国人不变的情怀。第三,公众参与度的提高。现在的大学生,课余时间多是在宿舍内上网打发时间,网络的出现虽提供了方便,却使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生产性景观提供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可能性和公众参与。师生组织种植,养护,收获等生产活动,既愉悦了身心,又让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同学们有了良好的交流机会,在活动中,校园的文化氛围自然会形成,也就是校园独特的文化。第四,农业科普的机会。城市化的进程使得许多城市的学生对日常的饮食的来源,农产品非常陌生。通过生产性劳动,给大家上一堂科普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无好处。

生产性校园景观,其目的不在生产,不在乎经济收入,在乎的是校园环境的改善和校园内良好的交流气氛。生产性景观元素的加入,当然不是完全抛弃所有观赏性的景观要素,两者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优美的环境。而且,在校园规划中,不同的区域也应补同对待,如在办公区应以观赏性为主,在生活区就可多增加生产性元素,这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探析高校校园景观雕塑的文化性设计 篇6

前言

校园景观雕塑是每一个大学都有的景观元素,如何在雕塑设计中体现自己文化特色,是所有高校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对于一个优秀的高校景观雕塑设计而言,并非是单纯处于设计师的设计感觉得来的,而是应该结合校园自身的需求来设计的。对于高校景观来说,它的文化和精神功能是首高校校园景观雕塑设计就是要创造一个能艺术地反映出特定文化的形象,因此必须注重其文化性设计。

大学校园景观中文化表达的重要性

大学文化从构成来说,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方式文化四个方面。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的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建筑、园林景观空间、教学硬件一设施等,是大学文化的物质载体;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的科学技术成果、校风、校训、学校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制度文化是大学内规章制度产生的文化;行为方式文化指师生行为活动产生的文化,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的成功与否是评价一所大学景观设计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1.校园景观通过文化传承历史,体现地域特色,打造时代形象

校园历史文脉,狭义上来说,就是校园文化厉史的脉络,是学校传统历史和当代文化的渗透交融。对校园历史文脉的传承包括对先有文化的继承性传承和选择扬弃性传承,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校园景观设计对历史文脉选择扬弃性传承愈来愈占主导地位,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实现超越性传承,这才是对校园文脉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而打下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当地经过长期历史沉淀积累的地方乡土文化特色。它是被当地人所认可的一种文明,反映了当地生活的方方面。校园人文景观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特色,塑造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提升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每一所大学因其办学时间、地理环境特点、办学宗旨、办学规模以及模式的不同,会有专属于各自的校园精神文化。创造有个性的景观,充分表达属于自己高校的校园文化气息,可以营造出校园独特的时代形象,增强师生校园荣誉感责任感。

2.校园景观借文化优化学生认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意志

校园人文景观通过每一块草地、建筑、小品,体现一定的节奏、韵律、秩序、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能力,以及艺术创造能力,优化学生认知。同时人文景观里饱含积极的情感和思想,学生在认知的同时,丰富了精神世界,心灵得到净化,陶冶了高尚的情操;比如,校园景观中奋勇拼搏的运动员竞技雕塑、爱国主义壁画,学生会在思考中感悟执著、勇敢、坚强等美好品质,从而激励自己的热忱,学生只有通过对人文景观作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意蕴的整体把握,才能理解人文景观作品的深刻内涵,并反过来促进他们更深刻地提高自己的意志,鼓舞自己的精神。

高校景观雕塑文化性设计的体现

符号学认为,符号是能有意义地表达某种事物的任何东西。而校园景观雕塑设计的表现内容、使用材料、表现形式、以及色彩甚至景观选择放置的地点,都可以说是一种符号,都可以用来传递文化的信息。在理论上,高校景观雕塑是完全可以体现文化的。

1.在内容上体现

可以将记载文化的符号直接以雕塑的形式表现,这种符号有文字、图画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一个景观雕塑设计的宝库,里面包括大量蕴含良好寓意的符号,可以在景观雕塑设计中直接使用。比如说记载某某历史事迹的碑文,其内容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体现。图例是集美大学校内陈嘉庚墓园墙上的浮雕,内容直接取材于宗教的、民俗的等历史故事。

2.在使用材料体现

在高校景观雕塑设计中,所使用到的材料有许多种,例如木材、石材、钢铁和玻璃材料等等,每种材料质地、纹路、机理、色彩和触感上面都有差别,引起人们的心理感受也各不相同。传统材料的使用能带来一种扑面而来的古朴文化气息,自然材料的使用引发人们的是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感觉,工业材料的使用往往使人感觉到现代化和略显冰冷的气息。这只是一般而言的文化,有些在特定场所使用过的材料,更是能让人引发对历史事件更具体的联想。

3.在形式上体现

由于各区域在环境、自然材料上的不同,各大小区域获得的造物材料也不尽相同。而景观雕塑设计的造型形式和当地的审美趣味是不能脱离的。因此,一种造型形式,蕴含的是不同的文化。历史上曾经出现巴洛克、洛可可这些奢侈浮夸的造型风格,也出现过新古典和现代主义等简洁理性的风格。每种风格带给人得都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再现。而中国传统营造园林的手法中穿插的廊柱、迂回的回廊等蕴含的古意更是令人神往。

4.其他方面的体现

还有其他一些体现文化的设计手法,比如说使用某种特定的色彩,例如中国红等等。这些特定符号的使用,能够给校园景观雕塑增加特别的文化意味。

结束语

总而言之,景观雕塑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校园景观雕塑的文化特色和其地域特征,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景观雕塑设计中应当充分体现校园的文化艺术气息和风格,特别是景观雕塑之间的风格应当相互呼应,融入浓重的时代感和文化气息,以充分体现景观雕塑的文化艺术性。

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原则 篇7

德国著名的文化史家施宾格勒非常重视景观, 他将景观理解成为文化的基础, 在他看来“就连植物和动物的历史, 就连地球外壳的历史或星辰的历史, 也是一种寓言的汇集, 并把自我存在的内心倾向反映在外界的现实上”。 尽管斯宾格勒可能把景观泛化了, 但是从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看, 这并不是夸大其词。因为, 正如马克思所言,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 特定环境的性质必然反映了人的状态。实际上, 多数人都承认,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环境与人构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人要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应自身的生存, 另一方面环境也会深刻地影响人。环境对人的影响, 从群体而言, 会铸造一个民族的精神, 从个体而言, 会塑造一个人的灵魂。从根本上说, 人类生存的历史, 其实就是人与环境互动的历史。”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比埃尔把景观规划视为“一种思考方式, 一种哲学途径, 它使规划师、政治家和公众认识到一切土地规划和管理的决定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

如果说, 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景观设计的基础, 那么, 对于大学校园这样的特殊社会空间来说, 景观设计又具有何种具体的意义呢?首先, 必须肯定, 这与校园本身的特殊性质是联系在一起的。大学作为人格塑造者、价值批评者、文化守卫者, 在全部现代人的塑培过程中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一原因, 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加塞特主张“把文化系确立为大学乃至高等教育的核心”, 这是因为, “没有文化的生活是有缺陷的生活, 是遭到破坏、不真实的生活”。大学的使命, “总是有一种最新的思想体系存在, 一种富有时代本质特征的思想体系, 它代表着时代的最高境界和层次, 这种体系就是时代的文化”。

我们看到, 西方近代以来的教育实践和思想, 无不强调环境的作用。例如, 法国18世纪的唯物主义思潮正是最重要的环境决定论思潮, 其著名代表卢梭, 在描述其教育思想的《爱弥儿》名著中, 便把主人公的房子周边设计成完美的花园。在当代, 无论是西方, 还是中国, 由于经济发展和市场的作用, 尽管是当代大学, 也普遍受到市场指挥棒的影响, 因此, 在其景观上也产生一些为人诟病的现象, 例如新建建筑对工业化风格的大量采用, 捐赠建筑表现出浓厚的商业气息, 但是这些现象也同时都遭到世界著名大学的不同程度的压制和许多大教育家的批评。

在中国, 由于近代高校发展的独特历史, 多数具有悠久历史的高校都留下了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校园, 这些校园不仅为学子们提供一个优美的修身之地, 甚至也为一个城市增添了文化色彩。这使得清华、北大、南大等等这些知名高校的校园成为独特的城市风景。不过, 令人担忧的是, 包括这些著名高校, 在快速发展过程中, 受制于既有空间和相关方面因素的制约, 无论新建的现代化建筑, 还是新建的校园, 也都明显地丧失其早期古朴、隽永和凝重的风格。特别是全国各地兴建大学城, 大搞“圈地运动”, 灰色的钢筋水泥几何体成了困锁莘莘学子的牢笼。

现在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是满足于从“无”到“有”, “有”比“无”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 校园景观整齐划一地搞些喷水池, 几个月之后变成一潭死水或臭水沟;建筑墙面一律是白条贴面瓷砖, 教室与厕所别无二致, 难以区分;雕塑往往是昂首挺胸、手拿课本的“金童玉女”, 与时代风貌已经差之千里, 具有严重的滞后性。这种“短 (视) ”、“平 (庸) ”、“快 (速退化) ”的校园建设, 在总体上粗制滥造、缺乏个性。即使为了附庸艺术和美感而别出心裁地设计的雕塑和建筑风格, 亦是模式化、概念化现象严重。因而也难怪产生了奇怪的攀比校门现象。

面对这种现象, 我们不得不呼吁广大高校的领导、规划者和设计者们, 都来充分思考校园文化的发展道路, 把校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结合起来, 从探索高校的本质和学校的个性入手, 建设陶冶身心的精品环境。

各个高校, 在建设自己的校园环境时, 无疑要有自己的个性。在此, 笔者结合香港中文大学的例子来谈一些具体的看法。香港中文大学“天人合一”的校园文化景观, 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性和这所大学的独特地位。这一景观建在一座临海而立的山坡上, 山虽然不高, 却是绝顶。面对吐露港, 背依中文大学, 四下里, 视野开阔, 天风荡荡, 海潮时涌。极目远眺, 天海之间一抹远山, 依稀仿佛。碧海蓝天已经连成一体!近处, 一株古榕树, 葱茏如盖, 一环池水, 呈月牙状环拥老树并向四下铺陈, 池水浅约十厘米, 清澈可人。当游人步入水池之后, 悬崖之边缘时, 奇景顿生:人以天海一色为背景, 加之面前一池清水将人影倒映其中, 一时间天空之人, 水中之人, 天海池水中之人, 交相辉映, 浑然天成, 正是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置身其间, 你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奇特构思和良苦用心。这一景观已经成为香港著名的景点, 不仅所有中大毕业的学子在毕业礼前都来留影以作纪念, 而且越来越多的港人和外地游客也都慕名而来, 一探究竟。前任中大校长金耀基教授曾称此为“香港第二景”, 并补充:第一景空缺。

从这一景观的成功, 我们可以总结出最本质的一点, 就是:它之所以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特色和标志并被所有中大人所认同和接受, 关键在于它是切合了自身的个性特点, 利用了自身的独特资源, 加之以人本化的设计、科学性的建造而达成的结果。一言以蔽之, 就是从文化根基入手, 以个性作为原则。

进一步分析可知, 它是利用了自身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的优势:

首先我们看文化环境, 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之一是新亚书院, 中大人的学术代表性人物是钱穆钱宾四先生。众所周知, 钱穆先生非常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因此, 从这个观念来挖掘自身历史和文化资源, 不仅具有广泛的体认基础, 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独一性。

钱穆先生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史家。他在《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说:“天人合一观, 虽然我早年已屡次讲到, 唯到最后始彻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钱穆的天人合一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人文与自然的合一……二是人文世界的统一……钱穆的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一种关于人际间的道德精神。 由此来看, 把“天人合一”作为景观建设理念, 不仅突出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历史,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上获得了独特的位置, 从而提升其内在的品质。

上述例子说明, 挖掘自身人文内涵, 结合高水平的景观建设和造型样式, 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凸现校园文化的人文精神, 这正是当代校园景观建设的基本原则。

当然, 在实现这个原则的时候, 我们仍然需要走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以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道路。我们看到, 香港中文大学的“天人合一”景观的成功, 除了找到了钱穆先生的思想观念外, 更重要的是合理开发利用了自然环境, 香港的内海、蓝天以及海天之一色, 校园的高坡、古榕树以及整个港岛的明净空气和阳光。必须承认的是, 不是所有大学都具备这种有利的自然环境, 但令我们忧虑的是, 即使在自然环境已经先天落后的情况下, 目前的校园建设中还在大肆动工, 大兴土木, 铲除原有古迹、自然风貌, 将缓坡夷为平地, 将绿地变为沙砾……于是所有的校园变成统一的、无差别的位于沙漠上的灰白色几何体建筑群。在这种状况下来展望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化、个性化, 已经是无从谈起了。

所以我们在此强调的并不是要眼光一致盯住“海阔天空”的自然, 而是要留心身边的“自然”环境 (这个自然已经是广义上的自然了, 包括地理和人文) , 审视自身, 合理开发, 创建美好校园文化。我们漫步在一些老校园里, 一方断碑, 一段残垣, 都能使人思接千载。北大、清华的原有园林遗址, 那些历史陈迹的合理保留和运用给人们以特殊感受, 这也是山海自然不能取而代之的。合理地运用自身的自然和历史资源, 每个校园都可以创造出自己的美景。

摘要:大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空间, 其景观无疑应当充分体现人文价值和文化内涵。本文对当前校园景观建设的盲目性和粗鄙化进行了建设性批评, 并以香港中文大学“天人合一”景观等例强调打造精品校园的意义, 阐明当代校园景观建设的基本原则:挖掘自身人文内涵, 结合高水平的景观建设和造型样式, 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凸现校园文化的人文精神。

高校校园景观建设 篇8

现在的校园建设, 过多追求高、大、上, 多了些“脂粉气”。设计上盲目追求欧美模式, 淡化或忽略地方特色, 全国各地出现了风格、元素雷同的校园景观。尤其是新校建设过程中, 时间短、投入大, 重景观、轻使用, 建成后的校园景观, 空间上, 大片的广场、草地, 空间与尺度不合时宜, 呈现空旷无生机的状态;形式上, 手法单一、景色单调, 很难满足人的不同心理要求, 不适合停留观赏。这种脱离地域, 忽视个性的设计, 很难引起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无法实现其应有的景观效果。

实际上,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自己的历史, 即文脉, 如何在校园景观建设中保持特色, 延续文脉, 谱写自己的历史, 是高校景观建设中面临和考虑的问题。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 高校校园景观会呈现出一些特有的、相似的共同特征, 但一所有特色的大学会在景观中展现一些鲜明的个性特征, 正是这些个性的元素和空间布局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历史和文脉, 使其不同于其它院校。

2 项目背景介绍

该项目是山东艺术学院新校区的修缮项目。梅园初建于2008年, 为了纪念2007年已故本院名誉院长、国画大师于希宁先生。因为初期建设简单, 景观效果不理想, 2012年做了进一步的设计和修缮, 完善了景观。

3 景观设计理念

3.1 体现校园文脉

文脉就是文化的脉络, 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 景观中的场所精神就是一种, 即通过特定的景观设计方法表达场所的主题, 引导游人的精神境界。高等学府, 尤其是艺术类院校, 校园景观的设计要从学校的特色出发, 创造利于师生学习和思考, 能激发师生创作灵感, 宁静而富含文化气息的环境。梅园的文化意义在于体现艺术的代代传承, 游人到此可以缅怀老先生, 体味老先生留给我们的人生教诲和艺术成就。

3.2 方便游览, 以人为本

“人创造环境, 环境影响人”, 在以育人为主的高校, 校园景观设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梅园的功能是以纪念为主, 游览为辅, 当师生和游人进入园中, 可以方便领略园内景致, 领会景观精神。梅园总体形状呈圆弧状, 在路线的设计上, 顺地形而设, 方便游览。起伏的地形和风景分布于道路两侧, 满足观景的要求。

3.3 营造生态环境

高校景观建设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景观作为校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但要考虑当前的现实需要, 同时要兼顾长远的发展, 不仅要美观, 而且要科学。梅园的植被选择, 遵循适地适树原则, 乔木为主, 搭配小乔木和多种灌木丛, 辅以少数草地, 形成科学的、多样性的植物群落;材料的选择上注意环保和安全, 实现景观的长效性。

3.4 形式与功能并重

“形式服从功能”应该是校园景观设计的立足点之一。校园景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2方面: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 一个好的校园景观应该同时具备这2项功能。梅园的纪念意义决定了它以实现精神功能为主, 包括园名、人物雕像、梅花、题字、碑刻, 无不传递着老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 感染和教育着后人。同时园中的铺装、景石、花架、小桥流水、石上木亭和生机勃勃的植物又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和身体的舒展, 不失为一处休憩游览的好去处。

3.5 具有艺术品质

追求艺术是园林发展的基础, 随着科学的发展, 现代景观设计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科学手段, 景观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 也是一种科学。但不可否认的是, 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艺术都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具备很多素质和艺术修养较高的师生, 特别是艺术类院校, 师生对艺术的追求更为迫切, 景观的设计和实现上更应该注重艺术的多样化, 创造艺术化空间, 满足师生的审美情趣。

4 景观内容

4.1 总体布局

该园处于下陷半围合地势中, 东、南、北三面是挡土墙, 西面临湖, 湖面跟梅园高差较大, 园子绕湖呈圆弧状。整体布局采用自然式, 符合梅园气质, 局部采用规则式, 烘托其纪念氛围。一条轴线, 自然置景, 一条主线绕湖而行, 采用仿古青砖和碎石铺路, 穿插于起伏地形间, 构成景观发展轴线, 景观序列沿轴线依次展开。局部空间自由灵活, 传统造园风格与现代景观技术相结合, 互相补充, 相得益彰。为了突出梅园气质, 加大了地形上的高差, 同时利用地形的变化和植物的遮挡将空间分割成多个小空间, 这些小空间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 沿主线分布, 方便游人游览, 同时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

4.2 空间及景点构成

入口区采用中国古典园林形式, 通过圆形拱门、置石、栽竹等手法点缀空间, 创造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境, 主用作用是引导游人进入园内。该园的中心景点位于园子中心位置的于希宁纪念小广场, 场地内设雕像、景观石。空间上, 三面塑造土坡进行围合, 坡上植梅、红枫、海棠、玉兰、景观松、银杏等, 这种设计强化了场所, 给人以私密感和安全感。场地一面居高临水, 下面为校园内的景观湖, 用借景手法将校园景色纳入其中。游人到此, 居高临下、依静而思、缅怀前辈、展望未来。

梅园中, 从入口开始, 沿观景主轴线, 多处景观题字。其中“问梅、探梅、赏梅”三组题字, 既起到点景作用, 又作为景观线索串联各个景点。此外还刻有于老先生为自己写下的自勉诗句“才德亲修养, 三魂共一心”。

4.3 材料的选择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 其姿态优雅、香气袭人, 深得中国文人名士的喜爱, 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造景植物之一。现代园林中, 植梅同样为园林增添无限的诗情画意。为了烘托梅花的古色古香, 衬托于老先生质朴的人格, 梅园小品在材料的选择上, 采用仿古的青砖和原木。

4.4 植物的选择

植物种类的选择非常重要, 基本要求是适地适树, 其次是要求选择的树种在意境上与整个环境氛围相协调。梅园选择的树种都能在当地生长良好, 并且具有很好的观赏效果。共种植各类植物30余种, 以梅花为主, 搭配多种常绿、阔叶、观花、观果植物。梅花主要有杏梅、红梅、美人梅、榆叶梅、腊梅;常绿树种是松树, 杉树;阔叶树种为银杏、红枫;观花植物为丁香、玉兰、桃花、海棠、杏树等;观果树种主要有柿树、石榴、山楂、木瓜等。另外, 还搭配各种灌木和竹子, 有石楠、黄杨、迎春、迎夏、南天竹、淡竹、火棘、贴梗海棠、棣棠等, 草坪选择管理方便、生长旺盛的麦冬和结缕草。乡土树种的选择节省了成本, 同时避免了日常养护管理难的问题。

5 结语

高等院校的校园景观规划和设计, 是校园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好的校园环境离不开优秀的景观建设。高校在建设过程中, 要重视景观设计和建设, 科学规划, 精心设计, 重视功能和特色, 为学校和师生创造一个可观、可览、可忆的独具特色的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87

[2] 金柏苓.中国园林学的基础和领域[J].中国园林, 2004 (3)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 篇9

1 高校校园自然景观设计

1.1 高校校园建筑、水景等自然景观设计宜多采用乡土材料和本土设计风格

首先, 乡土材料的使用降低了建设成本;其次, 这样的景观空间富有地方特色, 是对地方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传承, 这与大学文化传承的宗旨一致, 也能展现大学立足本土、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

1.2 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设计在各个区域应该各有区分

校园入口区是属于形象宣传和展示区域, 植物布置应该选择植株高大、树形优美的常绿树种, 保持稳定的外在形象。植物层次以草坪和大型乔木2层组成, 植物分布以规则且舒朗的布置为佳, 这样视野开阔, 内外景观有沟通, 营造校园内外交流顺畅、与社会接轨并融合的大学氛围;教学区需要营造安静的教学环境, 可多采用绿篱进行区域划分和行走路线的限定, 让过路行人与教室保持距离, 减少干扰, 并且一定高度的绿篱可以有效地减少噪音。教学区的植物布置可以柔化建筑的线条,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但要注意教室周围的植物不宜过密, 会遮挡光线;生活区的植物景观设计应该多样化, 体现在造型、色彩和层次等方面, 营造轻松活泼的生活休闲环境, 展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在不同的分区可以选用1~2种骨干树种营造独特的景观, 区别于其他分区。例如武汉大学除了享有盛誉的樱园还有桂园、梅园、枫园, 利用樱花、桂花、梅花和枫香这几种植物将校园分为几大区域。春季樱花落英缤纷, 夏季绿荫覆盖, 秋季桂子飘香、秋枫似火, 冬季白雪红梅, 景色优美而特色鲜明, 又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2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设计

2.1 以人为本的校园景观设计

在空间中人的需求 (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 满足是第1位的, 这也就是景观设计中的以人为本。物质需求是指空间使用中设施是否齐全、位置是否恰当、尺度是否适宜。心理需求是指在空间使用中能否让人感觉安全、舒适和心情愉悦。高校校园中的空间比较复杂, 既有公共活动的大空间、宁静学习的小空间, 又有热闹的运动空间和闲适的休闲空间。因此, 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加以区分。在公共活动空间中设计中, 可以利用大型广场、大面积草坪来衔接各个建筑和设施, 形成一定的向心力。建筑、设施等尺度应该相对较大, 有利于形成气势恢宏的场景;休闲空间可以利用宿舍楼下、院系建筑前后的庭院等围河感比较强的小片区域, 师生可以在这里小坐、交谈、看书等。这样的空间景观设计可以采用小尺度, 营造亲切宜人的氛围。多利用植物来塑造空间, 具有自然气息。

2.2 以学习为主体的校园景观设计

高校校园景观需围绕学习来进行设计, 应该突出教学区的设计。教学区的设计首要考虑人流的汇集与疏散, 避免交叉和干扰。可以通过道路分级和建筑组团来达到分流。一级道路可以行车, 贯穿全校到达每个建筑组团, 但离教学楼有一定距离。二级道路贯穿建筑组团, 到达每栋建筑入口、出口, 但与教室窗口保持一定距离。教学区可以利用植物围合形成半私密的学习区, 也通过雕塑、小品、匾额、标语、宣传栏、学习角、阅读区、作品展示区等设置, 营造学习氛围和交流环境。

2.3 体现学校性质和办学特点的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需要提炼本校的办学特点, 结合学校性质来综合考虑, 也要体现本校校训和大学精神。如综合院校、师范院校、农林院校、军事院校、医科院校、艺术院校等, 这些都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首要依据。军事院校强调规整严谨、庄严肃穆, 农林院校植物景观为主、生态环保, 师范院校体现尊师重教、无私奉献, 艺术院校布局灵活、艺术感强。

2.4 传承当地文化和本校文脉的校园景观设计

采用本土设计风格, 选用本土特色材料和文化符号作为设计素材, 采用当地的施工工艺等, 都是当地文化的传承。本校的学校名人、重要校友, 学校发展的重要事件、重大成果等, 都可以纳入景观设计范畴。可增强学生和老师的集体荣誉感, 更能展现高校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

人创造环境, 环境也能塑造人。优美的校园景观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 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能够创造促进交流的生活环境, 展现高校及学生的风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最终能够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摘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角度, 探讨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方法和要点, 提出了利用本土设计、人文景观设置等方法, 来营造具有一定文化内涵、承担历史传承的高校校园景观, 给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高校校园景观小品设计初探 篇10

在各地如火如荼改造高校老校区、建设新校区的今天, 校园景观环境的优劣已经成为评价校园建设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其中的景观小品设计, 更是承载了众多有意义的功能, 可以寄托时代脉搏, 弘扬人文精神, 宣传积极进取理念。本文在对南京部分高校校园现有景观小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合理地提出评价意见, 并基于此展开对校园景观小品设计方法的探讨研究, 以期为今后的校园景观建设或改造提供一些方法指导。

一、景观小品概述

景观小品, 也称作园林小品, 起初是指园林中的典型小建筑, 如亭、台、楼、阁等等, 现今的景观小品一般包括建筑类小品、雕塑类小品、植物类小品以及其他类小品。

建筑类小品一般指的是有别于大型建筑的小型建筑。此类建筑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之外, 其艺术性和观赏性作用也十分明显。利用植物为基本材料, 对其进行人为的设计, 使它们呈现出亮丽色彩, 表现出各异的形态, 都可以称作植物类小品, 比如最近比较流行的立体花园。雕塑类小品一般是指安置于室外环境中的重点位置, 以供游人观赏为主的雕塑。其他类小品一般包括花池、景墙、坐凳、置石、灯具、栏杆等等, 也可以称作室外家具类小品。

二、高校校园景观小品的特点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 高校承载着教书育人的特殊社会职能, 高校校园的景观小品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性, 必然在其分类以及功能上有着个性化的特点。

(一) 大学校园景观小品的分类特点

校园中的大门、亭、廊、花架、桥等, 可以称作建筑类景观小品。优秀的建筑小品能恰到好处地点缀校园内部景色, 和谐周边环境, 明确空间等级划分, 进而丰富校园的文化气息, 让师生感到对于本校文化的认同感和周边环境的亲和力。

校园中的雕塑类小品, 通常包含纪念性雕塑, 主题性雕塑以及装饰性雕塑。它们依托于校园的文化情境, 其本身带有比较明确的文化意图。部分雕塑是纪念与本校或者本地域有关的人或事, 有的是圆雕, 也有浮雕;部分雕塑以某些特定主题作为其创作灵感来源, 意义在于通过雕塑引起师生对此主题的共鸣, 进而鼓励他们去追求美好的事物或发扬积极向上的精神;还有部分雕塑小品依附于建筑或者其他类型的小品之上, 起到美化主体的补充作用。这类雕塑小品目前在高校校园内还较为少见。良好的校园雕塑类小品设计, 能体现校园的文化特色, 给学生们以精神上的共鸣。

校园中的座椅、垃圾箱、电话亭、花池等等, 都可以称作户外家具类景观小品。高校的户外家具设置应该以提升校园整体环境品质为目的, 还可以吸引人流的走向, 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休憩与交流场所, 创造宜人的校园户外空间环境。

(二) 高校校园景观小品的文化特色

大学文化是大学为追求自身组织的社会价值和实现办学目标, 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 通过大学人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形成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它是大学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之所在。学校独特的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是学校长期发展积累沉淀的价值观念、校风学风等思想的结晶, 体现并作用于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各个环节, 是学校的灵魂所在。

大学文化可以通过很多具体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地理环境、规划布局、建筑特色、校园环境等等, 这些都能反映大学文化的丰富内涵。而校园景观小品作为一种常见的校园景观的组成因素, 必须能较好地彰显校园文化, 使置身其中的师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大学文化的存在和熏陶,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观。

校园景观小品所体现的文化, 既要包含当今流行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 更要体现本校园的深厚历史人文底蕴。前者是体现共性, 而后者则是发扬个性, 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寄托文化于景观小品这样的物质形态之上, 进而影响在校师生, 为大学校园的本质功能服务。

三、部分校园景观小品评价

笔者针对南京部分高校的校园景观小品作了一些评价研究, 明确了一些设计的优势或劣势, 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建议。分析评价分别从小品的空间构成与布局、设计特点、功能实用性、养护管理、与植物配置的结合等方面来论述。

(一) 校园景观小品空间构成与布局

“空间构成”即指景观小品在竖向空间上的设置情况, 其竖向标高与场地的关系是否融洽;而“空间布局”指的是作品的平面空间布置方式以及设置位置。比如, 就南京林业大学内的一处木质景亭来看, 此亭位于新教学楼与综合楼之间的一处小型水景园中, 临水设置, 木质结构, 底部有柱桩伸入水中作为支撑, 亭身高出水面约50cm, 在标高上与周围的环境做到了协调 (如图1) 。在平面布局上, 此景观亭位于此小型园林一角, 对外与校园路相联系, 对内和园内的几处小景隔水相望, 使得师生在此亭中可以很好地品味周边环境的意趣。在空间上, 这样的设计是比较合理的。

(二) 校园景观小品的设计特色

所谓设计特色, 应该包含形态特色、色彩特色、时代气息、文化特色、地方特色几个方面。形态是抽象还是具象, 能否容易为师生所辨识与接受, 材质运用是否合理并有新意, 在色彩方面能否做到舒服自然并与环境结合得恰到好处等都值得慎重考虑。而时代气息、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都可以通过研究小品的题材构思与外部形态以及材料运用进而得出合理的评价结论。如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入口处的主题雕塑, 通体采用水泥涂白色外漆, 形象是一双手托起一个地球 (如图2) 。造型呆板生硬, 主题是想表达知识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其在命题和表现上缺乏特色, 造型和材质上古板呆滞, 导致其难以成为一件优秀的校园雕塑类景观小品。尤其是在校园入口处这样的显要位置, 放置这样的作品, 难以彰显校园特色。

(三) 校园景观小品的功能实用性

校园户外家具类小品, 首先要突出其功能要求, 如座椅、路灯、桥等在使用上能否很好满足需求。笔者研究了几所高校的户外家具类小品, 集中于坐凳一类的休息设施。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坐凳设置的位置不尽合理, 在某些需要休息设施的地方没有坐凳, 而在某些地方坐凳设置又比较多余。还有一些石质坐凳的舒适度欠佳, 导致使用率低下, 造成资源浪费。

(四) 校园景观小品与植物的配置情况

植物是室外景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在这里尝试从与植物配置结合的角度来评价景观小品, 因为小品如能和植物景观做到和谐共生, 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 就可以很好地加强大环境的景观效果。园林植物包括草本、木本两大类, 其中观赏植物的种类繁多, 色彩和形态丰富多彩。在四季中, 同一片植物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色彩。景观小品是人工, 植物是自然;小品是静止而无生命的, 植物是蓬勃而有活力的;小品的线条稍显平直生硬, 而植物的造型线条柔和优美。所以, 植物与小品的配置, 即是利用植物美丽的色彩和多变的线条来调和景观小品的生硬线条, 丰富空间变化和色彩感觉。而植物一年四季的变化, 又可以赋予景观小品空间的季相感。如果能做到二者之间配合得体, 可以说是互为因借, 相得益彰。在现有的校园景观小品实例中, 大多是将主体小品周边配置相应的植物, 循规蹈矩, 植物是植物, 小品是小品。而真正仔细考虑过二者之间的结合效果的案例还难得一见。

(五) 校园景观小品的养护情况

养护情况的评价, 主要指的是小品本身的洁净程度, 以及是否存在缺损, 是否进行了日常的维护以维持其正常使用与观赏。这几所高校, 处于校园内重要位置的、大型的小品养护情况都比较好, 即重要的雕塑以及景亭、廊架等等。但是比较次要的路灯、座椅、垃圾箱等小品设施, 则存在养护不力的情况, 还有相当一部分年久失修, 不但无法发挥其正常的功能, 也影响了校园景观环境的总体效果。

四、校园景观小品的设计提议

针对以上各类校园景观小品的要素分析, 可以看到, 当今校园景观小品中存在一部分有特色的作品, 但也呈现出不少问题, 这就为改造和进一步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地方和校园主题特色的缺失、文化表达手段的不到位, 功能的欠完善以及新材料运用的少见是当今校园景观小品设计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所以, 就这几个方面, 可以研究一下合适的解决策略, 以期为今后的校园景观小品设计提供些许参考。

(一) 雕塑类作品要有鲜明的立意, 抽象、具象作品齐头并进。

当今的雕塑类小品, 存在着很多形象雷同、粗制滥造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以抽象形态出现, 用不锈钢塑造出夸张的体块, 乍看十分新鲜, 但是如果不管周边环境如何, 一味重复使用, 换汤不换药, 那就经不起推敲了。这种批量生产的雕塑小品, 充其量也只能称作大型工艺品, 观赏者很难从这样的作品中感受到立意与文化的内涵。换句话说, 这样的小品没有个性, 与周边的环境也无甚联系, 是脱离的, 孤立的, 放之四海皆可以。所以,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所谓抽象作品。每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的人文底蕴与传统, 而每所高校所在的城市也有相应的丰富的文化特色, 这些都是小品尤其是雕塑类景观小品创作的主题来源。景观设计师与雕塑家都应该合理地、深入地挖掘相应的特色文化, 为小品作品明确立意。在表现手法上, 抽象与具象并不应该有优劣之分, 真正的艺术应该是雅俗共赏的, 只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能够为大部分欣赏者所接受的, 都可以为我所用。从目前来看, 具象化的作品放在室外大环境景观中, 尤其是高校校园中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其中一部分有个性特色的雕塑类景观小品往往能让师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唤起其内心对于母校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进而产生自豪感。如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门前的一片小园, 中心塑着一尊梁希雕像。既庄重, 又颇具亲和力。这尊雕像的主人公是我国林业界的巨擘、南京林大前身中央大学森林系主任、教授, 作品将老人家的和蔼形象呈现在南林学生们的面前, 激励大家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 (如图3) 。这是弘扬校园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而抽象类的作品在校园中的成功运用还较为少见, 其中比较优秀的更是凤毛麟角。较之于具象雕塑, 抽象作品的夸张性、趣味性等特点也能引起观赏者的驻足和玩味, 加之高校校园中的观赏者多为青年学生, 朝气蓬勃, 普遍易于接受新技术新观念, 对于抽象作品有较强的接受和认同能力, 所以, 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可以适量增加抽象类作品的比重。

(二) 户外家具类小品要多考虑师生的使用, 做到功能完善合理。

户外家具类的景观小品, 功能性应该是第一位的, 其次才是观赏性。在校园规划设计中, 应该做到在合适的环境中设置合适的户外家具。诸如垃圾箱、售货亭, 书报亭、电话亭等, 都应该合理均匀地分布于校园各个角落, 结合人流的分布情况, 在适当的地方还要增加摆放量。而坐凳类的设置, 还应考虑到周边的环境情况, 在人流比较容易停留的地方如在小型集散地、广场、喷泉等周边也可设置座椅, 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针对校园的特点, 很多学生有晨读的习惯, 相应地也应该为他们提供休息设施。在一些游园中, 开敞或私密的区域, 都应该合理设置坐凳, 从而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合理地设置座椅, 对于创造友善的校园环境, 增加校园户外空间的吸引力都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

(三) 应合理斟酌造型、材质、色彩, 提升其总体面貌品质。

上一篇:默多克新闻集团下一篇:装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