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教育管理

2024-06-13

学生行为教育管理(精选十篇)

学生行为教育管理 篇1

5S管理是企业现场管理中的一项基本管理, 来源于日本。5S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其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生存、文明与发展, 为了有一个安全高效的高品质的人际和谐、精神状态朝气蓬勃的工作环境。5S的内涵很丰富, 且不容易做好, 持之以恒地做好就更难。

5S是办好一个企业充分而必要的条件, 哪个部门没有正常执行5S就没有好的业绩或者没有生气。同样, 为了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人才, 学习及应用5S管理是办好学校的一个充分而必要条件。

2 5S管理的具体内容

2.1 整理 (SEIRT) 。

整理就是将有用的东西和没有用的东西分开, 把没有用的东西搁置或抛弃。对现场设备、物品等区分要与不要的进行井井有条的分类管理, 对不要的项目在最短的时间内加以处理。对不要的物品又区分有用的和无用的物品, 有用的物品转移到现场之外进行有关处理, 无用的物品坚决清除。整理的要点是区分物品, 分别处置。“有用”要有一个标准, 有一个限度。这个东西它可能是半年以后才有用, 那个东西是一个星期以后才有用。频繁使用的要离近, 不经常使用的, 干脆放在柜子里。

2.2 整顿 (SEITO) 。

整顿是把有用的东西放在应该放的地方, 然后做好标识。整顿即物放有序、定置合理、物品物量标识明显。整顿的要点是取物路径最短, 取物时间最短, 放物布局最好, 标识齐全醒目。

定置1:设备、装备、工具、材料等按使用频率和类别摆放在最佳位置。

定置2:把物品放在合理的应当放的位置, 并明确标识, 固定放置。

各类现场要有标识。标识有两种, 一种是标识线, 一种是标识牌, 标识的目的是把物品准确定位。

2.3 清扫 (SEISO) 。

清扫就是把工作场所打扫干净, 防止成污染源。整理是因为多, 整顿是因为乱, 而清扫是因为脏。清扫对环境、设备等进行清扫檫拭, 加油, 使环境净化。工作面干净整齐, 使人心情舒畅, 工作效率提高。

2.4 清洁 (SEIKETSU) 。

清洁的要点是持之以恒, 落实到人经常检查。现场已经有很好的环境, 一定要全员参与把环境保持住。学校怎么保持?有专门的人给他打扫, 那就坏了, 不是他自己扫他不会珍惜。所以, 每一个人都要有责任区, 在责任区内每个人参与5S的维护。

2.5 素养 (SHITSUKE) 。

素养是说要培养大家良好的习惯。用完东西放在原来的地方, 下回就能找到。通过不断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的程序化, 大家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人的言谈举止也会表现出他的素养。

员工的言谈举止往往代表一个企业的形象, 学生的言谈举止往往代表一个学校的形象。要通过教育、训练达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使学生的素质提高从而讲究公德, 加强自我修养, 文明礼貌, 遵纪守法, 才能建立和睦团结, 朝气蓬勃的集体。

3 推进5S的方法

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 这个机构里面必须有学校的领导, 最好是校长。要拟定推进的目标和计划。目标是我们在各个阶段所检查的依据, 设定了目标, 工作就比较容易开展。要宣传教育, 营造氛围, 运用所有的宣传形式。

下面以我校系部学生管理为例简单介绍推进的方法:

步骤一:全员参与。

步骤二:观念宣传。 (1) 成立推进管理小组; (2) “5S”教育训练:推进管理小组所有成员认真学习, 建立学生干部队伍;设定课程及出勤记录;学生干部全部上课学习。 (3) 宣传计划:系学生会宣传部制作各类宣教看板和学习材料;班主任根据材料组织本班学生学习“5S”理念;各年级组织向先进班级样板学习;系学生会文秘部做好原始记录记载 (以备对照、改善) 。

步骤三:“要”和“不要”分类。推进管理小组对班级和包干区空间进行盘点, 对教室内的张贴、课桌内外物品摆放进行盘点, 区分“要”和“不要”;物品摆放需找出取物路径最短, 取物时间最短, 放物布局最好的位置;师生达到共识后, 适时推出分类、摆放标准。

步骤四:区域规划, 张贴标示, 制定标准。 (1) 划定区域:制定班级和包干区平面图;标示物品摆放位置;标示责任小组位置;列出具体内容及标准。 (2) 检查:系、年级成立“5S”执行小组, 检查各班执行情况, 并记录“整改追踪单”。 (3) 整改方案制定:制定整改红单, 由“5S”执行小组推进。 (4) 建立班级示范区:选举年级整改责任小组, 及时推出榜样示范, 组织班级间观摩。 (5) 编制实施标准:明确内容, 分类别制定实施标准。

步骤五:实施。按实施标准各班统一布置、集中行动;整个活动在执行过程中分阶段进行, 及时考评总结。对推进效果不好的进行批评, 并限期整改, 各班通过值日制度落实整改工作;通过周会议确定整改效果。

步骤六:看板的制作。黑板报、宣传栏、公布栏、标语。

步骤七:奖惩办法拟定。 (1) 原则:“奖励”和“自动自觉”原则。 (2) 评分办法:针对责任区域、人员的特性。 (3) 奖惩办法:红旗。

步骤八:检讨、修正、持续执行。 (1) 排轮值表、贴红单, 扩大“5S”运动面。 (2) 每周开会讨论, 不断提出要求, 进行宣传。 (3) 班干部组织观摩检讨, 验证实施效果。 (4) 举办成果团队责任制:每两周流动红旗 (团队加分, 作为月评加分项目) 。 (5) 及时总结, 修正执行标准。

4 5S推行的保障措施

5S有效地实施、达到目标并非一件易事。要真正发挥其在学生管理中的实效性, 做到如下两点是至关重要的:

4.1 领导重视, 全员参与。

“5S”概念要在学校大力推行, 首先, 需要校领导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全力支持“5S”运动, 率先带头参与;其次, 最好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 如果在班级和学生会、教师和学生同步进行, 效果会更好;第三, 推行“5S”活动肯定会有收获, 但并非易事, 要有面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 需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根据学校的特色, 设定目标, 确定推行体制, 明确职责。

4.2 循序渐进, 善于总结。

在推进“5S”活动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 对有价值的优秀事例要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展示, 提升活动水平。由于“5S”活动容易做, 却不易持续地维持, 因此, 要为学校的建设和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5S”活动不仅需要长期坚持, 还应该制定相应的规范, 使之制度化、常态化, 防止虎头蛇尾。

4.3 加强监督, 及时奖惩。

可以成立“5S”推行委员会, 拟订“5S”活动计划, 建立奖惩制度, 对师生进行教育培训以及开展评比竞赛督导等。各团队制定明确的“5S”学习、督导、自纠、责任区实施计划及落实责任人。从教师、学生中随机抽取督导员, 每天不定期检查, 每两周定期汇总, 同时实行团队自我督导 (零督导制度, 有记录) 。

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鼓励大家参与, 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要有效得多。这样就能有效地推进5S的管理。

5 S是一种方法, 更是一种思想, 一种理念,

一种习惯, 一种规范行为, 养成习惯, 提升素养的“人性教育”活动。在学生管理中融入5S管理思想, 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但只要能持之以恒地执行下去, 5S管理思想一定会形成一种校园文化, 被广大同学接受, 进而达到规范学生行为, 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

摘要:根据5S管理的内涵和具体内容, 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在职业学校中推进5S管理和推进5S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5S,职业学校,内涵,管理方法,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曹雪花.“5S”的思考:让企业文化走进高职校园[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1

[2]李平辉.把5S管理模式引入学生管理中[J].广西轻工业, 2008 (10) .

[3]王玲、李湖生.基于“S”的当代图书馆管理法:概念与应用[J].图书与情报, 2009 (1) .

学生敲诈行为教育案例 篇2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规则不成社会”。法律就是调整各种行为的规则!我们知道任何现象的再现,发生都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即我们在哲学中所讲的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同样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产生也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今天主要和同学们交流主观上的原因,即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行为是受心理支配的,如果心理不健康或心理扭曲,那么,就会造成行为的失控,今天我就以敲诈勒索行为为主题做一深入分析:

敲诈勒索罪,是指用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索公私财物的行为。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原因分析:

一、厌恶学习

这些带有不良行为的中学生几乎都是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不交作业,对所学内容反映迟钝,情绪消极,学习成绩差,大部分是班级学习后进的学生。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轨迹是怎样的呢?是厌恶学习——扰乱课堂——师生、生生间关系紧张——逃学、旷课——结交不良伙伴——不良的消费观念、哥们义气、还有腐朽的生活方式(吃喝玩乐,寻求刺激)等等——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最后有的进入工读学校学习,有的甚至直接被判刑,有的进入少管所接受履行。

案例:某校高二年级学生万某,在原学校学习期间,厌恶学习,学习成绩很差,经常旷课,在校外结交了一伙朋友,他就和这些朋友拜把子,依仗这伙朋友,长期向学校的学生收保护费,累计人民币1500多元,后来被强行收保护费的学生由于不堪重负,向家长说明了情况,家长到派出所报案,最后这个万某被送入工读学校学习。这里我要提醒所有的同学们,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同学们一定要向家长、学校反映这个情况,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千万不要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们要多少给多少,如果这样的话,你的全法权益不仅不能得到保障,而且也助长了这些问题学生的嚣张气焰,希望同学们吸取经验教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同学们要记住。幸福在哪里,“它不在绿荫下,也不在睡梦里,它在辛勤的耕耘中,它在勤劳的汗水里。”只有靠自己辛勤的耕耘取得的财产,用起来才心安理得。

二、盲目模仿心理

未成年人的思想、行为还处于不定型期,那么这个时期的未成年人的模仿心理,往往与逆反心理相伴随,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的判断是非曲直,对正面英雄的行为表现不以为然,但对一些影视或者传媒中报道的反面人物的行为却十分赞赏并盲目模仿:如模仿影片中的黑社会老大,拜把子、拉帮结伙,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有的模仿成人犯罪手段,从中寻求,体会刺激;有的模仿成人的生活方式,满足自己的不良需求。这些心理都是不可取的。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不悬崖勒马,那么你就会走入违法甚至犯罪的深渊。

案例:该案例是一起敲诈勒索案,发生在4年前,即2006年的一个夏天,罪犯则是某校高二学生吴某,由于这位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案情大概是这样的,吴某家庭条件不错,但父母对子女管教较严,平时给的零花钱刚够,不是很多,所以当吴某看到他的同学花钱很大方,于是心理就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自己不如他人的想法,一次,吴某在电视居中看到一部警匪片连续剧,其中他看到一个匪徒利用恐吓信向一个富豪人家敲诈巨款,在一次得手之后,沾沾自喜的情形,他就蠢蠢欲动,便情不自禁的萌生了利用这种方法弄点钱用用的想法,心想,如果能敲诈来钱最好,敲诈不来也无所谓,于是吴某说干就干,立即动身到附近的店里买来信纸,躲过父母的眼光,在自己的房间里写好一封恐吓信。主要内容是自己生意失败,资金紧张,要求对方在某年某月某日拿5万元现金到某某地点,不然对方的全家难保平安。并有意识骑自行车到城关镇某别墅区寻找目标。来到一家比较豪华的别墅地方,他就趁无人看见之机,将写好的恐吓信塞进别墅门里,然后若无其事地赶去学校上课。之后指定时间到的那天,由于学校要举行考试时间来不及,加上哪天天气也不好,他就没有到指定的地点取钱。这样他认为,一次机会失去了,于是就开始第二次冒险,采取同样的方法将一封写好的恐吓信塞进另一户豪华别墅,但最终由于各方面原因没有成功。当警方问他:“你是一个在校学生,为什么要向他人敲诈数额巨大的钱财共10万元人民币哪?”他的回答是:“这样做目的是不让对方怀疑自己是一个年纪这么小的学生,想让对方误以为是做生意的成年人,这只是制造一种假象,转移视线而已。”然而敲诈勒索罪是数额型犯罪,虽然本案中他没有得到分文,但他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采用威胁的方法,向他人勒索钱财,构成敲诈勒索罪,且数额特别巨大,要按照他提出来的数额来定罪处罚,他面对的是必须走上被告席去接受法庭的审判。虽然吴某自动放弃犯罪,应当减轻处罚,但这毕竟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污点。也许是因为吴某只看了一半电视剧,没有看到敲诈案犯的结果,应该说电视剧也是教育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个途径吧!电视剧里对于作出这样事情的人,肯定不会有好的结局。在些,我想告戒个别同学不要轻易去模仿电视剧里的违法犯罪活动。

三、虚荣心理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往往与虚荣心理联系在一起。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自律自控能力,经不起不良诱惑。他们对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在学习上往往向学习差的学生看齐,他们的兴趣指向出现偏差。不是注意哪些学生学习好,品德好,行为好。而是注意哪些学生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他们首先是向家长索取,在家长那里得不到满足以后,自己的心理出现更加强烈的占有欲,想方设法将别人的好东西据为己有。因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比如:在兰州二中某班有两个学生姚某和柳某,家庭条件不错。他们的虚荣心理就非常强烈,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穿的衣服是名牌,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赢得在同学中的威信。可是,追求名牌是无止境的。他们一再的向家长要名牌,家长也不能回回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这两名同学趁周末放假的时候,来到商业中心过街天桥上,寻找猎物,伺机抢劫。事发后,这个孩子报了案。结果,还没到2个小时,警察就在车站附近将柳某抓获。第二天,又将姚某抓获。最后他们二人分别在少年法庭上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半和四年。在审判之后,他们留下了后悔的眼泪,表示出极大的忏悔,可是法律是无情的,他们在该市少管所度过了漫长的铁窗生涯。

四、交友不善

我再给同学们讲另一种自我保护的特殊情形,这也是我们常常遇到的情况。举一个案例说明:学生将某假期与邻居李某及李的几个朋友一起玩,一天,将某和李某等人坐出租车出去玩,在出租车上,将某听李及朋友说:“等一下要将那人的手机抢来,另外还要搜一下他的身看有没有钱”,将某听了这话知道李某等人是要去抢劫,他有点想不去,但碍于朋友情面,他跟着去了抢劫现场,实施抢劫时,蒋某站在边上看,李某叫蒋某帮忙搜一下他的身看有没有钱。蒋某就上前搜了受害人的身并将搜到的钱全部交给李某,案发后,由于受害人及时报案,公安机关很快将李某及朋友还有蒋某一并抓获,蒋某归案后一直辩解说他并不想抢别人的钱,他觉得很冤枉,但是法律规定:帮助他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强行劫取公民财物的行为同样构成抢劫罪。蒋某最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当你开始与同伴在一起玩时发现同伴有犯罪意图时,你应当制止他,如果你制止不了的话,你就要赶快想办法远离他,千万不能为了哥们义气跟着同伴去抢劫,因为你一旦到了犯罪现场,即使你没有动手,你也难脱干系。因此受害人不管你具体有什么行为,他只说共有多少人实施抢劫,你们这些去的人即使没动手也都助了威。所以同学以后如碰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要惹祸上身。

加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

1.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学好三年难,学坏一天易”,因此,未成年人就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尊重社会公德,从小养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

2.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

3.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未成年孩子对犯罪的自我防范,除以上讲的,还必须懂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根据实践经验,我建议同学们如果在遭到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时候,切实要记住两点:第一,同学们要以躲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提倡你们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面搏斗,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报警。第二、如果同学们发现自己正或已经受到非法侵害的就应该采取正确的途径解决,如及时向学校、家庭或者其他监护人报告,由家长、老师或学校出面制止不法侵害,也可以向公安机关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报告。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刍议 篇3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最需要解决的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什么是“养成教育”呢?首先理解“养成”一词,就是通过抚养、教育使孩子成为合格的人。“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基本技能的教育。

“养成教育”不是人的一时一事的教育,它要伴随人的生命的始终。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身体发育、变化、知识增长、智力发展、经验积累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因此“养成教育”具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发生时空的广阔性。人的成长客观上存在阶段性,由此,“养成教育”具有一经养成,长远受益,终身养成,终身受益的优点。中国古代就有“三岁看到老”的说法,这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这个道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这也充分强调了行为习惯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及其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家长对少年儿童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远比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视。可以容忍孩子偏食、不劳动、不讲卫生、公共场所大喊大叫甚至打架骂人习惯的存在,却难以容忍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是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不及时转变,必定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不但是成功的“养成教育”的有效结果和主要途径,更是关照未来的历史价值和深远意义所在。

二、探索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全面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主导力量,就是要将学校教育放到当今中国社会的大课堂中去考虑,重实际,讲实效,从社会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养成教育”的课题、教育阵地、教育力量、教育方法,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建立起学校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网络。

家庭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在学校占重要地位,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漫长的教育,是造就人才的三要素之一。

应该看到,家庭不是栽培花朵的温室,也不是知识的封闭室,而是体察人生的社会之窗。因此,学校教育应向家庭渗透。通过各种方法,各种渠道,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提高家长对孩子养成教育的水平,从而也促进学校的管理改革。

让学生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参加多种形式的实际活动,观察了解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生动、具体的教育,锻炼勤巧的动手能力等,特别是使学生们的生活为振兴当地经济服务。使从小爱家乡,爱劳动,长大为祖国做贡献。根据本校实际,创造条件,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三、如何培养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

“五岁成习”、“六十亦然”,可见习惯具有多么大的力量。少年儿童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人生道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以知导行,从小训练。一年级小朋友生活刚入学时,普遍具有新奇感,很希望自己被别人喜欢。这个时期,要抓紧对他们进行“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要教他們了解“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并逐渐使用用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小朋友们会自然地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2正确启发,抵制劣行。少年儿童生活在社会上,而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文明的行为每日都在感染着他们,不良的行为也每日都在影响着他们。通过对比,帮助他们明辨是非,鉴别美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是含有深刻道理的,引导少年儿童举出大量的社会现象以及自己行为的表现,真正体会这两句话的含义,懂得文明行为对增进团结、加深友谊以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懂得不文明行为给人们的学习及社会生活带来多大的消极影响,在比较中鉴别,印象是深刻的。

3寓教于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对社会、学校有益的,为社会所必须的、有组织的劳动。如完成班上和学校交给的任务,美化和绿化学校环境,栽种花草树木,参加学校、街道的劳动,收旧利废、采集树籽等,通过参加这些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了少年热爱劳动的习惯。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篇4

中职生的问题行为多表现为无法顺利适应多变的环境, 致使他们感到适应困难。个体遭受到困扰挫折后, 如果冲突超过容忍的限度, 引起严重的紧张不安或焦虑, 于是采取防御机制, 进而可能形成不良适应。此时不适应行为总是以具体的行为方式体现在具体人身上, 如有的学生不注意听讲;有的打架斗殴;有的说谎, 欺骗;有的学生孤僻离群、敏感多疑;还有的逃学等等。问题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妨碍集体活动的顺利开展, 更重要的是, 它阻碍人的职能发挥、品格形成和个性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因此, 问题行为一直是颇受各界关注的问题[1,2]。

品行问题型行为的教育对策

1. 整体教育制约法

对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整体教育, 学校经常进行节假日的安全法制教育、学生缺旷课情况的教育、校园卫生情况的通报、广播操进退场的训练、校外学生形象的整顿、教学楼的维护教育、新生入校后的军训教育等等, 来整治和告别不良行为。学校管理层面的规范要求与训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问题行为的个体产生, 与此同时, 对一些行为上仍确有问题的学生要作好反复教育工作, 不怕繁琐, 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有耐心地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工作, 同时借助社会和社区的力量, 做好这些同学的帮教工作。利用集体的力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同伴文化影响法

良好的校风、班风无疑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最好举措。这是由于未成年学生的同伴关系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发生在学校, 特别是他所在的集体中。良好的班风可以使一个班级有比较持久的、稳定的心理氛围, 这对每一个学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应当说, 积极、友爱、团结、信任的班风会有助于良好的同伴关系, 反之则对未成年人的同伴关系具有不良影响。因此, 学校和教师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这一时期的特点, 帮助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 并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很有意义的。学校经常性地开展有专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多月、多节, 将他们始终置于更广泛的同伴活动之中, 营造新的同伴文化, 以新同伴文化来制约旧的不良同伴文化, 从而起到矫治的作用。如“法制教育月”、“健康人生体育月”、“辞旧迎新活动月”、“学校社团活动月”、“艺术节”、“技能比武”等等。天天有评比, 时时有榜样。由于活动的侧重面各不相同, 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在不同内容的活动中展示特长, 营造出“你行我也行”的气氛, 让活动来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感, 培养他们对集体、社会的责任感, 让积极的情绪替代消极的情绪。

心理问题型行为的教育对策

1.开展个别或团体的心理辅导

有些问题的出现并不单纯是品行问题, 这在前文已经有所论述。所以仅仅采用行政手段和说教是“教”标不“教”本, 必须内外兼治才行。学校可成立心理辅导站,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班选择一名心理委员组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队伍, 他们参加培训, 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每学期在全体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讲座, 积极引导同学用正确的方法疏导自己的情绪, 发现并鼓励有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表现的同学们到辅导室倾诉, 让学生情感多一条宣泄途径;学校的心理辅导对策是:帮助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克服成长危机, 改善人际关系, 培养健全人格, 排除学习障碍取得学业成功, 使他们今后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合格劳动者。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在矫治他们问题行为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督促、发展这些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以使他们能正确处理各种问题, 面对现实与将来。通过心理辅导, 问题行为发生率下降, 纠正及时, 学生身心达到协调发展, 心理素质有了较大的变化。

2. 抓住转化的心理契机

问题行为的当事人虽然意志薄弱, 积重难返, 但是他们内心还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肯定和赞扬的。因而, 我们要营造促使转机出现的氛围, 制造转机出现的机会, 掌握抓住转机的教育技巧, 使转机真正成为转化问题行为的突破口: (1) 长期受到冷漠或歧视, 突然感到某种温暖时; (2) 长期遭受失败, 偶尔取得某一胜利时; (3) 受到某种启示, 对自己的坏习惯引起某种思考时。学校或教师在对待问题行为的学生时不能受习惯思维影响, 而是利用学生有一种争取进步、跃跃欲试的心理, 设法消除学生的顾虑, 使他们相信老师是真心关心帮助他们的。学校及老师明朗的态度会使这些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

3. 手拉手, 师生结对

每位教师与本班两位问题行为较为集中的学生自愿结为对子, 相互沟通、理解、关心、学习, 携手共进, 老师通过与学生写信抒怀、家访、谈心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困惑, 不时为他们指点迷津, 学生从老师身上学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许多不能与父母倾诉的知心话可以和结对老师讲, 教师心理上及时的亲近与正确的疏导可弱化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 并实现转化。

结论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职院校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本文提出了应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及协调配合, 并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行为, 根据学生教育管理实践, 总结一些具体工作经验, 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 形成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问题行为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鹰.中职中心问题行为的透视与转化[J], 职业技术教育, 2003, 6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篇5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现我就班上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活动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现状:

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我班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很大改观。班级整体面貌与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学生行为规范逐步走向正规,营造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舆论氛围,已初步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很大改观 第一、文明守纪、和谐融洽

班级人文氛围浓厚,注重情感沟通,师生关系和谐、平等并相互尊重,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行礼、问好,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迟到、早退现象明显下降;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生都能做到庄严、神圣、热爱;在班级、校园内追逐、打闹、大声喧哗的现象已明显好转,学生在楼梯、楼道都能自觉有序靠右侧通行。班上通过开展爱心教育、感恩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回家后能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父母交流谈心、理解尊重父母,能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勤俭节约意识也有很大提高。

第二、抓好常规、健康成长

组织学生做好眼保健操和课间操,让学生放松心情、尽情娱乐、玩耍,确保课堂上学生精力充沛,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班会课上及其他课余时间抽空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遇到问题能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学会倾诉,善于交往;

第三、讲究卫生、保护环境

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举止文明,穿戴整洁,朴素大方;每天值日生都能及时认真搞好卫生清洁,能自觉维护班级、校园环境卫生,不吃零食,不乱扔、乱刻、乱画,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并且自觉遵守学校内各项规章制度。使得校园环境清新幽静,环境育人的功效已经显现。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初步养成

现在我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已正在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所提高,班风、学风、考风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善:

第一、能够做到课前预习新课内容,学会根据已学的知识或同学间相互探讨解决一些不理解的预习内容,学会带着问题听课,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等老师上课。

第二、绝大部分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注意听讲,主动思考,勇于提问,善于合作交流,乐于探讨。不乱说乱动,积极回答,抓重点,认真思考。班上已建立了相应激励机制,对于课堂上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和鼓励,以此激发学生好学、上进等优良品质的形成。

第三、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端正的书写姿势,字迹工整、规范,错别字大大减少。

第四、学生养成课后主动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现象明显减少,发现错误能够及时地纠正。

第五、学生自觉记写班级日记的习惯已经养成,班委定期对班级日记进行检查,适时点评、讨论。对一些内容精美、措辞生动、观点鲜明的日记当众宣读并组织集体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个别学生还不能文明用语,脏话连篇。

2、少数学生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环保意识淡薄。

3、部分学生自理能力差、自制力不强。

4、个别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和听课习惯有待于提高。

5、学生掌握的知识过于肤浅,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6、有些学生学习方法陈旧死板、欠灵活,有问题主动向老教师请教的学生不多,课堂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很多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因循守旧,理念落后。

三、今后工作措施:、以身立教。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2、从细微、不显眼的小事抓起,持之以恒抓好学生的一日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学习。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平等友好地与学生谈话交流。

4、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加强和拓展知识面,主动探讨既符合学科特点又可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交流。

5、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基础。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和寄予的期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努力的学习和健康快乐的成长。

6、努力做到以心爱生、以情感生、以诚待生、以理服生。以关爱、宽容、平静和善的心态使每个学生,让他们快快乐乐上好每节课。

7、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岐视学生。

8、利用课间课余时间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个性特点,与他们多谈心,多交流。

9、多注意观察了解,善于捕捉学生瞬间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纠正。尽量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总之,我班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新时期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工作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今后,我将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采取得力措施,力争使我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新水平。

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明德小学

秦凤英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也曾经说过:“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是养成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并最终收益的第一步。它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更有着迫不及待的任务。

小学生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刚刚步入正式的学校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如何让孩子走好这养成良好习惯的第一步呢?我们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

一、在班级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二年级小孩子才刚刚接触小学教育,教育对他们而言是茫然的,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一时还无法理解我作为一个小学生上课必须认真不随便说话;下课必须不打闹;作业必须干净及时订正;有事情必须请假等等。二年级的孩子接受能力还很薄弱,理性思维的发展非常缓慢,他们的心理机制还无法内化这些在教育者眼里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教育者简单枯燥的说教也无法从根本上让孩子接受理解这些习惯的重要性。

因此,在二年级班级中形成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就显得至关重要。小孩子是形象思维的,同时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可塑性。如果他们能够置身于一个处处有着良好习惯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

二、以比赛机制来操作养成教育

二年级的孩子有着很强的比赛心理,他们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比别的同学好,这样以一带一,以几带几,以点带面,教育的效果马上就出来了。另一方面,比赛的机制有利于教育者更加直观的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有利于学生更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

例如在我们班,我们班充分利用光荣榜,采取“形象小天使”的方式进行比赛。比赛的形式多样,有小组比赛,有个人比赛。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会给不同的组奖加分,如果每个组因为一个同学不听讲,就不能奖加分,这样也培养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小组采用“攀比架”的形式,让小组同学一起共同进步,争取优胜。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助于利用舆论的力量使得部分表现并不好的同学自律,并最终达到人人进步的教育目标。

三、从细节处入手来抓行为习惯教育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一个的细节串成的。细节决定成败。一年级的小孩子容易忘记,容易忽视细节,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会从细节处来抓行为习惯教育,并且要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做到落实。抓住有效的教育契机,进行扎实的训练,才会卓有成效。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进行观察,多走动一下,多进行总结。比如,有的学生看到别人扔在地上的一张纸捡了起来,有人当作没有看见。我就可以抓住这个细节,大大表扬那个捡起纸的学生,来到达教育的目的。又比如每天中午吃完饭后,在教室里和走廊上到处走走,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然后利用中午辅导时间,进行总结。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优点也要树立典型,大力赞扬,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表现不见得优秀的孩子。

四、从榜样入手抓好习惯教育

在培养行为习惯方面,榜样法也尤为重要。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纪律方面,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如:我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好的班级礼貌表现、组织纪律、集合、列队、升旗、课间活动和放学排路队等,直观形象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找出自己的不足,比较快、比较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这真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比喻。为了学生能有一个美妙的命运收获,我们必须学会在他的土地上播下种子,一年级,需要播下一颗行为习惯的种子,并且勤于浇灌,踏踏实实走好养成良好习惯的第一步,开好养成教育的第一朵花!

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总结

明德

王梅芳

历时一个月的习惯养成教育月结束了,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积极响应县教育局的指示精神,我校利用多种有效形式开展了训练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质,养成了优良习惯,并培养了自立能力,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教育。具体活动总结如下:

一、具体做法:

1、各班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进行卫生大清扫,让学生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下学习,每名同学都动手参与劳动,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分工,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看一看自己教室、卫生区是否清洁,并养成了同学们讲卫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坚持一日两扫,自觉主动打扫室内外卫生的习惯。在每周一升旗仪式结束时各班值周生检查各班的个人卫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利用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国旗,会唱国歌。了解升国旗的意义,并通过国旗下讲话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借助宣传工具如橱窗、板报、墙报、校园广播切合实际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如一年级的板报就增设了一个专栏,向学生进行108个好习惯的教育;五年级利用墙报粘贴本班自制的手抄报,定时更新。各年级利用墙报开展“我最棒!”“我是小明星”等活动,形成班级特色,评比优秀小组、文明小学生、班级之最,班主任并给予评价和奖励;我校的校园广播和板报也定期地为学生提供108个好习惯和养成教育的相关知识。

4、利用校会、晨会,全校集中组织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等,学生不仅要达到会背还要会做。如三年级利用晨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养成教育;四年级也利用晨读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评比,把“规范”落实在实践中进行班内评比。表现突出的加分,使学生能达到严格自律。

5、在“文明监督员”的监督下,学生能使用文明用语,对人有礼貌,不打架、不骂人、不跑、不闹。室内外纪律保持良好。两操课做到快、静、齐。课间文明活动,高年级同学要让着低年级同学。学校设立了意见箱,设立了举报电话,发现校园好人好事,严肃处理违纪现象。

二、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和改进措施:

(1)、继续培养巩固已经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比如:每天保持教室、卫生区的卫生,坚持一日两扫,课间操、国旗下讲话做到快齐静等。

(2)、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概括为六个字:善思、好问、勤记。做到睡前“七问”:完成了一天的学习,准备休息之前,躺在床上时同学们可以问问自己七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今天上课前都准备好了吗?因为只有做了充分的课前预习,才能在上课时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老师同步进入角色。第二个问题:今天在课堂上我与老师互动得如何?我主动参与了吗?我是今天的主角吗?第三个问题:从这堂课,我在知识、能力、方法、技能、情感上有所收获吗?四个问题:在课堂上我投入了激情吗?有激情地学习,才是有兴趣地学习。第五个问题:我今天的得与失在哪里?善于总结才能有所进步。第六个问题:明天我还有哪些任务?第七个问题:今天我过得快乐吗?我们要学会享受学习,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九个学习好习惯:

1、提前预习

2、专心听讲

3、爱提问题

4、及时改错

5、查寻资料

6、不磨蹭

7、仔细审题

8、勤于动笔

9、认真书写

(3)、继续加强卫生习惯的养成。九个卫生好习惯:

⒈饭前便后洗手 ⒉早晚刷牙 ⒊每晚洗脚、洗袜子 ⒋手脏了及时洗 ⒌不随意席地而坐 ⒍常换衣服常洗澡 ⒎不随地吐痰 ⒏不乱扔垃圾 ⒐随手整理好用具和衣物

(4)、继续加强饮食和节约习惯的养成。九个饮食好习惯:

⒈定时定量 ⒉细嚼慢咽 ⒊吃饭时不说话、不出声 ⒋爱惜粮食 ⒌不挑食、不偏食 ⒍不吃零食

⒎不边走边吃 ⒏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 ⒐不吃不合格食品

关于节约习惯,学校印发了《让节约成为习惯》倡议,希望全体师生积极从我做起,从节约每杯水、每个馒头、每口菜做起,养成节约的美德。

(5)、注意养成安全习惯。九个安全好习惯:

⒈遵守交通规则 ⒉不玩火 ⒊不逞能 ⒋遵守公共秩序 ⒌不急追猛跑 ⒍右行礼让 ⒎有自护意识 ⒏不做危险动作 ⒐离家离校要向家长或老师打招呼

养成习惯教育总结

明德 潘晶

这学期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养成习惯教育,积极开展了养成教育的各种活动,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努力,我对班级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紧跟班级,督查到位。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行为规范情况,我早上坚持提前到校,放弃了中午休息的时间,每天盯在学生后面,查找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一开始,学生坏习惯还真的不少,如早晨不抹窗台、,不晨读,早晨到校在班级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玩耍,中午在教室大声喧哗,上下楼梯不按常规走等,针对这些现象,我利用晨夕会、班队会带领学生学习“八好”内容,明确八好各内容考核的细则要求,还学习了《小学生必须养成的十个好习惯》,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督查,我班学生在晨读和午间习字时基本做到了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了。

二、建章立制,规范言行。

良好的行为规范养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老师和学生持之以恒来完成。

(1)“ 八好”行为制度:每周一向学生宣布本周班级和个人“八好”考核的内容,然后每天由纪律班长对学生行为进行考核,同时也让全班同学互相监督,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共同监督下,使学生能较自觉地遵守规范。在周五的班会课上对全班学生进行“ 八好”考核,由班长去大队部邱老师那里去盖章。考核未过关的同学帮助其纠正缺点,鼓励其努力克服,然后在下周对其继续考核。目前班级“走好路”达标考核已通过。

(2)值日制度:由卫生班长严格负责,负责好学生的表现,并且做好教育,一周做好总结工作,真正从细小处入手,把“八好”行为规范落到实处。

(3)学习习惯养成制度:由小班长做好早读和午间习字管理工作,珍惜好时间,进行表扬和惩罚制度,让班级学生真正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三、协调学生的“知”与“行”

学生知道了要做什么,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做起来时往往会因为主观的或者客观的原因而不能顺利地进行,这时就很有必要对“知”与“行”进行协调,注意调查、了解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或与学生一道寻求方法解决问题。

如有些学生总是忘记戴红领巾,了解情况后得知,学生多数是因为换衣服时不注意取红领巾下来,或者取下来随地一扔,第二天上学匆忙就把此事忘了,针对情况,一些同学建议放学回家后就把红领巾放书包里,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又如,班级学生吃零食现象比较严重,我组织班干部每天早上对学生进行零用钱登记,原则上不准学生带钱到学校来,即使带来了也要向老师说明用处,这样就杜绝了学生买零食现象的发生,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等好习惯。

四、加强监督,不断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因此,在实施养成教育时,我始终记住八个字:严格、反复,持之以恒,采用了“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五、今后工作打算。

1、继续强化学生养成习惯教育,把“八好”行为规范落到实处,争取通过校级考核。

2、抓好学风,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抓好学生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3、加强与家长联系,共同督促学生进步。

学生行为教育管理 篇6

关健词:大学生 行为规范 教育管理

一.社会发展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矛盾冲突

1.大学生纪律规范与行为道德方面存在的矛盾。在学生的纪律与道德方面的矛盾,主要反映在学生的生活方面。例如: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十八岁入学,二十二岁毕业。根据我国《婚姻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谈恋爱是符合我国的相关规定的,甚至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增加,到了大三、大四的学生甚至可以步入法定的结婚年龄。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讲,大学生恋爱的行为并不受我国法律的约束。如果期间发生了类似于性关系的行为,也只是道德方面的问题。然而,学校设立的纪律规范,就是为了约束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然而,大学生恋爱发生性关系甚至造成一定后果的行为,在校方看来,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必须要根据学校的纪律规范给予惩戒。但是,从法律的角度上来看,学生的行为只要是双方无条件的共同意愿,就不涉及到法律问题,反而是学校的干涉行为,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犯。因此,大学生的纪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之间便存在了矛盾与冲突。

2.大学生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在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间存在的矛盾,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学生的学业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发生违法行为,按照国家《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相关规定,该行为已经触犯了我国的刑法,应当给予相应的法律处分。对于在校大学生的违法行为,按照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来看,学校应该在法律处分的基础上追加学校的纪律处分,以儆效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学生在接受了法律处分后,便可规避学校的处分,不仅影响了学校纪律对学生的约束力,还使得法律的形象受到了影响。

二.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相互关系

1.以法律规范为依据。由于我国在校大学生,已经到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因此,在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时候,要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免出现法律行为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混淆,任何行为规范的制定,都不能违背法律规范的要求。

2.以道德规范为基础。道德规范是在道德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行为规范,主要对人们的信念、习惯等行为进行约束,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其道德行为规范必须要符合我国公民所遵守的公共道德规范。而法律规范则是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的,与道德规范相比,法律规范更具有强制性,而道德规范更多的是通过思想上的引导以及舆论环境的影响来实现规范的效果。由此看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以纪律规范为保障。高校设立纪律规范的目的在于建立稳定的校园秩序,约束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然而,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公民,应该享有合法公民的一切法律权利与义务,既不能有特殊的权利也不能剥夺其合法的权利。因此,大学生的纪律规范的制定,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充分体现出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要求。通过纪律规范的建立,为大学校园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1.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必须具备充分的合法性。在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相关行为规范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该行为规范必须要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建立,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于规范中存在的侵权条例要及时进行更正与修改。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违法、犯罪行为,除了法律上的相关处分以外,学校应对违法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并将公安机关及学校的处罚结果计入学生的档案之中,以免出现学校处分与法律责任的相互矛盾。

2.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必须具有正当性。在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要确保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要确保行为规范符合实际的要求。以相关法律条文为指导,确定规范的基本内容,以诚信教育作为突破口,确定基本机制,不能使用行政的权利去扼杀学生的道德潜力。

除此之外,还要确保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在制定行为规范的同时,要突出学术规范的重要作用,坚决抵制伪学术的行为,实现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真正价值。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和家庭应该积极配合高校的管理,营造一个优良的制度环境,改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王茜.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研究[J].资治文摘,2015(11).

[2]姜敏.新时期规范高校学生考试行为对策研究[J].东方教育,2015(02).

学生行为教育管理 篇7

根据国内外组织行为学研究, 一般认为个体的心理形成及发展有两个历程:一是个体所特有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 它们只能产生于群体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二是个体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群体的外部活动中形成, 随后才能转移至内部, 成为个体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1 相关理论研究

1.1 群体行为理论

所谓群体, 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共同目标, 由若干人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达到某种特定的共同目标, 由若干人所组成的人群组合体。我们都存在于一定的群体中, 一个群体一旦形成, 它的成员就会发展出与之适应的特定行为。陈兴淋认为群体具有如下特征: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群体拥有共同的规范和规则, 群体具有一定结构。群体一旦形成, 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存在着自身运转的规范规则、目标和价值体系, 群体对于完成组织目标和满足个人需要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文中指出群体是一些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群体活动是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其成员有很多重要作用, 包括认同感、归属感、使成员获得社会认同。

1.2 群体情境对个体心理效应影响

群体情境对个体产生的心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助长, 指当他人在场或当他人一起活动时, 个体行为效率有提高的倾向, 这是因为多数人在一起活动, 增强了个人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从而提高了个人的兴奋水平, 增加了相互模仿的机会和竞争的动机, 减少了单调的感觉和由于孤独造成的心理疲劳; (2) 责任分散, 个人与他人共同工作时, 群体做出决策时, 责任分散到每个成员身上, 任何人都不必对决策错误承担全部责任, 从而减少了恐怖心理; (3) 去个性化, 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 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 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费斯廷格和纽科姆认为, 当个体的注意力投向群体时, 由于去个性化减弱了作为个体时的约束力, 也即社会对其的约束力, 因此为个体从事反常的行为创造了条件。对群体的注意增强了去个性化, 反过来又强化了通常受制约的行为。

1.3 群体行为对个人的影响

一般来说, 群体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对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1) 群体使一个人受到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由于群体生活方式的影响, 个体成员互相接触的机会比较多, 而每个群体成员又有个人多年形成的各自的行为模式及生活行为习惯, 长时间的接触和了解会使其他成员的各自的行为模式随着产生或多或少的改变, 这就是所谓的人对人的影响, 这种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接触为基础, 在交往中逐渐形成。 (2) 群体一般有其独特的处事行为方式, 人们常把自己看作某一相关群体的同类人, 某一相关群体的同类人, 会影响人们的自我观念, 对人们的行为态度产生影响, 良好的群体行为规范、良好的行为模式准则, 对于规范成员的行为方式很有帮助。 (3) 群体会产生某种趋于一致的压力, 这在以人为中心的交际圈中显得很明显, 有着共同爱好的人, 通过类似的行为互相影响, 并逐渐融入到整个有着共同爱好的人。

2 高校群体活动对学生个体的影响研究

2.1 群体可以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

学生来到陌生的学校, 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关心照顾, 没有亲朋好友在身边的支持, 学生需要班级、社团、学生会等小群体来满足个人不同的需要。一是安全需要。通过群体, 学生可以和班级同学或者同寝室的室友一起学习生活, 来减少独处时的不安全感。学生会感到自己更有力量, 在困难面前更有韧性。二是自尊需要。学生在学生会或者社团群体中组织或举办活动时, 个体在不同的岗位发挥自己的优势, 体现自己不同的价值, 个人能够得到被别人认可的满足感。群体能使学生个体觉得自己活得很有价值。三是情感需要。群体能够满足学生的社交需要, 学生会、社团这些群体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 不同的专业, 学生往往会在相互作用中感受到满足。四是实现目标的需要。为了完成学习目标或者参加评比, 为了举办校园文体活动或者比赛, 需要班级、社团和学生会所有同学的共同努力, 需要集合众人的智慧、力量。在这种时候, 学生个体就要依赖群体来完成目标。五是满足其他需要。群体还可以满足其他属于个人的个别需要, 例如, 收集资料信息, 解决特殊困难, 生病或者遇到困难时, 互相帮助, 互相支持鼓励等。

2.2 从众行为促使个体行为良好发展

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当学生个体的行为偏离群体时, 会感到孤立、不安和恐惧, 为了克服个人的偏离行为, 学生就会倾向于做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反应。第二个原因是群体的行为具有参照价值。多数学生一致的行为往往构成一个最可靠的参考系统, 学生根据这个参考系统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学生在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的作用下, 会表现出一致的行为, 如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课堂纪律、行为规范等。因此, 从众行为可以促使学生个体行为的良好发展。

2.3 群体活动促进个体团队协作能力提升

所谓团队协作能力, 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 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高校中常见的各类文体、竞赛、社会实践等群体性活动,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个体的团队意识, 培养学生个体大于个人、共同奉献、协同合作的意识。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坦诚相待, 都有一份奉献精神时, 取长补短,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个人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团队协作能力恰恰是社会群体对社会个体的基本要求。

3 群体与个体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3.1 正确认识大学生群体类型

大学生群体类型可按照群体的组成、结构、组织性特征和相互作用的性质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高校学生工作中不仅和个别学生接触, 而且要和多种不同的学生群体发生联系, 了解这些群体构成的特点和作用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按群体规模的大小, 可以划分为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小型群体形成的特征是人数不多, 多个成员之间有直接的联系与交往, 情感上发生直接的相互关系, 受群体中形成的规范的调节, 有归属感。其作用是能起到彼此之间相互感受到友谊、理解, 得到对方的支持、激励, 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满足个人交往的需求, 有明显的社会促进、从众和认同心理。大型群体 (如社会职业群体、民族群体、区域群体等) 中各个成员主要依靠间接联系, 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比心理因素更为显著。

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文件和原则明确规定群体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群体, 如学校的班级、教研室、各级行政组织和车间、班组等。非正式群体是没有明确规定的目的, 学生由于相互之间的喜爱、兴趣与好感而自发结合的群体, 他们也有一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和规范。非正式群体的范围比较广泛, 大学生的各种社团、研究会、兴趣组, 是由多种活动的目的形成的。按组织社团的目的与性质可以分为三类, 即学术类、文体娱乐类及服务、勤工、实践类。这类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是自发性、同龄性、相容性、归属性强, 流动性大, 核心人物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它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同学之间寻求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相同的人结成友伴; (2)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熟悉与了解, 交友的双方扩大与其他同学交往的范围, 扩大群体联系; (3) 在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 自发形成了居于核心地位的有能力的组织者, 并逐渐地确立自己的威信而成为群体的核心; (4) 由于核心人物的出现和群体成员的扩大, 相互之间情感联系的增强, 形成了一定的内部规范、舆论和社会压力而成为一个非正式群体。

3.2 积极引导低年级新生认识自我

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 仅仅就“个体”而言, 他们存在着性别、年龄、民族、性格、相貌、智力水平、家庭背景、甚至入学成绩等等区别, 这些不同是客观存在的, 有些也是无法改变的, 因此必须承认学生之间差异的存在, 因材施教, 积极引导新生发挥长处、创造精彩, 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 引导学生参加适宜的群体活动, 并做好短期中期长期计划, 具体制定每一阶段的目标, 从而逐一实现。

3.3 积极鼓励高年级学生参与各类群体活动

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的基础上, 应积极鼓励高年级学生参加学校、社会各类群体性组织。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的正式组织———班级、团支部、学生会以及各类非正式组织———社团。多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因为观念、爱好、习惯等相同或相似而形成的群体活动, 因为它跨越班级、年级、专业, 对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等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4 结论

大学生作为整个校园的单独个体来看, 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的, 正如我们所说的, 无论是班级还是社团乃至一个宿舍这样的群体单位, 都营造了一种独体的小环境、小体系。

作为学生自己需要认清这些环境的本质, 环境中哪些是对自己有利, 那么需要积极融入和迎合, 又有哪些对自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则必须努力把握和克制自己尽可能远离这些影响或者将这些影响降至最低, 真正意义上做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而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者, 则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控这些环境的健康发展, 多多培养环境中积极向上的风气和文化等这些能够给学生带来好的影响力, 当发现有不好的风气趋势时, 需要及时控制和消除。

因此, 高等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深入研究分析学生个体行为和班级群体行为, 了解个体和群体的特性和相互的影响力, 让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学生, 形成一个和谐、健康的群体。只有有效地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 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组织行为学理论中的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理论, 分析当今大学生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 根据分析的成果提出如何针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群体理论,个体行为,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兴淋.组织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W.巴克主编.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6.

学生行为教育管理 篇8

一、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即德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简而言之,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人格修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追求增强高职学生思想行为教育管理效果,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因素

1. 思想教育管理概念

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基本可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教育五大块内容。那么,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因素就很明了: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引导社会的大环境、学院的小环境以及学生个体。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更能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力。但如何增强高职学生思想行为教育管理效果?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尽可能实现教育管理效果最大化?应该是我们重点关注和探索的问题,分析和认识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更有效地进行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和构建校园和谐、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实现育有效人才的目标。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同样,影响增强高职学生思想行为教育管理效果包含内因和外因。内因不能忽视,而外因,在资讯传媒、网络科技高度发达,知识更新日趋加快的今天,更应被重视,更应全面地加以认识。这样才有利于增强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效果。

2. 影响教育管理的内因

从影响教育管理效果的内因看,最关键的是高职学生的自身。高职学生处在成长阶段,对事物的思想认识普遍不成熟、比较片面,行为不时有违规范;有一些追求新鲜、新潮,讲究感官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注重物质攀比,强调以个体为中心;理解事物和处世的能力、方法和知识水平有限;个人成长经历的主观体验较单一;生理成长与心理成熟不一致特别明显;纪律观念趋向淡化,自制能力不强,容易受诱惑干扰;人际关系处理不协调,就业压力明显,追求上进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学习需要不迫切……或迷茫苦闷,或无所事事。从我系学生看,他们虽然占的比例不很高,但作为一个群体存在,我们对其产生的负面、消极影响不能掉以轻心。同样应当看到,这些学生精力充沛,富有活力,个体悟性相对较高,向往丰富多彩的生活,渴望成功和自由,渴望纯真的爱情,渴望得到尊重和重视,也渴望找到关心理解自己、能平等交流的师长、同学、亲友,愿意了解社会,摆脱迷茫或困惑,等等。学生管理工作者作为学生日常思想行为教育一线人员,居于这种状况,针对学生的内心需求,找到影响教育管理效果的症结所在,就能通过认同学生、贴近学生加以引导,在教育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关怀,在关怀中转变学生,进而巩固和增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效果。

3. 影响教育管理的外因

从影响教育管理效果的外因看,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观念及教育认识上的原因等,明显或隐蔽地影响着对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效果。相当重要的一点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对成功、成才的普遍评价标准、价值标准不很科学,甚至过于现实、扭曲。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往往以成绩论英雄,以成绩论成败,以成绩论得失,智育至上,轻视德育、美育,忽视了学生心理、人格的培养、引导。他们大多以是否读上好学校、好专业来断定学生的发展前途等,而忽视个人综合素质、适应能力、意志力、创造能力等的全面评价标准。正是这种“以偏概全”影响广泛的观念,使得在社会转型、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环境状态下的高职学生们处在无所适从的位置,从而产生思想困惑、产生矛盾不解、产生心理失衡等问题,甚至出现极端行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善于运用辩正唯物主义的原理和分析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向与需求,借鉴科学研究成果,努力在技能掌握、知识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建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除人际交往恐惧、(就业)竞争恐惧、知识恐惧、社会评价恐惧,……做阳光的高职学生,努力走好成材之路。

三、针对以上因素,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以下方面需要转变

从以上因素和现象的罗列,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针对以上因素,在教育管理方面发挥作用大有可为,以此激发、引导、挖掘、促成高职学生自身潜力的复苏与发挥,提高和巩固教育管理效果。人的教育管理是最复杂、最富有挑战性工作,其复杂和富有挑战性源于人具有思维能力(或者说思想性)和情感能力。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转变和加强。

1. 转变传统的观念,强化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摒弃教育者就是权威、管理者就是权威的观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管理模式上不要人为地扩大、强化管与被管,教与被教,而应逐步代之于、与学生的互动、互学、互利、互助、互信的、和谐型双赢的良性循环。

2. 转变行为方式,强化师爱效应,努力创造公平环境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持之以恒做到主动与高职学生接近、沟通,积极服务和指导学生,把尊重和信任、关怀和爱护、同情理解和制度管理、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适度肯定鼓励与教育批评,贯穿在每时每刻的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发挥学生管理工作者师爱的引导、激励、感化、调节、教育的功能,促使教育管理效果的巩固与增强。

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克服市场经济环境中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树立育人的长远责任感,用爱心、耐心、公心、信心给学创造快乐学习的心境,也给自己创造快乐工作的心境。

四、结语

本文针对影响学生教育管理效果的因素,分析症结所在,就贴近学生,在服务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关怀,在关怀中转变学生,进而巩固和增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效果表达了观点,对学生管理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摘要:文章就如何增强高职学生思想行为教育管理方面的效果进行了探讨,认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通过转变观念、转变教育行为方式等,激发、引导、促成高职学生自身潜力的复苏与发挥以及高职学生自我修养的提高,才能实现巩固和增强高职学生思想行为教育管理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行为,教育管理,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9

一、明确基本要求

我认为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主要有十二项:遵规守纪、文明礼仪、卫生健康、锻炼身体、勤奋学习、课外阅读、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热爱劳动、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注意安全。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校园“八无”的要求:地面无垃圾、教室无脏物、公共设施无损坏、用水用电无浪费、活泼文明无脏话、团结同学无斗殴、完成作业无抄袭、学风端正无作弊。

二、多种途径落实

1.利用升旗讲话“导”

利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根据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计划提出具体要求,由学校领导给学生讲清怎样做对,怎样不对,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如《培养良好习惯,做文明学生》《谈行为习惯养成》《谈读书》等。

2.利用校园广播“引”

我校建立了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周二、四中午准时开播,在少先队辅导员的指导下,在全校征稿,由学生负责播音、编辑工作,四至六年级的班级轮流主播,主要介绍校园新风、好人好事等。同时学校充分利用网站、黑板报、墙报、宣传橱窗等阵地开展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使学校成为文明行为养成的沃土。

3.利用日常检查“督”

人都有惰性,学生在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检查,我校采取教师督学生查的办法,实行教师学生轮流值周制,做到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通过“督”使不良行为失去发展的空间。

4.利用主题活动“促”

我校重点开展“文明伴我行”活动,以“轻声、慢步、礼让、右行、问候”为校园文明十字公约。以“楼道文明、出行文明、集会文明、用水文明、活动文明、居家文明、课堂文明、购物文明、出操文明、就餐文明”为十个主题活动。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5.利用学科教学“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校各学科教学都把习惯养成当成重要的教学目标来抓,如,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等。特别是语文、思品课中有许多感人的人物事迹,他们的良好行为能感动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6.利用学校文化“染”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文化环境的感染,我校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以“诚信、博爱、励志、自强”为校训。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进取、奉献”的教风,“乐学、善思、勤奋、好问”的学风。教学楼内每个楼层都设有一个文化主题,一楼“爱的教育”,二楼“行为习惯养成”,三楼“我们爱读书”。学校还设计了校徽,创作了校歌。学生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高校学生管理行为的法律分析 篇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 (一) 按照规章自主管理; (二) 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三) 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四) 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 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五) 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八条规定:“学士学位, 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 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我国的教育法和学位条例通过法律授权的方式, 明确规定了学校对学生具有的行政管理权。这样, 高等学校就属于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高等学校在学籍管理、学位的授予等方面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即行政法律关系。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或服务是基于国家的公权力, 两者之间是一种行政法律系。

肯定了高校在管理活动中的行政关系, 那么根据行政法相关原理和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解释, 高校在管理中的有些行为便可以提起行政诉讼。问题是在司法实践中, 对于诉高校拒绝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提起行政诉讼属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已不乏先例支持。但对于不服学校的开除学籍处分决定是否能以行政诉讼受理则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 如2002年底, 重庆某高校两名大学生因同居怀孕被学校勒令退学, 两学生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此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 但最终两审法院均以“学校处分不是行政处罚, 不属法院受理范围”为由驳回起诉。此类案子在司法实践中不甚枚举。从这些案子可以看出, 都是对学生勒令退学或开出学籍的案件有些法法院不受理, 有部分法院受理, 并且受理和不受理的原因是相当含混的。司法实践中法院的种种做法会导致相同的权利得不到相同的保护, 损害学生的基本权利;不利于高等学校和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因此在高校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要区分开那些行为可诉, 那些行为不可诉?要厘清这个问题, 我认为应该分清楚高校在管理过程中那些行为是行政处罚, 那些行为是行政处分。

二、高校管理行为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的辨析

行政处分是行政机关内部, 上级对有隶属关系的下级违反纪律的行为或者是对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所给予的纪律制裁。[1]行政处分分为六种: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从行政处分的定义和种类可以看出, 处分所涉及的是被处分者在某一机关 (或组织) 中的内部权利, 不涉及其外部权利即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因此对这类处分行为, 当前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并没有把其归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行政处罚, 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公民、法人、法人及其他机关违反行政管理秩序时, 所给予的制裁行为, 以达到行政的目的。[2]按《行政处罚法》, 行政处罚分为七种: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从处罚的种类, 我们可以看出行政处罚是由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 对公民的某种基本权利采取的限制、剥夺措施, 处罚的结果是受制裁者的某项基本权利受到削夺。

可见,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 处分、处罚的分界点是以是否涉及到削夺公民的外部权利即基本权利为标准的。处分是不能涉及到削夺被处分者基本权利的, 涉及到削夺被处分者基本权利则只能以行政处罚的形式方可实施。如“勒令退学、开除学籍”, 它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受教育者与学校的内部关系中形成的权利, 而是已经涉及到了削夺公民的宪法赋予的基本受教育的权利。对其剥夺或者限制必须有法律的规定并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 还要有相应的救济途径, 理应属于行政处罚。因此, 在现有的法治体系下, 学校作出“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是一种行政处罚。而其他的如警告、严重警告、记过、记大过等管理措施由于不涉及学生的根本权利, 属于高等学校在管理活动中的行政处分。因此高校在进行管理活动中行政处分是一种内部关系中形成的权利, 学校有较大的决策权。而对于涉及基本权利的行政处罚, 学校应该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来行使该项权力, 尤其应该在程序上赋予相对人完善的救济途径, 让行政处罚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方式得到救济, 让行政处分通过内部的申诉制度得到救济。

参考文献

[1]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 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版, 第208页

上一篇:三尺讲台下一篇:维护及二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