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工作

2024-06-29

农业标准化工作(精选十篇)

农业标准化工作 篇1

1 组建农业标准化工作队伍, 加强农业标准化队伍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标准化工作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组建一支既精通农业技术又懂得标准化管理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队伍[1]。从资金、人力、财务、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加强农业标准化队伍的建设。如豫北地区某地市成立由质监、农业、林业、畜牧、农机、环保、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组成的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 按照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过程控制化的思路, 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坚持把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手段来抓。为此, 领导小组专门抽调相关单位专家技术人员, 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 将农业科技成果和多年生产实际相结合, 编制了农业标准化系列丛书。该系列丛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先期分类收集整理了生产实践中常用的7类环境保护, 农药、肥料使用, 农业、林业种植, 以及畜禽养殖和农机作业等相关标准200余项, 编制成标准汇编。二是组织编写简明扼要、图文并茂的实用技术手册15种, 形成了《农业标准化体系丛书》, 印发量达到10余万册, 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大批“看得见”“学得会”的技术模式, 旨在为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最基础的管理和技术支撑, 增强工作的指导性、科学性、实用性, 促进全市农业生产出更多质优安全、生态绿色、群众放心的农产品, 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2 做好农业标准化的宣传与培训工作

2.1 加强标准化宣传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宣传栏、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 向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种粮大户、菜农、林农、农业园区作业人员、农业投入品经销商等涉农群体进行广泛宣传, 提高全社会的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 使实施农业标准化成为农业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二是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班、研讨班、经验交流会, 农业标准化成果展和现场会, 通过感性认识提高农民参与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加强技术宣传, 普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要将技术标准 (规程) 以“明白卡、明白纸”等形式发放到生产者手中, 使生产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行, 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标准化素养。

2.2 开展标准化基础教育培训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 分层次对标准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层推广人员开展教育培训, 提高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的标准化工作水平。特别要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 普及标准化知识, 使其成为农业标准化的中坚力量, 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2.3 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学习

作为农业从事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加强有关农业标准化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更要加强对专业知识、业务领域知识的学习, 这也是对实践和应用农业标准化的一种推动[2]。

如国家禁用和限用农药名录在2015年进行了补充和更新。禁止使用的农药由原来的33种增加到38种, 增加了氯磺隆、福美胂、福美甲胂, 自2015年12月31日禁用;增加了胺苯磺隆、甲磺隆单剂产品, 自2015年12月31日禁用, 复配制剂产品自2017年7月1日起禁用, 保留甲磺隆的出口境外使用登记;限制使用的农药由原来的17种增加到19种, 调整了个别农药的适用范围。新增毒死稗、三唑磷, 自2016年12月31日起, 禁止在蔬菜上使用。作为农业工作者, 尤其是植保和农资工作者, 应该对以上情况或者业内知识的变化及时了解, 避免发生国家已经禁用的农药, 农资部门还在销售的情况。在查处过程中发现仍在销售禁用农药, 应及时作出处理。指导农户用药时也要及时作出调整, 撰写技术资料更要避免使用禁用或限用农药。

又如国家强制标准2014版《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2763-2014) 》则是2012版的更新版及增补版, 2014版较2012版新增农药65种、食品43种和限量指标1 357项, 同时首次规定了果汁、果脯、干制水果等初级加工食品的农药残留限量指标, 并明确规定12大类食品在检测中需要测定的部位和折算方法。作为农检中心、质检和食药监部门应该对这些标准内容的变动和增补谙熟于心, 以利于指导或从事标准化检测方面的工作。

3 加快地方标准 (规范) 的体系建设的步伐

为深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 大力实施标准引领工程, 适应现阶段广大农民对农作物生产管理的需求, 进一步规范农作物种植, 加快豫北地区主导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推进农作物生产标准化和可追溯性,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进一步推进农业种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进程, 形成有章可循、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 豫北某市质监系统连续多年出版了当地的《地方标准汇编》。在标准的制定、审定、汇编过程中, 当地农、林、水以及科研院所给予了大力支持, 该标准体系的汇编出版便于质监系统和社会各界查询使用, 对规范、指导农作物生产、管理, 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大力加强省级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标准体系, 是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保障, 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技术基础。为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战略的实施,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某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该省农业厅、林业厅、畜牧局等单位, 组织省辖市有关部门一线的同志, 围绕本省小麦、玉米、生猪、水稻、苹果、大枣、食用菌、肉鸡、茶叶等主导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 收集和筛选了大量国内现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征集多条标准体系的合理化建议。在认真研究分析标准的性质、对象与作用、使用范围、内在联系等方面的基础上, 进行归纳、总结, 提出了目前生产实际急需制定的标准。从标准体系结构图、标准明细表、主要标准文本等3个部分, 研究制定了该省《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结构合理、体系健全、相互配套、内容全面, 做到了产前、产中、产后相配套,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 以及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作用, 对于推动该省主导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高其产量和质量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4]。

5 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工作, 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上提出, 支持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 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这充分说明, 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的创建和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已势在必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要坚持集中连片、统一作物布局、具备一定面积规模, 做到“选好一个项目, 制定一个标准, 形成一个龙头, 创立一个品牌, 带动一个产业, 致富一方百姓”。各地市应积极推进国家、省、市3级园艺蔬菜标准园的示范创建活动, 示范区内要有完备的标准生产技术规程, 做到按规程生产, 生产有记录、质量有检测、责任可追究、基地要认定、产品要认证等等, 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全市农业标准化全面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应积极在农业标准化建设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完善基地生产、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的产业化链条。鼓励龙头企业在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制订企业标准, 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6 鼓励企业实行相关认证, 加强涉农产品在企业加工环节的标准化建设

鼓励企业针对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生产加工特点, 鼓励和要求涉农企业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实行标准化管理, 以保证企业自身利益, 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鼓励园区或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 鼓励企业推行ISO (质量管理体系) 认证、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 认证、GAP (良好农业规范) 认证、GMP (良好生产规范) 认证等, 提高市场占有率, 逐步实现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

摘要:根据农业标准化工作实践, 提出了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以期为促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工作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汉明, 李铜山, 张明勤.论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J].中州学刊, 2001 (4) :46-50.

[2]张吉国, 胡继连.WTO农业标准与我国农业标准化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4) :13-16.

[3]于冷.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7) :4.

农业标准化工作总结 篇2

一、“示范区“的概况

我市“示范区“主要位于XX镇境内,XX镇地处市区东北部,全镇有可耕地面积5万余亩,其中有水田3万余亩。XX村处于该镇中心位置,以水稻种植为主,以蛋品加工和小酱菜制作为辅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生产与加工体系。区域内长期致力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生产优质绿色稻米的理想基地。“XX牌“大米是XX省食品类的第一个“绿色“品牌,为了做大做强基地内的XX绿色品牌,年,境内成立了“XX省XX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全市绿色食品的科技示范园区和重点加工企业,也是XX市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近年来,该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进行科技研究、标准的制定实施与技术管理等项目,同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强化综合管理,提升标准档次,先后有大米、酱菜、蛋品、肉禽等九个品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目前示范区的面积0.3万亩,主要分布在XX村境内,亩产量达到600公斤,品质上国优一级品达27%,国优二级品达73%,辐射域区的产品销往全省30多个大中城市,该区域生产的大米已有相当大的知名度,是我国驻港澳部队以及“雪龙号“科普考察船等特殊行业的专用米。

二、标准化示范区实施以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为了认真落实苏质技监170号文件精神,从6月份起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针对现有沈高镇及XX村的实际状况,结合《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项目和纪要一览表》所规定的内容逐项抓工作落实,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健全组织,落实载体,确保“示范区“工作的统一领导。

一是成立了“示范区“领导小组。去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政府副市长为副组长,市财政、质监、农业、粮食、环保五个局长为成员的“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日常工作办公室,从组织上使“示范区“的工作有了保障“。二是成立了技术协作组。该组除了我市农业技术上的相关人员外,还特聘了扬大农学院的院长、教授、博导、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一批农业技术工作中的权威人士,形成了一个技术核心小组。通过这个技术协作组及时对“示范区“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进行跟踪指导。三是建立了经济联合组织。在市政府的协助下,通过市农业局和沈高镇的共同努力,建立了集培育、试验、推广、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经济联合体,理顺了政府与XX省XX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之间的关系,壮大了联合体的经济实力。

2、贯标宣传,分级培训,造就了一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专兼职人才。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围绕标准化示范区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标准宣贯活动。首先是通过召开领导小组会的形式,组织小组全体成员学习《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使全体成员了解了“示范区“的意义,统一了小组成员的思想认识。其次是用以会代训的形式培训各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及相关农技人员。以此为基础,培育出一批标准农产品和加工产品。再次是以XX村和沈高镇为核心区域对农民进行了普遍的贯标和培训。两年来,我们将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市农干校、乡村农民技术学校的重要课程,特别是“示范区“先后邀请XX省农林厅、XX大学农学院、上海质量管理科学院的相关专家教授讲课6场次,受训2300多人次,发放培训教材及技术资料1800多份,使广大种植户对稻米的种植标准和规程有了一定的了解。第四是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拓宽了专职人员的工作思路。一年多来我们先后组织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人员近10人次分别到外地参观学习,吸取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使我市有了一批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专门人才。第五是充分利用市内“一报两台“这块宣传阵地,宣传“XX牌“稻米生产的标准化要求。特别是发挥了广播网内“一台一站“的作用,在农户育、种、管、收的全过程各个环节上进行事先指导,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紧扣目标,多作并举,部分解决了配套资金上的困难。

筹集“示范区“的资金是我们工作中遇到的较大难题,按照实施方案整个“示范区“建设约需资金625万元,其中包括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基础设施投入、加工销售环节等各项费用的省市配套资金38.1万元,市镇配套资金51.5万元、其余均为自筹资金。为了解决资金缺口,我们多方努力,主动协调相关系统,先后结合“水利工程“、“三项工程“、“绿化工程“等全市重大的工程项目,将各种基本建设经费向“示范区“内倾斜。一年多来,在农田基本建设、 田间绿化、“三项工程“上就为沈高镇争取了各项配套基金100.5万元,并已全部用于田间道路、水渠的整修、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绿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积极筹集民间资金改变稻米加工、销售的现状。该镇原有“明珠“和“XX“两家小型米厂,规模小、设备差、工艺落后。去年XX绿色食品公司自筹资金75万元投入“明珠“米厂,该厂去年从日本引进了一套米质检测仪、1台色选机、2台抛光机,重新组装了一条全封闭、全自动的加工生产线,同时帮助该企业建立了标准化的体系和管理制度,设立了质量控制网络,健全了抽样检测制度,使“明珠“米厂的产品质量和加工能力都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目前该企业已有五种不同的包装、年大米生产能力可达3万吨以上,基本上满足了该区域的加工需求。

4、反复试验,提纯提优,攻克了一系列标准指标上的技术难关。

首先是抓品种对比试验。为了使“XX“绿色稻米种植核心区达到国家优二级米、辐射区达到国家优三级大米标准,同时符合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准,在产地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优质、高产、抗病虫能力强的稻米品种是关键环节。考虑三者兼顾,两年来共试验试范种植水稻新品种(系)138个,其中国外品种(系)12个,省外35个,国家三级优质米以上的34个。今年为了确保示范区稻米品质要求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米以上(GB/T7891-优质稻米)的标准要求,重点对华粳3号、连粳3号、盐粳5号、香粳99-15、R109等五个品种进行辐射试验,掌握了大量的试验数据,为下一步示范区的品种选择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是抓标准的收集、制定与实施,先后收集了国家相关的满足绿色食品生产的水、土、气、肥、加工等一系列标准,制定了A级绿色食品XX牌稻米生产技术规程,对稻米生产的产地环境、农药、化肥施用等均作了明确的要求,并严格按标准要求指导农民生产,两年来示范区内农药施用量比三年前下降16%,杜绝了施用国家禁用农药的现象,产地环境质量,产品的品质均有了一定的提高。去年经国家有关部门监测,水、土、气等均符合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要求。再次是围绕重点环节,抓了关键技术的试验和成果的开发应用。两年来,项目各参与单位集中技术力量,对优质水稻无公害生产技术按国家优质大米一级的标准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重点在3000亩A级绿色稻米生产示范区内进行了一系列配套试验,主要有:(1)优质稻米新品种生态适应性评监试验;(2)AA级绿色稻米攻关试验;(3)无公害水稻生产的肥料筛选及运筹试验;(4)无公害水稻生产病虫防治药剂筛选试验;(5)有机米攻关辅助试验;(6)“黑丰佳“有机肥料运筹试验;(7)“华丰“生物有机肥应用示范等,从目前来看这些试验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初步探索出了国标一、二、三级优质米的相应水稻品种和栽培方法,并且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三、“示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示范区“的管理上动手较早、投入的人力、财力也相对较大,但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由于周边的条件还不很成熟,辐射区域暂时还只能局限在5万亩左右。虽然我市整个里下河地区自然条件基本相当,比如温度、土壤等,但由于空气、水质、周边环境的差异,短时间内要辐射到10万亩以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二是在有机稻米攻关试验和无公害药剂试验的最后一个关口出现了卡壳,要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困难仍然较大。在不施用任何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的情况下生产有机大米,肥料供应、前期病虫草害的防除上已基本解决,但后期三化螟无法控制,部分试验区域水稻晚期损失较重,有一部分亩产只有20-30公斤。虽经大量的试验,但暂时还没有发现对后期三化螟防效较好的生物农药和其它防治方法。辐射区域内的稻米要全部达到国优一、二级米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是示范区资金严重缺乏也是制约下一步示范区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示范区运作一年多来,虽然经多方努力,投入了一定的经费,但这些经费均是结合其它项目投入的,只能改善示范区的灌溉、绿化、道路等各项基础设施条件;XX省XX绿色食品公司的投入只能改变其加工和销售现状,中间环节的资金缺口仍然无法解决。

四、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示范区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项目考核验收的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在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继续落实好“一卡双承诺“服务,即收购卡、承诺及时为示范区农户提供优质种子、农药、肥料及技术服务,承诺按优惠价(去年和今年按高出同期市场价0.2元/公斤)全部收购示范区内农户所种的稻谷。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广大农户按标准种植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确保收购中鱼龙混杂的现象发生。进一步加大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统供率,力争明年区内统供率达到95%以上。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为在面上能及时地给农户以科学的指导提供更快捷的服务。

二是要加大贯标力度,扩大宣贯范围。进一步规范加工、销售环节,同时力争使示范区的总面积在验收前达到3万亩左右。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试验攻关力度,确保产量、质量同步提高。产量指标力争达到示范核心区亩产600公斤以上,推广区亩产550公斤以上。品质指标要求全部达到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准,其中30%以上达到国家优二级米标准,其余均要达到国家优三级米的标准要求。

农业标准化工作 篇3

据了解,2013年12月,乐亭正式获批建设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项目,成为全国首批39个示范县(市)之一,建设期限为3年。“乐亭具有深厚的农业标准化发展基础。”谈到成为全省两家示范县之一,乐亭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刘丽茹认为“当之无愧”,“乐亭自1998年起就先后建立了贝类养殖、设施桃树无公害栽培、毛皮动物养殖等5个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自2014年起,乐亭全面启动建设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项目,以蔬菜、果品、毛皮动物养殖和扇贝养殖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以“一行一品”、“一业一品”为产业导向,坚持推动县域农业战略性调整,在全县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该项工作的基础是构建农业标准综合体。”刘丽茹介绍说,乐亭的农业标准综合体共有4大类总计93项产业标准组成,其中由乐亭承担制定的省、市级地方农业标准就有20余项。

“每一个标准,都要在在全省或全市收集大量数据,之后进行反复实验,还要经过省内权威科研部门和主产区农业部门的认可。”刘丽茹告诉我们,每一小项标准的制定都凝聚着乐亭各职能技术人员的大量心血。

据介绍,近年来,乐亭累计制定各类农业标准40余项,其中省级农业标准7项,市级农业标准达到了30余项,既展现出乐亭农业技术的深厚积累,又为农业综合标准化建设抢占了“制高点”。

建立标准综合体只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开端,与之紧密相连的,是将标准化综合体应用到全县农业领域的服务体系。“服务体系的核心是由全县农业技术精英组成的4个推广指导组,承担着推动全县农业标准化进程的使命。”刘丽茹介绍说,围绕技术推广组,乐亭还组建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安全检测和农业公共性服务等配套系统,共同组成了“面面俱到”的标准化服务保障体系。

据统计,三年来,全县共举办大型标准化培训班200余期,开展集中现场技术指导4000余场次,培训指导农户43万人次。

截止到目前,全县果菜种植示范面积达80万亩,扇贝养殖示范面积达44万亩,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7%,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8%。

随着农业标准化进程的推进,乐亭农业悄然发生着蜕变。乐亭县万事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育苗室员工冯敏楠切实感受到了农业标准化所带来的变化,“以前育苗大伙主要靠经验,实施标准化后才知道,育苗的学问深着呢。”冯敏楠说,“现在全部按照育苗规程生产,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种苗成活率和质量明显提高了。”

农业标准化使乐亭农业步入了现代化发展轨道,不仅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还对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模式、销售等一系列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丞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乐亭20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之一,丞起依托自建的“省级院士工作站”,开展果蔬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的新模式,实现了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农户5000户,助农增收超千万。

位于胡坨镇的金畅果蔬专业合作社也受益于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该县两家省级示范社之一,近三年快速发展,组建了农技服务队、蔬菜销售中心和运输车队,建设了育苗、试验等多个专业基地。“农业标准化是我们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助力。”理事长谭景辉同时坦言标准化也是产品品质的可靠保障,合作社旗下品牌“金畅王”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依托其优质品质,畅销北京各大超商,日供果蔬量超10吨以上,成为社员增收“利器”。

农业标准化工作 篇4

一、总体规模较小, 所占比重偏低, 且资金到位率低

近年来, 江苏省农业按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试行) 》、《江苏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等规范要求, 示范区所在地政府相应落实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经费, 但与其他行业相比, 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且资金到位率低。全球经济发达国家则非常重视农业标准化建设, 美国政府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比例较高, 每年有10亿美元的农业信息经费支持, 占农业行政事业经费的10%。而我省相当一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等诸多因素, 政府财政难以兑现农业标准化专项工作经费, 仅靠质监、农业等部门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为数不多的经费作为公益性投入, 杯水车薪难以满足面广量大的农业标准化动态建设需要。据统计, 仅农业实际利用外资一项数据表明, 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74.31亿美元, 同比增长32.3%, 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 但近80%的外商投资企业集中在制造业, 而江苏省农业协议注册外资22.17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10.54亿美元, 农业实际利用外资只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6.05%, 虽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但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约20%的比重差异明显, 且资金到位率只有47.54%。因此决定了其作用的局限性, 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度和集约化经营的广度。

二、农业信息化、产业化推进力度不足

我国加入WTO后, 农业生产经营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化力度, 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 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 农业标准化水平很高, 但当前我国许多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迫在眉捷的问题。据了解, 我国现行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 农业方面的标准只占10%左右,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 也为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 使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日本、西欧的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增长率超过15%, 是该国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到5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使农业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 为农业这一古老的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江苏虽然是我国农业标准化水平较好的省份, 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 但与国际水准相距甚远, 严重影响了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我省从江苏泰兴市已实施的七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来看, 苏三零公司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其成员企业与农户实施订单保护价的方式, 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 弱筋小麦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而银杏、鲜食玉米、甜花生、三元生猪等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 仍缺乏具有现代生产规模的龙头加工企业, 基本呈现为初级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农产品市场受经纪人或域外加工企业操纵, 生产风险大, 效益水平低, 农户的积极性难以保障, 直接影响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和实施。

三、农业标准化宣贯及实施力度不强, 种 (养) 殖户的农业标准化意识不高

农业标准化贯彻实施包括计划、准备、示范、实施、检查过程, 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标准宣传、示范推广力度不够、生产者素质较低等原因, 已制定的农业标准在一些地方和农户中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 标准化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传统种、养殖方式的回潮。基层既懂农业标准化又懂农技业务的骨干偏少, 在农业欠发达地区一个县的标准化技术人员不足3人, 农业标准化信息传递不到位, 难以承担面广量大的农业标准化基础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普及与推广。而我省现行农业实施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承包责任制, 农户分散生产的现状显得尤为突出, 农户标准化意识仍然不高, 往往处于被动应付执行标准的局面, 标准化普及面难以做到家喻户晓, 整齐划一。

四、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最初始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主要侧重于农业生产资料方面的检验检测机构建设, 包括化肥、农药、饲料、农机、种子等国家级检测中心和部级检测中心的规划建设。而地市级、县级、乡镇 (生产基地、批发市场) 农产品质检中心的建设不能满足老百姓对“衣、食、住、行”的要求。尽管政府部门近几年不断加大农产品检测的投入力度, 但要承担农产品动态检测 (监测) 工作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尤其是对农产品农药残留量、有毒有害物质的定量测定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 加之, 对农产品基本实施的免费检测, 重大装备添置和正常检测运行缺少必需资金的投入, 农产品公益性检测工作难以正常维持。

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各级政府和部门一方面要全面、科学、系统地总结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另一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分析评估农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充分结合各地实际, 坚持“从长计议, 统筹规划, 科学推进, 协调发展”的原则,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组织并开展好农业标准化工作, 并将六个方面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 整合资源, 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经济效益

要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有效性, 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品牌”的市场运营模式, 实现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 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零卖散种的被动无序运营现状, 使广大种、养殖户充分感悟农业标准化带来的效益和实惠。一要通过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 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现代运行管理模式, 将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紧密联系起, 有效改变单打独斗的散种、散养的粗放型个体农业现状, 逐步改造成产业化、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二是要更广泛地组建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作组织、经营公司及龙头加工企业, 为实施由初级农产品向深加工农产品的转化搭建平台。要应用激励政策、招商引资等多种手段, 迅速突破农产品深加工的瓶颈, 集中力量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规模发展上狠下功夫, 通过筹建综合性加工、贮存、现代物流企业, 抢抓市场机遇, 迅速实现由初级农产品到进商场、进超市及旅游休闲食品的升级转换。据统计, 江苏今年列入考核的18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年收购、加工农产品1682.2万吨, 收购额362.7亿元, 其中加工本省农产品1055.7万吨, 收购额211.1亿元。直接带动农户561.5万户左右, 比上年增加74.8万户, 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收入104.6亿元, 比上年增加15.5亿元, 户均获得收入1862元, 比上年增加200多元。与农户实行利润返还以及股份合作的企业达82家, 比上年增加7家, 实行合同制以及其他联结方式的企业达98家。实行利润返还的返利额为2.72亿元, 比上年增加6435万元。各地龙头企业不断创新和强化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直补等多种联结方式, 与农户建立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 保障了农民利益, 增加了农民收入, 实现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双赢。

二、加强引导, 强化监督, 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有效性

首先, 要实行分级培训, 分类指导, 培养市、乡、村三级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人员, 形成健全的农业标准化技术工作网络。要采取“强骨干、抓龙头、带大户”的工作步骤, 采取标准宣贯和示范户现身说法相结合的方法, 向广大种、养殖户全面宣传农业标准化的技术规范和实施要点, 使更多的农户掌握实实在在的农业标准化技能, 把农民生产的注意力从注重产量的提高转移到“量、质、效”并举上来。其次, 要加快制订完善农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 形成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与此同时, 要注意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完善生产标准, 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家标准为主体, 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 满足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需要, 使标准化真正转化成为先进的生产力。第三, 要严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关, 组织标准专家和农技专家深入田间村头检查指导, 了解示范区基地和散户农产品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实施情况, 依据行业特点、基础条件、技术力量、标准化水平、管理能力进行分类指导和服务, 使农户真正感觉到实施标准化后的效益和甜头。第四, 要组织相关执法部门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 有效实施“统一配种、统一选药、统一用药”的供给管理方法, 防止假冒伪劣农资损农坑农事件发生, 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有效开展。

三、以农业标准化为基础,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以农业与食品标准化为基础,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开展标准制 (修) 定工作。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和环保标准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相关标准的实施, 凡是与农产品及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批准发布后, 要大力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 要利用各种媒体加大相关标准的宣传力度。同时, 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 对经认定达到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及生产企业, 由政府主管部门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使用标志和证书, 并跟踪监督。截至2011年, 我省累计承担制 (修) 定各级农业标准817项, 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近50项。目前, 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基本框架, 为农业生产实施标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执法依据。同时我省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开展标准实施推广工作, 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实施标准。先后建成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39个, 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94个。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使标准化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生产者的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 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加强农业标准化宣传力度, 确保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所需资金

胡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 切实把实施农业标准化和保障食品安全作为一件大事,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的投入, 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队伍和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农业标准化宣传力度,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板报、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义。积极组织标准化专业技术人员, 深入乡镇, 村、户, 现场指导传授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 举办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讲座, 聘请省、市有关专家进行授课, 邀请种 (养) 殖大户、典型示范户进行巡回报告等形式加强标准宣贯。同时, 各级人民政府是农业标准化的“前沿指挥部”, 其经费保证十分重要。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资金投入, 在财政预算中设立农业标准化固定经费栏目, 确保每年有一定的资金下拨落实到位, 做到专款专用, 保证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运行。质监、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培训、组织实施、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所需资金的科学测算, 为政府提供农业标准化投入决策依据。此外, 各级政府还应制订农业标准化推广应用工作考核奖励办法, 每年对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表现突出的标准化人员、农技人员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鼓励和调动其投身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热情。

五、完善装备, 优化服务, 不断加快农产品检测体系的进程

围绕地方特色农产品, 整合质监、农业、卫生现有的检测资源, 实现强强联合, 组建农产品综合检测机构, 不断改善检测手段, 提高检测效率, 为种、养殖户提供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检验、检测跟踪服务。各级政府要充分组织和利用现有农产品综合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和装备, 对用于农产品公益性的质量检测服务, 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筹资为辅”的方式, 解决农产品检测设备和运行资金缺口的问题, 健全并完善基地、企业、批发市场相互配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检测难的问题, 为农产品进入物流配送体系提供有力的质量技术支撑。

六、科学论证, 选准项目, 推进农业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有效载体, 比较适合以点带面开展农业标准化和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在对种、养殖情况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 要坚持“选准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建设示范区, 瞄准产品率高、种植面积广的农产品建设示范区, 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建设示范区”的三个原则, 优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加快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速度。按照“有标贯标, 无标制标, 缺标补标”和“先急后缓”的工作要求, 在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工作中,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并在现有农业技术网络的基础上, 建立起标准化生产技术与常规技术推广相配套的技术推广体系。

近年来, 我省以农业标准化为基础,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综合利用农业标准体系和环保标准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相关标准的实施, 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 利用各种媒体加大相关标准的宣传力度。同时, 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 对经认定达到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及生产企业, 由政府主管部门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使用标志和证书, 并跟踪监督。由于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宣传及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 我省新农村建设正蓬勃发展。由此可见, 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摘要:自从江苏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以来, 全面提升了农业产品化的运行质态, 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我们在总结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同时, 应该正确分析评估农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充分结合各地实际,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组织并开展好农业标准化工作。

关键词:江苏,农业标准化,现状,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春田.标准化概论.[1]李春田.标准化概论.

2008年农业标准化工作计划 篇5

农业标准化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做好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aa省农业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根据局统一部署、结合辖区实际,为加快推行农

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全面提高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辖区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通元质监工作站所辖“两镇一区”辖区内的农产品品种繁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好多农产品也直接走进了市场,甚至远销全国各地。近几年在县局正确领导下、在所辖“两镇一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和重视。一些经营者也有意识将自己的农产品朝农业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截止目前我辖区农业标准化的覆盖率仍极低,流通入市场的很多农产品都没有采用相关标准。

二、指导思想及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和《aa省农业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全面推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品牌化销售,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做好与辖区政府的协调沟通,取得政府支持,利用政府效应做好农业标准化政策指导和相关社会化服务工作,为农业标准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整合资源、协调发展。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套和资源共享,统一工作目标,形成合力。既要发挥各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更要发挥各辖区政府、农业合作组织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协调、健康发展。

3.重点突出、分层推进。选择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重点农产品,以点带面,分层推进。实施政策聚集、集中突破。通过点上示范,逐步带动面上的农业标准化发展。

4.加强科研、提高水平。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农业标准的科学研究,提高标准水平。重大农业科研项目要突出标准制定,逐步形成农业科学研究与标准研究同步、科技成果转化与标准制定同步的格局,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

三、今后工作思路

1、加强协调,部门联动。

年初通元质监工作站就在局统一领导下,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认识到位、规划到位、行动到位,立足我局职能主动与县农经局等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借鉴其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农业标准的最新动态,以便于将农产品方面的最新消息及时传达给辖区内各农产品经营者。同时与各部门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农业标准化。

2、理清条线,突出重点。

通元质监工作站所辖“两镇一区”辖区内农产品种类比较多,但大多比较分散,实行一家一户生产的形式。目前我们应对辖区内农产品的规模、经营状况、管理形式、产品特色做一个通盘了解,从中选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重点农产品(如海盐县通元镇禽蛋养殖场的绿色保健鸡蛋)作为今年辖区标准化工作的重点进行扶持,以点带面,带动辖区整个农业朝着标准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3、广泛宣传,积极扩大农业标准化的影响面。

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政府报道、质监动态等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意义,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对农产品标准化工作紧迫性的认识。在某一农产品实行标准化后,有效监控标准实施,提高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标准的自觉性。鼓励生产经营单位采用国家、省地方标准,加紧制定地方特色产品标准,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制定先进的企业标准。完善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收集、整理和发布国内外农业标准化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加强标准化知识培训,注重简化标准内容,把标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生产经营模式图,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成为指导生产的“明白纸”,提高广大生产者掌握和运用标准的能力。

4、加强农民组织化建设,抓无公害标准的推广。

经过先前的比较实践证明农村经

济合作社这种农民组织化建设是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而一家一户为单元的生产模式,每年的生产计划、生产管理规程和产品加工都呈现较大的随意性,这种分散经营使推广农业标准的难度增加,费用加大。因此通过农民组织化建设,组成农业产业协会、合作社等,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围绕区域性产业,通过合作社、协会组织,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生产规程,同时加强农业标准化培训工作,将无公害标准推广落实到户。

5、加强农业监测和执法管理,抓无公害标准的实施质量。

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化肥、激素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为农业生产发挥积极作用,也产生了农业污染日益突出的问题。加强农业监测和执法管理,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农产品质量标准监督管理和检测职能,对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监测管理,禁用高毒性农药,限用低毒性农药,选用纯正良种,规范饲料添加剂及兽药使用等措施,杜绝假冒伪劣农用物资投放,确保无公害标准的实施质量。

6、加强安全农产品认证,抓市场准入与推广。

目前农产品市场鱼龙混杂,造成消费者对选择安全农产品的迷茫,农产品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安全农产品认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抓好市场准入管理和推广,对产品质量进行安全控制,使那些无信誉、产品质量安全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无市场,无销路。保证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推广,做到优质优价。使农民、企业、消费者三方受益。

四、保障措施

为实现本计划提出的目标,要建立有效的工作保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在实处。

1、加强综合协调,构建工作机制。农业标准化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政策关联度大,且涉及其他方方面面。因此要加强和县农经部门的联系沟通,必要时请农经部门专家出面做指导;联合本局、站工作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地研究、协调、沟通辖区农业标准化工作,检查农业标准化工作落实情况。

2、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全面贯彻落实《aa省农业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文件精神,结合辖区实际,推进本辖区标准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力争与政府及有关部门协调,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资金投入,在财政预算中设立农业标准化固定经费项目,给予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稳定的支持,并建立适当增长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

3、加强宣传培训,建立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公共媒体,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知识的宣传与正确引导。以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点为切入口,从广大农民和各农业生产经销者的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通俗易懂的农业标准化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使农民熟练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标准化管理人员、经济合作组织主要人员开展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

4、强化信息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我局和农经部门的标准信息资源优势,做好国内外农业标准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工作,建立准确、及时、高效、权威、便捷的农业标准信息平台,为辖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国内外最新农产品技术法规、标准等市场准入信息的查询、咨询等服务。

关于农业标准化的思考与建议 篇6

1.我省农业标准化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级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力度逐步加大,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载体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和较快发展。据统计,1996年以来,全省每年制定、修订和采用国际、国外先进农业标准都近100项,在2001年农业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后,我省加大了农业标准的制(修)定力度,以每年平均制(修)订各级各类农业标准120项的速度快速增长。截止2011年底,我省累计承担制(修)定农业方面的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2399项;全省先后建成各类各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县、场)203个,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85个,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895个,有机食品318个,无公害农产品255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481个。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基本框架,建成了中部长春、四平、辽源地区以粮食为主,东部吉林、延边、白山、通化地区以特产品为主,西部白城、松原地区以杂粮杂豆和畜产品为主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区域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标准在农业产业、生产企业和农民中的应用,为提升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三农”事业,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的作用。

2.我省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我省农业标准体系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体看,我省农业标准体系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与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制约我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主要有:

2.1标准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在采用标准时考虑国内因素较多,与世界接轨的很少,不适合农业国际化的大趋势。在已制订的农业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较多,产后标准和系列标准很少,同时,标准与市场流通结合也不紧。

2.2标准的知识普及有待提高 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一知半解,农业标准的实施还不能发展为农业操作者的自觉行动。尤其是农业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推广有些脱节,存在着重制订标准,轻实施推广的现象,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全面铺开十分不利。

2.3标准的意识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当多农民认为农业生产同农作物生产差别不大,不大可能按照什么标准作业,习惯于畅通的操作模式,不习惯标准化的操作规程,甚至于部分农民和企业对农业标准化不了解,农业标准化生产未能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2.4现行农业生产方式有待转变 我国土地承包政策的基本国情,很难将众多分散的经营主体按照一个模式组织生产。尤其农业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劳动力和土地等因素影响很大,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较低。相当多的生产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完全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安全,合理使用投入品,使用方法和技术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还没有全面普及。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3.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议

农业标准体系工作主要就是从产品、产业、商品层面推进标准化,通过省级农业部门统筹规划,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为示范,以“品牌”为导向,强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的产业链全过程技术服务和监管,实现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产业提升的共同发展。

3.1加快农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根据国家、省、行业已有的农业质量标准,结合我省气候特点,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制定适应我省农业生产的质量标准。在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等标准适应国际、国内同行业的标准要求的同时,农产品品种、生产技术规程、运输贮藏、加工乃至包装上市等各个环节都应有标准作为技术依据。

3.2加强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新闻、报纸、广播、挂图、培训班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和省有关农业标准化的政策措施,宣传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的标准化意识,培养一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专家和骨干,使农业从业人员逐步熟悉和掌握农业标准化知识,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学标准、定标准、讲标准、用标准。同时,在科研院校网页上开辟农产品质量标准专栏,对国内农业质量标准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力争在一定时间内构建起及时、准确、高效、便捷的农业标准信息平台。

农业标准化工作 篇7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对策,江苏金坛

农业标准化工作是科技兴农最有效的途径,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理,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活动或事物,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并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的科学活动[1,2]。它是一项融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因此,农业标准化作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对于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4]。金坛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经过多年来扎实有效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但也存在着农业标准化推广网络不健全、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应从长效管理机制、产业化发展、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成效

1.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标准化推进机制

金坛市历来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2002年成立了金坛市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农业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具体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市政府出台了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名牌战略的激励政策,每年拿出数百万奖励资金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标准化推进机制。

1.2 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在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过程中,针对金坛市五大优势农产品,质监、农林部门联合,积极组织主要的技术力量开展了农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到2010年,累计制定江苏省农业地方标准17项、常州市农业地方标准19项、企业标准135项,涉及优质稻米生产、特种水产养殖、茶叶生产加工、畜牧业和食用菌生产等主要行业,包括品种(种子)标准、产品标准、种植(养殖)标准、质量安全和分等分级标准、管理和服务标准等标准类型,初步建立了农业地方标准体系。

1.3 大力培育品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指导涉农企业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实施标准化和全面质量管理,积极帮助其申报ISO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和有机、绿色、无公害等产品质量认证,创建名优品牌。截至2010年底,已拥有157个无公害农产品,56个绿色食品,42个有机产品。获江苏省名牌产品10个,常州市名牌16个;江苏省名牌农产品2个,常州市名优农产品19个。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涉农企业有20家,HACCP体系认证10家,GAP体系认证3家。通过QS市场准入的企业有45家。“鑫品”牌金坛雀舌连续3年参加“中茶杯”评比荣获特等奖。2009年长荡湖大闸蟹荣获“中国十大名蟹”称号。

1.4 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建设,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全市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5个,在建的标准化示范区(基地)3个。示范区(基地)的建设探索出一条“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农户”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推动示范项目产业化、优势产业规模化,起到了良好的规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标准化工作推广网络不够健全

农业标准化的中心工作是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农业标准贯彻实施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要创建各类标准化示范区,典型引路、良好规范、辐射带动,需要大量既有农业专业技术、又具备一定标准化工作经验的农技推广人员。目前,金坛市这方面的技术人员还比较欠缺,存在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标准化工作相互脱节,农业生产经营随意性现象严重,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难度较大。

2.2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点是规模化经营,其主体是龙头农业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金坛市的龙头农业企业,尤其是拥有知名品牌、出口创汇、产业化辐射带动作用很大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少,生产经营方式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型生产经营为主。主要表现为经营品种多样、生产方式落后、市场选择不一、综合素质较低。这种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的状况,对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2.3 农业标准化工作经费投入不足

农业生产经营者,尤其是分散型经营的广大农户是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在具体生产经营中的短期趋利性倾向较强,对新技术的推广及农业标准的实施比较谨慎。这就需要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大力支持各项工作的开展,制定各项先进、可行的农业地方标准,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并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扶植、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品牌产品,以实际成效宣传示范,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全面和深入开展。

3 对策

3.1 建立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长效机制,保障农业标准化全面实施

一是实行农业标准化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政府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制定该地区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同时建立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工作的考核制度,实施工作奖励和激励机制。二是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长效机制,应组合农林、质监、财政、工商、科技等部门资源整合,建立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农业标准化领导和协调工作机制,工作中通力协作、各司其职,保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5]。三是加大政策扶持与投入的力度。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关系农业、农村和农民利益的社会工程。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安全认证和监督检查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给予稳定的支持。同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入优质农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四是完善标准实施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搞好农业投入品、农田环境、农产品的监测。建立产品信息查询系统,实行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全程监督制度。

3.2 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区典型作用

一是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在已建立的国家和省、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将农业标准化工作由点到面开展起来,争取覆盖面涉及全市所有的名、特、优、新和深加工、出口创汇的品种,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二是着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鼓励农业企业大力发展按标准要求的“订单农业”,继续走“公司+基地+农户”、“协会+标准(科技)+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道路。积极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加工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指导农户按标准从事农业生产,建立起高标准示范基地[6]。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涉农企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扶持力度,提高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能力,创建特色品牌农产品,走产业化、品牌化之路。积极开展涉农企业标准化及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包括ISO9000系列、HACCP、GAP、QS等)、农产品名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推进工作。指导龙头农业企业建立完善标准化体系,推行“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工作,切实提高其标准化和质量管理水平。

3.3 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覆盖广、重实效的服务体系

高素质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队伍是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前提,也是农业标准推广和实施的保证[7]。一是整合现有的农业和农产品科研、检测、技术推广等力量,成立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专业的农业标准化研究队伍,使之成为农业标准制修订的主力军,在标准研制、咨询服务、技术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作为服务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技术支撑。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分层次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标准化技术和管理人员、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经济合作组织主要人员进行有计划的标准化知识培训,培养一批既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实际工作经验,又有标准化知识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骨干队伍,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8]。三是采取政策保障措施,吸引更多高素质、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到基层工作,鼓励和支持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并拓宽渠道,切实解决乡镇一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老化、后继无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钱丹.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推动崇明农业发展[J].上海农业科技,2010(4):3-4.

[2]姚於康.浅析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关键控制点及对策[J].江苏农业学报,2010,26(4):865-869.

[3]王小龙,吴大付.河南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分析与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7):304-306.

[4]李广领,李卫海,邓天福,等.新形势下我国的农业标准化建设[J].江苏农业科学,2010(2):408-410.

[5]靳拥军.完善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对策刍议[J].生产力研究,2010(9):158-159.

[6]李维峰.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提档升级[J].中国农技推广,2010(9):8-9.

[7]毛武纯.谈东昌府区农业标准化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08(22):307-308.

农业标准化工作 篇8

1 注重目标定位

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与本地需求相适应, 目标定位要准确, 应坚持质量与效益的统一、需求与计划的统一、技术与安全的统一, 不搞盲目建设, 生搬硬套。

1.1 与经济实力相适应

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 是在探索、推广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这需要各地区政府出台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 调整和优化种植业产业结构, 提升壮大农业效益。具体到农业标准化各个项目上, 应认真研究项目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对环境生产的贡献在哪里, 对社会的价值在哪里, 是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确立好目标后, 有针对性地制定、调整、执行发展和建设计划, 推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

1.2 与产业发展相适应

供求不平衡, 农户得不到实惠、企业得不到效益, 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摸清农户生产能力是多大, 企业加工能力是多大, 市场的需求是多大, 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因素, 科学分配任务、合理布局, 绝不能搞盲目建设, 绝不与产业发展、产业规律背道而驰。充分考虑产业链条的构建、延伸和价值链条的理顺、提升, 生产、收购、销售、加工、服务环节应高效、无缝搭配运作, 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利益应均衡、适度、多赢, 做到不断档、不脱节、不扯皮。

2 注重方法创新

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 应结合地域地情, 找到适合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路子和方法, 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2.1 在产业链条上企业要发挥主导作用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强化企业推动标准化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项目建设的品种选择、数量规划、乡镇布局、质量控制、价格保护、食品安全上要主动作为, 加强与乡镇、部门、合作社、村社的沟通联系, 强化用市场的、经济的手段推动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 探索“市场连接基地, 产业带动区域”的发展模式, 通过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专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

2.2 在基地建设上标准要发挥基础作用

在基地建设上, 应牢牢把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原则, 统一制订发展规划、统一建设基础设施、统一建设标准化田地。特别是要制定标准体系, 标准要协调配套, 符合地域实际, 成为开展标准化建设最基础的技术指导依据和工作考核依据。此外, 加强标准知识的培训和转化, 让标准语言转化为技术动作。

2.3 在组织保障上县乡要发挥指导作用

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质监、农牧业等部门应该按照各自的职责, 发挥好统筹协调、任务分配、技术指导、宣传培训、工作考核、数据统计、信息报送、技术服务等作用。各地区各乡镇应积极支持配合, 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特别在技术指导服务、示范村社布局、信息收集反馈等方面应发挥主要作用。

3 注重效果评价

3.1 挖掘经济效益

农业标准化工作建设, 应力求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 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管开展什么项目, 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想办法、添措施, 发挥各自优势, 挖掘产能, 推动产业经济增长。

3.2 扩大社会效益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基础, 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农业标准化有利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有利保护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有利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花大力气加强农业标准化的宣传, 真正让农业标准化深入社会的心中, 让社会理解支持农业标准化, 农民真正接纳、采用农业标准化的模式, 通过示范项目建设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3.3 提升生态效益

农业标准化工作 篇9

开展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标准化的必要性

随着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纵深推进, 越来越需要标准化来支撑, 必须注重依靠标准化来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 标准化是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应势之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国家标准委和国务院农村综改办围绕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农村工作, 着力加强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和基础研究工作, 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建设, 注重标准化与国家“三农”政策相结合, 将标准化成果进行推广应用, 重点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标准化管理的全过程中, 使政府行政效率逐步趋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透明化以及人性化, 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标准化是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凸显标准化的作用是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应势应需之举。政府实施简政放权和进行管理创新, 有利于防止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的发生, 不断冲破原有的发展桎梏, 激活和释放市场活力, 使标准化在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作用更加突出。

2.标准化是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规范和保障

综合服务公共平台需标准化来规范。试点工作开展以来, 我省探索建立了三级新型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公共平台模式即省级运营管理中心、县级服务中心、三星级服务站等, 由于建立时间短暂, 各项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也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随着服务场地数量的增加和功能的完善, 管理的难度也越大。一方面, 一个地方建立多少服务场地才能够使服务达到“帕累托最优”, 没有标准可依, 就有可能带来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 现有的场地服务质量还不能够满足企业、农户等服务对象的要求。综合服务公共平台需要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的规范, 采用标准的形式将行之有效的服务规范固定下来, 保证其服务质量的稳定性、优质性和连续性, 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更加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先进的推广技术需标准化来集成和固化。在试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 开展了新型农机装备制造、集成技术示范等工作, 多种单项农业技术得到了集成和推广, 但是由于这些单项技术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无法实现大规模的科技推广。一方面, 技术没有形成标准, 集成推广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 企业、农户等服务对象对技术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试点中采用的技术, 尤其是种肥同穴、精准施肥农机等关键技术, 迫切需要进行标准化, 形成系统的技术流程和统一的技术标准, 才能使先进的技术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快速地大范围地实现集成推广, 提供高效服务。

服务模式需标准化来提升。在试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 为更好地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已经探索性的发展了几种新的服务模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 这些服务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 必然选择实行服务模式标准化, 形成自身特色, 借助标准的思想和方法将其转化为固定的模式, 使其逐渐成熟, 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能够帮助农户做出选择, 采用最优的服务模式, 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需标准化来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稳步开展, 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 但是, 这些成效多是局部的, 无法准确的评估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的效果, 因此, 如何对服务效果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非常重要。构建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效果提供评价依据, 更好的指导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

3.标准化是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创新和引领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孕育着农业经营体系的变革。相对于传统农业服务而言,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特征是专业化、标准化。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建设, 关键在于创新, 引入标准化理念, 开展标准化工作, 更加注重标准理念的提升、服务观念的更新、服务体制的革新以及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标准化、规范化的支撑与服务下, 使服务主体供给模式实现由部门化向结构多元化转变, 生产经营主体服务体系由自我服务的“纵向一体化”向多层次、复合型转变, 运行体制机制由政府管理型向制度化、市场化、标准化转变。2014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是“标准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标准构建统一市场规则”, 首届中国质量大会把标准提升到引领质量的一个新高度, 更加凸显出标准化在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 将试点成果转化为标准化成果并进行推广应用, 做好示范, 辐射带动省内和省外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 突出标准的引领作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建设、制度建设、市场建设的核心在标准化。

山西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进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因此,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更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任务。

1. 取得成绩

工作机构和制度有保障。我省成立了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试点工作项目组和项目咨询委员会, 制定了《山西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 围绕高校农业综合科研及科技服务体系、高校农业综合模式示范体系、高校农业综合试验服务站建设体系、高校农业综合劳动力资源培训体系以及农业综合商贸体系5大体系以及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公共平台、技术支撑平台、农超对接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4大平台建设, 分阶段、分步骤推进试点项目, 开展了技术推广服务、技术培训服务、服务网点和网络建设、专家工作平台、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农机外包等服务。

农业服务主体有发展。建立起以市场经济运作的生产资料配送、标准化农业生产过程外包型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信息化提供的公共服务体系, 具体内容包括:新型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公共平台中的省级运营管理中心开始运营;已建成7个县级服务中心;三星级服务站已建立545个;科技示范户已发展6 000余户, 培训农业技术指导员2 000余人, 培训测土培肥员570余人, 解答农户共性问题3 800余次;组织召开现场会80多场, 编写了《山西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训教材》《绿色标准化农产品生产规程》《病虫害防治手册》《肥料使用手册》等培训教材7册、服务期刊12期12 000余册, 印发农业科技宣传资料40余万份, 科技下乡培训340余次;建立了10个专家工作室, 综合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方案已经通过论证, 服务体系专家组成员已经全部上岗, 积极参与到服务体系建设中方案制定、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服务等各个方面;绿色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建设已完成, 目前已开展相关业务;绿色农作农艺评价中心, 目前已完成前期的论证、规划报送、设计工作, 即将启动建设;项目组在山西寿阳建立了集农业微生物菌种、生物有机肥生产、畜牧—农业循环和大棚温室蔬菜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培训中心, 该中心将作为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的重要实践场所, 也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培训基地。

技术研发使用有成效。新型农机准备制造, 是农业种植全方位生物技术改造和农机外包服务、科技成果快捷推广的基础工程。目前, 5个机型已经通过农机鉴定, 2BJF-3施肥播种机、2MBJF-1/2铺膜施肥播种机、2MBJFG-1/2A铺膜施肥播种机、2BJFX-4施肥播种机、2BJF-2谷物施肥播种机、2MBF-3/12小麦铺膜施肥播种机都进入量化生产, 该系列播种机均实现了种子与高效微生物菌肥同穴播种, 化肥精量条施、深施、真正实现了农艺、农机与农技的有机融合, 2014年已在服务体系中全面推广应用。在襄垣县夏店村建成800亩核心示范基地, 全面示范山大玉米高产集成技术, 同时襄垣县供销社组织在长治市各县示范该技术2 000余亩。围绕推广的集成技术及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布局, 在山西省首批进行了20个协同创新示范园的示范工作, 分别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蔬菜、果树及山西小杂粮为对象, 开展了集成技术示范工作。由多家科研机构完成技术集成20余项, 召开技术培训会、现场会100余次, 涉及到科技示范户1 000多户, 农民15 000人次, 由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及农业龙头企业共同完成多种单项农业技术的集成与组装, 为集成技术的推广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示范基地中推广种肥同穴旋播机、种肥同穴覆膜机等配套机械, 降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盐碱地生物改良技术形成一套完整的集成实用技术体系, 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目标。通过技术推广示范平台的建设, 技术推广示范累计面积已达10万亩, 辐射带动500万亩, 亩平均增收达100元以上, 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显著。

服务模式创新有进展。构建大学生村官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榆社县云竹镇大学生村官郭玉于2013年底成立了农业科技服务中心,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集成技术打包服务, 服务中心开展了以免费培训农民、免费使用播种机、免费跟踪技术指导的“三免费”方式, 让思想保守、传统落后的农民率先坐上了科技的“首班车”, 真正体验到了新型农业种植技术带来的高效、优质、低耗的良好收益。山西农业大学彭锁堂教授在大同市左云县创办的山西蓬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带动该区域马铃薯、蔬菜、小杂粮产业发展。发挥供销社资源优势, 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山西大学目前已与襄垣供销社开展合作, 将山西大学在农业科技上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通过供销系统迅速传递给当地农民, 组织农民进行科学生产, 使农民从传统的种养模式向科学化、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方面发展, 促使现代农村经济纵横交错、稳步、高速向前发展。构建山西优质安全省生猪产业化生产体系, 通过机制创新, 利用现有的产业资源和条件, 依靠技术人才和装备, 建立示范推广基地, 组装配套一批科技成果, 依托平定华亿、太原天禄丰、乡宁永兴康3个核心场共生产推广高繁种猪2 200余头, 种公猪150余头, 通过35个服务站, 生产优质高繁精液, 辐射带动300余户养殖户, 年生产高效杂优商品猪11 000余头。围绕“北方旱凉及盐碱区农业科技规模化示范园区建设”“旱作节水高产高效 (艺机肥) 一体化集成技术示范基地建设”“蔬菜工厂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高繁优质商品猪配套养殖技术示范”“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等10个示范基地的建设, 形成“科技+行政+农户”“科技+企业+农户”“科研+专业经销商+农户”等组织模式, 专家驻村、科技入户、服务到田, 落实农作物各阶段的管理、培训、指导, 及时对田间虫害等问题进行监测、分析, 督促关键技术点上的执行质量。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结合, 实现“做给农民看, 教会农民干, 帮助农民赚”的目标。构建了“产销直通”现代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和“省城京城三小时休闲旅游圈”现代新型“农旅结合”的农业产业营销模式以及现代新型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等多种现代新型营销模式, 打造了“朔土玉”能喝的土豆品牌, 朔州市弱碱性蔬菜等多种特色农产品。

2. 存在问题

我省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建设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从整体情况来看, 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标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缺少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相应标准, 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和农民的多样性需求, 主要表现如下:

从服务主体上看, 区别于原有部门化、行政化管理模式, 正在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结构。但是, 一些地方热衷于增加合作社的数量, 而不重视合作社竞争力的形成。在服务组织建设方面, 缺乏服务组织建设标准和协调运行标准。各类服务组织之间缺乏相互联运和配合, 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 尚未形成服务合力。服务组织内部缺乏服务标准或服务规范, 工作职责任务不清、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意识不明确、人员素质不高, 服务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服务内容上看, “两重视、两忽视”的现象仍然存在, 即:重视产前、产中服务, 而忽视产后服务;重视生产技术服务, 而忽视金融保险等保障性支撑服务。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的各类技术服务标准、综合服务标准、专项服务标准之间缺乏有效协调, 综合服务标准的作用不明显。就现有标准来看, 标准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一是缺少必要的技术内容;二是已有的技术标准内容落后;三是部分内容实用性不强;四是标准数量少, 特别是缺少加工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农产品物流标准、储存标准、安全质量标准等。我省一批新肥料、新农机等新型农业技术的集成推广标准严重缺少, 影响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从服务环境上看, 在市场化利益分享制度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 各类服务主体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 追求利益最大化势必会造成企业缺乏全力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意识, 导致公司与农民之间供需矛盾升级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因此迫切需要发挥标准化的协调性与统一性、制度化与科学化作用, 以需求为目标, 以标准为准绳, 把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运行规律, 形成利益驱动、功能引导、政策推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多种机制多元化模式。

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标准化的对策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工作标准化要在突破和深化上下功夫。推进标准化建设, 一方面要提升标准创新力, 发挥标准的支撑服务作用, 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建设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探索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激发农业发展新活力。

1.以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为核心, 深化标准化思想认识, 着力提升标准影响力

明确指导思想, 把握标准内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围绕我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计划和要求, 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出发点, 以整合、集成和优化农业科技资源, 培育农村多元化合作组织模式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为途径, 建立一个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 覆盖我省农业社会化金融、保险、法律、贸易服务等全领域、全过程的, 科学合理、层次清晰、满足试点工作需要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 并通过标准体系的实施, 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大发展做出贡献。试点中采用的新技术, 只有通过形成标准, 才有利于及时和大面积的推广;试点中探索出的好的路径和服务模式, 只有形成标准, 才能得到更好的提炼和升华;服务的效果, 只有通过运用标准, 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强化政府主导, 深化部门合作。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目标和任务, 深化部门合作, 切实落实责任, 夯实任务, 及时研究解决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全方位地予以支持和引导, 保证标准化工作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农业、质量技术监督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离不开有关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 要认真抓好标准化协调创新工作机制、标准嵌入机制和推进保障机制, 具体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 省标准化研究院主要负责, 组织各相关部门、试点项目承担单位, 在省财政厅和试点工作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全面负责组织协调相关单位落实试点标准化工作。根据《山西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 制定年度《山西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工作方案》。同时, 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将标准制定工作纳入试点工作项目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促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再上新台阶。

2. 以标准化研究为重要内容, 加快促进试点工作标准化, 着力提升标准支撑力

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设计。强化战略思维, 统筹规划, 围绕技术、产品、服务及基地建设等方面, 组织构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由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生产服务和流通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等各方面的标准体系组成, 涵盖种子、化肥、农机等农资供应服务标准体系;环境监测、测土配肥、种植养殖管理等生产服务标准体系;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推广服务标准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监管服务标准体系;农产品流通服务标准体系;涉及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内所有的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标准和服务支撑规范标准, 既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又有地方标准、联盟标准、企业标准及地方性规程规范。坚持先易后难、先专项后综合, 选择较为成熟的技术作为突破口, 研制技术标准, 然后逐步扩大领域并深入推进, 开展综合性基础标准、服务模式和服务效果评价方法标准的研制工作。

促进服务主体建设标准化。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服务主体是组织基础。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目标在于壮大组织, 根本在于服务标准化。依托产业基础, 因地制宜, 加快发展新型合作服务组织, 鼓励创办专业合作组织, 积极扶持民营服务组织, 既要转变政府服务组织职能, 继续发挥政府宏观与公益性服务组织职能, 又要强化集体服务组织的作用, 重点突出合作社在支农项目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强化和完善龙头企业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打造社会力量参与平台。通过贯彻标准化理念, 加强服务意识, 增加服务项目, 拓展服务功能, 制定服务标准, 开展多元化服务组织建设标准化, 使性质不同、功能各异的多元化服务主体互联互动, 有效地实现体系整体效益。服务主体建设标准化更为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以农为本”, 着眼于建立为农民服务的科技推广体系和教育制度, 培养农村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促进服务资源整合标准化。以提升服务能力、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为主线, 统筹技术、物资、信息、市场、资金、土地、基础设施等各种服务资源。围绕“四个平台”开展标准化工作, 实现高校复合农业社会化综合科技推广服务公共平台标准化、新型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技术支撑平台标准化、城乡共建绿色农业产业链及其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和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标准化。通过服务平台的搭建, 进行标准需求分析, 掌握相关标准、相关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功能要求, 运用标准化理念, 坚持“系统管理、综合分析、统筹规划、急用先行、分布实施、动态完善”, 稳步推进标准化工作。

促进服务机制创新标准化。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是带有根本性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重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制度、经营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激励机制, 优化服务供给;创新投入机制, 提高服务效益;创新参与机制, 创设多元化主体参与条件;创新订单协议服务、委托服务、购买服务和派驻服务机制, 提供多种服务方式;创新金融保险机制, 建立针对合作组织和农户的金融信贷制度, 开展农村信用消费业务。积极探索多角度、多范围、多领域的服务实现形式, 增强多元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 创新服务机制离不开优质服务环境的支撑。发挥标准化的支撑服务作用, 健全法规体系, 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市场环境, 维系服务秩序;形成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建立相互信任的契约关系;建立健全标准化考核指标体系, 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转。创新性地开展标准化工作, 拓宽标准服务范围, 延伸标准服务内容、深化标准服务内涵, 提升标准服务质量。

3. 以标准推广应用为重点, 辐射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 着力提升标准引领力

建立试点标准化示范区。典型引路, 示范先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实施推广的重要形式, 根本目的是将先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技术集成标准和创新型服务模式大范围地应用于实践, 具有推广辐射作用。以“种肥同穴”“生物肥”等集成技术的推广为切入点, 结合我省“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和省农改试点项目“协同科技园”“农超对接示范基地”建设规划, 抓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示范区建设, 以点带面, 扩大示范面积,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总结标准化示范成功经验, 让农业生产企业尤其是农户对新型服务模式、新型服务机制、新型农业技术有超越理性的实践认识, 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实施更加顺利, 更有利于辐射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 增加地方农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构建标准推广应用网络。努力在标准宣贯及培训上下功夫, 加快标准实施步伐, 切实增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意识。探索建立推进标准宣贯的长效机制, 保障标准宣贯的连续性。强化标准化理念, 提高农技人员、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和质量意识, 有助于不断推进标准化工作。在新品种产前、产中和产后涉及到的技术研发过程中, 注重将技术成果进行标准化, 使先进适用的技术形成技术标准并推广应用。积极开展标准化知识培训活动, 认真做好标准化人员培训工作, 提高标准化工作“造血”功能, 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工作层次和水平。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 利用会议、展销、咨询等活动, 印发标准化相关资料, 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加大标准化宣传, 让更多的农户有机会了解标准化生产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作用, 形成全社会参与、关心、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的工作氛围。

构建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4个平台建设, 建立以农业标准数据库和标准检索系统建设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拓宽信息交流渠道, 提升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水平。借助该平台, 收集、整理和发布国内外农产品标准以及技术法规等标准化信息, 及时维护和更新数据库。推进地方标准网建设, 加快实现与“农民信箱”等相关信息服务平台的对接步伐, 尽快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 为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标准化信息服务。

构建标准实施监督机制。加强标准实施监督工作, 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 建立标准评价体系, 破解标准真空, 推动标准全面有效实施, 营造“人人守标、人人执标、违标可耻、违标追责”的氛围。对重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均制定具体的贯彻措施, 确保标准在工作实践中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立标准实施情况的效果评价机制, 对标准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监督、跟踪、检查及完善。建立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 开展专项检查或抽查, 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建立标准实施情况的信息反馈机制, 畅通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渠道, 广泛收集整理各种意见和建议, 不断完善标准, 提升标准化工作质量, 凸显标准的引领作用。

摘要:开展构建山西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标准化, 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原理搞好试点中标准化的顶层设计, 必须以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为核心, 深化标准化思想认识, 着力提升标准影响力;以标准化研究为重要内容, 加快促进试点工作标准化, 着力提升标准支撑力;以标准推广应用为重点, 辐射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 着力提升标准引领力, 进一步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建设。

农业标准化工作 篇10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与体系建设现状

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以来, 天祝县先后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业综合执法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等多个专项整治活动。通过活动的全面开展, 使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所增强, 监管能力得到提高, 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突出表现在“三个有”。一是认识有提高。为全面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天祝县委、县政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 与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二是有组织领导。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部署工作, 研究解决问题, 总结经验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有责任落实。实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行政领导责任制和单位分工负责制, 明确分工, 落实责任。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连续几年没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已具雏形天祝县于2003年8月成立了天祝县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站, 科技事业单位, 编制8人, 主要任务是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申报、管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标准化的制修订。近年来,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始终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与日常兼管有机结合起来, 多方筹集资金, 在华藏寺镇、石门镇、打柴沟镇等重点产区和蔬菜保鲜库建成4个速测点。先后开展了农贸市场和生产基地农产品的定点抽查监测、农药残留检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普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认证等工作, 为推进天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 防止蔬菜农药残留中毒事故的发生,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2009年6月又加挂成立了农业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站, 进一步加强了耕地生态环境质量监督管理。

㈢“三品一标”工作有了新进展为了进一步拓宽天祝县人参果和部分特色蔬菜的市场, 2008年积极引导天祝介实绿色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对蒜苗、娃娃菜、西葫芦、荷兰豆、甜脆豆、豆苗、芹菜7个蔬菜品种进行绿色食品认证, 认证面积共计1000公顷, 有效期三年;天祝高原魂果菜产销有限责任公司对生产的红提葡萄、人参果进行有机食品认证, 认证面积66.667公顷;2009年进行红提葡萄、人参果进行有机食品的保持认证, 认证面积66.667公顷。

2010年申报编制的荷兰豆、娃娃菜、马铃薯等7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标准经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查, 于2011年第8号 (总第88号) 《甘肃省地方标准发布公告》发布为甘肃省地方标准, 为天祝县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执法依据。2010年积极引导天祝华粤果蔬营销专业合作社、东坪洋芋营销专业合作社申报认证东平马铃薯、结球生菜、双孢菇等6个农产品为绿色食品, 并督促介实、高原魂公司对荷兰豆、红提葡萄等已认绿色、有机产品的续认, 目前天祝县“三品”认证数量达到15个 (有机食品2个, 绿色13个) 。

㈣努力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近年来, 我们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 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强化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组织管理体系、监督检测体系和产品认定认证体系, 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工作, 指导农户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截止目前全县共发展蔬菜、油菜、马铃薯等无公害农产品面积1.287万公顷。其中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0.547万公顷, 无公害油菜生产基地0.373万公顷, 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基地0.067万公顷, 无公害青稞生产基地0.167万公顷, 无公害豌豆生产基地0.133万公顷。在华藏寺镇、打柴沟镇、石门镇、松山镇建成了19个千亩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示范村, 建立了高原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有机葡萄生产示范棚54座、岔口驿日光温室西葫芦标准化生产示范棚100座、松山镇阿岗湾日光温室西葫芦标准化生产示范棚50座等一定数量的农业标准化示范点, 立足标准制定和示范区建设, 探索、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为了加强生产基地的管理, 制定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农产品生产记录手册以及一系列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制度, 在华藏、打柴沟、石门乡镇实行生产档案登记制度, 建立田间档案, 要求农户填写种植卡和田间记录, 促使种植户在绿色蔬菜生产过程中, 严格按照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绿色蔬菜肥料使用准则》和《绿色蔬菜农药使用准则》的要求生产, 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定期不定期对生产基地的生产环境、产品样品等进行检查、检测。

㈤农业投入品监管采取了新举措实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 进行分区分类管理, 即在绿色蔬菜生产乡镇禁止销售绿色食品生产禁用的投入品。建立销售登记制度, 与工商部门联合督促检查, 要求农资经营单位对农药等生产资料实行销售台帐登记。在对农资市场进货原料、生产销售记录、生产经销假劣农资的检查中, 进货原料的安全可靠率达到100%, 按照规定经营范围从事活动的企业为100%, 生产销售记录完整的企业占100%。

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促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再上新台阶根据天祝县的农产品生产、销售情况, 我们主要以检测生产基地、市场销售蔬菜安全为主, 实行例行检测和重点抽检相结合, 由1月检测一次增加到2次, 在重大节日期间必检, 最大限度地保障全县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全年保证对天祝县调进上市蔬菜质量检测200个品种, 抽样合格率为97%以上。同时对抽检结果按时上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和农业局, 以指导全县人民安全消费。

结合抽检工作, 我们对经销户、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企业或个人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引导蔬菜经销户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抽检, 自行销毁检验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提高蔬菜经销户安全经销的意识。

㈦完善监管制度, 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在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基础上, 逐步完善“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产地准出入和例行监测、产品追溯”等质量安全十项监管制度, 开展了天祝县农产品流通现状的调查, 掌握本县生产和外地调入农产品流通状况, 根据《甘肃省农牧厅关于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相关工作的通知》和《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 积极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出入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的讨论稿, 积极征求各部门意见建议, 积极推进市场准入和产品准出工作。以乡镇属地管理为主, 在乡镇农技员中确定一名专职农产品质量监管员, 赋予村级科技助理员农产品质量监管职能, 加强对农产品产地水、土、气的管理, 控制外来污染, 保证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符合要求, 结合田间检查, 排查违规使用投入品的生产者, 对有问题的基地, 加强对农药超标地块作物进行监控。现场检查农业生产记录、生产档案和药物使用等情况、是否使用禁限用农药, 从源头规范生产行为, 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实现基地的日常田间督导和产品自控。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健全一是经费没有保障, 检测经费十分紧张, 专业检测人员少, 检测设备简陋, 检测手段落后, 检测设备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 部分仪器亟待购置。二是检测方式以速测为主要手段, 普遍存在“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的问题。三是检测范围小, 水平低。由于检测力量不足, 开展以蔬菜农残速检为主要手段的农残检测, 一方面检测的范围不广, 检测量有限。另一方面受检测手段制约, 仅能以定性的方法检测部分蔬菜中高毒高残留农药 (如甲胺磷等) , 而对葱蒜等带有腥辣刺激味蔬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项目 (如蔬菜中的亚硝酸盐、腌制蔬菜中的有害微生物、毒素等) 尚无法开展快速检测, 导致检测面窄,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检测结果的合理性。

㈡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一是在机构设置上。目前天祝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与县农技中心合属, 虽然编制人员都已落实, 但用于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人员只有两人, 并还承担农技中心的部分工作, 其他人员都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等, 乡镇级无人。二是对没有建立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记录的种植业生产者, 出售含有违禁药物或不执行安全间隔期 (休药期) 要求的农产品的农户, 在监督管理中没有切实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 无法实现农产品质量可控性和追溯性, 监管工作无法真正从源头做起。

三、提高天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既涉及农产品生产, 又涉及农产品销售;既涉及对农产品的检验检测, 又涉及对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因而, 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有可能功亏一篑。针对天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㈠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一是以省、市人民政府文件明确县一级成立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 在乡镇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站,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向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 (下转第59页) (上接第57页) 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 努力营造人人都来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真正形成政府领导、部门监管、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基本覆盖全县, 实现对天祝县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和进入天祝县的农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管。

㈡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一是要把农业标准化作为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 牢固树立“没有标准化就没有质量, 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 没有市场就没有农民的增收”理念。二是要以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合组织的载体带动作用, 积极创建标准化示范园区, 提高标准化种植比重, 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三是要围绕天祝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将农业标准化生产规程的修改、制定、生产技术的组装配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结合起来, 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的宣传、推广与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力度, 建立健全生产记录与档案, 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面。通过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 把企业化管理, 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等现代工业理念引入到农业中,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扎实基础。

㈢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投入一是建议省市加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项目支持。以项目建设为依托, 不断扩大批发市场、大型超市 (农贸市场) 、重点产地的速测点自检建设, 构建县、企业 (市场) 二级检验检测体系。二是强化检测能力, 提高检测水平。组织开展检测人员的培训, 规范检测技术人员工作。积极争取经费, 提升检测水平。

㈣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围绕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和“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 建立长效机制, 以推行生产档案制度为重点, 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标准化示范区、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中全面推行生产日志, 科学用药, 进货查验, 购销台帐等登记备案制度, 指导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投入品记录、销售记录等档案。

摘要:分析天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与体系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天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上一篇:节目形式和内容下一篇:幼儿园早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