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调控目标

2024-06-24

合理的调控目标(精选六篇)

合理的调控目标 篇1

一、从房价收入比分析控制目标合理性

按照国际惯例, 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为合理区间, 考虑我国经济发展因素, 应保持在20以下。根据购房需求调查, 一般住宅总价在100万与90-130平方米之间居多。下图中房价收入比是按照90平米的普通住宅总价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得出, 普通住宅总价根据市统计局公布的普通住宅销售额与销售面积平均得出, 所以由此得出的房价收入比更能体现真实性。

从宁波较实际的房价收入比来看, 2006年以来 (包括2011年的计划控制目标) 保持着两位数的高位, 房价控制目标, 与其说控制, 不如认为是保持目标。

通过数据分析, 宁波市的房价目标, 与过去五年宏观经济走势没有太大不同, 亦没有看见政府控制房价的决心, 相反完全按照历年经济走势的发展, 推动房价上涨预期。

所以, 宁波的情况如此, 全国各地的房价的控制也只是一个框架既定目标。实际房价收入比仍维持在30的高位, 普通购房者花一辈子的积蓄在住房上, 另外承受着高额的贷款利息的现状依然存在, 这样依靠房价拉动的经济增长注定不会持久。

二、宁波市房地产市场中住宅供需结构分析

1. 住宅需求

据统计, 截止2010年末宁波市户籍人口574万人, 外来暂住人口为394万人。根据2011年一份网络调查问卷显示 (男性54%, 女性46%) , 过半的调查者认为现在房价很高。在三至五年内购房的比例只占到7.7%;对于不购房原因46%的认为房价仍是偏高的影响, 而只有7.7%的人认为预期房价会下跌并持币观望。从购买能力与区域来看, 大多数人选在房价较低的北仑区, 认可的房价空间在4000元/平米左右。

对于住宅建筑类型, 值得关注的是42.3%的人认为无所谓, 可见在房价过高和房地产过热的现阶段, 大多数年轻人认为有房住就能达到要求。房屋面积在90-120平米之间的选择比例高达63.1%。人们仍期望能住上比较宽敞的房子。

2. 住宅供给

2011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 宁波市 (六区) 计划供应住宅建设用地817.37万平方米, 包括经济适房、廉租房、安置房、公租房用地等在内的保障性住房用地总量576.58万平方米, 占市区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5%。按容积率2.0、90平米普通住宅来算, 约可提供10万套保障性住房。普通住宅建设用地240.79万平方米, 加上之前竣工的住宅面积, 约可提供5万套普通住宅。15万套的住宅建设能解决将近50万人的居住刚性需求。庞大的人口面对有限的住房供给, 房价居高可见一斑。

三、总结与建议

面对住宅的巨大需求, 暴露出房地产宏观调控必须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提供足够的住宅数量, 才能缓解“住宅高压”的态势。保障房理所当然地成为为了“救市”的主流。对于调控目标的控制,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 把普通住宅和保障性住宅按权重纳入房价调控目标中, 即普通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的按照适当比例确定房价目标, 按2011年宁波市区住宅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应该普通住宅与保障性住房保持在3:7。为了让更多无房者、夹心层、外来务工人员等急需住所而无房者来说, 保障性住房的要求应放宽, 不仅限于城市低保户, 应拓宽到与房价收入比综合考虑, 而非仅低于城市人均配收入水平。将保障性住房也纳入到调控目标中计算, 分开罗列, 让老百姓一目了然, 政府要建多少商品房、保障性住房, 要达到的目标是多少。这样才能使得房价理性回归。

第二, 空置商品房转化为经济适用房。为了充分节约用地资源, 政府部门可通过各种途径将部分空置商品住房转化为保障性住房。此种转换方式有利于消化市场积压的商品住房, 减少住房资源浪费。

第三, 引导合理的消费模式。传统想法“居者有其屋”需要由“居者住其屋”的思想替代。这需要政府通过社会保障、财政支持、全民动员的三大支撑。如今两个年轻人由三个家庭供养一套住房的例子已不罕见。而在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 一般拥有自己一套房子的年龄在35岁以后。而在我国, 收入普遍不高、不稳定的年轻人却选择了三代人背上沉重的住房包袱。

可见, 房地产调控目标并非简单的数字定位, 而是对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三重考验的体现。一味打压、限制, 无法根本性解决房地产价格调控, 而应更多地从“管、建、买”三方综合考虑。

摘要:通过房价收入比与住宅供需结构两个层面分析宁波房价调控目标的合理性, 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住宅,房价,合理性

参考文献

合理的调控目标 篇2

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解题,华罗庚老先生说过,“学数学就是做数学”,数学学的如何最终要看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高中阶段让学生最头疼的往往就是解数学题,常常是一听就懂一作就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解题习惯是主要原因之一,江苏民兴实验中学丁老师的文章(参见湖北《中学数学》2010年第一期)对我们就有很好的启示。平日学习中就解题而言关键是找到解题思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合理调控解题思路是重中之重。丁老师在文中列举的例子很典型,数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x,y∈R,x+y+xy=3,证明:x+y≧2。

分析:此题条件中含有结构x+y,xy。联想1: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xy,∴xy24xy12≦0,3=x+y+xy≦x+y+2

又x,y∈R,∴x+y≧2。

联想2:韦达定理的应用。构造关于t方程t2xyt3xy0,xy124xy0,又x,y∈R,∴x+y≧2。22

另条件变形(x1y1=4,目标变形为x1y1≧4。都可以类比联想相关知识,产生许多好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有效调控策略的合理运用 篇3

关键词:调控策略;合理运用;发展目标

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学会把自己的发展目标调控到最佳值

2005年我是高一(14)班的代课老师,在进校的第一次考试中,本班在全年级的十八个教学班中排名十五。考试结束后,我给该班制订了期末考试成绩进入前十名的目标,目标确定后,我采用了“抓中间,促两头”的教学方法,半学期坚持下来了,我心里很自信。成绩出来后,让我傻了眼,成绩不但没进步,反而倒退了一个名次,哪里出了问题?该怎么办呢?经过假期长时间的成绩分析,对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全面了解,发现我采用的这种教学方法不适合该班学生。该班属于两极分化型,中间人数很少,两头分布较多,我转变了教学方法,改用“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目标仍然是前十,这次不但实现了目标,还取得第八名的好成绩。学生更是如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要给自己制订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可分为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就拿中长期目标来说吧,就是对高中三年学习目标的制订,制订的目标一是要切合自身实际,二是要有循序渐进性。切记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目标如果过高,经过自己多次努力而没有达到,就会丧失信心;目标如果过低,不经过努力就能达到,自己就没有动力,因此目标一定要把自己的发展目标调控到最佳值。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愿落后于别人,都想在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强于别人。教师与学生要学会把自己的发展目标调控到最佳值,但这个最佳值是建立在制订适合自己挑战性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只有这样的目标才可以帮助提高自我价值感,从而激发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教与学中学会迅速把情绪调整到临战的最佳状态

现在回想起二十多年前我上初中时的一位同学,我们都处在偏僻的山村,上初中要步行到二十公里外的乡镇中学,我的同学南某曾在初三整整读了六年,最终未尝如愿,含泪回家。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屡战屡败呢?他在平时学校组织的模拟考试中成绩一直很突出,就和我在一起上初三的那一年,他是全年级第三名,那年我校考上小中专的有四十位同学,但他却落榜了。在以后的几年中,年年如此,最后他认命了,另谋生路。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有些惋惜,无非就是考试时的状态、情绪、心态不稳造成的。由此可见,临战状态对于一个人做事情正常的发挥尤为关键。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单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重任,我们更要成为一名心理辅导老师(在我们这个偏僻而又较为落后的地方,学校没有开设心理辅导课),除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把知识合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就与学生的心态、情绪的调控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迅速调整心态,调控情绪尽快进入最佳的临战状态,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之外,与学生的状态、情绪、能力等主观因素是分不开的。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能否在比赛中取胜,在成绩同等的前提下,往往取决于他的临战状态,那些反败为胜的运动员必然是善于调控自己心態和技能策略的高手。作为每一位肩负重任的老师,我们更要善于帮助学生在各种学习、考试乃至生活中都能迅速调整心态,调控情绪尽快进入最佳的临战状态,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三、在教与学中学会把优势因素调整到最佳结构

我们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其实质就是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技能。而在解决问题时,常常需要师生调集大脑里面储存的多种知识,需要调集师生自身多种技能和经验体验。这些知识、技能、经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最佳结构,有利于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方案,如何分配课堂时间,如何利用教具教材,如何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如何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调集自身的优势因素形成最佳结构,这样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四、在教与学中学会通过多元反馈看自己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一个人要在社会中谋得生存与发展,必须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学习环境等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从自我角度分析自己、认识自己,还要从学生和周围的同事以及社会的其他人员的认识和评价中把握自己。只有把多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有效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针对学生而言,调控策略更为重要,我们要教育学生自尊、自爱、自赏、自悟,要教给他们如何客观地评价自己,全面地认识自己,正确地把握自己,从而反映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理想。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调控策略,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与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命运与前途;更有利于全社会成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篇4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计划手段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的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公民权利的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部分。

宪法的特征:

1在内容上,规定国家最根本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要求更加严格

宪法的修改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5/1以上的人国人民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3/2以上通过。普通法律则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即可。

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社会经济的权利 4.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5.人身自由 6.宗教信仰自由

7.妇女的权利和婚姻家庭儿童老人受国家特殊保护 8.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我国民法是以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为其调整对象的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 3.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 4.禁止权利滥用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3.无民事行为能力

人身权:民事主体基于其人格或身份而依法享有的,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物权:权利人依法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债权:债权人得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性质上属于请求权

民事责任:是公民或法人违反民事义务,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依照民法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构成民事责任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损害事实

中国粮食宏观调控的目标 篇5

近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2004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放开了粮食收购和市场,标志着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应该看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还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粮食宏观调控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加强宏观调控,首先必须明确宏观调控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不仅会影响到旨在弥补市场缺陷的政府调控作用的发挥,甚至还可能会产生“逆向”调控,导致粮食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中国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宏观调控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系统、综合和全局的角度,对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总体指导和调节,以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个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内涵丰富、覆盖面广。粮食宏观调控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的制定应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由于各国资源禀赋、所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在制定粮食具体调控目标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政府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粮食生产结构优化、提高本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粮食自给能力,满足人们基本的粮食消费需求仍是政府粮食宏观调控的重点。为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一)保持全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1.保持全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古今中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生存,要发展,都不能不首先解决好粮食问题。这是一条为历史一再证明了的真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粮食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加强农业、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首要任务。经过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实现了粮食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依靠自己力量使近13亿人民丰衣足食的奇迹。但是,中国人口数量大,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粮食问题将长期存在,实现粮食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从需求看,中国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影响粮食需求总量的两大因素,一是人口规模,二是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按年均净增长1000万人口计算,估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接近16亿左右的峰值。按人均400公斤的年粮食消费量计算,2030年中国每年的粮食消费量将达到6.4亿吨左右。中国目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只有5亿吨左右,粮食产需还存在不小的缺口。从供给看,中国粮食生产较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粮食是资源消耗性产品,需要占用较多的耕地,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中国耕地资源和水资源都相对十分短缺(均为世界资源总量的7%)。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减少不可避免。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南涝北旱现象十分突出。另外,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不强,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这些不利因素将会长期制约着中国粮食的持续稳定增长。

当前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就是通过国际市场来实现中国粮食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然而这种想法不现实。一方面,世界的粮食资源有限,不可能长期为中国提供足够多的粮食。目前每年世界谷物贸易量只有2亿吨左右,而且粮食国际市场相对固定。如果中国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粮食,将会刺激国际粮价大幅上升,一些粮食短缺的发展中国家饥饿与贫困将更加严重。另一方面,国际社会,特别是实行单边主义政策的主要粮食生产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对我实施"粮食禁运"的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因此,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满足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需求,不可能过分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必须立足于国内生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2.宏观调控是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的必然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尽管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种特殊商品,无论它怎么特殊,它的商品属性仍然是第一位的,因此应该而且必须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来优化粮食资源配置。我国从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正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主要表现为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这将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粮食生产上,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因为粮食属于生活必需品,几乎没有其他替代品,因此需求弹性很小,而供给弹性相对较大。根据“蛛网”理论,粮食价格与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大,距离均衡点越来越远,无法恢复均衡。可见,粮食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自发实现供求总量的长期基本平衡。同时,现实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信息市场,这些情况都会妨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必须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把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保证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3.确定粮食供求总量目标。粮食供求总量的宏观调控,既要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也应有具体的年度目标。由于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在人们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粮食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趋势,因此,无论是中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保证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主要通过调整粮食供给来实现。

从中长期看,为了保证足够的粮食供给量,国家应在保护耕地面积、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并督促各地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年度目标看,应着重从生产、库存和进出口几个方面入手,统筹考虑,科学制定出年度的生产、库存和进出口等各项指标的具体调控目标。当然,这些目标往往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要注意做好具体目标值的相互协调。在确定调控的目标后,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实施具体调控,使粮食调控的目标函数效益最大化。

(二)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

1.实施粮食价格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中,粮食价格的形成具有强烈的时间性特征,供给和需求在时间上的不对称可能会导致价格剧烈波动。这种波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粮食价格在一年中由于集中供给和常年消费导致价格呈现季节性波动;其次,粮食价格在不同年份间由于缺乏长期定价机制而呈现周期性波动。价格的剧烈波动必然会带来生产规模的剧烈调整,而每一次剧烈调整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和社会福利的损失。目前,我国粮食期货市场很不完善,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发现和稳定粮食价格功能,粮食供求一旦出现不平衡,粮食价格就会出现明显波动。这种价格的放大效应无论对于粮食生产,还是国民经济全局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因此,为熨平粮食价格的波动,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国家必须对粮食价格进行宏观调控。

2.确定合理的粮食价格目标。价格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粮食价格是粮食宏观调控目标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在确定粮食价格的具体目标时,应注意考虑以下问题:一是目标价格要以理论均衡价格为参考依据。由于市场价格始终是围绕理论均衡价格上下波动的,价格过高,刺激生产,可能导致供过于求;价格偏低,抑制生产,又可能导致供不应求。因此,在实践中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价格区域,将价格波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粮食供给和需求保持基本平衡。二是目标价格应逐渐向国际市场价格靠拢,与国际市场接轨,避免国际粮食冲击国内市场。这样,在保证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粮食生产与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区域化,不断增强国内粮食的国际竞争力。

粮食供求总量调控和对粮食价格调控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粮食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可以促进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在粮食价格基本稳定的条件下,粮食的供求也会趋于平稳。但是,由于粮食供求以及价格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为实现粮食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和价格的基本稳定,应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在供求总量平衡调控方面,可采取财政补贴、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在价格调控方面,可采取价格补贴等经济手段,在必要时也可采取最低收购价和最高销售限价等行政手段。

房价调控目标“涨”声依旧 篇6

在目前已经公布房价调控目标的城市中,仅北京提到了“降房价”。

3月29日晚,北京公布房价调控目标,提出新建普通住房价格与去年相比稳中有降。这一提法可谓独树一帜。记者根据公开资料发现,所有城市均未明确提出降房价的说法。

大多数城市将调控目标与本地经济增速直接挂钩,提出房价调控目标低于GDP的增长水平,如太原、西安、沈阳、银川、济南等省会城市均是如此。吉林榆树标准最为宽松,规定市区2011年度新建住房价格增幅低于2010年新建住房价格增幅,但当地2010年住房均价涨幅为50.5%,也就是说,如果榆树今年房价涨幅达到50%,也是可以允许的。这被社会称之为最为“凶猛”的目标。

各地公布房价调控目标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根据“新国八条”规定,全国有600个城市需在一季度向社会公布房价调控目标。但截至3月29日,公布目标的城市仍然不多,不到50个,仅占总数的8%左右。

挂钩经济增速难言合理

虽然目前有不少城市公布了房价控制目标,在房价高企的前提下,所有的目标城市都没有考虑居民支付能力,而是选择与当地经济增长预期挂钩,因而颇受社会诟病,而成为众矢之的。

据了解,已公布的控制目标中,大多数城市房价调控目标只是与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如海口就规定新建住房价格涨幅低于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即10%左右。在房价高企的情况下,民众希望房价出现适当回调,除了北京外,各地公布的调控标准却并未提到“下跌”这样的字眼,相反,均以上涨为控制目标,这显然与民众的期望相左。

对此,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明确表示,从当前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来看,并未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因而这样的标准难言合理。他说:“就长期而言,一个地区房价涨幅与人均收入增幅相一致,基本算是合理的。但如果是在一个房价已经偏高的情况下,则就难言合理了,因为若收入与房价同步增长,则人们的购房支付能力,仍然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杨红旭和他的研究团队研究发现:房价收入比全国整体上6~7倍(一套均值的住宅价格,除以一个均值的家庭年收入)合理,而2010年为7.7倍,较2009年的8倍有所回落,可以说略略偏高了一点。绝大部分中西部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是合理的,主要是东部一、二线城市偏高(少数城市超过10倍)。如北京达到17.4,上海为15.4,深圳为15.6,二线城市中如杭州也达到了12.7%。

杨红旭分析指出,近几年我国中西部城市,以及部分东部的三、四线城市,房价涨幅并不大,这些城市今年的房价控制目标确定为与GDP和人均收入增幅相一致,基本上可以认为是靠谱的。而近几年房价上涨过快的东部一、二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已经偏高,如果将房价控制目标也跟中西部城市一样,显而易见是不合时宜的。

房价目标或将调整

已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或将酌情调整之后再向社会公布。

3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确定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时,要在本地区内听取社会的意见,使各地调控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并取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已经公布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的城市,也要以适当的方式听取社会的意见,并根据听取意见的情况,酌情调整已发布的调控目标。

房价控制目标过于宽松,以至于有人将“限价标准”戏称为“涨价标准”。之所以会这样,专家分析认为这与“新国八条”政策本身有瑕疵所造成的。

“新国八条”规定:2011年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这项规定,曾被人寄予厚望,民众希望通过地方政府出台具体的控制目标,使得房价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

从这项规定中不难看出这样几个信息,其一,地方政府确定房价控制目标,并不需征询当地公众意见;其二,购房支付能力如何确定,也无具体的参考标准。正是因为如此,在制定控制目标的时候,缺乏公众的参与,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了。

对此,有分析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新国八条”规定,房价调控目标的参照标准是当地的房价收入比或当地CPI,相信地方政府就没有机会把“限价标准”变“涨价标准”了。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分析师薛建雄表示,调控指标与GDP挂钩极不合理,其实应与CPI挂钩,最合理幅度应维持在3%以内。

调控仍会持续施压

不过专家表示,由于现已“限购”、“限贷”等针对性极强的调控措施,只要执行力度不会放松,这对市场需求将会产生巨大冲击,从而大大降低了房价上涨的可能性。此外,还有新的调控措施可能出台,继续加大对市场调控力度,这对市场造成的压力也不可小觑。

“目前国内楼市宏观调控措施尚未穷尽,控制房价上涨幅度已经成为今年各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苗乐如在日前举行的2011中国幸福城市战略高峰论坛上表示。苗乐如的表述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未来政府不会容忍房价继续上涨,如果房价“不听话”,在适当的时候还会继续出台政策来深化调控。由此看来,如果房价出现上涨苗头,还会遭到调控政策的打压。

至于各城市公布的房价调控目标会否改变市场预期,从而使得房价上涨?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的问题是投资需求受到限制,而刚性需求因为房价过高无力购买,在需求萎缩的前提下,已经经历了一年多的低迷状态的开发商,是不是还“不差钱”则不得而知了。一旦开发商资金链吃紧,大面积降价促销现象必然出现。

上一篇: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下一篇:汽车碰撞的意义