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2024-05-24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精选十篇)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篇1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目标,管理水平

近年来, 我国先后进行了部门预算、会计委派、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一系列财政支出领域的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为预算执行得到了强化, 支出效率显著提高。但距离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实现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特别是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较为滞后, 严重影响了我国财政支出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 如何构建我国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理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不仅仅是对财政支出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 它的根本意义更是以财政支出效果为最终目标, 考核政府的职能实现程度, 也就是考核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正因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有着这样的功能, 因此, 如果仅仅从财政的角度来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就很难全方位地反映财政支出的实际效益与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是以财政部门为主体, 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共同配合而形成的管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一项制度。

二、采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

为了形成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目前, 形成了如下几种比较主流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 即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 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该方法适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评价, 如公共工程项目等, 但对于成本和收益都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项目则无能为力, 一般情况下, 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不宜采用此方法。

2.最低成本法, 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 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 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 该方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 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 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

3.生产函数法, 通过生产函数的确定, 明确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借以说明投入产出水平即经济效益水平的一种方法。

4.历史动态比较法, 将某一类支出或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其历史上的变化及效益波动情况, 既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 也可以了解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进而分析其效益差异的成因及改进方向。

三、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一) 明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

1. 一般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 即评价部门预算的总体绩效

设计一般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政府职能, 根据国家战略规划, 确定一定时期内政府机构运用财政资金所要达到的成果目标, 制定恰当、详细的衡量标准以检查各机构的工作进展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

从我国现阶段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来看, 对政府各机构的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范围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务信息管理; (2) 资源配置绩效管理;

(3) 公务员业绩管理; (4) 财务质量管理。

2. 项目支出预算的绩效评价, 即对各个具体项目的支出绩效进行评价

根据我国政府项目的特点, 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

(1) 逻辑标准; (2) 管理标准; (3) 成果标准。

(二) 确定财政支出绩效指标及标准

第一, 对不同指标设定不同的权数, 权数应该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由于项目的特殊性问题,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权数进行一定的调整, 更准确地突出项目的关键因素。但是调整应该在评价前进行, 以免造成被评价单位操纵权数、提高评价分数的结果。

第二,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由于成果方面的量化指标较不易取得, 单纯依靠数量指标不能反映支出绩效的真实情况, 而且可能对工作产生误导, 所以在定量分析的同时应根据特殊情况进行一定的主观评价, 或通过调查反馈等方式尽量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第三, 合理确定绩效评价的标准, 对于可以量化的指标都应该有一个标准值, 标准值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 有其特定的经济意义, 标准值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行业标准和国内外实践中公认的标准来进行测定, 当前在没有一个固定标准值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横向比较 (同行业比较) 、纵向比较 (与以前年度比较) 、与预期目标比较来确定支出绩效。

(三) 确定评价主体

1. 负责绩效评价的政府机关

我国财政部是负责政府公共支出的综合部门, 主要职责应该是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制定和发布相关政策、实施指南和技术规范等, 组织评价, 综合利用评价信息改进预算管理、提高决策能力。

2. 具有专业判断能力的专家组

由来自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 主要负责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 协同政府部门确定指标、标准, 对各部门的支出绩效进行分析。

3. 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则是对政府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效果进行评价, 财政支出的分配和使用是否有效率,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反映社会公众的需要, 支出绩效的评价过程中应该通过调查获得公众的满意度信息, 检查支出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公众需要。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篇2

学理财新模式—(以广东省为例)

摘要:近年来,广东省财政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改革,努力增收节支,加强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客观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建设,目的是使公共财政支出的公共化程度得到提高,同时达到有力促进该地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究,分析其主要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更有效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理财模式

近年来,广东省财政部在探索如何使财政资金利用效用做大化的基本目标上,积极探究构建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社会评价体系。广东省在提出构建”阳光财政”之后,广东省省财政厅开始引入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并且广东省各级财政部门拟定基本的绩效自评项目和一些比较重点的评价项目。同时广东省财政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健全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工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试点范围也开始逐步扩大,比如把更多财政支出项目列入了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范围内,同时通过整体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方式完成各项工作。广东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中,积极探索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主体,推动财政资金有效使用的步伐向前迈了坚实的一步。

1、财政支出与财政绩效

财政支出是国家各级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国家及各级政府对集中起来的财力进行再分配的活动,它主要解决的是由政府支配的那部分社会财富的价值如何安排使用的问题。财政支出又是政府施政行为选择的反映,体现在政府政策的意图,代表着政府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具体地讲,财政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政府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的支出活动。

如何把有限的财政资金配置于最佳用途上,这就是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问题。通常情况下,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要适当,结构要合理,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追求财政支出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也是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

财政绩效,简单的说是指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结果和引置的效益的问题。财政绩效使用结果的好坏可以作为直接的评价标的,而财政支出产生的效益是另外一个复杂的问题,效益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得”与“所费”的对比关系,当所得大于所费,我们通常会说这样的收益人群获得了更高的额外福利。通常我们在财政支出实践活动中,往往把效益分析作为财政支出分析的的一个主题方面,故在实践之中,政府财政部门对于财政支出绩效以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探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 2.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分析和评判。

一般情况下,绩效评价的主体是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然而,从财政支出纵深发展上来看,根据工作需要,如果要积极应对所面临的困难,为绩效评价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促使绩效评价工作真正达到预期目的,避免流于形式,这便就是广东省积极引入的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可聘请专家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评价。

2.2引入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的意义

最为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深入开展的最佳突破口——引入政府财政支出第三方评价,凸显的十分意义重大。在我们日常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往往带有很大的复杂性,难度往往也很大,这样的工作特点就决定了必须需要有强有力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作为后盾支撑,来进一步开展一些相关开拓性和探索性工作。无论从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本身来看,或者还是从绩效评价工作客观性结果的需求来看,在工作中,来自政府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独立机构的积极参与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部分。

财政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在工作上显现的专用性和中立性,可以进一步保证绩效评价的公正合理,也利于缓解政府繁重的工作业务压力。这些只有第三方评价机构才能产生的结果,能够使的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更好解决在公共支出中产生的问题,有利于使政府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从而促进该地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3、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的主要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3.1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的主要成效

首先,由于政府繁重的工作负担,可能导致评价工作流于形式,引入第三方外部专家参与评价,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效果和质量。有了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支持,政府部门的工作压力将大大缓解,这样主要工作精力放在评价结果的应用和监管决策上,更好的可以把握住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最终效果。

其次,引入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不单单是有利于减轻政府繁重的工作负担,同时给第三方机构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发挥外部评价为主、内部评价为辅的实施方式,第三方的参与不仅可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可以提高评价对象和社会各界对评价结果的认可程度,扩大评价的影响和效果。

最后,鉴于绩效评价工作的复杂性的特点,需要解决一些指标体系和标准值等难题,而作为第三方的中介机构,在评价工作过程中各各方面拥有相应的专业理论基础,这就无疑在专业知识和大量创造性工作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确保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结果的公正和客观,促进科学理财。

3.2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第三方评价体系还面临着很大的现实问题,如整个社会的监督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比较缺乏,缺乏制度性规范的有效支撑,第三方评价规范性制度也尚未建立,在这样制度不完善的大环境中,那么对于新引入的财政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推进建设也是一种大的挑战和制约。

其次,作为第三方评价体系的中介机构,一直具有外部独立监督主体的身份,但是由于目前对于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引入还处在探索和摸索之中,尽管第三方评价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第三方被赋予的权利还是相当有限的。

最后,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服务市场还不发达,亟待需要大力培育。在由某一领域的专业机构向政府财政绩效评价的第三方机构这样一个身份的转变过程中,它们还不能完全适应对政府财政支出的财务、政府支出的管理和专业技术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的要求,其评价能力、专业水准和评价方法应用水平仍有待提高。

4、有效推进财政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的措施

4.1积极引入和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在全面铺开之前,应做好进行充分的试点工作。这主要是由于,绩效评价是政府和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影响很大、起步较晚、实践范围有限,故在积极引入第三方体系时,应该持有慎重、慎重的态度,在项目工作初始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积累足够的经验,取优补不足,然后在全面铺开。

4.2科学应对第三方评价机构资质的选定工作

鉴于已经在第三方机构的工作上初步积累的相关经验,广东省财政厅的有关工作人员对第三方评价机构资质的选定做了相关介绍:事实上,在工作中为了提高政府支出绩效第三方公信力,目前在整个政府支出绩效改革过程中,主要都是通过采取整体委托、公开邀标的方式,来公开的评定和选定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一般都要求应具备符合政府要求的相关资质,并且具备一定的各种能力,能够胜任第三方评价机构需要去承担的评价任务,能够独立承担关于财政性资金使用上的绩效评价,从而保证政府支出绩效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客观性。

公开邀标的程序通常简明而严谨,包括三个程序:首先,明确评价主体。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主体应该为具有法人资格,并且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机构,具有一定资质的国内中介组织。其次,实施邀请招标。对符合条件的机构进行邀请,然后通过对其已执业的记录档案,和工作业绩,综合选定、实行淘汰制度。最后,是对选定结果进行公开发

布,接收公众的评价,并对已选定的结果建立共享的专家库和中介机构名录,方便各级和各地评价主管部门进行广泛的选择,提高评价水平,也促进各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3客观全面的实施第三方评价机制

广东省积极引入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使传统的政府自我评价的缺陷得到了有效弥补,同时使绩效评价体系得到了完善。作为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其应该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和以“绩效导向、突出结果”的思路,按照相关单位和主管部门管理约束机制,通过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的书面评审、现场评价和综合评价等程序,同时采用抽样调查、现场评价、满意度调查等方法,科学全面独立实施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

4.4通过公开报告来强化结果应用

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可以形成来自自身机构的评价报告,报告的内容应该涵盖工作要求所需的各项内容,来自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报告经省财政厅核准后,可以在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门户网站或者省财政厅其它有关门户网站上向社会公布。通过公布报告,获取来自大众的意见结果,这样的评价结果用于检验重大民生政策落实情况,以及专项资金使用产生的绩效情况,同时还可以作为今后专项资金安排工作事项中的重要参考依据。

4.5通过各种媒介手段营造改革氛围

广东省省财政厅可以通过注重南方日报、新京报网、南方周末等媒体,以及电视媒介,去报道和开展关于“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政府财政支出资金使用绩效改革的意义、做法和成效等等。具体上讲:各媒介可以宣传为什么要开展改革,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什么、怎么评,以及关于评价结果如何应用的后续工作,通过此种方法来提升社会的关注度和改革的影响力,为改革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6建立科学的数据收集和采集系统

为了使以后的改革工作能够有一个很好的理论借鉴和数据上的支持,广东省省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信息处理技术,通过数据信息的采集、收集、甄选、判断,建立一个绩效评价数据库。不仅仅可为以后的绩效评价工作提供技术与信息上的有力支持;也可以为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值体系奠定基础,保障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具体上讲:可以在现有绩效评价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更多的媒介渠道和技术手段,扩大数据信息的收集范围,和有效性数据的搜集,并逐步扩至于其它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项目事项中,为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数据库积累经验。

结语:

总之,政府财政支出,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并以国家为主体,借助于政府的预算收支,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的形式。政府财政的公共性特征更是越来越要求,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的最大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广东省可以结合实际,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拓展第三方评价试点范围,逐步将试点范围从点向面转变,从省级试点可以向其他省市推广。与此同时,广东省财政厅等部门将会进一步加强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加大引导转变和培训工作,培育更多更高效的第三方评价组织,使之一切,成为一项成熟的公共支出管理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全国预算会计研究会.预算管理与会计.预算管理与会计杂志编辑部.2010年第05期

2.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财办预〔2011〕47号)

3.连州市政府.《批转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12年

4.黄锦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需把握三个关键.《中国财政》.2010年第16期

5.李天舒.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95期

6.蒋海勇、唐振达.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中的公平性评估.《商业时代》.2011年第21期

7.杨明、徐春辉.公共财政框架下开展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的思路.《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第08期

财政支出新常态 篇3

贵刊编辑所命之题为《财政支出的新常态》,对于这个提法我很认同,但首先要有一些背景:其一,说新常态,不能不提“旧常态”;其二,说常态,不能不提“非常态”;第三,说支出,不能不提收入。因有古方有今,有出方有入,任何割裂开单谈一方的做法,我个人认为都是不全面的。这是我要说的背景问题。

不同时期的新常态

第一点,要论述财政支出的新常态,那么“旧常态”是什么?以我在财政部门工作几十年的经验来说,“旧常态”就是保运转,就是保建设,就是保增收。

由此延伸,为什么有支出“新常态”的提法?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也就是说我们的财政运转已经有保障了,我们的财政在基础建设方面投入已经够多了,我们的财政现在处于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运转状态。这三方面,是财政支出工作即将转移到“新常态”的根本,缺一不可。因此,一些欠发达地区财政,甚至说的严格一点,一些财源财力还处于捉襟见肘状态,长期处于吃饭财政模式的地方财政,我认为他们的“新常态”,应该是先解决吃饭问题。这对于许多地区来说,已经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可以畅想未来,但必须首先脚踏实地。

那么我们刨除这些尚需要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地方财政之后来看,什么是财政支出的新常态。财政的总体支出方向,从每年的“两会”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的关键词就可以轻松分析出。我们常说“以财辅政”,政府的工作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认为是财政支出的导向。

上溯到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地方财政贫富不均,那么利用分税制改革,让地方财力差距减小,保证所有政府部门至少都有饭吃,可以正常运转,就可以说是那个时候的“新常态”。在分税制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地方财力得以保障,那么将越来越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基本设施建设行业中去,在那个时候就是“新常态”。公共财政理念在一段时间内是一个主流的提法,这个阶段中,就已经包含了财政资金投入建设,但最终要让民众得到实惠的说法。前一阵民生财政大行其道,那么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当中去,当然这个领域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定义,但这个时候说到“新常态”,那么就一定会提到民生财政。

那么在这之后的财政支出新常态是什么?笔者认为,它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支出方向的新常态,支出手段的新常态以及支出责任的新常态。

三个趋势

第一,支出方向的新常态。笔者认为,继财政支出长期偏向于基础建设领域和民生领域之后,接下来一段时间里的财政支出“新常态”应该是有保有增。在保证地方财源不受经济持续下滑现状影响的同时,持续增加民生方向的投入。关于此前广为讨论的关于民生财政定义的问题,笔者倾向于一些财政学者提出的终端说和要素说相结合的说法,即以财政资金最终实际受益者为判定群体,以项目为单位要素判定财政支出是否纳入民生投入计算范围。不应将部门预算整体划归民生支出范围。不仅可以解除近几年民生财政报数“假大空”的问题,也可以客观反映某地区民生发展的客观情况,避免出现某个一半以上财政收入保运转的地区却上报民生支出占80%以上的滑稽情况。

第二,支出手段的新常态。在以往的支出手段中,财政通常以补贴的形式来促进和引导当地财源的发展。在支持地方产业发展阶段并无不可,但并非长久之计。按照投资方式划分,财政的投资模式与企业投资类似,也可以简单的分为资金、实物、技术及土地投资四类。而在财政支出手段中,近年来各地逐渐淡化资金投入手段,现在比较流行的是技术支援型投资和土地投资两种。

必须说明的地方有两点:一,现有的技术支援型投资,建议地方财政应以与企業协定的方式保证研发成果不大量外流;在财政的土地投资方面,现在多为实物+土地投资双轨模式。这种方式一方面极大的减轻了初创期企业的一些实际困难,也从客观上促成了一些企业的投机心理。因此,在形成“新常态”前,必须以严格的制度杜绝企业“打一枪换个地方”的恶性投机可能。这样的教训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的各种产业园区多有发生。

二,在财政支出“新常态”中,必须改变以往许多地方财政“无为而治”的心理。财政资金不能像企业资金一样逐利,但也绝对不可草率而为。支出必追责,而且必追到底,这也是笔者多次在多处场合表态过的,也姑且算是未来财政支出的“新常态”之一。

第三,支出责任的新常态。政府间支出责任在笔者和许多财政研究学者的著作中都有提及,在此不应再赘述。笔者要强调的是两点,第一点,各级财政、各级政府之间的支出责任划分需要继续按照支出责任传统“三原则”真正落地。一是适宜性原则。政府各项职能的本质属性天然决定了其在各级政府间的最适配置。国防、外交等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受益范围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应由中央负责;地方基础设施和消防等以特定区域居民为服务对象,受益范围限于某一区域的服务项目,则由相关地方政府负责。二是效率原则。地方政府更了解辖区内居民需求,凡是由地方政府处理,其行政效率更高的事务归地方,反之则由中央负责。三是法制规范原则。各级政府支出责任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加以界定,同时,支出责任的调整应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保持稳定性、规范性。

第二点,是财政部门与预算部门之间的支出责任划分。一些市县级财政常表态说以前经常替预算部门“背黑锅”,笔者认为虽然不尽如此,但也表示出以前地方财政支出责任的划分是有缺陷的。近年来地方财政在这方面的改变有目共睹,但由于跨部门、甚至是跨级别的支出责任划分,笔者暂时没有发现像各级财政之间如此明确的,禁得住推敲的支出责任分配方式。因此笔者认为,第一点暂且可以称之为“常态”,但论点并不新颖,只是暂时并未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第二点讨论已久,但观点尚新,试点也尚新,只是何时才能成为“常态”,可能还需要财政在更广义的“新常态”运行之下,才能缓慢成型。

新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实证研究 篇4

改革开放30年以来, 新疆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GDP总量与内地发达地区的差距也有所缩小。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新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与此同时, 新疆地方财政支出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然而, 新疆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和东部省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实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新疆2/3的财政依赖中央转移支付, 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差距较大。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新疆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关系就很有必要和意义。那么, 新疆财政收支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本文拟用新疆1951~2012年的年度数据, 采用协整检验确定财政收支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再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推断新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因果关系。

二、相关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于税收和政府支出关系的研究是从国外开始的, 得出以下4种理论假说:一是Friedman (1978) 提出的“税收→支出假说”, 他的研究结果表明税收增长会引起财政支出增长, 这也是赤字产生的一个原因;二是Barro (1974) 和Anderson等 (1986) 得出的“支出→税收假说”, 他们认为政府应该以支定收, 从而使预算保持平衡;三是Meltzer和Richard (1981) 的“税收-支出相互促进假说”, 该假说认为税收和支出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四是Baghestani和Mc Nown (1994) 提出的:“税收和支出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逐步扩大, 国内学者也提高了对该领域的关注程度。程红莉和马莉霞 (2004) 对1951~1999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得出从长期来看, 我国财政收支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但缺少因果关系检验。许雄奇和朱秋白 (2004) 研究我国1951~2001年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支持“税收和支出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效应”的假说,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税收支出之间具备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楼迎军和杨义群 (2004) 通过建立在ECM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明了我国财政收支之间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 但是由于他们的样本区间太短, 因此结论的有效性有待检验。周茂荣和骆传朋 (2007) 运用E-G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1953~2010年间的财政收支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回顾国内外文献, 关于新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鲜有人做过相关研究。本文拟运用新疆1951~2012年的数据, 对新疆财政收支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以期为新疆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三、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是新疆1951~2012年度的财政收入 (TR) 和财政支出 (TE) 的数据, 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以及新疆统计局网站上的信息。

(二) 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法。

Dickey-Fuller (DF) 单位根检验法是Dickey and Fuller (1979) 针对AR (1) 的时间序列形式提出的检验序列是否存在非平稳的单位根的方法。在Dickey-Fuller (DF) 单位根检验法中回归残差项常会有显著影响检验的效果的自相关现象。因此, 在考虑残差项序列相关之后, Dickey and Fuller (1981) 就以AR (p) 的形式进行单位根检验, 称为修正后的DF检验 (ADF检验) 。本文主要采用ADF检验来对新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样本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三) 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的是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了协整检验法。这种协整检验的方法是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因变量能被自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 两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因变量不能被自变量所解释的部分构成一个残差序列, 这个残差序列应该是平稳的。因此, 检验一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等价于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是一个平稳的序列。

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为了使研究更严谨, 我们需要建立误差修正项模型, 从而来说明两变量之间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的关系。

(四) 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 (1969年) 提出一个判断因果关系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这个检验解决了X是否引起Y的问题, 主要是看Y能够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 加入X的滞后值是否使解释程度提高。如果X在Y的预测中有帮助, 或者X与Y的相关系数在统计上显著时, 就可以说“Y是由X Granger引起的”, 即X是Y的Granger因。相反, Y是X的Granger因。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一个变量如果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 则称它们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阶数非常敏感, 通常可以依次多滞后几阶, 看结果是否具有同一性。

四、实证过程和结果分析

(一) 新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平稳性检验 (ADF单位根检验) 。

新疆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是时间序列, 由于时间序列大部分存在不稳定现象, 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 准确的了解新疆财政收入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之间的关系, 就要对两个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 同时为了使两个变量的趋势更加具有线性化, 需要分别取财政收入 (TR) 和财政支出 (TE) 的自然对数LNTR和LNTE。由于各变量是有时间趋势的, 因此我们采用含常数项与时间趋势项的模型对它们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 新疆的LNTR的原水平序列的ADF值在1%和5%的显著水平下分别为-4.141、-3.497, 都大于Mackinnon临界值-1.801。新疆的LNTE的原水平序列的ADF值在1%和5%的显著水平下分别为-4.127、-3.491, 都大于Mackinnon临界值-0.0034。而LNTR一阶差分后的ADF值在1%和5%的显著水平下分别为-4.131、-3.492, 都小于Mackinnon临界值-4.571。LNTE一阶差分后的ADF值在1%和5%的显著水平下分别为-4.127、-3.491, 都小于Mackinnon临界值-5.510。显然, 所有的数据在一阶差分前是非平稳的, 但是在一阶差分处理之后, 所有的数据都出现平稳的态势。同时也说明LNTR和LNTE是I (1) 的。

(二) 新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协整检验。

根据平稳性检验, 由于LNTR和LNTE均为一阶单位根过程, 可以由协整检验考察其协整关系或长期均衡关系。首先对LNTR和LNTE进行协整回归, 得协整方程:

再对残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由检验结果可知残差的ADF值-5.147小于1%和5%显著水平下的标准值-3.546和-2.916, 因此拒绝原假设, 即ADF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得出新疆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长期内, 新疆财政支出每变动1%, 财政收入将同方向变动0.874%, 新疆的财政收入增长和财政支出之间具备显著的正相关性。

(三) 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根据Granger定理, 两个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具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形式存在。用e表示模型 (1) 中的残差序列,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模型 (2) 表示在误差修正模型当中, 误差修正项e (-1) 的系数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因此, 从系数估计值-0.1914来看, 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 将以-0.1914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不过调整力度不是很大, 但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持新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协整关系, 自动的调整其长期均衡关系。

(四) 新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协整关系检验的结果, 由于新疆LNTR和LNTE均为I (1) 过程并具有协整关系, 故可以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由表1检验结果显示, 在滞后阶数为1阶、2阶、3阶、4阶时的统计量都不显著, 因此LNTR是LNTE的非Granger因, LNTE是LNTR的非Granger因。新疆的财政收入不是财政支出的决定因素, 财政支出也不是财政收入的决定因素。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 由协整检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新疆的财政收支之间具备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就长期而言, 新疆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具有统计上的高度相关性, 从误差修正模型来看, 短期内新疆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期动态调整机制, 由于误差项的存在, 可以自动的实现新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第二, 通过对样本数据Granger的因果关系分析得出新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效应。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来看,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 对中央的转移支付依赖性较大, 新疆约有2/3的财政支出依赖中央转移支付。新疆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和东部省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新疆经济缺乏自我造血功能, 致使新疆财政自给率很低, 地方财政收支之间的缺口通过中央的转移支付弥补。其财政支出规模并不取决于地方财政收入, 而是取决于中央转移支付, 因而新疆财政收支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2) 经济结构不均衡。新疆经济特征是资源主导型, 从产业结构上看, 资源开发型产业占GDP的50%以上;从所有制结构上看, 国有经济 (含国有控股) 占经济总量的60%以上。在现有分税制框架下, 主体税种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的绝大部分上缴中央财政, 因此新疆的第二产业对当地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较低;再者, 作为当地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营业税, 又因为新疆第三产业占比重不高, 因此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也不高。所以, 新疆经济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总体上来说, 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新疆财政收支没有显著因果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从财政政策的长期可持续性角度出发, 财政支出要着力培植新疆本地的“造血”功能。以往中央对新疆的转移支付, 多注重解决地方财政的缺口, 今后则应加强对“造血”功能的培育上; (2) 在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中进一步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水平, 使中央的转移支付资金真正的用到实处; (3) 优化产业结构, 延长初级产品产业链, 引导民营资本进入价值链中, 发展第三产业, 通过产业带动就业, 通过内生性经济增长带动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周茂荣, 骆传朋.我国财政可持续性的实证研究——基于1952-2006年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11.

[2]许雄奇, 朱秋白.我国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 2003.1.

[3]程红莉, 马莉霞.我国财政支出与收入关系的协整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4.1.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篇5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或者各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 构成。财政支出规模与财政支出结构二者是紧密联系的,许多学者在研究财政支 出规模增长趋势的同时也研究了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2011 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4403.16 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 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 25%—30%、发达国家的 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 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 年在文化体育支出 380.52 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 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 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需求压力大,规模不断膨 胀,收支矛盾加剧,框架不合理,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1)财政的支出范围不够规范。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打 破了财政统收局面,但依旧存在往昔的国家承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现 象,财政的支出范围并无相应的大幅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 财政支出分配方式。具体表现是:财政的资源配置定位模糊,财政支出责任与职 能范围没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2)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偏高。我国的经济建设支出内部框架不大合理,政府 参与的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即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显然从公共财政总体上及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 经济建设支出的占比仍然较高。在经济事务上的财政支出,2008 年已达到 21.2%,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最高,远远高于发达工业国家 5%~10%。这几年应对国际金 融危机,政府的经济事务支出占比有增无减。

(3)行政支出占比严重偏大。我国行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处于一个较 高的水平,而美国、德国、英国、韩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仅占财政支出的 10%以下。行政支出的增长有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的一面,由于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普遍存在的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的 浪费,以至于增长过快、占比过大。2005 年,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用于公车、接 待的费用已经高达 6 千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 20%,相当于全民教育投入 的 5 倍。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力度和公车治理力度的加大,行政管理费增长势头得 从 到遏制,2006 年到 2009 年在全国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趋于下降,但此后又有反 弹。据估计,近两年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三公”支出每年高达 1 万亿元左右。过高的政府运行成本和过高的行政支出占比,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极为不利。

(4)文教卫生支出占比上升缓慢且明显偏低。我国文教卫生支出在财政支出 中的占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教育支出占 GDP 的比重多维持在较高水平,美国、日本更是占 20%以上,而我国的这一占比较低,在 4%以下。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 比处于极低的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可见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支 持程度尚待提高。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支出程度较低的水平,占 GDP 的比重仅为 1.35%。

(5)农业支出实际占比偏低,调控不力。最近几年虽然中央对农业的发展一 直比较重视,中央财政农业支出在本级财政总支出中的占比是上升的,然而不少 地方财政则为了本地区经济的片面增长,一再减少对农业的投入,而主要把资金 投入到投资少、见效快的其他产业上。又由于地方财政占比大,所以尽管中央一 再提高财政农业支出的占比,但一些深入农村了解实情的人发觉,很大部分财政 农业支出都是有名无实,没有真正到位,农业支出实际占比存在下降势头,这对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6)社会保障支出明显不足。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不 足 15%,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较低水平,才接近西方发达国家 20 世纪 60 年代的水平,但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却还不如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

总之,目前我国财政支出框架很不合理,这一方面使国家重点建设滞后,资 源配置效益下降,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增强,影响了国民经济框架优化的进 程。另一方面,使国家财政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减弱。优化财政支出框架,是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与效率的主要内容,也是摆脱财政困境,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要优化支出框架,科学确定支出重点。

优化从财政支出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支 出应该体现“规模适度、框架合理、功能健全、导向明确、效用显著”的特点。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我国现行财政支出机制与框架进行合理调整和改进。

(1)整合公共财力资源。财政支出应坚持统一、高效原则,使预算内外财政 资金由政府统一支配。取消行政收费的专户储存和专户使用性质,实行统一入库、统一管理,政府集中使用,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财政经费相对紧张与各收费部门经 费宽裕的不合理现象,将有限的财政性公共资源用于社会急需的公共领域。

(2)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由于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框架涉及财政系统中的各 级财政部门支出状况,如果不对现行财政体制进行适当调整,不能实现纵向财力 框架的优化,对于许多相对困难的基层财政而言,根本不具备调整和优化横向财 政支出框架的财力基础。有鉴于此,我国应该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公共职责与 公共权限的基础上,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和财力均等化原则,适当调整我国分 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尽快完善我国财政体制。

(3)继续推进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的 费用类别框架。从今后发展来看,我国应根据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事业投融资 体制改革进程,从财政支出框架的存量和增量调整入手,适当压缩经济建设费支 出,适当控制和压缩行政管理费支出,适当增加财政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进一 步提高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适当提高财政的国防经费水平。

(4)优化财政购买性支出的公共领域资源配置。从当前和今后发展来看,为 了发挥财政购买性支出的优化公共领域资源配置功能,不仅需要进一步拓展政府 采购制度的适用范围,健全政府采购机制,而且必须通过制度改革,限制职务消 费的浪费现象。

(5)加强财政转移性支出管理,按照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合理规划财政转 移性支出的范围、类别和幅度,通过提高财政转移性支出的透明度,加强社会对 财政转移性支出监督。一是必须拓展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公共受益范围,逐步 将社会保障由城市延伸到农村。二是财政补贴必须退出普遍性的“变相福利”误 区,按照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合理规划财政补贴的受益范围,明确财政补贴的 受益对象。三是为了体现税收优惠的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我国税式支出预算控制制度。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析 篇6

所谓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采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制定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从广义上讲,绩效是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统称,不仅包含外部效果,也包含内在的努力程度,可以通过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来描述。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1.服务政府职能原则。财政收支首先是为政府履行其职能服务的。政府的职能决定财政收支的范围,而政府职能与经济体制密切相关。要开展财政绩效评价,首先就要对财政收支的范围与政府职能范围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2.规模适度原则。财政支出规模过小,不能满足政府履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财政支出规模过大,则加重了财政的负担且容易降低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财政支出规模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职能的履行相适应。

3.社会效益原则。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支出逐步从赢利性和竞争性的领域退出,转向非盈利性、非竞争性的公共需要领域,如科学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这些领域其经济效益很难直接衡量,但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财政绩效评价的重点是对政府履行政府职能所产生的效果,即其社会效益。

4.合法规范原则。合法性是指财政收支必须依法取得和使用;规范性指财政资金必须按照规范的程序使用,防止财政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财政绩效评价的重点是评价财政收支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保证财政资金服务于政府职能,避免财政资源的浪费。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强化财政支出管理职能。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财政工作中长期存在着重预算分配轻决算批复、重资金拨付轻支出监督管理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财政体制也开始向公共财政转变,财政支出的管理职能相应地得到了扩展。因此,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便成为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

2.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可以对财政支出的科学性、支出管理水平、投入风险、效益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找出其中问题及形成原因,明确相关责任,有利于推动财政执法和监督约束机制的建立,对提高中国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国家财政支出改革的基本思路,中国正在逐步推行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零基预算制度;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实行绩效型预算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不仅是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客观需要,同时评价本身也是实行部门预算的一项重要内容。

4.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现阶段,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发展经济所需要的社会资源总量有限。所以,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同时考虑社会效益,有利于将资金投入到绩效评价高的领域,实现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提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法律保障

中国公共投资部门虽然也提出要完善项目投资决策程序,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要从立项决策、建设决策、竣工验收直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行全过程管理,但迄今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法规,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二)缺少明确的管理机构

中国缺少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使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只能分散在各管理部门进行,评价的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差异大,难以形成统一的、全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进而严重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主要表现为:一是目前各有关部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侧重于技术和工程及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评价,而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评价不足。二是各部门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特征,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三是尽管目前研究探讨了许多指标的设立途径,但其操作性不强仍不完善。

(四)评价内容不完整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内容不完整表现在:一是侧重于合规性评价,而忽视效益评价。目前各有关部门进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带有明显的审计特征,忽视对项目效率或发展效益方面的评价。二是评价对象仅局限于项目本身,而忽视对项目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仅涉及项目过程审核和投资与回报的评价,还包括各种宏观因素的评价,如投资的社会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但目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缺少这些内容,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能达到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目的。

(五)评价结果缺乏明确、具体的应用

目前,财政支出评价结果多数只是作为各有关部门项目建设档案保存,没有成为财政部安排支出的依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财政资金支出项目中的成效、问题与相关责任,以及对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负责人缺乏约束,评价结果对于支出的预算分配和投资项目管理缺少参考作用、导向作用和制约作用,使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三、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策

(一)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和制度

应建立一系列制度规范和相关法律规定,对相关的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等进行清晰的法律界定,明确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另外还应建立完备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实现配套措施建设到位,避免出现财政管理部门孤军奋战的窘境,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成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

应在财政部门建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执行主体,对本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施统一管理,与财政、统计、审计、人事等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和配合,及时获取各方面信息。此外,可引入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参与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加强对整个财政支出管理活动的监督和控制,提高评价工作效率、质量和公正性。

(三)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和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具体来说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在坚持相关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以及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遵循财政支出活动“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的逻辑关系,参照国际和国内公认的标准,进行严密科学的分析,形成立体型、多层次的指标体系,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如在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建立资金保障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环境效益指标和项目计划指标;在财政支出总和绩效评价方面,设立总量效益指标,如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人均可用财力、财政经费自给率等;同时设立结构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财政管理指标。

(四)建立绩效预算,扩大绩效评价范围

绩效预算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业绩评价为核心的预算模式,可有效地发挥内控功能,克服以往绩效评价模式重视产出而忽视效益的考核与评价的问题,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因而应实施绩效预算并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同时,应采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建立适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需要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处理系统,扩大绩效评价的范围,使各项支出工作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监督和控制,全方位、多层次地保证财政支出的效益。

(五)强化绩效评价工作结果的约束力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研究 篇7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

(一) 教育支出规模

近年来, 在我国教育受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 我国教育支出规模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

从绝对量来看, 我国财政对于教育投入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 如表1所示, 1991年到201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基本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13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是1991年的近40倍。

从增长速度来看, 1997年和2007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的增长速度均超过30%, 分别代表2000年前后的两个峰值;从2007年以后,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增长速度经历了小幅波动, 近两年处于下降区间, 但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仍然处于上升阶段。

从相对水平来看, 1991年到201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整体上呈现上升的态势,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 首次突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4%的目标计划, 2013年延续增长态势。1991年到2013年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15%小幅浮动。

(二) 教育支出结构

1. 教育支出的分配结构。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各级教育中的分配是不同的。表2中列出了2005年到2013年我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从绝对量来看, 2006年到2008年, 我国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大幅增长, 增长率维持在40%以上的水平;2009年、2010年增长率有所回落, 2011年增长率又有大幅提高, 此后处于逐渐回落状态;普通高中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在2011年、2012年有大幅增长, 其余年份增长率最高为2008年的36.93%;普通高校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在2006年到2010年增长幅度有限, 2007年增长率仅为3.32%, 但2011年增长率大幅上涨到70.98%, 而之后急转直下, 2013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从相对量来看, 2005年, 我国普通高校、普通高中、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比例是13.4:2.2:1.4:1, 普通高校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普通小学的13.4倍;2011年, 该比例为5.46:1.23:1.49:1, 普通高校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普通小学的5.46倍;2013年, 该比例为3.82:1.33:1.44:1, 普通高校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普通小学的3.82倍。可见, 我国对普通高校的相对投入总体呈现递减趋势, 递减幅度较大;我国对普通初中和普通小学的相对投入增加速度较快, 体现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政策方向是向普通中小学倾斜。

二、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的国际比较

(一) 教育支出规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每年出版的统计数据, 世界各国教育投资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越是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其教育投入比例越大。1975年以来美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例基本保持在7%以上, 日本为6%以上, 其他大多数发达国家如法国、加拿大等国也都在6%以上, 韩国近10年来也达到了7%左右。2005年, 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 (4.8) 、加拿大 (4.7) 、墨西哥 (5.3) 、英国 (5.0) 、荷兰 (4.6) 、丹麦 (6.8) 、法国 (5.6) 、波兰 (5.4) 、新西兰 (5.2) 。相对于国际水平而言,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才刚超过4%, 这反映出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从绝对量上来看,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 美国为2684美元, 是中国的63.9倍。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我们以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来衡量相对水平, 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 发达国家中美国为6.10%, 日本为4.28%, 韩国为3.01%, 其中美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占人均GDP收入的比例是中国的7.43倍。金砖四国中, 俄罗斯为1.87%, 巴西为2.29%, 其中巴西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占人均GDP收入的比例是中国的2.79倍。可见, 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即使与同为金砖四国的其他国家相比, 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 教育经费结构

世界大多数国家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是一种“宝塔型”, 即基础教育的投入最多, 越往上级到高等教育的投入越少。美国2000年教育经费投入占其GDP的比重为6.6%, 其中小学及中学教育经费投入占3.9%, 高等教育投入占2.7%。而我国近些年来虽然财政政策向基础教育倾斜, 但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远高于小学及中学教育投入, 形成经费错置的“倒宝塔型”。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问题分析

1.政府职能缺位。公共教育具有强烈的外部性, 相比而言, 初中级教育的外部性明显要高于高等教育。初中级教育会普遍提高人们的基础文化水平, 降低文盲率, 显著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因此初中级教育的外部性显现为对整个社会的作用;高等教育更多是增强高校学生未来的收益水平。针对公共教育的特点, 我国对初级教育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由地方财政来支持;对高等教育适当加大了家庭承担的费用, 并主要由中央财政支持。地方财政对于初中级教育进行投入, 而初中级教育的外部性作用于整个社会, 这就使得政府的投入与收益不对等, 政府对于教育投入缺乏主动性, 造成了政府职能缺位问题。

2.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分税制改革以来, 地方财政收入与中央财政收入有了较大差距, 而地方财政的支出数额却比中央财政要大的多, 据测算, 地方财政收入与中央财政收入比例大约为46:54, 地方支出与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为85:15, 这就导致了地方财政事权与财权的严重不对等。针对这种情况, 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进行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 据统计, 2012年地方财力的45%来自中央。但这种返还是通过省级政府拨给县级, 事实上, 能够到达县级的比例已经很少, 而到达村镇级的比例会更少。因此, 县级及以下的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难以履行发展教育的责任, 导致对初中等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加剧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失衡。

3.政绩考核以经济建设为重。长期以来, 我国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主要是经济建设指标, 对于教育的质量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 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将有限的财政资源进行分配时, 会选择更能体现政绩的经济建设项目, 将绝大部分财政资源投入到基础设施等建设中, 甚至于不惜挪用教育资金。由此, 削弱了教育的受重视程度, 使得教育实际投资不足。

四、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几点建议

(一) 确保和增强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

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 确保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投资的规模, 不断提高相对比重。进行预算安排时, 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增长应快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生均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 建立起政府教育投资随着经济实力、政府财力增长而增加的稳定增长机制。

(二) 调整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中的分配结构

进一步调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各级教育中的分配比例, 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经费支出比重, 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教育经费总体向基础教育倾斜的前提下, 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院校给予特殊支持。

(三) 完善现有财政教育支出体系

完善省级及以下政府财政收支制度及转移支付体系, 依照各级教育的外部性范围规划教育投资主体, 完善现有财政教育支出体系, 强化财政教育支出的政府职能;将教育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健全教育的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严格教育经费的预决算制度, 加强对教育经费预算执行的监管力度, 增加教育经费使用的透明性。

参考文献

[1]马国贤, 马志远.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3) .

[2]袁锐.中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1 (2)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浅析 篇8

一、我国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现状

2009年财政部颁布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财预[2009]76号) 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 (财预[2009]390号) 两个文件, 绩效评价作为考评政府各级部门执行财政预算支出行为和效果的正式工作。各部门在报送财政“一上”预算时, 提出绩效评价的项目, 财政部在下达“一下”预算控制数时确定绩效评价项目, 待下一年度考评前一年度项目。

二、绩效评价新标准与新要求

2011年财政部颁布了最新的评价标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财预[2011]285号) , 对绩效评价的原则、对象、评价内容、绩效目标、评价指标、标准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下面详细对新办法的各项规定进行分析:

1. 评价原则

绩效评价遵循“科学规范、公正公开、分级分类、绩效相关”原则, 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项目, 该原则与财预[2009]76号一致。

2. 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包括政府预算管理和部门预算管理资金, 具体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和部门整体支出, 以及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新办法对一般性转移支付评价项目作了修改, 不是原财预[2009]76号文中的“享受资金较多的地区”, 而是“重点对贯彻中央重大政策出台的转移支付项目”。

3.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涉及绩效目标的设定, 资金投入和使用, 为实现绩效目标的制度、采取的应对措施等等。新评价办法增设了“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 要根据实际情况, 把绩效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可实现性作为考评内容。

4. 绩效目标

什么是绩效目标呢?包括预期产出即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预期效果,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评价项目的绩效目标进一步细化、明确, 便于考评。

5.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设定遵循“相关性、重要性、可比性、系统性、经济性”原则, 按照部门性质和项目类型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6.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比较流行的有: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 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7. 绩效报告

绩效报告是财政资金使用单位按照规定向上级管理部门提交的说明本单位实施项目的绩效情况, 反映项目单位的自我评价, 内容包括:基本概况、绩效目标及其设立依据和调整情况、对预算年度内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对所取得的业绩进行评价、说明为什么没有完成绩效, 并究其原因, 然后提出怎样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方法。增加了“管理措施及组织实施情况”, 对项目单位的组织机构和项目管理制度进行考评。

8. 绩效评价报告

绩效评价报告是考评机构根据项目单位的绩效报告, 结合现场考评和非现场考评, 按照评价标准和要求, 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 对项目进行科学、全面、客观的考评, 并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汇报给上级主管财政部门。一般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况;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情况;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评价结论及建议;也包含其他与绩效相关的的问题。

三、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程序、标准和方法

1. 工作程序

为了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 一般预算部门过自行委托、公开征集、公开招标等三种方式选择委托评价机构。

具体操作流程是:

1) 前期准备阶段:确定评价对象成立评价工作组下达评价通知。

2) 实施评价阶段:资料审核现场和非现场评价综合评价。

3) 撰写报告阶段:撰写评价报告提交报告归档存查。

4) 评价结果应用:反馈、应用。

2.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财政绩效评价内容的主要体现形式, 是一种量化手段, 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 它衡量、监测和评价项目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量化指标的设定要根据评价内容来确定, 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指标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至关重要。

指标分为“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三个一级指标, “项目目标、决策过程、资金分配、资金到位、资金管理、组织实施、项目产出、项目效益”等八个二级指标, “目标内容、资金到位率、财务管理、产出质量、经济和社会效益等”20个三级指标, 从业务和财务角度分级考评项目的绩效。

3. 评价方法

成本效益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专家评议法等。

成本效益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投入产出法, 是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所产生的效益与付出的成本进行对比分析, 以成本效益为参照, 进而评价绩效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成本和收益能准确计量的财政支出评价, 但对于成本和收益都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项目则无法评价, 一般情况下, 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不宜采用此方法, 成本效益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比较法:主要是通过对设定绩效目标与实际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 然后综合考量、分析绩效目标实现情况。该方法主要用于对部门和单位的评价以及周期性较长项目的评价, 对短期的绩效不太实用。

因素分析法:对于因素分析法, 是通过列举所有影响成本与收益的因素, 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 从而得出评价结果的方法, 这一方法是评价方法中比较实用的。

公众评判法,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 在一定范围内发放, 收集、分析调查问卷, 进行评价和判断的方法, 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调查问卷, 来体现公众评判的公正性。

专家评议法:是指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议, 得出评价结果的方法。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 可以选择有关专家进行评价;专家们在通过实地勘察、查看项目资料, 充分了解掌握项目情况后, 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 给相应的指标计分。该方法适用于效益、成本无法准确计量的, 以社会效益为主的项目的评价。

四、结论

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探讨 篇9

1 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行政管理费增长过快

从世界各国政府的支出情况看,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基本上都控制在10%以内,而我国行政支出所占比重2006年达到了18.7%,并且增长过快,1978-2006年增长了143倍(同期的财政总支出只增长了36倍),其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项目。在财政资金总量增幅不大的情况下,行政管理费不断膨胀、增长速度过快,必然会导致其他方面的公共支出难以保证,影响政府职能的履行,使各级财政困境日益加深。当前突出的问题在于,行政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政府机器庞大,机构臃肿重叠,财政养人过多,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不利于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1,1]。

1.2 社会文教支出增长缓慢

虽然社会文教支出一直也是我国政府支出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并在2006年成为支出最多的一大项目,但多年来这项支出所占比重却增长缓慢,尤其是与行政管理支出相比,它的增长速度更是明显落后。社会文教支出中尤为重要的是科教事业投入远不能满足“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就教育经费而言,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比重多年来一直较低,2002-2005年不增反降,分别为3.41%、2.84%、2.79%、2.16%,2006年有所增加,但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仅为2.27%。不但未达到我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4%的目标,而且与目前世界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7%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教育经费投向很不合理,财政经费过多向高等教育领域倾斜,弱化了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2]。

1.3 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越位”与“缺位”问题同时并存

我国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较高,虽然在2006年降为第二大支出项目,但仍维持在26.6%的高位,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平均水平仅为10%左右。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时期,加之需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来刺激投资,扩大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与解决重大经济建设问题关联度较大,生产建设型财政的痕迹还很明显。另一方面,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对竞争经营性领域的越位也是导致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的重要原因。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可分为两类:一类投向以盈利为目的或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企业,这一部分经济建设支出因为国企在竞争领域的错位而效益低下,对经济增长贡献甚低;另一类主要投向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是有自然垄断性的准公共产品的部门或企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农业援助、能源物资储备及高科技企业等。由于经济建设费对第一类竞争性领域的过多介入,挤占了稀缺的社会资源,侵蚀了政府财力,使得政府对第二类领域投入不足,呈现政府缺位。当前第二类领域发展滞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1.4 农业支出增长缓慢

虽然我国把农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并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但与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发展要求相比,形势依然十分严峻[3]。从财政支农所占的比重来看,整体上财政支农支出总量虽然逐年增长,但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支出项目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相对缩减了。2006年财政对农业的总投入为3 172.97亿元,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仅为7.85%,比1978年的13.43%低5.58个百分点,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是低水平的。

1.5 国防费比重偏低,影响国防现代化进程

我国国防费总额与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大国相比,无论从绝对数还是从相对数来看,都明显偏低,仍处于较低水平。从绝对数来看,2005年我国国防费2 475亿元,相当于美国的6.19%、英国的52.95%、法国的71.45%、日本的67.52%。从相对数来看,中国国防费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14.96%降至2006年的1.87%。而美国这一比重约占20%,法国占11%,德国占9%。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均国防费还不到美国的二百分之一。国防支出比重偏低,国防经费不足,不仅会影响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还会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4]。

2 优化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建议

2.1 深化行政机构改革,控制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

首先,深化行政改革、精简机构人员、压缩行政经费。要进一步精简机构,控制行政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要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不仅包括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要继续严格控制政府机构的公共经费,改革会议制度、公共用车制度和招待制度,减少会议费、车辆购置维护费和接待费支出,努力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其次,加强行政经费支出管理,提高行政经费管理效率。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也就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的管理格局,使行政费支出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实现行政费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要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的工作力度,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优化组合采购方式;推行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统管,保证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和其它收入主要用于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和促进事业的发展,建立一套能全面、系统反映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的报表体系。

2.2 强化社会文教支出,支持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首先,根据我国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要保障科教投入的增长高于正常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认真贯彻《教育法》和《科学技术进步法》,把支持科教作为重点。要提高科教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调整科教支出的投向,在目前政府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应首先重点保障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基础科学领域的财政投入。其次,在文化、医疗、卫生领域,对公益型事业,如文物、遗产保护、图书馆、博物馆、弘扬民族文化遗产、全民健身运动、传染病的防疫与防治等,财政支出应予以保障。而其他营利性事业如文化团体演出、职业化体育运动、新闻媒体服务、一般医疗服务等,力争商业经营,市场化运作,其中具有较强外部效应的,财政可以适当补助。再次,社会保障是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针对当前的问题,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另外,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优先安排财政对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长江和黄河流域治理等项目投资的支出需要,尽快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2.3 调整经济建设支出,实现财政职能的“归位”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财政的经济建设功能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市场经济原则,经济建设的投资主体应进一步由政府转向企业,财政要退出竞争性、生产性的经营领域,只进行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公益性投资、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改变与民争利的局面,实现财政职能的“归位”。具体说,应增加道路、桥梁、水利、电力及城市公共工程设施和科学文教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对农业和扶贫支出力度,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防沙固沙、退耕还林(草)工程,搞好防灾体系建设等。同时,财政要逐步从竞争性的经营领域退出,减少财政对企业生产性投资和流动资金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各部门事业费等都应相应减少直至取消,这类资金融通可以通过商业性运作来解决[5]。

2.4 加大财政支农支出

增加对农村农民的定向转移支付,增设针对农村农民的财政补贴,增加低收入农民的收入,扩大各种针对农村居民的公益事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乡镇企业和小型加工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促进其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大财政对农业科学研究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6]。

2.5 增加国防资金投入,推进现代化国防建设

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要深刻认识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中国发展新要求,遵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

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财政对国防的投入,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保障国家安全。特别是在我国国防费占GDP比重2006年仅为1.87%、低于世界各国平均3%水平的情况下,尤其要增加国防费用,以适应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的需要。

摘要:我国财政支出总体趋势与经济发展进程是基本同步的,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如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不足、行政管理费增长过快、国防费比重偏低等。因此应当调整经济建设支出,强化社会文教支出,深化行政机构改革,控制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增加国防资金投入,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财政支出,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文中中国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9月版计算,下同。

[1]马进.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及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家,2006(7):61-68.

[2]雷艳红.避免“公共财政”神化运动[J].人民论坛,2007(3):52-53.

[3]王广深,王金秀.优化财政支出政策,推进以工哺农目标的实现[J].经济问题探索,2007(11):93-97.

[4]黄山,艾志鹏.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问题和对策的探讨[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2):68-69.

[5]金人庆.2007年财政工作的八大重点[J].中国经济周刊,2007(1):13.

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对策探讨 篇10

财政支出 (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 也称公共财政支出, 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财政支出是一级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对财政资金进行的再分配, 属于财政资金分配的第二阶段。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只有按照行政及社会事业计划、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统筹安排运用, 才能为国家完成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上的保证。

1.1 财政支出的分类

(1) 按财政支出的性质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这种分类对研究财政支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2) 按政府职能分类分为国防支出、外交事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支出、政府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这种分类支出是各国在财政支出管理上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

(3) 按财政支出项目与资本投资的关系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这种分类有利于增强政府支出预算的透明度, 便于社会各界监督支出预算的执行, 有利于加强政府对投资的管理和对经济的宏观预算的执行, 有利于加强政府对投资的管理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4) 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分为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简易建筑费支出、地质勘探费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流动资金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各项事业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外交外事指出、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公检法司支出、城市维护费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对外援助支出等等这是我国政府预算支出科目设置采用的方法, 其所列各类支出就是我国的预算支出科目。

1.2 财政支出管理原则

(1) 量入为出。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始终存在数量上的矛盾, 脱离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盲目扩大财政支出, 视必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 因此, 财政支出的安排应在财政收入允许的范围内, 避免出现大幅度的财政赤字。

(2) 统筹兼顾。

国家经济建设各部门和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的事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 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数量上的矛盾不仅体现在总额上, 还体现在有限的财政资金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财政支出的安排要处理好积累性以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关系、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关系, 做到统筹兼顾, 全面安排。

(3) 讲求效益。

财政支出的效益体现在财政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为保证有限的财政资金最大限度的特点, 对有经济效益而不需要财政扶持的单位, 要做到无偿拨款和有偿使用相结合, 财政资金投入与单位自筹资金相结合, 资金安排和日后的财政监督相结合。

2 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对策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 国际贸易也是刚刚加入WTO, 存在许多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如财政收入体制不规范, 预算约束软化等等, 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政府中存在“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的三乱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 应按照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思路, 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 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强化财政支出管理。

(1) 实行部门预算是支出管理改革的第一环节, 通过细化预算, 为确定政府采购的品目目录, 编制政府采购计划打下了基础。如果仍然按照以前粗放式的预算编制方法、政府采购品目目录的确定, 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和政府采购计划的制定就难以完成。通过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将部门预算中可以用政府采购方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单列出来, 这是开展政府采购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在积极推进部门预算的同时, 必须抓紧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办法, 逐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 力争使所有政府采购活动都纳人预算。目前, 政府采购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采购单位不顾实际而相互攀比, 随意要求提高采购标准和档次的现象, 将随着部门

预算改革的深化和政府采购预算的完善而得以解决。

(2) 推进并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规范政府采购行。政府采购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它所遵循的原则是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和诚实信用。通过这种机制, 政府可以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 大幅度节约支出,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政府采购力争做到竞争、择优、公正、公平和公开, 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护公共利益。通过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 财政支出效益明显提高, 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缺乏政府采购操作规程, 采购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政府采购的规模小、范围窄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 除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依法规范政府采购工作外, 从财政管理本身来看, 需要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两项制度的完善。

3 健全制度, 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1) 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各项制度。首先, 应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体系, 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其次, 应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管理系统。再次, 应该健全公共部门的包括利益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内部效率机制。

(2) 完善实施机制, 强化执行的考核和监督。首先, 应该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 及时为决策者提供准确、充分的信息, 提高财政支出管理的透明度,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减少执行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其次, 应加大对违规者的处罚、惩罚力度, 提高其违约成本。

(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纠正意识形态中的落后不当方面。

(4) 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提高支出结构的效率优化。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客观要求, 科学界定支出范围, 合理确定支出项目, 改变国家财政包揽一切的分配格局, 将应由市场和社会负担的事务从财政支出中逐步分离出去。在科学界定支出范围、解决各项职能支出的越位与缺位的同时, 还需在各个职能之间进行合理的安排, 对财政支出的有关内部结构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避免出现支出重点泛化的倾向和各职能支出的供给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 提高支出效率。

(5)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种政府管理行为, 是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 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 对财政支出成本及取得效果 (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 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应主要从资金运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进行分析考察, 注重资金投向的合理性和资金拨付的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 充分考虑资金使用效果。

(6) 加快财政支出监督的法制化进程。要尽快建立涵盖整个财政收支管理的财政监督法制体系, 加强对财政监督工作和法规的宣传, 并加大财政监督执法和处罚的力度, 以保障财政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我国监督财政支出的相关法规欠缺的局面正在改善过程中, 如为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财政部正在筹划一些相关管理办法的出台, 具体涉及预算管理、资金调拨和转移支付管理、财务管理、监督检查办法等。

上一篇:Web数据库系统下一篇:基层篮球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