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房屋建筑

2024-06-09

民用房屋建筑(精选十篇)

民用房屋建筑 篇1

部品(产品)名称:民用建筑串联用水系统

认证机构:方圆标志认证集团

认证时间:2008年8月13日

有效期限:201 1年8月12日

专利种类:发明专利

批准时间:2008年7月1日

专利号:200810126029.9

专利种类:实用新型

批准时间:2008年4月29日

专利号:200820110879.5

专利种类:实用新型

批准时间:2007年6月26日

专利号:200720151414.X

专利种类:实用新型

批准时间:2008年2月5日

专利号:20082004194.2

专利种类:实用新型

批准时间:2008年11月29日

专利号:20082004308.3

生产能力/实际产量:产品处于研发中试阶段

投入市场时间:预计2009年初投入市场

市场分布情况:全国市场及全球市场

产品参考价格(元):待定

二、申报技术说明

1、申报技术的先进性与水平分析:

民用建筑新型节水技术是一种应用于民用建筑中的节水技术,它是以一台控制主机为系统核心,通过管道系统把居民生活中的洗衣、洗澡、洗菜等废水进行检测,排掉不满足标准的部分,将满足回收标准的废水进行过滤收集至吸顶式水箱中消毒存储并用于冲厕,达到了节水、节能、节材的目的。

目前,民用建筑新型节水技术在国内市场上还属于一片空白,还没有一个企业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我公司准备率先进入民用建筑新型节水领域,用优质的产品服务于人民,产品投入市场后,必将引起巨大反映,预计2010年,我们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国际上,民用建筑新型节水技术也是属于市场一片空白,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他们也是迫切需要一种占地小,效率高的现代化节水器具,我公司完全符合了他们的要求,占地小,投资少,效率高,节能环保。

2、主要技术特点与性能指标:

该技术的特点是:投资少、见效快、自动化程度高、不额外占地、能耗低、无交叉感染隐患,制水费用低廉,安装、维修方便,实现了“就地、自动、卫生、经济”。

主要性能指标是出水水质满足《GB-T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

3、应用范围及条件:

民用新型节水技术是一种应用在民用建筑中的实用节水技术,应用于新建与改建的民用住宅中。

4、产品生产执行标准(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请填写相应标准和标准名称):

GB-T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三、己推广应用单位和工程名单

四、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积水腾龙(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27号商房大厦423

法人代表:宋建国

联系人:苏静

联系电话:82011445-234

传真:62043638

邮政编码:100029

民用建筑合同 篇2

乙方:

经甲、乙双方本着平等、公平的原则协商一致,同意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将交给乙方承建框架结构住房一幢一至五层,包工不包料,包水电安装在内,扫地住屋。

二、开工日期: 年 月 日,竣工日期: 年 月 日。

三、工程质量按一般优良工程施工。

四、修建内容:外墙为清水墙,门面墙为乳胶漆,室内、卫生间、厨房贴墙砖、地砖,客厅、卧室为地砖,如甲方要做强化地板,乙方必须做找平并压光,墙面为防瓷,楼梯贴地板砖,门窗楼梯扶手由甲方负责。

五、工程单价为每平方 元(小写: ),按每层板面实有面积计算,五层所出雨棚按面积的50%计算,楼梯间按双倍计算。

六、甲方有材料的同时,乙方不能停工,如停工,损失由乙方负责。

七、付款方式:开工时甲方先付给乙方 元(小写: )为启动款,乙方每打完一层板后,甲方必须付给乙方60%的工程款,如拖欠工程款所造成的损失由甲方负责,与乙方无关,工程到主体完工后,粉墙每粉一层按20%付给乙方,工程完工后由甲方验收合格后,一次性付清工程尾款。

八、在施工过程中乙方必须本着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必须按图施工,如有更改,需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安全事故由乙方负责,与甲方无关。

九、在施工过程中由乙方的失误造成的返工,由乙方承担所有的材料工时费,与甲方无关。

十、此合同,甲、乙双方不得违约,如有违约应付对方的违约金。

十一、此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待工程完工、付清工程款后,合同失效。

浅谈民用建筑节能 篇3

关键词:建筑节能 监管 节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TK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b)-0036-01

我国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能源消耗最大的国家,节能关系着国计民生等社会问题。建筑能耗向来是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节能建筑仍处在试点面层,相当发达国家的起步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建筑节能问题。我国先后颁布了各种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1986年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之后陆续颁布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几十项重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也颁布了一系列的地方标准和规定,如辽宁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大连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节能65%)规定等。

由于我国节能建筑市场发育不完善,进展困难,缺乏市场监督和管理机制,致使节能建筑还不能完全顺利实施,要做好建筑节能工作,应做好以下两方面。

1 新建建筑的节能管理

建筑节能要从源头上遏制建筑能源的过度消耗,新建建筑节能全过程的监管工作要做好。

1.1 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机制

规划主管部门应在规划许可审批阶段,要做好指导、审查和监管职能。规划审查时,要对建筑设计方案是否满足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并征求同级建设主管部门的意见;对于那些不满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要加强指导,督促改进;对于那些改进后还不满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不应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施工图审查机构在图纸设计审查阶段,应重点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是否严格执行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对于不符规定的应指导督促设计单位改正。

1.2 对设计、施工单位应加强管理

设计人员要保持职业情操和道德守则,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不应为了降低成本而曲意理解规范要求,抱着侥幸的心理进行设计,因为设计是从源头上控制建筑耗能,充分考虑环保节能,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的,已达到能源和资源消耗最为经济合理。施工单位不应迎合建设单位的违规行为,在施工过程采用低劣的建筑材料,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对于违规操作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注册执业人员必须严厉处罚。竣工验收时,建设主管部门应当重点查验建筑物是否满足节能强制性标准;对不满足强制性标准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

2 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开发应用和大力推广

建筑节能涉及到建筑物的方方面面,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设备的能效、新能源的利用、用水用地等。

2.1 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达到建筑节能目的

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的优劣是影响建筑能耗最直接的因素,所以,建筑节能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外墙、屋顶和外窗是建筑围护结构最主要的三个部分。外窗是整个建筑围护结构中影响节能的最重要因素,外墙保温系统起到的作用还次于外窗。外窗散热量占建筑外围护结构总散热量的50%以上,它是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控制窗地比并且提高窗户的保温隔热性能,是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指标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设计人员和建设单位不应单纯追求立面效果,过多的使用玻璃材料,应在保证采光通风前提下,控制窗墙比,减少外窗传递的热量;另一方面,应使用新型玻璃材料和推广应用新型节能门窗,比如双层中空玻璃和新型太阳能遮阳系统的应用。

外墙应采用低热转移值的外墙材料,采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如加气混凝土砌块、新型建筑模网、外墙保温材料等。

屋顶应当采用传热系数、热惰性指标符合标准的、高效的保温隔热屋面,居住建筑和低层建筑应尽可能考虑屋頂太阳能一体化设计。

2.2 建筑节能最直接的办法是采用节能设备

目前,节能设备品种很多。例如节能灯,节能灯比普通灯要节能90%并有耗电少,寿命长、易控制、免维护、安全环保。比如节能锅炉,节能电器等等。只要有节能意识生活的每个地方都能做到节能。

2.3 太阳能等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是节能的趋势

太阳能热水系统,既节能环保,又方便安全。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我国已把开发利用太阳能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之一。地方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太阳能的应用推广,比如江苏省明确规定“从2008年1月1日起省内城镇区域新建的12层以下住宅及新建、改扩建的酒店、商住楼等公共建筑,都必须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

比如日本冲绳县系满市的新市政厅大楼采用的太阳能光电板技术。这幢大楼的建筑面积大约6000m2,大楼的南立面和屋顶大面积安装了太阳能光电板,光电板与其他结构相配合,组成了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遮阳体系。这套太阳能发电系统为大楼提供了大约12%的用电,而且光电板还能起到遮阳效果,使得大楼空调负荷降低大约25%。两个采光中庭设计在大楼中心,既保证了大楼的自然采光,也强化了自然通风的效果。根据使用评估核算,这些节能措施为大楼一次能源降低能耗约19%。

2.4 夜间通风

夜间通风的原理是利用夜间的冷空气将其引进屋内,通过冷空气与作为蓄热材料的围护结构进行热能交换,冷却建筑材料,达到蓄冷目的。在夏季,为了获得舒适的生活环境,往往人们都要利用空调来调节室内温度。而夜间通风可以将冷空气储存起来已达到调节室温的作用。这样即达到了调温的目的也节省了能源。

2.5 建立节水系统是必要的补充

在住宅建设规划时,要合理的将生活废水与厕所冲水的管线分开布线,对生活废水回收并处理成中水,再循环利用,用于园区绿化和冲厕用,形成一个节约用水的小环境。

3 结语

随着全世界能源危机的到来,节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急于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必须完善建筑节能管理体系,大力推广新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建筑节能理念,提高全民节能意识。

参考文献

[1] 吕晋梁.建筑节能浅论[J].太原科技,2006(7).

[2] 姚兵.推进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向前发展[J].施工技术,1997(12).

[3] 夏大明,王峰.住宅建筑节能与室内设计研究[J].江苏建筑,2005(3).

[4] 华虹,陈孚江.国外建筑节能与节能技术新发展[J].华东科技大学学报,2006(S1).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解读 篇4

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是中国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手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 中国就开始为民用建筑建立相应的建筑节能标准。1986年建设部发布了中国第一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即《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该标准适用于严寒寒冷地区的采暖居住建筑, 提出了节能30%的节能目标。1995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 发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 节能目标提高到50%。

随着南方建筑节能的发展, 2001年中国发布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该标准对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建筑热工采暖空调, 提出了与没有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节能50%的目标。2003年又发布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该标准对该地区居住建筑的建筑热工采暖空调同样提出了节能50%的目标。近年来, 围绕大力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部从规划、标准、政策、科技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先后批准发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几十项重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至此, 中国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 扩展到覆盖全国各个气候区的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从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全面扩展到所有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从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施工, 扩展到了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检测、评价、能耗统计、使用维护和运行管理, 从传统能源的节约, 扩展到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基本实现对民用建筑领域的全面覆盖, 也促进了许多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标准得以推广。

对新建建筑节能实施全过程监管

加强对新建建筑的节能管理, 是从源头上遏制建筑能源过度消耗, 防止边建设高能源消耗建筑、边进行节能改造的有效途径。为此, 条例在不增加新的行政许可的前提下, 对新建建筑节能实施全过程的监管, 主要体现在:

一、在规划许可阶段, 要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进行规划审查时, 应当就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征求同级建设主管部门的意见;对于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 不予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在设计阶段, 要求新建建筑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必须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按照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经审查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 建设主管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三、在建设阶段, 建设单位不得要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违反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施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注册执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工程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不执行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 有权要求其改正, 并及时报告。

四、在竣工验收阶段, 建设单位应当将民用建筑是否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作为查验的重要内容;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 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对新建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 还做了专门规定, 要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对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评和标识, 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测评结果予以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

五、在商品房销售阶段, 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向购买人明示所售商品房的能源消耗指标、节能措施和保护要求、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六是, 在使用保修阶段, 明确规定施工单位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内, 对发生质量问题的保温工程负有保修义务, 并对造成的损失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落实建筑能效标识制度

能效测评, 是指对建筑能源消耗量及其用能系统效率等性能指标进行计算、检测, 并给出其所处水平的活动;能效标识, 是指依据能效测评结果, 对建筑能耗相关信息向社会或产权所有人明示的活动。《条例》规定,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对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评和标识, 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测评结果予以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

为保证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的落实, 建设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一是通过设立专项科研项目, 组织专家和科研单位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二是颁布了《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和《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从管理机构、运行体制、政策规范、保障措施等方面确保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的落实;三是通过在全国不同气候区域依托建筑科研院所, 培育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机构, 培养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的能力;四是在18个省市试行建筑项目中开展建筑能测评标识, 从具体工程项目的应用对测评标识制度进行试点。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属于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其能耗相对一般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都比较高, 因此, 对上述建筑实行强制性的能效测评和标识制度, 一方面有助于从社会公众的角度监督上述建筑的业主或使用者节约用能, 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社会公众及相关主体的节能意识, 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 促使相关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从而推动建筑节能领域的技术进步。

条例明确改造资金筹措渠道居民应负担15%-20%费用

《条例》中的第30条是关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资金筹措渠道以及政府、建筑物所有权人等相关主体承担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费用的规定。中国既有建筑量大面广, 普遍存在能耗高、能效低、污染重的现象,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成为民用建筑节能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节能改造资金短缺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难以推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 由于需要改造的既有建筑的数量多, 因此对资金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 由于既有建筑的所有权分散, 尤其是居住建筑, 很难明确筹措改造费用的责任主体。因此《条例》针对不同产权类型的建筑明确改造资金筹措渠道和责任主体, 可以很好地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

(一) 第一款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政府机关办公建筑改造费用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安排改造费用, 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 同时可以加强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政府机关办公建筑是由政府财政出资建造, 政府作为建筑的所有权人和使用人, 因此应承担其节能改造的全部费用。

(二) 第二款是针对居住建筑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使用的公共建筑, 规定节能改造费用由政府和建筑物所有权人共同负担。对于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 由于建筑物产权过度分散, 节能改造回收期较长, 居民缺乏出资改造的积极性, 因此借鉴国外的实施经验, 从全社会节能和环保的角度出发, 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费用也应由政府承担较大比例。

但通过节能改造, 可以给使用者带来改善居住环境、节约使用能耗支持等多种收益, 因此居住建筑和公益事业使用的公共建筑的所有人及使用人也应承担部分改造费用, 但分担的比例应考虑居民的负担能力, 根据调研和问卷调查的结论, 建议居民个人负担改造费用的15%-20%左右。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出资比例可以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另行制定。

(三) 第三款是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既有建筑节能的改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资金需求量很大, 财政资金无法满足需求, 而居民个人可承担的比例有限, 因此可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 通过分享节能收益的形式回收资金。吸收社会资金的渠道是多样的, 例如在符合城市规划许可的前提下, 在建筑物顶部加层, 加层的租售收入可作为该建筑物节能改造的资金来源;还可以鼓励有资金实力的节能服务公司出资改造既有建筑, 国家可以给予节能服务公司在税收政策或金融政策上的优惠。只有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才可以保障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

安装供热系统计量装置 推广建筑节能

国务院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完成1.5亿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对于这一部分的改造建筑, 安装计量装置的费用采用国家补贴与业主自付的方式, 国家已制订了相关鼓励政策。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室内供热系统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可给予专项资金一定比例的补贴,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也规定对于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安装分项计量装置由"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资金"专项支付。如不在以上两项政策鼓励范围内安装计量装置则需利用其他渠道进行融资。同时, 结合《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相关规定, 我部也正在会同财政部等各部委研究适用范围更广、手段更为丰富的经济激励政策来推动安装热计量装置及民用建筑节能的发展。

财政部已出台《关于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007年专门安排补助资金9亿元, 用于对安装热计量装置的补助。目前北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将承担的任务进一步落实到所辖市 (区) , 并启动了相关能耗调查、制定改造计划等基础工作, 各地同时还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节能改造投融资模式及改造模式, 寻求本地节能改造工作的开展的最佳途径。天津、北京等地已率先开展了一批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试点工作。在过渡和南方地区, 各地也在积极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示范性工作, 开展了一批节能改造示范工程, 并且积极研究相关经济激励政策, 在节约能源, 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同时确保百姓利益。

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中应用

建筑是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重要领域, 中国太阳能、浅层地能等资源十分丰富, 在建筑中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条例》中第四条规定, “国家鼓励和扶持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我们正与财政部进行协商, 积极开展相关激励政策的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将发挥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和相应产业的发展。在安排使用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时, 加大对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设项目及技术含量高、推广价值大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设备研发和产品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

国家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发展, 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文件。具体包括:《财政部建设部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实施意见》、《财政部建设部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政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管理的通知》等。同时, 国家从应用模式、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技术支撑、能力建设五大体系做好引导和宣传。

邢台民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 篇5

管理办法

(草拟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推进建筑节能,建设低碳海绵城市,打造生态文明宜居环境,根据《河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邢台市关于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进建筑节能的实施意见》及国家、省、市关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自2017年5月1日起,全市行政区域内新建居住建筑均执行75%节能标准;新建民用建筑均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面普及一星级绿色建筑,鼓励发展二星级绿色建筑,示范创新三星级绿色建筑,2018年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40%及以上。

(一)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

(二)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

第三条 我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民用建筑节能和

和绿色建筑的要求。

第八条 国土部门在土地出让、租赁或者划拨时,应当将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确定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民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要求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者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

第九条 环保部门负责监督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建设项目大气污染排放、公用设备减震隔音措施、室内外环境质量监控、光污等指标的落实。

第十条 城管执法部门负责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项目周边环境等有关资料的指导、审核。

第十一条 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完成我市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节能改造任务,建立及公共建筑能效监控及测评制度,开展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工作,推进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的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对新建、改扩建的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要进行能源利用效率测评和标识。

第十二条 财政部门负责对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日常监管工作和能耗监测平台的运行维护经费给予必要保障。

第十三条 建设部门负责新建工程执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的日常监督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开展绿色建筑评价、节能材料产品和技术的专项抽测检查力度,确保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落实到位。大力开展可再生能源的

推广应用,加强节能材料、产品、工艺、技术的日常管理,建立备案登记公示制度,及时公布最新推广、限制和禁止使用目录。

第三章 设计和建设管理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建筑节能标准来委托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按规定需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还应按绿色建筑标准委托设计与施工,不得明示或暗示设计、施工等单位违反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设计、施工。

第十五条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省、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有关要求进行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省、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有关要求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未经审查或经审查不符合规定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不得使用。

第十六条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施工,编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施工方案,对施工现场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相关材料等进行查验,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的,不得使用。

施工单位不得擅自变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设计内容,并应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信息进行公示。

第十七条 监理单位应当根据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对施工活动实施监理。监理单位发现施工单位未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施工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改正;拒不改正的,应当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 鼓励取得设计标识的绿色建筑项目申报绿色建筑运营标识。项目单位在绿色建筑工程投入使用一年后,由各相关单位出具运行监测报告,向市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进建筑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申报绿色建筑运营评价标识。

第二十七条

市、县(市、区)城管部门应当牵头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负责完成我市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目标任务,加强技术指导。机关事务管理机构等有关部门应当具体组织系统内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制定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有计划、分步骤实施。

第二十八条

既有非节能建筑,除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外,在组织实施旧城改造、平改坡、政府直管公房及学生宿舍提质改造等项目时,应当同步实施建筑节能改造。

实施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优先采用建筑外遮阳、节能门窗、屋顶和外墙保温节能改造以及用能设备改造等经济合理的改造措施。

鼓励既有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改造。改造后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可以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申请绿色建筑评价识。

第二十九条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要求实施,改造完成后,节能改造实施主体应当按照相关标准组织验收。

第五章 保障和激励措施

第三十条

我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设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

筑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科学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材研发生产与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以及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节能项目的推广等。

第三十一条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节能改造费用,由本级人民政府纳入财政预算。

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从事民用建筑节能改造服务的企业,可以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分享因能源消耗降低带来的收益。

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国家规定,对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民用建筑节能示范和绿色建筑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第三十二条 列入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建筑项目,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生产、使用列入推广目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和新材料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有关部门可根据情况予以扶持。

第六章 附 则

浅析民用建筑物裂缝控制 篇6

关键词:民用建筑物裂缝控制

0引言

民用建筑物在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裂缝,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它是长期困扰着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难题,许多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倒塌也都是从裂缝的扩展开始的。因此,人们对裂缝往往产生一种破坏前兆的恐惧感。习惯的概念,甚至某些验收规范和某些工程现场都是不允许结构物上出现裂缝的。但是,近代科学关于建筑物强度的细观研究以及大量工程实践所提供的经验都说明,结构物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裂缝是一种人们可以接受的材料特征,如对建筑物抗裂要求过严,必将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科学的要求应是将其有害程度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1裂缝及产生裂缝的原因

所谓裂缝,是固体材料中的某种不连续现象,在学术上属于结构材料强度理论范畴。作为民用建筑物重要组成部分的混凝土裂缝,可以分为微观裂缝和宏观裂缝。混凝土的微观裂缝是在尚未受荷的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肉眼不可见的裂缝,肉眼可见裂缝范围一般以0.05mm为界《实际最佳视力可见0.02mm)。大干等于0.05mm的裂缝称为宏观裂缝。荷载试验表明,当混凝土受压荷载在30%极限强度以下时,微裂几乎不变动,到30%-70%荷载时,微裂开始扩展并迅速增加,到70%-90%荷载时,微裂显著地扩展并迅速增多,且微裂之间相互串连起来,直至完全破坏。

宏观裂缝即是微观裂缝扩展的结果,可以认为,混凝土有裂缝是绝对的,无裂缝是相对的,所谓结构的抗裂质量只是把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已。那么,结构物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结构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承受两大类荷载,即外荷载和变形荷载,统称为广义荷载,其中静荷载、动荷载和其他荷载等外荷载称为第一类荷载,而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陷等变形荷载,称为第二类荷载。裂缝的主要成因不外于以下三种,①由外荷载的直接应力,即按常规计算的主要应力引起的裂缝,②由外荷载作用,结构次应力引起的裂缝:③由变形变化引起的裂缝。国内外的大量调查资料显示,工程实践中结构物的裂缝原因,属于由变形变化引起的约占80%以上,属于由荷载引起的约占20%左右。

2控制裂缝应该防患于未然

民用建筑物包括范围很广,如砖石与钢筋混凝土的混合结构,各种砌块建筑,混凝土大板结构,高层建筑等,其裂缝种类繁多,如斜裂缝,竖向裂缝,水平裂缝等,裂缝的原因也较复杂如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收缩、冻融、冻胀、湿陷以及荷载的作用:不过,裂缝的基本原因仍可归纳为变形变化和荷载变化两大类。

民用建筑物的斜裂缝一般在窗口转角、窗间墙、窗台墙外墙及内墙上等处产生,呈八字形裂较普遍,而墙上的水平裂缝,由于上部砌体抗拉与抗剪强度的非均匀性,一般与斜裂缝互相组合出现,水平裂缝一般沿灰缝错开,而斜裂缝既可能沿灰缝也可能横穿砌块和砖块。竖向裂缝常出现在窗台墙上。宙孔的两个下角处,有的出现在墙的顶部,上宽下窄,多数窗台缝出现在底层,二层以上很少出现。裂缝一般在施工后不久(1-3个月)就开始出现,并随时间而发展延续至数月,有的数年才稳定。建筑物的严重裂缝直接威胁建筑物的安全,成为工程使用的重大隐患,有些裂缝虽然没有达到使建筑物倒塌的危险程度,但由于精神作用以及建筑装修及美观方面的原因,也常常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因此,裂缝控制非常必要,控制裂缝应该防患于未然,首先尽量预防有害裂缝,防不住的就堵,堵不住再排(有防排水要求的工程),重点在防。实践证明,只要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为了控制裂缝,从设计而言,应根据实际施工条件进行计算,应有足够的构造筋,合理选择断面,做到“抗”与“放”结合。例如,在设计方案确定后,结构物和地基的刚度、强度、弹塑性质都在随时间变化,最不利的沉降,将在建成后一定时期发生。以“放”为主,必须满足建筑物使用时极限变形的要求,如柔性基础、设置沉降缝等,以“抗”为主,必须满足建筑物材料极限强度的要求,并且满足不出现有害裂缝的要求,如在混合结构中提高整体性,砖石结构中至少在顶部或中部设置几道圈梁等。从施工而言,应尽力保证设计要求的实现,应加强养护,控制水泥用水量,防止风吹日晒及过早拆模等,如施工中的养护问题,混凝土养护条件,包括混凝土潮湿状态及养护温度,对强度发展有很大影响,如果混凝土潮湿状态低于相对湿度的80%,水化几乎会完全停止。有实践数据资料表明,在入模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干燥状态比湿养护状态强度显著降低且随龄期增长而变化,3天时强度降低21%,28天强度降低27%。在早龄期良好的温湿是非常重要的,缺少湿养护使混凝土强度降低的原因除了水化受到抑制外,由于干缩可能引起内应力和微裂缝也是混凝土强度降低的原因之一。而保待长时间湿润状态,不受风吹日晒,不仅会减少收缩还会提高极限拉伸约30%,只要设计和施工都了解控制开裂的过程并能有机配合,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民用建筑节能和建议 篇7

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 长此以往, 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不断枯竭, 人类不得不将发展转向了成本较高的资源, 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 使建筑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 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 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空间, 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 既能达到节能的效果, 又能改善民生。

2 民用节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不够成熟。

近几年来技能技术发展很快, 但在具体的实施和操作中一般都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的硬性规定, 例如在高层建筑中适合高层建筑的经济、适用、可靠的节能技术还不够成熟, 不能依据本地的特点实施适合本地的节能建筑体现不出本地的文化和地域特色。外墙围护结构节能体系的表面材质选用, 建筑材料的保温、防火、抗腐蚀性等的研究不够深入, 对一些建筑节能设施的资金投入不足, 如与建筑融为一体的太阳能资源, 废水的回收再利用等, 由于一些节能设备的费用较高, 使节能长期处于一种空头的示范状态,

2.2 民用建筑的节能设计不足。

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 有的设计人员对节能设计及规范没有足够的重视, 也不够熟悉。在建筑防火设计中首层与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出入口处作防火分隔, 但目前在带有地下室的多层住宅设计中, 却普遍忽略了地上、地下部分的防火分隔。在安全疏散设计中有的商住楼建筑中, 商店与住宅部分共用一个楼梯, 且两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出入口没有分开设置, 而多层住宅设计中, 为控制建筑面积, 地下室层高降低到2.20m, 致使地下室楼梯平台下净高不足2m或楼梯段处净高不足2.20m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民用节能建筑的节能设计。

2.3 建筑专业施工图不规范。

在施工图审查的过程中, 总平面图缺项问题, 发现总平面图存在的问题占总数的90%以上, 大部分设计的总平面图中只有建筑单体的平面定位, 缺少建筑间距、广场 (含停车场) 、道路布置及道路的转弯半径、宽度、交叉点、变坡点标高、坡度、坡向等竖向设计内容。它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集中表现在中小型设计单位。一般是缺少总平面图或总平面图的设计深度严重不符合建设部批准发布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我们要严格实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相关规定, 为规范建筑市场行为, 提高工程设计质量, 从源头上杜绝建筑工程的事故隐患。

3 节能建筑设计的建议

3.1 整体与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建筑整体

及玩不环境的设计是建立在周围的环境基础之上的, 通过选址、设计与外部环境的设计达到节能的目的。首先要选址合理, 依据周围的气候、地形、水质和土质等特点进行民用建筑的设计, 充分结合相关因素为节能建筑提供条件, 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其次合理的外部设计, 创造节能的有力环境要在建筑周围有一定的树木和相关的保护植被等来阻挡噪音及污染, 创造人工的自然环境。再次, 合理的规划与体型设计。合理的规划与体型设计能有效的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 如在沿海湿热地区引用自然通风对节能非常重要, 在建筑上采用风洞, 形成自然风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同时依据不同的季节, 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 选择一个适合该地区的气候环境的最佳的节能建筑。

3.2 建立健全内部的技术管理体系, 加强建筑方案的评审工作, 建筑方案合理与否。

直接影响其他专业方案的优劣, 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建筑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节能效果的好坏, 因此建筑方案要做到符合国家现行规范及强制性条文规定的要求, 使其拥有先进的技术、适度的经济原则。遵守法规, 排除干扰, 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设计计划。排除干扰, 克服随意性, 如果一味迁就业主, 盲目许诺, 最终将会丢掉信誉, 丢掉市场。

3.3 加强勘察设计质量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在勘察设计单位改企建制后, 勘察设计市场的竞争, 将是质量和人才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全力推进勘察设计单位的体制革明晰产权关系, 充分调动广勘察设计人员的积极性, 在行业内营造一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政策宽松的社会环境, 构筑一个能形成良性循环的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自律、中介服务、政府监督、设计保险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标准规范培训, 努力提高注册人员和勘察设计骨干的专业技术素质。我们只有树立质量意识, 强化质量意识, 才能不断地提高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水平, 并充分发挥建筑专业在工程设计中的龙头专业的作用。

3.4 建立和完善建筑能耗的检测、统计、审计和披露制度。

目前我国尤其应该重视建立建筑能耗的后期跟踪和披露制度, 将建筑寿命周期内的能耗统计和披露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 并制定一套公正规范的建筑节能检测手段, 不断完善节能建筑的责任追诉制。实现对建筑的节能检测的标准化, 将建筑能耗变成国家和老百姓都能看得见、算得清的明白账, 不是做成节能技术示范一纸空文建筑。

3.5 鼓励和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为了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 降低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要求有关政府应当安排民用建筑节能资金, 用于支持民用建筑节能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以及民用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节能项目的推广。国家鼓励和扶持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对具备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的建筑, 政府应当引导金融机构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以及民用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等项目提供支持, 建设单位应当选择合适的可再生能源, 用于采暖、制冷、照明和热水供应等。

总结

我国民用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 能源浪费又十分严重。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将远远超过我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 为了避免国家的能源生产难以长期支撑这种浪费型需求, 因此组织大规模的民用节能建筑节能, 将避免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节能必须依靠使用者落实, 节能建筑依靠建设者落实;建筑节能更加依靠管理和宣传, 节能建筑更多依靠技术和材料;没有绝对的节能建筑, 只有相对的建筑节能;推进建筑节能需要真正落实节能建筑。

参考文献

[1]陈小荣.建筑专业施工图审查常见问题[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7 (3) .

[2]江锦兰.施工图审查中常见的建筑设计问题[J].建筑设计管理, 2006 (2) .

[3]侯建新.浅谈建筑给排水施工图审查[J].四川建材, 2007 (6) .

[4]刘素萍.建筑节能与围护结构[J].工业建筑, 2001 (7) :6-7.

民用建筑楼面裂缝分析 篇8

1 裂缝的分类

1.1 按客观原因分类

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裂缝原因从客观上有两类;一类是由结构上的荷载作用引起的;另一类是由使结构发生变形作用引起的。由前者引起的称为荷载裂缝 (或受力裂缝) , 由后者引起的称为变形裂缝 (或非受力裂缝) 。这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裂缝。

结构上的荷载, 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永久荷载, 例如结构自重、土压力、预应力等;第二类是可变荷载, 例如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和积灰荷载、吊车荷载、风荷载、雪荷载等;第三类是偶然荷载, 例如爆炸力、撞击力等。此外, 属于荷载范畴的还有如地震、泥石流、洪水、风暴等。本书涉及到的荷载裂缝是指在常遇的第一、二类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裂缝。受力裂缝根据受力的性质的不同, 有受压裂缝、受拉裂缝、受弯裂缝、受剪裂缝和受扭裂缝等。

使结构发生变形的因素也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结构材料在硬化过程中发生的体积变形, 这种变形因素对现浇混凝土结构以及用龄期短的混凝土砌块砌筑的结构影响较为明显。第二类是结构所处环境气候 (温度、湿度) 的变化, 这种变化使结构发生均匀或不均匀的体积变形 (热胀冷缩、湿胀干缩) , 这种变形因素特别是后者对地处气候经常突变或暴晒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以及火灾中的结构影响较为明显。第三类是建筑地基的沉降、湿陷和膨胀变形。这种变形对基础设计欠妥、软弱地基、湿陷性和膨胀土地基以及场地地基不均匀的结构影响较为明显。此外, 钢筋在混凝土中生锈, 锈蚀物的膨胀变形, 虽然不会导致结构发生变形, 但会使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胀裂甚至脱落。变形裂缝根据变形性质的不同, 有温度 (热胀、冷缩、冻胀) 裂缝、收缩 (干缩) 裂缝、沉降 (沉陷) 裂缝、钢筋锈蚀裂缝等。由于温度 (冷缩) 与收缩 (干缩) 儿乎都是同时存在的, 故习惯统称为温度收缩裂缝。此外, 根据变形约束的性质不同, 变形裂缝又可分为结构体系约束裂缝和结构局部约束裂缝。

由上述客观原因引起的裂缝, 绝大多数通过人们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是可以避免和控制的, 但有些则是难以安全避免的, 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微小的受力裂缝, 结构粉刷层表面细小的温度收缩裂缝等。

1.2 按主观原因分类

按裂缝原因从主观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设计使用方面的;另一类是施工材料方面的。由设计使用不妥引起的原因有:例如对于荷载裂缝往往是由于未经计算或荷载漏项或少算、误算荷载或改变使用用途, 荷载增大等;对变形裂缝往往是在混凝土构件配筋时未考虑沮度收缩的不利影响, 在砌体结构选用砂浆强度等级时。未考虑屋面热胀对顶层墙体的不利影响、未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沉降缝等。由于施工不当引起的原因有:例如施工时所用材质差、人工挖孔桩基施工抽排水过度、混凝土结构或砌体结构工程未按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施工等。由于材料使用不当的情况有:使用过期水泥、不同品种水泥混用、缓凝剂掺量按减水剂掺量使用等。

2 民用建筑楼面裂缝的特征和种类

2.1 民用建筑楼面裂缝的特征

裂缝的位置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约束, 二是抗拉能力。对楼板来说, 约束最大的位置在四个转角处, 因为转角处梁或墙的刚度最大, 它对楼板形成的约束也最大。同时沿外墙转角处因受外界气温影响, 楼板成为收缩变形最大的部位。一般来说, 楼板内配筋都按平行于楼板的两条相邻边而设置, 也就是说, 转角处夹角平分线方向的抗拉能力最为薄弱。故大多数板上裂缝都出现在沿外墙转角处, 而且呈45°斜向放射状。

2.2 民用建筑楼面裂缝的种类

2.2.1 结构裂缝。

虽然现浇楼板承载力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但由于预制多孔板改为现浇板后, 墙体刚度相对增大, 楼板刚度相对减弱。因此在一些薄弱部位和截面突变处, 往往容易产生一些结构性裂缝。例如:墙角应力集中处的45°斜裂缝, 板端负弯矩较大处的板面裂缝等。

2.2.2 温差裂缝。

由于温度变化, 混凝土热胀冷缩而形成的裂缝, 此类裂缝一般集中在东西单元的房间以及屋面层和上部楼层的楼板。

2.2.3 收缩裂缝。混凝土在塑性收缩、硬化收缩、碳化收缩、失水收缩过程中易形成各种收缩裂缝。

3 民用建筑楼面裂缝的防治对策

3.1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研

究开发泵送条件下的低收缩率的干硬性混凝土, 专门用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工程上。严格控制水灰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 减小、空隙率和砂率以减少收缩量, 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有条件的不妨采用“放”的特殊构造措施。例如, 可将端跨设计成简支板的形式, 即在楼板与梁之间设置施工缝隔离。对于一般混凝土楼板表面的龟裂, 可先将裂缝清洗干净, 待干燥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用表面涂刷封闭。施工中若在终凝前发现龟裂时, 可用抹压一遍处理。

3.2 在混凝土浇捣前, 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避免过多吸收水分。

浇捣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度。在楼板浇捣过程中更要派专人护筋, 避免踩弯面负筋的现象发生。通过在大梁两侧的面层内配置通长的钢筋网片, 承受支座负弯矩, 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

3.3 混凝土楼板浇注完毕后, 表面刮抹

应限制到最小程度, 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 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楼板浇注后, 对板面应及时用材料覆盖、保温, 认真养护, 防止强风和烈日曝晒。

3.4 施工后浇带的施工应认真领会设

计意图, 制定施工方案, 杜绝在后浇处出现混凝土不密实、不按图纸要求留企口缝以及施工中钢筋被踩弯等现象。同时, 更要避免在未浇注混凝土前就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而导致梁板形成悬臂, 从而造成变形等现象的发生。浇注后, 当楼板出现裂缝面积较大时, 应对楼板进行静载试验, 检验其结构安全性, 必要时可在楼板上增做一层钢筋网片, 以提高板的整体性。

3.5 严格施工管理, 浇捣楼板混凝土

时, 必须铺设操作平台, 防止施工操作人员直接踩踏上皮负弯矩钢筋。同时加强浇捣楼板混凝土整个过程中的钢筋看护, 随时将位置不正确的钢筋复位, 确保其位置准确。设计楼板底模及支架时, 应充分考虑能够满足承受各种可能的施工荷载的需要。混凝土浇捣后, 必须留有足够的养护时间。

在施工过程中, 还要适当地控制施工速度, 严格施工操作程序, 不盲目赶工。杜绝过早上传、上荷载和过早拆模。做到科学施工, 坚决摒弃违反科学的蛮干的做法。只有这样, 才能使当前民用建筑楼板结构裂缝的这一质量顽症得到有效遏制。

4 结语

民用建筑楼面出现裂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当我们在研究裂缝的形成原因时, 需要分清是设计、使用失误引起的裂缝, 还是施工、材料使用不当引起的裂缝。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进而解决楼面裂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陆根良.建筑裂缝治理指南, 2004

[2]罗国强, 罗刚, 罗诚编著.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裂缝控制技术, 2006

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 篇9

高层建筑火灾危险大, 成灾因素多, 一般来说以下三个方面最为突出:

1.1 火势蔓延速度快

实验表明, 热烟气在竖向管道中上升的速度达3~4m/s。高层建筑中有许多的竖向井道, 例如共享中庭、电梯井、楼梯间、竖向管道、通风管道等。发生火灾时, 由于竖向通道的“烟囱效应”, 火势会沿着竖向井道迅速在垂直方向蔓延。另外, 在高层建筑中, 如果是大跨度、大空间的高层建筑, 着火后也会迅速蔓延形成大面积火灾。

1.2 人员众多, 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规模大, 有的建筑面积达到惊人的数十万平方米。在“911”恐怖袭击中倒塌的美国世贸中心, 总建筑面积有93万m2, 员工5万多名, 每天访客量高达8万人次。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 由于被困人员求生本能和恐慌, 容易发生拥堵踩踏等情况。高层建筑的层数较多、高度较高, 人员的疏散主要靠楼梯, 从着火楼层到室外地面或是避难层的疏散距离长, 从楼梯疏散所用时间也长。同时燃烧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气体, 直接对受困人员构成威胁, 烟雾还影响能见度, 增加疏散的难度。

1.3 建筑规模大, 扑救难度大

高层建筑的火灾扑救工作难度相当大:

1.3.1 内部灭火救援人员难以深入作战

高层建筑着火, 楼内人员一般只能补救初起火灾, 应对大面积的火灾, 还是依靠专业消防人员。

1.3.2 登高困难, 不易接近火点

当高楼失火, 消防人员徒步登高, 不仅消耗体力, 还会与自上而下的疏散人员相遇, 耽搁灭火战机。消防电梯设置数量终究有限, 火灾时运送的人员和装备器材又比较重, 耽误控制初起火灾的有利时机。

1.3.3 用水量大, 供水困难

扑救高层建筑火灾需要特种登高消防车、排烟消防车和抢险救援车, 消防用水量大, 常因供水不足而贻误战机。

2 高层建筑防火安全对策

建筑的防火设计是建筑专业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总平面布置及建筑平面布局等方面重视防火设计, 合理布局, 合理确定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堆场等之间的防火间距。在确定防火分区、防烟分区、安全疏散及内部装修设计时, 一定要符合国家消防技术规范的要求。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相比而言, 除要设计安装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外, 还应关注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2.1 严格设置防火分隔设施

在高层建筑内应该按合理的面积区划设置防火分隔设施。在水平方向, 设置防火墙、防火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物在楼层的水平方向上分隔出防火分区。对一些局部分隔确有困难的, 可采取防火水幕分隔。严密阻止火灾的蔓延。

2.2 合理设计疏散楼梯

发生火灾时, 普通电梯不能作为疏散之用。最主要的疏散通道是楼梯。高层建筑的楼梯间应该设计成防烟楼梯间、封闭楼梯间或者室外楼梯。防烟楼梯和封闭楼梯不但能在火灾时起到隔离热烟气和有毒气体的作用, 还能减缓火势蔓延。设置疏散楼梯的数量要符合规定, 疏散楼梯应分散布置, 这样有利于人员朝多个方向疏散, 避免火灾时人流拥挤, 也可以防止多部疏散楼梯同时被烟火封堵的情况发生。

2.3 合理设计防排烟系统

火灾中, 对人员威胁最大的并不是火焰, 由于火焰高温造成的人员伤亡数远远少于由浓烟和有毒气体造成的人员伤亡数。据日本、英国对火灾中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统计, 由于CO中毒窒息死亡或被其他有毒烟气熏死者, 一般占火灾总死亡人数的40%~50%, 最高达65%以上;而被火烧死的人当中, 多数是先中毒窒息晕倒后被烧死的为了有效控制火灾烟气的流动蔓延, 及时排除烟气, 提高逃生通道的能见度, 保证被困人员疏散, 减少扑救难度, 应合理设计高层建筑的防排烟系统。

2.4 设置避难层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 “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 应设避难层 (间) ”, 还规定:“避难层的设置, 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1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 不宜超过l5层”。在此, 笔者认为可提高设防标准, 首层至第1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 “不得”超过l5层。当有火灾等紧急情况发生时, 建筑内的人员可先就近到避难层暂时躲避, 临时避难, 等待救援。避难层的装修材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

2.5 设置消防电梯

消防电梯的主要作用是:供消防人员携带灭火器材进入着火楼层灭火;抢救疏散受伤或老弱病残人员;避免消防人员与疏散逃生人员在疏散楼梯上形成“对撞”, 既延误灭火战机, 又影响人员疏散;防止消防人员通过楼梯登高消耗体力, 不能保证有效投入战斗。《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消防电梯能在1min内从首层到达顶层, 即是为消防人员快速到达着火楼层展开扑救。消防电梯的数量根据楼层建筑面积来确定。

2.6 加强高层建筑消防管理

高层建筑防火功能齐全、消防设施完备, 但也必须加强建筑消防安全管理, 保证消防设施设备的完好, 配套建设, 更注重长期维护, 这样才能发挥建筑消防设施的预期作用。同时开展对建筑使用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 提高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火灾避险能力。

3 结语

可以预见, 高层建筑的发展将还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一定会出现一些新的消防问题。我们应加强建筑消防研究, 不断提升建筑消防水平, 提供更好的可靠的建筑消防技术服务, 满足社会公众对高层建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麒蘅, 卢国斌.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S1) .

民用房屋建筑 篇10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房屋漏水,防渗技术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的建筑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和景象, 成为城市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但在看到城市建设新变化的同时, 我们必须要正视的问题是城市工业与民用建筑房屋的漏水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的工业和民用建筑房屋在建设完工后近九成的房屋存在漏水现象, 房屋漏水问题给居住者和使用者带来了诸多烦恼, 影响了居住者和使用者正常生活和生产的需求。为此, 有些居住者和使用者将建筑企业告上法庭, 为了解决这些纠纷及维护好企业自身的形象, 不惜投入大量的额外成本去治理建筑房屋漏水, 但是治理效果不明显, 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房屋漏水问题, 建筑行业始终走不出房屋漏水的“怪圈”。

1 建筑外墙防渗漏技术分析

造成工业与民用建筑 (以下统称工民建) 外墙渗漏的关键问题是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有关的标准进行抹灰砌墙, 致使完工后经常会在墙体的薄弱位置出现渗漏现象, 如砖墙墙体与混凝土墙体交接处、搭设爬架时预留的一些孔洞处、钢管穿过墙体的孔洞处以及外墙的配电箱处等。为了能解决工民建墙体外墙渗漏问题, 在工民建外墙防渗漏技术的施工过程中, 主要采用小砌块防渗漏与混凝土墒板防渗漏有机相结合的防渗漏技术方式。其中, 小砌块防渗透技术主要是利用小砌块收缩性小的特点来防止小砌块墙体在受到雨淋或者水侵速速膨胀或者收缩, 能有效避免墙体裂缝渗水现象的发生。在用小砌块堆砌墙体时, 应尽量选用外观光洁符合标准的砌块, 砂浆配比度要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标准进行配比, 同时在砂浆的搅拌过程中要搅拌均匀, 以防因搅拌不均或者砂浆中混有其他杂质引起墙面出现收缩裂缝, 导致墙体强度降低出现更大的裂缝。混凝土墒板防渗漏技术主要应用在外墙翻口和楼层平台, 其技术原理是对墙体装外墙模板, 实施对外墙翻口和楼层平台的混凝土浇筑, 防止楼层接口处外膜漏浆引起混凝土疏松, 凝固不牢出现裂缝造成渗漏现象的发生。

2 建筑屋面防渗漏技术分析

根据对工民建房屋渗漏现象调查得知, 最常见的渗漏部位是檐沟、出气孔管道及落水口。因此, 建筑行业在施工时要严把屋面板施工质量关和加强对平层房屋防水工程的质量监管。在具体的屋面防渗漏施工环节中, 首要做的工作就是对防渗漏材料的选择、天沟檐沟基层的检查、屋面找平及采用何种混凝土浇筑方式;防渗透材料的选择要在符合行业施工技术标准及满足建筑使用者和居住者需求的条件下进行选择;为了避免因屋面平整度及密实度不够引发排水不畅导致屋面渗漏, 应在屋面防渗漏工程施工前对天沟檐沟及屋面进行细致的检查, 为找平层工作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避免因找平层没有找平导致雨天积水过多引发屋面渗漏。此外, 在屋面进行浇筑钢筋混凝土施工时, 应根据天气情况进行施工, 避免在气温过低的情况下浇筑混凝土出现冷缝导致渗漏, 值的提出的是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要保持持续性浇灌, 不能间歇, 并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 防止因混凝土表面出现钢筋裸露、蜂窝、麻点面等问题造成渗漏。

3 建筑墙体裂缝防渗漏技术分析

墙体裂缝不仅是造成工民建房屋渗漏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是影响建筑整体质量的杀手。如果不控制建筑墙体裂缝问题, 轻者会因裂缝渗漏影响建筑使用者和居住者正常生产和生活, 重者会因墙体裂缝造成建筑墙体强度下降, 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物会瞬间坍塌, 危机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通常来讲, 造成建筑墙体裂缝的主要是因建筑材料选用不符合标准, 建筑形状不对称, 建筑物地基未夯实地基沉降等问题造成。所以, 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应严格按照建筑施工标准要求选择, 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混凝土进行浇筑, 避免因混凝土伸缩沉降引起墙体渗漏;结合建筑物所处位置的土质和建筑物形状, 合理设置沉降缝、伸缩缝及防震缝, 避免因建筑形状不对称在受到地震等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墙体裂缝进而引发渗漏问题的发生。

4 建筑厨房、卫生间防渗漏技术分析

工民建房屋的卫生间和厨房是用水较多的区域, 也是渗漏问题最严重的位置。卫生间、厨房渗漏不仅影响上、下层居民之间的邻里关系, 更重要的是会因渗漏问题产生一些安全隐患, 如水渗漏到电器上使其短路引发火灾等, 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因而建筑企业应对工民建的厨房、卫生间防渗漏工程给予重视。厨房、卫生间防渗漏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区域注入一定量的水来检验是否有明显的渗漏区域, 如果有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然后严格按照防水工程施工标准对施工区域粉刷防水涂膜。其中, 在建筑工程设计时应注意卧室、客厅的地面不能与厨房、卫生间地面齐平, 应高于厨房、卫生间地面约5cm, 避免因厨房、卫生间内的水溢流到客厅或卧室影响人们正常生活。此外, 对于厨房、卫生间的地漏位置要加强防渗漏技术措施。

5 结语

总之, 对于工民建房屋渗漏的“怪圈”, 我们要给以正视, 所谓的房屋渗漏“怪圈”, 究其根源是建筑开发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加强对防渗漏技术的分析研究, 只重视进度、成本控制目标而忽略质量、安全的控制, 不愿投入资金, 轻视建筑房屋漏水的危害性。因此, 只要建筑企业不断加强对防渗漏技术的研究和探索, 树立质量第一的企业理念, 相信走出房屋漏水“怪圈”的日子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传德.屋面工程设计与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大型施工机械下一篇:环境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