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差异

2024-06-25

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差异(精选十篇)

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差异 篇1

一、日常交际中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和历史文化。在大量的英语单词中,我们很难找到完全等价的汉语对应词。在汉语中,我们称呼人常常用“老张、小王、李同志”之类的词语。在英语中,人们通常都是用Mr, Mrs, Miss或Ms加上姓氏来称呼对方,而且熟悉之后就直接称呼名字,把姓氏都省略了,这样才显得随和,关系融洽。

在汉语里,问候语一般只是见面后的寒暄,一种表示善意的应酬,并不用来交换特别有用的信息。虽然人们见面常问“吃过没有?到哪儿去呀?买菜回来了?”等,但其实多数情况并非就是要求对方郑重其事地正面回答,这只是一种问候。我们的问候往往是表示关切。但英美人没有这种习惯,会一本正经地将这种问话当成问题,可能会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老是问这些问题?这是我自己的事情。”

因为文化差异,某种说法在一种语言中认为是正常的,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看来可能感到不可思议,有时甚至可能会使人感到尴尬或觉得受到了伤害。一位外籍教师看到一女学生新穿一件漂亮的连衣裙,高兴地说:“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这位女学生不好意思地说:“No, no.This is an ordinary dress.”这一回答使得外籍教师既惊讶又不快:她怎么这样回答?是不是我的审美观太差了?难道我说的不是事实?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和西方人对赞扬和赞美之词所作的反应不同。中国人认为谦虚是美德,虚心使人进步。听到别人的赞扬,即使心里高兴,嘴里也是讲“不行,不行,您过奖了”之类的话。而西方人对我们的这种谦虚难以接受,会认为是不诚实,不合作,会感到很尴尬。

中华民族是比较注意人际关系的。在人们的日常交谈中,常常涉及个人问题,如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等,认为这是关心、友好、亲密。可是在西方,人们见面时,不会开口就问“How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earn?Are you married?”,甚至“What does your husband/wife do?What about him/her?”等问题。而在汉语中,这种情况是司空见惯的。在英美国家,人们忌讳问及工资收入、家庭背景、个人活动等私事,他们不轻易打听别人的私事,对爱管闲事的人表示反感。一般来讲,问对方年龄是不礼貌的,尤其是问女士年龄。收入对他们来讲,也是个人的事情,没有告知别人的义务。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只有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

目前,我们的教材越来越多地采用了一些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真实材料”,这些材料中,有许多部分涉及场合、身份、相互关系等社会因素。教师也应就此有目的地进行文化差异方面的讲解。在汉语中,landlord(地主),capitalis(资本家)等词,往往与“剥削、压榨、欺辱”相关联。但在英语国家却往往具有积极的涵义。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比喻、成语或谚语常常是贬义的。如:“狗嘴吐不出象牙”、“狗仗人势”等,因为中国人把“狗”看成下贱的东西,用它来骂人。而在西方国家,“狗”被看成是人类忠实的伙伴。所以,在英语中,“狗”常常带有一定的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屋);lucky dog(幸运儿)。有时候是中性词,如a barking dog(急躁易怒的人)。

英语中有些成语,字面与汉语中的的某些词语相近,但含义相去甚远。如:to eat one’s words字面上与汉语“食言”类似。可是汉语中“食言”是指说话不算数,不履行诺言。要表达这种意思英语中另有一个短语to bread one’s word。至于to eat one’s word,它的意思是收回以前所说的话,承认说错了。英语中有句成语“No context, no text.”英汉两种语言是在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生活、风俗习惯条件下自然形成的。在词汇含义、表达方式各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脱离了上下文以及有关的背景和环境,是无法准确理解的。

三、重视文化差异,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即具备“造出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因此,成功的英语教学法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言语的得体性意识”。

(二)构建社会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相结合的课堂模式。

1. 课文文化背景介绍

教师概括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扫清由于汉英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帮助学生理解深层的文化内涵。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生动展现目标文化的各个方面, 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全面感受目标文化。

综上所述,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文字无处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既教文化又教语言,寓教文化于教语言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王振亚.语言与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影响与对策 篇2

一、中英文化差异的由来及影响

英语的发源地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所以英语中很多词汇及习惯表达方式都与水(water)密切相关。而汉民族在广袤的欧亚大陆生息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很多的词与土有关。以花钱“大手大脚”为例,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却是“挥金如土”。可见,中英两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文化差异的重要缘由。文化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如果我们不熟悉一个国家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意义就茫然。”文化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中国人喜欢从宏观上看待事物,西方人卻愿意从微观上入手。中国古代的人将世界万物分成金、木、水、火、土五行,而西方的人却从微观上认识事物,研究细胞之间是怎样交换物质的等等。

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分析归纳,认为中英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称呼语。如:“I’m sorry to trouble you,comrade.”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comrade应改为Sir 或Madam。又如:“Can you help me, Uncle Wang?”应改为“Can you help me, Uncle Tom?”英语中的称呼是Mr.,Miss,Mrs.后面接姓,uncle,aunt等习惯接名。

2. 感谢和答谢。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如,当别人问:“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通常回答:“Yes, please.”或者“No, thanks.”

3. 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如:——Your skirt looks nice. ——Thank you.但介绍某人应该不用赞美性、描绘性的语言。如,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 很明显,pretty, very good不符合英语的习惯,所以应该改变措辞进行介绍: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 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在写作或介绍中国的历史人物、成语俗语时,我们应该加以说明和解释,如“Confucian”:Confucian, who was a great educator, thinker in ancient China.又如成语“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display one’s slight skill before an expert.),则应该说成“to teach a fish to swim”更符合英语习惯。

4. 隐私。“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doing?”这样的问话方式在英语里不受欢迎。“What’s your name? ”也不受欢迎,即使必要问时,也应该是:“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

5. 词汇的文化内涵。如“red flag”,常理解为引人生气的事;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则表示亏损、负债。又如:Smith can do nothing in the company because he is just a small potato there. (史密斯在这家公司起不了什么作用,因为他在那里是个小人物) “a small potato”是“小人物”之意,而非“小土豆”。汉语的“红包”,英语里是“lucky money”。

二、解决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问题与对策

1. 英语民族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是:某一主体→它的行为→行为的客体→行为标志。这一思维习惯在英语句法结构顺序上表现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汉民族反应现实要素的思维顺序是:某一主体→它的行为的标志→它的行为→行为客体。相应的汉语句法结构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如:No one gets up earlier than he. 没有人比他起的还早。/We have a meeting every week. 我们每周开一次会。从这两个句子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人的思维在句子上的不同体现。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从而杜绝“I very much love it.”的表达方式。

2. 英语词义多变,词义往往取决于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以动词cut和形容词last为例:to cut wheat 割麦子;to cut a cake 切蛋糕;to cut fingernails 修指甲;to cut one’s hair 理发。/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 他是最后来的。/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 他最不配干这个工作。/He is the last man to consult. 根本不宜找他商量。/This is the last place where I expected to meet you. 我怎么也不会料想到会在这地方见到你。

同样,汉语某些词在用英语表达时也有很大的变化。如:敲门knock at the door;敲警钟sound the alarm;钟刚敲过四点The clock has just struck four;敲锣打鼓迎新年to beat drum and gongs to greet the new year;敲边鼓to speak and act to assist sb;敲竹杠take advantage of sb’s being in a weak position to over charge him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类词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词的多义性。

教师不能脱离句子和文章内容孤立地讲解词义,不能将单词意义抽象化,而应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使学生掌握其含义。

3. 英语句子是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句子,单句只允许一个谓语动词或并列谓语动词,再出现动词就得名词化。而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它既没有词形变化,也可以几个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连用。如:He admires the President’s stated decision to fight for the job. (他对总统声明为保住其职位而决心奋斗表示钦佩。)而学生受中文的影响,及对英语谓语动词结构的了解不够,在写作中常出现错误。

误:There were thousands of common citizen join the mourning meeting.

正:There were thousands of common citizens joining the mourning meeting.

误:I think learning English is hard, because learning English have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remember.

正:I think learning English is hard because if you learn English, you have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to remember.

汉语连续使用动词,而英语可能需要用到某种从句或名词化动词来表达。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英语是以动词为中心的句子,并加强训练,这种状况会很快得到改善。

4. 无论英语句子怎么变化,多么复杂,句子成分不外乎主、谓、宾、定、状、补六类。其分析方法也大致相同:先确定主干,再理出分支,顺藤摸瓜,因势利导,分析句子时化整为零,表达时化零为整。

如:First put forward by the French mathematician Pierre de Forma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theorem had baffled and beaten the finest mathematical minds, including a French woman scientist who made a major advance in working out the problem, and who had to dress like a man in order to be able to study at the Ecolab Poly-technique.

這个定理,先是由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皮尔法特提出,曾使一批杰出的数学大师为难,包括一位法国女科学家,她在解决这个难题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她曾女扮男装,为了能够在伊科尔理工学院学习。

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主干主语是the theorem,谓语是had baffled and beaten,宾语是the finest mathematical minds。前面是过去分词作状语,后部分是过去分词作状语,其中过去分词里带有定语从句。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析句子效果明显。

又如:Whereas a woman’s closest female friend might be the first to tell her to leave a failing marriage, it wasn’t unusual to hear a man say he didn’t know his friend’s marriage was in serioustrouble until he appeared one night asking if he could sleep on the sofa.

一个女人最亲密的女性朋友可能是第一个告诉她离开了失败婚姻的人。而一个男人听到他的朋友问他,今晚是否可以睡在他家的沙发上,直到这时,他才知道朋友的婚姻已非常糟糕,这种男人间的相处方式是很平常的。

该句的主干主语是it形式主语,真正主语是不定式短语“to hear a man say he didn’t know his friend’s marriage was in serioustrouble until he appeared one night asking if he could sleep on the sofa”,谓语是系表结构“wasn’t unusual”。

5. 英汉语的词序差异大。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词序成了重要的语法形式,即汉语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词在句中的排列顺序来表示。如:我帮弟弟(I help my younger brother.);弟弟帮我(My younger brother helps me.);帮助我弟弟(Help my younger brother.)。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以下这样的句子。

误:A lot of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is hard.

正:It is hard for a lot of students to learn English.

误:Mother will take a long time to do…

正:It will take mother a long time to do…

在词序方面学生经常犯错误,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要传授英语的句子基本顺序,即“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如:“我们在教室里学习”,应是“We are studying in the classroom.”(我们学习在教室里)。又如:“上课了?”不能说成 “Have class?”应是“Has the bell gone?”

6. 汉语不习惯在名词前面用过多的定语,而英语却可以。例如:A little, yellow, ragged, lame, unshaven beggar一个要饭的,身材短小,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瘸腿,满脸短髭。其规律是:限定词+描绘性形容词+特征形容词(大小+长短+新旧+年龄+颜色)。在汉语中,几个定语连用时,习惯上把最能表达事物本质的词放在最前面,而把表示规模大小、力量强弱的放在后面。英语刚好相反,越能表示事物基本性质的定语越要靠近她所修饰的名词。如:A modern, powerful socialist country(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a small round wooden table(一张木制的小圆桌)/an outstanding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er(一位美国现代优秀作家)。

7. 汉语句子在很多情况下不用冠词,特别是可数名词,因为汉语中本来就没有冠词。但英语在很多情况下却一定要用冠词或者要在其后面加上“s”。如: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器官,鼻子用来嗅气味,舌头用来尝滋味。The ear is the organ which is used for hearing. The nose is used for smelling. The tongue is used for tasting./学生应该遵守学校规章制度。A student (students) should obey the rules of the school. 又如:The light was invented by Edison. 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A dictionary is very useful in our studies. 词典在我们学习中很重要。

8. 英语与汉语的状语排列也有很大的差别,其规律是:方式+地点+时间。如: She reads aloud in the open every morning. 她每天早晨在室外高声朗读。又如:我们上星期在他家饱餐了一顿。We ate to our heart’s content at his home last Sunday.

9. 在汉语中,被动式使用得较少,我们在叙述一种行为的时候,常用主动式。英语则不然,大量的及物动词可以用被动式,不少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也可以用被动式,英语中使用被动式比汉语多得多。如:这儿讲的是英语。English is spoken here./希望你有机会到中国来。It is hoped that you will have chance to visit China./他在这次交通事故中死了。He was killed in the traffic accident.

汉语中并非所有的被字句都一定要译成英语的被动式。如: “老太太被风吹病了。”就不能说成:“The old lady was blown sick by the wind. ”而应该是:“The old lady fell sick because of the draught.”

10. 以下習惯表达必须引起注意,如:“据悉”“必须指出”“已经证明”等,在表达方式上要利用以it作形式主语的句型。整理如下: It is considered (thought) that …人们认为……/ It is believed that …大家相信……/ It is well-known that …众所周知……/ It is said that …据说……/ It is learned that …据闻……/ It is reported that …据报道……/ It will be seen that …可以看出……/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已经证明……/ It is sometimes asked that ...人们有时会问……/ It is hoped (expected) that …人们希望……

例句:很明显,这项计划应该取消。It is obvious that the plan should be scrapped.

可以通过大量的汉语句子来训练这类用法。如:据报道,胡锦涛主席即将访问美国。It is reported that President Hu Jintao will visit America./可以相信,中国人民的生活将越来越好。It is believed that the life of Chinese people will get better and better./据说学好日语不容易。It is said that is difficult to learn Japanese well.

11. 汉语某些句子的主语在上下文中被省略,在用英语表达时,根据语言环境,应该适当加进其他成分,如主语或宾语等。如:下雨了。It is raining./楼前栽了两棵树。There have been two trees in front of the building./立刻要吃饭了。We are going to have supper./她找着了就送过来。If she finds it, she’ll send it to you.

教师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能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用英语的良好习惯。正如Karl Marx所说:“If you want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well, you must forget all about your own language.”

商务俄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渗透 篇3

1 宗教信仰差异

俄罗斯的国教是东正教, 大多数俄罗斯人都信奉东正教, 也有少数民族信奉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和萨满教等等。

在中国, 没有一个为全民族所共同信仰的宗教。少数人信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道教, 绝大多数都是无教派人士。在校园里, 大学生们对基督教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 至于说教规, 更是知者甚少。在这种情况下, 当你来到俄罗斯, 当你要参观东正教教堂或者要进入东正教教堂做礼拜时, 一定要记住:男士必须脱帽, 女士一定要围头巾或戴帽子, 而且不得穿短袖或无袖的衣服入内, 否则, 就会被视为破坏教规。

2 性格特点差异

2.1 俄罗斯人寡言而冷漠

一位常驻莫斯科的外国记者这样评价俄罗斯人:“俄罗斯人在公开场合常常表现冷峻、固执、死板、倔强, 但在私下, 在得到信任的圈子里, 他们是最热情、最慷慨、易动感情、最好客而又豪放的民族之一。”俄罗斯横跨欧亚两洲, 也许正是这种地理人文因素, 造就了俄罗斯人的双重性格。他们独立而深沉, 即使在问路、乘车甚至购物的时候, 他们的表情都是如此, 寡言而冷漠。所以, 不要对陌生的俄罗斯人微笑。微笑不是俄罗斯人见面和道别时必不可少的。

在中国, 微笑表示友好、有礼貌, 甚至道歉时也习惯陪着笑脸。而面对自负、冷漠的俄罗斯人, 除了一些特殊场合外, 你轻易不要对他们微笑。他们不会回应你的微笑, 他们会认为你在嘲笑他们。

2.2 俄罗斯人办事节奏缓慢

在俄罗斯, 办事节奏十分缓慢, 尽管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但办事效率仍然非常低。如果你与他们洽谈或约定一件事情, 必须有足够的耐心。

2.3 俄罗斯人具有两面性

俄罗斯人有明显的两面性。他们很热情、慷慨, 但不久又会让你对他产生一种不信任感。比如:初次相见就能让你感受到一种诚挚的友情, 与你握手时不把你的手握疼了不松手, 与你交谈时不把你赞扬一番不开场, 然后便是许诺。无论在个人交往中, 还是在事务性合作中, 俄罗斯人最擅长的就是满口答应, 事过之后并不因为没有兑现而感到羞愧, 而是寻找各种理由搪塞, 甚至还会做出新的承诺。再如:在与俄罗斯人做生意的过程中, 他们往往在前几次生意上履行诺言, 让对方产生信任感, 然后提出做一笔大生意。如果轻信他们的“仗义”, 便会遭到不是钱被卷走、就是货款久拖不还的厄运。很多时候对他们来说, 合同有利就按合同办, 不利就是废纸一张。由于俄罗斯的法律制度还很不健全, 专门的涉外经济法规还没有出台, 政府部门往往为了保护本民族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前些年, 中国人在这种交易中被弄得倾家荡产、苦不堪言的例子很多。所以, 与俄罗斯人进行商务往来时一定要当心。

2.4 俄罗斯人戒备心理强

俄罗斯人骄傲自大、盲目排外, 对外国人的戒备心理较强, 头脑里有许多让人难以理解的想法。本来都已经赚了钱的出口商品, 起运时仍有许多人认为:外国人把俄罗斯物产夺走了。建立合资企业时常是纸上谈兵, 生怕外国人赚得钱多。折腾来折腾去, 没有几家经得起折腾的外资能在俄罗斯站住脚。

3 生活习惯差异

3.1 是否保持安静

在俄罗斯公共场合, 绝无嘈杂的喧闹声。俄罗斯人相互谈话低声细语, 从不大声喧哗、妨碍他人。这一点, 初到俄罗斯的中国人一定要注意。

中国人不分场合高声讲话, 到处都是吵吵嚷嚷的, 尤其是在火车站、饭店里、商场里以及公交车上, 人们大声谈笑, 大声接打电话, 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甚至在国外也同样是大声喧哗。有则新闻报道称:巴黎圣母院专门制作了一个牌子, 上面用中文写着“请保持安静!”所以, 在国外, 中国人一定要入乡随俗, 懂得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 保持安静。

3.2 是否排队守序

俄罗斯人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 自觉排队, 一切井然有序, 没有拥挤不堪的现象。即使是在商品匮乏的年代, 俄罗斯人饿着肚子也会自觉地在商店门前排队购物。

中国人没有排队的习惯, 而且“夹楔”者众多。火车站的售票大厅里不得不安装上一道道厚重的铁栅栏, 强制性排队。即使这样, 还是阻挡不了加塞儿者。这种陋习, 千万别带到国外去。在俄罗斯, 要学会忍耐, 要学会耐心地、静静地排队。

3.3 是否讲究卫生

俄罗斯人讲卫生, 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果皮纸屑。如果在地铁里的话, 他会先把垃圾装在衣服兜里, 要吐痰的话先用纸包住, 等走到垃圾箱跟前时才把垃圾扔进去。

中国人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已成陋习。在这里提醒同学们, 到了俄罗斯, 决不能在街上丢弃任何东西, 连一张废纸、一片纸屑也不要乱扔。

3.4 是否注重礼貌

俄罗斯人注重礼貌。如果去影剧院迟到了, 别人已经坐好了, 他们会静悄悄地脸朝同排观众进入座位。

中国人进影院或者进会场, 大都背对着别人往里挤, 而且毫无歉意。在这方面, 同学们一定要注意, 以免引起俄罗斯人的反感, 进而影响到双方的合作。

3.5 不同的起居习惯

俄罗斯人的起居习惯一般为:5点到12点之前为утро (早晨) , 12点到18点之前为день (白天) , 18点到24点之前为вечер (晚上) , 24点到5点之前为ночь (夜间) 。他们按照这个习惯来安排一天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休息。人们见面打招呼或问候时, 往往也因时间的不同, 而使用不同的词语。

中国人习惯将5点到8点视为早晨, 8点到18点视为白天, 18点到22点视为晚上, 22点到5点视为夜间。中俄两国对一天当中这四个时间段的界定明显不同, 所以, 同学们以后在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打交道时一定要遵循当地的习惯, 同俄罗斯人打招呼、相互问候时一定要注意, 在哪个时间段应该说“Доброеутро!”, 在哪个时间段应该说“Добрыйдень!”……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这句话, 不受时间概念的限制, 可以用于任何时间。只是不能总用这一种问候方式。) 此外, утром一词, 译为“在早晨”还是“在上午”, 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6 不同的谈论话题

俄罗斯人喜欢谈论政治问题, 喜欢谈论最新出版的文学、艺术及电影作品, 喜欢谈论体育、爱好等等。他们不谈吃、不谈钱、不谈天。对你谈论在饭店或者去旅游时吃了什么, 他们一点也不感兴趣。俄罗斯人非常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在人际交往中不问年龄, 不问婚否, 不问去向, 不问收入, 不问地址。

中国人喜欢谈论婚姻、工资、房子、工作等问题, 并不把个人隐私看得过分重要, 见面时询问对方“吃了没有?”“去哪儿?”“干什么去?”等话语早就成为常用的见面问候语了, 也是相互表示关心的一种方式。两国之间这种鲜明的差别, 自然而然地在相互沟通当中形成一种障碍。同学们在和俄罗斯人交往过程中, 应该有意识地克服这种障碍, 记住不问诸如“您吃饭了吗?”“您有家吗?”“结婚了没有?”“您挣多少钱?”“丈夫在哪儿工作?”等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会使俄罗斯人非常反感, 他们会认为你是在干涉他 (她) 的个人私事。

4 习俗禁忌

与俄罗斯人交往除了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习惯做什么之外, 还要了解他们不喜欢什么, 忌讳什么, 避免引出不必要的误会, 影响双方正常的交往与合作。

4.1 不做“不速之客”

俄语谚语说:“不速之客比鞑靼人还坏。”“被邀请的是座上客, 未被邀请的是条狗。”如果你想去俄罗斯朋友家去做客, 事先一定要联系好。

4.2 不发“hui”音

在俄语里, “hui”是一个很难听的骂人的词汇。在汉语里, “hui”却是很好的字眼, 比方说, 聪慧、贤慧、智慧、优惠、会唱歌、会跳舞、会画画等等, 很多女孩的名字里都有“慧”字。在与俄罗斯人交往时, 一定要回避这个字眼。

4.3 不用手指点对方

中国人说话时, 常常会伸出右手食指冲着对方, 边说边指。在俄罗斯, 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举止, 会要求你把手放下。所以, 与俄罗斯人说话时, 尽量不要随便使用什么手势。

4.4 不隔着门槛握手

俄罗斯人认为, 门槛会把友谊隔断。所以, 见面或告别时, 一定要走进屋门或走出门槛后再握手。

4.5 不左手递东西

俄罗斯人认为“左手凶, 右手吉”, 认为左手握手或用左手递东西、食物都是不吉利的预兆。

4.6 不送手帕、尖刀、空钱包

手帕是用来擦眼泪的, 送手帕可能被对方认为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刀会伤害友谊, 使友情一刀两断;空钱包被认为是一文不名, 一贫如洗。

4.7 不送双数鲜花

俄罗斯人酷爱鲜花, 赠送鲜花要送1枝、3枝、5枝、7枝、9枝等单枝, 不能送双数的。双数花是送给亡人的。

4.8 不送黄色的鲜花及其他黄色物品

按照俄罗斯的观念, 黄色象征忧伤、离别和背叛。

4.9 不让一支烟

让烟不能递上一支烟, 而要递上烟盒让其取。点烟时忌讳一根火柴或打火机给三个人同时点火。借火时要弯腰对火, 不能将别人的烟拿来对吸。

4.1 0 不提前祝贺生日

俄罗斯人认为, 提前祝贺生日是不吉利的。

5 渗透方式

以上几点差异只是双方众多文化差异之中的一小部分, 也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碰到的、容易产生误会的几个问题。俄语教师有必要在商务俄语的教学过程当中慢慢地、适时地介绍给同学们。比方说, 在授课过程当中, 可以适当扩展一下与所讲内容相关的话题;可以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介绍一点;可以将这些内容打印出来, 发给学生们, 让他们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消化吸收……

6 结束语

总之, 要让学生们明白, 要想提高自己的俄语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 不仅要学好商务俄语, 而且还要了解俄罗斯人是如何看待事物的, 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性格特点、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等等。只有这样, 你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曹宝平, 张宇燕.国外的礼仪与禁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1]曹宝平, 张宇燕.国外的礼仪与禁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2]刘佩华.中外礼仪文化比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2]刘佩华.中外礼仪文化比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

[3]孙世权.俄汉民族交际文化异同对比[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3]孙世权.俄汉民族交际文化异同对比[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4]王海立.俄罗斯人的性格特征及生活习俗[EB/OL].欧洲旅游网.[4]王海立.俄罗斯人的性格特征及生活习俗[EB/OL].欧洲旅游网.

[5]俄语百科[EB/OL].互动百科.[5]俄语百科[EB/OL].互动百科.

描写中西文化差异的英语作文满分 篇4

我的梦想是以后可以去留学。我总是希望那样的生活能早日成真。

But, before I realize my dream, I have to do somepreparation.

但是,在实现梦想之前,我得做一些准备工作。

I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 need to do first is to adapt the life there.

我想我首先需要做的是适应那里的生活。

It is said that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据说东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

If I know nothing, it is easy for me to have culture conflict.

如果我什么都不知道,很容易发生文化冲突。

It will put me into an embarrass place.

这会置我于一个尴尬的地方。

For example, dragon is the leader for all animals and it has holy good meaning in china.

例如,龙是在中国是万兽之王,有着无比神圣的意义。

But it means violence in the western country.

但是在西方国家则是暴力的象征。

I need to learn as much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s possible to make my oversea life become easier.

文化差异下的初中英语教学 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 中外文化 文化差异

语言不仅承载着人类交际工具的功能,也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载体。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语言本身就充满着各种文化因子。没有离开语言的文化,也没有脱离文化的语言。文化一般是以语言的形式具体体现的,同样也没有不表现任何文化的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接受语言教育的过程也有接受文化教育的过程。初中英语教育,是英语教育的基础,在培养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趋势日趋明显,特别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对外交流合作的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文化冲突日趋凸显的今天,在英语教育中重视中文文化差异,是英语教育发展的需要。文化是民族发展的血脉,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要想在初中英语教育中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全方位的解读那是不现实的,但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有计划的对学生阐释中外文化差异,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意识到文化差异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一、强调中外文化差异意识

中外文化差异在语言交际中的表现多种多样。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地理位置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使得中外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语言交际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中国人与西方人往往对同一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很多时候都不尽相同,存在着巨大差异,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交流障碍,甚至发生文化冲突。而我们现在的英语教育一再强调口语交际能力,强调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培养,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日后的交际中,能够承担起国家、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初中英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在英语使用中的表现,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英语,才能真正的会用英语,这才是英语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强调中外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如在学习“Friends”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从中外朋友交往中的称呼方式入手。如中国人习惯称某某朋友或者同事为“张老”或“老张”,这在汉语中是敬语和表示亲切的称谓,但是如果在英语的使用中,则应该避免“老”字。因为在外国文化习俗中,“老”字暗含老矣无能之意。所以,如果学生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不明白这种文化差异对外国人说“Please sit down, Mr. Green. You are old. Don't get tired.”时,从中文的角度上看,这句话其实没有恶意,是表示关心,是对老人的尊重。但是从英语运用的角度上看,直言其老,不仅不讨好,反而会误以为你暗示他“风烛残年”、“老态龙钟”,这就会产生文化冲突,影响交际的效果。

二、开展文化学习活动

既然文化差异的存在对英语学习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那作为学习者就必须要正视其的存在,从差异中学习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有目的性的组织相关的活动,开展“文化差异下的英语交际”这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意识到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外,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关注中外文化差异,把英语这门语言的实际文化内涵和交际意义理解清楚。同时,开展活动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增加学习的效果。建构主义就认为“认识不是对事物本身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人的实践,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认识的正确与否也主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差异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认识英语,掌握英语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况且,主题活动本身强烈地受到对象范围的限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自身对文化差异下的英语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活动的开展,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文化差异给日常交际中带来尴尬的笑话,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对话演绎的方式表演。其实,在实际交流中,这种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尴尬和笑话无处不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差异,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结束语

文化的深入,让语言变得更生动,更富有内涵,更具生命力。正视英语学习中的中外文化差异,是英语学习者学好英语的必要前提。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从实际教学出发,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文化差异,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运用,做到言语得体到位。

参考文献:

1.骆伯巍 教学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2.高洁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与实践[J].教育科学,2000(1):48~49

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差异 篇6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文化有着广泛的含义, 是科学、艺术、法律等多学科内容的集合体现。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背景和依托, 二者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了解文化, 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文化的学习;人们只有了解了文化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 脱离了文化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也是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 通过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风俗、宗教信仰等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从中获得语言学习的基础。英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而是文化的教学, 只有透过文化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实现语言学习, 这一认识也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共识, 并在英语教学中得以体现。

2 中西茶文化的差异

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不仅受到国人的喜爱, 也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饮品。茶最早起源于中国, 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在不同朝代, 茶体现出不同的历史特色。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 中国茶出口到英国, 随即引起了一阵饮茶风潮。英国也成为世界上茶消费最多的国家。中英两国人民都有饮茶习惯, 但是茶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我国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 在唐代, 茶文化进入繁荣发展时期, 茶从最初只在王室贵族中流行, 逐渐普及至平民百姓当中,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 中国的茶文化越来越丰富。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 其中系统地记载了与茶相关的各种活动, 从种茶、采茶、煮茶、饮茶等各个环节都进行细致的描述, 该著作为中国茶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茶经》中记载, 在唐代以前, 我国就出现了关于茶的文献资料, 据统计, 从唐宋到明清以及近代, 茶诗有近2000首以上, 可谓丰富多彩。而在十八世纪以前, 茶叶对于英国来说还是新生事物, 由于茶叶最初进入英国时, 价格十分昂贵, 饮用之人极少, 因此只在皇室贵族中饮用, 茶叶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皇室贵族以饮茶作为高雅时尚的体现。随着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数量的不断增加, 茶叶也逐渐普及到英国普通百姓当中, 茶也成为英国人最喜爱的饮品, 英国的茶叶消费量和进口量跃居世界首位。据统计, 英国人每年人均消费茶在三公斤以上, 超过了世界上其它国家。而中国虽然是茶叶的发源地和主产地, 但是茶叶消费量却远低于英国的消费水平。

中英两国人民对茶叶的种类也各有偏好, 中国人喜欢喝绿茶, 因为绿茶清心明目, 对身体十分有益。而英国人更喜欢喝红茶, 他们喜欢红茶的浓郁和醇香。早期, 从中国出口到其它国家的茶叶主要以红茶为主, 近年来, 绿茶的出口量也有所上升, 由此可见, 绿茶在西方国家也逐渐得到认可。中英两国人民的饮茶习惯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喜欢在饭后饮一杯清茶, 不仅解腻提神, 而且放松心情。英国人习惯喝午茶, 并且分上午茶和下午茶, 相比中国传统红茶, 英国的饮茶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人饮红茶只是用沸水沏茶叶, 而英国的红茶则要加入牛奶和糖等调料, 同时佐以茶点食用。这种饮茶方式不仅丰富了茶文化, 而且也成为饮茶文化的重大变革。从中英两国饮茶方式可以看出, 饮茶文化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在不同的国家体现出不同的茶文化特色。

3 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角色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我国的外语教学开始兴起文化热,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与中国发展进程密切相关。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 中国与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基础和媒介, 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文化的交流与经济的合作发展。文化在语言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影响作用, 如果对文化模式不了解, 就无法学习真正的语言, 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语言, 可以说, 文化是语言的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依靠文化这棵大树, 语言才能更好地成长。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只有真正了解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 才能了解和学习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 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有更深入广泛的了解, 才能教好语言, 教师教授的并不是语言本身, 而是文化元素的内涵。当前的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 无法理解英语的语法特点和知识结构, 而这些困难正是来自于对文化的陌生, 如果对西方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等内容不了解, 就无法体会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在, 也就不能顺利地学习语言。当前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除了英语本身外, 对西方国家文化的不了解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文化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只有充分融入文化教学, 发挥其效用, 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使他们在文化了解中学习英语, 掌握英语技能, 提升英语综合能力, 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4 文化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校教学任务的重点所在, 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单纯的英语知识, 而是应充分考虑其文化因素, 使文化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充分融合在一起, 发挥语言的文化功能, 使学生对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及认知理念有清晰的认知与区分。文化教学是高校英语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内容, 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中, 首先要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清晰的认知和了解, 使学生能够在文化认知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白中西方文化理念的不同,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不同规范和语法结构等内容, 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更加顺利自如, 使英语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英两国茶文化有着巨大差异, 将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对比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可以增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特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将中英两国茶文化的比较融入到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就茶文化中的一些新的词汇进行讲解, 通过词汇讲解可以让学生对中英茶文化的异同和相关背景知识加以了解, 由此使新的词汇得以延伸。例如绿茶一词, 英译时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从字面翻译很容易使人理解其含义, 而红茶一词, 被英译为black tea, 英语翻译时并没有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直译, 而是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这一译法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由于中国人喝茶注重茶汤的颜色, 而英国人喝茶更注重茶叶的颜色, 茶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充分体现在英语翻译当中。如果对英国茶文化没有一定的了解, 在英语学习和翻译中很容易出现错误, 也无法进行恰当有效的交流沟通。通过介绍英国人的饮茶习惯, 学生能够对新词汇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阅读和听说英语材料时就会更加顺利, 不会产生误会和困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外来文化的导入是一个重要问题, 直接影响着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文化导入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而是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层层推入, 首先是对英语的语言结构及基础知识进行讲解, 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障碍, 教师要重点讲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使学生对文化的认知更加清晰, 为语言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是系统地导入文化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英语教材中的课文知识和内容, 归纳出全书的文化框架, 使学习过程更加系统化, 层次更加清晰。最后, 导入更加广泛的内容, 其中包括了西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背景与哲学思想等, 对某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及价值体系进行综合概括。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对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现象、文化语境进行全面分析, 使学生的文化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完善, 使教师引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英语有更深刻的理解, 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而且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获得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总之, 英语学习离不开对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文化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 对英语教学发挥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用, 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异域文化认知能力, 而且也成为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乔洁.中西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太原2006 (3) :132-133.

[2]刘德娟.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 :82-83.

[3]梁镛.跨文化的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7

言有一个环境, 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1921:221)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 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 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 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如文化中的习语。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 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 (一块蛋糕) 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这种意义下, 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的事情”的意思。但是在习语中, 两个民族对同一意思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 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在英国饮食文化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 英国人在生活中经常食用, 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容易做到的事情。因此, 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 甚至造成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 。

3.文化导入的内容

英国传播学家R.Williams做出了这样的结论, 文化定义可概括为三种类别:第一种是理想性的。在这种类别的定义之中, 文化被解释为一种具有绝对和世界性价值的人类完美状态与过程。第二种是记录性的。文化被解释为人类智慧与创造的主体, 详尽地记录了人类过去的思想与经验。第三种是社会性的。文化被描述为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 这种方式代表了在习俗日常行为中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观 (陈申, 2001) 。可见, 文化的内涵是很丰富的, 我们只有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无限的文化知识, 才能为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3.1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 (1983) 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 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 (即引起偏误或误解) 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例如“爱人”这个词, 如果不懂它的特定含义, 在与英美人进行交际的时候就可能被误解为英语里的“lover”即情人的意思。

3.2再如hot dog, 如果我们不理解它本身的意思, 就可能以为是一种动物, 但其实它指的是一种食品, 类似面包和三明冶。在西方人眼里, dog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是忠诚的象征, 是受宠之物, 以狗来比喻人时是褒义的。如:You are a lucky dog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受到经济、政治、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 从这个意义上, 有的学者将文化上升到思维方式的层面, 将其看成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另一个民族的东西, 所以文化的差异, 不仅是文化本体和文化形态或产品的不同, 更是一种模式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1. 哲学渊源层面上的差异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认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你这家伙真幸运) ;人疲劳时可以用dog tired来形容;Love me, love my dog.是“爱屋及屋”的意思。因此如果把dog一词理解成汉语中的“狗”就可能会曲解原意, 闹出笑话。可见, 词语的褒贬不同会给理解和交际带来很大的偏差,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词语用法时, 向学生说明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

4. 文化导入的方法

文化背景知识的推广和研习, 对外语教学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这两者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我们在外语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在高等学校,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致力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探索文化与语言的有机结合。因此, 英语教学必须注意交际文化的渗入和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认真思考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导入的作用, 界定其地位和内涵, 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及策略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培养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使人才能更直接、迅速和频繁地接触外国文化, 更敏锐和深切地体会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冲突、调节和融合, 并在文化融合中发挥积极作用 (胡文仲、高一虹, 1997:68) 。因此只有正确恰当的文化导入教学, 才能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一门外语。

参考文献:

[4][英]Daivd.Munro编著.体育与竞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12.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11.

[6]熊子量.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外语学刊, 1990, (3) .

[8]胡春洞, 王才仁.外语教育语言学,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9]胡文仲, 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1.

[10]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4.

“和谐”的, 更注重和顺应自然节奏, 遵循自然规律, 同时也形成了守旧复古、循规蹈矩、求实中庸的思维方式, 而不善于对自然的探索和科学的追求。西方哲学的源头在古希腊, 强调天人相分, 以求实求知为主旨, 西方民族的个性自由、民主精神得到了充分发展, 同样形成了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探索自然的品质。

2.思维模式层面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朦胧、写意、含蓄, 强调在和谐中体悟达观。西方人的思维方法从最初就把着眼点放在大本大原问题上, 注重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逻辑推理。中国人习惯从整体中看个体, 善于把握整体, 合二为一, 注重平衡, 异中求同;而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逻辑片面性, 强调理性, 习惯从个体中看整体, 喜欢化整为零, 一分为二, 注重分析, 同中求异。

3.价值观与交往行为方面的差异

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 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 西方人在交际交往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 总是从个体的立场出发, 强调个性。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 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独立性, 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参与, 以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 注重集体荣誉感。

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语言和文化是共生的、互依的, 两者息息相关。语言不但是文化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 而且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还是文化的产物。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在词汇教学时, 教师要注意英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 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 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

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 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通过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 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进而学习英语语法, 减少Chinglish (中国式英语) 的错误。

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 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 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如各类报刊、文摘、杂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生可以开阔眼界, 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 教师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 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三、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 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 注意对比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而且在交际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 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 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 使他们逐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 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 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和正确、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

1. 分析和掌握文化差异的本质

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虽然语言因文化不同而不同, 但我们只停留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面现象上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深入学习文化差异的本质, 才能达到准确的理解。如果英语教学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文化差异现象, 而没有深入到差异的本质并对学生作出解释, 学生就不可能做到对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 只能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所以讲清“为什么”是十分必要的,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将表面某些零碎的差异现象系统化, 并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这些看似零散的差异现象的内在联系, 然后通过分析差异现象找到其本质。如此循序渐进地学习, 学生才能逐步学会适时、适宜地把握语言环境, 熟练运用各种交际手段。

2.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现今, 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 它至少包括三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 、语用能力 (Pragmatic Competence) 和跨文化能力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其实, 跨文化交际学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比较, 关注的核心就是文化差异, 因此其研究成果就是帮助学生找出造成语言表面形成差异的深层原因, 从而在英语教学中指导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搞好英语日常教学的基础上, 教师要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交际文化背景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辅助性的课外阅读, 或组织观看英语原声电影, 运用网络将相关的社会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心中, 让学生尽可能地触摸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世界。同时,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 在课堂上用纯英语教学, 创造一些英语听说氛围, 通过创造模拟情景, 使学生身临其境、反复练习, 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 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对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影响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唯有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的了解, 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终达到英语教学的目标。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 语言差异反映着本质上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首要教学任务和目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高度重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 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本质, 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 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John C.Condon&Fathi S.Yousef.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M].Bobbs:Errll Educational Pub-lishing, 1997.

[2]Scollon, R.&Scollon, S.W.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Blackwell, 1995.

[3]Thomas, Elliott Berry.Values in American Culture:State-ments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M].The Odyssey Press, Inc., 1966.

[4]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英语写作中的文化差异 篇8

一、表达方式方面

总体来讲, 中文在写作中侧重委婉而含蓄的表达, 而英文写作则相对较直白, 有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特点。

汉民族文化由于受儒、道、佛教的影响, 偏重含蓄表达。大多数中文写作在开始时, 总是要做足铺垫, 然后循序渐进地推进, 慢慢引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英文写作则不然, 西方民族在基督教文化熏陶下重阳刚、性格直率, 说话直白、不拐弯抹角。文章开始就要亮明要点, 先说重点、要强调的, 然后再作解释说明, 补充论据等, 目的是让读者能一眼就看出你想要陈述什么样的观点。因此, 中文写作就显得更华丽花俏些。例如:“我们愉快地走在小路上, 金色的朝阳洒满大地, 盛开的花朵五彩缤纷, 香气袭人, 小鸟在树上歌唱, 好像在向我们道早安。”这段文字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很正常, 没什么毛病可挑。可是, 如果翻译成英文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We walked joyfully along the path that was lit up by the golden rays of the morning sun.Beautiful flowers of many colors were blooming.How fragrant they smelled!Little birds were singing in the trees, as if greeting me“good morning!good morning!”这段照原文翻译的文字即便在我们听起来也很啰嗦, 若英美人听起来就更是不知所云了。而在中国的语文课堂上, 语文老师反而会特别强调让学生牢记一些四字成语等惯用语, 甚至要求在自己的写作中多用。在西方, 这种观点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西方人主张的是“个性”与“创新”, 认为总使用别人用过的东西没创新意识。

此外, 在一些写作中, 如新闻、社论等政治性强的文章中, 我们的语言比较有战斗性, 且立场坚定, 我们时常能看见这样一些词:坚决、反对、制止、要求、必须、负责、穷追猛打等。从一开始, 就要定下方向和基调, 一眼就能看出是要宣传教育群众的。在英美, 此类文章中笔者只会尽可能地把事实过程呈现给读者, 单纯体现其传达信息的作用, 不会告诉读者必须或应该持有什么样的观点, 会让你自己去思考、判断和下结论。这种差异, 与中西方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思维方式差异是有关系的, 中国人考虑事情一般是从大处着眼, 概况性更强, 而西方人则要求先把细节体现出来。这种思维方式在书信地址的表达上也有所体现。中国人写地址是从大往小写, 例如: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某某区某某街几号某某收。而英文书信则先要写出某某收, 其次地址也要求先写具体什么街道几号, 然后才是哪个城市哪个国家, 是先小后大。中国人强调群体依存, 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 不突出个人的个性, 把个人的成绩和荣誉归结于群体、社会。西方人则强调个人, 以“我”为中心, 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 喜欢突出个人, 表现自己, 推崇个人的成绩和荣誉。

二、词法与句法方面

汉语文章要求“形散神不散”, 因为汉语是象形文字, 是意合语言, 句子之间常常靠内部的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而英文是以26个字母为基本文字表达符号的形合型语言, 句与句之间往往靠各种语言形式紧密结合, 有人称之为和数的变化以及时态和语态的变化。

英语中的词缀法、合词法、转类法的使用使英语词汇在词形、词义和词类上可以展示丰富多彩的变化。例如:加前缀可以改变词的意思。如:honest—dishonest, usual—unusual。加后缀可改变词性。如:detect—detective, sufficient—sufficiency。前缀也可以改变词的类别。如:collar—encollar, power—enpower等等。

英文句子常常以主谓宾结构为核心, 然后用各种从句、短语进行修饰、扩展。各类连接词、从句、修饰语的使用, 使句子结构复杂, 纵横交错。英语句子尤其是复杂的长句追求严谨的结构美, 善于表达逻辑性强的论述, 表达严谨的思想和系统性概念, 也反映了西方人对理性的推崇。例如:Professor James will give us a lecture on the Western culture, but when and where hasn’t been decided yet.这是英语中用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来表明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

It is not an easy thing to master a foreign language.这个句子中it是形式主语, 将不定式引导的逻辑主语放在句后, 作为形式主语的it并无实际语义, 只是为满足语法上的需要, 避免句子头重脚轻, 它代替的是句子的逻辑主语, 只起到完形的作用。

汉语则是习惯于把一个个词语按照习惯的次序直接排列在一起, 代表了其间的语法逻辑关系, 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意思及时间上的连贯来保持逻辑上的一致。句群之间形散却意连, 隐约的意义脉络会形成一种内在衔接, 而且常用无主句和无谓语动词, 信息的表达也经常是跳跃式的, 对于形式上的完整并不苛求。例如:“小辣椒见是书记, 一愣, 松开手, 跟着就瘫了下去, 滚地皮, 大哭大叫。”这个句子是靠一系列的动作词语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句式松散却灵活。又如:“玩火自焚”, 简简单单四个字, 却已经隐含了内在的逻辑联系, 对于懂汉语的人来讲, 也能很容易就明白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正是这种文化带来的思维差异, 中国学生在英文写作中常常会忽略逻辑主语的一致, 单复数的一致, 这种错误在形式上似乎是个小毛病, 但仔细分析时, 就会发现, 意思可能已经谬之千里了, 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学生思维里固有的重“意合”, 轻“逻辑”的定式。

以上所述的表达方式, 以及词法句法的差异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写作习惯不同, 中国学生在英文写作中通常会犯的一些错误往往是由于汉语思维方式的负迁移所导致。因此要写好英语作文, 学生应该学会用英语思维去构造文章。这就需要多了解英文中的文化内涵, 包括西方谚语、警句或俚语, 了解东西方在遣词造句上的不同, 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知识结构。

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差异 篇9

1中英茶文化差异简析

中英茶文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这主要体现在中国茶文化起源、英国茶文化起源、中国茶文化特征、英国茶文化特征等环节。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对中英茶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1.1中国茶文化起源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华民族的先人在发现茶叶之后首先是将其投入到药用中, 然后才将其作为一种饮品进行推广, 在这一推广过程中茶叶受到我国诸子百家文化的影响, 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茶叶文化。其次, 中国的茶文化在17世纪随着商品经济萌芽的出现而进一步推广, 并且江南、塞北诸地也开始出现了许多以贩茶为营生的人, 这对于我国茶文化的进一步推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中国的茶叶文化的形成有着自身独特的天时地利人和, 这充分的体现在我国茶叶文化的的地域性上。

1.2英国茶文化起源

英国的茶文化相比中国来说虽然较短, 但是本身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色。英国的茶文化与欧洲市场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即茶叶是作为从东方输入、在欧洲市场上贩卖的产品而引入英国的, 这导致了茶一开始仅仅能够作为英国上层人的奢侈消费品, 直到英国殖民事业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开始, 茶叶才渐渐的推广到普通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英国的国民体系中, 茶文化的内涵集中体现了茶与文化结合产生的种种文化现象。

1.3中国茶文化特征

中国的茶文化特征丰富多彩。众所周知中国茶具的种类非常丰富, 茶叶的种类也极为繁多。西湖龙井、霍山黄芽、信阳毛尖、云南普洱等丰富种类的茶叶让我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其次, 多种多样的茶具配合上精巧的手工制作出来的茶具, 让人深深的感叹人类智慧的巧妙多变。与此同时, 形形色色的品茶人也是中国茶文化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部分嗜茶者偏爱每日小酌, 这些嗜茶者并不是喜好茶而仅仅是喜欢喝的感觉, 或者是形成了习惯。而另一部分人则将茶作为一种社交工具, 例如茶馆饮茶、家中以茶待客。

1.4英国茶文化特征

英国茶文化特征具有浓浓的不列颠风。英国主要是由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和苏格兰以及威尔士还有北爱尔兰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前不列颠岛上就充满争夺与战争。不列颠人、罗马人、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维京人、诺曼人等都曾经在这一片土地上厮杀过、奋斗过。但是这也给现今英国的文化带来了多元素的特征, 并且这一特征也深深的影响到了英国现今的茶叶文化。例如英国人总是坚信着工业文化和人定胜天的原则, 使其更加喜欢人工产物如红茶等等。这就充分的体现出英国自身的风俗和特性。

2中英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体现

中英文化差异在教学中有着方方面面的体现, 以下从对茶的熟悉程度、生活用语教学差异、生存用语教学差异、茶作品教学差异等方面出发, 对中英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

2.1对于茶的熟悉程度

中英两国对于茶的熟悉程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 并且茶在中国被视为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中国人对茶的熟悉,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其次, 由于茶在中国的土壤上生存数千年的时光, 这使得茶早已溶入进中国的土地中和中国人的血液里。这主要体现在中国人眼中, 茶既是大雅之物也能是大俗之物, 雅和俗两者同存在于茶叶那并不大的叶片里。与此相对应的, 英国人虽然仅仅嗜茶数百年, 但是其将对茶叶的喜欢沿袭下来, 然后将其作为传统的规律、生活标准, 例如英国人郑重地将饮茶作为重要的精神享受和日常生活调剂, 似乎只要是英国作家和艺术家, 都必然会折服于红茶的魅力, 因此在英国, 茶叶多作为一种雅的象征, 而多与俗无缘。

2.2日常生活内容差异

中英两国人民日常中对茶的使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许多英国贵妇人会慷慨的拿出家中最好的红茶, 并且制作出极为美味的茶点如康斯和吐司或者是小蛋糕, 然后这些贵妇人身上的打扮往往也非常得体, 力求给一起喝茶的朋友们以最好的回忆和享受。而与之对应的中国人多将品茶视为一种相对普通的事情, 并不需要费力制作茶点和在穿着打扮上多费心思。此外, 在佐茶的茶点上, 英国人通常强调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特色, 而中国人则相对不注重茶点的特点种类。

2.3生存用语教学差异

茶叶作为必需品, 在中英两国的应用也存在很大区别。众所周知英汉民族各自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差别较大, 即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而英国始终是一个海洋国家。英国是一个传统的海洋国家, 国家的兴衰总是离不开海洋和船舶, 而中国作为典型的陆地国家则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本质上可以看做是陆地国家语言与海上国家语言的差异。这些形而上的内容与饮茶联系在一起, 才能够切实的理解到两国在茶叶等日常用语上的差异。

2.4茶作品教学差异

在部分涉及到茶文化的教学中, 中英两国也有着明显的差异。相比日常用品, 茶作为雅的象征在西方文学中有着渊源的历史, 并且这在许多英文作品、名著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例如the Milky tea一词, 即奶茶, 是许多作品中涉及到的重要元素, 而在中国类似的作品中则并不会将茶作为重点的内容, 而多是仅仅作为一个装饰来使用。其次, 饮茶已经成为英国各个阶层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但是究其原因也主要是因为红茶有着良好的提神健脾的功效, 相比之下中国人多欣赏茶的味道平和、悠远, 因此选择饮用, 这恰恰反映出了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形成了中英两国茶文化的巨大差异。

3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教学创新

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教学创新需要将茶文化有效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以下从话题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观念创新、语言能力创新等方面出发, 对于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教学创新进行分析。

3.1话题教学创新

英语教学课堂创新应当首先从话题教学的创新入手。许多中英问候方式中都涉及到有茶的话题, 因此由于两国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 例如其在问候的方式上就存在很大的区别, 双方在日常的问候上的差异往往导致应用的区别。根据上文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英国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国, 天气变化快, 因此当出现较为严重的雨雪天气时, 在家悠闲的进行tea time就是英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并且也有许多由此衍生出的话题。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这部分话题教学的创新时, 需要以英国人的茶文化为基础来进行, 并且考虑到中英思维方式差异来避免表达不准确等问题的出现。

3.2教学模式创新

英语教学课堂创新离不开教学模式的创新。中国之前的教学模式多倾向于应试教育, 而英国之前多注重于素质教育。这导致了两国学生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语言观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中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反映出很强的辩证思维, 并且还体现出中庸的教学之道, 而英国的教学模式则相对来说随意一些, 创新一些。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模式创新时应将茶文化合理的融入进去, 来进一步的优化英语教学模式。

3.3教学观念创新

英语教学课堂创新应当着眼于教学观念创新。通常来说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往往会导致文化差异的产生, 这在事实上也会影响到英语语言教学的进行。例如在英国诗人约翰逊的诗歌教学过程中, 其诗文中写道“And tea with pleasure and comfort with tea as dusk, night, and morning tea as partners to meet”, 在对于这一诗文的教学过程中英文教师应当注重对于教学观念进行创新, 并且深刻的了解到中文和英文之间的文化差异, 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灵活运用这些文化知识, 最终有效的提升学生自身英语语言的领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3.4语言能力创新

英语教学课堂创新需要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创新。总的看来, 中英文化的这些差异在事实上导致了中文和英语在表达特点上的明显差异。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并且只有区别和把握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差异, 才能准确领会英文语言的实质, 实现对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化的领悟水平的突破, 进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最终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结束语

中英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会体现在两国人民对于英语的使用上, 这无疑会对于英语教学的课堂创新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师应当深刻的理解到中英两国茶文化大国间切实存在的茶文化差异, 然后以这种差异为基础来合理的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

摘要: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茶文化历史的大国。茶文化作为民族的重要文化渗透到各自的语言教学中。本文从对中英茶文化差异进行简析入手, 对中英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体现和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教学创新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英茶文化差异,英语教学课堂,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刘雪萍.中英语言民族文化差异.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 2013, 2 (2) :34-36

[2]李丽.浅析中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3 (6) :98-100

[3]李晓琴.论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中英文语言表达的影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1) :12-15

[4]赵淑元, 李轶群.中英思维方式差异与英语写作.科教文汇, 2015, 2 (5) :56-58

[5]颜志辉.浅析中英文化差异的语言表现.职业教育研究, 2014, 3 (6) :59-61

重视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篇10

一位大使携同其夫人及翻译出访某国,该国多名官员前往机场迎接。其中一要员在与大使握手时,随口说道:“How beautiful your wife is!”闻其言大使谦虚地答道:“哪里,哪里。”出乎意料的是大使的翻译直接对那名要员说道:“where? where?”该要员甚是不解。但过了一会儿,还是硬着头皮答道:“From head to feet.”这显然是个笑话,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不同的文化里对于在某种情境里什么是恰当的言行往往不尽相同。即使发音正确,懂得语法,掌握相当数量词汇的非本族语者与本族语者交谈时也会产生误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语言,文化就不会存在。而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其所在的文化背景。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会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征;但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各民族地理、历史背景不同,其文化差异是相当大的,文化上的差异可导致对词的联想意不同。

譬如,汉语中“牛”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强壮,于是就有了“壮得像头牛”这种说法,而英语中,却用horse来形容一个人的强壮,于是就有了“as strong as a horse”、“They worked in the fields like horses.”等说法。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 Hymes)认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怎样使用那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的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因此,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文化差异方面知识的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二、比较中西文化差异

目前,不少英语教师比较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向学生传授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背景常常脱节,学生对西方国家文化了解甚少。这就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领会不深。二是在运用过程中生搬硬套,出现差错。现将交际方面经常涉及到的且存在明显中西差异的话题,略作比较:

1.年龄

许多中国人在初次见面时喜欢问“你今年多大了?”而这在西方却不是一件礼貌的事。尤其是对女性,如果提问者是男性,就更不礼貌了。但问小孩年龄却很正常。有些年龄大的人也乐于讲出自己的年龄,尤其是他们认为自己比实际看上去年轻时。尽管如此,除非对方自愿,否则不要轻易提出这个话题。

2.收入

在西方,人们认为打听别人的收入是一个涉及隐私的问题,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往往会遭到拒绝。若是非了解不可,也只能是旁敲侧击。

3.家庭

中国人喜欢了解某人是否恋爱或结婚:你的个人问题解决了么?(Have you solved your personal problem yet?)若以此询问西方人士,则不得体,而且他们也不明白问题是什么意思。使用探究性语句就适用安全得多:Is your family with you here in China? / Do you have a large family?许多中国人与西方人交谈不久就喜欢问:“Where is your husband (wife)? / How many children have you got? / What does your wife do?”这也是很不恰当,回答后问者又立即表示歉意,容易引人误解你是表示同情。因为未婚绝对不存在被同情的问题。

4.吃饭

在西方,邀请别人吃饭,如果发出邀请的人打算付钱,会讲明确一点:Let me invite you.如果没有讲,则要准备好各付各帐,或对平付账。另外,庆祝某人生日时,寿星通常不付钱;男性请女性时,多半是男性付钱,除非对方坚持自己付。

中国人在饭桌上,为了表示客气,经常会说:“慢吃,慢吃”。这在中国本是十分得体的说法。但是如果是对一位同桌的西方人连说:“Eat slowly, eat slowly.”人家会莫名其妙,甚至以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

5.体语

体语是人类进行交际的无声语言,东西方习惯使用的体语也不尽相同。高中教材SB2A Unit 13 Body Language 一文主要讲了体语在不同国家所代表的不同意义。文章提到说英语国家的人都不愿意互相触碰对方。如果你不小心拍了一个说英语国家的人,你得说声“Sorry”,这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因为我们经常互相拍拍肩膀以表示问候。

综合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文化差异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诚然,语言知识应该和其使用结合起来,而且只有把它们和文化背景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全面、深刻掌握英语教程。

三、文化差异融于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1.中西文化差异的传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2.在外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的传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外语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Music”一文时,若能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让学生欣赏一些东西方具有不同风格的音乐,然后再安排他们比较,这样做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另外在向学生讲解“Body Language”一文时,可向学生介绍东西方的不同体语及其所代表的不同意义,若再安排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向学生传授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性格。

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哲学、历史、文学、政治及风俗习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的目的不仅是了解西方人,还应该注重其优秀的品质,基于这一点,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略西方文明,藉此来影响他们的性格品质。

4.应对高考的需要

近年来在听力、单项选择、完形和阅读理解这几个题型中渗透进了一些考查文化差异方面的内容。中学生学习英语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应付高考,因此,要想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就需要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

上一篇: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下一篇:情绪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