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特色

2024-06-28

区域特色(精选十篇)

区域特色 篇1

例如温州, 自改革开放以来, 其会展业发展渐成规模。虽然仍不免面临专门机构缺乏、会议“小、弱、散”等问题, 但是温州若能及时转变传统的经营思路, 整合资源, 将会展业的广义内涵与温州本土优势资源, 如产业集群、旅游业、瓯越文化相结合, 温州会展业也能走出自己的特色并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

再如河北沿海经济区域, 虽然京津地区长久以来的“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极化”效应仍未消失, 但其毗邻京津、东临渤海、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基础雄厚并且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也不容小觑。因而, 河北沿海区域应结合自身区位优势以整体的姿态进行资源的战略整合, 突出优势, 提高竞争力, 形成发展的合力, 缓解资源与人才外流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的冲击。

而北京坐拥独特的政治经济优势, 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则更要结合其地方特色, 明确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明显的城市圈层, 针对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外围圈层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经济发展走向。

各旅游区域的特色 篇2

燕赵文化、京都要地旅游区:京、津、河北

黄河文明、名山胜迹旅游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 吴越文化、水乡园林旅游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荆楚文化、名山大湖旅游区:湖北、湖南、江西

民族风情、岩溶山水旅游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 岭南文化、南国风情旅游区:广东、福建、海南

多元文化、海岛风光旅游区:台湾、香港、澳门

丝路文化、草原风光旅游区: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 藏族文化、雪域高原旅游区:西藏、青海

关东文化、林海雪原旅游区:黑、吉、辽

关东文化旅游区特色的旅游资源:冰雪文化、湿地文化、宗教文化、流人文化、边疆文化。首先,在物质文化方面,它的生产结构在明清时期呈现出从农业、渔猎、采集、游牧并存向以农业为主、其他为辅的转变,到清末民初以后,随着汉族人口的大量出关,进一步形成农业生产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结构。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就产生了农家旅游,农家乐等系列旅游资源。

其次,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方面,关东文化区别于中原和关内其他文化的特点表现为:以豪放、旷达、质朴厚重、宽厚包容而绝少排他性为特点的关东人群体性格特征。这也就产生了许多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度假游、工农业游等,民间剪纸画﹑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和莲花落等等都是关东的特色文化。

这些特色的文化传统对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对于南方的人们北方的冰雪文化旅游更是一个很好吸引效应,还有北方人民特有的豪放、旷达、质朴厚重、宽厚包容的精神及丰富的文化底蕴都对全国游客甚至是全球游客都有很的吸引力。

燕赵文化、京都要地旅游区:京、津、河北

自元朝以来,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就在河北省中心位置。北京是燕赵大地的主体区域之一,并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京都文化。无疑,京都文化是燕赵文化也就是河北文化的一部分。河北其他区域的人虽然在说话口音上与北京人有所差别,但其共性还是主要的。所以,河北大地是孕育京都文化的母体。京都文化是燕赵文化的子文化。这是燕赵文化的特征之一,也是其区域优势之一。

京都文化突起于河北的腹心,由于政治优势,对其周边地区有强大的辐射力,并影响了省内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所以,在河北各地区之间又产生了若干子文化区。河北南北部地区的文化有所不同,东西部地区文化更是有一定差异,表现出了不同地区的地域特性。就语言口音区分,河北省可分为冀西北、冀东、天津、冀中、冀中南、冀南等子文化区。这些区域文化有燕赵文化的共性,又有一定的个性。河北有着文武兼备的文化底蕴,并且还是个文化产业大省

近代中国,就文化产业而言,基本上为戏剧、曲艺、绘画、杂技几大类。可以说,北京的文化产业基本为同属燕赵文化的京都文化及河北文化所占据。

清末及民国,戏剧是当时最大文化产业。河北是有全国影响力的戏剧大省。当时,各种戏剧的戏班进京,都要经过河北冀中地区。这促进了河北戏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昆曲为例,虽然源于江苏昆山,但传入燕赵大地后,形成了以保定高阳为中心的北派昆曲。在此推动下,河北不仅有邯郸的平落,石家庄的丝弦,保定的老调,唐山唐剧等小剧种,而且还产生了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即河北梆子及评剧。河北梆子产生过被誉为“女伶之首”的刘喜奎。评剧虽然诞生不足百年,但在戏剧家成兆才等人培植下,成为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一大地方剧种,长期占领着天津、唐山及东北三省的戏剧舞台。其造就了一批优秀戏剧家,如白玉霜、新凤霞等。一些传统保留剧目如《花为媒》、《杨三姐告状》至今上演不衰。

京剧是我国的国剧,虽然成长于北京,河北人民也为它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京剧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及荀慧生,著名武生盖叫天、李少春、一代宗师郝寿臣,均是河北人。更为突出的是,对奠定京剧理论并实际指导京剧改革的第一人齐如山,也是河北高阳人。梅兰芳所上演的许多剧目,就是他创作的。

此外还有话剧、吴桥的杂技等都是值的我们一提的。

黄河文明、名山胜迹旅游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

(一)地貌类型齐全,海陆兼备

(二)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三)黄河横贯,库、湖散布

(四)旅游商品丰富

(五)海陆空交通运输四通八达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以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著称全国。同时,风景资源也有其独特之处。名山胜水与文物古迹相融合,构成本区旅游资源的特有优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本区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黄金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祖先最早生存繁衍的地区之一,中国早期的奴隶社会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中国早期封建王朝也多在此建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本区留下了无数的历史名胜和文物古迹,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成为本区最突出的旅游特征。本区宗教遗存极为丰富。佛教传入中土,首先在黄河流域扎下了根,佛教建筑分布很广,著名的有中土的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以武术名扬四海的少林寺,镶嵌在万仞峭壁之间的悬空寺,层层殿堂依山叠建的碧云寺等。全国有著名的宗教石窟四处,本区即有云冈和龙门二处,各具艺术特色。古塔保留较多,类型各异,如应县木塔、嵩岳寺塔、开封铁塔、济南四门塔、定县开元寺塔等,都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区东部的渤海、黄海之滨,是我国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海岸漫长曲折,滩面平缓宽阔,沙滩柔和洁净,海水碧蓝清澈。这些地方一年四季都承受着海洋的恩惠,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和海水沐浴的良好场所

吴越文化、水乡园林旅游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河流密布,平原、丘陵相间分布 气候湿热、季风典型

人文荟萃、文化名邦

园林常是住宅的延伸部分,基地范围较小,因而必须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较多的景色,于是“小中见大”“一以当十”“借景对景”等造园手法,得到了十分灵活的应用,因而留下了不少巧妙精致的佳作。如苏州小园网师园殿春簃北侧的小院落,十分狭窄地嵌在书斋建筑和界墙之间,而造园家别具匠意地在此栽植了青竹、芭蕉、腊梅和南天竹,还点缀了几株松皮石笋,这些植物和石峰姿态既佳,又不占地,非常耐看。

荆楚文化、名山大湖旅游区:湖北、湖南、江西

1、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2、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3、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6、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江城武汉文化。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8、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打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保卫战、新四军司令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荆楚文化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民族风情、岩溶山水旅游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 洞穴内主要的景观类型有:

1、鹅管:这是石钟乳的最初形态,属滴石类,在国外称麦杆状钟乳石,它的直径与水滴一样大小。

2、石盾:这是因为它呈园盘状的盾形板石而得名。它是一种特殊的裂隙性水流形成的。3、石笋:是由滴水作用形成的,因其形呈笋状而得名。4、石柱:是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呈柱形而得名。5、斜塔:这是一种歪斜的石笋。这种石笋原本是直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的,因地下河水冲刷土层使台地坍塌,石笋也就倾斜了。

6、钟乳石吊石柱:它原是一根石柱,竖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后因地下河水把土层冲走,使石柱悬挂在洞顶而成。7、石幔:洞壁上的石幔,是沿洞壁裂隙由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幔状沉积物而得名。8、石瀑布:是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瀑布状的沉积物而得名。岭南文化、南国风情旅游区:广东、福建、海南

岭南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三大文化体系即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至于四大文化特征,即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在近现代 文化发展中还增加了辐射性。多元文化。岭南地区在古代为南越百姓居住地,当时称土著文化。秦汉以后的几次** 中,北方汉族徒迁南下带来了中原文化。长期来汉越文化交流融合,加上吸取了岭南周围地 区如荆楚、闽越、吴越文化、还有海外一带的外来文化的优点,从而使岭南文化中的多元化 成为其最大的特点。在全国来说,这也是比较特殊的。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特征形成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影响 和交融。岭南地区的多元文化主要是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也是吸收周边地 区文化的结果。这里要明确的是,在汉越文化中,是以中原文化为根,在岭南多元文化中则 要明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其次要强调的是,在汉越文化融合的主体中,不能忽视南越 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特色。如果离开了上述两点,那么,岭南的多元文化偏离了民族的和地 域的特点,那与国外地区的多元文化又有什么区别呢? 海洋文化。在气候地理上的特点是开放、开朗、开敞,与大自然相融合,这是自然性、开放性的反映。丝路文化、草原风光旅游区: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

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民族特点、时代特点,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草原文化不断发展、不断演变,至今仍保留着生机与活力,充满多姿多彩、神奇瑰丽的魅力。

1、奋发进取、自强不息是草原文化昂扬激越的主旋律。

蒙古草原地处亚洲北部腹心地带,气候干旱,春季多风,冬季漫长、严寒,气候条件要比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严峻得多。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草原民族,形成了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特征和文化传统。在草原民族历史演替的过程中,往往形成弱小的、落后的民族历经艰难、发展壮大、追赶先进文明的进程。

2、质朴天然、本性纯真是草原文化的特点。

草原文化天然去雕饰,没有中原文化的繁文缛节、粉饰雕琢、清规戒律的礼法约束,因而能够更真实贴切地反映人们的本质特性。其歌,或昂扬激越,或豪迈粗犷,或热烈奔放,或如泣如诉,情感流淌,自然质朴;其舞,或盘旋腾越,或舒展轻柔,或矫健刚劲,或婀娜多姿,抒情达意,美在天成。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原因,古代的草原民族大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留传下来的文字记载大都是依靠中原文化的转述,实属凤毛鳞角,而且其间误传的也不少。即使如此,从硕果仅存的若干诗歌中,也可领略草原文化的独特风采。

3、草原文化具有丰富广博的内涵。

关于草原文化的内涵,存在一种浮浅的、片面的看法,似乎只是喝酒吃肉、唱歌跳舞、骑马摔跤,这是很有害的。固然,草原文化包含饮食、宴乐、衣、食、住、行等,而且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例如,汉字中的“鲜”字为“鱼”与“羊”的组合,“美”字乃是“羊大”为“美”;赵武灵王以短衣窄袖的“胡服”取代宽袍大袖的汉装,以轻骑捷利、硬弓长枪的“骑射”取代滞重僵化的兵车,对中华文化均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藏族文化、雪域高原旅游区:西藏、青海

自然景观有:三江源,青海湖,可可西里,唐古拉山,阿尔金山等等 人文资源有:布达拉宫,敦煌,塔尔寺,等等 这些旅游资源中有些已经得到了开发和保护,但还有些处于空白或是做的工作很少。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过度开发,因为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一旦遭到破坏就是无法挽回或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青藏高原拥有众多的高大山脉,它们的海拔都在雪线之上,以世界其他任何山地所无法比拟的平均高度,耸立在坦荡的高原、盆地边缘和中间,且山峰终年银装素裹,冰河悬注,形成世界上最为壮观、独一无二的雪域高原风光。

旅游资源高度集中:在青藏铁路沿线,由于交通的瓶颈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相当一部份旅游资源还“深藏闺中”。如神秘的“ 生命禁区”———— 羌塘高原、素有“亚洲脊柱”之美称的巍巍昆仑、迷人的可可西里、险峻幽深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等。所有这些旅游资源,都以其独特的魅力、神秘的色彩和无法复制的垄断性,对广大国内外游客和探险家产生着强烈的诱惑力,吸引他们纷纷跃跃欲试,欲身临其境,一睹为快。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异常丰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是评价旅游目的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着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游客在这一地区的逗留时间。青藏高原不仅地貌类型复杂,而且气候类型多样。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从热带到极地、从沿海湿润地区到内陆荒漠的大相径庭的不同气候。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就是:“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在生物物种方面,这里生活着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珍稀动物,同时生长着大量的珍稀植物,被称为“珍稀野生动植物基因库”。

旅游资源的原始性:青藏高原由于环境恶劣,地广人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相对较小,全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保持原始状态。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

一、按占有者身份分 1.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 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 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2.私家园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 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 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二、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1.北方类型 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百郡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 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由于风格粗犷,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2.江南类型 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 腻精美。因上述条件,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南 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3.岭南类型 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其明显的特点 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 的可园、番禹的余荫山房等。

1、北方类型

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白郡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

2、江南类型

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因上述 条件,其特点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3、岭南类型

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等。

4.除三大主题风格外,还有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各种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一些共有的设计理念有着自己的处理手段;而且融合了自己历史、人文、地理特点后,也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

1、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

2、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

3、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

4、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5、巧于因借的视阈扩展

6、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

7、小中间大的视觉效果

8、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

地貌是构成风景总特征的基本条件。一个地区天然景观的外貌,均与地貌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族地区地貌轮廊的基本特征是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多在海拔1000-2000米以上。在独特的自然条件下,发育了典型的高山地貌、山岳冰川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各种地貌类型构成了各具魅力的自然景色,为开展各类型旅游提供了自然环境基础。

1.登山旅游资源。一般必须是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极高山。这些山体峰高坡陡,终年积雪,冰峰林立,景色壮观,人迹罕至,特别适合开展登山活动和山地科学考察活动。.2.风景名山旅游资源。名山是指具有美感、以典型山岳自然景观为基础、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的山地空间综合体。

3.岩溶地貌旅游资源。岩溶地貌指可溶性的碳酸盐岩类,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形。4.火山地貌旅游资源。包括现代火山喷发时的壮丽景观和历史上火山喷发后留下来的遗迹。5.地震遗迹旅游资源。是指地震后留下来的遗迹。具有科学考察价值和奇妙的吸引观赏功能。地震旅游资源的类型也较多。

6.风沙地貌旅游资源。包括沙漠、戈壁和雅丹。这是一种特殊的有吸引性的景观类型。在旅游上有一定开发的价值,对于许多久居城市或非干旱地区的游人,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具有神奇色彩的景象,如高大的沙丘、起伏的沙垄、雷鸣般的沙响、奇异多姿的风城、戈壁滩上的蜃楼幻影等,又可分为几种类型:

沙漠资源。各具特色的沙丘奇观,主要分布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内蒙古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毛乌素沙漠等。“会唱歌”的沙响主要有四处:宁夏中卫沙坡头、内蒙古伊克昭盟达旗的银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及甘肃敦煌月牙泉鸣沙山。沙疗,以新疆吐鲁番最著名。

戈壁资源。以新疆嘎顺戈壁最大。

雅丹风光资源,各种奇特的风成地貌以罗布泊周围最为典型。

区域特色 篇3

区域教育特色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灵魂,以创新的教育实践为基础,以合理的教育制度为保障,以卓越的教育成果为标志。

先进的教育理念从何而来?从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而来。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地区也有各自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是建立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根据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创造新的教育经验,形成区域教育的传统。例如,最近温州市提出要在教育中倡导“温州精神”,使年轻一代能够永远继承老一代“既能睡地板,又能当老板”的艰苦创业精神。这就是温州市区域教育的特色。青岛市市南区以教师发展带动优质教育的发展,又是一种区域教育的特色。近几年来各地都创建了一批有特色的区域教育,值得互相交流和借鉴。

区域教育特色不是只靠规划就能形成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各地区教育部门要开展教育改革实验,统筹安排区域内各学校的改革实验,办好每一所学校,每所学校都办有特色;要组织教师在规划的指导下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广大教师是创建区域教育特色的主力军,区域教育规划设计时要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在改革实践中要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需要创新。当前基础教育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学校办学体制上创新,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创新。这种创新只有教育实践中,不断克服各种矛盾中才能做到。

区域教育特色要靠合理的制度来保障。区域教育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各学校的教育行为。要把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制度建设的核心,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给各学校自主办学提供灵活的空间。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的资源来支持学校教育,把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统筹起来。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制度,通过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文化素养。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会达到教育的最好境界,就会创造出独特的教育风格,就能使区域教育办出特色。我曾经讲过一句话:“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 学习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发展的动力,教育尤其如此。

区域教育特色要体现在教育成果上。教育成果又集中表现在人才的培养质量上。区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成果也表现在教师的科研成果上。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通过科学研究,创造出有区域特色的、有风格的教育经验。教师的科学研究不在于发表几篇论文,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反思研究—再实践—再研究,上升为教育理论,从而促进区域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的发展。

各地区域教育都办出特色,我国教育就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区域教育特色也为区域间的教育交流提供了条件。有了特色,有了不同,才需要互相交流,互相竞争,互相学习,促进发展,共同进步。如果全国都是一个样,也就没有必要交流,也就不会促进发展和进步。因此,区域教育特色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怎样办出区域教育特色,需要大家来讨论。

厚积薄发——铸就“区域特色” 篇4

从有教育开始,就有了体育教育。无论是古代中国的六艺教育还是古代雅典的和谐教育,都蕴含着体育教育的元素。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目前,中小学每周都安排了3~4节体育课。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体育教育的质量。我区体育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主阵地,大力提倡“体质与心理和谐发展、体能与技能和谐提高、目标与过程和谐统一、主导与主体和谐并存”的教学理念,并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善于抓重点:由于现行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的“开放”,使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选用随意性很大,常态体育课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我区体育教学抓住教学内容这一重点,结合区域实际,研制了《江干区中小学体育学科教学与考核内容实施建议》,并根据这一教学纲要,编撰了《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和单元教学计划》,该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切实有效地指导广大一线教师开展有质量的常态课教学。

敢于破难点:2006年,我区推行了《江干区中小学学业等级评定体育学科实施意见》,直面评价这一难点,强调体育技能和体能是学业评价的主体内容,突出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同时,不断尝试、探索、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检查方法、内容与评价,在全省率先推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和运动技能评定有机结合的评价模式,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和学生体能素质的全面提高。

勇于创亮点:我区的体育教学依托区域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研究》深入开展,可谓亮点纷呈。如探索课堂观察手段,在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中采用量化方式,使体育课堂教学的诊断更为科学、有效;实施“单元计划教研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有效性”、“教师示范与讲解有效性”、“场地器材有效性利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等开展专题研讨与评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逐步形成区域教学特色。

江干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省、市活动中经验总结推广区域间教学交流、特色教研活动、教学比武和论文评比等所取得的成绩,尤其为贯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所制定的区域课程实施方案的实施无不展示江干区中小学在实施新课程、规范体育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组织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大胆尝试与艰辛的探索,所有的一切都蕴含着体育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对全体学生的悉心关爱,对教学境界的更高追求。

可以这样说,我区的体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各级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教师成长迅速,研究成果丰硕,凝聚了教研员和教师们的智慧、心血、汗水,全景式地反映了近8年来我区体育教学工作概貌,见证了体育学科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历程。

提到学校体育,脑海中常常会浮现诗人李白在《少年行》中所描绘的“剑歌易水湄”的活泼少年形象;会想起学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倡导的“少年强则国强”的风姿健朗的积极情怀。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区“活力校园,幸福教育”追求的美好愿景。

区域特色产品如何走出困惑 篇5

目前区域高端特色消费品,始终是厂家心里挥之不去的痛,而由于这也使得厂家不敢轻易涉足该领域,很多产品是墙里开花,墙内独香,或者是墙里墙外都不香,因此如何正确将区域特色消费品进行定位,而如何将区域高端的消费产品向传统销售渠道转移也是很多客户非常困惑的,因为其所涉及的产品本身特色价值与品牌内涵的平衡对称发展,以及后期持续提升品牌文化诉求的方面是使得大多数厂家都较为头疼的,尤其是如何将高端产品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和渠道进行消化,笔者以西北区域的一些产品的操作经历作为参照目标,对这一个独特的产品类别加以探讨。

一、 营销方向的正确与否决定最终产品的定位和成长

作为区域高端特色消费产品来说,其营销推广的方向将最终决定它自身后期的市场定位,而方向的正确与否以及持续性将决定产品最终的生命力,由于其较为特殊的区域特色和较高的市场定位,使得很多区域产品在上市之初,都在造势方面做的有声有色,在这方面,宁夏红枸杞酒充分挖掘了自身的潜力,在期初通过经销商网络在特殊渠道采取了目标消费群的口碑宣传,然后深入传统销售网络进行深层次的推广,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定品牌的核心价值。并且也带动了整个宁夏地区枸杞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宁夏红在央视的重炮轰击,一个新的酒水品类――枸杞酒瞬时风生水起,

至4月春季成都糖酒会,仅在会场上正式设立展台、出身宁夏的枸杞酒就不下三四十家,成为这届糖酒会上的一大“红点”。而据说目前在市场上已出现了上百个枸杞酒牌子。

虽然宁夏红的崛起带动了整个枸杞行业的兴旺,但随着市场不断的推进,宁夏红在营销方向上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从而导致了近几年一些地区的销售中心不断撤销,尤其是仅成立一年多的北京营销中心的撤离,更预示着这个一度风光无限的区域品牌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1.产品定位模糊不清:宁夏红一直在利用中国人传统观念上对枸杞的天然认知,宣称自己是果酒,以健康营养为诉求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消费群体,从老年消费群体,到白领消费群体,再到女性消费群体,都在其产品销售范围内。而果酒的核心概念应该是时尚、品味、个性化,而宁夏红的包装就已经把这些果酒的因素排斥在外了,通过这几年的推广经验来看宁夏红在国人的眼中更适合成为天然养生酒的品类。

2.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通过一系列的央视广告,宁夏红树立了自己的知名度。但是几年来,品牌传播并没有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核心传播语始终是“每天喝一点,健康多一点”,没有质的提升。而这一点,保健酒、牛奶、功能饮料都在这么讲。

3、引导与教育消费工作太过乏力:没有能够建立起超越产品本身使用价值的消费文化,消费者不知道宁夏红该在什么时候喝,该怎么样喝。

利用家乡资源创设特色区域活动 篇6

关键词:家乡资源;特色;区域活动;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19-1

在实践中探索让家乡特色融入区域活动的策略,从环境的创设到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投放,我们将符合幼儿认知和情感需要的家乡文化在不同区域中巧妙地融入,让它们发挥不同的教育功效,让区域活动常玩常新。

一、多种途径收集乡土材料,满足幼儿区域活动的需要

1.通过幼儿收集。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应该支持和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去。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们带着孩子去苇塘欣赏芦苇,在芦苇丛边嬉戏,一起摘回芦叶、芦花,并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整理制作,创作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芦苇作品。

2.通过家长收集。

我们首先向家长宣传各种材料对孩子进行区域活动的价值,让他们了解各种物品的再造性功能与作用。稻草、麦秆、豆子、蟹壳……他们在生活中细心地收集、提供,是特色活动得以开展的保证。此外,我们通过开展“爱家乡”亲子手工制作比赛,充分调动家长们的积极性。我们还会不定期地邀请有相关特长的家长和幼儿一起进行包粽子、编草鞋等制作活动,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

3.通过社会收集。

我们充分利用芦苇荡风景区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参观、讲述对幼儿进行粗浅的爱国主义教育。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收集的丰富的游戏素材充实了区域活动的内容,让家乡特色进一步展现。

二、以幼儿为主体,创设家乡特色的环境氛围

我们巧妙利用活动室内、外、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大量纯朴自然或经过艺术改造的作品,有目的、有层次地悬挂、陈设。如走廊中,精心布置悬挂的蓝印花布制品、芦苇编织让人心神荡漾;墙上张贴着幼儿的印染作品、芦苇画、蟹壳画,秀美与稚拙,自然融合;芦苇荡实践活动掠影和有代表性的本土风光也吸引着幼儿的注意。走进教室,还可以看到利用树叶、稻草、蟹壳等材料进行装扮的主题环境。富有特色和情趣的区域环境给予幼儿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知,从而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巧妙融入,开放有家乡特色的活动区域

沙家浜丰富的物产资源、旅游景观和古朴的民俗文化为我们的区域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由此创设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区域,包括特色区及学习性游戏区域(美工区、建构区、科学区等),下面笔者将对乡土资源在区域中的使用情况进行简要阐述。

1.家乡资源在建构区的运用。

在原来的建构区中,我们只投放了少量的单元积木和插塑积木,幼儿玩过不久便兴味索然。后来我们增添了丰富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辅助材料,如芦苇杆、芦花、木片、竹棒、鹅卵石、贝壳、渔网、柴草等自然材料或废旧物。在大班主题建构“绿色老街”的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利用单元积木及辅助材料,搭建出一幢幢特色建筑。在孩子们手中,鹅卵石铺成了蜿蜒小道,芦苇杆架起成了独木桥,芦花点缀了房屋,小木片成了茶馆中的桌椅……合适的辅助材料不仅弥补了资源的不足,而且激发了幼儿利用建构物进行象征性游戏的兴趣,丰富了想象和建构的主题。

2.家乡资源在美工区的运用。

我们创设了丰富多样的美工区活动,有印染、芦苇制作、彩绘等。如印染区中,我们引导幼儿学习用蜡染法设计、渲染蓝印花布,感受水乡的文化特色;芦苇制作区中,孩子们或用芦苇进行简单的编织活动,或用芦苇叶包粽子,或用芦苇花扎制小扫帚,或制作芦苇拼贴画;彩绘区中,孩子们利用蟹壳、贝壳、石头甚至酒瓮等进行彩绘活动,让朴实无华的材料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3.家乡资源在科学区的运用。

绽于枝头的花朵、塘中嬉戏的鱼虾蟹……自然界中每一件事物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探索“沉浮”的活动中,我们事先收集了芦苇叶、石子、小木片、稻草等材料,进行游戏时让幼儿想办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个个跃跃欲试,有的把小石子放在芦苇叶上,使小石子浮起来;有的在木片上放些石子,使木头沉下去……有趣的自然物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幼儿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

乡土资源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价值还不仅停留在自然知识阶段,传统的农具和生活用具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比如我们将传统的小石磨搬进探索区,向孩子演示豆浆的制作过程,并请幼儿自己尝试操作小石磨,初步感知石墨的工作原理,感受古老而精妙的智慧。

4.彰显特色的民俗文化区。

我们将本地的民俗风情带入区域活动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发动家长一起收集了传统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陈列在区域中,如石墨、草鞋、筛子、芦席、茶具等,创设了“民俗文化认知区”。幼儿在欣赏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了这些用具的名称、作用以及使用方法,感受到了农家生活的乐趣。

我们还开辟了“我是家乡小导游”活动,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布置了魅力芦苇荡的照片,由孩子们自己担任图片讲解员,做旅游图片介绍,介绍芦苇荡风景区的美景甚至芦苇丛中军民抗战的故事。活动中,孩子们能把自己所知大胆用语言表达出来,在丰富家乡文化的同时,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上) 篇7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 特色农产品新品种、新产品、新品牌大量涌现, 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越来越高, 特色农产品的品种品质、技术条件、空间布局、市场竞争力均发生较大变化, 迫切需要对《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6-2015年) 》进行修编, 进一步充实调整特色农产品品种范围和优势区布局, 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推进产业化进程,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修编后的规划重点发展10类144种特色农产品, 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要求, 规划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 并细化到县。规划为期2013-2020年。

一、《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6-2015年) 》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 主要成效

自《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6-2015年) 》发布以来, 各级各地农业部门加强规划实施力度, 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快速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开发加快, 重大农业项目支持加大, 重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形成, 专业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 特色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 优势产业带 (区) 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 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1、区域农业发展格局有新突破。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一批新的优势产业区稳步发展壮大, 区域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 比较优势进一步巩固, 各区域农业主体功能不断强化, 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正在形成。四川省已初步形成川西“稻菜”、“稻菇”轮作产业带、川西南茶叶产业带、龙门山脉优质红心猕猴桃集中发展区。浙江省基本形成了沿杭州湾加工蔬菜产业区, 沿海钜缘青蟹等特色水产养殖带, 会稽山脉和天目山脉的香榧、山核桃等特色干果产业区, 丘陵山地的杨梅、枇杷、名优茶、食用笋、山茶油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区, 并形成了珍珠、中药材、食用菌、花卉、龟鳖、蛋鸭等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云南省初步形成了以滇中、滇东北为主的花卉、中药材产业区, 以滇南、滇西南为主的茶叶、咖啡等特色饮料产业区, 以滇西、滇西北为主的畜牧、药材产业区, 以滇南、滇东南为主的热带水果、中药材产业区。重庆市初步形成了以涪陵、黔江为主的蚕桑产业区, 以永川、荣昌为主的笋竹产业带, 以九龙坡、北碚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区。安徽省形成以皖南和皖西为主的蚕茧产业区。陕西省强力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 建成秦岭北麓、渭河以南百万亩猕猴桃优势产业带, 面积、产量居世界第一。

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有新发展。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围绕特色农产品发展, 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培育, 推广优良品种和优质高效标准化种养技术, 加大现代设施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了生产的集约化水平, 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升。尤其是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功能性食品的开发, 使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效益十分显著。江苏省的河蟹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国产值最大的水产品之一, 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占全国河蟹产值的60%以上。浙江省的铁皮石斛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国产销量最大的保健食品之一, 产品产值达到20多亿元, 占全国铁皮石斛产品产值的80%以上。部分发展良好的特色农产品产业现代经营理念深入人心, 现代农业服务业快速发展, 农产品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

3、产业化水平有新提高。通过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带动, 在优势主产区一批龙头企业快速成长, 极大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市场拓展, 推动了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同时, 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发, 形式多样的农民合作组织或协会纷纷建立, 形成了基地农户+合作社 (协会) +龙头企业的基本组织格局。云南的红葡萄酒、啤酒、花卉、茧丝绸、制药、果品等一批龙头企业或名牌产品快速成长。山东省各类果、菜、茶加工企业发展到2215家, 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省级龙头企业180家、较大规模的批发市场567个、农业部鲜活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60个。内蒙古油料加工企业104家、加工油料97万吨、加工率达76%。

4、农产品品质提升有新保障。随着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壮大, 各地越来越重视质量监管体系建设。部分地区已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执法、检测、追溯“五大体系”, 着手组织制定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 成立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原料基地的认证。截至2012年底, 四川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4315万亩, 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基地1577万亩和411万亩;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010个,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737个、绿色食品1005个、有机农产品187个。甘肃省通过制定蔬菜质量标准体系, 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 建成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420个、面积287万亩、总产量565万吨、总产值71.54亿元, 创建了10个国家级、37个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 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5、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有新进展。地理标志是产品质量和信誉的重要象征。近年来, 随着特色农产品的发展,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打造一个品牌, 带活一个产业, 富裕一方农民”作用得到有效彰显, 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截至2012年, 云南省已有52种产品成功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浙江省获地理标志商标的农产品有142个, 内蒙古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36个, 四川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原产地) 81个。

(二) 主要问题

1、产业化水平不高。目前, 多数特色农产品生产还处在粗放、分散经营阶段, 产品质量不稳。农民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覆盖面小、带动力不强、内部管理不规范、人才短缺, 特别是带头人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等问题依然突出。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主要以原料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 深加工、精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少, 产业链条短, 带动能力弱, 公司加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有限, 品牌小而散的状况依然未有较大改观, 缺乏整合优势, 影响市场竞争力。

2、产品科技含量低。支撑特色农产品发展的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储备不足, 应用落后, 良种工程及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完善, 一些名特优产品因品种混杂、品质退化、质量下降而面临优势产品失去优势的危险。生产规模小而粗的现象仍然存在, 整体上仍以原料出售为主, 精深加工技术等后续技术研发落后、能力不足, 影响着经济效益的提高。

3、市场发育滞后。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国内外市场信息不灵, 不能按市场需求生产。特色农产品资源多在边远山区, 交通不便, 生产资料供应、优良品种繁育、产品销售互相脱节, 一些鲜活产品受道路和运输时间的限制, 经常出现蔬菜、特色水果因外销滞阻, 价格下跌, 市场风险明显, 挫伤农民积极性。部分特色农产品优质优价难以充分实现, 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市场机遇的抢占。

4、发展资金缺乏。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但是, 国家已有的农业投资主要目标是保供增收, 依据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来安排项目, 丰富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 而投向特色农产品的资金总量偏小, 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5、部分产品发展过度。随着人们对特色农业产业增收作用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 受到部分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刺激, 有些地方对于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性空前高涨, 对国内外消费市场的理性分析不足, 导致部分产业开发过度, 比如受茶叶价格不断提高的影响, 部分西南山区的地方政府都在大力鼓励发展茶产业。目前我国茶叶消费以内销为主, 产量过快上升引起效益下降的可能性增大, 一旦市场波动, 将对农民收入造成巨大影响。

二、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

(一) 有利于全面优化农业生产力空间布局

两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颁布实施, 对我国各地调整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我国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选择地域性强、品质优和市场前景好的特色农产品, 制定和实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13-2020年) 》, 对指导各地充分利用资源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 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 加快培育优势产区, 深化全国农业区域专业分工, 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具有重大意义。

(二) 有利于形成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

目前我国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和集约化开发程度不高, 多处于原料型和初加工型生产阶段, 附加值低, 未能很好地形成“一村一品”优势, 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 引导特色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区集聚, 发展适度规模生产, 有利于吸引加工企业进入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关联产业发展, 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培育区域特色产业。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大都为劳动密集型农业, 产品的商品价值较高, 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挖掘农业内部潜力, 扩大农村就业, 开拓农民增收渠道, 形成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 实现产业富村, 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三) 有利于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当前,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呈现多元化和优质化趋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 人们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食用安全性等个性化特殊需求旺盛, 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倍受市场青睐。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 加速现代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定向聚集, 有利于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特色农业, 加快优势区现代农业建设, 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 尽快形成新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能力, 增加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 满足日益细分的市场需求,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 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农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从总体上看, 我国特色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 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 促进贸易平衡的重要手段。加快推动优势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 提高产品品质, 做强做大优势区特色品牌产品, 可以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出口竞争优势, 扩大出口, 优化出口结构, 这对于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 广泛参与国际农业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五) 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 而且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 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 为不同类型的植物提供了不同的生长环境。尊重自然规律, 应用现代高新技术,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保护地方特色种质资源, 有序推进特色农业, 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特色农产品发展总体思路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完善布局、突破制约、升级产业”为主线, 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 在产前和产后环节引入工商资本, 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 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和专业村、专业乡镇, 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区, 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 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 拓展国内外市场, 做精做强特色农产品产业, 实现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稳步增长,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基础。

(二) 基本原则

资源依托原则。发展特色农产品要紧扣区域独特资源与生态条件, 突出区域特色和地方特色, 将特色农产品生产集中布局在最适宜区内。

市场导向原则。发展特色农产品必须坚持市场导向, 既要瞄准现实需要, 也要着眼潜在需求, 既要占领国内市场, 又要开发国外市场。在品种选择上突出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季节特色, 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动态化要求。产业开发原则。发展特色农产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产业整体开发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产业化经营, 建立完整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 提高特色农产品整体竞争力。

规模适度原则。发展特色农产品必须充分考虑资源与市场的特殊性, 组织适度规模生产, 以提高生产效率, 保持产品自然特性和经济价值。

科技支撑原则。发展特色农产品要以科技进步来保障特色农产品特有的品质, 加强种质资源驯化, 改造传统生产经营方式, 稳定和增强特色产品的品质优势, 培育核心竞争力。

生态文明原则。发展特色农产品要防止过度开发, 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生态文明特色产业村, 促进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 产品及其优势区选择

1、产品选择

规划期内, 选择一批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培育。产品选择的主要标准:

(1) 品质特色:产品品质独特, 功能特殊, 有一定认知度。

(2) 规模优势:产品具有一定的规模, 产业可延伸性强, 有进行市场开发的价值。

(3) 市场前景:目标市场相对明确, 现实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或具有潜在市场需求。

2、优势区确定

规划期内, 规划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进行重点扶持。确定优势区的主要依据:

(1) 生产条件:原产地或区域具备最适宜的自然生态条件, 能生产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特色产品。

(2) 产业基础:有生产传统, 技术成熟, 相对集中连片, 市场半径和市场份额大, 具备形成知名品牌、组建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的基础。

(3) 区域分工:特色产品发展符合区域分工, 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 形成优势互补的农业区域格局。

(四) 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 重点发展10类144个特色农产品, 制定和完善特色农产品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启动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基地, 开发驯化一批特色农产品名优品种, 推广一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适用技术, 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专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构建特色农产品质检体系、营销体系和信息平台, 培育一批知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 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公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四、10类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

规划期内, 确定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道地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10类特色农产品, 重点予以扶持建设, 尽快提高这些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培植区域特色支柱产业。

(一) 特色蔬菜

目前我国蔬菜生产整体上供大于求, 存在结构性、季节性、地域性过剩现象, 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然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保健意识的增强, 对蔬菜中的特色菜的需求逐步增加。特色蔬菜因其特有的品质、营养价值及功效, 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特色蔬菜发展中存在品种混乱、种植分散粗放、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差等问题, 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规划期内重点发展14种特色蔬菜。

主攻方向:

(1) 加强特色蔬菜良种繁育和推广, 发展优质特色蔬菜; (2) 强化特色蔬菜产后处理, 积极发展深加工, 突出特色蔬菜的功能性开发, 延长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 (3) 加快特色蔬菜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规范行业标准, 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培育名牌产品。

优势区域:

(1) 莲藕:江苏北部、浙江区、山东微山、江汉平原、广西中部

(2) 魔芋:秦巴武陵区、云贵川区

(3) 莼菜:江苏太湖区、浙江杭州、湖北武陵山区、重庆石柱、四川雷波

(4) 藠头:鄂湘赣区、云南区

(5) 芋头:浙闽区、山东、桂东北区、云南弥渡

(6) 竹笋:东南区、湖北区、西南区、陕南区

(7) 黄花菜:湘黔区、甘陕区

(8) 荸荠:浙江区、鄂中区、桂东北区、滇西区

(9) 山药:黄淮海区、云贵区、湖北区

(10) 黑木耳:东北区、浙闽区、秦巴伏牛山区、长江中上游地区、桂北区

(11) 银耳:福建区、秦巴山区、黔西北区

(12) 辣椒:东北区、黄淮海区、西南区、湖南区、西北区、海南区

(13) 花椒:西南区、藏东南、陕甘青区

(14) 大料:桂西南区、桂东南区、滇东南区

发展目标:

区域性特色教育的典范 篇8

天津市西青区地处城乡接合部,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多年来人均财政收入一直位居天津市前列。 其教育也比较发达,特别是经过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验收和天津市普通高中现代化达标验收,政府对教育投入很大,连农村学校的操场都铺设了塑胶跑道和人工草皮,班班都安装了电子白板,学生卫生间都安装了冲水设备和暖气。为了缩小城乡学校的差别,实现教育均衡化,西青区对高中和初中学校重新调整布局,大部分中学做到了高中和初中分离。

可以说,西青区的基础教育已经走在了天津市的前列和全国的前列,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和均衡化。 但均衡化和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优质化,因为前者更多的是政府的资金投入、硬件设施问题。而优质化是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文化品位。在教育均衡化和现代化之后西青区的教育该如何走?

学校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西青区的中小学在完成了标准化、 现代化以后,应该向特色化发展。区教育局的领导审时度势,按照教育的这一发展规律,于2012年年底正式启动了“西青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工程”。全区的中小学以“绿色教育”为立足点,要用三年的时间, 基本实现特色化。

作为该项工程的顾问,我全程参与和见证了它的发展和成果。西青区的特色文化建设没有走过场, 每一步都务求扎扎实实、稳扎稳打。2013年首先启动了21所中小学作为试点,2014年,剩余的21所中小学全部参与。每所学校都是通过自己申请、专家答辩立项。在实施的过程中区教育局组织了“互比互看”和“专家下校”等活动,督促、检查各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每一所学校也都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邀请专家帮助定位定向,首先确定学校的发展哲学(即核心价值理念),然后以此为核心,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班级文化等七个方面构建本校的特色文化体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经过三年的工程建设,西青区的中小学办学特色繁花似锦。如杨柳青一中的“绿色生命教育”、杨柳青四中的“以美育人”、西青实验小学的“多彩教育”、杨柳青二小的 “书香校园”、东碾砣嘴小学的“新君子教育”、中北中学的“感恩教育”、中北小学的“花朵教育”、杨柳青二中和张家窝中学的“责任教育”、辛口镇中心小学和天津师大三附小的“快乐教育”。有些学校的办学特色用四五个字难以表述,就用8—12个字来表述,如东兰坨中心小学的“发扬钉子精神,培养良好习惯”、 大任庄小学的“翰墨飘香,立字立人”、付村中学的 “主题引领,和谐发展”、95中的“主题教育,持续发展”等。

依托区域资源开展特色综合实践活动 篇9

关键词:区域资源,课程开发,综合实践

任何课程的设计、实施与发展都必须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支撑, 综合实践更是一门地域性很强的课程, 其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课程教学, 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发挥主动参与课程建设的意识, 去开发、整合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 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包括校内资源、区域资源和学生家中的教育资源。其中学校所在区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阵地, 它不仅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 也是一个接纳学校教育, 更是开展综合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

农村区域资源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如何利用整合这些课程资源, 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城市相比, 农村小学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要从这些资源中找出适应于学校需要的积极因素, 通过教研组、教科室组织教师对区域资源精心梳理, 确定符合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和特色的课程, 精心设计编写, 形成特色课程资源。利用这些区域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选好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敏锐的触觉、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从而切实收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际效果。

浙江省东阳市城东街道李宅小学通过充分挖掘区域资源, 结合精品校本课程, 利用德育基地, 巧用地方产业, 结合民风民俗, 开辟劳动基地等多种途径, 创设农村小学特色综合实践活动,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建设精品课程, 开展特色综合实践活动

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校的课程中体现, 并融入学校的课程中?我校从自编的校本课程出发, 经过几年的研究, 编写了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少年工艺美术大师”系列课程, 本课程在2015 年被评为浙江省精品校本课程, 包含有“粮食拼贴”“草编”“少儿木雕”“荷花灯”, 这些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同时又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例如, 在低、中、高年级的课程中, 都根据相应的学科特点编写了符合各自年龄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如“少儿木雕”中的《社区的李宅古建筑与木雕》与《东阳木雕的现状与危机》等调查实践活动课, 既符合校本教材的整体编排, 又突出了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特点, 同时充分利用了学校与李宅古建筑一墙之隔的优势。通过活动的开展, 孩子们不仅了解了东阳木雕的历史与现状, 而且还了解了古建筑的由来进而了解了李宅的历史, 激发了孩子们对东阳市木雕与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德育基地, 开展德育综合实践活动

德育为育人之本, 德之不存国之将覆。我校有三个德育基地, 分别是“李宅宗祠”“雷锋连长纪念馆”“驻军某部”。“李宅宗祠”是学校私塾的旧址, 也是李宅小学创办之初的老校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之初, 就充分考虑到对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学校利用毗邻李宅宗祠古建群落的有利条件, 对学生进行爱校爱家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在古建群落的一砖一瓦中去了解李宅的历史、学校的办学历史以及李宅子弟耕读传家的人文精神。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都组织学生去参观“雷锋连长纪念馆”, 并组织开展学雷锋系列实践活动, 让孩子们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同时学校与社区一起联系位于社区境内的驻军某部, 让学生到部队去体验生活, 通过与部队官兵的互动、简单的军训、国防知识大闯关等活动, 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军爱国的情怀, 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有家国情怀的红心。

三、巧用地方产业, 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 任何一个学科都可以找到适合开展的内容或素材。如科学学科中的《磁铁的认识》这一课, 我校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就开展得很好, 也称为我校的特色活动。我校开展“磁铁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东阳市是世界的“磁都”, 磁场的“南北两极”就在“横店”与“李宅”之间, 李宅也是磁性行业的发源地, 李宅的大多数工厂是磁钢厂, 学校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在磁钢厂工作, 所以学校就把《磁铁的认识》这一课的课堂放到磁钢厂, 让家长、工厂员工、孩子成为老师, 让孩子认识磁铁的同时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 激发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与认真学习的积极心态。通过“参观磁钢厂”“我来当老师”等活动充分地让孩子、家长、企业参与到活动中来。再如, 校本课程“少儿木雕”教学设计中让孩子走入学校周边的木雕厂进行参观等活动等, 都充分利用了周边的相关木雕及家具产业的优势。通过实践活动让学校、家庭、企业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进一步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带来助力。

四、结合民风民俗, 开展乡土综合实践活动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民风民俗的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寻找适合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 既有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 又有利于通过实践活动让教师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 让学生感受活动的真实。如在轰动东阳、名扬市外的“金华市非物质遗产——李宅荷花灯”活动中, 我校就组织学生进行了“花灯卫士”“灯展小导游”“环保小卫士”“花灯小能手”“我是非遗传承人”等系列活动, 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得到了家长、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在活动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综合素养有了质的提升。

五、开辟劳动基地, 开展劳动综合实践活动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农村贴近自然, 让孩子走进自然、走入生活中去锻炼和学习, 就得让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贴近生活, 让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我校在编写《粮食拼贴》校本教材时, 刻意把“粮食去哪儿了”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在粮食收获的季节, 让孩子在活动中了解粮食的种植、管理、收获、保存等各方面的知识,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运用组队、寻求帮助、上网搜索等方式, 采用观察、记录、问卷等方法来了解“粮食去哪儿了”。通过活动, 既增加了学生对于拼贴画中粮食的认识, 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积极培育特色区域促进衣架行业发展 篇10

目前,荔浦衣架行业拥有各类衣架制品及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多家,自营出口企业20多家。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荔浦衣架产品产量为8亿多只,品种1000多个,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均突破了10亿元大关,上缴财政税收近8000万元,安排从业人员2万多人。衣架制品90%以上出口欧美市场及东南亚各国,年出口量约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出口交货值8亿多元。衣架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荔浦农业(农村劳动力)、林业(竹木种植)以及五金配件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大发展,为荔浦县域经济的新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荔浦县二轻联社(轻工总会)根据县委、政府安排近几年来除继续履行二轻原有的一些职能,在抓好联社自身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工业组的分工,具体负责我县特色产业之一的衣架行业及小五金等配套产品生产企业的培育、发展工作。实际工作中,我们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在区、市等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和帮助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联社职能作用,切实做好各项工作,狠抓了特色经济建设,积极培育衣架行业这一特色区域经济,有效地促进了荔浦衣架行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切实制定衣架行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衣架行业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衣架行业,我们在全面完成“十五”各项计划指标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衣架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荔浦实际,分别对荔浦衣架行业的发展现状、基本情况以及发展前景等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制定出了荔浦衣架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规划目标:到2010年,衣架行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将达到50多家,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5亿多元,实现税收1亿元以上,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10家以上。为确保这些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近年来,荔浦县委、政府非常重视整个行业的生产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大力加强环境建设,想方设法引导企业加快发展,实施了“超亿过千”工程(即产值超亿元,税收超千万元),对重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财政拿出了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和奖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争创品牌等,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7年,衣架行业有7家得到市、县的奖励,企业生产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组建行业协会,对衣架、小五金生产企业进行行业综合协调、管理和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完善,我县衣架行业一方面得到迅速的发展壮大,同时在产、供、销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和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意愿,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于2005年先后组建成立了衣架行业协会及小五金企业协会,到目前为止共有80余家企业加入了协会组织。协会在县工业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通过开展行业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与合作,沟通企业与政府的联系,协调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避免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经济信息等服务,从而确保了整个行业正常有序发展。

三、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行业新形象

品牌代表着技术、实力、发展潜力,好的品牌不仅是一个好的形象,同时也是一种有着良好生命力的无形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实践证明,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抓住机遇、争创品牌,并且用心经营好品牌,乃是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地方、一个社会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的一个战略手段和战略目标。我县衣架行业之所以能够得以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县委、政府在实施品牌战略上的重视和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转变,创造出了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树立了行业、企业形象,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显现出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衣架行业(含小五金)实施品牌战略上,我们根据县工业领导小组的部署,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一是制定了品牌战略的实施方案和发展规划,以县委、政府名义出台了一些鼓励企业创品牌,争名牌的优惠政策,并对一些获得省(区)级以上优质产品、名牌产品及现代化管理优秀的企业分别进行重奖;二是组织工商、科技、质监等部门对一些具备条件的规模企业,纳入重点企业进行全方位跟踪服务,指导企业做好创品牌的各项工作,及时申报省(区)级、国家级优质、名牌产品,到目前为止先后有4家企业的5个产品获得区级以上名优称号,有3家企业得到了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三是强化企业现代化管理,积极与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联系,创造有利条件为企业生产发展引进各方面专业人才,并不定期组织开办企业现代化管理培训班,先后邀请了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对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举办了企业文化品牌等专题讲座。培训人员约500人次。四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投入力度,引导企业不断调整、改革、创新、提高企业产品结构、工艺技术,并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开发新产品。2007年又成功开发生产了一批档次高、质量好的竹制品、速生木材、塑胶等衣架系列新产品投放市场,获得了国内外市场的青睐,同时也为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把握时机,申报国家级授名,进一步打造特色经济新品牌

上一篇:高职院校如何吸引读者下一篇:会计理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