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

2024-06-27

我的团长我的团(精选七篇)

我的团长我的团 篇1

关键词:光线处理,色彩设计,构图,运动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讲述的是在中缅边境, 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身份的溃兵和百姓汇集到滇西小镇, 这些人背景不同, 性格各异, 但为了团结抗战, 他们摒弃前嫌, 相互包容, 组成了一支独特的抗日兵团, 不惜一切, 浴血奋战, 上演了一幕幕荡气回肠的战争故事。

该片在光线处理上, 多采用了自然光效, 依照剧本提供的历史背景、环境、季节、如实再现了那个年代应有的自然形态的光线效果。而与之相对的戏剧光效处理, 创作者多采用了大光比的影像风格, 烘托了环境气氛, 揭示了人物在战争状态下的内心世界。总体来看《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外景用光比较写实, 内景用光明暗反差较大, 以顶光和侧光为主, 光线照射在人物身上能够比较强烈的突出主体, 在人的面部、眼窝、鼻梁造成很重的影调, 此时光线不注重刻画人物的光鲜和美感, 而是着重凸显人物在战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冷漠、冷酷、绝望、挣扎。例如剧中溃兵们在郝兽医的诊所得知又要上前线打仗时, 各怀心思的思考、抉择, 画面中利用大量的黑, 避开无用环境对人物的干扰, 突出了场景中的主要部分, 营造出神秘、凝重的氛围。大面积的黑使画面显得沉重、压抑, 但明暗对比强烈的光效又勾勒出人物的轮廓, 让一个真实立体的空间呈现在观众面前, 人物在明暗相间的光区中活动, 强化了动作和形体, 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在色彩的设计上, 《我的团长我的团》追求写实风格, 以略带发黄的老照片的色调感觉贯穿全剧, 剧中并没有堆砌色彩, 给人的感觉仿佛都是那个年代的自然色, 配合人物独特的视觉造型还原了那段真实的历史。当然这其中对人物的背景、道具、以及服装化装也经过了多方面的思考。剧中的道具和服装都采用了低饱和度的色彩, 搭配人物的战争气氛造型, 体现出恶劣的生存环境。例如溃兵们发黄的军服, 已经看不清本来颜色的汗衫, 刻意加深了底色的裸露的肌肤, 不知道多久没洗的头发等等。剧中以暗黄和浅蓝为基调, 很好的表现了人物混乱的精神状态和焦虑的内心情绪, 象征着战争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互不信任的关系, 营造了压抑、阴郁的气氛。

《我的团长我的团》没有追求精致唯美的画面, 镜头的设计运用多采用了中焦和广角的镜头, 尽量最大化地突出了战争的纪实感, 使观众有代入感。人物近景的拍摄有时运用广角镜头贴近演员拍摄, 利用透视感使人物造型产生畸变, 空间透视发生变形, 突出了战争环境下人性扭曲挣扎的特性。例如剧中孟烦了当了逃兵, 被绑在架子上, 表现人物状态的镜头就是人物在画面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前景比较突出, 故意使构图不均衡, 画面不协调, 体现了人物内心患得患失的复杂状态。而在大量部队行进的画面处理中, 摄影师故意使摄像机在拍摄过程中保持不稳定, 有些许的移动, 强调寻找感, 突出了溃兵们内心的不安定因素。同时在大段的对白中, 使用了丰富的机位, 运用了各种空间关系, 随着人物情绪的变化变换景别、机位, 灵活的捕捉对话者和旁观者, 用纪实的感觉体现出一种现场感。在战争场面的拍摄中, 剧中大量使用了手持跟拍、肩扛摄影, 大胆利用大幅度的甩摇、画面的晃动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激烈的气氛。在拍摄炸点时, 剧中又多使用广角贴近人物跟拍, 利用广角透视变形的特性突出爆破效果, 增强视觉冲击力。在表现士兵溃逃和追击的场面时, 摄影师用肩扛摄影还原了士兵的主观视角, 增强了动感, 体现了战争环境下的混乱激烈。例如龙文章带着他的士兵在树堡里坚守到最后的日子里, 所有人都已经断绝了补给, 为表现生命到了最后关头的紧张时刻, 机器脱离了脚架, 用微晃的镜头, 大量的人物近景, 生动的捕捉了士兵们内心的颤抖和绝望。在拍摄开枪或机枪扫射的场面时, 镜头的小幅快速晃动刻意加强了枪械射击时的抖动效果, 真切的体现了战场上士兵惨烈紧张的真实感受。有些战争镜头的甩摇忽略了焦点和构图的完整性, 抛弃了传统的中规中矩的摄影构图, 最大程度的体现出血与泪交织的一霎那, 这种视觉效果的营造刺激了观众的热血和激情, 带观众领略到了战争环境下的混乱残酷、血雨腥风, 把战争的残酷和个人力量的渺小对比的淋漓尽致。

《我的团长我的团》以全新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环境的残酷, 挖掘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复杂, 该剧的影像处理手法极大颠覆了传统的创作理念和模式。丰富的镜头语言, 个性的光效、构图, 充满质感、寓意的画面色彩设计, 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影像风格, 对揭示人物内心、展现人物个性、渲染环境气氛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给观众带来了与以往战争题材影视作品截然不同的视觉审美感受, 彰显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银幕创造——与中国当代电影摄影师对话》张会军穆德远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评《我的团长我的团》 篇2

2009年的夏天是我人生的一个大的转折,在这个暑假,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我失去了工作。可是经过艰苦而又细致的努力,我考上了公办教师编制,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转机。在急速的转型时期,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心理上难免要承受各种不同的压力,挺过来了,人却悄悄地改变了。

这段漫长的等待中,幸亏有《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电影的陪伴,才显得不特别孤单。刚开始我并不喜欢这部连续剧,觉得它拍战争片没个正型,总是吊儿郎当的感觉。可是往后看,越来越触摸到人的灵魂,我们就是这样活着的。

剧中的:死啦、孟烦了、迷龙、不辣、郝兽医、阿译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最后的固守枯树堡中,虞啸卿说只要坚守四个小时就可以等到援军,可是最后他们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之下坚守了38天,异常惨烈的战争让人的灵魂都变得那么虚无了。再大的事实都将成为过眼云烟,生活还得继续,六十年后的南天门已经成为繁华的小镇,往昔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激荡着每个人的灵魂。

死啦(龙文章):由假团长变成了真团长,本来只是想冒充团长过把带兵的瘾。他是耍无赖的天才,南天门那么严密的防守,被他带领的炮灰团硬是从汽油桶转上了枯树堡,直接插入了敌人的心脏。平时没有一个正经的时候,在关键的时刻起到了大的作用。他是溃兵的灵魂、脊梁骨,有了他,那些看来一盘散沙的溃兵能够凝聚起来,在战场上给训练有素的日军以最沉重的打击。

孟烦了:从来都是一脸愤世嫉俗的样子,表面上看不起团长的一切,但是处处跟着团长,为团长最得力的帮手。他也是一副天生犯贱的命,九死一生最后得来的小醉,他还在父亲面前说:“这是你的儿媳妇,你必须接受。”转过身去又以“我养不活你”的理由无耻的抛弃了小醉,甚是让人鄙视。可是他非常聪明,流利的英文外交上能够翻译,战争的关键时刻能够镇静自若。

迷龙:也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东北佬,天生的乐观,什么人他都说:“看我不整死你。”他是幸运者,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竟然用一个实木棺材换回了一个老婆和一个儿子。他谁都看不惯,是属于最难管的之类的。在用血与肉铸成的战场中体现了男人本色。别看他最乐观,但是这么多男儿中,也是他最能哭,每次打仗回来都在老婆面前哭上半天。

不辣:一看就是一个二不楞,叫他不用带枪上飞机。他却说:“枪不离身,去打小东洋啦。”嘴上永远离不开“王八盖子的”,天真的笑容感染了空气,有他在可以笑得很自然。他用乐观与顽强面对一次又一次残酷的战争,最后的时刻,他保留着一个手榴弹,准备敌人进入的时候同归于尽。喜欢他的率真。

郝兽医:一个老实本分的老人,一生都没什么成为。孟烦了写的: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正好描写了他的一生。在荒坡上飞来的一炮,震撼了我的心。唯有他能人浮躁的人心中看了有一点安静。

阿译:胆小怕事的一个上海人,没有过硬的作战经验,但是比较正派,不喜欢开玩笑。偶尔逼到紧要关头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最后枯树堡中,他以非常人的毅力进攻,也赶到了枯树堡和兄弟们并肩战斗。他很天真,往往严肃得让人发笑,可是看到他不由有一种安全感,因为他是最不会耍什么心眼来坑害你的。

„„„„„„

虞啸卿、何书光、张立宪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烟雾之后是晴朗,当我们再次回想起惨烈的一切的时候,都像是一场梦一样的充满着虚无的缥缈。内心深处回荡的是挥之不去的激昂,用生命建筑成了新时代成了一个永久的丰碑,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我的团长我的团 篇3

新加坡武装部队队

Singapore Armed Forces Football Club

在今年的亚洲冠军联赛上,有一支球队的名字特别引人注目,那便是新加坡武装部队队。尽管该队在今年的亚洲冠军联赛G小组排名垫底,但他们却是新加坡国内的“带头大哥”。武装部队队的前身是一家综合体育俱乐部,在1996年新加坡职业联赛创办前,他们曾获得了三次国内冠军(1978年、1981年、1986年)和三次杯赛冠军(1975年、1984年、1986年)。职业联赛问世后,武装部队队从未跌出过前四名,并且以七次夺冠成为新加坡联赛战绩最佳的球队。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武装部队俱乐部的主席还是一位上校。

球队荣誉:6影响力:7

泰国皇家空军队

Royal Thai Air Force FC

1915年,泰国空军组建,1937年,泰国空军创办了皇家空军足球队。独特的军事背景吸纳了大批人才,皇家空军队的实力明显高于各路对手,历史上16次夺得泰国皇家杯的冠军,是夺冠次数最多的球队,1957年至1963年更是创造了联赛七连冠的伟业。1996年泰国超级联赛问世后,皇家空军队夺得了1997年和1999年的冠军。不过,2003-2004赛季结束后,皇家空军队不幸降入甲级联赛,至今仍在为升级而苦苦努力。

球队荣誉:6影响力:8

朝鲜“四二五”队

4.25 Sports Group

1932年4月25日,朝鲜领袖金日成亲手组建了朝鲜人民革命军,这一天被定为朝鲜建军节。1949年7月,朝鲜军方成立了一支足球队,以建军节的日期作为球队名称,“四二五”队正式诞生。“四二五”队的球员均为现役军人,具有超强的吃苦精神和炽烈的爱国热情,全队长期在一起集训和生活,在场上配合默契,球队确立了“思想战、斗志战、速度战、技术战”的方针,他们共获得了十次朝鲜联赛冠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朝鲜国家队基本上就是以“四二五”队为班底构建的,在1968年世界杯上朝鲜成为首支晋级世界杯八强的亚洲球队,这届朝鲜队的绝大多数球员来自“四二五”队;而在获得2010年南非世界杯入场券的征途中,朝鲜队后卫线上的主力几乎也都来自“四二五”队。

球队荣誉:6影响力:9

中国八一队

Bayi Football Team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体工大队在北京创建了八一足球队,队名来自解放军的成立日期——8月1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专业体制足球队。建队之初,八一队所有成年队员都是挂有军衔的军人,并且接受军事化管理。依靠政策上的优势,八一队可以优先从各地优秀人才中选拔苗子,像李富胜、贾秀全和郝海东等球员就是在八一军旗下成长起来的代表人物。顽强的作战精神使这支军旅球队取得了不俗战绩,1959年夺得首届全运会冠军,1981年和1986年拿下全国联赛冠军。甲A开战后,八一队多次试图脱离军队行政管理,向职业俱乐部过渡,可是始终无法获得成功。2003年12月26日,有着光荣传统的八一队在末代甲A降级后宣布解散,球员全部转让,八一足球队从此不复存在。

降级之后,八一队又经历了数次股权和队名变更,比如八一金穗、八一振邦和八一湘潭。2003年年底,上海衡源足球俱乐部收购了八一队19岁以下青年队,将主场设在南昌八一体育场,队名则改为了南昌八一衡源足球队。

球队荣誉:7影响力:9

莫斯科鱼雷队

FC Torpedo Moscow

1924年,莫斯科一家鱼雷兵工厂的工人组建了一支足球队,队名则沿用兵工厂生产的武器“鱼雷”,时至今日,队徽上“Торпедо”(俄语鱼雷之意) 的Logo依旧醒目。经过多年的发展,“鱼雷”渐渐显示出了巨大威力,苏联解体前,鱼雷队曾经三夺联赛冠军(1960年、1965年、1976年)。1960年,鱼雷队荣膺联赛和杯赛双冠王,队内球员瓦连京·伊万诺夫和梅特列韦利也作为国家队的锋线双子星座参战首届欧洲杯。半决赛,伊万诺夫梅开二度,苏联以3∶0轻取捷克斯洛伐克。决赛,在0∶1落后的情况下,梅特列韦利第49分钟扳平比分,力助球队以2∶1反败为胜。近几年,鱼雷队的实力明显下滑,2006年,这支老牌球队不幸从俄超降级,如今已经沦落到俄罗斯第四级别联赛了。

球队荣誉:8 影响力:9

索非亚中央陆军队

PFC CSKA Sofia

1948年5月5日,当时的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建了索非亚中央陆军队,依靠强大的政治体系,球队迅速网罗了大批优秀球员。1948年,索非亚中央陆军队从上两届冠军索非亚莱夫斯基队手中抢过了联赛冠军,从此开始了在保加利亚足坛的称霸之路。迄今为止,陆军队已经31次问鼎联赛冠军,夺冠次数高居各队之首。1973-1974赛季冠军杯首轮,陆军队大爆冷门,客场0∶1、主场2∶0淘汰了前三届冠军得主阿贾克斯。保加利亚足球史上最著名的两位球星都出自该队——1989-1990赛季,斯托伊奇科夫以38球夺得欧洲金靴奖,从此奠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1998年,贝尔巴托夫在索非亚中央陆军上演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处子秀,十年后,他以3075万英镑的身价加盟曼联,创造了保加利亚球员转会费的最高纪录。

球队荣誉:9影响力:9

贝尔格莱德游击队队

FK Partizan

东欧有很多以游击队命名的足球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贝尔格莱德游击队队。“二战”期间,南斯拉夫游击队被认为是欧洲战场上抵抗“纳粹”最活跃、最勇敢的战斗团队,经典战争影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都真实再现了那段历史。1945年10月4日,南斯拉夫人民军创建了贝尔格莱德游击队足球队,球队的球风和队名一样,继承了游击队英勇、顽强的作风,该队不仅21次夺得联赛冠军(包括南斯拉夫解体前后),而且创造了许多第一:1947年勇摘南斯拉夫战后首届俱乐部联赛桂冠;1966年成为首支打进欧洲冠军杯决赛的东欧球队……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我国球员贾秀全和柳海光曾以公派留学的方式加盟该队。

球队荣誉:10影响力:9

莫斯科中央陆军队

PFC CSKA Moscow

1911年,一家名叫“OLLS莫斯科队”的滑雪俱乐部在莫斯科成立,该队后来逐渐发展为一家综合体育俱乐部。1928年,在斯大林的倡议下,苏联国防部创办了一家名叫莫斯科中央陆军的足球俱乐部,其前身正是“OLLS莫斯科队”。“二战”后,凭借军队的影响力,中央陆军队招募了一批顶尖球员,由于主力球员的军衔都在中尉以上,所以该队也有“中尉军团”之称。

除去1949年,“中尉军团”包揽了从1946年至1951年的联赛冠军。1952年,以中央陆军队为主体的苏联队参加了赫尔辛基奥运会,可糟糕的战绩让苏联领导层感到颜面无光,8月18日,部长委员会签署793号行政令,解散了球队。虽然两年后球队重建,但此后几十年再没能恢复元气。2001年俄超大幕开启后,经济的复苏为球队迎来新生,在幕后老板阿布拉莫维奇的支持下,陆军队三夺联赛冠军(2003年、2005年、2006年),并荣获2005年欧洲联盟杯冠军,成为首支登顶欧战之巅的俄罗斯球队。今日的陆军队已经成为俄罗斯足坛的一面窗口,媒体如此写道:“新红军振兴俄罗斯足球!”。

我的团长我的团 篇4

电视剧表现历史事件所为何来?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 (这恐怕是想要完全真实还原也还原不了的) , 更重要的是站在现代立场上进行反思与关照。在思想性这一点上《团长》可以说比很多反映抗战的电视剧都更技高一筹。它没有局限于爱国、民族大义这个层面, 而是投射了灾难、救世、英雄、命运等最本源的哲学命题与艺术母题。战争是人类的悲剧, 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人类的善与恶。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 进行最本源的思考, 无疑是具有震撼性的, 也是日常环境所不能表达的。

在战争剧中, 这是一种全新的对待生命的态度。我们习惯于英雄人物大喊一声“我与祖国共存亡”然后奋战致死。《团长》让我们重新思考死亡的意义。他们都想活着, 他们这么拼命的打仗也是为了活着。身为军人, 他们有保护百姓的天职, 当他们的牺牲能够换回百姓的生存时, 他们选择迎战;当他们的死亡毫无意义时, 他们选择活着。

所谓英雄人物并不是时刻的“高大全”, 而是对于高尚与大义的选择贯穿于他的整体选择之中。

龙文章在深入敌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然后证明按照虞啸卿的部署是无法战胜日军的, 虞啸卿受到沉重打击后转而求龙文章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龙文章明明是有方案的, 然而他违反常规的没有立即提出来。因为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 这样的方案是需要他的人马作为敢死队的。如孟烦了所说, 他们不想送死。他不想让他的弟兄们做敢死队送死。但是最终不论是孟烦了还是龙文章, 都还是选择了出征, 这一选择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为国捐躯。虽然最终还是选择了征战, 但是这一犹豫之间, 无疑加深了人性的深度, 体现了龙文章多维的心理。人物的冲突显现出来时, 就不会再是一个“扁平人”了。

二、大结局的处理:留白还是草率

中国人的文化艺术有一种“大团圆”的传统审美心理定势, 意即不论其前面整个事件、情节如何紧张, 怎样波折, 最后总有一个光彩的尾巴、美好的结局。1这一点在《团长》中受到了挑战, 集中体现在对结局的处理上, 也是引起最多争议的地方。我们只看到突击队残存的几个人在这一次战役中获救了。南天门一战最终胜利了吗?活着的人一直活下去了吗?战争结束以后他们的命运遭际怎样?这些无疑是观众关心而想要看到的内容。

但是电视剧结局笔锋一转, 用“60年后”的字幕, 将时空挪移, 我们只知道孟烦了没有回北平, 而是一直生活在禅达。虞啸卿一直受人尊重、万年回来故地重游, 从他的口中知道南天门一战极其艰难, 虞师几乎死绝。剩下的人物我们只看到了一些有象征意味的形象重现, 而不知所踪。在这个结局里, 作者给观众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可以视为一种留白。

作为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其对原文最大的改编大概就在于结尾的处理。电视剧的结尾比小说温和的多, 可以视作是对传统受众期待的一种照顾。但是这种过于大跨度、象征意味太强因而极为浓缩的结局是否是最好的呢?将整个剧情攒起来看, 会发现, 这个大故事是由几个小故事链接起来的, 突击队去偷袭日军也是这个大故事中的一部分, 故事的全部逻辑可以分为两部分。前8集吸引我们的悬念是龙文章以及他的“团”能否顺利回到中国。从龙文章他们回到中国后, 龙文章的“炮灰团“能否参加南天门战役?南天门战役的结果如何?这就成为了持续剧作叙事动力的悬念。是这个大故事的结尾所在。

所以43集作为整个大故事的结局, 就显得过于草草, 甚至仅仅是用虞啸卿一句回忆的话给了观众一个不甚明朗的印象。有评论认为结局显得虎头蛇尾, 是有一定道理的。全剧用大篇幅的笔墨对南天门战役进行铺排, 最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着力点去释放前面叙事所用的力量, 难免让观众看完之后感到不太畅快。

三、散文化的叙事节奏

完整的故事链与激烈的战斗场面, 都没有掩盖了《团长》所具有的散文化气息。

一方面这来自于旁白孟烦了的叙述。这些旁白虽然出自孟烦了的回忆, 但是使用的是标准的普通话而不是浓重的京片子, 这一点使我们不由自主的把叙述者与战争中的孟烦了拉开了距离。对于叙述者来说, 这一切都是回忆, 《团长》演的是故事中的故事。两个时空并行, 有利于叙述人抒发那些沉淀下来的哲理性的思辨。文人式的旁白, 使观众感受到战争残酷之外的一些意味。

另一方面这来自于故事的叙述节奏。节奏是一个音乐术语, 用在电视剧中是指叙事结构在外部事件发展和内部场景的情势营造中体现出来的情节运动状态及变化规律。2聚变、矛盾等有利于提高故事的戏剧性, 加快其节奏;而停顿 (延时、重音) 、重复则会放缓故事节奏, 更有抒情的意味。《团长》中的矛盾与聚变相对集中, 同时加入了大量的重复和闪回。它不拘泥于物理时间, 而是与观众展开了一场“玩弄故事时间”3的游戏。故事进行过程中那些曾经发生过得事情, 如死去战友毙命时的情形经常以黑白画面进行闪回、重复。有些地方重复了多次, 比如孟烦了对龙文章怒吼, “你骗我们有了不该有的希望”在不同地方重复出现, 起到了不同的效果。

《团长》一剧值得仔细欣赏、玩味的地方还有很多, 值得商榷之处也不少, 闪光之处与瑕疵一样醒目, 造就了该剧的实验气质。不论怎样, 康洪雷剧组在追求更高的艺术水准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是真诚的, 是值得电视剧从业人员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57页

[2].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8页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 篇5

我确实已经看过好多抗战片,除去那些雷剧,印象深的有几部,四五岁到十来岁时反复看《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和《亮剑》,再后来看过《我的兄弟叫顺溜》,这之后就看得少了。《我的团长我的`团》是20xx年的电视剧,真是遗憾这竟然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电视剧。《士兵突击》我是知道的,不过还没看过,所以最初是想看一下《士兵突击》,在看《士兵突击》时的弹幕上,我看到有人说起《我的团长我的团》,于是乎搜来看,可谓总算没有错过。《我的团长我的团》刷新了我对战争的认识,这之前虽知道战争惨烈,但并没有直观的感受。通过这部剧感受到,战争之惨烈不仅在于子弹射穿胸膛,还在于惨烈的人性;除惨烈之外,一群“死人”的赤诚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以至于......《我的团长我的团》——最好的抗战片,没有之一。

里面的惨烈和人性已无需多言,一是太多,二是因为每个看过的人都会看到和体会到。

如果说龙文章给他们带来了什么,那便是希望,活下去的希望。烦了、迷龙代表了大多数人:努力想活下来但不怕死,面对死亡并没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霸气,痛哭流涕成了那时人的本能,他们很想活下来,但是去打有去必无回的南天门时,他们没有退缩,他们不怕死,但是他们真的想活下来。坚守在树堡里时,与其说是坚守,不如说是给自己的死亡倒计时,给自己的死亡倒计时?惨无人性!

如果我参加了那场战役,即便幸运苟活,恐怕也只能像阿译那样,百无一用是书生,空有一番热血。向每一个热爱着的人致敬,你们是民族的脊梁。

《我的团长我的团》激战三月荧屏 篇6

热闹过去之后,高收视率能否保持,主要还是取决于电视剧的内容和题材,这与专题性栏目必须吸引观众,让观众感兴趣别无二致。要知道收视率拼的还是真功夫。《我的团长我的团》开播至今,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北京卫视、云南卫视的收视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即使是四家卫视中收视率最高的江苏卫视,也下跌了近25%,东方卫视下跌得更惨。

大结局通常是一部剧收视比较好的部分,但是临近结尾,《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收视并没有任何起色,北京卫视中后期的收视率和开播时相差无几,东方卫视从最高时期的1.162%(8日)下滑到0.327%(20日)。而近日18点至23点的时段,占据黄金档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甚至拼不过湖南卫视十点档播出的韩剧《传闻中的七公主》。节节败退的收视率,与《我的团长我的团》开播之初的火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该剧收视率并未沿袭传统的螺旋上扬的路线,而是渐渐走低,前高后低、前热后冷的对比颇具戏剧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是10日公开发行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的DVD和网络放映影响了该剧的收视率,但笔者并不认同:其口碑不佳才是更主要的下滑原因。在《我的团长我的团》第一、二集播出之后,不少质疑声音开始出现,普遍认为情节混乱,人物表演夸张,难以将人带入剧情。这样的开局,对于期待心理如此之高的观众而言并不美妙,“演员在表演上,用力过猛了,而该剧的开局也失去了一些从容,而多了一些焦急”。

尽管《我的团长我的团》制片人吴毅承坚持认为,长篇电视剧有一两集收视低迷是很正常的,这并不代表电视剧不好看或者质量存在问题,随着情节的推进,“攻打南天门”等剧情将是全剧最精华的部分,一定会引起又一波的收视热潮。但笔者认为,《我的团长我的团》之所以收视率节节败退,败笔有四:一是前期造势太狠,炒作太过,将观众的胃口、期望值吊得过高;二是中间情节拖得太长,战争场面抄袭《兄弟连》、《珍珠港》;三是该剧没有把握住电视剧观众的心态,激烈、残酷的战争剧不符合常态下的中国家庭观众情感,中国家庭观众注重的是情感剧;四是没赢得网友的认可,失去了最后一块反击的阵地。众多网友纷纷批评该剧宣传太过,对白难以理解、情节啰嗦、剧情拖沓,就像是“一块注水肉”。

我的团长我的团 篇7

我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是20多年前从原国民党高级将领那里领教到的。我刚调到《星火燎原》编辑部不久,就结识了著名作家黄济人。我们能成为朋友,倒不是年龄相仿,更多的原因是我们研究的领域相同,探讨的是同一个战场相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是我关注的是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他关注的是国民党、国民党军。

与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们的因缘际会

因为工作原因我接触较多的是我党我军的高层人士及他们的文章和书稿。因编辑《星火燎原》丛书,我没少见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许世友、陈再道、洪学智、李聚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本人。黄济人的长篇报告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在《时代的报告》连载之后在国内曾轰动一时,书中主要纪录的是他的舅舅原国民党青年师师长邱行湘将军及一大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经历。为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写作,他见到了差不多所有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只要有空,无论在白天或晚上都会带我去见他所熟悉的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们。因为与我工作单位离得近,去的最多的是全国政协文史馆,经常见到在这里工作的王陵基上将、黄维中将、文强中将、沈醉中将等一批身体好又特别健谈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们。王陵基、文强年岁差不多,清癯洒脱,精瘦壮实。见到他们我都有某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感叹,但他们则不然,每次会见,他们不是伏案书写他们经历过的战争往事,就是一丝不苟的在抄录中共中央或国务院下发的某一红头文件。这种学习精神和他们对已经臣服了的政府的严肃的态度,即使在共产党内也不多见。过后我常常想,如果当年国民党的各级官员都像现在的他们,国民党还会失败吗?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1984年元旦除夕的前一天的晚上,在沈醉家中。这是全国政协礼堂后面全国政协机关家属院内一个面积不大的单元房。为我们开门的是沈醉夫人,一个50多岁、非常随和的家庭妇女,我再怎么琢磨也看不出她曾经是一位出家为尼的清修之士。沈醉是一个体形魁梧的军人,面对侃侃而谈神采飞扬的沈醉,我总找不到他在小说《红岩》和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国民党特务头子凶神恶煞的形象,我恨自己为什么不能立即生出些许仇恨和对面前这位老人的厌恶。面对摆满书桌来自海内外各种漂亮的新年贺卡,他热情洋溢地告诉我们每一个贺卡背后他与过去那些国民党将领们的种种友谊,但凡讲到也有来自被他关心呵护过曾被他杀害了的革命人士的家属及后代们的贺卡,我则心存疑虑。

几年的相处,闲来无事,我们互相交流最多的是各自见过的国共两党两军高层人士之后的感受。黄济人还多次采访过中国远征军的主要将领并曾指挥过缅北、滇西作战的郑洞国中将和宋希濂中将等。20多年前,我陪着黄济人与这些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见面与交谈,目的则不相同,但决不存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斗转星移的好奇,而更感兴趣的是这一批从战场上下来的老军人对战场得失的回顾和犀利尖锐的战争场景的分析。他们经历过新旧两个政权,经历过战场的生死考验,有些也长期住过共产党的战犯管理所。此时他们的人生,差不多都已到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谈吐直率豪爽,全无对新政权的阿谀和对旧政权的不满。他们所谈的一切,全部出自于一个职业军人对战争的职业判断。我听他们讲过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也听他们讲过江西剿共、围攻鄂豫皖苏区。他们讲得更多的是他们在抗日战场上的辉煌战绩,包括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抗战的光荣历史,他们讲过很多有关30年后这部电视剧所涉及到的这场战争以及参与这场战争的他们的团长他们的团。

郑洞国将军谈奇袭密支那之战

郑洞国将军是我拜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谈话最多的一位,这是令人敬仰的一位智者和长者,他的谈话全无私情,一切都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绝无党派之争和个人恩怨,对新旧政权的领导人都予以极大的敬重。与他的见面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也实属偶然。郑洞国将军和徐帅同为黄埔军校一期生,其时徐帅兼任黄埔同学会会长,郑洞国将军为副会长,我不知道他们的私交如何,但我知道郑洞国将军对他的这位老同学十分尊敬。1983年5月徐向前元帅回忆录《历史的回顾》出版,我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郑将军派人找我要了几本,过后不久郑将军又亲自打电话给我,对该书的出版予以很高的评价,并约见我几次,专谈阅读此书的感受。期间我也几次请郑将军谈了中国远征军抗战的情况,谈得最为深入的一次,是1985年4月全国政协会议闭幕后第二天上午在全国政协礼堂二楼一个会客室里的长谈。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作战,大小战役战斗不可胜数,过程非常复杂不可尽述,他谈得最多的是奇袭密支那之战。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端的密支那,既是曼(曼德勒)密(密支那)铁路的终点,也是缅北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反攻缅北和当时中国对外惟一通道“驼峰”航线及正在修筑中的中印公路都取道于此。因此,密支那便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要点,也成了双方高层关注的焦点。美国罗斯福总统完全支持中国政府和盟军方面对密支那采取军事行动。而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则亲自下令,将切断中印公路作为驻缅日军的首要任务,为此日军在密支那这一弹丸之地集结了三千兵力,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在城北城西建了两个机场,以保证对守城部队的空中支援。

1944年5月上旬,中国远征军盟军司令长官史迪威将军召集中美众将传达罗斯福总统“进击密支那”的电令会,郑重其事地委托中方最高军事指挥远征军副司令长官兼新1军军长郑洞国将军制定进攻密支那的作战方案。

当晚,在前线指挥部的帐篷里,郑洞国与参谋长舒适存一道悉心研究着进攻密支那的作战方案。在保定、徐州、台儿庄、昆仑关和鄂西会战中与日军几经交手的郑洞国,深知密支那之战不宜强攻,只宜侧翼奇袭。将目标锁定在城西机场,这个小型机场只有百余人防守,如果我方派一支小部队偷偷穿越库芒山,迅速占领西机场,然后以西机场为基地,配合外围发起总攻。看到郑洞国这份近似“暗渡陈仓”的奇袭密支那作战方案后,史迪威兴奋不已,不仅当即在作战方案报告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还为此战取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威尼斯商人。

由中国远征军新30师第88团、50师第150团以及美军5307部队组成的中美混合突击队,分成K、H、M三个纵队,在美军突击队队长梅利尔准将指挥下,从孟关集结南下,长途奔袭密支那。为了不让敌军发现,突击队只能在暗无天日的密林中行动。

5月17日上午10时,中美混合突击队H纵队在空中火力支援下,向密支那西机场发动突袭。H纵队行动秘密迅速,第150团以两个营兵力从两翼夹攻,直逼机场,敌军仓皇抵抗。这场战斗共用了一百多分钟,时至中午,H纵队便完全占领了机场。

奇袭成功,蒋介石立即来电予以祝贺。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从密支那西机场奇袭成功中看到了缅北反攻作战胜利的希望,立即让蒙巴顿将军向中国远征军指挥部发了一道嘉奖令“你们取得了非常杰出的成就,将是载入史册的一个功绩。”

捷报飞传至孟关指挥部,史迪威将军高兴得手舞足蹈。当天,他将郑洞国、参谋长舒适存、新30师师长胡素、第50师师长潘裕昆以及博特纳、波德诺等在孟关的中美将领一并邀去,共进晚餐。而恰恰就在此时,密支那火车站得而复失。

战前郑洞国将军曾再三提醒梅利尔,但这位傲慢的美国人岂肯把这位身为副司令长官的中国将军的话放在心上。密支那前线指挥官梅利尔未能在占领火车站后及时调整兵力,集中优势兵力扩大战果,趁机抢占整个城市,而是分散兵力,不仅未将防守铁道沿线的部队向市区集结,反而将150团分散布防,给敌人以喘息之机。日军正是利用这一空档,集中炮火进行疯狂反扑,切断了150团与后方指挥部的通讯联络。恰恰在这关键时刻,美军总联络官孔姆中校惧敌炮火之威,借故离开火线,致使150团无法要求飞机与炮火支援,终致火车站阵地之失。

史迪威只得救火般地带领郑洞国等众将官飞赴密支那前线,在西机场撤换了贻误军机的梅利尔,让自己的参谋长波德诺将军接替其职,并成立了由他自己与郑洞国、波德诺、胡素、潘裕昆等五人组成的临时指挥部,调兵遣将,重新组织对密支那的进攻。

与此同时,负责密支那防务的日第33军本多政材中将也在争分夺秒,急从第53师团、56师团各抽一个大队星夜增援,将该城守军增至五千之众。就此,本来可以奇袭成功的战略方案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在雨季的密支那展开了。

拉锯战自5月下旬始,先后持续了60多天。双方争夺的阵地以每日三四十米的距离反复着。白日,中国军队在空军与炮兵的支持下挺进几十米,夜晚,日军则以偷袭的方式收复几十米,有时一夜竟偷袭四次之多。三五天下来,尸骨成山,血流成河,豆大的雨点没完没了地下着。战壕中,掩体里都灌满了血染的雨水,战士们泡在没膝的水中,与凶残的顽敌进行着殊死的较量,哪怕下肢一寸寸地红肿溃烂,甚至连生殖器都红肿起来,也一声不吭地咬紧牙关挺下来,与敌人一寸寸地争夺着阵地。

进入6月,雨水更旺,战斗更激烈更残酷了。中国远征军已投入了四个步兵团,再加上美国5307部队,总兵力已超过了增援后的敌人。担任主攻密支那的新30师师长胡素,面对胶着的战局与美军指挥官束手无策的窘况,自己甩开膀子干,制定出“坑道战”的作战方案,命令部队边掘进坑道边向敌阵地挺进。这种坑道出奇制胜之法迅速在其他部队推广,使战局有所改观。

7月6日,指挥孟拱河谷战役胜利后的郑洞国急忙飞返密支那,见拉锯战的僵局仍未打开,心急火燎,顾不得与美方指挥官麦根协调,径直与前线各部队军事长官当面磋商,决定于次日大举出击,全面进攻。第二天下午一时,中国军队在空军、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全线出击。在强烈雪耻心的激励下,英勇的中国军人不惜血肉之躯,终于打开了持续月余的战争僵局。辉煌的战绩,使得史迪威不得不临阵换将,让新30师师长胡素取代美国人麦根,全权指挥密支那战斗。

中美军队自7月13日始,发起新一轮的攻击,经过数日血战,抢占了以电影院、大缅寺、水塔等为中心的大半个密支那城区,并将两月前得而复失的火车站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8月2日,为了尽快结束战斗,第50师师长潘裕昆决定以师工兵连为骨干征选104名精壮官兵,组成敢死队,分成15个小组,借夜色潜入敌人后方,将敌方的通讯联络完全切断。由于通讯瘫痪,日军陷入一片混乱。敌酋水上源藏少将见大势已去、败局已定,只得趁黑夜用竹筏将伤病员偷运出城,然后开枪自杀,以践“死守”之命。

两日后,中国远征军将密支那全部占领,结束了缅北战场上历时最长最为激烈最为艰难的一战。中方以死伤6600余人的沉重代价,换取了战略要冲密支那。

他们对战场形势精辟独到的分析

在此之前,我并不系统了解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抗战的情况,郑洞国将军及一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关于中国远征军的谈话深深地震撼了我。他们是这样评述这场战争的:中国远征军在缅印战场上的作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一场可歌可泣的壮举。从1942年2月到1945年3月,中国远征军先后有40万部队、近50名高级将领投入了进去。战争历时3年,尤其在反攻作战阶段战绩更为显赫,共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及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俘647人,缴获步枪1.1万余支、轻重机枪600余挺、火炮160余门、坦克12辆、汽车600余辆、飞机3架。中国远征军伤亡官兵约6.7万人。此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并且打通了中印公路,保证了盟国援华物资进入中国,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战源起于1942年5月,日军占领了缅甸全境,直接威胁印度东部边境。缅甸失守,对远东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对中国的战场也带来了不利的后果。滇缅公路被切断,西南的国际交通仅靠“驼峰”航线难以为计,使中国对日抗战的处境增加了许多的变数。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特别耽心,中国不能战败,否则日军将会抽出15到20个师团的兵力回攻印度。印度一旦成为日本人的网中之鱼,日本人则反向中东战场,控制印度洋,切断盟国的海上交通运输线,并与欧洲战场、中东战场的德军、意军在军事上遥相呼应。这不仅会增加盟军在北非战场和欧洲战场的压力,也会大大降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能力。另外,日本人占领了缅甸,实际上是打击了美国,打乱了美国的太平洋战略。美国当时在亚洲的战略目标是一定要保证使中国的战略物资运输畅通,以便让中国军队能牢牢牵制日军,使日军无法在其他战场上实施新的攻势。由于缅甸的失守,美国的一系列战略目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所以1942年5月,美国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拟定了一项收复缅甸的战略方案,并要求美国派部队参加收复缅甸的作战。虽然中、美、英三国对反攻缅甸的意见相同,不过由于各自战略目标和实际利益的不同,尤其英国方面的迟疑和消极,使反攻缅甸的计划一再被搁置,迟迟不能实施。直到1943年春,美、英盟军在西南太平洋对日军发动进攻,为配合太平洋地区的战争行动,开辟一条新的中印交通线已势在必行,所以才有了中、美、英三国商定以中国军队为主配属美、英军各一部发动缅北、滇西作战的计划。

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作战的胜利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意义和影响远远超过了缅北、滇西一隅。对这场战争的评析,这些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们的见地也是非常独到的,今天回想起来仍不难看出这些职业军人敏锐的洞察力。

他们为中国远征军官兵的英勇战斗感到自豪

中国远征军应分为两个作战阶段:第一阶段从1942年2月到8月,罗卓英、杜聿明率部参与缅甸防御战,最终日军全部占领缅甸,远征军败退;第二阶段从1943年10月到1945年3月,由郑洞国率部参加缅北、滇西反攻,直到完全胜利。《我的团长我的团》反映的就是第二阶段作战中的松山攻坚战。这场战争之残酷,环境之艰苦,条件之恶劣,以及中国军队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和取得的巨大胜利,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杰出之作。但中国军队损失也比较大,此战中国远征军伤亡及非战斗减员近10万人,可见战争之惨烈程度。这些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对中国远征军官兵在战争中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士气和顽强的斗志,表示了由衷的钦佩和赞赏。他们说这种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不仅鼓舞了其他战场上的抗日官兵,也受到了盟军的高度赞扬。他们仍记得1944年8月,美军派驻第11集团军的联络参谋组组长吴德上校看到第71军第88师部队攻击龙陵老东坡日军据点的战报后,对第11集团军司令长官宋希濂将军激动地说:“中国军队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战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美国《皇冠》杂志1944年11月号发表该刊记者的文章也一再称赞:“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在缅北的战斗中“表现出中国军队忍受无限艰难的伟大,令世界上任何军队都望尘莫及”。参加过缅北反攻作战的美军上校布朗战后一再表示:“中国人是我看到的最勇敢的军队,我必须向他们脱帽致敬”,他还真诚的希望:“我愿意追随他们到任何地方”。

他们铭记滇西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日军入侵云南后,遭受日军侵害最深重的是滇西人民,因而他们的反抗最坚决,在支援缅北、滇西反攻作战中也最踊跃。谈到缅北、滇西反攻作战能够取得重大胜利,这些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一致认为这是与云南人民,尤其是滇西各族人民的毁家保国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云南既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又是直接对日作战的最前线,这一独特的战略地位集中表现在滇西地区。为修建滇西公路,在西南大后方开辟新的对外战略通道,抗战初期滇西各族人民踊跃参加修筑滇缅公路,出动了超过5400万人次,平均每天出工多达20万人,不到10个月就实现了完全通车。滇缅公路成为抗战中期中国最主要的陆上对外交通大动脉。通过滇缅公路,盟国及世界各国反战人士将大量援华物资运到中国,不仅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也保证了西南大后方战时的经济建设。滇缅公路被切断后,滇西各族人民又对中印公路的修筑作出了重大贡献。缅北、滇西作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先后有数十万官兵参战,滇西各族人民又节衣缩食,供应军粮,出工出力远送粮食弹药。为保证部队的吃饭问题,当地老百姓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家中的粮食贡献出来,同时每天还有两三万民工和老百姓投入到为军队粮食的运输任务中去。他们深情地表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正因为有了滇西人民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竭尽全力的支持,才保证了中国远征军反攻作战的胜利。

他们说盟军的合作与支援为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谈到这场战争,人们一直没有忘记美国人史迪威将军,在此战中,美军将领史迪威、索尔登先后担任中国远征军的总指挥,他们积极地帮助中国远征军进行整训,想法设法的为中国远征军提供粮食、武器和装备,战斗发起后,他们经常深入一线部队指挥。这些国民党高级将领差不多有个共同的看法,即为保证作战的胜利,盟军对中国远征军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在缅北、滇西作战中,美军联络参谋团最多时达400人,中国远征军的军、师、团都有美军联络参谋人员。他们不仅为中国远征军提供武器装备、帮助部队进行战前训练、协助指挥地面部队作战、提供空中火力支援,还直接派遣地面部队参与中国远征军的作战行动。在反攻作战发起之前,盟军帮助中国远征军进行了整训。参加整训的中国远征军全部配发了美式的武器装备,因而使参战部队的通讯手段、机动能力、火力配备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为作战胜利提供了有力帮助。在整个反攻作战期间,美军第10航空队和第14航空队完全掌握了缅北、滇西战场上的制空权,并对地面日军设防坚固的据点予以坚决打击。如松山、腾冲、龙陵战斗中的许多日军据点都是美军航空队摧毁的。在缅北反攻作战中,美军5307部队与中国远征军并肩作战,英军“钦迪特”突击队深入日军后方发动袭击。驻印英军在因帕尔地区一再击退日军第15军的强大攻势,为了与中国军队互相呼应,英军部队在许多地区发动局部反攻,使日军陷于首尾不能相顾的打击之中。盟军部队在缅北、滇西作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为夺取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上一篇:学生教育本下一篇:电子商务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