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及二次开发

2024-06-13

维护及二次开发(精选三篇)

维护及二次开发 篇1

关键词:HIS,信息化,维护,二次开发

引言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如今医院整体运营都依赖于各种系统管理软件。尤其是HIS系统,对大多数医院来说已是不可或缺的了。HIS系统在我院的使用,前后历綷-了十年时间。我院西院区(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医院)自2003年整体划归北京朝阳医院以来,对院区各大楼进行了重新装修改造,网络和信息系统也都进行了更新换代,替换了診-有的HIS——收费”到医嘱系统,再到如今的建立数字化医院所必需的“以病人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功能上发生了本质变化。这些变化都与HIS系统的逐步完善分不开,系统的完善又与维护和二次开发密切相关。

维护和二次开发的必然性

通常情况下,同样的HIS软件在不同医院的生命周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护。从HIS软件上线运行起,软件维护工作就开始了。在系统实施阶段,一般是由软件公司为主,医院信息中心(或计算机中心)为辅进行维护。在HIS软件正式移交医院起,就变成医院为主,公司为辅进行维护。对系统维护的目的,要保证管理信息系统正常可靠运行;对系统进行评价;并能使系统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以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软件不停,维护不止”,可见维护工作是贯穿系统生命周期的始终。

所谓二次开发,是指对程序进行的修改。熟悉HIS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国外厂商还是国内厂商,哪怕是软件的功能再“完美”,当把HIS产品拿到医院进行实施时候,都要进行“漫长”的软件二次开发工作。对HIS来说,大到国内医疗模式的改革,各项政策的变化,小到各医院的管理模式和医疗人员的操作习惯不同,使得HIS公司綷-常需要将系统作不断修改,以满足其需要。国内的公司如此,国外的公司更是如此,虽然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有着良好的客户群体,但在进入中国市场后,都会“水土不服”。

由于医院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每天不间断运行的綷-营模式,HIS系统的运用,让医院对其产生很强依赖性。也就决定了HIS系统要始终保持正常运行。如果说,一方面维护工作是为了保障软件的正常运行的话,那么另一方面,二次开发工作就是为了让软件更好的完善利用,为医院服务。因此,维护和二次开发成了必然。

HIS系统维护和二次开发在我院的应用

关于日常维护工作

由于我院在2003年初上线时间紧,对于HIS采取的方式是“先上线后作二次开发”的診-则。因此在完成基础数据维护和人员培训工作以后,HIS包含的几十个模块是同时投入运行的。信息中心24小时值班管理制度对系统进行不间断维护,保证了正常业务运营。

一般来说,日常维护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完善性维护:指在应用软件系统使用期间,为不断改善和加强系统地功能和性能,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所进行的维护工作。在整个维护工作量中,完善性维护约占50%,居第一位。例如:我院病人只有办理了就诊卡,才可以看病。在办理就诊卡的身份登记程序中,有“病人来源”一项。最初的分类为:“本市”和“外地”两项,随着病人增多,我院认为对于病人来源的统计应该再细化,以方便对患者的地区分布有更详细的统计,于是在分类中增加了“本区”一项。后又由于奥运会的临近,考虑到会有外籍患者来我院就诊,于是在分类中又增加了“外籍”。

性维护:是让应用软件系统适应运行环境的变化进行的维护活动。适应性维护工作量约占整个维护工作量的25%。

纠错性维护:目的在于纠正在开发期间未能发现的遗留错误。这些错误的相继发现,对它们进行诊断和改正的过程称为纠错性错误。这类错误约占总维护工作量的20%。例如:我院门诊医生站一天下午突然无法保存病人的处置记录。迅速查找診-因后,发现是由于挂号记录clinic_master表中病人就诊序列号visit_no字段长度太短,造成编号溢出引起的。綷-过字段括位后,一切恢复了正常。

预防性错误:主要思想是维护人员不应被动地等待用户提出要求才做维护工作。而应该主动进行维护。工作量只占整个维护工作量的4%。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日常的维护工作要做好记录。内容包括:维护的时间、科室、診-因、解决情况等方面,做到有记录可查,这样可以通过维护进行总结找到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于二次开发工作

(1)设计好各种统计报表

一个好的信息系统应该能满足医院需要,提供详尽的各种统计数据。虽然我院HIS系统本身自带了一些统计报表,但功能单一,无法满足业务的需要。于是由我院提供报表格式,公司将系统中统计报表的功能进行了修改。对数据进行校准,提供了导出excel表格的形式,使得综合查询功能更加完善,方便使用。像医院床位周转使用率,抗生素药品的使用比例情况,药品所占收入比例等报表都能准确快捷地查询出来。

(2)汇总修改意见,促进新版本的开发应用

系统上线之初,以科室为中心共搜集上报了百余条软件修改意见。汇总后发现,绝大多数意见都是针对门诊医生程序操作不方便问题的。针对问题的集中性,考虑到如果在正使用的版本上修改,会有很多局限性,而且大量修改会给程序造成不利影响。通过与公司交流沟通,促成了新版本程序的诞生,在功能上满足了之前提出的各种修改需求。例如,新的医生站增加了病历、诊断、处方及处置的模板功能,医生可以把自己或科室常用的药品,处置等设计出来,方便调用;增加了药品分类查询功能;既往处方的复制功能。在组织完成了对医务人员进行的新版本程序的培训工作后,我们对数据库结构和整个门诊医生站进行了版本升级,实现了旧版本到新版本的平稳过渡。没有对病人看病造成影响,且更加方便了医生操作。

(3)完善功能,设计新模块

《病源病谱程序》是根据急诊工作的特殊性,由我院提出设计思路和细节,公司进行开发的新模块。它既有急诊分诊功能,又能提供关于病源病谱的相关统计功能。急诊病人在挂完号后,分诊护士即能在该程序中看到病人的挂号信息和病人基本资料,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病人划分成红、黄、绿三个等级,护士使用条码打印机将包含病人基本信息的条码打印出来,粘贴到急诊首诊病历上,免去了医护人员填写病人信息的时间,提高了看病效率。同时,将病人的疾病类别、损伤診-因、转归、治疗等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记录,便于对疾病的统计分析。

(4)作好与第三方软件的接口工作,实时传送数据

门诊医生站和住院医生站都与LIS(检验信息系统)完成无缝连接,使得门诊医生可以方便快捷的看到病人所做的检验结果。住院护士可以将打印出来的检验条码直接贴到试管上,告别了以往手工贴条的方式,并且条码中含有病人基本信息(ID号,姓名,检验项目,采样时间等),方便检验科扫描调用。LIS的融合,使得整个系统又向无纸化办公迈进了一步。

另外,为了做好奥运会期间的接诊工作,我们将第三方的《药品兴奋剂检测》小程序嵌套进了医生站,当有体育运动员前来看病,医生在开具药品的同时可以看到是否含有兴奋剂的提示,使用非常方便。

论坛Forum

HIS系统维护和二次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总体把握程序修改的适度性

对于软件的修改,不宜进行大规模的改动,应该避免对系统修改导致的三方面的副作用:(1)对源代码的修改可能会引入新的错误;(2)对数据结构进行修改,可能会带来数据的不匹配等错误,在修改时必须参照系统文件中关于数据结构的详细描述和模块间的数据交叉引用表,以防局部的修改影响全局的整体作用;(3)任何对源程序的修改,如不能对相应的文档进行更新,造成源程序与文档的不一致,必将给今后的应用维护工作造成混乱。

重视基础数据的维护工作

基础数据,即指数据字典,HIS系统中所涉及到的有:科室字典、人员字典、药品字典、价表字典等。它是医院信息系统运行前必须完成的重要的准备工作,也是系统运行前的核心工作。在系统投入运行后,基础数据的维护工作也不容忽视,不能随意增删改,应做到专人负责维护,并建立相应的修改维护制度,严格执行。

以医院为主进行程序修改,避免修改的反复性

软件公司开发人员一般都是学计算机专业出身,很少具备医疗背景。有时开发出来的程序,存在有悖于医生操作常规或习惯的情况。系统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医务人员的操作,因此医院应该汇总修改意见,与公司共同讨论可行性后给予修改。需要注意的是,医院一定要对修改意见进行合理性评估,仔细斟酌后再进行修改。避免出现程序改完以后,使用者觉得不合适要求再将程序修改回来的局面。

做好修改程序的测试、备份工作

尽管公司都有专门进行测试的人员,但是程序修改完成后,更新程序前,一定要在虚拟环境下再测试一遍,确保正常再更新。即使这样,一些潜在的bug可能还是无法发现,要在很长时间的使用后才能显露出来。因此在更新前,还应备份診-有的程序,以便于恢复。同时,维护及二次开发的文档也应该进行汇总、归档保存。

总结

医院信息系统中的维护和二次开发问题是紧密相联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病人为中心”、“创建数字化医院”的理念,为维护和二次开发提供了依据。通过改进信息系统,增强系统的稳定性,缩短医务人员操作电脑的时间,也就从一个方面提高了病人看病的效率,提高了系统的数字化水平,这些都是维护和二次开发所要解决的问题。医院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而且还需要与管理良好的结合。在维护过程中,不断总结,将问题和管理良好的融合,为二次开发提供条件,努力打造属于医院自己的HIS系统。

参考文献

[1].《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傅征、任连仲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

[2].《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陈禹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

[3].软件设计师教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ERP软件客户化及二次开发研究 篇2

1 ERP软件客户化及二次开发分析

1.1 不符合情况的产生

在企业导入ERP系统时, 其功能或许与企业、公共部门甚至国家的需求不相吻合, 从而出现系统与企业现状不符合的情况, 主要分为信息、功能、输出三种类型。

1.1.1 信息

信息不符合的出现是因为企业、公共部门或者国家有需求, 而ERP系统无法满足需要或者是信息模型的具象和抽象之间关系的不相容所引起。信息不符合问题的解决将造成数据库表的结构和关系的改变, 而这些改变是ERP系统本身所不容的核心改变。

1.1.2 功能

功能不符合的出现是因为企业、公共部门或者国家需求与ERP系统的处理程序之间产生的不相容导致。主要的功能不符合类型有存取、控制、操作三种类型。其中, 存取不符合出现在企业、公共部门或者国家需要执行某个程序而ERP系统无法满足, 这可以通过与系统供应商协调增加使用权限来解决。控制不符合是因为对确认程序或例行检查程序的疏忽造成, 这种不符合将直接出现管理风险。操作不符合则主要是因为不适当的操作步骤引起的。

1.1.3 输出

输出不符合的出现是由企业、公共部门或者国家需求与ERP系统所表现的格式或输出的信息不同造成的。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可以是修改ERP系统的报表或者组织需求主动适应ERP系统的报表格式。

1.2 不符合情况的解决方法

当一个不符合情况产生时, 会出现相对应的多种解决办法, 最常用的方案是使用者主动适应、接受ERP系统的新功能, 也就是说接受系统提供的新程序, 其次是接受ERP系统与组织需求相背离的部分, 而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对ERP系统进行用户化或者二次开发以满足组织需求的功能。

AMT的专家顾问孔祥云曾对用户化的概念做过概括:“一般把不牵动程序的改动称为用户化, 如修改报表格式。软件如果有报表生成功能, 或采用第四代语言, 任何业务人员不需要有很多计算机知识就可以自行设置。当然, 还需经项目实施小组的批准”。也就是说, 用户化是指可以通过对ERP系统功能的自定义处理, 以此来满足企业的需求。

如今, 大部分优秀的ERP系统都具备用户化的功能, 而这个过程只需要原始系统提供参数, 通过参数配置来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 而不是一出现不符合的情况就需要通过写代码解决。

我们通常把改动程序的工作称为二次开发, 即“以成熟套装软件方式针对某用户实施ERP时, 对于软件功能不适用处进行的修改行为”。当企业的需求不能单纯通过用户化解决时, 就需要对ERP程序进行二次开发。通过二次开发, 可以提高企业系统的运行效率, 为ERP系统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反馈, 更为企业的组织管理部门提供了有效、客观的依据。

2 ERP软件用户化和二次开发的现存问题

2.1 国外软件的中国化应用

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不同, 这种差异在有形、无形中都影响着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方面。那么, 对ERP软件应用的中国化则在情理之中。

2.2 满足不同行业之间的需求

国内外企业发展到如今, 行业细分需求已经日渐扩大。我国制造业的ERP用户已不仅止步于财务管理和进销管理, 而且要求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现代化管理, 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2.3 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策略

ERP软件的开发反映了对企业总体业务的分析, 是为整个企业发展呈现的通用解决方案。ERP软件的开发者试图通过对不同的客户进行针对性处理, 而呈现出最优的操作流程。大部分情况下, ERP系统的引入会提高企业的业务效率, 但也有例外。因此, 在具体引入ERP软件前, 需要对企业, 企业所在的整个行业、客户以及竞争对手进行严密的分析, 对系统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变。当ERP软件的某些操作与企业的需求不符合时, 应该对系统进行改变, 而不是单纯的使企业适应系统。

2.4 迎合用户企业的特殊需求

有些集团企业使用了ERP系统, 而集团的不同下属企业可能分别使用了不同的ERP系统, 出于管理需要, 就必然希望能够对这些不同的ERP系统反馈的信息进行汇总。而这些信息往往是不能按照要求提供的, 所以需要对ERP系统进行用户化和二次开发。除此之外, 每个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千差万别的, 企业的组织管理也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在引入ERP软件前, 会提出符合本企业发展的特殊需求, 而进行ERP系统的用户化和二次开发。

3 结束语

ERP软件用户化和二次开发对ERP软件的开发者以及使用者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不仅可以提高ERP软件的应用效果, 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组织管理系统的一体化, 提高企业决策和市场运作能力, 最终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终推动企业的发展与完善。在客户化和二次开发时, 应该尽量保持数据的完整, 不修改核心代码, 坚持适度原则, 以此实现ERP软件与其使用者的最大效益, 实现双赢。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 ERP系统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在企业中。更有许多中外大企业在其自身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逐步发展出复杂、完善的ERP系统, 成为其他企业参考的最好模型。但不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业务流程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在引入某些固定ERP系统时会出现ERP系统无法满足企业自身需要等不适用的情况, 这就需要对ERP系统进行软件客户化及二次开发研究。

关键词:ERP系统,软件客户化,二次开发

参考文献

[1]肖玉, 周磊.ERP原理、实施与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78-80.

维护及二次开发 篇3

导管架平台是近海石油开采的主要结构物, 一般在陆地建造总装, 然后拖运至海上指定位置进行安装, 通常有两种下水方式:小型导管架可以使用浮吊吊装下水, 而大中型导管架通常进行滑移下水。典型的导管架滑移下水过程是导管架首部 (在位状态的顶部) 放置于驳船尾部 (导管架装船位置) , 通过压载使船有一定的纵倾角度, 导管架靠自重或者使用绞车拖拉滑移入水直至到达稳定状态;一般情况下, 导管架从船艉入水, 某些特殊的导管架也可从驳船侧舷滑移入水。

导管架滑移下水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 不仅需要关注驳船的运动轨迹和导管架的下水姿态, 以保证驳船和导管架的稳性, 同时由于导管架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比较复杂且不断变化, 因此导管架下水强度也是设计人员关注的重点和难点。现场安装过程中, 对导管架滑移下水时环境条件有严格的要求, 并且经过验算证明其对分析结果影响很小, 因此可以不用考虑风波流的作用。

传统的手动分析方法, 尤其是敏感性分析, 由于下水状态不同造成工况种类众多, 模型体积大造成修改和操作不便, 使得整个计算工作量巨大, 重复的劳动又极易使设计人员疲劳和犯错, 多个设计人员的参与又无法保证分析的进度和质量。在荔湾3-1导管架 (见图1) 设计初期, 这种情况曾一度影响了设计进度。为此, 开发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导管架滑移下水强度智能分析技术”显得十分必要。

国外针对导管架滑移下水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80年代, 基本理论依据是船舶运动理论和波浪力学。Daniel Vasicek和Cheng-Heng Lu (1979) 讨论了下水过程中导管架和驳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应公式推导。Mayfield J和Arnold P等人 (1989) 从工程角度介绍了世界第一大导管架BULLWINKLE的下水情况。S.Sircar和T.K.Chandra等人 (1990) 详细介绍了Kilauea导管架下水分析方法。Kim和Lee等人 (2001, 2002) 则从数值模拟角度研究和讨论了导管架下水的指标和参数影响。M.R.Honarvar等人 (2008) 研究了ReynoldsFroude数在导管架下水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国内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顾树华等人 (1986) 首先对导管架下水中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张光发, 纪卓尚等人对导管架下水三维数值模拟做了深入研究。杨晓刚, 黄曙光, 田锋等人从工程角度综合阐述了导管架安装分析技术和计算方法。

目前, 对于导管架下水运动和强度分析已经在成熟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计算方法:导管架使用结构分析软件 (Bentley公司的SACS软件) 建模和加载, 然后导入运动分析软件 (Bentley公司的MOSES软件) 进行导管架下水运动分析, 并输出特定时刻对应的导管架载荷, 最后将载荷导入到导管架结构模型中进行强度校核。这是目前比较通用并得到广泛认可的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基于该方法的导管架下水强度智能分析相关问题。

2 基本原理和假定

2.1 理论背景

上面提及的计算方法主要是基于达朗伯原理。根据达朗伯原理, 在非自由质点系M运动中的每一瞬时, 作用于质点系内每一质点的主动力、约束反力即:和该质点的惯性力构成一假想的平衡力系,

得到:

其中, 这种用静力学建立平衡方程来求解动力学问题的方法称为动静法。

导管架的下水是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 属于动力学范畴, 但是工程上可以将动力学问题转化成静力学问题, 大大降低求解难度和时间。首先采用MOSES的时域模块求解, 然后依据上述原理, 将导管架下水过程中某一时刻的主动力和惯性力的合力施加到相同边界条件的导管架模型上, 即该瞬时导管架的等效静力平衡状态, 最后采用SACS的静力求解模块进行强度分析。

2.2 计算模型简化

典型的导管架滑移下水过程大致分为5个运动状态:1) 导管架在驳船上初始位置;2) 导管架开始滑移;3) 导管架通过摇臂开始翻转 (tipping) ;4) 导管架与驳船开始分离 (separating) ;5) 导管架和驳船在新的位置平衡。将这5个运动状态简化成3个强度计算的基本状态, 如图2 a、图2b、图2c所示:

图2a所示计算状态是导管架在驳船上的初始状态, 也称为全支撑状态, 对应运动状态1。此时下水滑撑 (launch cradle) 刚刚压住摇臂, 下水滑撑全部由驳船滑道 (slipway) 提供支撑, 简化的计算模型边界条件如图3 a所示。

图2b所示计算状态是导管架开始滑移至翻转之前, 对应运动状态2至状态3 (但不包括3) 。此时驳船摇臂和滑道都提供支撑反力。边界条件如图3 b所示。

图2c所示计算状态是导管架翻转和翻转之后至分离, 对应运动状态3至状态4。此时只有驳船摇臂对导管架下水滑撑提供支撑, 边界条件如图3 c所示。

三种不同的计算状态主要体现在导管架下水桁架上边界条件不同, 如图3 a、图3b、图3c所示。模型的简化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1) 驳船摇臂或者滑道对导管架的支撑是单向支撑, 因此用单向受压单元来模拟。考虑到导管架在下水腿硬点处刚度较大, 所以在滑道支撑长度上相应下水腿硬点处施加支撑单元。摇臂支撑单元施加在摇臂模型上的每个节点处。

(2) 由于下水滑撑的存在使得驳船摇臂和滑道并不直接作用在导管架下水腿上, 所以摇臂和滑道支撑单元需要做轴向偏移, 其大小是下水滑撑底板下表面至下水腿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同时由于支撑单元只能提供轴向力, 为了模拟摩擦力的作用, 支撑单元还需要做侧向偏移。

(3) 虽然下水滑撑的存在提高了导管架下水腿的刚度和强度, 但是作为保守计算可以将其忽略。

(4) 虽然理论上每个瞬时的计算模型是静力平衡结构, 但是考虑到误差和保证求解的收敛性, 需要在导管架上施加多余的弹簧约束。

2.3 工况选取

工况位置的选取既要能反映出导管架的典型受力状态, 又要在时间上尽量均匀连续。据此选择以下几个工况:1) 导管架初始位置;2) 导管架硬点位置;3) 导管架硬点间中间位置;4) 导管架翻转时刻位置;5) 导管架分离时刻位置[18]。

2.4 误差估计

由于无法获得软件本身的计算精度和误差, 这里只能估计下水运动分析到强度分析模型和边界条件的简化以及数据转化所产生的误差, 这种误差也叫做中间误差, 可以通过比较MOSES和SACS软件计算结果来衡量。如何衡量这种中间误差并将其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是保证强度计算可信的必要条件。

这种中间误差主要由摇臂的反力、滑道反力和约束点反力等来衡量, 以在一定范围内的SACS计算结果与MOSES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值为指标。根据表1统计结果, 建议摇臂总反力相对误差值控制在1%以内为准。

3 智能分析技术的原理

自动化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自动化技术 (例如CAD、CAE等) 已经在各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果采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实现导管架下水分析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减少人为错误, 真正把劳动者从重复、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3.1 智能分析技术思路

“导管架滑移下水强度智能分析技术”的核心是:能够代替设计人员操作, 完成导管架下水强度分析的自动化;模拟设计人员的思维, 实现数据处理的智能化。

传统手动计算需要先将下水运动分析中MOSES软件生成的载荷转化成为SACS软件格式的载荷, 然后将该载荷手动导入到导管架模型中, 再进行模型的旋转、打断、偏移等, 最终生成SACS计算模型进行强度分析。设计自动化就是:将模型和荷载分别处理, 然后再组合;摇臂模型和导管架模型先在工况位置进行组合、断杆生成新的模型文件, 并输出断杆前后新旧杆件的对应关系, 然后依据此对应关系将载荷重新分布生成新的载荷文件;最后将两个新文件组合生成最终SACS计算模型。以上操作都由软件自动完成, 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多个文件同步处理的功能来实现敏感性分析的自动化。

在手动操作前, 设计人员需要分析和判断导管架的状态、摇臂的位置和倾斜角度、对应工况的载荷、摩擦系数和偏移等各种初始条件。设计智能化的逻辑思路是将这些经验和算法包括进来, 并加以开发和完善, 软件自动输入数据和判断其合理性, 实现分析的智能化。

在强度计算完成后, 设计人员需要评判结果的可靠性, 并提取某些结果进行后处理 (例如, 节点加强环设计、BULKHEAD设计等) 。设计智能化可以将自动对比并智能判断计算结果可靠性的功能包括进来 (见2.4节) , 提高容错率;自动提取并二次处理计算结果, 实现后处理的智能化。

3.2 智能分析流程和功能

依据智能分析技术思路, 设计程序的核心分析流程如图4所示.椭圆为需要预先准备文件, 矩形为中间生成文件, 菱形为最终计算文件。

根据流程图将程序主要分为三大功能模块:1) 载荷转化和载荷敏感性归类模块;2) 下水腿断杆和导管架模型与摇臂模型组合模块;3) 载荷重分布和载荷与模型组合模块。依据功能模块进行相关算法和框架的开发, 软件界面如图5所示。

通过以上功能, 软件可完成导管架滑移下水强度模型的建立, 调用SACS进行计算, 判断计算结果可靠性, 并提取计算结果进行相关处理后用于附件设计和报告编写;同时提供敏感性分析的批量处理等功能, 实现分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4. 结语

“导管架下水强度智能分析技术”已经在多个深水导管架的设计中推广并应用, 包括荔湾3-1、番禺4-2、番禺5-1、番禺34-1、陆丰7-2、黄岩7-1、惠州25-8、西江24-3、文昌13-6等十几个导管架, 得到了众多一线设计人员的好评, 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 平均每个导管架节省约800人工时, 总共节省资金超过500万元。该技术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 国外也未见相关文献并且已经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应用体系, 包括主分析、后处理、附件设计、报告编写和指南文件等。

上一篇:学生行为教育管理下一篇:民族音乐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