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给药制剂

2024-05-30

经皮给药制剂(精选八篇)

经皮给药制剂 篇1

关键词:药用辅料,经皮给药制剂,质量控制

经皮给药制剂又称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 是指药物经由皮肤给药途径转运至局部组织或全身血液循环而发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制剂。经皮给药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有其独特优点:经皮给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 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影响, 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一次给药可以长时间使药物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 减少给药次数, 延长给药间隔;可按需要的速率将药物输入体内, 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 避免了口服给药等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 降低了毒副反应;使用方便, 可随时中断给药, 减少耐药性。这些优点使经皮给药制剂成为临床上一些疾病治疗的首选, 随着新方法、新技术的涌现会为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带来发展, 而经皮给药制剂也必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具有更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1 经皮给药制剂的剂型

1.1 传统剂型

1.1.1 膏剂

将药物粉末或浸膏, 加入适量基质调匀后制成一种半固体制剂, 可以避免药末易散落的缺点, 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的效果。应用麝香、白芥子、细辛等经醇提和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后, 制成水包油型乳剂基质软膏, 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水包油型乳剂基质, 可容纳中药提取的挥发油及水、醇浸提物, 经皮扩散速度快, 但是该剂型有稳定性差、敷贴固定不够方便等缺陷。

1.1.2 涂剂

将活性成分溶解在易挥发溶酶中, 如溶酶为水的结晶紫涂剂。

1.2 现代剂型应用

1.2.1 涂膜剂

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料, 制得氨茶碱涂膜剂, 为一种新颖的骨架型经皮给药, 涂于皮肤特定穴位上, 有显著平喘作用, 其作用优于氨茶碱溶液剂。该剂型制成液体涂剂, 用时溶剂挥发形成薄膜, 其制备、应用方便, 无需裱背材料, 但载药量小。

1.2.2 中药巴布剂

是目前中药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这种剂型是将药材提取物、药材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 涂于背衬材料而制成的外用制剂。这是使用高分子材料较为广泛的一种中药经皮给药剂型。目前的巴布剂存在一定问题, 如黏弹性差, 受皮肤汗液的影响易从皮肤滑落, 有的经较长时间放置后膏体发生硬化等。这些都与基质配方和制备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利用各种高分子材料结合新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巴布剂的基质材料包括黏着剂、填充剂、保湿剂和经皮吸收促进剂等。其中, 填充剂多为无机物, 如高岭土、微粉硅胶等;保湿剂一般为甘油、聚乙二醇、山梨醇等多价醇。高分子材料主要用作黏着剂, 有的兼有保湿作用, 是巴布剂膏体产生黏性的主要物质。其按来源又可分为天然、半合成及合成三大类, 以合成类高分子材料应用最多, 聚丙烯酸钠、明胶、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西黄蓍胶、海藻酸钠和甲基纤维素等都是常用的巴布剂黏着剂。

1.2.3 膜控型贴片

包含扩散层、活性物质胶体、控制释放的微孔膜和含药黏附层等4层结构, 其中药物将被包裹在无孔或微孔的聚合物膜内, 较好地结合了现代研究成果。

1.2.4 气雾剂

可分为溶液气雾剂、粉末气雾剂、半固体气雾剂和乳剂气雾剂。其中溶液气雾剂是最常用的, 是由活性成分溶解在抛射剂里。他米松戊酸酯、苯甲酸酯、曲安奈德、地奈德等药物气雾剂, 以血管收缩为检测手段测定这些药物的活性及生物利用度都很高。

1.2.5 凝胶剂

是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的均一、混悬或乳剂型的乳胶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为了使形成的凝胶具有一定的塑性流变学性质, 构成基质的高分子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溶胀性能。

凝胶剂常用的材料有:天然类的树胶、西黄蓍胶、明胶、海藻酸、黄原胶、琼脂等, 天然物质的衍生物, 如羟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以及合成的聚合物, 如卡波姆等。

2 药用辅料在经皮给药制剂中的应用

2.1 卡波姆

卡波姆是一种高分子丙烯交联聚合物, 其良好的黏滞性和亲水凝胶性使其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并已被美、英等国家的药所收载。我国最新的2005版药典亦收载。

卡波姆在药剂中主要用作增稠剂、助悬剂和黏合剂;可以和碱性药物形成复合物。有延缓药物释放的作用, 可做缓释制剂的骨架材料;具有优良的成膜性, 国外生产的产品有940、934、941等型号, 分别相当于国内的高、中、低黏度3种。以卡波姆为基质, 按凝胶剂制备方法制备中药复方防感凝胶剂, 它具有水溶性基质的特点, 释药快, 作用迅速, 无油腻, 易涂布, 对皮肤及黏膜无刺激, 皮肤耦合效果好。

2.2 压敏胶

中药有效成分是指中药经过提取、分离纯化后而得到的单一化学物质, 其性质与化学药物相似, 因此, 使用的压敏胶与化学药物基本一致。常使用的压敏胶有热塑性弹性体压敏胶、硅酮压敏胶、聚异丁烯压敏胶、丙烯酸酯压敏胶、共混压敏胶。

2.2.1 热塑性弹性体压敏胶或热熔体的压敏胶

热塑性弹性体压敏胶, 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可以取代天然橡胶的压敏胶, 由于一般的压敏胶都加有挥发性的有机溶媒, 以减低黏度便于在室温下涂布, 而热熔体的压敏胶不另加有机溶媒, 涂布后没有去溶媒这一步工序, 生产比较安全。放置时, 蠕变性不大而不形成溢胶现象。

2.2.2 硅酮压敏胶

硅酮压敏胶为无结晶固体, 无熔点, 有耐寒、耐热性 (在-73℃~250℃间稳定) 及耐化学性, 电绝缘性优良, 具有良好的柔性, 软化点接近皮肤温度, 贴于皮肤后变软并黏贴于皮肤, 经30 min后具有足够黏附力, 反复使用黏性损失不大, 药物在其中的扩散性好, 体外经皮速率较大, 人体应用安全。

2.2.3 聚异丁烯压敏胶

聚异丁烯为本身具有黏性的一类人工合成橡胶, 本品非常稳定, 耐候性、耐热性及抗老化性良好。本品溶于烃类有机溶剂, 其对水的渗透性很低。聚异丁烯作为压敏胶的主要成分, 目前多由经皮给药制剂的生产厂家自己配制, 这种压敏胶可以采用不同配比的高、低分子量聚异丁烯为原料, 经常加有增黏剂、增塑剂、填料或稳定剂制成。

2.2.4 丙烯酸酯压敏胶

丙烯酸酯压敏胶用作医用胶带已有30多年历史, 按其组分组成, 可以分为溶剂型 (含有有机溶剂, 如乙酸乙酯、醇类或酮类) 和乳液型 (优点是无有机溶剂、生产安全性好、分子量大, 但缺点是其中的必需成分———乳化剂, 为此类压敏胶提高了不必要的软化剂性质, 水性乳不易久置, 要避免滋生细菌) 。丙烯酸酯压敏胶具有良好的耐寒性、耐热性、耐光性, 性质稳定, 无色, 透明, 无公害;对皮肤刺激较小, 而且可以直接用作基质, 不需加入增黏剂、抗氧化剂等, 很少引起过敏;具有亲水性基团的聚丙烯酸酯还具有透湿性, 因此此种胶带不必打孔。

3 经皮给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3.1 经皮给药制剂释放度测定法

3.1.1 TDDS制剂的评价

可分为体外和体内评价两部分。体外评价包括含量测定、体外释放度检查、体外经皮透过性的测定及黏着性能的检查等。含量均匀度检查和含量测定, 可以根据不同的药物, 参照药典有关规定制定相应标准。在释放度与经皮速率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或可以通过TDDS的人体生物利用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来确定释放度指标。体内评价主要是指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和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

3.1.2 释放度测定方法

在各国药典均有规定, 鉴于这些方法确定的基础主要是固体缓释及控释制剂, 所以用来测定TDDS的释放度需要改进或增加某些附加条件。

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XD的规定, 释放度所用的搅拌桨、容器按药典附录XC第二法溶出度测定法, 所不同的是固定制剂的支架部分用网碟装置又称夹层贴剂支架法, 该装置避免了溶出杯底部死体积的存在。

3.2 其他一些质量控制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经皮贴剂部分另有重量差异、面积差异及含量均匀度测定等质量控制。

黏性是TDDS制剂的重要性质之一。TDDS制剂必须具有足够的黏性, 才能牢固地粘贴于皮肤表面上并释放药物。通常黏性胶带在使用过程中要测定下列三种力:黏附力、快黏力和内聚黏力。黏合特性可参考各国药典对胶布的要求, 并根据TDDS的应用提出特殊要求。

拇指试验:是一种经验方法, 可作定性检查。即用拇指压在胶粘层中, 然后撕下, 通过感觉来判断黏性的大小。

滚球试验:滚球法见《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采用的方法, 从倾斜角为22.5°的斜面板上将不锈钢球 (直径0.952 5 cm) 滚下, 钢球经过放在水平位置的粘胶面, 测定钢球经过的距离, 并用此来表示黏力的大小。

剥离快粘力试验:根据PSTC-5法, 将胶带 (TDDS系统) 依靠自身重量轻轻贴于不锈钢板上, 以约30 mm/min的速度拉开, 剥离角为90°。将胶带自钢板上剥离的力即为快粘力。

内聚力的测定:内聚力是指压敏胶本身的剪切强度, 一般用压敏胶制品粘贴后抵抗剪切时的蠕变能力, 即持粘力来量度。这是压敏胶本身分子间结合力的测定。如果TDDS系统中的压敏胶层具有足够的内聚力, 则用药后不会滑动且撕去后不留任何残留物。测定剪切力常用方法如下:从药物系统中揭去防粘层, 一半贴于不锈钢上, 其下挂一定重量的砝码。记录其落下的时间或读取在一定时间内移下的距离。

4 讨论

具体应用研究中, 应考虑到经皮吸收促进剂自身的安全性以及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经皮给药是近几年药剂学研究的热点, 但目前正在研究的、适宜局部经皮给药的药物, 常因缺乏足够的皮肤渗透性, 而使其发展受限, 因此发展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在于开发低毒、有效的天然经皮促进剂等辅料。

释放度测定方法测定方法与判断标准详见《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在经皮贴剂的研究中, 如果皮肤是药物经皮吸收的限速屏障, 则TDDS的释放度实验仅仅是起到控制产品质量的一种间接作用。

参考文献

[1]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料制剂研究室.药用辅料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 1991.139.

[2]毕殿周.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29.

小儿肺炎经皮给药的疗效观察 篇2

【关键词】小儿肺炎;经皮给药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69—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住院患儿肺炎共60例,凡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等并发症及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病术后等并存病患儿不纳入观察。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4个月~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治疗,选用肺炎药片贴敷于两侧肺腧穴,根据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的工作参数,时间20 min,每天1次,每次治疗结束后,将药片固定10—14h后取下,疗程5~7 d。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方法及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及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等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经治疗3~5 d体温正常,7 d内症状体征全部消失,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X线检查肺部无阴影;有效:经治疗7 d后体温明显下降或正常,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基本正常,X线检查肺部阴影有所减轻;无效:经治疗7 d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未恢复正常,X线检查肺部阴影无改善。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加有效率。

2治疗结果

2.1疗效观察: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4%、82.22%。

3讨论

经皮给药具有消炎,止咳,平喘,退热等作用。 儿童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性很好,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且皮肤间层还有储存作用,使药物浓度曲线平缓,提供了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因而可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同时毒性和不良反应小。中药经皮给药无创伤痛苦,易于接受,疗效肯定,是一种儿科给药的新途径,具有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秀英,刘立,曾令梅.中药经皮给药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2012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5):388.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篇3

1 压敏胶

压敏胶提供与皮肤黏合的作用,在含药压敏胶系统中压敏胶还是包容药物和其他辅料的处方基质。在经皮给药系统中,压敏胶对经皮给药系统的安全、疗效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2]。除了粘性要求外,用于经皮给药系统的压敏胶必须和皮肤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剂型的各种成分有很好的化学相容性,提供始终如一的有效的药物释放。经皮给药系统中三种最常用的压敏胶是聚异丁烯、聚丙烯酸酯和聚二甲基硅氧烷[3]。

传统压敏胶存在亲水性不好、药物释放速率低、对皮肤有刺激性和透气性差等问题。改善压敏胶的综合性能以更好的适用于经皮给药系统是新型压敏胶的发展方向。新型压敏胶包括传统压敏胶的改性压敏胶、水凝胶型压敏胶和亲水性聚氨酯压敏胶等。

1.1 传统压敏胶的改性

聚异丁烯压敏胶极性低,导致其对许多极性表面粘附性差,其改性主要是通过加入交联剂和能够赋予结构极性的物质来提高压敏胶的极性。丙烯酸酯类压敏胶在溶解性、渗透性和对皮肤的刺激性方面相对较差,通过在基础单体聚合过程中加入改性单体、带活性官能团的单体提高压敏胶的溶解性和渗透性;采用微乳化工艺降低压敏胶的皮肤刺激性。硅橡胶压敏胶粘性、吸水性和药物释放速率存在提升的空间,其改性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通过调节交联度来调节药物释放速率,交联度降低会使内聚力变弱,进而导致压敏胶的粘性、粘附性和药物释放速率增大;②把硅纤维混入硅橡胶中增加硅橡胶的粘结强度;③加入水溶性添加剂如乙二醇,甘油或聚乙二醇来提高硅橡胶压敏胶的吸水性,同时促进药物释放[4]。

1.2 水凝胶型压敏胶

水凝胶是以水为分散介质的凝胶,是一种高分子网络体系,性质柔软,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可吸收大量的水。通过加入合适的交联剂或增塑剂,可将水凝胶制成性能优异的压敏胶。水凝胶型压敏胶具备水凝胶和压敏胶的共同优点:亲水性好,透气性好,弹性大,粘性适中,载药量大,药物相容性好,药物经皮渗透效果好[4]。由高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和寡聚聚氧乙烯组成的亲水性黏附系统(“亲水凝胶”),与药物有良好的相容性,作为压敏胶已广泛应用[1]。

1.3 亲水性聚氨酯压敏胶

聚氨酯全称为聚氨基甲酸酯,是主链上含有重复氨基甲酸酯基团的大分子化合物的统称,它是由有机二异氰酸酯或多异氰酸酯与二羟基或多羟基化合物加聚而成。将聚氨酯制成亲水性聚氨酯压敏胶,可克服传统压敏胶的缺点,提升压敏胶的性能。亲水性聚氨酯压敏胶的优点有:亲水性好,透气性好,微粘性,对皮肤刺激小,具有透明性,耐低温,可生物降解[4]。

2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方法

经皮给药系统中药物渗透的主要障碍是皮肤上层的角质层,限制了生物活性物质在治疗上的生物利用度。改善皮肤的渗透性和耐受性仍是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重点。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方法主要分为化学方法、药剂学方法和物理学方法[5]。

2.1 化学方法

常用的化学促渗剂有二甲基亚砜类、脂肪酸与脂肪醇类、氮酮类和表面活性剂等。化学促渗剂常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增强药物渗透:①扰乱角质层细胞间有组织的脂质结构;②使脂质层脂肪液化;③变更细胞蛋白;④在某些情况下提取细胞间脂肪。单个化学促渗剂在低浓度时扰乱皮肤屏障的能力有限,在高浓度时经常引起皮肤刺激。与单个化学促渗剂相比,多成分的化学促渗剂混合物皮肤透过能力高,且不会引起皮肤刺激。协同化学促渗剂体系大幅提高皮肤渗透能力。这些协同体系包括溶剂混合物、微乳液、共晶混合物、复杂的自组装囊泡和内含物复合物等[6]。

为了增加药物通过皮肤的渗透作用,可对药物进行化学修饰,制成前体药物后用于经皮给药系统。前药设计的目的在于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使其更容易穿透皮肤。前药设计中常用的修饰有烷基、胺、醇、羧酸的酰化等。对于一些极性药物和脂溶性较低的药物,可通过增加烷链长度来提高药物的脂溶性[7]。

2.2 药剂学方法

药剂学促渗方法是指将药物制成脂质体、微乳、微球和微囊等中间剂型后用于透皮给药系统。脂质体是一种定向药物载体,属于靶向给药系统的一种新剂型。脂质体用于经皮给药系统,具有靶向性,无毒性、无免疫原性、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低、缓释性好和安全无毒的特点[8]。微乳的小粒径、亲水亲油特性可以增强药物与皮肤的亲和力及透皮扩散能力,可利用微乳提高难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延缓水溶性药物的释放、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和提高药物的靶向性等[9]。

纳米载体用于通过皮肤给药具有许多优势,已引起广泛的关注。Neubert等进行了微乳液,微脂囊和特殊的纳米载体用于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10]。常用的纳米经皮给药制剂有纳米粒、纳米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乳等。Valenzuela等将纳米载体应用于经皮激素疗法,用于绝经后妇女血管舒缩的雌激素纳米颗粒经皮给药技术已经商业化[11]。

2.3 物理方法

化学促渗剂和热力学行为修饰对药物渗透性的提高有限,特别是亲水性药物。许多物理学途径可提高亲水性药物和亲脂性药物的渗透,如电离子透入疗法、超声促渗、电穿孔、显微操作针、磁导入、光学机械波和电子束辐射等[12]。这些新方法对不同类型生物活性的药物有很多益处。微针阵列贴片通过微针的穿刺作用在皮肤角质层上形成微米级的孔洞阵列,从而实现药物导入,适用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离子导入、电致孔、电极扫描系统利用电流或电场促进药物经皮吸收,主要适用于电离性能较好的药物,如小分子药物和胰岛素;热穿孔法通过加热在角质层中形成亲水性通道以增加皮肤渗透性,主要适用于多肽;超声波是通过改变皮肤角质层结构或通过皮肤的附属器产生药物的传递透过通道起作用,主要适用于水溶性好的药物,如多肽和蛋白质;激光通过改变机体组织的分子排列形成密集的孔道,从而提高药物经皮吸收能力[13]。

2.4 协同体系

为了使经皮给药系统更加有效,科学家们充分利用安全、有效、实用的经皮给药系统的协同效应,将经皮给药系统组合处理。经皮给药系统的协同体系包括化学-电离子透入疗法协同作用、化学-电穿孔协同作用、化学-超声波协同作用、电离子透入疗法-超声波协同作用、电穿孔-电离子透入疗法协同作用、电穿孔-超声波协同作用、电离子透入疗法-显微操作针协同作用、电离子透入疗法-离子交换材料协同作用和压力波-化学协同作用等[14,15]。这些协同体系中,将两种物理促渗方法或物理-化学促渗方法相结合,共同促进药物的经皮渗透,大大提高了药物透过皮肤的能力。

3 经皮给药微装置

经皮给药的聚合物微装置制造成本低,对用于生物药品和其他新兴新剂型的装置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些装置从简单的显微操作针到同时包含微型泵、微型贮液囊、平板传感器和电子情报的复杂体系[16]。现在研究的经皮大分子递送的微尺度设备主要包括液体喷射器、粉末注射器、显微操作针和热量微型工作站等[17]。这些微装置应用于经皮给药系统,可有效促进药物的吸收,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个别微装置的尺寸过大及成本偏高等。

4 经皮给药系统在中药方面的应用

中药经皮给药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许多关于中药的书籍中,就阐明了外治与内治原理的一致性,许多疾病通过皮肤途径给药,同样可以达到口服给药的治疗效果。中药穴位敷贴法是在人体穴位处通过经皮给药达到治疗目的,往往使用小剂量的药物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18]。现在许多传统外用中药都是复方制剂,治疗效果较好。中药成分中含有大量糖类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很多中药成分不具备足够的皮肤渗透性,因此必须使用合适的经皮吸收促渗剂或经皮吸收促渗方法,来提高药物的皮肤渗透性,达到更高的生物利用度。除采用化学促渗、物理促渗和药剂学促渗这些经皮给药系统常用的促渗方法外,中药经皮给药系统还可以从中药中开发经皮吸收促渗剂及基质。在中药提取物中,具有促渗作用的主要是芳香性中药的脂溶性成分,脂溶性较强的药物促渗作用较强,而水溶性药物的促渗作用较弱[19]。由于中药经皮给药促渗剂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特点,加上我国在天然药物方面独有的优势,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5 展 望

经皮给药系统是对人体天然屏障(皮肤)的挑战,与传统给药途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些用于全身治疗的经皮剂型已经商品化。现有的经皮给药系统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新型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重点将在于:优化药物传递速率和程度、药物释放的稳定性、改善胶黏剂的性能、增强皮肤耐受性、专利性和药物动力学特点等[20]。

摘要:经皮给药系统把皮肤作为可行的给药路径,使药物经过皮肤进入体内起治疗作用,具有使用方便、降低个体给药差异、延长药物作用时间、降低给药次数、血药浓度稳定和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优点。经皮给药可代替传统的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皮给药制剂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12年9~12月我院儿科门诊患者, 共90例, 年龄6个月~3岁,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小儿急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1]。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散剂辨证治疗

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予三拗散 (麻黄、杏仁、桔梗、甘草) 、香苏散 (藿香、苏叶、广木香、陈皮、云苓、枳壳、川朴、甘草) 、消风散 (苏叶、薄荷、浮萍草) 。风热咳嗽: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清热散 (水牛角) 、消风散、止咳散 (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川朴、谷芽) 、川贝止咳散 (川贝、半夏、葶苈子、竹沥油) 。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清热散、川贝止咳散、化痰散 (礞石、沉香、黄芩、大黄) 、胃苓散 (苍术、川朴、陈皮、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肉桂、砂仁、桔梗) 。痰湿咳嗽:燥湿化痰止咳。止咳散、三拗散、七味散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葛根、藿香、广木香) 、胃苓散。

1.2.2 中药经皮给药治疗

经皮给药是采用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经皮给药 (儿科) 治疗仪。将特制药贴 (含鱼腥草、二花、板蓝根、杏仁、桔梗、川贝等中药提取有效成分) 固定在两个电极板上, 然后分别贴敷于两侧肺俞穴处, 调整所需参数, 治疗15~20min后取下电极板, 药帖在穴位上保留10~30 min取下, 1次/d, 连续6d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 [2]痊愈:咳嗽、咯痰及肺部体征消失, 体温恢复正常, 其他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好转:咳嗽、咯痰及肺部体征好转, 其他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好转。无效:咳嗽、咯痰及肺部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其他临床症状多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治愈51例, 好转32例, 无效7例。总有效率92%。

3 病案举例

患儿男性, 2岁3个月, 因咳嗽3d就诊, 症见:咳嗽频繁, 痰粘难咯, 流黄涕, 低热, 体温37.5℃, 舌红, 胎黄厚, 指纹浮紫。查体:咽充血, 双肺听诊呼吸音粗, 可闻及少许痰鸣音, 心腹 (-) 。血常规无异常。中医诊断:咳嗽 (风热咳嗽证) ,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治疗:中药散剂:清热散、消风散、止咳散、川贝止咳散, 上药混匀, 分3包, 每次半包, 每日2次, 水煎服;中药经皮给药治疗, 每日1次, 治疗3d后患儿咳嗽明显减少, 体温正常, 继续上述治疗3d, 患儿体温正常, 偶咳, 双肺听诊无异常。病情治愈。

4 讨论

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卫外不固, 易于感受外邪。风寒、风热咳嗽多见于咳嗽早期, 因肺为娇脏, 其性清宣肃降, 上连咽喉, 开窍于鼻, 外合皮毛, 主一身之气, 司呼吸。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 邪侵于肺, 肺气不宣, 清肃失职而发生咳嗽, 治疗首先用宣肺之法, 使肺气通畅, 外邪祛除, 则咳嗽自止。小儿脾常不足, 肺常虚, 肺脾虚弱, 气不化津, 痰易滋生, 或邪热羁留, 炼液成痰, 痰热互结则见痰热咳嗽, 痰湿咳嗽多因小儿脾常不足, 不能运化水湿, 酿为痰浊, 上贮于肺,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且咳嗽患儿多伴有积滞症状, 故二者治疗皆应注意健脾助运[3]。我们在治疗时均辅以七味散、胃苓散健脾。我院儿科散剂是采用临床上行之有效的固定组方, 将传统饮片改为散剂粗末, 应用时根据病情进行二次组方配伍应用, 服用时仍为水煎后服用, 服药量少, 煎煮方便可以为多数患儿及家长接受, 提高了患儿服中药的依从性。

经皮给药治疗采用先进的透皮技术, 可以促进经络疏通、行气活血, 使相应部位受激发热, 促进血液循环, 扩张局部毛细血管使药物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治疗作用。这样既避免了了非胃肠道 (注射) 给药的危险、痛苦与不便, 又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因素的干扰与降解作用, 减少个体差异[4]。药贴中的鱼腥草、杏仁、桔梗、川贝等均具有化痰止咳功效, 二花、板蓝根则具有抗病毒作用, 对小儿咳嗽可起到明显的止咳化痰作用。尤其对于咳嗽后期痰多的患儿, 疗效更显著。因无痛苦, 大部分患者都可配合使用。

使用中药散剂加经皮给药治疗小儿急性咳嗽, 具有服药方便, 疗效显著的优势, 且价格便宜, 易于为患儿及家长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受传, 俞景茂, 马融, 等.中医儿科学[M].北京:北京中医药出版社, 2002:64-68.

[2]韩新峰, 田元生, 何英, 等.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M].河南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172-174.

[3]温艳歌, 蔡莹莹, 朱珊.朱珊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临证思路及经验[J].光明中医, 2012, 27 (4) :661-662.

经皮给药制剂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选择我院2007年6月至12月的

住院患儿170例, 所有患儿均有蛋花汤样便, 3~20次/d, 大便镜检阴性或有脂肪球, 部分有少许白细胞, 轮状病毒阳性50例, 均诊断为病毒性肠炎, 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82例。治疗组男50例, 女38例;年龄2个月至3岁, 平均20个月。对照组男48例, 女34例;年龄2个月至3岁, 平均2 1个月。两组一般情况相似。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利巴韦林 (病毒唑) 抗病毒、补液等常规对症处理。

治疗组加用经皮给药治疗仪 (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治疗, 使用专用贴片 (主要组方:党参、炒白术、当归、金银花、五味子、白果、苦参、泽泻、白芍、马齿苋、白扁豆、丁香等) 。用法:把贴片加透皮剂和黏胶剂固定在治疗仪的2个电极上, 将贴片贴于脐部和足三里穴, 穴位经导联与机器连接, 选择工作参数, 然后通电治疗30min, 治疗结束后将药片固定于原穴位上4~6h, 以确保药物通过皮肤充分吸收, 每日1次。连续3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时进行疗效评定。

1.3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

大便每日≤3次, 性状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消失;好转:大便每日4~5次, 大便性状好转, 临床症状减轻;无效:大便次数及性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2 结果

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 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 6, P<0.0 5) 。总体上, 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根据本病的发病规律及证候学特点, 中医属“泄泻”、“痢疾”的范畴。其病以脾虚为发病之本, 寒湿、湿热为发病之标。经皮治疗仪贴片中党参、炒白术补气健脾.调节胃肠运动, 抑制胃酸分泌;当归、白芍消肿、养血柔肝、止痛;马齿苋、苦参、泽泻、金银花清热燥湿解毒;五味子、白果、丁香有收敛止泻、散寒行气止痛的作用, 还可以抑制细菌生长。该腹泻贴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达到消炎退热、收敛止泻、解痉镇痛、提高身体免疫力的功效。同时它具有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关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破坏, 减少血药浓度峰谷变化。

本组资料显示, 该治疗仪治疗效果好、疗程短、无痛苦, 易为患儿及家长接受, 是儿科给药新途径。

4 护理

4.1 患儿取卧位或坐位, 小婴儿可怀抱, 选择治疗穴位要正确, 在贴片固定前先用清水洗净局部皮肤, 再将其贴在神阙穴和足三里穴上, 接通电源后开始治疗。

4.2 使用前要详细交代注意事项, 患儿及家长不得接触导电物质, 不得自行调节仪器的各种参数。电极与贴片粘贴要紧密, 用束带固定好, 防止患儿哭闹、躁动导致电极脱落造成皮肤烫伤。本文治疗组因电极脱落致皮肤轻度烫伤2例 (2.3%) , 及时发现后给予湿润烧伤膏涂搽2天后治愈。4.3因患儿不能表达, 治疗过程中护士要勤巡视、勤观察。遇到哭闹特别明显的, 要注意检查仪器各部分有无异常。本文治疗组发现1例 (1.1%) 由于电极导线温度传感器失灵, 导致电极在药片上未脱落, 但通电治疗5min致患儿轻度烫伤, 及时停止治疗后给予湿润烧伤膏治疗后好转。

经皮给药制剂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 我院儿科符合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1]的住院患儿共120例, (均通过X线胸片证实为支气管肺炎) 其中男65例, 女55例, 年龄3个月~11岁。重症肺炎及有先天性缺陷患儿除外。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 男36例, 女24例;年龄3个月至11岁。对照组60例, 男34例, 女26例;年龄4个月至11岁。两组患儿在年龄, 性别, 发病诱因, 病情进展过程, 诊断及治疗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根据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抗生素, 或抗病毒药物静脉滴注, 并于止咳化痰平喘及对症治疗, 发热病人给予退热处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给药治疗。经皮给药治疗仪为河南三浪医疗技术公司生产。治疗方法:首先清洁双侧肺俞穴, 然后将中药贴片 (由白芥子、柴胡、黄芪、板蓝根、川贝、生大黄等草药加工制成膏状贴片) 贴于患者肺俞穴, 与经皮治疗仪终端电机相连, 通过脉冲电流经皮给药。治疗参数严格按照仪器的说明进行, 不同年龄, 及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电流及温度。时间为20~30min。治疗结束后取下电击板, 药贴留置于穴位上8h后取下。每天一次, 5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每日查房时重点询问患儿的咳嗽变化情况, 有无呼吸急促, 有无痰鸣声及喘鸣音。体温的变化, 及饮食的改变。听诊时记录患儿呼吸频率, 肺部啰音的变化等。

1.4 疗效标准疗效判定标准

(1) 痊愈:用药后体温降至正常, 一周内患儿咳嗽消失, 听诊肺部啰音消失, 无特殊不适症状为痊愈。 (2) 有效:用药后体温明显下降或正常, 一周内咳嗽气促较入院时明显减轻。听诊肺部啰音较前明显好转, 饮食较前增加。 (3) 无效:用药后仍发热不退, 咳嗽无减轻或加重, 听诊肺部啰音无明显好转或有加重者为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疗效比较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肺炎患者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发热、咳嗽、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天数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两组肺炎患者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组。见表2。

2.3 不良反应

通过对患儿用药时间、强度、温度等参数调整, 未发现全身不良反应, 偶有药贴局部出现少许红色皮疹, 停用后可自行消退。

3 讨论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呼吸道感染中比较严重的疾病, 病程长。小儿血管细, 口服药物又不作,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不便。经皮给药治疗技术是世界卫生组织大力提倡的第3条给药途径, 也是目前究的热点[2]。它采用是由特殊工艺提取的名贵中药的有效成分和皮肤渗透剂所组成的贴片作用于肺俞穴上, 然后在脉冲电流的导入下, 使相应部位组织受激发热促进血液循环, 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增加皮肤通透性。通过脉冲电流使螺旋结构的多肽发生翻转形成平衡排列, 由无序性变为有序性, 产生允许生物大分子通过的生物孔道, 使药物通过皮肤进入体内量增加数十倍甚至上百倍[3], 促进药物通过完整皮肤经毛细血管入血液而发挥消炎, 退热止咳, 平喘作用, 其作用特点是药物经皮肤直接进入体内, 从而避免了药物在胃肠道被消化酶破坏、分解和经肝脏时的首过效应, 以及在体内转运过程中的代谢[4]。减少了血药浓度的峰谷变化, 减少了个体差异的毒副作用, 减少了肌内注射或静脉用药给患儿带来的精神上和肉体痛苦, 以及可能发生的致命的危险。与常规治疗合用可明显缩短疗程, 提高治愈率及病房周转率。减少了长期使用抗生素给患儿机体造成微生态改变, 以及使用高档抗生素所带来的昂贵费用。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 可随时中断或恢复治疗。无创伤, 无痛苦无明显副作用。尤其适用于小儿,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74-1185.

[2]高建青, 杨平存, 俞柏方, 等.经皮给药美国的研究近况[J].中国药学杂志, 1997, 32 (8) :455-456.

[3]刘书杰.经皮给药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杂志, 2008, 29 (2) :232-233.

醇质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篇7

1 醇质体特性的研究

1.1 醇质体粒径和Zeta电位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 醇质体的粒径分布均匀, 与普通脂质体相比, 其粒径较小, 一般在为100~300nm之间。醇质体的粒径与其组成有关, 一般囊泡粒径与含醇量成反比、与磷脂用量成正比, 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检测, 可发现醇质体带负电, 负电荷的多少随含醇量的变化而变化。

1.2 醇质体包封率

包封率高是醇质体的突出特点之一, 由于皮肤对乙醇的渗透性较好, 因此包封率随着乙醇的浓度增高而增高, 同时磷脂的加入对包封率也有着影响。采用相同制备方法, 醇脂体的包封率大概是普通脂质体2倍多。

1.3 醇质体透皮性能

经皮制剂体外实验以稳态透皮速率 (Jss) 和皮肤滞留药量 (Qs) 作为制剂制备好坏的评价标准。饶跃峰等[1]研制的非那甾胺醇质体的经皮渗透速率是普通脂质体的3.2倍;给药24h后, 药物在皮肤中滞留量其醇质体是脂质体的2.5倍。刘晓昱等[2]将炔雌醇制备成醇质体凝胶制剂, 结果发现药物的透皮速率是其水溶液的9.97倍, 是30%乙醇溶液的1.69倍, 是含醇量30%凝胶制剂的1.45倍, 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量也显著增加。

1.4 醇质体稳定性

应用于临床的阿昔洛韦醇质体乳膏, 在25℃可以稳定放置3年;乙琥红霉素醇质体[3]在室温条件下放置1年, 其粒径和结构与最初检测结果相比基本无变化。由此可证明醇质体具有高度稳定性。

1.5 醇质体皮肤耐受性

皮肤刺激性实验是评价外用制剂安全性的指标之一。对受试健康人体进行含药醇质体、药物醇水溶液和生理盐水进行预处理, 24h后采用反射分光光度法检测红斑指数, 结果发现醇质体溶液组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 红斑指数几乎相同, 说明醇质体有很好的皮肤耐受性。

2 醇质体应用的研究

2.1 醇质体的局部应用

将米诺地尔制成醇质体用于治疗秃发[4], 经小鼠在体实验发现醇质体在皮肤角质层和活性表皮中荧光强度很高。经米诺地尔醇质体治疗18d后, 电镜结果发现醇质体组毛囊变粗, 毛乳头被毛球包围, 在毛球中存在许多新形成的黑色素细胞, 而对照组基本没有变化, 说明米诺地尔醇质体可显著缩短毛发生长期。

2.2 醇质体的全身治疗用药

经皮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是通过局部给药达到全身治疗作用, 对于透皮性能差的药物, 醇质体可以将其输送到血液循环中。褪黑素因其首关效应强, 半衰期短 (t1/2<30min) , 很难制成口服制剂。将其制成醇质体经皮给药后, 能够大大提高经皮渗透性, 缩短滞后时间, 很好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2.3 醇质体的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拉米夫定因其半衰期短, 需要频繁给药才能达到治疗浓度。为克服此缺点, 可将其制成醇质体。实验发现其醇质体经皮渗透量是其水溶液的25倍, 细胞内摄取量也高于水溶液组, 且无细胞毒性。这与醇质体包封率高、粒径较小及具高变形性, 可迅速透过皮肤屏障有关。

2.4 醇质体的生物免疫制剂

传统的疫苗注射剂需专业人士注射且要求器材无菌, 使用中存在潜在的危险。经皮免疫制剂是一种新型疫苗, 其非注射给药方式会消除潜在危险。有国外学者尝试将醇质体作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 Ag) 载体, 经体外实验发现抗原呈递细胞DCs吸收的HBs Ag醇质体在180min可达峰值, 给药24h后醇质体的经皮累计释放量远远高于一般脂质体和注射剂, 而且所制备的抗原醇质体较稳定;经体内实验发现应用HBs Ag醇质体经皮给药可产生全身和黏膜的免疫应答[5]。

2.5 醇质体在手术材料中的应用

Patricia等研制了一种含金纳米粒的醇质体, 金纳米粒可作为热媒体, 在吸收光能后转化为热量传递到靶部位, 作为热疗法治疗皮肤癌等。采用透射电镜负染和冷冻技术观察含金纳米粒醇质体, 可以清楚地看到金纳米粒没有泄露在外, 而是全部存在于脂质双分子层内, 这为将来传递包裹在囊泡内的药物提供了安全保证。

3 展望

采用具有透皮速率高、透皮量大的载体将药物渗透到体内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重点。乙醇脂质体作为透皮给药载体, 具有生物膜相似结构, 可有效增加药物的透皮速率和在皮肤中的滞留量, 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时, 醇质体对皮肤不产生刺激性, 是皮肤透皮给药较理想的载体。随着多学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以及生产工艺材料设备的配合, 经皮给药系统将会更好地满足治疗的需求

关键词:醇质体,经皮给药,皮肤

参考文献

[1] 饶跃峰, 张幸国, 赵青威, 等.非那甾胺醇质体和脂质体的经皮渗透比较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07, 42 (23) :1790-1793.

[2] 刘晓昱, 饶跃峰, 梁文权.炔雌醇醇质体凝胶的经皮渗透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06, 41 (4) :284-286.

[3] Elsayed MM, Abdallah OY, Naggar VF, et al.Lipid vesicles for skin delivery of drugs Reviewing 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J].Int J Pharm, 2007, 332 (1-2) :1-16.

[4] Jun Bo T, Zhuang Qun Y, Xi Jing H, et al.Effect of ethosomal minoxidil on dermal delivery and hair cycle of C57BL/6 mice[J].J Dermatol Sci, 2007, 45 (2) :135-137.

经皮给药制剂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我院共收治212例腹泻病患儿, 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规定的标准。其中男121例, 女91例;年龄最小50 d, 最大4.5岁;其中6个月~2岁159例 (占75%) ;急性腹泻占197例, 迁延性腹泻9例, 慢性腹泻6例;母乳喂养102例, 混合喂养81例, 人工喂养29例。

1.2 临床表现

治疗的212例患儿中, 发热129例, 其中高热39例, 其余为中低度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56例, 营养不良13例, 全部患儿都有腹泻, 大便每天10~20次不等, 其性状分别为蛋花汤样或水样便, 带有奶瓣或不消化的食物, 少数伴有黏液, 大便镜检多为正常或有脂肪球, 少数有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1.3 治疗方法

采用临床随机分组法将收治患儿分为治疗组108例, 对照组104例,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包括口服或静脉补液, 纠正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根据感染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抗生素, 治疗组加用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经皮给药治疗仪”进行治疗, 每天治疗1次, 每次25~30 min, 观察患儿的精神状况、体温、腹泻次数和大便性状、腹胀及皮肤弹性等主要症状的变化, 并做好记录。

1.4 疗效判定

显著:治疗3 d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大便性状, 实验室检查均恢复正常;有效:治疗3 d后, 腹泻次数减少, 大便性状好转, 水分明显减少, 实验室检查尚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治疗3 d后发热、呕吐、腹泻及大便性状均无好转, 甚至病情加重[3]。

2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84例, 显效率77.78%, 有效2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9.07%;对照组显效36例, 显效率34.62%, 有效65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7.12%, 见表1。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 而显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非常显著 (P<0.05) , 未见不良反应。

3讨论

小儿腹泻发病率高, 目前治疗药物种类繁多, 但尚无理想药物。经皮给药腹泻治疗仪达到促进经络舒通, 行气活血, 使相应部位的组织受刺激发热, 扩张毛细血管, 改善血液循环, 增加皮肤通透性, 有利于药物的渗透, 并可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破坏, 减少了药物浓度的峰谷变化和个体差异, 具有消炎退热、解痉止痛、消胀止泻之功能, 并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本资料通过两组观察对比, 治疗组显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明用经皮给药腹泻治疗仪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满意, 缩短病程, 既方便患儿, 又可解除患儿在生病期间对打针服药的畏惧, 易被患儿接受。

注:两组对照:P<0.05

关键词:小儿腹泻,腹泻治疗仪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七版上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1286-1297.

上一篇:车辆排放下一篇:可编程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